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与法规 重点 2018江苏高等教师资格考试

时间:2019-05-14 06:33: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政策与法规 重点 2018江苏高等教师资格考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政策与法规 重点 2018江苏高等教师资格考试》。

第一篇:政策与法规 重点 2018江苏高等教师资格考试

政策与法规

单选10*2+名解5*3+简答5*7+论述15+案例分析15

一、名解

1、教育法治化:通过法律规章来协调、规范和引导教育关系及教育行为,从而保障教育秩序,实现教育目的

2、二、简答

1、教育法治化包含内容:教育立法,教育执法、教育守法

2、教育法治化特征:①教育法治的权威化(体现为在教育领域法的权威化和法制的权威化)②教育治理的法律化(任何主体对教育的干预和影响都要在法治的框架下进行)③教育关系的制度化、规范化、透明化(教育关系各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权利和职责必须明晰、规范并加以保障和保证)④教育法治化的核心是法治精神(蕴含民主、自由、平等、公正等基本价值,也体现主体的自由平等意识、规则意识、契约精神及权利义务观念)

3、“双一流”建设目标:“两个一百年”三步走:第一步到2020年,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第二步到2030年,更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前列,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高等教育整体实力显著提升。第三步到本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

4、教育改革主要任务:①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③大力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④提升科学研究水平⑤增强社会服务能力⑥优化结构办出特色⑦促进高校办出特色⑧加快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

5、高校设置专业基本条件:①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和发展规划②有相关学科专业为依托③有稳定的社会人才需求④有科学、规范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⑤有完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所必需的专职教师队伍及教学辅助人员⑥具备开办专业所必需的经费、教学用房、图书资料、仪器设备、实习基地等办学条件,有保障专业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制度。

6、我国教育目标

①教育是社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必须为社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②人才培养是教育中心,必须注意四个统一:一培养的人才该为社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培养可靠的接班人。二内容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结合。三人才该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四人才该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7、教育法基本原则:公共性、平等性、平衡性、扶持特定地区和特殊人群原则。

8、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权利

①按章程自主管理②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③招收学生或其他受教育者④对受教育者进行学籍管理,实施奖惩⑤对受教育者颁发相应的学业证书⑥聘任教师及其他职工,实施奖惩⑦管理、使用本单位的设施和经费⑧拒绝任何组织和个人对教育教学活动的非法干涉⑨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9、受教育者权利

①参加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②按国家规定获得奖、贷、助学金③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④⑤

三、论述题

1、怎样理解并提升教师的法治素养

理解:公民的法治素养是公民在社会实践中关于法治的认知、观念、知识和思想体系的总称。①教师作为公民和教育者的双重身份的法治素养要求:法治社会是现代社会的发展潮流,是社会现代化的根本标志。教师教书育人的职责,既是公民也是教育者,双重属性对教师的法治素养要求更高:1)教育的育人本质指向教师法治素养的提高,育人的本质特性决定教师更该知法、守法和用法才能培养有法治素养的学生2)教育的复杂性指向教师法治素养的提高,高等教育面临更多复杂性的问题,只有教师法治素养提升了,才能从容应对各种教育问题②教师法治素养与知法、守法、用法:教师的法治素养主要表现为法治意识、法治思维和法治精神。1)法治意识是教师知法、守法、用法的前提。(教师的法治意识是教师在日常行为中法制观念先行)2)法治思维是教师知法、守法、用法的的重点3)法治精神是教师知法、守法、用法的保证 提升:①加强法治学习,树立法治意识②加强法治实践,锻炼法治思维③塑造法治文化,提升法治精神。

2、2015年修订的教育法,增加了哪些作弊条款

新法第79条规定“非法获取考试答案,携带或使用考试作弊器材资料,抄人答案,让人代考,其他手段获得成绩的作弊行为”属于考试作弊

第80条规定“组织作弊、通过提供作弊器材等帮人作弊、替人考试、考前泄露、传播试题或答案、其他扰乱考试秩序的行为”属于组织或帮助考试作弊。

第81条规定:举办国家教育考试,教育行政部门、教育考试机构疏于管理,造成考场秩序混乱、作弊情况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3、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

我国教育的基本性质,即社会主义性质

其一,我国教育的指导思想是马列主义、毛思和建设有中特社义理论体系

其二,教育必须坚持宪法规定的基本原则,坚持依法治教,发展社义教育事业 其三教育内容必须坚持社义导向

其四,教育必须坚持党领导,党是领导核心和保证,是发展和成功的根本所在

四、未定题型

1、学术不端行为

①剽窃、抄袭、侵占他人学术成果 ②篡改他人研究成果

③伪造科研数据、资料、文献、注释,捏造事实、编造虚假研究

④未参加而在研究成果、学术论文上署名,未经许可不当使用他人署名,虚构合作者共同署名,多人共同完成而未注明他人工作贡献 ⑤申报课题、成果、奖励等过程提供虚假学术信息 ⑥买卖论文、有人代写或为人代写论文 ⑦其他学校或组织制定的规则

P129高等教育法第28条规定章程应当记载以下事项·(一)学校名称、校址(二)办学宗旨(三)办学规模;

(四)学科门类的设置;(五)教育形式(六)内部管理体制

(七)经费来源、财产和财务制度(八)举办者与学校之间的权利、义务(九)章程修改程序

(十)其他必须有章程规定的事项。P131章程内容分为三类:

绝对必要记载事项,是指法律规定章程必须记载的事项,缺少其中任何一项或任何一项记载不合法,整个章程则无效。

相对必要记载事项,则是指虽然法律规定这些事项,但是否记载于章程中,可以由当事人决定,若不予记载,也不影响章程效力。

任意记载事项,则是除上述两类之外,在不违反法律和公序良俗的前提下,当事人认为有必要载入章程的事项。

P131高校章程制定程序(选择题)

高校章程制定的程序中规定制定的基本程序主要包括了,成立起草组织、形成章程草案、征求意见、教职工代表大会讨论、校长办公室会议审议、学校党委会讨论审定、报批准机关、核准机关进行审查、以学校名义发布章程。

P134~135名词解释

聘任制一般又称聘请制或合同聘任制,指用人单位以合同形式聘用工作人员的一种任用制度。主要具有以下特征:一)主体自主性;二)关系的合同化;三)形式的可选性。

P140高等学校与学生的法律关系:(选择或案例分析)

一)高校与学生的行政法律关系: 1)如果高校以行政主体的身份行使行政权与学生发生权利义务关系,那么这种关系就是行政法律关系。

2)但可依据行为的特征、对学生权利的影响判断出高校对学生做出开除、退学处分,不予颁发学业证书、学位证书决定,及其他严目影响学生权益的行为。

二)高校与学生的民事法律关系:1)高校与学生处于平等地位;2)主要涉及侵权损害赔偿问题。

P144名词解释

权利救济:当人们的权利收到侵犯后所给予的法律上的弥补、补救以使其合法权益恢复至受侵犯前的状态。

高校学生受教育权受到侵犯后所能寻求的申述包括两类:

1)向所在学校提出申诉-简称校内申述;2)向教育行政机关提出申诉-简称行政申诉。

P145

1、校内申诉的受案范围(选择或案例分析)

受理学生对处理或者处分决定不服提起的申诉。

2、申诉处理委员会的构成

学校相关负责人、职能部门负责人、教师代表、学血代表、负责法律事务的相关机构负责人等组成,可以聘请校外法律、教育等方面专家参加。

3、校内申述的程序:(简答)

1)申诉的提出;2)申诉的受理;3)申诉的复查;4)复查决定的做出。

P147 行政申诉制度(选择题)

学生对校内申诉处理不服,可以向校内行政机关提出行政申诉。

P148 名称解释

三、教育行政复议是指:行政相对人认为行政主体的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向行政复议机关提出申请并由行政复议机关对被申请的行政行为进行合法性和合理性审查的法律制度。教育行政复议包含以下三种情形:

1)对学校处分决定不服,以高等学校为被申请人的; 2)不服高校处分和复查决定,又对行政申诉决定不服,以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为被申请人;3)申请教育行政机关履行保护受教育权的法定职责,教育行政机关没有依法履行的。60日提出行政申请复议,学生自知道学校处分侵犯其合法权益60日内提出; 5日内审查,行政机关自收到行政复议申请后5日内审查;

6个月内:高校学生对纪律处分不服直接提出行政诉讼,要在6个月内。

15日内:高校学生对行政复议程序不服复议决定的,15日内可向法院提出诉讼。

P154教师的权利:(简答或论述)

1)教师享有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的权利;

2)教师享有从事科学研究、学校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的权利。

3)教师享有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的权利。该项权利可称为学生管理权。

4)教师享有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5)教师享有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权利。即民主管理权。6)教师享有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培训的权利。

P157教师的义务(简答、论述、分析)

教师的义务指《教师法》等法律规范所规定的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必须履行的职责,表现为必须做出一定行为或不做出一定行为。

1,教师应当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宪法是国家规范所有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的一切行为的基本准则。

2,教师应当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如果教师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造成损失的,所在单位或者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有权做出行政处分或解聘

3,教师应当对学生进行宪法、爱国主义、民族团结、法制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等方面的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主要是规范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思想内容方面的义务。

4,教师应当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关心、爱护学生是每一个教师的天职,也是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

5,教师负有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6,教师应当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P162教师资格的限制和丧失:受到剥夺政治权利或者故意犯罪受到有期徒刑以上刑事处罚的,不能取得教师资格,已经取得教师资格的,丧失教师资格。

P163教师资格条例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撤销其教师资格,一)弄虚作假,骗取教师资格的;二)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P174 教师知识产权

知识产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知识产权包括著作权、邻接权、商标权、专利权、商业秘密权、产地标记权、集成电路布图涉及权。

狭义的知识产权包括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所谓著作权又称版权,是指作者对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享有的人身权和财产权的总称。专利权是指发明人或权利继受人依法获得的一定时期独占使用期发明专利的权利。P176简答或论述/依据《著作权法》规定,非职务作品的著作权归作者本人,而教师职务作品的著作权则按照下列规则确定。

1,教师为完成学校的工作任务所创作的作品是职务作品,著作权由教师享有,但法律有规定的除外。但学校有权在其业务范围内优先使用。作品完成两年内,未经学校同意,作者不得许可第三人以与单位使用的相同方式使用该作品。比如,教师上课的讲义、课件 2,由学校组织,根据学校的意志创作,并由所在学校承担职责的职务作品,学校视为作者。著作权由教师所在学校享有。教师作为事实作者,仅享有依聘用合同关系而产生的报酬请求权,而不享有该著作权中的任何权利。

3,主要是利用学校提供的物质技术条件创作,并由学校承担责任的工程设计图、产品设计图、计算机软件、地图等职务作品,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者合同约定著作权由学校享有的职务作品,教师作为作品的作者仅享有署名权,其他权利由学校享有,学校可以给完成作品的教师适当奖励。

P195 职业学校教育(简答)

职业学校教育分为初等、中等、高等职业学校教育。

中等职业学校教育:1)中等专业学校;2)职业高级中学;3)中等技工学校 P197 职业培训(简答),主要形式包括:

1)从业前培训;2)转业培训;3)学徒培训;4)在岗培训;5)转岗培训;6)其他职业培训。

P208 职业教育实施的经费保障(简答)

(一)各级政府对职业教育的财政拨款;

(二)企业承担职业教育经费;

(三)开征教育附加费用于职业教育;

(四)适当收取学费;

(五))其他渠道筹集职业教育经费。

P229所谓分类管理(名解),就是将民办学校分为营利性民办学校和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国家对两类学校的登记、收费、政府扶持、税收优惠、学校用地、剩余财产处理等均采用不同的管理标准。

第二篇:教育政策与法规考试重点

1.教育政策

教育政策是一个政党和国家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教育发展目标和任务,依据党和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的基本任务、基本方针而制定的关于教育的行动准则。

2.教育路线

教育路线是社会发展教育事业所采取的基本准则。

3.教育方针

教育方针是国家或政党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提出的教育工作发展的总方向。

4.教育法规

教育法规是有关教育方面的法律、条例、规章等规范性文件的总称,也是对人们的教育行为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行为规则的总和,是现代国家管理教育的基础和基本依据。

5.教育政策、法规的功能 *保障性功能:是指教育政策、法规客观上起着维护与保障教育事业发展的功能。(基本功能)

*规范性功能:是指教育政策、法规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某种标准与范式,起着某种规定性的作用。教育政策、法规的规范性主要体现在:其一,指引作用。其二,评价作用。

*激励性功能:是指教育政策、法规客观上起着一种激励、鼓舞、促进教育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作用。

P25

*制约性功能:是指教育政策与法规有着限制或禁止某种教育行为的作用。

*管理性功能:是指教育政策、法规对教育工作具有管理的作用。

结论:教育政策、法规的功能在整体上具有双重性特征,即有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之分。认识功能的这种分野,一方面有利于执行政策、法规时尽量趋利避害,张扬正面功能,克服负面功能,另一方面则需要更多地反思政策、法规本身,促进政策、法规的完善。

6.教育政策、法规的体系结构(纵横结构)P30~P36

7.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 其一,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都是国家管理教育的重要手段,都是在教育活动中应予遵循的行为准则与行为依据。

其二,一般说来,教育法规,尤其是教育法律,建立在教育政策的基础之上,成熟稳定的教育政策会被立为教育法律。

其三,教育政策的实施需要“法”的保障。只有合法化的教育政策才能成为真正可供遵循、实施的政策,同时,政策实施的全过程都要依法进行。

其四,教育政策的制定应以法律为依据,法律规定了政策不可涉及的具体内容。*区别(P41)1.基本属性不同。

2制定的机关和约束力不同。3制定的程序不同。4表现形式不同。5实施方式不同。

6稳定程度和调整范围不同。7公布的范围不同。

*对教育政策与法规的关系的把握

1制定与实施教育法规应以教育政策为指导。2教育政策的落实应以教育法规为保障。

3推行教育政策不能超越教育法规所规定的范围。

8、以人为本

1.“以人为本”的基本含义

第一:社会的发展是以“人”为本而不是以“物”为本。(物:物质财富)第二:“以人为本”中的“人”是总体意义上的人,是社会全体人员。(而不是少数人)第三:“以人为本”是一种价值取向,它凸显人本身的尊贵与重要,强调把人看作一切事物的前提、本质和依据,强调尊重人、依靠人、解放人、为了人。

2“以人为本”的教育 第一:“以人为本”的教育应该定位在以受教育者为本。第二:“以人为本”的教育是面向所有受教育者的教育。

第三“以人为本”的教育事业应该为受教育者的发展提供一种有质量的教育。(P48)

9、科学发展(P48)

10、教育的公共性(P51)

教育的公共性体现在如下三个具体特征

第一,国家通过教育政策、法规等手段主导教育发展的进程,无论是公立教育还是私立教育都在国家的政策法规调控之下,只是在经费提供、师资管理等具体管理措施和干涉程度上在公立教育和私立教育之间有差别。

第二,教育发展利益的社会共享。教育发展的目标在于促进公共利益的扩大,提升公共生活的质量。

第三,教育培养具有公共理性和参与公共事务意识的公民。以此来保全和增加公共利益,维持社会规范。

11、教育政策执行

教育政策执行是一种将教育政策精神与内容转化为现实效果,从而实现教育政策目标的动态行动过程。

12、教育政策执行在教育政策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教育政策执行是实现教育政策目标的决定性环节。*教育政策执行是对教育政策实行检验的根本途径。*教育政策执行也是教育政策生命过程中的中介环节。

13、教育政策评价 所谓教育政策评价,是指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对教育政策运行的全过程进行系统的综合的分析与判断,总结政策运行的成绩和经验,揭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而为修订和完善教育政策,并为实现教育政策的更良性运行服务。

14、教育政策的效率=教育政策的效益 除以 教育投入。

15、教育政策运行的成本:

1交替成本:新旧教育政策交替时所必须花费的成本。

2执行成本:新政策贯彻执行时所必须花费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总和。3时间成本。

26、教育政策评价标准

*发展性标准。

*效益标准

*效率标准。

*教育政策回应度

17、教育政策回应度

教育政策执行后满足政策目标群体的程度。(以此衡量一项教育政策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尤其是对人们的心理影响。)

18、教育政策监控的含义

教育政策监控是教育政策监督与控制的合称。它是指教育政策监控主体,依据一定的教育法规或制度,对教育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价及终结活动进行监督、调整和控制的过程。

19、教育政策监控与教育法制监督的类型与方式 *立法机关监督

*行政机关监督:行政机关(这里主要是指教育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为实现教育行政执法职能和教育行政管理职能,在职权范围内对有管辖权的下级教育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以及平行的有关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是否遵守教育政策与法规和其他行政管理决定进行的监督。

*司法机关监督。

*政党监督

*社会监督:是指由《宪法》和法律赋予国家机关以外的各种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以权利,通过一定的形式和途径,实施教育政策监控与教育法制监督的行为。

20、教育法制监督的含义

*在广义理解上,教育法制监督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有教育法制监督权的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体作为监督主体,对监督对象(有关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管理教育的活动进行合宪、合法、合理性的评价,并对违法行为加以纠正的行为。*狭义的教育法制监督是指专司教育法制监督权的国家机关对教育立法、教育司法和教育执法活动的监督。

21、政策监控与法制监督存在的问题

*一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所发生的法律效力远远没有达到应有的力度,“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依然存在。

*二是对于国家权力的行使者—包括教育管理行政部门在内的有关行政机关—的权力行使缺乏强有力的监督。

*三是社会力量对教育政策与法规实施状况的监督作用较弱。

*四是政策监控与法制监督的理论研究缺乏一定的力度和深度,显得薄弱。

22、加强政策监控与法制监督的建议

*第一,进一步加大国家权力机关对教育政策监控与教育法制监督的力度。*第二,进一步理顺各种监督主体关系,强化监督机制。*第三,进一步发挥好社会监督的作用。

*第四,进一步重视和加强教育政策监控与教育法制监督的理论研究。

23、《教育法》规定了我国教育的基本制度(P126)

*学校教育制度。

*义务教育制度(九年制义务教育制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制度。

*国家教育考试制度 *学业证书制度和学位制度。

*扫除文盲制度。*教育督导制度和评估制度。

24、教育督导制度和评估制度

*教育督导制度是指教育督导部门依据国家教育方针、政策、法规对下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进行视察、监督、评价、帮助和指导的行政管理制度。

*教育评估制度是指根据既定的目标,确定相应的目标,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通过系统的信息收集和定性、定量分析,依据客观的价值标准,对教育系统的功效和工作态度做出评议和估价的态度。

25、我国不同时期的教育方针(P117)

26、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基本权利与义务。(P127)

受教育者(学生)的权利与义务。(P128)

27、《义务教育法》的基本内容

*义务教育的内涵: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

*特征:第一,我国的义务教育具有统一性和公平性。

第二,我国的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

第三,我国的义务教育具有普及性。

第四,我国的义务教育具有公益性。

第五,我国的义务教育具有免费性。

28、义务教育的基本任务:提高教育质量。(P147)

29、素质教育:是指依据教育方针和“以人为本”的指导原则,以全面提高公民素质为主旨,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目标(根本要求),为学生体魄健全发展,为社会和谐发展服务的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提出来的)

第三篇:社会工作政策与法规重点总结

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

一、法规的含义

法规是指国家立法机构和政府行政机关为规范社会秩序和实施有效的社会管理而制定的各种规范性文件的总称。包括着正式的法律、国务院行政法规、地方法规,以及各级政府及行政部制定的其他各种规范性文件。

二、社会政策的基本含义

社会政策是政府在社会价值的指导下,为实现其社会目标而采取的社会行动的总和。

三、法规与政策的关系

1.法规与政策广义上的关系: 从广义上看,政策行动体系包含了相应法规体系。政策是制度化的行动体系,而法规是政策的规则系统。

2.法规与政策狭义上的关系: 从狭义上看,法规和政策属于不同层次的规则体系

3.社会工作实践中的法制化水平

四、社会政策的特点

1.社会政策具有社会性的目标 2.社会政策要体现全社会共有的价值

3.政府的社会政策的基本内容是向广大社会成员,尤其是其中的困难群体提供各种社会服务,以满足人们的基本需要

4.社会政策是社会服务与社会管理相结合的政策体系

5.社会政策坚持福利性的原则 6.社会政策具有社会目标与经济目标相协调的特征

五、社会政策的基本目标

1.满足民生需要 2.保护人权 3.维护社会公平4.解决社会问题 5.促进社会和谐

六、社会政策的主要功能

1.社会政策的经济功能 2.社会政策的社会功能 3.社会政策政治功能

七、社会政策的经济功能的内容

1.人力资本投资的功能 2.调节经济运行的功能 3.激励劳动积极性的功能

八、社会政策的社会功能的内容

1.收入再分配功能

2.社会投资和社会建设的功能 3.社会政策的社会控制功能

九、社会政策的政治功能的内容

1.社会政策的社会管理功能 2.调节各群体利益矛盾的功能 3.增强执政党执政基础和维护政治稳定的功能

十、社会政策的基本原则

1.公平与效率相结合的原则 2.以人为本、尊重人权的原则 3.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 4.社会保护的原则

5.政府与民间相结合的原则

十一、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的特点

社会工作的法规与政策是指社会工作者在其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国家法律、政府行政法规和其他各种政策文件。社会工作的法规与政策包括两类。

1.国家立法机关、政府行政机构和具体管理职能的社会工作行业组织为规范社会工作组织建设、人员管理和职业活动等事项,并促进社会工作发展而制定和发布的各种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和行业规范文件 2.在社会工作实践中涉及到国家法律政府法规和政策文件。

十二、行政法规的含义

在我国,所谓行政法规,简单说来是指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的有关行政管理等方面的规范性文件。制定与发布行政法规,是宪法赋予国务院的一项重要职权。

十三、地方性法规的含义

地方性法规,是指根据宪法和立法法等有关法律的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较大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根据本行政区区域的具体情况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与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制定的规范性文件,以及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一招法定职权和程序制定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十四、社会政策的主体

1.社会政策的直接主体:(1)立法机关(2)行政机关(3)执政党

2.社会政策的间接主体:(1)利益集团(2)公民(3)其他政党

十五、社会政策主体的角色: 1.政策制定者 2.政策实施者 3.政策评估者 4.政策调整者 5.资源提供者

十六、社会政策的过程

从动态或纵向角度来看,社会政策是一个由社会政策制定、实施、评估和调整等四个阶段构成的过程。从逻辑上来看,先由社会政策制定开始,经过社会政策实施到达社会政策评估,再进入社会政策调整,构成整个社会政策过程。

十七、影响社会政策制定的主要因素 1.社会问题 2.政策资源 3.社会成本 4.社会事件 5.社会精英 6.传播媒介 7.执政理念

十八、影响社会政策实施的主要因素 1.机构的因素 2.人的因素 3.政策本身的因素 4.政策以外的因素

十九、社会政策评估的意义 1.发现问题 2.了解效果 3.监控过程

二十、社会政策评估的内容

1.政策方案 2.实施过程 3.实施效果

二十一、社会政策评估的标准 1.价值标准:价值标准是指对社会政策进行价值判断时所依据的标准。2.事实标准:是指社会政策实施过程及其收效中各种事实进行评判与分析的标准。

3.行动标准:是指对社会政策实践进展情况作出评价的标准。

4.收效标准: 是评判社会政策实施收效的大小及质量的标准。

5.效率标准:是指对社会政策行动效率进行评判所凭借的标准。

二十二、社会政策调整的内容 1.政策目标:目标是社会政策的宗旨

2.政策方案:是指实施社会政策的各种手段、步骤、途径、方法和措施的总称

3.政策效力: 社会政策自身的约束能力,也是社会政策的实际效力。

二十三、社会工作者在社会政策过程中的作用

1.倡导者:是指社会工作者在社会政策制定过程中提出意见或建议的角色。

2.实践者:意味着社会工作者把社会政策转化具体的社会服务 3.评估者:是指社会工作者在社会政策评估过程中依据一定的价值及技术标准对社会政策方案、实施过程及其效果作出判断的角色。

下面主要是单选和多选(是主要的,要复习多少自己定夺,因为里面可能还有其他类型的题目)

二十四、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我国城市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救助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

二十五、城市低保标准确定的依据

城市低保标准,按照当地维持城市居民基本生活所必需的衣、食、住费用,并适当考虑水电燃煤(燃气)费用以及未成年人的义务教育费用确定。

二十六、农村低保的对象

农村低保的对象是家庭年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农村居民主要因病残、丧失劳动能力以及生存条件恶劣等原因造成生活常年困难的农村居民。

二十七、农村低保的保障标准确立的依据

农村最低生活标准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按照能够维持当地农村居民全年基本生活所必须的吃饭、穿衣、用水、用电等费用确定。并报上一级地方人民政府备案后公布执行。

二十八、农村五保供养的对象

根据《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规定,老年、残疾或者未满16周岁的村民,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又无法定赡养、抚养、抚养义务人、或者其法定赡养、抚养义务人无赡养、抚养、抚养能力的,享受农村五保供养待遇。

二十九、农村五保供养的内容

《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规定,对农村五保供养的对象在吃、穿、住、医、葬等五个方面给予生活照顾和物质帮助:

1.供给粮油、副食品和生活用燃料 2.供给服装、被褥等生活用品和零用钱

3.提供符合基本居住条件的住房 4.提供疾病治疗,对生活不能自理的给予照料 5.办理丧葬事宜

十、农村五保供养的标准

《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规定:可以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报所在的省、自治区、直

辖市人民政府备案后公布执行。

十一、城市医疗救助的对象

1.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中未参加诚征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员。

2.已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但个人负担仍然较重的人员和其他特殊苦难群众

十二、农村医疗救助的对象 1.农村五保户、农村贫困户家庭成员

2.地方政府规定的其他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农民

十三、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政策的对象

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政策的对象是指因自身无力解决食宿,无亲友投靠,又不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或者农村五保供养,正在城市流浪乞讨度日的人员。

十四、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的形式与机构

流浪乞讨人员实行救助的形式主要为救助站救助

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站是流浪乞讨人员求助的机构

十五、老年人合法权益保障法规与政策

60岁以上的人即为老年人,全国老龄委2006年发布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指出,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讲达到17.17%,其中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3067万人,占老年人口的12.37%。

十六、老年人合法权益的主要内容

1.婚姻家庭权 2.获得社会保障的权利 3.参与社会发展的权利

十七、获得社会保障的权利有哪些 1.生活保障权 2.医疗保障权 3.文化教育权 4.享受社会服务的权利

十八、老年人权益保障的目标是什么

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十九、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主要内容

1.生存权 2.发展权 3.受保护权 4.参与权

十、残疾人合法权益的主要内容 1.康复权 2.教育权 3.劳动权 4.文化生活权 5.社会福利权 6.环境友好权

十一、结婚的必备条件 1.必须是男女双方完全自愿 2.必须达到法定婚龄 3.必须符合一夫一妻制

十二、夫妻财产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

1.夫妻对共同财产有平等的所有权 2.夫妻相互扶养的义务 3.夫妻相互继承权

十三、收养人、被收养人、送养人的含义

收养他人子女的人称为收养人(养父母)

被他人收养的人称为被收养人(养子女)

将子女或儿童送给他人收养的人或机构为送养人

十四、法定继承的遗产分配原则 1.一般情况下同一顺序法定继承人的应继份均等原则

2.特殊情况下同一顺序法定继承人的应继份不均等原则

3.继承人协商同意的不均分遗产的原则

十五、遗嘱的形式

1.公证遗嘱:公证遗嘱指遗嘱人生前订立并经公证机关公证的遗嘱。2.自书遗嘱: 自书遗嘱:自书遗

嘱是立遗嘱人亲笔书写的遗嘱。3.代书遗嘱: 又叫代笔遗嘱,是由遗嘱人口授他人代为书写的遗嘱 4.录音遗嘱:录音遗嘱是指由遗嘱人口述,经录音、录像磁带录制而设立的遗嘱。

5.口头遗嘱:是立遗嘱人以口头形式设立的遗嘱

十六、遗赠的概念

遗赠是指公民以遗赠的方式将其拥有的个人财产赠与国家、集体或者法定继承人以外的公民,并于立遗嘱人死亡后发生法律效力的法律行为。立遗嘱人为遗赠人,接受遗赠的人称受遗赠人。

十七、人民调解的概念

人民调解,即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调解,是在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主持下,以国家法律、法规、规章、政策和社会公德为依据,对民间纠纷当事人进行说服教育,规劝疏导,促使纠纷各方互谅互让,平等协商,自愿达成协议,消除纷争的一种群众性自治活动。

备注:人民调解委员会是村民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下设的调整民间纠纷的群众性组织

十八、人民调解工作应当遵守的原则.依法调解原则:人民调解委员会在开展调整工作时,必须依据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进行调解,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没有明确规定的,依据社会公德进行调节。.自愿平等原则:表现为(1)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纠纷(2)调解协议必须经双方当事人一致同意

(3)调解协议的履行必须出自当事人的自愿

3.尊重当事人诉讼权利的原则

十九、社区矫正的概念

社区矫正正是与监禁矫正相对对的行政方式,是指将符合受委屈矫正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促使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

十、社区矫正的内容

1.行为督导 2.教育矫正 3.组织公益劳动

十一、我国城乡基层群众自治和社区建设法规与政策

我国城乡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包括城市社区居民自治制度和农村村民自治制度,我国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宪法、法律和地方的实施办法。

十二、居民委员会的任务 1..依法组织居民开展自治活动 2.依法协助城市基层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机关开展工作

3.依法依规开展有关监督活动

十三、居民自治的内容

1.民主选举 2.民主决策 3.民主管理 4.民主监督

十四、城市社区建设的内容 1.发展社区卫生 2.繁荣社区文化 3.美化社区环境 4.加强社区治安

十五、社区服务法规与政策 2006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

十六、社区服务的主体

1.政府 2.社区居委会 3.社区民间组织 4.驻社区单位 5.企业

十七、社区服务内容

1.社区公共服务:它总共有七种,分别是:

(1)社区就业服务的内容(2)社区社会保障服务的内容(3)社区救助服务的内容(4)社区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的内容(5)社区文化、教育、体育服务的内容

(6)社区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的内容(7)社区安全服务的内容 2.社区互助和自助服务 3.社区志愿服务 4.社区商业服务

十八、公益慈善组织的特点 1.非营利性:慈善组织向社会提供的产品是价值价值观或利益聚合,作为公共财富的生产者为服务对象提供服务。

2.公益性 :公益慈善组织提供的服务具有惠及公众的性质,取之于社会公众用之社会公众。

十九、志愿服务的特点

1.自愿性 2.非营利性 3.无偿性

十、民办非企业单位

是指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力量以及公民个人利用非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活动的社会组织。

十一、基金会分类

基金会分为面向公众募捐的基金会(简称公募基金会)和不得面向公众募捐的基金会(简称非公募基金会)按照地域范围,又分为全国性公募基金会(原始资金不低于800万人民币)和地方性公募基金会(原始资金不低于400万人民币),非公募基金会的原始基金不低于200万人民币。

十二、进就业的法规与政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 六

十三、促进就业的原则 1国家促进就业的原则 2.平等就业和自主择业的原则 3.照顾特殊和困难群体就业的原则 4.禁止16周岁以下未成年人就业的原则

十四、劳动合同的种类

它分为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和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合同终止时间的劳动合同。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可以订立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无确定终止时间的劳动合同。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可以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十五、劳动合同的内容

劳动合同的内容包括法定条款和约定条款

十六、劳动争议的处理机构 1.劳动争议调解组织 2.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

六十七 劳动保障监察 1保护劳动者权利 2公平、公开原则 3高效、便民原则

4教育与处罚相结合的原则

第一节 促进就业的法规与政策

一、促进就业的原则及政策支持

(一)促进就业的原则

1、国家促进就业;

2、平等就业和自主择业;

3、照顾特殊和困难群体;

4、禁止16岁以下未成年人就业

(二)政策支持

1、产业政策;

2、财政政策;

3、失业保险制度;

4、优惠政策;

5、金融政策;

6、统筹兼顾;

7、就业服务;

二、就业服务与就业援助

(一)就业服务

1、公共就业服务

2、职业中介机构

3、失业预警制度

4、劳动力调查登记制度

(二)就业援助

对象:就业困难人员。

措施有:

1、建立健全的援助制度;

2、公益性岗位优先安排;

3、鼓励支持社会各方面的服务援助

4、扶助残疾人就业;

5、确保城市家庭至少一人就业;

6、困难人员集中地区引导转移。

第二节 劳动合同的规定

一、劳动合同订立的原则平等自愿;协商一致;合法公平;诚实信用

二、劳动合同的种类

1、固定期限:约定合同终止时间;

2、完成一定工作为期限:约定以某项工作完成为期限;

3、无固定期限:无确定终止时间;四种情形视为无固定期限:

连续工作满十年;且距退休不满十年;连续两次固定合同再续且无违反三十九,四十之一二项;满一年还未签合同。前提是劳动者愿意再订合同即可。

三、劳动合同的内容:

1、用人单位资料、劳动者资料、期限、工作内容地点、工作时间休假、报酬、保险、劳动保护、试用期、培训、保守秘密等。

2、试用期:包含在劳动合同期限内,只能签一次,仅约定试用期的,试用期不成立,该期限为劳动合同。小于3个月的工作期限合同无试用期;3个月到1年,1个月;1年到3年,2个月;3年以上,6个月试用期,工资80%,不低于最低工资标准

3、试用期内允许解除合同的情形:试用期内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严重违反用人单位规章的;患病或非因工伤在规定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培训或调整岗位后仍不能胜任的

4、培训费:可约定服务期限,违约个人支付低于培训费赔偿。

5、保守秘密:竞业限制期限不得超过

2年。

四、劳动合同的法律效力 无效劳动合同:违反法律法规的;欺诈威胁订立的;用人单位免除自己责任的排除劳动者权利的。无效部分无效,有效部分照样执行。

五、劳动合同的履行和变更

(一)履行:

1、实行、全面和合作原则。用人单位按时支付工资和加班费,劳动者有权检举用人单位违规。用人单位变更、合并和分立不影响劳动合同履行。

(二)变更:

1、遵循平等自愿、协商一致、书面形式、不违反法律法规的原则

2、采用书面形式

六、劳动合同的解除和终止

(一)解除:

1、双方协商解除:

2、劳动者要求解除:提前 30 天书面通知,但不得违反合同约定和保密竞业规定,试用期时解除提前三天。用人单位违反合同的可立即解除

3、用人单位要求解除:(1)试用期不符合录用条件(2)严重违反用人单位制度(3)严重失职,造成重大损失

(4)签多个合同(兼职对本职造成重大影响的);(5)欺诈胁迫至使与用人单位签订合同的(6)犯罪的

4、不能从事,不能胜任,无法履行,提前30日书面通知或额外支付一个月工资;

1、破产重整、经营困难、转产或经营方式调整、其他情形至使裁员20人或10%的,提前30日说明并经劳动部门批准(长期限合同的、无固定期限合同的和困难的优先留下,破产法规定重整的6个月内重招的应当优先录用)

2、危险作业为做离岗体检的、工伤丧失部分劳动力的、工伤医疗期的、女工生育期的、满 15 年离

退休不足 15年的、其他情形不得解除。

3、合同解除中,工会有知情干预权

(二)终止:

1、终止情形:合同期满、退休、死亡失踪、破产、关闭的、其他

2、终止手续:终止劳动合同证明-》15日内转移档案保险关系—》支付经济补偿—》终止合同

3、文本备案两年备查。

七、集体合同

1、集体合同的内容和分类

(1)内容: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安全卫生、保险福利

(2)类型:专项集体合同:劳动

安全卫生、女职工权益保护、工资调整机制;行业或区域分:行业性集体合同、区域性集体合同

2、效力(1)

生效条件:订立后报送劳动行政部门;劳动行政部门自收到合同之日起15日内没异议的,合同生效(2)

劳动标准:不低于当地人民政府规定的最低标准,个人合同不低于集体合同标准

3、工会作用(1)

用人单位违反集体合同,侵犯职工劳动权益的,工会可依法要求用人单位承担责任(2)

应履行集体合同发生争议,经协商解决不成的,工会可依法申请仲裁、提起诉讼

八、劳务派遣规定

1、概念:劳务派遣单位与被遣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由被遣劳动者向用人单位给付劳务的新型劳动关系,一般发生在临时性,辅助性和暂时性岗位。劳务派遣单位不得向本单位进行劳务派遣。

2、劳务派遣单位义务:注册资本大于 50 万;旅行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的义务;订立2年以上固定期限合同,不派遣时发最低工资;与用工单位订立

劳务派遣协议约定人员数量、期限、报酬、保险费、不得分个长期协议成短期;劳动者有权知道劳务派遣协议的内容,不得克扣报酬和收取费用。

3、用人单位义务:执行国家劳动标准,提供相应条件和保护;告知劳动要求和报酬;支付加班工资奖金和福利;进行必要培训,长期时需调整工资;不得改派其他单位。

4、配派遣者的权利:同工同酬;参加组织工会;可退回劳动者,可解除劳动合同;跨地区,报酬以当地标注执行。

九、非全日制用工规定

1、以小时计酬,每日工作小于4小时每天,每周不超24小时;

2、可口头订立,订立多个劳动合同,且互不影响;

3、无试用期;

4、随时终止,无补偿;

5、工资不低于当地最低小时工资标准,报酬15日内支付。

第三节 工资、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的规定

一、工资

1、分配原则:按劳分配、同工同酬、逐步提高、国家宏观调控。

2、工资水平:单位自主确定,按月支付,法定休假日婚丧假依法参加社会活动时应发工资。

3、最低工资保障制度:正常劳动前提下,单位应支付的最低劳动报酬。分月最低和小时最低两种。

1.确定: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最低生活费用、平均工资、劳动生产率、就业状况和经济发展水平差异)2发布:省级劳保部门提出标准,省级政府批准,报纸公示7日。发布后7日报国家劳保部。

3调整:每两年至少一次,基于最低生活费用、价格消费指数、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职工平均工资、经济发展水平和就业状况。

二、工作时间 小时每天;40 小时每周。

延长 1小时每天,保障健康前提 3 小时每天,不超过 36 小时每月。

需紧急处理和前修的可特殊规定。

加班工资,平时 150%,休息日 200%,节假日 300%。

三、休息休假 每周至少休息 1天。

年休假满一年才有。1-10年 5天;10-20年 10天;20年以上 15天。

第四节 劳动保护与职业培训的规定

一、劳动保护

(一)安全卫生

1、用人单位职责:必须建立健全劳动安全卫生制度,教育劳动者,防止事故发生;设施必须符合国家标准;提供必要的劳保用品。

2、劳动者的权利: 通过培训取得特种作业资格;严守安全操作规程。

3、县级以上政府建立职业病统计报告和处理制度。

(二)女职工特殊保护:

1、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女工三期内不得解除合同;

2、同工同酬,不得在三期降低工资;

3、合理安排工种,不得安排四级劳动和禁忌活动;

4、实行四期保护不得在经期安排三级劳动、怀孕七月不得加班夜班、哺育期同前。

(三)未成年人特殊保护:

1、最低年龄规定:16岁,特殊需审批;

2、劳动过程保护,不得安排四级劳动和禁忌活动。

二、职业培训

(一)分类:

1、岗前培训:新生劳动力进行劳动预备和就业准入制度;对从事技术工种的劳动者实施岗前培训制度。

2、就业后培训:提取职工教育经费,有计划对劳动者进行职业培训。

(二)职业培训制度 :

1、国家鼓励开展职业培训 ;

2、县以上政府实施职业培训计划 ;

3、县级以上政府鼓励和支持各类职业院校 ;

4、鼓励、指导企业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 ;

5、鼓励支持开展就业培训 ;

6、组织引导进城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参加技能培训 ;

7、对特殊工种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第五节 劳动争议处理

一、处理原则

根据事实,遵循核发、公正、及时和着重调解原则。

当事人协商——》工会第三方协商——》调解组织调解——》仲裁委员会仲裁——》人民法院诉讼

二、范围

劳动关系、合同阶段、辞退方式、工作休息、福利待遇、培训保护、报酬补偿、其他

三、机构

1、调解组织:企业劳动调解委员会和基层人民调解组织(乡镇、街道)

企业劳动调解委员会由职工和企业代表构成,主任由双方推举,调解员公道正派,联系群众、热心调解、有法律政策文化水平。

2、仲裁委员会 :

设立 :县级以上行政区设立一个或若干个;国务院劳动行政部门制定仲裁规则、省级政府进行指导。

组成 :由劳动行政部门代表、工会代表和企业方面代表组成。

职责 :解、聘、兼仲裁员、受理、讨论劳动争议案件、监督仲裁活动。

四、调解

1、原则:自愿、民主说服。

2、程序期限和效率:

(1)程序:申请-调解-达成协议-制作调解协议书

(2)期限:劳动争议调解组织收到申请之日15日内未达成调解协议的,可依法仲裁;达成调解协议的,一方不履行的,另一方可仲裁

(3)效力:调解协议书经双方签字盖章、调解员签名调解组织盖章后生产。

(4)因拖欠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和赔偿金事项达成协议但不履行,可向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

五、仲裁

1、原则 :

(1)着重调解 :

(2)及时迅速 :45 天搞定,最多延长 15 天,事实清楚部分先裁决,小案件最终裁决。

(3)区分举证责任 :用人单位必须提供证据,有利于保护劳动者权益。仲裁庭制:一般仲裁庭和简易仲裁庭。

2、劳动争议仲裁庭

(1)一般仲裁庭:

首席仲裁员(由仲裁委员会主任或授权办事机构负责人指定)+2 名仲裁员(当事人或仲裁委员会选定)(2)简易仲裁庭

一名仲裁员组成,处理简单争议案件,指事实清楚,情节易认定和适用法律明确的案件。

3、劳动争议仲裁员

(1)仲裁员条件:

曾任审判员、从事法律研究教学,中级以上职称的教师、法律人事管理或工会5年以上、律师执业三年以上

(2)仲裁员的职责:

参加仲裁、调查取证、调解、审查请求、参加合议、提出裁决意见和保守秘密。

(3)仲裁员回避情形:

是当事人或亲戚;与本案有利害关系;与当事人有其他关系影响裁决;私自会见当时了或接受礼品。

4、劳动争议案件的审理

(1)管辖范围

负责本辖区的劳动争议仲裁,如果双方当事人同时向单位所在地和合同履行所在地申请的,应由合同所在地进行仲裁。

(2)当事人

劳动争议的双方当事人是:用人单位(或和劳务派遣单位)和劳动者,都可委托代理人参加,出具委托书。如果没有涉及秘密和隐私,则仲裁公开进行。

(3)申请和受理

A 仲裁的时效:为一年;

B 仲裁申请:应包括:仲裁当事人情况、仲裁请求,所依据事实、证据和证据来源;

C 仲裁的受理:收到申请后 5 日内,当事人收到通知后 10 日内提交答辩书。不受理书面通知,不受理有又不通知的,当事人可以提起法律诉讼。

(4)开庭和裁决

A 开庭:受理仲裁申请之日起5日那日告知当事人组成仲裁庭;开庭前5日书面通知当事人;当事人在开庭前3日可申请延期

B 鉴定:可约定鉴定机关,没约定可由仲裁庭指定

C 质证和辩论:当事人有权质证辩论 D 先予执行:先予执行案件(追索劳动报酬、追索工伤医疗费、追索经济补偿金、追索赔偿金),先予执行条件(权利义务明确、不执行影响申请人生活)

E 裁决:少数服从多数(5)仲裁书的效力

下列情形仲裁为最终裁决:

A 追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和赔偿金,不超过当地月最低工资标准的 12个月的争议;

B 在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等方面的争议;

C 劳动者对裁决不服的可以收到仲裁书 15 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用人单位有证据证明下列之一的,可在 30 日内向劳动争议部门说在的人民法院申请撤销裁决:

(A)适用份额法律法规有错误;

(B)仲裁机构无权管辖的;

(C)违反法定程序才裁决的;

(D)裁决所根据的证据是错误的;

(E)对方当事人隐瞒了足以影响公正的证据;

(F)仲裁员在仲裁时受贿的。

第六节 劳动保障监察

一、监察的范围、机构与原则

1、范围 :企业、个体工商户、职介、职培、职考

2、机构 :国务院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主管。国务院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县

级以上各级、受委托的组织。

3、原则 :

(1)保护劳动者权益

(2)公正公开;

(3)高效便民;

(4)教育与处罚相结合。

二、监察机构的职责和事项

1、职责 :宣传、督促、检查、受理、纠正和查处

2、监察事项 :

内部规章制度、劳动合同、童工规定、女职工未成年保护、休息休假、工资支付、社保缴纳、职介职培职考遵守规章情况、其他。

三、实施

1、监察的管辖:(1)地域管辖

(2)级别管辖

(3)

指定管辖

2、劳保监察的形式:巡视检查、审查资料接受投诉、及时立案、设立举报投诉信箱、群体事件根据紧急预案迅速汇同相关部门处理。

3、监察员: 经考试录用、忠于职守,秉公保密,廉洁可被检举、不少于两人调查,佩戴标志出示证件,亲属回避。

4、调查期限 :立案后 60天完成,经批可延长 30天

5、处理方式 :行政处罚、当改未改,责令改并行政处理决定、轻微且改,撤销立案、不属于劳保的,及时移交。

6、告知程序 :处理前应听取陈述、申辩。做出处理决定应告知。

7、时效问题 :两年内未被发现则不予查处。

第十二章 我国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法规政策

第一节 公共卫生法规与政策

一、公共卫生体系

1、我国公共卫生体系的主要内容

(1)传染病预防控制研究;

(2)流行性疾病预警和反应;

(3)疟疾、结核和艾滋病;

(4)慢性非传染病的检测预防管理;

(5)健康促进;

(6)精神卫生和物质滥用;

(7)烟草、营养、卫生与环境、食品安全、暴力、损伤和残疾;

(8)生殖卫生,确保母婴,儿童、青少年卫生;

(9)基本药物卫生和免疫疫苗开发。

SARS以后建立了县乡村“三级农村卫生网络”。2004年初正式启动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时间的网络直报系统。

2、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政策

(1)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覆盖城乡居民;

现阶段我国主要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有: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预防接种、传染病防治、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和重性精神疾病管理,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和老年人保健。

(2)增加国家中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六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包括:

A、15 岁以下人群补种乙肝疫苗,计划用三年时间;

B、农村妇女的两癌检查;

C、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项目;

D、百万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工程; E、在云贵 6 省消除燃煤氟中毒危害项目;

F、农村改水改厕项目。

(3)加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 A、培养公共卫生人才;

B、健康档案信息系统建设;

C、改善公共卫生机构设施条件;

D、重大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处置能力;

E、推广应用中医药预防保健方法技术;

F、落实高风险岗位人员待遇政策。

(4)保障公共卫生所需的经费。

卫生机构的费用由财政全额拨款。服务收入专户并实行预算管理,按项目免费提供服务。

二、疾病预防体系

1、建立和发展

(1)1953年,全国普遍建立卫生防疫站;

(2)2003年前,基本形成以国家,省,地、县四级疾病预防机构为主体,乡村卫生院所、各类医疗机构和社区服务组织共同构建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

(3)2003年 SARS 后、国家进一步加大投入,人员机构进一步完善;

(4)2005年后,建立覆盖城乡,功能完备的疾病处置工作体系。

疾病预防体系建设遵循的原则:统筹规划、整合资源、明确职责、提高效率、城乡兼顾、健全体系。

2、疾病预防控制法规的主要内容

(1)国家免疫规划

扩大疫苗使用种类,对适龄儿童进行接种;在流行病地区进行特定疫苗的接种;五部委建立协调机制,保证疫苗生产供应和使用。

(2)职业病防治法规

《职业病防治法》对职业病的预防,防护管理、诊断、保障、监督检查及法律责任等方面作了明确规定。

(3)地方病防治法规

主要地方病有:碘缺乏病、地方性氟中毒、地方性砷中毒。大骨节病和克山病等;

控制措施如下:

A 加强病情监测

B 加强健康教育

C 加大干预力度

(4)精神卫生工作的法规

A 工作目标

原则: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重点干预、广泛覆盖、依法管理工作机制:政府领导、部门合作、社会参与。

B 组织领导

各部门分工协作。卫生部承担救助任务;民政部承担服役军人救治,并收容和治疗三无精神人员;公安机关要掌握本区的可能肇事的患者,与家庭一起落实监管或实施强制治疗;安康医院负责治疗康复;司法部门做好监管人员的治疗和康复。

C 重点人群心理行为干预

儿童、青少年、妇女、老年人、灾民和职业人群

D 加强治疗与康复

健全服务体系和网络,建立社区康复机构、治疗与康复。

(5)慢性病防控的法规

A 糖尿病的防治宣传:

B 农村妇女两癌检查:

C 农村癫痫防治:

(6)艾滋病的治疗和救助

艾滋病的治疗规定:

A 医疗机构不得拒绝艾滋病患者进行治疗;

B 不得隐瞒患者已患艾滋病的事实; C 不得拒绝对孕产妇提供艾滋病预防和检测等服务 艾滋病的救助规定:

A 关怀救助;免费或减免艾滋病防治费用

B 教育救助;对艾滋病遗孤减免义务教育费用

C 生活救助;对患者及家人给予生活救助

D 生产与工作的救助;扶持患者进行力所能及的工作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机制

1、组织领导:国务院成立指挥部,负责指挥;国务院卫生部门和其它相关部门做好应急处理的相关工作;各级政府组织开展防治,调查,所需经费例如预算,严格监理应急处理责任制。应急预案必须包括:

(1)指挥部组成和相关部门责任;

(2)监测预警;

(3)信息收集分析通报;

(4)监督机构;

(5)分级和应急处理方案;

(6)现场控制应急设备调度;

(7)专业队伍的建设和培训。

2、监测预警系统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立预警系统;确保监测正常运行;制定监测计划评估监测数据;依照报告程序和实现及时报告;开展以及知识教育;在机构开展应急处理演练;做好各种应急物资的准备,提高对突发事件的救治能力。

3、应急预案的启动和执行

启动前,明确个部门的职责义务;

启动后,成立指挥部,其它部门服从指挥部的调派,相互协作;卫生部门要准确评估决定是否启动预案的建议,报批后实施。

应急预案中要充分考虑物资的储备和调拨方案,必须加强专业队伍的建设,指定医疗机构进行防治任务,增强全社会对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必要时对人员进行隔离疏散,依法对传染病疫区实行封锁,对事物水源进行控制。对传染病做到四早一切一防(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切断传播途径、防止扩散)

4、信息管理

使应急处理过程中的信息能够畅通、及时、全面和正确地反应出来。

第二节 医疗服务体制法规政策

一、城市医疗服务体制

逐步形成了国家和集体独办、按行政区域以块划分、由上到下进行业务指导的三级城乡医疗预防网:

城:街道医院诊所企业医院——》区级医院——》省市综合医院,教学医院,专科医院;

乡:村卫生所——》公社卫生院——》区级医院,防治中心。

1、健全基层医疗体系(机构建设、队伍建设、补偿机制、运行机制)

(1)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

A 公立医院过剩的地区要重组到基层去;

B 国家购买社会力量提供的卫生服务;

C 鼓励有资质的人员开办诊所;

(2)加强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

A 落实城市医生升中高级职称前支农一年以上;

B 鼓励医学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

C 自愿去中西部乡镇医院的毕业生,国家代偿学费和贷款。

(3)改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

A 运营成本通过服务收费和政府补助补偿;

B 对购置的基本设备和开展业务的经费,按定额和购买服务等方式补助;

C 人员的工资水平要与事业单位挂

钩;

D 不得接受药品折扣。

(4)转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

A 开展乡村巡回医疗;

B 与上级医院进行双向转诊制度;

C 实施人员聘用制,完善考核激励制度

2、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按 “实试点、在逐步推开”的原则进行,达到探索政事分开,管办分开的有效形式,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建立 “公益性”为核心的公里医院监管制度。

(1)改革公立医院的管理体制、运行和监管机制;

坚决维护公益性和社会效益原则,以病人为中心,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探索建立由卫生行政部门、医疗保险机构、社会评估机构、群众代表和专家参与的监管评价制度。

(2)推进公立医院的补偿机制改革;逐步从补偿渠道中剔除药品加成收入而变为服务收费和财政补助,政府负责大型设备的购置,重点学科的发展和离退休人员费用和政策性亏损补偿等。公立医院提供的特需服务不得找过全部医疗服务的 10%,鼓励各地探索建立医疗服务定价有利益相关方参与协商的机制。

(3)加快形成多元办医格局:

把部分公立医院进行转制,确保资产保值和职工的合法权益;鼓励民营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医院。

二、农村医疗服务体制

1、发展目标

2010年,建立起基本设施比较齐全的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具有专业素质的卫生服务队伍、运转有效的农村卫生管理运行体制,完善新农医合和医疗救助协同发展。满足农民群众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服务需求

2、框架

以县级医疗卫生机构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中心,村卫生室为基础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

3、队伍

制定并实施免费为农村定向培养全科医生和找平执业医师计划,完善对口支援通过到大医院机修,培训等方式提高县级医生水平。农村医疗队伍由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扶助技术人员和乡村医生、卫生员共同组成。

4、投入机制

新增卫生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发展农村卫生事业,其中由于县以下的比例不低于70%

第三节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法规政策 最佳基层医疗模式是社区医疗卫生服务

一、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 1996年,我国开始发展社区卫生服务; 1999年,提出了发展社区社区卫生服务的总体计划;

2000年,奠定了社区卫生服务在新型卫生服务体系中的基础性地位;

2002年,要求各级政府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扶持力度,鼓励各地引进市场竞争机制;

2006年,指出了如何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三坚持:坚持公益性质,完善社区服务功能;坚持政府主导,鼓励社会参与,多渠道发展;坚持以调整和充分利用现有卫生资源为主,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

2010年,地级以上的城市建立健全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

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需要具备的条件

1、人员方面:6 名全科医师,9 名注册护士,副高一名、中级一名、公共卫生类别执业医师一名;护士——一名中级;每名医师至少有一名护士。每个社区服务站至少有2 明从事全科医疗工作的执业医师;

2、床位方面:不鼓励设置床位,确有必要不超过 50 张;

3、建筑面积中心不低于 1000平米,服务站不低于 150平米;

4、设备方面:突出满足社区需要的轻型化特点。

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对象

1、社区、家庭、居民;

2、重点对象是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和贫困居民

四、社区卫生机构的服务内容

1、社区常见病、多发病和诊断明确疾病的诊治

2、社区慢性病防治

3、社区妇幼保健服务

4、社区传染病防治

5、社区公共卫生监督

6、社区卫生信息管理

7、社区脆弱人群保健

五、社区卫生服务的筹资与补偿机制

1、政府财政补贴(以公办为主,同时鼓励其他个人集体参与,政府从多方面给予投入或一定的补贴)

2、有偿医疗卫生服务(按服务成本收费,有看病的个人支付)

3、纳入职工医疗保险(纳入医疗定点单位可报销一些基本的卫生服务项目,稳定其资金来源)

4、其他筹措方式(接收社区自主资助、申请专项资金支持、接收捐赠等作为费用补充)

第四节 计划生育法规与政策 一、一般规定

1、基本国策: 《人口与计划生育法》颁布后,以法律形式确立了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地位。

2、稳定现行生育政策:生育政策是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核心内容。鼓励晚婚晚育、提倡一夫妻生育一个子女、奖励实施计划生育的夫妇、符合法规的可以生第二个。

3、依法行政,文明执法:扭转依靠行政手段执法的局面

4、生育是权力,计划生育是义务

5、免费享受计生服务

项目有:

(1)孕情环情监测

(2)提供避孕药具,放置和取出宫内节育器

(3)绝育术

(4)人工终止妊娠

(5)技术常规规定的各项医学检查

(6)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的诊治

6、奖励和帮助

(1)终身只生一个的,发光荣证,享受奖励;

(2)独生子女夭折的,父母不再生养的,政府给予必要的帮助;

(3)晚婚晚育可延长婚产假

(4)实施计划生育手术可以休假。

7、支持优惠和优先照顾

(1)对农村的守法家庭在发展经济是要给予支持和优惠;

(2)守法的贫困家庭要在扶贫贷款、以工赈灾、扶贫项目和社会救济等方面给予优先照顾。

8、征收社会抚养费

凡是违反现行生育政策的公民要征收社会抚养费

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办法

1、工作对象

离开户籍地以工作生活为目的的异地居住的成年人

2、领导主管和配合部门职责

(1)县级以上政府统一领导本区域内的刘总人口计划生育工作;

健全工作协调机制、实行综合治理、落实目标管理责任、考核监督有关部门、建立信息采集通报制度

(2)国务院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主管全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

制定规划组织实施、建立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信息共享

(3)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本区域内的刘总人口计划生育工作;

实施计划生育管理、开展宣传教育、组织技术服务、指导节育措施、免费提供基本项目的计生服务。

3、户籍所在地和现居住地职责

户籍地和居住地配合工作一居住地政府为主,户籍地政府予以配合居住地的工作包括:

(1)进行人口计生宣传教育;

(2)了解已婚育龄人员计生情况;

(3)组织提供避孕药具;

(4)定期为已婚育龄人员进行节育,优育及其他生殖保健服务

4、婚育证明办理及生育服务登记

(1)婚育证明的办理

育龄妇女在离开户籍地前,区乡镇政府或街道办办理婚育证明,已婚的必须出示结婚证。

(2)交验

自到达居住地30 日内提交婚育证明,可以自己提交;亦可由户籍地证明机关提交。居住地政府应该查验,督促未办之人补办,并告知当事人权利和义务。

(3)办理第一个子女生育服务登记的规定

流动人口可以在居住地办理第一台生育服务登记。步骤如下:

A 提供双方身份证、结婚证、女方婚育证明和男方户籍地婚育证明材料; B 居住地收集材料后7 个工作日内向双方户籍地核实;

C 户籍地在 15 日内给予反馈;

D 若核查无误,即时办理,否则书面说明;

E 办理后 15 日内向双方户籍地通报办理结果;

已婚育龄妇女避孕节育信息必须互相通报,核实。

出具计生证明材料不得收取费用

5、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权利

流动人口在现居住地有获取:

宣传教育、计生服务;晚婚晚育计生手术休假;计生奖励优待救济和隐私受到保密等权利

6、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管理

(1)建立信息管理系统;

(2)户籍地和居住地信息互通;

(3)拓宽信息收集的渠道

第十三章 我国社会保险的法规与政策

第一节 基本养老保险法规与政策 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还包括补充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

基本养老保险由机关事业单位、城镇职工、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老年津贴构成;

重点是: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最低生活保障是我国多层次养老保险的网底。

一、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规定

1、职工养老保险的基本制度

(1)缴费规定 :企业(企业工资总额的20%)+个人(个人缴费工资的8%)

(2)统筹基金于个人账户相结合个人账户全部由个人缴费形成,个人帐号的存储额用于职工养老,不得预支;但是可转移、继承。

(3)计发办法 号文规定:基本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帐户养老金构成。

号文规定:基础养老金标准以当地上在岗职工月均工资和本人指数化月均工资的平均值为基数,缴费满一年发 1%;个人帐户养老金以个人账户存储额除以计发月数。

特殊规定:

A 26 号文实施前退休的,按国家原有规定发养老金,同时执行调整;

B 26 号文实施后,缴费年限不满 15 年的,不发基础养老金,个人帐号存储额一次性支付,终止基本养老保险关系 2、38 号文件的新要求

(1)扩大覆盖范围

(2)做实个人账户

(3)建立调整机制

(4)提高统筹层次

(5)发展企业年金

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规定 新农保制度的创新有两个方面:

1、实行基础养老金与个人帐户养老金相结合的要老待遇,国家财政全额支付最低标准基础养老金;

2、实行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筹资办法。

3、参保范围:年满 16 周岁,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村非学生居民,可以在户籍地参加新农保。

4、基金筹集

(1)个人缴费:每年 100-500 元,五个档次;参保人可自主选择,国家可适时调整缴费档次。

(2)集体补助:有条件的集体应给予补助,标准由村民会议确定。

(3)政府补贴:政府对基础养老金

中西部全额支付,东部支付50%。地方政府补贴标准不得低于 30 元,对困难人群地方政应部分或全额代缴最低档次养老保险费。

5、建立个人帐号:除国家支持的基础养老金外,其他各项补贴,缴费,资助等都计入个人帐号。

6、养老金待遇与调整 :养老金=基础养老金 55 元+个人账号/139;参保人死亡后,其个人帐号中个人缴费的部分可继承。

7、养老金领取条件:年满60 岁的,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村有户籍老年人。

特殊情形:

A 实施时已满60 岁的,不用交费,可享受 55 元/月,其子女参保就行了;

B 距领取年龄不足 15 年的,按年缴费,允许补缴,累计缴费年限不得少于 15 年

8、相关制度衔接

凡参加了老农保,且在享受的可直接享受新农保基础养老金;

对已参加老农保但未满 60 岁的应将老农保并入新农保,按新农保标准缴费。

第二节 基本医疗保险法规与政策 我国医疗保障制度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乡医疗救助为主体;还包括多种形式的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基本医疗保险由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构成。

城乡医疗救助是我国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的网底

一、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规定

1、覆盖范围和缴费办法

(1)除了乡镇企业和城镇个体经济组织可以由政府决定外其余企事业单位团体都得参保;原则上以地级市为统筹单位。

(2)缴费额度=单位工资总额的6%+个人本人工资的2%。其中个人工资是以统计局个人工资收入口径为基数,及所有工资性收入为基数。

2、统筹模式和补偿方式

(1)保险基金由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

构成。分别核算,不得挤占个人缴纳全部入个人账号;单位缴纳30%入个人帐号。

(2)统筹基金起付标准:当地职工年均工资的 10%

(3)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额:当地职工年均工资的6 倍。

3、基金管理和监督

(1)医疗保险基金纳入财政专户管理,专款专用,不得挤占挪用,不得提出利息。

(2)计息办法:本按活期存款利率,上年结转的按3 月定期继利率。(3)个人账户本金利息归个人所有,可以结转继承。

(4)个人帐户基金必须纳入财政专户管理只能用作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药店发生的符合药品目录、诊疗项目和医疗服务标准的费用,不得用作他用,经办机构和定点医疗机构要点定期结算。

4、有关人员医疗待遇

(1)离休人员、老红军、二级乙等个民伤残军人医疗待遇不变支付有困难同级人民政府解决;

(2)退休人员参加医保的,个人不缴纳,对个人账户的计入比例及个人负担部分给予适当比例的照顾;

(3)公务员在现有基础上可享受医疗补助政策。

5、医药服务管理

(1)医药服务方面:实行医保定点管理制度。

(2)医药服务范围方面

(3)社保与医药服务的经济关系方面

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规定

1、参保范围 :

不属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范围和不是学生和其他非城镇从业居民都可参加

2、筹资水平

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居民基本医疗需求和居民家庭和财政的负担能力确定筹资水平。建立筹资水平,缴费年限和待遇水平相挂钩的机制。

3、缴费和补助 :2008 年,政府补助

不低于 80 元,对中西部地区按40 元补助,东部同步提高。

4、费用支付

坚持 “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的原则合理制定起付标准,最高支付额和支付比例,完善支付办法,合理控制医药费。

5、医药服务管理

(1)适当确定和调整用药,诊疗,医疗服务的范围

(2)儿童用药按照 “临床必须、安全有效、价格合理、使用方便、兼顾中西”

(3)诊疗项目适当增加孕妇、婴幼儿的诊疗项目;

(4)加强定点医疗机构和药店的管理;

(5)合理确定医疗机构和药店的数量;

(6)合理利用医疗资源管理机制;

(7)建立和完善结算方式。

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规定

1、筹资标准;

2010 年开始农新合医的标准是150元每人每年。其中中央财政60元、地方财政60元、个人缴费30元共同构成。

2、统筹补偿方案:

完善新农合医统筹补偿方案是新农合医制度建设的基础和核心。

(1)统筹模式与补偿方案:

A 统筹模式主要有:大病统筹加门诊家庭账户、住院统筹家门诊统筹、大病统筹三种模式。

B 补偿方案主要包括:起付线、封顶线、补偿比例和补偿范围。

(2)基金使用与补偿范围:

A 大病统筹加门诊家庭帐户的地区,合作基金主要用于建立大病统筹、门诊家庭帐户和风险基金;住院统筹加门诊统筹的地区,合作基金主要用于建立住院统筹、门诊统筹和风险基金;实行大病统筹的地区,由于建立大病统筹基金和风险基金。合作医疗基金不宜再单独设立其他基金。

B 对当年参加合作医疗的,但没有享受的可以组织一次体检,合作医疗统筹基金结余不得超过 15%.,结语过多

的可安排二次补偿。

(3)住院、门诊补偿管理:

A 合理设置起付线:一般为2-4 倍门诊费用;中西部原准则上不超过100 元;封顶线要充分考虑当地农民的人均纯收入;

B 门诊补偿包括家庭账户和门诊统筹,家庭帐户的结余不得冲抵下一的缴费,只可结转到下使用。

(4)转诊和结算办法:

按照简化程序,方便群众的原则完善转诊和报销补偿制度。原则上提倡定点医疗机构垫付和现场报销。

※第三节 失业保险法规与政策

一、覆盖范围

各类企事业单位及其职工

二、失业保险基金

1、基金构成

(1)企事业单位职工缴纳的保险费;

(2)失业保险基金的利息;

(3)财政补贴;

(4)依法纳入的其他资金。

单位按工资总额的 2%缴纳;个人按本人工资的 1%缴纳,农民合同工个人不缴纳。

2、支出范围

(1)失业保险金;

(2)失业期间的医疗补助金;

(3)失业人员的丧葬补助金及其亲属的抚恤金;

(4)失业期间的职培职介费用;

(5)国务院批准的其他费用。

三、失业保险待遇

1、申领条件;

(1)缴费满一年;

(2)非因本人意愿终止就业的;即被炒鱿鱼的;

(3)已办理失业登记并有求职要求的。

2、停止领取情形;

(1)重新就业;

(2)应征服役;

(3)移居境外;

(4)退休养老;

(5)收监劳教;

(6)拒绝介绍工作;

(7)其他情形。

3、领取期限;

(1)缴费时间 1-5 年的;期限最长 12 个月;

(2)缴费时间 5-10 年的;期限最长 18 月;

(3)缴费时间 10 年以上;期限最长24 个月

(4)重新就业的,缴费时间重新计算,领取期限可与上次未领取期限合并但不超过24 月;

(5)标准:低于工资水平,高于最低生活保障水平;

4、领取期间的相关待遇。

(1)期间就医的、可申请医疗补助金;

(2)期间死亡的、家属可领取丧葬补助费、亲属抚恤金和未领的失业保险金;

(3)期满后、符合最低保障要求的,享受低保;

(4)农民合同工连续工作满一年,劳动合同解除的,支付一次性生活补助。

※第四节 工伤保险法规与政策

一、适用范围

以下单位和个人必须参加工伤保险:

1、境内的各类企业、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必须为所有职雇工缴纳工伤保险;

2、职工雇工可以享受工伤保险权利;

3、个体工商户参保的步骤由当地省级政府规定。

二、工伤保险基金

1、基金的构成;

(1)工伤保险费;

(2)工伤保险基金利息;

(3)依法纳入工伤保险基金的其他资金。

2、费率确定;

(1)根据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的原则确定费率。

(2)根据行业工伤风险程度确定差别费率和行业内若干费率档次。

(3)当地统筹机构根据用人单位的工伤保险费使用和工伤发生率和该行业内费率档次确定单位缴费费率。

3、参保缴费;

(1)用人单位要及时缴纳,个人不缴纳。单位缴纳的数额=工资总额*单位缴费费率;

(2)工资总额是指单位直接支付给单位全部职工的劳动报酬总额,本人工资是指工伤或病前 12 个月平均工资,区间为300%-60%;

(3)职工发生工伤所爱单位承担工伤保险责任。

4、统筹层次 :由地级市以上统筹,可以异地参加同凑地区的工伤保险;基金中应预留一定比例的贮备金,用于支付重大事故的保险待遇;不足的有统筹地区的人民政府垫付。

三、工伤认定

1、下列情形被认定工伤;

(1)在工作时间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伤害;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伤害;

(2)从事与工作有关的工作受到事故伤害的;

(3)患职业病的;

(4)因公外出期间,应为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事故下落不明的;

(5)上下班途中被撞伤的;

(6)其他情形。

2、下列情形被视同工伤;

(1)工作时间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48 小时内抢救无效。

(2)抢险救灾等维护国家公共利益活动中受伤;

(3)已取得革命伤残军人证后到用人单位旧病复发。

3、下列情形不得认定或视同工伤;

(1)犯罪伤亡;

(2)醉酒导致伤亡;

(3)自残或自杀的。

4、提出工伤认定时出具的材料

(1)工伤认定申请表;

(2)劳动关系证明;

(3)医疗诊断证明或职业病诊断证明。

四、劳动能力鉴定

1、职工发生工伤后,经治疗稳定后

存在劳动能力影响的。主要指劳动功能障碍程度(1-10 级)和生活自理能力程度(完全、大部分、部分)的等级鉴定。鉴定标准由劳保部和卫生部等联合制定。

2、由用人单位,个人或其直系亲属向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提出;

3、对结果不服的可以在 15 日内向省级劳动能力鉴定部门提出再鉴,再鉴结论为最终结论。

4、此结论做出 1 年后认为伤残情况发生变化的可以申请复核。

五、工伤保险待遇

1、工伤医疗待遇;

(1)治疗工伤应在签约医疗机构就业。治疗工伤所需费用符合工伤保险诊疗项目目录、药品目录和住院标准的由工伤保险支付。按出差70%发伙食补贴。经审批同意外出就医的交通费按公差标准报销。

(2)工伤职工生活就业需要的辅助器具,由工伤保险支付;

(3)停工医疗期间,工资福利不变。停工医疗期不超过 12 个月,原则延长不超过 12 个月,伤残评定后,停发原待遇。

2、伤残待遇;

(1)生活护理费按生活自理等级发放,标准是 50%、40%、30%统筹地区上职工月均工资;

(2)工残 1-4 级的保留劳动关系,退出工作岗位,享受:

A 一次性伤残补助金:24 月、22 月、20 月、18 月本人工资;

B 月伤残津贴:90%、85%、80%、75%;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水平;

C 退休后,按养老保险待遇,但不得低于伤残津贴;

D 单位和个人按伤残津贴为基础缴纳基本医保;

(3)工残5、6 级,享受以下待遇: A 一次性伤残补助金:16 月、14 月本人工资;

B 用人单位安排适当工作,如果不行则发月伤残津贴:70%、60%;单位按规定买各类社保;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水平;

C 经个人提出可解除劳动关系,用人

单位支付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

(4)工残7-10 级,享受以下待遇:

A 一次性伤残补助金:12 月、10 月、8 月、6 月本人工资;

B 合同终止或经个人提出可解除劳动关系,用人单位支付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

3、工亡待遇;

(1)直系亲属可以从工伤保险基金中领取丧葬补助金、供养抚恤金和一次性工亡补助金;

A 丧葬补助金:6 月上职月均工资;

B 供养亲属抚恤金:配偶40%生前工资、其他每人每月 30%/孤老孤儿增加 10%;

但不得高于亡者生前工资;

C 标准由统筹地区政府确定,报省级政府备案;

(2)伤残津贴、供养亲属抚恤金、生活护理费保持适时调整;

(3)职工外出或抢险中下落不明的,事故发生3 月内照发工资,第4 月停发。由伤残基金按月发放供养亲属抚恤金,可以一次性预支 50%工亡补助金。

4、下列情形停止享受工伤保险待遇

(1)丧失享受待遇条件;

(2)拒不接受劳动鉴定;

(3)拒绝治疗;

(4)被判正在收监执行;

5、单位分立合并转让的必须办理变更;职工被借调的由原单位负责;实行承包的不变;破产清算时优先拨付工伤保险费;

6、出境的,到国外当地办理,不能办理的,国内不可终止;

7、再次工伤时,按新人定的等级享受。

※第五节 生育保险法规与政策

一、生育保险基金

生育保险基金根据 “以收定支,收支基本平衡”的原则筹集资金。按照企业工资总额的不超过 1%的比例进行提取作为生育保险费。该部分可以作为企业的费用,职工个人不缴纳。

提取比例按当地实际情况办理,不好过 1%。

二、生育保险待遇

1、女职工生育享受产假,生育津贴有生育保险基金按该企业上职工月均工资计发;产假为 90 天,产前休 15 天;难产多产增 15 天;流产亦可休息;

2、女职工设于的各项费用由生育保险基金支付贵出规定的部分由个人承担。出院后因生育引起的疾病有生育保险支付;产假满后还需要休息的,按有关关规定办理;

3、女职工生育或流产,由本人持相关证明到当地社会报心啊经办机构办理手续,领取生育津贴和报销生育医疗费。

三、企业对生育保险的责任

1、按期缴纳生育保险费;

2、不得虚假冒领生育津贴和医疗费;

3、不得拖欠拒付员工生意津贴和医疗费。

四、医疗服务管理

生育保险实行医疗机构协议管理。社保经办机构选择符合要求的医疗定点机构签订生育保险医疗服务协议。参保职工在该机构发生的费用有生育保险基金支付。支付的范围原则上按照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诊疗项目和医疗服务设施标准执行

第四篇:江苏高等职业院校教师

江苏省高等职业院校教师

专业技术资格条件

第一章

第一条

根据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特点、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要求,引导广大教师加强课程教学和专业实践,促进产学研结合,提高“双师”素质,造就一支素质精良、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特制定本资格条件。

第二条

本资格条件适用于全省高等职业院校申报讲师、副教授和教授资格的在职在岗教师。

第二章

基本条件

第三条

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要求

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认真履行现任职务岗位职责,任现职以来考核在“合格”以上。出现下列情形之一者,不能申报或延迟申报:

1.考核中有“基本合格”或受警告处分者,延迟1年以上申报。

2.受记过以上处分或考核中有“不合格”者,延迟2年以上申报。受处分期间,不得申报。

3.有谎报学历、资历、业绩或剽窃他人成果等弄虚作假行为者,延迟3年以上申报。

第四条

外语要求

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取得国家或全省统一组织的职称外语考试合格证书(申报高级职务者须取得高级合格证书,申报中级职务者须取得中级以上合格证书)。具备下列条件之一可免考:

1.具有研究生学历或硕士以上学位。2.具有外语专业专科以上学历。

3.因公出国,出国前通过国家出国人员外语考试,并在国外学习或工作1年以上。4.年龄在50周岁以上。

5.市(厅)级以上科技进步三等奖(及相应奖项)以上获奖项目的主要完成人(以个人奖励证书为准)。6.经省教育厅审核确认在本行业本地区作出重要贡献及从国内外引进的有突出成就的人员。

第五条

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

具有开展教学科研工作所需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取得省人事、教育主管部门颁发的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考核合格证书或全国职称计算机考试合格证书。具备下列条件之一可免考:

1.具有计算机专业专科以上学历。

2.参加全国计算机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成绩合格。3.申报计算机学科专业技术职务。第六条

继续教育要求

任现职以来,按照《江苏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条例》等相关要求,结合所从事的教学和教科研工作需要,完成《江苏省高等学校教师进修规程》所规定的继续教育任务。

第三章

讲师资格条件

第七条

学历资历要求

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以申报讲师资格:

1.具有学士学位,取得助教资格并受聘助教职务4年以上。2.获得第二学士学位后,取得助教资格并受聘助教职务3年以上。3.获得硕士学位后,从事高校教学工作2年以上。

获得硕士学位后从事高校教学工作3年,或获得博士学位后承担高校教学工作,经考核能胜任和履行讲师职责,可以直接认定讲师资格。

第八条

教育教学工作要求

具有本专业较扎实的专业知识和高等职业教育理论知识,积极参与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专业建设等教育教学改革,教书育人,教学效果优良。

任现职以来,具备下列条件:

1.积极参与管理工作,担任班主任、辅导员或参与其他教育教学管理工作1年以上。2.系统担任过1门课程全部教学工作,完成学校规定教学工作量,指导过实验、实训、实习、社会调查等。教学态度端正,教学方法得当,学校教学质量考核均在“合格”以上。

3.积极参与教学改革,在学校开设公开课4次以上,评价良好;或获得校级教学竞赛奖或教学成果奖1项以上。

第九条

专业实践要求

积极参与专业实践活动,任现职以来,具备下列条件中第1条和第2—5条中的一条:

1.高职院公共课教师指导社团或社会实践活动累计6个月以上;专业课教师在企事业单位工作2年以上或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累计6个月以上,系统掌握企业生产、服务流程,了解企事业单位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教师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高等师范学校教师到小学、幼儿园实践累计6个月以上,熟悉小学、幼儿园教育教学规律。

2.注重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直接指导的学生个人在校级以上专业技能、创新创业、教学基本功等竞赛中获得二等奖以上奖励1项以上,且本人获指导教师奖。

3.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和技能水平,本人在省级以上主管部门举办的专业技能、创新创业、教学基本功等竞赛中获三等奖以上奖励1项以上;或创作的作品被市级以上专业机构收藏、在市级以上刊物上发表;或设计项目被采用1件以上。

4.有一定的技术服务和研发能力,承担过企事业单位横向课题1项以上,项目应有正式的立项报告或签订的正式协议和结题报告,并取得一定的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或获得发明专利1项以上。

5.高等师范学校教师熟悉小学、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参与过小学、幼儿园教育教学专题研究1项以上,研究项目应有学校认可的正式的立项报告或签订的正式协议和结题报告,研究成果对教育教学工作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第十条

科研业绩要求

任现职以来,结合课程教学和专业实践开展研究工作,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有一定水平的教育教学研究论文或本专业学术论文1篇以上(高职院公共课教师不能满足第九条第2—5款条件之一的,须在本专业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有一定水平的教育教学研究论文或本专业学术论文2篇以上,其中至少1篇为本专业学术论文),参与编写正式出版的专著或教材3万字以上视同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1篇论文。

第四章

副教授资格条件

第十一条

学历资历要求

具备下列条件之一,可以申报副教授资格:

1.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或学士以上学位,取得讲师资格并受聘讲师职务5年以上。

2.获得博士学位后,从事高校教学工作2年以上。第十二条

教育教学工作要求

具有本专业系统、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和高等职业教育理论知识,积极参与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专业建设等教育教学改革,具有较丰富的教书育人经验,教学方法先进,教学质量高,教学效果好。任现职以来,具备下列条件:

1.积极参与管理工作,担任班主任、辅导员或其他教育教学管理工作2年以上。2.系统担任过2门课程全部教学工作,完成学校规定教学工作量,指导过实验、实训、实习、社会调查、毕业设计(论文)等。教学态度端正,教学方法得当,近5年学校教学质量考核均在“合格”以上,其中至少2次为“优秀”。

3.积极参与教学改革,获得校级以上教学竞赛一等奖1项以上;或获得校级以上优秀教学成果奖1项以上(前3名);或主持校级以上教改课题1项以上,课题应有正式的立项报告和结题报告;或担任校级教学团队、品牌专业、特色专业、精品课程、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等项目主要成员2年以上(前2名),应有正式的立项报告或聘任决定。

第十三条

专业实践要求

专业实践能力强,任现职以来,具备下列条件中第1条和第2—7条中的一条: 1.高职院公共课教师指导社团或社会实践活动累计5个月以上;专业课教师在企事业单位工作3年以上或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累计5个月以上,协助企业开展技术攻关和合作研发,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教师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高等师范学校教师到小学、幼儿园实践累计5个月以上,积极参与小学、幼儿园教育教学改革。

2.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直接指导的学生在主管部门举办的专业技能、创新创业、教学基本功等比赛中获省级二等奖或国家级三等奖1项以上;或指导的学生毕业设计、毕业论文获省级奖,本人均应获指导教师奖。3.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和技能水平,本人在教育等主管部门举办的专业技能、创新创业、教学基本功等竞赛中获市级一等奖或省级二等奖或国家级等次奖1项以上;或创作的作品被省级专业机构收藏、在省级以上刊物公开发表、设计项目被采用2件以上,收藏、采用需提供相应的证书和材料。

4.有较强的技术服务和研发能力,主持企事业单位横向课题1项以上,帮助企事业单位解决技术难题,课题应有正式的立项报告或签订的正式协议和结题报告,并通过有关部门鉴定。

5.高等师范学校教师对基础教育有一定的研究,受县级以上教育主管部门委托,主持过小学、幼儿园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项以上,项目应有正式立项报告或正式协议和结题报告。研究成果经委托单位鉴定,对教育教学工作有较强的指导作用和推广价值。

6.医药卫生类高职院教师主持省级以上医学继续教育项目1项以上,主持项目须有相应证明材料。

7.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参与市(厅)级科研课题1项以上(前3名),课题通过鉴定;或获得市(厅)级科研成果三等奖1项以上;或获得被国家授权并转化的发明专利1项以上。

第十四条

科研业绩要求

任现职以来,在本专业省级以上刊物发表高水平的教育教学研究论文或本专业学术论文3篇以上,其中至少2篇为本专业学术论文(高职院公共课教师不能满足第十三条第2—7款条件之一的,须在本专业省级以上刊物发表高水平的教育教学研究论文或本专业学术论文4篇以上,其中至少3篇为本专业学术论文),论文经专家鉴定对课程教学和专业实践工作有较强的指导作用。取得下列成果的,可视同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本专业学术论文1篇,且仅限视同1篇:(1)撰写正式出版的本专业高水平专著8万字以上;(2)作为主编或副主编编写正式出版的省级以上规划教材、精品教材且本人编写8万字以上;(3)艺术教学类教师出版高水平的作品集。

第十五条

破格申报副教授条件

具有大学专科学历,从事高校教学工作20年,取得讲师资格并受聘讲师职务8年;或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40周岁以下须具有硕士学位),取得讲师资格并受聘讲师职务3年以上;或获得博士学位后,取得讲师资格并受聘讲师职务1年以上,可以破格申报副教授资格。破格申报副教授资格,除具备第十二条第1、2款和第十三条第1款外,任现职以来考核至少1次为“优秀”,还须具备下列条件中第1条、第2条和第3—9条中一条:

1.教学业绩突出,教改成果显著,获得省级以上优秀教学成果奖1项以上;或担任省级教学团队、品牌专业、特色专业、精品课程、双语教学示范课程项目主要成员2年以上(前2名);或主持省级以上教育教学改革课题1项以上,并已结题。

2.在本学科省级以上刊物发表高水平的教育教学研究论文或本专业学术论文5篇以上,其中至少4篇为本专业学术论文,且至少1篇发表在本学科核心期刊,论文经专家鉴定对课程教学和专业实践工作有较强的指导作用。撰写正式出版的本专业高水平专著8万字以上,或作为主编、副主编编写正式出版的省级以上规划教材、精品教材且本人编写8万字以上,或艺术教学类教师出版高水平的作品集,可视同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本专业学术论文1篇(仅限视同1篇)。

3.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直接指导的学生在主管部门举办的专业技能、创新创业、教学基本功等比赛中获省级一等奖或国家级二等奖1项以上,本人均应获指导教师奖。

4.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和技能水平,本人在教育等主管部门举办的专业技能、创新创业、教学基本功等竞赛中获省级一等奖或国家级奖励;或获得省行业主管部门授予的高技能人才等称号。

5.有较强的技术服务和研发能力,主持企事业单位横向课题2项以上,帮助企事业单位解决关键的技术难题,课题应有正式的立项报告或签订的正式协议和结题报告,并通过省教育主管部门或本专业、行业权威部门鉴定,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

6.高等师范学校教师对基础教育有一定的研究,受市级以上教育主管部门委托,主持过小学、幼儿园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项以上,项目应有正式立项报告或正式协议和结题报告。研究成果经委托单位鉴定,对教育教学工作有较强的指导作用和推广价值。

7.医药卫生类高职院教师主持过国家级医学继续教育项目1项以上,主持项目须有相应证明材料。

8.有一定的科研能力,主持市(厅)级科研课题,或参加省(部)级科研课题1项以上(前3名),课题通过鉴定;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三等奖或市(厅)级科研成果二等奖以上奖励1项以上;或获得被国家授权并转化的发明专利1项以上。9.获得省级优秀教师等综合性表彰1项以上。

第五章

教授资格条件

第十六条

学历资历要求

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或学士以上学位,取得副教授资格并受聘副教授职务5年以上。

第十七条

教育教学工作要求

具有本专业广博、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掌握本专业国内外发展现状和相关专业领域职业教育发展趋势。教书育人成果卓著,在课程改革、专业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教育教学改革中取得突出成绩,并形成有一定影响的教育理念和教学风格。任现职以来,具备下列条件:

1.近五年来系统担任过2门课程全部教学工作,完成学校规定教学工作量。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在全省本专业领域内有一定的影响,近5年学校教学质量考核均在“合格”以上,其中至少2次为“优秀”。

2.积极参与教学改革,教学业绩突出,获得校级以上教学名师、市级以上学科带头人、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等称号;或获得校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以上(前2名);或担任省级教学团队、品牌专业、特色专业、精品课程、双语教学示范课程项目主要负责人2年以上(前3名),应有正式的立项报告或聘任决定。

3.系统指导过青年教师,成绩突出。第十八条

专业实践要求

具有丰富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生产实践经验和高水平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带领团队开展专业开发,掌握行业发展、产业调整的动态与趋势,在本专业技术领域具有较高的影响力。高等师范学校教师在指导小学、幼儿园教育教学改革方面作出突出的成绩,在本地区小学、幼儿园领域具有较高的影响力。任现职以来,具备下列条件中的一条:

1.实训基地建设和校企合作成绩突出,是省级以上实训基地、科技平台、工程中心等建设项目的主要负责人(前2名)。

2.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实绩突出,直接指导的学生在主管部门举办的专业技能、创新创业、教学基本功等比赛中获省级一等奖或国家级二等奖1项以上;或指导的学生毕业设计、毕业论文获省级二等奖以上奖励,本人均应获指导教师奖。3.专业素质和技能水平高,本人在教育等主管部门组织的专业技能、创新创业、教学基本功等竞赛中获省级一等奖1项或二等奖2项或国家级奖励1项以上;或创作的作品被省级以上专业机构收藏、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公开发表、重大设计项目被采用3件以上,其中至少1件参加全国专业展览或被国家级专业机构收藏或设计作品被知名机构、大型活动采用或在本学科核心期刊发表,收藏、采用需提供相应的证书和材料。

4.技术服务和研发能力强。主持企事业单位横向课题2项以上,帮助企事业单位解决关键的技术难题,课题应有正式的立项报告或签订的正式协议和结题报告,并通过省教育主管部门或本专业、行业权威部门鉴定,有较高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

5.高等师范学校教师对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有深入的研究,受市教育主管部门委托,主持过小学、幼儿园教育教学改革重点研究项目2项以上,项目应有正式立项报告或正式协议和结题报告,研究成果经省教育主管部门或本专业、行业权威部门鉴定,对教育教学工作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和推广价值。

6.医药卫生类高职院教师,主持国家级医学继续教育项目2项以上,主持项目须有相应证明材料。

第十九条

科研业绩要求

任现职以来,须具备下列条件中第1条和第2—4条中的一条:

1.在本学科核心期刊发表高水平的教育教学研究论文或本专业学术论文5篇以上,其中至少3篇为本专业学术论文(高职院公共课教师不能满足第十八条的,须在本学科核心期刊发表高水平的教育教学研究论文或本专业学术论文6篇以上,其中至少4篇为本专业学术论文),经专家鉴定对课程教学和专业实践工作有较强的指导作用。取得下列成果的,可视同在本学科核心刊物发表论文,仅限视同2篇:(1)撰写正式出版的本专业高水平的学术专著20万字以上,可视同在本学科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篇;(2)主编正式出版的省级以上规划教材、精品教材且本人编写10万字以上,可视同在本学科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1篇;(3)艺术教学类教师出版具有省内领先水平的作品集,可视同在本学科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篇;由国家专业出版社出版,作品在80幅左右的,可视同在本学科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篇。

2.主持省级以上教育教学改革课题1项以上或市级以上教育教学改革课题2项以上;或主要参与省(部)级科研课题1项以上(前3名),或主持市(厅)级科研课题2项以上。课题通过鉴定,研究成果处于省内领先水平,对教育教学改革、专业建设、提高专业技术水平有较强的指导作用,在同行中影响较大。3.获得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或市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以上(前3名);或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三等奖1项以上或获得市(厅)级科研成果二等奖2项以上(前3名);或获得被国家授权并转化的发明专利1项以上。

4.是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省“333”工程培养人选、省“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和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人选、省“六大人才”高峰培养人选。

第二十条

破格申报教授条件

具有大学专科学历,从事高校教学工作25年,取得副教授资格并受聘副教授职务8年;或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45周岁以下须具有硕士学位),取得副教授资格并受聘副教授职务3年以上,可以破格申报教授资格。

破格申报教授资格,除具备第十七条第1款外,任现职以来考核至少有1次为“优秀”,还须具备下列条件中第1条、第2条和第3—6条中一条:

1.教学业绩突出,教改成果显著,获得省级教学名师奖,或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或省级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以上,或主持国家级教改课题1项以上,并通过鉴定。

2.在本学科核心期刊发表高水平的本专业教育教学研究论文或学术论文8篇以上,其中至少6篇为本专业学术论文、2篇在本学科权威刊物发表,论文经专家鉴定对课程教学和专业实践工作有较强的指导作用。撰写正式出版的本专业高水平的专著20万字以上,可视同在本学科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篇(仅限视同2篇)。

3.主持省(部)级科研课题1项以上,并通过鉴定;或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二等奖或市(厅)级科研成果一等奖1项以上奖励(前3名)。

4.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成果显著,直接指导的学生在主管部门举办的专业技能大赛中获一等奖,本人获指导教师奖。

5.在专业技能方面有突出专长,在全国专业大赛中获一等奖或获得国家有关部门授予的大师级人才称号,在同行业领域内有较高的知名度。

6.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师等综合性表彰1项以上。

第六章

第二十一条

高校讲师资格不实行破格申报。

第二十二条

“双肩挑”人员申报教师职务,教学工作量和专业实践要求不低于同学科专任教师的三分之一,管理研究成果不超过总要求的三分之一。第二十三条

从其他专业技术工作岗位转至教学岗位的人员,应先转评同级教师职务。申报教师高一级职务时须从事教学工作满3年,任职年限连续计算,业绩成果以教学业绩成果为主,原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论文、研究成果可适当参考,不超过总要求的三分之一。

第二十四条

对从企业引进、在同行业领域内有较高知名度、具有特殊才能的高技能人才,晋升高级职务时,注重考察其专业实践技能和在促进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实绩,其他条件可适当放宽。

第二十五条

本资格条件有关词语或概念的解释:

1.“学校教学质量考核”指学校在每学年末通过学生、同行、督导评教等方式,对任课教师一年来教学质量进行的综合性评价。优秀率一般占当年参加考核的任课教师的30%左右。

2.提供的论文须是独立或作为第一作者完成的本专业论文,且可在“中国期刊网”(中国知网)等论文数据库中查证到。“省级以上刊物”指省级以上有关部门主办的公开出版的学术刊物和高等学校主办的公开出版的学报(须有ISSN或CN刊号)。“核心期刊”一般指论文发表时北京大学编撰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所列的期刊。在刊物的“增刊”、“特刊”、“专刊”、“专辑”上发表的论文以及论文集收集的论文均仅作参考。专著或教材指有“ISBN”书号的正式出版物。

3.省级教育教学改革课题指省教育主管部门下达的课题,市级教育教学改革课题指市级教育主管部门下达的课题,省级科研课题指列入省哲学社会科学、教育科学规划的课题和省级科技主管部门立项的课题,市级科研课题指列入省辖市哲学社会科学、教育科学规划的课题、市级科技主管部门立项的课题。

4.本资格条件中未注明排名的获奖要求,均以持有获奖证书为准。

5.本资格条件中规定的学历、年限、数量、等级等均含本级。如本科以上含本科,5年以上含5年,1项以上含1项,三等奖以上奖励含三等奖。

第二十六条

本资格条件中年龄、任职年限、论文论著发表出版时间、课题结题时间均截止到申报上一年年底。

第二十七条

申报之日已办理退休手续或已达到国家规定退休年龄的人员不在申报范围之内(申报之日以省教育主管部门规定的申报材料报送时间为准)

第五篇:高等教师资格考试资料

教育具有育人功能、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等四大固有功能。以下是高等教师资格考试资料,欢迎阅读。

考点一:素质教育观

素质教育观: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素质教育的内涵主要有: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

考点二:“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1.个体身心发展规律: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

2.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学生是发展的主体;学生是完整的人,要将学生作为整体来看待;学生是独特的人。

3.全面发展的学生观:以学生作为教育的出发点;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考点三:现代教师观

教师角色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是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是终身学习的践行者。

教师行为观: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民主;对待教学上,强调帮助、引导启发;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与终身学习;对待其他教育者,强调合作。

考点四:教师的权利和义务

1.教师的权利

《教师法》中的教师权利: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按时享有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的带薪休假;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教师的权益受到侵害时可以申诉的权利。

2.教师的义务

《教育法》教师的义务:教师要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教师应当为人师表;教师应取得国家规定的教师资格。

《教师法》中教师的义务: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义务教育法》中教师的义务:平等对待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充分发展”;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得歧视学生,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不得侵犯学生合法权益”。

考点五:学生的权利和保护

1.学生的权利

《教育法》中学生的权利: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完成规定的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起诉讼;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2.学生的保护

《教育法》中学生的保护:受教育者在入学、升学、就业等方面依法享有平等权利。学校和有关行政部门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保障女子在入学、升学、就业、授予学位、派出留学等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国家、社会对符合入学条件、家庭经济困难的儿童、少年、青年,提供各种形式的资助。国家、社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根据残疾人身心特性和需要实施教育,并为其提供帮助和便利。国家、社会、家庭、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为有违法犯罪行为的未成年人接受教育创造条件。

《义务教育法》中对学生的保护: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得歧视学生,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不得侵犯学生合法权益。

考点六:《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20字工作方针: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

战略目标: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坚持以输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研究制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和动态监测机制。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优先满足留守儿童住宿需求。

健全统筹有力、权责明确的教育管理体制。以转变政府职能和简政放权为重点,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提高公共教育服务水平。

以农村教师为重点,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创新农村教师补充机制,完善制度政策,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从教。积极推进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完善代偿机制,鼓励高校毕业生到艰苦边远地区当教师。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将教师培训经费列入政府预算,对教师实行每五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

考点七:《义务教育法》

第二条 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

第七条 义务教育实行国务院领导,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实施,县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的体制。

第十一条 适龄儿童、少年因身体状况需要延缓入学或者休学的,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提出申请,由当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批准。

第十四条 禁止用人单位招用应当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

第十九条 普通学校应当接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适龄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并为其学习、康复提供帮助。

第二十六条 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校长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任职条件。校长由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依法聘任。

第二十七条 对违反学校管理制度的学生,学校应当予以批评教育,不得开除。

第三十条 教师应当取得国家规定的教师资格。国家建立统一的义务教育教师职务制度。教师职务分为初级职务、中级职务和高级职务。

考点八:《未成年人保护法》

第二条 本法所称未成年人是指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

第十四条 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根据未成年人的年龄和智力发展状况,在作出与未成年人权益有关的决定时告知其本人,并听取他们的意见。

第十八条 学校应当尊重未成年学生受教育的权利,关心、爱护学生,对品行有缺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当耐心教育、帮助,不得歧视,不得违反法律和国家规定开除未成年学生。

第二十一条 学校、幼儿园、托儿所的教职员工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人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

第三十六条 中小学校园周边不得设置营业性歌舞娱乐场所、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等不适宜未成年人活动的场所。

第三十七条 禁止向未成年人出售烟酒,经营者应当在显著位置设置不向未成年人出售烟酒的标志;对难以判明是否已成年的,应当要求其出示身份证件。

任何人不得在中小学校、幼儿园、托儿所的教室、寝室、活动室和其他未成年人集中活动的场所吸烟、饮酒。

第三十九条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

第四十六条 国家依法保护未成年人的智力成果和荣誉权不受侵犯。

第五十四条 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应当依法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考点九:《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

第九条 因下列情形之一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学校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学校承担法律责任的情形】

学校的校舍、场地、其他公共设施,以及学校提供给学生使用的学具、教育教学和生活设施、设备不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或者有明显不安全因素的;

学校的安全保卫、消防、设施设备管理等安全管理制度有明显疏漏,或者管理混乱,存在重大安全隐患,而未及时采取措施的;

学校向学生提供的药品、食品、饮用水等不符合国家或者行业的有关标准、要求的;

学校组织学生参加教育教学活动或者校外活动,未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安全教育,并未在可预见的范围内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的;

学校知道教师或者其他工作人员患有不适宜担任教育教学工作的疾病,但未采取必要措施的;

学校违反有关规定,组织或者安排未成年学生从事不宜未成年人参加的劳动、体育运动或者其他活动的;

学生有特异体质或者特定疾病,不宜参加某种教育教学活动,学校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但未予以必要的注意的;

学生在校期间突发疾病或者受到伤害,学校发现,但未根据实际情况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导致不良后果加重的;

学校教师或者其他工作人员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学生,或者在履行职责过程中违反工作要求、操作规程、职业道德或者其他有关规定的;

学校教师或者其他工作人员在负有组织、管理未成年学生的职责期间,发现学生行为具有危险性,但未进行必要的管理、告诫或者制止的;

对未成年学生擅自离校等与学生人身安全直接相关的信息,学校发现或者知道,但未及时告知未成年学生的监护人,导致未成年学生因脱离监护人的保护而发生伤害的;

学校有未依法履行职责的其他情形的。

第十条 学生或者未成年学生监护人由于过错,有下列情形之一,造成学生伤害事故,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 【学生或监护人承担法律责任的情形】

学生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违反社会公共行为准则、学校的规章制度或者纪律,实施按其年龄和认知能力应当知道具有危险或者可能危及他人的行为的;

学生行为具有危险性,学校、教师已经告诫、纠正,但学生不听劝阻、拒不改正的;

学生或者其监护人知道学生有特异体质,或者患有特定疾病,但未告知学校的;

未成年学生的身体状况、行为、情绪等有异常情况,监护人知道或者已被学校告知,但未履行相应监护职责的;

学生或者未成年学生监护人有其他过错的。

第十一条 学校安排学生参加活动,因提供场地、设备、交通工具、食品及其他消费与服务的经营者,或者学校以外的活动组织者的过错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有过错的当事人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学校不承担法律责任的情形1】

第十二条 因下列情形之一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学校已履行了相应职责,行为并无不当的,无法律责任: 【学校不承担法律责任的情形2】

地震、雷击、台风、洪水等不可抗的自然因素造成的;

来自学校外部的突发性、偶发性侵害造成的;

学生有特异体质、特定疾病或者异常心理状态,学校不知道或者难于知道的;

学生自杀、自伤的;

在对抗性或者具有风险性的体育竞赛活动中发生意外伤害的;

其他意外因素造成的。

第十三条 下列情形下发生的造成学生人身损害后果的事故,学校行为并无不当的,不承担事故责任;事故责任应当按有关法律法规或者其他有关规定认定:

在学生自行上学、放学、返校、离校途中发生的;

在学生自行外出或者擅自离校期间发生的;

在放学后、节假日或者假期等学校工作时间以外,学生自行滞留学校或者自行到校发生的;

其他在学校管理职责范围外发生的。

第十四条 因学校教师或者其他工作人员与其职务无关的个人行为,或者因学生、教师及其他个人故意实施的违法犯罪行为,造成学生人身损害的,由致害人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

考点十:《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爱国守法”

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爱岗敬业”

师德的灵魂——“关爱学生”

教师的天职——“教书育人”

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为人师表”

教师专业发展不竭的动力——“终身学习”

下载政策与法规 重点 2018江苏高等教师资格考试word格式文档
下载政策与法规 重点 2018江苏高等教师资格考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7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教师资格证政策与法规重点

    教育法治化:通过法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教学用房、图书资料、学籍管理,实施奖励设备的安全问题而引教学改革和实验的权律规章来协调、规范科建设将分三步走:仪器设备、实习基地或......

    江苏会计财经法规重点

    江苏《财经法规与职业职业道德》必背重点 1.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担任单位会计机构负责人的,除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外,还应当具备会计师以上专业技......

    政策与法规

    政策与法规 第一章新时期党的基本理论 考试目的: 通过本章的考试,检查考生对新时期党的基本理论主要内容的了解、熟悉和掌握程度。 考试内容: 第一节邓小平理论 了解马克思列宁......

    《政策与法规》

    《政策与法规》考试大纲 总体目标: 通过本科的考试,检查考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国家有关旅游法律、法规和规章的了解、熟悉和掌握程度,从而使考生成为精通业务知识、熟悉......

    2014年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高等)

    教育学教程 选择 1、高等教育是在完全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具有学术性、职业倾向性的,以培养高级专业人才为目的的专业培养人的活动。 2、高等教育学是研究高等现象发生、发......

    2013年教师资格考试高等教育法

    1 教育法治化: 教育法律化和制度化, 国家机关制定完备的教育法律, 并依 法律的规定来领导和管理教育事务,促进教育管理的法治化、制度化。要 求:主体合法/内容合法/程序合法/救济......

    2009年导游资格考试政策与法规经典试题100问

    2009年导游资格考试政策与法规经典试题100问 1、现在实施的《旅行社管理条例》是何时发布,何时修订的?1996年10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第205号令发布,根据 2001年12月11日......

    2009年导游资格考试政策与法规经典试题100问

    2009年导游资格考试政策与法规经典试题100问(一) 1、现在实施的《旅行社管理条例》是何时发布,何时修订的?1996年10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第205号令发布,根据 2001年12月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