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课如何体现新课改要求例谈(最终五篇)

时间:2019-05-14 05:58: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导入课如何体现新课改要求例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导入课如何体现新课改要求例谈》。

第一篇:导入课如何体现新课改要求例谈

导入课如何体现新课改要求例谈

——《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教学法》学习体会

【内容提要】导入,是指上课时,教师能迅速的创造一种融洽的教学情调和课堂氛围,把学生带进一个教学任务和内容相适应的理想境界。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有效导入是课堂教学中最基本的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一堂课如果体现新课改的要求,导入得好,就能牢牢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调动其积极性,积极参加与教学活动,使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活泼,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实现教学目标。

一、新课改的要求

新课改观认为,关注学生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课程是教材、教师、学生和环境的整合,课程与教学是统一的。教材是范例,是引导学生认识、分析、理解事物并进行反思、批判和建构意义的中介。教材不再是课程的唯一资源,教师应根据自身条件、学生现状、学校特色、社会环境,灵活运用多种课程资源进行教学。新课改体现了以人为本、人学定教的全面、和谐的发展观;回归生活的生态观;自主、探究、合作的知识建构观;科学与人文整合的文化观,立足过程、形式多样、促进发展的评价观等。初中思想品德课从特点上看,它更属于经验课程、活动课程;它是青少年的课程,而非成年人的课程;它是“学”的课程,而非“教”的课程;它体现了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

初中思想品德改革从“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出发,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基于此,教学的主要环节包括导入、建构、践习等三个主要基本环节。导入是开展教学活动的起点,是教学中重要的一环,因此必须精心设计。

二、导入课的基本要求:

(一)、导入设计的四项基本原则:

1、以学生的主体为核心。

2、以激发学生的心理欲求为目的。

3、以教学内容为出发点。

4、以灵活多变方法为手段。

(二)、有效导入有四大特点:

1、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促进新旧知识的联系

3、有利于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

4、是教材、教师、学生和环境的整合

(三)、导入创新设计的十种方法:

1、承上启下式。

2、诗歌式。

3、图解式。

4、音像式。

5、创设情境式。

6、即兴式。

7、故事传说式。

8、热门话题式。

9、设问式。

10、漫画激趣式。

(四)、导入的五大注意事项:

1、求精,有概括性。

2、设疑,求启发性。

3、巧妙,有趣味性。

4、求准,有严密性。

5、适时,3分钟为宜。

三、导入课设计实例: 下面我结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肖像和姓名中的权利》的教学课程,探讨如何就导入课的基本要求,灵活运用多种方法进行导入课的设计。一节新课通常只应用一个导入,但该课有肖像中的权利与姓名中的权利两个教学内容,我分别运用了两个导入。(本课运用了多媒体教学,制作了PPT课件。)

(一)、第一个导入设计:我有肖像权。

【老师】问:我手中拿的是一张面额100元的钞票,是农民朋友卖粮收到的一张假币,现在你是银行工作人员,请你教教农民朋友如何识别假币?如果你没有100元的,那请你拿出5元、10元的,你一样可以教他们。【出示HD90假币幻灯片】

【学生】拿出钞票,仔细分辨,交流识别方法。利用HD90假币这个社会热点,带领学生动手实践,激发学生讨论热情;帮助农民朋友识别假币,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如何才能让全体同学都真正参与活动呢?在细节上我考虑到,学生手头有100元大钞的并不多,如果他们只是观看幻灯片与我手中的钞票,则只能停留在观察上,而真钞毛主席头像凹凸感非常强这个感知,不是靠“看”出来的,而是靠“摸”出来的。所以叫学生拿出随身的5元、10元这样小面额钞票,去辨别真伪,这样全班同学都能参与其中。如果学生没有动手实际操作,他们就不会全身心的投入进去,教师也就无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通过学生的回答,着重总结出“真钞的毛主席头像是手工雕刻的,所以真钞毛主席头像摸起来凹凸感非常强。”从而导入新课“肖像”。

新课改要求“以学为本”的新理念,课堂的教学的本质是组织学生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过程。课堂教学不再仅仅是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而是学生阅读、探索、思考、观察、想像、质疑、创新的过程。教学设计应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应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力求遵循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的认识路线。这个导入运用了当前HD90假钞这个热门话题式的设计方法,很好的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眼看手摸5元、10元人民币,比较、鉴别、交流,体验的过程充满了趣味性,完成了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过程,体现了导入设计的四个基本原则,符合有效导入的四个特点。需要注意的是要把握好一个“度”的问题,不能过多在辨别上纠缠,而应该引导至“毛主席头像”上,落实了导入课的注意事项。另外提高了学生的反假币意识和能力。

教师既是设计者,又是管理者、引导者。所以,只有准备充分,细节才能完善。管理学家汪中求写过一本企业管理书籍,叫《细节决定成败》。我认为有没有经过细节化设计的导入,往往也决定了整堂课的成败。

(二)、第二个导入设计:维护姓名权。

【老师】大家知道老师的名字:袁华新。可是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老师曾经很想改掉这个名字。以前经常有人将老师的名字叫成“袁新华”,大概是他们看惯了“新华书店”,听惯了“新华社”吧,所以才习惯地念成“袁新华”。还有人将老师的名字故意念成“袁花心”,我怎么竟成了“花心”老师呢?所以啊,老师很苦恼。请同学们想想老师的名字到底好不好呢?要不要改掉?你愿意给老师起个什么好听名字呢? 【学生】回答略。七嘴八舌的讨论,气氛异常活跃。这个导入运用了设问式的导入设计方法,没有死板的将教材作为唯一的课程资源,而是巧妙地利用了自己的姓名作为有意义的课程资源,创设了民主、平等、快乐的教学环境,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参与的兴趣。在评价老师的姓名过程中,掌握了“姓名是将人区别开来的文字符号,传达了一个特定的个性化的意义,是每个人人格的基本标志,有权依法享有决定、使用、变更姓名,并且排除他人侵害的权利,尊重他人姓名权”等教学目标。没有将学习简单的看成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输入过程,没有将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没有采用“满堂灌”、“填鸭式”等教学方式。而是以学生为中心,利用情境、协作等方法,将生活引入课堂,尊重学生的已有经验,允许他们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通过交往、互动,达到共识、共进。本着学习首先是一种经历,一种身心的活动,完成了学习是学生自我生成的过程,是别人无法取代的,是由内向外的生长,而不是由外向内的灌输。当然,教学无常规,导入无定法,每节课到底采用什么导入设计,应该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以新课改精神为指导,以学生为根本,按照导入课的四项基本原则,体现有效导入的四大特点,灵活运用导入设计的十种方法,重视导入的五大注意事项,拓宽课程资源,细节化设计,用3分钟的导入,向45分钟课堂要效率,从而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课程目标。

第二篇:语文课导入例谈

语文课导入例谈

导入是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部分,它关系到整堂课的成败得失。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成功的课堂导入如同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引领学生积极求知,乐于探索。本人从事语文教学工作10余年,在传统的直入式课堂导入和介绍性课堂导入的基础上,探索实践,将初中语文课堂导入方法归纳为以下几种方式:

一、复习旧知,寻求联系

我在教朱自清的散文《春》是这样导入的:“一提到春,我们的眼前仿佛展现出阳光明媚、绿满大地的景色就会觉得有无限生机。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用彩笔描绘春天,歌颂春天。同学们,想一想,诗人杜甫在《绝句》中是怎样描绘春色的?王安石在《泊船瓜舟》中又是怎样描绘的?。。。今天我们学习朱自清的散文《春》看看他是怎样描绘春天景物的。”这样的导入,感情真挚,内容丰富,新旧知识间的联系紧密,启发性强,吸引了学生的心。

二、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很多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不高,因为这些文章从作者到内容与现实都比较遥远,且文字艰涩难懂,因此课前导入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晏子使楚》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一个关于周总理的故事。有一次,美国代表团访华,曾有一名官员当着周总理的面说:“中国人很喜欢低着头走路,而我们美国人却总是抬着头走路。” 此语一出,话惊四座。美国官员的话里显然包含着

精致的藤萝花一下子就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力。我问:大家看看,老师手里的藤萝花的外形像是什么?有的说像猫耳朵,有的说像鼓起的帆,有的说像一只小船。我就提醒大家阅读课文对藤萝花外形的描写,比较和自己最初的想像有何不同。

五、背景介绍,引人入胜

是指以介绍文章作者或相关背景的导入新课方式。如教授鲁迅的小说《故乡》时,我给学生介绍了时代背景,写作缘由,表述的条理清楚,引人入胜。

一般来说,写作年代距今久远而又文意含蓄,不介绍有碍学生理解课文的,宜用此法介绍作者时,要语言简洁,突出与课文有关的材料,不可长篇大论地介绍作者的生平,介绍相关背景时,力求条理清晰,突出重点。

六、制造悬念,扣人心弦

悬念,是人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或观看电影戏剧时的一种心理活动,即关注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的紧张心情。作品后面将要表现的内容,先在前面作个提示或暗示,但又不马上解答,故事在读者心中留下疑团,产生一种诱惑力,使读者急于求知,非弄个水落石出不可。悬念使作品峰峦叠嶂,摇曳多姿,曲折迷人,被人称为是“引人人胜的绝招”。

总之,一个精彩的课堂导入是架起师生情感交流的第一座桥梁,“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它将奠定整堂课师生互动的基础,使得整个教学活动生动活泼,顺利进行。当然,课堂导入要切

第三篇:小学数学电教媒体导入新课例谈

小学数学电教媒体导入新课例谈

官当小学 施顺龙

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课的起始阶段,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思绪带进特定学习情境中,对一堂课教学的成败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运用电教媒体导入新课,可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联想,激励探究,为一堂课的成功铺下了基石。

一、以旧联新,搭桥铺路

温故而知新。在教学设计上找准旧知和新知的联结点,并因学生情况,同时结合电教媒体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一种是联想式:如教《环形面积的计算》时,可用Flash软件做一幅圆环形成的动画课件:先出示一个半径是5cm的圆,再从中“剪”下一个半径是2cm的同心圆,这是剩下的图形就是一个圆环。然后启发学生分析:两个同心圆的面积和圆环的面积有什么关系?怎样求这个圆环的面积?学生在形象直观的动画课件帮助下,理解了圆环的面积就是用大圆的面积减去小圆的面积,从而实现了知识间的 “迁移”。学生学得积极主动、轻松扎实。

另一种是对比式,如教《有余数的除法》时,先投影显示六个梨、三只盘子,指名学生到投影仪上把六个梨平均分放在三只盘子里,他们很快分完。这时老师在投影仪上又加一个梨,这时继续让学生把七个梨平均分在三只盘子里,结果剩下一个梨无法平均分。趁势让学生思考这两道题: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剩下的数叫什么数?通过观察比较,学生理解了正好分完的叫“整数除法”;不能正好分完的叫“有余数除法”。剩下的不能分的数叫“余数”,这样既温习了旧知识又掌握了新知识。同时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这样对知识得掌握也较为深刻。

二、激发兴趣,启动认知

创设情境,使学生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是激发学习兴趣,萌发求知欲望,启动认知的有力措施。

如教《循环小数》时,为了在课堂伊始使学生产生新奇感,启动思维,同时也能分散教学难点,教师制做了一动画件来导入新课:春开,桃花盛开,大自然生机盎然。夏天,树木繁茂,荷花开放。秒天,果实累累,桂花飘香。冬天,雪花飘舞,大地银装素裹。每年都是这样四季更替,循环往复;每天从星期日开始,到星期六结束;这时老师接着说:“这些总是按一定的顺序,不断地重复出现。我们这种现象叫循环现象。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这种循环现象,大家还能说一说类似的现象吗?。学生发言后,老师接着说:“不仅生活中有这种循环现象,数字运算中也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研究”。

这样的教学导入,不但突破概念形成过程中的难点,而且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兴趣。由形象具体的实物表象直接转入认识数字排列规律,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设障立疑,激发思维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思维一般都从问题开始。在导入新课时,可以适当创设“问题意境”,提出疑问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和积极思维。

在教《圆的面积》时,我先让学生回顾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学生一边回答,一边用动画演示三个图形公式的推导过程。让学生快速的回忆起平行四边形面积是沿高把它剪开,拼成一个长方形后推导出它的面积公式的。而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是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或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来推导出它们的面积公式的。这时老师总结并启发学生:人们通过这样“剪、拼”的方法把未知的图形转化成已知的图形,来找出它们的面积的计算方法不,这种方法叫转化。今天我们能不能也象这样,把一个圆转化成我们认识的图形,来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方法呢?疑问萌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同学们跃跃欲试。开始了新知识的探求。

四、设置悬念,引导探究

悬念可以造成一种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具有强烈的诱惑力,能激起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这是老师常用来设计导入新课的一种方法。设置的悬念应具有“精”、”新”、“奇”的特点,在技巧上则应“引而不发”、“令人深思”。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内容《可能性》时,我先用录像出示了一段足球比赛开始时,裁判员用抛硬币的方法来两个队的位置。老师问:“裁判员的这种方法公平吗?” 学生对此感到新奇,渴望得到答案。这时老师并没有把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而是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抛10次硬币,并记录下硬币落在桌上正、反面朝上的次数。小组实验完后,把每个小组的数据填入Excel表格中,它自动算出全班学生抛硬币的总次数和正、反面朝上的次数。之后让学生对表中数据进行分析,切身感受到虽然每组实验时,硬币正、反面向上的次数有时相差较大,但综合全班情况看(也就是当抛币的次数较多时),正、反面向上的1次数越来越接近,也就是可能性大致是。让学生亲身体会到,裁判员的方法是

2公平的。这种的教学,不仅令人耳目一新,而是把学生引入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一个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思维之趣,参与之乐,成功之悦。

五、引导观察,建立表象

实物、教具或投影比语言更有说明力和真切感。运用实物、模型或投影等,有助于学生化抽象为具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直观鲜明地揭示客观事物的关系,可以使他们获得较深的感受。

教学《周长》时,我用Flash动画课件演示一只小蚂蚁沿着树叶爬一圈的过程。让学生明白,小蚂蚁走一圈的路程就是树叶一周的长度。再用实物——三角形、圆形、长方形等,让学生拿着实物,从这些图形的任一点开始,顺着图形的周围用手指“画”一圈,指出这些图形的一周的长度。之后,再利用课件演示出三角形、圆形、长方形的一周的长度,从而让学生集累了丰富的感性认识,这下一步的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六、创设情境,激发求知

创设情境就是利用课件、录音等教学媒体来煊染课堂气氛,为不[这生提供特定的学习情境,把学生不自觉地引入到新知识的探究中去。

如教学三年级数学广角单元中《重叠现象》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教学情境:课件展示森林运动会中的情境图片,各种动物在参加运动会,同时出现画外音:参加“抢凳子”比赛的有5人,参加跳绳比赛的有4人,请同学们说一说,参加这两项的比赛的一共有多少人?(学生当然说是9人)可坐在树上的小猴子一数,却说参加这两项比赛的只有7个人,这是怎么一回事呢?(这一情境与学生的思维发生冲突,使学生强烈地想知道其中的原因,把学生带入到学习之中)

接着,老师有意请大家做这样的比赛游戏:先请5名同学做“抢凳子”游戏,请4名同学做跳绳游戏(有2名同学两项游戏都参加)。接着拿出两个竹圈,玩抢凳子游戏的同学站在第一个圈子里,玩跳绳的同学站在第二个圈里。同学们一看,马上明白了为什么参加两项比赛的只有7人的道理。

七、利用故事,激发联想

针对小学生爱听有趣的奇闻轶事的心理特点,在导入新课中,适当引入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故事、寓言、典故、迷语、趣闻等,可以帮助学生开展思维,丰富联想,可使他们兴致勃勃地投入新知识学习中去,变好奇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

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是这样开课的。老师说:“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个故事,你们想听吗?”这时老师打开课件,显示出西游记中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图片,并出现画外音:“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一天,天气特别炎热。师徒四人口渴难忍,唐僧让八戒去找西瓜解渴。不大一会,八戒抱着一个大西瓜回来了。唐僧说:“悟空,你把西瓜平均分成四份,每人一份,让大家解解渴吧。”八戒听了不高兴了。叫喊说:“西瓜是我找来的,我要吃两块才行。”唐僧听了,批评八戒,并说:“你吃两块,别人吃什么呢?这样是不以平的”!聪明的悟空听了,说:“没事,就给师弟两块,谁让他辛苦了呢!”悟空说完,真地给了八戒两块西瓜。八戒吃完西瓜,再看看悟空吃完的西瓜,嘴里却说:“我怎么和师哥吃得一样多呢?”听完故事教师说:“你们能告诉八戒这是为什么吗?”

这样的导入,既生动有趣,又蕴含着新知识。能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与教学有关的趣闻、故事作为新知识的切入点,能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为课堂教学成功铺下基石。

当然,新课导入的方法,远不止这些。关键是要言简意赅、引人入胜,能迅速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尽快地全身心地投放入到学习中去。但不管采用什么方式导入新课,都应当在传授知识、启迪智慧、陶冶情操诸方面取得好的效果。做到生动有趣,有的放矢,尽量给学生审美情趣上的满足。

第四篇:政治课教学如何体现新课改要求

政治课教学如何体现新课改要求

宋淳

一,在新课改条件下政治教师必须理解和把握好课改目标和新课程标准,转变教学理念,政治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的前提、基础和最基本条件。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结合学科教学特点,力争全方位地落实科学素养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因此,根据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际,我们高中政治教师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应树立这样一种理念,即“注重学生发展,关注学生个性需要;培养科学素养,体现与人文的结合;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多样学习方式;注意学科渗透,改变学科本位观念;构建多元评价,激励学生走向成功”。我们知道,在学生培养方向方面,新课程把教学目标定位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角度。新课程十分强调要求学生在经历和“实践”中实现自我领悟,在反思学习中重构自己的经验,从而形成自己的行动策略和方式,与此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的自我探索及学习能力。

所以,在新课改形势下,对于政治课教学来讲,最迫切的,最具根本性意义的就在于使政治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实现教育理念的现代化。传统的政治课教学认为只要满足了“让学生掌握一些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原理,使学生能对知识有一定的理解、巩固”即可。其实这是远远不够的,本人认为,政治课教学目标除了要满足以上内容外,还应该至少包含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观点、信念,转化成自己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二是培养学生养成符合社会主义的道德标准和良好行为习惯。也就是说,不但要让学生学到政治理论知识,还要教会学生用这些知识认识和分析各种社会政治、经济现象,即“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他们面对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能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问题,用自己的头脑去思索问题,用自己的实践去改变行为。我觉得教师都应当完成这个思想观念的转变,使政治课从知识传授型向知识实践型转化。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新课改中政治教学改革的成功,才能培养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需要的新型人才。

二、在新课中政治课必须改革教学方式、方法,这是政治新课程实施能否顺利实现其目标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先进的教学理念要通过先进的教学方式、方法体现出来,而教学理念转变本身也要在教育教学方式转变中进行,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理念不转变,方式、方法转变就没有了方向,没有了基础;方式、方法不转变,理念转变就失去了归宿,失去了落脚点,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必须改革高中政治课教学方式和方法,而要改革政治课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就必须彻底打破封闭、单项、机械、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所以,我认为,高中政治教师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努力做到:第一,要结合政治新教材的内容,有针对性地分析现实社会及生活中活生生的各种政治、经济、文化现象或事例,尤其是要善于将当今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时政热点与书本中抽象的政治理论知识生动、形象地相结合起来。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对政治课感兴趣,接受所学的政治理论观点,从而加深对政治理论知识的理解。第二,在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特别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要想方设法让他们动起来。比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鼓励学生在全班同学面前谈自己于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让大家一起讨论研究问题之所在,并从课本中寻找解决的办法。例如,在经济生活中我们的学生会遇到人民币与外汇的兑换问题,甚至于会涉及到外汇的“卖入价”和“卖出价”的问题,这在高一政治新教材中就能帮助学生找到答案。第三,政治教师还要结合新课程的要求,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比如,除常规方法外,我们还可以运用图画演示、幻灯、录音、录像等直观感知的教学法,把多媒体等现代化信息技术充分利用到政治教学中去,此外参观法、实际演练法、研讨教学法及情感体验教学法都可以尝试。第四,新课改的政治教学必须将群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结合起来,高中政治新教材的内容和事例的设置很强调体现学生的个性差异性,这就要要求在政治教学中要针对不同生活经历、性格气质、兴趣爱好的学生,进行多侧面、多样化的个别教育,以此来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政治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通过群体教育个人,给学生以温暖和信心,使集体成员间互相激励,促进个人的进步。

另外,作为高中政治教师,尤其是高一年级使用着新教材的政治教师,要适应新课改的要求,转变政治课的教学方法,还需要在政治教学中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其实,这是现代师生关系的核心要求,是一直以来我们所倡导的,同时也是新课改教学方式、方法转变的重要条件和客观要求。新课程改革对教学的定义有了根本性的变化:“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新课程改革把教学的实质定义为交往、互动,这种观念的转变,必然要求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学过程的交往、互动,意味着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真正把教学看作是师生共渡的生命历程,共创的美好体验,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而如果我们政治教师在教学中没有民主、平等思想的话,是不可能实现这种转变的。

三、在新课改中政治课教学要注重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这是政治新课实施能否实现其最终目标的重要环节和关键。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这次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和成功与否的显著特征。学生的学习方式由教师的教学方式决定,因此,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以教师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前提的。过去我们的政治课堂教学主要是以“灌输—接受”为主,学生的学习方式也主要是以“听讲—背诵—练习—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为主,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政治教师注重的是如何把知识、结论准确地给学生讲清楚,学生只要全神贯注地听讲,把老师讲的记下来,考试时准确无误地答在卷子上就算达到了目的。这样学生的学习纯粹成了被动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不仅窒息了学生的思维和智力,更严重的是摧残了学生学习政治知识的兴趣和热情,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而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状况。

因此,适应新课改的要求,高中政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把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索、研讨等认识活动突出表现出来,关注学生学习方式、思维方式的差异,引导学生以质疑问难、动手实践、调查探究、交流辩论、自主合作等多种方式进行学习,甚至让学生走出政治课堂、走出学校、走向社会,选择并逐渐形成自己的学习方式。以此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他们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成为他们经历从问题的提出到自主设计方案解决问题并获取结论的过程。并且通过这样的研究型、参与型、体验型、实践型的学习,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实现由被动接受性学习向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等多样化学习方式的转变,并使学生在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以及亲身参与、发现和探究学习过程中,逐渐地掌握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精神。

总之,在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政治教师必须以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导,以新课标、新教材为依据,以政治课堂为主阵地,不断深化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积极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从而实现政治新课程改革的最终目标。

第五篇:例谈数学教学的导入

浅谈数学教学的导入

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数学课的导入环节十分重要。它不仅关系到整堂数学课的成功与否,而且更能体现一个数学教师的基本素质。导入环节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听课情绪和继续学习的动力。优秀教师往往非常重视这一环节在整个教学过程的重要作用,精心设置导入素材,组织导入程序,为一堂课的展开做好充分的铺垫和准备,以达到满意的开场效果。下面结合个人平时的教学经验,浅谈几种导入技巧,供同行们参考。

一、以旧引新,自然入题:

数学是一门连贯性强的学科,前后知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为一堂数学新授课,我们可以充分借助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在复习检测已学知识的基础上自然引入新课题。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全等判定

(四)时,我们可以先让学生回顾已学过的三种三角形全等判定(SAS、ASA、AAS)方法时,比较三种判定方法中三个条件中都有一个条件是角,自然提出新课题:“如果三个条件中没有角条件时,能否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吗?”从而引出探究问题:“当两个三角形有三条边对应相等时,这样的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从而引出课题:“三角形的全等判定

(四)――边边边定理”。

二、奇中生疑,设置悬念:

疑问是求知的第一动力,在数学课堂中,学生同样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在上课前事先给学生一针强大的“疑问兴奋剂”,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而不由自主的投身到探究数学知识的活动中来,为知识的探究铺垫了平坦的道路。

例如:在教学有理数的乘方时,我改变了过去那种开门见山点题法,而是有意识的设置这么一个悬念,让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进入新知识的学习。导入过程如下:

1、动手实践:折纸游戏并回答:一张1mm厚的硬纸片对折一次有多厚?

2、对折两次有多厚?对折3次呢?

3、猜想:一张1mm厚的纸片(足够大)对折20次后大约有多厚?

4、导出惊人的结果:一张1mm厚的纸片(足够大)对折20次后大约有10000多米高,比世界最高峰还要高。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今天学习的新内容―――有理数的乘方就能给我们科学的答案。学好这一部分内容后我们能很好的解释这种现象。从而引出课题。

三、连线实际,寓于生命:

数学新课程理念之一就是倡导数学学习应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要学有价值的数学,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价值体验和数学的应用意识。可以这样说,数学的应用是数学的生命力。一堂数学新授课,如能在导入环节中让学生尽情体验新知识的价值,体验其与生产、生活的紧密联系,则学生的求知欲望就高,学习的动力就大,教学的效果就好。

例如:在教学概率与统计时,可以结合社会实际创设这么一个情境:商场举行有奖销售活动,游戏规则如下:由商家掷两枚质地均匀的骰子(六个面,每个面依次刻有1、2、3、4、5、6这六个数字),顾客可押2、3、4、5、6、7、8、9、10、11、12这11个点数的任意一个,若押的点数恰好等于商家所掷的两枚骰子的点数之和,则表示中奖。假如你是顾客,应该怎样押?中奖的机会就大些。从而引出课题,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又如:在教学三角形全等判定

(二)―――角边角定理时,我从生活实际出发,设置这样一个猜想导入问题:现有一块三角形装饰板,不小心被打破裂分成如图所示的三块。小明想到玻璃店划一块同样的玻璃,为方便携带,小明只打算拿其中的一块去玻璃店,你认为他应该带哪一块去?从而引出课题:三角形全等的

A 判定

(二)――角边角定理。

四、借助史料,故事引入:

B C 数学不仅是一门学科,也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文化。这是新课程理念的数学观。作为一种文化,数学也有着丰富的历史渊源,它的历史渊源是数学教学的宝贵财富。借助这些素材可以丰富学生的数学视野,激发他们探求数学知识的兴趣,以更高昂更饱满的热情投身到学习中去。

例如在教学勾股定理、七巧板等知识时,我常常先参看相关的资料书,将这些数学史料制作成数学故事,用课件或灯片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体验数学丰富的内涵美的同时给学生注入了一支强心剂,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从而对整个知识的探究起到良好的效果。

总之,导入环节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我们应该根据教学知识点的特征以及前后知识的联系,精心安排素材,设置导入程序,让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投身到新知识的探究活动中去,力求创设高效的课堂教学效率。

下载导入课如何体现新课改要求例谈(最终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导入课如何体现新课改要求例谈(最终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例谈小学语文课导入方法

    让精彩从头开始 —例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多样导入 泾源三小 马艳茵 摘要: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如同一出戏的“序幕”。好的导入能引起学生的......

    例谈初中历史课堂导入的方法

    例谈初中历史课堂导入的方法 东庄一中陈金利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在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成功的导入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从......

    新课导入的基本原则与要求

    新课导入的基本原则与要求 一般地说,导入新课,设计导语,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符合教学的目的性和必要性 课堂教学导入,一定要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来精心设计导语,与教学目标无关的......

    落实课标精神,体现素质教育要求,

    落实课标精神,体现素质教育要求, 进一步推动中考命题改革 盐城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我市2008年中考是基于课程标准的学业水平考试,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终结性考试。考试的目的是全面......

    例谈微课导入的误区对策与原则(共5则)

    例谈微课导入的误区、对策与原则 摘 要 微课导入是微课进入主体部分之前的先导、序曲或铺垫,是微课的重要环节和组成部分,关系到微课能否吸引学习者,进而影响微课的学习效果。......

    例谈高中生物课堂导入环节的设计

    文/刘 薇 【摘 要】导入是一堂完整的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部分。在一堂课的教学活动中,科学恰当的导入不仅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活跃课堂氛......

    高中物理说课例谈

    高中物理说课例谈近几年以来,各省以及全国举办的说课比赛越来越多,通过说课来反映教师口头表达,更加能显示出教师对课本内容理解的广度和深度,反映教师对课堂的驾驭能力。做......

    平方差公式课例精选(游戏导入)

    金迈思数学“平方差公式”课例精选——游戏导入课题: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15.2.1平方差公式” 【游戏导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平方差公式的本质,即结构的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