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湖南省武冈二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文)试卷
武冈二中2018年下学期高二第一次月考
地理试卷(文科)
时量:90分钟 总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70分)读中国与美国国内生产总值三次产业构成的比较(2000年)图,回答1~2题。
1.图中A、B为中国和美国第一产业的百分比,A、B的数值分别为()A.16.4 16 B.1.64 1.6 C.1.6 16.4 D.16.4 1.6 2.中国与美国相比,在产业结构上最大的不同点是()A.第一产业比重太大 B.第二产业比重太小 C.第一产业比重太小 D.第三产业比重太大 3.上述产业结构的差异说明了()A.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与美国差距较大
B.我国发展商业和服务业的地理条件较差
C.我国的人口素质较美国低
D.我国发展农业的自然环境较好,农业发达
读某内陆湖近代三个时期依次变化示意图,回答4~5题。4.依据图示信息,可推断()A.湖泊流域面积在不断缩小
B.最适宜作为渔港区位的是西南侧湖岸 C.湖泊中南北走向的半岛,不会再消失 D.注入湖泊的径流量不断减少
5.该湖泊及周边地区地理环境的变迁,表现在()A.湖泊面积减小,鱼群密度相应增大
B.沿湖土壤盐碱化加剧,影响原生植被生长 C.流水作用加强,风力作用减弱
D.围湖造田,形成了季风水田类型
6.我国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地区在发展经济和进行国土整治工作中,应该注意解决的问题是()①扩大耕地面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②合理进行排灌,防止土壤的盐碱化 ③植树种草,防止水土流失;兴修水利,克服旱涝灾害 ④改良盐碱地、涝洼地、沙荒地,使黄土地变成黑土地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读“甲、乙两类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国家的产业结构图”,回答7~8题。
7.甲为西半球某国,则其可能是()A.巴西 B.墨西哥
C.美国 D.英国 8.乙为东半球某国,则其可能是()A.日本 B.印度 C.法国 D.阿根廷
下图是我国西部地区综合产业带的空间分布。读图,完成9~10题。9.A地区的重点产业可能是()A.以钢铁工业为龙头的冶金业 B.以蔬菜、水果为中心的新型农业 C.以旅游业为导向的第三产业 D.以能源开发为主导的采掘业 10.下列关于C、D地区产业发展区
位条件的分析,正确的是()A.C地区最突出的区位优势是矿产资源丰富
B.D地区传统的区位优势是交通便捷
C.C地区产业发展的重点是能源开发
D.D地区产业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是邻国众多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要把资源环境承载作为确定区域产业发展规模的科学依据,西北水资源缺乏地区,将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战略思想,推动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据此回答11~12题。11.我国不断加大对西部地区生态补偿力度的主要原因是()A.西部地区是我国大江大河的水源保护区 B.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缓慢,需要大力扶持 C.西部地区矿产资源丰富,需要资金开发 D.西部地区自然条件较差,生态环境脆弱
12.关于东、西部地区经济合作过程中的状况,说法正确的是()A.西部地区可为东部地区提供资金和技术
B.在合作中,西部地区受益,东部地区经济无影响 C.有利于西部地区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合理利用 D.东部地区为西部地区提供大量的劳动力和信息 2015年1月14日,2015年南水北调工作会议在河南南阳召开,南水北调东线从2013年11月正式通水以来,累计抽江水47.93亿立方米,调水到山东2.57亿立方米,圆满完成了调水任务。读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示意图,回答13~14题。
13.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能实现自流的是()A.a、b
B.b、c段
C.a段
D.c段
14.实施南水北调工程的主要目的是()A.解决长江流域的洪涝问题
B.连通长江、淮河、黄河和海河四大水系,发展航运
C.利用流域间的落差发电
D.缓解北方地区水资源不足的矛盾 广东东莞本地人口约150万,外来人口约200万。现在
东莞约有3 000多家电脑外围设备生产企业,已有“北中关村,南东莞”之说。阅读上述材料,结合下图,完成15~16题。
珠江三角州工业结构变化趋势示意图
15.外商在东莞大量投资电脑生产企业的最主要原因是()A.东莞临近香港,海洋运输便利
B.东莞有大量廉价的劳动力 C.东莞经济发达,电脑消费市场广阔 D.东莞环境优美,科技水平高 16.关于珠江三角洲工业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资源密集型→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转变 B.原料指向型→劳动力指向型→技术指向型转变 C.轻度污染工业→中度污染工业→重度污染工业转变 D.工业分散→工业集聚→工业分散转变
读“日本产业向外转移比例变化图”,回答17~18题。
17.1951~1994年间,日本产业向外转移增加最多的地区是()A.亚洲
B.北美
C.欧洲 D.非洲 18.日本把产业转移到该地区的主要原因是()①接近原料地 ②劳动力廉价 ③科技发达 ④市场广阔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川气东送(图甲)被列为继三峡工程、西气东输、青藏铁路、南水北调之后的第五大工程,新方案中的线路另设有宜昌至濮阳支线,还有几条支线分别到达南京、重庆和四川的其他城市。2010年该工程年输送天然气120亿立方米,是我国又一条能源大动脉。图乙是2010年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图。读图,完成19~21题。
19.与轮南至上海的西气东输管道干线相比,普光至上海的川气东送线路具有的优点是()①途经我国水能最丰富的三峡地区,供气方便 ②沿线地区经济较发达,市场需求量大 ③经过高原山区少,工程量小 ④供气来源地更多,供气更稳定 ⑤运输线路较短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③⑤
D.③④⑤ 20.下列关于川气东送管道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有助于东部地区改善能源结构,改善大气环境
B.有助于把西南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促进西南地区经济的发展
C.配合原有的西气东输工程,可从根本上解决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能源短缺问题
D.有助于改善东西部地区能源的供求矛盾,促进东西部地区的共同发展 21.2010年同2005年相比,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出现的变化是()①能源消费结构以可再生能源为主 ②可再生能源的消费比重均有增加
③煤炭的消费量大幅度下降
④天然气消费量的增长幅度最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田纳西河干流已经完成梯级开发,共修建了9座大坝,每座大坝都建有船闸,改善了通航条件。每年8月1日,全流域的防洪水库开始放水,以便为雨季蓄洪留出库容。结合下图,完成22~23题。
22.下列关于田纳西河流大坝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山地多,起伏大,河流落差大——修建大坝可利用落差发电 ②山地多,起伏大,河流落差大——修建大坝可调节径流,利用内河航运 ③水流急,且水位季节性变化大——修建大坝可利用落差发电 ④水流急,且水位季节性变化大——修建大坝可调节径流,利用内河航运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①④ 23.修建水库后,改善了通航条件的原因是()A.含沙量减小 B.使航道变宽变平稳 C.河流径流量增加 D.需要通过船闸
土地荒漠化是指因风沙侵蚀和水土流失等原因导致土地生产力的下降和丧失。据此完成24~25题。
24.可能发生荒漠化的地区包括()①干旱地区 ②半干旱地区 ③半湿润地区 ④热带地区 ⑤草原牧区 ⑥高山地区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④⑤⑥ C.①②③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 25.与荒漠化形成有关的因素包括()①植被破坏 ②气候变异 ③海平面上升 ④酸雨影响 ⑤风沙侵蚀 ⑥水土流失 ⑦过度开发
A.①②⑤⑥⑦ B.②③④⑤⑥ C.③④⑤⑥⑦ D.①②④⑤⑥ 短花针茅是我国荒漠草原的主要建群植被之一,属 优等牧草。其生长特征是从内向外分蘖,逐步向外 扩大占据空间,株丛中央部位被枯死枝叶占据,随 着分蘖的进行和放牧压力的增大,短花针茅出现了 “分丝”现象。因此其丛幅的大小变化可以反映出
草原的一些变化。结合下图完成26~28题。26.下列不属于我国的典型荒漠草原景观分布地区的是
A.内蒙古东部
B.内蒙古中西部地区 C.柴达木盆地
D.新疆
27.图中信息反映出荒漠草原荒漠化明显的表现是()A.短花针茅的丛幅越来越大
B.短花针茅的大丛丛幅所占比例越来越高 C.短花针茅的小丛丛幅所占比例越来越高 D.短花针茅的中丛丛幅所占比例保持稳定
28.图中显示导致我国荒漠化严重的主要原因之一是()A.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B.过度开垦
C.过度樵采 D.过度放牧 某研究机构利用水池(4m×2m×1m)、土壤、芦苇、水管等材料设计了一个人工湿地系统(如下图)。读图,回答29~30题。
29.该设计主要模拟的湿地功能有()①防风固沙 ②净化水质 ③涵养水源 ④塑造地形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0.若用无植物的相同模拟系统实验,则检测到()A.出水口的排水量减少
B.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
C.出水口的含沙量增加
D.土壤矿物质含量增加
若下图表示区域先后发展的三个阶段。读图完成31~32题。
31.产业比重与区域发展的不同阶段搭配正确的是()A.第二产业比重上升,第三产业加速发展,仍以第二产业为主——丙 B.第三产业增长速度和产值比重明显超过第二产业——乙 C.高技术产业成为推动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丙
D.第一产业占有较大比重,第二产业比重迅速上升——甲 32.下列特点属于乙阶段的是()A.区域内部的经济差异比较小,处于低水平的平衡状态 B.区域内部的发展差异逐渐缩小,趋于高水平的平衡 C.区域开放程度逐步提高 D.区域开放程度大幅度提高
“洪水一大片,枯水几条线”是对洞庭湖现状的真实写照。据此完成33~35题。
33.造成洞庭湖萎缩的主要原因是()①泥沙淤积 ②蒸发加强 ③围湖造田 ④降水减少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4.治理洞庭湖萎缩的主要措施有()①长江流域退耕还林,封山育林 ②洞庭湖区退田还湖,平垸行洪 ③洞庭湖区开挖湖泊,加大湖盆 ④长江干流修筑堤坝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5.洞庭湖区耕地不足,人地关系矛盾尖锐,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下列措施合理的是()①围湖造田,扩大耕地面积 ②立体养殖,综合开发资源 ③开发旅游资源,发展第三产业 ④修建电站,开发水能资源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二 非选择题(30分)
36.上海的小明计划考察某地,地理老师建议他最好把时间安排在8月至10月,要带上墨镜、遮阳帽、防晒霜、羽绒服和防水服等物品。按照老师的建议,小明顺利地完成了考察活动。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下面的四幅照片中,由小明在考察地拍摄的是()A.①
B.②
C.③
D.④(2)小明考察的目的地()A.加工制造业发达
B.以轻型产业为主 C.民营企业占相当大的比重
D.对外开放程度较低
(3)近年来,小明考察的目的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明显加快,受惠于________政策。
(4)从工业化和城市化看,小明考察的目的地与居住地各有哪些区别? 3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进入21世纪后,在我国六大经济区域中,有人这样概括:“珠三角”抢得先机,“长三角”后来居上,“环渤海”潜力巨大,“新东北”重振旗鼓,“大西北”加快开发,中部崛起更待何时? 材料二 部分地区图。
(1)有关人士将环渤海的天津滨海新区、珠三角的深圳、长三角的浦东并称为中国东部沿海具有相似战略功能的“三大极点”,其共同优势区位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分析与长三角相比,“振兴新东北”的主要优势与劣势。
(3)填写下表,分别写出甲、乙、丙图示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限制性因素。
38.下图为某国局部地形图及图中N地的气候资料。读图,回答相关问题。
(1)M河流域的地形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M河的主汛期出现在______季节,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3)根据以上分析,M河流域多发的气象灾害是_________,治理此灾害采取的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图示地区成为该国炼铝和化学等工业密集区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高二第一次月考地理文科试卷答案
1.D 2A 3.A 4D 5.B 6B 7.C 8.B D 10.C 11.D 12.C 13.C 14.D 15.B 16.B 17.A 18.C 19.C 20.C 21.D 22.D 23.B 24.D 25.A 26.A 27.C 28.D 29.C 30.C 31.C 32.C 33.C 34.A 35.B 36(1)B(2)D(3)西部大开发(4)工业化:与目的地相比,居住地的工业化程度高、工业化进程快、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高;非国有制企业占相当大的比重;传统型工业不占主体地位。
城市化:与目的地相比,居住地的城市化水平高;城市的综合经济实力强;城市分布密度大;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基础相适应
37(1)政策优惠;临海位置;人口稠密,消费市场广阔;工业基础好;交通便利
(2)优势:煤、铁、石油、土地、森林等资源丰富。劣势:经济落后、科技水平低、产业结构单一。(3)甲:能源不足;乙:能源不足;丙:水源不足。
38.共10分(1)以山地丘陵为主,地表起伏大(2分)(2)冬春;(1分)此季节降水丰富(2分)(3)洪涝灾害;(1分)保护和营造植被,修建水利工程等(2分)(4)水能资源丰富;煤炭资源丰富。(2分)
第二篇:吉林省延边二中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一、阅读下列文字,完成1-3题
“断桥”考
唐代诗人张祜《题杭州孤山寺》中有“断桥荒藓合,空院落花深”的诗句,这被视为今日西湖十景之“断桥”的最早文献记录。
断桥在南宋咸淳年间因隶属宝祜坊而改称宝祜桥。因“断桥”不断,当时也出现了用谐音“段桥”解释为“段家桥”的说法,如周密《武林旧事》卷五“断桥”下就说“又名段家桥”。但因为在“断桥”不断的问题上没能达成共识,所以后来人们围绕“断桥”的名义问题聚诉纷纭。
翻阅典籍,除西湖断桥之外,诗文中说道“不断之‘断桥’”的还有几例。如金赵秉文《墓归》诗云:“行过断桥沙路黑,忽从电影得前村。”明邵经邦《断桥》诗云:“闻到桥名断,从来金勒过。”清顾于观《南楼四咏》诗云:“门前空有断桥在,十日人无款竹扉。”可见“不断之‘断桥’”在古代是比较常见的,并非杭州西湖所独有。
然而桥既不断,为什么称为“断桥”呢?据考证,这里的“断桥”实即“簖桥”,而“簖桥”则是与捕鱼蟹之“簖”相伴的一种桥,它主要是用来协助捕鱼蟹的。每年秋冬之交,螃蟹会进行生殖洄游,到江海交界的浅滩中繁殖后代,渔人便利用螃蟹的这种生活习性加以捕捉。他们把芦蒿、竹竿等编连起来的“簖”插在江河之中,挡住螃蟹向下游行进的路,然后螃蟹必沿“簖”爬上来,以求越过下行,而渔人就在“簖”侧的桥上捕捉它们(当然也有划船前往捕蟹或收笼的)。这种捕蟹方法在江南一带尤为常见,陆游《稽山行》有“村村作蟹椴,处处起鱼梁”(“椴”亦可作“簖”)之语。清藩衍桐《两浙輶轩续录》载海盐才女李壬《由武原至梅里》诗云:“沿塘两岸遍桑麻,画舫朝移日又斜。望见簖桥心便喜,急收帆脚到侬家。”这里的“簖桥”就是指与放置鱼簖、蟹簖有关的桥,这种说法在部分地区至今还有。但因放置鱼簖或蟹簖过多对河流及湖面的水流影响较大,古代官府就已有所限制。近代以来,这种捕鱼蟹的方法,随着人工养殖业的兴起而逐渐被淘汰。
杭州西湖为钱塘江的泄湖,在中唐以前,钱塘江与西湖的水域连成一片,湖中水流因孤山分流,携带的泥沙逐渐形成了“白堤”。流经孤山的两股水流在宝石山东南端合流而出,“白堤”也便成为一道天然“鱼梁”。渔人在“白堤”东端设簖来捕鱼蟹,而且依簖设桥,以方便捕捉鱼蟹和到孤山的交通,这样的桥叫做“簖桥”,也在情理之中。张祜的诗句中写作“簖桥”,因为那时“簖”字或许还没有产生,或许很少有人使用。五代以后,特别是自吴越王钱穆筑垾海塘以来,钱塘江的鱼蟹经西湖而洄游的现象消失,渔人也就逐渐不再用簖捕捉鱼蟹了。随着杭州都城文化的发展和西湖旅游形象的提升,“断桥”已失去设簖捕捉鱼蟹功能的本义,但“断桥”之名却由于文人作品的称颂和民间口耳相传而得以沿用。
(节选自关长龙《“断桥”考》,有改动)
[注]①金勒:金饰的带嚼子的马笼头,这里借指骑马者。
1、.下列选项中关于“簖桥”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簖桥”是与渔人用芦蒿、竹竿等编连起来捕鱼虾的“簖”相伴的一种桥。B.“簖桥”的主要功能是方便渔人用簖捕捉鱼蟹。
C.“白堤”东端的“簖桥”即今日西湖断桥,原是为方便渔人捕捉鱼蟹而设。
D.“簖桥”在张祜的诗中写作“断桥”的原因是那时“簖”字可能还没有产生,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北京残奥会展示了中华文化的“仁义和宽容”,希望残奥会所体现的“歌唱生命的创造力,人性和伟大的人道主义”理念将感动东盟各国政府和人民,推动大家重视和提高残疾人事业,发展残疾人的教育工作和体育活动.B.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深入人心的今天,谁能不相信高科技会给人类带来福音?正因为这样,难怪骗子们也要浑水摸鱼,打出高科技的幌子了.C.由于上海市制定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办法,奖助学金的实施细则等,使得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尤其是地震重灾区新生能够安心学习生活.D.李局长在新学期工作动员会上特别强调,思想政治课要改革,要结合实际,讲求实效,应该把政治常识和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结合起来.6.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得恰当的一项是()
月亮是诗人抒情达意竞相选取的一种意象。“月是故乡明”是异乡游子对家乡深切的外观。
①李白的《静夜思》中写到:“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②杜甫在《月夜忆舍弟》中也有“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诗句 ③它在许多诗人笔下都是乡思、念亲的标志 ④月已成为千百年来人们思乡的意象 ⑤连天上的月亮也是故乡的又圆又亮
也不能有辱朝廷。
C.朝廷征发两万车辆前去接运率部众降汉的匈奴浑邪王,长安县百姓或藏匿马匹,或献出马匹而不配置鞍具,以致皇帝大怒,要杀长安县令。
D.汲黯要到淮阳郡任太守时,告诫大行李息及早向皇上揭露谄媚奸诈的御史大夫张汤,李息害怕张汤,始终不敢向皇上进谏。后来,张汤果然身败名裂。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黯为人性倨少礼,面折不能容人之过。(4分)译文:(2)非肯正为天下言,专阿主意,因而毁之;主意所欲,因而誉之。(6分)
译文: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12-13
葛溪驿 [宋]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注]漏:漏壶,古时计时器。
12.诗的结尾写蝉声嘈杂,诗人心情烦乱。诗人为什么心“乱”?请结合诗句说明。(6分)13.从全诗看,诗人是运用哪些表达技巧来抒发自己情感的?请加以分析。(4分)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国学大师钱穆
国学大师钱穆学识广博,著作等身。按传统学科分类,他兼及经史子集四部,为传统国学中的“通儒之学”。按现代学科来看,其治学范围涉及史学与史学史、哲学及思想史、文化学及文化史等,可谓百科全书式的学者。钱穆一生勤勉,著述不倦,毕生著作70余种,如《国史大纲》、《国学概论》、《中国思想史》等,总共1400万字。
钱穆是一位民族意识强烈、文化情结深厚的史学家。1930年,他在燕京大学教国文时,看见“M”楼、“S”楼、“贝公楼”时,极为不快,质问学校当局:“此何文?所谓中国文化者又何在?”事后,学校采纳了钱穆的建议,将“M”楼改为“穆”楼,将“S”楼改为“适”楼,“贝公楼”改为“办公楼”,其他建筑也一律冠以中国名称。
钱穆大半生在中华民族危亡和西学东渐、中国文化衰落的年代中度过,他时时刻刻都在思索,如何才能使中国既达到富强而又不失本民族的文化与精神。他在《中国文化史导论》一书中指出,西学东渐后,中国人面临两大问题:第一,如何赶快学到欧美西方文化的富强力量,好把自己国家和民族的地位支撑住;第二,如何学到了欧美西方文化的富强力量,而不把“自己传统文化精神丧失掉”。若第一问题不解决,中国的国家民族根本不存在;若第二问题不解决,则中国的国家民族虽存在,而中国传统文化则失。钱穆认为中国文化的发展,不能自外生成,它必须要体认和凭借中国文化自身的机制。只能从以往的旧有中孕育生成,决不能凭空翻新,绝无依傍。
钱穆不仅是一位令人尊敬的史学家,也是一位成功的教育家。1933年秋,钱穆在北大一人独任“中国通史”课。经过一年的讲授,形成了具有钱氏风格的“中国通史”课。钱穆的“中国通史”课,事实性强,不尚空谈,有考有识,简要精到。上课时满腔热情,激荡全室又能深入浅出、就近取譬,如他比较中西文化,说秦汉文化犹如此室的四周遍悬万盏明灯,511、(1)汲黯对人秉性循傲,绝少世俗的礼数,当面指责人,容不得别人的过错。(译句大意正确得2分,“面折” 翻译准确得2分)
(2)不肯堂堂正正地替天下人说话,而一心去迎合皇上的心思。皇上心里不想要的,他就顺其心意低毁;皇上心里想要的,他就跟着夸赞。(译句大意正确得2分,“阿”“主意”翻译准确各得2分)12.(4分)答案要点: ①身在病中;②思念故乡;③感慨时世(或感时伤世、忧时、忧国忧民);④漂泊天涯(或独宿驿馆);⑤秋景凄凉。(答出其中三点即可,每点2分)13.(4分)答案要点:1.直接抒情,二、三两联直接抒发夜宿所感。2.借景抒情,首联描写葛溪驿的环境,营造氛围;尾联以黄叶鸣蝉衬托自己的心境(答出一点得2分,意思对2分)
14、B D(每项2分)(原答案答B给3分,答E给2分,答A给1分,答C、D不给分。)15①钱穆很重视语言文字对于民族文化的承载作用,在燕大任教时,要求校方将建筑的英文名称改为汉语名称;(3分)②钱穆时刻都在思索使中国既达到富强而又不失本民族的文化与精神的途径,在《中国文化史导论》中为中国文化发展指出据旧开新的道路。(3分)
16①钱穆教学风格独特,教学效果好。②钱穆教学经验丰富,他把自己的治学经验、读书方法教给学生,对后来的治学者多有启迪。③钱穆任教75年,培养出众多著名的文史专家。(每点2分)
17答案示例:
大师应该是有才华有建树的人。①钱穆学识广博,治学范围广,是百科全书式的学者;②著作等身,毕生著作总共l400万字;③成就多面,不仅是一位令人尊敬的史学家,也是一位成功的教育家。
大师应该是道德高尚,行为师表的人。①热爱国家和民族,时刻都在思索使中国既达到富强而又不失本民族的文化与精神的途径;②做事认真,不务虚,讲课事实性强,有考有识,不尚空谈,简要精到;③对后生晚辈热诚无私,上课满腔热情,利用各种机会把自己积累的治学经验、读书方法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
大师应该是德才兼备的人。①钱穆学识广博,治学范围广,是百科全书式的学者;②热
第三篇:河北省巨鹿县二中2017-2018学年高二第一次月考政治试卷
巨鹿二中高一政治第一次月考试题
(考试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客观题(每题2分,共70分)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 有了人类社会就有了商品 ② 商品和货币是一对孪生兄弟
③ 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④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1把斧子=15千克大米,(物物交换),在这里15千克大米是1把斧子的价格 ② 一般等价物可以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③金银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标志货币的产生 ④流通手段又叫商品流通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3.下列属于商品的是()
①阳光、空气 ②农民自己种的蔬菜供自己食用
③家里使用的冰箱 ④小明送给同学的生日礼物 ⑤超市待售的彩电 ⑥ 收集新鲜的空气装在瓶子里出售 ⑦ 买回家未开封的手机 ⑧废品收购站收购的废品
A ①④⑤⑦ B ④⑤⑦⑧ C ⑤⑥⑧ D ④⑤⑦⑧ 4.属于货币基本职能的是()
A价值尺度 B 支付手段 C 商品流通 D贮藏手段
5、新版第五套人民币在保留原来券别的基础上,增加20元、100元、50元券,去掉2元、2角券,这说明()
A 国家有权决定纸币的面值 B 人民币币值降低了
C 国家有权决定纸币的发行量 D 国家有权决定纸币的购买力 6.材料中向西部干旱灾区捐赠的饮用矿泉水()A.是商品 因为有使用价值 B.不是商品 因为不是劳动产品
C.是商品 因为进行交换 D.不是商品 因为不用于交换
7.下表是小张2013年12月的收支账单。从账单中可以看出,货币执行的职能是()时间
项目
金额(元)12月1日
工资月收入
5000 12月10日
交房租
2500 12月15日
从银行取出利息
500 12月26日
购买稻香村礼品月饼一盒
①世界货币
②流通手段 ③贮藏手段 ④支付手段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8.据报道:上海世博会的门票价格,平日普通票价格为160元人民币、指定日普通票价格为200元人民币、指定日优惠票价格为120元人民币、平日优惠票价格为100元人民币、夜间票价格为90元人民币等不同档次。货币在上海世博会门票定价中并不意味着()
①执行流通手段职能 ②执行价值尺度职能 ③是观念中的货币 ④是现实的货币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9.春节期间,同学小张在超市里购买了一款打折的羽绒服,原标价为人民币550元,实际支付400元。在这次购买活动中,货币执行的职能是()a.流通手段 b.支付手段 c.价值尺度 d.贮藏手段
10.商品流通过程中实际需要的货币数量是受货币流通规律支配的。在一定时期内,流通中需要的货币数量()
①与货币价值成正比 ②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③与商品价格水平成反比 ④与流通中的商品数量成正比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1.某国2016年的商品价格总额为20万亿元,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为5万亿元。假如2017年该国商品价格总额增长10%,其他条件不变,理论上2017年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为()
A.5万亿元 B.4.4万亿元 C.5.5万亿元 D.22万亿元
12.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如果纸币发行量太多,可能会产生()
A.通货紧缩 B.通货膨胀 C.货币消失 D.直接阻碍商品流通
13.信用卡作为新一代的理财工具,日渐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影响着社会经济的诸多方面。虽然在我国平均每3人就拥有一张信用卡,并且通过银行信用卡的实际交易额仅占社会现金总流量的1%,但是这个数据在发达国家为20%,这足见银行信用卡的发展空间异常广阔。下列关于信用卡说法正确的是()
①具有消费、转账结算、存取现金等功能 ②是商业银行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发 ③商业银行免费提供给缺乏资金的个人使用
④能减少现金的使用,简化收款手续,方便购物消费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4.关于外汇,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①一国货币的汇率越高,经济发展速度越快
②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被称为汇价
③一国货币可以兑换更多的外国货币,说明该国货币的汇率升高
④外汇是用外国货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5.在爆发全球金融危机之前,美元与人民币的兑换比率曾为1:6.850,金融危机爆发之后,美元与人民的兑换比率一度变为1:6.830。美元对人民币汇率的前后变化表明()
①人民币的外汇汇率升高 ②人民币的外汇汇率跌落 ③人民币升值 ④人民币贬值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6.据报道:上海世博会的门票价格,平日普通票价格为160元人民币、指定日普通票价格为200元人民币、指定日优惠票价格为120元人民币、平日优惠票价格为100元人民币、夜间票价格为90元人民币等不同档次。货币在上海世博会门票定价中意味着()
①执行流通手段职能 ②执行价值尺度职能 ③是观念中的货币 ④是现实的货币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7.腐烂变质的食品是否有价值,正确的观点是()A.有价值,因为腐烂变质的食品凝结了人类劳动
B.没有价值,因为腐烂变质的食品不能为他人所用,不能用于交换 C.有价值,只不过这种商品的价值无法得到实现 D.没有价值,因为腐烂变质的食品不凝结人类劳动
18.在今天,农民工返乡时不必再像电影《天下无贼》里的傻根那样身揣巨款,也不用担心被贼惦记着,而是改用银行信用卡。那么银行信用卡是()A.金属货币
B.商业银行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 C.在市场上替代人民币流通的媒介 D.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
19.货币与一般等价物的主要区别有()①货币可以和其他一切商品相交换,而一般等价物只和部分商品相交换 ②货币固定地表现其他商品的价值,而一般等价物则不固定 ③货币不是商品,而一般等价物是商品 ④货币的出现晚于一般等价物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20.通货膨胀是由________引起的。()A.纸币购买力提高
B.物价下跌
C.流通中所需货币量增加
D.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21.之所以既要防止通货膨胀,又要防止通货紧缩,是因为二者都会()A.导致社会总需求持续小于社会总供给
B.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 C.失业增加、收入下降
D.企业利润率降低、生产投资减少
22.如果在一年里全社会用现金支付的销售商品总量为8000亿件,平均价格水平为9元,在这一年里货币平均周转6次。那么,这一年里货币发行量应为________亿元。如果这一年实际发行了24000亿元纸币,这时的1元钱相当于________元,这会引起________。()A.12000 1 通货紧缩
B.24000 1.5 通货膨胀 C.12000 0.5 通货膨胀
D.24000 1 通货紧缩
23.小王的父母采用银行按揭贷款方式购买售价为30万元的新房,首付现金8万元,然后在15年内付清银行贷款22万元及利息5万元。这里的30万元、8万元、5万元分别体现了货币的________职能。()A.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
B.价值尺度、支付手段、流通手段 C.流通手段、支付手段、价值尺度
D.贮藏手段、流通手段、价值尺度 24.在通货紧缩时会出现()A.物价上涨 B.纸币贬值
C.商品短缺 D.市场萎缩 25.货币作为财富的代表,货币的本质是()A 商品
B 等价物 C 一般等价物
D金银
青海玉树灾区共收到地震救灾物资6.17亿元,捐款32.73亿元,合计38.9亿元。据此回答26~27题。
26.抗震救灾物资()A.是商品,因为价值6.17亿元
B.不是商品,因为它们不是劳动产品
C.是商品,因为它们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D.不是商品,因为它们是无偿捐助的劳动产品 27.上述6.17亿元执行的货币职能是()A. 流通手段
B. 支付手段
C. 贮藏手段
D. 价值尺度
28.2017年上市的iPhone 8 plus售价7988元,这里的“售价7988元”是()①手机价值的体现
②商品流通的体现
③ 货币价值尺度职能的体现
④ 商品交换的媒介 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④ 29.随着信用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不断深化和扩展,信用工具种类越来越多。在经济往来结算中,人们经常使用的信用工具主要是()①信用卡 ②支票 ③人民币 ④外汇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0.小明一家在2016年暑假期间去欧洲旅游,小明的爸爸从网上预订了三张飞机票,费用从他提供的VISA卡(VISA国际组织会员银行发行的信用卡)中扣除。这种结算方式()A.属于现金支付B.简化了收款手续,方便购物消费 C.提高了货币的购买力D.属于支票支付
31.近年来,以创新服务而领先的招商银行信用卡推出的“掌上生活”APP受到了用户的青睐。人们之所以喜欢使用信用卡,是因为()①信用卡具有消费、转账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功能 ②信用卡方便购物消费,增强消费安全,方便持卡人
③使用信用卡能够减少现金的使用,简化收款手续,方便银行和商家
④信用卡的功能借助于银行的电子计算机系统自动完成,可靠、安全,不存在风险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32.李某是一建筑施工队的经理。2016年2月5日,李某收到公司开出的上拖欠的工人工资现金支票一张。李某收到现金支票后应()①凭票在支票有效期内到银行支取现金
②凭票到银行把这笔钱转入自己的账户
③要检验金额的大小写是否一致,单位书写是否正确
④可列出职工工资明细,让银行将相应资金转入职工账户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3.2016年4月,李某因作出突出贡献而得到公司奖励,收到公司开出的某银行10万元的现金支票。该现金支票()①是银行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 ②可由李某到银行凭票支取现金
③集取款、透支等功能于一体 ④可由李某到银行凭票把钱转入自己的账户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34.人民币对欧元汇率中间价,2015年11月27日报价为1欧元对人民币6.777 3元,28日报价为1欧元对人民币6.770 8元。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按照这一趋势发展,将会()A.对我国向欧洲出口商品有利B.对我国从欧洲进口商品不利 C.对我国公民到欧洲旅游有利D.对我国向欧洲直接投资不利 35.下表为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外汇牌价情况: 2014年12月15日 1英镑对人民币9.641 8元
2015年12月14日 1英镑对人民币9.806 4元
由此可知()A.人民币汇率升高,英镑升值 B.人民币汇率跌落,英镑贬值 C.英镑汇率跌落,人民币升值 D.英镑汇率升高,人民币贬值
二、主观题(每题15分,共30分)
36、新学期开始,小明开始了他的大学生活,妈妈亲手为小明织了一件毛衣,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小明在超市本着物美价廉的原则为自己购买各种学习和生活用品,小姨为了鼓励小明买了一台手提电脑送给小明,小明的好朋友赠给小明一套书籍等,这都寄托了家长和亲朋的深深期盼和浓浓的情谊。
(1)在小明的这些用品中,你能分清哪些是商品,哪些不是商品吗?为什么?(10分)
(2)小明购买物品时本着“物美价廉”的原则,其经济学的理论依据是什么?(5分)
37、,从2005年7月中国实行汇率改革以来,人民币相对美元升值21%。中国的目标是在合理、均衡的水平上保持人民币币值的基本稳定。这是由中国自己决定的,任何国家不能对人民币升值或贬值施加压力。运用经济生活有关知识说明:
(1)人民币升值是不是越大越好?为什么?(8分)
(2)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的意义。(7分)
政治 答案: 一.选择题
BCCBB DBDAB CCBDC ABDCD ABBBA DBDDB DBAAD
36.(1)指分封制(1分);特征:与宗法制互为表里(血缘与国家政治制度相结合);层层分封、等级森严。(2分)(2)指分封制造成的诸侯割据、分裂和混乱严重地危害了国家统一。(2分)
(3)中国封建政治呈现出宗法色彩;表现为等级制、绝对的君臣隶属原则、极端皇权主义;亲贵合一、裙带作风。(2分)
37.(1)主要原因:受宗法制的传统影响,中国人重视血缘和家族观念;小农生产方式的影响(3分)
作用:凝聚亲族;弘扬正统观念;规范人际社会关系;巩固统治。(3分)
(2)作用: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有利于团结广大海外侨胞(2分)
(3)家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可以拓展史料来源;家谱隐恶扬善的笔法和孤证会影响其史料价值。(3分)(不拘泥于参考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均可给分)
第四篇: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大阅读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葛浩文,帮莫言得奖的功臣
莫言荣获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莫言作品的翻译者、73岁的美国翻译家葛浩文功不可没。在莫言获奖之前,他已将好几位中国作家送上国际文学的领奖台,姜戎、苏童和毕飞宇都是凭着他的译本,先后获得了曼氏亚洲文学奖。在将中国当代小说推荐给世界这方面,葛浩文堪称第一人。
葛浩文1939年出生在美国加州。上学的第一堂课,老师在黑板上写下几个汉字,他就想:“我连英文都认不全,为啥还要学中文?”后来,葛浩文加入海军,并被派到美国海军驻台湾的司令部,成为一名通讯官。“最初我听说自己将被派往台北,等正式命令下来后却发现是派往台湾。我感觉受到了愚弄,因为我根本就不知道台北是台湾的一个城市。”多年以后,葛浩文这样回忆道。
此后,葛浩文先后被派驻日本和越南,然后又回到中国台湾。经受过越战洗礼的他开始反思自己的年少轻狂,并拿起书本。“那是我这辈子第一次真正看进书去”。他发现自己有学汉语的天赋。“我有一双好耳朵,能够区分复杂的汉字发音。”他向一位跟随国民党到台湾的东北老兵学习中文,“葛浩文”就是这位老师给他起的名字。退伍后他进入台湾师范大学汉语中心学习。
回国后,葛浩文继续学习中文,他的博士导师是柳亚子的儿子、旅美散文家柳无忌。学习期间,导师向他提起中国有一对作家伉俪萧军、萧红,他们的爱情故事曲折动人。葛浩文就找来一本萧军的《八月的乡村》读了起来,那是他读的第一本中国小说。而萧红则激起了他更浓厚的兴趣。他以萧红为研究对象完成了自己的博士论文。5年后,他以这篇论文为基础所写的《萧红评传》在港台出版,掀起了一股萧红热。
葛浩文翻译出版的第一部中国小说是张洁创作的《沉重的翅膀》,译本在美国卖得不错,“于是我下定决心,这辈子我就干这个了!”此后,葛浩文“一翻而不可收拾”,贾平凹、刘恒、苏童、王朔、莫言、阿来等20多位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的40多部作品通过他的笔译成英文,在英语世界得到推广。“一部中国作品,哪怕中国人特别喜欢,但是如果我觉得在国外没有市场,我也不翻。我基本上还是以一个‘洋人’的眼光来看中国文学。”葛浩文说。
在翻译中文小说时,他非常注意对小说所处的文化、社会及历史背景的把握。在翻译刘震云的《手机》时,他发现了一个问题:小说场景始于30年前,然后闪回到现代,接着又回到30年前。“如果照这种顺序翻,看过40页后,美国读者就会说‘真没劲’,然后把它扔到一边。”他建议把开场设在现代,然后再展开回忆。这个建议得到了作者的同意。“我这样做并没有改变作品的质量,改变的只是它的销量。”
多年笔耕不辍,葛浩文逐渐奠定了自己在中文小说翻译界的泰斗地位。他被誉为“西方首席汉语文学翻译家”。杨宪益先生的妻子、出生在北京的英裔著名女翻译戴乃迭这样评价他:“他让中国文学披上了当代英美文学的色彩。”曾两度荣获普利策奖的著名小说家厄普代克对葛浩文的工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中文小说翻译几乎是他一个人的地盘儿。”
除了萧红之外,葛浩文翻译作品最多的中国作家就是莫言,迄今他已将其10多部作品介绍给西方读者。
1988年,葛浩文看到莫言的《天堂蒜薹之歌》,很震撼,写信给莫言,希望获得翻译版权。“当时莫言远没有现在有名,而我,也只是有个好听中国名字的学者。现在想起往事,我会觉得有点小骄傲,并非为我翻译得好而骄傲,而是为我在20多年前就发现了他这样的作家。”
莫言的作品销路不错,翻译了其几部小说后,葛浩文和莫言在北京见了面。后来,他们又一起去了很多国家,推荐莫言的新书。有一次,在美国科罗拉多州推荐《酒国》时,几天之内,莫言几乎把客房书架上的中国小说都看了个遍。葛浩文和美国的出版商都对这个12岁就辍学,却写出大量美妙小说的作家惊叹不已。
葛浩文认为莫言是一位谦和的人,“他经常夸奖他的译者,正如他的译者时常夸奖他的著作一样”。莫言对葛浩文的翻译水准充分信任,总是十分放心地把自己的作品交给他。“他会对我说,‘那已经不是我的小说了,是你的。’因为他清楚地知道我是在帮他的作品扩大国际影响,他对此也十分感谢。”
对于自己,葛浩文显得十分低调。“我很幸运,找到了自己喜欢并擅长的事情,大多数人没有这么幸运!”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葛浩文是著名的翻译家,也是莫言作品的翻译者,在他的精心运作下,莫言荣获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他功不可没。
B.葛浩文因其博士导师的推荐,对萧红产生浓厚的兴趣,以萧红为研究对象,并出版了《萧红评传》,掀起了一股萧红热。
C.文章中插入对葛浩文上学第一堂课的情景,意在暗示其从小就对中国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为其翻译莫言作品作铺垫。
D.传记中作者用夸张的手法,运用环境描写、心理描写的方法,逼真细腻地描写了葛浩文被派往台湾时复杂的内心感受。
E.本文选取了葛浩文在中西方文学交流方面的几个片段,侧重记叙了他对莫言作品的翻译、介绍来表现文章主旨。
(2)葛浩文被誉为介绍当代中国小说的“第一人”,具体表现有哪些?请简要概括。(6分)
(3)联系文本,举例说明文章是运用那些手法塑造传主形象的。(6分)
(4)结合文本,探究、概括葛浩文成功的原因有哪些。(8分)
【详细答案】 12.(1)B E 解析:A项,“在他的精心运作下,莫言荣获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于文无据,无中生有;C项,“暗示其从小就对中国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为其翻译莫言作品作铺垫”与原文不符;D项,“夸张”“环境、心理的描写方法”“逼真细腻”有意夸大。(答对一项3分,两项5分)
(2)①致力于将贾平凹、刘恒、苏童、王朔、莫言、阿来等作家的40多部作品介绍给英语世界;②侧重介绍莫言作品,并与莫言一起到多个国家推荐其作品;③介绍当代中国小说有自己的原则,以西方人的眼光为审美标准;④在翻译中文小说时,他很注意对小说所处的文化、社会及历史背景的把握,保证了翻译质量。(每点2分,答全三点即得满分)
(3)①语言描写,如葛浩文的自述“最初我听说自己将被派往台北,等正式命令下来后却发现是派往台湾。我感觉受到了愚弄,因为我根本就不知道台北是台湾的一个城市”;②心理描写,如“我连英文都认不全,为啥还要学中文?”③细节描写,如翻译刘震云《手机》等。④侧面描写,如葛浩文被誉为“西方首席汉语文学翻译家”,戴乃迭与厄普代克对葛浩文的评价均是。(每点手法1分,举例1分。答全三点6分)
(4)答案要点:善于反思,发奋读书,刻苦学习;
基于兴趣,善于选择,做自己喜欢并擅长的工作;
坚持原则,恪守标准,坚持以西方人视角介绍中国当代小说; 乐于合作,擅长沟通;注重销量,更注重质量。(每点2分,答出4点即可)
第五篇:甘肃省岷县二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岷县二中2017-2018学第二学期月考试卷
高二·历史
命题教师:后建堂
满分:100分 时间:100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西汉中期的《史记》记载人物籍贯以封国国名为主,县名次之,绝少以郡命名;东汉成书的《汉书》以封国命名籍贯的数量骤减,且在记述司马迁以后的人物籍贯时,在县名前加上郡名成为主流。由此可推知()A.宗法制已完全退出两汉政治构架 B.朝廷对地方的管理与控制渐趋强化 C.以县为主导的区域观念逐渐形成 D.封国在国家政治体制中占主导地位 2.据钱穆考证,周人语称雅,故雅言又称正言。孔子鲁人,日常操鲁语,惟于诵《诗》、读《书》、执礼,此三者必雅言。这表明()A.诸侯各国尊崇传统文化 B.儒家思想依靠雅言传播 C.礼制尚能维护天子权威 D.孔子对天下一家的认同
3.两宋时期,江浙地区是全国的粮食倚重之地,而到明清时期江浙不少地区粮食已不能自给,需从湖广一带输入,但“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谚语十分流行。这种变化说明江浙地区()A.经济结构发生转型
B.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长途贩运贸易繁荣
D.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4.明清政府要求各地土司子弟进入国子监读书,学习儒家文化和礼仪;强制要求土司应袭子弟就近进官学(或司学、儒学)读书,否则就不准承袭土司之职。这些做法()A.促进土司阶层对国家认同 B.反映了商业发展冲击儒家思想 C.促进专制统治进一步强化 D.标志着中央政府推行改土归流
5.自宋之后到明清数百年间,人们提及王安石顶多说他的诗歌散文,对其变法却讳莫如深。1908年,梁启超撰写《王安石传》,从此以后,王安石成为主流意识形态中无可争议的大改革家,其声望越来越高。这一变化表明()A.王安石变法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B.清末的执政理念出现重要变化 C.近代危局中求变意识的不断增强 D.著名学者能引领学术研究方向 6.下表是1931年《申报》发表的关于华北三省农村耕地占有情况抽样调查统计表
10亩以下 10-50亩 50-100亩 100亩以上 河北户 占河北耕地 山东户 占山东耕地 河南户 51.4% 41.1% 5.8% 1.7%
14.6% 49.6% 20.3% 15.5%
57.4% 37.8% 3.9% 0.9%
19.8% 52.2% 16.9% 11.1%
55.0% 38.4% 5.0% 1.6%
占河南耕地 15.2% 49.9% 19.2% 15.7% 这一调查结果表明在华北地区()A.革命根据地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B.农业经济地域差异明显 C.农村主要经济形态是小农经济 D.土地集中在大地主手中
7.1936年9月20日,法国巴黎成立全欧华侨抗日救国联合会,以“联合全欧侨胞,不分党派、职业、阶级、信仰,实行全民团结、抗日救国并增进华侨福利”为宗旨,率先实现跨国家、跨地区华侨抗日团体的统一,救亡运动开展得有声有色。这反映了()A.日本全面侵华,华侨积极支援抗战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C.国际社会支持,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 D.全民族抗战思想被广泛认同
8.1953—1957年,中国的基础教育课程进行了第二次革新。共颁布了五个教学计划,其中在1953—1955年颁布的三个计划中,大幅削减了教学时数,首次设置劳动技术教育课。1956年国家正式发行第二套中小学教科书,特别注意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这反映了()A.我国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B.改革适应了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 C.标志着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形成 D.高等教育实现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9.在罗马的传说中,罗马人的祖先罗慕洛对其弟弟说:“任何亲情莫大于王法,……我们是在王法之下生活,我们不得不低下我们高贵的头颅,你的价值就体现在为了王法的威严而贡献出你高贵的生命。”这句话成为后世罗马法的永恒宗旨。这反映了古罗马时期()A.王权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 B.法律保障了民主政治的发展 C.法律为维护君主专制而创制 D.法律的权威植根于历史传统
10.在英国乔治一世、乔治二世期间,国王不出席内阁会议成为了惯例,内阁只需把讨论情况通知国王,1714 年后,国王基本没有否决过议会的议案。这反映了()A.议会监督的对象发生变化 B.国王和议会矛盾渐趋缓和 C.责任内阁制度已经确立 D.君主立宪体制在逐步确立
11.1933年,罗斯福提请国会通过法案,创立资源保护队,主要针对中部平原频发的沙尘暴。到1941年为止,共计招募了250多万青年人参加,开辟了740多万亩国有林区和大量的国有公园。史学家认为这一措施“最受欢迎”,“最无争议”,也“最为成功”。上述评论的主要依据是()A.政府把资源保护放到新政的首位
B.坚持生态文明发展理念 C.政府将环境保护与失业救济并举
D.有效解决社会保障问题
12.下面为1965—1995年期间不同类型国家的国际贸易在世界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示意图。
这反映了()A.发达国家依然占国际贸易的主导地位 B.国际贸易总量逐渐增加
C.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迅速增强 D.经济全球化开始出现
二、材料解析题(共52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现代化进程与传统文化的碰撞不可避免。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在炮火中逐渐清醒并深刻反思自己的文化。第一次在鸦片战争后,主要围绕“中体西用”论进行;第二次在甲午战败以后,宣扬“西体中源”;从民国初年到五四运动前夕,第三次文化反省的“西体西用”论,最终陷入了民族虚无主义的泥潭,但也刺激了现代化探索方向的转变;开端于1928年的文化反省则因规模不大,后又爆发了华北事变,人们的注意力转移而就此结束。
——摘编自李晓语《钱析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材料二 约翰·密尔说,英国人“生而自由”。这指引着英国把抗拒王权、限制王权看做是“自由”的传统,推动了政治民主化。英国人极为尊崇经验的理性思维使他们追求政治的实际内容而并非形式。他们实行宗教宽容政策,推动了纺织业的近代化和经济的自由化。但英国尊崇传统的风尚也阻碍了后期的革新。如钱乘旦所言。“一个民族往往容易在前进的道路上战胜迎面扑来的艰难险阻,但要战胜自己创造出来的成绩和荣耀却相对困难。”
——摘编自吕文辉《浅析英国传统文化对其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国人不断反思传统文化的背景和目的。(11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并说明中、英对待传统文化的不同取向所产生的历史影响。(14分)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时间是一个计量单位,还是人类用于记录历史、开展各种工作所必需的工具。
近代英国时间标准统一过程 1675年,格林尼治时间已经制定,但直至工业革命前,其影响力有限。1839年,英国出现了第一张火车时刻表,把火车运行流程精确到了分钟。
1860年,英国主要城市都能通过电报报时信号,与格林尼治时间保持一致。
19世纪60—70年代,在社会普遍要求下,英国大部分市镇调整为格林尼治时间。
1880年,英国法律规定: 格林尼治时间成为英国标准时间。
1884年,格林尼治时间成为国际标准时间。
近代中国时间标准统一过程
1874年,法国传教士采用“海岸时”这一时间标准,为外国船只服务。
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控制下的清朝海关采用“海岸时”,“海岸时”逐渐被铁路、航运、邮政、电报等行业采用。
1918年,北洋政府将全国划分为5个时区。1927年将北京时定为标准时。
1929年,国民政府以南京时为标准时,每天通过电报和广播发布。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将东八区区时定为北京时间。
对比两则材料,提取相关信息,自拟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体现中外关联,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15、选修部分(在下面两道题目中任选一道作答)(15分)【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清顺治时设河道总督治理黄河,康熙时河连总督也兼治京杭大运河。雍正帝将河南、山东黄河段设为东河,江苏段设为南河,分置两河总督管理。乾隆时期,两河总督在各省设置了二十多个厅汛,每年用于河工的经费平均在七百万两左右,占当时国家收入的六分之一。1855年,黄河在河南决口,当时内争外扰几乎将大清王朝逼到了死亡边缘,堵筑黄河决口所需多达两千余万两白银,捉襟见肘的清廷迟迟没有解决,黄河终夺山东大清河入海,苏北河道遂断流,江苏南河总督成为摆设。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一代大政——河工,关系黄河、大运河治理的国家工程,失去了昔日的珠荣而走上了解体之路。当然,河政体制的消逝也与晚清海运,铁路运输和商品市场扩大等密切相关。
——摘编自贾国静《清代河政体制演变论略》
1.根据材料,概括清朝前期河政体制改革的特点。(6分)2.根据材料,指出清朝晚期河政体制逐渐解体的原因。(9分)【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章太炎墨学研究的三次变化,无疑与世道时局的变化紧密相关。他在维新变法时期归宗儒学,竭力尊孔,虽好先秦诸子,但主要是老庄,且未精读。他曾说“余虽少好周秦诸子,于老庄未得统要,最后终日读《齐物论》,知其多于法相相涉”,受康有为影响主治古文经学,于墨子治学不多。辛亥革命时期,章太炎对儒家的信任度降到最低,墨学研究兴于此时,是其彰墨时期。彰墨主要是处于救亡图存与排满革命所需要。此时他的批儒扬墨,还与当时康有为极力提倡的新教改革——创立孔教有关。康有为提倡保皇立宪,反对排满革命;章太炎则强烈主张排满革命,激烈地批判孔教,认为孔教不合中国革命所需;墨教则被认为是下层人民的宗教,具有对统治者的反抗性,有助于革命精神培养。1914年后的批墨和抑墨则是一战后,他对于西方文明的重新思考后的结果。特别是1931年之后日本加紧侵华带来了空前的民族危机,使其更加认同儒学,强调经书中蕴含的民族大义与国性修养之道。
——摘自何爱国《忧时之学:论章太炎的墨学三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章太炎墨学三变的原因。(7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章太炎对墨学与儒学态度的变化过程。(8分)
高二历史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B 2.D 3.A 4.A 5.C 6.C 7.D 8.B 9.D 10.D 11.C 12.A
二、材料题
13、(1)背景:列强侵华,民族危机不断加重;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近代经济因素日益成长;西学传播深入,传统思想观念受到冲击;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存在冲突;开明知识分子的不断探索等。(8分)目的:学习西方,探索独立富强之路。(3分)(2)特点:热爱自由,崇尚民主,尊崇理性,宗教宽容。(6分)不同取向的历史影响:(8分)①中国:一方面逐渐摆脱传统文化的束缚,促进了思想解放、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化进程;但另一方面照搬西方文化的做法,也未能在近代中国实现独立富强。
②英国:坚持回归传统文化的做法,促进了宗教改革和思想解放,确立了君主立宪体制,推动工业资本主义发展和自由主义体制的确立;但过于尊崇传统文化的风尚,也阻碍了英国在近代后期的深入创新和持续发展。14.示例一:
论题:工业革命推动了中英两国对时间标准统一的要求。
阐述:工业革命的发展,火车、电报等交通通讯工具的使用,促使人们对时间精确度的要求提高;两次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逐步形成,各地联系日益密切,英国的殖民霸权地位,促使格林尼治时间成为国际标准时间。
鸦片战争后,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下,邮政、航运等新兴行业在中国逐渐发展,标准时间“海岸时”经由传教士引入中国,开启了中国时间标准统一的过程。示例二:
论题:中英两国时间标准统一的过程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
阐述:与英国相比,中国时间标准的统一更多的受到外来因素的冲击。“海岸时”最初由来华传教士引入,为外国船只服务;20世纪初,列强控制下的清朝海关掌握发布标准时间的权力,带有殖民色彩。英国时间标准的统一主要是本国工业革命的推动。
与中国相比,英国时间标准的统一是自下而上的过程。19世纪60-70年代,在社会普遍要求下,英国大部分市镇调整为格林尼治时间。中国时间标准的统一,从海关、北洋政府到南京国民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主要是官方的推动。示例三:
论题:中英两国时间标准统一的过程有其一致性。
阐述:两国时间标准的统一都与交通、通迅的发展息息相关。英国工业革命的深入,铁路、电报等新兴行业的发展,扩大了格林尼治时间在英国、世界的影响力;近代中国时间标准的统一,最初从铁路、航运、邮政等行业开始,借助先进通讯技术,逐渐在全国范围使用。
两国时间标准的统一都经历了由点及面、影响由弱到强的阶段。工业革命的推动、交通通讯的发展、19世纪中后期世界市场逐步形成、英国的殖民霸主地位,使格林尼治时间逐步成为英国标准时间、国际标准时间,影响力不断增强;从引入“海岸时”到“北京时间”成为东八区区时,中国标准时间的影响力由通商口岸、沿海地区逐渐向内陆扩展。
15、选修
一、(1)特点:兼治黄河、运河;分段管理;机构逐步完善。(6分)(2)原因:黄河改道:急据动荡的政治局势;清政府财政危机;新兴运输方式的兴起;商品市场的扩大。(9分)选修
四、(1)原因:对儒学认识的变化;对康有为、孙中山等历史人物的认同;个人经历与学术兴趣;对欧洲文明与中国时局的认知。(7分)(2)过程:维新变法时期,拥儒批墨。追随康有为,以儒学为旗帜,鼓吹君主立宪;辛亥革命时期,彰墨批儒。追随孙中山,猛烈批判满清政府,高扬民族主义,关心平民;一战后,抑墨、重新审视儒家。对民国政治、西方文明、世道人心持批判意见;日本侵华后,归儒批墨。民族国家意识高涨。(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