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陈望道校长

时间:2019-05-14 07:21: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眼中的陈望道校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眼中的陈望道校长》。

第一篇:我眼中的陈望道校长

我眼中的陈望道校长

陈望道,浙江义乌人,1891年出生。青年时代才华出众,积极从事新文化运动,热情宣传马克思主义。1920年春翻译出版著名的《共产党宣言》中译本,参加创立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并任《新青年》杂志编辑。全国解放后担任复旦大学校长长达四分之一世纪。周恩来总理深爱《共产党宣言》中译本,曾对陈望道说,我们都是你教育出来的。20世纪60年代初,笔者在复旦大学中文系学习,对陈望道校长非常崇敬,并有幸接触,此后又痴迷于他的事迹,现采撷片羽,以表达对这位杰出先辈的缅怀和敬仰之情。

博学谦和 大家风范

1960年夏天,我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到校后,满耳听到人们高度颂扬老校长陈望道德高望重,学术地位如高山一样耸立于沪上,师生们对他敬仰不已。但大家普遍吐露苦衷,不易见到老校长,高年级的有些同学担心毕业前不一定有机会见上呢!可开学后一个多月,我就近距离接触见到了陈校长。此后,40多年来,他的形象、仪态、气质和人格力量,一直铭刻在我的心上,成为我精神园地里一株高大的常青乔木。

一个星期六中午,一位青年教师推开虚掩的宿舍房门,亲切地说,“新同学,我是陈望道语言研究室的教师,现有两张老校长学术研讨会的入场券,欢迎你们参加!”我喜出望外地接过入场券,并愉快地表示,“太好了,太好了!谢谢,老师!”下午,我约了同室的一位同学一起去。我们两人首次参加如此重要的社交活动,心里泛起甜甜的滋味,换了几趟车,终于找到了位于市内的科学礼堂,门卫客气地让我们两位迟到者进去。大厅里约200多人,已人声鼎沸,一片热烈的交谈声。这是一个轻松自由、气氛热烈的茶话会。几名招待员在大厅人群里穿梭,托着盛有一、二种饮料和一些面包片的盘子。我和同室同学像两只稚嫩的小鸟,进入了上海学术界的林子,与会者都是斯斯文文、彬彬有礼的教师、学者、文人。我们胆怯地站在不显眼的地方,面对招待员递来的食品,不知如何表示。后来感到手中持一杯水可以显得自然一些。我们就大胆地向招待员取了一杯水和两片面包,首次享受招待会的赐物,比我后来在工作中出席盛大宴会还要兴奋。我们对陈校长的学术名著只是听说,尚未拜读,今天是怀着天真的想法而来的,希望亲睹老校长的模样和神采。我们在人群里小心地走动,鼓着勇气,问了一位长者,“陈校长来了没有?”“不是吗,他就在麦克风不远处,正在和几位弟子交谈。”我们挤近了细看陈校长。但见他个儿不高,头发花白,慈眉善目,穿着一身浅色的中山装,十分朴素,庄重地站着,亲切和蔼之状可掬。我睁大眼睛望着这位名震全国的一代宗师。遥想20世纪初,他年仅20多岁,凭着对祖国命运和人民苦难的高度关注,率先将红色经典《共产党宣言》译成中文,让马恩圣火在中国大地上闪亮,产生广泛影响。周恩来总理曾回忆说,早年在天津时,阅读了《共产党宣言》中译本等书籍。他还对陈望道风趣地说:“我们都是你教育出来的”。历史将永远记住陈校长翻译马恩著作的首创之举。此刻,陈校长虽年近古稀,但神采奕奕,精神矍铄,举止言谈非常谦和平易,沉稳而不张显,没有半点架子和颐指气使,慈祥的目光给人以莫大的关怀和温暖,人人见了,由衷敬之。过一会儿,主持人对着麦克风说:“请大家安静一下,欢迎陈望老讲话。”会场上顷刻爆发出一阵欢迎的掌声,接着是寂静的恭听气氛。陈校长带着浓浓的浙江口音讲话。他从容地说,简直是一个字一个字地往外吐,“今天,我非常高兴,有这么多同行前来讨论我的《修辞学发凡》一书。我希望,赞同我书中观点的同行能不断增多,并多多宣传此学说的观点,还望继续研究,不断取得新的成果。对于不赞同我们一派学术观点的同行们,本着百家争鸣的方针,希望听到他们的新见解,这将俾益于学术研究的深入发展。”陈校长讲话不多,但言简旨深,他对自己的学术研究充满自信,对他人的观点则采取兼容态度。与会者报以热烈的掌声。接着,陈校长就缓步走到人群中去,同人们进行亲切交谈。给人以人淡如菊的印象。

这次见到陈校长,我受到了很大的教育和启迪,并且润物细无声地影响着今后的人生。

求贤若渴 爱校如家

陈校长,不仅是《共产党宣言》的第一个中文本译者,而且参加创立上海共产主义小组,进行一系列革命实践活动,并在享誉时代号角的《新青年》杂志社担任一名编辑,参与编发一篇篇雄章檄文,显示了他非凡的智慧和勇气。尔后,他投身于我党创办的“上海大学”,32岁起就出任该校中文系主任、教务长、代理校务主任,积极为党培养急需的一批批革命干部。“上海大学”在教育与革命实践相结合上开了中国现代教育的先河。

陈校长善于从一名热血青年、早期党务活动家转换成一位踏踏实实研究学问,并且取得卓越成就的学术泰斗,毕生从事文化教育工作,作出了宝贵的贡献。解放后,他担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上海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主席、上海语文学会会长、《辞海》编辑委员会主任。他深入研究哲学社会科学,倡导语文改革,在语法学、修辞学方面贡献尤大,所著《修辞学发凡》被誉为中国现代科学修辞学的奠基之作。

陈校长尤其钟情于教育事业,担任复旦大学校长从1952年至1977年,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任校长时间之久在全国高校的校长中是罕见的。他为复旦倾注了晚年的全部心血,复旦深蕴着他的理念和风格。复旦校风向以朴实严谨著称。当年我在复旦念书时,师生们常以陈校长引为自勉,常以复旦的校风砥励自己。人们赞扬陈校长宽容大度,豁达谦和,学问博大精深。

1952年复旦院系调整时,陈校长求贤若渴。他亲自到火车站将一些名教授接到复旦来。当年,复旦云集了一大批全国大牌教授和著名学者。如:数学界巨擘苏步青教授,不仅学术成就卓著,而且积极靠近共产党,银发之时实现入党心愿,成为当时全国高级知识分子学习的一面旗帜。1977年后,他众望所归,接任陈望道担任复旦校长。生物系谈家桢教授在遗传学方面独领风骚,相传毛主席与他友情甚笃。曾多次与他在沪地开怀畅谈。历史系的周谷城、周予同教授在史学界英名显赫,周谷城先生关于“时代精神汇合论”曾震响史学和哲学界。谭其骧教授开创了历史地理新学科,名躁学术界。当年复旦还重视培育后辈,涌现出一批杰出的青年学者,如数学系谷超豪、物理系杨福家、历史系金冲及和中文系蒋孔阳、章培恒,等等,均已崭露头角,后来成为海内外知名学者。

陈校长爱校如家的精神十分感人。1965年复旦成立60周年,准备将国权路窄小的校门移至邯郸路校门,当时有关部门只拨款一万元,陈校长感到实难敷用,就慷慨

解囊,从自己的积蓄中拿出一万元补上,终于让我们看到了堂堂正正的大校门。这件事,直到复旦百年校庆前夕,人们才从陈校长的子女那里得知。大家深为老校长的默默做事、无私奉献的精神敬佩不已。

陈校长在“文革”中是免遭批斗的全国仅有的几名“保护校长”。他早年译介《共产党宣言》的业绩,恐怕让那一小撮打着红旗反红旗的阴谋家都感到十分棘手。陈校长于1977年逝世,已有幸看到“四人帮”垮台,中国刚展露春天的幼芽。

厚爱中文系 鼓励青年学子

陈望道曾在1927至1930年担任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故对中文系情有独钟。中文系师生对陈校长总是敬重有加。系里设立了陈望道语言研究室,老校长直接带领宗廷虎等弟子,让其语言学说发扬光大。师生们赞扬陈校长广招人才,各施其能。当时,中文系师资力量十分雄厚,学生们感到无比高兴和荣幸。郭绍虞是全国知名教授,年轻时即与郑振铎等发起创立著名的“文学研究会”,解放后担任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他是“中国文学批评史”权威专家,在全国享有崇高地位,晚年担任中国古代文论学会会长。系主任朱东润教授,陈校长对其非常器重,赞赏他的人品和学问,虽非中共党员,委以系主任使命十年之久,直至“文革”爆发。陈校长对这位解放前曾任中央大学教授如此信赖,反映了“用人不疑”的磊落胸怀。朱先生工作和为人在师生中有口皆碑,10年“文革”尝尽被揪斗折磨的苦头,“四人帮”垮台后,于1978年以82岁高龄重新执掌中文系,朱老也不负众望,于1979年83岁时荣幸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学术著作频频问世,他的写作生涯直至92岁生命的终止时刻。朱老高龄入党在复旦传为美谈。再说,刘大杰教授当时美名沪上,是上海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文学史专家,所著《中国文学发展史》成为同类著作中的瑰宝,至今还被同行们击节赞赏。据说,他曾应邀到北大演讲《红楼梦》,产生轰动效应,对其生动精彩而富于激情的精辟论述,博得课堂里不时爆发出一阵阵笑声、掌声和喝彩声。赵景琛教授讲授“中国戏曲理论”,深受学生欢迎。他曾兼课上海戏剧学院,学生们赞赏其边教边唱、声情并茂的讲课特点,羡慕复旦学子有这么出色的教授。当时中文系还有诸多名教授,如国学大师陈寅恪的优秀弟子蒋天枢教授、著名版本目录学专家王欣夫教授、语言学家吴文祺教授以及音韵学专家张世禄教授等,均受到陈校长的垂爱,这些全国稀有的珍贵学科,在复旦校园吐艳溢香,争奇竞放。当年,复旦老教授被视为“国宝”,也是青年教师和广大学生心目中敬佩的师长和崇拜的偶像。

陈校长对青年学生研究学问十分关怀。我年级两位同学曾在1963年向陈校长去信,谈及研究语言方面碰到的问题。信中写道,鲁迅先生在《鸭的戏剧》一文中,运用了谐音的辞格,而陈校长在《修辞学发凡》中的称引,和复旦大学图书馆里正式出版的鲁迅原作,两者很不一致,请问是怎么一回事。陈校长对这封普通来信非常重视,他特意在办公室备了茶水,热情地约见了上述两位同学。赞扬他们不肯轻信的态度值得肯定,拿鲁迅原作和称引作对比,这本身就是一个学风问题。称赞他们做学问比较认真而且细心,能够发现和提出问题。然后,陈校长进行实事求是的解释,说明他的著述是依据鲁迅先生亲自给他的本子而写作称引的,也不会有错。如果还有疑问,可写信询问许广平先生。我们的同学对陈校长高度负责的答复,十分感动。从中也可窥见学术大家治学的严谨作风,值得后辈们学习和发扬。

陈校长淡泊名利,很少在公众场合露面,连与学生毕业留影也难以见到。我们这一届同学太荣幸了。1965年8月6日下午,在灿烂的阳光下,在校园的大草坪上,他穿着一身淡色中山装,悄悄来到我们中间。系主任朱东润教授平时不苟言笑,此时特别兴奋。那天不仅老校长光临,连百忙中的党委书记陈传纲,穿着简朴的夏装,也喜滋滋地来到我们中间。校长和书记分别坐在朱东润主任的右边和左边,他们面露微笑,同我们一届全体同学留下了毕业合影。这是陈校长与中文系学生唯一的一次毕业合影。感谢历史老人的天作之美,否则失去此次机会再也不可能有这样的珍贵留念了。看看“文革”期间的同学的毕业合影,真让人啼笑皆非,大家端坐在草坪上,人人手举语录,老教授荡然无存。试问,没有教授和老师,还可谓之大学吗?

在2005年复旦百年校庆时,我们这一届同学,阔别40年后欢聚在母校。当我们踏在校园新修的“望道路”上,倍感亲切,仿佛又回到了老校长和老师们身边。呵,40年了,岁月悠悠,我们敬仰师长的情愫始终在心中流淌。我们愿一辈子行走在老校长的大道上!

第二篇:陈望道语录

陈望道语录

1、有了马克思主义,便有了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2、真理是在无声地前进,没有办法阻挡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胜利。

《陈望道文集》第1卷第282页

3、我们信仰共产主义终身不变,愿为共产主义事业贡献我的力量。

《陈望道传》第76页

4、活着一天,就要为党工作一天。《陈望道传》第335页

5、以共产党员标准要求自己,把心交给党,交给人民,交给社会主义。

《陈望道传》第299页

6、语言文字问题是我们社会生活上的基本问题。靠着语言文字,我们才可以经营社会生活。

《陈望道传》第217页

7、需彻底改革旧文化,根本改革社会,有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必要。《陈望道传》第53页

8、文字不宜拘古,当应世界潮流,所以当改革。《陈望道传》第27页

9、铲除掠夺恶性的行为,都是合乎我们人类全体理想的行为,都是推进文化转轮的行为,都是滋养人类长进的行为。《陈望道文集》第1卷第194页

10、要使国家强盛起来,首先要破除迷信和开发民智。《陈望道传》第10页

11、我们要建设理论必须从特殊出发,从特殊中去理解一般,找求一般,提取一般。

《中国文化》研究集第1集

12、语言研究必须中国化。《陈望道传》第305页

13、领导干部必须注意改进工作方法,而改进工作方法的关键就是深入基层去切切实实地解决一些问题。《陈望道传》第238页

14、我不教学生做绵羊,我放学生做猴子。《陈望道传》第199页

15、在我的观念中学生总是第一位的。《陈望道传》第200页

16、语言材料除了从书籍中撷取外,还深入到群众实际生活中。《陈望道传》第172页

17、教师一定要从事科学研究,要进行创造性劳动,否则文化事业就不能发展,教育事业也不能发展。《陈望道传》第276页

18、优良学风的形成是一个需要长时期思想上启发和行动上实践的问题。

《陈望道传》第284页

19、环境就能影响一个人。学生一进校门,自然会受到环境的影响。

《陈望道传》第283页

20、祖国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的责任将要不断地加在青年们肩上。青年们必须随时准备在建设事业中发挥积极的作用。《陈望道传》第238页

21、有感于自古以来我国许多文人在文辞修饰上花了很大功夫,却没有一部系统的修辞著作,决心致力于修辞学研究。《陈望道传》第82页 22.艺术的作品是人的灵魂产儿,必须那人的灵魂有摄取自然的力量才能生出那个人的话。

《陈望道传》第66页

23、救国不单纯是兴办实业,还必须进行社会革命。《陈望道传》第14页

24、适应时代的,才可以叫做真理。《陈望道文集》第14页

25、要改革教育,普及教育,国文教授是应当第一研究的问题。《陈望道传》第26页

26、读书要靠平时,岂能临时抱佛脚,搞突击温作。《陈望道传》第9页

27、学习拳术的目的,一是为了健身,二是为了强国兴邦。《陈望道传》第9页

28、在人类平等(人道主义)与母性尊重这两个意义之外,特为社会的进化这观念,来根本地主张妇女解放。《陈望道文集》第1卷第71页

29、恋爱是道德观底融合,所以必须有伟大的人格者才有伟大的恋爱。

《陈望道文集》第1卷第66页

30、为人类底命运起见,无论男女,对于妇女底被损害,都应有所危惧、奋勉、呼喊,乃至毅然决然,排万难而主张改革,实行改革。《陈望道文集》第1卷第130页

31、只有在认真学习和掌握前人知识的基础上,才能推陈出新,作出新的创造。

《纪念陈望道先生诞辰120周年》第85页

32、要坚持又红又专,使这两者互相结合,互相辉映。

《纪念陈望道先生诞辰120周年》第86页

第三篇:复旦大学原校长陈望道先生的高等教育思想回眸

复旦大学原校长陈望道先生的高等教育思想回眸

摘 要:复旦大学原校长陈望道先生不仅是一位教育学家,也是一位真正的学者。他在语言学、修辞学等众多领域的学者气质让他在学界备受瞩目。履职复旦大学校长后,他全心全意为学校师资、教学、科研等工作殚尽竭虑,形成了丰富的高等教育思想。

关键词:陈望道;高等教育思想;复旦大学

陈望道是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学家、语言学家,民盟中央副主席。1891年生于浙江义乌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的陈望道早年曾在金华中学求学,后赴日本留学,在早稻田大学主修文学、哲学等课程。回国后,陈望道执教复旦大学,执教足迹遍布中文系、新闻系、文学院,为复旦大学乃至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献出了一生的精力。此外,陈望道还担任过复旦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和复旦大学校长,是这所百年名校名副其实的最大功臣之一。

一、钻研修辞学,归国执教印

当后辈研究陈望道的高等教育思想时,最深切的感受之一是,他不仅是一位教育学家,他还是一位真正的学者,在学术研究上有着极高的造诣和丰硕的成果。二十世纪初期,年纪轻轻的陈望道就完成了《修辞学发凡》、《美学概论》、《因明学》、《作为法讲义》等高水平的著述。从学术研究成果可以看出,陈望道的研究领域十分广泛,包括修辞学、美学、逻辑学等多个学科都是他所擅长的,这在上世纪初的中国学界是十分罕见的。尤其是陈望道于1932年完成的《修辞学发凡》,这是一部对中国汉语言学而言具有开创性意义的专著,是汉语言学中修辞学研究发展最重要的理论依据。凭借这部宏著,陈望道一举奠定了他在我国语言学、修辞学领域崇高的学术威望。

陈望道的学养与他从小喜爱读书有很大的关系。《论语》、《大学》、《中庸》等传统典籍在少年陈望道手中早已翻旧。而他的两位舅舅对他的影响更为深远。其中一位文笔流畅、简洁、清丽、明了,偏向于用最朴实无华的语言表达深奥的古籍理韵。另一位则刚好相反,其文笔华丽、浓墨重彩、注重韵律、讲究修辞,尤其是喜欢在酒后创作意境豪放的诗词。在这两位文采极佳又文风各异的舅舅的熏陶下,陈望道逐渐悟出了汉语言修辞学的魅力。即便是不喜修辞、喜简洁明了行文的那位舅舅,在陈望道看来也是修辞学的高手,他只是在修辞上表面上很消极,但实际却具有非同一般的修辞效果。

上世纪初,陈望道曾获得了留学日本的机会,他丝毫不想放过如此难得的机会,在入读早稻田大学后更加勤于学术研究。在日本,早稻田大学的文学、修辞学是最负盛名的学科之一。诸如坪内逍遥、岛村龙太郎、五十岚力等当时日本最著名的几位修辞学家都在早稻田大学执教。分别出自上述三位的专著《美辞论稿》、《新美辞学》、《修辞学讲话》在日本修辞学界被视为该领域学术研究的最高成果,也最具学术代表性。尽管陈望道在这所世界级名校没有以修辞学为专业,但他本人深厚的学术功底、学校浓烈的学术气氛与优质的学术环境,让他对修辞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吸引他在专业学习之外花费大量时间精力用于修辞学研究。从日本留学归国后,陈望道进入复旦大学任教。刚成为大学教师,他便为复旦大学开设了一门新课程――修辞学,并专心致志创作完成了《修辞学发凡》。1923年,这部著作就已经通过油印面世了,但直到快十年后的1932年才付梓出版。在出版前,《修辞学发凡》的油印稿曾经历了五次大的修改,并被冯三昧、熊昌翼、田汉、章铁民等修辞学学者在课堂上试教过。可以说,这本著作是在一边试教、一边修订、一边油印、再一边试教的过程中不断被完善的。

在谈到对修辞学的兴趣来源以及主张推广修辞学课程的原因时,陈望道说道: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特殊历史环境下,西学东渐的潮流一直没有停止过,于是出现了不少以西学为纲人,他们身上总或多或少有一些崇洋媚外的影子,对中国文化、文学、文字大放批评言辞,说中文根本比不上英文;与此同时,虽然八股文已经被彻底否定,但是白话文体系尚未健全,很多白话文方面的东西还在探索建设当中,毋庸说学生,就连老师都不一定能将白话文使用准确。有鉴于此,陈望道坚信,在那个“青黄不接”的特殊时期,修辞学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向学生传授如何在文章创作中正确运用修辞是修辞学课程亟需解决的重任。陈望道在该领域的开创性贡献不仅是对修辞学这门学科而言的,更是填补了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空白,让学界高度认可了他的学术地位和学术涵养。1952年,他走上复旦大学的校长之位,在此后二十多年生涯中无怨无悔地致力于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进步。

二、教育顾国情,平易求团结

陈望道也是最早的一批参加革命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坚信,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最坚强的领导,也是中国建设事业的顶梁柱,因此教育事业也必须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深入开展。自从承担起复旦大学的行政管理工作,陈望道便始终坚持党对高等教育的正确领导,并对党的领导无限忠诚。他履职校长一职开始,复旦大学就坚决施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作为校长的陈望道只要遇到重要的人事任免、教育大政方针、学校办学政策等问题或事务,都会将其提交至校党委会集体讨论、集体决定,自己从不搞一言堂。在陈望道的领导下,复旦大学始终沿着正确的教育方向发展,高等教育成就有目共睹。

陈望道一心扑在教育上,并有意识地定期考察国家的教育发展实情,再回头根据实际情况为学校订立规章制度。履职复旦大学校长没多久,陈望道便遭遇了一个十分为难的问题,那就是如何对待苏联在教育经验。究竟是不顾中国国情照抄照搬苏联经验,还是一切从中国实际情况出发,办出有自己特色的高等教育。这个问题不仅是复旦大学才面临的问题,而是全国所有教育系统及其他社会主义事业都面临的重要问题。新中国建立之初,高等教育经验还十分欠缺,在一定程度上借鉴苏联的高等教育办学经验是必要的。然而,把与教育相关的苏联经验不假思索地一味搬到中国显然是不符合教育规律的。以苏联学校作息制度为例,苏联的做法是六节一贯制,即一个上午学生要连续学习六节课,期间的休息时间非常短。这种作息时间引入中国后,陈望道指出,它显然与中国国情是相悖的。“中国与苏联两国的学生们,无论是身体素质还是作息习惯,抑或是用餐规律都有很大不同,如此不顾中苏差别的照抄照搬,是非常错误的。”陈望道将自己的想法通过教育部门向上反映,很快得到了答复:教育部门要立即纠正六节一贯制。

复旦大学于1952年做出院系调整。新中国成立前夕,上海及华东其他地区的十余所大学融入复旦,它们要么整体融入,要么按专业融入,在此过程中,很多原本在各自研究领域享有盛名的专家学者也成为复旦的一员。在调入调整涉及人员多、诉求广的复杂情况下,陈望道积极应对,多次亲自出马做新调入专家学者的工作,充分调动他们的教学科研积极性,维护整个学校教师队伍的团结稳定。陈望道为了请一位著名的外语系教授担任学术带头人,曾多次拜访这位教授,根本不像一位大学校长,而像一位拜请长辈的学生。在他的多次努力下,这位原本准备提早退休的教授接受了陈望道的邀请。对学术界的老前辈,陈望道可以放下校长的身段,对学术界的年轻新星,陈望道同样可以没有校长的架子,而是对他们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怀。陈望道想尽各种方法,创造了很多有利条件,为的就是能够让这些学术新星们尽快成长、独当一面。如果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取得了学界公认的成就,身为校长的陈望道一定会上门给予嘉奖。陈望道一心一意为了祖国的教育事业,从教育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规章、团结教师、关怀后辈、迎难而上,赢得了复旦大学所有师生员工的爱戴。他们安心教学与科研,在各自的教育岗位上为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各尽其能。对此,陈望道的个人作用和个人魅力功不可没。随着陈望道领导下的复旦大学逐渐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大标杆,海内外不少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纷纷向复旦大学提交了加入申请,师资力量得到迅速提升,学校跻身国内高校教育水平前列有了坚实基础。

三、教研两手抓,老骥仍伏枥

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教学与科学研究,陈望道不仅注重教学,对科研事业也十分重视。作为复旦大学的校长,陈望道认为教学是高校教育主要任务,同时,科学研究也必不可少。如果只重视教学忽略科研,将直接导致学校教学水平下降,难以培养出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人才。因此,陈望道鼓励教师进行科学研究。他常常组织师生开展科研工作,强调科研的重要性。上世纪五十年代,在陈望道的积极努力下,每年复旦大学都会组织科研报告会,集中讨论当年重要的科研项目报告,讨论完成后还要大力进行宣传。陈望道倡导的这一做法一方面总结梳理了广大师生的科研活动及成果,另一方面也极大地增强了广大师生对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同时也使师生认识到科研之于教育的重要作用。但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陈望道创建的科研报告会模式由于特殊的时局而一度关停,直到数年之后才在小范围恢复。然而今天,复旦大学的科研报告会不仅是该校一年一度的大事,同时也是国内高等教育界、科学界的一大盛事。参加科研报告会的除了科研主力军――各个专业系部的师生之外,复旦大学的行政部门也可以参加。根据陈望道曾经提出的要求,科研报告会不仅要体现复旦大学的高等教育办学特色,更要坚决落实我党的教育大政方针,做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陈望道还坚持将复旦大学的科学殿堂向各种学派、持不同见解者敞开自由的大门,欢迎他们在其中自由研讨。这不仅有利于教学科研工作者能力的提升,更有利于繁荣我国的科学研究事业和教育事业。复旦大学今天的成功就足以证明陈望道当年所思、所做的正确性。

在很多人看来,陈望道在高等教育中强调科研的重要性,一方面是因为他的远见卓识,另一方面是因为他本人也是一名酷爱科学研究的学者。如前文所述,陈望道将很多精力都用在了中文语言学的研究上。而且,在他履职复旦大学校长时,他还同时受邀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学学部担任委员、国务院高等教育学科规划委员会的语言组副组长、上海市语文学会的会长。在出任这些社会兼职期间,他在中文修辞学、中国文化研究、语文教育等领域的科研贡献让海内外学者同行瞩目。就连毛泽东主席都曾对陈望道主编的《辞海》、撰写的《修辞学发凡》给予了高度评价,说:“这些宝贵的文化财富不仅是智慧的全中国人民的心血,也突出凝聚了陈望道先生的力量。”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后期,陈望道的健康状况每日愈下,然而他总是不放心复旦大学的教学科研,放不下国家的教育事业。他以崇高的使命感、高度的责任心、惊人意志品质,在病床上撰写完成了《文法简论》,再次为中文语言学的繁荣发展做出了努力。

参考文献:

[1]陈立民.纪念陈望道先生诞辰120周年[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43-44.[2]陈望道.陈望道全集[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2-4.[3]崔雪芹.大学校长访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68-169.[4]陈望道.陈望道语言学论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75-76

作者简介:

张?B(1982~),女,河南郑州人,河南工程学院讲师,博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研究。

项目课题:2014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资助课题《河南省高等教育在全国的地位研究》,课题编号:2014398。

第四篇:我眼中的好校长

我眼中的好校长

范村中学 孟建军

近日,参加了晋中市中小学校长专业能力提升培训,感受颇深。校长是一所学校的管理者、教育者和领导者,是学校的灵魂。领导好一个教师团队、办好一所学校是校长的天职,也是我始终不遗余力所努力的方向。陶行知先生说过:“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在办学过程中,校长处于学校管理系统的核心地位、主导地位、决策地位,在学校教育教学等各项工作中,校长的教育思想、工作能力、学识水平在学校工作中影响深远。经过这些天的研修研、结合我多年的从教经历,将从九个方面来谈谈我眼中的好校长。

一、热爱教育事业是一名好校长要有的崇高使命感。

一所学校中的教师是否具有教育使命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所学校的校长有没有教育使命感。校长的教育使命感非常强烈,这所学校的教师就会自觉地形成一种“不用扬鞭自奋蹄”的教育使命感。如果一所学校生机盎然,文明团结,教育教学井然有序,教学质量稳步上升,那么这个学校的校长一定是具有教育使命感的。

二、敢于担当是一名好校长要有的社会责任感。

古时候有教育家用四句话来形容教育的意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天地立心,就是为社会树立正气;为生民立命,就是为老百姓指出安身立命的方向;为往圣继绝学,就是继承和传播优秀的文化知识与技能;为万世开太平,就是让我们所培养造就的一代新人去开辟更加和谐、文明、进步与稳定的社会。这正是一个教育工作者应努力去完成好的重要的社会职责。伟大的教育先行者孔子就是一位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人。校长要敢于担当,这是一种魄力,更是一种勇气。责任是当一名合格校长的基础,没有责任感的校长办不好一所学校;责任是一所学校发展的基础,没有责任教育观的学校培养不出能勇于承担责任的学生。只有每位教育工作者真正履行起自己肩负的职责,才能办出顺应时代发展,令人满意的教育。

三、终身从教是一名好校长要有的职业荣誉感。

教育是事业,其意义在于毕生地奉献。在教育事业中甘为铺路石、终身不渝的奉献精神成就了一批批优秀的教育工作带头人。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于祖国的危难之际,多事之秋留学返国,设想以教育为主要手段来改善人民的生活。他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忱,为中国教育探寻新路。终身安于三尺讲台,投身教育三十年,赢得桃李满天下。国家和人民需要献身教育事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的教师,需要踏踏实实地立足教育岗位,以去传播人类的文化知识和精神文明,去塑造青少年的灵魂,去培养和造就未来为使命的好校长。

四、精通教育理论是一名好校长要有的基石。

“领导学校,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是校长管理学校的客观规律的反映。21世纪,人类面临着纷繁复杂的竞争和挑战,这些竞争和挑战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和挑战,而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教育是否符合时代精神又牵涉到教育思想。因此,校长确立一所学校的教育思想必须从科学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出发,挖掘出具有丰富内涵的办学理念,并为努力之奋斗,只有这样,思想才能在实践中迸出绚丽的火花,校长才能用独具匠心的教育思想指导学校的管理工作,学校才能朝着更好的方向不断发展。五、一名好校长要精通学校管理。

学校管理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孟子曾说过“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一个好校长必须想教职工之所想,忧教职工之所忧,急教职工之所急。在工作上,校长应知人善任,用其所长,尽其所能,激发出广大教师的事业心、责任感;更要想方设法为教师创造学习机会,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在生活上,校长应该多为教师做实事,将心比心;校长更应视老职工为长辈,视青年教职工为子女,与所有职工交朋友,具有人人爱戴的亲和力。同时,校长也要热爱学生,时常深入到学生群体中去,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常与学生交流、沟通。尽量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生活环境,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六、一名好校长要精通教育教学。

教育教学是学校的核心工作。课堂是承载教育生命的舞台,研究课堂的时效性,攻克教学的重难点,把德育融入到每一个学科之中,是做为一名校长永恒的研究主题。要有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校长要有创新意识。敢于积极探索,大胆改革,改进管理方法和教法,努力开发学生的一切潜能和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作为一名校长,不仅要做“管理上的能手”;而且还要是“教学上的高手”。这样的校长,才能成为教学上的领头羊,才能得到广大教师的支持和敬重。七、一名好校长要善于发现创新。

人们常说,一个没有创新精神的民族,终究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同样,一所学校在现代管理体制中如果没有创新意识,不体现创新精神,这所学校的教育也不可能得到快速发展。校长处于学校管理系统的核心地位、领导地位和决策地位,校长是学校办学方向的引导者、教育方针政策的贯彻者、师生员工的教育者、人际关系的协调者、学校运转的组织者。校长创新意识的高低,事关教育改革的成败。善于发现创新就要注重领导艺术,抓好基础教育,树学校品牌,创学校特色。八、一名好校长要善于沟通协调。

一个优秀的校长应该保持与教师广泛的沟通和交流,与教师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沟通中形成共识,增进情感;在交流中倾听教师心声,解决问题。这不仅是校长的为人之道,更是治校良策。校长要善于学习和掌握其技巧,与人交流时,还应因人而异,针对谈话对象的文化素养、性格特点、习惯爱好等采用不同的方式,使用不同的语言,努力做到入理入心,情理交融。毋庸质疑,管理,是学校前进和发展的必不可少的保证。九、一名好校长要善于总结与反思。

论语中说:“吾日三省吾身”。的确,学会自我反省,善于自我反省,及时地发现自己工作的问题,及时地进行纠正,对以往的工作进行不断地梳理,分析、总结,找出问题和不足,才能形成以后工作的重点、新目标新任务和工作部署。作为学校校长,要抓好学校德育工作、教育教学教研、安全法制、教师队伍建设和管理、校园环境建设、对外交往等学校发展事务,每天都要遇到许多问题,每天都要处理不少事务,把当天遇到或处理的主要事务,用日记的方式记录下来,既能积累管理学校的工作经验,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和能力,又便于事后对照反省,及时改进学校管理方法,增添新的管理措施。有经历,就应总结;善于总结,才能够提高。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校长对于学校的发展,起着指引方向、凝聚人心、汇聚人力的巨大作用。尤其是在实行校长负责制的今天,校长应该如何丰富自己的教育思想,提升自己的教育理念,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是作为一名校长的我,永远不放弃的研究主题。

第五篇:陈望道对建党工作的历史贡献考略

陈望道对建党工作的历史贡献考略

1贾奎

(周口师范学院 学生处,河南 周口 466001)

[摘要]陈望道不仅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语言学家和社会活动家,而且积极传 播进步思想、首译《共产党宣言》、参与组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不间断从事各种革命 活动,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关键词]陈望道;建党工作;历史贡献【A】

陈望道(1891—1977),原名参一,字任重,浙江义乌人,我国早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新文化运动的开拓者,《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第一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最早成员之一,中国工人运动最早领导人之一,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做出了卓越贡献。

一、积极参加进步活动,传播先进思想

陈望道于1891年10月出生在浙江省义乌市分水塘村,祖上以务农为生,到祖父一代兼营染坊,父亲继承家业,家道上升。父亲开明,不顾乡里人反对,将他们兄妹五人全部送进城读书,激发了他对知识的渴求。面对清末政治腐败、百姓饥寒交迫、内忧外患的社会现实,陈望道立志实业报国,不断学习新知识,1915年东渡日本留学,1919年获日本中央大学法学学士学位。留日期间,陈望道结识了日本著名社会主义者河上肇、山川均等人,受他们翻译的马克思主义书籍和文章的影响,很快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新思想,在思想上实现了由实业救国到进行社会革命的转变。

五四运动爆发后,陈望道闻讯回国,任教于浙江第一师范学校,同经亨顿校长等进步人士一道参与反帝反封建的文化教育运动。他在教学中提出反对旧文学、文言文,提倡新文学、白话文,反对盲目崇拜,提倡思想解放,反对封建专制,提倡自由平等的思想。因此,陈望道和夏丏尊、刘太白、李次九被顽固派诬称为改革运动的“四大金刚”。为方便宣传新思想,陈望道和其他教员一起在学校开设报亭,出售《新青年》、《每周评论》、《浙江新潮》等进步刊物,并亲身编辑被誉为“五四时期浙江的一颗明星”的《校友会十日刊》,发表《扰乱与进化》、《我之新旧战争观》、《因袭的进化和开辟的进化》、《改造社会的两种方法》等文章,运用辩证唯物的观点解释扰乱与进化的关系,提出社会改革的具体设想。向广大学生传播进步思想,成为当时促进社会改革的一员猛将,成长为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

不久,在陈望道的指导下,浙江一师学生施存统撰写了《非孝》一文,发表在《浙江新潮》第二期,文章提出“孝是一种奴隶道德,孝子是奴隶的别名,忠不过是专制主在政策上的一种利用”,主张推翻封建家庭制度,建设一个新社会。这篇文章被反动当局看做洪水猛兽,以提倡“非孝、废孔、公妻、共产”的罪名对陈望道等“四大金刚”撤职查办,遭到经

1[2][1] 作者简历:贾奎,男。1984—,山西太谷人,周口师范学院,硕士,助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河南省周口市文昌大道东周口师范学院219室,466001,***

亨顿校长和进步学生的坚决抵制。不料,省教育厅下令撤销经亨顿的校长职务。面对反动当局的高压政策,陈望道和一师师生联合其他学校进步师生奋起抵抗,遭到反动当局的血腥镇压,造成流血事件。“一师风潮”是五四运动在浙江的继续,标志着新文化运动在浙江的深入。

二、首译《共产党宣言》,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一师风潮”使陈望道更加深刻的认识到不进行根本的制度变革,一切改良措施都是徒劳无功。“对于新旧逐渐有所区别和选择”,必须“有一个更高的判别准绳,这更高的判别准绳,便是马克思主义”。因而,“一师风潮”后他便回到家乡,潜心研究翻译《共产党宣言》。

1920年初,在浙江第一师范学校执教不到半年的陈望道接受上海“星期评论社”的邀请,离开学校回到家乡浙江义乌市分水塘村,专注翻译《共产党宣言》。为了躲避敌人的追捕,他选择了离家不远的一间破旧的柴屋,由于常年失修加上无人居住,柴屋破旧不堪。早春的寒风从门缝和墙壁缝袭来,寒气逼人,加上阴雨连绵,冰冷潮湿,手脚常常被冻的发麻。因为手头缺少足够的材料和工具书,他只能根据戴季陶提供的日文本和陈独秀提供的英文本进行转译,最后再用俄文校对。在这样艰苦恶劣的条件下,陈望道克服重重困难,夜以继日的忘我工作着。一次,母亲做了几个粽子,端上红糖,让他补补身子。过了一会,又进屋询问他是否需要添加红糖,他一边吃着粽子,一边看着书,连连回答“够甜了够甜了”,母亲看到他吃了满嘴的墨汁,禁不住哈哈大笑。陈望道蘸墨汁吃粽子的故事因此传为佳话。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他孜孜不倦的工作,1920年4月,马克思主义的第一部经典著作《共产党宣言》中文版终于问世。

《共产党宣言》译本的发行,成为国民党统治时期国内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书籍。因而引起反动派的恐慌,他们把《共产党宣言》列为禁书,千方百计的阻挠和破坏。陈望道也因此受到迫害,但他坚信:“马克思主义是真理,真理总是不胫而走的„„真理是无声地前进,没有办法阻挡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胜利。”《共产党宣言》的翻译出版,使先进的中国人第一次看到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纲领性文件的全貌,在全国尤其是进步知识分子中引起了强烈反响,极大促进了青年人思想的转变。青年毛泽东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读到了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毛泽东后来回忆说:“有三本书特别深刻地铭记在我的心中,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这三本书是:《共产党宣言》,陈望道译,这是用中文出的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书;《阶级斗争》,考茨基著;《社会主义史》,柯卡普著。”《共产党宣言》的翻译出版,对于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发展早期党组织都起到了突出作用,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作了思想和理论上的必要准备。[6]

[5]

[4][3]

三、组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参与中共一大筹备工作

1920年5月,陈望道担任《新青年》编辑,在此期间,同陈独秀、李汉俊、李达等酝 2

酿组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并将《新青年》创办成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

陈望道对《新青年》采取“树旗帜”即树立马克思主义旗帜的办刊方针,同胡适、张东荪等以“实验主义”反对《新青年》马克思主义办刊方针的行为进行了猛烈反击。在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立前,陈望道就与陈独秀、李汉俊、李达等共同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1920年8月,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立后,陈望道又同他们一起开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和组织工会等活动。一方面他继续翻译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编辑出版进步刊物。他将河上肇的《近代经济思想史论》部分内容译成《马克思底唯物史观》并在国民党中央机关报《民国日报》副刊连载;协助出版工人刊物《劳动界》,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基本知识,揭露资本家剥削的本质,唤醒劳工为争取自身解放团结起来斗争;参加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内部刊物《共产党月刊》的创建工作,并通过邵力子把《民国日报》副刊《觉悟》争取过来,扩大马克思主义宣传阵地。另一方面,他组织工会,发动工人运动,参与筹建社会主义青年团。和其他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员一样,他深入工厂向工人做宣传鼓动,协助建立了上海机器工会、印刷工会和纺织、邮电工会,并担任三个月的工会部长。同年8月,他通过开办外国语学校、平民女校以及职工补习学校,参与筹建了社会主义青年团,传播革命思想,开展工人运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一定基础。

1921年8月,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到上海后,与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员李达、李汉俊、陈望道等取得联系,建议尽快召开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成立中国共产党。李达、李汉俊、陈望道与陈独秀、李大钊联系协商后,决定在上海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并写信通知各地共产主义小组选派代表参加。陈望道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积极参与了中国一大的筹备工作,并当选为上海地区出席中共一大的代表。

[7]

四、抵制陈独秀家长式作风,在党外继续从事革命活动

正当陈望道同其他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员积极筹备中共一大时,陈独秀和李汉俊因审批组织经费发生争执,陈望道不幸卷入其中。李汉俊写信给陈独秀希望他嘱咐新青年书社垫付经费,陈独秀没有答应,两人发生矛盾。陈独秀因此到处散发污蔑李汉俊和陈望道要夺他权的书信。在日本留学的施存统看到陈独秀的信,信以为真,给李汉俊写了一封措辞强烈的谴责信,大骂李、陈二人。陈望道见信后怒不可遏,要求陈独秀澄清事实,并写公开信道歉。陈独秀不予理睬,陈望道一气之下,提出不再接受陈独秀家长式的统治,要求脱离党组织,并拒绝出席党的一大,与一大失之交臂。1923年6月,党的三大陈望道正式脱离党组织。1923年8月,毛泽东出席上海地方兼区执行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代表中央建议劝说邵力子、沈玄庐、陈望道取消退党的想法,派沈雁冰前去解释,陈望道回复:“你和我多年交情,你知道我的为人。我既反对陈独秀的家长作风而要退党,现在陈独秀的家长作风依然如故,我如何又取消退党呢?我信仰共产主义终身不变,愿为共产主义事业贡献我的力量。我在党外为党效劳也许比在党内更方便。”

[8]

陈望道脱离了党组织以后,从一名职业革命家转为文化教育工作者,正如他自己所言坚持共产主义信仰不变,在党外继续为党效劳,从事各种革命活动。在各种报刊发表妇女解放的文章,倡导组织妇女解放运动;领导上海大学师生,投入反帝反封建斗争;创办中华艺术大学,培育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进步青年;潜心研究修辞学,从文化上反击复古倒退的逆流;以教育为阵地反对国民党黑暗统治,参与支持共产主义民主运动,直到新中国成立,从未间断。

建国后陈望道担任民盟中央副主席、复旦大学校长、《辞海》总主编,并于1957年重新入党,1973年当选为中共十大代表。1977年10月因病逝世,终年87岁。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撰写挽联:“传布共产党宣言千秋巨笔,阐明修辞学奥蕴一代宗师”,反映了陈望道一生真实的写照。

参考文献:

[1]邓明以.陈望道传[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22.[2]白鹤.陈望道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早期探索[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13.[3]宗廷虎.陈望道与《共产党宣言》[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08-19(6).[4]陈望道.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J].文艺月报,1959,(5).[5]陈望道.陈望道选集(第一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164.[6]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M].上海:三联书局,1979:131.[7]中国中国党史研究会.中共党史人物传(文化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0:259-260.[8]茅盾.我走过的道路(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204-205.

下载我眼中的陈望道校长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眼中的陈望道校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老师眼中的校长

    老师眼中的校长 鸡鸣小学 金和平学生时代,见过很多校长,男的、女的、红的、绿的„反正给我的印象是“害怕”二字,不到万不得已根本不敢接近她(他)们,因为校长是我们的保护神,可那......

    陈校长工作总结

    工 作 总 结 张家湾中学 陈大海 我参加工作已经二十二个春秋了,无论是在两道桥中学还是在张家湾中学,我一直在教学工作第一线任职,长时间承担物理课教学任务,多年的工作实践让我......

    陈校长新年贺词

    在2013年元旦联欢会上的致辞 尊敬的两位王校长、各位老师: 龙去神威在,蛇来春意浓,今天是2012年的最后一天,值此辞旧迎新之际,我们欢聚一堂一起憧憬未来,祝福明天。首先请允许我代......

    2012年复旦大学“望道计划”面试题集锦

    2012年复旦大学“望道计划”面试题集锦:为什么选择文学专业?将来你有志于的研究方向是什么?文学和哲学的区别在哪里?滚动摩擦和滑动摩擦有什么区别?2012年复旦大学“望道计划”面......

    一个坚强的女人——我眼中的汪校长

    一个坚强的女人 ——我眼中的汪秀丽校长在众人眼中,我们的汪秀丽校长是特级教师,是河北省省管优秀专家,是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是全国百名杰出校长,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是全......

    我眼中的传统文化-14高职3班陈丽

    我眼中的传统文化 一种文化,一个国家,他们紧密相连,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这种文化发挥着传承思想的作用。 ——题记 每当我翻阅史书时,心中总有一种波澜起伏的感受,随着史书,我了解......

    水务1301陈进峥我眼中的传统文化

    我眼中的传统文化 我们地大物博的中国有着5000多年悠久历史,是一个文明古国。我们中华民族有着多彩灿烂的传统文化。 鸽子,是老北京的标志和象征,是老北京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符......

    陈道宗个人先进材料

    宝山村党总支书记陈道宗同志典型事迹上报材料宣威市宝山镇宝山村党总支书记陈道宗,男,汉族,今年38岁,中共党员。2000年8月-2004年6月期间,担任宝山村委会副主任;2004年6月-2007年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