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民族地区城乡结合部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民族地区城乡结合部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吉首市光明小学课题组
本课题于2006年4月申报,2006年10月被批准列为湖南省教育学会“十一五”规划课题。经过紧张的筹备,今天正式开题,现在我代表课题组向参与课题作开题报告,提请各位老师讨论,并请上级领导及专家多提宝贵意见。
王良英
一、对课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的论证
《课文新课程标准》对小学阶段语文课外阅读作了具体明确的规定:“小学生要扩展自己的阅读面,小学阶段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所谓“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只有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才能使学生吸收和储备大量的优美语汇,拓宽知识面,提高阅读分析理解能力,从而具备较好的语文素养;也只有通过大量课外阅读,学生才能感知丰厚的感情语言材料,增强语言文化沉淀,提高读书能力。综上所述,可以看出课外阅读在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世界各国都兴起了以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为核心的教学改革。其中最典型的便是1997年2月克林顿提出的“美国教育行动”。该计划目的为达到以下三个目标:
1、让每一位8岁的儿童都能阅读,每一位12岁的学生都能登陆到lnternet网上;
2、使全一位18岁的青年都能受到高等教育;
3、使每一位成年美国人都能进行终身学习。
国内许多学校也十分重视小学生课外阅读,强调依据不同阶段学生不同的认短结构,制订阅读系列;根据课外阅读的情况,对课外阅读指导课进行分类;在内容的选择上,力求拓宽课外阅读的层面;并且固定课外阅读时间,保证阅读质量。
通过对现有渠道所能获取的相关信息的研究分析,我们认为,课外阅读的研究不还存在很大的空白。为了解当今农村小学生阅读状
况,更好地为学生服务,在我校抽选了四、五年级各50名学生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如下:
1、学生阅读材料缺乏 5%的学生有课外书5本以上,10%的学生有课外书4-5本,40%的学生有课外书2-3本,30%的学生有课外书1本,同时还有15%的学生居然一本也没有。在接受调查的100名学生中,不到40人有零钱买书,这些学生中,每学期用于买书的钱在5-20元。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农村学生认为,课外书主要指《作文选》。
2、学生阅读自主性不强
71%的学生选书只选择老师推荐过或课堂上讲过的有关内容,15%的学生只为完成甘次作业去读,还有37%的学生必须在老师或家长督促下阅读,这就说明农村小学生还未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学生阅读方法不当
从调查显示,有22%的学生对于借阅的书只是粗粗的看一遍,一目十行,甚至只看一个开头,收获甚小。有30%的学生只关注书中的故事情节,从不在意文章的结构布局,也不留心文中的好词挂句。只有19%的学生在阅读时,能分门别类的进行摘录,觉得每次看完书就有不小的收获。
从上述调查结果中,我们深感农村小学生阅读现状不容乐观,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控寻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策略,形成一种良好的自主阅读行为,最终使农村小学生在课外阅读中真正取得实效显得尤为重要。
理论依据: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掌握应用语言的规律。必须“广泛地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树立“大语文”教育
观,扩大学生课外阅读量,使学生的人文底蕴加宽加厚。
2、叶圣陶先生语文教材观的核心是“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语文教本好比一个钥匙,学生拿了它去开其他的书库”叶老再三强调,语文教材是教学的出发点,而不是终点,以语文教材入手,目的阅读种种的书,语文教材实际上成了通向课外更多阅读的桥梁。叶老的“例子”说是实验的理论依据之一。
3、苏霍姆林斯基把课外阅读比喻成“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帆前进的风”,并提出了阅读跟学习紧密联系的主张,认为阅读给学生创造“智力背景”,要把握和实施“学习”和“课外阅读”两套教学大纲。这也是实验的理论依据之一。
4、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少年儿童个体智力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的是记忆力强而理解力弱,注意力才宜引到记忆类事物而不宜分散到难以理解的多种事物中去。这就表明:少年时期应该有一个强化读书,大量积累语言信息的阶段。
研究假设:
本课题研究如果在实际教学中获得成功,能引导学生去正确面对纷坛繁杂而又丰富多彩的阅读世界,博览群书,开拓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不断提升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从而使学生身心以健康的成长,潜能得以充分地发掘,以渊博的知识去适应和面对未来社会的需要和挑战。同时,还能增强本校教师课改意识,提高课题研究的能力水平。
研究价值:
1、促进个性健康发展。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积极地阅读课外健康读物的学生,往往文化修养较为浓厚,生活视野开阔,个性心理健全。
2、拓宽阅读教学的途径。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效
益的有效途径。
3、形成良好的“智力”背景。大量的课外阅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智力”背景,引发学生积极思维,以读促思,以读助写。
二、对课题所达目标和主要内容的论证 研究目标
1、弄清影响农村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形成的诸多因素。
2、探索形成农村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养成的有效策略。
3、提高教师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的能力和水平。研究内容:
1、通过问卷,调查我校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
2、课外阅读指导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制定与研究。
3、课外阅读教学资源的研究,培养学生的信息活用能力,提高学生信息素 养。
4、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培养与激发的研究。
5、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课的整合研究。创新之处:
1、本课题具有明显的可操作性,能为一般农村小学所应用,具有一定的适应性。我们学校是位于城郊的一座地地道道的农村学校,因为位置原因,教学情况有自己的特殊性。近几年来,农村小学对课外阅读还停留在认识层面上,科学指导、具体落实还不够,真正读的气氛没有形成,真正读的习惯没有养成。
2、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学生为中心,单向传统方式改为互动式、启发式、探究性学习,单纯的知识学习转为全面素质提高。
3、从科学认知的角度,通过研究学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的外显行为,来优化学生的阅读过程,教会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的方法,促进学生内在能力和内在倾向的发展变化,最终形成一套培养学生良好的
课外阅读行为习惯目标系统、操作系统、评价系统等。
4、注重农村小学生的社会生活经验,建立教师与家长共同合作的关系,控求一种适合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科学指导策略。
三、对课题实施步骤设计和保障条件的论证 实施步骤:
1、第一阶段:前期准备(2006.2-2006.8)制定课题研究方案,成立课题组,组织课题组老师进行培训。文献探讨,有关资料有设备的准备。
2、第二阶段:教学实验研究(2006.9-2008.5)开设课外阅读指导课,开展教学实验研究,组织参观和讲座,进行反馈调查和对比分析,写出阶段性报告和有关论文。
3、第三阶段:研究总成果(2008.6-2008.10)写出实验报告及论文,总结成型的讲义,请专家及有关人员对课题、验收并加以推广。
(1)研究报告集(2)教师论文和教案(3)系列研究论文
(4)实绩展览(教师指导案例,有关课外阅读的资料汇编,学生作品、学生心得、调查报告等)
保障条件:
本课题负责人吕正成同志具有比较高的教育理论素质,长期工作在教育教学的第一线,既有理论,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感性认识。近几年来,他主持并参与研究的国家级课题《有效推进区域教师专业化发展》荣获国家级一等奖;他参与研究的省级课题《民族贫困地区小于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荣获二等奖。
本课题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副校长亲自担任本课题领导小组组长,学校组织了全体语文教师参与实验,其中高级教师48名,一级教师38名。在酝酿课题期间,学校组织了许多活动渲染这一课题,比如布置文化教室,举行古诗文诵读活动等。本课题组成员王良英老师执教的阅读课《会走路的树》荣获吉首市一等奖,张冬秀老师执教的《梅花》荣获吉首市一等奖,王秋平老师撰写的论文《浅谈怎样在语文教学中调动学生情感》荣获州一等奖,梁亚平老师撰写的论文《浅谈低年级阅读》荣获州级二等奖。这一切为本课题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实验基础。
本次研究预计用2年时间,学校抽派专人负责实验,时间上给予了充分保证,经费来源于学校教研课题研究经费开支,每年投入保证不低于7000元。学校拥有藏书五万册的图书室,并依托藏书五十万册的吉首大学师范学院图书馆,图书资料可以保证,学校拥有现代化电脑室意见,电教和多媒体设备齐全,并拥有现代远程教育系统。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教学法原理》朱作仁(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陶行知教育学》何国华(主编)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3、《给教师的建议》(苏)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教育科学出版社
4、《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二篇:城乡结合部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工作之我见
钟山区三小吴晓琳
人们常说,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可见行为习惯与人的性格命运的密切联系。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学生来说终身受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行为习惯可以影响甚至决定人的一生。小学生良好道德水平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近年来,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少年儿童的身体发育水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追求和丰富的社会信息来源,也大大促进了少年儿童的智力发育。与此同时,在主流文化下出现了一些灰色文化,影响着少年儿童的健康发展,导致在少年儿童中存在着“行为霸道、不懂礼貌、磨蹭马虎、好吃懒做、自私任性、孤僻胆小、依赖性强”等不良习惯。因此,对于小学生来说,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是学生良好品行的重要前提。小学生行为规范训练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加强对小学生的行为规范训练和养成是提高一代人思想、行为素质的重要途径。现代教育理论认为:行为的不断重复与不断训练,就形成动力定型,它能促使学生不知不觉地按照一定方式行事。因此,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基础和前提。
我校学生的大部分家长多为外出打工、进城务工、经商人员、孩子由年长的爷爷、婆婆、外公、外婆管理,孩子的隔代教育与学校管理脱节,造成了家庭教育环境差,家长缺乏教育方法,子女无人管住的现象相当严重。有的家长望子成龙心切,缺乏正确的教育方法,简单粗暴、非打则骂;有的家长则对孩子过分溺爱,听之任之,认为长大能挣大钱即可;有的家长不遵循子女身心发展规律,放松品德教育,导致其子女在思想行为习惯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本班学生在行为习惯方面存在着不少问题。如:学生学习习惯差,课堂常规不规范;吃零食现象尤其严重,校园垃圾随处可见;学生脏话频出、打人骂人司空见惯;自私自利,漠不关心……因此,如何加强对学生行为
1习惯的规范训练,尽快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不仅关系到班风、校风健康的良性发展,且直接关系到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所以,对小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是当前小学德育的一个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小学阶段是人的行为习惯形成的重要时期,而人的行为习惯是通过训练、强化形成的。要通过示范、实践、榜样等方法对学生进行培养训练,做到“知、情、意、行”的相对统一。要了解城乡结合学校小学生行为习惯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探索对小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的方法。如: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及不良习惯矫正的策略。
(1)遵规守纪教育:要重点抓好班规、班纪、校规、校纪和法律法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教育。
(2)学习习惯的培养:包括与学习态度相关的习惯,与学习过程相关的习惯,与能力相关的习惯等内容。
(3)礼仪教育:要提出符合学校和学生实际的学校礼仪、家庭礼仪、社会礼仪、着装礼仪等方面的具体要求。
(4)劳动教育:学校要研究制定学生自我服务、家务劳动以及公益劳动等方面的实践要求。
(5)安全和自我保护方面:包括交通安全、活动安全、用电安全、消防安全以及其他自我保护方面的养成教育。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并不是靠几次教育、几个活动就能完成的,需要长期的、严格的、持之以恒的规范训练才能形成。建立一套完整的养成教育工作制度和成立相应的监督机构是持之以恒抓好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重要保证。为此,除了将《中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作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行动准绳,努力营造学习规范的浓厚氛围外,还要根据《中小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的基本精神,从实际出发,制订并实施了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方面的一系列合理、可行的规章制度,并把它们作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具体要求,去引导和规范着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品质与行为习惯的形成。
让道德认识实践化,具体化,是实施主体性德育,提高学生道德素质,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方法。为此,我们努力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个性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激发学生参与活
2动的主动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其自身的潜能得到充分地发展,以促进学生良好个性品质与行为习惯的形成。主要做法。
班级管理体现自主性。
班级管理不仅要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且更要突出学生在管理过程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努力使之成为“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使学生早日适应社会,学会主动学习,主动竞争,主动进行自我选择教育。在班级管理中实行值日班长制,能让每位学生得到自我锻炼的机会,全班同学每人轮流值日一天,每天放学前都要对值日情况进行小结,这些活动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无疑是一种最好的方式,而且学生能干得主动、干得开心、干得有激情,充分体现了教育的自主性。
兴趣活动突出主动性。
素质教育特别重视学生的个性培养和发展,认为“个性的多样性、自主性和首创精神,甚至是爱好挑战,这一切都是进行创新和革新的保证。”创新人才的培养,注重因材施教,特别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要求评价学生的标准不再是千篇一律,而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实践活动展示了学生的自主教育潜能。
本着一切从学生发展的需求出发,让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在社会实践中体验锻炼自己的道德意志,激发自己的道德情感,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专门设臵了“小手牵大手”、“我是清洁小能手”等少先队服务岗位,最大限度地为队员提供参与实践的机会,培养他们从小不怕累、不怕脏的良好品质。
以各种节日为契机,培养了学生主动参与、自我教育能力。利用节日为契机,对学生进行专题教育,是我校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进行自我教育的一种良好方式。如每年三•八节让学生为母亲做一件事(洗头、洗脚)让母亲开心;六•一节做一件令自己最满意的事;九•十教师节给老师一声祝福;十•一国庆节向祖**亲道一声祝福;元旦节向亲人表示新年祝福等等。
此外,学校还通过组织开展各类有益的主题班队会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和高尚的思想品质。如以“爱国”为主题开展了“祖国知识知多少”知识竞赛、“歌唱祖国”歌曲竞赛、“颂祖国”演讲比赛的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以“环保”为主题开展“垫江是我家,卫生靠大家”自主打扫活动;以“我为学校添光彩”、“我
3用小手扮亮母校”为内容进行画画、作文、演讲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了教育,达到了预期目的。
把握标准,建立科学评价机制。
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能进步,都希望看到自己的努力所取得的成绩与收获。为了使学生能及时发现自己的闪光点,明确自身的不足和努力方向,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功能,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以增强他们养成良好习惯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根据学生实际,把习惯分成了礼仪、学习、劳动卫生、安全四大类,每期定时进行评价。对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情况的评价,每周一班队课进行上周情况回顾,并提出本周要求和整改意见;每月最后一周进行一次全方位深入的阶段性评价,由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家长评相结合。每学期末,进行一次总结性评价,除了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以处,还请同学们的家长进行评价。
A、学生自评。通过对自己习惯养成情况的回顾和反思,及时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和不足,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
B、学生互评。通过相互间的评价,及时发现同学的优点,指出缺点,形成了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良好氛围,同时使学生学会了倾听,并乐意接受别人意见与建议。
C、教师评价。随着教师们观念的转变,都深深地懂得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发展的人,一个有个性的人,一个有自主权的人。所以在评价时,都能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结合评价,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给孩子一些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孩子一种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孩子一片空间,让他们自己向前走。
D、家长评价。通过家长对孩子的评价,家长们逐步认识到了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言传身教的重要性,从而也有效地促进了家长们言行的自律与示范性。
培养了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礼仪方面:绝大多数同学礼貌待人,尊敬师长,团结同学,能使用礼貌用语,在家能礼貌待人,孝敬父母,能自觉遵守公共秩序,基本做到公共场合不拥挤、不喧哗。
学习方面:上课能做到专心听讲,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能主动做好笔记,遇到困难能主动克服,会使用各种工具查找资料并敢于实践。
劳动卫生方面:在家能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在校基本能成为老师的劳动好帮手,卫生习惯较好,基本做到了勤换衣、勤洗澡,能够自觉做好个人卫生。
安全方面:通过实验,学生的安全意识增强,能认识生活中的不安全隐患,做到了不安全的事不做。
总之,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实践,能促使学生学习风气更浓,能促进良好的班风的形成。
第三篇:重组家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策略开题报告
重组家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策略
开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通常,一个温暖的家庭应该是一个完整的家庭,既有父爱,又有母爱,父母之爱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维系着家庭的平衡,形成和谐的家庭氛围,然而,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民思想观念的不断更新,犯罪率不断上升,交通事故大幅增加,致使现代家庭体制不断分化重组,正常家庭格局被打破,产生重新组合家庭。由此产生很多重组家庭的小孩子的教育问题,导致部分学生出现心理异常。
而学校是学生成长的一个重要场所,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开展对重组家庭的学生心理问题的研究,对这类孩子进行心理干预,帮助他们走出心理阴影,促使他们健康成长,对社会和家庭都有重要意义。
本课题主要通过对我班重组家庭学生情况的了解,探索有效的,有普遍意义的家校共育,开展个别心理辅导,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以促进这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二、概念的界定
1、重组家庭指夫妻离异或家庭变故后与他人重新组合的家庭。
2、重组家庭学生异常心理指重组家庭学生在学习生活中 表现出来的与平常学生不一致的有害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心理异常现象。
三、课题的研究目标和内容
课题研究的目标
1、探索促进重组家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途径。
2、探讨学校对重组家庭学生异常心理与不良行为进行综合干预的有效办法。
课题研究的内容
1、我班重组家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2、重组家庭学生心理特征的研究
3、以班级为基础的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研究。
4、学校、家庭、社会为基础的促进重组家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研究。
5、学校如何预防和矫治重组家庭学生的异常心理。
四、研究步骤
准备阶段
(2013年5月----2013年8月)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拟定研究方案,教师培训,同时开展调查,了解班级重组家庭学生人数,状况,确定研究对象。
实施阶段
(2013年9月------2014年9月)学习理论,观察分析,掌握心理异常学生的行为表现,探索教育对策,方法。实施预防,教育,转 化,撰写研究论文,收集研究过程资料,整改研究计划方案,不断总结提炼研究成果。
总结阶段
(2014年10月-----2015年2月)撰写研究报告,发表论文,申请结题
五、研究机制、途径、方法和原则
研究机制
1、建立研究网络,促进全员参与。
2、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共同制定课题研究的制度,计划措施。围绕课题,规定每周一次的交流活动,提高教研质量,促进思想认识。
3、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思想认识。
教师要了解和帮助学生矫正异常心理,必须重新认识并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地位,使自己由一个简单的行为判断者,管理者转变成学生学习生活的参与者,需要一定的心理辅导的知识与技巧,才有可能帮助学生矫正异常心理,促进其健康发展。
研究途径
1、从家庭教育入手
首先学校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家长转变观念,为孩子营造一个有利其心理健康发展的家庭环境,让家长以健康的心态对待孩子,教育孩子,言传身教。明确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素质是家长的基本职责,家长要教孩子怎样做人,包括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劳动观 念,人际交往,社会适应能力,而不是简单的文化知识的传授,配合学校教育,是孩子成为健全的人。同时特邀学习层次不同的学生家长,进行座谈,相互交流,共同探讨家庭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开通家教热线,探索和解答家长们在家庭教育中的种种疑难问题。组织家访,上门辅导。
2、以学校教育为抓手
面向全体,创设良好的教育氛围
亲近孩子,打开通向孩子心理世界的道路。教师成功的走进孩子的心中,成为可以信赖的朋友。
加强班级建设
班集体是一个学生学习生活的小社会,学生是主体,通过一系列的班级建设的改革,使学生成为班级的主人,用自己的身心建设这个大家庭,找到自信,学会合作,懂得互相1学习,互相关心,共同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班集体氛围。另外,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在实践中培养学生自理,自立,自护,自律,自强的能力,促使个体心理品质得以纠正,和谐完美的心理品质得以形成和发展。
针对个体,把不同的爱给特别的你
重点关注表现特别严重的学生,开展相应的活动。
建立心理辅导室,解开孩子心结,做好学生的咨询记录。辅导记录,建立学生的个人心理健康档案。
3、以社区教育为帮手,研究中拟采用的教育方法
1、互爱教育法
首先是师生的互爱,“教育的全部技巧在于如何爱学生”。其次是同学之间的互爱,教育学生要互相关心,团结友爱。再次是家庭成员之间的互爱。
2、活动教育法
开展课外活动,针对学生成长中的问题,针对性的开设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感悟,受到教育。
3、兴趣促进法
“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选择的态度,它和一定的感情趋向有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进行学习最有效、最强大的动力。
4、直面现实法
教育重组家庭学生敢于正视现实,让他们懂得:家庭变故已成现实,必须学会面对现实,努力学习,面对困难,重塑自我,才会有美好的明天。
5、注意转移法
6、教学渗透法 研究原则
1、理论联系实际
研究中根据本地实际出发,关照每个学生、每个家庭的实际情况。
2、适度性
在研究过程中注重对学生隐私的保护,注重沟通的语气,谈话内容、沟通方式、问卷内容的合理性等问题。
3、针对性原则
4、实用性原则
四、研究人员组成
唐明:区教研室主任,课题专家顾问。组长:吴长英 主研人员:
袁甫:小学高级教师,参加过多项课题研究,善于做学生的思想工作。
毛清泉:副校长,联系学校德育工作。苏于:保卫科长。
侯春丽:小学数学高级教师。文博:小学一级教师,班主任。
五、预期成果
帮助重组家庭学生走出心理阴影,心理健康发展。帮助解决重组家庭学生以健康的心态处理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
教师教育观念改变,正确处理学生的心理问题。建立家校沟通平台,实现教育的多方联动。
六、现有基础
我校于去年成功评为家长学校示范校,家校共育措施得力。学校举办少年宫,为学生提供较好的教育活动平台。学校成立了心理咨询室,配备了专业的心理咨询教师。
七、预期成果
实验报告,研究报告,个案集,论文集,访谈记录。
八、经费保证:
第一阶段:1000元。第二阶段:1000元。第三阶段:元。7
1000
第四篇:小学生数学两极分化的成因和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小学生数学两极分化的成因和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无疑是这次“新课改”最基本的理念与最根本的追求,但是,几年的“课改”实践证明,我们的愿望不仅没有达到,相反,学生的两极分化似乎变得更加严重。在数学学习方面表现尤为明显,无论是数学学习兴趣还是数学学习能力,以前是在初中才有的现象,现在在小学阶段已经普遍存在,每学年接一个新班时,总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两极分化现象,并且随着年级的升高,所学知识内容的加深,这种现象会更突出。大多数一线教师感受最深的是,课堂上,能够回答有点难度问题的学生不仅翻来覆去总是那么几个人,并且数量也越来越少,合作学习小组事实上也只能依靠那么几个人支撑。目前的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课堂上,总会出现“优等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的现象,并且有些学困生已有厌学情绪,这种状况直接影响着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国内很多教师对后进生的转化都有独到见解,如杨光辉老师写的,《转化数学“学困生”的点滴体会》根据“学困生”的心理特点,转化数学“学困生”。再如公丕刚老师写的《谈“学困生”转化策略》从“学困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情感、学习意志等方面转化“学困生”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国外如苏霍姆林斯基对“学困生”也有很多的阐述。
因此,开展“小学数学两极分化的成因与对策的研究”,是我们小学数学教学发展的整体需要,也是我们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研究学生两极分化的成因及对策,促使新课程在小学的顺利实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学困生解“困”,使每一个孩子在知识技能上都能得到有效的发展,走出两极分化的枷锁,让每个孩子都争当学习的主人。
二、课题研究的核心界定
1、分析造成学生数学两极分化的客观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内容,使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处于主动参与,积极活动的状态。
2、探讨教师的教学过程与方法,分析学生数学学习两极分化的主客观因素,并由此改进教师的教学过程与方法,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而适应新课程的教学。从而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创新能力。
3、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关注学生的态度和情感,使每一位学生身心和学习能力都有所发展。
4、通过两极分化问题的解决,实验总结出小学数学有效学习的点滴经验,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三、研究目标
我们研究的目的是了解学生学习“两极分化”形成的成因,总结出转化“后进生”的一些可操作性的教学策略,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缩小“两极分化”的教学模式,从而更好地开展好对“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帮助“后进生”进步,缩小差距,消除“两极分化”的横沟。本课题研究不侧重于理论的新发展,重于将教育理论联系教学实际,借助科学方法,以求得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提高。
三、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及研究策略
(一)关注学生,减少两极分化
1、关注学生的学习基础
素质教育提出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争取人人学有所成。在我们民工子女较多的学校往往存在着一个很大问题——基础差异。因此我们要从分析学生基础开始入手,尊重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每一个学生在基础上找回学习的自信。
2、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学好数学的内在动力,直接影响学习效果。且兴趣不是天生的,它是在学习中逐渐培养
起来的。因此,我们要做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设计一些生活情境,同时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我们设计的趣味教学活动中来,让他们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3、关注身边的每一位孩子
我记得李烈校长讲过:作为一名数学教师,首先应该想到自己是教师,其次才是数学教师。教师要相信每一个孩子在不同层次上都会有发展,在不同方面都会有各自的才能,别让自己的学生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二)、改进教学方法,缓解两极分化
1、实施分层教学,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教学是一个教与学双边的活动过程,若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同一个要求,同一种教法,必将打击学困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结果必然是两极分化严重。所以,我们教师要学会在目标的确定、新知的探求、练习设计中要分层设计、区别对待,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提出不同的要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最大的收益。
2、调动学生思维参与,提高课堂效率
美国教育家彼德克莱恩说学习的三大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实践参与。学生要实现主动发展,参与是基本条件。那么如何调动学生的思维参与呢?我们要学会创设情境,学会巧妙的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同时,教师要放权给学生,给他们想、做、说的机会,让学生放开说,并且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说。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起来,课堂的教学效果也会跟着提高。
3、提高小组合作,发挥每位学生的作用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的一大亮点,它体现了教学理念的转变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小组合作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但在小组合作活动中,优等生凭借敏捷的思维在小组中充当着核心人物,而那些基础较差,思维较慢的学困生,只能在边上默默无语。因此,我们教师应根据学习内容,合理分工小组成员,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意识到自己在活动中的重要性,让学困生也学有所获。
(三)、完善教学评价,从新认识两极分化
1、尊重每一个学生,坚持多元评价
教师衡量学生智能的标准不能太单一。多元智能理论分析:有些学生可能语言智能不突出,但运动智能非常出色,有些学生可能数理
逻辑智能不突出,但音乐智能非常出色。作为教师,我们不能简单地以语文、数学考试成绩去衡量学生。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差异,承认学生的差异,从多种角度、积极的心态去认识学生。
2、评价要因人而异,给学困生创造成功的机会
我们对学生的要求不要一个标准,要根据不同的起点,不同的情况分类评价,这样才能让每一个孩子通过评价看到自己。
(四)改善学习环境,驱除两极分化
1、用爱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学生到学校不仅是要学习文化知识,他们还有多种需要,包括情感交流的需要,特别是农民工子女和家庭环境较差,学习有困难的孩子,要给予他们特别的爱,要帮助和鼓励他们自强自立。在校内,班级里为他们营造愉快的氛围,在学习方法上多给予指导。促使他们在班集体中建立自信,找到温暖的感觉。
2、家校互动,还孩子一个愉快的环境
学校和家庭教育是学生学习的两个重要环境。对于农村学生来说,家庭教育环境尤为重要。农村民工家长有的长期外出打工,有的忙于工作根本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有的家长在家庭管理上过分的放任自流……长期以来,对学生的身心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因此,我们教师也要积极的采取措施,力所能及的要家长改变一些教育观念:多关心孩子的学习,多关注孩子的成长。还给孩子一个愉快的学习生活环境。
四、课题研究的创新点:
缩小小学数学两极分化的对策: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建立良好而和谐的师生关系、强化教师与学生家长的信息沟通。
五、课题的研究方法
1、调查分析法:采取问卷方法调查学生喜爱的课堂教学形式课堂教学效果反馈。
2、经验总结法:对每一阶段、每一过程的实施情况作好记载,写出相应的总结材料,以点带面。
3、行动研究法:教师通过学情调查分析、教学方法、手段、练习的设计分层教学等途径进行课题研究。
4、同时在研究中还辅之以文献研究、案例研究等方法,确保本课题得以高效地实施。
五、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计划
(一)、前期准备阶段(2013年9月至2013年10月):
进行课题论证和课题的研究设计,包括查阅资料,选择研究方法。
(二)、调研阶段(2013年11月至2013年12月):
调查后进生在学习过程中碰到的困难;调查先进生优良的学习方法和经验;建立后进生档案;
(三)、实施阶段(2014年1月至2014年6月):
1、根据调查结果,找出两极分化现象的成因和导致部分学生数学成绩滑坡的因素。确定如何攻克学习中出现的一些障碍,提出实施假设,设计出实验方案,并对所指定的实验方案进行小范围实验;根据实验效果进行修改,以完善实验计划。
2、根据实验方案,选择本校部分班级进行实验。展开先进生与后进生之间的互动,以及教师与后进生之间的互动,并在实验过程中不断总结完善实验。
(四)、结题阶段(2014年7月至2014年8月)
对实验研究结果进行全面的分析。研讨和总结撰写结题报告,形成两极分化的成因及转化过程案例集。
具体人员分工安排
孙建勇中学高级教师,陕西省拔尖人才,负责对本课题的全面指导。
卢侠负责课题申报、开题报告和结题报告工作,督促和指导课题组成员教学研究的实施情况,组织研究、讨论解决出现的各种问题,并把得到的经验撰写成论文。
杨晶晶负责课题组成员的联络,实时跟踪课题研究的现状,收集课题各阶段的成果资料、负责课题研究会议的记录,摄像,照相,以及各项材料的收集。
其余成员都是教学一线的骨干教师,大多数为本校的数学骨干教师,也是本课题实践研究的中坚力量,他们的任务是:负责本人教学班级的改革试点实验工作,并要指导组内教师老师对后进生的一些改进的措施收集和经验汇总,每人每周至少要上针对各自的研究对象进行一次调查,查问进展的情况,写出总结,积累学生各次考试以及课堂上的情况的资料。负责对各种重要教学改革事件的视频、拍照、光盘刻录、教学案例等资料收集工作。
胡军芳重点分析“小学数学两极分化的成因分析” 从学生、教材、教师、家长等方面进行研究,并形成材料性论文。
张洁杨晓梅 重点研究“缩小小学数学两极分化的对策”该主题内容较为具体,实践操作性比较强。应在听课、与后进生座谈、家长沟通方面多下功夫。
第五篇:校本课程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校本课程的开发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目的(一)选题背景
1、新课程改革指引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建立国家、地方和学校的课程三级管理模式”。其中,对学校的课程权力作出如下规定:“学校的职责: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阶段的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基础上,依据教育部颁发的《学校课程管理与开发指南》,从实际出发,参与本社区学校课程具体实施方案的编制,同时,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并报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审批。”
2、学校的办学理念
我校“以人的发展为中心,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素质基础”为办学理念,旨在充分尊重和关爱每一个学生,挖掘学生各自的智能优势,以突出学生各自潜在素质的培养,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成功中找到自信。为了在教育、教学中充分体现该理念,我们不仅加强了对国家规定的课程的教学研究和教学管理,而且准备开设选修课,希望建立主导课程和选修课程并重的课程体系。
3、经济文化快速发展的需求
面对21世纪经济与社会快速发展的挑战,初等教育只有不断调整其教育结构,更新其教学内容,才能满足学生和社会的需求。同时,这种快速发展也给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怎样做才能不“落伍”?这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综合上述情况,我校决定对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策略进行研究。
(二)研究的目的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目的有以下几点:
第一,在考虑个人特长、兴趣和爱好的情况下,保证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第二,尽早发现和培养每个学生的潜在兴趣和能力;
第三,把科学、技术和文化的最新成果迅速融入学校教育中去,为学生深入学习他们所爱好的学科创造条件;
第四,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二、课题界定与国内外校本课程研究现状
(一)课题界定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走向深入,单一的国家课程的课程体系,已不可能满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多种教育层次、多元化人才的需求。校本教材的开发和研究实践这一重要内容,已越来越引起教育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念已为广大教师所重视。单一的国家课程对教育目标的实现已不可避免地显现其缺陷,学校校本教材的开发弥补了国家课程的不足,校本课程成为课程研究的新领域。
那么为什么要选择校本教材的开发策略研究这个课题,我认为应该从这样的两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点,应该看成是进一步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决定的需要。大家肯定都清楚的记得,早在1996年6月份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国家就明确出台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26条规定,其中第十四条指出:“要调整和改革课程体制、结构、内容,建立新的教育课程体制,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以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这是自建国以来,第一次官方以行政决策的形式,正式提出“三级课程管理”的概念。到2001年6月,国务院又召开了建国以来的第一次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会后,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20条,其中,第十六条更进一步指出:“为保障和促进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从以上的表述我们不难看出,国家已经把三级课程管理当作了教育改革的发展大计,看成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综合能力的有效措施。是势在必行之举。
再一点,应该看成是培养多样化、个性化卓越人才的需要。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个人的特长显得越来越为重要,国际上的教育改革也越来越呈现个性化和现代化的趋势。这些都告诉我们,新时期的教育应该是人尽其才的教育,应该是每个人的个性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潜在能力都能得到发挥的教育。比如说,这个学生的个性爱好、特长是“打乒乓球”,但学校没有开设这一课,他的这方面的个性特长得不到充分培养、发挥和展示,久而久之,其特长便被扼杀了。由此可见,必须从培养个性化卓越人才的战略高度,去认识素质教育所强调的个性特长的发展,把统一要求与个性特长的培养结合起来,认真处理好提高整体素质教育与个性特长发展的关系。而校本教材在这样背景下的应运而生,不能不说充分显示了它的历史必然性。
(二)国内外校本课程研究现状
国外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有如下突出的特点:1.课程开发的过程、程序和环节得到重视,表明课程开发的实践性特点;2.注重研究课程开发和教学设计之间的联系,教学设计构成课程开发的组成部分;3.学校和教师在课程开发中发挥着比较重要的作用;4.任何一种课程开发都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理念作为指导,注意课程设计的教育哲学;5.学生、学校、教师、社会等各种需求评价的研究是课程开发的依据;6.知识的特性,认知方式和学习模式的研究是课
程开发的基础;7.注意不同学段课程开发的不同特点。
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是我国基础教育学校课程改革面临的重大问题。目前我国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是给地方和学校更多的课程开发和设计的权力和职责,鼓励学校在认真实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开发各具特色的多样化的校本课程。
三、课题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是尽早发现和培养每个学生的潜在兴趣和能力;把科学、技术和文化的最新成果迅速融入学校教育中去,为学生深入学习他们所爱好的学科创造条件;建构起具有我校特色的小学校本课程体系。
研究采取由下至上的思路和行动研究的方式,也即是先研究解决实践的问题,指导校本课程的实施;再从理论的高度构建出稳定的校本课程。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
1、远程教育资源和学校教育资源进行整合途径的研究;
2、小学校本教材的编写研究;
3、小学校本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研究;
4、优质资源培育方法研究;
5、小学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整合途径研究;
6、小学校本课程体系构成途径研究。
四、课题组的组织
组长:
子课题负责人:
组员:
(三)人员分工
此课题主持人陈军益校长全面主持该课题的研究工作,协调并指导各研究小组的研究工作,在陈校长的统筹下,该课题的研究分3个研究小组,分别对子课题开展研究。
五、研究计划
2007年10月——2009年1月
1、对蕴含在家长中的教育资源和学生的认知需求进行调查,挖掘出可用的教育资源,并采用开设选修课与组织学生进入工厂以及社会进行参观和实践活动等形式来实施。
2、成立校本课程的教学效果评估和教材审查组,成立各子课题研究小组,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培训。
开展该课程的教学,各子课题组同时展开相关研究,并检测效果:1.每两个月对该课程执行的情况,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2.通过对学生学习兴趣的调查来对所开课程
教学效果的进行检测;3.通过对学生学习内容掌握情况的调查来对所开课程教学效果进行检测;4.通过对学生知识面的调查来对课程进行检测。
具体的设想是:根据课堂教学和学生的社会实践以及学校评估小组的评估,筛选出学生感兴趣和利于学生智力潜能开发的教学资源,把这些教学资源与学校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以形成较为固定的选修课资源供学生选修。
2009年1月—2009年10月,《家校结合型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策略研究》课题的结果进行全面总结,撰写出论文、结题报告,开发出校本课程。
六、课题管理
1.课题组在灞桥区教研室指导下工作
2.本研究在总课题下设子课题,各子课题下设专题组。总课题组长负责组织实施对全局性的重大问题的攻关,并统筹协调各子课题组的研究力量,检查督促研究进度和研究效果。各子课题组组长负责组织实施,落实任务。
参考文献
1.马忠虎.基础教育新概念——家校合作.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3.2.岳瑛.基础教育新理念——家校合作,外国中小学教育,2002,2.3.林一钢.校本课程就是“选修课、活动课”?上海教育科研.2002,9.4.北京师联教育科学研究所.走近新课程——新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第一辑)通识部分:新课程与校本课程开发.北京:学苑音像出版社2004.6.俞晓东.校本课程开发:案例与反思.教育探索,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