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旅游发展战略与对策研究

时间:2019-05-14 05:35: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黑龙江省旅游发展战略与对策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黑龙江省旅游发展战略与对策研究》。

第一篇:黑龙江省旅游发展战略与对策研究

从全球范围看,旅游业开始于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50年代,世界旅游业开始具有一定的规模。60年代,旅游业加快了发展速度,一跃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活动之一,中国的旅游业开始于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后,国内旅游业得到了迅猛发展,使之成为中国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的、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旅游发展战略是根据旅游业的历史、现状和市场要素的变化所制定的目标体系,以及为实现目标体系在特定的发展条件下对旅游发展要素所作的安排。它以市场为导向,并注重市场与资源的耦合状况来进行旅游项目的设计与开发。黑龙江省旅游发展战略与对策研究,在充分分析旅游资源发展战略理论的基础上,对黑龙江省旅游市场的优势、劣势、机遇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黑龙江省旅游市场发展战略,并从黑龙江省旅游开发领域及主要内容、开发环境条件建设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它对促进黑龙江省旅游业可持续的发展,使旅游业成为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第二篇:黑龙江省供销社互联网+发展战略实证研究

黑龙江省供销社互联网+发展战略研究

摘要:本文主要根据黑龙江三农特点及互联网发展趋势,探讨利用互联网平台,整合系统内外资源,带动黑龙江农业产业服务体系、城乡零售渠道体系、农产品销售体系及区域电商平台集群建设的路径、模式及效果。关键词:互联网+供销社;区域电商;供应链

黑龙江省供销合作社联合社(以下简称省供销社)是黑龙江省最大的为农服务的合作经济组织,是全省供销合作社的经济联合组织。截至2016年末: 省社全系统现有连锁网点21,065个,连锁经营企业160个,全系统配送中心254个。2016年全系销售总额750.6亿元。

黑龙江省供销社充分贯彻国务院及省政府相关文件指示精神,将互联网+确定为供销社“十三五”规划中发展战略的支撑体系之一,通过互联网+行动计划大力推进供销社的转型升级、产业带动,在较短时间内形成了互联网+的良好运作生态体系。形成线上线下融合、系统内外融合、产业上下游融合,相得益彰,协同发展,走出适合本省省情,克服传统电商弊端的新型模式,为互联网+供销社、互联网+三农服务体系在我省的水到渠成、厚积薄发、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为此,黑龙江省供销社注册成立了黑龙江惠丰金源电子商务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互联网+战略的实施主体。

一、问题及挑战

黑龙江省近几年农村电商发展中存在以下瓶颈及问题:

1.对互联网理解不足:由于互联网是新生事物,无论政府和企业对其所覆盖的内涵及范围认识不足。电子商务进农村包含消费品下行、农产品上行、农资供应及服务体系建设,也包括通过互联网思维及平台对社会资源整合及供应链再造等。电子商务进农村的引爆点、切入点选择性非常广阔。理解的局限性难免在政策制定、发展领域、路径选择、模式创新等方面受到限制,影响成效。

2.客观环境瓶颈制约:黑龙江属于农业大省,农产品体积大、重量重、价值低、不易保管、季节性强、人口密度低、分布面积大、消费规模相对小、电商运行基础薄弱、黑龙江距离消费集中地区距离远等一系列特点,使得电子商务进农村形成了一些客观瓶颈。黑龙江电商发展的环境和条件需要更长的探索、实践和完善的时间,而不能试图一蹴而就。3.大品牌、实力型企业触网深度、广度和力度不足:黑龙江农业的发展最终需要大企业、大品牌、大平台的带动。我省既缺乏覆盖全省,影响全国的大型电商平台,也缺乏能满足各区县地方特点的区域电商平台;缺乏有实力、有长远战略规划的本地化互联网企业,很多小型电商公司既无长远规划,也无持续运营的实力,难以支撑高风险高投入的电商运营;我省同样缺乏能够支撑我省农村电商运行服务体系的市场化、企业化运作运营主体。而培育这样的主体是当务之急。

4.资源聚集度过低:互联网和电商的发展,需要较大投入和规模效应,需要相对较高的资源聚集度。我省电商发展资源相对分散主要表现在:

a)资金使用分散:各级政府都有相对的资源投入,但支撑全省性的体系和企业发展资金投入不足; b)人才聚集度低:农村电商发展需要的专业知识及技能较高,创新意识较强。黑龙江专业人才外流严重,同时也缺乏将现有人才聚集的平台体系、政策环境,导致本来稀缺人才不能集中起来办大事; c)产业聚集度及契合度低:我省很多电商公司不接地气,如果没有实体经济做支撑,或没有与实体经济建立紧密的业务、流程乃至资本上的联系,难以形成电商产业集群及生态系统,不能形成电商产业链的规模优势。d)物流聚集度底:黑龙江网销农产品物流成本高的众多原因如前所述,其中物流单量的聚集度低,不能形成规模效益是主要原因。无论是农村最后一公里,还是网销农产品走向全国均存在这个问题。需要一套优化的物流运输体系及节点布局,搭建综合的社会化的物流服务平台,而这只有大型的有实力的企业能够完成。因此,黑龙江需要制定全省性的以解决网销产品上行下行的物流解决方案以及能够组织实施这个方案的实力企业。

5.市场化水平不足:这一轮电商进农村的特点是政府驱动型。但政府的资金及其他资源投入,应以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吸引更多本地化、专业化的运作团队以及民间资本,共同打造农村电商运行体系。从省、市乃至县级层面,应该建立农村电商发展基金,通过市场化手段,对那些本地化、持续性、带动型、盈利式的企业及项目进行支持及投资。6.缺乏适合本地特点的区域电商平台及服务体系:国务院办公厅近期印发的《关于县域创新驱动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基础在县域,活力在县域,难点也在县域”。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最基本的经济单元,是相对完整的内生闭环系统。但这一轮农村电商的发展中,电商巨头力推工业品“下行”,并没有在带动本地产业及经济发展上起到理想效果,却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农村县域的经济生态,抽走了当地的财源。因此开发适合县域特点的区域电商平台,以及能沉得下、做的实、引得进(资本及资源、)带的动(产业)的企业化、专业化有实力的服务团队则成为发展县域电商的关键性要素。

无论是理论界还是政府、企业界,一直在争论互联网+还是+互联网的问题。我们认为,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当你的平台足够强大时,就去互联网+产业,当你的产业足够强大时就去+互联网。根据黑龙江省电商发展的客观环境及供销社产业发展状况,我们认为应采取产业+互联网的模式。为此,我们侧重于在整合和强化产业资源的同时,带入互联网的思维、平台、工具等,以获得协同发展,尽快见效。下面介绍几个主要互联网和产业的融合模式探索:

二、建设县乡新零售体系,带动农村服务网点建设

黑龙江电商进农村经过三年多的推广,已在农村形成了众多服务网点。但由于农村的空心化、老龄化、地广人稀等特点,使得农村服务网点真正实现对农民的全方位服务成本偏高,体验性差。有鉴于此,黑龙江省供销社充分利用国家商务部的万村千乡、电商进农村及供销总社的新网工程在省供销体系内形成的农村小型商超网点资源,通过加盟连锁的方式,将过去分散的乡村商超整合提升成连锁店形式,形成覆盖全省的乡村渠道体系规模优势。

省供销社利用已开发的采购、物流、微店、交易等平台,首先为零售店提供统一的网上采购、线下配送、会员管理等基础业务,同时植入其他互联网服务产品,包括农资销售、代购代理、物流配送、信息咨询服务等,既满足了服务网点的基本业务需要,扩大了其经营和服务品类,增加了更多的收入来源,又满足了周围居民多样性的服务需求。

目前供销社已在全省完成了4,173个村级服务社的开发建设,覆盖黑龙江省所有市县,成为黑龙江省覆盖范围最广,网点数量最多的为农服务网络。省供销社计划2020年前,投资5亿元,在全省建设200家“供销1购”直营连锁店,1,000家“供销1购”标准加盟店,20,000家供销社电商合作店,形成全省最大的农村互联网+新零售服务体系,实现50亿元的年电商交易额。

三、农产品供应链服务体系建设 1.黑龙江农产品营销存在的问题

1)黑龙江企业大多聚集于传统的营销模式,缺乏创新,不能适应互联网条件下的小众化、个性化及定制化,重客户体验的发展方向; 2)同质化竞争激烈,尤其是大众化产品在进入传统主渠道方面;本省农产品经销商小、散、乱,没有定价话语权; 3)掺杂使假严重,尤其是那些以成本竞争为主要特征的如大米、黑木耳、黄豆等,掺假者省内外销售商都有,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4)去中间化是趋势,但基地直供的模式没有建立起来,一方面没有自己可控渠道,一方面掌控不了合作社及种植大户守约风险,不敢贸然签约,难以参与到去中间化进程中。

5)产地与销地运输距离远,造成物流成本偏高,供货时效性差。2.黑龙江农产品营销发展趋势

1)大企业控制大宗农产品贸易,这是全球农业的发展趋势。黑龙江省应着力培育这样的大型农业企业,以便对大宗农产品贸易有更多话语权。2)大平台为个性化产品搭建渠道。黑龙江有众多的独具个性的地方特产,但由于企业规模小,品牌知名度低,难以独闯市场。由有实力的大型企业搭建面向全国的销售平台和渠道为这些中小企业直通消费者提供通路既是需求也是趋势。3)第三方专业化服务兴起:主要包括仓储物流服务、供应链金融服务、市场推广及产品营销服务等,这些专业化的服务可以助推企业以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以及更精准的客户定位及更好的客户体验销售产品。4)大型农业服务型企业控制农产品生产端。目前黑龙江省没有一家能够为种植户、家庭农场及合作社提供全产业链服务的企业,但未来黑龙江的大农业一定是由大型服务性企业控制大宗农产品的生产端,区别在于是本省的企业还是省外的企业来完成这个历史使命。5)互联网及物联网将延伸到生产销售的每一个环节。小众化、个性化、定制化及柔性化生产,大数据挖掘分析的精准定位(消费者及生产者)等引领着农产品销售及农业生产的趋势。对于强势型互联网平台企业,会形成互联网+的形态,而对于强势型传统企业,将形成企业或产业+互联网,谁加谁取决于加以后的成本及效率,最终方向是线上线下的融合。

3.供应链服务平台体系建设

供应链服务平台体系的基本特征是:基地订单管理+区域供应链平台+城市展销体验店+开放式推广体系。细化描述为:

1)基地订单及全产业链服务: 以销售前端获得的订单为基础,与种植大户、种植合作社签署收购合约,并以此为其提供全产业链服务,带动农资销售及助农金融业务。探索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路径,通过互联网平台,整合供应链,建设全产业链为农服务体系。开发合作社会员服务系统,为种植、养殖业合作社提供从订单、农资供应、金融贷款、农技服务、代耕代种、信息类(市场预测)、物流、市场推广、人才培训、农牧托管、土地流转、农机服务等全产业链服务。2020年前通过合作社服务平台,为全省至少50%以上合作社提供全产业链服务,覆盖耕地面积6,000万亩。

2)区域供应链服务平台:内容包括在全国龙江农产品主要消费区域以300km为半径的中心地带(如长三角、珠三角、西北地区、华北地区等)设置前置性仓配中心及分装厂,为企业提供仓配及供应链金融服务。目前我省大多数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规模太小,资金及抗风险能力弱,仓储设施远离消费地,难以及时、足量满足客户需求。建立区域供应链服务平台降低前期运营成本压力;通过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降低合作伙伴的资金压力,带动更多合作伙伴加入到产品销售体系中。仓库储物在第三方掌控中,也可降低因赊货、账期等所带来的风险。

3)展销体验店:在主要城市设置展销体验店,一方面有利于品牌和影响力的打造;另一方面,为前端的经纪人及渠道客户提供展示窗口。其中重要部分就是生产基地展示平台、质量追溯体系和会员管理区域中心。4)经纪人队伍建设:从生产到仓储配送供应链的整合,可以为众多的渠道商乃至个体经销商提供无忧服务。黑龙江企业在省外消费地的销售能力弱,市场不熟悉,新事物接受慢。我省企业可扬长避短,将产品生产及物流服务做好,由当地人或联合当地人做当地市场。当我们将供应链前置、展销中心及后端的柔性化生产组建好后,就可以通过发展庞大的经纪人和渠道商队伍,以会员制形式带动产品销售。

5)突破传统营销方式,通过“两全一双”战略(全系列农产品,全渠道销售、大品牌+区域品牌),以小众化、个性化、定制化为产品营销方式,以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为保障,通过建设生产基地+仓库及分装厂前置到消费地+展销中心+互联网平台,为庞大的经纪人队伍提供全方位的供应链服务,打造黑龙江省最大的优质农产品电子商务营销体系。

三、区域电商集群建设

国务院办公厅近期印发的《关于县域创新驱动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基础在县域,活力在县域,难点也在县域”。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最基本的经济单元,是相对完整的内生闭环系统,县域经济中60-80%的经济要素在区域内循环。县域的经济发展对区域电商存在着巨大的市场需求,既是引爆农村电商发展的切入点,也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目前电商进农村以阿里巴巴、京东、苏宁易购等全国性平台为主,其主旨是通过这一轮政府驱动来抢占农村市场,带动其平台销售,政府也希望借助互联网公司的运作,促进农村电商发展。全国性平台公司电商进农村战略及实施,对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有积极作用,其主要作用是将其消费性业务由城市扩展到农村,但对满足农民及农业企业需求的农产品上行及促进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带动本地经济发展以及农村居民收入增长有其局限性。

电子商务平台是电商发展的核心部分,目前的电商平台中,全国性综合及垂直平台占主导地位,能满足县域电商发展个性化需求的区域电商平台并不多见。由于区域电商的区域性特点,其投入产出透明度高,效果及风险可见,便于政府及企业决策及运作。

黑龙江省供销社自2015年5月起,根据我省互联网+农业实施的具体情况,启动了互联网+三农服务体系行动计划。省供销社在详细论证、需求调研、先期实践基础上,开发了以县为单位的全渠道区域电商平台,用以解决区县企业及村民开店、零售、批发、商采、信息发布等需求,满足B2B,B2C,C2C,C2B等多种形式的区域交易独特需求。

省供销社区域平台自上线以来,首先在兰西、桦川、宝清、黑河市爱辉区做试点上线运行,无论在灵活性、适应性、可扩展性及稳定性方面,都是目前国内最实用的区域电商平台。截至2017年7月底省内已有29个县开通了区域电商平台,全省区域平台交易额合计5,696.6万元。

供销社所开发的企业级分销(商采、批发)平台,也满足了像倍丰集团这样组织结构复杂,多产品、多品牌、多区域、销售政策差异化较大的企业电商需求。供销社企业应用平台的最大特点是使经销商(B)及消费者(C)的平台下单系统直接与其内部ERP系统对接起来,这是国内一些大的电商平台所实现不了的。截至2017年7月底,已有6家企业上线,累计交易额169亿元。

六、结束语

互联网+三农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从黑龙江的操作时间看,如何将传统产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相得益彰,共同成长获益,关键在“融合”,这个融合是一个动态过程。黑龙江省供销社利用自身传统产业的优势及强势地位,主动与互联网对接,既在互联网时代力争顺势而为,赶上潮头,同时也借用传统产业的良好融合,降低了电商平台运营前期的投入成本及风险,使互联网+的效果看得见、做的实、摸得着、用的上。为互联网+三农的推广应用做出了有益探索。

“十三五“规划期内,供销社的惠丰通村网将拥有农村会员150万,城市消费者会员5,000万,实现销售额50亿元,平台年交易额>500亿元。打造黑龙江省最大,全国一流的”互联网+”三农综合服务体系。作者姓名:张天华

工作单位:黑龙江惠丰金源电子商务股份有限公司(隶属省供销社)职务:董事长

联系方式:***,邮箱:66020549,通讯地址:哈尔滨市道外区景阳街181号昆丰大厦五楼,邮编:150020 学历:博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向:农村电商、互联网+,物流配送,产业投资

第三篇:浦江县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战略和对策研究

浦江县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战略和对策研究

 高新技术产业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是我县实现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研究制定符合我县产业结构、产业层次和经济发展现状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战略,对推动我县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我县高新技术产业的现状

(一)、我县高新技术产业的结构和主要分布

目前,我县的高新技术产业主要分布在生物医药、化工、电子信息、新材料和光机电等领域。目前,全县拥有省级高新技术企业3家,市级高新技术企业7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1家,市民营科技型中小企业6家,县民营科技型中小企业13家;中科院金华科技园骨干企业3家;省专利示范企业1家,市专利示范企业3家;市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7家。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均已成为我县规模以上企业,大多已成为重点骨干企业。如浙江三九邦而康药业有限公司(现更名为浙江九康药业有限公司)、浙江永在化工有限公司、浙江力霸皇工贸集团有限公司、浙江亚星纤维有限公司,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都已发展成为产值超亿元的大中型企业。

1、在生物医药领域,主要以浙江三九邦而康药业有限公司和浦江亚太生化有限公司为代表的生产医药和生物原料的企业。2002年,浙江三九邦而康药业有限公司被认定为省高新技术企业,2004年,浦江亚太生化有限公司成为我县首家省级农业科技企业。

2、在化工领域,主要以浙江永在化工有限公司为代表的生产油墨的企业。2000年该公司被认定为省高新技术企业。目前,该公司在全国油墨行业排行第七位。

3、在电子信息领域,主要以浦江光机电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捷仕达(中国)有限公司、浦江诚兴电子电器有限公司为代表的生产电子仪器、电子冷温箱、电子工艺品为主要产品的企业。2000年,浦江光机电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被认定为金华市高新技术企业,2004年,该公司又被认定为省科技型中小企业。2004年,捷仕达(中国)有限公司被认定为金华市高新技术企业,浦江诚兴电子电器有限公司被认定为金华市民营科技型中小企业。

4、在光机电领域,主要以浙江力霸皇工贸集团有限公司、浦江县恒泰电器有限公司为代表的生产电瓶助动车、自行车、矿用开关等产品的企业,2003年、2004年力霸皇工贸集团有限公司、恒泰电器有限公司分别被认定为金华市高新技术企业。

5、在新材料领域,主要以浦江亚盛磁电有限公司、浙江亚星纤维有限公司为代表的生产磁性材料、纤维材料的企业。2003年,浦江亚盛磁电有限公司被认定为省高新技术企业;2004年,浙江亚星纤维有限公司被认定为金华市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

6、在水晶、制锁、绗缝等传统产业领域高新技术也得到广泛应用。水晶行业内雕新技术的应用与生产水钻技术的引进,大大提高了产品的技术含量;制锁行业数控技术的应用,其产品的附加值不断提高;绗缝业电脑三维制图技术的应用,其新产品不断开发。运用高新技术正在逐步改造和提

升传统产业。

(二)、我县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水平

我县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起步晚,近几年发展较为迅速,已成为浦江经济发展一个新的增长点。

1、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加快。2003年,浙江三九医药研究所被认定为省级高新技术研发中心;2004年浙江永在树脂油墨研发中心、浦江现代水晶研发中心、浦江恒泰自动化研究所、浦江亚盛磁性材料研发中心被认定为金华市高新技术研发中心。2003—2004年还组建了“浦江化工研究所”、“浦江江南机械设计研究所”、“浦江奥克电子技术研究所”、“浦江亚太生物工程研究所”、“浦江力霸皇机电研究所”、“浦江天隆水晶科技研发中心”、“浙江百炼集团氟化工研究所”、“浦江伯虎防滑链研究所”、“浦江金垒锁具研究所”、“浦江科浦水晶工程技术研究所”、“浦江嗒嗒乐运动器械研发中心”、“浦江安圣蓄电池研究所”等12家县级高新技术研发中心。这些省、市、县高新技术研发中心的建立,大大提高了我县高新技术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有力地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2、高新技术产品和省级新产品开发力度逐步加大。2003年,浙江三九邦尔康药业有限公司的“注射用丝裂霉素”被认定为我县第一只省高新技术产品。2004年,浙江永在化工有限公司的“醇溶性聚酰胺树脂”、浦江亚盛磁电有限公司的“彩色显像管用软磁铁氧体磁体”相继被认定为省高新技术产品。同年,我县工业产品“UV光固化油墨”、“BKD—630矿用隔爆型真空馈电开关”、“QJZ—400矿用隔爆型真空电磁起动器”、“FKNS轿车防滑链”、“肝素钠”、“聚四氟乙烯改良填充特种耐高低温密封圈”被认定为金华市高新技术产品。另外还有“PBG—10A矿用隔爆型高压真空配电装置—1”、“QJ2—4×450/1140S矿用隔爆型多功能真空磁力起动器”、“RQB—1全数字隔爆型矿用交流电动机软起动器”、“聚四氟乙烯废料再生产特种改良耐高温密封圈”、“软性扁平排线(FFC)”、“醇溶性纸张凹凸油墨”、“电子冷温箱”、“银杏酮酯滴丸”、“TKY钢壳电脑变形锁具系列630、730、920的开发”等11个产品被列为省级新产品试制计划。目前,我县拥有省级高新技术产品3只,市级高新技术产品15只,省级新产品15只。我县产品开发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成为我县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代表。

(三)、影响我县高新技术发展的主要因素

虽然我县高新技术产业近几年得到较大的发展,但与发达的周边县市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为:

1、高新技术产业优势不明显。我县的绗缝、水晶、挂锁、服装等四大产业都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含量不高,生产设备简陋。新兴的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化工、光机一体化、新材料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起步晚,与传统产业结构比例倒差大。

2、科技人才严重缺乏。由于我县的几大主导产业都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科技含量不高,受其影响,我县的科技人才总量先天不足,一些近几年发展起来的高新技术企业科技人才主要依靠外聘。加之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大中专毕业生去企业就业的积极性低,更导致企业科技人才的缺乏。

3、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我县的科技力量相对薄弱,高职称科技人员

偏少,在科技开发、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意识不强,企业的科研投入少,主要靠购买专利、引进技术开发新产品。企业的科研活动就是设备引进、技术引进、产品引进的工业生产活动,这就导致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薄弱或底气不足。

4、政策措施滞后。当前,我县发展高新技术主要依靠引进项目,但我县在这方面的扶持政策力度很小。在高新产品的开发方面,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合作进行科技创新的政策措施严重滞后,远远落后于周边县市。

二、我县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

(一)、发展思路

根据我县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基础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趋势,我县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是,走“引进、创新、产业化”发展的道路。

1、加强科技合作、引进科技项目。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引进是首要任务。要致力于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项目,把握好企业二次创业中的定位,引导企业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依靠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研实力,建立一批共建载体、研究所、及博士后工作站等,引进设备、引进技术,不断开发具有高新技术的产品,推动县域经济的结构调整,把新的经济增长点瞄准高新技术。

2、整合现有科技资源进行源头创新。提高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思想认识,转变小富即安的小农意识。我县的企业大多是传统产业,在新一轮的竞争中难以为继,在科学发展中难以为继,在构建和谐社会中难以为继。要充分整合现有科技资源对现有产业进行源头创新、充分利用现有的设备、技术人员进行二次创新,利用新材料、新工艺改造传统产品,提升传统产品的档次,进一步提高传统产业的科技含量。

3、推进产业化。加大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的组织实施,加强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做强做大高新技术产业,把我县的经济发展融入到长三角地区经济圈内。

(二)、发展重点

1、电子信息产业:主要研究开发以集成电路设计、生产为代表的微电子在高新技术领域和传统产业中的应用。

2、生物医药产业:主要研究开发基因工程多肽及基因治疗药物、重大疾病防治药物、生物医药材料为重点的生物医药,以及以医学信息技术及远程医疗等为重点的医药新技术。

3、化工产业:主要研究开发新型化工、环保产品。

4、光机电一体化产业:主要研究开发数控化装备、新型传感器、激光加工技术及设备、全开放分布式控制系统智能仪表等为重点的数字化制造装备。

5、新材料产业:主要研究开发磁性、电子材料生产为重点的电子信息材料,以特种复合纤维、涤纶丝、复合超细短纤维为重点的特种材料开发应用。

(三)、战略目标

1、到2010年,我县高新技术产业得到较快发展。初步形成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等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高新技术产业群。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25家,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8家,市级高新技术企业15家;县级以上科技型

中小企业总数达到50家,其中省科技型中小企业3家、市科技型中小企业12家、县科技型中小企业35家。农业科技也有较快发展。到2010年拥有市级以上科技型农业企业10家,其中省科技型农业企业2家、市科技型农业企业8家。

2、到2010年,我县科技成果转化的比例达到50%,自主创新的科研成果得到广泛应用。2005—2010年计划新立科研项目500项,获科技成果100项,获各级科技技术奖100项。

3、到2010年,我县技术创新取得重大突破。全县科技研发中心、技术中心等科研机构总数达到50家以上,其中省级高新技术研发中心5家,市级高新技术研发中心15家,县级科技研发中心30家;包括科技孵化器、科技创新服务中心、技术服务中心在内的科技中介机构总数达到10家。2005年—2010年计划开发专利800项,其中发明专利30项以上,实用新型专利200项以上。开发省、市高新技术产品30只,省级新产品50只。在农业科技方面,新建立省级无公害农产品科研基地3个,开发有机绿色农产品10只。

4、到2010年,全县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全县拥有市级以上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15家,其中省级制造业信息化企业达到5家。科技人才队伍不断扩大,达到每万人中人才总量800人,总数达到30000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20亿元,规模以上企业高新企业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15亿元,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20%以上。

三、我县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1、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的科技投入机制。从2005年起,每年从县财政科技经费中安排一定的技术创新专项资金,用于企业技术创新的补助、奖励,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对列入国家、省级的高新技术科研项目,给予资金配套,支持科研项目实施;企业与大专院校合作或引进先进技术,其技术开发费按一定比例由县技术创新专项资金给予补助,促进我县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2、进一步加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一是充分运用现有企业创新平台,以企业为主体进行科技创新和人才的培养,发挥科技人才和本地土专家的专长,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二是积极组织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联合体,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在科研开发、人才培养、技术支撑、信息交流和融资方面的合作和交流,加大高新技术产品研发的力度,加快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步伐。三是通过政府牵头、企业参与、中介机构组织的市场化运作方式,建立浦江科技创业中心,有效地承担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过程中的各种技术引进、成果转让、投融资咨询等技术服务功能,引导一批中小企业投资高新技术项目,跨行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3、进一步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一是加强对现有高新技术产业的扶持力度,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二是“腾笼换鸟”,把高新技术产业作为县域经济第一增长点,鼓励一批已完成原始资本积累的企业向高新技术领域挺进。三是“腾手接橄榄”,在相对巩固原有的产业上,腾出一只手引进高新技术,增强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意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4、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我县的传统产业普遍具有工艺技术落后、档次低、市场竞争力弱的特点。运用信息技术,提高传统产业的设计、生产、营销和管理水平;引进、开发数控技

术、自动化技术以及数字化制造、网络制造等先进技术,提高传统产业的附加值和竞争力;加快新材料、新工艺在传统产业中的应用,重点在水晶行业,引进先进制造技术和设备,开发科技含量高的水晶新产品;在挂锁行业,改进生产工艺,提升技术水平,开发异型锁、智能锁、数控锁等新一代锁具;在绗缝行业,重点运用现有科技信息化技术转变原有的手工操作等落后的生产方式,建立绗缝业综合科技服务平台。

5、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一是全面实施“种子工程”。重点选育、引进、开发、推广粮食、果蔬、畜禽、名特优水产品等优质高产新品种,使主要农作物和畜禽、水产的良种覆盖率有全面的提高。二是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围绕我县农业特色产品和主导产品,大力开展粮、油、果、蔬、茶、畜禽、水产品等农产品储藏、保鲜、加工、包装技术的研究,开发农产品专储、专运、冷藏运销技术,精深加工和活性物质的提取,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和农产品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三是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的引进和推广。加快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健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信息服务网络。组建国家863重大专项浦江蔬菜新品种中试基地,加快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和商品化,把先进的适用技术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浦江县科学技术局 吴振荣 张成璋 何文标 张霞燕

第四篇:黑龙江省农产品物流问题研究与对策

黑龙江省农产品物流问题研究与对策方 芳

摘要:结合黑龙江省农产品物流的现状,分析了农产品物流目前存在的问题。以现代物流理论为支撑点,探讨现阶段适合黑龙江省农产品物流发展的对策,提出了黑龙江省农产品物流的解决方案,以使黑龙江省的物流业发展壮大。关键词:农产品;物流;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30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100(2007)12-0058-02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Heilongjiang agriculture logistics,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mode and countermeasures which fit for Heilongjiang agriculture logistics development at the present and puts forward the solution for the agriculture logistics.Key words: agriculture products;logistics;questions;countermeasure

农产品物流是指为了满足用户需求,实现农产品价值而进行的农产品物质实体及相关

信息从生产者到消费者之间的物理性经济活动。具体地说,它包括农产品生产、收购、运输、储运、装卸、搬运、包装、配送、流通加工、分销、信息活动等一系列环节,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农产品价值增值和组织目标。

三农”问题是目前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影响农业发展的瓶颈从生产领域转

向了流通领域,发展现代农产品物流业,正在成为解决大市场与小生产矛盾的重要举措。1黑龙江省农产品物流发展的现状

黑龙江省位于中国的北部,是我国的农业大省,享有“北大仓”的美誉。丰富的农产

品资源、发达的立体交通和对俄贸易口岸等使得黑龙江发展农产品物流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交通便利,拥有铁路线较长,哈大、哈绥、哈同、沈哈等高速公路已通车。农业部定点市场工作自1995年开展以来,至2006年已批准12批共615个定点市场,其中黑龙江省已有黑龙江齐齐哈尔农副产品中心批发市场、黑龙江牡丹江双合中俄蔬菜果品有限责任公司、黑龙江大庆鲜活农产品批发市场、黑龙江哈尔滨哈达果品批发市场有限公司、黑龙江佳木斯市蔬菜批发市场等13家。

2006年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资料表明,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和产量再

创新高。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 017.6万公顷、粮食产量3 780万吨、甜菜产量205万吨、油料63.1万吨、水果47.1万吨、亚麻23.3万吨,、烤烟5.6万吨、蔬菜1 135.6万吨、肉类总产量319.6万吨、鲜蛋产量107.6万吨、奶类产量464.6万吨、大牲畜年末存栏760.2万头、水产品产量46.5万吨。2005年黑龙江省还研究草拟了一系列对流通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政策文件,如《黑龙江省关于加快现代商贸流通业发展的意见》、《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实施意见》、《黑龙江省商品市场体系建设规划纲要》、《黑龙江省现代物流十一五发展规划》等4个重要文件。黑龙江省的农产品物流得到迅速发展,具有了一定的产业基础,但同时也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2黑龙江省农产品物流存在的问题

2.1物流技术落后黑龙江省于中国版图的最北端,是我国纬度最高的省份,属寒

温带大陆性气候,冬长严寒,夏暖多雨。一月平均气温零下30℃~零下17℃,七月平均气温18℃~23℃。这就要求物流中的冷冻保鲜技术同时发展,而黑龙江省物流业中冷藏保鲜链物流尚未形成,仍是以常温物流或自然物流形式为主,这样一些新鲜蔬菜和水果腐烂、变质造成了巨大损失,制约了这些产品的正常流通。

2.2基础设施不健全农村交通网络不够发达,由于资金和农村条件的限制,“村村

通”道路的建设因投入不足,道路建设质量大打折扣,道路使用不久就出现路基变形、路面破损、桥梁塌陷等现象。还有些边远山区尚未做到村村通公路,有些地区交通拥挤堵塞,使农产品物流不能做到物畅其流。从内陆运输到海上运输,从汽车运输到火车运输的多式联运

交通网络尚未形成,加上路况不良,关卡收费等问题都无形中增加了物流成本,加大了农产品物流环节的经营风险。

2.3管理水平不高,缺乏物流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目前大量农村的物流从业

人员仅仅停留在司机、搬运工和仓库保管员的阶段,这不利于农村物流的发展。我国在物流方面的教育还非常落后,设置物流专业和课程的仅有十几所高等院校,仅占中国全部高等院校的1%;研究生层次教育刚刚开始起步,博士生方面的教育远未开始;职业教育更加贫乏。而黑龙江省物流人才的培养更是严重滞后,拥有该专业本科办学资格的单位仅有哈尔滨商业大学、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佳木斯大学等少数几个高校。

2.4农产品物流信息程度低物流设施、物流管理和信息是现代物流的支柱。由于

管理体制的原因,黑龙江省至今还未形成统一的物流信息系统。这一方面是信息化硬件建设落后,由于经济效益差、信息意识落后等原因,大多数市场没有配备信息及专门人员,致使市场对物流的信息情报功能未能充分发挥,更谈不上为农产品生产、流通、加工提供全面持续的信息,另一方面是对农民的信息服务不到位。虽然一些农产品物流企业建立了农业信息网络,但是网络在乡村出现了断层,使农民获取信息成本很高。而且大多数农民因自身素质原因缺乏对信息分析、选择能力,造成农产品生产和流通的盲目性。所以,应把建设物流信息系统放在优先的地位来抓,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电子商务与物流业的融合。

2.5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完善物流业快速发展,而作为调整物流活动中各种关系的法律条文和地区性的物流法规却相对滞后与不完善,从某种角度上说,这已成为当前物流业发展个别领域出现混乱现象的重要原因,直接影响着这一新兴产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完善物流法律、法规建设的要求越来越迫切,特别是综合性的物流服务法律制度,把以前分散的法律制度整合起来,形成专门物流法律体系,以实现物流活动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从而适应国际物流发展的基本要求。应尽快制定和出台黑龙江省现代物流业的相关政策,要与辽宁、吉林、内蒙古等周边省份的物流发展规划做好接口,形成大的物流市场环境,并制定相应的具有较强的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优惠政策。

3发展黑龙江农产品物流的对策影响黑龙江省农产品物流发展的原因是复

杂而多样的,因此加快黑龙江省农产品物流发展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能单独依

靠一项或几项措施,而需要多种措施的综合运用,同时要紧密联系黑龙江省的实际情况。

3.1加强对农产品物流技术的研究开发,提高物流技术水平在整个物流链条上,技术的创新是物流业发展重要支撑和动力。因此,始终要把技术创新放在突出位置。

一方面提高加工包装技术,包装是物流重要要素之一,它是生产的终点,物流的起点,在储存、运输、销售过程中具有保护功能、定量功能、标示功能,主要目的在保护其使用价值,以防污染或腐烂变质,也便于在柜台上零售时提高工作效率。未经加工的农产品,无论是在实践上还是流通效率上都不适应多环节,长距离的流通链条,因此,要改变过去那种散装、裸装销售经营方式。应根据不同产品的特性,不断改进包装,发展农产品包装的标准化、礼品化、系列化。

另一方面要研究农产品物流的防冻、冷冻保鲜技术。加强从事物流环节的企业及人员

对冷冻保鲜物流理论认识,提高技术手段。

3.2加大政府对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农产品的顺利流通,离不开良好的基础设施。一方面要加强农村道路建设,农村公路是农产品物流的载体,也是农产品流向全国、流向世界的路径。要从乡乡通公路变为村村通公路,特别是边远山区和经济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农村,提高公路网的通达深度和能力,确保农产品的运输道路畅通无阻,物畅其流。我省的新农村建设“百乡千村”试点进展顺利,全年建成农村公路1.4万公里。另一方面要加强农产品储运工具和设备开发生产。为了推动我国农产品冷藏保鲜物流,降低储运环节的损耗率,必须加强冷藏保鲜货运车辆多生产和营运,淘汰不符合公路及食品卫生标准的车辆,保障冷藏保鲜货物的质量。

3.3大力培养农产品物流专业人才为解决目前的困境,应采取高校培养和现有人

才培训“双管齐下”的方针。一方面,地方财政应拨付专项经费用于建立多层次的物流专业学历教育,培养大批面向农村的研究生、本科生和职高生,加强物流专业学科建设,增设物流专业教学点。哈尔滨商业大学已拥有物流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佳木斯大学也开始招收物流管理专业本科生。对黑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黑龙江省林业职业技术学院、黑龙江农垦职业学院等一批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给予规范、鼓励和支持。另一方面,地方财政还应拨付专款,对农村物流从业人员进行规范化的岗位培训,以提高物流业的整体素质。

3.4整合资源,加快农产品物流的信息化建设面对全国逐步开放的农产品大市场

大流通的格局,地方政府相关部门有必要强化规划协调作用,以市场为导向,做好农产品市场交易信息采集和发布工作,建立农业生产科技和新产品开发信息的普及、指导、规划、组织一条龙的信息交流和服务体系。将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解决农业生产与市场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有效避免盲目发展带来的对农村的不良影响。以信息技术和业务流程为重点,加快建设哈尔滨、大庆、牡丹江、佳木斯等物流园区和专业物流中心,尽快形成全省现代物流框架。

3.5加快完善物流法律法规建设,为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尽快制订一部全国性的物流法,并建立与交通、通信、海关等相关部门的协调机制,从而统一全国的物流市场,使物流企业在法律环境下平等竞争、有序经营、规范管理。同时,我国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区市场状况、企业素质和融资能力不同,物流发展的规模和水平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在建立全国性的物流法律法规体系的同时,应根据黑龙江省自身基础和条件,制定出一些符合本地区的物流法规。这样,既能为逐步建立全国性的宏观物流法律法规提供依据和经验,也有利于各地区的物流企业根据地区特点加快发展。这些法律法规和标准对规

范我国的电子商务物流市场,推动我国的电子商务物流行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1] 陈思云,沈思敏.湖北省农产品物流问题研究与对策[J].物流技

术,2006(8):17-18.[2] 梁波.关于完善我国农产品物流的对策建议[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6,5:121.[3] 李正友,龙文军.我国现代农产品物流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0):4501-4502.[4] 刘彩虹,胡吉全.中国物流现状和发展[J].物流科技,2004(3):2.[5] 赵喜君.论中国物流现状及发展对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4,14(12):136-137.黑龙江省农产品物流问题研究与对策方 芳

第五篇:黑龙江省民族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黑龙江省民族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于迪

2013-3-28 9:34:41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2013年01期

摘要:黑龙江省富有美丽而丰富的自然景观和古老而独特的少数民族人文景观,应该合理全面的利用资源优势,开发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特色文化旅游特产,发展少数民族文化观光旅游产业,加快民族地区和谐社会建设,增强民族间、地区间稳定发展,实现各民族、各地区繁荣昌盛。

关键词: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旅游文化;民族地区;小康社会;和谐发展在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被誉为绿色无烟产业的旅游业,正以朝阳产业的殊荣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趋势。目前,我国民族地区依据自身的客观条件,因地制宜地积极开创旅游业,力争早日向小康社会和谐社会迈进。黑龙江省是一个多民族省份,具有多种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因此,民族文化旅游产业逐步成为黑龙江省经济增长不容忽视的一个新亮点。尤其是以满族、达斡尔族、回族、鄂温克族、赫哲族等为代表的少数民族特色旅游产业越来越受到游客的青睐。

一.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旅游文化发展的前提条件

黑龙江省拥有很好的观光旅游景区,如冰雪覆盖的山川、平原、森林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结合的冰雪世界,夏天的森林原生态旅游以及火山地势景观、水域景观观光旅游等。这些旅游地区,均有少数民族的居住。黑龙江省现有53个少数民族、1772537人口。其中有满、朝鲜、蒙古、达斡尔、赫哲、鄂伦春、鄂温克、锡伯、柯尔克孜、回等10个少数民族,其人口占全省少数民族总人口的99.04%。据史料记载,赫哲族是我国北方以捕鱼为主、狩猎为辅的民族;鄂

伦春、达斡尔等民族是我国北方以狩猎为主、捕鱼为辅的民族,渔猎是其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他们生活的无处不存在渔猎文化的鲜明痕迹。因此,积极开发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旅游,少数民族文化观光旅游产品发展等,都存在很多潜在的优势,前景极其可观。

二.黑龙江省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旅游发展的效应

(一).经济效应

通过少数民族文化观光旅游,可以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全面建设小康开辟新的资金积累渠道;可以带动少数民族地区第三产业等各行各业的发展;可以增加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机会,达到早日脱贫致富奔小康。如,牡丹江市民族旅游业经过几年的发展,取得了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仅在2007年一年,该市民族旅游业总计接待国内外旅游人数1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1000多万元,展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同时,该市还深入挖掘了民族特色鲜明、饮食内容丰富的民族传统产品。黑河市逊克县发挥资源和民族特色优势,做好民族旅游产业。逊克县新鄂沾河漂流和新兴库尔滨漂流很有特色,自开发至今国内外游客络绎不绝,优美的风光给游客以美好的印象。几年来该县累计接待上级及外国友人23次166人,接待国内游客1万余人次,民族旅游项目正在形成优势,今后必将成为该地区鄂伦春族乡经济新增收亮点。

(二)生态效应

黑龙江省少数民族地区不仅拥有丰富的人文生态资源还拥有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通过少数民族文化观光旅游点的开发和建设,可以广泛重视生态资源并

能更好地改善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的质量;可以更好地保护少数民族地区人文、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

(三)社会效应

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旅游资源,是人文旅游业的一种有效表现。各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民俗活动、体育项目竞赛以及传统文艺等民族文化表演和结合自然景观的旅游胜地等都具有很大的社会效应。一般来说,少数民族文化观光旅游产品特色鲜明,将健身、娱乐、学习等内容融为一体,不仅可增进各民族间相互了解和认识,更可增强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意识、促进本民族自身发展。这不但对各民族文化进行了深入研究、开发以及提高黑龙江省的知名度很有利,同时对增进地区间、国家间、各民族间各种各类文化交流与经济技术合作也很有利,其社会效益不可估量。

三.黑龙江省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方式

(一)加大财政资金投入

政府有关部门应尽快对少数民族旅游资源进行全面普查、系统研究和科学评价,并帮助其在发展方向、市场定位、开发步骤等方面进行综合规划,以利于合理开发利用宝贵资源;支持少数民族地区搞好重点旅游景区的路、电、水、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自然环境和资源保护,进一步改善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投资环境。

(二)丰富民族旅游文化内容,打造旅游产业精品

在旅游产业开发建设上,应形成以特色民族村为龙头,民族聚居地为重点,进而辐射全省的开发格局,深入挖掘、整理最具民族特色的风俗习惯、神话传说、民间艺术、舞蹈戏曲、音乐美术、民间技艺、服饰饮食等旅游资源,以便向游客推介少数民族特色民俗文化。

(三)以文化为本,突出民族化与地方化

在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要注重与当地自然旅游资源相结合,突出旅游资源的地方性和民族性,深刻的文化内涵,鲜明的文化特色是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生命力之所在。

(四)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大旅游产业扶持力度

一方面,利用各种政策大力争取项目和资金,加大对我省旅游产业的投入力度;另一方面,通过项目包装和招商引资,吸引外资投入,建立开放性、多元化的市场融资渠道与运营机制,为民族旅游产业的发展创造更大的空间。

四.黑龙江省对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发展事业的几点展望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旅游点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民族地区小康社会、和谐社会为目标,分阶段、分层次,有步骤地推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观光旅游业的产业化进程,促进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民族和民族地区间和谐发展。

(一)旅游与环境一体化模式

建立人文、自然景观相结合的少数民族风俗文化村,以当地独特而富有魅力的自然景观为依托,加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使该地区自然景观旅游和少数民族人文旅游相互协调互动发展。如,建立满、朝鲜、达斡尔等民族风俗文化村时,以镜泊湖、扎龙自然保护区、金上京博物馆、滑雪场等自然景观为依托,开发该地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发挥其传统文化精髓、突出个性。使游客在休闲娱乐中,提高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直观了解以及对人与自然和谐的感受。开发少数民族文化和生态农业相结合的旅游产品,可增添绿色内涵。在观光区,游客可以根据季节参与一些种植、耕作绿色农产品或摘果菜、掰玉米等活动,可以现场尝新。还可以在观光区内,参与有些传统饮食的加工作业。如,在山区可以参与采集、加工山野菜活动。这样,可以增加民族地区农业收入的同时还可以使游客感到新鲜并收益。

(二)传统节日庆典模式

这是一种参与型的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模式。它以民俗节日、民俗游艺活动为主题,以节庆和集会的形式,定期向旅游者展示民俗文化的动态旅游吸引物。节庆是一个地区民俗文化的最佳载体,旅游者参与节庆活动,可以最直接地了解、感受、体验当地的民俗文化,获得丰富的旅游审美享受,是现代生活方式下的一种文化旅游消费。

(三)民族型主题公园旅游资源模式

在一定区域内兴建的、将各民族民俗文化按照一定的风格和方式加以集中反映的人造景观。这种开发模式是民俗旅游资源的移动、仿制和浓缩,可以使旅游

者在短时间内领略民俗文化的精华。

总之,黑龙江省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生产方式、风俗习惯、行为模式和价值观念有着独特的韵味和魅力。大力发展少数民族旅游,不但可以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而且可以促进我省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进而实现各民族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

参考文献:

[1]熊正贤,杨艳辉.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研究[J]民族学刊,2011.[2]井方,吴瑶.关于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文化工作的研析与思考[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1.[3]相华.鄂伦春族文化发展的困惑与思索[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0.[4]汤莉萍,殷俊.世界文化产业案例选析[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5]华夏经纬网.文化遗产日周年反思:火了“商品”丢了“保护”.

下载黑龙江省旅游发展战略与对策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黑龙江省旅游发展战略与对策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黑龙江省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黑龙江省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发布时间:2011-7-19信息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作者:阴丽美【摘 要】 笔者针对黑龙江省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分析了中小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进......

    黑龙江省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 要】 笔者针对黑龙江省中小 企业 的 发展 现状,分析了中小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对策。【关键词】 黑龙江省; 中小企业; 现状; 对策一、黑龙江省中......

    电子商务的发展战略分析与对策研究 开题报告

    滨江学院题目本科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学生姓名:学号: 院系: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题目:电子商务的发展战略分析与对策研究 指导教师:樊建2010.6.20一、 研究背景、概况及意义......

    中国海洋药物研究与发展战略

    中国海洋药物研究与发展战略 第50期简报 2004-12-5 东方科技论坛第50次学术研讨会于2004年12月11日在上海沪杏科技图书馆举行。本次论坛由第二军医大学承办,论坛主题为"中国......

    大湘西旅游发展战略

    大湘西旅游发展规划摘要:大湘西地区山同脉,水同源,民俗相近,民族文化特色突出,互补性强。但地域偏僻发展滞后,经济基础薄弱,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财源聚集,其关键在于致力发展旅......

    河南省旅游发展战略

    河南省旅游发展战略 河南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具有灿烂的历史文化和秀美的锦绣河山。河南省政府决定从2000年开始,每年拿出6000万元资金,一方面用于全省旅游基拙设施建......

    大同市旅游发展战略

    大同市旅游发展战略的探索和学习 ——2007级旅游管理大同实习记录1 2007042040李永强摘要:本文在旅游发展战略理论的基础上,研究如何促进大同市旅游业发展以带动经济增长。文......

    国外旅行社旅游发展战略

    Dave Weaver.Development strategy of tourism travel abroad [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12,1710-1714. 外文原文: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tourism travel abro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