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屈的中粮与中国鸡肉市场的同质化纠结现状

时间:2019-05-14 05:20: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委屈的中粮与中国鸡肉市场的同质化纠结现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委屈的中粮与中国鸡肉市场的同质化纠结现状》。

第一篇:委屈的中粮与中国鸡肉市场的同质化纠结现状

“委屈的中粮”

—与中国鸡肉市场的同质化纠结现状

赢美大成张胜军2012年5月26日

中粮集团作为中国最大的农牧产业集团,一直是中国农业产业化的龙头标杆企业,即使在鸡肉领域,中粮也占有重要的地位。甚至可以这么说,中粮就是中国农业产业化的集中表现。

中粮担负着民生安全和市场稳定健康发展的双重重任,因此中粮“夕惕若厉”,在小心、稳健中寻求快速发展。改革开放三十年,中粮通过整合、经营快速发展,取得了骄人的业绩,但是在面对民生需求、跳跃式变化的个性化需求以及国际巨头的竞争压榨中,中粮充满了“委屈和纠结”。

2011年10月份双节过后,中国鸡肉停止了持续上涨态势,进入了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了春节,春节过后稳定的价格体系很快被打破,鸡肉价格持续下跌;五月初,鸡肉价格跌破了各个厂家的心理底线,几乎跌到了两年前的价格低谷。与此同时,玉米、豆粨的价格却保持稳中有升,5月24日玉米均价达到了2600元/吨,豆粕3400元/吨;饲料成本基本趋稳。可以预期,未来时间,玉米、豆粨的价格都会随着零散卖粮的减少而上扬;在这种情况下,行业将进入及其恶劣的状态——初级原料价格上涨,成品价格下跌,巨大剪刀差会把“利润羊毛”剪完。甚至,还会出现,饲料生产环节为了维持生存,要么涨价,要么调整原料成分构成,降低成本,原料调整会间接影响养殖效率;总之,原料价格的上涨会进一步压缩养殖环节效益,直至出现牧业养殖环节亏损,鸡肉加工环节也亏损的危险局面。

由于中间环节利润的持续消减,即使是全链条一条龙的中粮也不能逃脱亏损的境地。

饲料原料和鸡肉成品价格的变动会出现以下几种状况:

1、成品价格上涨比例高于原料价格上涨比例,则全链条各环节都会实现相对利润:

2、原料价格下降比例低于成品价格下降比例,则微利;原料价格下降比例高于成品价格下降比例,则不挣钱。

3、成品价格下跌,原料价格上涨的两难境地,导致整个行业进入了“啤酒游戏”,也就是经济学中的牛鞭效应;这不仅仅是销售难的问题,更是两头利润蚕食的问题。

一、中国鸡肉市场现状:

1、肉鸡行业市场规模庞大:1400万吨左右的市场容量;

2、人均消费:10公斤,接近世界平均消费规模;其中发达城市和西部回教区,人均消费达到20-30公斤;农村地区非工业化生产消费难以统计,基本在5公斤左右。

3、潜在市场容量大:与发达地区相比,理论上还有2倍空间;

4、行业增长率:近10年持续10%的复合增长率;

5、行业集中度;30%

6、市场饱和度:经过了10、11年的短缺后,从11年底逐步进入饱和状态;

7、产品生命周期:经过近10年的快速增长,分割鸡产品在一、二、三线市场开始进入成熟期;县城市场处于快速成长期;乡镇农村市场尚处于培育阶段;

8、行业竞争格局:第一梯队:正大、大成、六和;第二梯队:诸城外贸、凤翔、大用、永达、华都;第三梯队:大象、龙海、中粮、粟海、泰森、双汇等;

9、主流商业模式:农业产业化一条龙;两个客户:政府和消费者

10、成品价格下跌,原料价格上涨,产业链条两头受气,处于“委屈—纠结”的两难境地。

二、是什么导致了中粮鸡肉“委屈—纠结”的现状?

1、中国的主流消费习惯——猪肉

猪肉还是中国消费者的主流消费肉类产品;猪肉市场在经历了半年的升级转型后价格走势基本稳定,并出现了持续下滑,致使鸡肉价格持续低迷。

由于鸡肉和猪肉的相互替代性特征,鸡肉产品的价格会跟随猪肉价格上下变动。

2、近十年来持续的扩大生产:

2009年鸡肉行业进入了大跃进阶段,国内企业纷纷扩张生产规模,永达新建食品工业园和滑县生产基地,大用在周口新建生产基地,山西粟海新上6万只/天的屠宰线,美国泰森09年在国内扩张迅速,通过兼并、改造迅速提升了生产规模,中粮集团也在09年通过新上生产线扩大了生产规模。总之,全国新上鸡肉生产线三十多条,日生产规模扩张了1200万/天;生产规模的急剧扩张,导致毛鸡供应不足,因此,10年下半年出现了毛鸡的供不应求,毛鸡价格一路上涨;在毛鸡价格的推动和猪肉价格上升的拉动下,鸡肉价格也走进了黄金时代。11年猪肉市场渐趋饱和,猪肉价格开始下跌,突如其来的瘦肉精事件,推动了猪肉价格的止跌和进一步的提升,鸡肉市场也跟随这股东风,黄金周期一直延伸到春节前后。

春节过后,过度的产能高峰和消费的低迷深谷终于交叉在了一起。这也促成了今年肉类领域的利润剪刀差。

3、人均消费规模和消费习惯:

无鸡不成宴,这句话说明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消费鸡肉的习惯;但同时说明,中国人对鸡肉有其独特的消费特性,例如:普通家庭消费习惯用2斤-2斤半的整鸡;西北区域习惯用中装鸡;中国人一般喜欢食用生长周期较长的小品类鸡,喜欢口感的韧性、嚼劲;坐月子、身体虚弱时习惯吃老母鸡煲汤;家庭聚会、接待客人、宴请时要吃整鸡。

块大肉鸡主要用来分割做家庭常规菜种和快餐用料。消费属于随机性、常规消费,因此,弹性较强,替代性较强,缺乏刚性。而具有特定意义的整鸡的替代性较弱,有一定的刚性。

4、粮食价格的波动:

主要原因是,秋粮家庭收购接近尾声,家庭储粮基本告罄,粮食实现集中化,也就是粮食供应实现规模化,面对需求的分散,供求谈判局势出现了逆转,供应方处于优势地位。所以粮食价格的扭转要等到新粮上市后。

三、“委屈的中粮”背后的深层危机——商业模式的危机

1、传说中的“农业产业化一条龙”的国际化商业模式;

从西方传入中国的有西方农牧业巨头精心设计的一条龙模式,确实是行之有效的商业模式;但是,这个商业模式的的核心是:转基因粮食和源头种鸡。这两个核心技术始终掌握在西方公司手中,这些西方公司通过相互控股基本掌握了全球:粮食种子、种鸡和粮食贸易。

具有中国特征的块大黄羽肉鸡就是利用以色列卡比尔育种公司的技术;“817杂交鸡”就是EW集团下属的蛋鸡和肉鸡(或者泰森旗下的罗斯)的杂交品;EW集团和美国泰森集团的肉鸡育种占全球80%以上。

种子巨头:孟山都、杜邦先锋(玉米)等

四大粮商:目前掌握全球粮食运销的是4家跨国公司;四家世界五百强企业,即美国ADM、美国邦吉、美国嘉吉、法国路易达孚,业内称之为四大粮商。人们习惯根据他们名称的第一个字母,把这四家称作“ABCD”四大粮商。不管人们愿不愿意相信,“ABCD”四大粮商控制着全世界80%的粮食交易量,只有他们可以定价。

西方巨头通过相互参股的方式,粮食种子、种鸡、粮商几乎成为了一体;在这种商业模式下,中国企业纷纷模仿介入,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利用国家的对农支持,套取国家政策支持,以求获得突破性进展。实际上中国企业在整个价值链中仅仅占据了中间生产、加工环节;并且严重同质化。在这种情况下,中间环节的过度扩张,必然导致过度竞争,集体贬值是迟早的事情。

农业产业化商业模式的危机就是关键环节的掌控缺失和非关键环节的过度扩张,这导致农业产业化的核心价值环节缺失,这就孕育着很大被整合的危机。

2、行业进入了整合期,两头的亏损挤压,将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资产急剧贬值。

现实的状况是,中国鸡肉行业的一条龙企业集体出现:原料价格上涨,成品价格下跌的利润剪刀差现象

3、在“农业产业化一条龙”的商业模式下,赢家永远是商业模式设计者。农业产业化一条龙商业模式是一种零和游戏;任何商业模式在设计的前期以及应用的过程中,都是具有高吸引力和暗排它性的;没有高吸引力,则缺乏游戏参与者,那么这种商业模式就缺乏规模成长性;没有暗中的排它性,那么这个商

业模式就失去了设计的意义,也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商业价值。

在商业模式设计的初期和应用过程中,优势企业掌握难以复制的核心关键要素,形成整个产业链条的制高点和关键点。

在农业产业化一条龙模式中:种子和种鸡是模式制高点;粮食资源的全球整合性贸易是模式关键点。制高点指挥模式节奏,关键点调整模式进度。所以,谁掌握了制高点和关键点,谁就是这个模式的最终赢家和受益者。

显然在中国任何一家农业产业化企业,包括中粮都做不到这一点。

在禽肉领域,正大做不到、大成做不到、六合做不到、圣农做不到、温氏做不到;中粮、大用、永达、诸城外贸、凤翔也做不到。

4、从主流企业的定位相似性来看行业产品的同质化;在鸡肉行业品牌成为了仅仅具备信任支撑的基础要素,缺乏独特的个性化特征。

同质化的商业模式,同质化的鸡肉品种,同质化的饲料;导致了整个行业的同质化;正大和大成、永达、六合、大用、中粮等企业的块大肉鸡都是一样的,没有任何本质上的差异性。

品牌在这种情况下已经没有了差异化的明显内涵,仅仅作为一种品质背书。大成:强调可追溯;双大强调从农场到餐桌的全产业链;中粮强调产业链好产品;永达放心鸡。所有企业都没有明显差异化的产品诉求,只是强调基本层面的安全诉求。

5、价格随行就市的频繁波动,密切关联供求状态。只要进入这个行业,就被这种频繁变动的环境所左右,每天陷入无止境的对变动规律的预测分析和机会把握、风险规避中。

例如:毛鸡市场的供应波动主要是由市场养殖散户决定的,合同鸡和规模养殖鸡养殖比较稳定不会出现大的波动。

毛鸡价格高时,养殖户市场鸡养殖积极性高,鸡出栏时供应量多,价格下滑;毛鸡价格低时,养殖户市场鸡养殖积极性低,鸡出栏时供应量少,价格上涨。因此,专业人士总结出这样的养殖规律,毛鸡价格高时,多养合同鸡,利润可以保证;毛鸡价格低时,多养市场鸡。龙头企业反之。

因此,行业企业包括中粮,难以突破商业模式的限制,每天陷入无序的忙碌中。

(待续)

请关注《“神龙七部”—破“中国鸡肉市场同质化纠结”之局》更精彩!

作者:张胜军

北京赢美大成营销咨询机构 资深营销专家

联系方式:***

QQ:392720962邮箱:zhangsj1230@126.com

张胜军先生具有13年快销品、新农业从业经历;食品营销行业资深策划、管理专家;曾指导众多企业脱离困境,并在短期内获得销量上的突破性提升;擅长市场分析、企业营销管理问题诊断;曾服务过大型国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十家;市场敏感度高,能找到制约企业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并提供切实、可行、有效的解决之道。

曾服务过龙威粮油、哈尔滨啤酒、欣和调味品、北京万发炉业、永达食业、中粮集团、中山水出、御食园、无锡天鹏食品城、紫爵大朝橄榄油、宁波雨中雨海洋食品、河北荣达食品等企业。

第二篇:中国鸡肉市场纠结现状

中国鸡肉市场纠结现状

“委屈的中粮”中国鸡肉市场纠结现状

中粮集团作为中国最大的农牧产业集团,一直是中国农业产业化的龙头标杆企业,即使在鸡肉领域,中粮也占有重要的地位。甚至可以这么说,中粮就是中国农业产业化的集中表现。

中粮担负着民生安全和市场稳定健康发展的双重重任,因此中粮“夕惕若厉”,在小心、稳健中寻求快速发展。改革开放三十年,中粮通过整合、经营快速发展,取得了骄人的业绩,但是在面对民生需求、跳跃式变化的个性化需求以及国际巨头的竞争压榨中,中粮充满了“委屈和纠结”。

2011年10月份双节过后,中国鸡肉停止了持续上涨态势,进入了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了春节,春节过后稳定的价格体系很快被打破,鸡肉价格持续下跌;五月初,鸡肉价格跌破了各个厂家的心理底线,几乎跌到了两年前的价格低谷。与此同时,玉米、豆粨的价格却保持稳中有升,5月24日玉米均价达到了2600元/吨,豆粕3400元/吨;饲料成本基本趋稳。可以预期,未来时间,玉米、豆粨的价格都会随着零散卖粮的减少而上扬;在这种情况下,行业将进入及其恶劣的状态——初级原料价格上涨,成品价格下跌,巨大剪刀差会把“利润羊毛”剪完。甚至,还会出现,饲料生产环节为了维持生存,要么涨价,要么调整原料成分构成,降低成本,原料调整会间接影响养殖效率;总之,原料价格的上涨会进一步压缩养殖环节效益,直至出现牧业养殖环节亏损,鸡肉加工环节也亏损的危险局面。

由于中间环节利润的持续消减,即使是全链条一条龙的中粮也不能逃脱亏损的境地。

饲料原料和鸡肉成品价格的变动会出现以下几种状况:

1、成品价格上涨比例高于原料价格上涨比例,则全链条各环节都会实现相对利润:

2、原料价格下降比例低于成品价格下降比例,则微利;原料价格下降比例高于成品价格下降比例,则不挣钱。

3、成品价格下跌,原料价格上涨的两难境地,导致整个行业进入了“啤酒游戏”,也就是经济学中的牛鞭效应;这不仅仅是销售难的问题,更是两头利润蚕食的问题。

一、中国鸡肉市场现状:

1、肉鸡行业市场规模庞大:1400万吨左右的市场容量;

2、人均消费:10公斤,接近世界平均消费规模;其中发达城市和西部回教区,人均消费达到20-30公斤;农村地区非工业化生产消费难以统计,基本在5公斤左右。

3、潜在市场容量大:与发达地区相比,理论上还有2倍空间;

4、行业增长率:近10年持续10%的复合增长率;

5、行业集中度:30%

6、市场饱和度:经过了10、11年的短缺后,从11年底逐步进入饱和状态;

7、产品生命周期:经过近10年的快速增长,分割鸡产品在一、二、三线市场开始进入成熟期;县城市场处于快速成长期;乡镇农村市场尚处于培育阶段;

8、行业竞争格局:第一梯队:正大、大成、六和;第二梯队:诸城外贸、凤翔、大用、永达、华都;第三梯队:大象、龙海、中粮、粟海、泰森、双汇等;

9、主流商业模式:农业产业化一条龙;两个客户:政府和消费者

10、成品价格下跌,原料价格上涨,产业链条两头受气,处于“委屈—纠结”的两难境地。

二、是什么导致了中粮鸡肉“委屈—纠结”的现状?

1、中国的主流消费习惯——猪肉

猪肉还是中国消费者的主流消费肉类产品;猪肉市场在经历了半年的升级转型后价格走势基本稳定,并出现了持续下滑,致使鸡肉价格持续低迷。

由于鸡肉和猪肉的相互替代性特征,鸡肉产品的价格会跟随猪肉价格上下变动。

2、近十年来持续的扩大生产:

2009年鸡肉行业进入了大跃进阶段,国内企业纷纷扩张生产规模,永达新建食品工业园和滑县生产基地,大用在周口新建生产基地,山西粟海新上6万只/天的屠宰线,美国泰森09年在国内扩张迅速,通过兼并、改造迅速提升了生产规模,中粮集团也在09年通过新上生产线扩大了生产规模。总之,全国新上鸡肉生产线三十多条,日生产规模扩张了1200万/天;生产规模的急剧扩张,导致毛鸡供应不足,因此,10年下半年出现了毛鸡的供不应求,毛鸡价格一路上涨;在毛鸡价格的推动和猪肉价格上升的拉动下,鸡肉价格也走进了黄金时代。11年猪肉市场渐趋饱和,猪肉价格开始下跌,突如其来的瘦肉精事件,推动了猪肉

价格的止跌和进一步的提升,鸡肉市场也跟随这股东风,黄金周期一直延伸到春节前后。

春节过后,过度的产能高峰和消费的低迷深谷终于交叉在了一起。这也促成了今年肉类领域的利润剪刀差。

3、人均消费规模和消费习惯:

无鸡不成宴,这句话说明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消费鸡肉的习惯;但同时说明,中国人对鸡肉有其独特的消费特性,例如:普通家庭消费习惯用2斤-2斤半的整鸡;西北区域习惯用中装鸡;中国人一般喜欢食用生长周期较长的小品类鸡,喜欢口感的韧性、嚼劲;坐月子、身体虚弱时习惯吃老母鸡煲汤;家庭聚会、接待客人、宴请时要吃整鸡。

快大肉鸡主要用来分割做家庭常规菜种和快餐用料。消费属于随机性、常规消费,因此,弹性较强,替代性较强,缺乏刚性。而具有特定意义的整鸡的替代性较弱,有一定的刚性。

4、粮食价格的波动:

主要原因是,秋粮家庭收购接近尾声,家庭储粮基本告罄,粮食实现集中化,也就是粮食供应实现规模化,面对需求的分散,供求谈判局势出现了逆转,供应方处于优势地位。所以粮食价格的扭转要等到新粮上市后。

三、“委屈的中粮”背后的深层危机——商业模式的危机

1、传说中的“农业产业化一条龙”的国际化商业模式;

从西方传入中国的有西方农牧业巨头精心设计的一条龙模式,确实是行之有效的商业模式;但是,这个商业模式的的核心是:转基因粮食和源头种鸡。这两个核心技术始终掌握在西方公司手中,这些西方公司通过相互控股基本掌握了全球:粮食种子、种鸡和粮食贸易。

具有中国特征的块大黄羽肉鸡就是利用以色列卡比尔育种公司的技术;“817杂交鸡”就是EW集团下属的蛋鸡和肉鸡(或者泰森旗下的罗斯)的杂交品;EW集团和美国泰森集团的肉鸡育种占全球80%以上。

种子巨头:孟山都、杜邦先锋(玉米)等

四大粮商:目前掌握全球粮食运销的是4家跨国公司;四家世界五百强企业,即美国ADM、美国邦吉、美国嘉吉、法国路易达孚,业内称之为四大粮商。人们习惯根据他们名称的第一个字母,把这四家称作“ABCD”四大粮商。不管人们愿不愿意相信,“ABCD”四大粮商控制着全世界80%的粮食交易量,只有他们可以定价。

西方巨头通过相互参股的方式,粮食种子、种鸡、粮商几乎成为了一体;在这种商业模式下,中国企业纷纷模仿介入,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利用国家的对农支持,套取国家政策支持,以求获得突破性进展。实际上中国企业在整个价值链中仅仅占据了中间生产、加工环节;并且严重同质化。在这种情况下,中间环节的过度扩张,必然导致过度竞争,集体贬值是迟早的事情。

农业产业化商业模式的危机就是关键环节的掌控缺失和非关键环节的过度扩张,这导致农业产业化的核心价值环节缺失,这就孕育着很大被整合的危机。

2、行业进入了整合期,两头的亏损挤压,将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资产急剧贬值。

现实的状况是,中国鸡肉行业的一条龙企业集体出现:原料价格上涨,成品价格下跌的利润剪刀差现象

3、在“农业产业化一条龙”的商业模式下,赢家永远是商业模式设计者。

农业产业化一条龙商业模式是一种零和游戏;任何商业模式在设计的前期以及应用的过程中,都是具有高吸引力和暗排它性的;没有高吸引力,则缺乏游戏参与者,那么这种商业模式就缺乏规模成长性;没有暗中的排它性,那么这个商业模式就失去了设计的意义,也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商业价值。

在商业模式设计的初期和应用过程中,优势企业掌握难以复制的核心关键要素,形成整个产业链条的制高点和关键点。

在农业产业化一条龙模式中:种子和种鸡是模式制高点;粮食资源的全球整合性贸易是模式关键点。制高点指挥模式节奏,关键点调整模式进度。所以,谁掌握了制高点和关键点,谁就是这个模式的最终赢家和受益者。显然在中国任何一家农业产业化企业,包括中粮都做不到这一点。

在禽肉领域,正大做不到、大成做不到、六合做不到、圣农做不到、温氏做不到;中粮、大用、永达、诸城外贸、凤翔也做不到。

4、从主流企业的定位相似性来看行业产品的同质化;在鸡肉行业品牌成为了仅仅具备信任支撑的基础要素,缺乏独特的个性化特征。

同质化的商业模式,同质化的鸡肉品种,同质化的饲料;导致了整个行业的同质化;正大和大成、永达、六合、大用、中粮等企业的块大肉鸡都是一样的,没有任何本质上的差异性。

品牌在这种情况下已经没有了差异化的明显内涵,仅仅作为一种品质背书。

大成:强调可追溯;双大强调从农场到餐桌的全产业链;中粮强调产业链好产

品;永达放心鸡。所有企业都没有明显差异化的产品诉求,只是强调基本层面的安全诉求。

5、价格随行就市的频繁波动,密切关联供求状态。只要进入这个行业,就被这种频繁变动的环境所左右,每天陷入无止境的对变动规律的预测分析和机会把握、风险规避中。

例如:毛鸡市场的供应波动主要是由市场养殖散户决定的,合同鸡和规模养殖鸡养殖比较稳定不会出现大的波动。

毛鸡价格高时,养殖户市场鸡养殖积极性高,鸡出栏时供应量多,价格下滑;毛鸡价格低时,养殖户市场鸡养殖积极性低,鸡出栏时供应量少,价格上涨。因此,专业人士总结出这样的养殖规律,毛鸡价格高时,多养合同鸡,利润可以保证;毛鸡价格低时,多养市场鸡。龙头企业反之。

因此,行业企业包括中粮,难以突破商业模式的限制,每天陷入无序的忙碌中。

第三篇:中国茶叶市场现状 与品牌化探索(范文模版)

中国茶叶市场现状 与品牌化探索
中国是茶叶原产地和第一生产、消费大国,有上千年的饮茶历史,茶叶已经 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现在的国内茶叶市场看似波澜不惊,实际上却是暗流涌动,众多茶叶企业亟待破茧而出。国内茶叶市场问题 目前我国茶叶市场整体需求趋于饱和,消费增长速度低于茶叶生产能力的扩 张速度,呈现供大于求的买方市场特征,在这样的背景下,加上历史积淀的影响,我国的茶叶市场呈现如下特点: 1.多:茶叶种类多,行业企业多。由于历史、地理原因,我国茶叶种类众多,大约有上千种茶叶,仅名茶就有 两百种左右,而每一种茶叶因采摘时节、产地不同又可分出众多子类。与茶叶种类多相对应的就是我国从事茶叶种植、加工的企业数量众多,分布 广泛,据统计我国目前有大约 8000 万茶农、7 万家茶企。2.乱:管理无序,标准缺失。产品种类和行业企业众多本就容易形成混乱的市场局面,而行业管理不健全 和产品标准的不易操作更导致了茶叶行业出现比较混乱的局面。近年来,各地大建茶叶城、茶叶批发市场,甚至一个城市建有多个批发市场,超出了市场的需要,结果导致市场内商户的销量和利润越来越薄。而且批发市场 由个体商户组成,自身所普遍存在的散、乱、杂和不易监管等特点,很容易发生 漫天要价的情况。管理的松懈也导致食品行业普遍推行的 QS 认证在茶叶行业得 不到有效执行。我国现行茶叶品质标准中,关于茶叶的感官品质都采用定性语言描述,消费 者难以理解和应用,致使标准在交易定价中很难发挥作用,形成实施上的标准缺 失情况。普通消费者在购买茶叶时往往难辨良莠,听任一些不良茶商的信口胡言,以次充好,长此以往也会抑制消费者需求。此外,行业内还存在假冒伪劣、农药残留超标的情况,也严重影响了行业形 象和消费者的消费需求。3.弱:企业实力弱,品牌意识弱。我国茶叶企业数量虽多,但多数都非常弱小,规模上亿的企业屈指可数,而 且没有能够主导行业发展的企业。2008 年,7 万家茶企共实现茶叶总产值 300

亿元人民币,而同年仅联合利华立顿一家茶加工企业年产值即达到 230 亿元人民 币,相当于国内茶叶产值的 2/3 强。我国多数企业还处于小规模、分散经营的阶段,采用传统粗放经营模式,通过分布在各地的同乡和批发商销售。产品也主要依靠散装形式销售,茶企普遍 缺乏品牌意识。目前我国有 7 万家茶厂,注册了自己品牌名称的还不到 1000 家。茶叶行业目前多、乱、弱的特点导致了整个行业的无序竞争和低层次竞争,消费者购买缺乏

依据和方向。可以说,国内的茶产业是“有名茶,无名牌”。面 对这种情况,行业内的资深人士基本达成共识,即推行品牌化才是茶企和行业的 出路,并且行业先进企业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探索。国内茶企品牌发展模式探索 茶叶行业的领先企业分别结合自身基础和优势,摸索适合自己的营销模式,采用规范化的管理、现代的推广方式,打破行业困局,逐步树立起企业品牌,如果按照这些企业采取的产品和渠道类型划分,可以将行业内的品牌茶企大 致分为以下三种模式。1.自建连锁零售终端,经营多品种茶叶,打造零售企业终端品牌。这类企业主要是茶叶连锁零售企业,如吴裕泰、天福茗茶、张一元、元长厚 等。基本模式是先建立几十家甚至上百家的品牌零售终端,然后沿产业链向上延 伸,在各主要产茶区建立茶叶生产基地,在自有连锁终端销售自产或收购的各种 知名品类茶叶,统一冠以零售终端品牌。面对消费者塑造零售终端的品牌形象。2.通过商场专柜、品牌专卖店销售,经营企业品牌,以某一单一知名茶叶种 类为主。这类企业通常是原有的茶叶种植、加工企业,如八马、竹叶青、安息铁观音 集团等,多数为名优茶产茶区领导企业,有雄厚的产地资源和生产加工能力,以 某一单一知名茶叶种类为主,通过广告、公关和形象终端等方式塑造企业品牌在 该品类茶叶中的形象和地位。3.仿照立顿模式,产品向快速消费品转型,通过现代超市卖场终端销售。部分茶叶生产企业,创新意识和研发能力较强,开始逐步尝试从销售传统茶 叶向创新型茶叶产品转变,使茶产品具有快消品性质,降低产品价格,提高产品 流通速度,扩大消费人群和饮用方式。如云南龙润普洱茶集团较早时间就开始发 展袋泡茶,通过超市面向更广泛的消费群体销售,以创新便捷的产品形式拉近与 消费者的距离。其他企业还有星愿(中国)等。茶叶品牌发展建议

1.对品牌形象塑造进行科学的规划。企业在推广品牌之前,应该先结合企业自身情况和产品需求特点,建立明确 的品牌核心价值,作为品牌推广和品牌形象建立的中心和出发点。而茶叶本身具 有丰富的营养保健价值,并且为绝大多数国人所知晓,可以为品牌提供牢固的物 质利益支撑。同时,品牌还可以从我国源远流长的茶文化以及轻松、休闲的情感 需求中挖掘品牌的情感利益支撑。此外,食品行业比较流行的天然绿色概念,也 可以用来塑造一个积极健康的茶叶品牌形象,使消费者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认识、了解和熟悉品牌,加快企业建立强势品牌的过程。2.可以考虑与行业外资本合作。做大

市场和品牌需要雄厚的资金支持,而茶叶企业普遍规模偏小,可以考 虑进行资本运作,与行业外大资本合作,提高企业市场操作能力。譬如星愿(中 国)被中国矿业以 6.4 亿港元收购后,企业开始业务战略转型,开始开发袋装茶 市场,从 2008 年 2 月星愿已开始生产大红袍茶包,致力于茶包市场的开发和扩 张以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3.开发便利快捷的快速消费品茶产品,适应现代生活习惯的需要。传统茶叶处于市场饱和状态,难以全部消化不断增长的产能,而随着生活节 奏的加快,讲究一冲二泡慢饮的传统饮茶方式受到挑战,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以茶多酚粉或茶叶原汤为原料的茶饮料已经成为我国第二大饮料种类。可以说随 着生活方式的改变,茶叶的产品表现形式也需要创新,企业可以考虑从单一的原 叶茶热水浸泡,逐步转到开发具有快速消费品特征的茶叶新产品,如袋装茶、茶 食品,茶饮料等,这样还可以避免现有茶叶销售终端的制约,进入更广阔现代连 锁的终端渠道。;


第四篇:中国房地产市场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探讨

中国房地产市场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探讨

一.中国房地产业的发展水平

二.中国房地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资源的浪费与流失。

(二)商品房空置量增加,而且正在进一步扩大。

(三)房地产开发中的短期行为,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四)房地产业发展与金融业关系尚未理顺,房地产开发缺乏稳定的资金来源。

三.中国房地产业的可持续性分析

(一)合理利用土地资源,避免浪费。

(二)重视环境保护,维护生态平衡。

(三)完善房地产金融体系,建立和发展房地产金融二级市场。

(四)加快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

(五)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监督,健全房地产相关的法律法规。

四.中国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五.结束语

第五篇:中国茶叶市场的发展现状与未来分析

中国茶叶市场的发展现状与未来分析

世界茶叶80%产在亚洲。中国、印度、斯里兰卡、肯尼亚和印度尼西亚五大产茶国的茶叶产量占世界茶叶总产量80%。中国茶叶产量从2000年的67.6万吨增长到2005年的93.4万吨,增长了38.1%。茶叶产值从2000年的90亿元,增长到2005年的155亿元,增长了72.2%,是世界发展最快的国家,并且在2005年,我国茶叶产量超过印度,重新夺回第一大产茶国地位,实现了以吴觉农为代表的近代茶人为之奋斗的目标。

一、推动茶产业发展的因素。

当前,我国茶叶产量、国内销售、茶叶出口都处于历史最好的水平。主要得益于地方政府资金支持,茶叶企业改革不断深入,新的资本进入,茶叶新技术在茶叶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以及茶叶新产品的开发等,这些都为我国茶叶产业注入新的活力。

1、政策的支持。

近年来,各级政府对茶叶产业给予了高度重视,加大了对茶产业的投入,并且通过科技创新、结构调整、大力拓展国内外市场等措施,促进了我国茶产业的发展。在西部开发、扶贫政策和退耕还林等政策和资金的扶持下,各主要产茶省都发展了相当数量的新茶园。茶农在茶叶良好经济效益促进下,生产积极性不断高涨,并且加大了对老茶园的改造力度,淘汰了一些生产效益低的茶园。我国茶园面积由2000年的108.9万公顷,增加到2005年的130万公顷,增长了19.4%。近年来新发展的茶园基本上按照规范化要求进行建设的,生产能力高、茶园投入力度大,从而使得我国茶叶产量保持较快速度增长。

2、企业的多元化。

茶叶放开经营后,我国茶叶企业发生结构性变化,大多数国有加工、流通茶叶企业实现了股份化、民营化转制。北京张一元茶叶有限公司是北京市第一家实行改制的“老字号”茶叶企业,改制后的股本为3000万,国有(企业)参股20%,10%社会法人股,主要是两家上游生产企业,其他70%职工股。改制后企业的机制变活了,企业有了自主权,有了资金积累,通过几年来的运作,张一元的年销售量每年均以30%以上的速度增长。茶叶产业的发展,也吸引国内大的集团纷纷进入茶叶领域,云南制药企业盘龙云海和云南白药集团已经开始涉足茶产业。白药集团认为普洱茶的发展过程与云南白药的发展过程极为相似,初期都是小家小户分散式生产,后来随着工艺技术改进,规模化生产成为必然。云南澜沧江啤酒集团也把开发茶产品作为今后重要的发展目标之一。与此同时,个体私营茶叶企业在经过多年的市场经验积累,也开始得到快速发展,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北京更香茶叶有限公司发展到46家连锁店。

3、新的资本注入。

竞争的加剧需要重新整合我国现有的茶叶资源,许多茶叶企业已经意识到,只有引进资金,迅速扩张才能在市场中生存。北京老字号吴裕泰茶叶公司2005年组建吴裕泰股份有限公司,新公司由八位股东发起设立,总资产达到1亿元。改制前由于公司资金不足,无法快速向外扩张,新股东注资给公司扩张提供了便利。新注入的资金一方面对原有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另一方面加速开店速度。拥有国内最大茶叶基地的云南龙生集团目前已经在资本市场上成功引进5500万元的风险资金,企业引进风险投资后,正在积极准备争取早日上市。2004年博闻投资集团以1.3亿元收购云南西双版纳勐海茶厂,强大的资本注入让茶厂得以快速发展;而在引资时,博闻投资集团的目的就很明确——要让云南勐海茶厂尽快上市,成为“国内茶叶第一股”。新组建的老字号企业吴裕泰股份有限公司下一步的计划也是上市。

4、产业的变化

茶叶加工由手工转向机械化,大多数的名优绿茶加工实现了半机械化生产,特别是小型名优茶加工设备得到广泛应用,极大提高名优茶加工的效率和茶叶产品的标准化水平,为规模化经营奠定了良好基础。

通过对加工工艺的改进,茶叶品质也在不断提高,适应了市场对高品质茶叶日益提高的的需要。例如乌龙茶通过采用空调做青,在夏季也能生产出高品质的乌龙茶。此外茶叶的清洁化生产也有了很好的开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茶叶质量安全要求也在日益提高。为了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各企业都加大了对厂房和设备的改造,大型的精制企业大多数已经通过ISO9000系列、HACCP等质量认证。乌龙茶出口企业精制加工基本实现了全自动化封闭式生产,为茶叶质量安全生产提供可靠保障。从2005年开始,国家对茶叶企业实行QS认证,进一步促进了茶叶初精制企业厂房和设备改造工作的开展。

5、市场的发展

茶叶消费热点转换很快,有机茶被消费者接受并迅速得到了认可,继绿茶、乌龙茶之后,普洱茶在国内市场兴起,有效带动茶叶消费市场不断升温。2003年以来,普洱茶发展迅猛,云南龙生集团过去是以生产绿茶为主企业,三年时间,普洱茶生产从少量到批量,2005普洱茶销量占到集团总销量的1/3,并且其利润率超越了其他品种。2006年计划把大部分原料加工成普洱茶。

与此同时,为了适应我国茶叶市场变化需要,国内已经形成比较完善的茶业批发市场网络,为茶叶的生产和销售构建十分有效的销售通路。目前,大约有60%的茶叶是通过批发市场进行销售的。我国茶叶批发市场已经具备了产品的收集、整理,价格的形成,以及产品的批发等功能,而且市场通过不断投入和改造,为交易双方提供包括信息、仓储、运输在内的服务功能。

6、茶文化的宣传。

茶叶市场的发展与茶文化推广十分不开的。最近几年,各地广泛开展的各项茶文化活动,有效地普及茶文化,宣传茶知识,带动茶叶消费的增加。以安溪县铁观音发展为例,在1990年以前,安溪的乌龙茶主要还是供应出口,国内消费主要集中在福建和广东两个省。到2002年,安溪乌龙茶内外销数量已平分秋色,全国各大中城市都有安溪县茶商和茶农的营销网络,而且乌龙茶内销价格也远高

于外销茶的价格。现在,安溪铁观音内销量和金额远远超过外销数量。安溪铁观音发展一个十分重要原因就是政府重视茶文化的推广,从1993年开始,安溪县政府组织当地的茶商和茶农,把当地传统的赛茶方式推向市场,先后在香港、澳门、广东、上海、北京等地举办茶王赛,并且把当地乌龙茶的泡饮方式进行艺术提升,创造出一套完美的乌龙茶茶艺表演,让大家更加全面了解乌龙茶和乌龙茶文化。乌龙茶开始为越来越多的国内消费者所接受。安溪茶叶在成功地走出去后,又在2000年—2002年期间,与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等单位合作,在安溪县举办了三次以茶文化为主体的大型宣传活动,并且投资建成全国乌龙茶最大的交易市场—--安溪中国茶都,安溪从乌龙茶重点产茶县开始向全国的乌龙茶信息中心、贸易中心、文化中心发展。

二、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国茶叶在世界上是产茶大国,但还不是产茶强国。与世界各主要产茶国比,我国茶叶生产还存在以下问题:

茶叶单产低

我国茶叶单产还处于较低水平。我国茶园面积占世界茶叶面积接近一半,但是产量只达到1/4。印度茶园面积为52万公顷,相当于我国的一半,但茶叶产量与我国基本持平。茶叶单产低,表明我国茶叶生产的效益低。造成单产低的原因主要是茶叶生产投入不足,良种化茶园所占的比重少,生产管理粗放引起的。劳动效率低

茶叶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从茶叶的种植到采摘、加工和销售都需要大量人工。据统计,我国目前有8000万茶农,另外还有5000万以上人员从事茶叶销售、茶馆服务等第三产业的工作。但是,从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我国茶叶生产劳动效率低问题。2004年,我国人均产茶只有10.4公斤,而印度为546公斤、斯里兰卡为402公斤、肯尼亚是为649公斤。在南方茶叶产区,很多农民并不是专业从事茶叶的生产,而是从事多种农副产品的生产。加上缺乏必要的技能培训,普遍存在专业技能缺乏等问题。这与国外茶农有很大区别,在印度、斯里兰卡和肯尼亚,茶农受雇于农场主,大多数人只从事茶叶生产工作,并且经过良好的职业培训,能够熟练掌握各种专业技能。

组织化程度低

1984年茶叶放开经营后,我国大多数茶园已经承包给农户,茶叶生产是以家庭为单位。在印度、肯尼亚、斯里兰卡,他们大多以大型农场为主,实行企业化的管理和经营。日本和台湾和我们一样,茶园的所有权也归农户所有,但是他们建立了十分完善的社会化服务组织,并且组建合作社,实现合作生产,也较好解决茶叶生产分散问题。我们国家在把茶园承包给农户后,并没有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化服务组织,农民是一家一户独立生产,没有形成联合,由于管理水平的不一致,导致茶叶生产和经营过度分散。

茶叶的标准化程度低

茶叶商品化程度越高,对茶叶的标准化水平和加工工艺要求也就越高。其中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茶叶加工的机械化。目前,我国名优茶生产还不能实现全程的机械化加工,大多数还是采用手工制作,作坊式生产。大宗茶生产也是采用半

机械化加工,不仅生产效率低,而且生产产品的标准化水平也不高。在印度、斯里兰卡和肯尼亚,茶叶加工已经实现了全程机械化生产。在日本不论是茶园的管理,还是茶叶的加工,也都基本实现了标准化管理,机械化生产。生产的产品一致性很高,为茶叶品牌化经营奠定坚实的基础。

缺乏龙头企业

目前,国内市场处于竞争无序的混乱状态,市场分散,大多数为中小型企业,对于某个地区来讲,有区域性的龙头企业或者知名品牌,但就全国市场而言,没有一家企业可以占据2%的市场分额。这种状况,不能够发挥规模化生产的效应,不利于资源的优化组合,不利于品牌的树立。今后一段时期,整个茶产业将面临大的整合,竞争将日益激烈,大量的茶企业将被购并或者被淘汰出局,强者更强,弱者出局。

三、几点建议

不断变法和发展的中国茶叶市场给企业带来众多的机会,因此,把握未来的发展趋势是行业发展的关键,也是企业正确投资的关键。根据当前茶叶发展现状,现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把握市场热点转换。

从目前情况看,产量增加,市场热点不断,多茶类协调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现阶段市场主要特征。2004年非典时期引发的绿茶消费热,2005年铁观音消费热,2006年普洱茶消费热,几乎每年都有新的消费热点形成,很好带动茶叶消费整体上升。尤其是普洱茶热的兴起,对我国现阶段茶叶市场将会产生较深远的影响。首先,其他的茶叶都是愈新愈好,而普洱茶越陈越值钱,这样普洱茶除了具有商品本身饮用价值外,还具有收藏价值。二是与其他茶叶品种相比,普洱茶生产能够形成规模生产。普洱茶只要是云南大叶种晒青茶,都可以作为原料。发酵过程类似葡萄酒的生产,可以通过控制温度和湿度来形成质量相对一致的品质;此外,其他茶叶品质最主要取决于原料,而普洱茶更多是在工艺,将不同等级的茶叶拼配在一起可以调出不同风格的口感,厂家可以采用自己独特的工艺形成独有的品质,有利于品牌的树立。

分析这几年茶叶市场热点,非典带动绿茶的消费热带有一定偶然性,是一次成功的事件营销。但是,铁观音和普洱茶热的形成,是对茶叶品质特征准确把握和有效的宣传,成功创造出新的市场发展空间,对行业更具有影响力。我国是多茶类的国家,每个茶类都有不同的品质特征,个性化十分明显,如何根据消费者不同的需求,通过对加工工艺和品饮方式的改进,形成市场卖点,促进需求的增加,使各个茶类都能够协调发展,这样才能使我国多茶类优势得到充分发挥。铁观音热形成是经过十多年的市场培育,普洱茶热更具有创新的成份,绿茶热很好利用非典事件,下一个热点需要形成同样需要依靠创新和大家共同培育。

(二)发展名优茶,兼顾大宗茶。

我国名优茶的产量从2000年14.4万吨,增长到2005年的25万吨,增长了73.6%。名优茶的产值从55亿元,增长到2005年的110亿元。名优茶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逐年在增加,到2005年,名优茶的产值已经占到茶叶总产值的71 %。名优茶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提高茶叶行业经济效益提高的重要推动力量。随着人

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品质的要求已经提上日程,现在许多企业已经开发出有机茶,打造名优茶品牌将是茶企业必经之路。但是,目前名优茶已经遇到了成本不断上升的问题,不少地区已经出现采茶工不足的问题。名优茶的发展日益受到限制。由于在产品质量上过分注重外形,不仅给采摘带来困难,而且增加了加工工艺的复杂程度,这也是名优茶不能完全实现机械化采摘和加工的重要原因,也是制约名优茶规模化经营的重要原因。如何引导茶叶消费由重外形向重内质转变,是名优茶今后能否继续得到快速发展的关键,尤其是名优绿茶显得更为迫切。这几年,有机茶发展已经使部分消费者改变对茶叶品质的判别标准,从外型转向内质,而且逐渐把安全、好喝作为判断品质的标准。普洱茶市场兴起,可以说是对传统茶叶品质判断标准的颠覆,并且创造了新的市场发展空间。随着QS制度的全面实行,茶叶销售逐渐要从散装茶销售转向包装茶的销售,这将会为众多品牌企业带来机会,应该通过包装和品饮方式的创新来促进饮茶方式的改变。另外,企业过分重视名优茶生产和经营,不愿意生产适合普通消费者的中低档茶叶,这也是制约当前茶叶企业规模扩张的问题。其实,大宗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国茶叶市场需要象“猴王”“京华”等质量稳定“老百姓”品牌的茶叶。今后,茶叶还面临进入超市销售的问题,这也急需发展中低档品牌的包装茶叶。

(三)打造茶叶品牌。

茶叶品牌有两类,一类是产品品牌,以中茶、竹叶青、大益和龙生为代表;一类是通路品牌,以天福、吴裕泰、张一元位代表。从这几年情况看,由于茶叶市场发育不成熟,通路品牌发展较为成功,适应了目前茶叶消费多元化和个性化发展趋势。天福连锁经营在全国扩张很快,已经有600多家连锁店,成为国内最具有影响力的企业之一。其他的大多数还是区域性品牌,但是,成长数度也十分惊人。北京市场上知名品牌吴裕泰已有122家店,张一元也有85家店。从市场发展看,茶叶销售今后必须走复合通路,除了传统营销模式外,网络营销等新型营销模式也将被应用到茶叶销售中来,这对企业将提出更高的要求。企业一方面要通过扩大连锁经营规模,来迅速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另一方面必须通过对企业资源进行整合,延伸企业经营的深度和广度,形成具有个性化产品和品牌。因此,具有实力的茶叶企业除了要加强通路建设外,还要加大企业对茶叶资源的控制能力,包括建立生产基地。我国产茶面积分布很广,资源也很丰富,但是优质资源有限,而且茶叶品质受当地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影响很大,特别是国家加大对原产地产品保护后,这些资源今后会成为稀缺资源,更具有价值。

(四)发展茶产品深加工

我国茶叶产能很大,如果全部投入生产,我国茶叶产量将远远超过目前的水平。因此,通过发展茶叶深加工,拓宽茶叶的应用领域,提高茶叶的消费量,也是我国茶叶能够得到持续发展的关键。在发展茶产品深加工方面,我国可以借鉴日本的做法。日本的茶叶深加工产品开发延伸到生活的各个领域。用乌龙茶、绿茶、花茶等为原料加工制成的茶饮料,销量已超过可乐等碳酸饮料,成为日本最常见的饮料。日本商店中的茶食品也琳琅满目,而应用茶叶提取物儿茶素等制作的抗菌、除臭产品更是多达数百种,茶叶有效成分还被广泛应用于化妆品、洗涤剂、茶染服装等。在我国,茶饮料、茶食品也已经具有相当规模,只是应用领域

还有待于进一步扩大。

(五)关注茶文化产业的发展

我国有悠久的茶叶历史,茶文化底蕴十分深厚,而且各民族的饮茶习俗各不相同,为我们提供了十分广泛的茶文化宣传资源。国家提出要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茶叶行业同样要以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为新的引擎,推动产业升级。以茶文化为题材的旅游业、影视业、出版业、艺术品经营业、动漫业等同样也可以形成新的茶文化产业。现在,以经营茶文化为主体的企业也越来越多,例如以北京老舍茶馆和上海湖心亭为代表的依托地方特色茶文化为经营载体的茶馆企业。以北京圣唐古驿为代表的茶馆、茶博物馆等设计装修企业,以读图时代为代表的茶文化出版企业,加上茶叶的包装设计、茶具制作、广告宣传等,已经形成茶文化创意产业的雏形。应该说,我们的茶文化创意产业还刚开始,但是发展空间很大,我们要深入理解茶文化创意产业的内涵和外延,引导茶文化创意产业的健康发展。

下载委屈的中粮与中国鸡肉市场的同质化纠结现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委屈的中粮与中国鸡肉市场的同质化纠结现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