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河市工商局 加快商业发展,促进创新、创业、创优快速发展的调研报告 王春礼

时间:2019-05-14 05:34: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黑河市工商局 加快商业发展,促进创新、创业、创优快速发展的调研报告 王春礼》,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黑河市工商局 加快商业发展,促进创新、创业、创优快速发展的调研报告 王春礼》。

第一篇:黑河市工商局 加快商业发展,促进创新、创业、创优快速发展的调研报告 王春礼

调研报告

黑河市加快商业发展,促进创新、创业、创

优快速发展的调研报告

黑河市工商局 王春礼

黑河市目前有华富商厦、商联、大黑河岛经贸城、俄罗斯商品一条街等较大型的商业类零售、批发中心。其中华富是比较大的综合性购物中心,但是其购物中心比较低端,多数为个人经营,缺乏明码实价、品牌效应不太明显,黑河缺乏这样大型综合连锁的购物中心,这也就意味着还有市场和潜力可以挖掘,关键是如何“引凤凰”和把蛋糕做得更大。

目标:黑河要引进大连大商集团、家乐福、国美(黑河已有)、苏宁等大型连锁综合性购物中心。提升城市品味,扩大社会就业,增加财政收入。将建成为集休闲、娱乐、购物、餐饮为一体的,满足群众多方面、多层次的需要的大型购物中心,为全市及游客提供购物、旅游、餐饮、娱乐休闲全方位的服务,打造黑河最大的商业圈。

以大商集团为例:大商集团是年销售额超过千亿,国内前一百强的中国最大的零售业集团之一。目前,170家大型店铺遍布大半个中国。

一是大商集团在黑龙江省发展的速度。●2001年12月 1

1日,大商新玛特购物休闲广场(大庆店)开业。●2004年1月8日,大商新玛特购物休闲广场(牡丹江店)开业。●2004年7月4日,大商集团签约购并鸡西商埠、鸡西世纪商厦。●2004年7月5日,大商集团签约购并佳木斯华联商厦、佳木斯百货大楼。●2004年9月10日,大商新玛特超市(绥汾河店)开业。●2006年2月24日,大商新玛特购物休闲广场(七台河店)签约。●2007年1月8日,大商集团伊春百货大楼签约。●2008年12月19日,新玛特(双鸭山店)盛装启幕。●2010年12月26日,新玛特在鸡西的第二家门店:鸡西新玛特中心店,盛装启幕。

二是大商集团的主力业务:百货店、大型综合购物中心(新玛特,千盛超市)、大型综合超市及以电器、家居为代表的专业店是大商集团的四大主力业态。餐饮娱乐则是”大商集团无限发展的新业种“。

三是黑河发展商业的优势:和黑河同等规模的七台河、绥芬河、伊春都有大商集团,相比较而言,黑河还具有几大优势:一是旅游资源优势(2011年,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旅游者315.2万人次,国内旅游者278万人次,边境旅游者37.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5.3亿元);二是地缘优势(黑河的特点就是有一个独特的这样一个地缘优势,紧挨着边境线上。我们和俄罗斯接壤大概是300多公里的边境线,两个城市之间往来比较密切,边境贸易做的比较频繁);三是发展

优势(黑河还是欠发达地区,那就意味着发展潜力是巨大的,加之东北振兴十五规划上升到国家行为,黑河的发展会加速升级的)。

可以想象的困难:一是商业发展的战略布局。(以大商为例,在黑龙江除了绥化、黑河、大兴安岭之外,全部开设商业中心,集大型综合超市、大型购物广场、餐饮娱乐为一体的综合化商业模式)企业集团的战略布局是否延伸和触及到黑河本地,这是最关键的,本地的市场规模、人流量、客户需去、政府政策、物流等等因素是否制约商业模式的开发。二是资金、场地的困难。商业集团一般都开在城市的中心地带,这里地价、人流量等等都是商业发展要考虑的因素,黑河作为地级市以及作为旅游城市,应该具有集超市、购物、休闲、餐饮等为一条龙服务的大型综合性购物中心。三是黑河城市化水平偏低。黑河十二五规划到2105年主城区户籍人口要达到15万,在城市定义上为小城市,发展小城市要未来主要是加速城市化,提高城市功能及其布局。

可以带来的好处:一是增加城市品味、扩大城市功能,拉动消费。二是增加税收等收入。三是增加就业(一个大型综合商场至少能吸纳社会就业1000人以上)。四是可以把黑河市地方名优产品展示厅的展示具有黑河特色的商品在大商中开辟专卖区。

可以通过以下办法解决:一是招商。二是兼并企业(黑

河已有的商场或者经营不理想的,通过合作的方式,引进知名度、影响力较大的购物中心品牌)、三是市政府规划及城市综合配套设施。四是企业自行筹措资金,独立进行建设,政府协助企业完成土地取得及相关审批工作。五是企业可以与开发商合作,由开发商进行建设,企业租或买经营场地。六是政府提供相应的政策优惠等优惠措施。

第二篇:创新、创业、创优促进黑河快速发展的调研报告

创新、创业、创优促进黑河快速发展的调研报告

黑河市工商局 王春礼

黑河市目前有华富商厦、商联、大黑河岛经贸城、俄罗斯商品一条街等较大型的商业类零售、批发中心。其中华富是比较大的综合性购物中心,但是其购物中心比较低端,多数为个人经营,缺乏明码实价、品牌效应不太明显,黑河缺乏这样大型综合连锁的购物中心,这也就意味着还有市场和潜力可以挖掘,关键是如何“引凤凰”和把蛋糕做得更大。

目标:黑河要引进大连大商集团、家乐福、国美(黑河已有)、苏宁等大型连锁综合性购物中心。提升城市品味,扩大社会就业,增加财政收入。将建成为集休闲、娱乐、购物、餐饮为一体的,满足群众多方面、多层次的需要的大型购物中心,为全市及游客提供购物、旅游、餐饮、娱乐休闲全方位的服务,打造黑河最大的商业圈。

以大商集团为例:大商集团是年销售额超过千亿,国内前一百强的中国最大的零售业集团之一。目前,170家大型店铺遍布大半个中国。

一是大商集团在黑龙江省发展的速度。●2001年12月1日,大商新玛特购物休闲广场(大庆店)开业。●2004年1月8日,大商新玛特购物休闲广场(牡丹江店)开业。●2004年7月4日,大商集团签约购并鸡西商埠、鸡西世纪商厦。●2004年7月5日,大商集团签约购并佳木斯华联商厦、佳木斯百货大楼。●2004年9月10日,大商新玛特超市(绥汾河店)开业。●2006年2月24日,大商新玛特购物休闲广场(七台河店)签约。●2007年1月8日,大商集团伊春百货大楼签约。●2008年12月19日,新玛特(双鸭山店)盛装启幕。●2010年12月26日,新玛特在鸡西的第二家门店:鸡西新玛特中心店,盛装启幕。

二是大商集团的主力业务:百货店、大型综合购物中心(新玛特,千盛超市)、大型综合超市及以电器、家居为代表的专业店是大商集团的四大主力业态。餐饮娱乐则是”大商集团无限发展的新业种“。

三是黑河发展商业的优势:和黑河同等规模的七台河、绥芬河、伊春都有大商集团,相比较而言,黑河还具有几大优势:一是旅游资源优势(2011年,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旅游者315.2万人次,国内旅游者278万人次,边境旅游者37.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5.3亿元);二是地缘优势(黑河的特点就是有一个独特的这样一个地缘优势,紧挨着边境线上。我们和俄罗斯接壤大概是300多公里的边境线,两个城市之间往来比较密切,边境贸易做的比较频繁);三是发展优势(黑河还是欠发达地区,那就意味着发展潜力是巨大的,加之东北振兴十五规划上升到国家行为,黑河的发展会加速升级的)。

可以想象的困难:一是商业发展的战略布局。(以大商为例,在黑龙江除了绥化、黑河、大兴安岭之外,全部开设商业中心,集大型综合超市、大型购物广场、餐饮娱乐为一体的综合化商业模式)企业集团的战略布局是否延伸和触及到黑河本地,这是最关键的,本地的市场规模、人流量、客户需去、政府政策、物流等等因素是否制约商业模式的开发。二是资金、场地的困难。商业集团一般都开在城市的中心地带,这里地价、人流量等等都是商业发展要考虑的因素,黑河作为地级市以及作为旅游城市,应该具有集超市、购物、休闲、餐饮等为一条龙服务的大型综合性购物中心。三是黑河城市化水平偏低。黑河十二五规划到2105年主城区户籍人口要达到15万,在城市定义上为小城市,发展小城市要未来主要是加速城市化,提高城市功能及其布局。

可以带来的好处:一是增加城市品味、扩大城市功能,拉动消费。二是增加税收等收入。三是增加就业(一个大型综合商场至少能吸纳社会就业1000人以上)。四是可以把黑河市地方名优产品展示厅的展示具有黑河特色的商品在大商中开辟专卖区。

可以通过以下办法解决:一是招商。二是兼并企业(黑河已有的商场或者经营不理想的,通过合作的方式,引进知名度、影响力较大的购物中心品牌)、三是市政府规划及城市综合配套设施。四是企业自行筹措资金,独立进行建设,政府协助企业完成土地取得及相关审批工作。五是企业可以与开发商合作,由开发商进行建设,企业租或买经营场地。六是政府提供相应的政策优惠等优惠措施。

第三篇:关于促进辽宁省金融业加快发展的调研报告

关于促进辽宁省金融业加快发展的调研报告 徐岩 林乃忠 杨扬 王永刚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大力发展金融业,对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保持辽宁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健康态势、加快推进辽宁全面振兴进程至关重要。近期,我们就深化金融改革、促进辽宁省金融业持续健康安全发展的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并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近年来,辽宁省金融业发生了本质性变化,在老工业基地振兴中发挥了重要的支撑和促进作用

十六大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各级政府和金融系统积极配合、密切协作,深入推进金融改革开放和发展,全省金融工作取得显著成绩,为老工业基地振兴作出了重要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金融业迅速发展壮大,主要金融指标在全国名列前茅。2006年末,全省共有金融机构9230家,比2002年增加1428家,居全国第4位;金融机构资产32723亿元,比2002年增加了14181亿元,居全国第7位;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13612.5亿元和9158.3亿元,均居全国第7位;金融业实现利润45.5亿元,比2002年的-70.7亿元增加了116.2亿元。2006年,全省票据融资725.24亿元,居全国第7位,比2002年增长了1.8倍。2006年末,全省保险市场主体达29家,比2002年增加22家;保险中介机构103家,居全国第2位;2006年保费收入达到254亿元,保险密度607.4元,保险深度为2.8%。2002年以来,全省共有18家企业实现在境内外证券交易所上市,累计融资359.8亿元,占辽宁省资本市场历年融资总量的50.2%;全省48家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全面完成,成为全国第一批股改市值占比实现100%的5个省份之一。大连商品交易所为全国三家交易所之一,大豆品种交易保持全球第二大市场地位。

2.主要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资产保持双下降,突出金融风险得到妥善化解。“十五”期间,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共压缩不良贷款3000多亿元。至2006年末,全省主要银行不良贷款余额由200

2年的1736.3亿元下降到1188.7亿元,减少了547.6亿元;不良贷款率由30.4%下降到14.3%,下降了16个百分点。工、农、中、建、交五大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由2002年末的33.26%下降到2006年末的17.36%。

2000年末,全省有个人债务兑付风险总额249.5亿元,其中柜台回购个人债务风险163.2亿元、农民基金会10.3亿元、企业债券44亿元、乱集资32亿元。几年来,省政府全力组织清偿债务风险,至2006年底,共处置20余家高风险金融机构,实际化解各类居民个人债务兑付风险260多亿元,其中由国家直接承担的达90多亿元,维护了居民的切身利益。

3.地方银行金融机构改革成效突出,已步入良性发展轨道。2006年末,全省城市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由2002年的122.5亿元,下降至60.3亿元,减少了62.2亿元;不良贷款率由32.6%下降到4.96%,下降了27.6个百分点。2003年以来,辽宁省11家城市商业银行共处置不良贷款86.4亿元、置换不良资产117亿元。经中国银监会批准,2007年沈阳、大连两家城市商业银行分别更名为盛京银行和大连银行,实现跨区域经营,标志着辽宁省城市商业银行改革发展迈上一个新台阶,从一个侧面表明金融业发展已经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4.农村信用社改革成效有目共睹,经营实力大幅提升,支农能力明显增强。2002年全省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余额251.96亿元,不良贷款率54.8%。至2006年末,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余额降至87.51亿元,不良贷款率降至12.77%,比2002年下降42个百分点。2006年实现经营利润12.7亿元,扭转了多年的亏损局面。辽宁省的农信社改革试点工作已经走在全国21个第二批试点省份的前列。

5.金融业对外开放势头强劲,外资金融机构纷纷抢滩。2001年12月11日,大连市对外资银行开放人民币业务,成为我国第一批准许外资银行开办人民币业务的城市。目前,辽宁省外资银行业金融机构已达25家。有14家外资银行分支机构在辽宁省开办业务,其中11家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荷兰合作银行与省农村信用联社确立全面合作关系;城市商业银行引入境外金融机构战略投资工作进展顺利。

6.地方政府金融工作有序开展,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全面推进。为加强对全省金融工作的协调服务,省政府成立了金融工作办公室,形成了地方政府、中央银行、监管机构协调、联动的金融工作体系。2005年初,省政府与国家开发银行签订了500亿元软贷款的合作协议。至2006年末,国家开发银行表内外发放贷款381.8亿元,软贷款余额达367.8亿元。2006年3月23日,省政府与中国建设银行签署《银政合作协议》,“十一五”期间建设银行将对辽宁省振兴老工业基地的重大领域提供

首批总额为1000亿元的贷款支持。2006年9月,按照“政府组织、市场化运作、企业偿债”的原则,省政府与长城资产公司签署了550户企业不良债权回购协议,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深化国企改革、勇于解决金融历史遗留问题、创建良好金融环境的决心和魄力。

总之,最近几年,是辽宁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之一,也是辽宁金融业的扩张期、提高期,辽宁省金融规模不断扩大,运行质量显著提高,安全度明显提升,越来越成为发展与建设的主要支撑。“十五”以来,全省金融机构各项存款年均增长13.7%,各项贷款年均增长12.1%。2006年,全省金融业实现增加值232.1亿元,是2002年的1.7倍,占全省GDP的比重为2.5%,占全省第三产业增加值的6.5%,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这些成绩来之不易,我们应当倍加珍惜,努力巩固和发展已经取得的成果。

与此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受体制、机制、市场等因素的制约,辽宁省金融业总体上还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一是金融服务功能不够强,三农、中小企业、辽西北地区金融服务相对薄弱;二是金融结构不够合理,银行、证券、保险业发展不协调,资本市场发展滞后,直接融资比较低;三是地方金融机构总体竞争力不强,辐射范围不够广,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四是金融生态环境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促进辽宁省金融业持续快速发展,具有良好机遇和广阔市场空间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金融业处在一个重要的转折期和发展期,对辽宁省来说,是金融业实现新的发展的重要机遇期,既有政策支持、又有发展条件,既有市场空间、又有良好环境。

第一,从宏观背景看,总体来说是机遇大于挑战。今年中央3号文件和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对今后一个时期金融业改革和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金融业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条件。加入世贸组织过渡期已经结束,金融业全面对外开放,国内外、区域间金融市场联系日益密切,资本流动规模不断扩大,金融创新日新月异。这些不仅意味着金融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带来了新的挑战,同时这些新形势、新变化,将给辽宁省金融业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更多的机遇,带来更加广阔的空间。

第二,从辽宁省自身看,有条件有能力把金融业做得更强更大。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辽宁正处在人均GDP由2000美元向5000美元攀升的发展新阶段,省十次党代会开启了实现辽宁全面振兴的新征程,建设新型产业基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辽宁必须要有金融血液的支撑,辽宁省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和经济国际化互动并进,对金融的需求更多,对金融服务水平的要求更高,金融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辽宁省经济总量大,开放程度高,资金来源多,有条件有能力把金融业做得更强更大,全面提升辽宁省金融业的综合实力、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第三,从资源优势看,辽宁日益增长的资金供给和需求,为辽宁省金融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目前辽宁有着全国各省区中比较好的金融发展资源。主要表现为“两高一多”:一是经济增长水平高,2006年,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257亿元,比上年增长13.8%,今年一季度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3.7%,至此辽宁省已经连续13个季度经济增幅在12%以上、17个季度经济增幅在两位数以上,主要经济指标增幅达到或超过东部地区平均水平。二是居民储蓄率高,连续10年基本稳定在50%左右,“十五”期间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年均增长13.4%,2006年居民储蓄总额达7701亿元,比年初增加751亿元,人均储蓄达18032元,居全国第6位。三是投资总量多,2006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5689亿元,比上年增长34.8%,其中地方项目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近90%,年投入超亿元的建设项目907个。

第四,辽宁金融业发展已经站在了一个新台阶上,具备了加快发展的自身条件。近年来,辽宁省金融业的风险有了较大幅度的化解,历史遗留问题已经基本解决,金融资产质量也明显改善,金融市场体系不断完善,金融业支持地方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辽宁省的金融体系在东北三省以及中国的东部地区,金融存贷款等主要指标的排位都在GDP的前面。

第五,东部沿海省市加快了建设金融强省(市)的步伐,百舸争流,不进则退。上海市2006年公布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十一五”规划》,明确将上海定位于“具有国际影响的金融中心之一。”2007年2月,上海市金融工作会议上提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已进入关键时期。随着天津滨海新区开发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天津市表示要复兴北方金融中心。2月28日,在江苏省金融工作会议上,江苏正式提出金融强省战略。广东省常务副省长钟阳胜1月下旬在广东金融博览会(广州)的开幕式上表示,2007年广东将在“金融强省”建设上迈出新的步伐。2月下旬,浙江省出台了《浙江省“十一五”金融业发展规划》,提出在“十一五”期间要从“金融大省”大步迈向“金融强省”。2006年12月,山东省下发了《关于做强做大山东金融业的意见》,完整地勾画出了山东金融强鲁战略蓝图。

新的形势和背景对金融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加快金融业发展,是实现辽宁全面振兴的必然选择,是保持辽宁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任务,是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的迫切需要,是推进沿海经济带建设的动力支持,是保障金融稳定和经济安全的关键所在。在现实条件下,推进辽宁省金融业改革发展,要实现“三个转变”,促进“三个结合”,努力建设“三区”。

第一,要实现三个转变。一是将主要精力由放在处理遗留问题向着眼金融业的改革和发展转变;二是将主要精力由放在处理遗留问题向金融创新转变;三是将主要精力由放在处理遗留问题向促进金融业与辽宁经济一起成长转变。

第二,要促进三个结合。一是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与做强做大金融业相结合。经济决定金融,金融服务经济。既要坚持好中求快、优中求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金融改革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又要充分发挥金融在市场配置资源中的核心作用,在支持经济社会发展中做优产品、做大企业、做强实力,不断提高金融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二是推进金融创新与突破薄弱环节相结合。金融企业要学习和借鉴浙江等地的成功经验和做法,积极推进理念创新、机制创新、服务创新和产品创新,注重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普惠性,加强对“三农”、中小企业、农村地区的金融支持,突破金融服务的薄弱环节。三是加快金融发展与加强金融监管相结合。金融发展越快,越要加强监管。及时消除金融隐患,有效防范金融风险,坚持用改革和发展的办法解决金融领域的矛盾和问题,以有效的金融监管维护金融运行的稳定和安全。

第三,努力建设三区。发展经济,金融是核心;发展现代服务业,金融是主力;实现全面振兴,金融是支撑。根据全国金融工作会议部署和省十次党代会精神,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辽宁省应当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快金融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适时确立建设金融强省的战略目标,努力把辽宁建设成为金融运行的安全区、金融服务的创新区、金融资源的集聚区。

三、对策建议

第一,整合金融资源,充分发展壮大辽宁本地的金融实力。辽宁建设金融强省,既要靠“国家队”,又要发挥“地方队”作用。各级政府的当务之急,是要“创造环境、研究政策、建立机制、提供服务”,进一步做强做大地方法人金融机构。

一是做精做专地方商业银行。辽宁省有90%的城市设有自己的商业银行,是各市政府的宝贵金融资源。各地要充分利用、调度、整合资产资源、行政资源和社会资源,通过风险处置、增资扩股、引进战略投资者等途径,支持地方商业银行扩大市场业绩,改善资产质量。建议省政府继续支持盛京银行、大连银行的巩固发展,办好省域外分支银行、省内分支银行;促使锦州、营口两市商业银行积极推进产权结构改革,向现代商业银行管理结构迈进,营口要办成中小企业发展银行;推动丹东、鞍山、葫芦岛、辽阳、阜新、盘锦商业银行达到良好等级,提高服务质量;尽快使全省现存的朝阳、本溪2家城市信用社改组为城市商业银行。

二是发展壮大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农村信用社是当前最受农民欢迎的农村金融机构,建议要以更加优惠的政策大力支持其做大做强,实现“十年四步走”的战略目标。鼓励符合条件的设区城市组建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进一步优化股权结构,广泛吸收优秀民营企业、合资企业和具备发展前景、能够长期持股的战略投资者入股。

三是积极发展其他法人金融机构。支持大型综合性企业投资参股金融机构,鼓励地方银行、证券、期货、保险和信托投资公司互相参股,逐步发展金融控股集团。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发起设立企业财务公司、汽车金融公司、住宅金融公司等专业性金融服务公司。规范发展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保险代理机构等中介服务机构,提高金融业综合服务能力。

第二,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加快利用和发展资本市场。一是加强对企业股份制改造和上市的规划指导,建立重点联系制度,推动辽宁省规模大、实力强的企业和科技含量较高、成长性好的企业上市,因地制宜地发展境外上市,努力扩大辽宁省上市公司数量,力争今后三年上市50家。二是在完成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的基础上,加快解决大股东违规占用上市公司资金和违规担保等问题,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三是大力推进上市公司收购兼并,鼓励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尤其是国有控股股东将优质资产、优势项目向上市公司集中。四是支持中天证券公司做大做强。中天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是省国资委重点监管的28户企业中仅有的金融类公司,是省内注册的惟一综合类券商。建议省政府对在本省注册的证券公司给予政策扶持,使辽宁省资本市场更具活力。五是要紧紧抓住国家调整债券管理体制、加快债券市场发展的机遇,引导和推动业绩优良、市场信誉好的大中型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券、公司债券和短期融资券筹集资金。

积极拓展保险市场。保险业是现代金融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和社会和谐的“稳定器”。2006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省政府也作出了具体部署,关键是抓落实。一是加快建立适合辽宁省情的农业保险体系。建议由省政府集中各项扶贫和支农资金,组建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继续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整合财政厅、省农委、省民政等部门的涉农资金用于农业保险补贴,建立财政补贴农业保险发展模式;在大连、盘锦、丹东等农垦区,以财政补贴建立相互制农业保险公司。二是大力发展商业养老保险和健康保险。努力发展适合农民和农民工的商业养老保险、健康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建立节育手术和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养老保险制度。三是积极推动“治安保险”、安全生产责任、建筑工程责任、公众责任、产品责任、承运人责任、医疗责任、执业责任、董事责任、环境污染责任等保险业务。

第三,加快推进金融业改革开放,增强金融发展活力。改革是现代金融业发展的动力,是提升金融业服务水平和竞争力的关键。要积极推动和支持国有银行改革,支持工行、中行、建行深化分支机构改革,支持农行面向“三农”、整体改制、商业运作、择机上市,支持政策性银行全面推行商业化运作,支持其他商业银行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深化改革。要继续加大不良资产的处置力度。国资、财政等部门要积极配合国有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资产,积极支持工行、建行等已经上市金融机构最大限度地减少不良贷款,积极协助农行做好不良资产的剥离和核算工作。

要加快开放金融市场。辽宁的金融市场,既要向外资开放,又要向外省开放,既要向国有资本开放,又要向社会资本开放。近几年,外资金融机构进入沈阳、大连的步伐加快。要因势利导,大力改善金融发展环境,以稳定透明、公平竞争、法制健全、服务高效的良好环境,吸引更多的境内外金融企业到我省设立法人机构和分支机构。加强与国际金融企业的业务交流与合作,借鉴先进管理经验和技术,引进高层次金融管理人才,提高地方金融业的发展起点,努力形成与国际接轨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

要积极鼓励金融竞争。无论是省内的还是外来的金融机构,都应当靠竞争占领辽宁金融市场,赢得发展空间。要着力营造有利于各类所有制金融企业平等竞争的发展环境。要象引进工业投资那样引进金融服务,推动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融合,通过招商和培育各类市场竞争主体,带动辽宁服务业乃至开放型经济上一个大的台阶。

第四,全面推进金融生态建设,合力建设金融发展的良好环境。建设良好的金融环境,是吸引更多的金融资源进入辽宁的重要条件,是推动我省金融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基础。一是加强诚信环境建设。建议加快建设面向社会的以信用征集、信用评价、信用发布、信用监督和信用惩戒为主要内容的全省社会信用体系。对信用好的企业、个人和社区,在信贷授信以及招投标、项目审批、工商年检、税收管理服务等方面给予优惠和便利,对不讲信用的企业和个人要依法制裁和曝光,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舆论监督等手段,在全社会形成激励守信和惩戒失信的机制。

二是加快融资担保服务体系建设。根据经济主体的多层次需要,特别是中小企业、农户等群体的发展需求,构建多层次、分工有序的信用担保体系。大力支持民营担保公司发展,鼓励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参资入股,建立面向民营企业的担保机构。鼓励设立各类会员制担保公司,提高担保效率。

三是提高行政服务水平。建议省级行政许可领域对各类金融机构全部开放,简化审批、注册登记手续,取消在账户开立、存款等方面的限制性规定。进一步规范企业改制和破产行为,依法落实和保全金融债权。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严禁用行政权力干预金融机构的正常经营活动。

四是继续整顿规范金融秩序。深入整顿和规范金融市场秩序,严肃查处违法违规和不正当竞争行为,坚决打击逃废银行债务行为,依法打击非法集资、非法证券、地下钱庄、地下保单、洗钱等各类金融犯罪活动,努力构建金融安全网。

第四篇:加快东营市农业机械化发展促进现代农业建设的调研报告

加快东营市农业机械化发展促进现代农业建设的调研报告 为深入了解东营市农机化发展状况,更好地发挥农机在建设现代农业中的作用,最近,按照局党组的要求,我们组织市农机办、监理站、推广站及各区县农机部门相关工作人员,历始半个月的时间,深入基层,农机服务生产一线,采取自下而上,实地座谈的形式,同基层农机管理人员、农机服务组织带头人、农机大户代表、粮棉种植户等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沟通和交流,从而进一步摸清了全市农机化发展的基本情况,找出了制约因素,研究分析了相应的解决对策,明确了今后全市农机化发展的主攻方向,现将调研情况归纳如下:

一、目前全市农机化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全市农机化工作坚持“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服务新农村”的战略思想,保持了又好又快发展的好势头,到2006年底,全市农机总值达到17.5亿元,农机总动力196.7万千瓦,年均增长在3.5-5%之间,农用拖拉机5.11万台,各类配套农机具11.3万台(套),农机配套比1:2.2,联合收获机总量达到2765台,(其中玉米联合收获机627台)。近年来大中型拖拉机、玉米联合收获机增长较快,农机装备水平显著提高。共完成机耕作业面积280.75万亩,机播282.84万亩、机收147.42万亩,机耕、机播、机收率分别达到98%、82%、67%。现在全市小麦生产已全程实现了机械化,玉米机收率达到51%,位居全省第二。棉花生产除采摘外播种、覆膜、中耕、植保也已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农机作业、维修、物流、工程开发、农产品加工等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农机服务效益稳步增长。全年实现农机总产值44.30亿元,增加值34.55亿元,为农民人均实现收入610元,在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中贡献率达到12%,农业机械化为全市“三农”工作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农业机械化已成为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决策。近年来,我们围绕全市农业五大支柱产业狠抓农业机械化。首先,通过发展农机化突破了人畜力不能承担的生产规模,生产效率的限制,提高了生产力水平,推进了农业生产的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进程。其次,通过发展农机化吸纳了越来越多的农民从事农机化服务业,培育了一大批从农业劳动者队伍中派生出来,而尚未脱离农民范畴的农机大户农机作业公司、农机服务组织,在提供农机服务中发家致富,经营农业机械已经成为当前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2006年,全市乡村农机从业人员达到12.9万人,占全市农村人口的 11.99 %,10万元以上的农机户和农机合作组织已发展到3564个,其中100万元以上的农机大户48个。全年共实现农机经营收入13.8亿元,纯收入6.1亿元。再次,农机服务业的大发展,让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充分享受到现代农业工具带来的成果,实现了文明生产,体面生活现。

(二)农机补贴政策惠及“三农”,已成为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的“助推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是党中央、国务院加强“三农”工作,实现“工业反哺农业”的重要内容和重大举措。近几年来,我们抓住这一良好机遇,坚持阳光操作,规范工作程序,严格“五制”管理,严肃工作纪律,充分发挥了补贴资金的政策引导和拉动作用。05-07年我们共落实中央、省资金农机补贴资金750万元,市政府农机补贴资金260万元共计1010万元.购置补贴50马力以上大型拖拉机330台,玉米联合收获机380台,深耕犁、旋耕机、秸秆还田机167台,棉花拔柴机1500台,林木病虫害防治机械80台,其它新型农机具400余台。带动农民投资农机化5100万元。享受农机购置补贴达到2100余户。可以说农机补贴政策的实施,带动了社会多方投资农机化,调动了农民争先购机、用机发展粮食、棉花生产的积极性,加快了农机化节本增效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步伐。提高了农业科技水平和抗灾、减灾能力,增强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了农业节本增效。近年来,我们加大了玉米联合收获机补贴力度,突破了制约玉米机收的发展瓶颈,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率先走在了全省、全国的前列。同时我们还广泛推广了小麦联合收获,麦茬还田,玉米机播和玉米联合收获、秸秆覆盖、小麦免耕播种一条龙作业,使过去的夏收、夏管、夏播“三夏”变成了“两夏”;秋收、秋耕、秋播变成了“两秋”,大大加快了夏收、秋种的进度,实现了“龙口夺粮”缩短了三夏、三秋作业时间。

(三)农业机械化促进了农村劳动了转移、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一是促进了农村劳动了转移。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应用,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替代出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农村二、三产业或进城务工和从事多种经营。据调查,在全市54.93万农村劳动力中,已有9.46万实现转移,同时还有12.9万多人离土不离乡从事农机服务业,实现了再就业。二是农业机械化促进了农民增收。通过开展农机跨区作业,延长了农机作业时间,同时跨区作业也由原来单一的小麦机收发展到现在的秋季农业生产和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程等多领域,极大提高了机械利用率,增加农民收入。现在每年跨区作业机械已达到4000余台次以上,年实现跨区作业进收入8000万元左右。三是农业机械促进了农业节本增效。通过大面积推广小麦、玉米联合收获、土地深耕深松、化肥深施、节水灌溉、棉花覆膜播种、棉花拔柴、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设施农业、保护性耕作等农机化新机具,有效的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发展了循环经济,减轻了劳动强度,实现了农业节本增效。近三年来,共新推广各类新型农机具10000多台件,农机化新技术实施面积每年保持在300万亩次左右。年均增收节支1亿多元。

(四)农机安全监管力度不断增强,“平安农机”建设成效显著。近年来,我市农机部门坚定不移地抓好农机安全生产工作,积极构筑宣传教育、源头管理、监督检查三道防线,严格落实农机安全责任制,切实加强农机安全宣传教育,积极开展了农机专项整治、农机安全生产“一十百千”示范创建和文明监理优质服务示范窗口三项活动,认真落实农业部“六个一”

农机安全要求,充分发挥农机协会和农机服务合作组织的作用,把安全生产管理与农机服务有机结合起来,对农业机械和农机驾驶操作人员逐步实现了微机化管理,农机检审率、拖拉机上牌率,驾驶员持证率逐年提高。同时严格农机维修技术合格证发放和修理工准入制度,加大了农机维修、供应市场治理整顿,严厉查处假冒伪劣农机商品,积极维护农机使用者的合法权益。连续五年未发生农机安全责任事故,为全市农业大发展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二、当前全市农机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农机结构不合理,粗放型增长方式没有得到根本转变。小型机械多,大型机械少;动力机械多,配套机械少;种植业机械多,农村其他各业机械;小麦机械化水平高,玉米机械化有较大突破,但其它作物粮食机械化仅处于起步阶段;粮食作物机械化水平相对较高,经济作物、林牧、渔业农产品加工机械化才刚刚起步,许多方面还没有破题;县区之间、南北之间农机化发展很不平衡,出现了南高北低的现象。如 2006年,全市林业、牧业、渔业三业的农机动力仅占总动力的0.3%,大中型拖拉机6173台仅占12.07%。

二是农机重复购置和闲置现象严重。目前全市农机总动力发展达196.7万千瓦,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存有较大差距,而且农业机械多为低层次重复购置,机械利用率低下。据调查,有的地方拖拉机每年投入农田作业和短途运输的时间不足50天,其余时间被闲置,浪费惊人。

三是农机投入的不足,制约了农业装备水平的快速提高。近几年,国家实行购机补贴政策,特别是购机只需交纳差价款,省去了很多中间环节,确实是方便了群众,赢得了农民群众的欢迎,调动了农民发展农机化的积极性。但是,在调研中,群众还是感到农机购置补贴资金还是太少,难以满足农民的需求。

四是农机执法力度不强,存在着较大的农机事故隐患。农机执法缺少法律依据,农机监理法规层面存在缺失和不足。调查中发现,《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后,给农机监理工作造成的困境,基层农机监理人员的认识相当一致,普遍感到无所适从,不干是不作为,干了可能是乱执法。同时,随着农业机械的增加,覆盖面的不断扩大,执法难度也不断增加,“黑车非驾”现象严重,农机市场的质量监督与检查力度不够。假冒伪劣、以次充好、坑农害农、质量事故隐患等问题时有发生,影响了农机化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

五是农机合作服务组织的长效发展机制不健全,经营性农机合作服务组织发展较缓慢。创建各类农机服务组织较容易。但是,如何有效地引入股份制等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提升管理水平,却是多数人没有意识到的,具备这方面的经营管理人才也短缺。这就导致了 现有的农机服务组织多采取传统的管理模式,农机农田作业组织发展较快,经营性农机合作服务组织发展滞后,特别是由农机大户联合形成的合作组织还比较少。符合《农民合作社法》规定的则是更少。

六是乡镇农机管理工作薄弱。现在全市绝大数乡镇没有专门的农机管理机构和农机管理人员,大多都是兼职管农机,乡镇领导也不是很重视,给农机工作造成了很大的被动。

三、今后我市农机化发展设想

当前,农业机械化发展正处于战略机遇期,全市农机化发展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兼顾,围绕建设现代农业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以实施农机创新示范工程为抓手,促进农民增收和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为目标,继续坚持“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服务新农村”的发展战略,进一步转变发展理念,调整发展布局,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要主攻玉米、小麦免耕播种机械化;积极推进经济作物机械化;大力发展林牧渔业和农产品加工机械化,努力实现农机的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和科学发展。

(一)加大农机化结构调整力度,强化“四个转变”。一是由抓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机械化,向全面提高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转变。在突出抓好小麦玉米联合收获、免耕施肥播种等全过程机械化的同时,全面推进水稻、大豆生产机械化。近期重点发展大型拖拉机及配套复式作业机具、玉米联合收获机、小麦玉米免耕播种机、水稻插秧和收获机、节水灌溉机械等;二是由抓粮食生产机械化向经济作物机械化转变。全面试验示范棉花、大蒜、蔬菜、水果等生产机械化技术和机具。重点发展优质高效经济作物机械化和设施农业设施设备;三是由抓农田生产机械化,向畜牧、水产养殖生产机械化转变。重点发展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畜禽、水产养殖设施设备;四是由抓农业产中机械化,向产前、前后机械化转变,重点发展种子加工和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生产机械化。

(二)突出抓好小麦玉米保护性耕作,促进耕作制度大变革。机械化保护性耕作不仅是一项节本增效显著的重大先进实用技术,而且也是建立节约型、环保型、循环型、生态型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更是建设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推广保护性耕作是农业耕作制度的一次大革命,必将产生强烈的社会影响,必将成为农机部门最具影响力的工程。因此,我们一定要实行重点工作重点抓,明确目标、强化措施,加快全面示范推广保护性耕作的步伐,力争再用5年左右的时间,使我市基本实现小麦玉米机械化保护性耕作。

(三)集中精力抓好农机化创新基地和示范区建设。继续深入实施农机化创新示范工程,大力加强农机创新示范基地建设。结合全市农业发展实际,重点建设保护性耕作、水稻生产、大蒜种植收获、蔬菜、大棚田园管理、冬枣、棉花七大农业机械示范创新基地,加快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应用。同时,要在建设农机创新示范基地的基础上,搞好农业机械化示范区建设。农业部确定在全国建立100个国家级农业机械化示范区,省里准备在每个市建设1个省级农业机械示范区。对此,我们也要在近期内在每个县区都建立起,各自的管理科学、机制完善、技术先进、装备齐全、特色突出、示范辐射能力强、经济社会效益好、高标准的农业机械化示范区。

(四)加强农机社会化服务建设。一要加快发展新型农机服务组织、切实把这项工作摆上重要位置,按照因地制宜、政府扶持、市场运作的思路,创新更多更好的新型农机服务组织形式,把更多的农机户组织起来,走合作经营的路子实现资源的优化组合。二要根据《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管理条例》等有关规定,对已建立农机合作服务组织依法进行规范完善,按要求注册登记。三要讲发展农机合作服务组织与在五大支柱产业、优势农产品基地、农业龙头企业基础上形成的各类农民合作社有机结合,实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力争利用2-3年的时间将现有的60多个合作服务组织规范完毕,再新建设新型农机合作服务组织30个。四要依托市里加强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体系建设的有利时机,着力解决好基层农机推广服务体系体制不顺、队伍不稳、保障不足、作用发挥不好的问题,更好的发挥农机推广服务体系这一农机推广服务主力军的作用。

(五)扎实推进“平安农机”建设。要按照农业部、国家安监总局“创建平安农机,促进新农村建设”活动要求,深入开展平安农机“十县、百乡、千村、万户”农机安全示范活动,做到创建工作常规化、安全管理源头化、专项治理经常化、示范创建标准化、平安农机普及化,推动“平安农机”创建活动向纵深发展,往全部乡村延伸,让全体机手参与,把“平安农机”创建活动变成一项经常性的安全措施,积极探索农机安全生产的长效机制,着力构建平安农机、和谐农机,保证全市的农机安全生产。

(六)加大农机投入。一是认真落实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积极向上争取农机补贴资金,推动节本增效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使用,确保党的惠农政策兑现于民。二是建议市政府加快对农机化扶持资金的投入。在实施好对农机补贴的同时,应对农机作业及农机燃油,农机创新示范,新技术推广,农机化示范区,标准化、规范化的农机合作组织,农机机耕道路、库房建设给予资金扶持或补贴。三是建立农机信贷贴息机制。由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或银行金融部门设立农业机械购置信贷资金,帮助急需购机而暂时缺乏购买能力的农民解决购机款。总之通过加大农机投入,围绕科技进步来转变农机化的增长方式,以增量调整带动存量优化,以存量优化促结构升级,确保农机总量稳步增长,发展水平、发展质量全面提高,实现全市农业机械化的又好又快发展,为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再立新功,再做新贡献。

第五篇: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经济快速发展——西丰县政府关于推进城镇化的调研

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经济快速发展——西丰县政府关于推进城镇化的调研

西丰县位于辽宁省东北部,是一个地域偏远,经济欠发达的山区县。全县区域面积2686平方公里,设10个乡、8个镇,总人口34.2万人。县城建成区面积6万平方公里,人口6万人。2002年以来,西丰县紧紧围绕“以地建城,以地养城,围城兴业”的建设思路,强化经营城市理念,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全面提高城市建设水平,为推进城镇化进程,实现城乡一体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累计投资5.5亿元,完成建安工程58.6万平方米,建成物业住宅小区17个,改造住宅小区2个,城镇楼房建筑面积达125.4万平方米。其主要做法是:

一、科学规划,确定发展格局

规划是建设的龙头。为此,西丰县紧紧抓住规划这一龙头,牢固树立规划的品牌意识、精品意识、生态意识和超前意识,做到了规划编制高标准、高起点,具有前瞻性和操作性。

首先是合理编制总体规划。2002年,西丰县专门聘请了省规划设计院专业人员对县城区进行高标准航测,并以此为基础,对城区总体规划进行重新修编,将城区规划面积扩大到12.9平方公里,达到了定位科学、布局合理的规划设计目标。

其次是详细编制局部规划。把科学规划融入每个建设项目之中,做好每个项目的详细规划和局部规划。2002年以来,共完成专业性规划4项,住宅小区及组团规划16项,修建性规划32项,基础设施建设规划11项。2005年4月,开始六安新区的详细规划编制工作,将六安新区规划成为功能齐全、环境优美、设施完备的物业住宅小区,并拟在新区内建设独具特色的农民新村,为扩大城区面积,做大做强中心城市绘就了蓝图。

第三是科学编制远景规划。以做大做强中心城市为目标,将县城建设成为功能布局合理、服务体系完善、区域经济牵动力强的的中心城市。到“十一五”期末,西丰建成区面积要达到11平方公里,城区人口要达到12万人,力争10到15年的时间,城区人口达到20万人,进入小城市行列。加大棚户区改造和新区建设力度,完成棚户区的全面改造;开发建设六安新区,增加城区面积3平方公里,建筑面积400万平方米。加快发展和培育特色市场。投资5000万元,建设占地面积10万平方米的土特产品批发加工市场,形成环西丰的土特产品特色区域中心,将西丰建成东北知名的土特产品集散地。完善交通网络。加快过境高速公路的建设进程,争取3年内建成辽西铁路,实现西丰与全国铁路编组联网。彻底解决城市用水问题。力争2007年建成诚信水库,达到5万吨的日供水能力,改变西丰生产生活用水难现状。

第四是认真编制村镇建设规划。重点是明确城镇的定位和方向。主要是将郜家店镇、平岗镇建成交通枢纽和集贸型城镇,将安民镇建成工矿型城镇,将振兴镇、凉泉镇建成旅游服务型城镇。通过科学规划,力争形成设施齐全、品味高雅、特色鲜明、风格迥异的城镇体系,形成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以城带乡,城乡联动,互促互进,共同发展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

二、筹措资金,加大建设投入

建立了多元化、多形式、多渠道的投入体制,突破了城市建设的资金“瓶颈”。

首先树立经营城市理念,盘活土地资本。土地是城市最大的资源,西丰县改变过去无偿划拨的供地方式,最大限度地挖掘土地资源,集聚资金用于城市建设。在土地经营方面,重点抓了五个环节:一是制定科学的供地计划。做到有序开发,有序利用,确保土地资源不断增值。二是统一同类供地方式。在土地的出让中,严格按照《行政划拨供地目录》规定的行政划拨范围供地,取消了经营性用地的协议出让。三是加大宣传力度。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发布国有土地使用权招标公告,宣传挂牌出让地块的位置、土地使用条件、规划部门的要求、商用价值、长远效益以及有关的操作程序等。四是合理确定底价。委托具有资质的土地评估机构采取二种或二种以上的评估方法进行底价评估,经底价确定领导小组确认后挂牌公布。五是完善政策。先后制定和完善了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规则,实行了土地审批的内部会审制和挂牌底价由县底价领导小组确定制等一系列规范的文本模式和操作办法,进一步明确了供地方式、交易地点、审批程序和协议出让等几个方面的规定。2002年以来,共对21.2万平方米的国有土地使用权进行了挂牌出让,获取土地出让金9653万元。加大了土地收益管理力度,土地出让金全部用于城市建设,实行专款专用,确保资金使用效益最大化,使土地出让金成为城市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2002年以来,投资1612万元,建成总占地面积达4万平方米的北山广场、中心广场、党校广场等3个主题广场。投资2000余万元,实施了寇河城区段综合治理一期工程,完成了防洪工程、滨河路建设工程和寇河公园建设工程。投资2799万元,完成了对城区15条街路的道路和市政设施维修改造工程,改造和新建自来水主管道4763延长米,排水管网16.7公里,供热管网2.4公里,架设路灯543杆。投资676万元,栽植绿化树木9.4万株、草坪4万平方米,城区人均拥有公共绿地面积达5.4平方米。

其次是打破独家经营格局,吸纳民间资本。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打破不利于城市发展的体制束缚,以优化政策和招商引资为手段,进行市场化运作,广泛开辟融资渠道,吸引民间资本注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开发主体由政府为主向民营企业为主的转变。几年来,励驰房屋开发公司、凯帝房屋开发公司、洪禄房屋开发公司等民营企业陆续进入房地产开发市场,并在城市开发建设中不断发展壮大,为西丰的城市建设注入了活力。2002年以来,全县房地产开发总面积为58.6万平方米,其中全部由民营企业开发建设的就达27.8万平方米,占房地产开发总面积的47%。在广泛吸纳民间资本的同时,西丰县积极引进竞争机制,将公用事业推向市场。几年来,通过市场运作,个人经营,先后建成了县农贸大厅、远景供热站、第四供热站和县果菜批发市场,打破了公用事业政府独家经营的历史格局。

第三是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发展公益事业。认真研究上级基建投资重点,科学论证本县的建设项目,积极与省市建设计划挂靠,对收益可观、潜力巨大、前景广阔的优势项目,积极申报,最大限度地争取上级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扶持。几年来,共争取上级城市建设专项资金5286万元,有效缓解了城市建设资金紧张的状况。投资3700万元,完成城区给水一期工程,建成了日供水能力达2万吨的净水厂,解决了城镇居民的“吃水难”问题;诚信水库于2004年10月开工,目前正在施工建设之中。2001年以来,总计投资3429万元,建设西丰高中、一中、二中等教学楼8栋,其中争取上级补助1861万元,镇内学校全部实现楼房化。总计投资800万元,建成郜家店镇、振兴镇、柏榆乡、和隆乡中心敬老院,其中争取上级补助300万元。

三、完善政策,规范实施拆迁

拆迁是建设的前提。城市建设和棚户区改造是一对矛盾,把握不好就会造成城市资源的巨大浪费。特别是对西丰来说,镇内人口不足6万,流动人口较少。因此,西丰县把城市建设的着力点放在了棚户区改造上,把支撑点放在了还利于民上。坚持以人为本,进一步优化拆迁政策,推动了拆迁安置工作的稳步进行。2002年以来,西丰县先后制定出台了《西丰县城镇房屋拆迁管理暂行办法》(西人大发[2002]11号)、《转发县城环委关于调整西丰县城镇房屋拆迁安置补偿标准的通知》(西政办发[2004]15号)和《关于印发西丰县城镇房屋拆迁安置补偿标准的通知》(西政发[2005]7号)等政策文件,为拆迁工作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坚实的政策基础。在城市拆迁中,重点抓了以下几个环节。一是被拆迁户可以自主选择安置形式。选择货币安置的,按照市场评估价对拆迁户予以补偿;选择回迁安置的,按拆一补一的原则进行安置,不结算差价。二是对划定楼位。对每个小区的最好楼位都优先分配给拆迁户,最大限度地满足拆迁户改善住房条件的需求。三是确定户型。由于棚户区内居民经济条件有限,大户型楼房购置难度大,因此在拆迁时就要求被拆迁人申报户型和面积,并综合被拆迁人意见进行统一设计。四是对极特困户和伤残户,确无能力回迁的,政府和开发企业给予了适当的照顾,或提供周转房,或让利回迁。所以,几年来的开发建设,拆迁户均得到了妥善安置,楼房也销售良好,没有滞压现象。2002年以来,累计拆迁棚户区1970户、11.2万平方米,拆迁总支出达7750万元。

四、规范建设,强化监督管理

在工程施工中,严格按工程“四制”进行规范运作,即项目招投标制、质量终身责任制、项目监理制和项目合同制。首先是严格进行招投标。对每一个建设项目都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进行招投标,全面实行“阳光”操作,严格审查投标人的技术资质和资金能力,避免了“人情工程”和“面子工程”。其次是严把质量关口。在建设中严把材料关和施工关,对于政府投资的项目,严格执行政府集中采购制,对电照设备、装饰材料、钢窗等建筑材料的购置严格实行政府采购。几年来,共实施政府集中采购268宗,累计采购金额达2002万元,压缩了建设成本,避免了“豆腐渣”工程。第三是狠抓手续办理。对重点项目实行一站式办公制度,确保手续齐备,既达到了建设要求,又防止了各种税费跑冒滴漏现象的发生。

五、突出重点,小城镇建设不断加快

西丰县委、县政府充分认识到,发展小城镇要以现有的中心城市和有条件的建制镇为基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消除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为实现城乡一体化奠定坚实基础。结合西丰实际,科学确定了小城镇发展目标:(1)以现有的县城和有条件的骨干建制镇为重点,适度扩大小城镇规模,力争经过5至10年的努力,将一部分基础较好的城镇建设成为规模适度、规划科学、功能健全、环境优美、各具特色、具有较强辐射能力的农村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2)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广泛开辟投融资渠道,走出一条在政府引导下,主要通过市场机制建设小城镇的路子。(3)以大量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为途径,因势利导,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充分利用小城镇连接城乡的区位优势,将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服务业结合起来,促进农村劳动力、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优化配置,推动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4)在小城镇管理中体现“小政府、大社会”的原则,转变政府职能,从根本上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2002年以来,西丰县突出重点,创新机制,小城镇建设取得了可喜成果。投资823万元进行凉泉镇小城镇建设,完成改造面积9278平方米,铺设地下管线260延长米,光缆500延长米,完成办公及住宅房屋改造9500平方米,城镇人口达到4700人。投资1890万元进行平岗镇小城镇建设,实施拆迁7600平方米,将镇区道路由10米拓宽到10米,新建办公楼、住宅楼1.5万平方米,城镇人口达到1.9万人,每年小城镇新增人口100人左右。投资413万元进行郜家店镇小城镇建设,完成道路改造4800平方米,建成镇内广场1.5万平方米,完成建安工程9000平方米,每年新增人口900人左右。

五、效益显著,实现多极拉动

城市建设的加快,不仅体现了其自身的效益和价值,更重要的是促进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步增长,可谓一业旺带动百业兴。在社会效益方面,每年各项建设工程可安置近5000人就业,从而促进了社会稳定。同时,随着中心城市和小城镇新增商业网点的不断增加,为广大农民经商和务工创造了条件,城市接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空间不断拓展。在环境效益方面。一是城市形象美了。城市建设与管理改变了西丰脏乱差的形象,街道变宽了,楼房变靓了,棚户区改造了,城市功能增加了,日新月异的城市形象为招商引资和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二是城市空间大了。北山广场、寇河公园建成后,为市民提供了休闲活动场所,每天可容纳近万人进行休闲娱乐,吸引了人流、物流向中心城市汇聚。三是市民的城市意识提高了。优美的环境促进了市民城市意识和卫生意识的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自豪感溢于言表,爱护城市、建设城市的思想不断增强。在经济效益方面,除基建项目直接上缴税费之外,还拉动了建材、装饰装修、运输、餐饮等行业的发展,实现了民营经济的总量扩张。据不完全统计,2002年至今,基础设施建设上缴税金4500多万元,收缴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1390万元,占县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13%,有效拉动了财政增收。随着基建市场的扩大,全县建材商店发展到41家,形成了建材一条街。地产水泥、红砖、沙石等建筑材料年创产值3亿元以上,其中水泥产业累计实现产值20500万元,红砖产业累计实现产值4399万元。建筑业拉动全县GDp增长幅度达4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9%。

下载黑河市工商局 加快商业发展,促进创新、创业、创优快速发展的调研报告 王春礼word格式文档
下载黑河市工商局 加快商业发展,促进创新、创业、创优快速发展的调研报告 王春礼.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