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促进我市水运业健康快速发展的调研报告(精选5篇)

时间:2019-05-15 04:59: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促进我市水运业健康快速发展的调研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促进我市水运业健康快速发展的调研报告》。

第一篇:关于促进我市水运业健康快速发展的调研报告

关于促进我市水运业健康快速发展的调研

报告

市运输管理处、市地方海事处

水上运输是交通运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公路、铁路、航空、管道等运输方式相配合,组成综合运输体系。水路运输具有成本低、能耗少、对环境影响小等特点,是资源节约型的绿色运输方式。我市作为全省县级水运大市,自上世纪80年代未,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国家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水上运输业曾迅速发展成为全市第三产业的支柱产业之一,其产值一度成为全市第三产业的半壁江山。本世纪初以来,随着水运结构的调整,水运产业转型升级,内河船舶实施标准化工程,初步实现了公司化、规模化、大型化的水运行业发展目标。为此,近二年市委市政府对我市水上运输业发展给予高度重视,出台了相关的政策和措施,努力促进我市水上运输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一、现状和特点

船舶:2009年我市检验登记船舶3734艘、61.1万总吨、94万载重吨。1995年,我市曾创运输船舶检验在册数27726艘、61万总吨、91万载重吨,年营运产值达14亿元,各项税规费总额逾亿元的历史最好记录,水上运输业对我市经济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被称之为“无烟工厂”。2004年下半年起我市经过3年多船型标准化示范工程拆解改造挂桨机船舶5153艘,2007年在全省开展的车船外挂集中治理中,我市外挂回归船舶2053艘,运输船舶检验在册数达3875艘、49万总吨、75万载重吨。每年上缴国家燃油税按4000艘船舶、110KW/每艘估算,将达到1.3亿元。

航道:全市共有航道53条、总里程961.82公里,其中等级航道12条、473.02公里,等外航道41条、488.8公里。等级航道主要有建口线、盐邵线、兴姜线、兴东线等。这些重点等级航道都流经我市城区,是我市水上运输的主通道,是我市与扬州、泰州、盐城、东台等周边地区交往的水上连接线,也是我市进入长江通向沿江沿海港口的黄金水道。

港口:我市虽处水网地区,境内河道纵横交错,城市处于四面环水,营运船舶较多。据不完全统计我市建材、粮油、煤碳、原油等物资每年吞吐量达1500万吨,但我市港口建设缺泛总体规划,港口作业处于无序混乱状况,没有一处规范的专业装卸码头和专门机构。

内河水运业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水运发展得到重视

水路运输是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交通运输支柱。各级人民政府对水上运输业发展都非常重视,把水上运输业发展列入“十二五”规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水运业发达的地区。2007年8月江苏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快水运发展的意见》,明确从2007年起在省财政预算中建立航道建设专项资金,每年不少于5亿元。“十一五”期间,江苏内河航道建设投资达150亿元,“十二五”规划内河航道建设投入将超过“十一五”期间。2008年1月兴化市委市政府专门召开促进水上运输业发展会议,下发了《关于促进全市水上运输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了我市水上运输业的发展目标:船舶结构优化升级,竞争力增强,船舶技术水平普遍提高,内河新增运输船舶基本实现标准化。水上运输业税费收入保持与运输业同步增长,实现市场秩序明显改观,监管力度明显加大,服务水平明显提高,税费收入明显增加。

(二)水运结构趋向优化

自2004年1月1日起,主要内河航道实施船型标准化示范工程,淘汰水泥船,对钢质挂桨机船舶实行拆解、改造,推广应用标准化新型船舶。运输船舶向大型化、标准化发展,散装货船、油船、散装化学品船舶、各类特种运输船舶等与运力结构更加趋于合理。几年来,兴化市淘汰所有运输水泥船舶,拆解、改造钢质挂桨机船舶5153艘,对辖区内船厂新建船舶推广应用的标准化船型,船舶平均吨位达250余吨,是1995年的平均吨位8倍多。

(三)水运投入大幅增加

水上运输业发展得到国家和各级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国家和各级政府对水运业发展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对航道、港口、船闸等基础工程设施建设和船型标准化的推广应用。“十一五”期间,江苏内河航道建设投资就达150亿元。同时,受水运结构调整,随着船型标准化的推广应用,大量的挂桨机等非标准化船舶被拆解淘汰,船舶进入更新、改造高峰,大量社会金融和民间资金投入水运业,为水运业注入新的活力,促进了水运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存在问题

我市水上运输业发展速度虽然较快,船舶数量较多,水上运输业对地方经济发展和富民增收贡献份额较大,但是也存在着水上交通基础设施和条件落后、发展不平衡、船舶源头管理比较薄弱、市场秩序混乱、船舶标准化程度不高等问题。

(一)通航环境未得到明显改善

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基础设施的不断投入水上运输业得到较快发展,就我市而言船舶由小到大,从当初15吨至60吨的占绝大多数的挂桨机船到现在的几百吨至上千吨的机动船。作为运输工具的船舶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船舶的通航环境几十年来没有多大改观,港口等基础设施也未能有效规化和建设,我市落后的通航条件和水上交通基础设施严重制约着我市水上运输业的发展,也给我市水上交通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

(二)船舶标准化程度不高

随着京杭运河船型标准化示范工程的实施,标准化船型一定程度上得到推广应用,内河水运结构正逐步趋向优化。然而,在实践过程中还存在着标准化新型船舶的设计开发、推广应用滞后于船型标准化示范工程的需要,新建船舶标准化率还较低。京杭运河13个系列25种标准船型在一些水域还缺泛实用性,在现有船厂新建的船舶中未能得到广泛应用,致使标准船型较为杂乱。

(三)船舶源头管理薄弱

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建立,内河运输船舶(特别是内河小型运输船舶),虽然实行公司化经营,名义上其所有人为水运企业,但实际上绝大多数仍为乡镇个体经营业主购置的船舶挂靠公司经营。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河交通安全管理条例》规定,这类船舶安全管理应由乡镇人民政府负责,从现实情况看多数乡镇政府对水运业的发展和运输船舶管理工作非但没有摆到重要议事日程,一些乡镇甚至无人问津,造成管理混乱,船舶外挂现象,也给水上交通安全带来严重的威协。

(四)水运市场秩序混乱

少数地区通过降低收费标准和检验要求等“非正常”优惠政策,未按规定的船舶转入程序吸引外地船舶入籍,造成船籍随意变动,“大船小证”、“一船多证” 现象久禁不绝。这种不正当竞争严重扰乱了水运市场秩序,使国家税费大量流失,也为加强诚信建设、塑造良好的商业道德的社会要求所不容。

三、发展对策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制度

水上运输有着许多其他运输方式不可替代的优势,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社会综合效益显著,适当的资金投入将带来长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回报。因此,交通主管部门必须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有关部门要主动汇报,争取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把打造水运品牌,促进水运业实行跨越式发展放在突出的战略地位。加大宣传力度,争取全社会的理解和支持。建立健全水上运输业管理网络,实行分级负责制,要层层制定、落实工作目标、措施和责任制。把水运业作为我市特色产业来扶持,制定相关的扶持政策,规范管理,防止船舶外流,交通部门要加大监督力度,搞好跟踪服务。

(二)加大投入,加快水运基础建设

就当前我市水运业的实际情况看目前急需加快航道和港口两大工程建设,一是加快推进城区港口总体规划的编制、实施和监督工作。港口处于物资集散的枢纽地位,有着特定的优势和集、疏、运、装、储的条件,无形之中构筑起现代物流的平台,完全能发挥现代物流的中心作用,港口在城市经济发展中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二是加快我市内河航道建设,尽快打通“入江达海”通道。我市航道里程虽达961.82公里,但航道等级低,通航能力差,大吨位船舶进不来,即便部分超限船舶进来很容易发生水上交通事故,造成拥挤堵塞。目前急需加快我市入江的建口线航道建设,保证千吨级船舶正常通行。打通入江通道对我市水运业发展和地方经济发展将起到巨大的作用。同时,积极推进各干线航道建设,达到干线畅通、干支直达,全面提高通航标准,实行水上运输现代化。还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不断探索、拓宽融资渠道,要充分依托水运优势和货源优势,引导水运业户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积极发展大型散货船舶和特种运输船舶,实现专业化、特色化经营,形成区域优势和专业化优势,从里下河运输,到通江达海运输。

(三)优化结构,推进船型标准化

交通主管部门必须加快标准船型开发应用,按照以“船舶主尺度系列”为主导,辅以船型“技术方案”和“送审图纸”的要求,根据内河不同区域不同航段对船舶的总长、总宽和设计吃水等主要要素进行规定,制定相应的技术标准,按现行规范要求对船舶的主尺度加以限制。同时应采取经济、技术、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优化运输船舶结构。鼓励发展特种运输船舶,内河船舶实现标准化、系列化,促使技术落后的船舶退出水运市场。严禁达不到船龄标准和技术标准的船舶进入运输市场,严禁新造水泥船、挂桨机船投入运输,促进水运结构的优化、升级。

(四)强化管理,规范水运市场秩序

水运市场秩序的混乱严重妨碍了公平竞争,违背了诚实信用的原则,制约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造成国家税源大量流失。同时,给水上交通安全带来严重的威协。船舶随意挂靠,“大船小证”、“一船多证” 现象泛滥,低质量船舶进入水运市场,逃漏缴税费严重。为此,各地要加强政府统一领导、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建章立制、规范水运市场;联合各方、协同工作、建立由交通、公安、工商、财政、税务等部门有效衔接的管理网络,以开展船舶外挂治理为抓手,加强源头管理和现场查纠,严厉打击、遏制超载运输、非法载客和擅自从事危险品运输等非法行为,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加强对水运业主的法制教育。确保水运市场秩序规范有序,促进水运业健康快速有序发展。

第二篇:关于促进我市旅游业快速发展

关于促进我市旅游业快速发展

打造“冰城夏都”特色旅游区的调研报告为加快推进市委十二届六次全会提出的打造“冰城夏都”特色旅游区决策的贯彻实施,按照市人大常委会工作安排,在常委会副主任才殿国带领下,市人大民宗侨外委员会部分委员及我市从事旅游业发展研究的专家组成调研组,于6 月份对全市旅游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组先后听取了市旅游局、香坊区、松北区、通河县等有关部门和政府的工作汇报,召开了市政府相关部门和旅游业内人士及企业、部分县(市)负责人座谈会,并对部分旅游景点进行了实地考察。

一、我市旅游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从调研情况看,近年来,我市旅游业发展的特色更加鲜明,品牌知名度不断提高,旅游产品和相关产业日益繁荣,我市旅游业已经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各级党委、政府对“冰城夏都”的城市旅游形象定位基本形成了共识,围绕建设“冰城夏都”特色旅游区的战略发展目标和强化城市特色的旅游品牌推广力度不断加大;以大产业观发展旅游、大项目建设推进旅游,依托资源优势、打造品牌精品,优化软硬件环境、推进旅游业快速发展的措施不断强化;旅游业的支柱产业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社会影响力逐步放大,对社会经济建设的推动作用日益凸显。2008年我市接待国内外旅游人数3019.8万人次,同比增长19.9%,旅游总收入245.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0.3%,相当于全市GDP的8.57%。今年上半年,在遭受严重金融危机影响,世界性旅游业衰退的大背景下,我市旅游业仍呈现加速发展的态势。哈尔滨先后被评为“中国十佳宜游城市”、“中国十大节庆城市”,以“夏日圣地”美誉荣膺中国避暑旅游城市第三名。

我市旅游业发展的历程,是不断突破难点、不断创新进取、不断积累经验的过程。其基本经验是:

1、以政府主导为引擎,牵动旅游产业加快发展。我市近年来旅游业之所以发展的较快,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较好地发挥了引导和激励作用。特别是在战略制定、宏观发展规划形成、资源整合利用、市场监管服务、政策激励扶持等市场无力解决的问题上,政府的作为反映比较明显。市政府将旅游业发展纳入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召开常务会听取旅游工作汇报,建立了哈尔滨市旅游产业发展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积极协调解决旅游业快速发展中面临的问题。近日将出台《中共哈尔滨市委、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决定》,进一步加大促进旅游发展的力度。阿城、宾县、尚志等区县(市)成立了旅游发展领导小组,召开了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推动“大旅游”发展格局的形成。政府主导旅游宣传和城市品牌策划,使我市旅游市场定位更加准确,城市的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扩大。

2、以强劲营销为重点,扩大城市知名度和旅游吸引力。通过媒体宣传与现场推介相结合,电视专题和文艺表演互动、节庆活动同“大篷车”巡游共促等生动多样的形式,开展一系列力度强、影响广、规模大的旅游促销活动,全方位、多角度的向国内外游客展现哈尔滨冰雪世界、清凉世界,滨水丽都、魅力之都的城市风貌,初步叫响了“冰城夏都”城市品牌。

3、以大项目建设为支撑,打造旅游精品工程。在做强国际冰雪基地、国际滑雪旅游胜地、国际冰雪主题公园、冰雪文化艺术殿堂等冰雪品牌的同时,结合我市“项目建设年”重点工程的推进,整合夏季旅游资源,着力开发建设 “一江(松花江)、四区(二龙山、平山、帽儿山、亚布力四个休闲度假区)、四文化(金源、欧陆风情、关东、红色旅游文化)”夏都旅游项目,形成了“春、夏、秋、冬”系列特色产品,使哈尔滨的旅游市场不再是“一季”独秀,实现了“四季”特别是冬夏两季的均衡发展,推动了旅游产业的不断壮大。

4、以战略转型为契机,提升旅游业整体发展水平。加大旅游企业改革力度,探索推行旅行社联合经营、旅游饭店连锁经营、旅游景区集团化经营模式。建立了我市旅游散客集散中心、信息服务咨询中心,强化对散客的行、游、吃、住服务。培育了亚布力旅游度假区等一批龙头企业,扩大旅游经济规模,拓展企业发展空间,使企业的活力、实力和竞争力逐渐增强,提升了旅游产业整体发展水平。

这些基本经验,是对我市旅游业发展实践的系统总结,是切实可行且十分宝贵的,应当在今后打造“冰城夏都”旅游特色区的进程中一以贯之地推进实施。

二、打造“冰城夏都”特色旅游区面临的制约因素

目前,我市旅游业发展正处在新的转折时期,市委提出的建设“冰城夏都”特色旅游区的战略部署,为旅游业发展指明了方向,营造了良好平台,提供了难得机遇。但就旅游业发展现状看,无论是发展理念还是发展水平,与先进地区相比都有一定的差距。其原因主要是制约旅游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亟待破解和突破。

1、对旅游业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做大做强的力度不够。由于一些地方对旅游业发展潜力、旅游产业的重要地位和旅游业已进入加快发展的“黄金期”认识不足,致使抓旅游发展的自觉性和紧迫性不够。引导不力、扶持不够、发展缓慢、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仍比较突出。这主要体现在:一是把旅游作为一个产业来发展认识不到位。特别是一些旅游资源比较好的地方,无论是在发展规划、政策扶持还是在工作措施上,推进力度不够。二是对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缺乏长远眼光和宏观视角。旅游景区的建设大多还停留在传统的较低层次上,缺少深度功能开发和形象包装,对于相关资源也未能进行有效整合,由此造成资源闲置、重复开发、甚至破坏性开发,致使旅游资源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三是机构设置不能适应旅游发展的需求。人员配备力量薄弱,旅游产业发展仍处在边缘位置。

2、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不完善,保障机制尚未完全形成。一是落实国家、省、市已出台的支持旅游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不到位。比如对于旅游宾馆、饭店和旅游区实行一般工商企业同等的用水、用电、用气价格的规定在我市没有得到较好的执行。二是旅游企业发展扶持政策不配套。对资源规划开发、重大项目建设、产品宣传推介等的支持措施还不够有力。三是对制约旅游业发展的资金短缺“瓶颈”问题还未有效破解,投融资渠道不多,环境不够宽松。

3、旅游基础设施相对滞后,产业要素缺乏有效配置。对区、县旅游资源乃至跨区域旅游资源的整合力度不够,缺乏创意和规划,景点“遍地开花”却往往是“单打独练”,致使资源开发利用效率较低。景区、景点的深度挖掘开发不够,其服务定位、主题特色及活动内容普遍存在着雷同问题,景区规划建设缺少大策划、大手笔、大投入,整体水平不高,竞争力不强,发展后劲不足。道路交通服务与旅游线路设置和景区的快速发展不相适应,严重制约了一些景区、景点的发展。旅游产业“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还存在着短腿,尚未完全形成协调配套体系。接待设施不配套、服务功能欠缺已成为制约旅游业发展的薄弱环节。

4、现行管理效能不高,难以形成整体合力。从领导体制上看,我市已建立了加强旅游产业发展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但还没有形成有效的运行机制,相关部门的职责尚需进一步明晰,联席会议的职能作用尚未有效发挥。目前存在的旅游规划统筹难,项目实施操作难,综合治理执法难的问题亟待解决。从景区开发、管理看,“肢解”、“割裂”的现象十分突出,条块交错、隶属关系重叠,各自为政、相互制衡失管,致使景区的发展规划不统一、管理不到位、经营不规范,制约了旅游资源统一规划、保护、开发和管理。

三、加快推进“冰城夏都”特色旅游区建设的对策建议

1、把握机遇,在发展“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理念上形成新共识。从经济发展的基

本面看,宏观经济企稳回升,发展趋势向好。中央提出的“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政策定位,有利于促进旅游业发展;从市场需求的潜力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收入水平、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国内旅游需求正在全面释放;从我市旅游业发展态势看,做大做强的氛围越来越浓,发展重点越来越突出,拓展空间越来越大,产业作用越来越明显。特别是市委十二届六次全会提出了打造“冰城夏都”特色旅游区的战略目标,为我市旅游业更好更快发展指明了方向。因此,各级政府要站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来重新审视发展旅游产业的重要意义,把旅游发展的理念与城市发展的理念紧密结合起来,把旅游发展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把抓旅游作为兴产业、促就业、调结构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在思想上进一步统一认识,切实有效推进市委决策部署的实施,创新理念、转变方式、凝心聚力、共谋力为,以思想的大解放、措施的大手笔来推动旅游产业的大发展。

2、科学规划,在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上形成新格局。旅游产业的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在科学规划指导下,精心组织实施。要根据市委、市政府建设“冰城夏都”特色旅游区的发展战略,进一步制定和完善全市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一是规划的修订编制要以“大旅游”发展理念为指导,充分体现加快我市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和建设旅游目的地的发展目标,实现旅游产业由传统观光旅游向观光与休闲度假旅游并重转变,由旅游过境地向旅游目的地转变的发展新思路。二是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必须坚持有利于旅游资源的保护和生态环境优化的原则,切实提高旅游资源的科学利用水平。依托资源优势,延长旅游产业链条。三是旅游总体规划、区域规划、专项规划要与相关的专业发展规划和区域性发展规划相协调。注重规划的特色性、整体性、相关性、前瞻性和创新性,突出重点,立足长远,发挥旅游资源的综合优势,推进旅游业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

3、挖掘特色,在旅游产品深度开发上突出新亮点。一是大力策划打造高品位旅游目的地。以冰雪名城、避暑胜地为品牌理念,下大力气抓城市旅游形象、旅游品牌的策划,打造类似“桂林印象”、“西湖印象”那样的品牌形象,使“冰城夏都”叫响国内外。二是积极推进旅游精品线路开发。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发展工业游、生态游、红色游、历史文化游、都市会展游和乡风民俗游。围绕精品线路,进一步改善旅游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以旅游精品线路为依托,推出各具特色的旅游产品,特别是要丰富消夏休闲游的内涵,以满足海内外各类旅游消费群体的需求。同时,要加强与周边旅游市场的跨区域整合,通过整合拓展发展空间,扩大产业效益。三是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将文化元素和文化体验加载到旅游产品中,充分利用丰富的红色文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资源,打造亮点、看点、兴奋点。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渗透,使旅游者最大限度享受到文化满足和精神愉悦,为旅游业持续发展注入新的生命力。

4、完善机制,在培育良性旅游市场上构建新框架。推动我市旅游业跨越式发展,必须提高市场化运作水平,进一步增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一是培育壮大旅游市场主体。按照统一管理、行业指导、企业运作的原则,积极探索符合政策法规、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和现代旅游发展规律的管理体制。有关部门要加大国有涉旅企业改革指导工作力度,通过兼并、重组等形式,加快组建一批(如太阳岛、亚布力、凤凰山、冰雪大世界景区)企业集团,重点扶持具有上市潜力的企业,促其尽快做大做强。二是建立有利于旅游产业发展的投入机制。运用市场机制解决旅游发展资金问题。将旅游资源开发和景区经营性、服务性项目向国内外投资者开放,广泛开展以项目为主体的招商引资工作,积极引导各种经济成分、社会力量兴办旅游经济实体,投资开发旅游项目。继续加大各级政府对旅游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市本级旅游发展资金投入在现有基础上,应依据财力增长情况,逐年有所增加。三是走旅游产业集团化发展之路。积极推进旅游景区市场化经营、旅行社综合经营、旅游饭店连锁经营、旅游交通企业联合经营等多种经营模式,形成一批既有实力、又有活力、更具竞争力的旅游集群。完善融“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为一体的旅游产业体系,拉长产业链条,提高旅游

产业的整体素质和核心竞争力。四是积极探索旅游与文化、农业、林业、工业、交通、体育、宗教、餐饮等相关行业的融合发展新途径,努力实现地区旅游资源的全面整合、关联产业的协同融合、区域旅游的互动联合,开辟更加广阔的消费市场,更好地满足广大旅游消费者的需求,更有力地拉动国民经济增长。

5、强劲营销,在扩张“冰城夏都”城市形象上叫响新品牌。宣传促销是旅游产品走向市场的重要环节,是加快旅游产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一是健全旅游宣传促销机制。坚持政企联手、部门联合、上下联动,调动各方面力量共同宣传旅游,形成政府推动整体形象宣传与企业开展产品促销互动的强烈氛围。二是加大入境旅游促销。编制入境旅游营销规划,针对海外市场变化,及时调整促销策略,加大入境旅游开发力度,提高城市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三是继续发展国内旅游营销。扩大省内外旅游宣传覆盖面,加强区域旅游合作,构筑品牌推广和市场营销网络,大力推介我市旅游产品。通过品牌营销、体验营销、网络营销、整合营销、互动营销等多种营销手段,做活市场、拓展市场,扩大销售,提高效益,进而提升哈尔滨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6、加强领导,在推进体制建设上跃进新层次。建设“冰城夏都”特色旅游区,必须加强组织领导,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齐抓共建、通力协作的强大合力。一是各级政府要切实把旅游产业摆在支柱产业的地位,纳入国民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列入目标考核,强力推进旅游产业发展。二是建立高效的部门联动机制,强化旅游管理职能。充分发挥加强旅游产业发展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组建由市政府相关部门参加的推进“冰城夏都”特色旅游区建设的工作机构,专题研究解决发展中需要统筹协调解决的困难和问题,切实形成推进目标落实部门联合互动机制。旅游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大、工作任务重的区、县(市),要建立与旅游工作要求相适应的组织机构,配备得力的干部推进工作。三是加大对旅游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制定和落实具体扶持措施,出台对在促进就业、拉动经济、改善环境等方面做出贡献的旅游企业奖励的政策。增加财政投入,强化政府资金宏观引导作用,进一步完善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四是优化旅游管理队伍整体素质。按照市场运营规律,逐步形成“政府宏观监督管理——行业自律管理——企业自主管理”的旅游管理新格局,为旅游产业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第三篇:关于促进我市葡萄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关于促进我市葡萄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葡萄是我市重要的农业特色产业,经济效益高、生态效益好。为促进我市葡萄产业的持续发展,我们组织部分人员从4月上旬至6月下旬深入珠晖区、蒸湘区、耒阳市、常宁市、衡阳县等县市区调查研究,听取情况汇报,召开专题座谈会,实地考察生产基地。通过调研,大家一致认为,我市葡萄产业初具规模,栽培经济效益高,市场前景广阔,有望发展成我市农业支柱产业。现将有关情况综合如下:

一、我市葡萄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我市自1985年初率先在全省引种巨峰葡萄获得成功后,边示范,边推广。九十年代初,先后获得省科技进步奖,省星火项目奖,葡萄栽培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1992年冬,率先在全省建成千亩连片葡萄示范基地。当时不仅使我市成为中南地区葡萄主产区,也是全国葡萄有名新产地。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市葡萄生产从无到有,面积由少到多,形成了一定的生产规模,现有种植面积3.6万亩,产量4.5万吨,年产值1.2亿元。连片种植500亩以上的基地15处。目前主栽品种有巨峰、红瑞宝、京亚、红地球、美人指、维多利亚、粉红亚都蜜,近年来,引进夏黑、醉金香,也有少量栽培。亩产巨峰系列在1750-XX公斤、红提系列在1500-1750公斤,亩纯收入分别为4000元-5000元、7000-10000元,产品畅销省内外,经济效益好。葡萄已经成为我市最具特色和发展潜力的农业产业,也是我市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产业之一。

二、我市葡萄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我市葡萄生产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与国际及国内先进地区相比,仍存在总量不大,发展不快,品种单一,水平不高等问题。

面积不大发展慢,现有产区衰退快。市统计局统计,XX年我市葡萄面积3.675万亩,比XX年净增0.66万亩,每年净增葡萄面积在1300多亩。据我省葡萄生产权威人士分析,现在常德、岳阳、XX、株州、益阳、郴州市都比我市发展快,面积比我市多。1999年才开始起步的常德市澧县现有面积2万多亩,江西吉安3.5万亩。而与我市同步发展的广西自治区兴安县现有葡萄面积10万亩,福建省福安市4.5万亩。我市葡萄主产区的珠晖区酃湖葡萄基地,随着我市城市“东拓南移”,酃湖已成为我市规划发展中的武广新城,城市的次中心;衡阳师院、湖南工学院两所高校的入驻,衡州大道修建,加之一些配套项目的落户,已减少葡萄面积3000多亩。随着水电路沟网建设逐步拉开,葡萄面积还面临急剧减少,一部分种植户粗放经营,也造成了果园面积的衰退。

质量意识不强,品牌建设滞后。长期以来,不少种植户普遍存在重产量、轻质量,卫生安全意识、标准化生产意识 淡薄,产地及产品认证少。盲目追求高产,不想修剪枝条,更不愿疏花疏果。葡萄鲜果的品质不平衡,果穗果粒外观不整齐等问题比较突出。外地说我们衡阳的葡萄是“垃圾葡萄”。大部分葡萄采后没有经过分级处理、包装容器不规范,“统装”上市,价格低。品牌建设滞后。缺少品牌策划,葡萄生产快30年了,还没有申请注册商标,没有显著的地域特色和果品特征。鲜果甚少包装,缺少文化品味,没有形成产地品牌。

技术设施落后,贮藏加工缺乏。据省内、国内葡萄生产专家介绍,衡阳的葡萄生产曾处于全省领军地位,但在发展中落后了,老品种、老技术、老一套。具体表现在:一是品种单一。巨峰葡萄占80%以上,熟期集中,市场和自然风险同时并存。二是老技术。葡萄经营管理处于比较松散的状态,各自为阵,自我封闭,受困于小农意识,难以接受新生事物,新品种、新工艺、新技术、新理念难以推广和普及。推广多年的果穗套袋技术还只被少数果农接受。江浙一带已在近年成功开展了巨峰葡萄促成栽培,并已大量用于生产;广西的延期栽培,一年两熟已推广上万亩。这两项技术我市还无人尝试,如推广采用这两项技术,我市葡萄采摘期将从6月初到11月底长达6个月之久。三是设施栽培缺乏。巨峰葡萄都是露地栽培,避雨栽培还没有起步,病虫害严重,果品质量低。四是葡萄采后处理水平低。没有产地预冷设备,葡萄 产后不能及时得到保鲜处理,产后贮运销售过程损失较大,销售范围受到制约,葡萄外销半径局限在300公里以内。五是没有果品深加工。我市拥有3.6万亩,4.5万吨葡萄面积和产量,还没有自己加工酿造的葡萄酒和葡萄汁上市场。葡萄酿酒还只是生产者自酿自饮,葡萄其他深加工在我市还无人问津,在这些方面,我们既缺“走出去、请进来”,更缺产学研沟通与结合。

同时,支持葡萄产业发展的服务体系还不够完善,葡萄生产技术、市场和自然灾害风险还得不到有效缓解。

三、我市发展葡萄产业的有利条件

1、区位优势明显,自然条件较好

我市是全国铁路、公路重要枢纽城市之一,而且高铁在境内有三个到达站,这在全国也实属罕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在全国地级市中也是名列前茅;水系发达,江河四季通航,机场在建。可以说现在即可通江达海,将来即可直航全国各地,非常适宜发展外销葡萄产业。我市温光资源丰富,光照强、温度高、雨水足、开春早,同一品种、同一栽培方式比XX早成熟7-10天,比江浙早15-20天,比北方早30-50天。就全国而言,能早于我市成熟的广东、海南尚未引种葡萄成功。与我市同为全国早熟产地只有桂北、赣南、闽东北,加上我市面积产量均不足全国的5%。而我市适宜葡萄生产的沙壤土、缓坡红壤面积广阔,发展空间大。

2、产业基础具备,市场前景广阔

我市葡萄产业已初具规模,有一批掌握葡萄栽培技术的种植户,有一支致力于葡萄技术探索、推广队伍,有一批销售人员,产品有一片稳定市场,及大片亟待开发看好市场等等,均为我市发展大规模生产基地奠定了坚实基础。现在我市葡萄外销虽然由于缺乏预冷设施而销售半径不大,但最主要的是没有足够的商品果、优质果供应市场。往南,粤、港、澳在6—7月几乎没有葡萄鲜果,往北,也是一片空白。北方在8—10月能通过预冷将葡萄销往我市,我们就能将鲜果销往北方大中城市。即使将来我市中后期采摘批次鲜果会与江浙等鲜果会合,但我们的优势明显,因为同一品种葡萄早期采摘的品质远差于中后期采摘品质,此时我市的鲜果正是以中后期质优于江浙早中期鲜果。可以说,发展我市及我国早熟区域葡萄,其市场前景广阔,发展潜力巨大。

3、休闲观光看好,酿酒加工喜人

观光葡萄园的发源地在新疆,发展在全国各地,全国不少葡萄产区都有葡萄节会,都有特色鲜明的葡萄观光沟、观光谷、观光采摘带吸引着大量观光休闲旅游宾客,推动着当地第三产业的发展;它不仅引领着我国观光休闲农业,还被不少城市请进公园,将城市绿地变成绿色产业,还被请上屋顶,在生态城市建设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而我市葡萄主产区大多处于城镇近郊,是市民休闲的好去处,不要费劲 “请”,只要善待之。加之大力发展葡萄酿酒加工,不仅可提高葡萄附加值,还能留住观光休闲客。

四、促进我市葡萄产业持续发展的建议

1、增进共识,加强组织领导

葡萄是高效经济作物,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十分明显,是我市重要的农业特色产业,也是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产业之一,要积极发展,要重振衡阳葡萄辉煌,努力把葡萄产业打造成我市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旅游休闲观光特色产业,市场流通领域的农产品品牌产业。力争在“十二五”未期,葡萄种植面积突破10万亩。围绕发展目标,搞好区域规划布局,制定实施方案,充分利用高岸田、天水田、缓坡地,大力发展山地葡萄。要加强对葡萄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市及县、乡成立专门领导班子,把葡萄生产作为发展农村经济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农办、农业局要具体抓,各级农业部门要成立技术指导班子,发改委、科技局、科协、水利局、农业综合开发办等相关部门要大力支持配合。

2、深化改革,努力提高葡萄产业组织化程度

目前我市葡萄生产一般均以一家一户为经营单位,多则2—3亩,少则几分地,难以发展。小农户要进入大市场参与竞争困难很大,只有走产业化之路,提高农户与大市场对接的能力。要积极引导农户搞好土地流转,促使葡萄种植向种 植能手、专业大户、专业合作社集中,走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经营之路,实行“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的运作机制,来引领和推动葡萄产业的发展。从生产管理、技术标准、营销等各环节全面实行互助合作,改变目前家家户户都种一点,种不好、管不好、效益低、发展难的局面。要着力加强葡萄产业的服务体系建设,提高果农的组织化程度。搞好行业协会建设,市里要成立葡萄协会,葡萄主产区的乡镇要成立分会,积极开展技术和产销信息服务,抓好品牌建设,逐步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水平。要积极引导和扶持发展农村葡萄专业协会、葡萄专业合作社,引导他们开展技术和市场信息服务,引导他们以规范化的栽培技术、统一的质量标准、统一的包装标志和统一的品牌去开拓市场。

3、科技领先,积极开展葡萄产业技术创新

一是要抓培训,不断开展多层次、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和指导。要培养一支市、县、乡三级葡萄产业技术队伍,培养一批农民技术员和栽培能手。要组织技术人员深入实地,开展科技咨询、指导生产,利用科普专栏、墙板等普及葡萄科学栽培知识。二是要全面推行优质栽培。葡萄市场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产品质量的竞争。优质的葡萄产品不但要有优良的外观和内在品质,更要符合无公害食品质量要求。要树立优质栽培理念,必须从追求高产转向优质栽培,大力提高鲜果质量。积极推广上海、江苏、浙江等地区的“控产优质” 的标准化栽培技术,结合我市实际进行再创新。尽快组织开展标准化栽培技术示范与推广工作,通过标准化生产和管理,促进生产管理的规范化,产品的标准化、优质化和无公害。三是要积极发展设施栽培葡萄。设施栽培葡萄在上海、浙江、福建等地发展很快,已成为南方地区葡萄栽培的新方向。设施栽培可以使葡萄提早成熟或延迟采收,还可以发挥避雨功能。既能减轻葡萄病害,减少农药使用次数,有利于无公害果品生产;又能抵御暴雨或阴雨天气造成的自然灾害,改善座果,提高葡萄品质。要坚持先示范后推广的原则,选择有条件的地方建立示范点,加强引导和扶持,促进设施栽培葡萄的发展。四是要努力提高葡萄采后商品化处理水平。加强贮藏冷链建设。在生产基地设立产品集合点,配备相应的设备,对产品进行预冷,分级、包装、贮存等商品化处理。建立贮存保鲜冷库,延长鲜果供应,调节产期高峰。不断完善和全面推广保鲜剂加预冷、保温车运输的保鲜技术方案。要改进包装,提高商品价值,增强产品竞争力。五是要努力扩大葡萄文化宣传。为打造葡萄品牌,提升葡萄产业效益,要采取多种途径和宣传形式,举办葡萄节、品评会、产销会,葡萄旅游活动等,形成衡阳葡萄浓厚文化氛围。

4、加大投入,为葡萄产业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葡萄产业既是高效益产业,也是一次性高投入产业,极需在资金投入和扶持上给予必要的支持。要加大政府对葡萄 产业支持力度。福建、浙江等省将葡萄大棚设施纳入了财政补贴项目,建一亩大棚补助8000元。考虑到我市财力不宽裕的实际,建议市政府每年拿出200万元资金,设立葡萄产业发展引导资金,用于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和推广,设施栽培补助。建议市政府制订“关于支持葡萄产业发展的意见”。内容包括:我市葡萄产业发展目标和战略思想,创品牌奖励,设施栽培补助,无公害标准化补助,技术培训投入,专业协会与合作社的优惠政策等等。只有从政策层面给予优惠和支持,才能确保葡萄产业持续发展。要加大其他职能资金的投入。政府有关部门应协调一些涉农资金在葡萄基地基础设施方面给予投入。鼓励和支持企业、公司、其他经济合作组织投资参与葡萄产业开发。

5、拓展领域,积极发展观光休闲葡萄和葡萄加工

建设葡萄风光带、葡萄观光休闲园,已经成为拓展葡萄产业功能,挖掘效益潜能的发展方向。我市主产区酃湖葡萄基地得天独厚,天时地利人和俱全,为此具体建议有三:一是在我市即将兴建的船山东路酃湖段,北面作为我市葡萄观光采摘风光带建设,取消北面道路绿化,建葡萄长廊柱架定植葡萄,或引葡萄上架。南面作城市建设开发,北面永久性保留葡萄栽培,任何单位个人不得毁占葡萄园地,并挂牌明示。把这个特色风光带作为我市新的旅游观光重要景点,当作旅游城市特色名片来打造。二是在有水地段建一个中心景 点即葡萄主题公园,以玻璃做栅面,集不同葡萄品种于一园,让葡萄花果每年在园八个月以上,不仅供休闲观光,还可开展品种试验、品种选育。三是引导民间资金在北面葡萄观光采摘带深处设立葡萄自酿酒家、酒吧、酒庄、酒堡,集餐饮、休闲于一体,吸引宾客,留住宾客,一旦实现,不仅经济效益大大提高,还可提升我市城市品位,提高我市及我市葡萄知名度,造福于城乡居民。

发展葡萄酒加工生产。在规范管理果农自酿加工行为基础上,积极引进投资者兴建葡萄酒厂,加工增值。

第四篇:我市外贸发展调研报告

做大总量改善结构不断提高经济的外向度—我市外贸发展调研报告

近期,我们对全市外贸发展进行了调研,就全市外贸发展的现状、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我市外贸发展现状

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近年来,全市开放型经济紧紧围绕兴工强市战略,主抓项目建设,出口增速不断加快,规模不断壮大,进出口总额

创历史新高,外贸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进出口规模不断壮大。2007年,我市外贸出口在连续四年翻番的基础上首次突破2亿美元大关,同比增长85.19%,出口总量在全省各设区市排位由末位跃居第7位,增幅居全省第3名;进口5352万美元。

(二)一批外向型骨干企业成长良好。目前我市拥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200家,其中出口500万美元以上企业4家,1000万美元以上3家,进出口总额1亿美元1家。这些重点企业和出口大户占全市出口总额的五分之四强。

(三)外贸结构不断优化。出口品种数量上升到近百个,出口超1000万美元的品种有2个。各种工业陶瓷技术专利产品、机电产品和获国家、省科技奖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均大幅上升,国有企业、外商投资企业、民营企业出口“三分天下”的格局基本形成。

二、我市外贸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市外经外贸发展虽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是,与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相比,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和群众的愿望相比,与周边地区的发展态势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认识不到位。一些部门、县区片面认为外贸出口对地方交税少,对当地财政贡献小,看不到外贸进出口对地方所带来的全方位、长远性影响,对外贸出口重视不够,热情不高,支持企业发展的主动性不足,服务意识相对缺乏。“重招商、轻外贸”现象比较严重,招起商来一哄而上,外贸服务却是对影成三人。

(二)通关成本较高。萍乡地处江西西部地区,不沿海、不沿边、不沿大江大河,不临大城市,无机场,区位优势差。相邻的宜春有商检,吉安、新余有海关,我市境内没有海关商检部门,出口企业通关成本较高。

(三)外贸结构不够合理。我市自营出口主要集中于萍钢、江西美特、嘉鑫纺织等少数企业,而其它企业的业务大多是徘徊不前。在产品结构方面,出口品种单

一、产品档次低,高附加值及名牌产品少,传统、低值出口产品在全市出口中仍占较大比例。

(四)市场开拓能力不强。主要体现在:信息渠道不畅、手段单一,捕捉市场信息能力薄弱;产品技术含量低,受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影响较大,企业出口的积极性和产品的竞争力减弱;产品更新换代迟缓,不能适应国际市场的快速变化。这些原因导致了我市开口不出口现象严重,200家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中有出口业绩的仅50家,四分之三的自营出口企业未发生一笔外贸出口业务。全市每年花炮产品出口有3000万美元以上,电瓷产品出口有4000万美元以上,但80%以上是供货出口。

(五)企业融资难。部分外贸企业反映融资难,企业在多方筹资无果的情况下只能压缩业务量,甚至拿出部分利润委托出口或干脆做内贸。

(六)外贸人才匮乏。一方面,现有外经贸业务对口专业人员不多,尤其是熟悉wto运作规则的外向型管理人才和熟悉计算机专业知识的人才更加缺乏。另一方面,许多企业缺乏一整套有效的激励机制和人才培养机制,很难留住人才。

(七)出口退税等相关扶持政策难以落实到位。我市出口退税最快需2-3个月,有的要等上半年或更长。我市出口的产品大都属劳动密集型产品,科技含量低,属于微利的产品,由于较长时间内退不到税款,企业资金普遍紧张,对自营出口业务不敢多做。虽然我市已出台了相关扶持政策,但申请程序复杂,难以落实。部分县区至今还没有将1美元补助3分钱人民币的政策完全落实到位。

三、关于加快我市外贸发展的若干建议

萍乡既是我国中部崛起的重点区域,又是吸引外资的弱势区域,积极推进我市外贸的全面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为进一步促进我市外向型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加快平台建设,加大产业招商力度。尽快编制全市产业园区发展规划,做好全市产业发展布局,加大工业园区的支持力度。在《萍乡工业产业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做好相关重大项目的可行性报告,立足产业抓项目建设,促进产业集聚和传统产业提升改造,增强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

(二)在全方位招商的基础上,强化职能招商。要进一步强化职能招商,充分发挥部门的职能优势,扩大招商引资的成果。如农业部门要侧重农业产业化项目的引进;财政部门要注重引进大集团、大企业的总部落户萍乡;各行业管理办公室要引进几个行业的国内旗舰企业入驻;台办要引进台资企业;组织人事部门要引进一批高智能人才,通过这些人才优势引进一批高科技企

业;劳动保障部门要积极培养大批技工,加大劳动力输入,满足企业用工的需求等等。

(三)建立健全服务机构。一是在短期内难以满足设立相关办事机构的情况下,尽快成立海关萍乡联络办公室,在此基础上积极争取商检部门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负责为企业代办通关手续,为出口企业提供快速、高效、便捷的服务。二是进一步完善信息发布系统,及时为外贸

企业提供信息和政策导向服务。三是充分发挥科研机构的作用,强化产学研相结合的优势,积极引导传统产品的升级,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四是逐步建立外贸行业协会、同业公会等中介组织。充分发挥这些组织在行业协作、行业管理和行业自律方面的积极作用,有效地遏制企业间削价竞标等严重损害行业利益的恶性竞争现象。

(四)切实解决融资难问题。一是设立支持外贸发展的专项基金。加大政府财政支持力度,设立专项基金支持外向型企业。二是调动国有商业银行积极性,放宽抵押担保条件。可试行以办理信用证打包贷款、出口退税账户托管贷款、与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和银行共同探索使用保险单抵押贷款等方式,解决企业进出口流动资金不足的问题。三是积极探索组建具有萍乡法人地位的地方性银行,扶持组建民营企业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创建民营企业风险基金和创业基金,以及利用资本市场,拓展外向型民营企业的融资空间。四是鼓励多种所有制介入,建立信用担保机构。要积极探索建立民营企业为出资主体的联保、互保中心,试行建立多种所有制介入的信用担保、联保、互保机构。五是建立预退税制度。对进出口业务稳定、信誉好、业绩突出的外向型企业提供预退税,缓解流动资金不足的矛盾。

(五)全力推进品牌建设,积极引导企业自营出口。积极创造条件,鼓励企业加强技术创新,加大科技投入,积极与科研机构合作,设立研发机构,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调整产品结构,优化产品档次,迅速形成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逐步摆脱大量出口低附加值商品的简单数量扩张模式,力争3—5年内培育若干个国家级出口品牌、一批省级出口品牌。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和注册工作,督促企业做好质量认证、安全认证、环保认证、房地产认证等,获取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通行证。要充分挖掘全市出口潜力,培育一批出口龙头企业,积极引导企业出口本地化。围绕花炮、电瓷等优势产业,建立出口基地,实现出口本地化。

(六)加强外贸人才队伍建设。抓紧研究制定有利于稳定本地外贸人才、吸引外地人才,以及促进外贸人才在本地区范围内合理流动的政策和措施。加强引导,采用引进和专项培养等多种方式,促使高层次管理、技术、外语等外向型、经济型专门人才加盟外向型企业,构建以人为本的企业环境。

(七)制定和完善扶持政策。一是兑现落实出口奖励政策,并针对不同行业产品设立奖励机制。二是积极实施退税抵押贷款,对重点企业,适当提高应得退税款作为还款保证的贷款比例,最大程度地支持优势出口企业的发展。三是对骨干企业要实行重点扶持。财政部门可出台出口贴息政策,及时兑现甚至提前支付,努力帮助解决间隙资金问题。

第五篇:我市建材工业发展调研报告

着力调整结构,加快建材工业转型升级

建材工业是我市的传统支柱产业,是我市实施“3331”百亿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实现2010年全市建材工业主营业务收入100亿元,利税12亿元,产值上亿元的企业35家的目标,必须加快以水泥、玻璃、电瓷、化工陶瓷等为重点的建材工业结构调整步伐,促进建材工业转型升级。

一、客观评价我市建材工业发展

近年来,全市建材工业快速发展,形成了以水泥、工业陶瓷、电瓷、玻璃为主导的建材工业体系。建材企业达500余家,其中水泥企业38家,工业陶瓷企业176家,电瓷企业80家,玻璃生产企业2家,化学建材企业6家,化工管材企业1家,新型墙体材料企业120家。主要产品在全省乃至全国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浮法玻璃产品占全省的90%以上,工业陶瓷占全国的70%以上,电瓷占全国的30%以上。建材产品产量不断增长,仅去年水泥就增长15%,工业陶瓷增长了17%,混凝土外加剂增长了20%,新型墙材增长了12%。大量新工艺、新技术被采用,水泥行业发展了新型干法水泥;工业陶瓷采用了隧道窑、梭式窑等新工艺;电瓷企业推行了煤改气工程,普及清洁能源。“十五”期间,取缔了浪费资源、影响环境的55家小水泥、小玻璃、小陶瓷企业。

二、正确认识我市建材工业发展中存在的不足

尽管我市建材工业近年来发展较快,但整体上是“大而不强”。即产量大、企业数量大、职工数量大、能源消耗大,但在规模、技术、产品结构上与国内先进水平相比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数量多,龙头企业少。全市现有建材企业500余家,但规模大、带动作用强的龙头企业很少。38家水泥企业中,只有日江、正大等2家年产100万吨以上,兰丰、久久等2家年产60万吨以上,达到国家产业政策鼓励的年产200万吨以上规模的只有1家在建企业印山台水泥,其余均是年产10万吨左右的小企业。239家工业陶瓷企业中,年主营业务收入1000万元以上的只有42家,目前还没有一家上亿元的龙头企业,缺乏采用自动化流水生产线,年产值上亿,甚至5亿、10亿的龙头企业支撑。规模达不到,成本降不下来,利润上不去,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被淘汰的可能性大。

2、产品销量大,销售利润小。由于国家基本建设加快,房地产业的高速发展,产品供需两旺,价格稳中有涨,但企业的利润并未随销量上涨而上涨。一是因为煤、电等生产要素价格上涨,挤占了利润空间;二是我市建材行业内部恶性竞争竞相压价,两败俱伤,造成建材产品市场份额大利润少。

3、低档产品过剩,高端产品短缺。一方面中低档产品大量积压,供过于求;另一方面高端产品严重短缺,供不应求。目前全市38家水泥企业中采用立窑生产的有35家,由于国家对建筑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低标号产品的需求量将会越来越少,这类企业的市场也会越来越萎缩。同时,根据国家有关政策,2008年换发水泥行业生产许可证,这35家立窑生产企业很可能拿不到新的生产许可证。工业陶瓷行业中,80%的企业都在生产化工填料,20%的企业都生产研磨瓷球,产品相似度在90%以上,属低水平重复生产,“人无我有”的个性化产品几乎是空白,而且200多家企业仅有4个商标。

4、节能减排压力大,可持续发展空间小。建材工业是环境污染的大户,每年排出的大量废气、废渣、废水对环境影响很大。建材工业又是资源消耗大户,我市水泥每年要消耗石灰石600万吨,工业陶瓷每年消耗瓷土45万吨。除此之外,资金、能源、交通方面也制约了萍乡建材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建材企业贷款难问题突出,很多企业“不缺技术不缺市场,就是缺少资金”。工业陶瓷因本地煤炭达不到技术要求,需要从山西、内蒙古等省区购进,成本大幅度增加,削弱了市场竞争力。交通运输成本较大,据测算,年产100万吨的水泥厂需要700辆次/日的车流量,2010年全市水泥行业发展的目标是1000万吨,仅此一项就需要7000辆次/日的车流量,工业陶瓷、电瓷、玻璃等都是对交通需求较高的产品,目前的铁路运力满足不了需求,大部分产品还是通过高成本的公路运输。

三、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做优做强我市建材工业

(一)推进“生产基地化”,提高产业聚集度

1、科学布局建材产业,引导企业向基地集中。一是科学布局产业。根据各县区现有产业实际,综合考虑建材行业的各方面要素配置,在全市科学布局水泥、电瓷、工业陶瓷、玻璃、管材等产业,为块状发展、集群发展、规模发展奠定基础。二是实行“抱团”发展。充分发挥生产基地化便于集中管理、集中服务的优势,实现政策、服务等资源共享,降低成本、减少投入,开展企业集中与合作,加速产业集聚、专业化分工,不断完善产业链。三是培育基地支柱产业。水泥行业应根据其运输成本高、销售半径小的特点,综合考虑资源、交通、环保等条件,在各县区培育发展一户上规模、上档次的龙头企业;工业陶瓷要以安源区(含经济开发区)、湘东区为主要生产基地,安源区(含经济开发区)依托管理、技术优势,走“高”、“精”、“尖”的发展道路,湘东区依托湘东陶瓷产业聚集区,吸纳企业聚集,五年内引进企业150家,实现销售收入60亿元;电瓷业应抓住芦溪电瓷整合扩产的有利时机,靠

大联强,组建航母级企业上市融资;玻璃工业围绕安源股份新型浮法玻璃,新型墙材围绕武冠实业,实行聚集式发展。

2、积极引进配套产业,形成产业链。一是发展循环经济产业链。充分发挥建材工业消化工业废弃物多的优势,大力发展配套产业。充分利用陶瓷生产中的煤灰、陶瓷废泥、破碎残次品以及煤矸石等废料生产空心砖,利用粉煤灰生产水泥,产生的余热建热能发电厂,根据我市粉煤灰、煤矸石、炉渣等工业废弃物多的实际,建议把这类相关企业纳入建材工业生产基地,充分、有效地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二是引进上下游产品。引进高岭土、石英砂等要素企业为玻璃、陶瓷提供原材料;引进焦化企业解决陶瓷企业的能源问题。依托工业陶瓷企业引进陶瓷化工、瓷土开采加工、彩印包装、耐火材料等相关行业;依托玻璃工业引进发展玻璃深加工和应用企业。三是集成配套服务。在生产基地内集成研究中心、设计中心、会展中心、物流中心、营销中心、信息中心,通过发展研究所、创意园、试验基地等,提高生产基地对企业的吸引力,增强建材企业的内在实力。

3、培育壮大龙头企业,着力打造建材“航母”。一是着力调整结构。水泥产业要重点支持和发展日产5000吨的上栗印山台、日产4500吨的湘东兰丰和日产2500吨的莲花惠金;工业陶瓷和电瓷要重点发展绿宝陶瓷、中天化工、新景特陶瓷、神马实业、五星陶瓷、强联电瓷、高强电瓷等企业;玻璃行业要重点发展安源股份新型浮法玻璃;新型墙材及化工建材要重点发展以武冠实业以龙头,联友建材和众大高新材料为骨干的企业。二是实行强强联合。以芦溪县强联电瓷共铸企业集团为契机,鼓励干法水泥、高压电瓷、工业陶瓷等行业的企业强强联合,让资金实力强的企业联合起来,组成既分工又合作的联合体,避免无序竞争,共同解决发展难题。三是大力招商引资。陶瓷产业要盯紧佛山陶瓷产业转移,水泥行业力争引进能够提升产品档次,形成规模效应的水泥巨头,芦溪电瓷大力引进中国中材集团的投资。四是鼓励并购重组。对市场竞争力弱的小企业,鼓励以“大鱼吃小鱼”的方式并购,扩大企业规模,整合优势资源,提高市场竞争力。

(二)实施“品牌特色化”,提高核心竞争力

1、发挥特色优势,做优做强传统产品品牌。一是发挥资源优势。充分发挥萍乡境内石灰石品位高、资源丰富,高岭土抗拉力、高绝缘,粘土性能好的优势,加大新技术的开发应用力度,关停一批资源浪费大的小企业,做好节能降耗文章。二是发挥劳动力优势。充分发挥我市建材工业起步早,培养了大量熟练工的优势,主要培养高层次的专业技术人才,建议在萍乡高专设立材料专业,将其作为萍乡建材工业培养输送专业人才的基地,同时,从外地引进工程师、研究人员等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在技术学校、职业学校等设立建材专业班,培养熟练工人;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相结合,与各建材企业联姻,加大对农民工的建材专业知识的培训力度,形成建材产业大军。三是发挥市场优势。建议设立萍乡建材产品展销市场尤其是设立工业陶瓷产品展销市场,做大做强萍乡建材品牌,让全国乃至世界认可萍乡建材,形成“买建材到萍乡”的共识。要发挥传统建材产品在省内外、国内外的“知名”优势,做好品牌,除继续打造“青峰”、“久久”等省内知名品牌外,要充分发挥“武冠”这个萍乡第一个中国驰名商标的带动作用,全力打造“中国工业陶瓷之都”,对外统一推介“萍乡电瓷”证明商标,着力培养一批在省内、国内甚至国际上都能叫得响的品牌。

2、加快新产品研发力度,提高产品科技含量。一是加大科研投入,鼓励有条件的建材企业设立技术研发中心,安排不低于年销售收入3%的资金用于研发,省、市的科研资金要向有新成果、新产品的企业倾斜。二是加强与科研院校联合。针对企业规模较小,研发资金不足的普遍情况,促成产学研联合,利用中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市校合作院校的科研资源,研究新产品,开发新技术。三是组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针对我市中小企业无力组建科研机构的实际,建议组建重点企业或重大关键技术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鼓励行业协会、行业龙头企业组建研发平台,发挥服务平台一头联系企业,一头联系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优势。通过自主技术创新、引进消化科技成果、提供高端检测和行业信息等方面的服务,有效解决建材行业的共性问题。

3、加快科技创新,打造发展平台。一是积极采用新技术。水泥行业要重点发展干法水泥,2010年干法水泥的比例要达到70%以上。工业陶瓷要向环保、蜂窝、电子等高科技陶方向发展,全面淘汰倒焰窑,大力发展燃气窑烧成技术,积极采用静压、热压注成型等先进的成型工艺。电瓷行业要向“高电压、高强度、高等级”的大套管、大棒型电瓷方面发展。玻璃及其他建材要重点开发和生产优质浮法玻璃、高档工程玻璃、钢骨架复合管、安源管道、腾飞新型塑料管材等产品。二是建设“三个中心”,壮大“一个市场”,即建设“人才培育培训中心”、“国家级产品研究开发中心”、“国家级产品检测中心”,壮大“萍乡建材大市场”,以此为平台扶优扶强,做大产业。同时,整合市硅酸盐研究所等研究机构的资源,加大科研力度,为建材产品推陈出新发挥作用。三是创新营销方式。利用三维图像进行产品的整体效果展示,利用互联网进行与顾客的互动营销,设立“萍乡建材网”,集中宣传萍乡建材,发展网上营销。

(三)实行“管理规范化”,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1、打造“诚信平台”,破解恶性竞争难题。建材行业内部恶性竞争问题,特别是工业陶瓷长期以来互相压价、相互拆台的问题,成为制约行业发展壮大的一大顽疾,有关部门要摸清情况,找准原因,提出可行性意见,破解难题。一是加强调查摸底。各县区、乡镇街有关部门尤其是主管部门要深入企业,了解情况,推广建立企业“诚信档案”,提倡企业打造诚信平台,良性发展。二是统一税收标准。实行以销定税,严厉打击企业偷税漏税行为,严格禁止县区、乡镇街降税让利,使企业在同一起步线上竞争,自然优胜劣汰。三是鼓励企业错位竞争。恶性竞争的根本原因在于市场容量有限,产品相对过剩,根本的解决措施就是减少过剩产品。要通过加强产业调控,引导过剩产业、产品的生产企业转产。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发展优质品牌,提高科技含量,开发高端产品,避免在同一层次上拼杀。四是加大监管力度。成立包括公安、检察院、法院、工商、建材行业办等执法、职能部门在内的专项机构,对在竞争中“耍小动作”、不按规则出牌的企业,发现一起查处一起,该罚款的罚款,该吊销执照的吊销执照,该判刑的判刑,同时在相关媒体上公布,降低客户对该企业的信任度。

2、解决企业难题,提供优质服务。一是解决企业贷款难的问题。中小企业贷款难是一个普遍性问题,要继续加强政银企合作,发挥政银企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建立银企洽谈合作机制,强化中小企业担保机构的担保能力,创造条件组建农村合作银行,争取南昌商业银行在萍设点,扶持企业上市。同时增强企业的信用意识,建立“产权明晰、责任明确”的现代管理制度,降低银行贷款风险,形成良好的融资环境。二是解决企业资源问题。建议市政府组织对全市矿产资源进行全面勘查,探明详细储量,做出科学规划,服务长远发展。三是解决交通运输成本高问题。一方面要根据生产基地的布局提高运力,有条件的地方应提高铁路运输的比例。另一方面,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充分发挥其作为“第三利润源”在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上的作用。

3、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建立内部管理长效机制。一是做企业合法利益的“代言人”。以行业协会的名义保护会员的正当利益,促进行业良性发展,使企业形成“有困难,找行会”的共性思维,办成单个企业难以办到的事情。二是做企业沟通联系的“桥梁”。建立会员企业定期联系制度,促进会员之间加强联系,加深感情,加大协调,争取把矛盾化解在行业内部。三是做企业发展的“服务员”。开展经常性的调查,为会员企业提供本行业发展规模、产品结构、质量水平、装备情况、人员素质与企业需求等方面的情况,邀请专家论证,制订行业发展规划,为企业发展壮大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下载关于促进我市水运业健康快速发展的调研报告(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促进我市水运业健康快速发展的调研报告(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立足岗位 促进水运发展

    中国梦学习体会—— 立足岗位 促进水运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对 “中国梦” 作了最全面的阐述,为全国人民指明了奋斗目标。今年的“两会”,因为主题之一的“中国梦”而变得飞扬热......

    业机械化发展调研报告

    业机械化发展调研报告 为全面摸清我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现状,总结近年来农机化发展的经验,找准农机化发展中存在薄弱环节和问题,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特对我市农机化发展问题......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促进农业健康快速发展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促进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县农业局 近年来,县农业局为适应农业发展的需要,大力加强人才培养力度,创新人才工作机制,激发人才创造活力和创业热情,充分发挥专业技术......

    关于促进畜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意见

    关于促进畜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意见 为加快我市畜牧业健康快速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根据《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农业厅关于湖北省畜牧强县(市、区)暨现代畜......

    创新、创业、创优促进黑河快速发展的调研报告

    创新、创业、创优促进黑河快速发展的调研报告 黑河市工商局 王春礼 黑河市目前有华富商厦、商联、大黑河岛经贸城、俄罗斯商品一条街等较大型的商业类零售、批发中心。其中......

    促进我市块状经济发展提升调研报告

    近几年来,块状经济已成为支撑湖州市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组织形态,(中国公务员在线 )以制造业为主的块状经济已约占湖州市工业总量的三分之二,在强化专业化分工协作、优化资源要素......

    如何促进旅行社业持续健康的发展

    关于促进旅行社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 旅行社是旅游业的龙头,是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生产力,也是连接旅游生产服务各个环节的纽带和沟通旅游生产、消费的桥梁,在推动旅游消......

    快速推进工业发展调研报告

    工业是创造价值和财富的重要动力。通过振兴工业繁荣经济是发达地区实现快速崛起的一般规律。在科学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代背景下,大观区如何进一步依托资源,发挥比较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