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考作文历史素质与高
历史素质与高考作文
江苏省东台市第一中学顾平
“非典”时期的非常高考尘埃落定,又一批立意隽永、文笔活泼的高考优秀作文浮出水面。作为一位中学历史教师,笔者近年来沿着高考作文改革发展和历史研究性学习的脉络作了一些跟踪性的对比研究。综观历年高考佳作,无不具有较为丰厚的历史底蕴,闪烁着人文精神的光芒和理性思维的色彩。我认为:“高考中最大分值的一条题目”本身就蕴含对学生历史素质的考量,应当重视语文和历史学科的兼容,以历史素质的提升来支持和拉动高考作文的创新。
历史典籍——高考作文主题由头
文史本是同根同源。所谓文以载史,史以文传。自恢复高考制度以来,高考作文合着时代的节拍,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从命题作文、供料作文到近年来的话题作文,高考作文逐步回归“素质教育”的本文,即跳出恪守文体知识和写作范例的套路,给予考生更自由的写作空间,更有利于个性差异的发展。近几年全国卷作文的话题,无论是2000年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2001年的“诚信”、2002年的“心灵选择”,都是设计一个“指导语”,框定一个较为宽泛的写作范围,让考生自主发挥。这样,俯拾可得的寓言、童话、小品文都可以成为话题作文的由头。早在1981年,全国卷作文“毁树容易种树难”就以《战国策?魏策》中一则小品为由头,今年的全国卷作文题更让人眼前为之一亮。“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的话题,切中中国传统文化中社会评价性心理的痼疾,引发考生乃至全社会的深入思考。所选《智子疑邻》语出《韩非子》,曾入编初中语文教材,浅显的文字小学生都能读懂。事实上先秦诸子百家是中华民族思想的先驱,其传世作品大多言简意赅,一事一理,至今仍闪烁着理性的火花,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无怪乎不少中学语文教师在阅罢高考文题后如释重负,欣喜它的朴实无华、大巧若拙,既出人意料之外,又全在情理之中。相信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会带着学生在诸如《四书五经》、中外寓言等历史文献的短章中流连一番。
史事名人——高考作文素材来源
2001年,一篇《赤兔之死》炒热了一位作文特长生,同时也使人们开始关注高考优秀作文选材的一些共性。既然话题作文不易走题,选材便成为关键。五千年中华历史文化,浩如烟海的人类文明,本来就是一个巨大的素材库。笔者浏览过2002年全国卷“心灵的选择”的一批满分、高分作文,发现其中不少都是汲取中外历史文化的养分,以历史事件和名人为题材,围绕高考给出的话题,以青春的心怀去阐述去感知。山东考生的那一篇《刺秦》,浓缩了荆轲刺秦王这一历史事件,通过壮士的内心独立,凸显决斗前夜心灵的痛苦挣扎和艰难抉择。荆轲最终放弃刺秦,甘愿捐躯:“图穷匕现,我用匕首去刺秦王却给了他逃跑的机会;环柱而走,我有九次机会,却让他能拔剑伤我;倚柱而骂,我要保持太子的尊严。侍臣杀我时,我想起了天下苍生,他们没有看见我眼角的那颗英雄泪。”这样的结局,与张艺谋大片《英雄》的架构不谋而合。既不违背史实主线,又有自己独特的视角,展现荆轲心系天下苍生的胸怀,不禁让人拍案叫绝。再如江苏考生的一篇《历史,从那一夜开始》,聚焦的是司马迁受刑前的那个“暮秋之夜”。是“用高贵的头颅证明历史的清白”,还是“为了成就一部属于大汉的史书,做一个不完全的男子”?司马迁必须在日出之前做出选择。文末“一阵秋风呜咽着,吹起《史记》发黄的纸页”把读者的视线拉回现实的时空,点明“真正的勇敢不是为某件事壮烈地死去,而是为某件事卑贱的活着”的题旨。类似的佳作还有《昭君的选择》、嵇康《心在刀刃上选择》、西施《选择牢笼》等,都成为十分耐读的历史叙事散文。近年来,一些考生从四大名著中寻找创作灵感,或反弹琵琶,或旧说新解,像今年全国卷作文中出现的《孙悟空下岗记》、《宝钗鸣冤》等,同样搅动阅卷老师和读者的眼光。即使是写议论文,历史事件、名人名言往往是被作为有力的例证,增强论点的说服力。今年全国卷一篇《感时花溅泪》的作者,就是把李清照从“兴尽晚回舟”到“载不动许多愁”的物是人非,古代诗人咏月时不同心绪,“情人眼里出西施”、“一个千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等信手拈来,自然妥贴地阐发人的感情亲疏对认知态度的影响,可谓入情入理。
经典美文——高考作文的写作范例
虽说文无定法,但经典自有经典的共性。对传世佳作的反复解读会为高考作文提供体裁选择、架构设计等方面的借鉴。事实上,现场完成的800字作文,如果没有从形式到内容的创新,难以在数以百万计的考卷中脱颖而出。最值得一提的是高考作文中的文言文(古白话)版本,实属凤毛鳞角,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去年有江苏考生蒋昕捷以纯熟的古白话写成的《赤兔之死》一纸风行,今年北京一考生的《转折》,更是以通篇文言,从鹰鹫之辨说到转折之义,激起一片叫好。当然,文言文高考作文也引起争辩,从教改导向上并不提倡写文言作文,但对于那些具备相当的历史学识和古文功底的考生来说,为什么不允许扬其所长,凸现特色?鲜见的诗歌作文也是如此,既然高考文体不限,现应最大限度地开禁,今年陕西一考生的“无题”,应当是一个大胆的尝试。2002年,江苏一位考生摹仿《诗经》中《孔雀东南飞》的叙述风格写成的一篇反映大学生“西南飞”的记叙文也颇有意思,尽管其情节构架一般,但因语言出彩,也被评为满分作文。此外,近年来不少优秀的议论文作文实际上已具备杂文和哲理性散文风格。2000年《回答》、2001年的《千年一叹》、《诚信归去来》等,无疑是以鲁迅、余秋雨等大家名作为范,融入当代学子的理性思考,谈古论今,信马由缰。
人文精神——高考作文的主题依托
高考作文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进步,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起到了龙头作用。回顾这十年,高考作文走过从命题、供料到话题作文的转变,这其间变化中也有不变。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考测学生的思想修养,这是不变的。所以不管今后文题怎么变,这一“主旋律”不会变。2001年的“诚信”,触及了中华传统美德,也是现代社会道德中最核心的规范——诚实守信;2002年“心灵的选择”则要求学生在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义与利等层面作出正确的选择;今年的话题,思辩感情亲疏对事认知态度的影响,实际是要求学生“捕捉理性的灵光”(一满分作文题目)。因此,我认为,在高中作文教学中,除了加强学生写作技艺的锤炼,更重要的是主题的提炼升华。中外文化传统中的人文精神,如民族大义、传统道德、人间真情等等,应当是一根红线,贯穿写作教学始终。我们固然应当允许学生对世象时弊作一定程度的抨击,但灰暗的色调不应当出现在学生作文中,这一点我想也是历年高考作文阅卷把握的一项原则。
以外行人的眼光看高考作文,未免有些班门弄斧的味道。本意是呼吁教育界同行,不要漠视历史,应当注意文史知识与各个学科的配合渗透,毕竟“谈史使人明智”,喜观历史的好处不仅在高考作文。《赤兔之死》作者是一位理科学生,去年北京理科高考状元曾把《中国通史》读了几遍,这似乎是再有力不过的例证。
通联:江苏省东台市第一中学顾平
邮编:224200E-mail:seacn@sohu.com
第二篇:历史素质考与高考作文试
历史素质与高考作文
江苏省东台市第一中学顾平
“非典”时期的非常高考尘埃落定,又一批立意隽永、文笔活泼的高考优秀作文浮出水面。作为一位中学历史教师,笔者近年来沿着高考作文改革发展和历史研究性学习的脉络作了一些跟踪性的对比研究。综观历年高考佳作,无不具有较为丰厚的历史底蕴,闪烁着人文精神的光芒和理性思维的色彩。我认为:“高考中最大分值的一条题目”本身就蕴含对学生历史素质的考量,应当重视语文和历史学科的兼容,以历史素质的提升来支持和拉动高考作文的创新。
历史典籍——高考作文主题由头
文史本是同根同源。所谓文以载史,史以文传。自恢复高考制度以来,高考作文合着时代的节拍,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从命题作文、供料作文到近年来的话题作文,高考作文逐步回归“素质教育”的本文,即跳出恪守文体知识和写作范例的套路,给予考生更自由的写作空间,更有利于个性差异的发展。近几年全国卷作文的话题,无论是2000年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2001年的“诚信”、2002年的“心灵选择”,都是设计一个“指导语”,框定一个较为宽泛的写作范围,让考生自主发挥。这样,俯拾可得的寓言、童话、小品文都可以成为话题作文的由头。早在1981年,全国卷作文“毁树容易种树难”就以《战国策?魏策》中一则小品为由头,今年的全国卷作文题更让人眼前为之一亮。“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的话题,切中中国传统文化中社会评价性心理的痼疾,引发考生乃至全社会的深入思考。所选《智子疑邻》语出《韩非子》,曾入编初中语文教材,浅显的文字小学生都能读懂。事实上先秦诸子百家是中华民族思想的先驱,其传世作品大多言简意赅,一事一理,至今仍闪烁着理性的火花,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无怪乎不少中学语文教师在阅罢高考文题后如释重负,欣喜它的朴实无华、大巧若拙,既出人意料之外,又全在情理之中。相信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会带着学生在诸如《四书五经》、中外寓言等历史文献的短章中流连一番。
史事名人——高考作文素材来源
2001年,一篇《赤兔之死》炒热了一位作文特长生,同时也使人们开始关注高考优秀作文选材的一些共性。既然话题作文不易走题,选材便成为关键。五千年中华历史文化,浩如烟海的人类文明,本来就是一个巨大的素材库。笔者浏览过2002年全国卷“心灵的选择”的一批满分、高分作文,发现其中不少都是汲取中外历史文化的养分,以历史事件和名人为题材,围绕高考给出的话题,以青春的心怀去阐述去感知。山东考生的那一篇《刺秦》,浓缩了荆轲刺秦王这一历史事件,通过壮士的内心独立,凸显决斗前夜心灵的痛苦挣扎和艰难抉择。荆轲最终放弃刺秦,甘愿捐躯:“图穷匕现,我用匕首去刺秦王却给了他逃跑的机会;环柱而走,我有九次机会,却让他能拔剑伤我;倚柱而骂,我要保持太子的尊严。侍臣杀我时,我想起了天下苍生,他们没有看见我眼角的那颗英雄泪。”
这样的结局,与张艺谋大片《英雄》的架构不谋而合。既不违背史实主线,又有自己独特的视角,展现荆轲心系天下苍生的胸怀,不禁让人拍案叫绝。再如江苏考生的一篇《历史,从那一夜开始》,聚焦的是司马迁受刑前的那个“暮秋之夜”。是“用高贵的头颅证明历史的清白”,还是“为了成就一部属于大汉的史书,做一个不完全的男子”?司马迁必须在日出之前做出选择。文末“一阵秋风呜咽着,吹起《史记》发黄的纸页”把读者的视线拉回现实的时空,点明“真正的勇敢不是为某件事壮烈地死去,而是为某件事卑贱的活着”的题旨。类似的佳作还有《昭君的选择》、嵇康《心在刀刃上选择》、西施《选择牢笼》等,都成为十分耐读的历史叙事散文。近年来,一些考生从四大名著中寻找创作灵感,或反弹琵琶,或旧说新解,像今年全国卷作文中出现的《孙悟空下岗记》、《宝钗鸣冤》等,同样搅动阅卷老师和读者的眼光。即使是写议论文,历史事件、名人名言往往是被作为有力的例证,增强论点的说服力。今年全国卷一篇《感时花溅泪》的作者,就是把李清照从“兴尽晚回舟”到“载不动许多愁”的物是人非,古代诗人咏月时不同心绪,“情人眼里出西施”、“一个千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等信手拈来,自然妥贴地阐发人的感情亲疏对认知态度的影响,可谓入情入理。
经典美文——高考作文的写作范例
虽说文无定法,但经典自有经典的共性。对传世佳作的反复解读会为高考作文提供体裁选择、架构设计等方面的借鉴。事实上,现场完成的800字作文,如果没有从形式到内容的创新,难以在数以百万计的考卷中脱颖而出。最值得一提的是高考作文中的文言文(古白话)版本,实属凤毛鳞角,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去年有江苏考生蒋昕捷以纯熟的古白话写成的《赤兔之死》一纸风行,今年北京一考生的《转折》,更是以通篇文言,从鹰鹫之辨说到转折之义,激起一片叫好。当然,文言文高考作文也引起争辩,从教改导向上并不提倡写文言作文,但对于那些具备相当的历史学识和古文功底的考生来说,为什么不允许扬其所长,凸现特色?鲜见的诗歌作文也是如此,既然高考文体不限,现应最大限度地开禁,今年陕西一考生的“无题”,应当是一个大胆的尝试。2002年,江苏一位考生摹仿《诗经》中《孔雀东南飞》的叙述风格写成的一篇反映大学生“西南飞”的记叙文也颇有意思,尽管其情节构架一般,但因语言出彩,也被评为满分作文。此外,近年来不少优秀的议论文作文实际上已具备杂文和哲理性散文风格。2000年《回答》、2001年的《千年一叹》、《诚信归去来》等,无疑是以鲁迅、余秋雨等大家名作为范,融入当代学子的理性思考,谈古论今,信马由缰。
人文精神——高考作文的主题依托
高考作文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进步,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起到了龙头作用。回顾这十年,高考作文走过从命题、供料到话题作文的转变,这其间变化中也有不变。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考测学生的思想修养,这是不变的。所以不管今后文题怎么变,这一“主旋律”不会变。2001年的“诚信”,触及了中华传统美德,也是现代社会道德中最核心的规范——诚实守信;2002年“心灵的选择”则要求学生在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义与利等层面作出正确的选择;今年的话题,思辩感情亲疏对事认知态度的影响,实际是要求学生“捕捉理性的灵光”(一满分作文题目)。因此,我认为,在高中作文教学中,除了加强学生写作技艺的锤
炼,更重要的是主题的提炼升华。中外文化传统中的人文精神,如民族大义、传统道德、人间真情等等,应当是一根红线,贯穿写作教学始终。我们固然应当允许学生对世象时弊作一定程度的抨击,但灰暗的色调不应当出现在学生作文中,这一点我想也是历年高考作文阅卷把握的一项原则。
以外行人的眼光看高考作文,未免有些班门弄斧的味道。本意是呼吁教育界同行,不要漠视历史,应当注意文史知识与各个学科的配合渗透,毕竟“谈史使人明智”,喜观历史的好处不仅在高考作文。《赤兔之死》作者是一位理科学生,去年北京理科高考状元曾把《中国通史》读了几遍,这似乎是再有力不过的例证。
通联:江苏省东台市第一中学顾平
邮编:224200E-mail:seacn@sohu.com
一、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
1、以既有的成就为基础,确立人生的方向,提供奋斗的策略。
2、突破生活的格线,塑造清新充实的自我。
3、准确评价个人特点和强项。
4、评估个人目标和现状的差距。
5、准确定位职业方向。
6、重新认识自身的价值并使其增值。
7、发现新的职业机遇。
8、增强职业竞争力。
9、将个人、事业与家庭联系起来。
二、正确的心理认知
1、认清人生的价值
社会的价值并不被所有的人等同接受“人云亦云”并不等于自我的人生价值人生价值包括:经济价值、权力价值、回馈价值、审美价值、理论价 值。
2、超越既有的得失每个人都很努力,但成就并不等同。后悔与抱怨对未来无济于事,自我陶醉则像“龟兔赛跑”中的兔子。人生如运动场上的竞技,当下难以断输赢。
3、以万变应万变
任何的执着都是一种“阻滞”前途的行为想想“流水”的启示“学非所用”是真理
三、剖析自我的现状
1、个人部份健康情形:身体是否有病痛?是否有不良的生活习惯?是否有影响健康的活动?生活是否正常?有没有养生之道?自我充实:是否有专长?经常阅读和收集资料吗?是否正在培养其他技能?休闲管理:是否有固定的休闲活动?有助于身心和工作吗?是否有休闲计划?
2、事业部份
财富所得:薪资多少?有储蓄吗?有动产、有价证券吗?有不动产吗?价值多少?有外快吗?社会阶层:现在的职位是什么?还有升迁的机会吗?是否有升迁的准备呢?内外在的人际关系如何?自我实现:喜欢现在的工作吗?理由是什么?有完成人生理想的准备吗?
3、家庭部份
生活品质:居家环境如何?有没有计划换房子?家庭的布置和设备如何?有心灵或精神文化的生活吗?小孩、夫妻、父母有学习计划吗?家庭关系:夫妻和谐吗?是否拥有共同的发展目标?是否有共同或个别的创业计划?父母子女与父母、与公婆、与姑叔、与岳家的关系如何?是否常与家人相处、沟通、活动、旅游?家人健康:家里有小孩吗?小孩多大?健康吗?需要托人照顾吗?配偶的健康如何?家里有老人吗?有需要你照顾的家人吗?
四、人生发展的环境条件
1、友伴条件:朋友要多量化、多样化、且有能力。
2、生存条件:要有储蓄、发展基金、不动产。
3、配偶条件:个性要相投、社会态度要相同、要有共同的家庭目标。
4、行业条件:注意社会当前及未来需要的行业,注意市场占有率。
5、企业条件:要稳定,则在大中型企业;要创业,则在小企业。公司有改革计划吗?公司需要什么人才?
6、地区条件:视行业和企业而定。
7、国家(社会)条件:注意政治、法律、经济(资源、品质)、社会与文化、教育等条件,该社会的特性及潜在的市场条件。
8、世界条件:注意全球正在发展的行业,用“世界观”发展事业。
五、人生成就的三大资源
1、人脉:家族关系、姻亲关系、同事(同学)关系、社会关系。[解决方案]沟通与自我推销
2、金脉:薪资所得、有价证券、基金、外币、定期存款、财产(动产、不动产)、信用(与为人和职位有关)。
[解决方案]储蓄、理财有方、夫妻合作、努力工作提高自己的能力条件及职位。
3、知脉:知识力、技术力、咨讯力、企划力、预测(洞察)力、敏锐力。[解决方案]做好时间管理、安排学习计划、上课、听讲座、进修、组织内轮调、多做事、反复练习、经常做笔记、做模拟计划。
第三篇:认 识 高 考
一、什么是高考 认 识 高 考
(一)高考是为高校选拔有学习潜在能力的新生
这是国家教育部关于高考文件中的一句话。这句话概括性极高,有两个关键词:“选拔”、“潜在学习能力”。“选拔”好理解,优胜劣汰;“潜在学习能力”怎么理解?
“学习能力”:命题专家是这样描述的:“高考的终极目标和价值取向是考查考生的学习能力。”学习能力大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实践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潜在学习能力”:命题专家是这样描述的:“主要考查考生是否具有在未来的学习或工作中成功的可能性”;“预测一个学生在大学相关专业的学习上成功机会的有无和大小”;我们通常把“潜能”也称之为“流体能力”。考生及家长看完了上面的论述也不必紧张,这是个目标、方向。前面不是说了“终极目标”吗,但做为考生心里要有数,方向要明确。
(二)高考是考生的成人仪式
东亚特别是韩国、日本、中国的台湾及香港,都十分重视孩子参加高考这件事。我曾两次去韩国首尔考察,韩国的学生和家长以及社会对高考的重视程度比我们有过之,“非首尔大学不上“的学生为数不少,连续复读的考生也大有人在。日本社会则把学生参加高考定位在“成人仪式”层面上,高考是一件很重要,很严肃、很有影响、关乎全家的、十分隆重的大事。我国社会对高考的重视还停留在竞争、就业、追求的层面上,完全可以再提升到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重大事件的层面上,孩子参加高考意味他们已经长成大人。
(三)高考是考生承担社会责任的一次宣誓
既然高考是考生的成人仪式,那么孩子参加高考就是他们承担社会责任的一次宣誓。我极力主张考生要明确这一点,家长要与考生共同面对这一点。责任往大里说是民族、国家的责任社会的责任;往小里说是对父母、对家庭的一种责任。最本质的责任是首先要对自己负责。既然宣誓了就要努力学会承担这些责任,将高考全过程当成是承担责任的过程。
(四)高考是考生追求更高的社会地位和更高的生活水平的一次搏击。
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老主任曾经在一篇文章中专门有一段论述这个问题,他完全支持考生为更高的社会地位、更高的生活水平去参加高考!这是二十年前的事了,文章发表在《中国考试》杂志上,二十年前的社会氛围这个提法是需要一定胆识的!二十年后的今天再看这个观点似乎合常理。为更高的社会地位,为更高的生活水平,去搏击,无可非议,无可厚非,这是社会现实。
(五)高考是考生向自己极限的一次冲击
高考是难度的考试——向自己实力的一次冲击与挑战;
高考是速度的考试——在规定的时间完成全卷;
高考是心里品质的考试——心里品质是高考的基础;
总之,高考是考生向自己极限的一次冲击,是战胜自我的一次挑战,突破实力、超常发挥,需要良好的心里素质,需要树立信心,需要大无畏的勇气,需要坚强的意志、毅力、就像人们不断挑战人类极限一样。你成人了吗?你宣誓了吗?你搏击了吗?你挑战了吗?这就是高考!1
二、高考考什么(知识篇)
高考试卷、高考题型、高考试题这些属于高考检测的外在表现,或者说是高考形式高考载体:六个学科、四张试卷、若干种题型、若干道试题(包括试题的情景、材料等)。高考内容也就是高考检测的内在表现可以分为两大类:知识与能力。
在高考检测、高考命题中知识与能力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其一:高考在考查知识的同时侧重考查能力;
其二:高考考查任何一项能力都必须以相应的知识为载体;
下面我们先谈一谈知识的考查,知识又分为三个层次:
基础知识、主干知识、网络知识
为什么要考查基础知识?
为什么要考查主干知识?
查主干知识是为了保证学校教学秩序健康稳定有序开展;
为什么要考查知识网络?
检测受试者所具有的知识结构、体系、网络的完备程度是高考检测目标的一个很重要方面。为了让考生、教师直接听到命题专家的声音,下面我把命题专家对于知识考查的目标、方法和试题设计的思路,做一详细摘录,供考生、教师参考。
题目:强化主干知识,从学科整体意义上设计试题
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是高考检测的重要目标之一,对基础知识的考查,要求既全面又突出重点,重点知识是支撑学科知识体系的主要内容,高考命题时要保持较高的比例并达到必要的深度,构成学科试卷的主体。所谓保持较高比例和必要的深度也可以理解为重点知识重点考查。充分显示出重点知识在试卷中的突出地位。
知识的整体性是切实掌握学科知识的重要标志,高考命题是从学科知识整体意义的高度考虑问题的,目的是检测考生能否形成一个有序、网络化的知识体系,并从中提取相关知识信息,有效、灵活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知识的综合性则是从学科知识总体高度考虑问题的,在知识网络的交汇点上设计高考试题。
高考对基础知识考查要求全面但不刻意追求知识点的百分比和知识内容的覆盖面,而是强调高考试题的综合性和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
我建议每个考生把上面一段摘录多读几遍,反复体会,反复研究,反复思考,因为这是命题专家的观点,也是高考命题基本思路。
关于知识网络的建构我曾经这样描述过:一定意义上说高考复习就是老师指导学生自我编制学科的体系,框架和网络的过程。我也曾经打过这样的比喻:高考复习就是老师指导考生编织渔网,一个学科一张渔网,六个学科六张网。高考过程就是学生带上渔网乘船下海捕鱼,“纲举目张,鱼儿满仓“!为什么有的同学打不到鱼或鱼儿很少?原因就在于渔网有漏洞,也就是知识漏洞。
三、高考考什么(能力篇)
高考命题从知识立意转向能力立意后,在命题原则上是这样表述的:在考查知识的同时,侧重考查能力。随着课程改革,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入,这种能力倾向测试越来越清晰了,我认为当
2这是由浅入深的三个层级,高度概括这三个层级的价值指向应当是这样的:
学科能力测试——基础、思维能力测试——核心、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测试——灵魂。1.关于学科能力
翻开2012年全国高考《考试大纲》《考试说明》,翻开湖南卷《考试说明》,高考每一个学科的能力测试目标一清二楚,学科教师在开学第一课会把这些能力一一讲清楚的;高三总复习学科老师也会再一次强调的。一定意义上说学科能力是学科学习、学科复习的方向盘,设想一下如果汽车没有方向盘,只有油门,那会是什么结果呢?
2.关于思维能力
高考九个学科,若干种题型,若干道试题,没有一道试题不是考查思维能力的,说的通俗一点:每道题都得想!高考检测方向是减少题量,减少审题,看题时间和难度,减少答题量,增加什么呢?——思维量。
要“讨招取巧”,那些不是“法”,“法”是以思维品质为基础的,“讨招取巧”没有思维的基础。思维是可以训练的,要在学习过程中、要在复习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3.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以致用既是我们教学的重要目标,也是我们教学的薄弱环节,高考试题一联系实际、联系生活就变成了难题。学科学习,学科复习要树立学科意识,在生活中,在工作中有了学科意识就可以做到运用学科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高考命题一个很重要的原则是:问题立意,将社会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科技生活的热点问题、难点问题摆在考生面前,让同学们去认识、去思考、去解决,这就是实践能力的考查。
再说创新精神,精神不是能力,是一种价值取向,在高考具体操作上我们将这种精神具体化为探究能力,学生在学习中、复习中、生活中要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就是一个探究过程,高考各个学科特别是数、理、化、生都将探究能力的考查列为考查重点。
前面说的三个层级都是指检测方向而言,我以为高考检测的最高层面是“展示”,说的通俗一点就是“命题专家搭台,考生唱戏”。比如作文,英语的书面表达,无论是材料作文还是话题作文、或者是命题作文,这些都是台子,平台,不要把题目看的过重,忧心忡忡,那样做不对,重点是在这个台子上,这个平台上你的展示如何!高考要考查个性品质往往是通过展示这个环节来实现的。
关于知识的考查与能力考查的关系,我们再摘录一段命题专家的文章,做为高考考什么这两篇博文的小结:高考在考查知识的同时,逐步加强能力的考查,对能力的考查的强化离不开对基础知识的考查。高中阶段仍属于基础教育,高中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引导学生建构符合他们年龄特征和身心状况的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高考反对死记硬背,但不排除对所学知识的识记,强调
3能力考查不意味着要削弱对基础知识的要求,相反,学生是否具有较为扎实的基础知识是高考各学科命题前提,也是各学科培养能力的基础。
命题专家特别指出:近几年,相当一部分考生在答题中失误并不是缺乏思维的灵活性和敏锐,恰恰是基础知识有欠缺,甚至有所偏废所致。
四、高考命题的价值取向与命题原则
万事均有规则,高考命题也是有规则可循的。我们通过研究“评价标准”研究高考试题,与命题专家交谈,可以把握住高考命题原则的。我想从宏观、微观两个层面谈一谈我的一点点认识。
(一)、高考命题的价值取向
1、在改革探索中,高考命题正逐步实现“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在考查学生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同时,一是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二是注重联系生活实际,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考查学科主体内容,即中学重点内容;考查与大学学习相关密切的内容;(解读:高考复习是高中学习与高校学习的上衔接,高考命题是高校学习与高中学习的下衔接,因此高考命题的主力是高校教师)。
3、高考试题的立意、情景、设问的角度及方式要求:科学、可信、新颖、灵活。
4、高考试题各种题型起点低、入手容易,多数试题源于教材,属于常规试题,强调“三基”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
5、在学科知识的交汇点处设计试题,考查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6、试卷不是试题的堆砌,而是逻辑严密的有机统一整体。从哲学的角度看,高考试卷作为一个整体,由素材、题目、设句、选项组成,只有当它们以有序的结构组织在一起,试卷的整体功能才能大于各个部分之和。(解读:比如阅读的考查,从能力上分成四个层次:微观理解、宏观理解、评价、发散,这四个层次显示了阅读的逻辑顺序,也体现了逐步深入的逻辑关系。)
高考试卷的逻辑顺序还体现在全卷试题从易到难,每一种题型、每一道大题内部也是由易到难的排列顺序,试题及对能力的考查则是坚持低级向高级,由单一向综合,由综合向应用、由应用向探索的发展方向。
7、一题多问、一问多点、分解试题难点,让不同水平的考生都有做答空间,答对一点得一分、答对五点得五分,从而增加了试卷区分度。
(二)、高考命题原则
1、高考试卷、高考题型、高考大题的排列原则是:从易到难波浪式向前推进,高考试题为了达到区分度目标,采用“层层设卡,题题把关”的模式,在试题设计上采用“大开口,小出口”的架构,进去得分容易,出来得高分、得满分难!
2、“,这是为了保证考试公平公正,情景、材料是陌生的,没见过,在教科书之外,但答案在教科书内,考查的内容是考生熟悉的。
4、高考命题,高考试卷布局安排首先考虑主干知识,这是对考生刻苦学习的一种尊重。
从宏观、微观两个层面了解、认识高考命题原则,不但可以帮助考生提高高考复习的针对性,正确把握应试策略,还可以帮助考生调整复习心理、考试心理。
第四篇:业务员素质考查表
业务员素质评估表
惠州市冠申条码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门从事条码相关产品(条码打印机、条码扫描设备、条码打印机耗材、条码相关系统软件)的生产、开发及销售的高新企业。享有多年行业经验和优良的信誉,在广州、汕头、深圳、重庆、香港等地设有公司,自设标签纸厂、印刷厂、模切不干胶标签,因业务扩展需要,期待“精英”加盟,共拓美好明天!公司主页:
1.用自己的语言简要地给“销售”下一个定义(也就是什么叫销售)。
2.你认为一个合格的业务员应当具备哪些素质?
3.过去两年的收入分别是多少?希望未来两年的收入分别能达到多少?
4.你过去从事过业务员的工作吗?如果有,请写出你的工作感想,谈谈自己的成长经历;如果没有,请写出你想做销售的动机。
5.如果你这次应聘成功,你认为下一步自己需要加强哪些方面的能力培训或训练?
6.面对一个你从未联系过的新客户,你只有该公司的总台电话号码,接电话的前台小姐一直不肯给你转采购部,或者要求实名制转接,你该怎么办?请写出自己的应对策略。
7.如果一个客户拒绝你三次以上,你要不要放弃这个客户?如果是要,为什么?如果不要,你下一步该怎么做?
8.请简要地评价下自己的优缺点。
第五篇:2012成考历史冷战
五、冷战
(一)基本线索
1.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的实力急剧膨胀。德、意、日法西斯战败,英、法等国的实力遭到严重削弱,美国成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在欧洲,为了遏制战后人民民主力量的发展,稳定资本主义,美国开始实施“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推行冷战政策。它还拉拢英、法等国,组织了军事政治集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同时,苏联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战后力量也得到迅速的增长;针对美国的遏制,苏联和东欧新成立的人民民主国家一起组织了华沙条约组织,形成了两大集团对峙的局面。
2.在亚洲,美国发动了针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军事侵略,侵入朝鲜和越南,使战后世界局势进一步紧张。
(二)知识要点
1.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
二次大战中,美国由于本土远离欧亚战场,没有受到战争破坏;它又通过倾销军国、物质,发了横财。二次大战结束时,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大膨胀。战后时期,美国的工业生产总值,占资本主义世界工业总产值的1/3,到1948年占1/2强;它的黄金储备,约占资本主义世界黄金储备的3/4;它还是世界上首先掌握核武器的国家。
战后,在欧洲等地,陆续建立了许多人民民主国家,苏联在这些人民民主国家有巨大的影响力。美国不仅不能容忍苏联等人民民主国家的意识形态,同时,也感到自己称霸世界的战略利益受到了挑战,于是,美国采取了除战争以外的一切办法,来“遏制共产主义”,稳定资本主义,维护自己的霸权地位,这种政策被称为冷战政策。
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政策声明,意思是美国要干涉世界各国的内政,这就是人们称为“杜鲁门主义”的政策。美国国会支持杜鲁门主义的政策,当即批准向希腊、土耳其先提供4亿美元的经济、军事援助。由于美国干涉,希腊共产党领导的游击战争遭到失败;西欧掀起了一股反共逆流。
1947年6月,美国国务马歇尔发表演说,提出了美国准备援助欧洲各国复兴经济的计划,这被称为“马歇尔计划”。尽管参加该计划的受援国要接受美国提出的政治、经济附加条件,但还是有许多国家接受了它。三四年间,美国用于马歇尔计划的款达一百多亿美元,对西欧经济的复兴、资本主义制度的稳定起了重要作用。但美国对西欧的控制也随之加强。
2.北约和华约
1949年4月,美、英、法、荷、比、卢、加、挪、冰岛、葡、意和丹麦12国的代表,在华盛顿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公约内容:规定“进行集体防御”,当一国遭到“武装攻击”时。其他缔约国应“采取视为必要之行动,包括武力之使用”。组织机构及成员扩大:根据这项公约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它有统一的军队。加入北约组织的除签订公约的12国外,1952年又有土耳其和希腊加入,1955年联邦德国加入,1982年西班牙加入。到此时共有16个成员国。
为了对付北约组织,苏联和波、捷、民主德国、匈、罗、保、阿于1955年5月在华沙签订了《友好合作互助条约》,通称华沙条约。根据这项条约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
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的建立,使世界上出现了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严峻局面。
3.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
朝鲜战争
日本投降以后,美、苏军队以北纬38度线为界分别进驻朝鲜南半部的北半部,朝鲜从此处于分裂状态。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操纵联合国通过了关于朝鲜问题的提案,纠集了15个国家的军队,组织了以美军为主的“联合国军”进攻朝鲜北部,把战火烧到中国边境。中国人民派遣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朝中人民把美国侵略军赶回到38度线附近。1953年,美国被迫签订《朝鲜停战协定》。
越南战争
1954年以后,美国逐渐取代法国在印度支那的地位。美国为了阻挠越南南北统一,长期霸占越南南方,在60年代把战争强加在越南人民头上。先是进行由美国军事倾向直线指挥南越军队的“特种战争”,后来又派部队到越南南方直接参战,把“特种战争”升级为“局部战争”,侵越美军逐渐增加到五十多万人,但仍然无法实现侵略目标。越南人民的抗美救国战争最后取得了胜利。1973年,美军被迫从越南南方撤走。两年后,美国支持的南越政权被推翻。越南实现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