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开展社会保障资金审计的风险与对策(推荐5篇)

时间:2019-05-14 06:11: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析开展社会保障资金审计的风险与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析开展社会保障资金审计的风险与对策》。

第一篇:浅析开展社会保障资金审计的风险与对策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的过程中,社会保障功效逐渐被全社会认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逐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党的十八大进一步阐述了我国社会保障建设的目标,即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社保体系,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社会保障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联,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直接相关。继续发展完善我国现行社会保障体系,对于实现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保持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开展社会保障的审计工作的意义

社会保障工作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关系到全体人民的切身利益,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不断向广度和深度推进,社会保险监管机制随着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全过程不断发展,社会保障审计是国家审计机关通过对政府部门管理的和社会团体受政府部门委托管理的社会保险基金、各种民生资金的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以及政策执行过程与结果依法进行的审计监督。社会保障审计是社会保险监管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审计机关重要的职责之一,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对社保审计提出新要求,刘家义审计长指出审计工作的重点:“要揭示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促进改善民生,建设和谐社会;要揭示重大的体制性障碍、制度性缺陷等问题,促进深化改革,完善制度,健全法治。”

社会保障审计只有随着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的发展而发展,才能充分发挥审计在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中的“免疫系统”功效,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

1、开展社会保障的审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保障

社会保障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产物,社会保障制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的关心,也是人民群众共同享受改革开放伟大成果的重要举措。社会保障资金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活保障与发展需要的基本利益,只有强有力的监督管理机制才能保证其不受侵蚀,开展社会保障审计,就是要从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通过充分发挥审计职责,保证社会保障资金的安全与完整,防止资金流失,促使社会保障制度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促进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为构建和谐社会作贡献。

2、开展社会保障的审计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现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人从实践中升华出来的共产主义理论精髓,是审计工作的灵魂和指南。科学发展观不是空洞的理论,需要在工作中得到检验和发展。社保审计是国家社保体系建设中的免疫系统,社保审计工作直接与人民群众基本生活权益相联系,要树立科学的审计理念。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建立“民本审计”的理念,听取人民群众对基本生活权益要求和愿望,将社保审计作为审计部门服务于宏观决策、践行构造和谐社会的重点任务,才能深入思考审计的本质,反映民生要求,推进社保体系建设、维护民生促进发展,为政府宏观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同时,通过社保审计的成果,充分发挥免疫系统作用,推进科学发展观在实践中得到再升华、发展和完善。

3、社会保障的审计工作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保证

社会保障是我国政府为保障劳动者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而建立的社会保障救济制度,我国社保覆盖人数多,覆盖面广,资金规模大,情况比较复杂,需要专业化的社保审计机构协助社保经办机构进行管理。通过社保审计的外部监督反映出社会保障救济制度中的薄弱环节,反映社保覆盖范围的盲区,反映人民群众的切身需求,从而提出切实可行的审计建议。促进社会保障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完善,使社保工作依法办事,规范工作,将社保审计的监督和服务功能相互融合,为发展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服务。

二、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状况

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建构与发达国家相比起步晚,上个世纪80年代起经过改革开放,我国国民经济有较快的增长,政府才开始探索建设规范的社会保障体系,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社会保障政策法规。经过十多年的强化建设,社会保障体系基本成型。

目前,社会保障体系由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等子系统组成,其中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最低层次,社会福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最高层次。在城镇职工中五项社会保险制度、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农村新型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最低生活保障为重点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等基本形成并逐步完善,我国社会保障覆盖面正在逐步扩大,待遇水平逐步提高,社会保障的领导、管理、服务和监督由多头分散的格局向集中管理转变,社会保障政策制度不断推陈出。社会保障覆盖面由城市职工向城市居民、从城市向农村扩展,在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方面已经建立了高效的服务管理网络,推行一体化的社会保障管理。全国“金保工程”的推进,社保信息化正从分散化管理向集中管理迈步,社保业务系统在本地化管理的基础上,能以省为单位统一社保标准规范建设,使社保数据采集监管、联网监测、决策等得到联动,进而制定全国统一标准规范的社会保障管理体系,为各业务系统之间、各地区之间的信息共享奠定基础。在社会保障机构设置上,社会保障的行政管理机构、经办机构和监督机构组成的分工明确、职责不同的管理系统,基本实现社会保障的社会化、法制化管理。

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就是要树立全社会共同参与社会保障事业、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社会保障理念。坚持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把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作为优先目标,建立多层次、广覆盖、惠及全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努力实现优先目标,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奠定基础,维护好人民群众的社会保障权益。

三、新形势下开展社会保障审计的困难和风险

社会保障体系的高速发展对社保的审计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国家机关进行社保审计更多关注的是社会保障体系核心中的五项社保基金范畴,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涉及社会救助层次。在传统思维模式下,社保审计工作局限于查找社保基金筹集、管理、分配、发放等环节中存在的违规违纪问题,普遍存在审计力量小、审计监督受到制约、审计技术组织方式不先进等方面的困难和风险。新形势下社会保障的审计工作的困难和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审计力量与社会保障审计工作的规模发展不相适应

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等生活保障类型,包括住房公积金、廉租住房建设等住房保障类型,包括救灾、救济、扶贫等社会救济类型,还包括残疾人救助、社会福利事业等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特殊保障类型等,具有覆盖面广、资金量大、政策性极强的特点,资金的使用一般有特定范围和对象,经办机构与管理环节多。因此社会保障审计工作量大,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重点往往只能关注各类社保资金的财务收支方面,无法深入调查社保政策制定、社保待遇审核等管理核心环节,我国社保体系种类多、资金量大、涉及面广的特点,与社保审计人员少的现状存在矛盾,现有审计力量不能满足全面监督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发展的要求,社保审计人员素质要实现全面转型。才能保证社保审计工作的质量,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社会权益,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2、社保法律法规原则性条款多,缺乏量化标准数据,对审计事项的判断、定性、评价造成一定的难度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速度发展快,各种社会保障类型不断增加,社会保障的范围不断扩大,相关的社保政策法规也不断出台,但是现行的社保政策法规中原则性条款多、部门规章多,缺乏量化标准数据,审计工作人员虽然了解相关的政策法规,但是对一些缺乏操作性的具体事项难以作出准确判断,导致审计定性、评价难,特别在一些部门规章中,未覆盖所有可能出现事项的可能性,实际工作中也有一些合情合理而不合法的现象,在给审计判断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同时被审计单位往往具有政策解释权,对审计处理依据不明确,审计处理处于不利地位。由于社保法律法规原则性条款多,缺乏量化标准数据,对审计事项的判断、定性、评价造成一定的难度。

3、运用计算机技术等先进的审计手段不足制约了社保审计的效率

社会保障工作直接面对基层,社保种类繁多、情况复杂、数据量大、涉及面广,各类社会保障资金管理方式和手段日益先进,有关部门和单位利用“金保工程”、“金财工程”等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以及自行开发的信息管理系统对社保工作进行管理,社保管理工作数字化、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保障审计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的审计技术方法已不能满足审计环境信息化发展的要求,虽然国家审计署开发出“金审工程”计算机审计实施系统,在社保审计方面,利用计算机审计尝试和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果和经验,但是,在审计实践中还没有专门的审计软件直接与各类社保管理数据库联网,不能直接利用原始的社保数据进行适时监督,需要经过数据的采集和转换过程,广大基层审计人员尚不能完成社保信息数据的采集和转换过程,同时普通审计软件无法容纳和管理社保管理信息数据,因此社保审计不能充分利用计算机,对各类社保资金进行充分和适时监督,影响了社保审计的效率。

4、来自社保审计外部环境的不利影响

社保工作具有覆盖面广,资金量大、政策性强的特点,有关部门虽然表示尊重审计监督,但存在对社保审计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不强,认为审计监督就是“找茬”,对审计配合不力。同时,少数领导对社保政策法规了解不够,有些违规使用社保资金的问题与上级领导有关。

社保审计与民生问题联系紧,敏感程度高,地方政府比较重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为了地方利益和面子,在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与审计监督之间,某些地方的政府对审计发现的社保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要求进行内部消化,审计出的问题对被审计单位的触动不大,整改工作避重就轻、流于形式,整改力度不大。

审计机关在本级人民政府领导下履行职责,有些上级审计机关交办的整改任务,往往又要本级审计机关进行协调,被审计单位整改不主动,本级审计机关的压力比被审计单位还重,在行使审计工作时会受到影响。由此,社保审计工作有“三难”,即工作开展难、反映问题难、督促整改难。

四、创新开展社会保障审计工作的建议

社保工作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关系到社会稳定的问题。社保审计要适应形式发展,审计人员要有切实维护人民群众权益的审计意识。要加强社保审计人员队伍建设,有效增强审计力量,促进社保审计监督系统法制化规范化建设,开发社保专业计算机审计技术,创新社保审审计工作的组织方式,拓展社保审计的思路,对社保工作中薄弱环节进行预防性审计监督。审计监督要与社保工作同步,对社保管理,社保资金运行过程进行审计监督,在社会保障政策制度设计上为有关部门参考和决策依据。要充分发挥“免疫系统”功能,为健全、完善、规范社会保障体系服务。主要的创新工作思路包括:

1、加强社保审计人员队伍建设,有效增强审计力量

社会保障覆盖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社保资金的安全完整关系到社会的稳定,社保工作的规范关系到社会的公平正义。因此,社保审计工作必须要有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这就首先要求社保审计人员提高政治修养,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其次,社保审计人员需要迅速掌握和更新社保知识,全面掌握社保的法律、法规等政策规章,熟悉理解社保业务知识,要培养熟悉社保业务精通审计的工作骨干,要定期对社保审计人员进行理论培训和业务实践培训,使审计人员不断更新和充实自己的相关知识。

社会保障工作涉及面广,随着社保体系建设的发展和社保资金规模的增加,审计人员也不可能做到全面掌握所有的社保政策和业务,现有审计力量不能满足全面监督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发展的要求,必要时需要合理借用外力,在社保审计工作中聘请完成审计项目所需要的专业人员,增强审计力量,拓宽审计思路,提升审计水平和质量。通过提高社会保障审计队伍综合素质和充实社会保障审计力量,促使社保审计工作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2、促进社保审计监督系统的法制化、规范化建设

要适应社保体系建设的新形式,在外部要加快制定和完善社会保障法律法规,增强社会保障政策的强制性、规范性、稳定性。社保审计是国家强制实施的社保监督制度,必须有完善的法律法规作保证。只有这样才能解决社保审计工作中遇到的政策执行随意性大、制度稳定性差的问题,解决审计人员无法可依,受制于人的尴尬局面。

要加强社会保障政策的规范化建设,按照社保体系建设的进展情况,建立社会保障审计协同监管机制和专业化的社保审计体系。在审计机关内部建立的专业社保审计监督规范,特别要在规范审计目标、实施方案、风险评估、证据分析、报告结构、审计证据、审计程序等审计质量控制前提下,针对社保管理工作的不同环节,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进行审计,建立一套完整的审计评价标准,建立一套科学化和专业化的、先进的、可操作的社会保障审计流程。只有建立具有专业特色的社保审计操作规范,才能确保社保审计工作的科学性、完整性和指导性。

3、开发社保专业计算机审计技术,提高社保审计的工作效率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成熟,要适应社保审计工作的需要,开发社保体系中不同专业子系统的专用审计软件。要积极创新,探索开展对社保业务系统和业务数据进行计算机辅助审计的新方法,建立涵盖社保体系的专用审计数据库,建立社保审计对象的基本信息库和保障范围的业务数据库,建立具体的量化考核指标。

要对社保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测试,关注其计算机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制度的可靠性。要审计和评价社保管理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和高效性,审计人员通过计算机联网和专用社保审计软件,采用远程即时式审计等方式,实现对社会保障工作各环节的全覆盖,进行远程审计监督,及时对社保管理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与工作的规范性进行评估,提高社保审计工作的效率、质量和水平。

4、创新社保审计工作的组织方式

保工作敏感性强,地方审计机关受体制的局限,社保审计有“三难”,即工作开展难、反映问题难、督促整改难,因此要较好地解决社保审计“三难”情况,在组织社保审计工作实施方式上要有所创新。

要打破地域界线,上级审计机关统一组织部署、统一审计方案、统一人员调配、统一技术方法、统一成果运用、以审计工作方案为纽带,以信息化手段为支撑,实行“上审下”、“同级审”与“交叉审”相结合的工作组织方式,实现组织方式上的“点”“面”结合,既分工又合作,既责任明确,又强调效率。这样一种组织模式,增强社保审计监督力度。特别是在社保审计中开展“上审下”和“交叉审计”组织方式,受地方政府的干扰少,有利于全面系统揭示社保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审计建议才会引起被审计单位的高度重视,有利于加大当地党政领导督促整改的力度,同时,能够有效地整合审计资源,适应社保体系建设一体化的新形势,锻炼社保审计队伍,加大审计监督力度,提高社保审计工作质量。

5、拓展社保审计意识,对社保政策的执行绩效进行审计

随着对社会保障的审计工作的新的定位要求,传统的查错纠弊审计目标只能满足社会保障资金安全,不能满足社保体系建设发展的新要求。社保审计不仅仅局限于对社保资金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合规性进行审计,要转变审计工作思路,合理确定社保审计目标,应该以社保制度政策执行和绩效为对象,以社保资金的真实、安全、规范为切入点,以社保政策制度执行过程为主线,在全面了解和掌握社保资金的总体情况的基础上,对社保资金的筹集、使用和管理、社保工作各环节、社保政策的执行情况等进行评价,关注社会保障政策执行和绩效情况,反映社保体系建设中存在的体制上和制度上的缺陷,对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进行预警监控,有效地发挥社保审计监督作用,促进建设科学的社会保险监管机制,促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断发展和完善。

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是改革开发后起步的,经过十几年的建设,社会保障体系基本成型并逐步完善,各项社会保障覆盖范围不断扩大,保障水平稳步提高。社保体系的发展对社保审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社保基金审计不能仅局限于查错纠弊,更重要的是从管理上、制度上发现和揭露问题,服务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社保审计要适应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形势,能够关注各项社会保障政策执行落实情况,不断改进审计方式方法才能全面,揭示社会保障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弊端以及制度缺陷。微观审计与宏观分析相结合,着力从制度和管理上揭露分析问题,查找管理上、制度上和体制上原因,提出有针对性、切实可行的审计建议,为宏观决策提供依据,切实为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服务,促进社保管理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不断健全完善,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第二篇:关于社会保障资金审计整改情况的报告

关于社会保障资金审计整改情况的报告

***政府:

年初,***审计局对我县社会保障资金的归集、管理、使用情况进行了全面审计。针对财务管理及资金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我们对审计整改工作进行了全面的安排部署和落实,现将整改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领导,明确整改工作责任。

市审计局反馈意见后,县政府及时召开常务会议,专门听取了财政、地税、民政、社保中心、残联等部门关于整改任务情况的工作汇报,再次分析了问题产生的根源。县长李丽同志进一步重申了审计整改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提出了明确的整改措施和时限要求,把抓审计整改、促落实工作与县委开展的“治慢”工程结合起来。同时,为确保审计整改工作的成效,成立了由政府办公室牵头,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配合的整改工作督查组,具体督查审计整改落实的全部工作。

二、强化措施,抓好整改。

在县政府作出专门安排部署后,各部门、各单位对审计整改工作非常重视,立即着手落实,并把“抓落实、促发展、干到位”的工作总原则融入审计整改工作的全过程。整改详情如下:

1、针对欠缴社会保险基金的问题,一是县地税局建立了欠费单位信息档案和欠费登记台帐,逐户了解欠缴企业经营状况;二是督促欠缴企业拟定了清欠计划,并跟踪督促清

缴;三是实行了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四项社保基金的统查统算制度,力求做到杜绝新欠,清理陈欠,应收尽收,以更好地保护广大职工的切身利益;四是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利用税法宣传月、法制宣传日、税企座谈会、税法培训会以及到企业进行税费检查等时机,广泛宣传社保基金征缴政策,并以办税大厅电子显示屏、税务公告栏、广播电视、地税网站等媒体多渠道、多层面进行宣传,籍以增强企业的参保意识和广大职工的维权意识。止目前,县地税局已清缴欠费7万余元,其余欠缴部分已经列出清欠计划,正在加大力度清收。

2、针对行政事业单位未按规定比例核征养老保险基金的问题,上半年我县已制定补征计划,现正在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力争在年底前补齐上年欠征部分,确保今年的养老保险基金审核征收到位。

3、针对 “两金”未全额缴入财政专户的问题,审计结束后,县财政局已将“过渡账户”内的“两金”全部转入财政专户。同时撤消了“两金”过渡专户,修订了管理该项资金股室的工作职责,完善了相关的监管措施和办法。

4、针对社保存量资金保值增值的事项,县财政局按照财政制度的规定,对存量资金重新考虑设定了增值计划,使职工的养命钱稳步、快速增值。

5、针对县民政局将公益金支出赞助费4500元的问题,审计结束后,已冲减了相关账务,归还了公益金。

6、针对低保对象管理方面出现的情况,县民政部门又对全县的低保对象重新进行了核查登记,对个别不完全符合标准的低保对象已全部清退,对低保对象实行了“个案化”管理,规范了低保对象的档案管理工作,整个整改工作现已全部结束。同时明确了今后将坚持“动态管理、有进有出”的原则,管好、用好社保资金。

7、对县残联未足额收缴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问题,今年,我县已改由地税部门征收,极大地提高了该项资金的征收率。止目前共收缴残疾人保障金近9万元,较上年增长近5倍。

三、规范资金运行,建立长效机制。

为进一步规范社保等民生资金的安全运行及保值增值,保证少出或不出问题,我县将把审计整改意见的落实、纠正工作作为一个新的起点,把民生资金管好、用好,把民生问题解决好。今后我们将从以下三方面抓起:

一是坚持社保资金“收得齐、管得住、用得好”的工作总要求,全面完善社保资金征管机制及体系建设工作,采取一切可行措施抓好清欠工作,遏制旧欠未缴、新欠又累现象的发生,确保社保资金链的安全运行及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足额收缴。

二是把解决民生问题列入县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保证城乡低保、再就业、医保、合作医疗等各项重点支出的需要,确保用于社会保障方面的资金投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逐年递增。

三是严格执行社会保障资金管理制度和规定,全面落实社会保障财务制度。按照社会保障财务制度的要求,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资金监管体系,切实加强社会保障和再就业资

金的财务管理和监督工作,把日常性的监督检查工作作为规范社保资金运行的有效手段抓紧、抓实、抓出成效。

二00七年七月二十日

共印10份

瓜州县人民政府办公室2007年7月20日印制

第三篇:全国社会保障资金审计结果

全国社会保障资金审计结果

(2012年8月2日公告)

根据宪法和审计法等相关法律规定,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审计署在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各级发展改革、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民政、卫生、银行等部门及单位的密切配合下,于2012年3月至5月组织全国审计机关4万多名审计人员,对31个省(区、市)、5个计划单列市本级及所属市(地、州、盟、区)、县(市、区、旗)三级政府(以下分别统称省、市、县)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管理的18项社会保障资金①,以及人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实施行业统筹管理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进行了审计,对地方试点或开展的其他社会保险进行了调查。本次审计共涉及37个省本级(含计划单列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404个市本级和2790个县(以下分别统称省本级、市本级、县),延伸审计了29 273家企业、4207家医院和8101个村(居)委会。现将审计结果公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社会保障工作,“十一五”以来,将社会保障作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出台多项法规、政策和措施。中央各相关部门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采取有效措施,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各项方针政策。“十一五”以来,社会保障事业健康快速发展,截至2011年底,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完善“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的社会保障体系目标基本实现。

(一)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成。

1.社会保险制度体系情况。至2011年底,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合)制度体系覆盖全国所有县,参保人数合计超过13亿人,比2005年增长2.77倍,其中189个县合并实施了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迅速扩大,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已覆盖全国所有县,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下简称新农保)已覆盖81.50%的县,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以下简称城居保)已覆盖75.30%的县,参保人数合计6.22亿人,比2005年增长2.86倍,其中683个县合并实施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与企业职工基本养老、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同步开展,参保人数分别达到了1.42亿人、1.70亿人和1.22亿人。此外,为探索建立统账结合制度,国务院决定开展做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试点,到2011年底,试点省份已达到13个。

2.社会救助制度体系情况。以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为主体,包括城市和农村医疗救助、农村五保供养和自然灾害生活救助等构成的社会救助制度体系在全

国范围内实现了全覆盖。至2011年底,全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2256.27万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5298.28万人,农村五保供养对象578.62万人。2011年城市和农村医疗救助资金共资助6649.35万人参加医疗保险,直接医后救助2367.27万人次。3.社会福利制度体系情况。以扶老、助残、救孤为重点,包括老年人福利、残疾人福利和儿童福利等构成的社会福利制度逐步健全。至2011年底,全国社会福利机构4.25万个,床位321.05万张,收养老年人、残疾人和儿童等237.92万人,社会福利企业吸纳62.80万残疾人员就业。

(二)社会保障资金基本保证。

社会保障资金主要有两种筹集模式,其中社会保险基金主要来源于单位缴费、个人缴费以及财政投入,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投入。2011年,18项社会保障资金共计收入28 402.05亿元,支出21 100.17亿元,年末累计结余31 118.59亿元(详见表1),分别比2005年增长312.79%、299.78%和435.24%。

2011年,社会保险基金收入26 194.53亿元中,单位缴费、个人缴费、财政投入和其他投入分别为12 614.91亿元、7177.96亿元、5391.48亿元和1010.18亿元,分别占48.16%、27.40%、20.58%和3.86%(见图1);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资金收入2207.52亿元中,财政投入为2163.86亿元,其他投入43.66亿元,分别占98.02%和1.98%。

在2011年的18项社会保障资金财政投入中,中央和地方财政分别投入4508.76亿元、3046.58亿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534.15%和632.01%,中央财政对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的投入分别占60.67%、64.74%和15.27%(详见表2)。

表22011年中央和地方财政投入情况表(单位:亿元)

社会保险基金30 303.72亿元结余中,除人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中央财政专户管理的71.83亿元外,省本级、市本级和县级结存分别占38.08%、35.61%和26.31%;东部、中部、西部结存分别占56.78%、21.54%和21.68%。从社会保险基金结余形态分布看,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和其他形式分别占38.44%、58.01%和3.55%。

审计结果表明,我国社会保障资金规模不断扩大,资金总体安全完整,基金运行平稳规范,有效保证了各项社会保障待遇支付。

(三)社会保障管理体系基本形成。

截至2011年底,以各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为主体,包括银行和各类服务机构,以及社区劳动保障平台在内的社会保障管理服务体系和服务网络逐步形成,全国社会保险经办机构

有1.19万个;民政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基础保障和服务能力不断增强,社区服务体系逐步建立。同时,有28个省本级、217个市本级和1189个县成立了社会保险监督委员会,社会监督不断加强;各级政府组织相关部门多次开展专项监督检查,促进资金管理规范。此外,截至2011年底,地方试点或开展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外来务工人员大病医疗保险等其他险种参保人数共计3832.53万人,2011年基金收入1892.71亿元,支出1640.70亿元,年末基金累计结余2192.31亿元。

第四篇:浅议社会保障资金审计现状及未来路径选择

提升社会保障资金审计质量的几点思考

近几年来,各级政府及其主管部门在加强社会保障资金筹集、管理和使用,确保资金按时足额兑现发放,从而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等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由于社会保障资金性质的特殊性、管理的严肃性,加之面广量大、情况复杂,其筹集、管理和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有的甚至比较突出,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影响到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因此,对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管理和使用进行有效监督,是各级审计机关服务国家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笔者结合近几年社会保障资金审计工作的实践,对如何提升社会保障资金审计质量问题作一些初浅的探讨。

一、针对新形势,准确把握社会保障资金审计的工作重点

近几年来,各级审计机关按照党委、政府的要求和国家审计署的统一部署,普遍重视和加强了社会保障资金的审计监督工作,不少地方将其作为经常性的审计项目,每年列为审计项目,连续审计多年,有效保证了社会保障资金的使用安全和效益。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日益改善,社会各界对社会保障问题日益重视,社会保障资金管理法规、制度的日益完善,相关部门法治意识的逐步增强,社会保障资金已经逐步成为人们心中的“高压线”,有意识的违规违纪问题已逐步减少。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仍把主要精力放在查处违规违纪问题上,审计的路子就会越走越窄,也很难保质保量地完成审计任务。因此,社会保障资金的审计工作必须针对新形势,准确把握工作重点。

当前,可以将审计重点放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确认资金征缴的完整性,揭露资金征缴工作中存在的应收未收和征缴面较窄等问题;

二是确认资金收入的真实性,揭露隐瞒、截留、坐支、转移收入等问题;

三是确认资金支出的合规性,揭露挤占挪用、贪污侵占、违规支付、虚列支出、转移资金等问题;

四是确认资金资产负债的真实完整和安全性,揭露和反映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以前挤占挪用资金的回收情况和往来账清理情况;

五是评价资金的保值增值情况,揭露违规运营及效益低下、损失浪费等问题;

六是关注以前审计和审计调查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防止“屡审屡犯”。

通过对上述六个重点方面的审计,达到将社会保障资金的真实性、合法性与效益性审计的有机结合,使揭示问题与查处问题、纠正整改问题达到有机统一。

二、瞄准新目标,紧紧抓住社会保障资金审计的关键环节

社会保障资金审计与其他财政财务审计相比,具有政治性更强、群众关心度更高、社会影响更大的特点。各级审计机关必须始终瞄准让党委、政府更放心,让人民群众更满意,让管理机关更规范的目标要求,突出重点,狠抓关键,以更加扎实的工作,确保审计的高质量。要抓住三个环节:

一是资金征收情况的审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一方面对社保扩面征缴情况进行审计。要通过审计,认真检查国家社会保障政策的落实情况,看看个体私营企业的员工、经济效益不好的国有集体企业的员工以及倒闭破产企业的员工是否真正参加了养老、失业、工伤和医疗保险;看看广大农民参加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的比例到底有多少等等,以此促进社会保障政策的落实,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范围,使一些弱势群体真正纳入到社会保障的范围之内,真正让他们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从而保证社会的稳定。另一方面对故意偷逃、漏缴社保资金的单位进行审计。要通过审计,揭示有关单位不能依法及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基金,或者少报参保人数、少报缴费工资基数,逃避缴纳社会保障资金,侵害职工合法权益的问题。对故意欠缴的单位,要督促有关部门综合考虑未在法定时间内登记应参保企业的生产经营规模、工资总额、职工人数等因素,核定其应缴的社会保险费金额,由地税部门实行强制预征,同时要严格社会保险费滞纳金的征收,使其得不偿失。

二是资金管理情况的审计。要加强社保资金拨付情况的审计,分析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安排的专项资金和配套资金是否及时、足额拨付,拨付的具体方式和手段是否行之有效;有无截留、挤占、挪用和违规获取资金等问题,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成效;或有无因资金拨付不及时而影响被保障对象的利益。要加强社保资金管理机构监管情况的审计,看管理机构责任机制是否健全,管理方法和手段是否科学高效,是否执行了各项政策规定和管理办法,是否存在因管理不到位而带来损失和浪费,甚至损害了参保人员的切身利益。要加强社保资金管理的制度保证情况的监督,认真分析管理部门制度的制定和执行情况,找出制度执行不力和制度不完善的方面,提出加强管理的建议。

三是资金使用情况的审计。关键是导入绩效审计的理念,围绕资金使用是否节约,是否真正用于社会保障支出,是否存在资金闲置等情况。重点关注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要关注能够反映社保资金收支适度平衡的评价指标,包括当前社会保障资金支出占社会保障资金收入的比例、资金累计结余额、当前资金结余(赤字)上升或下降率等;另一方面要关注能够反映社会保障资金增值保值方面的评价指标,包括社会保障资金按法定投资方式获取的收益率、当期社会保障资金存款中已执行法定优惠利率的资金比例、当期社会保障资金增值率、社会保障资金增值率上升或下降幅度指标。

三、探索新措施,不断探索社会保障资金审计的工作方法

提升社会保障资金审计工作质量,必须针对社会保障资金的性质、特点,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从近几年来各地的成功实践来看,主要应从五个方面着手:

一是抓审前培训、审前调查和审计实施方案的编制。要认真组织好审前业务培训,让所有参加社会保障资金审计的人员学深学透国家有关社会保障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弄清社会保障资金财务管理制度、会计核算的流程、审计中应注意的重点问题等。在此基础上进行全面认真的审前调查,编制好审计实施方案。

二是抓审计内涵的深化和外延的拓宽。在对资金收支审计的同时,对管理机关下属单位财务收支、经办机构预算执行和经费收支同步进行审计,防止基金或其衍生利息等进入经费或其他单位账户。要在内查外调上下功夫,以基金流向为主线,对相关内容进行延伸审计或调查。要在对基金保值增值上多分析,有意识的向绩效审计方向发展。要积极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资料和业务资料通过计算机进行认真分析,防止社保经办机构利用计算机舞弊。

三是抓审计整改和边审边改。要结合以前审计和审计调查中发现的问题,在审计的每一个环节上及时指出存在的问题,督促社会保障资金管理部门立即整改,促进他们在强化制度、规范管理上下功夫,达到审计促进整改、促进规范、促进管理水平提高的效果。

四是抓突出问题的揭示和查处。要准确把握社会保障资金筹集、管理和使用的重点、薄弱环节,善于揭示存在的共性和个性问题。同时对审计查出的重大问题、苗头性和发展性问题,要及时严肃地予以查处,达到以儆效尤的效果。

五是抓审务公开。要针对社会保障资金群众关注度高的实际,通过网络、电视、报纸等媒体向社会公告社会保障资金项目审计实施计划、审计结果,增强审计工作的透明度,强化社会参与审计监督的力度,同时也让审计人员在全社会的监督之下认真细致地做好工作,从而扎实有效地提高审计质量。

第五篇:内部审计如何开展风险导向审计

试论如何开展风险导向审计 保证企业健康有序发展

——风险导向审计与传统审计相结合的实践与体会 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审计部 韩旭东

内容摘要: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企业经济活动将逐步走向正轨并呈现有序状态,经济违规现象逐步减少,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生存、发展的竞争核心是经济效益,只有加强管理、控制风险,使经营在竞争中不断得到改善和加强,才能健康有序地发展。这就要求内部审计利用其职能开展风险导向审计来满足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需求,满足企业通过规避风险,提高经济效益。因此,风险导向审计越来越成为内部审计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内部审计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关键词:管理 控制 风险 审计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经济中具有抗风险能力,企业必须更加注重经营过程的风险防范意识。根据美国COSO委员会《企业风险管理框架》的要求,建立风险管理体系包括相互关联的八个风险管理要素,既:信息和沟通、监控、控制活动、风险反应、风险评估、事项识别、目标制定、内控环境,各要素贯穿在企业管理过程中,为实现企业目标提供保证。内部审计作为一种自我诊断,自我约束制度,是风险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风险导向审计是以开展内部控制制度评审为主线,通过审核和评价被审计业务单元经济业务和管理活动存在的或潜在的薄弱环节,经济资源的利用状况,以确认企业的战略思想、经营目标、经营决策是否得到贯彻,管理制度、标准是否得到遵循,资源利用是否经济、有效,并以此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提出审计评价和改善内部管理的要求、建议,来达到降低经营风险,促进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以下本人就结合本企业实际,谈几点风险导向审计与传统审计相结合的实践与体会。

一、开展风险导向审计是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内部审计自我发展的需要,是内部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

开展风险导向审计是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内在需要。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生存、发展的竞争核心是经济效益,要想获得高效益,其产品必须在相应的领域中具有竞争优势,而改善和加强内部管理,是使企业提升竞争优势、获得高效益的重要手段。风险导向审计正是为适应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新需求而产生的,是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内在需要,风险导向审计已经在理论与实践方面正得到理解和认同,逐渐成为企业内部管理和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管理者需要借助风险导向审计的职能作用来满足企业在现代市场竞争中的新需求,因此,开展风险导向审计已经成为企业为适应新的体制、调整组织结构、加强管理、完善控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必然选择。

开展风险导向审计是内部审计自我发展的需要。传统的企业内部审计主要是通过查错纠弊为主的财务审计来发挥作用的,其立足点着重放在监督而并未放在服务上,视点着重放在财务领域而未顾及管理及经营领域,这必然限制了内部审计作 用的发挥,如果单纯从财务角度以账面财务信息为审计对象,揭露违规违纪问题,片面强调监督职能,就很难适应现代企业制度下资产所有者及企业管理者对审计职能的需求,因为,管理中的决策失误、管理中的漏洞和潜在的隐患、经济运行质量低下所造成的损失或风险远比违纪违规问题要严重得多,资产所有者及企业管理者更关注因管理缺失带来的严重后果,更需要通过审计来改善管理,规避因管理缺失造成损失浪费的风险。而传统审计的职能是难以满足这一需求的,如果内部审计仅满足于传统审计的监督职能,就无法适应现代企业的发展对审计职能的监督、咨询、服务的多重需求,企业则可能选择委托社会审计从而危及到内审机构的生存。因此,内部审计要寻求自身的生存空间和长远的发展目标,就必须以立足于服务企业为目的,从传统的财务审计向风险导向审计延伸。

内部审计部门作为企业的一个内部组织机构,更具有开展风险导向审计的“天然”优势。首先,非常了解企业的经营环境、熟知企业的经营活动,可以随时掌握企业内部经营活动及其变化的第一手资料,因此,内部审计提出的改进意见和改进措施针对性强,更具体可行性;其次,内部审计与企业有着共同的目标,两者之间更便于沟通和理解,企业经营层也能够态度积极、主动配合,使审计工作顺利开展;其三,内部审计机构在风现导向审计时,在帮助企业分析问题产生原因的同时,能够提出具体可行的建设性意见,并督促企业进行整改,帮助 其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设置严谨科学的各项业务流程,使企业能充分挖掘内部潜力,改善经济运行的质量,促进企业提高经济效益。

二、开展风险导向审计的思路与方法

企业管理活动的基本职能一般可归纳为:决策、组织、领导、控制、创新等五种,这些基本职能是通过管理者的管理活动贯穿企业经营过程始终。因此,企业管理是生产经营的全过程管理,企业经营活动的业绩好坏,重大决策的成败、经营目标能否实现、经营方针和政策是否得到贯彻执行等,其根本取决于管理方法的科学性、合理性及管理水平的高低,取决于企业内部自我约束能力的强弱。风险导向审计就是要通过审查企业在决策、组织、领导、控制等全方位的、涉及到各个层面的管理职能,对企业的管理状况做出评价。鉴于我们集团公司内部审计人员主要擅长财务方面专业技术的特点,要拓展风险导向审计,就必须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找准切入点,以传统审计为依托尝试向管理的深层延伸。因此,我们把开展风险导向审计的近期目标及工作的切入点设定为:以财务审计为基础,用不同于财务审计的审计视角,开展以内部控制制度评价为主线,按照企业经营业务循环的脉络,从某一业务循环或某一个专项入手,沿着其涉及的内部控制、岗位设置、业务流程、信息传递、工作效率等多方面进行测试、评价,确定其业务循环及内控制度的健全、适用、有效性。根据《内部审计实务标准》对内部审计的定义: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与咨询活动,目的是为机构增加价值并提高机构的运作效率。它采用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来对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程序进行评估和改善,从而帮助机构实现其目标。由于风险导向审计涉及内容较广,开展风险导向审计的方法也各有侧重。目前,我们企业内部审计将风险导向审计定位在内部控制制度评审方面,因此,本人就简要阐述一下内部控制制度评审的基本方法。

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评审可按业务循环,采取抽样方法进行。主要程序和方法包括:

(1)调查内控环节,评价其健全性,初步判断控制风险 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审前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系统,初步评价它的功能和效力。方法主要有:通过收集、查阅组织机构、职责分工、工作流程、内部控制制度等相关书面资料;与有关人员座谈、询问、实地观察等方法,初步判断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风险如何,有哪些关键环节控制措施是比较薄弱的,从而确定审计目标和重点,初步拟定审计方案

(2)测试内部控制的执行,评价其有效性,据控制风险水平及内部控制的缺陷确定进行实质性测试的重点和范围

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系统进行审查和测试,主要应对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控制;授权批准控制;审核审批控制;业务流程控制;预算控制;实物管理控制;会计系统控制等内部 控制的主要环节进行审计,评价其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合理性和有效性。

(3)据审计结果出具审计报告并提出改进建议。

三、内审人员在实践中对风险导向审计的作用、职能的进一步认识

1.风险导向审计与其他专项审计相结合,更好地发挥监督、服务、评价职能

风险导向审计和其他审计结合起来构成了完整的内部审计监督与评价系统。因此,在开展其他审计中,我们也恰当地运用了风险导向审计的技术、方法及评价,均取得了较好的审计效果。例如:2010年对某公司领导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审计人员运用风险导向审计的技术、方法,通过对其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有效性、管理流程的科学合理性审计,揭示了该公司成立后,一直未能有效解决管理基础薄弱,运行质量存在的问题,该公司的内部基础工作在内控制度、业务流程、核算方法等方面存在较大控制风险,影响到该公司在制品、库存商品、完工产品的制造成本等核算的正确性及损益的真实性,其中大量费用开支、佣金使用缺乏合理的控制,任期累计亏损达577万元。又如2011年对某公司的领导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披露了该单位虚假改制,会计报表严重失真,已资不抵债,净资产亏空上千万元,而问题的根本是由于企业忽视风险控制,造成内部业务流程不规范,内部牵制形同虚设,特别是在实物管理方 面,无法实现对实物资产的有效管理和监控,存在资产流失的风险。审计成果:一是召开控制和风险评估专题研讨会。针对重大风险隐患,集合集团公司有关专家、部门责任主管进行专题研讨,逐一排查;二是全员风险意识培训。使风险意识贯穿于整个企业的各个层面,并且使每名员工能够有效识别风险并提出有效控制措施,实施企业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风险管理;三是建议该公司按照集团公司有关控制风险导引对内部控制制度再造。

2.风险导向审计的咨询及服务职能,拓宽了审计的生存空间,其作用和成果得到公司领导的认可,审计建议也更易使被审计企业所接纳

如对某主机装配厂开展风险导向审计。通过审计,反映出该厂现领导班子市场开拓意识较强,经营规模迅速扩张,但同时也暴露出前期管理基础薄弱、企业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都落在风险容忍度之外,尤其是在产销量出现爆炸式增长时,诸多风险控制环节出现断点、盲点,风险监控没有得到持续有效的执行,监控报告制度和风险管理报告几近空白,在物资采购、物流管理等方面暴露出的问题尤为突出。因此,审计针对其风险控制已存在或潜在的薄弱点及问题,提出审计建议:(1)企业制定战略目标时,应注重分析本企业和行业的发展情况和趋势,找出本企业自身存在的优势和劣势、判断外部环境带来的影响,适应企业风险偏好;(2)自上而下对本企业的目标进 行研讨,并看本企业的战略目标是否得到足够的支持;(3)剖析企业管理层对风险的识别和评估是否有足够的认识、判断是否准确;(4)风险控制措施是否健全完善,是否已经存在或或有潜在的风险;(5)风险控制监督措施是否得到贯彻执行。

对该厂的风险导向审计,促进了企业改善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并较好的体现了风险导向审计的咨询及服务职能,突出了审计立足服务的新思路,而监督和服务的双重职责将是内部审计今后的发展趋势和赖以生存的出路。

四、风险导向审计在推进企业实现既定的经营目标过程中应发挥的作用

1.风险导向审计仍应以监督为本,避免损失浪费,以促进提高效益

风险导向审计是传统审计的延伸,因此我们必须以监督为本,从审查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入手,防范舞弊、揭示错误,以避免损失浪费,维护集团公司整体利益,促进提高效益。

2.风险导向审计注重内向服务,努力发掘内部潜力,达到降本增效的目的

通过开展风险导向审计,查找被审计单位存在的或潜在的薄弱环节,资源利用是否经济、有效,并以此对其经营管理工作提出改善内部管理的要求、建议,降低经营风险、发掘内部潜力,达到降本增效的目的。

3.对重要环节开展专项审计,以期降本增效 选择与降本增效有密切关联的重要环节开展专项审计,通过解剖局部来揭示管理中具有共性的问题,堵塞漏洞,并通过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来改善管理,使审计成果得到最大的利用,以达到降本增效的目的。同时,通过专项审计,也引起集团公司层面领导对管理缺失点、效益流失点的重视,加快相关内控制度的修订、完善。

五、风险导向审计设定的远期目标

本人认为风险导向审计设定的未来目标:一是能够在集团公司的高度参与管理控制程序和制度的修订与制定,能对相关业务循环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报告和改进建议;二是能对相关部门和业务单元的某一管理流程、制度的修订和完善提出咨询性意见;三是能对集团公司不同层面中具体业务的合规性、效益性进行检查和提出改进要求。

总之,开展风险导向审计是内部审计今后的发展方向。审计工作的目标应放在注重风险导向、提高管理水平和增加经济效益上,审计工作应定位在“管理、效益”四个字上,才有望使内部审计不断发展,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下载浅析开展社会保障资金审计的风险与对策(推荐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析开展社会保障资金审计的风险与对策(推荐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社会保障资金证明书

    证明兹有 公司员工基本医疗,基本养老、失业、工伤、生育2013年7月至2013年9月的费用在中心正常缴费。名单如下:陈** (身份证号码)陈** (身份证号码)陈** (身份证号码)陈** (身份证号......

    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风险防范对策探讨

    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风险防范对策探讨一、引言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发展,事业单位运营模式也越来越趋于市场化,因此,事业单位面临的风险随之增加,其内部审计工作难度增加。为了降低事......

    浅谈计算机审计面临的风险及对策(最终定稿)

    计算机信息系统环境下大大提高了会计信息处理的速度和准确性,从而提高了审计效率,使得全面审计成为可能。同时对手工环境下的会计信息处理和内部控制带来了变革,计算机审计在技......

    浅谈政府审计风险的防范对策

    有人将审计誉为“经济警察”。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出于某些利益因素的诱导,各种随之而来的违法违纪事件也越来越多。这其中有被审单位不法分子的操作,也有审计工作人员自身......

    中外社会保障审计比较

    中外社会保障资金审计比较 [摘要] 本文在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的现有实际情况和相关理论研究基础之上,通过与国外社会保障审计的相关问题进行比较,分析我国社会保障基金存在的问......

    审计风险

    一、内部审计概述 随着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审计在维护秩序、提高经济效益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内部审计指部门或单位内部独立的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依照律、法规、政策......

    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

    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 摘要:近年来,风险管理已成为内部审计的重要领域。本文在阐述了风险、风险管理的涵义的基础上,对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理的动因、内部审计如何参与风险管理进......

    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

    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 编辑:凌月仙仙 作者:刘世谨 出处: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日期:2004-1-1 [关键词]内部审计;风险管理;动因 [摘要]近年来,风险管理已成为内部审计的重要领域。本文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