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GMER背景下构建合格医学生的培养体系 - 中国高教改革与发展网
在GMER背景下构建合格医学生的培养体系
雷寒
重庆医科大学
随着世界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全球化的力量在医学教育中的作用日益明显。在世界范围内,医生应具备的许多素质和基本能力都是一致的,是国际上可比性和通用性较强的学科专业之一。医生可在不同的国家学习医学和提供卫生保健服务,建立共同教育标准和相互承认专业执业资格势在必行。2002年4月美国纽约中华医学基金会(CMB)的国际医学教育组织(IIME)制定了《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Global Minimum Essential Requirements in Medical Education, GMER),为各国在医学教育标准方面的互认搭建了一个国际性平台,通过“最基本要求”,使得不管在任何国家培养的医生都达到在医学知识、技能、职业态度、行为和价值观等方面的最基本要求。
全球标准的问世,为解决我国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规范医学院校管理,保证医学教育质量,提供了有利时机。教育部组织成立了“中国医学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研究”课题组,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为依据,以WFME《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标准》、IIME《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GMER)》和WHO《本科医学教育质量保障指南》为主要参照,制订了《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包括毕业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35项)和医学本科教育办学标准(10领域44项)。
《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构建了我国医学教育融入国际医学教育的桥梁,诠释了国际医学教育标准的内涵,以此改革与发展我国的医学教育,才能顺应国际医学教育发展的趋势,更快更好地接近国际医学教育的前沿;以此为蓝本构建医学生的培养体系是我国医学教育改革的命脉。我校在充分理解《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内涵的基础上,以《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认证为契机,结合学校实际办学情况,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为核心,融合医学理论知识、临床技能、人文素养、职业精神、科学态度的教育与培养”为理念对我校医学生的培养体系进行了顶层设计。
1.培养体系的构建
在吸取国内外医学教育改革的先进经验基础上,我校着力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符合现代医学教育思想和目标的人才培养体系,在“课程体系的优化、教学方法的转变、考核评价方式的改进、临床教学的改革”等方面进行着不懈的努力与探索。1.1课程体系的优化
正如世界医学教育会议在讨论全球医学教育改革和人才素质要求时,明确指 1 出“医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促进全体人民健康的医生”,“应该促使医学教育在结构、关系、教程和结果上有近期和远期的转变,为21世纪重新设计和培养医生”,可以说传统医学教育模式已经很难培养出21世纪需求的医师,必须改变培养模式,重构新的课程体系。首先在课程内容方面进行改革,一是注重人文、社会科学的教育,如人文关怀、以人为本思想的发展,以及人际沟通的技巧、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等;二是开设卫生经济学、卫生法学和医学社会学等课程;三是加强全科医学、急诊医学和预防医学的教育与实践;在课程组织及形式方面进行了课程的整合、模块课程的组建、实验课程的重建。1.1.1横向与纵向的课程整合
传统的医学教育多采取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课程负荷重、重复性高, 且课程间缺乏整合,因此,我们对医学生培养计划中的生物医学课程和临床医学课程进行了整合,将学科课程人体解剖学、细胞生物学、医学遗传学、组织胚胎学、病理学整合为人体形态学总论;将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等整合为人体技能学总论,实现生物医学课程的横向整合;并以人体器官系统为主线,按照“形态结构-功能-疾病-药理”认知规律组织课程内容,形成循环系统结构功能与疾病、运动系统结构功能与疾病、呼吸系统结构功能与疾病、神经系统结构功能与疾病、内分泌系统结构功能与疾病、免疫系统结构功能与疾病、消化系统结构功能与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结构功能与疾病等8门课程,将生物医学课程和临床医学课程进行纵向整合,注重对知识的融合及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为适应现代医学模式对医学人才的要求,在第2学期为学生开设了新的《临床医学导论》课程,融入医学史、未来医学模式、健康与疾病、职业道德、医患关系、临床思维、名家谈医等内容,使医学生早期接触临床,明白职业的神圣、肩负的责任、追求的目标,以培养他们对医学事业不断的探究与创新能力。1.1.2模块课程的组建
全球标准对医学生的职业素质、终身学习能力、获取信息能力、人际沟通技能、团队协作精神、批判性思维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和群体预防意识等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结合本校开设的必修课、限选课、任选课的内容,搭建了以职业素质、专业能力、科学态度、拓展知识为板块的课程体系,主要以基本素质教育课程、职业生涯规划、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体现职业素质的培养;以医学基础知识、临床医学知识与技能、公共卫生与群体健康、信息管理等课程突出专业能力的培养;以开放创新型实验平台培养严谨与创新的科学态度;以选修课和讲座的形式拓展医学前沿知识,由此形成4大模块课程。1.1.3实验课程体系的重建
实验教学的改革是培养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重要保障,2007年学校对实验教学及实验室管理模式进行了改革,整合实验教学资源成立实验教学管理中心,目前已建成包含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4个重庆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药学实验教学中心、临床检验诊断学实验教学中心、护理实验教学中心、口腔实验教学中心在内的8个实验教学中心。培养计划中凡超过16学时的实验课均独立开课,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超过50%),减少验证性实验时数;并为学生开放暑期创新型实验、开放性实验平台,培养医学生的科学精神。1.2教学方法的转变
既往的医学教育多以教师为中心,注重医学知识的灌输,学生被动式接受,缺乏讨论及思考,不利于训练学生自我学习、主动学习、终身学习的习惯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施以案例为中心的教学(case study)、以问题为中心的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才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我校医学课程整合的实施,要求课程教学的10-15%教学时数采用PBL教学方法,配合恰当的理论教学,以解决临床实际问题为内容,并逐渐从单一的临床教学阶段的PBL教学延伸到学科整合型PBL教学。另外,随着学校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学校所有对本科生开设的课程均100%开展网络辅助教学,实行网上修改作业、答疑及讨论。网上课程资源的不断建设为学生提供了弹性的学习时间和空间,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动学习搭建了平台。1.3考核评价方式的改进
考核不仅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方法,也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正确学习的重要手段之一。常用的考核评价一般以课程的期末考试成绩为主,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能力评价,随着课程体系的整合与教学方法的转变,必然促发考核方法的改进,需要通过对学生学业的过程考核,如考核实验的观察记录、课堂讨论、实习手册、阶段测试等,评价学生职业态度、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人际交流能力;借助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bjective Structural Clinical Examination, OSCE)、标准化病人考试(Standardized patients, SP)、临床综合能力考核(Clinical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案例论文(Case Paper)等,评价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对学生知识、技能和职业精神进行综合评价,并逐步建立教师一学生、学生一教师、学生一学生等全方位的评价体系。1.4临床教学的改革
临床教学是培养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临床教学资源的不足直接影响临床教学质量,创建临床教学基地是解决临床教学资源不足、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重要途径。在加强对我校直属附属医院内涵建设的基础 3 上,积极拓展临床教学基地,以《重庆医科大学临床教学基地评审指标体系》为依据,对申请成为我校教学基地的医院严格进行准入评审,强化医院教育职能的建设和学校管理制度的植入,现已建成包括8所非直管附属医院在内的37所教学医院,为临床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了保障;同时率先建立了临床教学基地两年一轮的评估淘汰制度,于2007年-2008年完成22所教学医院的评估,淘汰2所教学医院,开展临床教学基地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建设,是培养医学生临床技能及职业素质的重要途径。
同时,在原有临床技能实验室的基础上,我校以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标准,积极建设临床技能实验中心,进行临床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改革,开设临床基础技能实验、临床综合技能实验,实行理论教学与床边教学并进、实践教学与案例教学并进的教学方式,并推行临床阶段医学人文素质不断线培养,切实保障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不断提高。
2.培养体系的支撑
《中国医学本科教育标准》中毕业生应达到的35项基本要求和医学本科教育办学的10个领域44项标准,即是评价医学生培养质量的通行标准,也是检验高等医学院校办学质量的标尺。不难理解毕业生的基本要求与办学标准是相互依赖、因果相随的,44项医学本科教育办学标准是成就国际化医学人才的基石,如果没有相关教育政策、制度、经费、资源的支撑,人才培养体系是难以构建的,试想一下:人才培养计划来源于学校办学宗旨与目标;课程体系的优化依赖教育思想的转变、科学研究的成果以及师资队伍的培养;教学方法与评价方式的改进离不开教学资源的整合及教学经费的投入;临床教学的改革需要机制的保障等等,唯有建立起人才培养体系的多维度、多层次、多渠道的保障机制,才能真正实现培养合格医学人才的目标。
3.追求的目标
跨入21世纪后,世界经济的一体化、现代科技的长足进步、卫生服务模式和体制的改革对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全球范围内对医学人才的 结构和需求的重大变革更使医学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只有按照国际现代医学教育理念,以培养方案为核心建立起与国际医学教育标准相适应的符合中国特色的医学人才培养体系,才能使我国医学教育逐步融入国际大环境,在国际竞争中改革和发展。
回顾1993年的世界医学教育高峰会议,WHO提出了“五星级医生”的概念,释义为:促进健康、防治疾病、初级卫生保健的提供者;遵守医生职业道德,热心为病人治病和减轻病人痛苦的行医者;卫生工作的管理者;出色的交际家;有创见的思想家和信息专家;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应用者;终身学习的学者。培 4 养“五星级医生”是现代高等医学教育的责任与使命,也应是长期不懈追求的目标。
第二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 中国高教改革与发展网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宁夏医科大学
作为宁夏唯一高等医学院校的宁夏医科大学,学校始终把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学校永恒的主题。多年来,学校坚持以人为本,遵循医学教育规律,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着力加强医学人文建设,大力推进实践教学改革,注重全科医生培养,充分发挥大学服务社会的教育功能,为推动宁夏地区医学教育和医药卫生事业科学发展,维护和提升宁夏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提供有力保障。
一、实施创新性人文医学素质模块教育教学改革
近年来,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学校结合少数民族地区对医学人才的需求及学生实际,积极探索具有医学人文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兼优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渐构建了“一个目标、两条主线、四维教育”的医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即以培养服务于西部地区的知识、技能、职业态度、行为和价值观俱佳的精品医学人才为目标,以“重人文、强实践”为医学人才培养主线,融合“医学专业知识”、“实践创新能力”、“医学人文精神”和“回族文化精髓”的四维教育体系,将“医学知识、民族文化、人文素质、实践能力”贯穿于医学教育的全过程,实现了“医学、民族、人文、实践”的有机结合。2009年,该项改革荣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学校创建了“人文医学”品牌校园文化系列活动,如“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业计划大赛、大学生创新性实验、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这些活动为学生科技创新提供了“走出去、开眼界、广交流、深研究”的有效平台和有利条件,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自主性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优异的成绩。
在此基础上,于2011年开始实施“第一课堂+第二课堂”人文医学素质创新模块教育教学改革,紧密结合区域和回族民族特点,把“医德”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进行“有效整合”,形成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的模块化教学体系。第一课堂模块由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一般人文课程、医学人文交叉课程和人文技能课程、专业课程五个子模块构成,创新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应用体验式教学、情景教学、案例分析等教学方式,采取撰写论文、调研报告、开卷考试等灵活考试方式。同时强化全员育人理念,将人文素质教育融入专业课教学中。为此,对全校教师进行培训,编制《宁夏医科大学人文医学素质教育教师必读》;第二课堂模块由文化教育活动、体育及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社会实践公益志愿服务活动、读书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等五个子模块活动体系构成,以党、团、学生会活动为辐射,并与学分制有效结合。拓展了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领域,激发了学生学习人文医学课程和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的兴趣,使教育教学水平得以不断提高。
学校除了加强对校内学生人文医学教育外,还积极探索将人文教育引入继续医学教育中,为宁夏基层卫生工作者编写了《大学人文教程》、《医学心理学》等教材,长年面向全区卫生工作者开展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心理辅导与咨询、医疗纠纷的防范与处理、医学技术新进展等知识的传授,使全区医疗卫生工作者的医学科学水平与人文精神得到了普遍的提升。2011年4月,我校成为“中国医师人文医学职业技能培训(宁夏)基地”,进一步完善了宁夏医师执业技能培训体系,为宁夏广大医疗卫生人员和我校医学生人文素养和执业技能水平的提高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平台,使之能够更好地为民族地区的医疗卫生事业服务。
二、积极推进质量工程建设
学校按照“统筹规划,分类指导;优化结构,内涵发展;凝练特色,重点抚育;提高质量,服务社会”的原则,根据教育部质量工程确定的总体发展目标、学校办学定位以及自身发展方向,明确了重点建设项目和建设目标,制定了《宁夏医科大学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实施意见》。以校级质量工程项目为基础,以自治区级项目为骨干,以国家级项目为重点的学校、自治区和国家3级“质量工程”建设体系。重点加强质量工程的过程管理,加大对建设项目的管理和监督力度。建立了项目建设评价标准,定期组织召开宁夏医科大学精品课程建设、专业建设、教学研究与改革等以“质量工程”建设项目为主题的经验交流会议;委托香港大学举办PBL教学师资培训班、天津医科大学举办双语教学教师培训班,定期选派相关人员参加国家精品课程等专题培训,推动学校各类“质量工程”项目卓有成效的开展。为激励广大教职工积极参与“质量工程”项目建设工作,学校在职称评定、评优选先、进修培训中给予优先政策支持,充分调动和激发了全校教师参与教学建设、参与“质量工程”建设的热情和积极性。已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5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支;自治区级精品课程29门,自治区级教学名师7人,自治区级教学团队3支;自治区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自治区级双语课程4门等一批质量工程建设项目。通过质量工程建设,推动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一步完善以“学分制管理、模块化课程、个性化培养”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了课程建设与改革,突破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开展并深入实施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临床前综合实验课改革、后期临床教学改革、预防医学专业改革、检验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以及人文社科和大学英语等公共课程教学改革;全面推广使用现代教学方法,推进PBL、SP病人、启发式教学,研究性教学等教学方法改革;促进了实验实践教学建设与改革,强化了学生基本技能和实践动手能力,形成了由基础实验课程教学链、专业后期实践教学链、第二课堂链和毕业论文(设计)环节所构成的、纵向上相互贯通、横向上相互关联的又各具特色的“三链一环节”实践教学体系;以教学团队建设、名师建设和人才引进为手段、以集中培训和个人进修为途径,优化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了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完善了教学管理制度建设;建立起一套积极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质量工程的实施最终使我校教育教学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提高。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评价在良好率以上为87%,毕业生思想素质良好率以上占91.3%,认为毕业生专业知识扎实、业务能力良好的占82.6%。普遍认为毕业生人际交往能力强,综合素质良好,基础理论知识扎实。在职业能力方面,90%以上的用人单位认为宁医毕业生有良好的团队精神、沟通协调能力及适应能力。在科研能力和发展潜能方面,83%的单位认为宁医毕业生具有较强的敬业精神和工作作风,科研能力较强,有继续学习的潜能、潜质和潜力。有力地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率,被评为“2009-2010全国50所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三、创新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多年来,学校始终坚持“厚基础,强实践、擅应用”的思路,将“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作为临床医学实践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强化基础与临床的结合,改革实践教学模式,形成了“二阶段、三层次基础医学实验+双螺旋式见、实习临床轮转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阶段、三层次基础医学实验主要面向一-三年级临床医学生,整合实验内容,加强课程间的交叉融合及基础与临床的衔接,第一阶段包括生命基础实验、机能学实验、形态学实验及解剖组胚学科群的实验课程,突出病案式教学,强化培训学生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第二阶段构建了临床前基础医学综合实验课程,以重要系统及主要器官的典型疾病为引导、以问题为中心,把分散在基础医学各学科中的医学知识连成一个相互渗透、相互支撑的知识体系,促进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融会贯通,加强了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早期衔接。在此基础上基础医学实验被评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临床前基础医学综合实验教学团队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
双螺旋式见、实习临床轮转教学主要面向四、五年级临床医学生,突出了以团队学习的方式,以组为单位在内科、外科、妇科和儿科等科室进行二轮见习、实习轮转。见习阶段以PBL教学为主,重点训练了学生沟通、采集病例、查阅分析资料、答辩等方面的能力,改变了教师一言堂和学生走马观花进病房观摩的现状,同时避免了因见习产生的医患矛盾。实习阶段主要采取大组课、讲座、病例讨论课、床旁教学等方式,引导学生体验、领会临床医学知识到强化实际独立工作能力的培养过程,学生的临床技能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在第三届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中获得西南、西北区第三名。
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将基础医学实验和临床医学实验有机地结合为整体,有效提高五年制临床医学生的临床决策能力、临床实践技能,2009年荣获宁夏自治区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四、大力加强全科医学人才培养
我校开展全科医学人才培养已有20年的历史,采取“专科、本科”,“长期、短期”,“脱产、半脱产”等多种培养模式。成立了由校长担任培训中心主任的“全科医师培训中心”;制定了《宁夏全科医学培训中心管理办法》、《全科医学培训中心学员管理制度》、《学员考勤制度》等一系列管理规章制度;组织选拔了具有丰富的教学和临床实践经验的专家、教授作为全科医学培训中心的教师队伍,并对相关教学人员了培训,取得了全科医学培训教师资格;根据卫生部制定的社区卫生人员岗位培训大纲,结合宁夏的实际情况,编制了教学计划、临床技能培训、临床实习和社区实践计划与实施方案;组织了21位教师,编写了《全科医师临床技能培训教程》,参编了《社区卫生服务管理学》和《全科医学概论》等教材。
自1992年开始,学校通过与地方政府沟通,实施了“来源于农村和服务于农村”的双挂钩机制,专门为宁夏南部山区培养专科层次的免费订单式社区卫生人才60人。多年来,按照“一乡一人”的原则,通过5届毕业生实践,为全区乡村培养乡村医生和社区医学人才719人。在此基础上,学校创新全科医学专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将具有先进性、适宜性、操作简单、疗效好和费用低廉的“农村卫生适宜技术”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并在后期临床教学中设计了 “双循环强化式”教学模式,并先后获得教育部高职高专医学类专业教学研究课题1项、卫生部科学研究基金1项。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CMB)和美国福特项目各1项,自治区级项目6项,获全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卫生教育专业委员会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获全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卫生教育专业委员会优秀论文一等奖3篇。此外,学校还坚持开展全科医师短期培训,截止2011年,共承担了各级各类培训项目20期,共培训从事全科医学人员约1200人。
为适应国家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宁夏农村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根据国家发改委等六部委《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的通知》、《关于印发开展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及教育部《关于做好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和招生工作的通知》精神,我校从2010年起,承担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2010、2011年录取的100考生平均分高出宁夏高考二本线30余分。按照国家对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培养的基本要求,结合宁夏本地区的实际需求,邀请了国内知名医学院校的教授、专家及自治区卫生厅、疾控中心和相关领导来我校对全科医学人才培养工作进行评估、论证。完善了临床医学全科医学方向的培养方案,增加了预防、保健、康复、急救、健康教育、全科医学概论等课程,增加了社区预防医学实习的时间。有针对性的调整了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相关课程的教学大纲和内容,注重基本公共卫生与基本医疗的知识,重点培养学生对常见病与多发病的治疗及鉴别诊断和健康教育管理能。加强全科医学实习基地的建设,在原有12个社区实习基地的基础上,又增设了5所乡镇中心卫生院作为全科医学的实习基地。在此基础上全科医学获得自治区教学改革项目立项,被确定为自治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相关工作在教育部和全科医学教指委经验交流会上受到教育部领导和专家的高度认可。
今后,学校将继续紧紧抓住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和国家教育改革的重要发展机遇,深入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的重要讲话,认真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意见,紧紧围绕社会服务和群众卫生健康需求,大力推进医学教育综合改革,探索具有区域民族特色医学教育发展之路,加强内涵建设,着力打造“两个一流”(西部一流、有一流学科),建设西部地区有特色、现代化、高水平综合性医科大学,办好民族地区人民满意的医学教育。
第三篇:高校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思考 - 中国高教改革与发展网
高校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思考
李 琦
(桂林医学院 招生就业处,广西 桂林 541004)【摘要】: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日益突显,已成为政府、社会、家庭、学校共同关注的热点。文章就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做了分析,并就如何加强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从法律规定、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课程建设、多途径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等方面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职业指导
【作者简介】:李琦(19649 ]。
7、建立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是一个集管理、服务、教育、研究于一体的开放性的系统工程。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风暴席卷全球,并导致全球就业萎缩,也影响了中国的就业市场,为大学生就业带来了新的压力,也凸显出了我国高校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不足,如何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对社会经济的适应力,成为当务之急[10 ]。申奎等[11 ] 研究指出,学校建立包括就业宣传、教育、政策咨询,提供就业信息、就业指导、就业追踪的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更加有效地搞好就业工作。
8、及时、科学地评估就业指导效果
众所周知,毕业生就业状况是高等学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客观反映,是高校对社会经济发展适应程度的重要表现。利用多种形式对上届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及时掌握了解毕业生去向、毕业生在用人单位的表现以及用人单位的需求情况、用人单位对本校毕业生的意见和要求等,并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建立“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估体系”,通过该体系能较为客观地反映出毕业生就业的主要面向、就业诚信度、自主创业能力大小以及进一步深造的情况,这种通过跟踪调查和反馈的各种信息,可以为学校专业设置、招生计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学院发展提供重要的依据,也为学校进一步有针对性地开展好就业指导工作提供有力的依据。
综上所述,面对越来越严峻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每一所高校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指导毕业生面向社会,在激烈的竞争中找到自己合适的职业而充分就业,为其未来的职业发展道路打下坚实的基础。参考文献: [1 ]魏兆瑜,蔡开贤1 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的思考[J ].中国成人教育,2008 ,(6):74671 [3 ]孙英梅,岩磊1 深化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就业[J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9 ,(6):409398 ,4181 [5 ]周 济.周济部长在2008 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的讲话[J ].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 ,(4):101531 [7 ]李 琦,罗伟生,毛庭枝,等.适应社会需求,改革创新招生就业工作[J ].华夏医学,2009 ,22(6):1140751 [9 ]张新泉1 对开展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的几点思考[J ].高等教育研究,2008 ,25(3):92391 [11 ]申 奎,刘加美.建立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提高学生就业[J ].卫生职业教育,2004 ,22(2):28-291
第四篇:浅析事业单位改革背景下 中国高校收入内容的转变与发展
浅析事业单位改革背景下中国高校收入内容的转变与发展
【摘要】从党的十四大提出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目标算起,中国特有的“事业单位”改革已经走过了19年历程,2012年4月16日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的正式发布则明确地将现有事业单位划分为三类。而随着从事公益服务事业的普通高校被划归为公益二类,可以料想中国高校的行政、财务管理也将会同时迎来一轮较大的改革,因为改革后财政拨款力度将逐步减小的预期,增加自创收入已成为高校必担的任务,而中国高校其他收入的转变与发展则是本文关注和讨论的其中一点。
【关键词】事业单位改革;公益二类;中国高校;其他收入
一、事业单位改革
(一)事业单位改革的背景与目的
事业单位改革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国有企业、政府管理体制改革一样,对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在国有企业和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已深入进行并取得积极进展的今天,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显得非常迫切。但中国事业单位性质模糊、职能混杂,分布广泛、涉域交叉、利益关系复杂、责任边界不清等特点,使得对它的改革又极为艰难。
迄今为止,中国全部事业单位130多万个,其中独立核算事业单位95.2万个。纳入政府事业单位编制的人员近3000万,各项事业经费支出占国家财政支出的30%以上。但有的享受着事业单位的待遇,却完全从事着与政府部门一样的行政管理活动,拥有比一般政府部门大得多的行政权力;有的挂着事业单位的牌子,却直接从事着如企业一样的经营活动;有些并非法定承担政府职能的事业单位,却实际上拥有由主管部门直接和间接转移过来的行政职能;有些单位全部或者大部分受国家财政资金供养,却仍然变相地从事着收费性经营活动等等。
从总体上看,事业单位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尤其是在推动社会事业发展和扩大公益服务供给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也有一些事业单位,占着国家资源、受着财政支持,却没能充分有效地提供相应的服务和积极公正地履行应尽的职责,反而利用事业单位性质上非政非企又亦政亦企的模糊空间,最大限度地运用、享受着政府部门与企业两者拥有的权力和利益,又最大限度地游离于政府部门所受的行政约束和企业所承受的市场压力之外。其结果是扰
乱了经济运行规则,破坏了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许多事业单位甚至成为了腐败现象滋生的良好土壤和国有资产流失的有效渠道。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事业单位改革的目的应是要逐步解决政府资源配置的优化问题,在明确划分事业单位类别的同时,引导财政资金的合理流向,此增彼长确保国家财政的最优效利用。
(二)事业单位改革中涉及高校的有关内容
1、类别划分方面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中第三条第九点规定“细分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根据职责任务、服务对象和资源配置方式等情况,将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细分为两类:承担义务教育、基础性科研、公共文化、公共卫生及基层的基本医疗服务等基本公益服务,不能或不宜由市场配置资源的,划入公益一类;承担高等教育、非营利医疗等公益服务,可部分由市场配置资源的,划入公益二类。具体由各地结合实际研究确定。”
更具体地拉说,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在备案编制内设岗,赋予单位灵活的人事管理权。积极探索完善不同类型公益类事业单位在聘用合同、岗位设置、公开招聘、竞聘上岗等方面的不同管理办法。
2、改革具体内容方面
在明确了普通高校的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内别归属后,我们看到《指导意见》中关于公益服务事业单位的改革内容涵盖了第六条至第八条,分别为“推进从事公益服务事业单位改革”、“构建公益服务新格局”及“完善支持公益事业发展的财政政策”。
从我们关注的高校行政、财政管理未来的改革方向的角度出发,我们重点关注了以下几点:
管理体制方面的改革。《指导意见》中要求公益服务事业单位应实行政事分开,理顺政府与事业单位的关系。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快职能转变,创新管理方式,减少对事业单位的微观管理和直接管理并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面向社会提供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探索建立理事会、董事会、管委会等多种形式的治理结构,健全决策、执行和监督机制,提高运行效率,确保公益目标实现。
社会力量兴办公益事业的鼓励。改革要求完善相关政策放宽准入领域,推进
公平准入,鼓励社会力量依法进入公益事业领域,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完善扶持政策,充分发挥市场在公益事业领域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为社会资本投资创造良好环境,推动相关产业加快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服务需求。
所以对于属于公益二类的事业单位的普通高校而言,根据国家确定的公益目标,应自主开展相关业务活动,并依法取得服务收入,其服务价格执行政府定价或政府指导价,并在完成规定任务的基础上,可依法开展相关的经营活动,服务收入和经营收入属于政府非税收入的按规定纳入财政管理,实行“收支两条线”。公益事业发展所需经费由财政根据不同情况予以相应补助。
(三)事业单位改革背景下的高校收入格局的转变
着眼于高校财务会计管理的角度,联系前两点事业单位改革中有关高校改革的有关内容,我们可以看出,随着改革的深入,划归为公益二类的中国高校将会逐渐摆脱由行政部门重点掌控的局面,逐步减少对国家财政的依赖,并同时向愈来愈适应市场机制的方向转变与发展,从而达到公益事业资源得到最优化配置的 目的。
那么反过来看,我们不禁会问:高校在对财政依赖逐渐减少,现有收入格局逐渐被打破的同时又怎样保证其日常活动的正常展开有充足的资金支持呢所以在此,我们便提出了关于事业单位改革背景下中国高校其他收入内容的转变与发展的话题。
二、中国高校收入内容的转变与发展
(一)中国普通高校现有收入构成
根据高校收支表具体内容,我们可以发现高校中国高校现有收入构成一般分为:“教育经费拨款”项目——反映高等学校收到的教育经费拨款;“科研经费拨款”项目——反映高等学校收到的科研经费拨款;“其他经费拨款”项目——反映高等学校收到的除教育经费拨款、科研经费拔款以外的其他经费拨款。“上级补助收入”项目——反映高等学校从主管部门获得的非财政补助收入情况。“教育事业收入”项目——反映高等学校通过开展教学及其辅助活动取得的教育事业收入情况。“科研事业收入”项目——反映高等学校通过开展科研及辅助活动取得的收入。“经营收入”项目——反映高等学校通过开展非独立核算的经营活动
取得的收入。本项目应根据“经营收入”科目的发生额及其余额分析填列。“附属单位缴款”项目——反映高等学校附属单位按照有关规定上缴给学校的收入。“其他收入”项目——反映高等学校收到的不包括在上述各类收入中的其他收入。
在如此众多的收入项目中,除财政拨款、补助收入等依靠国家财政支持的收入项目和高校自身专业业务形成的事业收入等较为固定的收入项目外,我们发现高校“经营收入”、“附属单位缴款”及“其他收入”项均是此次改革带来的收入项内容中值得我们探讨其转变与发展的关键点。
(二)“经营收入”的转变与发展
经营收入为事业单位在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之外开展非独立核算经营活动取得的收入。其主要包括的内容有:
1、产品(商品)销售收入,即单位通过销售定型、批量产品(不包括试制产品)和经销商品取得的收入。该种收入一般存在于科学研究事业单位,医院销售药品的收入应纳入事业收入中的药品收入。
2、经营服务收入,即单位对外提供餐饮、住宿和交通运输等经营服务活动取得的收入。
3、工程承包收入,即单位承包建筑、安装、维修等工程取得的收入。
4、租赁收入,即单位出租、出借暂时闲置的仪器设备、房屋、场地等取得的收入。
5、其他经营收入,即除上述收入以外的经营收入。
对于高校而言,经营收入原占其整体收入的比例极低,而此次改革意见中指出公益服务事业单位可以适当发展经营性业务,增加经营收入,所以高校可以从以上五点有针对性的发展其经营业务,提高经营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例如各高等院校可以凭借其科研成果进一步增加产品销售收入,将体育馆、礼堂在闲置时出租,甚至可以考虑对外提供餐饮和住宿(招待所形式)等方式增加经营收入。
(三)附属单位缴款的转变与发展
附属单位缴款是事业单位附属独立核算单位按有关规定上缴的收入,包括附属的事业单位上缴的收入和附属的企业上缴的利润等,传统的事业行政单位会计中称其为“下级上交收入”。可以看出,如何利用好附属单位或附属企业也是事业单位提高收入的一个重要的问题。
对于高校而言,我们可以分析看出,附属单位和附属企业的作用因为此次的改革中而得以突显,因为通过此次改革,高校与市场的联系将会愈加紧密,如果能够使高校附属单位或企业的地位更加独立,使其运作更加适应市场机制,那么我们不难想象公益事业资源也将会在市场中得到合理的配置,从而促进事业单位本身收入的提高。
在这里我们将重点举出两个例子加以说明:一是高校出版社,另一是高校控股公司。
按照教育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要求,首批列入高校出版体制改革转企试点的19家单位在2009年底之前完成了改制工作,而这些高校出版社转制也成为了文化事业单位改革的先行部分。
根据教育部和新闻出版总署共同制定并下发的《高等学校出版体制改革工作实施方案》,高校出版社必须满足以下条件,才算真正改制“达标”:一是学校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和完善出版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建设成为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出版企业;二是出版单位通过清产核资,完成资产评估、产权登记、以及资产授权经营工作,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三是出版单位的出资人身份得以确认,出资人权利得到明确,资产经营责任制得以建立;四是实行企业财务、税收、社会保障和劳动人事制度,建立适应市场需求、调控有力的经营管理模式。
我们不难发现,在改制前,很多高校出版社极大部分的出版业务都是服务于教学,而且一般为本学校的教学,但改制后,在建立了单位法人治理结构,转变为出版企业后,出版社便可以拓宽其业务范围,不仅仅只出版教学资源读物,更可以将出版图书涵盖至大众书物,以此增提高收入。就如19家单位之一的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负责人刘臣在出版社改制之际所说,“高校出版社不能仅仅满足于为教学服务,还要逐步开拓为社会读者服务的领域,学会‘两条腿’走路。”他的想法是,如果社会化图书的品种能占到全社的2/5,即800种,同时收益能占到四成,那么,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就可以实现两条腿“平衡”走路。而为此,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也进行了种种尝试。在08年9月,该社成立了社会图书选题策划编辑中心,面向社会大众开发各种图书选题,在新的业务模块中,引入了社会力量、市场机制和竞争机制。一年来这个仅有五位编辑两位编
务的7人编辑中心组织策划了社会图书新品种151种,目前已出版了70多个;涵盖了证书教育、高职高专和中职中专教育、自学考试、职业培训和职业资格考试、大众读物等领域,其中《吴淡如超人气说话术》、《中关村第一村民的创业传奇》等获得了良好的市场反响。出版社的发展也顺理成章地同时带来了高校收入的增加。
高校控股公司的转变与发展在实质上与其出版社如出一辙——逐步适应市场的需求,使受益对象更加大众化,而不再仅仅将高校自身利益作为出发点从而做出短视的决策。
高校控股企业的兴起其实由来已久,但是校办企业自兴起之初便一直存在产权不清、学校直接承担企业运营风险,管理体制不规范,经营性资本难以自由流动,缺乏投入撤出机制等问题。而此次改革无疑使校办企业可以顺利达成以下的目标:明晰校办企业产权关系,理顺校办企业管理体制,完善校办企业各项管理制度,建立以资本为纽带,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校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使校办企业成为承担有限责任、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照章纳税的市场主体,并对国有资产承担保值增值责任,依法保护学校合法权益,有效规避校办企业经营风险;逐步建立和完善了高校在创办高科技企业中的投入和撤出机制,进一步扩大和完善了科技成果产业化渠道,使高校正常的教学、科研和校办企业经营得以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促进教学、科研和校办企业健康发展,从而保证高校附属企业获利的增加。
如此一来,处于市场竞争机制下的高校附属企业,经过改革不仅在治理结构上更加合理优质,更加在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时更加符合市场的需求,不再理论与实际脱节,由此校办企业经营治理两方面均得到了完善,高校收入也就随之得以提高。
总之随着改革的深入,随着高校与市场的接轨,高校附属单位及附属企业的发展都将进一步促进公益事业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从而对高校的发展也起到了进一步的促进作用。
(四)其他收入的转变与发展 其他收入的外延较广,是指事业单位取得的除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拨入专款、事业收入、经费收入、附属单位缴款以外的各项收入,其主要内容包
括以下几项:
1、投资收益,是指事业单位向除附属单位以外其他单位投资而取得的收益。但不包括附属单位上缴的收入。投资收益通常包括两部分,一是投资期间分得的利息或红利;另一是出售或收回投资时形成的买卖差价或收回价值与最初投资价值的差额,该差异为正数时,即为收益;为负数时,即为损失。
2、利息收入,是指事业单位因在银行存款或与其他单位或企业的资金往来而取得的利息收入。它不包括事业单位在各种债券投资上的利息收入,如国库券利息收入,金融债券的利息收入等,这些利息收入应列为事业单位的投资收益。
3、损赠收入,是指事业单位以外的单位或个人(包括内部职工)无偿赠送给事业单位的未限定用途的财物,包括实物或现金。限定用途的损赠财物应在拨入专款中单独反映。
4、固定资产租赁收入,是指事业单位将闲置的固定资产出租给其他单位或团体使用而取得的租金收入。
5、收取的违约金,是指依据有关合同或契约,事业单位对违反合同或契约条款的单位、企业或个人收取的罚金。
6、其他杂项收入等。
其他收入本为事业单位非经常性收入,发生带有一定的偶然性质,对于高校而言,我们认为如果要适当增加其他收入,可以选择第一二点进行相应的操作,在高校愈来愈多日常管理与活动逐渐与市场接轨的同时,一定程度上进一步发展投资与借贷业务也不失为一种创收举措。而随着日前“武大樱花节”话题的再次重拾,却也让我们在另一个角度上看到了高校增加收入的一种方式,即将校园作为景区资源加以利用,但同时这种收入的存在本身是否合理仍存在很大的争议。
三、总结与展望
事业单位改革给高校带来的影响涉及方方面面,我们只是选取了其中一点——高校收入方面进行了一定的阐述与展望。高校被划归为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后,因为行政参与其管理的力度会逐渐降低,高校会愈来愈同市场接轨,所以我们鼓励高校可以因此机会增加自创收入,从而一定程度上减少国家财政负担。
《指导意见》中还提出鼓励社会力量依法进入公益事业,而随着近年来民办初等教育机构数量的极大增加,我们可以展望,也许民间资本会在不久后越来越
多地进入高等教育领域,从而能在更大程度上减轻国家的财政负担。【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2011 2.范恒山,关于事业单位改革的思考,中国经济时报,2004 3.何科铭,高等院校经营收入探析,财会研究,2011 4.首批高校出版社改制进入倒计时 管理体制是关键,中国工商报,2009 5.规范校办企业管理体制 促进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中国教育报,2002
小组成员分工:
1、收集资料,含图片和视频:(主要)吴桐40915082 蒋将40915121(次要)谭雪梅40915000 岳松倍40915073 李筱40915080 罗苗40915081
2、总结稿写作:李筱40915080
3、主发言人:郑乔阳 40915197
4、点评人:岳松倍 40915073
5、提问者:谭雪梅 40915077
6、PPT制作:罗苗40915081
第五篇:浅论在改革背景下监狱企业的出路与对策
一般意义上,监狱与企业似乎是联系不到一起的两个陌生概念。《辞海》中语:监狱是国家的刑罚执行机关,监禁罪犯的场所;企业是从事商品和劳务的生产经营,独立核算的经济组织。而目前的所谓监狱企业,就正如上述所言要“面对双重目标的矛盾。一方面,作为监狱改造与惩罚罪犯手段的载体,惩罚与改造罪犯是监狱企业必须遵循和完成的社会目标,而追求经济效益又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且不论其双重职能是否能够协调发展,其“监企合一”体制本身就根本性的弊病,尤其在市场经济日益深化的今天。从经济学角度来看,目前的监狱企业实际上是承担着“公共物品”提供的职能。服刑人员的强制劳动,不仅仅是法律上的对犯罪行为的惩罚,更是对全社会的安定有序提供间接的教育服务。虽然强制劳动应当仅是教育服刑人员的手段之一,但也无法避免将劳动本身作为改造目的实际社会需求。在此情况下,监狱企业还需要按照一般的劳动生产的要求提供基本的劳动条件(劳动岗位、劳动场所、劳动资料等)因此,在探讨监狱企业如何发展的时候,就必须将其纳入公共产品组织的改革大背景之中。公共产品组织的普遍特点与问题:第一,多元性价值取向性。公共产品组织一般都存在多种价值取向。即一方面最大程度的利用本身的资源来服务社会公众,直接的或是间接的;另一方面还要保障自身的经济效益用以可持续性的发展。例如,邮政、电信、电力、交通等公共服务既要为社会公众提供最好的服务,同时又要确保自身的经济效益,否则也难以实现其社会效益。因此监狱企业不可避免的即要保证实现改造、惩罚罪犯的社会目标,又要将企业的经济效益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第二,国家资本的垄断性。由于公共物品的特殊提供,其业务一般为国家垄断。监狱企业便是特殊的国有企业,在监企合一的背后更有着国家垄断的影子。而这种垄断仅表现在资本性质上,而非行业领域。第三,政策影响性。国家通过政策调控来影响公共产品的供求扩大或缩小。从一般公共产品的政府定价就可以明白,国家政策性因素的主导地位。监狱企业在改革中的产品定位、价格定位、劳动力价格的定位,应当都受到政府的指导和保护。第四,生产效率的低下性。在我国,公共产品大多是国有国营的,并基本处于相对或绝对的垄断之下。因此,其内在的经济扩张动力与外在压力明显不足。与一般的企业相比较,生产效率与经济效益低下。目前的监狱企业也普遍存在效率低下的问题,其主要原因也在体制与经营机制等方面;虽然因其特殊的“用工”制度,有的监狱企业活得还不错,但这也只是一种掩盖的假象而以。因此面对公共产品组织问题,世界各国都有过不同的尝试。在监狱与监狱企业的改革管理上,同样也发生着变革。新加坡议会通过了《新加坡矫正更生公司法》,组建新加坡复员技训集团(简称SCORE公司),作为国家批准的法定机构。其主要职责是:经营全国监狱生产,负责各监狱的生产项目、原材料供应、产品销售和技术管理;负责对罪犯的培训;为刑满释放人员介绍职业;协调私人企业在监狱内设工厂,安排罪犯劳动。国家给予SCORE公司不少优惠政策。80年代后期,加拿大监狱局成立监狱局劳动服务公司(简称CORCAN)来管理监狱劳动。这样通过更透明的社会成本、更具商业化的财务管理、更易于与私人企业建立关系,对市场需求变化的反映能力更强和以更靠近私人企业的标准来培养罪犯的职业技能。CORCAN已开始对其产品和服务进行改革,以便向更多的部门提供更多的产品和劳务服务。同时,CORCAN还在越来越多的私营企业主的帮助下,以比以前更系统的方式去开拓新市场。CORCAN是监狱局的下属机构,但它基本采取市场模式来运作,它与联邦监狱之间并没有从属关系。作为一个专门公司,CORCAN通常只是为罪犯提供职业培训和工作机会,并负责产品的生产设计和市场销售以及运营盈亏。CORCAN还有一个由商界人士、工人代表和市民组成的咨询委员会。在CORCAN内部,为了方便对不同产品和服务种类的管理,设有农业、建筑业、制造业、纺织品和劳务等5个管理处。可见,新加坡与加拿大等国监狱生产的改革模式事实是将专门从事生产经营的部分独立成为一个特殊的企业,而直接受监狱行政管理机构的领导,与各监狱之间没有直接的关联。实际上就是我们所谓“监企分开”的模式。但这类企业不仅仅涉及各类产品生产,更将对服刑人员出狱后的就业介绍、技能培训等服务作为重要业务职能。近日司法部长张福森在调研监狱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时强调,监狱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要通过改革实现“全额保障、监企分开、收支分开、规范运行”,最终建立起中国特色的监狱管理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