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指导学生作文时素材需要更新

时间:2019-05-14 05:05: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师指导学生作文时素材需要更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师指导学生作文时素材需要更新》。

第一篇:教师指导学生作文时素材需要更新

教师指导学生作文时素材需要更新

番禺区中学:吴湘萍 袁珂

时间来到2008年,我们国家恢复高考也已经整整三十多个年头了。我们的教师在指导高中学生的作文方面也是不少人每年都在发费大量的精力研究高考应该考什么比较合理,应该采用怎样的形式考才能提高高中学生的写作能力等等。我们的许多指导学生备战高考的教师也是同步在思考这个些问题。

可以说大家的出发点都十分的好,探讨得也十分的深入。所以,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也出得也越来越实用,越来越受社会所认同。大家也可看看近几年的高考作文题。就拿广东省近几年的高考作文试题来看看吧。2004年广东省参加全国高考,当年的全国高考作文题是话题作文“感情亲疏对事物判断的影响”,2005年广东考题是“纪念”、2006年广东省的考题是“雕刻心中的天使”、2007年广东省的考题是“传递”。

这些考题列举在这里似乎对我们广东省的教师有个明显的启示:高考作文考题与时代脉搏是联系得越来越紧密。2004年正是全国各地反腐倡廉高潮迭起的时候,于是全国高考命题小组的命题紧随时代,让全国的高考学子都去探讨这个感情的亲疏与自己的用人原则的问题,在全国掀起了探讨领导用人制度的规范化这个问题,当考生的作文中出现自报丑闻、子女揭露父母的贪污受贿时甚至在社会上展开了一场道德和前途的大讨论。而紧随这个探讨出现的就是国家公务员考试的公开化和规范化改革的推行。2005年广东省的高考题命名为“纪念”,因为这一年正是中国共产党与台湾的国民党进行频繁接触,探讨国家统一取得丰硕成果的一年。这一年里中共 与国民党再次携手,台湾国民党的一些主要领导都来到大陆参拜炎黄子孙共同的祖先皇帝陵和中国民主主义运动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墓。共同的祖先、共同的追求下的同胞不应忘记他们的最初追求,分裂祖国在任何时期都是违背这个共同的追求的。于是这一年广东省高考命题紧密追随这个话题,探讨纪念这个主题,引发全社会对这个统一问题和信仰问题的探讨。2006年中国中央电视台首次开展感动中国十大杰出人物评选活动,而其中几个杰出人物都是来自广东省,特别上深圳的丛飞的事迹是家喻户晓,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于是高考命题为“雕刻心中的天使”来推广这些美德,来宏扬这些美德,让即将跨入大学校门和社会大门的学子门上了一堂无声的道德课。2007年距离2008年北京奥运会只有一年时间了,奥运会圣火正在世界各地传递,这不仅是在传递着2008年的奥运会圣火,更是在传递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而每一个炎黄子孙都有责任有义务将这种精神世世代代的传递下去,所以紧扣时代的脉搏出了高考考题传递。

无可厚非,广东省近几年高考考题的时代感、现实感是越来越明显。许多教师认为这些变化是高考出题人的举措,是突如其来的行动,而没有意识到我们的新教材其实是在编写时就已经告诉我们的教师高考会有这样的举措。请大家看看我们广州地区正在运用的高中语文教材。在高中语文教材的必修四的第一单元设置的是“关注社会单元,其中列举了两篇时评——一篇是《车队与红灯》,一篇是《月饼消费要讲文明》和两篇论述性文段——《论“雅而不高”》和《呼唤生命教育》,你只要读读这些议论文,就会明显感觉到它们的时代感和现实感都是明显地超过了高考考题。但可惜的就是,我们的广大教师似乎念念不忘以前我们的老师教给我们的那点素材和思维。在指导学生作文时还是沿用三十年以前的许多

素材,如用居里夫人、爱因斯坦、巴尔扎克、牛顿等伟大的科学家作家来教育学生要善于思考,刻苦努力等,用司马迁的受宫刑后仍忍辱负重来教育学生应该坚强,为理想而十年磨一剑,用张海迪的事迹来教导他们要坚韧自强等等。如果说教材的滞后性是无可厚非的,因为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是每年更换教材的。但我们的许多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也还是沿用几十年前自己的老师拿来教育他们自己的那些素材来指导这个时代的学生,虽说伟人的事迹是不会随着时代的推移而蜕变失色的,但自然的规律是“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更何况我们这个时代是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我们的信息更新得快是众所周知的,今天的孩子生活在今天,他们已经习惯了高节奏、快节奏的更新。明明在他们的身边就有无数的事例值得他们学习和借鉴,而且对他们还会产生十分强烈的震撼性,我们语文的作文指导为什么不选取身边的活生生的事例来探讨,来借鉴,而为什么偏偏一定是舍近求远去用那些与他们的生活已经相隔遥远,理解起来也十分有障碍的素材来引起他们的共鸣呢。新课程考试标准大纲就高考作文也明确提出了这样的标准:高考作文要能引起学生对现实问题进行思考,对生活有独特感悟。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广大的高中语文教师在平时指导学生进行作文时要紧随时代,尽量选取他们身边发生的事件来现实说法,那样不是更加能让学生没有时间与空间的隔阂以及理解的困难,还能与学生进行沟通,避免师生之间的隔膜。请大家想想,五四时期的许多教授就是采用与国家有用,与民生相关的事例来引导他们的学生,从而培养出多少写作名家?

那么,在现实的语文课堂上我们应该如何进行这种指导呢?举几个成功的事例。

广东省仲元中学的一名教师在2007年番禺区骨干教师研讨的公开刻上就选取了当年社会上正议论纷纷的大陆女孩追星事件指导学生从实践中如何挖掘信息,可以挖掘出什么信息,他对我们自己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启示。当时课堂气氛一改以前的沉闷,学生们一个个发言十分的踊跃,提出的观点是准确而有深度,听课的老师们也觉得这样才是真正的师生间的交流,并且学生在作文中也真正是有话可说,有感而发,是贴近学生的生活的作文,作文是真正作到了言为心声。

例二:有老师就选取前些时间轰动一时的“周老虎”事件,进行加工组织成这样一个作文题目。阅读下面的两个事件,写作文。

当轰动一时的“周老虎”事件引来各方关注之时。当一些有利益关联的人大吹大擂之时,一些善良民众在欢喜鼓舞时,一群环保人士发出他们质疑的声音。所幸,国人从来不乏理智求真的精神,于是网上不断涌现出一个个求真的志士,经过他们执著而理性的分析、找错,事件的真相已经昭然若揭了。科学精神、批判精神的光芒,在这群打假英雄身上熠熠闪烁,理性之光穿透浮云,驱散了造假的阴暗。

中国人民大学博导跳楼自杀。他留下遗书就走了,丢下妻儿,丢下好友,丢下身前业绩和荣誉。人们无法理解他的选择。陌生人说,多么富有啊,好死不如赖活着。挚友说,作为人文科学的导师,他很清楚社会的不平等和非正义,为什么要走,给家人带来巨大的痛苦?是的,没有人试图去理解一个人灵魂的伤痛。他们只看到学者外表风光、前途无量,但他内心承受的压力与孤独,彷徨与愤怒呢? 本以为学生会对这样的社会新闻不感兴趣,或者提取不出材料的主要意思。但在课堂上进行指导时才发现,我们的学生已经不再是以前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型的学生了,他们乐于接受社会新闻,他们十分热中参与社会管理,他们十分关心国家大事。这样的新闻事件他们十分愿意参与探讨,不仅

十分轻松的就提取出“要排除生活中的假象、表象对我们的认知和情感的影响”这个题意,还深刻思考奋力倡导国民理性精神,呼唤人文深切关怀。

还有,我们还可以利用张菲事件对学生进行社会责任心方面的探讨。我曾经就出过这样一道作文题。题目是这样出的:2004年张菲考上了清华大学,但由于他沉迷于网络,一年后被清华大学勒令退学。2006年张菲再次参加高考,考取了北京大学,但他依然沉迷于网络,半年后他又被北京大学勒令退学。2007年张菲又参加了高考,他是所在省份的地理科状元。但他的母亲担心不再有学校愿意录取他,于是向媒体哭诉,央求大学能给张菲一次改过的机会。张菲自己也面对媒体表示了自己的反省。他说:“以前我沉迷于网络,耽误学业是因为缺乏社会责任感,没有担负起对亲人,对社会的责任。如果有再上大学的机会,我一定履行好自己的责任。”后来,一间不错的大学录取了他。

这样的一篇素材一出现,学生们似乎翻然醒悟了,原来不努力读书之所以不正确是因为没有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没有承担起社会责任就是对亲人,对社会不负责,就是作得不对了。还有,上了大学,如果不努力读书也可能拿不到大学文凭而导致前功尽弃。于是课堂上十分严肃,学生们一个个动脑动笔,写出了不少嘉作。

其实,新课改早就提出要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不少教师也是在自己加工教材,不少学校也有了自己的校本教材,那么,广大的语文教师啊,我们的手中有一本活教材,希望大家将这本教材引进我们的教育教学中,你将会发现只有“唯有源头活水来”,我们的课堂才会有生机,有活力,公开课才会有亮点。

第二篇:作文时如何指导学生审题

作文时如何指导学生审题(湖北教育征稿)

作文时,我们常常发现,不少学生一见文题就不假思索、一挥而就,结果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也有的学生看到文题后左思右想,却无从下笔,即使勉强成文,也是三言两语、不得要领;还有的学生看到题目后,不认真思考题目本身的含义,却绞尽脑汁地想以前是否写过,或在作文书上看过的类似题目,尽力回忆这些文章的样子;甚至有的学生因读不懂题目导致偏题。究其原因是学生不会审题。所谓审题,就是深入思...作文时,我们常常发现,不少学生一见文题就不假思索、一挥而就,结果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也有的学生看到文题后左思右想,却无从下笔,即使勉强成文,也是三言两语、不得要领;还有的学生看到题目后,不认真思考题目本身的含义,却绞尽脑汁地想以前是否写过,或在作文书上看过的类似题目,尽力回忆这些文章的样子;甚至有的学生因读不懂题目导致偏题。究其原因是学生不会审题。所谓审题,就是深入思考和反复推敲作文话题(包括材料),以求理解其含义,弄清写作的具体要求,确立写作中心,确定写作范围和重点,确定下笔的角度及感情抒发的基调,明确写作方式和方法的过程。审题的具体任务包括对命题意图、写作对象、选材范围、中心表达及文章体裁等方面问题的思考、分析和推敲。掌握审题方法,正确审题是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

如何指导学生审题呢?你在教学实践中有哪些好的经验或做法?…… 请你围绕某一个方面(不要拘泥于这几个角度),谈谈自己的观点或经验。稿件形式不限,论文、杂谈、案例分析等形式均可。文章要求原创,内容充实,观点、论据合理,篇幅3000字左右为宜,优秀稿件也可不限篇幅。请于2月5日前交稿,稿件发送至:jchtougao@163.com

第三篇:如何指导学生积累作文素材

如何指导初中学生积累作文素材

初上讲台的初中语文教师可能都抱怨过,学生的作文千篇一律,千人一貌,记事如记流水帐,写人如写同一人。更有甚者,篇幅不够,内容干瘪,每次草草几句就应付了事。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是初中学生的经历太少,他们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三点一线”的学习生活方式,使得他们没有太多的生活体验与感悟。俗语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就是对此事的真实写照。因此,在初一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作文素材的积累尤其重要。下面笔者针对初一学生积累作文素材,谈几点体会和认识:

一、指导学生观察生活,留心生活

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和体验,是积累素材的最佳途径。留心观察,用心想象,细心体会。对可喜可悲,可憎可爱的人和事要“情动于衷”,才会“不吐不快”,犹如活水源头,泉涌不止。

就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息。”自然界的一草一木,生活中的一人一事,感情世界的波折,只要留心观察,用心品味,你会发现所有的一切都可成为写作的素材。品读生活这部无字书,永远有说不完、道不尽的意蕴。同窗情,班级里的趣闻乐事,家庭的烦恼与抗争,社会的时常与留俗,世界的和平与冲突,这一切都会在学生心里留下点滴,产生共鸣。

二、用教材作为写作范例

选入课本的文章,都是经过教育专家精心筛选的,可以说是提炼后的精华。这些文章具有代表性、教育性,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重要凭借。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练成熟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师务必要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地去探索。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善于利用教材,用好教材,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概括能力、丰富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积累作文素材,提供写作的范例,做到学以致用。

三、指导学生正确的素材积累方法(1)指导学生如何积累写作素材

写作的素材来源于写作者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直接经验就是自己的见闻和感悟。如:自然界的一草一木;生活中的一人一事;感情世界的一喜一悲;班级里的趣闻乐事;家庭的烦恼与抗争;社会的流行与凡俗等。只要是能够触动心灵,无论是大事小事,都可以作为写作的素材。间接经验就是读到的、看到的、听到的各种各样的事件。如:课内课外阅读的书报杂志;看到的电影电视节目;还要听别人讲许多故事等。

积累写作素材的方法有两种,第一,用心记,用心思考;第二,用笔勾画、用笔记。在这两种方法中,用心记、用心思考是最为重要的。无论是直接经验方面的素材还是间接经验方面的素材,都应尽力地用心把它记住;用笔勾画或作笔记是辅助的积累方法。用笔记只能够作为临时之便,用笔记录过后仍然需要用心去记。只有储存在自己大脑里的才真正属于自己的,才能够在今后的学习和写作活动中运用自如。

(2)指导学生归纳梳理素材的方法

积累了丰富的素材以后,还需要对其进行归纳梳理,以便于在写作时运用自如。对素材进行归纳梳理的基本方法是进行分类。对素材进行分类的标准很多,如:写景的、写人的、写事的等。可以让学生根据他自己的情况来决定,教师只需加以简单的指导就可以,比如,外貌、心理、神态、肖像、动作等可以归纳为写人类;班级里的趣闻乐事;家庭的烦恼与抗争等归为写事类等。(3)指导学生加工整合素材的方法

归纳梳理好的素材,还需要进行加工整合。同一个素材,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分析,就可以用来表达不同的主旨,比如,神农尝百草的故事,既可以用来论证开拓创业,又可以用来论证敢于实践,还可以用来论证不断求索。只要勤于动脑,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去对一些典型素材进行分析和加工整合,就会发现,许多的素材都是多功能的,可以用来表达不同的主旨。

(4)指导学生恰当地运用素材

许多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往往是把已有的素材原封不动地抄写到文章中来,这样写是无法与自己想要表的内容连接上的,更不会写出不出好文章。因此,在学生积累了丰富的素材以后,还需要指导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恰当地运用素材。其方法主要有:

1、将原本比较复杂的、比较长的故事用概括性的语言进行叙述,加以压缩;

2、对原来比较简短的素材加以扩展,使之变得更加丰富和充实;

3、结合所需要表述的观点对所选用的素材加以分析,让文章的材料和观点结合得更加紧密等。其原则就是根据文章的主旨和材料的性质来予以选择使用。

总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只有积累了丰富的素材,我们才会有有选择的使用。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生活中处处存在动人之处”。朱熹也说过:“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对学生而言,作文素材俯首可拾,很多就在学生身边。只要我们鼓励学生用心观察,勤于思考,注意积累,再加上教师适当的指导,作文“无话可说”的局面就会得到改善。

第四篇:作文指导--作文素材

北 京 四 中

撰稿:徐克兴编 审:李家声责 编:徐冬杰

关于作文素材的指导

写作素材,俗称例子,是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讲的写作素材是指议论文中说明观点的论据。说明文中说明事物的旁证,记叙文中记述主体之外的引申。

凡好文章都不是孤零零地写人论事。朱佩弦的《荷塘月色》引出了《西洲曲》,韩退之的《师说》请出了孔子,《南州六月荔枝丹》借白居易《荔枝图序》讲荔枝,就是诸葛亮为激孙权抗曹也搬来了“守义不辱”的田横。我把这些统称为文章的例子。有了例子,文章才精彩、生动、丰富、感人。

可是,很多同学,他们手中掌握的写作素材很少,脑子里的例子很贫乏,一写文章就是屈原、岳飞、文天祥,瓦特、居里、爱迪生……不是苹果从树上掉下来了,就是开水把壶盖冲开了……不是说这些例子不好,实在是这些例子太“熟”了,因而也就太“俗”了。爱迪生发明了电灯,给人类带来了光明,而恐怕爱翁本人也难以料到,他的事迹给我们一届又一届的数以亿计的中小学生写作文提供了恒久不衰的例子。

2001的高考作文写“诚信”,阅卷老师们发现出现频率最多的就是三个例子:狼来了,列宁打碎了花瓶,华盛顿砍樱桃树。有意思的是,这三个例子,一个是在幼儿园听老师讲的寓言,一个出自小学课本,一个是初中课文的附文。学习语文,写文章,不拓展,不延宕,不联想,不求新,怎么行。例子太熟、太俗,文章便毫无生气,没有人爱看。

那么,哪些材料可以作为文章的例子呢?多得很。笼统言之,有以下三个方面:1.古今中外名人的故事。

2.古今中外的名言警句。

3.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

对文章中的例子有什么要求呢?也是三点:1.新颖 2.生动 3.恰切。

还是举个例子来说吧。大家都知道司马光,但未必知道司马光的“警枕”。司马光奉旨编撰《资治通鉴》之后,即用圆木做了一个枕头,取名“警枕”,意在警惕自己,切莫贪睡。当他枕在这块圆木上睡觉时,只要稍一辗转,“警枕”便会翻滚,将司马光唤醒。然后,他立刻坐起,继续奋笔疾书。这个例子很新颖,写进文章,会使文章生动。写进议论性的话题作文中,只要表述恰切,这个材料可以论证只有持之以恒,才能事业有成;可以论证坚强的意志毅力、慎独自律的精神是成功者必备的素质;可以论证忠于职守的敬业精神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还可以论证只有付出超人的代价,才能开创超人的事业……

在自己的文章中引用古今中外的名言名句名段名篇,我戏称为请别人帮自己写文章。我的一个学生在谈到自己的天资不如别人,但仍要不懈努力时引用了阿拉伯谚语:登上金字塔顶端的,除了雄鹰,还有蜗牛。我开玩笑说他请阿拉伯人帮他写文章表明他自己的心志,挺好。

鲁迅先生是文章大家,他的思想、学识博大精深,他的文章材料丰富,例子比比皆是,即使信手拈来,亦能涉笔成趣。他在谈到“名与实”这个众人熟知的“话题”时,幽默地写道:皇太后鞋店卖的鞋未必比皇后鞋店的鞋好,他接着举了一个例子,说他家乡有一个戏班子(剧团),名曰:“群玉班”,名字很美,可演出质量,实在不敢恭维。群玉班在乡间大庙里演戏,没演到一半,观众纷纷退场:台上群玉班,台下都走散,赶紧插庙门,墙头都爬坍,只剩下一担馄饨担……一个同学写文章讲他的父亲,他父亲是一位科学家,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可是对个人生活却很不上心,“他穿的一双袜子,往往是两只颜色不同”。只这一个小小的例子,就使我们看到了这位科学家的独特的个性。

我要求我的学生每个人都要有一个写作素材本,随时记下看到、听到、想到的可作写作的素材,还要求他们每个人要熟记30-50个乃至更多的例子。例子可以从阅读(读书报杂志,上网等)中来,可以从对生活的观察(包括看电视)中来,可以从自己的学习、工作实践中来。在老师的倡议下,同学们的写作素材库(大脑信息库)渐渐充实起来。隔一段时间,要搞一个信息交流活动,互相学习,来弥补、填充自己的信息库。时间长了,例子多了,视野开阔了,连认识问题的能力也提高了,写文章当然也就不会无话可说了,也就不会“老生常谈”了。请看我的学生作文中的例子:

△孔子出门见到这样一件“攲器”:不注水时是斜的,注一半水则变正,注满了水就要翻倒。孔子感叹道:哪有满而不翻的呢?我们做人要谦虚,千万别自满,否则,非翻车不可。(秦铮)△美国前总统卡特年轻时在海军学校学习,他的成绩名列前茅。当他洋洋得意地把他的成绩报告给上司时,上司却问他:“为什么不是最好的?”只有把“最好”当成奋斗目标,才能不断进取。(史小楠)

△在拥挤的公共汽车上,一个小女孩学着妈妈的样子,把废纸扔到窗外。一位女同志腾出一块座位让她座,这个小女孩却说:“阿姨,你站起来,让我妈妈坐!”家长不能教孩子自私,从小纠正还来得及,不然,要毁了孩子一生的。(魏琦)

2000年高考后,在北京大学高考语文阅卷点发现了一篇优秀作文,题目是《杂感于多样》(见附文),阅卷老师一致认为这就是“满分作文”。这篇文章有很多优点,别的暂且不论,仅就文中的“例子”而言,粗略数一数,就有十几个,大都新颖、生动,再加上运用恰切,怎不使文章出彩!

当然,在文章中使用什么例子,怎样使用这些例子,首先要有一个思想认识水平问题,对此本文不想多谈了。其次还有一个表述技巧问题,我也只打算略说几句:一是举例应力求简明,力避啰嗦,要突出一个“新”字,务去陈言。二是数个例子可“同时并举”,表述中动用修辞学之所谓排比、对比、铺陈等手段以增强文章的气势。三是在文章中,举例之前或之后,一定要有与例子呼应的语句,表明写作意图或强化例子的作用,哪怕是片言只语也好,不可或缺,千万别把例子扔在那儿,不了了之。这里已涉及到写作的语言问题了,容改日再谈。

最后,请允许我恭录我们的祖师爷马克思的一段话作为文章结束语。马克思这段话中提倡的对一切科学的态度,理应成为我们对语文这门科学(我认为“语文”不仅是一门“学科”,而且是一门“科学”)的态度。马克思这段话中巧妙引用了但丁《神曲》中的文字,为我们写文章使用例子作了“模范”,睿智如马克思,尚且请出意大利文学家但丁为他写文章“帮忙”,何况我辈!马克思说——

在科学的大门口,如同在地狱的大门口一样,写着两句话:

“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

“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

杂感于多样

(2000年高考优秀作文)

世界的多元化必然导致解答的不惟一性。感谢这不惟一性吧:正因为此,我们才有可能展开联想的翅膀,腾飞于这丰富多彩、变幻无常的天地间。

凡是棋坛的高手下棋,都是不拘泥于棋谱,随心所欲的摆布,酣畅淋漓地拼杀,为了胜利,出手变幻无穷。棋手的最高境界,成了多样化的解答的最好诠释。

试问:世上有哪两局棋是一模一样的呢?

有了多样,才有了比较。各种各样的方法罗列于我们的面前,是为了给我们挑选。别出心裁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更好地解决问题,才是我们的动机之本。

曹冲称象,不用称杆而用船;高斯算数列,不计算而是“凑数”……不排斥传统方法的可行性,但更无法否认新路的妙处。

泱泱历史之海,荡出了多少个另辟蹊径?

但是种种解题之道,决非浮于事物表面,一目了然。你得动用思想,探寻奥秘。即便是“妙手偶得之”,也得有量变的积累。启动联想的发动机,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发散,迁移,你才能由衷地赞叹:“这个世界本来很精彩!”

我们中国人,似乎有墨守陈规的传统。一就是一,二就是二,1+1永远是2,守规矩成了人们眼中顶尖的美德。

“雪化了就是春天”,判错,因为标准答案是“水”。

“临危不惧”,判错,因为标准答案是“视死如归”……

血红的大叉,停手吧,你们可知道,你们在缠绕着怎样鲜灵的魂魄啊!

否认答案的多样性,就是否认世界,否认生活,否认真实。

可喜的是,中国也有推陈出新的传统。早在几千年前,《战国策》中就对坚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陈旧思想进行尖锐的讽刺。

因之,有了商君。

后来,有龚自珍高唱“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现如今,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走的可不是苏联的老路。

新时代在召唤,丰富多彩本来就是这个世纪的主题,我们可得跟上思维的列车,叫地球震惊于这个五彩缤纷的新国度。

我又在想:这大概就是西部大开发时不易建一条公路的原因吧?有了路网,有了选择,才会腾飞!

你又选择哪条路?

第五篇:浅谈如何指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

浅谈如何指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

摘要:作文是衡量学生语文学习程度的重要标志,是学生一种由内而外的倾吐。在语文教学中最让学生困惑的就是写作了,对于写作,很多学生普遍反映较难,总感觉无话可讲,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平时不注重积累写作素材。所以我认为,我们老师要指导学生平时注意观察生活,感悟生活,把握时机让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练笔,这样学生就会有话可说,就能写出一篇好的文章。关键词:学生 积累 写作素材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这句话形象地点出了文章内容与生活的关系。学生习作中无话可说常常是因为平时素材积累不够,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此,如何引导小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值得教师们在作文教学中深入探讨与思考。

一、写作素材在作文中的重要性。

古人常说“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蜜蜂每酿一公斤蜜,需飞行45万公里,要在100万朵鲜花上辛勤采蜜。同样的道理,要想写出好作文,也如“读书破万卷”、“蜜蜂采蜜”一样,应掌握丰富的素材,引导学生采集原材料,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材料仓库。

二、积累写作素材的途径。

(一)通过观察积累写作素材

观察是积累作文素材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 法国雕塑家罗丹也曾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生活中处处存在动人之处”。其实生活中有很多生活现象是学生常见或比较熟悉的,但他们往往对这些现象熟视无睹。像大自然的花开花落,社会的人情冷暖,个人的兴趣爱好,一盘棋局,一场游戏,俯拾之间都是写作素材。那么教师应如何让学生留意到这些呢?

首先,让学生多观察自己的生活,体会自己的生活。

教师平时要恰当指导学生留心去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其中的快乐,通过观察让学生去认识生活,理解事物,积累写作素材。让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逐步学会观察生活。只要我们教师有计划地长期指导、跟踪、交流、讲评,我相信学生写作一定能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积少成多,汇成写作素材的大海。

其次,学生观察要仔细,要全面,要有一定的顺序。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要细致,作文内容才会具体生动。全面观察和细致观察是相辅相成,辨证统一的。因此,要引导学生在观察时把“全”和“细”结合起来,既要观察全面,又要观察细致,突出事物的特征。例如观察一种动物时,不但要注重它的外貌,还要从它的爱好、生活习性等等方面入手,这样才能写出一篇好的作文。当然老师在引导学生观察时还应教给学生观察方法和顺序,使他们有条理地观察事物,这样写出作文才会条理清楚。

(二)从阅读中积累写作素材

阅读可以使人增加知识,使人明理,可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阅读还能为学生打开通向世界、连通古今、通向内心的门户,能为习作找到数不清的“切入点”并树立许许多多的“习作的范例”。叶圣陶先生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联系。”他还说:“阅读与写作是一贯的,阅读得其法,阅读程度提高了,写作程度没有不提高的。”可见阅读确实是写作素材积累的有效途径。

1、从阅读中学习文章的结构和表达方法

在写作教学实践中,作为教师要有意识地把作文指导渗透到学生的阅读训练中,指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和技巧。当然,也有一些学生只是一味的模仿他人而无自己的见解,这就要靠老师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来提高学生分析和创造的能力。

2、加强学生朗读训练,培养语感

常言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就是这样一个道理:文章源于积累。只有语言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才可能文思如涌,笔下生花。否则,纵有思绪万千,笔下也难有片言只语。古代的一些文人学士,如韩愈、苏东坡等人,他们没有学过专业的语文知识,但是他们还是能写出千古流传的好文章,原因就在于他们在平时生活中,熟读背诵大量的优秀作品之后形成了敏锐语感的结果。所以语言的积累,语感的形成,依赖于多读多背。实践也证明,正确运用语言文字,以及形成写作能力,也需多读多背,不仅仅要读课内的文章,同时也要多读课外的文章。在教学中,必须加强朗读训练,要求正确朗读好词句篇,读时做到眼到、口到、心到,还要适当增加背诵的量。通过读、背,使学生把课本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储备起来,把生活中不同的好词句段篇储备起来,为写作随时提供丰富的素材。

3、指导不动笔墨不读书。

俗话说:好记忆不如烂笔头。这就要求学生一定要写读书笔记。读书笔记指的是人们在阅读书籍时所做的一些记录,可以记录好词句段篇,也可以记录文章的结构等。写读书笔记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它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具体的方法可以指导学生摘录好词佳句、优美片段等。对于学生摘抄的内容,教师可采取点名背诵、同组互背等方式,让学生摘抄的内容牢固地储存到记忆的仓库里。当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经常谈读书体会,让学生从内心深处得到感受。只有经过长期积累,作文素材才会丰富,作文内容才会更精彩。

当然读书也像开矿一样需“沙里淘金”,而今的书籍杂志如汪洋大海,数不胜数,缺少鉴别力的学生会显得无所适从,老师要帮助学生进行筛选,做到广而精。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从实践中积累素材。

实践出真知,我们要从作文教学的需要出发,有计划地引导学生为积累作文材料而进行社会生活实践。如种植花草树木,让他们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饲养虫鱼鸟兽,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参与家务劳动及公益劳动,体验劳动的滋味;考察家乡生态环境的变化,从而懂得保护环境„„在实践过程中,我们注重引导学生体会实践的感受,如学会技能、获得成功的喜悦,做了好事受到他人赞扬的欢乐,遇到困难、挫折的懊丧,受到责难、误解甚至讽刺打击时的愤慨„„引导学生善于把这一切所见所感装进自己的“素材库”。除此之外,教师在课堂上如能让学生“动”起来,让他们自编自演课本剧,多练习口语交际等让他们学会说恰当的话,这也是积累写作素材的一条途径。

(四)感悟生活,从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

写日记是感悟生活的好方法。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对周围生活的敏锐观察力,而且学生能迅速地用语言文字表达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首先,内容、题材不限。日记的内容主要来源于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因此,学生可以记事,可以写人,可以状物,可以写景,当然也可以记述活动,凡是自己在一天中做过的、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都可以是日记的内容。当然,日记可以是简短的几句话,也可以是一篇小小的散文,只要是学生的有感而作就行。

其次,贵在坚持。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而很多学生对写日记则抱着“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心态,这就要求老师一定要培养学生养成坚持写日记的好习惯,培养学生对周围生活的敏锐观察力,使学生养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的习惯,让日记成为学生吐露心声的朋友。从日记中,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家庭情况能一一得到反映。当然通过写日记,学生的思想也能得到良好的自我锤炼,对生活、身边的人、周围的事物产生了更多的理解和关注。日积月累,学生在写日记的过程中就积累了写作文的素材。

总之,如果没有花朵,再勤劳的蜜蜂也酿不出甘甜的蜜;如果没有建筑材料,再高明的工程师也建不出高楼大厦。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没有素材,再优秀的作家也写不出文章来。所以,学生如果想写好作文就必须有一定的写作素材。

学生的写作素材,既来自观察生活所得、来自课外活动,也来自阅读的积累。长期观察,就会有所发现;坚持体验生活,就会有所感悟;坚持把阅读和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结合起来,更能相得益彰。学生有所发现,有所感悟,是非常宝贵的,教师要引导学生以写日记的形式及时记下来,不管长短,不限体裁。经过长期的积累,写作的素材有了,学生作文时思维活跃了,思路也能打开了,写起文章便游刃有余了。参考文献:

[1] 邓泽棠,小学情境作文教学实践与理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9第一版。

[2]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第一版

[3] 秦训刚,晏渝生.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出版大学出版社,2003.5.

下载教师指导学生作文时素材需要更新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师指导学生作文时素材需要更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指导学生搜集使用作文素材三法

    指导学生搜集使用作文素材三法 [作者]林玲云 [内容]在中学作文教学中,教师最感困难的是怎样指导学生搜集、使用作文素材的问题。 许多学生反映,生活面很窄,从家门到校门,从书房......

    作文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积累素材 作文指导 2012

    作文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积累素材作文指导 2012-02-10 今天,很荣幸能和在座的同行老师们就如何提高中学生作文水平进行交流。听了几位老师的作文指导课,令人耳目一新,获益匪浅。......

    【1.10-1.19】作文素材集结号 素材更新汇总

    【今日素材更新及运用】五胞胎:“萌萌哒”感恩之旅——7年前,俄罗斯的5胞胎姐妹被莫斯科医生宣判了“死刑”,但之后英国的医生救活了她们。据英国《每日邮报》1月17号报道,近日,......

    最新作文素材运用指导

    最新作文素材运用指导 一、最美女教师:张丽莉 在车祸发生的瞬间,她推开了学生,而自己的双腿被轧。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十九中学29岁的女教师张丽莉,为救学生身受重伤,她的事迹在网......

    作文:生活需要指导及

    题目:生活需要多姿多彩的生活需要浓浓的亲情、真诚的友谊;需要鼓励的掌声,安慰的话语;也需要宽容、诚实……请你以“生活需要 ” 为题目,写一篇习作。 要求:1、先把题目补充完整后......

    作文教学中怎样指导学生收集素材

    作文教学中怎样指导学生收集素材 摘 要:发现、整理、搜集以及提炼作文素材,向来是学生学习写作的重点和难点。而令教师感到最困难的也恰是如何指导学生搜集、使用作文素材的问......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时需要提交哪些申请材料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由各高校每学年组织一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初次申请认定时,需要先填写《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到家庭所在地乡、镇或街道民政部门加盖公章......

    教师如何指导学生课外阅读

    教师如何指导学生课外阅读 沙窝乡沙窝小学汪艳霞 《新课程标准》对小学高年段的阅读量有这样的规定:“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