新农村建设中对农民生活满意度的调查与思考(共5篇)

时间:2019-05-12 19:37: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农村建设中对农民生活满意度的调查与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农村建设中对农民生活满意度的调查与思考》。

第一篇:新农村建设中对农民生活满意度的调查与思考

新农村建设中对农民生活满意度的调查与思考

摘要:本文通过对山东潍坊一些农村的农民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农民的生活满意度现状,发现农民生活中的问题,探讨改进的方法和策略,以期为新农村建设的决策与实施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民生活满意度生活质量调查与思考

1前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30年来的经济繁荣主要集中到了城市方面,农村的经济发展却相对落后,同城市的差距也越来越大。尽管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比过去有了很大提高,农民的生活也越来越好,但随着农民对外面世界有了更多的了解,农民对自己的生活也有了更高的期望,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也就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

本次研究的理论意义在于通过了解农民对生活状况的主观感受,分析影响农民生活满意度水平的因素,剖析农民生活满意度的心理结构。本次研究的现实意义在于,1)中国农民数量大、素质低成为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巨大制约因素,我们希望通过对“三农”问题的关注,逐渐实现三个转变,而其中农民的生活满意度状况对此具有重要意义。2)客观了解农民的生活状况,及时发现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找出问题的原因、影响因素及改进措施,以对政府提出政策性建议,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客观了解农民的生活状况,及时发现农民生活中的问题,并以此来探讨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策略是本次进行调查问卷的主要目的。在本次问卷调查中共选取中等富裕程度的村庄3个,在这3个村庄中做随机调查,抽取118名成员接受调查,其中男55人,女63人,20-35岁38人,36-60岁42人,60岁以上38人。

本问卷是参考一些文献资料后自行编写的,主要涉及农民对住房条件、闲暇 生活、社会交往、子女教育、基本生活设施、老年人养老状况、医疗卫生条件以及社会治安的满意度八个方面。

2农民生活质量中的问题

通过这次问卷调查,发现农民生活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问题如下:

2.1农村子女上学费用高的问题。由于农民的收入水平不高,一些农民对子女受教育的认识不到位,再加上政府在农村子女上学费用方面也没有系统的优惠政策,从而使得子女上学费用高成为子女受教育的绊脚石,这就需要政府加大对农村教育的财政投入。

2.2农民“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对生活质量尤其是自身的健康要求在逐渐提高,但目前高额的医疗费用却使得大量农民对于疾病治疗望而却步,“看病贵” “看病难”问题便显得尤为突出,虽然政府正在努力地寻求更加合理地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但短期内仍然无法改变农民对医院收费的不满。1

2.3村养老政策的落实问题。通过调查发现农民对村养老政策的实施状况不满意,这表明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还没有被完全重视,再加上有些干部的素质不高,使得优惠政策基本上只优惠了自己的家人和朋友,这些因素都促使了村养老政策落实问题的产生。

2.4干群关系问题。农民对干群关系不满,表明我国有些干部还没有真正深入到群众中去,不能很好地为广大农民群众服务,尤其是有些农村的村务很少做到公开,还是干部说了算,与农民沟通不畅,从而使得干群关系恶化。

所以,政府在制定改善农民生活质量的方案时,应周全地考虑影响农民生活质量的多个因素,尤其要注意已经出现问题的以上几个方面。

3改善农民生活质量的思考

根据农民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从改善农民生活质量的角度出发,提出以下建议:

3.1加强发展农村教育,增加财政投入,减轻农民子女上学费用对农民的负担。尽管我国总体上的教育比以前已经有了较大的进步,但是目前农民的文化层次与其他群体相比仍是较低的,为了摆脱当前农村的这种状况,最好的方法就是加强发展农村教育,多开展农业科技下乡活动,以此用科学来武装农民的头脑。调查发现农民对子女上学费用不太满意,再加上农村基层政府财力的减弱,政府增加对农村教育的财政投入已经迫在眉睫。政府增加对农村教育的财政投入,可以减轻乡镇的财政负担,也就间接地减轻了农民对子女上学费用的负担,同时也是农村教育摆脱困境的一种有效方式。

3.2 健全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改善农民“看病贵”“看病难”问题。在以往的时期中,农村的公共卫生和基本的医疗服务体系几乎是块空白,因此这便成为农村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之一。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社会流动性的加大,农民对自己生活质量的要求逐步提高,在我们所调查的农村中,农民对医院收费不太满意,再加上农民的收入水平相对不高,检查身体便成为农民生活中感到困难的问题。因此需要加快农村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的建设,大力发展农村的公共事业,改善农民“看病贵” “看病难”问题,以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的建设,从而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

3.3加快推进农村老年人养老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大力发展农村老年人娱乐设施,争取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教。

调查研究发现,农民对村养老政策的实施状况和村养老机构设施不太满意,这说明我国农村的养老政策还没有完全得到落实。然而,随着年轻一代独立生活意识的增强,社会流动性的进一步加大,人口老龄化趋势增强,而且今后时期中农村将有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即便有自己的子女,仍然会面临着养老问题,这一切需要由社会来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因此村养老政策的落实实施和加快推进农村老年人养老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已经显得尤为迫切。针对老年人娱乐项目少、娱乐难的问题,应尽快建立农村老年

人的娱乐场所,使老年人老有所乐,乐有所得。

3.4建立健全农村民主执政体系,使农民对社会主义制度有充分的信任感。

坚持走村务公开民主管理之路,建立完整的村民自选制度,尽快完善民主监督机制,加大对农村干部的培训力度,提高农村干部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水平。参考当前的三支一扶政策,选聘素质高的大学生到农村锻炼,同时也提高了农村干部的整体素质,有利于改善当前一些地方干群关系紧张的状况,使农村干部与广大群众一心,共同发展农村事业。

3.5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村整体经济水平。

改善和提高农民的生活满意度,农民的经济状况才是最主要的因素,家庭贫困会导致农民的生活满意度较低[1],所以农村经济水平愈高,农民对生活的信心就愈大,对当前的生活满意度也就愈高,因此,必须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推进农业科技进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并且要充分利用农村当地的资源,发展地方特色产业,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提高农民整体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使农民不再是贫穷的代名词,农民的生活满意度自然会有很大的提高。

4总结

通过这次问卷调查,我们认为,当前农民对现有生活基本满意,农民的生活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确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在调查中也发现,农民的生活质量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就需要引起政府的重视,在制定改善农民生活质量的方案时,应多考虑一下新时期农民生活质量中的问题。因此,我国在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还要做出不断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彭兴庭.是什么制约了居民的生活满意度[J].价格与市场2006(3):24-28.[2]曹凤云,江力方.农村社会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44.[3]沈杰,方卫华.当前农民的生活满意度[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3(11):32-43.[4]陆相欣.农村社会学[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6.[5][法]H·孟德拉斯, 李培林译.农民的终结[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6]叶继红.南京城郊失地农民生活满意度调查与思考[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2):70-73.

第二篇:浙江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思想状况调查与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浙江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思想状况调查与思考 作者:孔朝阳

来源:《新农村》2010年第12期

摘要: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是主体,农民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关系到基本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经济发展全局。通过调查,新农村建设中农民得实惠,思想和谐稳定,同时,农民思想也有些波动。本文针对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思想状况、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难题、加强新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做出有关思考。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思想状况调查;农民;思考

一、引言

浙江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号)精神,2006年4月25日,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按照2010年基本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制定了《关于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决定》。五年来,浙江各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积极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采取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为推动新农村建设创造了良好条件。通过调查,实施新农村建设战略以来尽管做了大量农村思想工作,但仍然存在不少薄弱点和难点。

一、浙江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思想状况调查

1.农民关注农村思想政治工作

在各级党组织的重视下,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努力面对新的变化,探索新的工作途径,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力,为培养和造就新一代农民、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思想保证和动力支持。因此,农村思想政治工作也得到了广大农民们的关注。调查问卷中,有80%的人表示关注和了解思想政治工作,90%的人关心所在村、镇、社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他们认为,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建设,对于充实精神世界,提高生活品质,缓解心理压力,促进和谐农村建设,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普遍认为需要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89%的人表示近年来思想政治工作有所创新;86%的人对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素质表示满意。同时,他们也希望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手段搞得更活一点,针对性更强一些,“三贴近”体现的更充分一些。

2.希望社会和谐、经济发展

调查表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直接影响和作用着农民思想的进一步解放和民主意识的进一步增强。86%的人认为经济发展是和谐之本;90%的农民希望政府加强“平安建设”;98%的农民希望社会环境和谐,为农民提供良好的创业氛围。调查表明,由于自然灾害、金融危机的影响,农民增收形势严峻。86%的人认为思想政治工作能够促进经济社会发展;90%的人希望

政府通过调控扩大农村需求;98%的农民期盼农村经济的发展;100%的农民希望政府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3.渴望提高素质,成为新型农民

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转变,农业产业体系、农产品市场体系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农村城市化建设步伐日趋加快,致使当代农民的生存方式较之以往发生了深刻变化,他们不再也无须把土地作为唯一的生存条件。大量涌入城市的农民或是希望改变生存方式的农民越来越感到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性,感到一技之长对改变生活现状意味着什么。为此,他们渴望政府提出的“培训农民、转移农民、提高农民、富裕农民”愿景能够早日实现。调查显示,有60%的农民认为就业压力大,希望相关部门能结合社会就业需要进行技能培训;86%的农民赞同进行素质培训;90%农民希望自身素质在政府的帮助下进一步有所提高。

4.对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充满期待

近年来,浙江省委、省政府针对农村文化建设的薄弱环节,从建立稳定的农村文化投入保障机制入手,加大农村文化惠民工程的建设力度。实施了广播电视村村通、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开展“种”文化活动、建设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室、组织农村电影放映、开办农家书屋等等,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极大地丰富了农民的文化生活,提高了农民的生活品质。电脑和互联网,电话和电视走进普通农村家庭,为农村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得到了文化实惠的农民观念得到了转变、眼界日趋开阔、觉悟不断提高、精神更加充实。调查中,有90%的农民知道文化、科技、卫生 “三下乡”;93%的农民关心文化、科技、卫生、法律“四进社区”;95%的农民希望政府进一步解放思想,在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方面有更充分的体现。

5.农民见识增长产生功利思想

问卷反映,90%的中老年农民曾离家打工或经商;80%的青年农民上过网, 喜欢西方大片,对国际国内形势十分了解,农民在增长见识的同时功利思想也在滋生。他们既讲权利又不想讲义务,讲索取不想讲奉献;他们公道正派,见义勇为又自私自利,金钱至上;他们相信科学治病有时又烧香拜佛;他们信奉勤劳致富,但有时又可怜懒汉穷人;他们憎恨赌博,但有时又参与其中;他们憎恨偷盗,害怕混混,又不检举揭发,明哲保身,反而报怨社会治安不好,政府治理无能。

二、浙江当前农村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四大难题

1.思想政治工作落实难

农村总体上说,思想政治工作力量比较薄弱,而且,农民长期形成的小农意识,也给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带来了难度,因此,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往往容易陷入“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境地;思想政治工作没有经费投入,缺钱“难”;思想政治工作绩

效难以显现没有人愿意干,缺人“难”;思想政治工作没有项目依托吸引农民群众,利益驱动“难”。

2.对思想政治工作在认识上存在偏差

一些地方和干部错误地把思想政治工作与经济工作对立起来,将“发展是硬道理”,片面理解为只是发展经济,而将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撇在一边。还有的认为,新形势下党的一系列惠民政策落实了,干群矛盾自然就会得到缓解,农民思想问题自然就会得到解决,没必要花太大精力抓思想政治工作。也有的认为抓经济工作还忙不过来,不安排不部署思想政治工作,或者满足于会议布置和文件落实。

3.思想政治工作创新难

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由于基础比较薄弱,加上当下农村党员、和有文化、年纪轻的农民绝大多数都离乡外出打工,因此,农村思想政治工作者队伍年龄老化问题非常突出,而且文化程度也比较低,这种状况决定了创新农村思想政治工作难度是非常大的。从而导致了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缺乏与时俱进的创新和发展,不能很好地达到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和效果。

4.思想政治工作缺乏长效投入机制

在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有人鼓、有人呼、无人管、无力建”以及“有场地,无活动”,传播渠道断流,思想工作断层的现象比较普遍。阵地萎缩,渠道堵塞,工作环境差,影响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缺乏长效投入机制、考核激励机制等,极大影响了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开创新局面。农村思想政治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变化告诉我们,不强化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和农民教育工作,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事业的需要,是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职责,需要我们长期、艰苦地探索、实践,不断总结,不断提高实际工作的水平。

三、浙江加强新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思考

1.农村教育内容要有针对性

坚持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观教育农民的基础上,开展市场经济知识及竞争意识的学习,清除农村中固有的封闭、保守、落后的思想意识,逐步形成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共同致富的发展创新意识。要通过大力繁荣农村文化,加强对农民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通过建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等措施,建立稳定的农村文化投入保障机制,使农民能够更多地享受到优秀文化带来的鼓舞和激励;通过广泛开展文明村镇、文明集市、文明户、志愿服务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使农民在参与活动中逐步养成崇尚科学、诚信守法、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的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和尊老爱幼、邻里和睦、勤劳致富、扶贫济困的良好社会风尚。

2.紧密结合新农村建设实际展开工作

一要围绕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和实施农村产业开发帮扶、培训就业帮扶、下山搬迁帮扶、基础设施建设、社会救助覆盖、区域协作促进、社会援助“八大关爱行动”民生工程,做好农民的思想工作。二要做好健全维护农民权益机制的工作,不断拓宽农村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做好农村信访工作,加强人民调解,及时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农村广大干部要进村入户做好下访工作,切实把矛盾和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加强农村政法工作,推进农村警务建设,实行群防群治,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三要不断推动村务公开,做到办事透明。农民的许多问题和意见都是村班子不民主造成的,公开透明办事,重点要在村级财务、农民负担、宅基地审批、计划生育等实行自我监督、群众监督、纪律监督、社会监督。接受群众的监督,可以消除许多误会,化解思想问题。

3.从提高增收和服务水平上下功夫

农民思想政治工作不仅担负着宣传、教育农民群众,引导他们坚定地走社会主义道路等职责,同时也承担着正确引导广大农民走集体致富道路的重大历史使命。因此,对农民要在进行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教育的基础上,扎实地进行集体致富的思想教育。各职能部门要进一步转变工作职能,加强对农村经济工作的引导和服务,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和工具,强化信息服务,为农村提供更多的公共信息服务,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继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挖掘农业内部的增收潜力,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培训,培育城乡统一的农村劳动力就业体制,增加农民的收入。要结合开展新农村建设,建文明家园、发展庭院经济等各种创建活动,以及通过举办实用科技培训班,树立科技示范乡镇、示范村、示范户等方法,积极组织广大农民,广泛开展科技知识传授、互帮互助结对子等活动,以此促进和提高农民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4.切实培养一批能干事的农村干部

从组织上保证思想政治工作有序进行是做好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关键, 农村干部队伍素质的高低,事关农村稳定全局。为此,要继续完善我省业已形成的从省、市、县、乡四级抽调机关干部担任农村工作指导员制度,以此进一步充实农村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力量,并按照职责要求,充分发挥这支力量在村情民意调研、政策法规宣传、群众信访调解、民主制度规范和富民强村服务等方面的作用,帮助乡镇、村党组织选拔培养村级后备干部,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和发展工作,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监督村级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等各项民主制度的执行,监督和规范村务公开、财务公开制度执行,促进村干部依法办事、按章办事。帮助所驻村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协调解决问题和困难,促进农民增收和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

作者简介:孔朝阳(1973—),男,江西鹰潭人,公务员,从事农村经济研究。

第三篇: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教育问题的思考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稳步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支撑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在于培养数以亿计的观念新、有文化、讲文明、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广大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没有农民的参与,没有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失去可持续发展的依托。要提高农民素质,适应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加强对农民的教育是关键。[xiexiebang.com文章-http://www.xiexiebang.com xiexiebang.com 帮您找文章]因此,加强农民教育是实现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和必然要求。

一、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现状

农民教育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我国有近8亿农民,4.8亿农村劳动力,农民是最大的人口群体,但同时也是最大的弱势群体。全国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37.3%,初中占50.2%,高中占9.7%,中专占2.1%,大专及以上占0.6%.秀山县农村劳动力的文化层次则更低,经抽样调查和统计分析,在全县31.8万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50.7%,初中占40.0%,高中以上只占9.3%.由于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低下,组织化程度不高,成为制约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的瓶颈。一是制约了农业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和技术的快速推广,影响生产的快速发展;二是制约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就业的进程,影响农民增收,难以实现生活宽裕;三是农民接受爱国主义、形势政策、民主法制、公民道德、公共卫生等教育较少,农民普遍对营造文明乡风、建设整洁村容、加强民主管理缺乏认识,主动参与意识不强、热情不高。

二、农民教育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农民教育是一项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伟大事业,关系到中华民族能否长盛不衰,关系到农村社会能否繁荣稳定,关系到全面小康能否顺利实现。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要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农民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始终做到任何时候都不忽视、不放松农民教育。

1、加强农民教育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基础工程。我国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长期偏低,人均只有城市居民的1/3,而且差距还在扩大。农民素质不高是造成这种状况的一个重要原因。一是技术水平差,新技术、新品种、新设施难以快速推广。有关资料表明,一项先进农业技术在发达国家全面推广只需2年,我国需6年,秀山则更长。二是就业技能差,农村富余劳动力接受过职业教育或技能培训的比重不到20%,秀山还不到10%,而随着沿海发达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带来了就业结构的相应变化,出现了劳动力供求结构性失衡的“民工荒”现象,这种表面上的“民工荒”,实际上是“技工荒”。三是营销能力差,优质农产品难以实现高价值。单家独户的提篮小卖,没有真正进入市场,大部分利益被中间商攫取,农民在农产品价值链条中没有获得应有利润。解决这些问题,构建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必须把农民教育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不断增强农民的致富能力。

2、加强农民教育是城乡统筹发展的根本要求。当前,农民与城市居民的综合素质相差很大,城市居民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3年,农村居民只有8年;城市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居民占到70%以上,而农村只有39%.因此,统筹城乡发展,就必须切实加强农民教育,用城市的教育资源覆盖农村,用市民的文化素养提升农民,逐步缩小城市与农村的文化差异,促进城乡文化自然融合,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3、加强农民教育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抓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投入主体是政府,建设主体应当是农民。因此,必须把农民教育作为重要突破口,大力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切实增强农民自我发展、自我提高、自我组织、自我管理的能力,使广大农民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

4、加强农民教育是构建和谐农村的现实途径。农民的法律意识不强、精神文化缺失,市场意识淡薄是造成群体事件时有发生,赌博成风,各种犯罪活动猖獗等不稳定现象的根源。因此,只有不断加强对农民的市场知识培训、法律法规教育、精神文明培养,真正提高农民的市场风险意识、依法办事意识、民主管理意识,才能从根本上确保农村长治久安、和谐繁荣。

三、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教育的重点和主攻方向

“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时期。新农村的建设,迫切需要培养一大批思想观念新、文化素质高、技术业务精、经营能力强的新型农民来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把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强大的人力资源优势。为此,要通过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教育和培训,使农村大批劳动力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水平达到新型农民的要求,并着力培养和建立以下五支队伍。

一是培养产业工人队伍。主要是适应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需要,培养一大批电子、轻纺、手工、建筑及服务业等行业的产业工人,使他们掌握某一特长或技能,在满足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同时,有组织地向外输出,并逐步把他们从农民转化为城市居民。

企业、个人和社会民间组织参与农民教育培训事业,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多元化的智力投资保障机制。要通过改革现行的财政投入结构和方式,将各类面向农民开展教育培训的社会资源纳入财政支持的范围,鼓励各类培训资源公开平等竞争,凭能力获得支持。要建立政府、市场和培训主体之间的利益协调和平衡机制,形成公开、公正、公平的竞争环境和优势互补、平等竞争、市场导向的良好局面,最大的限度提高农民教育的整体效益。

6、创新监督考核机制。加强农民教育培训的监督检查是确保教育培训质量的关键。建立健全对农民教育的监督考核指标体系和绩效评价办法,加大对农民教育工作的监管力度,确保农民教育质量和效果。

7、创新激励机制。建立持续有效的农民教育的激励机制,通过各种优惠政策和激励手段,引导政府部门、培训机构、企业和农民等积极主动参与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当前,尤其需要调动培训机构和农民两方面的积极性。对从事农民教育的培训机构,要根据培训规模、培训质量等指标,从减免所得税和营业税、降低贷款条件或者予以贴息,在土地利用、财政直接补贴等方面进行扶持,也可以直接对培训机构进行奖励。要通过对农民参加教育培训进行补贴、降低收费标准、制定培训计划与使用相结合的配套优惠政策、开展表彰奖励活动、营造良好舆论氛围等方式,鼓励农民自觉参加教育培训,使农民真正做到参加教育培训与不参加教育培训在个人收入、社会待遇和权益保障等方面大不一样,使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从要我培训变为我要培训,成为农民个人的自觉行为。

第四篇: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教育问题的思考

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教育问题的思考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稳步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支撑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在于培养数以亿计的观念新、有文化、讲文明、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广大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没有农民的参与,没有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社会

主义新农村建设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失去可持续发展的依托。要提高农民素质,适应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加强对农民的教育是关键。因此,加强农民教育是实现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和必然要求。

一、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现状

农民教育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我国有近8亿农民,4.8亿农村劳动力,农民是最大的人口群体,但同时也是最大的弱势群体。全国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37.3,初中占50.2,高中占9.7,中专占2.1,大专及以上占0.6.秀山县农村劳动力的文化层次则更低,经抽样调查和统计分析,在全县31.8万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50.7,初中占40.0,高中以上只占9.3.由于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低下,组织化程度不高,成为制约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的瓶颈。一是制约了农业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和技术的快速推广,影响生产的快速发展;二是制约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就业的进程,影响农民增收,难以实现生活宽裕;三是农民接受爱国主义、形势政策、民主法制、公民道德、公共卫生等教育较少,农民普遍对营造文明乡风、建设整洁村容、加强民主管理缺乏认识,主动参与意识不强、热情不高。

二、农民教育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农民教育是一项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伟大事业,关系到中华民族能否长盛不衰,关系到农村社会能否繁荣稳定,关系到全面小康能否顺利实现。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要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农民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始终做到任何时候都不忽视、不放松农民教育。

1、加强农民教育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基础工程。我国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长期偏低,人均只有城市居民的1/3,而且差距还在扩大。农民素质不高是造成这种状况的一个重要原因。一是技术水平差,新技术、新品种、新设施难以快速推广。有关资料表明,一项先进农业技术在发达国家全面推广只需2年,我国需6年,秀山则更长。二是就业技能差,农村富余劳动力接受过职业教育或技能培训的比重不到20,秀山还不到10,而随着沿海发达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带来了就业结构的相应变化,出现了劳动力供求结构性失衡的“民工荒”现象,这种表面上的“民工荒”,实际上是“技工荒”。三是营销能力差,优质农产品难以实现高价值。单家独户的提篮小卖,没有真正进入市场,大部分利益被中间商攫取,农民在农产品价值链条中没有获得应有利润。解决这些问题,构建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必须把农民教育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不断增强农民的致富能力。

2、加强农民教育是城乡统筹发展的根本要求。当前,农民与城市居民的综合素质相差很大,城市居民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3年,农村居民只有8年;城市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居民占到70以上,而农村只有39.因此,统筹城乡发展,就必须切实加强农民教育,用城市的教育资源覆盖农村,用市民的文化素养提升农民,逐步缩小城市与农村的文化差异,促进城乡文化自然融合,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3、加强农民教育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抓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投入主体是政府,建设主体应当是农民。因此,必须把农民教育作为重要突破口,大力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切实增强农民自我发展、自我提高、自我组织、自我管理的能力,使广大农民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

4、加强农民教育是构建和谐农村的现实途径。农民的法律意识不强、精神文化缺失,市场意识淡薄是造成群体事件时有发生,赌博成风,各种犯罪活动猖獗等不稳定现象的根源。因此,只有不断加强对农民的市场知识培训、法律法规教育、精神文明培养,真正提高农民的市场风险意识、依法办事意识、民主管理意识,才能从根本上确保农村长治久安、和谐繁荣。

三、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教育的重点和主攻方向

“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时期。新农村的建设,迫切需要培养一大批思想观念新、文化素质高、技术业务精、经营能力强的新型农民来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把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强大的人力资源优势。为此,要通过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教育和培训,使农村大批劳动力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水平达到新型农民的要求,并着力培养和建立以下五支队伍。

一是培养产业工人队伍。主要是适应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需要,培养一

第五篇:新农村建设中居民满意度的调查与评价论文

摘要:

本文以湖北省968位农户的调查数据为依据,分析计算了农村居民对新农村建设的满意度以及其影响因素,发现通过近十年的新农村建设,总体满意度达到67.4%。农村居民们普遍对新农村建设中的基础设施建设表示满意。与以往的调研文献不同的是,此次调查发现:农村居民对新农合、新农保的评价非常高,而对村级民主制度建设以及文化建设普遍感觉不太满意;影响其满意度的因素主要是村基层组织的工作能力以及对新农村建设政策的认识程度。

关键词:满意度;农村居民;新农村建设

一、引言及文献综述。

满意度是个体对某项事件的综合认知判断,作为一个认知因素,通常被用来衡量被测评事件的社会认可度,是反映个体主观认同感的关键指标。自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和管理民主”的要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来已近十年,政府为新农村建设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支持,新农村建设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就。在取得这些成就的同时,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直接受益人——农村居民对这项建设主观上是否有认同感?他们如何评价新农村建设中的各项政策?哪些因素影响着这些评价?明确这些问题有助于新农村建设工作持续有效的进行,有助于政府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针对性的政策措施,使农村居民能真正分享和获得新农村建设的成果。新农村建设开展近十年来,政府决策部门和学者对于新农村建设绩效评估进行了一些研究。田野和赵晓飞通过对湖北省711个农户的调查数据分析发现:经济收入、惠农政策、教育、医疗、交通和干部作风等因素对农村居民满意度影响很大,其中农村居民对惠农政策、教育、医疗满意度较高,而对经济收入、交通和干部作风满意度较低;进一步观察发现:农村居民满意度在其性别、年龄、有无孩子上学等方面差异不大,但在文化程度、收入来源与家庭人口数等方面差异较大。

[1]刘成奎发现,湖北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居民满意度总体上为6.065,二级指标中的义务教育、社会保障、农业科技与培训、农田水利设施、惠农政策的满意度偏低;调查对象的家庭年收入、年龄、职业、受教育年限对其满意度提升有积极影响;强化湖北新农村建设中的规划支持、优先解决农民急需的公共产品与服务(如义务教育、基本医疗、社会保险和信息服务等)、规范乡村管理能促进满意度的提高。[2]陈前虎和汤婧婕以浙江省为例发现,浙江省5年来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绩效明显,但硬公共产品供给绩效优于软公共产品,社区公共产品供给绩效优于政府的公共产品的供给绩效,政府层面公共产品供给绩效优于市场的公共产品的供给绩效,且区域差异明显。[3]李燕凌研究发现,农村居民受教育年限、医疗可及性、收入水平、农户有效灌溉面积率、农户距乡镇政府距离、农林技术站服务次数以及被调查者年龄等对湖南省农户公共产品供给的满意度影响很大。[4]杨静和陈亮认为,我国新农村建设政策应重点解决农村居民增收、医疗社保、就业机会、教育发展以及土地征用等问题。[5]由于研究目的不同,调查方案的设计以及研究对象的选取也会有所不同,因此每一个研究都会有不同的发现。但综合来看,基本结论是一致的,即新农村建设得到了大部分村民的肯定,但某些具体政策的满意度低下。本文的研究也正是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加入了农村居民对政策的认知和满意的度量同时发现了新的问题。

二、新农村建设满意度的现状分析。

为了了解湖北省新农村建设的总体情况,湖北经济学院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组织师生于2012年对湖北省的村镇进行抽样调查,采取入户访谈的形式,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967份。本次对湖北省仙洪实验区新农村建设满意度的调查问卷共设计了23个具体项目。首先对这23个具体项目的满意度现状进行描述,然后对满意度进行对比分析,最后运用因子分析来对总体满意度的过程进行分析,并对总体满意度的程度进行度量。

(一)新农村建设满意度的现状。

对于衡量新农村建设满意度的各个调查项目,满意程度分为5个等级:很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和很不满意。对应于各种满意程度的百分比分布如表1所示。从表1我们大体可知,农村居民对各项惠农政策的满意程度有很大的差异,其中对“国家粮食综合补贴政策”满意的达到72.28%,是满意程度较高的项目,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满意程度也较高,很满意和满意的累计百分比分别达到59.4%和77.32%,而对于“畜牧业生产补贴政策”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政策不满意所占的比重偏高。究其原因,是因为“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作为一项新制度第一次让农村居民的养老有了社会保障的支持,虽然它还远远不能达到城市居民的水平,但对于世代只能依靠家庭养老的农村居民而言,这项政策的实施无疑是个好的开端,同时他们也有着更高的预期。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自2003年试行以来,已有大量的农村居民从中受益,由于这是一项自愿型的合作医疗制度,因此从逐年不断提高的参合率也可以看出他们对这项政策的认可,虽然大家对其报销比率低、报销手续复杂有一些抱怨,但总体而言是非常满意的。对于“国家粮食综合补贴政策”,受访者也给出了非常高的评价。由此可见,农村居民满意的是那些能直接获得收益且实施到位的政策,不满意的是那些实际操作困难或者执行力度欠佳的政策,这也对我们在政策设计上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在许多关于公共设施建设、教育文化、乡风民俗的调查项目中,受访者大多都比较满意,只是其中对“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中不满意和很不满意的比例较高,累计占到28.28%,这与调查组观察到的农村现实情况也是相符的。虽然样本村庄特别是纳入到新农村规划的村庄大多有阅览室、体育设施,但由于层次较低、种类单一造成使用率很低,而同时农村居民又非常渴望获得各种文化信息,参与各种文化活动,这其中便存在着供需矛盾,也就成为居民们表达不满的对象。

(二)新农村建设满意度的比较分析表。

只是满意度的一个总体描述,每一个调查项目的差异难以观察和直接判断,为了对各项满意度进行比较,我们采取了求平均值的方法来进一步判断农民对新农村建设最为满意的项目以及最不满意的项目,以利于我们进行下一步的分析。首先对各调查项目满意程度赋予一定的分值,然后计算所有调查对象的平均满意度,再进行各项满意度的对比。满意度越高,赋值分值就越高,很满意为1分,满意为2分,一般为3分,不太满意为4分,很不满意为5分。

通过计算进行排名,满意度位居前5位的分别是对当地的通讯邮电设施的满意度、对当地用水用电的满意度、对乡村看病便利性的满意度、对乡村道路建设的满意度以及对乡风民俗的满意度。其中有3个项目属于公共设施和基本建设,说明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对于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并且得到了村民的广泛认同。而“看病的便利性”的满意度排名第三是出乎调查组预料的,在以往的调查研究文献中,农村居民对看病的便利性始终评价不高,乡村医疗水平低下是抱怨的焦点,但此次居民的评价非常高,这主要基于调查村交通的便捷使得居民可以很方便地寻求医疗水平较高的县级医院的医疗服务,这说明农村居民对医疗服务的诉求可能从以前的便利性转变为经济约束。

满意度居第5位的是对“乡风民俗”的满意程度,由于被访者大多是世代居住当地的居民,对于当地的乡风民俗熟悉认可是一种常态,再加村庄大多是在血缘亲缘基础上形成的,大家彼此熟悉了解,邻里间的互动也较多,因此大多数农村居民对当地的乡风民俗非常满意。满意度位居最后两位的分别是对“工业支持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对“畜牧业扶持政策”的评价,这与我们前面满意度的现状描述是基本一致的,农村居民对这两项政策的不满意在于他们并不知道政策有何具体措施,也没有看到政策实施带来的具体收益,或者是没有得到实质性的帮助。满意度位于倒数第三位和第四位的分别是对“村务公开情况”和“一事一议执行情况”的评价,这说明新农村建设中村级民主制度的建设有待不断提高,因为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耕地占用、农企合作等事件,而农村居民对于此类关系到自身利益的事件的参与要求也会很高。

三、新农村建设满意度的因子分析。

本次调查问卷共设计了23个具体度量项目,为了从这些度量项目中选择有重要影响的变量,我们采用了因子分析法进行信息综合,从而对新农村建设的满意度进行评价。因子分析法的主要思想是将众多错综复杂的变量按照相关性进行分组,使同组内的变量相关性高,而每组之间的相关性低。每组变量代表一个基本结构,这个基本结构称为公共因子。让众多的变量归结为几个公共因子,以达到降维、便于分析的目的。在经济分析中,找出几个主因子,主因子代表反映经济变量之间相互依赖的一种经济关系,抓住这些主因子就可帮助我们对复杂的经济问题进行分析和解释。借助stata软件,提取因子的方法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旋转法采用具有kaiser标准化的倾斜旋转法,可得到旋转以后的因子载荷矩阵表,再经过不断的调整分析,最终选取了初始特征值大于1的7个主因子来衡量新农村建设总体满意度的因素。

7个主因子对样本方差的贡献和为63.14%,对于调查数据而言,达到50%以上就可以做因子分析,说明用这7个主因子代表原来的23个调查项目是有一定的把握的。7个主因子的因子得分系数矩阵如表4所示。主因子F1主要由b12、b14、b16、b17决定,主因子F2主要由e27、e29、e42、e43决定,主因子F3主要由e40、e41决定,主因子F4主要由e37、e38决定,主因子F5主要由e44、e45、e46、e47决定,主因子F6主要由e48、e49、e50决定,主因子F7主要由e32、e33、e34决定。就经济意义而言,F1代表惠农政策的实施,可称为政策因子;F2代表农村居民自身的经济条件,可称为经济因子;F3代表村庄的教育水平和教学环境,可称为教育环境因子;F4代表乡风民俗和治安环境,可称为治安文明因子;F5代表公共设施条件,可称为公共设施因子;F6代表村庄的民主程度和民主建设,可称为村级民主因子;F7代表医疗便利性及村容整洁,可称为医疗卫生因子。由回归法估计出因子得分,再以各因子的贡献率作为权数计算出主因子对新农村建设的总体满意度:F=(14.16%×F1+13.74×F2+8.56%×F3+7.24%×F4+6.92%×F5+6.84%×F6+5.69%×F7)/63.14%这样就得到了新农村建设总体满意度的衡量指标,在所有的影响因子中,F1政策因子的影响力最大,达到22.42%,F2经济因子的影响力度也达到21.76%,可见政策环境和经济因素对于满意度的影响力很大,其余因子的影响力都小于20%。F代表新农村建设的总体满意度,按照F值的大小区分满意状况,由于所有的数据都已经标准化,并且F值越小满意度越高,因此按照标准化后的均值0作为分界点,F<0则赋值为1,表示满意;f>0则赋值为0,表示不满意。样本区新农村建设总体满意状况为满意的占比67.1%,不满意的比例为42.9%,表示超过半数的受访者对于新农村建设的评价总体上是好的。

四、新农村建设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由于受访者的个体特征千差万别,他们对于新农村建设的评价也会存在各种各样的差异,为了了解形成不同评价的原因,我们将受访者的个体特征作为解释变量,寻找影响满意度的显著因素。根据满意度调查的理论、前人的研究成果以及调查组在样本区调查感性认识的结论,我们设定了以下的解释变量,其中调查表中设计了7个关于村基层组织组织实施的项目类别,如果样本村有该项目得1分,没有该项目得0分,汇总得分得到村基层组织的工作得分;调查表中设计了对各项政策是否了解的问题,回答了解得1分,不了解得0分,汇总得分得到政策认知度得分;调查表中设计了“您对自身健康状况及综合素质的评价”和“您对自身社会适应能力的评价”,较差得1分,不是很好得2分,一般得3分,较好得4分,很好得5分,汇总得分得到自我评价得分。为了准确了解新农村建设总体满意度的影响因素,我们利用所做的因子分析,针对23个满意度调查项目提取的7个主因子预测其分值,并计算出总体满意度的分值作为被解释变量,解释变量依然是以上的个体特征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见表6。从表6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年龄是影响新农村建设满意度的一个显著因素,在1%水平下显著。年龄越大,满意度越高;反之,满意度越低。同时我们将年龄、是否有外出务工经历和总体满意度做一个交叉分析发现,年轻人外出打工的机会多于老年人,对外面的世界更为了解,也更有奋斗的激情,对未来有着更多的预期,对现实的某种不满意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也是改变现状的动力,而老年人则相对更安于现状,并且大多数一直居住在当地很少外出,亲眼目睹了新农村建设所带来的一点一滴的改变,对新农村建设更有认同感。

第二,家庭经济条件是按照调查项目家庭的年收入得到的,令人惊讶的是经济条件过去普遍被认为是影响满意度的关键因素,在我们此次的调查中却并不显著。家庭的经济条件仅仅对教育环境的满意度以及公共设施的满意度产生显著的影响,即家庭经济条件越好,对教育环境以及公共设施的满意度越高;反之。满意度越低。但家庭经济条件却对总体满意度并没有显著的影响。

第三,受教育程度虽然不是影响总体满意度的显著因素,但它显著影响了F1政策因子和F2经济因子。这主要是由于农村高学历的人群不多,代表性不够,我们所调查的100位居民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83年,大部分人只有初中以下的文化程度。

第四,村基层组织为帮助村民走上致富之路而提供的各种措施是影响新农村建设总体满意度的显著因素,并且村基层组织提供的措施越多,村民的满意度就越高。从结果来看,与村基层组织工作得分在4分及以上的相比,得分为2分或3分的村庄以及得分为0或1的村庄的村民不满意的概率更大,并且这种关系在0.001水平下显著。村基层组织提供的各种致富措施实际上也就是基层组织为群众服务所尽的主观努力和付出,这种努力和付出能显著地反映到满意度的提高上。因此村基层组织的服务意识和领导能力对于新农村建设本身以及群众满意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五,农村居民的自我评价也是显著影响满意度的因素之一。本次调查中我们设计了对自身健康状况及综合素质的总体评价以及对自身的适应能力的总体评价的问题,结果发现对自身状况评价较高的村民对新农村建设的满意度也较高。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通过调查和分析我们发现,近十年的新农村建设使农村居民的总体满意度达到67.1%。他们普遍对新农村建设中的基础设施建设表示满意。与以往调研文献不同的是,此次调查发现农村居民对新农合、新农保的评价非常高,总体而言非常满意,而对村级民主制度建设以及文化建设不太满意。通过进一步的分析我们发现,影响其满意度的因素主要是村基层组织的工作能力以及对新农村建设政策的认识程度。因此,今后一段时间内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工作方向可以逐渐从硬公共产品的投入转移到软公共产品的投入,包括村级民主建设村干部能力的培养、加大政策的宣讲和执行的力度等。

参考文献:

[1]田野,赵晓飞.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及评价——基于湖北省的调查数据[J].财贸研究,2010,(6):39-47.[2]刘成奎.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满意度分析——基于湖北省的经验数据[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2,(6):3-7.[3]陈前虎,汤婧婕.基于问卷评析的浙江省新农村建设绩效及特征研究[J].规划师,2008,(9):89-93.[4]李燕凌,曾福生.农村公共品供给农民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8):3-18.[5]杨静,陈亮.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满意度及需求期望研究——来自河北省三地市的调研[J].经济研究参考,2012,(27):44-54.

下载新农村建设中对农民生活满意度的调查与思考(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农村建设中对农民生活满意度的调查与思考(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对新农村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对XX县新农村建设情况的调查与思考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既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准确认识和科学判断县情实际,对制定发展......

    对新农村建设中加快民主法治建设的调查与思考[精选五篇]

    对新农村建设中加快民主法治建设的 调查与思考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在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民主法治建设,稳步推进社会......

    新农村建设中农民安置社区规划的思考(精选5篇)

    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中农民安置社区规划的思考新农村建设中农民安置社区规划的思考作者:代晓利文章来源:《建筑与文化》1.城镇化进程中的新农村建设相关问题1.1“社会主......

    关于大学生对生活的满意度的调查

    关于大学生对生活的满意度的调查摘要:采用大学生生活满意度调查问卷形式,在网上发起投票,主要针对大一和大二的学生,旨在了解大学生对自身现状的满意程度,并提出相关意见,大致从学......

    对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社会保障体系的研究

    对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农村劳动力的大量外流,农村家庭保障和土地保障功能逐渐弱化,农村的养老、医疗等方面的问题逐渐突出,这些有可能激化社会矛盾,对整个......

    《对达州市新农村建设中一些问题的思考》

    本文辑由稻田野夫编辑 目 录 目录······································1 摘要·······················......

    对我县农民增收的调查与思考

    统筹城乡发展 增加农民收入-----对我县农民增收问题的调查与思考王铭惠汪 博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以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为主题,提出把统筹城乡......

    对新农村建设中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的调查与思考(范文模版)

    对新农村建设中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的调查与思考当前我们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总体形势是好的,特别是我们鼎城区通过扎实开展农村党员先进性教育试点工作、农村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