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黄冈地域文化讲稿
黄冈地域文化的介绍
一、自然地理环境简介
黄冈位于湖北省的东北部,大别山南麓,长江中游北岸,北接河南、东连安徽、南与鄂州、黄石、九江隔江相望。地形大部分为丘陵,长江沿岸散布平原,湖泊塘堰众多。黄冈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江淮小气候区。四季光热界线分明。光照丰富,雨量充足。以长江为主干构成的庞大水网保证了良好的森林植被以及生态环境。具有相当好的农业生产基础。现辖一区(黄州)、二市(武穴、麻城)、七县(红安、罗田、英山、浠水、蕲春、黄梅、团风)和一个县级龙感湖农场。黄冈区位交通得天独厚,其位于楚头吴尾和鄂豫皖赣四省交界。境内依傍一条黄金水道(长江),自古具有 “承东启西、纵贯南北、得中独厚、通江达海”的区位优势。因此,自古以来黄冈就是战略和交通的要道。
二、黄冈的地域文化特色剪辑
黄冈历史悠久,早在旧古器时代,本区域即有人类居住。据有关部门查考,夏商时代,禹“封皋陶之后于英、六”(《史记·夏本纪》),本地域即为皋陶后人的封地(英六即英山、六安一带)。这里是才子、将军的故乡,这里有全国闻名的“教授县”、“将军县,文才武将,群星灿烂,自古以人文发达著称。而五祖寺的菩萨,东坡赤壁的胜迹以及黄梅的挑花,蕲春的四宝,更令人心驰神往。
(一)教授县——才子的摇篮
黄冈人杰地灵,名家辈出。宋代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毕升,明代医圣李时珍,理学奠基人程颢、程颐,学者胡风,经济学家王亚南,爱国诗人、民主斗士闻一多,国学大师黄侃,地质学泰斗李四光,中共“一大”代表董必武、陈潭秋、包惠僧,共和国前任两位国家主席董必武(代)、李先念,军事家王树声、秦基伟等230多位将军都诞生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中国三大“教授县”,指的是湖北省蕲春县、江苏省宜兴市、江西省临川县,黄冈就位列其一。据史料统计,蕲春在明代科举考试中进士,文、武举人共有二百四十人;清代“科甲鼎盛”,该县中进士,文、武举人共二百零八人;民国时期蕲春籍大学生有五百五十余人,留学生六十余人。自二十世纪以来,蕲春籍人士秉文衡、掌科苑、主讲坛者遍及五洲,在十多个国家大学和科研机构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如辛亥革命先驱詹大悲、田桐,训古学家、“章黄学派”创始人黄侃,著名文艺理论家胡风等。蕲春籍著名数学家王中烈,曾发表论文《第二序线性双曲线方程的柯西衰退问题》享誉世界数学领域。
蕲春籍教授不仅遍布大陆和台湾各地,令人称奇的是,蕲春县不仅是享誉海内外的“教授县”,“教授村”更是层出不穷,有十名教授以上的“教授村”达三十二个,其中一村二十名以上教授的村有七个,张塝镇汪瓢铺村走出专家学者教授二十七人。蕲春县蕲州镇东长街这条五百米长的街道,竟走出了一百二十六名博士,多半在美国留学取得博士学位,甚至很多父子、兄弟皆为博士。如李宝珍女士一家五名博士,分别为美国一些著名大学生化、物理、医学博士,被传为佳话。还有李国宏女士,获美国伯明翰大学微生物学博士,曾为美籍华人中最年轻教授。
(二)黄冈的教育和黄冈中学
北宋庆历四年(1044),蕲州、黄州始有教授,办学训导生徒。明、清两代,府、州、县均建有学宫,并建有书院50多所。李贽在黄安、麻城两地讲学、著书达18年。明代276年中,黄州府中进士328名,举人1465名。清代黄州知府于成龙政绩卓著,居官清苦,百姓拥戴,被朝廷嘉誉“清官第一”。刘子壮、陈沆中状元,帅承瀛、陈銮中探花,金德嘉中会元。仅嘉庆至咸丰3朝65年中,黄州府即考中进士86名,举人466名。
废科举后,黄冈新学兴起,黄州府设有中学堂1所,高等、两等、初等小学堂593所,师范传习所(初师简易科)2所,实业学堂8所。民国时期,战乱频仍,民生艰难,教育事业仍有缓慢发展。
建国后,黄冈地区教育事业发展很快,形成了从幼儿教育到高等教育相互衔接,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并行的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现有各级各类学校5978所,其中大中专学校22所,普通中学366所,小学3800所。一批骨干学校富有特色。黄冈中学是湖北省重点中学,形成了“严谨求实,团结奋进”的优良校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国际数、理、化奥赛中累计获6金、4银、1铜共计11枚奖牌。
黄冈中学,全称湖北省黄冈中学,位于中国湖北省黄冈市,为全国重点中学,湖北省重点中学,当地人简称“黄高”。黄冈中学现新老校区占地600多亩,有68个教学班,在校学生4000余人,在岗教职工310余人。黄冈中学创建于1904年,是基础教育的全国名校,湖北省省级重点中学。文化底蕴深厚,青云塔承载着文人学士报国济世的理想,临高亭留下了北宋文学家苏东坡饮酒赋诗的风雅。
(三)将军县——将军的故乡
黄冈有着辉煌的革命斗争史。早在二十年代初,这里就是中国共产党创建活动的重要驻点;土地革命时期,红安、麻城率先点燃鄂豫皖边区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革命火种,举行了著名的“黄麻起义”。解放战争时期,在这块红色的土地上,谱写了中原突围千里跃进大别山等新的历史篇章。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黄冈人民承受了巨大的牺牲,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从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到解放战争,黄冈共有44万优秀儿女血沃中原,有5.5万人被追认为革命烈士。伟大的革命斗争造就了一批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军事将领。在1955年和1964年两次授衔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中有103人是黄冈人。
在黄冈这块红色的土地上,不仅诞生了三位军事家李先念、王树声、林彪,这有邓小平、叶剑英、刘伯承、彭德怀、王震、徐海东、陈赓、黄克诚、许继慎、曾中生、蔡申熙等十多位著名军事家在鄂东战斗生活过,他们的历史功绩已经镌刻在中国革命历史的丰碑上,他们的战斗经历已成为老区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们同样是老区人民永久的纪念和骄傲。
仅红安县就有董必武、李先念两任共和国主席,有2人任过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有4人任过国务院副总理,有10人任过国家正副部长,有12人任过大军区司令员或政委,有17人任过大军区副司令员或副政委、顾问,这有24位兵团职干部、130多位省军级干部,其中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军衔的有6人、中将11人、少将45人。一县之内有如此之多的高级将领在国内外实为罕见,以至西方军人将红安誉为“将军的故乡”。麻城 乘马岗乡有2万多人参加了长征,锻造了32位将军。其中,大将1人、上将3人、中将7人、少将21人。一个乡镇走出了32位红色将军,其人数之多,军衔之高,出生地之集中,全国绝无仅有,成为名副其实的“将军之乡”。
(四)方言俗语与风俗民情
黄冈属于鄂东北地区。鄂东北方言在湖北方言中别具一格,它基本上属于北方方言,是古楚语与早期北方方言融合后的变体。有的语言学家将鄂东北方言与九江,安庆等沿江市县的方言划为”楚语区“。黄冈方言当然位列其中,她的方言俚语很多反映了其独特的风俗民情
在称谓上,黄冈方言与普通话有很大的差异:“称父亲为”大“或”爷“;称母亲为”乜“,”姨“,也有叫”大“的,在英山县南一带称”丫“;称祖父为”爹“;称祖母为”奶“;称自己的妻子为”堂客“,”屋里的“;黄梅一带称妇女为”嬷嬷[ma]儿“,”嬷嬷“;”嬷嬷“也可以指自己的妻子。有很多地方称小孩为”细伢“,男孩为”男伢“,女孩为”女伢“;”兄弟“一词在多指弟弟;英山一带还称叔父为”老“;如二叔称为”二老“,妹妹称为”老妹“。
黄冈方言在生活用语上也颇有特色。上衣叫”褂子“;裤衩叫”裤头儿“;水壶叫”吊子“;自来水笔称”电笔“;上午叫”晏[yàn]昼“;下午叫”下昼“;晚上叫”黑里“或”夜心“;吃晚饭叫”过夜“;睡觉称”困醒“,简称为”困“。还有一些民俗特色极浓的俗语:怀孕的妇女常馋嘴,称为”害肚子“;私生子称为”黑耳朵“;英山一带把结婚称为”吃鸡胯儿“,因为结婚宴席中必有一碗鸡是专给新郎、新娘吃的;人死了称为”上山“,因为黄冈有大一部分地区属丘陵山区,人死后都要抬上山去安葬;给受惊的小孩收”魂“称为”叫吓(音hè)“;因做事外行而闹笑话,被称为”白鼻子“,这与舞台上的白鼻子小丑逗人发笑有关;假心假意地请人吃饭被称为”卖白菜“,此词源于一个单吃别人而自己一毛不拔的卖白菜小贩的故事。
这一地区的方言古朴,一些目不识丁的妇女口中也常出颇有文言意味的词语,如”鄙而和之“(意即不注意身份与人调笑),”树家野嘴“,”互不来哉“,”归怨“,”耻人“等。鄂东北方言中还有一些古词遗风:比如”慊“,古汉语意羡慕和思念。至今鄂东北方言中仍体现了这两种意义,如”麻城的屋,浠水的谷,黄冈中间慊得哭。“慊在这里指羡慕。人们说”这孩子慊她妈“,这里的”慊"就作思念讲。诸如此类古词,鄂东北方言中不少,它们看起来极土气,但在古代文献中都可找到根据。这种语言现象与鄂东北地区的特殊历史文化传统有关,可以说是一种语言活化石.(五)黄梅五祖寺——四祖、五祖佛教文化区
简介:禅宗五祖大满禅师弘忍于唐咸亨三年(672年)创建,五祖寺位于湖北省黄梅县东12公里的东山,当时称东山寺,后世改称五祖寺。是佛教禅宗五祖弘忍大师说法道场,也是六祖慧能大师得衣之地。它既在我国佛教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又是著名的旅游胜地。而且在国际上,特别是日本、印度等东南亚国家享有盛誉
来源:东山,又名冯茂山,海拔八百米,气候宜人,宏伟辉煌的庙宇建筑群就座在山峰之中。五祖寺是由五祖寺弘忍大师亲手创建于唐永微五年(公元六五四年)。弘忍大师俗姓周,祖籍黄梅县濯港人,生于隋代仁寿元年(公元六零一年),圆寂于唐上元二年(公元六七五年)享年七十四岁。寺庙自唐到清十分兴旺,唐宋尤盛,有殿堂楼阁一千多间,僧侣一千多人,先后还出了一百多名高僧。自建寺以来,每年朝山的香客数以万计,不少的文人骚客前来游览,并留下许多赞美的诗句。唐代宗赐封弘忍大师为[大满禅师],南唐加封为广化禅师。唐宣宗改赐寺为[真慧禅师],宋黄宗御书[天下祖庭],宋微宗御书[天下禅林],元文宗赐弘忍大师法号为[妙圆普觉禅师],并改赐寺额为[东山五祖寺],简称五祖寺,此名一直沿用至今。
弘仁:弘忍是唐高僧,对禅宗发展颇有贡献。他在东山寺授徒时,不用传统的《楞伽经》,而改用《金刚般若经》。从此,这种传习法成为禅宗授徒的定。弘忍选
拔接班人的方法也很别致,曾经弟子们各作一偈,以分辨其司性高低。高徒神秀作偈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指拭,勿使惹尘埃。”弘认为慧能的悟性高,所作偈能见本性,而神秀的悟性略逊一筹,所作偈未见本性,于是将慧能定为接班人。弘忍所倡导的这种禅风影响深远,早已波及东南亚和日本,每年慕名而来五祖寺的参谒者至今不衰,且有与日俱增之势。
(六)蕲春——李时珍文化区
李时珍(1518—1593),字东壁,号濒湖,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州(今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人,汉族,生于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农历五月二十六日(公元1518年7月3日,合新历7月13日),卒于神宗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3年)。中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药物学家。著有《濒湖脉学》、《本草纲目》等中医药经典。
其父李言闻是当地名医,李时珍继承家学,尤其重视本草,并富有实践精神,肯于向劳动人民群众学习。李时珍三十八岁时,被武昌的楚王召去任王府“奉祠正”,兼管良医所事务。三年后,又被推荐上京任太医院判。太医院是专为宫廷服务的医疗机构,当时被一些庸医弄得乌烟瘴气。李时珍在此只任职了一年,便辞职回乡。李时珍曾参考历代有关医药及其学术书籍八百余种,结合自身经验和调查研究,历时二十七年编成《本草纲目》一书,是我国明朝时代药物学的总结性巨著。在国内外均有很高的评价,已有几种文字的译本或节译本,另著有《濒湖脉学》。
李家世代业医,祖父是“铃医”;父亲李言闻,号月池,是当地名医。那时,民间医生地位很低。李家常受官绅的欺侮。因此,父亲决定让二儿子李时珍读书应考,以便一朝功成,出人头地。李时珍自小体弱多病,然而性格刚直纯真,对空洞乏味的八股文不屑于学。自十四岁中了秀才后的九年中,其三次到武昌考举人均名落孙山。于是,他放弃了科举做官的打算,专心学医,于是向父亲求说并表明决心:“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李月池在冷酷的事实面前终于醒悟了,同意儿子的要求,并精心地教他。不几年,李时珍果然成了一名很有名望的医生。
在他父亲的启示下,李时珍认识到,“读万卷书”固然需要,但“行万里路”更不可少。于是,他既“搜罗百氏”,又“采访四方”,深入实际进行调查。李时珍穿上草鞋,背起药筐,在徒弟庞宪、儿子建元的伴随下,远涉深山旷野,遍访名医宿儒,搜求民间验方,观察和收集药物标本。
他首先在家乡蕲州一带采访,后来,他多次出外采访。除湖广外,还到过江西、江苏、安徽好多地方,均州的太和山也到过。盛产药材的江西庐山和南京的摄山、茅山、牛首山,估计也有他的足迹。后人为此写了“远穷僻壤之产,险探麓之华”的诗句,反映他远途跋涉,四方采访的生活。李时珍每到一地,就虚心地向各式各样的人物请求,其中有采药的,有种田的,捕鱼的,砍柴的,打猎的,热情地帮助他了解各种各样的药物。比如芸苔,是治病常用的药,但究竟是什么样的?《神农本草经》说不明白,各家注释也搞不清楚。李时珍问一个种菜的老人,在他指点下,又察了实物,才知道芸苔,实际上就是油菜。这种植物,头一年下种,第二年开花,种子可以榨油。于是,这种药物,便在他的《本草纲目》中一清二楚地解释出来了。
不论是在四处采访中,还是在自己的药圃里,李时珍都非常注意观察药物的形态和生长情况。蕲蛇,即蕲州产的白花蛇,这种药有医治风痹、惊搐、癣癞等功用。李时珍早就研究它,但开始,只从蛇贩子那里观察。内行人提醒他,那是从江南兴国州山里捕来的,不是真的蕲蛇。那么真正蕲蛇的样子又是怎么样的呢?他请教一位捕蛇的人,那人告诉
他,蕲蛇牙尖有剧毒,人被咬伤,要立即截肢,否则就中毒死亡。在治疗上述诸病有特效,因之非常贵重。州官逼着群众冒着生命危险去捉,以便向皇帝进贡。蕲州那么大,其实只有城北龙峰山上才有真正的蕲蛇。李时珍追根究底,要亲眼观察蕲蛇,于是请捕蛇人带他上了龙峰山上。那里有个狻猊洞,洞周围怪石嶙峋,灌木丛生。缠绕在灌木上的石南藤,举目皆是。蕲蛇喜欢吃石南藤的花叶,所以生活在这一带。李时珍置危险于度外,到处寻找。在捕蛇人的帮助下,终于亲眼看见了蕲蛇,并看到了捕蛇、制蛇的全过程。由于这样深入实际调查过,后来他在《本草纲目》写到白花蛇时,就得心应手,说得简明准确。说蕲蛇的形态是:“龙头虎口,黑质白花、胁有二十四个方胜文,腹有念珠斑,口有四长牙,尾上有一佛指甲,长一二分,肠形如连珠”;说蕲蛇的捕捉和制作过程是:“多在石南藤上食其花叶,人以此寻获。先撒沙土一把,则蟠而不动,以叉取之。用绳悬起,刀破腹以去肠物,则反尾洗涤其腹,盖护创尔,乃以竹支定,屈曲盘起,扎缚炕干。”同时,也搞清了蕲蛇与外地白花蛇的不同地方:“出蕲地者,虽干枯而眼光不陷,他处者则否矣。”这样清楚地叙述蕲蛇各种情况,当然是得力于实地调查的细致。
李时珍了解药物,并不满足于走马看花式的调查,而是一一采视,对着实物进行比较核对。这样弄清了不少似是而非、含混不清的药物。用他的话来说,就是“一一采视,颇得其真”,“罗列诸品,反复谛视”就这样,李时珍经过长期的实地调查,搞清了药物的许多疑难问题,于万历戊寅年(公元1578年)完成了《本草纲目》编写工作。全书约有200万字,52卷,载药1892种,新增药物374种,载方10000多个,附图1000多幅,成了我国药物学的空前巨著。其中纠正前人错误甚多,在动植物分类学等许多方面有突出成就,并对其他有关的学科(生物学、化学、矿物学、地质学、天文学等等)也做出贡献。达尔文称赞它是“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李时珍于1593年逝世,享年75岁;他逝世后遗体被安葬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竹林湖村,李时珍一生著述颇丰,除代表作《本草纲目》外,还著有《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五脏图论》等十种著作;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将永远被世界人民所怀念。
湖北省蕲春县(旧称蕲州府、蕲阳县)位于湖北东陲,大别山南麓,长江中游北岸,佳山秀水、灵秀所钟,人杰地灵,物华天宝,是明代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的故乡,不仅孕育了宏篇巨著《本草纲目》,还有蕲竹、蕲艾、蕲龟、蕲蛇,世称“蕲春四宝”。据史料记载,“四宝”源于西周,名于明代,用充方物,列为贡品,上国史,入方志,登专著。为历代文人墨客吟颂的佳品,皇宫贵族追索的贡品,博物和医药学家研究的珍品,为后世留下了极为珍贵的载述,形成了一种源远流长、雅俗共赏的四宝文化。探研蕲春四宝的由来、渊源及现状,以了解李时珍对地方特有物种的研究和对我国传统医药文化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蕲蛇
蕲蛇属腹蛇科、腹蛇属,咬人后五步即死。蕲蛇全身黑质白花,吻鳞与鼻间鳞均向背方翘起,又叫白花蛇,褰鼻蛇。头呈三角形,背黑褐色,头腹及喉部白色,间或少数黑褐色斑点,称“念珠斑”。属部侧扁,尾尖一枚鳞片尖长,称角质刺,也叫“佛背甲”。蕲蛇产于蕲春蕲州龙峰山,两湖、三角山一带,喜食蛙、蟾蜍、蜥蝎、鸟、鼠等。成长极慢,现也成为濒危动物。蕲蛇味甘咸、性温,具有祛风湿、散风寒、舒筋活络等药效。
蕲龟。龟产于蕲州(今日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者,颇为奇特,故又名曰:“蕲龟”。蕲龟形状与普通龟相似,惟背甲生着细长而浓密的绿色绒毛。故又名曰:“绿毛龟”。其绿毛一说为藻类附生物,但焚之,毛蜷缩并发出咝咝的声音和散发出焦毛味。可见实为绿毛而非藻类。蕲龟自唐宋以来就负有盛名,人常饲养于庭院以供观赏。若取龟置清水中(一日换水一次),绿毛轻漾,漂浮满盆,金丝浮动,晶莹耀眼,既如一团青苔在水中沉浮,又似镶嵌在白玉中的一块裴翠。如捞出水外,绿毛紧贴龟背,金丝井然不乱,颇为奇特。外商更视为奇宝,竞相购买,价值昂贵。故常有人“将普通龟捉回洗净,置于缸中,久而也能生毛,或用藻类绿苔粘在龟背,冒充“蕲龟”,索取高价。蕲龟喜食鱼虾、牛肉。清初顾景星《黄公说字》载:“日食去血牛肉四分。每岁雷动出蛰;雷收声入蛰。入蛰时,以绵裹其身,置筒中可不死。”蕲龟既是美丽的观赏动物,又是营养价值极高的滋补良药,民间传说食用蕲龟可延年益寿。李时珍说,此龟“滋补方往往用之,与龟甲同功。”龟肉鲜品供食用,味甘、酸,气平、性温,无毒。含有丰富的脂肪、蛋白质、维生素A、钙、磷、铁等营养物质,有滋阴补血之功。通任脉,助阳道,补阴血,益精气,治痿弱,并可用治阴虚、劳热、骨蒸、久嗽咯血、疟疾、血痢等症。
蕲竹,源于桃枝竹,别名笛竹、丛竹、孝顺竹、蓬莱竹等,学名为Bambusa mnltiplex(Lour.)R aeus.exj.A.etj.H.schnlt,其竹或细如拇指,或粗如酒杯,色泽晶莹,竹节稀疏,篾质柔软,用途广泛,是全世界1200余种竹子中的良品之一。
蕲艾,艾草的一种,因产于蕲州(蕲春县旧称)而得名,湖北省蕲春县“蕲春四宝”(蕲竹、蕲艾、蕲蛇、蕲龟)之一,特产中药材,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茎、叶均可入药。蕲艾含17种已知化合物,并且挥发油含量、总黄酮含量、燃烧发热量等明显优于其它地区所产艾叶。蕲艾油有明显的平喘、镇咳、祛痰及清炎作用。
(七)东坡赤壁
黄冈东坡赤壁位于湖北省黄州城西,又名文赤壁。出黄州古城汉川门,北面一山陡峭如壁,因山石颜色赤红,故名“赤壁”。早在晋代至北宋初,这里就建起了横江馆、涵晕楼、栖霞楼、月波楼和竹楼等著名建筑。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春,著名文学家苏轼(号东坡)因乌台诗案贬来黄州,常在此逸兴吟哦并写崐有流传千古的一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两赋(前、后《赤壁赋》)和其他名篇佳作,后人因此将赤壁和苏东坡的名字联在一起,名日东坡赤壁。经考证,这一带还是三国赤壁大战之处所。现在的东坡赤壁,占地面积四百余亩,主要建筑有九亭、三楼、三阁、三堂、一像。
苏东坡与黄冈的饮食文化
黄州也是食者的天堂,享誉天下者有东坡肉、东坡饼,到黄州细细品饮,方知黄州值得流连的地方非赤壁一处,然赤壁盛名令黄州天下知。黄州文赤壁有碑林,刻有苏东坡著名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有此一词二赋,文赤壁当然是豪气干云的。苏东坡因受累“乌台诗案”于北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贬黄州,至元丰七年(1084年)离去,在黄州生活四年又四月,计作诗220首,词66首,赋3篇,文169篇,书信288封,合计740篇(《苏东坡黄州作品全编》,丁永淮、梅大圣、张社教编注,武汉出版社出版)。这于他接圣旨出狱发配当天作诗“平生文字惟吾累,此去声名不厌低”的志向严重不符,黄州四年,苏东坡恰迎来他文学生涯的巅峰,乃黄州名山胜水,十足养人罢。苏东坡在黄州的作品,绝大多数为写美食,为推广他的美食,他写了《猪肉颂》:“净洗锅,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它自熟莫催它,火候足时它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东坡菜凡66种,有35种在黄州研制。苏东坡据称原不饮酒,至黄州酒量大增,其云:“吾少年望见酒盏而醉,今亦能三蕉叶矣。”以至发展到后来,他给友人《与李叔方》信中曰:“暑中既不饮酒,无缘作字。”这境界,当也是李白一个。他初到黄州即写下七律《初到黄州》:“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更有《浣溪沙》:“西塞山边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
桃花流水鳜鱼肥。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东坡肉
最有名的当然首推家喻户晓的“东坡肉”。东坡谪居黄州的时嗜食猪肉,并逐渐摸索了一套独特的烹饪方法。他在《食猪肉》里写道:“净洗铛,少着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这也许就是最初烧制“东坡肉”的方法吧。
后来,他去杭州做官,传说因他为官清廉,深受百姓爱戴,过节时,当地百姓送他许多猪肉。而他却把五花肉切成大块,加葱、姜、酱油、料酒,慢火细焖,煨制成酥香味美、肥而不腻的红烧肉,分与每户,获得了很大声誉。从此民间便把这种红烧肉命名为“东坡肉”,成为传统的名菜,与苏氏的诗词、品格一同流传至今。
东坡饼
东坡饼又名空心饼、千层饼,是为纪念苏东坡而命名的。空心饼讲究圆、黄、酥、脆,呈凸状小山包形,层层扁条盘绕着小山顶,既不能折断,又不能虬曲一起串换位置。置于瓷碟中,撒一层白砂糖如一座金黄色小山包上撒满白霜。食之油而不腻,焦脆爽口,透出一股淡淡的幽香。主打:面粉,用精白面粉精制而成,是湖北地区人民很喜爱的传统美食。
东坡羹
东坡羹苏东坡在黄州创制并以自己的名号命名的一种羹,在黄州生活期间,他形容自己是“时绕麦田寻野荠,强为僧食煮山羹”,并写有《东坡羹颂》一文。东坡羹实际是把野菜和米放入一器蒸出的一种野菜糊糊,这是他在黄州生活时所创制的,将菘(白菜)、荠菜(地菜)、芦菔(萝卜菜)、蔓菁(香菜)洗净,切成细末,洒上盐,腌制片刻,将苦汁逼出,用双手将其揉成团,挤出汁,去掉其中辛辣和苦涩之味,加入生姜末。将泡好的粳稻米滤干,取炖钵一只,钵内涂抹麻油,注入水,先放入菜末,再放米,将炖钵盖内涂上麻油,盖在炖钵上,盖碗时不能碰到汤上,如碰上,汤水会有生油气味,钵上扣上一只碗,放在饭甑上蒸熟,即可食用。在无菜之时,可用瓜茄之类剁碎做之。
东坡豆腐
东坡玉糁羹
苏东坡还爱吃玉糁羹(山芋煮成的)。他经常下厨自己煮着吃,并且称这是健脾益气的佳品。中医史书也记载,山芋是块茎类食物,富含蛋白质、钙、磷、铁、胡萝卜素、维生素B族、维生素C等。可益脾和胃,治淋巴结肿大。外用可以帮助消肿、镇痛。
第二篇:黑龙江地域文化
黑龙江地域文化
黑龙江地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文化最有活力的一部分,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黑龙江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在发展历程上与其他地区存在着极大的差异,从而使黑龙江地域文化具有了独特的气质。在其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中,曾多次出现过繁荣昌盛的时期,对中华文明的形成做出过重要贡献。
一 黑龙江的概括与自然地理 中国四个极点东极抚远、西极喀什、南极三亚、北极漠河,东北两个极点都在黑龙江境内。黑龙江省是中国最东北的省份,面积为45万多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4.7%。省会哈尔滨。共划12个地级市、1个地区、18个县级市、46个县、1个自治县、64个市辖区。黑龙江省的地势大致是西北部、北部和东南部高,东北部、西南部低;主要由山地、台地、平原和水面构成。西北部为东北一西南走向的大兴安岭山地,北部为西北一东南走向的小兴安岭山地,东南部为东北一西南走向的张广才岭、老爷岭、完达山脉,土地约占全省总面积的24.7%;海拔高度在300米以上的丘陵地带约占全省的35.8%;东北部的三江平原、西部的松嫩平原,是中国最大的东北平原的一部分,平原占全省总面积的37.0%,海拔高度为50—200 米。
二 黑龙江的悠久历史发展历程黑龙江地域有自己极为独特的历史沿革。从旧石器时代晚期,黑龙江地区就有人类活动。从商周到清代,其中鲜卑、契丹、女真、蒙古和满族,都曾入主中原,先后建立过北魏、辽、金、元、清等王朝,对推动多民族融合与发展,促进我国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科技的交流做出过重要的贡献,形成了黑龙江特有的历史积淀。多民族的文化优势 黑龙江省是一个多民族的边疆大省,满、赫哲、鄂伦春、达斡尔、锡伯、鄂温克、柯尔克孜、蒙古、朝鲜、回、汉等众多民族聚居在这里,漫长的社会历史和各自不同的民族差异,形成了黑龙江省古老、独特的渤海文化、金源文化和满族文化。在近代历史中,东北人民一次又一次的抵抗沙俄日本等外来侵略者,显示出具有鲜明中国传统文化特征的民族强凝聚力和向心力。今天,这些特有的文化优势为黑龙江文化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可供开发的民族文化蕴藏。
三 黑龙江的地域文化特征和内涵
黑龙江地域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和鲜明的特征。丰富的黑龙江文化资源,为加强人们的思想道德建设并弘扬龙江精神起到积极的作用。黑龙江地域文化具有深刻的教育功能,担负着推动文化建设的历史责任和神圣使命,为黑龙江地区的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黑土文化的英勇不屈的抗争精神和顽强拼搏的创业精神强烈的影响了中华文化。南方汉民族体制心理素质方面弱于北方民族。北方虎视中原时往往中原歌舞升平之日。不断碰撞融合,我东北的阳刚之气对中原汉族施以强势的影响,改变了中原人的柔弱。北方民族与汉族融合产生的积极作用就是边缘文化对主流文化起到的作用。
闯”字当头,为生存自强不息;立足异乡,永不服输的铮铮铁骨;以和为贵,互相扶持的仁爱之风是“闯关东”—一次黑土地中华文化的融合。黑龙江地域文化具有深刻的教育功能,黑龙江文化资源,为加强人们的思想道德建设并弘扬龙江精神起到积极的作用。黑龙江在现代意义上与关内文化形成对接,在黑龙江文化人或流亡关内或坚守乡土的文化选择中,实现了关内关外文化的精神遇合这一重要理论建构的机缘。
四 黑龙江的社会发展建设
黑龙江自古有“海东盛国”、“小中华”之称。黑龙江地广人稀、土地肥沃、资源丰富,大小兴安岭森林丰茂、东部煤炭储备巨大、大庆油田是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中国最大的油区、农业上有“北大仓”的称号„„恶劣的气候条件和丰富的物产使得黑土地域文化具有了强烈的粗犷豪放、不拘小节的气质将黑土地域文化中的彪悍和开拓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开始全面建设东北,东北地区工业化加速发展,仅“一五”期间,156个重点建设的大项目有56个在东北,其中22个在黑龙江,另外,国家基本建设投资黑龙江占了十分之一。上世纪50年代末,10万官兵和5万山东支边青年挺近三江平原,加入到开发北大荒的队伍中来,后来的知青下乡、知识分子下放又使黑龙江产生了一次人口迁移的高潮。这些来到黑龙江的人不但为 黑龙江的建设贡献了力量,同时也给黑土地域文化增添了新的内涵。通过共和国的建设者们的不懈奋斗,“四大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突破高寒禁区精神)成为了黑土地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振兴黑龙江的过程中,应该发挥黑土地域文化文化的优势,在此基础上因地制宜、科学合理的建设黑龙江,并调动巨大的精神力促进发展、规避黑土地域文化中的不利方面。在振兴黑龙江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我们要以文化建设为基础、经济发展为目的,发挥好文化与经济的相互促进作用。我们应该结合黑土地域文化的特点,发扬其积极方、规避消极方面,这对黑土地域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五 学习黑龙江文化的收获和意义
黑格尔曾说过:“水性使人通、山性使人塞、水性使人合、山性使人离。”黑龙江地域作为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在具有北方文化的同时,也有着自己的地域文化特点。黑龙江人的文化性格是由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自身文化积淀及体制、制度的因素所决定的。所谓地域文化就是民族文化、民族特色。特色就是与其他民族文化有所不同之处,所谓振兴地域文化,不如说延续民族文化保持自我民族的特色。保持中国上下五千年的优良传统,当今社会 道德败坏振兴民族事业无疑是对中国的负责,更是对整个世界的负责也是给远去的祖先的一个交代,更是对成千上万的后起之秀的担当。
通过学黑龙江地域文化让我了解,黑土地上的古文明、民族文化、红色文化、开发创业文化、文学与艺术、旅游文化以及文化名人与历史大事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与马克思所设想的自由人联合体--。黑龙江地域文化具有深刻的教育功能,黑龙江文化资源,为加强人们的思想道德建设并弘扬龙江精神起到积极的作用。从黑龙江地域文化的角度看, 我们所要构建的和谐社会是全面系统的和谐, 它涉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和人的身心的和谐。既是对人类长期追求的社会理想认识的深化、也是对黑龙江地域文化中丰富的和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我出生在这片黑土地上,它赋予了我生命,教会了我自强不息顽强拼搏,养育着我们茁壮的成长,我爱这片土地,我爱黑龙江。
学号:
班级:
姓名:
第三篇:地域文化调查报告
黟县地域文化调查
——《地域文化》调查报告
一、调查内容及过程
我主要对黟县的风俗进行了调查,一方面我从小在黟县长大对黟县的一本风俗比较了解,也切身体会了很多。另一方面,黟县有着世界闻名的西递宏村古名居,保留了明清时期的建筑和风俗。所以我主要对以下的内容进行了调查:
(1)黟县的方言
(2)黟县的传统节日
(3)黟县建筑
以上的内容是有些是通过访问当地居民,尤其是年长的一些的居民进行口述了解,有些是通过走访当地的特色村落和古名居以及当地的商店进行调查的,有些是自己从小感受到的,另外还有就是阅读一些相关书籍获得的。
二、特点介绍
(1)黟县的方言
黟县方言具有很多特色。一种是,部分方言音译成普通话后,从字面上可以看出原句的意思。诸如:黟县方言管太阳叫“热头”,月亮叫“月光”;晚上为“夜高”,睡觉说“困搞”;黎明为“蒙蒙光”等。再如吃早饭,我们叫吃“天光”,吃稀饭我们叫吃度(du去声),吃中饭叫吃“点心”或“钟点”,吃晚饭叫吃“老昏”。
而另一部分方言,音译成普通话后,外人根本不知原句的意思,因为音译后的与原句意思,简直风马牛不相及。如黟县方言把挨骂,说成是“驮段”;称撒娇为“为奇”;称少见为“奇数”;称正中下怀为“倒板一十六”。
黟县方言的另一特色是,保留浓郁的古文化特色。诸如:黟县方言把妇女称为“老孺”,而“孺”是明、清时期,对妇人的尊称;而把打扰了、谢谢,说成了“聒噪了”,而“聒噪”是宋、元时打招呼的习惯用语;还有,黟县方言把窗子称作“槛”,把腌菜称着“盐齑”。这种带有古文化色彩的语言,曾使许多外人处于尴尬境地。传闻,一位黟县人因外地朋友仓促来访,准备出门张罗酒菜时,被朋友一把拉住,坚持只须家常便饭就行。主人解释说,不巧家中没别的菜,只有“盐齑”,客人听说大为高兴,连声说道:“嘿,有„腌鸡‟还不行吗?,不瞒你说,我平生最爱吃„腌鸡‟。”谁知上菜时,主人端出了一碗腌菜,客人顿时感到受到了捉弄。后来,过了很长时间,他才从别人那里了解到,黟县人就是这么文诌诌地把腌菜称着“盐齑”,让人听成是“腌鸡”,造成诸多误会。
黟县方言还有一种特色是,同一语言,由于发音的微弱变化,使别人能准确领悟到你所言的物体大小、高低。诸如,山、屋、路、刀、碗、盘、桌、凳等等,道地的黟县人,完全能从别人的发音判断出它的体积、容积。这种发音的些微变化,很难使用拼音来注解,只有亲耳聆听,才能加以区别。
黟县方言还能举出一些特色。比如:一些动物的名称是根据其声音来确定,黟县人把蝉叫成“嗯知”,纺织娘叫成“蜡箭”;而一些动作名称又是根据其形象来加以创造。比如,黟
县方言中把打哈欠称之为“卖花也”,是因为打哈欠时的口型,像是在喊“卖花也”。
(2)黟县的传统节日黟县的节日也是有自己的独特的风俗习惯的。下面选讲了了几个重要的节日和我们家乡的习俗。
农历正月初一是春节,我们称之为“过年”。除夕那天人们会早上去祖坟祭拜,表示一年结束了向祖先汇报这一年的情况,并且祈福来年好运。下午大家很早就贴好春联,然后鸣鞭再吃年夜饭,年夜饭一定会有道菜——鱼,并且不能把它吃完,尤其是留着鱼头和鱼尾表示“年年有余”。吃完晚饭人们换上新的衣裳出去窜门,小孩子去拜访长辈并且会收到“压岁钱”。然后回来守岁,现在很多人是边看春节联欢晚会边守岁,也有玩游戏等活动。零时,由男子开门鸣爆焚香,敬拜四方神明,叫作“出行”。早起,先烧香焚纸敬拜祖宗容像,后吃“锡格子茶”。
“锡格子茶”,是黟县春节期间的一种传统的早茶民俗。“锡格子茶制作技艺”如今已被列入“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锡格”是装茶点的锡器工艺品,大年初一见“锡”就是见“喜”,有皆大欢喜之意。古往今来的黟县人家,欢度了除夕,大年初一第一件事儿,就是享受“锡格子茶”。焕然一新的家人们互相拱手作揖、祝贺新禧之后,便按照辈分围坐在厅堂中央八仙桌旁。八仙桌正中间,则高高矗立着一只圆圆的、扁扁的、周边雕有花纹的、层层叠加的塔形锡器工艺品,一般由一底、一盖、一提篮以及中间的四层组成,这就是那类似果盘的“锡格”,寓意为“步步高、年年高”。将锡格从塔形样式除去提篮、掀盖、去底再将中间四层分别搁置于桌上之后,你会发现,那四层里边分别摆放着黟县的地方特产茶点千张酥、寸金糖、芝麻糖(我们称之为“麻片糖”)和花生(或花生糖)。这些茶点都是当地人家进入腊月之后自己用土法制作或自产的,各自寓意为:多片酥糖、多层叠加、外边有五彩色纸包裹的“千张酥”——步步高;外形既像金条又似元宝的夹心糕店“寸金糖”——吞金进银,招财进宝;黑、白芝麻打制的片状糖“芝麻糖”——节节高;花生或花生糖——生男生女、儿女双全。就着早茶品过茶点之后,就有一盘热气腾腾的五香茶叶鸡蛋端上桌子,一般每人必须吃两只茶叶蛋,寓意为“成双成对、好事成双”。有的人家还特地再上来一小碟又细又白的绵白糖,拿剥开的茶叶蛋蘸上吃,寓意“甜甜蜜蜜、好事成双”。吃过茶叶蛋之后,人们便一个个高高兴兴地相继离席,那四层锡格又被添加满糕点,连同底座和顶盖依次叠加成塔形,置于收拾干净的八仙桌上。至此,“锡格子茶”就宣布结束,“大拜年”、“走亲戚”、“访友朋”、“看大戏”等欢度春节的帷幕便正式拉开。从此,在直到元月十五元宵节为止的整个春节期间,每逢家中来了拜年的客人,主人家都必须以此“锡格子茶”习俗招待来宾。如此“茶俗奇葩”沿袭至今。
我们家以前这些糕点都是自己制作的,后来渐渐的变成买现成品了。我的外婆家现在仍然在用“锡格”,也有很多人不用这种锡格了而是改用了塑料制作的类似于锡格的乘物盒子。而且现在里面装的吃的不仅仅是当地的特产,还添加了很多其他产品,但都是取其吉祥之意。
清明节这天,家家都要带上祭品登山扫墓,祭祀已故亲人,将坟地杂草清除并培土,整修坟包,然后插上纸钱(纸剪的钱串),俗称“挂钱”。大部分的“钱”都是自己家剪的,现在也有很多的直接购买。
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家家会在门上插上艾叶,挂菖蒲用以驱邪。有些人家仍然保留着喝黄酒的习惯,小孩子挂蒜头在胸前„„但是这些习俗现在渐渐的淡化了。
农历七月十五的“鬼节”,又名中元节,家家会上祖坟祭拜祖先,但是不会跟清明节一样扫墓培土之类的,只是简简单单的“挂钱”而已。
中秋节现在只是保留了家家聚餐、吃月饼、赏月的习俗而已。
农历十二月初八的腊八节人们早上吃“腊八粥”,腊八粥跟现在的八宝粥有着类似的感觉,各家所放的原料不一样,但是基本上花生、豆腐、桂圆等各家都会放的。传说是托灶神爷在上天向玉帝奏本时,要说地上人家的清贫、节俭,俾求苍天明年赐福,给予一个丰收年。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全面打扫,俗称“扫尘”。
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的“小年”是给逝去的祖先过的,相当于我们的“春节”。在这一天人们会去祖坟鸣鞭,“挂钱”,烧纸„„让祖先们在底下过年。有当地的老奶奶们说只有让祖先们过完年我们在可以过好春节的。
(3)黟县建筑
徽派建筑主要是以砖、木、石为原料,以木构架为主。黟县的古名居建筑是典型的徽派建筑,其中宏村、西递、屏山和关麓就保留着多数古名居且宏村和西递已经申请为“世界历史文化遗产”。
黟县古名居建筑其主要的特征有两个,一是“讲究风水”,二是“注重雕饰”。一般而言古村落的选址是非常讲究的,不仅要按照中国传统的五行学说周密的观察周围的自然环境而且还要充分的利用自然环境,通常村落的选址都是依山傍水的,以符合“天人合一”的理念。住宅多面临街巷,粉墙黛瓦,散列于山麓或丛林之中,浓绿和黑白相互映衬,山和水相互辉映。古民居的外观造型也颇具特色,除了一般中国古代建筑的低层、坡顶外,着重采用了马头山墙的建筑造型,将房屋两端的山墙升高超过屋面及屋脊,并以水平线条状的山墙檐收顶,并且采取了向屋檐方向逐步低落的形式,节省了材料,又有防火的功能,故又称为“防火墙”。
“天井”也是黟县古名居或者徽派建筑的一个建筑形式,几乎每一幢的古居民住宅都有天井。天井使得室内光线充足,而且通风降湿,天井的两侧建有廊房,通常还会修有排水的水沟,使室内居民宅与外部的水系统联系在一起。宏村村落就是一个用内部活水来贯通全村的村落,当然这个活水是后来人工建成的,并不是天然的。村中每一家的水都会联系在一起并且流过南湖和半月湖。走在任何一个角落都可以听到水流声,是典型的江南水乡。
对于民居的雕饰,有砖雕、木雕、石雕三雕。像木质的廊房等的窗户和门上一般都会雕有饰品,且都是取材于自然之景物如荷花、梅花竹子、石头、人物等等之类。而府宅大门则一般都会用石雕砖雕在门上方装饰以显示这户人家的社会地位。黟县的建筑除了典型的古名居之外还有就是牌坊。但是现在保留下来的相对比较少,其中宏村和西递都有牌坊。牌坊,是封建社会为表彰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所立的建筑物。黟县的商人在外经商获得财富之后都会回来修建牌坊来显赫自己的殷实财富。
祠堂和石塔也是黟县建筑的一个类型,都是各具特色的。其中有云门塔、尚德堂、笃敬堂等等。
三、个人意见
黟县的民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她的民俗特点既有中国民俗文化的共性,也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黟县的历史悠久,自然风光美丽,人文气息浓厚,方言独特具有研究意义。我们需要对这样的文化传承做出相应的措施,不能让太多的现代化侵蚀百花般的中国村落文化。
第四篇:地域文化复习题
地域文化复习题
一、列举题
1.请列举诸葛亮治蜀采取的主要措施。
2.请列举四川从古到今的4位文学家及其代表作。
3.请列举川酒五金花。
4.请简述什么是四川川剧变脸。
5.请列举10道川菜菜品。
6.请简述落下闳及其太初历。
二、不定项选择题
1.距今200万年前,生活在今四川地区的原始人类是()。 A.巫山人 B.资阳人 C.元谋人 D.山顶洞人 2.四川东汉陶俑最具代表性的首推()。
A.宴乐舞杂伎
B.击鼓说唱俑
C.背兜捧箕俑
D.戏猿俑
3.诸葛亮治蜀采取了()等措施。
A.继续推行联吴拒魏政策 B.实行法制、重视人才、任人为贤 C.务农殖谷、闭关息民 D.南征、北伐
4.四川幅员辽阔,山河秀丽,旅游资源丰富,历来有“()”之誉。
A.峨眉天下秀 B.夔门天下雄 C.剑门天下险 D.青城天下幽 E.九寨天下丽 5.1997年,重庆市被列为中央直辖市,重庆直属市由()组成。
A.重庆市 B.涪陵市 C.万县市
D.黔江地区 E.达州市 F.巴中地区
6.四川藏区石刻藏文经典历史悠久,凡有人迹之处,无不遍布经堆,称之为“吗呢堆”。现存于阿坝州壤塘县捧托寺的石刻藏文巨著是:()。
A.《甘珠尔》 B.《天方典礼择要解》 C.《嗄木绒经》 D.《六字明经咒》 7.蜀绣是以四川成都为中心的刺绣产品的总称,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
A.4000 B.3000 C.2000 D.1000 8.“书院”的名称起于唐代,但四川书院最盛还是在()。
A.宋代
B.元代
C.明代
D.清代 9.四川现存的道教宫观建筑中,建筑年代最早的是:()
A.三台县云台观玄天宫 B.青城山建福宫 C.鹤鸣山太清宫 D.成都市青羊宫
10.清代四川农业有很大发展,总结农业生产经验的书籍有()。
A.《农书》 B.《农事说》 C.《三农记》 D.《蚕桑说》E.《四时纂要》
三、判断题
1.蜀国和巴国都是被秦朝所灭。()
2.李时珍撰《本草纲目》问世之前的几百年中,《证类本草》一直是本草学的范本。()
3.元代以前,四川藏区佛教是从东、西两向传入的。东向传入始于公元8世纪以前。西向传入以西藏僧人白诺扎那到四川藏区传教(约公元790年前后)为历史标志。()
4.《死水微澜》是艾芜最成功的作品,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它成功地塑造了几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对人情、风俗、服饰、饮食等描写丝丝入扣,一派蜀地风情。()
5.书院之名起于“唐代”,一般分为官办和私办两种。()6.近代最早从陆路入川游历的外国人利德乐是法国探险家,他于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率考察团由越南经云南进入四川。()
7.在播种技术方面,从汉代开始,巴蜀地区的播种方法主要有三种,即撒播、点播和条播。()8.1987年,自贡市政府投资数千万元在大山铺恐龙化石发现场建成了亚洲最大的自然博物馆——自贡恐龙博物馆。这是继美国、加拿大之后的世界三大恐龙博物馆之一,被誉为“东方龙宫”,并列入《世界地质遗产提名录》。()
9.有“人间仙境”.“童话世界”美誉的九寨沟,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
10.泸沽湖畔主要居民是摩梭人,迄今仍保存着母系家族制的遗风,他们的家庭实行走婚式的“阿夏”婚姻制度,这种独特的婚姻家庭制度,被称为研究原始婚姻形态及其发展的“活化石”。()
四、论述题
1.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科学性和技术水平体现在哪些方面?
2.请结合所学知识,用300-500字简要介绍四川的历史与文化。
第五篇:地域文化学习体会
地
域 文 化 学体会
眷恋之城 西安
2013秋行政管理专业
王 蕾
习
眷恋之城 西安
作为在西安成长着的我,对于西安的地域文化自然有着一份无比亲切的感情。学习过地域文化课程以后,更是加深了一份对于西安的敬仰、爱慕:13朝古都,人杰地灵,物华天宝。
25岁,每天行走在西安,最深的感触来源于:在西安的生活,但是又在课本中升华。那我就结合课本和自己的经历着重讲讲:西安的历史文化、文物古迹、自然景观以及地方美食和西安人对家乡的眷恋之情吧!
西安:这一座世界历史名城。
西安所在的关中地区素有“中华民族摇篮”之誉,不仅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也是整个亚洲重要的人类起源地和史前文化中心之一。有着3100多年的建城史,先后有周、秦、汉、唐等13个王朝在这里建都,曾经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最早对外开放的城市,闻名遐尔的“丝绸之路”就是以西安为起点的,与雅典、罗马、开罗齐名为世界著名四大历史古都。1981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把西安确定为“世界历史名城”。
细数西安,有多少历史每天从我们眼前穿越千年的时光恒久永驻!标志性建筑物(红黄大气),俨然一座天然的历史博物馆。
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使西安享有“天然历史博物馆”之誉。文物古迹种类之多,数量之大,价值之高,在全国首屈一指。境内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14处,其中国家级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4处,古遗址、陵墓4000多处,出土文物12万余件,许多是国内仅有、世界罕见的稀世珍宝。秦始皇兵马俑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汉长安城遗址、唐大明宫遗址、大雁塔、小雁塔、曲江池、西安碑林、明西安城墙、钟楼、鼓楼、化觉巷清真寺及西安旅游区内的黄帝陵、汉茂陵、汉阳陵、唐乾陵、唐昭陵、法门寺等景点驰名中外。杨虎城办公处(今省政府院内)、张学良公馆(今建国路)、止园(今青年路)和高桂滋公馆(今建国路)等西安事变旧址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新街七贤庄的八路军驻陕办事处旧址至今仍是国内外旅游者参观、学习的革命旧址之一。
自然景观资源则以与人文景观相互交融为特色,境内及附近有西岳华山、终南山、太白山、王顺山、骊山华清池、楼观台、蓝田溶洞等风景名胜区。古貌新姿与独特的民风民俗、地方艺术文化也正成为西安旅游业新的人文资源。这些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本身也是培育西安人民人文情操的重要基地。
地方美食:就拿陕西八大怪来说吧,其中就包含了好几样的陕西美食地域特色。面条似腰带、锅盔大如盖、油泼辣子一道菜。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美食,比如:户县软面、岐山哨子面、杨凌蘸水面、秦镇凉皮、锅盔、肉夹馍肉丸胡辣汤、石子馍、老童家腊羊肉、葫芦头。
秦镇凉皮:秦镇米皮用当地出产的一种籼米制成,制作工序包括泡米、磨浆和蒸制。师傅当着顾客的面,用一把几十斤重的大刀把整张的米皮切成细条,拌上特制的辣椒油(叫“油泼辣子”)、醋和盐,加上黄瓜丝和豆芽,一碗碗看来红通通、吃来“筋、薄、细、软”、凉爽可口的秦镇米皮就可以上桌了食用了。
锅盔。外地人在西安见到“锅盔”,无不大吃一惊。锅盔形似菊花,直径8寸,厚6分。虽然叫不出名字,但都知道这是大饼。察其形思其状,都以为不熟。其实这是多虑。关中较为著名的有乾州锅盔(相传为武则天派兵在乾州(乾县)打仗,战士在作战过程当中有人无意间将面置于头盔里用火烘烤,然后发现其味香脆可口,随即流传而开)。上好的乾州锅盔,使用特质面粉制作,是用麦草软火慢慢烘熟的,所以水分极少,它肉瓤起层、质酥味香。乾州适值陕甘大道,是旧时官、商、军队往来必经之处,锅盔即使在大热天里也不馊不变质,是旅人携带的最好食品,所以很快就名声在外了。在陕西八大怪”中,有一怪为“烙馍像锅盖”,指的是锅盔。锅盔形似锅盖,边薄中厚,表面有轮辐状花纹,硬实筋韧,酥香可口,是馈赠亲友的佳品。
肉夹馍。西安(乃至西北大部分地区)著名小吃,起源于战国,当时称“寒肉”。腊汁肉是一种用着锅占制的酱肉,但比一般酱肉酥烂,滋味鲜长。由于选料精细,调料全面,火功到家,加上使用陈年老汤,因此所制的腊汁肉与众不同,有明显的特色,人们称赞它是:“肥肉吃了不腻口,瘦肉无法满嘴油。不用牙咬肉自烂,食后余香久不散。”吃时切腊汁肉少量,夹人刚出炉的白吉馍中,此时馍香肉酥,回味无穷。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和白吉馍一起食用还可以增加碳水化合物的含量。
肉丸胡辣汤。肉丸胡辣汤,是西安回族人的清真食品。西安回族人想在汉民聚集的地方想要从事饮食业又要出众,就只能在调料上下
功夫,故此屏弃了酸味,改用西北人更适应的咸味来映衬羊肉汤、牛肉汤的香味。煮牛羊肉那可是回民的传统项目,调料的丰富和火候的掌握自不待言。把重口味的胡椒分量减轻,以便更加能突出肉和菜的口味。肉丸胡辣汤,用回民更常用更大气的牛肉丸子(牛肉绞碎和面合,下水煮),更有口感和实在。辅料增多,加白菜、土豆块、菜花、胡萝卜块、木耳、黄花、腐竹、冬瓜等,下辅料的时间次序也不同,务必使每种菜软硬得当,看起来也有卖相、颇有点晶莹剔透的感觉,现在的西安人把肉丸胡辣汤也作为一种早餐。每天,早晨人们起床后洗漱完毕,走上街头要一碗肉丸胡辣汤一咥(die)各奔东西,展开一天新的工作。
石子馍。石子馍的具体做法是:用上等白面粉,和入油和盐(糖),有的还加入鲜花椒叶制成馍坯。选取小而光滑的小鹅卵青石子,用水洗净晾干,再用植物油涂过,放深边平底锅内,置火上加热,用手勺不断翻搅,使石子受热均匀至烫手,再将石子放在馍坯上然后压平,用中火加热,使之下烙上烫而成。烙好的石馍干脆清香,营养丰富,携带方便,经久耐贮。石子馍历史悠久,是由远古的“燔黍”(以黍米放于烧石之上,燔之使熟也。)经过长期演变而来的,石子馍在唐代叫“石鏊饼”,唐宪宗元和年间已成了民间普遍食品。清代随着秦人宦游江南,石子馍传到金陵。袁枚在《随园食单》里,称石子馍为“天然饼”,同时叙述了泾阳张荷塘府家做天然饼的方法。和许多地方美食一样,西安一些传统美食和老字号形成了陕西特色的品牌,在竞争中不断寻求创新和改变,不但让规模得以扩大,美食也得以继续
流传。
老童家腊羊肉。陕西省西安市著名小吃。相传1900年八国联军攻打北京,慈禧太后携光绪皇帝逃难来西安,品尝了老童家腊羊肉后大加赞赏,并由兵部尚书赵福桥之师邢庭维手书“辇止坡”三字,制成匾额悬挂门口,从此老童家腊羊肉名闻遐迩,近百年来长盛不衰。腊羊肉选料精细,工艺讲究,辅料齐全,火功得当。卤煮出的肉,色泽红润,质地酥烂,香醇可口,是佐餐下酒菜。
葫芦头。葫芦头是西安特有的风味小吃,它和羊肉泡馍有相似的地方,即同为掰馍,但主要原料不是羊肉,而是猪肠。其主料由猪大肠头、猪肚头、肥肠去腥臊后加佐料煮成汤,再用汤煮馍而成。其汤酽味浓、鲜香适口,是一种高饱和脂肪酸、高胆固醇食品。具有浓郁味醇,鲜香滑嫩,肥而不腻,老幼皆宜的特点。葫芦头相传源于唐代,起初名为“杂糕”。名医孙思邈到长安一家专卖猪肠的小店吃饭觉得腥味大,油腻多,得知制法不得当,便传授窍道,并留药葫芦让店主调味,店主为感激孙思邈,特将药葫芦高悬门口,“杂糕”也改称“葫芦头”了。
是不是馋的流口水了,那就来西安吧!相信你一定会爱上这座城。她,历史悠久绵长,文化遗存丰厚,独特的古都风貌更是备受古今中外的文人、游客所称道,地道的美食更是让你的味蕾无法抵御诱惑。更重要的是:他是一座包容并蓄的城,他容留所有在这座城里生活的人。安逸或恬淡,紧张或忙碌,但是总有一种生活方式适合你。
学完地域文化这门课,我更加深入的了解了西安,也更加眷恋这
座城。一个让多少人离不开的城,即使远去,也终究会回来的城。我是西安人,这份浓的化不开的眷恋之情,必将追随我到终老,或也是我们陕西人大都是如此。厚重历史为证:陕西姑娘不外嫁,并不是真的不外嫁,但这真的是我们对家乡的眷恋之情,浓的化不开的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