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将大罗黄花培育成骨干特色项目的调查与思考

时间:2019-05-14 05:30: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将大罗黄花培育成骨干特色项目的调查与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将大罗黄花培育成骨干特色项目的调查与思考》。

第一篇:关于将大罗黄花培育成骨干特色项目的调查与思考

特色经济的发展需要特色经济项目的支撑。当前,全市上下正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大力发展特色经济,以努力实现建“特色农业大市”的目标,但不少地方却苦于难找特色经济项目,致使结构调整无从下手,或调不优、调不稳,个别地方片面强调引进“洋”项目,却因种种原因造成“南橘北枳”或终趋消亡的结局。与南江黄羊、通江银耳、巴州芦笋、川明参一样,巴州区大罗镇种植的黄花是我市又一个颇具地方特色、有明朗发展前景而亟待做大做强的特色经济项目。

一、黄花是独具特色的优势项目

黄花在巴州区大罗镇种植历史悠久,据《巴中县志》记载,民国27年,大罗就开始种植黄花。到五十年代,年产黄花3000斤左右。七十年代,由于供销社系统将黄花作为多经项目从技术、资金、农资等方面予以扶持,黄花在大罗得到了较大发展,年产量达到8万斤,珠江电影制片厂曾到大罗拍出新闻纪录片《高举红旗抓住纲,大罗黄花分外香》在全国播放。目前,大罗镇黄花面积已扩大到3500亩,年产黄花50余万斤,销售收入250万元以上。黄花在大罗镇之所以能够得到稳步的发展,是因为黄花是一个独具特色的优势项目。

(一)宜种面积较多。黄花属多年生草本植物,耐旱,不择土壤,既可在坡、台、坪、田埂地边种植,也可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项目在大田大地中栽种。目前,除大罗成片种植外,我市四县(区)的低山区不少地方有零星种植,这说明我市具备把黄花培育成为骨干特色经济项目的基本条件。

(二)品种质量优良。黄花色泽金黄鲜艳,味道香脆可口,条长肉肥,营养极为丰富。据对大罗黄花检测,每100克干花中含蛋白质14.1克,脂肪0.4克,葡萄糖6克,粗纤维6.7克,各种维生素11毫克。由于黄花在生产过程中病虫发生较少,一般不需使用农药,因而是天然的绿色食品。巴州区大罗镇花农在六十多年的黄花种植过程中,通过对原二十多个黄花品种的比较、培育、筛选,确定下当家品种七根须黄花(花内长有雌雄一体的7根花须),较国内其它地方如甘肃、湖南、省内渠县等地种植的五根须黄花品质明显高出一筹。

(三)经济效益稳定。大罗镇黄花种植村社干部群众普遍反映,黄花是农副产品中少有的投资小、价格稳、效益好的产品。黄花栽植一次十年收获,只需每年冬天割茬垒蔸,而在七月下旬到八月中旬的40天采花期,恰逢相对农闲期。黄花在大罗种植的60多年中,价格一直呈稳定上升的态势,并高出同期单位重量的猪肉价格,近年来每斤黄花收购价格保持在5元左右。1亩黄花到盛产期(栽植后第3年起)平均产量可达300斤,亩收入可达1500元,除去肥料、劳力投资,每亩纯收入达800-1000元,是种植粮食的3-4倍。

(四)市场潜力巨大。在大罗镇黄花种植历史上,每年黄花收获后的一个月内(即9月底)所有黄花销售一空,从未出现过卖难愁销现象。尽管如此,黄花市场还有着十分广阔的可挖掘空间:一是由于全国黄花产地较少,只有甘肃、四川、湖南等少数地方种植,而销售遍及国内国际大市场,如1989年大罗黄花通过重庆外贸就出口到俄罗斯等国家。二是搞好宣传可以扩大消费人群,目前黄花食用主要作为一些宴席汤菜的辅料促进汤鲜味美,日常生活食用人群小,完全可以通过加强对其营养价值、药用保健价值、食用方法的研究和宣传,扩大消费群,从而扩大销量。1997年,顶山农牧有限公司赵麟云到攀钢公司宣传销售黄花,一次就销售7吨,可见潜在的消费市场潜力之巨大。三是可以拉长销售期扩大销售,干花易保存、保质期长,作为黄花产地,完全应做到一年较长时期内有产品销售,而不是一过九月即出现脱销状况。四是黄花可入药、配茶,可以扩大消费渠道。

(五)增值空间广阔。大罗镇黄花产品销售,目前尚处在卖初级产品阶段。一是产品一律卖大路货,难于体现优质优价,通过分级分装产品增值潜力大。二是无自己的注册商标,产品一般为100斤以上的大包装货,卖至成都、重庆副食批发市场和一些农副产品经销商销售,如大罗黄花销给渠县土产公司,由渠县方分装成小包每斤市场价卖到12元,每斤就增值7元。

(六)生态效益显著。黄花根系发达,茎叶茂盛,在我市雨季,茎叶覆地,起到良好的水土保持作用,而到冬季才割茎垒蔸,因冬季我市雨水少,不会造成水土流失。因此,种植黄花较种粮或其它经济作物其生态效益十分明显。

二、黄花在我市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

黄花作为一个市场需求旺盛,经济效益较好的特色经济项目,为什么在我市没有一个较大的发展?即使在大罗镇,发展也是缓慢的。大罗镇黄花种植3500亩,仅占总土地面积的20%,且主要集中在五、六、七、八村(全镇12个村),这四个村就占全乡黄花种植总面积的70%。可见,大罗镇还有相当数量的村社、农户及土地面积没有种植黄花。在大罗所在的顶山片区的一些乡镇,黄花仅仅是零星种植,不成规模,商品量小。在巴州区乃至全市的其它地方,黄花更是种在房前屋后作为自产自用的蔬菜。那么,黄花在我市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一)认识重视不足。多年来,对在大罗镇种植黄花,各级党政和有关部门总的来讲是重视、鼓励和支持的,但由于缺乏对黄花生产、市场和效益等深入研究,对生产经营缺乏有效的组织领导,因此,长期以来黄花被视为大罗一个小区域内的地方产品,没有列入较大范围内的骨干项目去研究、组织生产和扶持。今年以来,巴州区把黄花列为该区十大骨干特色项目,已初步在顶山片区掀起发展黄花的热潮,但个别干部群众对此仍表现得信心不足,有的认为渠县历来是黄花大县,我们现在大力发展竞争不过人家,有的认为黄花终究是“小菜一碟”,难

第二篇:关于项目谋划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项目谋划的调查与思考

当前,各地、各部门都在下大力气谋划和编制项目,把项目作为规划的重要支撑谋深、做实。回顾近年来的项目工作,我市坚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项目谋划水平有了新的跃升。

一、项目谋划意识明显加强。一是注重引进外来项目。各县区始终把招商引资视为生命线工程,主要领导亲自抓招商,全力推进项目洽谈、签约、开工建设以至投产见效。近年来招商引资项目资金投入约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的三分之二。二是注重申报中央投资项目。自2008年国家启动扩内需政策后,各县区、各部门相互配合,争取前四批项目达515个,获得中央投资资金5.05亿元;2010年又争取中央投资项目277个,获得资金4.52亿元。三是注重地方投资项目。各县区围绕城市建设、民生工程建设,积极挤出专项资金或多种方式融资,谋划和建设了一批公益性基础设施项目。

二、项目规模得到有效提升。一是单体项目规模扩大。四县二区围绕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合肥经济圈建设、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目前共谋划了5000万元以上项目1021个,总投资6164亿元。目前入库项目平均单体规模为6亿元,高于“十一五”初入库项目规模50%以上。二是大项目有较大突破。巢湖电厂一期工程总投资37亿元,是全市目前已投产的最大项目。华谊无为煤化工基地一期工程总投资73亿元,计划将于2011年投产。初略统计,我市目前在建设的10亿元以上项目共有22个,总投资达424亿元。此外,还有近20个投资10亿元以上的项目已经签约。

三、项目谋划的领导工作得到加强。市政府2010年专门调整成立了市长为指挥长的全市项目谋划工作指挥部,下设五大专业谋划小组,分别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各县区也强化了项目谋划的组织领导工作。市财政预算专门安排了“十二五”规划编制经费和重大项目前期工作经费,各县区财政都拿出专项经费用于编制高水平高质量的储备项目。

当然,在具体的项目谋划工作中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低水平传统产业项目多,高新技术项目少、牵动性的大项目少。项目前期推进不快。少数项目由于市场环境千变万化以及投资主体的决策、建设资金筹措等原因,可能出现项目协议刚签定后,项目就被束之高阁的情形。一些业主单位轻视前期工作,还导致项目所必须具备的各种批准文件手续不完善,甚至出现违反基本建设程序的现象。专业人才队伍不足。部分项目单位的项目申报材料主要靠单位的兼职人员自己编写,受专业知识不足、经验欠缺等因素制约,谋划思路不够开阔。

针对上述问题,如何进一步加强项目谋划工作?笔者建议应当遵循以下三项原则:一是强化“两个意识”。即市场意识:要着眼于市场发展前景、先进技术和市场占有率谋划项目;政策意识,要按照国家产业政策要求,建设国家鼓励类的产业和项目;要按照生态环保要求,重视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坚决控制上马“两高一资”项目。二是注重“两个环节”。抓住项目生成这个环节,积极提升项目构思、编制、包装等意识,多渠道、多角度生成项目;抓住项目前期工作这个环节,积极推进包括项目选择、市场调研、方案确定、立项和可研审批等多个环节在内的前期工作。三是体现“四个转变”。要实现由单个项目谋划向项目群和产业聚集谋划转变、由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转变、由一般资源性利用项目向科技含量高的项目转变、由中小项目向大项目为主、中小项目为辅转变。

加强项目谋划工作的有关对策建议如下:

一、要在项目谋划意识上有新提高

古人说“谋而后动”、“好谋而成”,都说明谋划是干好工作的前提。对于一个基本建设项目,也必须谋划在前,首要的是解决有没有项目的问题。有项目,才有投入,才有发展。项目谋划工作是一项系统性、政策性、专业性比较强的工作,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工作。当前,我市正处于经济发展提速期和转型期,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抓投入、抓项目,对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至关重要。我们必须要谋划好项目,实施好项目,才能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提供坚实的项目支撑。

二、要在项目谋划方向上有新拓展

1、围绕国家宏观政策和投资方向谋划项目。按照国家产业政策指导目录谋划一批我市具有现实优势或潜在优势的项目,重点谋划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节能减排、污染治理、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以及重大基础设施等方面的项目。

2、围绕长远发展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谋划项目。国家和省里审批项目,首先要看项目是否纳入相关规划。要结合“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用规划引导项目,以项目支撑规划。谋划项目要与国家、省和市中长期规划、各专业规划加强衔接,将重点项目纳入各级规划的整体布局中。

3、围绕特色资源和优势资源谋划项目。无论是哪一类资源优势,只要利用好了,就能形成特色,就是真正的优势。我市资源环境具有多样性特征,可以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发展特色经济。如利用长江岸线资源,可以建设物流大港,建设运输量大、耗水量大的重化工类项目;利用丰富的铁矿石和石灰石资源,可以延伸采掘加工产业、新型建材产业。

4、围绕产业链的关联配套原则谋划项目。高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这块金字招牌,全力打造巢湖示范园区和省级开发区平台,积极开展泛长三角区域合作,做强与延伸化工、装备制造、建材、现代农业等产业,推动项目集中、产业集聚化发展。

5、围绕本地企业做大做强谋划项目。要发挥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作用,以企业战略为指导,瞄准市场及周边环境,谋划好企业新建项目和开发产品,夯实企业发展壮大基础。

6、围绕提升科技水平谋划项目。要做到借智、借力发展,强化院校合作机制,借助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的人才、技术、信息等资源,积极谋划与新专利、新技术、新成果等相关联的科技前沿项目,提升项目技术水平。

7、围绕市内外各地成功经验谋划项目。“拿来主义”可以让我们在谋划项目上少走弯路。美国底特律整座城市基本上都是为汽车生产服务,正是由于众多的配套服务项目,汽车城规模越做越大。无为县高沟电缆产业在全国知名,这是典型的自我发展式、无中生有式的产业发展模式,值得全市学习与借鉴。

三、要在项目谋划的重点环节上有新突破

一是加强项目评估。对重大的关系全局发展的项目,要聘请权威部门、权威专家进行评估论证,以提高项目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和项目建设的质量。二是加强项目储备。实行常年筛选、动态跟踪、滚动储备办法。列入市项目储备库的拟建项目原则上要达到预可研深度。酝酿准备项目既可以是达到项目立项阶段的项目,也可以是一个初步提出的影子项目。三是加强项目前期工作。积极衔接和规范办理项目审批、核准、备案手续以及各项建设手续,确保各类投资项目达到国家或省可批深度,完善项目开工前各项基本条件。

四、要在项目谋划的工作机制上有新举措

一是建立健全项目谋划工作机制。继续发挥好市、县专项谋划小组的领导协调作用,抽调熟悉项目业务的人员组成项目班子,不断提出和研究项目。对于所有储备项目都要有专人跟踪推进。二是抓好项目谋划工作队伍。通过聘请专家指导、组织业务人员培训、学习先进经验等形式,加大培训力度,重视项目人才的选用、培养和锻炼。三是设立项目前期专项资金。市、县两级财政都要安排专项经费用于项目动态管理和重大项目谋划工作,调动各方面谋划项目的积极性,推动全市项目谋划工作实现新突破。

第三篇:国培项目实施的思考与建议

新观念 新特点 新要求 新举措——兼谈对2011年“国培计划”中西

部项目实施的思考与建议

为深入推进实施“国培计划”,充分发挥示范引领、“雪中送炭”、促进改革作用,推动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的开展,2011年5月30日,《教育部办公厅 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1年“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师厅〔2011〕2号,以下简称《“国培计划”(2011)实施工作通知》)印发。中西部各省及项目承担院校和机构首先应该认真学习《“国培计划”(2011)实施工作通知》,全面掌握实施总体要求的新观念和新特点,全面分析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以下简称“中西部项目”)各个类别的重点目标、培训时间、对象层次和方式方法,深刻理解中西部项目实施的新要求和新举措。

一、2011年“国培计划”实施总体要求的新观念和新特点

《“国培计划”(2011)实施工作通知》是在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的背景下,在《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教师〔2011〕1号,以下简称《意见》)的指导下,在认真总结2010年“国培计划”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研究制定的。“国培计划”(2011)实施总体要求是《意见》要求和“国培”经验的具体体现。

(一)新观念——能力为重,专业为本

实施“国培计划”是开展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的抓手和重要组成部分。《意见》明确提出了新时期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总体要求是: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围绕教育改革发展的中心任务,紧扣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战略目标,以提高教师师德素养和业务水平为核心,以提升培训质量为主线,以农村教师为重点,开展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努力构建开放灵活的教师终身学习体系,加大教师培训支持力度,全面提高教师素质,为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提供师资保障。这是实施“国培计划”的指导思想。

2011年“国培计划”分为示范性项目和中西部项目两项内容。示范性项目包括中小学骨干教师研修项目、幼儿园骨干教师培训项目、中小学骨干班主任教师研修项目、义务教育骨干教师远程培训项目、紧缺薄弱学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和培训团队研修项目。中西部项目包括农村中小学教师置换脱产研修、农村中小学教师短期集中培训和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示范性项目通过对骨干教师进行专项培训,重点提升教育教学能力、专业能力和培训能力。中西部项目通过对中西部农村义务教育学校骨干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培训,重点帮助教师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促进教育教学水平提高和专业能力发展。“能力”和“专业”是关键词。紧密围绕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战略目标,有效实施“国培计划”,必须树立“能力为重,专业为本”的观念。这就需要中西部项目在培训目标和内容上“以提高教师师德素养和业务水平为核心”,落实《意见》的指导性要求:

第一,提高教师师德素养。以师德教育为重点,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能力水平。大力加强师德教育。重视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将师德教育作为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

第二,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在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深入钻研业务,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提高教育教学实际能力的前提下,重点帮助骨干教师总结教育教学经验,探索教育教学规律,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能力、教研能力、培训和指导青年教师的能力,在推进素质教育和教师全员培训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二)新特点——完善改进,优化创新

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在“国培计划”总结交流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总结了2010年“国培计划”实施的四条主要经验是:第一,统筹规划,科学设计是做好“国培计划”的基础;第二,公开遴选,竞争择优是做好“国培计划”的关键;第三,创新模式,改进方法是做好“国培计划”的核心;第四,加强管理,强化考评是实施“国培计划”的保障。《“国培计划”(2011)实施工作通知》在继承2010年“国培”经验基础上不断发展,对实施方案研制、招投标机制、培训模式方法、培训资源、学员管理、资金配置和项目监管提出完善改进、优化创新的明确要求,呈现出新的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1.强调“充分调研”培训需求,“科学研制”实施方案。科学研制实施方案的前提是对培训需求的全面把握:一是以充分调研为基础,二是按照“国培计划”总体要求,三是根据本地教师培训需求,克服了仅仅针对培训对象的需求,将“按需施训”之“需”理解为个体需要的片面性,有利于从改革发展需要、组织需要和群体需要的结合上准确定位培训目标。

2.将绩效考评与招投标挂钩,明确承办院校构成比例。要求“对于2010年‘国培计划’绩效考评不合格、学员反映培训效果不好的院校和机构,应调整培训任务或取消培训资格”,为完善招投标提供了有力的抓手,强化了绩效考评的激励机制。“中西部项目集中培训省外院校所占比例原则上不少于四分之一”的要求,较好地制约了“国培”变“省培”和照顾省内高校的不良现象。

3.强调培训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重视校本研修。通过完善培训模式,丰富和优化培训内容,采取案例式、探究式、参与式、情景式、研讨式等多种方式,倡导小班教学,以及探索教师选学,增强培训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将校本研修作为培训模式纳入“国培计划”,通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专家对教师教学实践改进的指导,从而提高校本研修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培训资源突出“实践”,强调“实用”。通过将教研员纳入培训团队和遴选优质中小学校设立“国培计划”参训教师实践基地,突出培训的实践针对性和指导性,强化教师培训的实践环节。要求“有效开发适用的新资源,注重生成性资源的加工利用”,强调了培训资源的“实用”,即地域的适应性和使用的实效性。

5.学员管理注重“服务”,加强“使用”。“提供良好的学习和食宿条件,优先安排在校内住宿和学习”,有利于提高服务质量,保障学员安全;“安排在校内”更有利于充分发挥高校的资源优势,丰富学员的课余生活,拓展学员的学习空间。要求地方教育部门和学校做好培训后的管理和使用工作,充分发挥“种子”教师的辐射带头作用,有利于“国培计划”的示范引领、“雪中送炭”、促进改革宗旨的切实落实。

6.明确项目资金配置要求,落实配套经费。对中西部项目的资金配置要求为:“置换脱产研修项目经费所占比例为50%左右,短期集中培训项目资金占30%左右,远程培训项目资金占20%左右”,框定了各省三个类别的培训规模。吸取2010年项目实施因各级教育部门和中小学没有支持经费而影响工作推进的教训,明确要求各省落实必要的工作经费,以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

7.优化手段,加强项目实施过程的监督管理。要求有效利用“国培计划”网站的项目管理系统,实行对项目信息填报、专家库使用、资源库使用、学员管理、项目评估等的集中统一的管理,讲求实效,监管有力。

二、2011年“国培计划”中西部项目的新要求和新举措 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在“国培计划”总结交流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示要“务求实效,进一步做好2011年‘国培计划’实施工作”。他要求一要加强组织领导,二要坚持改革创新,三要确保取得实效。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副司长宋永刚在“国培计划”总结交流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对2011年“国培计划”的实施工作提出了指导性要求。根据《“国培计划”(2011)实施工作通知》及其附件,结合宋永刚的讲话,在与2010年“国培计划”有关文件的比较中,笔者以为2011年“国培计划”中西部项目实施具有以下新要求和新举措,下面分别从置换脱产研修、短期集中培训和远程培训三个类别来谈:

(一)置换脱产研修

1.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宋永刚副司长总结置换脱产研修项目的独特作用有三点:“首先,为农村骨干教师创造了离岗进行长期研修的机会,使农村老师能够走出大山,走出偏远地区,出去开眼界。其次,为师范生提供了宝贵的实习机会,对于新师资培养,意义深远。第三,促进了教师教育改革。推进高师院校改革,推动实习一个学期落实,促进教师培养模式改革。”置换脱产研修项目经费占中西部项目经费总额的50%左右。

2.更加务实,有利于项目组织。第一,十分明确地提出了组织方式,即“组织高年级师范生、城镇教师到农村中小学顶岗实习支教”的置换办法,也就是师范生顶城镇教师的岗,城镇教师到农村支教。第二,明确规定了符合实际的脱产研修时间,“3个月左右”与学期教学时间对应,对于有效落实顶岗实习和缓解工学矛盾具有积极的作用。第三,对象遴选条件明确实在。“具有良好发展潜力”和“年龄原则上不超过45周岁”,既与培训目标契合,也符合骨干教师梯队建设的需要。

3.具有“刚性”,富有引领指导性。第一,对培训方式提出了“规定动作”:采取小班教学,注重采用专家引领、课题研究、跟岗实践、参与体验、返岗实践等培训方式。其中,“跟岗实践”针对“影子教师”,“返岗实践”针对校本研修,使突出实践有了具体的落脚点。第二,倡导“双导师制”使得项目院校需要切实落实专业跟踪指导和实践跟进指导,更给多种培训方式提供了支撑。第三,重视培训课程的科学设计和有效实施。要求“为教师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培训课程”,向项目院校提出了挑战:课程要具有选择性和拓展性。第四,切实实施好“影子教师”。“‘影子教师’培训时间原则上不少于总时间的三分之一”要求的实现,项目院校必须具有优质的实践基地及“带教导师”,必须进行精心设计和精细管理。

(二)短期集中培训

1.培训目标定位明确。“紧密围绕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和推进课程改革的需要”使项目目标定位明确,给着力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发展专业能力指明了方向。“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和推进课程改革的需要”集中在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紧密围绕”就需要适合老师多元化需求。诚如宋永刚所说:“项目要量身定做、按需施训,并且要分类、分岗培训”;“要提高有效性,既有对老师的统一要求,也要为老师创造自主选学的机会,使培训内容对教师的专业成长真正有帮助。”

2.强调派训方与派训方的结合。要求“任务承担院校与中小学密切配合”,有利于将“采取集中培训与远程跟踪指导相结合方式,注重以问题为中心,以案例为载体”的要求落地。项目院校要研究基础教育,发现问题,分析案例;中小学校要积极配合项目院校的调查研究活动,使得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面临的实际问题能够得到有效解决。对此,宋永刚要求:“一定要解决老师最急迫的问题”;“一定要找准问题:这个层级、类型的教师最关心问题是什么,我们提供的方案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

3.培训方式指向具体。要求“采用专家讲座、合作探究、观摩考察、参与体验、交流研讨等多种方式”,换句话说就是要做到专业引领、同伴互助和自主反思相结合,理论学习、实践体验和经验提升相结合。

(三)远程培训

1.培训目标“上了一层”。在坚持帮助农村教师解决教育教学中的现实问题,培养教师远程学习的习惯和能力的基础上,提出“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的水平和能力”的要求。2.培训模式顺应需求。第一,强调了“在职实践”,使校本研修模式有了落脚点。第二,要求“要根据农村教师需要,整合开发优质课程资源”,强调了内容的针对性和资源的适用性。对于培训资源开发利用,宋永刚指出,“要处理好集中培训和远程培训的关系。要把这两者结合得好,做混合式培训。集中培训所产生的资源,要在远程培训上发挥作用。”第三,要求“网络培训平台要建立学员在线学习数据统计与监控系统,加强过程管理”,强化的了以管理的有效性促进培训的实效性。

基于以上思考,笔者认为,2011年“国培计划”中西部项目应以提高教师师德素养和业务水平为核心目标,培训内容基于学科、师德为先、问题中心、案例载体,培训方式需求导向、混合学习、任务驱动、突出实践,着力问题解决、改善实践、提升能力、“赢在课堂”,优化课程设置和培训资源,强化考核评价和管理服务,促进项目高质量、高水平地实施。

第四篇:白河县发展特色农业的调查与思考

白河县发展特色农业的调查与思考

白河县是传统的农业县,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0%以上,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是影响全县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因素。笔者认为,要实现白河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步发展,其根本出路在于加快调整产业结构,着力发展特色高效农业。这是白河富民之路、兴农之本、强县之源。

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

1998年以来,全县上下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大力发展黄姜、烤烟、蚕桑、畜牧、林特“五大产业”,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民收入的稳步增长,牢牢地巩固了农业基础地位。特别是主导产业建设逐步形成规模,全县黄姜留存面积高峰期达到10万亩,年种植烤烟稳定在2万亩左右,目前有13个乡镇发展烤烟,总面积可望突破2.5万亩。年养蚕达到3.8万张,以猪、羊、鸡等畜禽养殖为重点的畜牧产业迅猛发展,以木瓜为主导的林特产业形成规模,新建木瓜基地10万亩;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由1997年的856元增加到2004年的1698元。其中,人均产业收入392.51元,劳务收入967.42元,其它方面收入338.15元,分别占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的23%、57%、20%,人均减负增收129.93元。

可以说,这几年是白河对农村投入资金最多的几年,是农村经济发展最快的几年,也是农村面貌变化最明显的几年。这几年的发展经验启示我们,今后要继续咬定产业不放松,紧紧围绕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这条主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确保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我们仍然不能忽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农民思想观念滞后,认识不到位。当前,随着农民求温饱、图平安短期目标的基本实现,大多数农民思想上都有了松劲之感,“小富即安”的小农思想有所抬头,农民的进取心、创造性和风险意识、市场经济意识以及信息意识受到制约,不愿紧跟市场发展特色产业。加之,农民本身的文化素质偏低,整体水平不高,对新事物、新技术的接受、理解和应用的能力较差,农业科技的推广、普及和运用很不平衡,大多数农民对新技术是一知半解或茫然不知,他们搞生产经营用的还是他们所熟知的传统方式方法,不会运用新技术发展特色产业,从而大大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2、农业基础差,资金投入不足。我县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薄弱,加之连年洪涝、泥石流灾害的破坏,更是雪上加霜。近年来财政、金融机构虽然加大了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投入,但与整个农村发展的实际资金需求量仍然相差很远,可谓“杯水车薪”。作为投资主体的农民,其基本收入多用于新建房屋、治疗疾病、子女上学、婚丧嫁娶等固定性支出,依靠自身力量扩大再生产的难度较大,即使瞅准了好的特色产业项目,也常因资金匮乏而放弃。

3、主导产业规范化、组织化程度不高,发挥效益不理想。主要产业的产、供、销衔接不到位,特别是黄姜龙头企业与基地联系不够紧密,难以抵抗市场风险,黄姜价格一跌再跌,市场难以调节,农民束手无策。烤烟、蚕桑产业技术含量不高,尚处于粗放经营阶段。畜牧产业缺乏强有力的龙头企业带动,肉禽蛋产品“卖难”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2004年全县种植烤烟1.35万亩,产烟1411吨,产值664万元,烟农亩均收入492元,较技术成熟区亩产值698元低28.6%。去年全县养蚕发种3.67万张,产茧1061吨,产值1751万元,全县平均张产28.9公斤,比养蚕老区平均张产36公斤低19.7%。

3、产业结构调整问题多,农民顾虑重重。我县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大,但农民受过去“调啥赔啥”经验的影响,普遍存在“政府调什么,害怕干什么”的思想,由此也必然影响产业结构调整的效果和目的的实现。主要表现在:主导产业质量不高,重规模、轻管理,重生产、轻销售,导致“产品贱农民伤”;政府倡导的产业多以计划任务下达到乡镇,易造成农民犹豫不愿搞,干部工作难度大,统计数据水份多的现象发生;主导产业布局不合理,有的乡镇发展产业五花八门,抓不住重点,不能充分发挥资源优势。

4、农业产业化程度低,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差。我县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生产规模偏小,产业关联度低,基本属于“小打小闹”,很难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也很难刺激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产生,有的仅仅只能影响到周边为数不多的村发展小规模生产。近年来县委、政府虽然积极探索以“公司+基地+农户”为基本组织形式的龙头企业带动型模式和各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形式,以及利用当地资源,发展特色产品,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多村一品”的区域经营模式,但都处在起步阶段,发展缓慢。

5、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我县农业多是以一家一户的小生产为基础,生产规模小,商品率不高,由于技术、信息、资金、流通等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农民很难走向大市场,对市场需要什么、自己发展什么、遇到资金技术困难怎么办、商品销往哪里、如何在市场风险中保护自己等问题常常感到困惑和盲目,以政府为主渠道的传统农业服务体系,已远远不能满足农民生产经营的需要。如何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已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增强农业市场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的必然要求。

6、劳务输出工作需强化。白河土地资源紧缺,人地矛盾紧张,加之乡镇企业数量少、规模小、效益低,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增多。而劳务输出是目前投资最少、风险最小的农民增收方式,我县近年来虽然在抓此项工作,劳务输出人数超过5万人,劳务经济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很大比例。但是,劳务输出数量与隐形的农村富裕劳动力数量相比,仍然没有形成大的气候。输出的劳务质量较差,没有形成白河劳务输出的优势品牌。再加上,劳务输出的组织力量在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显得薄弱,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不高,多数务工人员从事粗、重、累的体力劳动,伤亡事故时有发生。吸引人才回流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党委、政府与在外务工人员主动联系不够,少数成功人士回乡投资创业多是自愿行为。

对策与建议

1、解放思想,拓宽思路。农民要增收,农业和农村经济要发展,连续两个中央一号文件给了宽松优越的政策环境。但农民能否增收,农业和农村经济能否实现跨越式发展,关键在于执行政策的人和农民自身的努力情况。作为政府应以服务农民群众为根本宗旨,充分发挥“指导、协调、管理、服务”四大职能,用科技、信息、法律等服务手段为民谋利和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用超常规、追赶式、跳跃型的思路引导农民增收。作为农民应克服思想上的满、懒、散问题,增加竞争意识、市场意识和风险意识,善于学习,更新知识,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和过上富裕生活的信心,具备想干事,干成事的勇气和魄力。

2、在“多予少取”中增加农民收入。一是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集中力量抓好农田水利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加快路、水、电和通讯建设步伐,改变客观条件落后对农民增收的制约;加大人畜饮水安全、农村能源、农村公路、扶贫开发等建设的投入,改善农业发展环境;加大对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的支持力度,积极探索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二是对中央的政策要准确领会,全面贯彻,对农民的政策性补贴要逐一落实,兑现到农民手中。三是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防止农民负担反弹。切实把免征农业税,清理和规范涉农行政事业性收费等政策落到实处,使农民得到真正实惠。

3、建立健全多元化的增收新格局。从农民收入构成变化来看,显现出工资性收入增长快,家庭经营收入回落,二产业收入极低的态势,因此我们有必要因势利导,尽快建立多元化的增收格局。

一是优化产业结构,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调优结构,重点发展“姜烟桑林畜”五大主导产业,积极推行“一村一品”、“一乡一业”。黄姜产业按照“稳定面积,强化管理,留足种子”的方针,加快优势种源基地建设,紧跟市场,蓄势待发;烤烟和蚕桑产业要稳定面积,进一步提高质量;林果产业要以木瓜为重点,不断壮大林产品基地;畜牧产业要大力推广林下土鸡的养殖,用优越的政策引导农民发展,形成规模化养殖,对牛、羊等传统养殖项目要加快圈舍改造,推广良种扩繁,引进优质饲草。同时,无公害蔬菜产业要在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管理水平,优化品种结构上下功夫,同时优化发展其它蔬菜品种;以杜仲、丹参等山地药材产业要依托独特的资源优势,抓好种植示范区建设,提高产业竞争力。二是扶持龙头,壮大基地,组建中介组织。发展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产品增值、农民增收的关键。我县企业少,实力弱,一旦发展起了真正的龙头,必然会带动一方经济发展,所以应按照“突出重点、择优扶强”的原则,采用优惠政策、资金扶持、解决困难等方式支持龙头企业的发展,对有条件的项目可采取引企、引资等多种方式,创办一批龙头企业,不管它是哪种所有制和经营形式,只要能带动农户,给农民带来实惠,就给予大力扶持,引导农业和农村经济按照“品种优、技术新、规模大”的标准,走出一条“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发展路子。要积极推行“支部+协会”的模式,大力发展各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充分发挥农业、科技、群团组织的服务作用,鼓励支持中介组织的建成和成长,使农民能够进入市场,分享加工、流通等环节的利益,获得更多的收入。

三是实破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瓶颈。我县二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已成为制约农民收入快速增长的瓶颈和收入差距拉大的重要原因。因此,要充分利用农村各种资源和生产要素优势,依靠优惠政策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从而拓宽农村内部就业空间,增加农民收入。继续加大对现有木瓜酒、茶叶、腊肉等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支持力度,积极推进食品、畜禽、中药材等加工业的发展,强力提升绿色食品工业发展水平。要抢抓国家南水北调工程、襄渝铁路复线建设及县城狮子山开发等重大机遇,大力发展以砂石、建材为主的建材业,以餐饮、零售、运输为主的服务业,使农民快速受益,为今后的更大发展奠定基础。要认真把握城镇居民消费观念发生变化的机遇,鼓励在集镇周围大力发展“农家乐”,对现有的要通过提高档次和质量,提升文化内函和品味,创出特色。要依托旅游业的蓬勃兴起,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四是从扩大劳务输出中增加农民收入。要坚持“政府引导、市场配臵、企业化运作”的原则,健全县、乡、村三级劳务输出组织体系,加强对农民工的技术培训,主动与大中城市建立长期的劳务协作关系和劳务输出联系,建立劳务输出基地,及时捕捉信息,抢占较多的劳务市场份额,千方百计增加农民劳务输出经济收入。同时,要积极鼓励、吸引更多的外出务工人员带技术、资金、信息回乡创业,既造福家乡,又吸纳剩余劳动力。

4、加强对农民的素质培训,让农民从自身的改变中增加收入。首先,加强基础教育,让农民子女多上学,接受高等教育;其次,要加强对农民的实用技术和专业技能培训,帮助农民至少掌握一门种、养业或其它技能,提高他们的科技素质,有条件的可提供机会到职业技术学校学习,农业局要实施好“绿色证书”工程,力争使每个执证农民都成为科技明白人;最后,要创新培训形式,采用“校企联合”培训模式、中介组织培训模式、现场推广模式、现代远程培训模式等多种形式,围绕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农业开展培训,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增收提供各项服务。

(作者系白河县委办公室副主任)

第五篇:大力发展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产业的调查与思考

大力发展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产业的调查与思考

文化产业,这一术语最初出现在二十世纪初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合著的《启蒙辩证法》一书之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文化产业的定义如下:文化产业就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2005年文化部对我国文化产业的界定是从事文化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国家统计局将以下8类列为“文化产业”的范围: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服务。

**作为全国文化先进市,在积极繁荣文化事业的同时,文化产业也取得了长足发展,在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需求的同时,积极推动了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为**由文化大市向文化强市迈进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发展文化产业是时代之需、发展之要、惠民之举

1、中央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重视发展文化产业。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构想。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积极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发展文化产业作出了更为明确的要求。文化部于2012年2月发布了《“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倍增计划》,要求文化部门管理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平均现价增长速度高于20%,2015年比2010年翻一番,同时出台了相关政策,重点扶持11个行业。省委、省政府于2009年出台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决定》,2010年出台《关于加快文化产业振兴若干政策的通知》,省政府出台的基本实现现代化的4大类30项指标中有一项重要的指标就是文化产业增加值要占国民经济总值的6%。一系列政策意见的出台,表明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已经刻不容缓。**在2009年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文化**建设的意见》,并且制定了《2009—2011年文化**建设实施计划》(简称“868”计划),提出了“文化产业建设工程”,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重点工作推进。

2、推动经济转型升级迫切需要发展文化产业。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加快振兴文化产业,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在调整结构、扩大内需、增加就业、推动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由于文化产业占地小、市场大、能耗低、污染小、绿色环保,而且受资源和出口限制较少,产业扩张性强,发展文化产业是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市委提出的推进“三个共创、争当“苏中三个排头兵”的奋斗目标,其中,争当苏中转型升级排头兵,文化产业是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必将成为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强大引擎。**文化产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初步形成了包括文化旅游业、现代传媒业、品牌节庆业、会展广告业、文化演艺业、乐器制造业、娱乐休闲业、创意设计业、影视内容业和文化培训业等在内的综合性文化产业体系。2011年,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近8亿元,占全市GDP的2.02%,从业人员1万余人,涌现出一批在国内、省内有一定知名度的文化企业。江苏凤灵乐器集团被评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百成数码影业有限公司被评为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黄桥文化产业园被泰州市命名为首批文化产业发展园区。广播电视、网络传输、新华书店、天脉传媒以及爱舍墙纸、和谐油墨、恒信印刷、荩晶彩印等企业初具规模,实力不断增强,发展前景良好。

3、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推动发展文化产业。广大群众在物质生活得到快速提高的同时,精神文化生活也面临着快速增长需求。文化消费水平代表了一个城市的收入水平、消费趋向,甚至是持续发展的能力。文化产业是为社会提供精神文化产品服务的,有力地推动着群众文化消费。2011年,全市人均文化消费支出占人均纯收入的比例不到10%,距离18%的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还有一定差距,和苏南先进地区相比,在工资水平、消费总额、消费结构、消费质量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差距。目前,**城乡居民文化消费主要集中在看电视、听广播、上网、打牌等传统项目上,消费结构和产品形态较为单一,消费层次和消费总量相对偏低,消费潜力尚未得到有效释放。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文化产业发展对文化资源的要素发掘不充分,产业关联度低,以市场为导向、以消费者为主体进行深度开发和市场运作能力不强是重要原因之一。**文化资源丰富,已经初步形成了红色文化、历史文化、银杏文化、名人文化等为代表的“红”、“古”、“绿”文化品牌,同时**是全国著名的银杏之乡、建筑之乡、教育之乡、小提琴之乡、减速机之乡,这些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资源是发展文化产业重要基础“原料”,有待深耕、挖掘。

二、发展文化产业要根植实际、注重特色、完善规划

尽管**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苏南以及其他文化产业发展迅速的地区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的文化产业行业体量不大,企业规模偏小,布局较分散。从层次结构上看,以文化用品、设备及文化产品生产和销售为主的文化产业“紧密层”所占比重最大,从业人员所占比重比较多;以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服务为主的文化产业“核心层”发展稳定;以新兴文化产业为主的“外围层”最小。从企业实力来看,规模大的企业相对较少,企业总体实力偏弱、缺乏竞争力和影响力。从产业布局看,大型骨干企业支撑作用没有体现,没有形成集聚发展的效应。文化产业整体规划、发展思路、发展举措、保障机制等尚未研究落实。

课题组经过充分调研,提出了“大力发展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产业”的构想,其主要内容是:依据地域文化资源、产业基础和发展潜力,加快形成以“一主、三带、六区”为核心的文化产业发展空间布局。

“一主”:就是以**主城区为基础,重点发展文化旅游、休闲娱乐、体育健身、餐饮购物、商务商贸、节庆会展、创意设计、新闻出版、传媒影视、信息服务等产业。

“三带”:(1)红色旅游产业带。就是以新四军黄桥战役纪念地和杨根思烈士陵园为龙头,整合江浙独支纪念馆、**烈士堂、中安轮遇难烈士纪念馆等相关革命文化资源,着力打造在全国、全省有影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产业带。(2)沿江湿地文化产业带。就是以天心洲湿地生态资源为基础,重点发展生态文化旅游、娱乐休闲、江鲜餐饮等相关产业。(3)佛教观光产业带。就是以宝塔湾、福慧寺、东方禅寺等佛教文化基地为依托,突出宗教、民俗、生态等文化主题,打造具有地域特色,融佛教观光、休闲娱乐等为一体的佛教观光产业带。

“六区”:(1)黄桥古镇文化旅游区。在完成古镇历史文化旅游一期工程的基础上,继续加快实施二、三期工程,并积极申报黄桥古镇文化旅游区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2)古银杏群落森林风景区。依托古银杏森林公园资源和当地历史文化、民俗资源,着力打造融休闲、度假、观光、体验、养生、娱乐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旅游产业区。(3)乐器制造产业园区。依托凤灵乐器集团这一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以乐器产业资源整合和文化用品开发、文化旅游开发等为重点,打造融乐器制造、文化旅游、创意设计、文化演艺、教育培训、会展交流、版权保护与交易等为一体的乐器制造产业园区。(4)新街生态观光农业旅游区。以农产品加工园区、农业科技示范园为主体,引进和开发乡村嘉年华、休闲农庄、农家乐,传承推介养生保健理念,打造集观光农业、休闲娱乐、文化体验、康体养生、饮食购物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区。(5)北二环主题街区。重点发展文化创意、文化旅游、文化演艺、会展服务等产业,打造集观光旅游、创意创作、休闲体验、博览展示、商务办公于一体,具有现代气息的文化主题街区。(6)工艺麻将产业园区。以麻将生产企业集中和产业集聚为主导,重点发展麻将生产、麻将雕刻、创意设计、品牌管理、营销策划、咨询服务、教育培训、会展交流、产品交易、知识产权保护等,成为具有集聚效应、品牌优势和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产业基地。

奋斗目标:到2017年全市基本实现现代化时,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75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5%以上。

主要任务:以“868”计划为基础,突出**地域特色,重点发展八大门类文化产业项目,具体内容是:(1)文化创意产业。以城东工业园区为主体,大力发展工业设计、建筑设计、艺术设计、装潢设计、服务设计等产业,力争2017年进入省级文化产业园区行列。(2)文化旅游业。加快推进古银杏森林风景区的开发、红色旅游资源的整合、仙鹤湾文化走廊的建设、古镇黄桥的保护与改造、庆云寺的扩建,力争推出“**一日游”项目。(3)传媒出版业。充分调动和利用市场资源,做大做强《**日报》平面媒体、广电传媒等文化传媒产业,规划建设**凤凰书城广场,进一步扩大出版物经营网点面积,推动多种经济成分的农村图书发行网点建设和网上图书发行;推动广播电视云传输平台、城市联合网络电视台、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动画制作、数字院线等项目建设。(4)文化用品制造业。依托凤灵乐器集团这一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加快形成以提琴为主体的乐器制造业,力争到2017年,提琴及配套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0亿元以上,建成“中国乐器城”;加快推进爱舍墙纸、和谐油墨、恒信印刷、荩晶彩印等文化产品制造企业做大做强。(5)广告会展业。在加快广播电视广告、平面媒体广告、户外广告等传统广告业态发展的同时,高度重视发展新兴媒体广告,支持网络广告、视频广告、移动广告的发展;推动互联网、3G通讯等新兴广告媒介健康有序发展。扩大中国(**)银杏节、提琴艺术节、黄桥烧饼节、曲霞汤包节等重大文化节庆的影响力,结合**产业特色,举办医药、机电、提琴等国家级展览。(6)娱乐休闲业。重点推出**地区乡土民俗体验和民间工艺体验,发展日常生活体验和农副生产体验,着力建设生态农业、休闲观光、采摘体验、特色餐饮、互动娱乐等体验产业;积极创造条件建设高端的俱乐部、会所、娱乐中心等设施,不断扩展新兴娱乐行业和娱乐休闲产品,推动娱乐休闲业做大产业规模。(7)文化演艺业。在加快推进市歌剧团体制机制改革,促进剧团快速健康发展的同时,积极开展“百支特色文艺团队”文化交流展演活动,充分展示地方风情;进一步开放演出市场,吸引国内外知名演艺集团合作开发**演艺市场,提升**演艺产业档次和实力;积极培育新的具有一定行业和社会影响,集演出团体、演出经纪、演出市场于一体的综合性演出经营单位。(8)文化培训业。以文化馆、书画院、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各类公共文化设施为平台,广泛开展书画、音乐、戏曲、舞蹈等艺术教育培训;以骨干文化企业为主体,大力开展创意设计、数字影视制作、数码图片制作、工艺品制作、乐器演奏等专业技能培训和文化产品普及教育;加强与省内外高等院校和研究、培训机构合作,建立区域性文化艺术教育培训中心,打造**文化培训特色品牌。

三、发展文化产业要建立机制、注重帮扶、引资引智

建设文化强市,要推动文化事业强、文化产业强、文化人才队伍强,需要大力繁荣文化事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发展,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不可偏废。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建议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机制保障。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建议成立以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为组长,市委、市政府分管负责同志为副组长,市经济、财税、建设、规划、国土、文化等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全市文化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市文化产业发展办公室,市文化产业办设在文广新局内,作为常设性行政机构,为副科级建制,负责全市文化产业规划、产业指导、政策指导、部门协调、业务管理等日常工作。二是建立议事制度。建立文化产业发展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强化督促检查,及时协调解决制约发展的重大问题。三是加强文化产业统计工作。开展文化产业基本单位清查工作,建立全市文化产业单位名录库,形成动态管理、及时更新的管理机制。建设全市统一的统计数据处理平台,实行主管单位和部门、乡镇条块结合的管理模式,明确职责、协同配合,推行文化服务业重点企业(单位)网上直报工作,并力争实现文化服务业单位全面调查的目标。四是完善考核机制。研究制定文化产业绩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把文化产业发展的目标任务纳入评价发展水平、发展质量和各级政府及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逐项分解落实,严格进行考核。

2、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制定出台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意见,进一步明确财政、税收、土地使用等方面的支持政策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奖励措施。设立每年500万元以上的市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引导资金,用于支持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和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支持文化企业发展。引导和促进金融部门加大有效信贷投入,进一步加强对骨干文化企业、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和重点文化产业园区的信贷支持,扩大文化企业的直接融资规模,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建立公共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确保文化支出增幅高于一般预算支出增幅、占财政总支出比重达到2%以上。

3、加强载体建设,引导做大做强。大力实施文化产业倍增计划,促进产业布局优化、结构提升、规模扩大,不断提高文化产业对区域经济的贡献率。积极开展文化产业园区(示范基地)提速工程和市级文化产业园区(示范基地)评选、命名工作,促进文化企业和产业项目集约、集聚发展,形成特色优势和规模效应。建立《**市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库》和《**市文化产业重点项目投资指南》,积极争取文化产业项目列入上一级重点项目建设计划和专项资金扶持,引导各类资本投资兴业、做大做强文化产业。以各种节庆会展和经贸洽谈会等为平台,积极开展文化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加大产业项目招引力度,推动生产要素的跨地区高效流动和资源的优化整合。

4、加快人才发展,强化智力支撑。认真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快人才发展的意见》,按照建设文化名城的要求,积极引进和培养适应**文化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队伍,为实现文化产业跨越发展提供智力保障。把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纳入全市人才培养规划,通过举办各种活动和采用资助、评奖等方式,加快提升文化人才的培养力度,不断优化文化人才队伍。推行优秀文化人才培育工程,积极培育本土文化企业家、创意设计人才、文化行业经纪人、经理人队伍,推动文化人才中介市场建设。把文化产业策划、创意、研发、管理等领域高端人才引进纳入“**市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用好用足优惠政策,不断营造良好人才发展环境。制定出台**市优秀文化人才奖励办法,对在文化产业发展中作出重大贡献的人才实施重奖。

下载关于将大罗黄花培育成骨干特色项目的调查与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将大罗黄花培育成骨干特色项目的调查与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白河县发展特色农业的调查与思考[共5篇]

    白河县发展特色农业的调查与思考 作者:刘义林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1447 更新时间:2005-11-29 15:01:26白河县是传统的农业县,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0%以上,农业和农村经济发......

    对烟台市特色街区建设的调查与思考1054222319

    对烟台市特色街区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摘要:近年来,烟台市高度重视特色街区的建设,特别是作为中心城区的芝罘区在特色街区培育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特色街区数量占到全市的55.6%,入驻......

    对我县招商引资和项目工作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对我县招商引资和项目工作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对我县招商引资和项目工作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对我县招商引资和项目工作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随着对外开放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国家对地......

    对我县招商引资和项目工作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对我县招商引资和项目工作情况的调查与思考随着对外开放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国家对地方扶持力度的逐步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工作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现。在多年的......

    对我县招商引资和项目工作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对我县招商引资和项目工作情况的调查与思考随着对外开放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国家对地方扶持力度的逐步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工作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现。在多年的......

    对我县招商引资和项目工作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对我县招商引资和项目工作情况的调查与思考随着对外开放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国家对地方扶持力度的逐步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工作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现。在多年的......

    普陀海岛地区特色文化传承与弘扬的调查与思考(范文)

    普陀海岛地区特色文化传承与弘扬的调查与思考 发布时间:2011-10-13信息来源:《舟山宣传》 作者:普陀区委宣传部课题组 海岛特色文化是海岛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与自然界相......

    关于打造我市乡村文化旅游特色品牌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打造我市乡村文化旅游特色品牌的调查与思考乡村文化旅游是近几年刚兴起的,因而,乡村文化旅游品牌的打造也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谁在乡村文化旅游品牌的打造方面抢得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