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鲁迅吗(本站推荐)

时间:2019-05-14 05:15: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们需要鲁迅吗(本站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们需要鲁迅吗(本站推荐)》。

第一篇:我们需要鲁迅吗(本站推荐)

一、缘起

鲁迅是相当偏激的,因此有人说“鲁迅只是一个偏执的文人”,甚至有人说,“鲁迅就是一愤青。”国人向来有一特色,就是专拿名人做文章——或者是做所谓的与名人商榷文章,或者是做翻案文章,或者是揪名人道德小辫子做所谓的拷问文章。其实其醉翁之意不在名人之小辫子,在乎名人之名也。君不见,因做名人文章而随名人一起出名者屡见不鲜么?尤其骂名人无疑更是出名之终南捷径。自然,若是骂之有理有据,借而出名也未尝不可,但若是有意的用曲解、误解吸引眼球,无疑颠覆了批判的基本起点。窃以为,骂,总得对所骂对象有起码的了解,看许多骂者,对先生文章还未曾读过几本,读的几本也多是误读,就迫不及待赶来骂人,所以忍不住出来小声说几句。

二、鲁迅偏激之举例说明

鲁迅的偏激是已经成公论了,然而,鲁迅这些偏激言论的语境是什么?心境是什么?前言后语是什么?不了解其具体时代背景和具体语境,小了说就是断章取义,大了说就是颠倒黑白。例如鲁迅曾说过废除汉语,不读中国书的言论,今天看来似乎是文化虚无主义,无疑是完全否定传统的偏激言论了。但我们看他说这话的具体背景:当时北洋军阀提出“尊孔读经”,大搞文化复古,扼杀新学的传播。当时,传统文化在整体和实质上阻碍着中国文化的更新和进步,所以,鲁迅针对此,鲁迅故意矫枉过正,特意说过头话,提出不读中国书,希望青年们多读外国书,解放思想,面向世界。当然,中国书中有很多精华,你今天尽可以站着说话不腰疼,说鲁迅不会辨证的继承,但在当时残酷条件下采取这种不温不火的批判继承只会是隔靴搔痒。其实说这话的人根本就不懂辨证法,在矛盾双方对立特别尖锐情况下,往往历史的发展要越过它应该有的度,再往前走一步甚至两步,在解决矛盾后才退回到它的应有重心。(原话不是如此,这是恩格斯说的,典型的例子就是法国大革命中的雅各宾专政)鲁迅对中国书说所发言论就是此意。

其实就鲁迅的本意来说非但不是要全面否定古书,其实还要对古书进行科学的整理和继承。对于古书代表的传统文化,在价值层面他是激烈否定,但在具体操作层面上他是注意继承的。他自己对古书的整理和继承,如《唐宋传奇集》,《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等。这些整理的水平之高恐怕近代以来很少有人能和其比肩。因此鲁迅对古书和传统的否定是精神层面,绝对不是文本层面。

他之所以是传统的最激烈批判者,正和他最深地继承了传统相关。很多反鲁迅偏激的人,既没有理解传统,也没有理解鲁迅,更没有理解鲁迅对传统的真态度。

就是在现在,鲁迅对传统文化价值层面和学理层面的区分仍对我们有指导意义。很多人现在谈到传统仍然是精华啊国粹啊的老调,甚至睁着眼睛说瞎话扯淡说二十一世纪是儒学的世纪啊,中国文化将是西方文化的调停者啊等等屁话。其实现实的情况是,传统中的好东西已经被我们糟蹋完毕,剩下的糟粕到是发扬光大了,比如“民可使由不可使知”的老传统——在年初的SARS危机中,比如“为尊者讳”的愚民政策——在年尾某位伟人110年诞辰中媒体的扬善抑恶。由此看来,鲁迅有意为之的偏激在今天仍然不失为一记猛药和当头一棒。鲁迅自己也曾说“原意是要开窗,但故意说成拆房子”。因为他了解中国的保守是太深了,因为这里“搬动一张椅子都要流血。”是也!

三、我们比过去更需要他,包括他的偏激

至于鲁迅对国民性的批判更不能说是偏激。今天看来他的批判不是狠了,而是不够。只要稍微睁开眼睛,只要稍微具备理性,就不难做出判断——今天个国民性距离鲁迅批判的时候,是进步了,还是更龌龊了!荧屏上处处可见的奴隶和奴隶主言论,围观跳楼拿别人悲剧做谈资的看客,官场上迎来送往的面子文化和推诿无能,公共汽车乘客听凭恶势力轮奸少女的麻木自私和懦弱,言行不一,说一套做一套见啥人说啥话的圆滑世故和老练,视民为草芥不尊重生命只膜拜官位的冷酷,……。这些丑陋、愚昧、瞒和骗(先生语),在先生死后非但没有退缩,反而变本加厉,愈演愈烈!不正说明先生之偏激之必需么?

再比如看阿Q正传,很少有读者是站在“这就是我”的角度去观照阿Q,大家似乎都在看一个与自己无关的第三者的故事。据我观察,相当的中学语文老师在和学生学这篇课文时,几乎都是采取旁观者的角度,很少能以这就是现实,阿Q、小D们就是我,就是你,就我们当中的每一员的意义上看待这篇伟大的作品,结果本来深刻哀痛的悲剧被一代人误读为讽刺的轻喜剧和闹剧。鲁迅在其中蕴涵的对哀伤和爱被许多人误读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呜呼,这除了说明我们仍然是阿Q,还能说明什么呢?只有阿Q本人才会在读这篇作品时否认写的就是他自己本人——承认自己Q身份才是告别Q的起点。比如,阿Q的摆阔心理,欺软怕硬,自欺欺人,故意健忘,睡秀才娘子床的“革命”理想仍然在我们身上根深蒂固,甚至以更恶俗的方式放大,比如神舟上天后流露出来的小农意识的浅薄,比如对连续发生的灾难和人祸视而不见,比如对弱势群体规模浩大的歧视,比如对所谓“全面小康”令人作呕的讴歌。

因此,回到鲁迅,回到他的偏激,不仅应该,而且必须。因为黑暗还那么重,只要我们“不愿被黑暗吞没,或成为黑暗的一部分”(先生语)

四、关于鲁迅遗嘱

当年鲁迅在遗言中说“希望自己速朽”,其实蕴涵了深刻的悲凉。(我不否认鲁迅内心深处的怀疑主义和“鬼气”)。其实已经对后来人的争论有清醒的预见,可惜,先生不会速朽,因为先生憎恨的丑恶依然在上演。

鲁迅自己是对启蒙有深刻怀疑的,比如他说“愿意听大炮响,不愿意听诗歌,因为有力量的人不须说话,只需杀人”(凭记忆写,不一定准确,仅是大意)。先生何尝不愿意听诗歌!只是黑暗的深重和残酷不断超出他最坏的预料,常使他以“不惮最坏的恶意推测某些中国人”的底线也屡被突破,因此不得不说出让某些人失望的话:希望自己的孩子“倘能做些实事最好,千万莫做什么空头文艺家”。这是鲁迅最自己一生启蒙的一个悲观总结,更凸现启蒙的悲剧命运。

鲁迅最后的鬼气和偏激体现在他那著名的“由他们去,我是一个也不宽恕”。常成为后人诟病之处。最近读书读到法国史,读到一个也留下“不宽恕”遗言的人物。这位是17世纪法国著名的铁腕首相黎塞留。黎塞留一生为路易十三的统治铁面无私,殚精竭虑,树敌无数。临死前神甫问他要不要宽恕他的敌人,黎塞留坦然回答:“不!除了公敌,我没有一个敌人。”也许这话同样适于鲁迅。

五、鲁迅开药方和革命

有人苛求鲁迅说他破坏多而建设少。鲁迅是文学家思想家不是政治家,文学的意义是把我们生存丑陋不堪的真相揭露出来,文学的使命是使人觉醒,并没有义务也不可能开出什么救世的灵丹妙药。路要靠醒来的人自己走,“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先生自己就对许广平说人生的路无外乎是歧路和穷途,但即使如此,也要在荆棘里择一条路出

来。

鲁迅早就警惕过形形色色的革命。“革命以前是奴隶,革命后成了奴隶的奴隶”,“未曾阔气的要革命,已经阔气的要稳定,曾经阔气的要复古”。今天读来,依然滚烫,鲁迅先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他始终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和对一切口号的清醒,这是最难得的,也是最宝贵的。不管这口号是什么圣喻,什么经典,什么语录。因此不难理解他在日记中写下“说什么都是假的,还是积点钱要紧”,没有独立什么都是扯淡,没有独立经济地位,“娜拉”出走以后不是还得回来?1949年后中国知识分子们就如同娜拉,既然皮已不存,也只能做仰人鼻息的毛,其集体阉割和失语已经是历史必然。至于有人扯淡说,要是鲁迅活着会怎么办?天知道?!

第二篇:当我们遇到鲁迅

当我们遇到鲁迅

高密市康成中学 于学军 2010年7月28日 06:19 张文胜于10-7-28 10:21推荐鲁迅的作品,经典,他忧愤深广的心情、深邃丰富的思想、勇敢艰辛的探索、幽默犀利的文笔,太精辟了。

邱法喜于10-7-28 11:15推荐当我们遇到鲁迅,想象丰富,启迪性强,令人叹服。

王岱于10-7-28 11:30推荐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化史绕不过的一个人物,鲁迅又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如何读鲁迅,如何引导学生读鲁迅的确需要我们认真思考!

当我们遇到鲁迅

夜深人静,翻来覆去,睡不着。白天,在观看了苏州十中袁佳、琼山华侨中学龙敏两位老师关于《祝福》的教学录像时迸发的感触,使我难以入睡。她们敢于在公开课上讲鲁迅,能够把《祝福》讲得非常成功,着实让我赞叹。赞叹他们高超的授课技巧,更赞叹她们不畏鲁迅的勇气。那么,当我们在课堂上遇到鲁迅的时候该怎么办?如何办?

鲁迅的作品,经典,他忧愤深广的心情、深邃丰富的思想、勇敢艰辛的探索、幽默犀利的文笔。我们几代人都在读着《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着《社戏》、读着《孔乙己》、”《阿Q正传》和《藤野先生》从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一步步走来,一点点长大,渐渐明理、明法。可当我们走上讲台,遇到鲁迅时都干了些什么?

‚鲁迅的部分作品很难读懂,文字较晦涩。‛‚读鲁迅的作品,好像看不到希望,很压抑。‛‚鲁迅作品几乎快成了中学语文教学的一块鸡肋。‛ 在第四届鲁迅论坛上有人如是坦言。于是乎,浅尝辄止成了目前我们在教授鲁迅文章时最常见的现象。很多时候我们教鲁迅的作品,都是概括一下作品的主题思想,然后再拿几个重点的句段找学生分析一下,再根据学生的赏析回扣一下主题就完了。除此之外感觉就没有什么可以教的了,甚至有的时候为了赶进度节省时间,重点先讲解某一个模块的文言文或者是诗歌单元,而对于想鲁迅这样的小说单元或者是散文、随笔一类的直接让学生读一读就算是学过了。长此以往,伤害不仅仅是孩子对鲁迅先生文章的阅读的兴趣,伤害的更是孩子那颗应该对周围的事物善恶美丑敏锐的鉴别能力。进而厌恶鲁迅,讨厌鲁迅。在当下中学生群不是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吗?‚语文课堂中,要问我们怕什么?我的回答是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学鲁迅。‛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的现象呢?

郁达夫说:‚没有伟人出现的民族,是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人出现而不珍惜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鲁是一位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的文学巨匠,他在短篇小说、散文、散文诗、历史小说、杂文各种类型的创作中,都有自己全新的创造。更为可贵的是,作为一个文人,他的一生是为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挣扎奋斗的一生,他用自己的笔坚持社会正义,反抗强权,保护青年,培育新生力量。更为重要的是,他来自中国,是一个炎黄子孙,是属于我们的英雄,这足以让每一个中国人感到骄傲。可是,我们怎样对待我们的英雄,我们的文化巨匠呢?我们真的拥护了吗?我们真的珍稀了吗?或许真的没有。我们学习文章,我们给我们的孩子上语文课的目的,是什么?就像叶圣陶老先生所说的那样‚自行做人‛、‚自行做文‛。我们守着这样好的精神财富而不用,这是否偏离了语文教学的轨道。鲁迅是大家,他的文章,不能说是全部,大多都是我们学习的典范,不仅仅是仅局限于思想层面。单就其文章的美,值得学习之处,就有很多,含蓄美,是其中的美感之一,拿《祝福》鲁四老爷的描写为例来看。

一个封建卫道士。鲁四老爷好像与众不同,他对待祥林嫂虽不是彬彬有礼,却也是‚貌甚闲暇‛,少露狰狞,他按约定的数目给工钱,看不到露骨的剥削压迫,他不打她,不捆她,不卖她,也没用阎王地狱恐吓她,作品中,作者仅仅写了他的‚皱眉‛。祥林嫂死了第一个丈夫,来到鲁镇找工作,鲁四老爷只是‚皱了皱眉‛,这‚皱眉‛就表明了他看人的标准——讨厌寡妇;祥林嫂被婆婆抢走,鲁四老爷只说了两个词‚可恶,然而……‛,这‚可恶‛的言外之意,当然是别人抢走了他家的佣人,冒犯了他的尊严,而‚然而‛则表明了他维护封建礼教的立场,婆婆当然有主宰媳妇的权利;祥林嫂死了第二个丈夫,又一次来到鲁镇,鲁四老爷也只是皱眉,并暗暗告诫妻子,要慎用此人。对付祥林嫂,他是不必出面的,杀鸡焉用牛刀啊,然而,这两次皱眉和‚可恶,然而……‛,不可小觑,在这背后蕴含着许许多多的内容,极尽含蓄之妙。然而如果有谁认为鲁四老爷,永远的持有温文尔雅、‚事理通达心气平和‛的儒者气象,那就大错特错了,除夕之夜,当他得知祥林嫂死去消息时,一反儒雅常态,‚且走且高声的怒骂:‘不早不迟,偏偏在这个时侯——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多么蛮横无理的人性啊,多么冷酷无情的阶级本性的大暴露啊,这些,在鲁迅文章中不应该注意吗?学生学习了以后难道不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对写作没有帮助?

或许,语文教学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太厉害了。在当前的语文教学活动中,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是围绕一套高考试卷展开的,如高考考文学常识,教师就把文学常识梳理得很细;高考考字音字形,教师就在课上听写字词,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一篇篇文质优美兼美的文章,就这样分解得七零八落、面目全非。学生在语文课上学到的往往不是文质兼美文章,而是枯燥的字词和一套一套所谓的解题方法。这样教语文,学生的成绩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但是,这种做法很难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以学生厌恶语文为代价的,好多学生在中学毕业后甚至上中学期间,一提到语文就恐惧,一上语文课就昏昏欲睡,不能不说跟当前好多语文教师的这种教学方法有很大关系。在讲授鲁迅文章时出现浅尝辄止的现象很多情况下或许是无奈之举吧。但我们绝对不能因为这而放松了我们对自身的严格要求。讲好鲁迅,当我们在遇到鲁迅的时候不敷衍,不浅尝辄止,我觉得我们语文教师应该做到两个方面:

一是走进鲁迅,了解鲁迅、尊重鲁迅。否则,就可能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犯无知的错误,将课堂在轰轰闹闹中上到虚无。我的一位曾经教过我的语文老师,很久远了,只要是一讲到鲁迅,就会像大学教授一样滔滔不绝的大讲鲁迅的婚恋史,除此以外,毫无收获。据我所知作为中学语文老师,没有读过《鲁迅全集》的恐怕不在少数,因为读得少,对鲁迅的理解难免失之偏颇,浅读、偏读、误读的现象自然时有发生。‚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简单的说,老师不会,学生怎么会呢?老师理解不懂,学生怎么又喜欢阅读和深入钻研阅读呢?正确理解和看待鲁迅及其作品在文化方面的地位呢?这样在语文课堂上,面对鲁迅,我们还能讲什么?

二是应对鲁迅的杰出历史贡献充满应有的崇敬之情;应充分发掘鲁迅作品蕴含的丰富情感因素。

我们当代人必须学习鲁迅、理解鲁迅,从鲁迅的伟大人格力量中不断吸取养料的重要原因是什么?学习鲁迅,重要的是学习一种力量,学习一种精神!鲁迅的‚立人‛精神,是鲁迅精神灵魂。‚横媚冷对千夫指‛的铮铮铁骨的精神,让我们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坎坷的人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让我们有足够的热情对人民耿耿忠心,有益于社会,有益于民众,有爱心、耐心去面对身边的弱势群体。鲁迅的很多东西已经构成了我们的文化源点,中学时期应该给学生打好精神底子。

啰里啰唆,赘言了一大篇,有不当之处,尚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第三篇:我们需要团队精神

我们需要团队精神

有这样一个故事:三只老鼠结伴去偷油,可是油缸非常深,油在缸底,它们只能闻到油的香味,却喝不到油,老鼠很焦急。突然,一只老鼠想出一个很棒的办法,它提出三只老鼠一只咬着另一只的尾巴,吊下缸底去喝油。大家经过讨论取得了一致的共识,并决定轮流喝油。有福同享啊,谁也不能独自享用。于是,第一只老鼠最先吊下去喝油,它在缸底下想:“油只有这么一点点,大家轮流喝多不过瘾啊,今天算俺运气好,第一个下来喝油,不如自己先喝个痛快。”加在中间的第二只老鼠也在想:“下面的油没多少,万一让第一只老鼠把油喝光了,俺岂不是要喝西北风吗?我干吗这么辛苦的吊在中间让那小子独自享受呢?我看还是把它松开,干脆自己跳下去喝个痛快!”最上面的老鼠也在想:油就那么少,等他们两个吃饱喝足了,哪还有我的份呀,不行,必须立即做出决断,于是最上面的老鼠就放开了中间这只老鼠的尾巴。它们争先恐后的跳到缸底,浑身湿透,一副狼狈的样子,加上脚滑缸深,它们就再也没有跳出来。

这个故事告诉大家一个道理:尽管三只老鼠表面上看来在一起合作了,可它们彼此各怀心事,这样的合作宁愿没有的好。单打独斗只考虑自己的利益很难成功,真正的强者应该讲究双赢,追求团队合作精神。“一个好汉三个帮”,“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我国古代传统文化早已强调了和谐团队能产生巨大的作用和力量。“团结就是力量”这句名言业已被古今中外数不胜数的众多事例所证明。是否具备一种建立在同心协力、团结协作精神基础之上的优秀的团队文化,可以决定一个团队的兴衰成败;在这样的团队里,会呈现“1+1>2”的效果,将会为加入这样的团队感到愉快而骄傲。

第四篇:我们需要雷锋精神(本站推荐)

我们需要雷锋精神!

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好!

有一首歌,在神州大地上传唱了半个世纪; 伴随着歌声,歌曲的主人公也成为家喻户晓的模范。他的名字深入人心,他的事迹口口相传,他的精神感召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他是谁?是的,他就是雷锋!“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爱憎分明不忘本,立场坚定斗志强”,每当我唱起这首歌,总有一股单纯而美好的暖流在内心涌动。我想,雷锋的精神,并不在于惊天动地的丰功伟绩,而是他“对待同志象春天般的温暖”那种乐于助人的生活态度,愿意象“螺丝钉“一样坚守岗位的工作精神!正如雷锋同志所说的:“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 没有华丽的词藻,简单质朴的话语里却蕴含着掷地有声的力量,还有一片无私奉献的拳拳之心!

相信在座的各位领导和大多数同事,都经历过我们的祖国从贫穷落后逐步走到今天这样日益富强的过程。我们欣喜于物质空前丰富生活水平极大提高的同时,也无不忧虑地看到了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带来的迷茫,社会中某些人利欲熏心的丑恶,还有中华传统美德在某些领域的沦丧。面对困惑压力,有的人失却了平和;面对利益,有的人甚至失去了道义。还记得2006年南京小伙彭宇,09年天津的许云鹤,因为扶起摔倒的老太太却被告上法庭,这个事件被媒体曝光后,引发了一系列的蝴蝶效应,人们助人的成本、风险以及恐惧值大大上升,在关键危急时刻还要加以判断和犹豫,造成一种想救而不敢救的局面。2011年5月,上海的公交车上一名光头乘客,因为自己搭错车,无故欧打女司机周卫琴近3分钟,周卫琴为了全车乘客的安全双手不离方向盘,放弃自卫,而那四十名乘客缺选择了集体沉默,同年10月佛山2岁的女孩小悦悦前后两次被两辆汽车碾过,18名“冷漠”的路人却无一伸出援手,最终因抢救无效死亡。面对这样的画面,我们还能轻松的唱一唱《学习雷锋好榜样》这首歌吗,我思量很久,我们害怕碰瓷,害怕受骗,可是我们更害怕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沦陷,害怕当我们老了,站在公交车上颤颤巍巍的时候没有人给我们让座,害怕当我们老了,在大街上摔倒,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却没有人伸出援手,害怕在危难时刻冷漠的眼神。我们都有变得脆弱的时侯,我们需要温暖的目光和那有力的双手,我们需诚信和谐的社会风尚,我们需要雷锋精神。

其实雷锋精神从来就没有离开过我们,最美妈妈吴菊萍用双手接住,从10楼高空坠落的小孩, 最美交警王静在天桥下接住轻生女子,最美山村老师 XXX,最美的哥 XX有资助了180名贫困学生普通工人郭明义,有跳入长江救人的有在教有他们有立场坚定,勇于邪恶斗争任长霞,有在地震后千千万万奔赴灾区的广大自愿者和解放军战士,在我国税行业中,有在生命禁区工作18年的国税人邓波、、有与病魔斗争顽强工作国税人马云霄,有照顾过200多个老人的国税人刘国江这些不正是在关键时刻,乐于助人的雷锋精神吗

其实雷锋精神一直在我们的身边,征管科总是笑呵呵的李军同志,当基层所的同志遇到辣手的问题时,都有这样一句话,打电话找李军,有的纳税人更是直接找他咨询,所以李军同志有三多,电话多,事多,话多,其实我们的身边也很多的李军,当在工作中纳税人不理解时,同志们用耐心和微笑得到理解,当生活中遇到困惑和烦闷时,同志们用关心和互帮化解困惑,这些不正是乐于助人的雷锋精神吗,不正是雷锋的钉子精神,镙丝钉精神吗,其实雷锋精神就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 当看到别人失误时,一个鼓励的眼神是神锋精神!一声问侯,一个徽笑,一杯茶是神锋精神!节约一张纸,一度水电是雷锋精神!热爱生活,关心家庭,孝敬父母是雷锋精神!脚踏实地,努力工作都是雷锋精神!不同的故事演绎同一个表情:微笑着,用行动传递爱心,雷锋精神就在我们的内心深处,我们需要唤醒自我,唤醒心中的那份美好,我们需要雷锋精神,因为雷锋精神能让老人安祥幸福,让孩子健康快乐,能让我们相互理解信任,我们要学习雷锋精神,因为雷锋精神能让我们积极工作,能让我们的国税事业走向辉煌.我们要发杨雷锋精神,因为它能让社会温暖和谐,能让民族兴旺强盛,能让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明天更加美好。

第五篇:我们需要感恩

我们需要感恩

在这个世界,我们有太多太多需要感恩的人和事!

感恩你的父母,因为他们给了你生命!

感恩你的老师,因为他们给了你知识!

感恩你的朋友,因为他们给了你友谊!

感恩这个社会,因为他锻炼了你的能力!

其实,人生不仅仅是享受他们给予你的,生活有挫折,有快乐,有善良,有丑恶,我们生活在这社会,也是锻炼自己的过程!

感恩伤害你的人,因为他们让你变得更坚强!

感恩提携你的人,因为他们给了你新的机遇!

感恩欺骗你的人,因为他们让你增长了你的见识!

感恩帮助你的人,因为他们让成功又离你近了一步!

感恩抛弃你的人,因为他们让你学会独立!

感恩教育你的人,因为他们完善了你的人格!

感恩批评你的人,因为他们让你更好了解自己!

感恩鞭打你的人,因为他们让你更加努力前进!

……

感恩成功,因为它让你体会到了快乐!

感恩失败,因为它让你知道了自己的弱点!

感恩友谊,因为它让你感受不到孤单!

而且_-

感恩音乐,因为它让你感受到了听觉的美丽!

感恩绘画,因为它让你感受到了色彩的美丽!

感恩自然,因为它让你感受到了不受雕凿的美丽!

是的,这世界的一切都因该感恩!

鸟儿的歌声,是对自然的感恩!

果树硕果累累,是对雨水,对阳光的感恩!

小草的翠绿,是对所有滋养它的物质的感恩!

乌鸦反哺,是对亲情的感恩!

记得5!12大地震,那些不幸的人们,好好活下去,也是对社会的一种感恩!

感恩,其实很简单,它是爱的沉淀,爱是简单的,感恩也是简单的,不需要付出许多许多,只是一个小小的动作!

让我们一起双手合十,闭上双眼,默念:我感恩这世界,我爱这世界!

然后,以最真诚的微笑面对世界!

下载我们需要鲁迅吗(本站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们需要鲁迅吗(本站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们需要责任心

    我们需要责任心 各位领导、同仁、评委们,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我们需要责任心》。有人说,“位不在高,爱岗则名;资不在深,敬业就行。”所谓“爱岗”就是热爱本职工作,所谓......

    我们需要英雄

    鲁迅先生笔下的中国人对于许多事情是麻木的、很多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就是现在我也能在身边听到或者看到这样的情况,鲁迅先生很惭愧,惭愧他没有改变这种奴性和卑微感......

    我们需要成长

    我们需要成长 时光如梭,就犹如双手捧起的水,就算你想留住它,也只能枉然,眼睁睁在看着它从指缝中流走,怎么抓也抓不住。 从3月初来到正业,转眼间便已经一个多月了,回首一看,想想这段......

    我们需要信任

    我们需要信任 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是离不开相互信任的。 我小的时候很喜欢收集卡片,一天我的一个朋友来我家玩,他对我的卡片爱不释手,等他离开以后我发现桌子上的卡片少了一些,我......

    当我们遇到鲁迅5篇

    当我们遇到鲁迅 高密市康成中学于学军2010年7月28日 06:19 张文胜于10-7-28 10:21推荐鲁迅的作品,经典,他忧愤深广的心情、深邃丰富的思想、勇敢艰辛的探索、幽默犀利的文笔,太......

    地球需要我们爱护

    地球需要我们爱护 ——读《青蛙军团爱地球》有感 读了阳光姐姐伍美珍写的《青蛙军团爱地球》,我知道了现在地球每天都在受伤,人类每天都耗费着无数的资源。多年后,我们的下一代......

    我们需要读一点书

    我们需要读一点书 读书使人类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作为教师,他的教育技术的提高,要靠持之以恒的读书,不断补充他们知识的大海。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一个教师在他参加......

    祖国需要我们1(最终定稿)

    祖国需要我们 尊敬的评委,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晚上好!人们常说:"第一次把美人比做花的是天才,第二次把美人比做花的是庸材,第三次把美人比做花的是蠢材。不错,如果人云亦云,那么,就是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