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扶贫开发重点元素 建设汉江生态经济带

时间:2019-05-14 06:06: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融入扶贫开发重点元素 建设汉江生态经济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融入扶贫开发重点元素 建设汉江生态经济带》。

第一篇:融入扶贫开发重点元素 建设汉江生态经济带

融入扶贫开发重点元素 建设汉江生态经济带

——对郧西发展汉江生态经济带的几点建议

近日,郧西县扶贫办结合工作实际,就如何实施‚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进行了研究探讨,提出了几点粗浅的建议。

一、汉江生态经济带在郧西的涵盖范围

我们认为,汉江生态经济带在郧西覆盖的范围,可以有两种理解。一个是狭义的理解,就是汉江在郧西境内流经的地方,即景阳、夹河、羊尾、涧池、观音、河夹等乡镇的部分区域。一个是广义的理解,就是整个郧西县,包括所有的18个乡镇(场、区)和全部的338个村。两种理解的比较,我们认为广义的理解更为准确。其理由有四:一是郧西县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保护核心区,实施生态建设,保护水源清洁应该首当其冲。二是郧西境内的天河、金钱河、仙河、归仙河四大河流同属汉江支流,其流域贯穿了全县的所有乡镇。三是郧西‚实施‘四大战略’、构建‘一圈两带’、打好‘六张牌’‛发展新思路,与省委提出的‚鄂西生态旅游圈‛建设和市委实施‚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构想相吻合。建设汉江生态经济带,就是以其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大发展。四是郧西是国家重点贫困县,发展需要大项目作支撑、当推手。目前全市唯独郧西发展的抓手缺乏上级决策层面的支持,只有把郧西全部纳入其中,才能得到更大的相关项目资金支持,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扶贫开发对发展汉江经济带建设的作用

新阶段扶贫开发以来,我们坚持把生态环境建设和生态经济发展作为扶贫开发的重要内容,制定规划,安排资金,实施项目,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是实施扶贫搬迁、生态移民,促进了城镇建设。共实施扶贫搬迁、生态移民5000多户,其中生态移民300户,90%以上的户迁住到公路沿线。按照新农村建设要求,60%以上的搬迁户实行了集中安臵,做到统一规划、统一风格、统一配套,为集镇建设、村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大部分农户落实了沼气配套建设,加上生态移民的实施,巩固退耕还林基地、保护山林至少7000亩。二是重点村整村推进提高了生态经济综合效益。全县实施重点村建设180个,占全县行政村总数的53.3%,通过水利、国土、电力等各相关部门的项目整合,基本解决了交通、饮水、用电、就医、看电视、通信等问题,产业发展有了新的进展,农民收入普遍增加,水土保持、山林保护等生态都取得了明显实效,新农村雏形基本形成。三是扶贫贴息资金等推动了生态农业发展。全县累计投放贴息贷款5000多万元,使用产业专项扶贫资金800万元,争取社会扶贫资金2000余万元,为全县六大生态农业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特别是在国家烟草专卖局的大力扶持下,烟叶产业成了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四是沼气建设既保护了生态又带动了生态循环经济发展。截止2009年底,全县共投入建设资金1.1亿,在18个乡镇(场、区)186个村建成标准化‚一池三改‛沼气池2.7万口,受惠农户占全县总农户的58%。围绕沼气建设,全县大力发展畜牧、林特、烟叶、蚕桑、黄姜等特色农业、生态农业,‚猪—沼—菜‛、‚猪—沼—烟‛(果、桑)‛等已成为农村循环经济模式的典型模式,不少农户通过发展生态循环经济纷纷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三、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主要建设内容

从扶贫开发角度出发,我们认为,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四带‛建设。

1.生态保护带建设。一是实施生态移民,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我县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保护区,实施退耕还林并有效巩固成果意义重大。生态移民作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措施之一,已在我县启动实施。在今后几年中,要加大力度,创新开展生态移民工作。首先是完成好已经规划的1500户指标任务,目前已完成300户,今后5年要按要求高标准实施1200户的生态移民计划,这样可新增和巩固林地5000多亩。其次是县内制定相关政策、方案,激励、引导、支持更多退耕还林户加入生态移民行列。对所有退耕还林户进行一次调查摸底,按照生态移民对象识别标准,掌握应实施生态移民的农户情况,再通过落实扶持政策,帮助他们逐步搬离林区,到规划区域集中居住,以达到保护生态和促进城镇建设的目的。二是结合整村推进,加强沼气能源建设。全县还有153个村没有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已实施的180个村相当一部分还需要‚补火‛。今后开展这项工作,要将沼气能源建设作为重点项目之一纳入规划,通过3-5年的努力,力争使沼气入村率达100%、入户率达50%以上。三是以重点村建设和连片开发为龙头,按照大流域连片安排项目,整合相关项目,实施综合开发。统筹国土、水利、林业、交通等部门项目资金,实施综合治理,因地制宜开展土地整理、林特基地建设、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林地培育管护等扶贫项目,全方位开展生态保护带建设。在归仙河流域片区,根据相关乡镇距县城较近,交通便利,经济基础好,土地相对平坦,水利设施较完备,但水利设施年久失修,库、塘、渠病险情严重,存在争水抢水现象的实际,把农田水利设施、改扩建公路、发展和改造茶园及天然林保护项目为重点,兼顾核桃、烟叶、畜牧、黄姜等产业的发展。在天河流域,根据其人口相对集中,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山场面积大,天然野生草场广阔等优势,实施水能开发、畜牧业、小流域治理、乡村道路、林特产业、蔬菜、黄姜、人畜饮水、易地搬迁等项目建设。在金钱河流域,根据其山大沟深,山场面积大,森林覆盖率低,矿产资源丰富,但基础设施差,公路通车里程短、等级低、受益人口少,耕地多为瘠薄的坡耕地,水利设施少,且不配套,部分高山村组人畜饮水困难的实际,重点实施乡村道路、人畜饮水、畜牧、林特、蚕桑、烟叶、黄姜产业建设项目,兼顾易地搬迁、‚一建三改‛沼气池建设。在仙河流域,根据其山大人稀,经济社会发展普遍落后的现实,主要实施乡村道路、农田水利、人畜饮水、畜牧、林特、烟叶、蚕桑、黄姜、迁移扶贫项目。

2.特色城镇带建设。以县城为中心、乡镇集镇为重点、中心村庄为支点,贯穿汉江沿线和高速路沿线两条主线,突出县城旅游城建设目标,配套系列‚七夕文化‛工程建设,结合扶贫搬迁和生态移民工程实施,强力推进特色城镇带建设。汉江沿线和高速路沿线的乡镇集镇,规划容纳1-1.5万人,特别是上津、夹河等历史悠久、坐落于江畔河边的千年古镇,要以能够体现其丰厚的文化底蕴和特殊的区位优势为基点,开展特色建设,打造‚水上明珠‛、‚水上凤凰城‛。两条主线贯穿的各村规划能容纳100-500人的村庄2-3个。做到汉江沿线基本一个风格,高速路沿线基本一种特色,或者一个流域基本形成一个建筑模式。城关地区建设紧扣县城建设规划,狠抓‚七夕文化‛建筑元素融合,突出旅游品牌打造。扶贫搬迁、生态移民指标向两条沿线乡镇重点倾斜,向重点集镇、村庄摆布,促进特色城镇带建设发展。

3.建设生态文化旅游带。坚持‚旅游立县‛思路不动摇,按照既定的生态文化旅游发展目标,统筹旅游资源,大力推进天河七夕文化源地、县城、五龙河、上津古城、龙潭河、天河口、夹河关等重点景区建设。努力形成‚郧西县城—五龙河—三官洞‛、‚上津古城—罗汉寨—湖北关石林‛、‚天河口—娘娘山—龙潭河—夹河关—陡岭子库区—上津古城‛三个生态文化旅游带。使郧西成为中国知名的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和‚西安—武当山‛黄金旅游线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4.生态农业带建设。围绕‚一圈两带‛经济发展布局,积极争取扶贫贴息贷款和财政贴息资金,支持龙头企业和农户发展产业,加快汉江沿线和高速路沿线两个重点地带的蔬菜、蚕桑、烟叶、林特、畜牧、黄姜等六大产业的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到‚十二五‛末,全县实现蔬菜生产产业化,规划基地面积30万亩,其中设施蔬菜5000亩,实现收入5亿元;烟叶面积种植扩大到4万亩,总产量达到8万担,实现收入6000万元;林特基地总面积达到150万亩,销售收入达到11亿元;建设2万亩高标准桑园核心基地,年产鲜茧150吨以上,实施收入500万元;马头山羊存栏100万只,其中‚1235‛模式养羊户1500户,黄牛存栏10万头,牲猪存栏40万头,实现畜牧产业收入8亿元;黄姜基地面积稳定在30万亩,产量达到60万吨,产值4.8亿元。扶贫开发具体实施下列项目:发展林特4.3万亩、设施蔬菜1000亩、蚕桑1.2万亩。新建草场10万亩,栏圈3万平方米,发展商品牛10万头、马头山羊100万只。新建‚三位一体‛沼气池1.2万口。培训产业技术农民7万名。

(二)主要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一是科学制定规划。在吃透省市发展生态经济有关精神前提下,结合全县生态经济带建设的现状和‚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组织相关人士,聘请有关专家,开展科学论证,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二是成立领导小组。明确县有关领导为领导小组正副组长、县直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并下设办公室,负责对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的组织领导和指挥协调。各乡镇相应成立领导小组。三是动员广大群众。组织发动广大群众参入,发挥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建设主力军作用。

2.加强资金筹措。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关键是资金投入,资金一解决一切困难会迎刃而解。①整合资源。县政府要将扶贫、发改、林业、国土、交通、水电等相关部门的项目资金统筹起来,重点向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投入。②大力实施招商引资。我县财力薄弱,大型项目建设没有太多现成的资金,必须采取‚借船出海‛的办法,以招商引资的方式,实行融资建设。一是要多形式的宣传造势,传递信息‚引商‛。二是要积极出台优惠政策,以宽松的建设环境‚留商‛。三是要提供优良的协调服务‚保商‛。③加大对上争取力度。畅通渠道,发挥各部门的优势和潜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抢抓一切机遇,加强工作汇报,加大联络力度,争取更多项目资金。

3.加强交通网络建设。无论是产业带、城镇带还是旅游带建设,交通建设必是重中之重的基础建设,要突出重点,打造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一是打通经济断头路,重点是修通县道与国道,乡村道路与省道,乡道与乡道,乡道与村道,村道与村道连接的断头路,组级与村道连接路;二是打通和改造经济出口路;三是改造联网路。四是争取铁路从县城经过,构建更加发达的交通网络。

(郧西县扶贫办 谈华新 陈敬国)

第二篇:云南融入“数字长江经济带”建设方略研究

云南融入“数字长江经济带”建设方略研究

摘 要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经济的重心区域带,是横跨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11个省市的内河经济带,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带、创新驱动带和协调发展带,更是连接“一带一路”的重要枢纽带。建设“数字长江经济带”是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秉承“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宗旨,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的重要途径。云南位于长江上游,是长江流域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经济增长极,具有独特区位、开放与发展优势,发展数字经济拥有得天独厚的先天条件与后发优势。云南主动服务和融入“数字长江经济带”建设是促进“美丽云南”与“数字云南”协调一致的重大战略举措,应着力夯实数字经济信息基础设施,尽快编制对接“数字长江经济带”的总体规划,拿出切实有效的发展方略,使之更好地服务和融入“数字长江经济带”建设。

关键词 数字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数字经济;方略;云南

中图分类号 TP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6363(2017)16-0008-03

长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和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经济带作为我国经济的重心所在,以水为纽带连接长江流域上下游的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重庆、四川、云南和贵州等11个省市,横跨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带、创新驱动带和协调发展带,是连接“一带一路”的重要枢纽带。总书记指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使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1]。

云南地处长江上游,是长江流域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经济增长极,是长江经济带辐射南亚、东南亚的重要战略节点,区位优势独特、开放态势良好、发展形势趋稳。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实现“数字云南”与“美丽云南”协调一致可持续发展的跨越新路,是云南融入“数字长江经济带”的重大现实

问题。文献回顾

长江经济带沿着长江黄金水道东起上海市、西至云南省,范围覆盖上下游的11个省市,是我国重要的内河经济带,该战略与“一带一路”战略、“京津冀协调发展”战略共同构成了新时期中国的“三大支撑带”战略。“长江经济带”战略构想,自20世纪80年代提出以来,就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对其研究也长期处于热点状态。

代表性的有:邹辉、段学军从发展战略、产业发展、交通建设、区域经济差异、区域空间结构、区域协调与合作、地区与长江经济带的关系以及生态环境等方面对长江经济带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归纳和分析[2]。方大春、孙明月认为,建设长江经济带不能依靠长江黄金水道的水运来打造交通运输带,而是要着眼长江流域的产业梯度特征和地域特点,构建产业国家价值链和点轴面融合发展格局,实现产业一体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3]。彭劲松认为,制约长江经济带协调发展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地域广阔使得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难以管控;二是区域管理主体多元化、复杂化,难以协调;三是缺乏统一权威的规划与协调长效机制[4]。刘保奎认为,长江经济带发展应把创新驱动发展放在核心位置上,充分利用互联网、云计算、物?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战略性产业[5]。等等上述研究,主要侧重点是“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产业和经济社会各领域发展、生态建设以及沿江领域各省市融入与对接长江经济带的研究。

此外,一些学者就部分省市融合和对接长江经济带进行了探讨,代表性的有:向云波、彭秀芬、徐长乐认为,要加强上海与长江经济带的中西部都市圈中心城市的经济联系,特别是加强在交通、信息、通讯网络建设等方面的合作[6]。

蒋昭乙认为,江苏对接长江经济带应突出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主题主线,提出促进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以及信息化与工业化“两化融合”发展等对策建议[7]。王平认为,安徽应以新型工业化为核心,以大开放为主战略,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8]。曾光认为,应发挥高铁资源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强赣湘黔滇四省合作,共同打造“沪昆高铁经济走

廊”。[9]湖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认为,重点加强长江中游城市群高速公路、城际轨道、快速干线、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特别是加快交通、物流公共信息数据平台的建设,提高物流信息化水平,提升物流服务软实力[10]。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丁波涛对长江经济带各地区的信息化与智慧城市建设进行了梳理与分析,认为未来长江经济带各地区应构建信息化协作机制,加强信息化设施共用和信息资源共享,推进信息产业协同发展和共同繁荣[11]。

以上学者结合长江上下游各省市融入或对接长江经济带进行了研究,但是就“数字长江经济带”和长江上下游各省市融入或对接“数字长江经济带”进行研究的极少。本文将对“数字长江经济带”进行探讨并给出云南融入“数字长江经济带”的基本方略。“数字长江经济带”建设的内涵要义

2.1 “数字长江经济带”的基本概念

2016年6月,我国印发的《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指出,长江经济带的战略定位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引领全国转型发展的创新驱动带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以及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发展思路是“生态优先、流域互动、集约发展”,发展格局是“一轴、两翼、三极、多点”。

其中,“一轴”,即以长江黄金水道为依托,发挥上海、武汉、重庆的核心作用,以沿江主要城镇为节点,构建沿江绿色发展轴;“两翼”,即发挥长江主轴线的辐射带动作用,向南北两侧腹地延伸拓展,提升南北两翼支撑力;“三极”,即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为主体,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打造长江经济带三大增长极;“多点”,即发挥三大城市群以外地级城市的支撑作用,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发展优势产业,建设特色城市,加强与中心城市的经济联系与互动,带动地区经济发展。

可以说,《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是新时期我国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大机遇,是创新驱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大战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必须要向创新要动力,而“数字长江经济带”正是数字经济时代长江流域上下游各省市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数“聚”创新的跨越发展之路。

目前,“数字长江经济带”是一个全新的命题,本文认为:“数字长江经济带”是指在数字经济时代,长江流域上中下游与东中西部各省市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引,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发展定位,按照“一轴、两翼、三极、多点”的发展格局,运用互联网、大数据思维,推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和人工智能以及智慧城市建设,促进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社会数“聚”创新与绿色发展,实现长江经济带数字经济的包容性、可持续性增长。

2.2 “数字长江经济带”建设的内涵要义

建设“数字长江经济带”是抢抓全球数字经济发展机遇,加快把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带、创新驱动带与协调发展带的重要抓手。

本文认为,“数字长江经济带”建设的内涵要义应主要包括以下4个方面。

2.1.1 完善新信息基础设施体系

信息基础设施是建设信息高速公路、促进数字经济发展的基本前提。随着我国“互联网+”行动、国家大数据战略、中国制造2025等一系列重大战略的深入实施,长江经济带各地区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水平得到较大幅度的提升,上海、浙江、重庆、贵州等省市积极抢抓互联网发展新机遇,抢占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战略制高点,取得了显著成效。

然而,长江经济带的东中西部地区之间存在较大“数字鸿沟”,西部地区“数字洼地”较为凸显,特别是“互联网+”行动所依赖的新基础设施:“云网端”即云计算、大数据基础设施和互联网、物联网以及为用户提供服务的客户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设施,在长江经济带各地区分布不均,差异较大,需要长江流域各省市形成合力,共同完善经济带的新信息基础设施体系,为数字长江经济带发展提供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的基础支撑。

2.1.2 制定数字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

建设“数字长江经济带”,需要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发展共谋“一盘棋”的思想,要对数字长江经济带建设进行顶层设计,做好总体规划,明确时间表和路线图,厘清长江经济带各地区的战略定位和发展优势,充分发挥互联网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作用,加快形成数字长江经济带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发展的新格局。

2.1.3 搭建长江经济带大数据平台

积极建设长江经济带大数据中心,有效挖掘数据资源,努力闯出一条数字资源型经济发展之路,逐步消除长江流域东中西部地区之间的“数字鸿沟”,深入开展数据交易,形成长江经济带的“数据高地”,为长江经济带各地区的数“聚”创新提供数据支撑。

2.1.4 推动长江经济带数字经济发展

?底志?济正成为引领全球经济包容性、可持续性增长的新动能。

纵观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的信息化建设与数字经济发展的发展路径,上海、浙江等省市属于创新引领型,江苏、四川等省份属于成熟应用型,安徽、贵州等省份属于变革驱动型,云南等省份则属于基础潜力型。

推动长江经济带数字经济发展,需要长江沿线各省市的共同发力、优势互补、协同联动,把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信息技术以及智慧城市建设作为发展数字经济的突破口,共同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的风险与挑战。云南融入“数字长江经济带”建设的基本方略

3.1 尽快制定融入“数字长江经济带”建设的发展规划

云南应以我国印发的《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为指导,立足《云南省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5年)》和《云南省信息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以及《云南金沙江开放合作经济带发展规划(2016―2020年)》等规划,将融入“数字长江经济带”与云南数字经济发展结合起来,进一步制定云南省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云上云”行动总体规划和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以及融入“数字长江经济带”建设发展规划等文件,积极引导云南主动服务和融入“数字长江经济带”建设。

3.2 有效开展数字经济信息基础设施提升工程

加快推进云南“五网”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骨干网络支撑能力。有力推动宽带网络基础升级,加快建设“光网云南”“满格云南”“数字云南”和“智慧云南”,打造宽带、融合、泛在、高效、安全的数字经济信息基础设施,提升云南省“互联网+”数字经济指数,力争云南省“互联网+”数字经济指数总体增速跃居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的中上水平。

3.3 积极打造金沙江开放合作经济带数字经济示范基地

建设金沙江开放合作经济带是云南省委省政府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建设等国家战略在云南的具体实践与发展方略。云南要牢牢把握数字机遇,围绕金沙江开放合作经济带发展目标,结合云南在长江经济带的特色定位,依托昆明呈贡、玉溪和保山“一核两翼”的大数据发展格局,建设一批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与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的数字经济示范区、数字经济创新空间,打造全省数字经济的重要支点。

3.4 努力构建先进的智慧政府

加快推进“云上云”行动计划,建设全省统一的云南省电子政务云服务平台,推动省、州(市)、县(区)三级政务办公系统向“云上云”系统迁移,建立健全基于“云上云”的数据共享与交换平台,推进政务信息信息公开和相关部门政务数据的互联互通与共享应用,实现数字技术与政府管理深度融合,为企业、公众提供高效益民服务,努力构建先进、高效的智慧政府,促进“美丽云南”与“数字云南”协调一致,使之更好地服务和融入“数字长江经济带”建设。结论

长江经济带建设要切实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始终秉承“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宗旨,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而发展数字经济则是长江经济带各省市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重要途径。云南主动服务和融入“数字长江经济带”建设,正是云南省遵循“五大发展理念”,促进数字经济推动全省经济社会数“聚”创新与经济包容性、可持续性增长和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强调 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让中华民族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N].人民日报,2016-01-08(1).[2]邹辉,段学军.长江经济带研究文献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5(10):1672-1682.[3]方大春,孙明月.长江经济带建设的战略定位和路径选择[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4(5):63-67.[4]彭劲松.长江经济带区域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J].改革,2014(6):36-38.[5]梁昊光,游霭琼,刘薇,等.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2014-2015)[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153-164.[6]向云波,彭秀芬,徐长乐.上海与长江经济带经济联系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9(6):508-514.[7]王庆五,章寿荣,杨亚琴,等.2015年新常态下深化一体化的长三角[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257-268.[8]王平.安徽经济融入长三角对策研究[J].黑河学院学报,2017(3):29-31.[9]曾光.江西长江经济带建设的战略定位与策略[J].华东经济管理,2015(6):17-21.[10]湖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梁志峰.2015年湖南经济展望[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327-338.[11]王晓娟,孙克强,王振.长江经济带发展报告(2011-2015)[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316-349.

第三篇: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新农村建设

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新农村建设

2012-04-06

实践证明,把党的十七大精神贯彻落实到新农村建设的实际工作中,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重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不断化解生态危机,促进生态平衡,才能全面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协调发展,这是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永恒追求的宏伟目标。

一、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新农村建设,必须提高农村群众的生态意识。农民是农村生态建设的主力军,目前农民群众生态文明意识还比较淡薄,因此要在村干部和村民中广泛传播生态文明理念,以指导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和生态质量的改善。近年来,富阳市以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为抓手,采用多渠道多形式的传播方式,把生态文明理念传播与农村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有机结合起来,利用每年的地球日、环境日、水日等,深入乡村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活动,不少乡镇结合当地实际,联合村支两委进行“生态文明进农户、进地头、进村庄”的“三进”宣传,使农村群众生态文明意识不断提高,生态文明氛围不断浓厚,有效促进了农村生态环境质量的提高。

二、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新农村建设,就是要培育和发展生态产业,鼓励发展有特色、有效益、有前景的生态产业循环环境链,着力构建循环经济发展新格局。一要根据不同地区农产品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引导合理选择发展方向,确定适合当地实际的发展模式,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体系。富阳市在推进绿色产业发展中,制定了水源源头、江河溪流沿岸及山区水源涵养区生态保护等政策规定,鼓励山区大力发展农家乐、生态休闲、生态种植等产业,以生态带动农民致富。二要大力推进新的科技革命,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与贡献率。这些技术必须适宜农村生态农业的发展,包括生物防治病虫害技术、生物净化环境技术、生物能源技术等。同时,包括提高水、土、肥以及农业废弃物等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把新的科技革命与提高农民素质结合起来,培养和造就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的农村科技队伍,把生态文明理念与科技兴农战略真正落实到新农村建设之中。

三、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新农村建设,始终要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建设新农村的重中之重来抓。通过生态文明理念的融入,认真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环境问题。一是要解决农村饮用水问题。近年来,富阳市把农村饮用水问题作为重大民生问题抓落实,采取政府补助、乡镇筹措、行政村贴补等办法,使全市农村较好地解决了饮用水问题。二是要加强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是发展农村生产力的关键。要在道路硬化、庭院村道净化、村庄绿化、生活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置等方面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为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顺利开展提供良好基础。富阳市在生态型农村建设中,市政府每年投入2500余万元,支持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初步形成了村庄建设、村民出力、财政补助的形式,使全市农村的道路、村庄绿化、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得到落实,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三是要积极引导农村群众的消费观,扭转陈旧陋习,开展低碳出行、低碳消费等活动。鼓励村民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实施绿色家庭评选,促进生态文明社会建设,近几年富阳市已评出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医院、绿色社区、绿色工地等“多绿单位”200余个,有力推动了生态文明理念在农村群众中深深扎根。

第四篇:乡镇扶贫开发重点村建设工作汇报[最终版]

**镇扶贫开发重点村建设工作汇报

尊敬的各位代表:

首先,我谨代表**镇党委政府,对大家来我镇检查指导工作表示诚挚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借此机会,我将全镇扶贫开发工作向各位代表汇报如下:

**镇辖 19个行政村、138个村民小组,5149户、20740人,总面积96平方公里。近年来,我镇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区委、区政府关于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会议精神,按照“整合资源、综合开发、整村推进”的工作思路,认真搞好扶贫重点村的各项工作。全镇共有7个扶贫重点村,地处深山,土地瘠薄,人均耕地不足6分,200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813元。按照上级总体安排,我镇自2002年以来,先后启动了梁坪、牛山、青兴和石牛等四个扶贫重点村,涉及22个组,564户,2280人。通过几年来的不懈努力,项目区基础设施条件得到全面改善,主导产业初具规模,村域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发展迈出了新的步伐,农民收入水平显著提高。截至2005年,项目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08元,人均产粮185公斤,与2001年相比分别增长了48.6%和23.3%。

我们的具体作法是: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人员职责

为了确保扶贫项目顺利实施,镇上成立了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由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抽调扶贫、林业、财政、水保、民政等八个部门负责人为成员,逐项目落实包抓领导和包抓干部,采取阶段安排,逐项汇报,定期检查评比,并与干部考核和奖励工资直接挂钩,实行超奖欠罚,以确保各项任务的有效落实。各相关村也成立了项目领导小组,把那些不怕吃苦、乐于奉献的勤快人、热心人吸纳进来。同时,结合开展第三批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推行农民党员公开承诺制度,为无职党员设岗定责,使农村党员成为项目建设的骨干力量。镇村两级干部坚持战斗在工地第一线,既是工程指挥员,又是质量监督员。张述正同志常年扑在工程上,家里的责任田全都抛给了妻子,整天比脱产干部还忙碌。在他的带领下,梁坪村的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二、充分发动群众,提高参与意识

各村多次组织村民学习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和国家有关扶贫政策,使群众深切感受到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党委政府对广大农民的关怀和爱护,从而增强了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我们坚持走参与式扶贫的路子,实行政府指导和群众参与相结合。首先村委会严格按照标准制定项目实施方案,然后报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在群众监督下,严格按照计划组织实施,让群众成为项目的制定者、实施者、管理者和受益者,把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在去年冬季通组路改造工程的关健时期,梁坪村在外务工人员纷纷放弃高收入回到家乡,出现了干部群众肩并肩,男女老少齐参战,严寒酷暑不畏难的喜人局面。

三、克服各种困难,搞好项目建设

项目区干部群众充分认识到开展扶贫重点村建设是一次难得的历史机遇,必须抢抓机遇,苦干实干,保质保量地完成建设任务。

在实施“五改三建”项目的过程中,各村抽调劳力成立专业队,统一标准,严格把关,保证工程质量和进度。一些群众对拆除危旧房屋圈舍有抵触情绪,我们就发动村组党员干部分头作思想工作,要求村两委会成员及其主要亲属带头拆除,主动按照统一标准实施,以实际行动教育和影响其他群众。几年来,项目区累计实施“五改三建” 194户,并带动全镇完成“五改三建” 521户。梁坪村解决群众界畔纠纷35起,化解各类矛盾58件,确保了项目的顺利实施,共拆除危旧房屋28户34间,旧厕36处,新建灶房48间,改厕改圈71户,修建连户路43条1300米,硬化院落7000平方米,修建花坛25处,栽植风景花木1500余株,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交通不便是制约贫困村发展的瓶颈,道路建设是扶贫开发的重要环节。我们不等不靠,迎难而上,保证按期完成建设工程。项目缺乏启动资金,各村干部主动出面借贷垫资;没有机械设备,就用人拉肩扛,抡锤凿眼、土法上马;缺乏技术人员,我们采取集思广益,群策群力。为了加快工程进度,各村普遍采用分段建设责任制,落实干部包抓责任。2003年青兴村修建通村道路期间,镇扶贫干部牺牲节假日,连续两个月吃住在工地,与村干部一道,白天参加劳动,晚上处理纠纷,解决工程难题。经过几年来的艰苦奋战,项目区新修通村道路18公里,通组道路15公里,现有各类车辆43辆,结束了群众出行困难的历史。梁坪村在2003年完成6500米通村道路的基础上,去年以来,又投工投劳5.6万个,移动土石方8.5万立方,改建、新修通组道路10公里,拓宽了三、四、六组通组路,新修了七、八、九组通组路,交通条件显著改善。

扶贫开发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我镇多方宣传,多方联系,走出一条社会化扶贫的路子。区粮食局是牛山村的联村包扶单位,省党史办、市政府办和区卫生局是梁坪村的联村包扶单位;此外,国家邮

政总局、宣明会及区直各部门都曾给予项目村大力支持。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这些村坚持一步一个脚印,各项社会事业得到长足发展:基本实现了组组通电话,户户有电视的目标,通讯条件今非昔比;完成了人畜饮水工程,共架设管道21000米,修蓄水池10个,解决了405户,1596人的饮水问题;架起了13座便民桥,解决了部分群众交通难题;完成了农网改造工程,结束了两个组46户不通动力电的历史;修建学校3所51间1530平方米,小学生彻底告别了危烂校舍。梁坪村争取世界宣明会25万元资助和相关部门大力扶持,加上群众义务投工投劳和赊欠材料,总投资50万元的砖混结构教学楼拔地而起,成为大山深处的一道景观。

四、兴办主导产业,搞活一方经济

各项目村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经济发展规划,理顺了发展思路,确定了发展目标,明晰了主导产业,落实了相关人员职责,并积极付诸实施。结合森林植被较好的实际,各村确立了“生态兴村”的发展理念,把森林管护和经济林建园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项目区累计完成封山育林2.5万亩,核桃建园800亩,板粟建园500亩,为群众建起一座“绿色银行”。在技能培训方面,围绕主导产业,请来农业部门的专家和科技特派员深入村组和田间地头,开展形式多样的农民技术教育活动,共培训农业劳动力550人次,还有12名贫困户子女参加了区扶贫局组织的技能培训活动。牛山村大力发展养殖业和种植业,农民增收的路子越来越宽。为了提高粮食产量,梁坪村利用前年、去年两个冬季,发动劳力大干200天,完成低产田改造300亩,为农业增产打下了基础。同时,他们大力发展药材、养羊、劳务三大主导产业,目前,该村栽植猪苓8千窝,养殖山羊800只,组织劳务输出178人,发展运输大户12户。至2005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18元,人均产粮189公斤,与2001年相比,分别增长了66.5%和34.3%。

五、重视面上扶贫,促进协调发展

镇党委、政府以扶贫重点村建设为契机,积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为全面脱贫致富奔小康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去年以来,我们在全镇实施的项目主要有:国家邮政总局扶持的东峡村通村通组路复修和罗代路通村道路复修工程,道岔沟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中坪、秦岭铺、秦川、铁炉子等四个村的农网改造项目,慈善协会援助的石灰岔“慈安桥”,小商塬通组路工赈项目,以及老集镇桥面、政府门前路和两个市场的硬化工程。目前,这些事关群众生产生活的项目有的已经建成,有的正在建设和落实之中。

几年来,我镇大力实施“科技先导、结构调整、开放带动、生态兴镇”战略,以“双十百千”创建为抓手,大力发展以铅锌为主的矿产业,以三个市场为主的非公有制经济,以五千头生猪养殖为主的畜牧业,以千亩秋紫豆、五千亩地膜洋芋和豆制品开发为主的无公害产业,镇域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实现了农村稳定、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2005年全镇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367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56.6元,分别比2001年增长44.7%和33.8 %。

总之,我镇在扶贫重点村建设工作中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项目区干部群众的辛勤努力,更得益于各级领导的关怀和支持。扶贫项目开展期间,区长刘智美、常务副区长赵强等领导多次深入我镇实地调研考察,使我们深受鼓舞。在项目建设的关健时期,区扶贫局杨甲长局长经常带领相关干部和技术人员亲临工地指导,解决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保证了全镇扶贫开发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和广大群众的主观愿望相比,我镇的扶贫工作还有很大差距。站在“十一五“规划的起跑线上,我们要总结经验,巩固成果,不断开拓创新,力争取得更好的成绩。

谢谢大家。

第五篇:扶贫开发重点县建设新农村的调查报告

扶贫开发重点县建设新农村的调查报告

经济落后地区怎样建设新农村

――——省——县新农村建设的调查

经济落后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路子该如何走?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省——县立足县情,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发展生产为根本,以扶贫开发为重点,因地制宜、稳步扎实地推进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为经济落后地区建设新农村提供了一些可资借鉴的做法和经验,扶贫开发重点县建设新农村的调查报告。

探索与实践

——县地处陕南,境内山大、沟深、坡陡,人稠民贫,是典型的农业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面对这样的现实,——县委、县政府坚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确立了建设新农村的思路和举措。

因地制宜,规划先行。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统筹考虑各方面情况,尤其要切实搞好规划工作。因地制宜、规划先行,是——县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特点。——县委、县政府提出,新农村建设规划要注重超前性,规划力争一步到位,建设可以分步实施;注重全面性,把农民利益与市民利益、工业发展与农业发展、城镇建设与农村建设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注重科学性,做到水、电、路“三配套”,功能、绿化、造型“三统一”,生态、景观、风格“三协调”;注重严肃性,坚持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经过反复讨论,——县制定出台了《——县新农村建设规划》,并编制了各村建设规划。同时强调,规划的实施要坚持量力而行,政府不搞大包大揽,更不搞一刀切。比如,在村庄建设上,推出以整洁美化型为主、以拆旧建新型和异地新建型为辅的三种模式,供各村各户选择,充分尊重广大农民的意愿。

抓点示范,以点带面。为了确保新农村建设扎实有序推进,——县认真进行了试点工作。以扶贫和农业综合开发为依托,兼顾城镇、川道、山区、边贸等不同类型,在全县确定了10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要求,研究制定试点村产业发展的具体措施。同时,整合资源、集中资金,大力推进试点村以公路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特色民居建设。

培育产业,夯实基础。建设新农村,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而发展生产离不开产业支撑。——县从自身的资源条件出发,明确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着力发展茶叶产业,采取抓建园、抓加工、抓认证、抓协会、抓茶文化挖掘等措施,扩张茶叶基地规模,提高茶叶产品质量,争取市场竞争主动权。按照“大产品集中做大、小产品分头做强做精”的思路,积极发展蚕桑、畜牧、中药材、劳务输出等优势产业,不断优化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

突出重点,打破瓶颈。交通通讯、供电饮水等基础设施落后,是制约贫困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瓶颈。——县紧紧抓住包茂高速公路建设和——省实施通村水泥路建设的机遇,三管齐下推进公路建设:一是按照“群众打底子、政府铺面子”的思路,采取措施调动群众参与公路建设的积极性;二是通过“财政出一点、社会帮一点、群众拿一点、项目资金捆绑使用倾斜一点”的办法,多方筹集公路建设的资金;三是根据建、养、运一体化的要求,制定《村级公路养护办法》,建立村级公路管理站,保证公路建成之后能够发挥作用。同时,狠抓通电、通信、供水以及学校和卫生院(室)建设,着力解决农民用电难、通讯难、饮水难、上学难、看病难等问题,促进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

统筹协调,完善考核。把建设新农村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需要建立和完善新农村建设的推进机制,同时努力促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和干部作风转变,工作汇报《扶贫开发重点县建设新农村的调查报告》。——县实行县级领导联村和部门包村责任制,对重点工作实行季度考核和半年通报,对县直机关工作实行年初承诺、半年督查初评和年终述职评议,对乡镇干部实行民主测评打分、末位淘汰;在县级领导干部中开展帮助乡镇引进一个税源项目,办一件水、电、路及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实事,争取一定数额的专项资金,联系帮扶一个村,帮助一部分农户解决生产生活困难的“五个一”活动;在乡镇中推行干部在一线工作、领导在一线指挥、问题在一线发现、办法在一线产生、矛盾在一线解决、经验在一线总结的“六个一”做法。通过这些措施,使全县干部的作风明显转变,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坚强保障。

经过全县干部群众的团结奋斗和不懈努力,昔日封闭落后的穷山区正焕发出生机、改变着面貌。——县相继启动了75个扶贫重点村建设,占全县行政村数的1/3;推动近10万农民脱贫致富,占全县贫困人口总数的80%以上。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茶业、蚕桑、畜牧三大农业主导产业框架已经成形。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实现了村村通路、通电、通互联网。各项社会事业稳步推进,基本实现“两基”目标,多种形式的农民实用技术、劳动技能和创业能力培训全面展开。全县100%的乡镇、85%的村建起了卫生院(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疾病防控体系和医疗救助体系基本建立。积极发展庭院经济,推广清洁能源,实施“五改三建”(改厕、改圈、改灶、改厨、改院坝,建家、建园、建沼气池),改善了人居环境。开展“十星级文明户”创建活动,促进了文明乡风建设。

经验与启示

——县的实践探索,为经济落后地区推进新农村建设积累了一些经验,提供了一些启示。

坚持从实际出发推进新农村建设。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按照中央的要求和部署,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积极探索符合自身实际的有效路径。在思想认识上,应突出“三性”:一是突出全面性。既要重视经济发展,也要重视社会发展;既要重视基础设施建设,也要重视精神文明建设;既要重视完成近期任务,也要重视制定长远规划。二是突出阶段性。经济落后地区基础差、起点低,建设新农村的任务十分艰巨。这就需要在长远规划的基础上提出阶段性目标,拿出操作性强的具体措施,有重点、分步骤地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三是突出差异性。经济落后地区也有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地方。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应注重突出差异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有序推进。

紧紧抓住发展生产这个关键。经济落后地区最大的困难是经济实力较差、工业基础薄弱、农业弱质低效。因此,经济落后地区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把发展生产作为首要任务,努力夯实基础。特别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重中之重,坚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中,应特别注意发展特色产业,坚持走区域化布局、基地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之路,努力实现区域经济特色化、特色经济规模化、规模经济产业化,从根本上构筑起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长效机制。

建立和完善投入与激励机制。新农村建设涉及面广、内容多,特别是贫困山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较多、投入不足、难度很大。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建立项目整合、资金捆绑的投入机制,使同类项目形成规模、异类项目形成互补,有效防止项目“打架”、重复投资的现象,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综合效应,逐步建立县、乡、村共同投入,有关单位支持投入,社会各界赞助投入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同时,还应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政府、乡村、农民以及社会各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

注重提升农民素质。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努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应依托农村各类学校、合作经济组织和产业协会等,大力加强对农民的适用技术、技能和创业能力培训,努力让每户农民都掌握一门以上的实用技术;通过政策扶持和教育引导,将那些有一技之长的“土专家”、“田秀才”培养成发展农村经济、实施科技兴农的领军人物,培养成建设新农村的骨干力量。

加强基层组织和民主法治建设。经济落后地区新农村建设能否取得实质性进展,与基层组织建设密切相关。应将那些发展经济的能手、群众致富的帮手、处理问题的高手、善于竞争的强手推选到村党组织、村委会主要领导的位置上,改变基层班子年龄偏大、文化偏低、技能偏少的现状。同时,大力推进农村民主法治建设,逐步健全和完善用制度管人管事、科学管理村组事务的体制机制,实行村务公开,保障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真正做到凡是涉及群众利益的大事必须坚持群众说了算,从而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和稳定的群众基础。

相关专题:尚无数据

下载融入扶贫开发重点元素 建设汉江生态经济带word格式文档
下载融入扶贫开发重点元素 建设汉江生态经济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