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式快餐业的现状特点及发展方向
中式快餐业的现状特点及发展方向
一、中国内贸部在《中国快餐业发展纲要》中确定了中式快餐的内涵,指出中式快餐业的“快”体现在两个方面:省时和省力,而满足顾客的需求也要达到两个方面:好吃和营养。
《中国快餐业发展纲要》还提出了现代快餐业的特点:
消费群体和消费价位的大众化;
供餐方式的快捷、简便化;
产品生产的标准化和工厂化;
快餐食品的营养化;
就餐环境的舒适化和经营规模的连锁化;
二、按照传统的观点,餐饮业属于“日不落行业”。
而按照产业形态划分的标准,中式快餐业属于新兴的、市场规模大、有发展前途和发展潜力的行业,应归于朝阳产业。
形成和促使对中式快餐业的强大需求的因素有:
经济发展,时代的节奏加快,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节奏加快;
人们收入水平增加,生活水平提高,对饮食的要求增加;
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提高,普遍要求从烦琐的家庭琐事中解脱出来,而对休闲娱乐有更多的认同和投入。人们在娱乐、旅游、夜生活的过程中产生了对中式快餐的需求。
三、中式快餐是相对于西式快餐而言的。
麦当劳创办于20世纪40年代,1952年克劳克先生收购了麦当劳兄弟的公司,从此创造了一个庞大的餐饮王国。
肯德基1987年在北京开了在中国的第一家餐厅,麦当劳1990年在深圳开了在中国的第一家餐厅。到2010年,肯德基在中国已经发展到3000多家,而麦当劳也发展到了1000家。
麦当劳和肯得基对中国市场形成的巨大冲击,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中国人们对中国人自己的著名快餐品牌的呼唤,直接导致了一批有志之士从事中式快餐事业,创办了一大批中式快餐品牌如:荣华鸡、红高粱、全聚得、永和豆浆大王。
四、中西式快餐的比较:
由于中西方传统餐饮文化不同,人们生活习惯不同,中西式快餐的特征就有较大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经营的品种和模式上。1、中式快餐的特点是品种多、口味变化多,而西式快餐品种相对少得多;2、中式快餐在传统上注重色香味形,以味为主,而西式快餐虽也讲究口味,但更注重食品的营养;3、中式快餐的结构是饭大于菜,以主食为主,而西式快餐则菜多于饭,以副食的肉类为主,故有“西食肉,中食粮”之说;4、中式快餐的制作以明火为主,煎炒烹炸手段俱全,而西式快餐多用暗火,即多用电炉、烤箱等制作食品;5、中式快餐以手工生产为主,操作工艺复杂,而西式快餐以机械化生产为主,设备、配送都较规范和先进;
6、西式快餐注重标准化、量化,营销策划专业,就餐环境赏心悦目,中式快餐在这些方面望尘莫及。
西式快餐的工业化和标准化决定了其产品的简单和品种的单调,不可
能提供像中式快餐所能提供的丰富品种(热菜、小炒、凉菜、卤菜等)。
五、从西式快餐的成熟反观中式快餐的幼稚和弱小:
1、烹饪科学标准化。为避免厨师个人因素造成的产品质量不稳定,麦当劳对所有生产工艺过程科学地定性定量,达到标准化生产,麦当劳人宣称面包的气孔直径5毫米左右,厚度17厘米时,放在嘴中咀嚼味道最美。牛肉饼的重量在45克时,其边际效益达到最大值。可口可乐的温度恒定在摄氏4度时,口味最佳。吸管粗细若能用母乳般的速度将饮料送人口中,最感满意。即使如此的标准正如几十年前电脑键盘发明人称其键盘最方便人手使用,而后来被证实是骗局一样,毕竟麦当劳是标准起来了,标准的利益便是产品质量稳定、口味统一。
2、厨房工厂化和现代化。现代高新科学技术在厨房中大展宏图,西式快餐的制作已经由厨师个人的直接劳作变成指令控制下的机械化、半自动化生产。厨房就是工厂。肯德基家乡鸡在制作时,每只鸡一律被准确地分成9块;清洗后的鸡块要甩7下,保证水分恰到好处;鸡块放人味粉中蘸料,滚7次按7下,所有表面被味粉均匀包裹;鸡块在恒定温度的油锅中逗留的时间为13分30秒,分秒不差;在保温箱待售的最长时间限定在一个半小时,逾时丢弃。肯德基的生产同自动机床加工零部件设计没什么区别,没有厨师短缺或过剩的困惑,难以预料的个人因素影响被降到最小限度。
3、连锁式的经营管理体制。烹饪走向世界远比流行音乐困难得多,“正宗”是最最难以解决的问题。标准化、工厂化再配以连锁经营,这个问题便巧妙地得以解决。作为供应商不论你的种族、国籍,只要你接受连锁组织的条款,能严格按要求办,作为顾客,不论何时何地只要是同样的连锁招牌,你所享用的食品大小、味道、质量
将完全一样。连锁经营本身便是西式快餐发展强大的推动力。
4、注重人才培养,优秀人才广泛用于管理生产之中。据说在麦当劳产品中有25000种技术,麦当劳总部拥有3000名专职餐厅经理、市场调研和贸易专家、食品质量管理专家等。它甚至拥有“麦当劳汉堡包学院”。
六、麦当劳的QSCV理论:
公司知道一个好的企业国际形象将给企业市场营销带来的巨大作用。所以其创始人克劳克在努力树立起企业产品形象的同时,更着重于树立起良好的企业形象。
当时市场上可买到的汉堡包比较多,但是绝大多数的汉堡包质量较差、供应顾客的速度很慢、服务态度不好、卫生条件差、餐厅的气氛嘈杂,消费者很是不满。针对这种情况,麦当劳公司提出了著名的QSCV经管理念。他们知道向顾客提供适当的产品和服务,并不断满足不时变化的顾客需要,是树立企业良好形象的重要途径。
Q(Quality)是指质量、品质。北京的麦当劳产品原料有95%以上在当地采购。早在1984年,麦当劳的马铃薯供应商就派专家到中国考察河北、山西、甘肃等地的上百种马铃薯。麦当劳对原料的标准要求极高,面包不圆和切口不平都不用,奶浆接货温度要在4℃以下,高一度就退货。一片小小的牛肉饼要经过40多项质量控制检查。任何原料都有保存期,生菜从冷藏库拿到配料台上只有2个小时的保鲜期,过时就扔。生产过程采用电脑控制和标准操作。制作好的成品和时间牌一起放到成品保温中,炸薯条超过7分钟,汉堡包超过10分钟就要毫不吝惜地扔掉,因为麦当劳对顾客的承诺是永远让顾客享受品质最新鲜、味道最纯正的食品,从而建立起高度的信用。当然麦当劳也有办法保持最低的消耗量。
S(Service)是指服务,包括店铺建筑的快适感、营业时间的方便性、销售人员的服务态度等。微笑是麦当劳的特色,所有的员工都面露微笑、活泼开朗地和顾客交谈、做事,让顾客感觉满意。员工一进入麦当劳,就接受系统训练。全体员工实行快捷、准确、友善的服务,排队不超过2分钟,在顾客点完所要食品后,服务员要在一分种内将食品送到顾客手中。餐厅还提供多种服务,如为小朋友过欢乐生日会,为团体提供订餐和免费送餐服务等。
C(Cleanliness)是指卫生、清洁。麦当劳员工规范中,有一项条文是“与其靠着墙休息,不如起身打扫”,全世界一万几千家连锁店所有员工都必须遵守这一条文。员工上岗操作前须严格用杀菌洗手液洗手消毒,规定两手揉搓至少20秒种再冲洗,再用烘干机将手烘干。如果接触了头发、衣服等东西就要重新洗手消毒,各个岗位的员工要不停地做清洁工作。所有的餐盘、机器都会在打烊后彻底清洗消毒,地板要刷洗干净。餐厅门前也保持清洁。
V(Value)是指价值,意为“提供物有所值的商品给顾客”。麦当劳的食品营养经过科学配比,营养丰富,价格合理。让顾客在清洁的环境中享受快捷的营养美食,这些因素结合起来,就叫“物有所值”。现代社会逐渐形成高品质化的需要水准,而且消费者的喜好也趋于多样化,麦当劳强调V,意即要创造和附加新的价值。
正是以这一套经营理念为核心,麦当劳创下了世界最大连锁体系的记录。
七、中式快餐的优势:
1、味(文化传统、餐饮传统习惯);
2、品种(八大菜系、博大精深、各地精华);
3、价格(中低档的大众化消费)
八、发展中式快餐时应注意:
1、菜品的选择(地方特色、通用性、台湾菜); 菜色为第一印象,味为第二印象,两者都很重要。
2、标准化;(调料、形状、配料)
3、顺应消费者还是引导消费者?(青菜、稀饭)
4、挑战还是学习麦当劳?
如需中式快餐开店服务,请加QQ:2249217677
第二篇:中式快餐业的发展现状和契机
中式快餐业的发展现状和契机
一、中式快餐的发展战略思考
1.特色打品牌,套餐出利润。
在餐饮行业竞争激烈的今天。产品具有特色是中外快餐品牌成功的首要条件。
在竞争日益激烈、品牌高度同质化的餐饮市场中,谁的特色越鲜明,谁的竞争力就越强。特色经营已成为很多餐饮企业吸引消费者的差异化手段。
对餐饮行业而言,特色可以从两个方面下手,一是特色产品,如肯德基的鸡块、麦当劳的汉堡、永和豆浆的豆浆、大嫂水饺的水饺都是特色产品。二是经营特色,如俏江南的艺术特色、澳门豆捞的品位特色等。
不过,仅靠特色产品还是不够的,必须有套餐产品才能保证利润,否则,单店的毛利不足以支撑品牌运作空间。
“方便”、“快捷”是中外快餐品牌的“基本功”,套餐既满足了顾客的口感需求,又解决了“方便”、“快捷”的服务要求,同时增加了产品的毛利率。套餐还可以灵活组合,大大提高了菜品的价值,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所以,成功的快餐品牌除特色产品外,都推出了套餐系列。
2.中式风味,西式环境与管理理念。
学习西式快餐的管理和经营理念,找到自己的市场定位、目标顾客和核心价值是所有成功中餐品牌的共同点。
无论是味千拉面、永和豆浆、大娘水饺,还是乡村基、一茶一坐、肥西老母鸡、包天下,很多本土餐饮品牌都借鉴了西餐的就餐环境和经营管理理念。
借鉴、使用西式餐具和用品、打造西式就餐环境是中式餐饮行业发展的趋势与潮流,典型的代表如豆捞等小火锅品牌。许多餐饮企业将火锅放置于水晶吊灯、法兰西桌布、高级餐盘餐具之中,采用分餐制既方便又卫生,还充满了情调。消费者在西式用餐氛围之中体验着中式传统火锅的美味,其满意度大大提升。
3.严格执行标准化,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对快餐企业而言,核心竞争力就是标准化、流程化,且难以被复制。
中式快餐品牌的成功必须有一个标准化的模式,那就是“中央厨房、冷链配送、门店加工”。这个模式不仅保证产品品质和口味的绝对一致,也保证了核心竞争力。因为标准化和流程化将生产、配送、销售都变成品牌的一个个链条,每一个链条都不能独立。也就是说核心的竞争力碎片化,核心技能被肢解成若干份小链条,从事每个链条的人只掌握一小部分,无法完整复制整个核心能力。只有掌握整个链条的企业才能将技能碎片拼接起来,这样就保证了品牌的核心竞争力不容易被复制。
二、中式快餐的发展现状
近30年来,中国餐饮行业已经连续18年保持高速增长,年平均增长率为16%。预计到2020年,中国的餐饮市场总量将达到7万亿元。
2009年,中国餐饮业零售额达到17998万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4.4%。
调查显示,2009年中国快餐50强企业营业收入达到598.8亿元,门店总数达到12932个。在50强中,营业收入达到3亿元以上的企业占58%;5亿元以上的占32%。
2010年,中国GDP为38万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14万亿元,其中餐饮市场突破2万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4.28%。
三、中式快餐业的发展契机
定位之父特劳特预言:从长远来看,中式快餐品牌的汉方本草理论和营养健康的属性能开拓全球市场,如能定位得当,操作规范,有可能取代西餐品牌成为全球第一快餐品牌。目前,小肥羊、乡村基等品牌的初露峥嵘已经初步印。
在北京,中式快餐企业开始集体发力,合肥的肥西老母鸡相继在合肥、滁州、南京、上海等城市设立一百多家加盟店和直营店,年销售收入近10亿。刘会平在上海开创了“芭比馒头”、蚌埠人张建尧开创的“包天下”年销售额超过6亿元。
近10年,中餐品牌实施品牌战略,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从早期的永和豆浆、大娘水饺,到中期的小肥羊、谭鱼头、小天鹅,再到后来居上的味千拉面、俏江南、乡村基都实现了快速发展。乡村基于2010年在美国上市,味千拉面销售额已经突破100亿元,俏江南开始实施国际化战略,在台湾、纽约、巴黎、伦敦等城市开店。
目前,处于资本运作阶段的餐饮连锁企业中,6%的企业已引入资金或准备上市,72%的企业已与投资方进行了洽谈,餐饮已成为风险投资商逆市投资的最佳选择之一。
从整体人均消费来看,50强快餐企业人均消费额度都在40元范围内;在餐饮企业业已形成的低端、中端、高端梯度分布中,中端消费占主流局面。
第三篇:中式快餐业分析
中式快餐业分析
一、中国快餐市场,前景灿烂
国内贸易部餐饮司有关人士分析说,现在全国每天大约有不少于4000万人次在不同岗位、地点、时段靠快餐来解决温饱,按人均5元消费计算,一年就是700多亿,此类人数今后每年还以500万以上速度递增,最终可形成每天有3亿人吃一次快餐的格局!
民间人士对目前市场的粗略估计是,按人均每年快餐消费100元计,中国快餐市场每年应已在1300亿元以上。
中国快餐市场之大,不可低估!
而目前中国快餐业,虽一直保持着每年20%的高增长率,但仍在高度发展的前夜,即仍将在较长时期内处于迅猛扩张阶段。
原因在于快餐业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而中国目前仍然属于发展中国家,快餐业要完成从起步到全面发展阶段的过渡,还有很长一段时间的迅猛发展。
快餐业首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壮大,而不是消费水平低的发展中国家。快餐业进入中国,也是从经济发达地区渐次向各地辐射,而且往往在较发达地区有广泛的市场需求,因为快餐的卖点是“时间”和“高效率的服务”,而只有在生产力与经济都相当发达的条件下,才有快的生活节奏,服务性消费才能不断增加。
正由于快餐与经济高速发展进步密切相关,我国的快餐也必将随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展现出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巨大的市场潜力。
从各种经济数据可以断定,至2010年中国快餐业才进入全面发展的黄金时期。而在目前至2010年的这段时期内,中国快餐业仍将是由起步到发展的过渡阶段,仍将是从盲目扩张到不断完善的阶段。
二、中式快餐业,大有作为
洋快餐进军中国,迅速抢占了极大的市场份额,而中式快餐业却仍处于最初的扩张成长阶段。两者势必短兵相见。
因此我们以下对中式快餐进行系统、客观地诊断,以便清楚了解中式快餐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为此领域的投资创业者提供参考。
●中式快餐优势
1.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史,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东方文化和饮食文化。在这种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式快餐,就打上了鲜明的中国特色,从皇宫贡品,到民间小吃,数不胜数。
2.有着传统的特色品种。
洋快餐品种都较为单一,而中式快餐有着丰富的传统特色品种,如全国各地数不胜数的名小吃,和56个民族的各种风味小吃。这些名小吃和风味小吃,稍加开发,形成规模,就能发展成为中式快餐。
3.有着合理的营养搭配。
洋快餐主食以高蛋白、高脂肪、高热量为特点,其小吃和饮料则是以高糖、高盐和多味精为主,而人体必需的纤维素、维生素和矿物质则很少,多吃对人的健康很不利。
而中式快餐,则采用中国传统的烹饪方法,大多有着较为合理的营养和膳食搭配。
4.中式快餐,还有着价廉味美的产品竞争优势。
●中式快餐劣势
1.缺乏高水准的企业形象管理。
凡是到过麦当劳的人,无论走到天涯海角,只要看到路边那M形的黄色拱门标志,你就知道全球统一的麦当劳正在恭候你。
而中式快餐,至今仍没有一个企业,能像麦当劳等洋快餐那样拥有高水准的企业形象管理,成为世界级的名牌企业。
2.缺乏高效率。
目前的中式快餐之所以无法与西式快餐相媲美,手工操作导致效率低下,也是一个很大原因。
3.缺乏标准化和规范化管理。
只注重对食物的外观形状和口味进行改进和完善,而对于提高其服务水平之类的“软性指标”往往有所疏忽,这是中式餐饮普遍存在的问题。
4.缺乏连锁经营战略。
中式快餐与西式快餐的另一个明显的区别是,西式快餐大多是全国甚至全球性连锁式经营,而中式快餐一般都局限于本地区、本省区,较少有全国性连锁经营的,更不用说是全球性的了,所以始终上不了规模,出不了大效益。
●中式快餐机遇
中式快餐业,存在着巨大的市场商机和发掘潜力。如前所述,仅据官方统计数据,目前中国快餐年消费需求已至少在750亿元人民币,且一直以20%的年递增率迅猛增长。而据专家分析,到2010年全球方便食品在整个食品工业中所占的份额,将由目前的5%提高至13%。
可以断定,中式快餐以其价格低廉、经济实惠,更符合中国大众口味等特色,将占据相当大的一部分市场份额。
●面临的威胁
洋快餐依靠连锁经营这个武器,占领了广阔的快餐市场。他们在亚洲,尤其是在中国,都创造了高于本土的经营业绩,发展势头有增无减。
今后,将还会有越来越多的洋快餐品牌,把眼光锁定巨大的中国市场,陆陆续续进入中国。他们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营销思想、服务方式和独特的企业形象,同时也给正在起步的稚嫩的中式快餐业,带来了巨大的市场威胁和挑战。
三、中式快餐投资或发展策略
●既要追求现代化,又要立足于传统
洋快餐让人称道的一个方面,是其标准化技艺的精到,即从原料的配制、设备的使用、烘烤的温度直至烹制的时间,洋快餐都有规范流程,只需按部就班即可大功告成。
然而中国餐饮文化积淀深厚,以“味”为胜,酸、甜、辣、咸等百味俱全,一道菜的制作工序超过30道的恐怕不在少数,相比麦当劳等洋快餐产品的工序多得多、复杂得多。如此复杂的中式餐饮产品,想用类似于洋快餐的一些条条框框就将之标准化,谈何容易?
中国烹饪的复杂性,注定中式快餐在短期内就要完全向标准化的现代快餐过渡,实属不可行。同时,一些依靠传统特色取胜的中式快餐品种,也没有必要过渡到口味雷同的现代快餐。在追求个性的时代,机器的使用使产品口味统一,同时也限制了产品口味的个性化开发。
因此,中式快餐投资者应既追求现代化又要立足传统,讲求适度工业化,进行阶段性工业化。否则,中式快餐以“味”取胜的优势将随之消失,从而失去承袭了数千年饮食习惯的庞大中国消费群体。●确立和拥有不同的市场定位
快餐业的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家庭烹饪社会化的产物,有其自身规律。中国快餐就要结合中国当前的社会发展和饮食文化的特点,选择符合中国特色的快餐业发展道路。一段时期内,中式快餐业将发展眼光放在了与洋快餐的直接抗衡上,出现了“面条挑战麦当劳”、“土渣饼代替比萨饼”等失败案例。
仔细分析当前去西式快餐店的中国消费者,他们的目的并不主要是为了吃,而是因为要陪小孩、喜欢那里的气氛、相信那里的饮食卫生等原因。所以这些吸引顾客的原因,都应归结为洋快餐定位清晰的美国文化号召力。
而中式快餐面对的是承袭了数千年饮食习惯的中国消费群体,拥有天时、地利、人和等传统文化优势,因此应有适合自己的准确而合理的定位。
其实洋快餐自进入中国市场,主要目标都在经营儿童市场。据调查得知,大部分市民喜欢吃的还是米饭套餐;成年人让孩子到洋快餐过足瘾后,往往自己又去选择中餐饱腹。可见,目前把全部精力放在儿童市场这个突破口上的洋快餐,为中餐市场留下了相当大的市场空间。
因此中式快餐应确立自身的目标消费群与市场定位,以错位经营与洋快餐竞争。
●发展连锁经营,除了速度更要保证质量
连锁经营是实现规模效益的最佳途径,快餐业的本质特征决定了其必然要走连锁经营之路。
但连锁经营不是开分店、搞联营,特别是特许连锁,所有权人以知识产权维系加盟者,总部要不断地发展品牌、技术等无形产权,源源不断地提供给加盟者。
目前中国的特许经营市场鱼龙混杂,一些企业存在未进行试点经营、没有相应的培训体系、缺乏指导和服务能力、夸大盈利保证等。
因此,如果要做长久的品牌,中式快餐连锁的“服务对象”除了直接顾客外,还应包含加盟创业者。在双方的良性互动中,使企业的品牌、技术等无形资产得到合理的使用和维护,最后达到不断升级增值的目的。
在与洋快餐的激烈竞争及自身发展需求中,目前一些中式餐饮或中式快餐企业努力探索连锁经营之道。中国火锅企业特别是重庆、成都火锅军团,如小天鹅、德庄、苏大姐、秦妈、菜根香、川江号子、谭鱼头等近年异军突起,在连锁经营中依靠错位经营有力地稳固了中餐市场份额,抗击了洋快餐。而佳佳旺、韩美味、五洲飘扬、普德鸿等企业,也正积极进行中式快餐连锁经营方面的探索。
中国餐饮商机展望
展望未来的中国餐饮,它将会管理日趋规范,向着现代化的方向大步迈进,不仅能成为第三产业中的主干,而且仍将是经济效益最好的行业之一。
在市场经济规律和国内外众多因素的影响下,中国餐饮业的未来竞争也将会更加激烈,甚至可能会出现一定的涨落波动周期,存在着若干个前后相连的高峰与低谷。
然而总起来说,中国餐饮市场及行业,在世界上的份量将会越来越重,地位将会越来越高。新一代有远见、有文化、素质高、会管理的餐饮投资创业者,将被全社会更加尊重。
一、“三足鼎立”的行业趋势
中国餐饮市场正在形成“三足鼎立”的全新建构,即未来的餐饮市场将会由新老字号、大众餐饮和中式快餐三大板块来构成,形成以手工食品为主、工业食品为辅的基本膳食格局。
其中,新老字号多是中、高级店,大众餐饮多是普通店,它们均供应经过改良的传统民族菜点(可能仍以“迷宗菜”为大宗);而中式快餐将是现代新式快餐与中国国情、民情的结合体,注重于中西风味融合。这三者在餐饮市场上所占的份额,大约是25%、50%和25%左右,能够充分满足中国市场城乡不同的消费群体的饮食需求。
在新老字号中,通过激烈竞争而崛起的民营新字号将会越来越多,而能够与时代同步前进的百年老字号则逐步减少,这是事物发展新陈代谢的客观规律。
不论新字号还是老字号,能在中国餐饮市场上大展雄风的,都应具备3个条件:
1.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至少应在1000万元以上,拥有5个以上的大型分店(其中有些可能开设在国外),年营业额在5000万元以上,职工的日均劳效在400元左右,具有明显的规模效应。
2.有自己的特色品牌和良好的服务规范,顾客日流量在5000人以上(其中回头客约占30%),在当地餐饮业排名榜上位居前列,社会声誉高,能接待国内外的高消费群,进入国家特级或一级酒店之林。
3.有一支稳定进取的技术骨干队伍和经营管理队伍,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真正实现了现代化企业的经营管理体制,公共关系及企业形象好,人气很旺盛。
在大众餐饮中,将坚持饭菜实惠、规模适度、装潢简约、服务温馨的经营方向,仍然以乡土菜、民族菜和地方风味小吃唱主角。它们以其大众特色,面向工薪阶层和流动人口中的低收入者,薄利多销,诚信经营。至于供应早餐、盒饭和夜市的大排档以及食摊,设施将有改善,在市场管理、卫生监督等方面将有所加强。
其中,新经济开发区、新兴集镇、富裕的乡村、少数民族聚居区、旅游景点和大专院校附近的大众餐饮,极具开发价值,它们将成“餐桌经济”中的重要增长点。
在中式快餐中,中国饮食的特色将会突出,产品生产的标准化与工厂化、产品配方的科学化与营养化、供餐方式的快捷化与方便化、就餐环境的舒适化与统一化、消费价位的大众化与低廉化、经营模式的连锁化与规模化等难题,也将得到进一步的妥善解决,从而形成一批现代化的“大型快餐工厂”,同时一批有条件的传统风味小吃店,也将改造成为前店后厂的小型特色快餐店。
二、市场需求亮点预测
1.餐饮品种会更加丰富。尤其是外域餐饮会大量进入中国,会更加丰富中国市场的餐饮种类,如法国大菜,俄罗斯大菜、意大利菜、土耳其菜、日本料理、南韩料理都会逐渐被更多的中国人所接受。
2.餐饮形式更加多样,且越来越随意。随着社会生活日益多样化、多元化,餐饮形式也会更加多种多样,休闲餐饮、浪漫餐饮、沙龙餐饮、旅游餐饮、娱乐餐饮、会展餐饮、网络餐饮、邮递餐饮等都会更多地进入人们的生活,而传统餐饮的形式会受到很大的挑战。
3.与餐饮形式更加多样化相匹配,人们对就餐环境的要求会越来越高。一部分人会追求豪华、超豪华、异域环境等,比如西安出现的欧洲皇家餐饮、皇家服务受青睐就是证明,但是大多数人对餐饮环境的要求是新颖、别致、典雅、舒适,花园式餐饮、园林式餐饮、野外餐饮、露天餐饮会被一部分人所接受和向往。
4.艺术与餐饮的结合会越来越紧密,艺术在餐饮中的位臵越来越重要。近年北京、上海、西安等大城市出现了大型剧院式餐饮就是一个例子,人们边吃饭边看艺术演出,一举两得。
5.餐饮营养化将成为人们追求的重要目标。人们吃饭不只是追求口感、口味,讲究色香味形,而且会越来越讲究营养。营养餐饮、保健餐饮的出现将会对餐饮业提出更高的要求,烹饪营养学将会被人重视,营养技师将会受欢迎。
6.餐饮社会化、专业化程度将会提高。烹饪原料专业配送甚至成品配送有可能流行,比如有的饭店专门做鸡,有的专门做鱼,有的专门做蛇,有的专门做煲、做汤,除了在本店供应,还给其他饭店配送,有的甚至专门配送,自己不直接经营。饭店、宾馆厨师的劳动强度、劳动时间,也将大大缩短。
7.家庭送餐将成趋势,社区餐饮将会有大发展。家庭送餐将会很快兴起,市场潜力很大,社区餐饮将会有较大发展,而且人们对社区餐饮的要求会更高,如服务、品种、环境、卫生等,社区餐饮也将上一个新档次。
8.餐饮食品会更加流行。所谓餐饮食品就是把全国各地的名菜、名点变成食品,做成真空包装或冷冻冷藏,能在商场超市里卖,能在家里长期保存,随吃随取。人们在家里足不出户就可以吃到全国各地的名菜名点。
9.中式快餐在标准化、规范化、产业化上会有所突破。会有更多中式快餐达到质量标准,实行连锁经营,并逐步走出国门。
10.在餐饮管理上逐步与世界接轨。国际间的饮食文化交流会越来越多,越来越频繁。
三、服务两极化趋势
为符合城市居民的消费现状和生活形态,餐饮的服务形式势必会向两极化发展,一种是强调简单、迅速服务的快餐,一种是注意气氛与专业服务的高级餐厅。
快餐、外卖餐与家庭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务劳动的社会化趋势有密切关系。它以其快速亲切服务、菜式简单、环境清洁、管理完善的形式满足忙碌人口的生活需求。
同时,紧张忙碌工作后的充分休息,也是现代人生活形态的另一侧面。上班族在闲暇之余,也会追求一种有品位、有个性的用餐环境和全然放松的用餐性情。因此,布臵华丽典雅的高级餐厅和强调时代背景的主题餐厅等便应运而生,满足了现代消费者因情景转移而产生的不同需求。
四、经营连锁化趋势
品牌的竞争将是现代餐饮企业竞争的必由之路。餐饮企业要树立起品牌,就需要实行连锁化。连锁经营是当今世界餐饮经营发展的一种潮流和趋势。
组建连锁餐饮店的核心是在统一经营、统一管理下,尽可能节省资金的前提下,实现企业的发展,扩大市场经营规模和市场覆盖面,使销售成倍地增加。
不论餐饮经营者自己创建还是加入连锁餐饮店,对自身的经营发展都是十分有利的。它的好处是:
1.有利于充分发挥大型或知名度较高企业的经营优势,通过连锁壮大规模,扩充实力,进一步适应市场竞争;
2.有利于企业在经营上用较低消耗去取得较大的利润,通过规模经营,降低流通费用,不断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3.有利于中小企业提高市场竞争能力,扬长避短,实现企业资源的优化配臵。比如,在美国开设新店、单体店的成活率只有5%,连锁店的成活率则为95%,麦当劳可达98%,连锁的优势由此可见一斑。
五、企业自动化、网络信息化趋势
未来的餐饮业企业将积极进入自动化、网络信息化的科技应用,主要包括4个方面:
1.整体电脑化。主要功能在于连锁总公司、店铺、配销中心、客户资源的整合。在节省人力与时间、减少错误、强化品质等方面,餐饮企业的整体电脑化都能达到显著效果。
2.行政管理电脑化。这将涵盖企业的会计、财务、订货、库存管理、销售分析等方面。借由电脑随时收集营业数据,制作统计分析报表,可严密监督餐厅的正常运营,并为经营管理决策提供及时参考。
3.餐厅作业电脑化。利用自动点菜电脑系统,帮助顾客点菜,在时间、人力的节省和降低错误等方面将收益不少。
4.企业系统管理与对外宣传的网络化。一个餐饮企业的分店或营销网络,可能会快速延伸至全国甚至全球,由此而来的统一资源管理,和统一市场营销活动及对外宣传,将只能借助完善的互联网络网站,才能实现。
当然,餐饮企业的自动化和网络信息化,会带来巨大效益和提升企业竞争力,但同时投入成本也很高,而且人员的培训与教育也非一朝一夕,因此也有操作方面的较大风险。
第四篇:中式英语词汇特点及现状研究范文
中式英语的词汇特点与现状研究
【摘 要】英语是世界全球化的语言,我们是发展中国家只有适应世界才能发展,这就要求我们能够更好的学习英语。但是我们在学习英语的同时深受我们母语的影响,进而产生了“中式英语”,它是一种“病态的语言现象”,且目前被不同地位、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们广泛使用。本文旨在对“中式英语”的概念、词汇特点进行综合总结,对“中式英语”的态度、避免对策及现状进行探索和研究。
【关键词】中式英语、中国英语、词汇特点、避免对策、现状、发展前景
一、引言:
任何一种语言进入其他国家都会和这个国家的文化相结合,也就是说这种语言中会融入这个国家的特色。英语在中国也不例外。中国物质和文化方面的特色也逐渐进入到英语当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称为Chinese English 或Chinglish.被认为是不可取的。但随着英语世界化理论的发展,和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我国的许多专家学者开始认识到,体现中国语言和文化特色的英语也是英语变体的一种,而不应该武断的判定,凡是带有中国特色的英语就都是不可取了。
二、中式英语的概念:
中式英语在英语被称为“Chinglish”,是汉语及英语的英文混合而成的合体字。学习者在写作中往往先用汉语打腹稿,或列出中文提纲,再把汉语一句句机械地转换成英语,所以中式英语常常带有中文语音、语法、词汇特色,因而不能被以英语为母语者所接受。Chinglish:中式英语:泛指中国人说的不地道的英语,因其往往受到汉语语法结构、词汇和思维习惯的影响,所以这类英语往往被称为Chinglish,而日本人的则是Janglish。
三、中式英语的特点
在我国由于与英语国家的历史背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以及价值观等存在着很多不同而且大多数中国人学习英语是在掌握了母语后开始在这个年龄阶段他们已养成了用母语思考和表达的能力。因此在学习时他们习惯于从中国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不考虑西方的国情及语言习惯这样便造成大量的中式英语的出现。总结起来中式英语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如下五个层面。
(一)、语音层面中国学生在发不出英语中的某些音位时倾向于使用母语中的某些发音部位类似或听起来类似的音代替英语发音。
(二)、词法层面在词汇方面我国英语学习者经常出现的中式英语主要有六类即生搬硬套、用词不当、搭配不当、重复和累赘、过多使用修饰词、褒贬误用等。1.生搬硬套例如汉语中经常出现“化”字有的可直译譬如:“经济全球化”译成:economicglobalization,但不能一律简单译成“ize”。
2.用词不当学生在翻译时由于受到汉语对等词或词组的影响常出现用词不当的错误。
3.词汇搭配不当学生在记忆单词时往往只记住了词语翻译成汉语的意思而忽略了词汇的文化伴随意义和用法把词语和语境孤立起来因此受汉语影响产生词汇搭配不当的错误。
4.重复和累赘汉英两种语言有一个重大的差别那就是“英语不喜欢重复如果在一句话里或相连的几句话里需要重复某个词语则用代词来代替或以其他手段来避免重复。汉语不怕重复连续使用某个词语是常见的事。所以汉译英时要千方百计避免重复多用代称英译汉时则要少用代称多用实词。否则容易导致中式英语的出现。
5.过多使用修饰词。汉语中经常用很强的副词修饰动词和形容词用形容词修饰名词以加重语气,而译成英语时需要斟酌不能一字一字地照译否则往往强调过头效果相反削弱了原文的力量。6.褒贬误用许多英语中的贬义词被我们学生用作褒义词。
(三)、句法层面我国英语学习者经常不按照英语的句法规则而套用汉语的句式逐字逐句地翻译。根据这些句法上的中式英语错误我们可以把他们分为六类。
1.不适当的省略有时汉语简洁但译成英文必须补缺,否则容易出现中式英语。
2.没有注意词类转换汉译英有时不能完全按照原文是什么词类就译成什么词类而需要根据情况对词类进行调整和转换。
3.句式使用过于单一英语句式具有多变性而汉语句式较为固定。英语句子常以主谓宾结构为核心用各种连词、短语、从句进行修饰扩展使句子结构复杂读起来感觉形象生动。而中国学生受汉语句式影响往往使用一连串的简单句或句式雷同的复合句造成句式单一读起来感到单调乏味。这种汉语形式的英语句子也是中式英语。受汉语句式的影响学生往往不能熟练地变换句型结构习惯于使用符合汉语表达法的简单句。因此这样单调的句式不仅令人乏味而且无法体现地道英语的多变句式。4.词序错误词序是指单词在句子中的排列顺序。汉语和英语都要求有较严格的词序但两种语言在结构方面存在着不同具体来说汉语一般是由远及近从大到小从重到轻从普通到特殊从主观到客观从整体到个体而英语恰恰相反。于是学生在写作中常出现词序错误。
5.语态错误汉语中被动语态极少使用并且使用时大多表达对主语而言是不如意或不期望的事。但是由于语言表达习惯的不同英语中被动语态使用频率较高尤其在科技英语或新闻报导中最为常见。同时由于汉语的习惯句子中如果不需指出动作的执行者且主动意义和被动意义又不致发生混淆时一般不使用被动式。而英语中具有被动意义的句子一般都要通过被动语态来表示。于是汉语和英语对于语态使用的完全不同常导致学生写出语态错误的中式英语。
6.否定形式使用不当误:I think that he won’t come.正:I don’t think that he would come.很显然这个句子是学生套用汉语句子结构模式而产生的中国式英语。有些表示“相信”或“臆断”的词尽管实际上是否定从句的谓语但在英文中却以否定主句谓语动词的形式出现而汉语中不存在这一问题使用时往往容易出错。
(四)、语篇层面英语民族崇尚理性重视形式逻辑和分析思维他们的思维方式可形象地称为直进式。而中国人重悟性注重辩证思维思维方式则是螺旋式。于是反映在文章上英语强调结构清晰篇章连贯逻辑性强要求开门见山不拐弯抹角。英语作文的组织方式常常把主题句放在句首且一段只有一个主题然后以扩展句紧紧围绕这个明确的主题层层论证或说明。而中国的文章受中国传统文化和思维的影响文章表达方式含蓄开篇一般不点题往往经反复论证后才将重要的信息放在最后。这种思维方式的不同而导致的语篇差异使学生在写英语作文时受汉语文化和习惯的影响导致文章内容不一致层次不清篇章逻辑性差缺乏必要的过渡和连贯于是写出汉语式的英语作文。
(五)、语用层面中国学生对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一直未给予充分的重视由于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因而在英语学习和用英语进行交际中屡屡出现歧义误解、语用失误的现象导致中国式英语的出现。常表现在下面三个方面: 1.打招呼和告别中国学生喜欢用“吃了吗”“上哪去”来招呼别人若将此招呼语直译为“Have you eaten”.“Where are you going”来招呼西方人就会让他们觉得别扭。
2.称呼语中国人小辈对长辈下级对上级称呼时喜欢加上表示辈分或职位的称谓而西方人则习惯相互之间称呼名字若由于对此差别不了解而称呼老师为Teacher Wang称呼经理为Manager Jackson则会显得非常生硬。
3.赞美和答谢听到别人赞扬时西方人和中国人的回答不同:西方人一般表示接受赞扬中国人则一般表示受之有愧。
(六)、结束语由于母语、文化因素或思维方式的干扰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存在一些中式英语是在所难免的。但是我们要积累经验吸取教训知难而上及时纠错掌握规律才能进一步提高英语使用能力彻底摆脱中式英语的困扰。如何避免以至尽可能减少中式英语的出现呢除了刻苦学习扩大知识面等因素外还要: 1加深对西方文化、思维的了解增强对英语语言特点的认识。
2注重语言的模仿。初学英语者和小孩学说话是同样道理在这一阶段最主要的任务是模仿。通过模仿可以掌握地道的英语提高英语的灵活运用能力。3让学习者充分了解中式英语的成因并从词汇、句法、语篇、语用等不同层面罗列常见的中式英语错误最终达到避免译文中式英语现象。
4外语教师应坚持使用英语进行教学使学生尽可能地在语言环境中学习语言。
5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多看全英语电视节目多阅读英文报刊和杂志并且多背诵一些语言优美的句子和段落积累地道的英语表达方式从感性上避免中国式英语。通过以上的尝试应该能减少中式英语的产生达到高效、得体的交际目的。
四、“中式英语”与“中国英语”= Chinglish & Chinese English
(一)、“中国英语”的界定
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认为,语言是“一个民族进行思维和感知的工具”,每一种语言都包含了一种独特的世界观。语言习得的完成,是某种思维方式形成的标志。一个人一旦首先习得了汉语,形成了中国式的思维方式,他将不可避免地在其英语使用中夹带中国特点。由于英汉文化的差异,在用英语表示中国社会文化中某些特有的事物与现象时,经常发现空词项,即英语中无对应表达,出现了表达真空。这时人们常通过音译、译借、语义再生等手段,使汉语词汇进入英语交际,从而形成了“中国英语”。由此可见,中国英语的特点主要是由中国人所固有的思维模式和中国特有的社会文化所决定的(二、)中国英语的特点
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中国英语是以规范英语为核心,用来表达中国特有的事物与现象的一种英语变体。它是英语国家使用的英语跟中国特有的社会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国际使用型的英语变体。中国英语有其自身的特点:
(1)词汇方面,具体表现为数量大、淘汰率低、翻译方式灵活多样、表意准确,许多汉语借词常见诸英美报刊,如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词汇:Confucianism(儒家思想)、Five Classics(五经)、paper tiger(纸老虎)、Great Leap Forward(大跃进)、Cultural Revolution(文化大革命)、Chinese herbal medicine(中草药)等;反映中国时代变化的词汇:two civilizations(两个文明)、One China Policy(一个中国政策)、iron rice bowl(铁饭碗)、open-door policy(开放政策)、floating population(流动人口)、vegetable basket project(菜篮子工程)、emancipate the mind and seek truth from facts(解放思想、实事求是)、special economic zone(经济特区)、reform and opening-up program(改革开放)、the cause of building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等。甚至有些习惯表达法,例如中国人见面时常说的long time no see(好久不见了),也为英美人所接受。
(2)语音方面主要反映在超音段音位层面,如重音、音渡(juncture)、弱化、同化、连读。即使英语再熟练,中国人的语音语调总会同英语本族人有差异,但是这些语音方面的差异不影响正常的对外交往。所以有的学者认为:中国英语的语音语调应以中央电视台和中国广播电台英语节目的主持人的为准,而不是去刻意模仿所谓“地道的”西方人的发音。
(3)语篇方面,由于受到汉语思维与汉语句法的影响,中国英语倾向于修饰成分前置,致使中国英语在语篇内句子简短,单句偏多。就篇章和文体而言,汉语的陈述和描写跟英语相比更加崇尚华丽,而英语写作崇尚平实;英语论说文喜欢用委婉含蓄的句式陈述观点,而汉语则喜欢直截了当。但在中国人的英语写作和宣传资料中,汉语写作特点和篇章结构几乎难以避免,尤其是在英译的政论文章中.(三、)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的区别
中国英语不同于“中式英语”。《译学辞典》曾对“中式英语”作出如下解释:中式英语(Chinglish)指口头或书面表达的不地道的英语[6]。Chinglish是由Chinese和English 两词掐头去尾拼缀而成,中式英语不符合英语的规律和习惯,说者的思维方式、表达方法以及词汇的选择和搭配都是中国式的。它是死译、硬译、字对字翻译的结果。与洋泾浜不同的是,中式英语是不规范的,有时晦涩难懂,甚至容易产生误解。
外交部外语专家王弄笙著文列举了中式英语的种种表现,主要有:
(1)搭配不当:“来信写道”the letter writes, 应为 the letter reads;“取得成就”make achievements, 动词应为 score/attain;“革命接班人”successor to the revolution 应为 revolutionary successor;
(2)重复累赘:“为了推动中美关系的发展,中国需要进一步了解美国,美国也需要进一步了解中国。”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ina-US relations, China needs to know the US better and(the US also needs to know China better).The development of 可省,句末括号内的文字用vice versa 代替;(3)修辞词过多,画蛇添足:“彻底粉碎”completely smash,smash的本意是break completely;“完全征服” completely conquer, conquer 不可能是 partly;“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a great historic change, historic 已经还有great;以上complete和great 均不可译;
(4)省略不当:“人的意志想要避免也不可能”It cannot be avoided even if people want to.句末必须加上 avoid it。
(5)拟人有误:“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Innovation is the soul of a nation’s progress.Soul 是有生命的,innovation没有,改译为 innovation sustains the progress of a nation;
(6)词类未转换:“中国的富强和发展不会对任何国家构成威胁” The strength, prosperity and development of China will pose no threat to any countries.可改译为 A strong, prosperous and developed China will pose no threat to any countries.五、怎样避免使用“中式英语”
1加深对西方文化、思维的了解增强对英语语言特点的认识。
2注重语言的模仿。初学英语者和小孩学说话是同样道理在这一阶段最主要的任务是模仿。通过模仿可以掌握地道的英语提高英语的灵活运用能力。
3让学习者充分了解中式英语的成因并从词汇、句法、语篇、语用等不同层面罗列常见的中式英语错误最终达到避免译文中式英语现象。
4外语教师应坚持使用英语进行教学使学生尽可能地在语言环境中学习语言。
5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多看全英语电视节目多阅读英文报刊和杂志并且多背诵一些语言优美的句子和段落积累地道的英语表达方式从感性上避免中国式英语。通过以上的尝试应该能减少中式英语的产生达到高效、得体的交际目的。
六、中式英语的发展前景
据GLM官方网站报道,该机构的专家认为,中式英语作为英语的一个分支已得到普遍认可,中国人应对这种“英汉绝配”乐观其成。经过分析,这些英语专家认为中式英语将长期存在的主要原因有:英语是如今全球最为广泛接受的语言,目前约有2.5亿中国人正在学习英语,并将其作为第二语言或辅助语言在商业等领域使用。此外,中文具有令人惊讶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其产生新词和接受外来新词的能力非常强。而中国人喜欢穿着印有中式英语的服饰,这也为中式英语的传播起到一定作用。专家表示,中式英语的产生是英语和汉语相结合产生的“令人可喜的混合体”。最近在《纽约时报》网站上读到两篇报道北京和上海大力清除“中式英语”的专题文章,其中一篇文章后还有众多的读者跟帖; 这让我们从一个独特的视角观察英语国家人士如何看待他们在中国发现的“中式英语”,并从中获得一些意想不到的启示。对两篇有关“中式英语”的专题文章及读者跟帖的分析,第一篇文章同时发表在《纽约时报》网站和该报印刷版上(May 3, 2010, page A12),标题为:“Shanghai Is Trying to Untangle the Mangled English of Chinglish” [2];这篇文章先是以略带调侃的口吻报道了上海市为迎接世博会而开展的清理“中式英语”的行动,接着,文章作者谈到尽管上海方面非常重视清理“中式英语”的工作,但国外的一些“‘中式英语’爱好者”对此却颇感失望,比如,一位被称为“国际知名的‘中式英语’专家”的德国人认为:“如果将这些(英文)公示语完全规范化不仅让(外国人)在(上海)漫步时少了一份乐趣,更是使(外国人)失去了一个观察中国人思维方式的窗口。”这篇文章的作者还借一位参与了上海市清理“中式英语”工作的中国学者之口表达这样一种看法:某些“中式英语”“表现力强甚至非常优美”,而且“它们有助于了解中国人的语言思维方式”,他举例说:与外国公园里常见的Keep off the Grass这类警示语相比,中国公园里起相同功能的英文公示语(直译自汉语)———The Little Grass Is Sleeping.Please Don't Disturb It 或Don’t Hurt Me.I Am Afraid of Pain,不仅更加委婉亲切,打动人心,甚至像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那样富有诗意;他还谈到(中国人的)这种语言思维模式能够创造出象long time no see这样逐字译自汉语但却被英语口头交流所广泛接受的惯用语。另一篇有关“中式英语”的文章发表在《纽约时报》网站上一个名为“FREAKONOMICS”的专题博客中,标题FREAKShots: We Don't Want You Laughing at Us,这篇文章报道了北京市在奥运会开幕前所开展的一项旨在整顿公共场所不规范英译文的行动,并特别强调了这次行动的组织者和在北京的某些外国人士对于这些“中式英语”的不同态度,前者“不希望(外国人因看到‘中式英语’)而嘲笑中国人”。而后者则担心次整顿行动会剥夺他们“在中国旅行的乐趣”之一(即“中式英语”)。比这篇文章更有参考价值的是文章后面围绕“中式英语”开展了热烈讨论的众多读者跟帖(共49 条),其主要内容可以归纳如下:
1)跟帖读者所提到的他们在中国发现的“中式英语”主要来自于公共场所英文公示语、英文菜单、产品商标及广告和中国人所穿服装上印制的英文词句等;
2)大多数跟帖读者对“中式英语”的反应是“有趣、好奇”,他们认为这是他们在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旅行时的乐趣之一,不过他们强调说,外国人对这些不规范英文感到有趣,完全是友好而没有恶意的,正如中国人听到外国人说蹩脚汉语时发出的善意笑声一样。
3)几乎很少有读者对“中式英语”表示抱怨,仅有一位读者批评(中国有关部门)从不邀请英语国家人士对英文公示语进行审核,因而造成错误;但有其他读者反驳说:一些美国人以汉字纹身为时尚,但也从不去弄清这些汉字的意思(即使这会让他们在懂汉语的人面前出洋相),另外,在美国出售的一些T 恤上印制的汉字也是错误百出。也有读者客观地分析了在非英语国家出现这些不规范英译文的种种原因: 如译者的英语水平、滥用翻译软件、不了解翻译的本质规律、译者自身的职业素质等,并特别强调了文化差异的因素。
4)有一位读者认为,母语为英语的人不应该笑话这些“中式英语”,因为外国人说起汉语来也许更糟糕;还有一位读者指出,有些母语为英语的人士对“中式英语”津津乐道,但他们自己写起英语来也会犯语法错误;还有一些读者表示,美国的一些非英语版的公示语(如西班牙语版本)在拼写、语法和结构等方面也常常出错。
5)一些跟帖读者对某些英译文是否为“中式英语”也存在争议,比如:有一位读者将他在四川一家饭店的菜单上看到的strange tasting chicken(“怪味鸡”的英译名)当做是“中式英语”的例子,但另一位跟帖读者指出,他在美国加州奥克兰市的几家中餐馆的菜单上都看到了这一英文菜名,还有一位读者觉得除此以外很难找到更好的译法。
6)还有一些读者指出,不规范的英文公示语不仅在中国存在,在其他非英语国家(如日本、俄罗斯等)也屡见不鲜。2 由此引发的相关思考
1)这两篇文章及众多读者跟帖所表达的观点虽不能说有广泛代表性,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出,在中国的英语国家人士对于“中式英语”的看法和我们通常想象的不太一样:他们中的许多人觉得“中式英语”给他们带来的是一种乐趣而不是麻烦,不少外国游客甚至把“中式英语”看成是在他国所感受到的一种异域风情。
2)虽然我们不能完全排除英语国家人士以“中式英语”为乐趣的心态有偏见的成分,但从这两篇文章和读者跟帖来看,这种态度在总体上没有什么恶意。当然,从我们的文化立场出发,这种态度毕竟也有不妥之处,比如将有明显拼写或语法错误或导致误解以及其他“硬伤”的英译文也当成是一种“异国情调”来欣赏;另外,他们对我国清理公共场所“中式英语”的做法觉得没有必要,我们当然也不能认同;
3)对公示语英译来说,直接照搬英语国家功能对等的现成公示语也许是最简单的办法,但我们应该从更高的角度来考虑这一问题: 在大力清理公共场所和窗口行业的“中式英语”的同时,在保证用规范英语准确表达意图的前提下,不妨在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上适当带有中国特色(即“中国英语”),使英译文富有感染力和文化亲和力,“把公示语表达得更加生动活泼一些,更有艺术性一些”。
4)在我们探讨英语国家人士对英文公示语及其他外宣英译文的看法时,不能主观地认为只有最正宗的英语才能让他们满意,从前面有关“中式英语”的跟帖讨论可以看出,多数读者对他们在非英语国家看到的不规范甚至是错误的英语持宽容态度,这是和当今全球化背景下各种文化相互交流日益密切,对异文化的尊重成为人们的共识以及我族中心主义日渐式微有很大关系。
七、结语
英语不但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语言,也是绝大多数地区的第二语言可外语,英语已经成为国际语言。那些不是以英语作为母语的人们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往往会受到或大或小的母语用语习惯。如:中国人学习英语是会受到汉语的影响,日本人学习英语会受到日语的影响等。所以,中式英语并不是个“怪胎”,它是一种比较正常的语言现象,随着中式英语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广、频率越来越频繁,它正在被世界所接受,我们应以客观的眼光和态度来对待中式英语。总的来说:世界是中文的,也是英文的,但归根结底是拼音的。
第五篇:2010年中式快餐业发展前景分析111(精选)
2010年中式快餐业发展前景分析
2009年,餐饮业市场继续高速增长,全年营业收入超过1.8万亿元。与此同时,快餐业也加速发展,广东快餐业已占到餐饮业市场份额的90%,江苏、上海、辽宁、北京、浙江、山东等东部省市也已达到50%以上。
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快餐业在积聚着无可阻挡的蓬勃向上的力量。日前,在由中国烹饪协会主办、快餐专业委员会承办的“2010中国现代快餐产业大会暨首届全国大众化餐饮论坛”上,中国烹饪协会会长、快餐专委会主任苏秋成表示,从2010年开始,中国快餐业的黄金时期已经到来,并会以北京等大城市和发达地区为中心,逐渐向全国蔓延开来,走向一个成熟的发展阶段。
中式快餐的崛起
中国的快餐业起步较晚,以1987年4月肯德基快餐连锁店进入北京市场为契机,揭开了中国现代快餐快速发展的序幕。在上世纪90年代,中国快餐业以20%的年递增率迅速增长,行业利润率在15%至25%之间,成为支持餐饮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2009年,餐饮业市场继续高速增长,全年营业收入超过1.8万亿元。在餐饮业高速发展的大好形势下,快餐业也加速发展。东部省市快餐的营业规模明显超过正餐,以广东为例,快餐业已占到餐饮业市场份额的90%,江苏、上海、辽宁、北京、浙江、山东等东部省市也已达到50%以上。
中国烹饪协会会长、快餐专委会主任苏秋成表示,快餐作为当今中国餐饮行业的排头兵,逐步成为餐饮市场的主体力量。
苏秋成认为,快餐作为一种现代化的商业模式,在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被证明是适合现代社会的产业经济。在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内需经济大跨步发展的背景下,中国快餐产业正在腾飞。中国也正在迎来快餐时代。
事实上,在全球经济体制下,“麦当劳”和“肯德基”不再是一种品牌的体现,而是一种文化的象征,可以说,谁占有了未来快餐市场,谁就掌握了餐饮业的主动权。
苏秋成表示,中式快餐企业要发展,必须转变传统的经营方式,努力克服传统经营中存在的弱点,将群众喜爱的地方小吃加以挖掘改进,并将西方快餐企业成功的经营理念、经营体系引入“中式快餐”,使之尽快从手工随意型、单店作坊型、传统经验型向标准化方向转化,才能实现规模化经营和产业化发展。
与会专家表示,快餐的卖点是“时间”和高效率的“服务”,只有在生产力与经济都相当发达的条件下,才会有快的生活节奏,服务性消费才能不断增加。所以研究快餐的生产和发展,首先应该考虑经济和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怎样的市场需求,并在此基础上因地制宜地采取发展策略来满足这一需求。
在革新中前行
根据中国烹饪协会快餐专业委员会组织进行的《2009年中国快餐企业情况调查统计》,此次大会首次发布《2009中国快餐50强报告》。50强企业2009年营业额均在亿元以上,有90%实现了跨省、跨市连锁经营发展。
众所周知,现代快餐是内需经济的组成部分,是城市化进程的产物。近些年,对于中国快餐业来说,最切实的变化是由城市化进程引起的城市白领与中产阶层的壮大,是居民消费力的不断提升,是大众对快餐行业的逐步认可。
专家认为,未来的发展也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中国快餐业去探索、去实践。人们将来吃什么?怎么吃?在哪里吃?都是必须要考虑的,必须形成与之对应的产品供给模式、服务模式、保障模式等等。中国快餐业要在产品研发方面加大科技投入,研制先进生产线,实现中式菜点成品和半成品工业化生产,不断提高快餐工业化水平,迅速建立起适合中国人消费习惯的现代化产品体系与供给模式。
另一方面,快餐行业也不能忽视新技术对生活的改变。网络让工作与生活更便捷、高效,手机让通讯更畅通,汽车让行动更迅速。这些改变人们生活的科技元素,同样也影响着行业的发展。“如何利用网络的丰富与高效,如何把手机这样的移动信息终端利用并转化为商业价值。”专家表示,现代快餐产业是一个新的经济形态,它的新不是新在某一项技术成果上,而是新在对新科技成果的综合运用,并创造出更大的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