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_2018学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大题精做02科学技术类文本阅读含解析新人教版

时间:2019-05-14 05:52: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7_2018学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大题精做02科学技术类文本阅读含解析新人教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7_2018学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大题精做02科学技术类文本阅读含解析新人教版》。

第一篇:2017_2018学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大题精做02科学技术类文本阅读含解析新人教版

科学技术类文本阅读

(2017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类社会存在于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空间是固定、具体的,而时间则需要通过某种办法加以测定和标识。人们测定和标识时间的参照最初是感知和观察到的物候和气候的变化。什么时间月圆了、月缺了,什么时候气候转暖,种子发芽、庄稼生长了„„这些变化就被我们的先人用来作为早期测定时间的依据。

时间是人类用以描述物质运动或事件发生过程的一个参数。人们为了更准确地衡量、计算、记录时间,就要进一步选择具有普适性、恒久性和周期循环性的参照物。于是,太阳、月亮、谷物的成熟期等,就成为了优选的参照系。人类很早就学会观察日月星辰,用以测量时间。大约在纪元前五千年,人们利用指时杆观察日影。纪元前11世纪,已经有了关于日晷和漏壶的记载。详细记录时间的钟表的发明,大约是13世纪下半叶的事情了。

协调和规范各民族或国家群体内部公共时间制度的,是各国的特定历法。世界现行历法最为普遍的有:以地球围绕太阳旋转的周期作为参照物的太阳历或称阳历,我国当今使用的公历就是这一历法,作为我们传统时间制度组成部分的二十四节气的制定,实质上也是以地球围绕太阳旋转的周期作为参照物的;还有以月球围绕地球旋转周期为参照物的太阴历或称阴历;我国自夏代开始使用、后经汉武帝太初元年修订的兼顾太阳历和太阴历确定的历法是阴阳合历,即所谓“夏历”“农历”,或俗称的“阴历”“旧历”。这样说来,我们的夏历是既参照了对月亮的观察,又参照了对太阳的观察而制定的。

我们的民间传统节日体系,例如春节、元宵节等都是依据过去千百年来通行的阴阳合历而确定的。这种历法在我们的实践活动中依然占有重要地位。正像我们对光华照人的月亮以及太阳倍感亲切一样,对使用了几千年的阴阳合历我们同样有着深深的钟情和依恋。

为了找到一个对农业生产极为重要、又准确标识寒暑往来规律的计时办法,人们将一年365天平分为24等份,分别给予一个名称,如立春、雨水等,于是就形成了二十四节气的时间标识制度。在某些历史时期,某些节气的名称与今或有不同,但在汉代刘安著《淮南子》中,就明确有二十四节气名称的记载了。各个节气都有明显的“物候”作为标志,即二十四节气七十二物候。我们的先人发明节气,把自然界的变化、动植物以及人体功能的状态和变化都反映出来了,而且相当准确:雨水,草木萌动;立秋,凉风至等。这些都是从人们对自然界的细腻感觉出发而形成的,体现出对客观规律的准确认知,相当科学。

以上在我们中国人生活中合并使用的阴历阳历时间制度,各有其科学依据、计算方法和历史发展进程。表面上看来似乎互不关联、彼此相悖,但在我们的生活中交错使用、互为补充,形成了协调并用、多元而统一的时间计算体系。这个多元而统一的时间制度就是我们中国人生产生活节律和节日体系的背景。

(刘魁立《中国人的时间制度》,有删改)

1.下列理解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A.“阴历”也称“农历”“旧历”,即我国自夏代开始使用的“夏历”,是以月球围绕地球旋转周期为参照物的太阴历。

B.从感知、观察物候和气候的变化,到选择具有普适性、恒久性和周期性的参照物,人们测定和标识时间的方法不断改进。

C.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是以过去千百年以来通行的阴阳合历为依据而确立的,是我们民俗传统的一部分。

D.二十四节气都有明显的物候标志,作为一种时间标识制度,它有利于人们的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

【答案】A 【解析】A项“‘阴历’„„是以月球围绕地球旋转周期为参照物的太阴历”不当,本选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三段后半部分,由原文可知“夏历”“农历”俗称“阴历”“旧历”,是“我国自夏代开始使用、后经汉武帝太初元年修订的兼顾太阳历和太阴历确定的历法是阴阳合历”,“是既参照了对月亮的观察,又参照了对太阳的观察而制定的”。

2.下列对“时间制度”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原文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A.各民族或国家群体内部公共时间制度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公共时间制度的实施靠各国特定的历法协调和规范。

B.历法是时间制度的重要内容,根据参照物的不同,世界上目前普遍分为太阳历或阳历、太阴历或阴历、阴阳合历三种。

C.作为传统时间制度组成部分的二十四节气,在某些历史时期某些节气有不同的名称,这种情况在《淮南子》中已有记载。

D.时间制度中阴历阳历各有科学依据、计算方法和历史发展进程,中国人合并使用,构成生产生活节律和节日体系的背景。

【答案】C

3.下列理解和推断,与原文内容相符的一项是()

A.为了更准确地衡量、计算、记录时间,人们制造出指时杆、日晷、漏壶等,作为描述物质运动或事件发生过程的参数。

B.阴阳合历是我们确定传统节日体系的依据,这是因为我国的传统节日有的依据太阳历,有的依据太阴历。

C.我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是古人根据太阳、月亮一年内的位置变化及其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而制定的。

D.我国阴历阳历合并使用的时间制度,符合月球围绕地球旋转、地球围绕太阳旋转的周期性变化,能够反映寒暑往来的自然规律。

【答案】D

一、(2017届天津市南开区高考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琥珀的形成、性质与鉴定

琥珀是一种有机宝石,是由远古植物树脂经过漫长的地质作用形成的化石。从树脂到琥珀的过程被称为化石化,其间需要经历若干个复杂的地质过程及漫长的时间考验。树脂中含有较多的挥发物质,这些挥发物质随着树脂的分泌慢慢挥发,树脂随之逐渐变硬。变硬的树脂经历沉淀埋藏,又经过一定的化学聚合过程,逐渐形成柯巴脂。继续被沉淀埋藏,在长时间的地质作用后,进一步发生聚合作用,失去全部挥发成分,最终形成性质较为稳定的琥珀。被埋藏的琥珀经过地质运动再次被抬升到地表后,可能会经历水流搬运和再沉积等过程。例如,有的缅甸琥珀的埋藏地层为距今约4000万年的始新世沉积物。根据琥珀生物圈及放射性同位素测年,确定缅甸琥珀时代为距今1亿年的晚白垩纪最早期。

柯巴脂也是化石,也具有重要研究价值。柯巴脂可以说是较年轻的琥珀,只是柯巴脂由于经历的埋藏时间短,时代更新,其硬度较琥珀略低,颜色一般较琥珀浅,性质较不稳定。柯巴脂中有的也含有昆虫等内含物,因为时代更新,内含物生物群更接近现代生物群。

树脂是树木芯材的分泌物。这些分泌物通过树皮流出,用以封锁树皮空隙,保护树木。同时,树脂具有防腐功能,还可以粘住啃食树木的昆虫。并不是所有树脂都能形成琥珀,只有少部分性质比较稳定的树脂,才能经历漫长的时间形成琥珀。现在有很多树都可以分泌树脂,如桃树、松树,但这些树脂一般都不形成琥珀。

琥珀是远古树脂经过大分子聚合作用形成的。琥珀的化学元素与树脂相似,以碳、氧、氢为主,在氧气充足的情况下,达到燃点后会剧烈燃烧。抚顺琥珀保存在始新世煤层中,遗憾的是,当时很多人不了解琥珀,很多琥珀都随着煤炭一起被焚烧掉了。

琥珀莫氏硬度为2—3,与人的指甲硬度大致相等;密度为1.04—1.10,比水的密度稍大,可漂浮于饱和盐水中;熔点为200—300℃,在高温高压下,可将细碎的琥珀进行热熔,做成压塑琥珀,再做成工艺品。琥珀与毛皮摩擦会产生静电现象。琥珀颜色多样,从浅黄到棕红千变万化。通常,琥珀氧化程度越高,颜色越深。另外,随着琥珀埋藏时间的增长,琥珀硬度也相对增高。例如,产自白垩纪的缅甸琥珀,其硬度比印度的海琥珀(始新世)和多米尼加琥珀(中新世)高。

现在市场上有很多种伪造琥珀,常见的有:柯巴脂、玻璃、酚醛树脂、赛璐珞、酪蛋白、塑料等。根据琥珀的物理化学性质,可以初步检测琥珀的真伪。通常可以分三步辨别真琥珀与常见的伪造琥珀。首先,用饱和盐水检验。上述材料中,除了琥珀,只有柯巴脂和塑料可以漂浮在饱和盐水中。其次,用加热的铁丝测试。现在塑料遇热铁丝会发出刺鼻的塑料味道,琥珀和柯巴脂则会发出树脂的味道。第三,用酒精测试区分柯巴脂和琥珀。柯巴脂性质不够稳定,遇酒精后表面会变得粘稠,用手指按会留下指纹。而琥珀的性质则相对稳定,表面遇酒精后没有明显变化。在科学研究中,常用红外线光谱分析法、质谱分析法和离子色谱分析法,它们都能够生成反映样品化学组分的多峰曲线图,从中可以轻易辨别真伪琥珀,更可以识别琥珀的产地乃至产生树脂的树种。

(节选自《琥珀探秘》张菁菁、王博)

1.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原文相符的一项是()

A.琥珀是一种有机宝石,是由远古植物树脂经过漫长的地质作用形成的化石,树脂中含有较多的挥发物质,待到树脂失去全部挥发成分,经历水流搬运和再沉积等过程,就形成了琥珀。

B.琥珀的化学元素以碳、氧、氢为主,随着埋藏时间的增长,其硬度也相对增高,其颜色也会更多样。C.柯巴脂由于经历的埋藏时间短,时代更新,其硬度较琥珀略低,颜色一般较琥珀浅,性质较不稳定。经历漫长的时间考验,被沉积埋藏,就能形成性质较为稳定的琥珀。

D.树脂通过树皮流出,封锁树皮空隙,保护树木,具有防腐功能,可以粘住啃食树木的昆虫,少部分性质比较稳定的树脂,经历漫长的时间可以形成琥珀。【答案】D

2.下面对琥珀性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远古树脂经过大分子聚合作用形成琥珀,在氧气充足的情况下,达到燃点后会剧烈燃烧。B.琥珀莫氏硬度为2—3,与人的指甲硬度大致相等,密度为1.04—1.10,可漂浮于饱和盐水中。C.随着琥珀埋藏时间的增长,琥珀硬度也相对增高,产自白垩纪的缅甸琥珀,硬度高于多米尼加琥珀。D.熔点为200—300℃,在高温高压下,琥珀热熔,可做成工艺品,琥珀遇热会发出树脂的味道,遇到酒精后没有变化。【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D.琥珀“遇到酒精后没有变化”错,文本最后一段说“而琥珀的性质则相对稳定,表面遇酒精后没有明显变化”。

3.下面对文意的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将琥珀与塑料置于饱和盐水中,琥珀会下沉,塑料可以漂浮在饱和盐水中。用这种办法可以将琥珀和塑料区分开。

B.在科学研究中,用红外线光谱分析法,能够生成反映样品化学组分的多峰曲线图,可以识别琥珀的产地乃至产生树脂的树种。

C.用加热的铁丝测试,不能区分柯巴脂和琥珀,琥珀和柯巴脂遇热都会发出树脂的味道,使用酒精测试可以区分柯巴脂和琥珀。

D.有的缅甸琥珀的埋藏地层为距今约4000万年的始新世沉积物,根据琥珀生物全级放射性同位素测年,确定缅甸琥珀时代为距今约1亿年的晚白垩纪最早期。【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A项用饱和盐水只是初步检验琥珀真伪的其中一种方法。

二、(2017届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高三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分享经济,又名共享经济,指的是通过人人参与,借助互联网平台,把各类过剩的消费资源,尤其是数据信息整合在一起,通过倡导人人分享,实现体验式消费,进而促使成本降低、效率提高,创造新的生产红利和消费红利。

美国著名的Zipcar租车公司,就是把各种闲置车辆及其信息通过网络平台整合起来,Zipcar的会员用车时通过网站或电话搜寻,即可发现距离会员最近的车辆情况和使用价格,然后会员可自主选择并预约用车,用完之后在约定时间内将车开回原处。再比如,大家熟悉的淘宝网,其实也是成千上万大中小企业、成千上万用户借助互联网平台,让成千上万的产品和商品价格、产品数量、广告、厂商、消费者甚至信用等各类信息透明化,通过人人参与,平台分享,公平竞争,大大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提高交易效率,同时也扩大消费需求。

之所以能产生这样的效应,原因就在于分享经济强调分享式消费和消费式分享,即消费既是一种消费,也是一种为他人消费提供供给和创造创新的过程;同时,分享经济的背后也提出了一个今天我们如何更好解决过剩的问题。当今时代,高速工业化和市场化带来的巨大效率提升、生产高速增长,实际上带来了“全球性过剩”,从生产领域到消费领域,大量的资源、产品和服务处在闲置和过剩状态,因此分享经济通过互联网平台整合,把大量的“闲置”重新配置,加以利用。这显然顺应了绿色消费、绿色生产和可持续发展的大趋势。

从更重要的意义上说,分享经济也意味着经济运行方式的改变。工业化甚至更早时代,经济增长更加强调生产、强调效率、强调产出率,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办法就是实现分工,通过分工产生效率,通过市场交易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达到产出最大化的目标。但是,随着人类经济活动进一步发展,人们发现,日益细化的社会分工和市场分工,在带来效率提高的同时,也带来了过剩;强调分工促进增长的同时,也由于生产环节细化、甚至全球化分工,产生了信息不对称并由此带来了巨大的市场交易成本,反而降低了交易效率和经济增长效率。为此,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以及由此产生的大数据等,能借助分享平台整合价值链、产业链,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解决过剩经济时代的供求失衡问题。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人人参与的大数据分享正在带领人类从分工型经济走向分享型经济。

当然,要让分享经济真正有效地满足人人参与、人人分享,需要每个参与者、分享者提供真实有效的信息,其背后也是对所有市场参与者的诚信体系的考量。在此情况下,政府通过依法干预和合理监管,确保分享经济建立在诚信有效的基础上,也是分享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编自权衡《分享经济:互联网时代的新型商业模式》)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分享经济借助互联网平台,倡导人人分享,注重体验,对生产、管理、销售、消费等诸多环节产生了积极作用。

B.Zipcar租车公司整合了大量闲置车辆信息,帮助会员找到距离最近的车辆,并提供车况和价格,便于会员用车。

C.淘宝网聚集了成千上万的用户,他们将各类信息公开和分享,解决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从而实现了公平竞争。

D.分享经济中的消费不再是单纯的消费,而是一种能提高交易效率,扩大消费需求,为他人消费提供帮助的过程。【答案】C 【解析】C项,曲解文意,且因果颠倒。原文说“大大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并不是选项C所表述的“解决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并且原文说“通过人人参与„„公平竞争,大大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而选项C表述的是“„„从而实现公平竞争”,是典型的以因为果。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随着互联网发展、大数据发展以及对绿色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化,分享经济正在进行着一场经济运行形态的变革。

B.不断细化的社会分工和市场分工,使得工业化时代实现产出最大化和资源配置最优化,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

C.分工型经济运行方式虽然促进了经济的增长,但由此引发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提高了交易成本,反而降低了交易效率。

D.只有市场参与者诚实守信,加上政府部门依法干预、合理监管,才能确保分享经济发展建立在诚信有效的基础之上。【答案】B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分享经济的特征是鼓励人们通过分享数据信息,相互提供便利。因此,分享经济的实现过程体现出“合作共赢”的理念。

B.发展分享经济能把过剩的资源重新利用,以提高各类资源的利用效率,这有利于中国经济应对过剩和发展模式转型问题。

C.文章以Zipcar租车公司和淘宝网为例,不仅直观展示了分享经济的消费体验,也有效论证了分享经济不分国界的优点。

D.发展分享经济需要政府优化监管职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分享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条件和法制环境。【答案】C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在南极海洋中,生活着一种奇特的鱼类——冰鱼,它们的身体就像冰一样呈半透明,体内几乎不含血红蛋白。

约翰·路德和其他的研究人员确认,南极冰鱼是唯一同时缺乏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脊椎动物。血红蛋白是富含铁的蛋白质,在血液循环过程中,这些细胞用它吸收和释放氧气。一般看来,生物学家认为冰鱼苍白的血液是对南极冰冷而富含氧气的水环境的典型适应特征。可能冰鱼通过鳃和极薄的皮肤吸收了许多溶解在海水中的氧,因此它们可以抛弃那些大而柔软的红细胞。而且,生物学家们还推测,较稀薄的血液在身体中循环流动的时候阻力比较小,而节约能量消耗也有利于生存,尤其是在极端环境里。

然而,最近一些生物学家提出,血红蛋白的缺失不是一种有用的适应行为,而是基因突变导致的不幸结果。冰鱼的血液携带氧气的量只有普通鱼类血液的10%,为了生存,它们不得不大幅调整自己的身体。进化铸成的这个大错也许对于大多数鱼类来说是致命的,但冰鱼的鳃,加上一点点幸运的环境优势,拯救了它们,没让它们因血液的缺陷而灭亡。

通过对比冰鱼和红血球鱼类的DNA,美国西北大学的威廉·德特利茨和他的同事们确认了导致血红蛋白的特殊基因缺陷。总的来说,调控血红蛋白合成的一个基因在冰鱼体内完全缺失。虽然没有任何其他动物完全缺乏红细胞,生物学家发现环境改变会导致红细胞的减少。当气候变冷的时候,鱼类把血液变得稀薄一点使其更容易流动是有好处的。相比生活在温暖水域里的鱼,生活在冷水里的鱼血液中的红细胞通常比例更低。而且,生活在温带的鱼每到冬天的时候血液中红细胞的比例会减少,以节约能量。根据这些事实,生物学家猜测南极冰鱼为了适应南冰洋而进化出了特别稀薄的血液。

阿拉斯加费尔班克斯大学的克莉丝汀·奥布里恩和她的同事提出,和南极鱼科的近亲还有其他大小差不多的鱼相比,冰鱼的心脏和血管都比较大。虽然在冰鱼体内循环的血液异常稀薄,但它们的血液循环系统容量很大。他们计算出,要让血液全部循环起来,冰鱼消耗的能量大约是南极鱼科中红血球鱼类的两倍。温带鱼类的心脏消耗的能量不到基础代谢率的5%,而冰鱼巨大的心脏消耗的能量占了身体能提供的能量的22%。他们还指出,冰鱼供养每个器官的血管也要比红血球鱼类多。

和近年来的其他生物学家一样,奥布里恩和希德尔认为,冰鱼巨大的心脏和毛细血管,升高的血压还有稠密的血管视为对血红蛋白缺失的补偿。但仅有这些适应特征似乎不足以挽救南极冰鱼免遭灭绝,它们似乎还从营养富集的环境中受益。

然而现在,冰鱼正面临一个新的威胁——人为的气候变化。南冰洋正在变暖,而且可能酸化,营养将会减少。奥布里恩说,研究者已经指出,相比红血球鱼类,成年冰鱼对温度变化更敏感,它们无法经受高温。如果路德说对了,“只有在极地地区寒冷的水中,没有色素的鱼类才能生存”,那么正在南冰洋发生的温度变化可能给冰鱼带来灭顶之灾。

1.下列对于冰鱼体内为何缺少血红蛋白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A.生物学家发现,环境改变会导致生物体内红细胞的减少。B.专家推测,冰鱼体内较稀薄的血液在循环时可降低能耗。

C.有些研究者认为,调控血红蛋白合成的一个基因在冰鱼体内完全缺失。

D.当气候变冷时,体内红细胞减少更有利于鱼类的生存,所以冰鱼进化出了缺乏血红蛋白的稀薄的血液。【答案】B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冰鱼和其大小差不多的南极鱼类近亲相比,冰鱼的心脏和血管都较大。由此可见,冰鱼消耗的能量也比红血球鱼类要高。

B.冰鱼的鳃和皮肤可能替代了通常由血红蛋白实施的吸收氧的功能。

C.生活在冷水中的鱼,其血液中红细胞的比例更低,是因为环境改变会导致红细胞的减少。D.冰鱼体内大容量的血液循环系统弥补了血液异常稀薄的不足。【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辨析。C项不确切,文中表述为“相比生活在温暖水域里的鱼,生活在冷水里的鱼血液中的红细胞通常比例更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气候变暖导致南冰洋海水营养相对减少,可能会给冰鱼带来严重灾难。B.不光是冰鱼,其他任何动物在气候变冷时都会出现体内红细胞的减少。

C.巨大的心脏和毛细血管以及南冰洋中丰富的营养,是冰鱼免遭灭绝的两条重要原因。

D.因为冰鱼血液携带氧气的量只有普通鱼类血液的10%,因此可知冰鱼体内只含有普通鱼类10%的血红蛋白。【答案】D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宣纸是我国传统的书画用纸,被誉为“纸寿千年,墨韵万变”,其传统制作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关机构批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纸寿千年”是对宣纸耐久性的赞誉。检测纸的耐久性可用人工加速老化的“达比”法:把纸样置于105摄氏度的热恒温箱中,烘72小时即相当于纸样在自然条件下老化25年。7种纸样经过126天的老化试验,3种宣纸纸样完好,其青檀皮纤维变化不明显;而其他4种纸样全部损坏。试验表明:宣纸“寿命”的下限可达1050年。

“墨韵万变”是指宣纸润墨性良好,墨色在宣纸上能产生丰富的变化。宣纸落墨时,纸面会产生“发洇”的效果。普通纸“发洇”会使字或线条模糊不清,而宣纸的“发洇”会使墨色随水分逐渐向周围扩散,呈近似圆形的波浪式的变化。如果水墨掌握得当,就能获得层次分明、墨色变化丰富的效果。

为什么宣纸具有如此良好的耐久性和润墨性呢?研究发现,宣纸主要原料青檀皮纤维细胞壁的结构,与木材、稻麦草纤维的细胞壁结构不大一样,青檀皮纤维的规整程度好,相同长度的纤维约占总体的88%,纤维柔软适度。经自然干燥,青檀皮纤维细胞壁会发生收缩,出现许多与纤维平行排列的“皱纹”,这些“皱纹”中有不少造纸过程中产生的碳酸钙微粒,这样即使在不良的外界条件下,也不会诱发出变色基团或者受空气中酸性分子的破坏。因为这些碱性碳酸钙微粒,既能提高纸吸附水墨的能力,提升润墨效果;又能起到中和作用,防止纤维素发生酸性降解。

宣纸可分为生宣和熟宣两类,其润墨效果和功能用途各不相同。生宣指直接从纸槽中抄造出来而未经过再加工的宣纸。生宣能够产生丰富的墨韵变化,适宜于山水、人物、花鸟、虫禽等写意国画和书法。但是,生宣的水墨渗透性强,尤其是刚出厂的生宣,浆性未脱,着墨于纸或浓或淡,较难掌握,加上水墨渗透迅速,要求画家落笔即定,所以工笔画一般不用生宣。熟宣指在生宣的基础上,经过染色、洒金、砑光、填粉、施胶、涂蜡、印花、粘接等工序加工制作的宣纸。将生宣加工制成熟宣的主要目的,在于阻塞纸张表面纤维间的多余毛细孔,以便书画家运笔时不致因走墨而洇染,从而获得理想的艺术效果。熟宣不易渗透水分,尤其适宜于工笔画。

宣纸不仅用于书画创作,而且还可以用于书籍印刷。据中国国家图书馆的统计,我国现存的纸质古籍约有3000万册,其中保存得最好的多为宣纸线装书。

4.下列关于“宣纸”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宣纸是我国传统的书画用纸,其传统制作技艺被批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B.“纸寿千年”是对宣纸的生产历史悠久、保存时间长的赞誉,宣纸“寿命”达千年绝不是夸张,而是已被证明。

C.“墨韵万变”是对宣纸润墨性的评价。宣纸落墨得当,会因为发洇而产生层次分明、墨色变化丰富的效果。

D.人工加速老化试验中,有3种宣纸的青檀皮纤维变化不明显;有4种纸不能达到宣纸“寿命”的下限。【答案】B 5.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与木材、稻麦草纤维相比,宣纸的主要原料——青檀皮——纤维细胞壁的规整程度好,纤维柔软适中。B.宣纸作为传统书画用纸可分为生宣和熟宣两类,较之熟宣,生宣因水墨渗透性强,能够产生更丰富的墨韵变化。

C.生宣指直接从纸槽中抄造出来而未经过再加工的宣纸。因其润墨性强,着墨浓淡不易掌握。D.阻塞纸张表面纤维间的多余毛细孔是将生宣加工成熟宣的主要目的,熟宣适宜工笔画,要求画家落笔即定。【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D项关于熟宣“要求画家落笔即定”的理解错误。这是生宣因为“水墨渗透迅速”,因此对画家技巧做出的要求。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木材、稻麦草纤维中相同长度的纤维占其全部纤维的比例低于88%。B.生产过程中的自然干燥工序对于提高宣纸的润墨性和耐久性有一定作用。

C.宣纸造纸过程中产生的碳酸钙微粒有吸附水墨的能力,以此防止纤维素发生酸性降解。D.我国现存的纸质古籍中保存得最好的多为宣纸线装书,这与宣纸的制作工艺有关。【答案】C

第二篇:2017_2018学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大题精做10访谈类文本阅读含解析新人教版

访谈类文本阅读

【2014年高考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罗哲文(1924—2012),中国古建筑学家。下面是中央电视台《大家》栏目在罗哲文先生生前对他的访谈节选。

主持人:在您选择职业的年代,建筑学可算是一种不入流的行当,您为什么选择了学习建筑? 罗哲文:从我当年进入营造学社学习建筑到现在,按一般老百姓的话,可以说我和建筑学有缘分,或者说这是一个从偶然到必然的过程。说偶然,是因为抗战时期,营造学社迁到了我的老家四川宜宾,要是迁到别的地方去了,我这辈子可能就不会做这个工作了。说必然,是因为我从小就喜欢做手工,我还很喜欢工艺、画画什么的。

主持人: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是您的老师,您现在所从事的古建筑保护研究,有哪些观念是梁先生带给您的?

罗哲文:他有一个观点,中国的新建筑要“中而新”,就是说既要中国式又要有新创造。他这个观点给我留下的印象很深,所以我现在也在宣传,新建筑一定要中国式,要体现中国古建筑的优秀传统,同时也一定要有创新。梁思成先生临终前嘱托我“文物保护的事情,你一定要做好”,这个重托我一直记在心里,永远也不敢忘掉。

主持人:2013年,您在80岁高龄的时候穿越了罗布泊。很多人都说,您是穿越罗布泊年龄最大的人。您为什么要在这样的高龄做这样的事?

罗哲文:我们的主要目的是去考察和寻访汉长城。几十年前,我刚接触到长城的时候,看到一些关于长城的书,其中一本写了从玉门关到库尔勒的这段长城,并说这段长城跟玉门关以东的长城不一样。从那时候起我就想亲自来看一看到底怎么回事。

主持人:考察这段长城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吗?

罗哲文:这段长城对研究整个长城来说太重要了,绝对不能缺了这一块儿。过去曾经有个错误的说法,认为长城是防御扰掠的,目的在于封闭,但我认为长城是中国最早的对外开放的见证。汉武帝的时候,打通了丝绸之路,那时的长城就是为了保护丝绸之路的畅通,所以到了新疆库尔勒以西,城墙就没有了,修建了一个一个的烽火台。当时丝绸之路上荒无人烟,来往的商旅不可能带够整个行程的粮食。此外还有马匹的问题,到了烽火台,商旅可以补充粮食,更换交通工具。

主持人:到目前为止,您跟长城打交道有多少年了?一共去过长城多少次?

罗哲文:我跟长城打交道快60年了。像八达岭、山海关,去的次数都记不清了,可能有一百次以上了。主持人:实地考察中,您有没有遇到过危险?

罗哲文:遇到的太多了。差不多十多年前我去考察长城,那儿有个地方非常危险,人很难攀上去,我上去的时候还背着相机,结果脚下一滑,差一点摔下去没命了。主持人:现在很多人都称您是中国古建筑方面的一代大师了。

罗哲文:这个我不敢当,不能说是古建筑大师,我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我觉得自己就是沧海一粟,是大海里面的一滴水。

主持人:对于年轻一代从事古建筑保护的人,您觉得他们最需要学习的是什么?

罗哲文:我觉得基本技术一定要学到。搞建筑首先你要画出图来,所以画图功夫一定得有,写文章介绍建筑的结构,你得有基本勘察文献的能力。当时我们做研究,从哪一本书上看到可以引用下来的资料,都必须要查原书,不能不经考证就用。像这种基本功年轻人要学的不能偷巧。必须认真,首先要把基本技能、基本理论学好。

主持人:在古建筑保护中,您最担心、最忧虑的事情是什么?

罗哲文:最担心的就是技术的传承,特别是工艺的传承。我认为工匠特别重要,没有工匠不行,另外就是材料,可是现在很多人忽略了这一块儿,很多工艺失传了。

主持人:您搞了一辈子古建筑研究,在您看来,建筑是什么?

罗哲文: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外国人管它叫石头的史书,我说是木石的史书。中国建筑跟外国的还不一样,外国的建筑主要是石头,我们中国主要是木建的,所以是木石的史书,是一个综合的艺术,是历史的见证。历史有两个历史,一个是文字的历史,还有一个是实物的历史。缺少了实物,就没有东西验证文字的历史了。所以文物的价值就在于它是历史的见证。

(选自《大家》,商务印书馆,2005年,有删改)

1.概述罗哲文先生研究汉长城的过程和结论。

【答案】过程:(1)几十年前从书上了解到从玉门关到库尔勒的这段长城跟玉门关以东的长城不一样;(2)2013年,罗哲文先生在80岁高龄的时候穿越了罗布泊去考察和寻访汉长城;(3)探寻过程中遇到过很多危险;(4)考察和探寻长城60多年,去过100多次。结论:(1)长城是中国最早的对外开放的见证;(2)长城就是为了保护丝绸之路的畅通。

2.在古建筑保护上,罗哲文先生持哪些看法?

【答案】(1)新建筑一定要中国式,要体现中国古建筑的优秀传统,同时也一定要有创新。(2)必须认真,首先要把基本技能、基本理论学好。(3)要重视技术的传承,特别是工艺的传承。(4)要重视材料问题。【解析】解答此题,可从文本中主持人和罗哲文的对话中,找出与古建筑保护相关的语段,然后根据提示性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如罗哲文对梁思成保护古建筑的观点“中而新”的进一步阐释;再如“我觉得基本技术一定要学到”;“最担心的就是技术的传承,特别是工艺的传承”“另外就是材料”等。3.访谈呈现了一代大师罗哲文先生怎样的形象?请结合全文逐层分析。

【答案】(1)中国古建筑学家、一代大师。(2)爱好做手工;从小就喜欢做手工、画画之类。(3)讲信用、有责任感。牢记梁思成先生文物保护的嘱托。(4)具有执着的探寻精神。考查和探寻长城60多年,100多次。(5)敢于面对困难和危险,勇于付出。考察长城时,差点付出生命。(6)谦虚、谈吐生动不凡;见解独到深刻。认为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是木石的史书。(7)注重培养新人和技术传承。对年轻一代从事古建筑保护的人给出了恳切的建议。

一、【2017届辽宁省部分重点中学协作体高三5月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演好自己的偶像剧

——专访文文山

他身上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才华”,另一个是“相貌”。有“粉丝”这样评价他:“横溢的才华吓跑了脸上的帅气。”还有人描述他的长相:“有惊无险,像街头的寻常路人。”最损的莫过于吴宗宪“歹毒”的大嘴:“看看他的词,再看看他的脸,你才明白,原来上帝是多么公平!”

他便是方文山,周杰伦的“御用”词人。从《双截棍》、《东风破》、《七里香》,直到今天感人肺腑的《菊花台》,方文山用天马行空的文字与瑰丽的想象一次又一次冲击我们的感官,他几乎包办了周杰伦所有脍炙人口的精品,成为今日歌坛中无法撼动的“指标性人物”。此刻,他坐在我面前,接受我的采访。

记者:你曾以亲身经历为范本写过一本励志书《演好你自己的偶像剧》。之所以有如此感悟,是否因为自己的成长故事充满励志色彩? 方文山:成长对我来说,并非一帆风顺。我出生在台北一个小乡镇的普通家庭,家境不好,很小便开始勤工俭学了。每到寒暑假时我一般都会外出打工,比如送报纸、当餐厅服务员„„当时也会觉得苦,但现在回想起来却蛮感激。因为有过那些困顿、不如意和苦难,今天的自己才会懂得惜福。

记者:电影和写作曾经是你的理想,为何却写了歌词? 方文山:当年我本想进电影圈发展,但是行业不景气,只好退而求其次写歌词。我想,总有一天,自己会慢慢靠近电影圈的。当时我的工作是安装防盗系统。工作时,我会随身带纸和笔,边工作边想歌词。有时突然想到一句好词,赶紧拿出笔把歌词记下。就这样,一年下来写了一百多首,四处投递出去。最终只有宪哥(吴宗宪)回了我的电话„„

机会显然眷顾方文山。当吴宗宪幸运地光顾之后,周杰伦又呼啸而来。记者:周杰伦给你的最初的印象是什么? 方文山:我们同时被宪哥签下词曲经纪约。起初对杰伦的感觉是:这个年轻人有些与众不同,做事酷酷的。接触久了,我发现他的确有资格酷。比如他钢琴弹得的确不错,音乐的确比别人更有创意,一年后,他又签了歌手约,显然是可造之才。

记者:关于你和周杰伦彼此的作用,很多人都在探讨甚至争论不休。你自己认为呢?

方文山:我们是相辅相成的。曲是架构,词是衣服。杰伦的曲天生已经很匀称了,旋律本身已经很动人,即便没有我的词,它一样存在。我只是帮他的旋律加画面,提供故事,让它更有血肉。

记者:有没有想过如果搭档不是周杰伦,而是别的歌手,你的歌词还能取得今天的成就吗? 方文山:我想不会。好的作品需要好的曝光平台。杰伦的曲风便是强有力的曝光媒介,这种强强联手的效果便是“1+1=3”。

目前,“粉丝”们为方文山与周杰伦的地位吵得不可开交。一种说法是周杰伦捧红了方文山,另一种说法是方文山成就了周杰伦,更有观点认为:这个年代,如果没有周杰伦,音乐将会很寂寞;如果没有方文山,周杰伦也会很寂寞。

记者:你觉得,你的歌词能在浩若烟海的作品中脱颖而出,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方文山:风格。创作歌词时,我会故意强调段落与段落不见得有关系,但阅读时依旧有主题。我强调一种整体感觉,这在《爱在西元前》有着很好的体现。

记者:你曾经说过一句话:一个人最大的悲哀是不想当自己。

方文山:几年来,我在圈内看到许多年轻人不想扮演自己,永远羡慕别人,成天幻想当周杰伦、刘德华。与其羡慕别人,耽误自己的人生,不如做好优秀的自己。

在“一切皆有可能”的今天,人人都憧憬着由麻雀变成凤凰。只是,变成凤凰的方文山却一再提醒:先甘心当一只麻雀,潜心演好自己的偶像剧。否则,既错过麻雀的欢愉,又无法企及凤凰的荣耀,那岂不是人生最大的悲哀? 1.方文山取得成功的因素有很多,下列不属于同一类的一项是()A.面对生活的苦难,意志坚强,将磨砺转化为锲而不舍的忘我创作。B.认为做人先要做好自己。甘心先做一只“麻雀”,踏踏实实做事。C.有幸获得吴宗宪提供机会,能与周杰伦搭档,强强联手,使他能一朝成名。D.懂得“转弯”:当电影行业不景气时,他退而求其次,以写歌词的形式靠近电影圈。【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时,先在文中筛选出“方文山取得成功的因素”,然后在选项中筛选出不属于同一类的。C项,是外部原因,ABD三项属于内部原因。故选C。2.下列各项对文章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方文山是周杰伦的“御用”词人,他包办了周杰伦所有脍炙人口的精品,成为今日歌坛中无法撼动的“指标性人物”。

B.方文山的成长并非一帆风顺,人生经历过那些困顿、不如意和苦难,让方文山懂得惜福。C.方文山对周杰伦的评价很高,他认为若不是和周杰伦合作,他的歌词不会有今天的成就。D.方文山的歌词能从浩若烟海的作品中脱颖而出,最主要的原因是他写作歌词的风格与众不同,他强调一种整体感觉,不强调段落之间的关系,但阅读时依旧有主题。

E.本篇访谈融记叙、议论、抒情于一炉,特别是对话后的议论,能起到过渡衔接、表达作者观点的作用。【答案】AE 3.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引用一些人的话能起到什么作用?

【答案】写方文山长得很一般,甚至有些丑,突出了他极有升华,词写得十分出色;以幽默诙谐的语言开篇,引起阅读兴趣;同时又以对比的手法突出了方文山横溢的才华。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重要语段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答出文段的内容,然后再答作用。内容上主要是突出方文山的“相貌”和“才华”,作用要注意所引用的话是在文章的开头,所以其作用应该是制造悬念,引起下文,提起阅读兴趣。针对访谈类文本阅读题,有时需结合人物传记和散文的共同特点来解答。

二、【2014级四川省成都市高中毕业班第三次诊断检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对话杨庆祥:是时候说出我们的伤痕了!

访谈嘉宾:杨庆祥(评论家、学者、诗人)凤凰文化:是怎么想要提出“新伤痕文学”这个概念的?

杨庆祥:首先,我已经注意到了有大量的作品在书写“改革开放”这段历史,而且在书写的过程中涉及了伤痕的问题。这些作品中包括前辈作家余华的《第七天》,阎连科的《炸裂志》和最新的作品《日熄》,还包括大量青年作家的作品。

另一方面我又发现整个批评界或者说整个文化界并没有对这种倾向做出一个非常准确的判断。只是从非常简单的社会学角度——比如70后、80后等等——来划分的。我恰恰认为中国当下所谓的“50后、60后、70后、80后”甚至“90后、00后”其实都是同一代人,他们都在面临整个中国向现代化转型过程中的伤痕或阵痛。他们分享了共同的心理结构和情感结构,在他们的表达里面有共同的诉求。我觉得这就是一种“新伤痕文学”之所以出现的重要历史语境,是时候说出我们的伤痕了。

凤凰文化:既然今天主要聊“新伤痕文学”,那我们先从“旧”的伤痕文学说起。伤痕文学有非常明确的指向性(“文革”的历史创伤),它是一个比较短命的文学现象,当时比较重要的作品如《班主任》、《伤痕》,现在看起来是文学史价值大于文学价值的。那么属于“新伤痕文学”范畴的文学作品,也会具有相似的局限或者说遗憾吗?

杨庆祥:八十年代的旧伤痕文学有个很大的局限,对事件的描述大于对人的描述,这就导致了它变成一个非常短暂的潮流。当然它当时被终结也有一定的政治原因。“新伤痕文学”应该从中吸取它的教训。比如余华的《第七天》,在我的定义范畴里面它一定是“新伤痕文学”。但如果“新伤痕文学”止步于余华的《第七天》,它可能也会变成一个短命的文学现象。《第七天》的内在书写模式非常接近于当年旧伤痕文学的模式。其实在我看来,应该上升到哲学和美学的高度。不能上升到这个高度,必然就会很短命,也不能够提供更多的意义和路径。

凤凰文化:你提到“新伤痕文学”不仅仅是发现和揭露,对这个时代也是有照亮和疗愈作用的。这个“疗愈”怎么体现?

杨庆祥:改革开放这么多年,生活在中国的普通人在社会转型的撞击过程当中积累了太多负面的情感性的东西。个人跟世界的相处出现了问题,人和人之间的相处也出现了问题。而我们又没有一个特别明晰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来对这些东西进行整合和改造,这就导致了有很多人会盲目地去追求一些神秘主义的东西。对于真正的现代人来说,其实更需要一种理性的途径。

风凰文化:“疗愈”就是表达出这种感情吗?

杨庆祥:不仅是表达,而是通过一个“语言化”的过程将这种情感进行创造性的转化。书写可以把这种社会的创伤表达出来,个人的创伤和社会的创伤是互为一体的。这种创伤表达出来以后,我们就会发现自己问题的根源所在。

凤凰文化:那么就你的观察,哪些作家或者哪些作品是让人满意的,能够担当起“新伤痕文学”的疗愈作用的?

杨庆祥:有很多人在往这个方向努力地写,但完美的作品目前可能还不存在。我觉得更年轻的作家他们的写作方向是对的,他们采用的是一种对话的视角,没有简单地将伤痕“他者化”。

老一代的作家容易把伤痕轻易地归结于某一个具体的事物。“新伤痕”不是,更年轻的作家们可能会意识到这是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问题。每个人只可能从自我出发然后抵达他者、疗愈他者。首先要反思和批判自己,然后重建自我这个现代概念的主体性。比如张悦然最近出版的长篇《茧》作出了一些尝试。

(摘编自凤凰网)

1.下列对访谈材料相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庆祥认为,“50后”到“00”后有着共同的心理结构,共同的表达诉求,这是“新伤痕文学”出现的重要原因。

B.由于写作上太着力于具体事件,不能上升到哲学和美学高度,旧的“伤痕文学”因缺乏文学价值而成为短命的文学现象。

C.“新伤痕文学”对时代具有疗愈作用,可以通过书写创伤使现代人以理性的途径去对待自己在时代中遇到的问题。

D.年轻作家在写作“新伤痕文学”作品时采用了对话的视角,先反思和批判自己,重建自我主体性,再达到疗愈他者的目的。【答案】B 2.下列对访谈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记者在对“新伤痕文学”提问时,一方面与本国文学中相似类型的作品进行了比较,另一方面也对其现实价值进行了追问。

B.杨庆祥认为余华的作品《第七天》在内在写作模式上仍未摆脱旧“伤痕文学”的影响,因而不能属于“新伤痕文学”。

C.杨庆祥认为“新伤痕文学”通过“语言化”的过程书写负面情感,这是一种创造性的转化,可以将个人创伤转化为社会创伤。

D.杨庆祥认为,虽然完美的“新伤痕文学”作品还未出现,但还是有青年作家做出了好的尝试,譬如张悦然的作品《茧》。

E.杨庆祥认为老一代作家在创作上容易将作品中的“伤痕”简单地“他者化”,作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意识不足。【答案】B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访谈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从文中看,杨庆祥是把《第七天》定位在“新伤痕文学”范围里的,因此B项错误;C项“将个人创伤转化为社会创伤”无中生有。3.杨庆祥为什么说“是时候说出我们的伤痕了”?请根据访谈材料加以探析。

【答案】①因为我们这一代人都处于中国向整个现代化转型的过程中,说出我们的伤痕,可以表达我们共同的诉求。②能让我们深刻反省“文革”时期的政治隐痛问题,从中吸取教训。③对过去有发现与揭露作用,对未来有照亮与疗愈作用。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周有光先生访谈实录

2017 年1月14 日,著名语言学家、“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先生逝世,享年112岁。本次访谈完成于2010年1月21日。

访:吟诵是中国传统的读书法,但今天已经是需要抢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您以前进私塾时,经常吟诵吗?

周:我们那时读古书,都喜欢吟诵,那是一种比较初级的音律,用不到教就会的,因为常常听到某个人吟诵,每个人吟起来不完全一样,它是很自由的,等于是唱山歌啊。唱山歌有一个音乐的调子,这调子用不着教,他就会了。唱起来每一个人都有一点改变,没有很严格的标准的。

访:我们现在要把这种吟诵传承下来,要教孩子或去学习,有没有要掌握的规则呢?

周:什么东西开头都是没有规则,到有规则。我看你们可以自己创造吟诵的规则,但首先要把它保留下来,甚至可以用五线谱把它记下来。

我做了一次试验。苏州的评弹非常有名,我就想用用科学的方法把它们记录下来,将来失传了,可以根据记录来恢复。记录它的语言呢,要用汉字,要用国际音标,还要另外设计一种吴语拼音,可以方便打字;记录音乐呢,要用五线谱,用简谱。每一句都有5个方法记录下来。隔了许多年以后,完全失传了,学者可以根据这个东西把它恢复。

访:我们也可以做这个工作。

周:现在世界上语言共同化很厉害,许多语言都失传了,中国许多方言都失传了。怎样来保留文化,保留古代的东西,很值得研究。

访:周先生,诗的体裁不一样吟诵就不同吗?律诗和绝句它们的吟诵是否一样?近体诗和古体诗是不是不同?

周:调子跟文字的内容没有绝对的关系。文字的内容,你吟诵时,会感觉到对于这种意义有共鸣的时候,可以用调子表达。可是你的表达人家不一定理解。所以说吟诵主要是给自己听的。小时候,我父亲有个小书房特别雅致,常听到他一个人在那边吟诵古书啊。他念给自己听,自己觉得舒服。

访:周先生,刚才您在吟诵的过程中,我注意到您这有摇晃,这个摇,是该前后的摇,还是左右摇? 周:是很自然的。唱山歌的时候自己会手舞足蹈,就这个道理。他的语言、手和脚、身体的运动啊,会发生共鸣的。都是自然的现象。

访:现在的老师教学生读书,已经没有这个姿态。已经不用了吗?

周:在课堂上面,老师念,很少摇。可是,我们常常听到老师一个人他在房间里边念,摇头摆脑的。所以这些都是自己表情的需要,自己发现里边情绪的需要。不是给人看的。

访:中国古代私塾这种读的方法,只求把文章记熟,不去追求理解它的深意,就是您刚才说您小时候老师这样教你们读书的方法,您说好不好?

周:我们那时候念书就是老师怎么教,就怎么学,这是一笔糊涂账。那时几乎没听到教学法这个名字,反正是你跟着我学就算了。

还有个有趣味的事情。我们的中学有个同学从小就读古书,会背许多古书。我很羡慕他,我家里没有古书,他会背,我不会。他很用功,早上五点钟就起来吟诵念书,我也五点钟起来跟着他学,我好多古书会背就是跟他学的,现在也忘不了。

那时候教育跟今天完全不一样。我们那时候中学校上午上三课,九点钟上课,每课是五十分钟。下午没有正课,有许多课叫作游艺课,你可以去学,可以不去学。你今天学这个,明天可以学那个。游艺课什么都有,有古文,有历史,有写字,有音乐。音乐有中国音乐,外国音乐。还有打拳。打拳还有南拳和北拳。随便你去学,你高兴学什么都行。就这随便学的当中出了许多人才。有一个叫储师竹的,他就是把精力放在下午的游艺课上面,去学胡琴,变成“胡琴圣手”。还有一个叫刘天华,是音乐家,那时他已经在我们那里教书了,可是他下午还是跟游艺课去学。

游艺课这个制度很有意思,这里面出了很多人才。所以现在用强逼方法叫学生考试,不一定好。随便他自己学,会学出好东西来。

(摘编自《我读书时如何学习中国古诗文——周有关先生访谈实录》)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吟诵是文学、音律和肢体语言的结合,为防止其失传,可用科学的方法把它记录下来。B.周有光读私塾时吟诵是没有规则的,也不用专门去学习,但他不反对给吟诵制定规则。C.周有光视野开阔,知识渊博,他认为记录一种文化可综合运用古今中外各种不同手段。D.周有光认为吟诵的调子和内容没有什么关系,吟诵是给自己听的,完全可以自由表达。【答案】D 【解析】D项,原文是“调子跟文字的内容没有绝对的关系。”选项属于曲解原文的意思。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统观这篇访谈,采访者围绕“吟诵”这一话题,从吟诵的方法和规则、被访者对吟诵和这种传统读书法的评价这两方面提出问题。

B.吟诵这种中国传统的读书法虽然历史悠久,但一直处于自由散漫状态,周有光认为今人可以自己为其创造规则,目的是将其规范化,更有利于传承。

C.周有光谈到用科学方法纪录苏州评弹的一次试验,采访者表示他们也可以把记录苏州评弹的工作继续下去,这表明周有光保留传统文化的方法对采访者深有启发。

D.周有光发现老师一个人在房间里念书常摇头摆脑,而在课堂上面就很少摇。长此以往,吟诵的姿态就无法得到传承,学生们在吟诵时也不知该怎样摇晃了。

E.周有光认为,对吟诵这种读书法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它有违背现代教育法的地方,但也使自己终生受益。由此可知,现代教育传承这种方法需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答案】BE

3.这篇访谈围绕“吟诵”展开,但最后周有光为什么会谈到“游艺课制度”呢?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①都属于中国的传统教育,想借此说明传统教育方法有很多值得借鉴;②吟诵是自由的,游艺课也是这样,说明自由宽松的学习更容易成才,启发大家对当今的教育进行反思。

【解析】本题是对文中的相关问题进行探究的一道题目,考生要注意结合对文本的理解,向深层次挖掘文意。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保护地球 从懂得开始

雅克·贝汉的最新作品《地球四季》作为“中法环境月”的开幕影片在中国上映,我们特别对法国著名演员、导演、制片人雅克·贝汉进行了专访。

主持人:首先,祝贺您的影片《地球四季》在中国上映。非常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二十多年来,您导演了好几部以自然为题材的影片,比如《迁徙的鸟》和《海洋》,是什么原因促使您拍摄此类影片?

雅克·贝汉:我认为本世纪初最主要的问题之一就是他者的生存:像森林的生存、大海的生存„„这对我们来说很重要。如果大海消失了,如果只有企业家,只有油船,如果人类向污染低头,那太可怕了,人类就会前途无望。而且,我认为电影是令人愉悦的表演,但同时也是武器,直击人的情感。于是我告诉自己:“我们要拍摄电影,保卫大自然,保卫动物。”

主持人:说到电影,您多次强调您的作品是“影片”而非“纪录片”。请问为什么要强调这样的区别?

雅克·贝汉:“纪录片”意味着进行说教。一般来说,纪录片要向观众阐释某些观点,片中呈现的画面仅仅是为了给言论配图,但我们不是为言论配图,而是实质。我想倾听大自然:鸟儿的歌声,动物的低吼。对我来说这就是评论,生动的评论。但是,我们生活在一个令人难过的时代,我想对亲爱的观众说:注意,对我的电影做出评论,是在放映厅里看到画面时对其含义做出思考并得出结论。所以,我不愿意自己的电影被列为“纪录片”。

主持人:您的影片主角是动物,而非人物。您为什么选择了这种方式呢?

雅克·贝汉:因为大家都只讲述我们自己,拍摄与我们人类有关的电影,即便谈到动物,也不过是陪衬。(常常是)在人的场面之后,有一只小狗、小猫或小鸟经过。而我希望给动物近景,因为它们是和我们一样的完整生命。为什么对动物要做出这种区分和矮化呢?我们想过做一件事情,就是呈现仅仅只有人类的生活,没有动物。那时,将会看到人类是多么难受,生活是多么可悲,“没有比一个只有人类生存的世界更不人道的事情了”。

主持人:从《鸟的迁徙》到《海洋》再到《地球四季》,您的视野似乎越来越开阔,人和动物之间的互动越来越多。

雅克·贝汉:我认为,我们缺乏对动物深深的尊重。动物的存在不只是为了成为人类的宠物,不是为了陪伴人类,而是和我们一起,为了去除大都市的屏障,为了让我们体会到身处大自然是多么美妙的事情。

主持人:能用一句话来形容您理想中的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吗?

雅克·贝汉:关系就是一方接受另一方,这一点同样适用于动物身上。如果在田野里你把一只野生动物放在家养动物旁边,野生动物不会逃跑;但是,如果把一个人放进去,所有的动物都会跑掉。现在,所有的动物都知道要害怕人类。主持人:您是否关注过中国的环境问题?近两年来,中法合作拍摄的影片越来越多,您是否有这方面的计划?

雅克·贝汉:我认为中国还有很多功课要做,但目前已经很好了,因为如今在北京我们可以呼吸,能够看见蓝天。在欧洲也有被污染的城市,中国和美国刚刚递交了《巴黎气候协定》的批准书,表明了官方意愿。对于效果,我们拭目以待。至于合作拍摄,我知道双方都有意向和计划,并且已经开始成行。让·雅克·阿诺拍摄了《狼图腾》,取得了成功经验,应该积累更多这样的经验。与此同时,还应该更开放,我愿意更多地参与到中国的环保事业中,电影就是一种如此奇妙的沟通手段。

(摘编自“中国网”2016年10月26日《中国访谈·对话世界》)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雅克·贝汉认为环境破坏是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如果不能解决,人类前途堪忧,他拍摄电影就是为了宣传环境保护和动物保护。

B.雅克·贝汉不想让自己所拍摄的影片成为阐述某些观点的纪录片,他希望自己的影片能够呈现大自然本来的面貌,引起观众思考。

C.在雅克·贝汉的影片中,动物不再是人类的陪衬而是成为了主角,这是为了告诉人们,在自然界中人类并不是真正的主角。

D.雅克·贝汉希望人和动物之间是互相接受的关系,但现实的情况却是,不仅人类对动物缺乏深深的尊重,动物也对人类十分害怕。【答案】C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及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A.主持人首先祝贺《地球四季》上映,接着提出与影片题材的相关问题,既让受访者放松,感受到尊重,也让访谈得以顺畅展开。

B.雅克·贝汉在访谈中十分坦诚,感慨自己“生活在一个令人难过的时代”,这是影片主题被观众误解后,他遗憾心情的真实表现。

C.雅克·贝汉拍摄影片的视野越来越开阔,他的影片更多地关注动物与人之间的关系,这反映了他对环境问题的认知不断丰富。

D.雅克·贝汉的演员、导演和制片人经历使他对电影的认识不断深入,他认为电影不仅是表演和武器,更重要的是一种沟通手段。

E.雅克·贝汉对中国感情很深厚,他充分肯定了中国政府在环境治理问题上的努力和成效,并十分向往与中国在电影方面的合作。【答案】AC 【解析】B项,感慨生活在一个难过的时代并非是观众误解影片的主题,而是不愿意自己的电影被观众以为是纪录片。D项,电影是表演、武器,是一种沟通手段,但是他没有强调沟通手段的功能更重要。E项,充分肯定了中国政府在环境治理问题上的努力和成效表述错误。文中雅克·贝汉说:我认为中国还有很多功课要做;对于效果,我们拭目以待。

6.这篇访谈体现了雅克·贝汉先生哪些精神特质?请结合采访的话题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①忧患的意识。雅克·贝汉先生关注环境问题,担忧人类前途。②独立的思考。雅克·贝汉先生对电影有深刻的认知和独到的见解。③平等的精神。雅克·贝汉先生尊重动物,追求人和动物的平等。④开放的心态。雅克·贝汉先生关注中国环保问题,积极参与中国环保事业。

第三篇:2017-2018学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大题精做:05外国小说阅读含解析

外国小说阅读

(2017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问题。

一个圣诞节的回忆 [美]杜鲁门·卡波特

请设想一下二十多年前一个十一月的早晨,一个白发剪得短短的妇人站在窗口,大声说:“这是做水果蛋糕的好天气!巴迪,去把我们的车推来,我们要烤三十个水果蛋糕呢。” 那时我七岁,她六十光景,我们是很远的表亲。从我记事起,我俩就住在一起。她叫我“巴迪”,为了纪念她以前最好的朋友。那个巴迪早死了,当时她自己还是个孩子。她现在仍是个孩子。我们把童车推进山核桃树丛。童车是我出生时买的,快散了,轮子摇来摆去,像醉鬼的腿。奎尼是我们养的一条小狗,她挺过了一场瘟疫和两次响尾蛇的噬咬,现在一路小跑跟在小车旁。三个小时后我们回到厨房,把拉回家的满满一车风吹自落的山核桃的壳剥去。欢快的裂壳声像是微弱的雷鸣,核桃肉散发着甜美的香气。奎尼求我们给她点尝尝,我的朋友时不时偷偷给她一点,但我俩是绝对不可以吃的,“这些山核桃还不见得够做三十个水果蛋糕呢。”明月高照,小车空了,碗满满的。第二天,我最喜欢的事开始了:大采购。樱桃,柑橘,香草,葡萄干,威士忌,大量的面粉和黄油„„嗬,简直要一匹小马才能把车拉回家。我们没钱,但每年总能用尽各种办法,筹到一笔水果蛋糕基金:卖破烂,卖摘来的一桶桶黑莓、一罐罐自制的果酱、苹果冻,为葬礼和婚礼采集鲜花。黑炉子加足了煤和柴火,烧得像一只发光的南瓜。打蛋器旋转着,调羹在一碗碗黄油和糖里搅动,香草让空气变得甜甜的,姜又增加了香味。厨房里浓香扑鼻,弥漫到整幢屋子。四天后,大功告成,三十只蛋糕放在窗台、搁板上晾着。

蛋糕给谁呢?朋友呗。不一定是邻近的,大半倒是只见过一次,甚至素未谋面的,我们喜欢的朋友。例如罗斯福总统,一年来镇上两次的小个子磨刀人,帕克(班车司机,他每天在尘土飞扬中嗖地一声驶过时和我们互相挥手招呼)。是不是因为我的朋友太害羞了,才把这些陌生人当作真正的朋友?我想是的。我们的纪念册里有用白宫信笺写的答谢信,有磨刀人寄来的一分钱明信片——它们让我们觉得和外面丰富的世界联系在一起。

厨房空了,蛋糕都送走了,我的朋友要庆祝一下——还剩下一点威士忌。奎尼分到满满一勺,倒在她的咖啡碗里(她喜欢菊苣香的浓咖啡),我们平分剩下的。奎尼躺在地上打滚,爪子在空中乱抓。我身子里热烘烘地冒火星,像快要烧成灰烬的木柴。我的朋友围着炉子跳圆舞曲,两只手提起那身蹩脚的花布连衣裙的裙边,就像是舞会上穿的礼服,唱着“指给我回家的路”。

下一个任务就是准备礼物。我想给她买整整一磅樱桃巧克力,不过,我给她做了只风筝。她希望给我

一辆自行车,不过,我肯定她也是给我做风筝——和去年一样,和前年也一样。我们又凑了五分钱给奎尼买了一大根还有余肉可啃的牛骨头,用彩纸包起来,高高地挂在圣诞树顶上一颗银星边。奎尼知道那是牛肉骨头,馋得坐在树下呆望着,该睡了还不肯走。我的兴奋不亚于她,踢被子,翻枕头,就像是热得不可开交的夏天夜晚。我的朋友手持蜡烛坐到我的床沿:“我一点也睡不着,心像兔子一样乱跳。你说罗斯福夫人会在晚餐时端上我们的水果蛋糕吗?”我俩在床上挤作一团,她在我的手心里写“我爱你”。“你的手比以前大了。我想我大概不愿你长大。你长大了,我们还能继续当朋友吗?”我说我们永远是朋友。

这是我们一起过的最后一个圣诞节。

我上了军事学校。我也有了新家,但那不算数。我的朋友在哪里,哪里才是我的家,而我再也没回去过。

她还待在那里,有奎尼做伴,后来只剩她一个人。(她写道:“昨天,梅西的马踢伤了奎尼,伤得很重。谢天谢地,她没有太痛苦。我把她包在一张条纹床单里,用童车推到草地„„”)以后几年的十一月里,她还是做水果蛋糕,她一个人,没有从前做得多,不用说,总是把“最好的那个”寄给我。渐渐地,她在信中把我和早已死去的巴迪混淆起来。

终于,又一个十一月的早晨来临,一个树叶光光、没有小鸟的冬天早晨,她再也爬不起来大声说:“这是做水果蛋糕的好天气!”

(有删改)

1.结合情节,简要分析小说中“我的朋友”的生活状态。

【答案】贫穷、孤单,却热爱生活、充满快乐。从卖破烂来筹集水果蛋糕基金、自己做风筝作为礼物、凑五分钱买牛骨头等情节,可见其贫穷;从只有“我”和小狗陪伴她等情节,可见其孤单;从满怀欣喜地做蛋糕、送蛋糕、准备礼物等情节,可见其热爱生活、充满快乐。

2.文中画线句表达了“我”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对“我的朋友”深沉的爱与依恋;为自己再也没有回去过而感伤、遗憾。

3.小狗奎尼在小说中多次出现,简析其对人物刻画的映衬作用。

【答案】小狗奎尼经受的磨难,映衬了“我们”生活的艰难与坚强;小狗奎尼的特殊待遇,映衬了“我们”的善良与平等;小狗奎尼的兴奋状态,映衬了“我们”的快乐幸福;小狗奎尼的离世,映衬了“我的朋友”的孤单寂寞。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作用题。题干要求“对人物刻画的映衬作用”,抓住关键词“映衬”分析。如映衬了“我们”生活的艰难与坚强;善良与平等;快乐幸福;孤单寂寞。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即可。

名师点睛

对于人物形象作用题,考生可以从如下几个角度分析作答: ①从对人物形象上:烘托突出主人公性格(性格上对比差异); ②从对主题上:深化主题(次要人物性格与主题间联系);

④从对情节上: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站在次要人物角度推动故事发展),烘托气氛。4.请探究小说结尾的表达效果。

【答案】呼应开头,让小说形成完整的结构;对冬日清晨的环境描写,让“我的朋友”的辞世带上感伤的色彩;清冷的氛围与“我的朋友”欢快的话语形成反差,增添小说的张力;叙述语言克制,蕴含着强烈的情感。【解析】本题是探究题。探究小说结尾段的表达效果。主要结合小说的要素分析,从情节发展、主旨表达、人物形象塑造等方面分析。如呼应开头;给作品带上感伤的色彩;清冷的氛围与“我的朋友”欢快的话语形成反差,增添小说的张力等。

一、(2017届河南省高三高考(全国Ⅰ卷)诊断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违背诺言

[美]劳莱恩M·格雷戈伊

我们走在林荫道上,看见一家体育用品商店挂着“停业大减价”的招牌。“哎!快教我几招自我控制的妙法!”我想停下来,进去看看,便急忙对丈夫说道。

“没有我们需要的东西,”他说,“这里都是些价高质次的东西。不然的话,他们也就不会走到停业

关门这一步。”

“可它们是体育用品。”我想哄他几句,“或许还可以为我们的孙儿孙女们买几样便宜的东西呢。况且,你也喜欢小渔船和钓具。你那张‘梦之舟’在浴室的镜子上都已经贴了好几年了,我想你也该进去找一找。”

“你疯了吗?”他说,“我想要的船可是超一流的,超一流的,知道吗?要是我攒够了6000美元,我就马上从厂家直接定做,而且还要银色的。这种快倒闭的商店肯定不会有我的‘梦之舟’。而且我也不愿意与这群见到便宜货就疯狂的傻瓜们挤来挤去。”

“你这人简直不通人情,令人讨厌!”我反驳道,“我恰恰喜欢人多的地方。我保证不买任何东西,只是在商店里四处逛一逛。你就在这里喝点咖啡吧,半个小时之后,我回来找你。”

“老太婆,无法守信就不要许诺。”他说,“我知道你又要去那里买一些无用的破烂货回去。你是向来如此。”

他的这句话令我气愤至极。我自信是一个明智的消费者。“老家伙,我要让你看看。”我决定不再买任何便宜的东西,不管是什么。哈!我才不会给这个自作聪明的“万事通先生”幸灾乐祸的机会呢!

我调整了一下情绪,走进拥挤的商店。走廊上,曲棍球器械、篮球、高尔夫球棒、健身器械、钓鱼器具、各种儿童玩具上,到处都挂着一张张大大的标牌:关门大减价——最多打2折,决不还价!

我在人流中东躲西闪,享受着减价大甩卖所带来的兴奋。

突然,我发现商店后面陈列着一只与我丈夫图画上完全一样的、银光闪闪的独木舟,上面的救生衣、船桨和钓鱼器具一应俱全。我紧张得喘不过气来,眨了眨眼睛,再定神一看。是的,它还在那里。一条超一流的独木舟!我拨开人群,拼命往前挤,结果跌入独木舟中,便顺势坐在里面,急切地寻找上面的价格标签。

找到了!标签上制造厂家的含税建议价6750美元上打了一个“×”,旁边手写了一个750美元。肯定是搞错了,减了6000美元?我得找售货员问问。

我看到了一个佩戴“我是马修”证牌的年轻伙计。我冲上去抓住他的袖子。“请问这个独木舟是不是有毛病?为什么只要750美元?”

“噢,没有什么毛病,只是我们要停业了。我去查一下。”

几分钟后,他回来了。“夫人,很抱歉!有人将标签搞错了。它的整套价格是4750美元。按常规这条船要值8000多美元,因此,现在这个价仍然是物有所值。”我的眼里噙满了泪花。“噢,是的。”我满怀忧伤。“当然,刚才那个价格太诱人了。它与我丈夫梦寐以求的独木舟完全一样。星期五是我丈夫的62岁生日。由于健康原因,他不得不早早地退休了。光靠养老金生活,日子本来就艰难了。但是,这个固执的老家伙却要每个星期攒上10美元,想买一只这样的独木舟。他经常说,他要在退休后驾着一只独木舟去钓鱼,聊以安享晚年。”说着说着,我的声音渐渐软弱无力,说完便转身离开了。

当我走出大门,马修追了上来。“夫人,你有750美元另加25美元运费,再交一点附加税吗?”“有的,有的。可我就这么多了。”我气喘吁吁地答道。此时此刻,我马上想到了自己为做白内障手术还攒了一点钱。

“那么,就这样吧,他可以得到这只独木舟了。另外,我们还将送上一只前桨,作为他的生日礼物。” 我忍不住哭了。我的一双老手在不停地颤抖着,在支票上签字时,我的两眼已经是一片模糊了。马修也同样哽咽了。

“夫人,有件事我必须告诉你,这家店是我祖父开的,他经营这家店已经超过三十年了。他总是答应哪一天要退休。他说,他要退下来放松放松,还要出去放舟垂钓。所以,去年他为自己定做这只独木舟。然而,他却一直没有抽出时间去用它。”

说着,马修更是泣不成声了。“我的祖父死了,死得很突然,就在上个星期,他才68岁。我想,如果你丈夫得到这只独木舟,想必祖父的在天之灵也会感到安慰。不过,你必须保证你的丈夫要经常使用它,能保证吗?”

“我保证。”说完,我急忙离开了商店,去寻找我那可爱又可气的丈夫。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你疯了吗?”“你这人简直不通人情,令人讨厌!”等对话生动地塑造了人物形象,揭示了夫妻间的矛盾,表现了他们性格上的尖锐对立。

B.小说写商店里拥挤的人流,走廊上的曲棍球器械、篮球、高尔夫球棒、健身器械、钓鱼器具等,为下文写发现独木舟后的惊喜之情作了铺垫。

C.小说中写“我”签完字后马修的哽咽,是来衬托“我”的“哭”,表明马修一方面同情“我”的家境,一方面也为“我”对丈夫的一片深情所感动。

D.小说的结尾句“我急忙离开了商店,去寻找我那可爱又可气的丈夫”很有意味,既有违背诺言后的惴惴不安,也有买到独木舟后的欣喜。【答案】B

2.小说中的“我”有哪些形象特征?请简要分析。

【答案】(1)幽默风趣。想逛商店,却用俏皮的口吻说:“哎!快教我几招自我控制的妙法!”(2)生活

节俭。“我”自信是一个明智的消费者,喜欢买一些便宜的商品。(3)对丈夫关心体贴,深爱着自己的丈夫。在商店里看到丈夫梦寐以求的独木舟,激动不已,虽然经济不宽裕,还毅然决定用为自己做白内障手术的钱,为丈夫买下那只“独木舟”。

【解析】这是一道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他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如此题从“‘我’自信是一个明智的消费者,喜欢买一些便宜的商品”等情节中概括出其“生活节俭”的性格特征。

3.小说中多次写到“独木舟”,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①小说的线索。“独木舟”贯穿小说始终,使小说脉络清晰,结构严谨。②推动情节发展。由想买独木舟到进店发现并买下独木舟,“独木舟”与小说情节的发展密切关联,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③揭示了小说的主旨,深化了主题。围绕“独木舟”发生的故事,表现了夫妻、祖孙以及普通人之间的感情,也触及为谋生而忙碌、难得休闲的生活状态以及表现了对生活在这种状态下的人的怜爱等内容。④更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通过“独木舟”这一事物,更能表现出“我”对丈夫的爱。【解析】这道题可从结构、内容角度分析。结构上主要是从线索和上下文的关系、和题目的关系角度考虑。这篇小说围绕“独木舟”展示,从想买独木舟写起,到发现独木舟、买下独木舟,文章结构十分清晰。内容上,独木舟涉及了多方面的内容,引发对人生状态、情感等的思考,表达的内容十分丰富。

二、(2017届重庆市巴蜀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质量调查)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永远的黑子

【日】吉佐和子、久来正雄

日本歌舞伎界有那么一群人,身份低微,平时被老板和名演员们呼来喝去,受尽了鄙夷的眼光。他们的工作是打杂、布置舞台和提词。为了让观众无视他们的存在,他们全身都穿着象征“无”的黑衣,连脸部都用黑纱遮盖,故而被称作“黑子”。

笔十郎就是众多黑子中的一个。今天,笔十郎负责给老板提词。老板是著名的歌舞伎演员,脾气不好,笔十郎经常挨他的骂。这次的脚本是新本子,台词既多又绕口,笔十郎还来不及熟悉。可是老板为了吸引观众,只排练了几天,就赶着要公演。

等到老板忘词需要提词了,躲在暗处的笔十郎用来照亮剧本的手电筒却坏了。他嘴里不自觉地喃喃着:“手电筒呢?”

老板一听,以为这是台词,跟着说道:“手电筒呢?”台下登时哄堂大笑。

幕布刚降下,演砸了的老板大骂笔十郎,气恼道:“就这样你还想演戏?做梦吧!”长久以来,笔十郎的梦想是能脱下黑衣,在舞台上正儿八经地当一回演员。现在,他心里难受极了,感到梦想已经彻底破灭了。

可巧,排演《水浒英雄传》时,扮演老虎的演员把腰扭伤了,笔十郎被编剧推荐代演。这可乐坏了笔十郎,他把这个喜讯告诉了儿子,并带着他去动物园,看老虎,学习老虎的姿势。

作为卑微的最底层,笔十郎年过四十才勉强娶了一个仆妇当妻子,生下儿子一雄。仆妇前几年去世了,笔十郎既当爹又当妈,把一雄拉扯到八岁,孩子正是好动的年龄,整天吵着要爸爸带自己去玩。笔十郎忙于养家糊口,一直没能满足孩子的愿望。

动物园的老虎身上皮毛暗沉,隐约可见根根瘦骨,却还要表演节目。饲养员说:“现在正值战争时期,哪有多余的肉给老虎吃?”

“老虎好可怜呀!”站在一旁的一雄突然哭了,“爸爸,你演的老虎也是这么可怜吗?”笔十郎不知该如何回答。

笔十郎借助向前辈请教、观看默片里的老虎等方式,研究老虎的形态动作,彩排时演得惟妙惟肖。正式演出时,笔十郎把儿子安排在后台台口,让他近距离看自己表演,然后将虎皮往身上一套,“嗷嗷”猛吼,扑到武松跟前„„演老虎最重要的就在于“一扑”、“一掀”、“一剪”这三个动作,笔十郎表现得相当不错,懂门道的观众又给出一阵掌声。

老虎三招无效,气也泄了,武松趁此时机,揪住虎头,一顿铁拳猛打,把老虎打得动弹不得。老虎被武松打死,武松再唱一小段,就能谢幕了。笔十郎趴在地上,屏息静气,等待收场。就在这时,笔十郎突然发现一雄站在台口,眼中满是泪水,边哭边说道:“老虎好可怜呀!爸爸好可怜呀!”

笔十郎心中一痛,猛地想起那天带一雄去动物园,一雄望着笼子里的瘦老虎,也曾这样哭过。啊,可怜的孩子,从小就没有了母亲,自己又终日为糊口而低声下气,经常被儿子看到怯弱的一面。可儿子不但没有瞧不起自己,还为自己感到心疼不已。笔十郎想,作为父亲,我真是太不堪,也亏欠儿子太多了。今天,我再也不能让儿子失望了。

笔十郎想到这里,牙一咬,忽地两爪一撑,从地上跃起,一声虎啸又朝武松扑了过去。扮武松的演员呆住了,急忙在笔十郎耳边小声说:“你已经死了,快躺下,快躺下。”笔十郎毫不理会,全力撕咬。武松无奈,只得又抡起拳头,再度大战老虎。可是这回怪了,这老虎怎么也打不死,每次将笔十郎摁倒了,他又立即精神抖擞地飞扑上来。两人足足厮打了大半个小时,观众全看傻了,老板气得在后台直跺脚。

终于,扮武松的演员体力耗尽,脚一软,晕了过去,直挺挺地一动不动了。观众席上一片哗然,老虎打死了武松,太稀奇了,大伙儿都乐坏了。

在一片笑声中,突然响起一个稚嫩童声的欢呼:“太棒啦,爸爸太棒啦!这才是老虎呀!”笔十郎回头望见儿子的笑脸,心中充满了说不出的畅快,随即脚一软,也累瘫在台上。几名黑子急急跑上舞台,将武松和笔十郎抬到后台。

好好的一出戏被演砸了,老板铁青着脸,半晌不言语,最后既愤恨又轻蔑地对笔十郎说了句:“你啊,一辈子都只配当黑子!”

笔十郎一言不发,只是将一雄搂在怀里,搂得紧紧的,他已明白什么才是最重要的!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开头介绍“黑子”在日本歌舞伎界的地位、处境、工作任务及待遇,表现了主人公的身份特点和生活境况,为下文写其私改剧情,“打死”武松作了铺垫。

B.笔十郎获得宝贵的演出机会,他把这个喜讯与儿子分享,并带他去动物园看老虎,学习老虎的姿势,说明他既有事业心,又没有忘记家庭责任。

C.动物园的老虎身上皮毛暗沉,隐约可见根根瘦骨,却还要表演节目;饲养员说现在正值战争期间,没有多余的肉给老虎吃,流露出强烈的反战情绪。

D.小说介绍主人公身份后,表现其由怯弱到勇敢、由忽略儿子到疼爱儿子的变化采用了顺叙手法,还描写了他的肖像、语言、神态、动作、心理,表现出对社会和人生的深入思考。【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A项,“为下文写其私改剧情,‘打死’武松作了铺垫”分析错误。身份的低微表明他没有私改剧情的资格和可能,下文中交代的父子相依为命,在动物园中儿子觉得老虎可怜才为下文私改剧情做了铺垫。C项,“流露出强烈的反战情绪”有拔高之嫌。D项,文中没有对主人公肖像、神态的描写。

5.作者以“永远的黑子”为题,所表达的丰富内涵有哪些?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内涵:①点明笔十郎的身份,永远处于社会最底层,身份卑微,突出作者的悲悯情怀。②抨击不合理的等级制度。笔十郎虽然有梦想,肯用功,但仍然遭到侮辱和打击,只能“永远”做黑子。③赞美笔十郎。笔十郎不向命运屈服的反抗精神和对亲情的倾情呵护,让人钦佩,成为一个“不朽”的黑子。

6.小说中笔十郎饰演老虎,在正式表演中居然“打死”了武松,你怎样评价笔十郎的行为?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观点。

【答案】示例一:应该充分肯定。亲情与做人的尊严要比事业、梦想更为重要。①笔十郎作为黑子,虽然有梦想,肯用功,但还是受尽鄙夷和辱骂,遭到沉重的打击,他“打死”武松,虽然把戏演砸了,但在儿子面前赢得了作为父亲的尊严。②笔十郎的儿子从小丧母,不但没有瞧不起怯弱的爸爸,还对他心疼不已。笔十郎感觉自己对不起儿子,不想让儿子失望,他“打死”武松,换来儿子的欢呼,感受到亲情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所以,应该肯定。

示例二:笔十郎的行为不合适。他的行为不冷静,不理智,是虚荣和冲动作怪。①笔十郎的做法是对敬业精神的背叛。角色有分工,就是演配角也要认真对待,这与做人的尊严无关。为了满足儿子的愿望私改剧情,分明把职业当儿戏,这样既对不起儿子,也对不起其他演员和剧团。②笔十郎的做法是一时冲动。儿子的哭声刺激了他,但他的行为很可能使他失去工作,冲动是魔鬼,这会毁了他和孩子的生活的。【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这道题首先要对笔十郎的行为做出判断,赞成还是反对,要有自己明确的观点,然后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分析。如果肯定笔十郎的做法,要从个人尊严的维护、在儿子面前的形象、亲情重于一切的角度做出分析。如果否定笔十郎的做法,则要从他工作的角度给出分析。作为演员,要按照剧本认真的表演,如果任意篡改剧情,是对工作的不负责任,甚至是冲动的性格缺陷的体现。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心与手 欧·亨利

在丹佛车站,一帮旅客拥进开往东部方向的BM公司的快车车厢。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衣着华丽的年轻女子,身边摆满有经验的旅行者才会携带的豪华物品。在新上车的旅客中走来了两个人。一位年轻英俊,神态举止显得果敢而又坦率;另一位则脸色阴沉,行动拖沓。他们被手铐铐在一起。

两个人穿过车厢过道,一张背向的位子是唯一空着的,而且正对着那位迷人的女人。他们就在这张空位子上坐了下来。年轻的女子看到他们,即刻脸上浮现出妩媚的笑颜,圆润的双颊也有些发红。接着只见她伸出那戴着灰色手套的手与来客握手。她开口说话的声音听上去甜美而又舒缓,让人感到她是一位爱好交谈的人。

她说道:“噢,埃斯顿先生,怎么,他乡异地,连老朋友也不认识了?”

年轻英俊的那位听到她的声音,立刻强烈地一怔,显得局促不安起来,然后他用左手握住了她的手。“费尔吉德小姐,”他笑着说,“我请求您原谅我不能用另一只手握手,因为它现在正派用场呢。”

他微微地提起右手,只见一副闪亮的“手镯”正把他的右手腕和同伴的左手腕扣在一起。年轻姑娘眼中的兴奋神情渐渐地变成一种惶惑的恐惧。脸颊上的红色也消退了。她不解地张开双唇,力图缓解难过的心情。埃斯顿微微一笑,好像是这位小姐的样子使他发笑一样。他刚要开口解释,他的同伴抢先说话了。这位脸色阴沉的人一直用他那锐利机敏的眼睛偷偷地察看着姑娘的表情。

“请允许我说话,小姐。我看得出您和这位警长一定很熟悉,如果您让他在判罪的时候替我说几句好话,那我的处境一定会好多了。他正送我去内森维茨监狱,我将因伪造罪在那儿被判处7年徒刑。”

“噢,”姑娘舒了口气,脸色恢复了自然,“那么这就是你现在做的差事,当个警长。”

“亲爱的费尔吉德小姐,”埃斯顿平静地说道,“我不得不找个差事做。钱总是生翅而飞的。你也清楚在华盛顿是要有钱才能和别人一样地生活。我发现西部有个赚钱的好去处,所以„„,当然警长的地位自然比不上大使,但是„„”

“大使,”姑娘兴奋地说道,“你可别再提大使了,大使可不需要做这种事情,这点你应该是知道的。你现在既然成了一名勇敢的西部英雄,骑马,打枪,经历各种危险,那么生活也一定和在华盛顿时大不一样。你可再也不和老朋友们一道了。”

姑娘的眼光再次被吸引到了那副亮闪闪的手铐上,她睁大了眼睛。

“请别在意,小姐,”另外那位来客又说道,“为了不让犯人逃跑,所有的警长都把自己和犯人铐在一起,埃斯顿先生是懂得这一点的。”

“要过多久我们才能在华盛顿见面?”姑娘问。

“我想不会是马上,”埃斯顿回答,“我想恐怕我是不会有轻松自在的日子过了。”

“我喜爱西部,”姑娘不在意地说着,眼光温柔地闪动着。看着车窗外,她坦率自然,毫不掩饰地告诉他说:“妈妈和我在西部度过了整个夏天,因为父亲生病,她一星期前回去了。我在西部过得很愉快,我想这儿的空气适合于我。金钱可代表不了一切,但人们常在这点上出差错,并执迷不悟地„„”

“我说警长先生,”脸色阴沉的那位粗声地说道,“这太不公平了,我需要喝点酒,我一天没抽烟了。你们谈够了吗?现在带我去抽烟室好吗?我真想过过瘾。”

这两位系在一起的旅行者站起身,埃斯顿脸上依旧挂着迟钝的微笑。

“我可不能拒绝一个抽烟的请求,”他轻声说,“这是一位不走运的朋友。再见,费尔吉德小姐,工作需要,你能理解。”他伸手握别。

“你现在去不了东部太遗憾了。”她一面说着,一面重新整理好衣裳,恢复起仪态,“但我想你一定会继续旅行到内森维茨的。”

“是的,”埃斯顿回答,“我要去内森维茨。” 两位来客小心翼翼地穿过车厢过道进入吸烟室。

另外两个坐在一旁的旅客几乎听到他们的全部谈话,其中一个说道:“那个警长真是条好汉,很多西部人都这样棒。”

“如此年轻的小伙子就担任一个这么大的职务,是吗?”另一个问道。

“年轻!”第一个人大叫道,“为什么——噢!你真的看准了吗?我是说——你见过把犯人铐在自己右手上的警官吗?”

1.下列对小说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男女主人公依次出场,只介绍人物的外貌神态,并不点明人物的具体身份,目的是设置悬念,推动情节发展。

B.费尔吉德小姐坦率自然、纯真善良,而且自始至终都没有发现警官的破绽。

C.欧·亨利的这篇小说技巧性很强,埋下伏笔,做好铺垫,勾勒矛盾,而情节的设置有戏剧性。D.欧·亨利的小说一般具有讽刺味道,这篇小说实际上是在嘲笑这个罪犯装得像真警察—样,讽刺了装腔作势的人。

【答案】D

【解析】D项,对文章主旨的解读错误。

2.这篇小说结尾暗示了什么?前文对这一结尾作了哪些铺垫?

【答案】暗示承认自己是罪犯的人才是真正的警长,而埃斯顿才是罪犯。铺垫有以下几处:①埃斯顿的神情。当姑娘跟他打招呼时,他显得局促不安。②埃斯顿的语言。当姑娘问多久能见面时,他说“我想恐怕我是不会有轻松自在的日子过了。”③自称是罪犯的人的神情。“这位脸色阴沉的人一直用他那锐利机敏的眼睛偷偷地察看着姑娘的表情”。

3.小说的题目是“心与手”,请从情节和主题的角度探究以此为题的理由。

【答案】①小说的情节是和两只铐在一起的手紧密相关的。一个女子在火车上遇到了老朋友,却发现老朋友的一只手和另外一个人的手用手铐铐在了一起,女子惊讶,朋友尴尬,而另外一个被铐的人——真正的警长出于好心解释说自己是罪犯,她的朋友是警长,缓解了这一尴尬局面。②小说表面上写的是“被铐在一起的手”的故事,揭示的却是“心”的问题——心灵深处的人性美。警长为了保护罪犯的面子和尊严,不给他造成心灵上的负担,编造了一个善意的谎言,这体现了警长善解人意,为别人着想、体谅他人之心。【解析】注意从情节上分析。

二、(2017届宁夏银川一中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家 【美】皮特·哈米尔

几年前,我在纽约格林威治村遇到一个姑娘,就是从她那里我第一次听到这个故事。这个故事也许是一个神秘的民间传说,每隔几年重复出现,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重新流传。然而我仍然愿意相信它确实在某时某地发生过。

他们要到劳德戴尔要塞去——共三个小伙子和三个姑娘——上公共汽车时,他们拎着纸袋,里面装有三明治和葡萄酒,梦想见到金色的沙滩和大海的潮汐。这时,纽约灰暗而寒冷的春天已经在他们身后消失。

公共汽车驶过新泽西州时,他们开始注意到文戈。文戈坐在他们前面,衣着简朴,但不很合身。他坐在那里,从来没有动一下,满是灰尘的脸上看不出他的实际年龄。他一直咬着嘴唇,表情冷漠,一语不发。

深夜,汽车抵达华盛顿郊外,在霍华德·约翰逊饭店停下。大家都下了车,只有文戈坐在座位上像生了根似的一动也不动。几个小伙子感到奇怪,试图猜想他的身世:也许他是一个船长,也许是抛下妻子,离家出走的人,也许是一个回家的老兵,他们回到车上时,一个姑娘坐在他身边,作了自我介绍。

“我们要到佛罗里达去,”她欣喜地说,“听说那儿真美。” “是的。”他平静地说,仿佛他想起了曾极力忘掉的事情。

“想喝点葡萄酒吗?”她问。他微微一笑,对着酒瓶喝了一大口。他向她道了谢,又陷入了沉默。过了一会儿,她回到伙伴中间,文戈则打着盹睡着了。

次日早晨,他们一觉醒来发现汽车已停在另一家霍华德·约翰逊饭店门外。这次文戈进了饭店,那个姑娘坚持要文戈与他们坐在一起。他看来很害羞,要了一杯不加牛奶的清咖啡。他听着年轻人闲聊海滩露宿的情景,紧张不安地抽着烟。回到车上后,那个姑娘又与文戈坐在了一起。过了一会儿,他讲述了自己辛酸的经历。他在纽约监狱里关了四年,现在回家去。

“你结婚了吗?”

“我不知道。” “你不知道?”她问。

“是这样,在我坐牢时我曾给妻子写过信,”他说,“我告诉她,我要离开很长时间,如果她受不了,如果孩子们总是问这问那,如果她太伤心,那么她可以把我忘掉。我能理解。再找一个丈夫。我说——她是一个极好的女人,确实了不起——把我忘掉吧。我告诉她不必给我写信。果真如此,三年半里她没有给我写过一封信。”

“你现在回家,对家里的情况什么都不知道?”

“是的,”他羞怯地说,“不过,上一周,当我确信假释就要批准时,我又给她写了信。我们过去住在布伦斯威克镇,就在杰克逊维海港前边。镇口有一棵高大的橡树,你一进镇就能望见。我告诉她,如果她没有改嫁,愿意等我回家,那就在橡树上系一条黄手帕。我看见黄手帕就会下车回家。如果她不想要我,就忘掉这件事——不系手帕,这样我就继续坐在车上走过去。”

“哇,”那个姑娘叫起来,“哇!”

她告诉了其余的人,很快大家都知道了。他们都关注着布伦斯威克镇的到来,并相互传看着文戈拿出来的几张照片,照片上是他妻子和三个孩子——妻子透露出一种纯朴之美,孩子们尚未发育成熟。可以看得出来,照片不知被文戈抚摩多少次了。

现在他们离布伦斯威克镇还有二十英里,几个年轻人都坐在右边靠窗的座位上,等待着那棵大橡树的出现。文戈停止张望,脸上的肌肉绷得紧紧的,好像他在给自己鼓劲,决心战胜另一次失望。

这时离布伦斯威克镇只有十英里,五英里„„突然,所有年轻人都从座位上站了起来,他们叫呀,喊呀,高兴得手舞足蹈。但只有文戈除外。

文戈坐在那儿望着橡树惊呆了。树上挂满了黄手帕——二十条,三十条,也许有几百条;这棵树,真像一面欢迎的旗帜,在迎风招展。正当年轻人高声欢呼的时候,这位老囚犯慢慢地从座位上站起来,朝着汽车前面的方向,回家去了。

(原载《美国小小说百家精品》)4.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神秘的民间传说,每隔几年重复出现,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重新流传,是说这样的故事经常发生,表现人们对幸福的期盼。

B.文戈“表情冷漠,一语不发”,引起了年轻人对他的神秘身份的猜测,主要是为了表现文戈冷漠的性格侧面,为后文写他是罪犯作铺垫。

C.小说文字简洁,注重细节描写。文戈“衣着简朴,但不很合身”“照片不知被文戈抚摩多少次”等,看似简单的几句话,却巧妙地暗示出人物的身份和性格。

D.小说以文戈所讲的故事为线索,讲述了文戈与妻子的动人的爱情故事,处处设置悬念,层层铺垫,直到结尾才揭示结局,引人入胜。【答案】C 5.小说中多次出现对比的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文戈外在的冷漠平静、一言不发与内心深处的波涛汹涌、起伏跌宕形成对比。②文戈心里对妻子的爱恋、归家的渴望与不知妻子是否接纳他的恐惧形成对比。③几个年轻人的热情好奇与文戈的冷漠安静形成对比。④见到黄手帕时年轻人的激动与文戈的冷静的外在表现形成对比。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该题,应当结合原文内容分析,找出文中的四处对比,并且概括表述出来即可。如文戈外在与内心的对比、几个年轻人的热情好奇与文戈的冷漠安静对比、年轻人的激动与文戈的冷静的外在对比等等,分点作答,意思对即可。

6.本文题目是“回家”,也有人认为不如用“幸福的黄手帕”,你的看法呢?请谈谈理由。

【答案】示例一 “回家”好。

①小说写文戈的回家之路,文戈是小说中的线索性人物,小说从动作、神情、语言等角度正面表现文戈形象;

②回家途中的文戈是小说情节展开的中心人物,小说中人物的活动都是围绕文戈回家展开; ③小说通过文戈在回家途中讲述自己辛酸的经历,表现人们对亲情对人间温暖渴望的主题。示例二 “幸福的黄手帕”好。

①小说幕后的文戈妻子是小说着力表现的主要人物,而黄手帕的有无与之有直接关系,文戈、几个年轻人只是引线;

②挂黄手帕的文戈妻子是情节发展决定性人物,文戈的的命运前程决定于已离开了很长时间的妻子;

③小说对亲情对人间温情渴望的主题主要是通过挂黄手帕的文戈妻子表现出来的。

第四篇:2017_2018学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大题精做09新闻科普类文本阅读含解析新人教版

新闻科普类文本阅读

【2015年高考福建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数不尽的萤火虫

中国有着悠久的萤火虫文化。早在先秦时期的《诗经》中,萤火虫就成为先民的关注对象,诗中“町疃鹿场,熠耀宵行”就是描述萤火虫的。古代诗人常借萤火虫抒情达意,唐代杜牧的“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便是千古绝唱。“囊萤夜读”的故事家喻户晓,也曾激励过无数学子发奋努力。

现代人是不再需要“囊萤”来夜读了。到20世纪40年代,科学家受萤火虫发光器的启发,发明出荧光灯。萤火虫发出的荧光是一种生物光,它不同于其他的光会伴生热量的损耗,是目前已知唯一已知没有热损耗的光源,因此也叫“冷光源”。荧光灯的发明大大提高了能源使用率,但与萤火虫的发光率相比还差得太远。

最近,研究人员在研究萤火虫发光器时,还意外发现了一种锯齿状排列的鳞片,它可以提高发光器的亮度。科学家将其应用在二极管(LED)的设计中,制作出模仿萤火虫发光器天然结构的LED覆盖层,可使其效率提高50%以上。这种新颖设计可能会在几年内应用在LED生产中。

萤火虫特有的虫荧光素酶基因,在基因工程中也越来越多地作为遗传标记的首选来检测基因表达。人们不但利用萤火虫的基因检测癌细胞,还利用基因转移技术把萤火虫的基因转移到玉米中,较快地培育出新的具有抗病虫害的玉米新品系。

萤火虫还是血吸虫病的防疫助手。水生萤火虫的幼虫吃包括钉螺在内的螺类,而钉螺正是血吸虫的唯一宿主。萤火虫体内的腺苷磷酸,可作为一种优异的检测剂来检测水的污染程度。萤火虫喜欢植被茂盛、水质干净、空气清新的环境,凡是萤火虫种群分布的地区,都是生态环境保护得比较好的地方。

遗憾的是,如今,萤火虫在部分地区已越来越少见。除了自然天敌外,人类成了萤火虫最大的“天敌”。美国一些医药公司为了获取萤火虫体内特有的虫荧光素和虫荧光素酶,出价购买萤火虫,导致人们大肆捕捉萤火虫。在日本,上世纪60年代的工业污染和城市扩张,致使萤火虫幼虫的生存率直线下降。

萤火虫求偶时,雌雄之间会发出特异的闪光信号以吸引异性并交尾。然而城市的亮光干扰了它们的闪光交流,当萤火虫感知到外界灯光时,就会停止发光、飞行、求偶,最终导致种群减少甚至灭绝。去年夏季一些城市刮起萤火虫展览热,千里迢迢从外省引入萤火虫,然后在公园放飞。但萤火虫的很多种类年复一年地在同一栖息地聚集、交配,即使栖息地遭到破坏,也不会迁往别处。萤火虫成虫的唯一使命就是繁殖,寿命很短,长的也就十几天。萤火虫本就不适合长途迁徙,目的地栖息环境又不太合适,它几乎活不了几天,繁殖就更是不可能了。不少专家为此呼吁:与其引进萤火虫,不如改善自然环境。

那些曾在林间泽畔“熠耀宵行”的萤火虫,如今已与我们渐行渐远,靠人工引进不能“引”来它们的回归。萤火虫是自然的,也是文化的,但归根结底是自然的,因而要靠自然来解决。而且,保护萤火虫不能光着眼于一个物种,而是要通过保护整片栖息地来保护许多物种。如果做到这一点,引来的肯定不只萤火虫。萤火虫如是,熊猫如是,白鹳也如是„„总之,我们应多想想如何对自然更友好,与万物共存共荣。

(摘编自《新华文摘》2014年第13期)

1.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科学家受萤火虫发光器的启发而发明的荧光灯,在减少热损耗方面成效显著,但发光率不如萤火虫。B.科学家模仿萤火虫发光器的天然结构,用以制作LED覆盖层,这种设计在应用中起到节能的作用。C.人们选择萤火虫特有的虫荧光素酶基因,将其运用于癌细胞检测、玉米新品系的培育和水质监测。D.引进萤火虫的做法不合乎自然规律,因为长途迁徙影响其正常繁殖,异地放飞又改变其栖息环境。E.对一个物种的保护必将使其他物种获益,因而做好了萤火虫的保护工作,引来的肯定不只萤火虫。【答案】CE

2.为保护萤火虫,我们要注意萤火虫的哪些习性?请简述。

【答案】①萤火虫对栖息地生态环境有较高要求。②多不喜迁徙。③求偶时以闪光信号吸引异性。④对外界亮光反应敏感。(意思对即可。)

【解析】这是一道局部信息筛选的题目,首先要找准区位,文章的前半部分主要说明的是萤火虫在现实中的应用,后部分主要是萤火虫的习性介绍,那保护就要通过习性方面的特征来保护,然后在最后三段中选取关键的语句作答即可,主要为“对栖息地生态环境有较高要求”“不喜迁徙”“求偶时以闪光信号吸引异性”“对外界亮光反应敏感”等。

3.请根据文本,分析“萤火虫是自然的,也是文化的,但归根结底是自然的”这句话的含意。

【答案】①萤火虫“也是文化的”:有助于人类对血吸虫病的防疫;能启迪人类的科学发明;还是我们民族审美情感的寄托。②“归根结底是自然的”:萤火虫是大自然的一分子,对它的保护要遵从大自然的规律。(意思对即可。)

一、【2017年江西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仿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马氏“兄弟”跨越二十年的诚信

王国庆 阙爱民 童浩麟

2月11日,农历小年,下午6点,河南开封。

马保东与马奋勇挤坐在一张沙发上,兴奋地规划着今后的合作。

二人都姓马,兄弟相称,但不是亲兄弟。哥哥马奋勇是汉族,新疆哈密人;弟弟马保东是回族,河南开封人。

过去的半年里,马保东一再约马奋勇来河南做事,马奋勇也打算在河南建立新疆名优产品展销中心,投资物流和生态农业。马年结束之前,马奋勇如约而至。

这“兄弟”二人是如何走到一起的?又经历了些什么?故事还得从20年前说起。

1995年,马保东21岁,因做肠衣生意与长他一岁的同行马奋勇在河北省有一面之交。两人相互欣赏对方的实诚,一见如故。

河北分手不久,马保东只身赴新疆,去找当时在哈密地区牧工商联合总公司肠衣厂工作的马奋勇。马奋勇在生意和生活上给了马保东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帮助。马保东到新疆进货,货款足时就在当地付;不够时,货到河南出手后再付,有时连个欠条都不用打。

1997年,马保东在新疆进了50多万元的货,资金缺口不小。马奋勇便拿出积蓄,又东拼西凑,借给马保东16万元。

没料想,货到河南,行情大变,肠衣价格狂跌不止,马保东顿时倾家荡产。此后的一年,马保东东挪西借,还了马奋勇近11万元,剩下的5.3万元再也无力偿还了。

在新疆,马奋勇的肠衣生意也陷入了瘫痪,父亲又重病卧床,家中债台高筑。

1998年,马奋勇曾到马保东在开封县杜良乡扫东村的家,“想看看保东弟能不能再还一点儿”。当看到马保东的窘境,他一个“钱”字未提,便转身踏上西行的列车,随后便到蒙古国寻求生意,一去就是13年。

两“兄弟”自此失联。

2003年,马保东东山再起。“生意是越做越大,但找不到马哥,还不了欠款,这事儿真成了我的心病!”马保东说。

他几乎托遍国内认识的做肠衣生意的朋友,最后,总算知道马哥去了蒙古国,但就是联系不上。“马奋勇”“5万元”,成了马保东父子、兄弟那些年时常念叨的词儿。2008年,马保东的哥哥刚,便试着在网上寻人。当时他用“哈密马奋勇”搜到了3个“马奋勇”,虽然都不是他们要找的“马奋勇”,但也使他们看到希望。马保东的哥哥说,俺弟兄俩没事就在网上“敲”“马奋勇”,一“敲”就是近4年。2011年底,已是蒙古国中国农牧畜产商会会长的马奋勇,受家乡邀请返乡创业。半年后,他注册成立了喀尔里克畜牧开发有限公司。没多久,作为公司总经理的马奋勇便被马保东的哥哥在网上给“敲”了出来。

“哥,你还记得我吗?我是保东,欠你5万多元的保东啊„„你让我找得好苦啊!”电话里的马保东激动得语无伦次。

“哥,我终于能还你钱了。我要还本钱!还利息!还要加感情!我要还你100万!”马保东一口气说了好几个“还”。

电话那头的马奋勇也十分激动,连说:“使不得,兄弟,使不得。说真的,失而复得的朋友比失而复得的金钱更珍贵。”

马保东告诉马奋勇,是他激励着自己奋斗了这些年,自己现在已是河南东信建设集团公司的董事长,“‘东’是我的名字,‘信’就是诚信。”

“兄弟”通话的当天,马保东就往哈密汇了10万元。他告诉马奋勇,剩余的90万元一分不动放在那里,等马哥来河南做事时用。

小年的开封已有了浓浓的年味。

饭时已过,马氏“兄弟”谈兴未阑。马保东向马奋勇介绍了东信公司今年向物流和生态农业拓展的打算。“这真是不谋而合!我们公司的展销中心上半年就要在河南18个市铺货。”马奋勇说。“哥,开封这一块儿可得交给我呀。咱马氏‘兄弟’的合作可绝不止90万!”马保东说。“有保东弟这样的朋友,我来河南发展就这样定了!”马奋勇说。

(选自2015年2月15日《河南日报》)

相关链接

①人无信不立。马氏“兄弟”的动人故事,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到了平凡人身上蕴藏的大美的力量。构建诚信社会,从你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河南日报》短评)

②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的第二十六届中国新闻奖评选活动,于2016年11月2日揭晓,《马氏“兄弟”跨越二十年的诚信》获得“文字通讯”项目一等奖。

(新华社北京11月2日电)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20年前,马氏“兄弟”因“诚”结缘;20年后,哥俩又因“诚”重聚。诚,国之宝也,民之所凭也。B.马氏“兄弟”一个是回族、一个是汉族,一个居河南、一个住新疆,却都认一个理儿,那就是:做人和做事是画等号的。C.马保东能仗义疏财、急人所难,马奋勇能信守承诺、诚比金坚。由于做人实诚,两“兄弟”的事业也蒸蒸日上。

D.故事时间跨度20年;空间跨度几千公里,从河南开封到新疆哈密,又跨出国门到蒙古国;故事主题却很简单:借钱还债,诚信做人。【答案】C 2.下列对这篇新闻报道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A.“当看到马保东的窘境,他一个‘钱’字未提,便转身踏上西行的列车”,看似简单的细节,却能体现出当下“仗义互助”的新闻元素。

B.两马“兄弟”失联后,两“兄弟”的事业都蒸蒸日上,就连两人今后在河南的业务规划都是不谋而合,这充分体现了诚信为本的主题。

C.“‘哥,„„你让我找得好苦啊!’电话里的马保东激动得语无伦次”写得真挚感人,是因为前文有“那些年时常念叨的词儿”“一‘敲’就是近4年”等处的铺垫。

D.本文白描手法灵动自如,从头至尾没有一句说教评述,陈述事实,讲故事,运用语言、动作等细节表现出主人公的性格和处事风格,很有“可视性”。

E.本作品虽时空跨度大,但作者立足新闻事实,支持手法创新,通过人物语言、动作、肖像等细节描写,刻画马氏“兄弟”性格,展现故事情节。【答案】BE 【解析】题干“下列对这篇新闻报道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选项中B 项主题理解有错:两马“兄弟”失联后,两“兄弟”的事业都蒸蒸日上,就连两人今后在河南的业务规划都是不谋而合,不是体现“诚信为本”的主题;E 项表达技巧分析错误,文中没有肖像描写,也没有手法创新。3.这篇报道曾经获得第二十六届中国新闻“文字通讯”项目一等奖,如果你是评委,将给出怎样的获奖理由?

【答案】这篇报道应该获奖,获奖理由如下:(1)写法新颖:细节生动,语言简洁,以叙代评,令人回味。(2)构思巧妙,以小见大:平凡小故事,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社会正能量。(3)主题新颖:体现时代最强音——诚信、正能量、民族团结,“一带一路”。

二、【2017届江西省新余市高三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民心深处有丰碑

于 良

2016年4月12日,李保国教授遗体告别仪式在保定市殡仪馆举行。那天清晨,天公落泪,古城含悲,殡仪馆大厅内外聚满了人„„

采访中,一个细节让我的泪水夺眶而出——李保国去世后,他的手机还不时地传出老乡们的声音:“李老师啥时候来村里作指导啊?”

山区百姓盼李保国,是因为在他们眼里,李保国没有架子,是个“农民教授”,能和他们打成一片,手把手地教他们,从没有嫌麻烦。内丘县岗底村农民杨会春,脑子转得有点慢。教苹果套袋技术时,李保国教了一天多,他才学会。以后,再传授技术,李保国都会专门给他开“小灶”。后来,杨会春成了行家,十里八乡的果农都请他当师傅。种苹果再加上技术服务,他一年收入十几万元。

多年来,李保国举办不同层次的培训班800多场,培训人员9万多人次,创新推广了36项农业实用技术,帮助山区农民实现增收28.5亿元。

翻看李保国教授生前的照片,背景大多是村庄和乡亲,而不是书斋、讲台。

在李保国的心里,农民的事儿比什么都重要!去年12月初,李保国正在邢台市做课题研究。一天晚上,前南峪村的农民邀请他去村里作指导。本来他的时间安排得很紧,而且从市里到村里,打个来回得半天工夫,但面对邀请,他答应了下来。可是第二天一早,起了雾,高速路封了。随行的人员都劝李保国说:“高速路不知道啥时候开,别去了吧?”李保国说:“村里知道我今天上午过去,肯定都等着呢,还是绕道走吧!”

在他的指引下,三拐两拐,车子驶上一条窄窄的路,到村里的时候,比约定的时间晚了将近一个小时。一下车,李保国就冲着果农们大声说:“今天雾大,高速路封着,国道堵车,来晚了,实在对不起啊!”诚恳地道歉后,他就拿起工具,教大家怎么操作。

一个知名教授对山里的农民这么谦逊和气,让我十分震撼。

在他的手机通讯录里,有很多这样奇怪的名字:“井陉核桃”“曲阳核桃”“平山苹果”等等。原来,这些都是全国各地的农民给他打电话咨询事情,又没有说清楚他们叫什么,所以李保国就先这么存了起来,方便随时指导。

35年来,李保国带领他的团队,打造了前南峪模式、岗底模式、绿岭模式、葫芦峪模式,探索出了一条生态改善、产业发展、农民脱贫致富的山区发展之路。

这两年,河北省全面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举全省之力打好脱贫攻坚战。李保国更忙了。很多地方慕名找到他,给他们的乡镇、村庄作规划。他能多去一个地方,绝不少去一个。

有一回,在石家庄,他一天之内转了4000亩苹果园。我劝他说:“你这样干太辛苦了!”他说:“通过我的技术,早一年进入盛果期,一亩地可以增收4000斤苹果,按一斤苹果卖两块钱算,一亩地就能增收8000元,4000亩地是多少啊?3200万。我一个人辛苦一天的事儿,多值!”

为了百姓早一天脱贫,他像个“拼命三郎”。采访时见到他的遗物,十几本工作日志密密麻麻记载着他奔波忙碌的行程。仅从2016年1月到他去世的101天里,外出的时间就达62天,行程7860公里。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天里,他依然忙碌着„„

是什么支撑他心系太行、立志扶贫、为山区群众脱贫致富操碎了心?是什么支撑他不顾病体、一年行程4万公里、200多天扎在农村?是什么支撑他三十多年如一日埋头耕耘、淡泊名利、不图回报?

是信念的力量,他的信念就是让贫困农民尽快富起来、让老百姓都过上他们向往的好日子!有如此的苦干实干精神,有如此为民的百姓情怀,百姓又怎么能不爱戴他、不尊崇他呢? 百姓们说,李老师没有走,这漫山的苹果树、核桃树,都是他的心血和汗水化成的。他,在人民心中,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摘编自2016年6月13日《河北日报》)

4.下列对这则新闻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他的手机还不时地传出老乡们的声音”一语,暗示出李保国平时与老乡们联系之紧密、感情之深。B.“前南峪模式、岗底模式、绿岭模式、葫芦峪模式”等和手机通讯录中的名字一样,是李保国怕农民说不清,取“模式”为名方便指导。

C.开篇写人们为李保国办理丧事,结尾说“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前后照应,既暗示了丧事的办理——因为坟上是要立碑的,又突出了他所建立的功业。

D.倒数第三段以一组问句构成排比,引发人们思考,紧接着下一段用一句话进行回答,这句话单独成段,突出了李保国崇高的思想境界。【答案】B 5.下列对这则新闻的有关数据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培训班800多场,培训人员9万多人次,创新推广了36项农业实用技术,帮山区农民实现增收28.5亿元”,突出李保国之辛苦及工作卓有成效。

B.“外出时间就达62天,行程7860公里”以去世前的一组数据,突出他为了农民脱贫,像个“拼命三郎”一样工作着。

C.“一亩地就能增收8000元,4000亩地是多少啊?3200万”这是李保国在计算自己的劳动效益,主要是突出他的自豪感。

D.“李保国教了一天多,他才学会。以后,再传授技术,李保国都会专门给他开‘小灶’”,“一天多”“小灶”主要目的是突出杨会春的脑子转得慢。

E.“打个来回得半天工夫”“比约定的时间晚了将近一个小时”,通过强调时间,表现出李保国急农民所急,不让农民空等的品质。【答案】CD 【解析】本题是对文本内容、手法的综合考查。C项,主要不是突出自豪感,而是突出他心里把农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农民脱贫的事放在第一位。D项,主要是突出李保国在教学时的耐心。这两个选项特别注意“主要”二字,事例本身就是赞扬李保国的。

6.为了表现李保国的精神品质,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请简要说明。

【答案】①细节描写,如电话通讯录中的名字,表现出他把对农民方便的事情记在心上;②语言描写,来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崇高。如去石家庄不辞劳苦所说的话,表明其为农民脱贫的急切心情。③善用典型事件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如教杨会春、到前南峪村指导等典型事件表现他一心为农民着想的品质。④通过列举数据来表现他的崇高品质。如一年行程4万公里、200多天扎在农村,表现了他对农民脱贫致富奔向美好生活的信念。

【解析】本题答题关键词“表现李保国的精神品质”“手法”,联系文章内容,先点明手法,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答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三大通信运营商谈网信事业:安全、创新、人才缺一不可 光明网北京4月26日电(记者 李政葳)25日下午,中央网信办召开了贯彻落实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精神的互联网企业家座谈会,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国内三大通信运营商代表在座谈会上,结合实际工作和今后规划分享了各自的体会。

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要狠抓物联网业务

发展网信事业离不开核心技术。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党组成员、总经理李跃认为,今后互联网的发展要狠抓物联网业务。目前,物联网已成了很多行业实现工业化、信息化的重要抓手,今年要推动实现1亿物联网用户,推进窄带的互联。在4G基础上推动5G技术的发展,另外,在IT转型方面,应大力推动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发展,切实把创新发展融入日常工作各个方面。

如何“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李跃认为,网络信息安全产业涉及千家万户。当前,中国移动每月拦截的垃圾短信超3亿,每月封堵的国际诈骗电话三千万次以上,每月拦截色情网站1.3万个。另外,李跃还提到,要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观的同时,还要看到网络安全方面的人才需求,“因为好方案也依赖于人。所以,要加强队伍建设,加强网信机制建设。”

中国联通:网络信息安全体系建设不容忽视

网信事业要发展,必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老百姓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网络,这为运营商提供了艰巨任务,也让我们感到责任重大。”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副董事长、党组副书记陆益民认为,网信事业建设离不开基础网络和基础通讯服务能力的提升。今年以来,中国联通积极落实网络强国、宽带中国战略,以及提速降费的部署,移动网加大4G网的建设,固网加强相关设施的建设。“一季度4G网络基本覆盖了全国县以上城市和大部分乡镇,覆盖密度大大加强。”

陆益民还表示,在加强技术层面创新的同时,网络信息安全体系的建设也不容忽视。“加强网络信息安全体系建设是运营商义不容辞的责任。”陆益民坦言,在做好各项网络信息安全工作的基础上,须加强体系防范,健全内部安全体系建设;加强技术防范,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加强信息安全管理;加强数据安全应急处置,保证企业内部平台安全。

中国电信:大规模引进技术人才推动转型

如何将网信事业惠及千家万户?中国电信集团公司总经理、党组副书记杨小伟表示,中国电信未来三年将持续投资两千五百亿左右,主要用于4G网络和有线光纤网络发展,加大4G“光改”力度,将过去ADSL模式全部改成光纤,让最偏远的农村都能享受50兆以上的高带宽接入。

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是相辅相成的,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安全和发展要同步推进。针对习总书记在19日座谈会上的这一论述。杨小伟表示,公司将对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技术进行梳理,落实实名制工作,以确保用户的信息和数据安全。“过去公司人员在传统基础网络方面较多,于互联网核心技术方面相对较为欠缺,我们需要做一些大规模的人才引进计划,通过几年时间实现电信人才转型。”杨小伟说。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中央网信办召开的互联网企业家座谈会上,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国内三大通信运营商代表都在实际工作和今后规划等方面分享了各自的体会。

B.因为发展网信事业离不开核心技术,且物联网已成了很多行业实现工业化、信息化的重要抓手,所以,李跃认为,今后互联网的发展要狠抓物联网业务。

C.在4G基础上推动5G技术的发展,在IT转型方面,大力推动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发展,这些都是将创新发展融人日常工作的具体表现。

D.本则新闻除主标题外还有三则小标题,小标题分嵌于新闻材料之中,简练、准确,有概括性,介绍了新闻每一大部分的内容,具有分类的作用。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B项,因果关系不当。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中国移动每月拦截的垃圾短信超3亿,封堵的国际诈骗电话三千万次以上,拦截的色情网站1.3万个,以上数据说明当前网络安全隐患已得到控制。

B.贯彻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老百姓就能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网络,中国网信运营商就能完成自己的任务,网信事业也就能发展起来。

C.通过落实网络强国、宽带中国战略,以及提速降费等部署,中国联通实现了4G网络覆盖全国县以上城市和乡镇,覆盖密度大大加强的目标。

D.为了让网信事业惠及千家万户,中国电信未来三年将加大投资力度,做好发展有线光纤等工作,让最偏远的农村都能享受50兆以上的高带宽接入。

E.本则新闻的主标题并没有刻意追求趣味性,但概括了新闻材料的主要内容,可以协助读者理解新闻内容,让读者一下子就能把握新闻的核心。

【答案】DE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A项,“安全隐患已得到控制”理解错误,原文强调的是网络信息安全现状的严重性;B项,说法太绝对化;C项,应该是“基本覆盖了全国县以上城市和大部分乡镇”。

3.结合所给材料说一说如何加强网络信息安全。

【答案】①观念上,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观及人才观,引进网络安全方面的人才,加强队伍建设。②技术上,加强技术防范,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加强信息安全管理,对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技术进行梳理,落实实名制工作,以确保用户的信息和数据安全。③机制体系上,加强网信机制建设,做好各项网络信息安全基础工作,加强体系防范,健全内部安全体系建设。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家谱传家风

央广网北京2月12日消息(记者牛萌 王涛 李楠)寻根问祖,是中国的文化传统。家谱,延续着家族血脉,更传承着伦理规范、家风家训。如今,也许只在一些乡村,还保留了这一文化习俗,修谱人也大多是老人,他们走了,谁再来接续呢?

山西原平上院村,90%都姓辛。辛氏家谱70多年前修过,2002年,作为上一代修谱人的孙辈,辛存寿和辛根兰开始集资,新修家谱。

辛存寿介绍:“我们的旧家谱是1941年修的,辛根兰的爷爷辛在勤和我爷爷辛兆仁他们两个人为主,修成了家谱。到了2002年,我们又开始修。”

辛存寿把手仔细擦干净,解开正房厅堂几案上摆放着的新修《辛民族谱》侧面的黄丝带,捧起家谱,细说往事。“1941年印家谱时,上面有名字的人,到2009年6月发行新家谱的时候,老家谱上还有166个人在世。从2009年到现在,又去世了35个人„„”

辛氏旧家谱历经战乱、“文革”,散失殆尽,时隔70多年重修家谱,困难重重。为修谱,辛存寿工作之余四处奔走。后期病重,调查时都说不了话,只能写在纸上,让别人念。

辛存寿说,八年能坚持下来,就是因为心里记着祖辈。当年,辛存寿的爷爷辛兆仁修家谱,就靠几十块墓碑。“当时找到碑以后,因为时间长了碑上面有土,字就看不清了。他就带一壶水,把这些碑冲了,洗出来,所有的字不一定都认得,他就把这个字照原样描下来。”时值隆冬,寒风刺骨,水浇到碑上,也浇到手上。“爷爷的手裂开一道道口子,整个冬天都无法愈合。”辛存寿说,想起祖辈,心里不能平静,家谱不传下去,对不起爷爷。辛存寿说,新修家谱,增加了不少先辈的事迹,像有一位叫栓恒的孝子,后代人都已不知道他的故事,这次把他的事迹写进家谱,就是想让儿孙们传承家风,懂得孝敬老人。

故事是这样的:六十年代的时候,有一天栓恒的母亲想吃一个冰棍,但村里面没有,他就跑到原平县里去买;没有保温杯,他就拿一块毛巾把冰棍包起来,放在茶缸里,回来冰棍全化了,他把毛巾拧出甜水来,让母亲喝了。

辛氏家族新家谱修成后的领谱大会,族人来了四五百,辛存寿特意让孩子们也参加。他说,老人们做过的事情,不能断在咱们手里头。

看着一本本家谱被大家恭恭敬敬领走,辛存寿觉得,可以告慰先人了。【相关链接】

(1)青年一代家族意识日渐淡漠,是家谱文化将遭遇或已遭遇的真正壁垒。兰溪市图书馆副研究馆员李彩标担忧:“《家谱》收藏户主已由父祖辈开始向对家谱无多大兴趣的儿孙辈交替,而年轻人对家谱的存放、借用、翻晒等并不重视,所以家谱损毁较多。”

(陈宣章《十谈<家谱>》)

(2)2016年3月4日,“常州市家谱档案馆”正式挂牌。这是全国首个家谱档案馆,是由市档案局和家谱收藏爱好者朱炳国合作建立的,该馆的成立是政府部门和民间收藏者为了保护档案而进行的一次有效探索。馆内珍藏新老家谱近千套,计10000余册,涉及江南地区100多个姓氏。同时,还有部分古老的谱牒木刻雕版。

家谱蕴藏着大量有关人口学、社会学、民族学、经济学、人物传记、宗族制度及地方史等资料。因此,家谱不仅具有教化作用,还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

(《常州晚报》 2016年3月5日,有删改)

4.下列对本篇报道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前人靠着几十块墓碑艰难修订家谱的基础上,辛存寿为修家谱,继续四处奔走,就算病重也没有放弃,坚持了八年。

B.辛存寿特意让孩子们也参加领谱大会,不仅为了让孩子们体会长辈们修家谱的辛苦,也为了让子嗣传承家风、尊老、睦邻等。

C.传统的修谱习俗,现代只在一些乡村得以保留,且修谱工作基本没有年轻人参与。上院村家谱传承的现状正是普遍的写照。

D.本文不同于一般新闻报道的客观呈现,而是以小见大,通过辛家修谱的故事,让主人公现身说法,表达对文化传承的深沉忧虑。

【答案】D 5.面对重重困难,辛存寿为什么坚持要新修家谱?请简要分析。

【答案】(1)为寻根问祖。旧家谱上有名字的人多已过世,不修家谱则血脉延续无据。(2)为告慰先人。老人们做过的事情,不能断在咱们手里头;家谱不传下去,对不起爷爷。(3)为传承家风。新修家谱,增加了不少先辈的事迹,想让儿孙们传承家风,懂得孝敬老人。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文意的理解分析。面对重重困难,辛存寿坚持要新修家谱的原因,主要从家谱的作用,及对人们的影响等方面分析。如为寻根问祖,为告慰先人,为传承家风等。6.当代中国,家谱文化还能不能广泛传续?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示例一:我认为家谱文化仍能广泛传续。

(1)家谱蕴藏的多方面价值,为社会重视。(2)中国多数人生活的农村,还保留着家族聚居的形态和注重族谱的习俗。(3)有辛存寿这样的老人锲而不舍的行动,一定会带动后辈,使其传承意识逐渐提高。示例二:我认为家谱文化很难得到广泛传续。

(1)青年一代家族意识日渐淡漠,对寻根问祖、遵循家训家规这一类的传统并不很在意。(2)当下还保留着修谱习俗的主要是农村老人,他们往往不具备修谱所需的条件和能力。(3)原有的家谱损毁严重,了解家族变迁的老人相继去世,即便有修谱之心也难以实现。

第五篇:2017_2018学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大题精做01文学艺术类文本阅读含解析新人教版

文学艺术类文本阅读

(2017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边的文字,完成1~3题。

谈审美移情

所谓移情,通俗地说,就是指人面对天地万物时,把自己的情感移置到外在的天地万物身上去,似乎觉得它们也有同样的情感。当自己心花怒放时,似乎天地万物都在欢笑;苦闷悲哀时,似乎春花秋月也在悲愁。当然,天地万物不会欢笑,春花秋月也不会悲愁,是人把自己的悲欢移置到了他们身上。描绘此种移情现象的第一人是庄子。《庄子·秋水》篇中,庄子看见鱼儿“出游从容”,于是把自己在出游中体验到的快乐之情移置到鱼身上,觉得鱼在出游时也是快乐的。庄子所述,是典型的审美移情现象。

然而,对移情现象作出真正的理论概括是晚近的事。最早把移情作为一种美学观念提出来的是德国学者费舍尔父子。他们认为,我们对周围世界的审美观照,是情感的自发的外射作用。也就是说,审美观照不是主体面对客体时的感受活动,而是外射活动,即把自己的感情投射到我们的眼睛所感知到的人物和事物中去,在费舍尔父子那里,移情观念已大体上确定了,但通过形而上的论证把移情说提高到科学形态的则是德国美学家立普斯。因为移情说的影响巨大,以至于有人把立普斯誉为美学界的达尔文。

审美移情作为一种审美体验,其本质是一种对象化的自我享受。这就是说,审美体验作为一种审美享受,所欣赏并为之感到愉快的不是客观的对象,而是自我的情感。在审美享受的瞬间,是人把自我的情感移入到一个与自我不同的对象(自然、社会、艺术中的事物)中去,并且在对象中玩味自我本身。

审美移情的基本特征是主客消融、物我两忘、物我同

一、物我互赠。移情和感受不同。在感受活动中,主体面对客体,主客体是分离的,界限是清楚的。但在移情活动中,主体移入客体,客体也似乎移入主体,主客体融合为一,已不存在界限。对主体而言,他完全地沉没到对象中去,在对象中流连忘返,进入忘我境界;对客体而言,它与生命颤动的主体融合为一,实现了无情事物的有情化,无生命事物的生命化。也就是说,在移情之际,不但物我两忘、物我同一,而且物我互赠、物我回还。清代大画家石涛在描述自己创作的心理状态时所说的“山川脱胎于予,予脱胎于山川”“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就是审美移情中的物我互赠、物我回还的情境。

审美移情发生的原因是同情感与类似联想。谷鲁斯等人认为引起移情的原因是人的生理活动,移情源自于人的“内模仿”。但立普斯的观点更可信。他认为,审美移情起源于人的类似联想。人都有一种自然倾向或愿望,要把类似的东西放在同一个观点下去理解,所以总是按照切身经验的类比,去看待身外发生的事件。这就是说,审美的人都具有同情心,以自己体验到的某类情感,去类比、理解周围看起来是同类的事物。这种同情,不但及于他人,也及于其他生物及无生物。审美移情的功能是人的情感的自由解放。尽管移情不一定伴随美感,但美感则必定伴随移情。因为审美移情能给人以充分的自由。人的不自由常常来自人自身。自身是有限的,它是自由的牢笼。可是在审美移情的瞬间,自身的牢笼被打破了,“自我”可以与天地万物相往来,获得了自由伸张的机会。“自我”与天地万物的界限消失了,人的情感也就从有限扩大到了无限。

(节选自童庆炳《中国古代心理诗学与美学》,有删改)

1.下列关于移情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子·秋水》中,庄子把自己出游中体验到的快乐之情移置到鱼身上,觉得鱼在出游时也是快乐的。这实际上是庄子对自己感情的对象化享受。

B.最早把移情作为一种美学观念提出来的,是德国学者费舍尔父子。但是,立普斯对移情的阐释才使得移情说具有了科学形态,他也因之深受赞誉。

C.在审美移情说看来,人的审美体验是主体在对客观对象的欣赏中,触生出千种情绪、万般感受,从而体验到审美对象所具有的独特的审美价值。

D.移情与感受不同。在感受活动中,主客二分,主体在客体面前保持自我,物我两立;而在移情时,主体与客体的界限被打破,主体客体相融合。

【答案】C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虽然对移情现象作出理论概括的主要是西方的美学家,不过《庄子·秋水》中对“鱼之乐”的记载表明我国的哲学家早已经描绘了这种现象。

B.关于审美移情的起因,曾经出现过不同的观点。谷鲁斯等人认为,引起移情的原因是人的生理活动,移情源自于人的“内模仿”,这种观点不可信。

C.审美的人以自己体验到的某类情感,去类比、理解周围看起来是同类的事物,这与人要把类似的东西放在同一个观点下去理解的自然倾向是一致的。

D.审美移情能让人的情感自由解放。美感必定伴随着移情,因为审美移情能帮人打破自身的有限性,让自我的心灵丰富化,给人带来充分的自由。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文意概括。B项,“这种观点不可信”错。文章第五段说的是“谷鲁斯等人认为引起移情的原因是人的生理活动,移情源自于人的“内模仿”。但立普斯的观点更可信”,并没有说谷鲁斯的观点不可信。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等诗句,都体现了审美移情,是诗人把自己体验过的情感移置到景或物身上的结果。B.郑板桥《竹石》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从审美移情看,诗人审美欣赏的对象不是竹石,而是移入竹石形象中的自我情感。C.北宋画家文与可画竹时,“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身与竹化”所强调的是竹已化为画家的精神,获得了人的生命存在。这是移情中出现的物我两忘、物我同一的境界。

D.在“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中,南宋词人辛弃疾以移情的方式把自己的深情移入青山,青山因此就妩媚起来。此时主体的情感是移置在青山中,只属于青山的。

【答案】D

一、(2017届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高三5月调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进入新时期以来,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剧,中西经济、文化间的交流日益频繁,由此引发的东西价值观念上的差异,建成了东西文化在兼容与互相借鉴的过程中的碰撞也日趋激烈。人们在满足于生活水平的提高的同时,思想观念的升级、生活节奏的加快、生存竞争的日益激烈使得人们不可能再满足于过去的传统桎梏与束缚,人们寻求的是与时代相适应的文化、生活方式。突破传统、追求自我成为当今人们的精神目标与追求。在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人们的审美情趣与审美取向也在发生着潜移默化地转变,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生活上的富足与安定,这时期的人们寻求的是更深层次的东西——精神文化、精神价值上的追求以及对自我精神生活的全新把握。文化成为这种要求的源动力,精神上的富足在这一时期变得前所未有的重要起来,而与文化相对应的艺术也在整合、兼容、吸收、冲撞中寻找着自我发展的方向,探索着新时期寻求发展与自我展现、自身发展的契机,当代中国水墨艺术自然而然地也在经历着这样的历史演变。

一百多年前,从一批为追求理想、寻求艺术突破与创新的艺术探索者踏出国门,去西方寻求艺术真谛的时候起,中国的艺术家对西方艺术的借鉴与吸收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徐悲鸿、李可染、林风眠等一大批老一辈艺术家的探索之路,同样也在被当今的艺术家们继承与延续着。当代中国的水墨画家们,在吸取中华传统艺术文化精髓的同时,也在探寻着用西方绘画技巧来改造中国水墨艺术的道路,实践着西学东渐的可操作性,探索着中国传统水墨艺术发展的新路。他们的艺术创作,在水墨语言上进行了许多突破传统笔墨规范与品味的实验;他们的绘画风格的形成与评价体系,有悖于传统笔墨体系的价值标准。

虽然民族的特点深深地烙印在他们的水墨作品中,但他们改造传统中国水墨艺术的探索精神也不可否认。这些当代水墨画家,广泛地受到了西现代艺术的影响,在笔墨的表现性、造型符号、画面构成、图像组合等方面体现出与传统文人绘画相区别的独特性,展现着自我的“前卫”。在当代水墨艺术创作中,水墨画家们尝试着消解传统水墨画的笔墨法则,以当代的审美趣味和审美精神对传统中国水墨艺术进行构建。对传统审美情趣与审美取向的破坏、对传统技法的解构,对西方抽象主义、印象主义绘画技法地吸收以及画家自我个性自觉地张扬与宣泄,从各个层面使当代水墨画以巨大的视觉冲击力与观念,深度影响着这个时代的艺术创作与艺术受众。这个时期,画家个体观念的自由与语言个性独创,使现在艺坛成千上万的画家以独创的样式与风格竞逐着。无论是“实验水墨”、“表现水墨”,还是“观念水墨”,都不同程度地反映着这个竞争时期的语言独创角逐。

(选自姚明琦《试析当代中国文化与当代中国水墨艺术》2017年5月版,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入新时期以来,由于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剧,中西经济、文化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因此引发的东西价值观念上的差异,造成了东西文化在兼容与互相借鉴的过程中的碰撞也日趋激烈。B.当代中国水墨艺术经历着历史演变,这是必然的,在文化源动力的作用下,艺术也在整合、兼容、冲撞中寻找着自我发展的方向,探索着新时期新的发展与自身发展的良好契机。C.当代中国水墨画家们,不断地吸取中华传统艺术文化精髓,同时探寻着用西方绘画技巧来改造中国水墨艺术的道路,实验着西学东渐的可操作性,探索着水墨艺术发展新路。

D.水墨画家尝试着消解传统水墨画的笔墨法则,以当代的审美趣味和审美精神对传统中国水墨艺术进行构建,从各个层面使当代水墨画以西方独特视觉冲击着这个时代的传统艺术与民族文化心理。

【答案】D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人们在满足于生活水平的提高的同时,思想观念的升级、生活节奏的加快、生存竞争的日益激烈,使得人们寻求的是与时代相适应的文化、生活方式。

B.当代水墨画家广泛地受到了西方现代艺术的影响。我们对他们改造传统中国水墨艺术的探索精神不可否认,可惜的是那些民族烙印深深地停留在他们的水墨作品中。

C.在探索水墨艺术发展的新路中,水墨画家在水墨语言上进行了许多突破传统笔墨规范与品味的实验;他们的绘画风格的形成与评价体系,有悖于传统笔墨价值标准。

D.百年来,中国艺术家对西方艺术的借鉴与吸收从来没有停止过。百年前,中华民族就有为追求理想、寻求艺术突破与创新的探索者踏出国门,去西方寻求艺术真谛。

【答案】B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下,突破传统、追求自我成为当今人们的精神目标与追求。人们的审美情趣与审美取向也在发生着潜移默化地转变,人们寻求的是更深层次的精神价值上的追求。B.这个时代的艺术包作,画家个体观念的自由与语言个性的独刨,使现在艺坛成千上万的画家以独创的样式与风格竞逐着。“实验水墨”“观念水墨”等不同程度地反映着此期的语言独创角逐。

C.水墨画家在笔墨的表现性、造型符号、画面构成、图像组合等方面体现出与传统文人绘画相区别的独特性,展现着自我的“前卫”,但是徐悲鸿、李可染等艺术家的探索之路,仍被其继承延续着。

D.当代中国的水墨画家们,作者不否认他们改造传统中国水墨艺术的探索精神,但他们的艺术创作,他们的绘画风格的形成与评价体系,有悖于传统笔墨体系的价值尺度,这方面在作者看来应该受到批判和否定。

【答案】D 【解析】作者并没有批判否定,这一点也应该体现他们“改造传统中国水墨艺术的探索精神”,是不可否认的。

二、(2017届吉林长春市实验中学高三模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日前,酝酿了十余年的国产动画电影《大鱼海棠》上映,首日票房即冲破7000万元人民币。从上古神话中取材或改编其故事创作国产影视作品,这不是第一次:此前有电视剧《远古的传说》《女娲传说之灵珠》,也有最近票房大卖的电影《捉妖记》。上古神话是指中国夏朝以前直至远古时期的神话和传说。这些先民口耳相传的故事经过先秦两汉作家的记录和再创作,主要保存在《诗经》《楚辞》《庄子》等传世典籍中,成为后世文学艺术创作的源泉。

上古神话如何在今天的电影改编中重生?

首先,主创者需找到上古神话与当代相呼应的精神内核,创造出既符合神话精神又与时代审美相契合的艺术形象。避免由于自身知识的缺陷而导致创作时一叶障目、捡了芝麻丢西瓜。《大鱼海棠》的形象设计镌刻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纹章:鲲鹏、大椿、凤凰、祝融、貔貅、嫘祖等神话形象汇聚一堂,其姿态动作抓住了中国道家文化的气质,其法术神力抓住了东方美学中的自然灵韵。影片的人物矛盾设置意在凸显家族伦理、敬畏生死、天道有常等传统伦理价值与个体自由、个性解放等现代价值观的碰撞,并最终在人(片中的神即人)与大自然的博弈中获得新的价值平衡。遗憾的是,创作者想塑造的形象过多,每一个都没能充分展现出自身的个性特征和文化内涵,模糊和弱化了角色的艺术力量。电影《捉妖记》对上古神话的化用则较为浅层次,其人物塑造虽取法《山海经》中的异人异兽,但角色的行动则带着好莱坞电影的喜剧色彩,没有传递出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

其次,上古神话往往并不具备完整的叙事结构,而讲好一个故事并对人性有深刻的挖掘与表现,则是影视改编的核心。遗憾的是,在这方面我们做得还不够。比如《捉妖记》对妖与人类、妖族内部之间的矛盾冲突表现得不够充分,《大鱼海棠》对主角椿、湫和鲲之间的情感线索铺展不足,人物动机不合理,故事主题也不够凝练,比如灵魂交易的情节设置在一定程度上消弭了主角为理想不断反抗乃至自我牺牲的崇高感。英国的魔幻电影《指环王》情节虽有拖沓之处,但做到了叙事上的合情合理,并始终紧扣人性对抗恶欲,最终实现自我救赎的主题,这种创作经验值得我们学习。

改编自上古神话的大银幕作品,离不开一个具有代入感的奇观世界。伴随电影特效和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实现虚构形象的写实已不是问题,然而容易被忽视的,是从细节着手,凸显传统文化的美学价值,确保影片整体风格的统一。

上古神话承载了华夏祖先对世界最初的认识和奇谲瑰丽的想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故地。让上古神话在当代电影中重生,既是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也是对当代大众文化的丰富与提升。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十余年的准备工作之后,国产动画电影《大鱼海棠》几天以前上映,首日的票房即大有斩获,冲破7000万元人民币。

B.上古神话多保存在《诗经》《楚辞》《庄子》等传世典籍中,经今天的电影、电视剧的改编才得以重生。

C.从上古神话中取材或改编其故事创作国产影视作品,电视剧《远古的传说》《女娲传说之灵珠》、电影《捉妖记》比《大鱼海棠》更早。

D.中国夏朝以前直至远古时期的神话和传说,经先民口耳相传、先秦两汉作家的记录和再创作,得以保存。【答案】B

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大鱼海棠》的形象设计带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印记,众多的神话形象表现出中国道家文化的气质及东方美学中的自然灵韵。

B.《大鱼海棠》塑造的多个形象均未能充分展现出自身的个性特征和文化内涵,《捉妖记》也未能传递出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

C.《大鱼海棠》的线索、人物、主题、情节及《捉妖记》的矛盾冲突表现方面尚有不足,而《指环王》的叙事、扣题值得学习。

D.《大鱼海棠》的人物矛盾的设置凸显了某些传统伦理价值与个体自由、个性解放等现代价值观的碰撞。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先找出选项所在文章语段,D项,原文有“影片的人物矛盾设置意在凸显家族伦理、敬畏生死、天道有常等传统伦理价值与个体自由、个性解放等现代价值观的碰撞”,“意在凸显”不同于“凸显了”,并且后面有“遗憾的是„„”的说法。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让上古神话在当代电影中重生,既可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传统文化,也可以丰富与提升当代大众文化。

B.从国产动画电影《大鱼海棠》票房和《捉妖记》大卖看,从上古神话中取材或改编其故事进行电影创作同样可以吸引现代观众。

C.以上古神话为艺术创作源泉,电影创作者要做足功课,创造与神话精神相符并与时代审美相契的艺术形象。

D.改编上古神话题材的电影作品,核心是讲好一个故事,对人性有深刻的挖掘与表现,以细节凸显传统文化美学价值,让作品风格统一。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先找出选项所在文章语段,D项结合文本内容“上古神话往往并不具备完整的叙事结构,而讲好一个故事并对人性有深刻的挖掘与表现,则是影视改编的核心”可知,“以细节凸显传统文化美学价值,让作品风格统一”不是“改编上古神话题材的电影作品”的“核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我赞同神话是中国文学起源之观点,也认为口头文学是中国文学起源的观点是对的;由于六经中也包含了文字记载的神话,故也认为“文学的源头是六经”的观点并没有排斥神话。

公共性的文学起源的命题,对于一个具体人而言就是“我的文学的起源是什么”。每个人都要寻找神话与自我生命的关联:比如我自己的童年是在民间口传文学的熏陶里度过的,在童年的想象里,家乡的天空是嫦娥、后羿、王母娘娘、七仙女们的家园。这是作为人的“我”最初的对于天空的幻想,这个天空是美女和奇人的所在,是灵魂的寄宿地,这种感觉是民间神话教育的结果。神话使人一生都感觉到家园不但在大地上,也在天上。

神话是神的故事,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生命树;神话是一切故事的母本,神话作品能够起到让灵魂飞翔的作用。中国逐日的夸父、古希腊盗天火给人类的普罗米修斯、高尔基《伊则吉尔老婆子》里的丹柯、安徒生《海的女儿》,都是神话或者在神话基础上形成的童话,这些故事带着人们重新回到童年,回归童心,恢复艺术思维,激发艺术创造力。说神话是文学的起源不只是把先秦典籍中记载的神话当作起源。起源并不是静止在远古的某一个时间点的,而是动态的、活生态的、原生态的,凡是活生态的口传文学都是源远流长的,它既能在源头像文学的发动机一样源源不断地产生原动力,又能在某一个特定的流程中对文字性的文学产生重要影响。

总之,有了文字之后部分口传文学有了记载,发展成为“白话文学”,形成了口传与书传互动的良性循环的文学生态。我们说口传文学就是文学的起源,严密一点说就是民间文学是文人文学的起源。

我以为文学六经起源说与神话口传起源说,反映了起源阶段文学的形与神兼备的两个方面的特质。如果说神话说反映了文学内在的形象思维结构与言语形态方面的精粹,更重视文学的精神之源头,那么六经说更重视文学外在形式方面的题材和文学样式的丰富性。这两方面缺其一都不能担当起源阶段文学的原生态的动力功能。

口传文学与书面文学、民间文艺与文人文艺联动发展的运动机制,其“核动力”就是文学起源时代的神话、哲学、文艺的三合一有机体发出的。这个有机体是神人共创的,神学、哲学、人学、文学共生的。

文学起源时代之文学艺术的“三合一”有机体具有原始性、原生态特征,其产生的“天人交感”与“物我同一”,具体到写作上,表现出明显的养生性特征,在题材上形成了对天、人、物全面表现的文学体系,并且总是追求图文结合的表现。这使得中国文学的基础丰厚,神秘性、审美性和实用性高度融合,生活化、自然化特点明显,使得我们很难从内容上将文学与非文学作品一刀分开。

(摘编自李建荣《神形兼备,缺一不可》,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于中国文学的起源有多种观点,或说起源于神话,或说起源于口头文学,或说起源于六经,作者都认同。

B.“我的文学的起源是什么”,这是一个公共性的文学起源命题在个人身上的体现,人都要寻找神话与自身的关联。

C.民间神话能够激起人们对天空产生出无穷无尽的美好的幻想,想象着天空是美女和奇人灵魂的寄宿地。

D.不管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神话或者在神话基础上形成的童话,都是各自民族文化的长久不息的生命树。

【答案】C 【解析】C项,“民间神话能够激起人们对„„”说法错误,原文是说“这是作为人的‘我’最初的对于天空的幻想,这个天空是美女和奇人的所在,是灵魂的寄宿地,这种感觉是民间神话教育的结果”。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口传文学是文学的起源,准确地说就是民间文学是文人文学的起源,而作者的文学起源是民间口传文学。

B.文学六经起源说与神话口传起源说不是矛盾的,而是反映出起源阶段文学的形与神两个方面的统一。

C.文学起源时代的神话、哲学、文艺的有机体,是口传文学、书面文学、民间文艺与文人文艺联动发展的“核动力”。

D.神话、哲学、文艺三者合一的有机体的原创性、原生态特征,让我们难以从内容上将文学作品与非文学作品截然分开。【答案】A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能只把先秦典籍中记载的神话当作文学的起源,因此,文学起源并不是静止在远古的某一个时间点,而是动态的、活生态的、原生态的。

B.神话对一个民族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作用是巨大的,对一个人的成长也是重要的,它带着人们回到童年,回归童心,恢复艺术思维。

C.在文字产生前,神话表现为口头文学;文字产生后,部分口传文学有了记载,发展成为“白话文学”,不过,口头文学仍然存在。

D.具有明显的养生性特征,在题材上形成了对天、人、物全面表现的体系,追求图文结合,这些时候是文学起源时代之文学艺术在写作上的具体表现。【答案】A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艺文之末品——民间书信

赵宪章

中国古代书信脱离公牍文性质而成为私人之间的往来,就现存文献来看,当在秦汉之后,例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史家通常将《报任安书》和《太史公自序》相提并论,因为阐发《史记》写作的动因和宗旨是它们的共同主题,对于研究司马迁的人生阅历和史学思想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二者属于完全不同的文体,导致其叙事策略和言说方式大相径庭。其中,关于“李陵之祸”的表述最为明显。前者面对知己任少卿,从个人立场出发宣泄私人真情,直抒胸臆,慷慨激昂,无所顾忌;后者从公众立场出发表达自己的修史大志,严谨得体,语气平缓,措辞讲究。

这就是“书”与“文”的不同,即民间书信和公牍文的不同:《报任安书》之所以是“民间书信”而不是“公牍文”,首先在于它是个人私情的充分倾诉,即所谓“函绵邈于尺素,吐滂沛乎寸心”;而在《太史公自序》中,对自己的身心造成重大创痛的“李陵之祸”,只能深深地掩埋在纸背文后。另外,《报任安书》和《太史公自序》均有司马迁的家世及阅历的自述,以表达自己编修《史记》的缘由和动因,但其叙事的策略和语调却大相径庭。《太史公自序》虽然名曰“自序”,实则是假借他人视角进行叙述,即采用第三人称叙事。《报任安书》就不同了,作为致友人的书信,不可能采用第三人称叙事,“第一人称”是所有书信文体无以选择的叙事视角,从而为宣泄个人感情预设了“无障碍通道”。就此而言,民间书信作为最典型的“第一人称文体”,“私语真情”是其区别于一切公牍文体之最显著的特点,是民间书信之所以被文学史所接纳的重要原因。

“私语真情”之所以是书信文体之“文学性”的主要标志之一,就在于它的个人化和情感性,即“个体情感”本身的文学属性。它不需要像宏大叙事作品那样必须借助于普遍情感的“个人化转换”,本身就是个体情感的直接显露或自由宣泄,从而为民间书信进入文学世界开具了最便捷的通行证。

包括情书、家书等一切民间私人书信具备自身特有的“安全言说”的文体形式,所诉说的情感往往不能外言,是私密的。这也是民间书信作为情感载体之所以动人和诱人之处,它只是在特定的、熟悉的和知己的对象间的一种对话,先验地预设了一种熟悉的、可靠的、安全的因而也是“不予告人”的语境。就此而言,现代电信、E-mail和网络对话只延续了书信的实用功能,作为“私语真情”的文体属性已经稀释或隐退。书信的言说实际上是在说“不可(与他人)言说之说”。而“说不可说之说”恰恰就是文学的言说,是文学言说的艺术特性。当然,书信的言说同文学的言说尽管都是“说不可说之说”,但是并非意味着可以将二者等而同之:前者是现实的、即时的,后者是虚构的、假想的。书信也就具备了不同于文学的文学魅力:它以现实的私密性诱发了人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以其现实的而不是虚构的真实赢得了类似于文学的动情力。

当然,书信的“艺术性”还有其他诸多方面的成因,诸如语言修辞、行文格式、笔墨书法,以及信笺、信封和邮票的艺术设计等,甚至包括整个邮政事务在内的传递活动,都包含丰富的审美因素和艺术趣味,这些因素和趣味显然游离于书信的实用价值之外,是书信的艺术性之所在。但是毫无疑问,在书信的所有艺术性因素中,“私语真情”是其最具文学诱惑力的内在成因。

(节选自《民间书信及其对话艺术》,有删改)

4.下列关于《报任安书》和《太史公自序》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报任安书》和《太史公自序》均自述家世及阅历,以交代编修《史记》的缘由和动因。B.《报任安书》和《太史公自序》叙事策略和言说方式的差别在于“李陵之祸”的表述。C.《报任安书》和《太史公自序》文体性质上的不同,可视为民间书信和公牍文的不同。D.《报任安书》和《太史公自序》将阐发《史记》写作动因和宗旨作为它们的共同主题。【答案】B 5.下列对“私语真情”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私语真情”是书信文体“文学性”的主要标志之一,原因在于书信具有个人化和情感性这一文学属性。

B.“私语真情”是民间书信区别于一切公牍文体的最为显著的特点,也是文学史接纳民间书信的重要原因。C.“私语真情”本身直接显露或自由宣泄个体情感,不像宏大叙事作品需要借助普遍情感的“个人化转换”。

D.“私语真情”往往不能外言,有私密性,这种特点使得民间书信作为情感载体有了动人和诱人之处。【答案】C 【解析】C项,偷换概念,叙述的是“书信”的特点。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切民间书信的言说是在特定的、熟悉的对象间的一种对话,它先验地预设了一种熟悉的、可靠的、安全的因而也是“不予告人”的语境。

B.“说不可说之说”是书信的言说特点,也是文学言说的艺术特性,但两者并非可以将等而同之,前者是现实的、即时的,后者是虚构的、假想的。

C.语言修辞、行文格式、笔墨书法以及信笺设计等都包含着游离于书信的实用价值之外的丰富的审美因素和艺术趣味,也是书信的艺术性因素。

D.中国古代书信在秦汉之后脱离公牍文性质而成为私人之间的往来,进入文学世界,就现存文献来看,应当发端于汉史学家司马迁的《报任安书》。【答案】D

下载2017_2018学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大题精做02科学技术类文本阅读含解析新人教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7_2018学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大题精做02科学技术类文本阅读含解析新人教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