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精心打造劳务品牌
精心打造劳务品牌 努力提高劳动者就业质量
---崇信县劳务品牌发展纪实
一、品牌简介
2007年11月,由中国就业
“崇信人”劳务品牌注册于促进协会颁发。商标采用“崇信人”汉字拼音“chong xin”打头字母“C”、“X”和“人”的组合变形组合而成,“C”的变形可理解为广阔的天空和强大的发展力;中部“X”和太阳组成一个顶天立地人的形象。寓意来自“公刘故里”,有着古老文化、悠久历史的崇信务工者们尊崇信任、推崇信义、吃苦耐劳、勇于创新,定会在广阔的天地和市场中奋勇拼搏,不断发展壮大,开拓出“崇信人”的一片新天地。
二、主要做法
(一)挖掘本地历史传承,打造劳务品牌。崇信县儿女勤劳纯朴,文化底蕴深厚。充分挖掘本地历史传承,通过引导扶持,精心打造劳务品牌。崇信县历史悠久、民风淳朴、环境优美、文化底蕴深厚,素有“公刘故里”之称。春秋战国时属西戎古地,秦属北地郡,唐为左神策军“京师西北八镇”之一,北宋建隆四年(公元963年)建县,距今已有一千零三十八年的历史。金、元、明、清初属平凉府,中华民国期间先属泾川道,后隶甘肃省第二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解放后1958年4月撤崇信县建制并入华亭县,1959年1月并入泾川县,1961年恢复崇信县建制至今。悠久的历史文化给予了“崇信人”劳务品牌发展得天独厚的条件。
(二)发挥就业培训优势,打造劳务品牌。把技工学校、就业训练中心和职业技术院校作为主阵地,结合市场需求,统筹规划,集中力量,引导培训机构结合各自实际,打造拳头专业,培育崇信人劳务品牌。一是整合师资力量。由“崇信县农民职业技能培训鉴定中心”负责,健全教师队伍,针对全县各类培训机构各自为政、培训资源重叠交叉浪费的实际,从整合培训机构入手,对现有分散的农广校、职校、农技培训中心、就业培训中心等单位进行有机整合,并根据市场需要开设机动灵活的培训科目。二是整合培训资金。每年列支就业专项资金的10%全力支持农民工培训工作,为劳务培训工程奠定坚实基础。三是整合培训项目。按照“培训——输转——跟踪——服务”的思路,积极开展市场化技能培训,加速供求双方的有效对接,形成政府牵头、部门(乡镇)实施、社会参与的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培训机制。四是扎实实施培训。今年计划培训农民工12期9000人(其中技能培训5期2000人,引导培训7期7000人)。通过多种措施抓紧抓好培训,促进我县劳务输转规模不断壮大,努力形成“签定订单→技能培训→输出就业”的劳务输出新格局。
(三)围绕市场劳务需求,打造劳务品牌。在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中,我们注重捕捉市场信息,调查市场劳务需求,着力劳务基地建设,通过市场引导、典型带动,结合实际培育发展劳务品牌。大力推介打造品牌输出基地,寻求建立长期的劳务合作关系,扩大用工信息网。依托“崇信人”劳务品牌,在原有劳务基地的基础上,针对我县农民工的优势,着力开发以“崇信人”为特色新型的劳务基地。今年至今,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组织相关人员外出宝鸡、青岛等地联席发展规模较大的劳务基地多次。接孩子目前累计建立各类劳务基地达72个,其中百人以上的劳务基地48个,省外26个。
(四)依托我县优势产业,打造劳务品牌。崇信县坚持“人才、规模、品牌”的战略思想,确立“以诚信闯市场,以质量树品牌,以联合促发展”的方针,从而进一步提升巩固了我县“崇信人”劳务品牌的地位。我县按照煤电产业集中低碳发展,草畜产业规模连片开发,果菜产业适宜区全覆盖的思路,根据资源布局,科学规划了铜城煤电化循环经济、新窑煤炭工业、汭河川现代农业、龙泉寺—五龙山—唐帽山生态旅游四大功能区。以我县四大功能区的开发的为优势,进一步推动了我县劳务产业的发展。
三、主要成效
(一)劳务品牌成为就业名片。我县“崇信人”劳务品牌传承历史,传承文化,既有传统文化特色,又反映崇信人呢吃苦耐劳、心灵手巧的特点,大大增强了崇信人在劳务市场的竞争力。此品牌凭借过硬技术,诚信的服务,成为一张张人力资源市场的“就业名片”。
(二)劳务品牌成为人力资源优势。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以劳务品牌为载体,加强劳务品牌专业的培训,坚持先培训后就业,为企业提供较高素质的劳动力,使劳务品牌转化为优化人力资源结构的重要举措。
(三)劳务品牌成为我县经济发展优势。充分发挥了劳务品牌的效应,推动形成了区域性产业集群,将劳务品牌转化为产品品牌或技术品牌,促进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四、存在问题
1.农村劳动力文化、技能素质偏低,致使劳务品牌发展不到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劳动力市场需求呈现多元化特点,对技能型人才和高中以上学历人员需求增加,单纯体力型劳力需求减少。而我县文化程度普遍初中文化程度居多,劳动技能单一,缺乏市场竞争力,导致收入低,就业不稳定,流动性大。
2.县乡配套投入能力有限,致使城乡劳动力培训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导致劳务品牌开发不到位。资金的缺乏仍是阻碍当前我县大规模开展就业培训的主要因素。加之,目前没有农民工培训的专用场所,很难适应城乡统筹就业培训的需求。
3.劳务经纪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能力差,致使与劳务品牌保护不到位。有些劳务经纪人法制观念淡薄,缺乏依法维权意识,发生劳务纠纷时,不能很好的以法律为武器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五、对策建议
1.加强职业教育与培训,增强劳务品牌竞争能力。一要加强政府扶持,统筹规划指导。县财政应进一步加大就业技能培训的支持力度,增加培训补贴,配齐培训设施。二要整合培训资源,多方配合协作。为提高培训效果,政府要整合有关部门、各类教育培训资源,采取多种教育、培训手段,多形式、多途径开展培训。
2.进一步擦亮品牌,提高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程度及健全劳动力就业服务体系。一要理顺管理体制。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涉及劳动、农办、农业、教育、公安、司法等多个部门,需要各部门的密切配合和通力协作,需要建立一种长效工作机制。二要积极培育和发展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要建立完善城乡就业服务体系,加快公共服务性的县、乡镇(街道)两级人力资源市场的发展,不断提升档次标准,努力提高公共就业服务的质量和效益,促进农村劳动力健康有序转移,是一项涉及全局的系统工程,必须加强组织领导,统筹协调发展。
3.健全完善有关政策和制度,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良好的环境。要改革体制,完善制度,尽快消除农村劳动力转移障碍,保护农民合法权益。一要健全农民工权益保障制度。要健全劳动保障监控制度,强化监管手段,加大对侵害农民工权益案件的查处力度,及时受理劳动争议。二要完善公共服务体系。要把农民工纳入公共管理服务体系,公共财政应兼顾农民工在城镇就业和生活的需要,安排适当资金为农民工提供平等的公共福利和必要的救济、救助等公共服务,切实保障农民工在就业、就医、子女入学等方面享受城镇居民同等待遇。三要规范土地流转机制。建立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土地流转制度,鼓励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采取转包、转让、出租、互换、入股等多种方式流转其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第二篇:精心打造旅游品牌 大力发展朝阳产业
精 心 打 造 旅 游 品 牌
大 力 发 展 朝 阳 产 业
东昌府区姜堤村A级景区复核汇报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
首先,我代表姜堤乐园全体员工对省市领导来我园视察指导工作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姜堤乐园位于聊城市南郊,占地400余亩,是一处融自然景观、旅游、休闲、度假于一体的国家级生态农业旅游景区。2004年被评为国家级AA级景区和首批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2005年被评为中国十大知名农业旅游示范点和中国旅游黄金品牌百强景区,2006年又顺利晋升为国家级AAA级景区、全省“诚信旅游示范单位”、“全省生态旅游示范景区”以及“山东省城建行业文明服务规范管理先进单位”,2009年被评为“山东省旅游特色村”。景区划分为樱花园、葫芦园、民俗游乐园、如意洲、趣桥世界、怪屋等20多处景观景点,形成了一幅幅风格迥异的画卷。春季鲜花竞相开放,万绿丛中弥漫着大自然的清婉与馨香;夏秋之际错落有致的枝叶间悬挂着一串串鲜艳欲滴的果子,游人可尽情免费品尝;冬季雾凇冰挂,尽享冰雪情趣,而温棚的花卉瓜果,却又充满春天气息。民俗娱乐区设有秋千、睡网、翘翘板、蹦蹦床等数十种各具特色的娱乐设施,让游人尽情免费享受久违的欢乐与童趣。自晋升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以来,姜堤乐园有限公司严格按照《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及相关标准不断完善软硬件设施,开发旅游精品项目,逐步向国家4A级景区目标迈进,为此我们做了一下工作:
一、大力打造精品项目,培育知名旅游品牌,自评定为三A景区以来,在省市区各级领导的重视和关心下,我们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大步迈开三次创业步伐,提高旅游品位,增加文化内涵,培植知名旅游品牌。进一步扩大规模、不断增设新的项目,取得了更快更好的发展,扩大了人流、物流、信息流,提高了旅游业的综合回报率,创造了更多经济效益。一是大力发展生态餐饮业。今年以来我们投资100多万元建设的大型葫芦种植园区,占地百亩,种植了美日中等国家的30余个葫芦品种,是目前国内单块面积最大,品种最多的葫芦种植园区。建成了葫芦大观园和葫芦庄园大酒店旅游项目,设计开发了葫芦生态观光、葫芦雕刻、葫芦餐饮等旅游内容。二是打造知名旅游度假区。积极寻找投资伙伴,建设占地150亩五星级的度假区,里面涵盖了温泉疗养、生态餐饮、住宿娱乐等内容,在设计风格上追求自然和谐,傍景而建,溶文化特色、民族特色、地域特色于一体,给客人一种闲情逸致的环境。该项目目前已完成了主体构架建设。三是丰富节庆活动,不断增添园区新活力。自2006年以来,成功举办了四届中国江北水城国际樱花节,日本驻华使领馆多名官员和众多的日本客人热情参与,樱花节已逐步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和拉动聊城旅游的亮丽城市名片,受到了中央、省、市区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及充分肯定。目前该园占地面积已达100亩,拥有3000株樱花树,目前已发展为国内面积最大、品种最多的樱花园之一。四是规划建设新民居。下一步我们将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对村庄进行大手笔改造,住房全部建成灰瓦、白墙、栗柱的300平方米的仿古二层小楼,引水成河环绕村居,实现水、电、暖、路等基础设施完备的居住小康村,户户对外开放,让游人逛农家园,观农家景,住农家房,吃农家饭,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江北水乡”。
二、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管理机制,启动旅游发展内在活力
为了促进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景区成立了管理委员会,积极开展细微化服 务,坚持以服务促管理,以管理促规范。以规范创品牌,以品牌增效益。一是规范管理。对村民进行了接待礼仪、安全保卫、文明服务等方面的教育培训,提高整体素质。并制定了村规民约,对旅游摊点进行了规范化管理,在卫生管理、设施配套、文明礼貌、守法经营等方面,实行挂牌经营,提高接待水平。二是强化监督检查。为避免宰客、坑客、争客等问题的发生,我们积极配合工商、卫生、税务等部门定期不定期明察暗访,设立了游客投诉中心,公布了举报电话,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对问题严重、屡教不改者坚决予以关停。三是做好安全防范工作。旅游安全工作是建设和谐旅游的重要内容,也是关系到游客生命财产的大事,是景区发展的根本基础,没有安全就没有旅游。安全第一,预防为主。除了积极配合旅游、安监部门的监督检查之外,我们还积极做好预防工作,针对存在的安全隐患及时消除,并针对游客开展旅游安全宣传,自景区开放以来,确保了旅游安全无事故,为游客营造了一个安全舒适的旅游环境。
三、保护生态环境,协调开发矛盾,务求开发与保护相结合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我们在开发景区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注意环境保护。在开发中坚持先天保护与后天雕琢相结合,自然开发与人文雕饰相结合,开发建设与恢复生态相结合。在加大旅游环境三大工程(绿化、净化、畅通)建设中,追求质量效益而非数量效益,使旅游接待能力与环境容量相融合。近年来,我们在开发旅游上投资超过了千万元,景区达十余处,景点百余个,但在资源保护上,始终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兼顾、经济利益与社会利益统一,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科学指导开发建设,让游人时时、处处感到自然生态、人文生态、文化生态的气息。总之,姜堤乐园景区坚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各项旅游工作部署,强化措施,不断完善景区基础设施,美化景区环境,强化景区旅游安全,提高景区管理水平,努力打造了一个配套完善、卫生整洁、舒适宜人、管理严明、服务优良、健康文明的旅游景区,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旅游观光。经过整治整改和自查,符合3A级景区相关标准,若有不当之处,恳请领导现场查看指正。
第三篇:孝感精心打造“四孝”品牌
孝感精心打造“四孝”品牌
孝感因汉孝子董永卖身藏父、行孝感天而得名,是中华孝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和中国孝文化之乡。近些年来,孝感市充分发挥孝文化在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作用,注重针对性和实效性,区分不同群体,分类施策,着力打造孝廉机关、孝德校园、孝亲社区、孝诚企业等“四孝”品牌,探索出了一条传承弘扬孝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路径。
一、在机关党员干部中深入开展培育和践行孝廉活动
联合中国纪检监察报社举办全国孝廉文化论坛,依托两所高校举办五届国际孝文化主题论坛,产生了一批应用性理论成果。组织编纂《孝廉文化系列丛书》。每年举办孝廉文化大讲堂,将孝廉文化列为全市党校主体班必学内容和各机关单位理论学习计划,作为全市干部政治理论知识考试内容。实施“一县一品”孝廉文化载体工程,创作生产了孝南剪纸、汉川善书、应城膏雕、安陆漫画、云梦皮影、孝昌书法、大悟楚剧等一大批孝廉文化作品。在党员干部中开展“给父母过一次生日、替父母添置一次衣服、陪父母进行一次旅游、听一次廉政课、看一本廉政书、参观一次廉政教育基地、撰写一句廉政格言”等为主要内容的“七个一”孝廉实践活动。广大党员干部自觉以孝促廉、以廉践孝,争做孝廉文化的践行者、示范者、传播者。在近几年全市政风行风评议和企业评科室活动中,群众满意率都达到90%以上,涌现出了全国最美水官蒋志刚等一批孝廉典型。
二、在青少年学生中深入开展培育和践行孝德活动
组织各大中小学校将孝德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在宣传橱窗、文化墙、教室走廊等显要位置,设置孝德故事、名篇名句、宣传画等。组织编写《中华孝文化读本》一套四本地方教材在全市中小学免费发放。组织开展了十一届青少年孝文化书信感恩活动和十五届青少年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联合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举办四届以“弘扬孝德文化、书写规范汉字”为主题的中国汉字书写节,组织开展了三届以“孝德、孝行”为主题的孝行月暑期实践活动和五届全市孝亲敬老小天使评选活动。这些活动成为学生欢迎、家长认可、社会支持的孝德文化活动品牌。组织开展“日行一孝、知恩图报”主题实践活动,引导青少年学生从日常做起,从小事做起。推进在青少年学生中开展“为父母做一件家务事、为父母捶一次背洗一次脚、在父母生日时亲手制作一个小礼物、向父母写一封感恩书信、唱一首道德歌曲、读一本爱国主义教育题材的书籍、为班集体或同学做一件好事”等主要内容的“七个一”孝德实践活动。通过培育和践行孝德活动,孝感荣获“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先进城市”,涌现了弃考捐髓的全国最美大学生田强等一批孝德青少年典型。
三、在城乡社区群众中深入开展培育和践行孝亲活动
每年组建市县两级百姓宣讲团到城乡社区巡回宣讲近200场。在市级以上文明村、文明社区中组织开展以“唱孝亲歌曲、看孝亲短片、讲孝亲故事、诵孝亲经典“为主要内容的孝亲大讲堂活动,汇聚孝老爱亲、崇德向善的强大力量。把每年的10月确定为孝文化活动月,坚持连续举办了十一届以系列群众性孝文化活动为载体的孝文化节,被广大群众誉为市民的文化盛会、群众的节日大餐。组织开展孝感楷模月度评选以及十星级文明户、最美家庭等评选活动。从1996年以来,开展了八届孝感市十大孝子评选活动,孝昌县农民刘青枝“一女孝八老”的事迹感动中国。涌现出全国孝老爱亲道德模范1名、提名奖2名,中华十大孝亲敬老楷模2人,4人荣获提名奖。以“邻里守望,情暖夕阳”为主题,在城乡社区广泛开展了“给父母做一次体检、带父母看一场电影(戏曲)、给父母添置一套新衣、给父母做一次饭、每月给父母一次零花钱、关爱一个留守儿童、结一个空巢老人帮扶对子”等为主要内容的“七个一”孝亲实践活动。由全国孝老爱亲道德模范、湖北职院教师谭之平发起的武汉城市圈志愿者联盟等10多支队伍近3万名志愿者常年活跃在城乡开展孝老助老志愿服务,形成了孝道昌隆、民风淳朴、社会和谐的良好环境,孝感所辖七个县市区都荣获“全省平安县市”称号。
四、在企业职工中深入开展培育和践行孝诚活动
在全市规模以上企业院落、车间、橱窗、走廊、电子显示屏设置公益广告和“善行义举榜”,打造了一批弘扬孝诚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观的阵地,提升了企业职工认知认同感。湖北大禹电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还在企业中评选十大孝子和道德模范,弘扬正能量。抓住质量诚信、价格诚信、履约诚信、服务诚信等关键环节,把孝诚文化融入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融入企业各项规章制度、服务标准、工作流程之中。组织开展全市经济风云人物、最美行业职工、文明诚信企业等评选表彰活动,建立信用企业名录和企业产品质量红黑榜。倡导企业设立职工“孝养”基金,增强职工赡养意识,孝亲观念。在全市企业职工中开展“每周给父母打一个电话、每月给父母寄一次零花钱、节假日回家看望一次父母、陪父母进行一次旅游、企业负责人看望慰问一次先进员工父母、企业向社会作一次诚信经营承诺、组织一次讲诚信比奉献主题实践活动”等为主要内容的“七个一”孝诚实践活动。目前,我市以孝命名的企业205家,注册与孝文化相关的商标284件。许多企业以孝立企,以孝践诺,自觉践行“至孝至诚,图强图新”的孝感城市精神,树立了一批“孝商”品牌。孝感供电公司在深入总结孝感供电孝心志愿服务队32年志愿服务经验的基础上,在全系统开展了“十善十孝”为主要内容的善孝道德实践活动,把“小善微孝”落实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实践之中。各位领导,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像空气一样融入百姓生活,我们任重而道远。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此次会议精神,认真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经验,把传承弘扬孝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各项任务抓常抓长,落细落小落实,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力量。
第四篇:打造劳务品牌 加快劳务输出
打造特色劳务品牌
加快劳务经济发展
从陕西的“米脂婆姨”到浙江的“衢州保姆”,从江苏的“扬州三把刀”到山东的“山东保安”,一个个劳务品牌在国内不断创建、打响、树立,在整体上增强了当地劳务输出的市场竞争力,品牌意识已深入人心。在劳动力过剩、劳务市场已成为买方市场的情况下,劳务输出的竞争已更多地成为质量竞争、品牌竞争,谁能早一步形成自己的品牌,谁就能在劳务市场上占得先机。对于拥有大量富余劳动力、年劳务收入过亿元的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高台县,劳务经济的战略地位和劳务产业的支柱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有目共睹的。
近年来,高台县人社局按照县委、县政府的统一安排,立足实际,因地制宜,根据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部署和要求,狠抓劳务输出,认真分析、准确定位,积极打造劳务品牌,大力宣传、营造氛围,强化培训、提升素质,发展中介、培育市场,发挥优势、拓展基地,走出了一条市场化运作、规模化经营、一体化服务、有序化输出的劳务品牌新路子。
一、认真分析,准确定位,积极创建特色劳务品牌 劳务品牌作为做大做强劳务产业的核心和关键,应根据当地自然特点、人文环境、生活习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劳务输转状况以及市场需求而科学定位。“金张掖宣化金瓦刀”劳务品牌兴起于高台县宣化镇。宣化镇建筑业起步早、发展快,上世纪70年代末,该镇农民许会业、赵国福等不甘贫困的社队能人组织劳力“走西口”搞副业,悄然揭开了搞活农村经济 1 的序幕。他们紧跟时代变革的步调,“招兵买马”转战四方,由集体小队逐步发展为乡镇企业,书写了“亿元乡”的辉煌历史。随着市场的拓展,1995年宣化建筑集团成立,从此宣化建筑业风生水起,有2户2级资质建筑企业,5户3级资质建筑企业,年产值在200万元以上的建筑队20多个,建筑企业全年可完成产值8000多万元,施工工地遍布河西走廊,在全市也小有名气。为了进一步做大做强劳务产业,尤其是依托建筑业优势打造劳务品牌,使劳务输出向品牌化、专业化、规范化方向发展,2007年3月,县上指导宣化镇趁热打铁,依托建筑业优势推出劳务品牌,委托张掖市商标事务所向国家商标局申请注册“金张掖宣化金瓦刀”品牌,在全市劳务领域捷足先登,不仅得到了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也为当地以建筑业为主的劳务经济注入了一支“强心剂”,从此,“金张掖宣化金瓦刀”这面旗臶树立在了高台大地上,将高台建筑业推向更广阔的市场,为走以品牌占市场、增收入的劳务输转路子奠定了基础。而“陇原高台爱心家政”,是由高台县妇联专门抽调人力赴北京开展调查回访工作,召集在京家政服务员举办座谈会,了解她们的工作、生活情况,工资待遇及今后打算,并多方协调,在提高家政服务员薪酬待遇、维权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后,于2007年8月在北京富平学校的协助下成立了高台县在京家政服务员妇委会和维权站,聘请富平学校常年驻校的2名法律工作者担任维权站顾问,实现了外出务工妇女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发展;为了打响家政服务品牌,2007年9月,高台县妇联与县劳动局联合注册了“高台 2
爱心家政”劳务品牌,从而为劳务输出工作走品牌化的路子打好了基础。
二、加大宣传,营造氛围,牢固树立劳务品牌意识 “酒好也怕巷子深”。再好的劳务品牌,如果不宣传的任其发展,品牌的带动作用和延伸效应有可能就被弱化,为了逐步把“金张掖宣化金瓦刀”、“ 陇原高台爱心家政”品牌打造成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的知名劳务品牌,高台县人社局、高台县妇联和宣化镇党委、镇政府在积极申报注册的同时,精心设计、包装、宣传“金张掖宣化金瓦刀”、“ 陇原高台爱心家政”品牌。一是积极筹划,把宣化及全县的建筑业从改革开放后的起步、发展、壮大的创业历程制作成专题片,大力宣传建筑业领域近几十年取得的辉煌成果,充分展示勤劳勇敢的高台建筑工的精神风采和能工巧匠们的精湛手艺,凸现“金瓦刀”的独到之处;二是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新闻媒体,对外大力宣传推介“金张掖宣化金瓦刀”、“ 陇原高台爱心家政”劳务品牌,大力营造培育劳务品牌的舆论氛围,使打造劳务品牌的工作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三是充分利用招商洽谈会、项目衔接会、座谈联谊会、工作安排会等各种会议以及参观学习考察的机会,加大“金张掖宣化金瓦刀”、“ 陇原高台爱心家政”劳务品牌的对外宣传和推介力度,使各级领导及新闻媒体、厂矿企业、社会中介机构等对高台县妇联和宣化打造劳务品牌的工作给予大力关注和支持。四是坚持点面结合,引导务工人员树立打造品牌的主流意识。坚持对从事品牌劳务取得可观收益、有一定 3
知名度的务工人员进行多渠道、大张旗鼓地宣传,通过对比效应,典型引路,帮助广大务工人员更新观念,树立市场意识和品牌意识,使其充分认识到在品牌的“包装”下可以获得更多的就业空间和更大的经济效益,变盲目流动为提高专业技能、加入品牌劳务队伍的自觉行动,逐步在广大劳务人员中尽快形成“要想富,搞劳务”和“要想稳定致富,依靠品牌劳务”的共识,使打造劳务品牌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让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投身到打造劳务品牌和保护劳务品牌的行列中。五是全县上下进一步增强创建品牌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坚持把打造劳务品牌、发展劳务经济摆上重要位臵,提上重要日程,纳入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常抓、常议、常过问,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一班人协调配合抓,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合力。至目前,全县共发放《劳务指南》3万多册,编印高台劳务80多期,制作永久性宣传牌65块,刷写固定性标语4000多条,散发资料5万多份,召开各种会议610多场次,播放劳务新闻120多期。
三、强化培训,增强素质,努力提高品牌带动竞争力 随着市场经济的繁荣,各行业对劳务动者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只有不断提升劳务品牌的实力,它才能不断发展。劳务品牌的效应,最终要通过劳务人员来体现,没有一支技术过硬、素质优良的劳务人员队伍,就不可能打造出知名的劳务品牌,为此,高台县确定了“培训育品牌、品牌拓市场、市场促就业”的劳务发展思路,狠抓劳务人员的技能培训。按照“先培训,后输出”的原则,对外出务工人员进行技能培训。一是 4
在用工企业的需求上做文章。坚持“求精求专、面向市场、发挥优势、扩大规模”的原则,根据用工企业需求,积极组织外出务工人员参加电焊、电工、建筑、家政服务等六大工种专业的技能培训,以“订单”培训的方式满足企业对务工人员专业技能的要求。二是在提高务工人员技能上下功夫。以职业技能培训为重点,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的原则,注意开展培训周期短,技术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的工种培训。培训中做到了四个结合,即技能培训与群众需求相结合;技能培训与市场需求相结合;技能培训与转移输出相结合;技能培训与特色品牌相结合,不断提高务工人员的综合素质,增强品牌劳务的质量,增加市场信誉度,扩大劳动品牌的市场占有率,提高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三是在培训方式上求突破。为了进一步形成“以培训促输转、以技能促就业、以品牌打市场”的工作格局,我县积极探索,努力创新,去年探索出了“乡村组织、职业中专培训、劳务办监督检查”的培训模式。打破了以往只有乡镇培训机构负责培训,师资力量弱,培训质量不高拘限,改为乡镇培训机构只负责培训人员的组织和管理,由职业中专组成6人的农民工培训小组,专门负责农民工的授课和各类培训资料的整理,县劳务办负责监督检查的方式,提高了培训质量和就业竞争力。四是在培训领域上求拓展。为了增强返乡农民工的创业能力和适应市场变化、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使更多的“打工者”成为“创业者”,对有资金、有技术、有创业愿望的返乡创业人员,组织开展创业培训,提高其创业能力,促进经济回流,发展地方经济,带动当地农村富余劳动力就 5
近就地转移就业。至目前,全县共举办技能培训班4期8132人,其中建筑砌筑工511人,计算机操作员200人,务工人员都拿到了职业资格证书。通过培训,外出务工人员的素质有了明显提高,他们也以技术过硬、诚实守信、勤劳吃苦的优秀品质在各劳务基地占稳了脚跟,树立了宣化务工人员的良好形象。
四、培育载体,市场运作,积极促进培训输转相结合 为了加快劳务输出的市场化运作步伐,走“政府引导、劳务能人带动、劳务中介和劳务经纪人组织输出”的路子,达到以培训促输出,以输出带动培训的目的,我们采取多种措施,不断发展壮大劳务能人和劳务经纪人队伍,进一步培育壮大市场载体,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劳务中介市场行为。充分发挥劳务中介机构门路广、反应灵、信息多、行动快的优势,把“劳务中介”和“ 劳务基地”有机联系起来,建立了资源共享、有序竞争的输出机制,搭建起了市场需求与市场供给的对接平台,合理配臵劳动力资源,使劳务输出由政府推动向市场化运作转变。至止前已发展劳务经纪人268个,发展劳务中介机构10个,其中有3个被评为市级星级劳务机构。
五、发挥优势,提升服务,积极拓展劳务基地和范围 发挥品牌优势,按照“量上发展、质上提高、打造品牌、争创一流”的工作思路,通过政府引、劳务经纪人送、能人带等多种方式,进一步拓宽劳务输出的基地和领域,在巩固好已建起安西、嘉峪关、酒泉、山丹、民乐、高台等6个较为稳定的常年性建筑业劳务输转基地的基础上,鼓励能人开辟新的劳 6
务基地,做到输出一批、巩固一批,建立一个点、发展一大片,使全县劳务输出工作向有组织、规模化、成建制方向发展。一是拓基地。高台县人社局及各乡(镇)层层成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办公室,积极选派经验丰富,协调能力强的青年干部长期进驻深圳、北京等劳务基地,搜集用工信息,扩大劳务订单,有计划、有组织地输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了劳务输出工作的组织化程度。同时,积极打造“金张掖宣化金瓦刀”商标和“陇原高台家政服务”等劳务品牌,全面加强与省内外用工企业的沟通联系,与经济实力强、用工信誉好、就业岗位多的北京、天津、浙江、新疆等地大型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劳务协作关系,至目前开辟省内外劳务基地83个,切实拓宽了全县外出务工人员的就业渠道。二是搞服务。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了“信息收集、基地考察、用工洽谈、组织招工、教育培训、签订合同、专人护送、跟踪服务”的工作流程,通过跟踪服务,有力地保护了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做到了让务工人员安心,家长放心。三是抓监督。为了维护劳务人员的合法权益,我们进一步加强了对劳务中介机构的监管力度,联合劳动监察、公安、工商等部门进行了专门的中介机构清理整顿,对超收职业介绍费、提供虚假用工信息等行为的进行了严肃查处,对管理不规范,制度不健全的中介机构限期整改,并要求将各项制度、收费标准、监督电话和各类证照上墙,对务工人员反映的问题及时向企业负责人反馈协调解决,避免劳资纠纷发生和矛盾激化,维护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
六、合理流动,有序输转,充分发挥品牌带动效益
劳务品牌是扩大劳务输出规模,提高劳务输出效益必不可少的“绿卡”和名片。近年来,随着劳务输出规模一年比一年大,人数一年比一年多,成效一年比一年好,我们坚持以“适时、适地、适才、实际、实用、实效”为基本原则,加强对外出务工人员的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务工人员素质,增强品牌劳务市场竞争力,整合相关行业信息,指导外出打工者有序流动,从而使劳务输出由纯体力型向职业技能型转化,产生良好的品牌效应,获得更多的市场就业机会。至目前共输出农村剩余劳动力19.8 万人次,其中每年品牌带动输出1.4万人次左右,实现劳务收入达10.15亿元,劳务品牌的贡献率达60%以上。
第五篇:济南公交:做好公交服务 精心打造服务品牌(定稿)
济南公交:做好公交服务 精心打造服务品牌山东省济南市公共交通总公司紧紧围绕企业的全面发展,以营运服务为中心,以创服务品牌为重点,有效地促进了企业的全面发展,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截至目前,该公司有营运车辆4058部,公交线路 176条,线路长度 3530多公里,每天平均运送乘客 206万人次,城市万人拥有公交车 14.5标台,人车比为 2.65:1,乘客满意度达到 85%以上,公交的社会分担率达 21%。这些指标,在全国同类城市处于领先水平。
自 2006年以来,总公司先后荣获“ 全国城市公共交通文明企业”、“全国十大见义勇为好司机评选单位奖”、“全国‘安康杯’竞赛优胜企业”、“省级文明单位”、“山东省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山东省思想政治工作优秀企业”、“山东省城建行业文明服务规范管理先进单位”、山东省“百姓口碑最佳荣誉单位”、“市级文明单位”、“济南市文明行业”、“济南市文明窗口”等荣誉称号和中国质量协会颁发的“中国用户满意鼎”。同时,还有一大批公交车和部分线路被评为济南市“文明公交车”和“文明公交线路”。济南公交的工作还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各级领导的好评。今年3月份,中央领导在接见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时,对来自济南公交总公司的全国人大代表吴倩说,你们济南公交办得好,是一个品牌。这对济南公交总公司员工更是极大的鼓舞、勉励和鞭策。高标准高起点谋划发展是创建公交品牌的战略需要
济南市公交总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薛兴海认为,品牌是核心竞争力,是创新的重要体现。一个企业要想在市场中不断提高竞争力,就要不断创新,必须要有自己的品牌。济南公交创建品牌,要紧紧围绕省会发展的大局,准确把握公交行业的定位。公共交通是城市的重要基础设施和社会公益性事业。公交总公司作为提供重要公共服务产品的市属企业,在省会发展中承担着重要的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公司领导班子不断深化对公交事业重要性的认识,围绕全市发展大局把握企业发展定位,把完善省会功能、服务省会经济、满足市民出行需求作为首要责任,在服务大局中抓住机遇加快发展。近几年,适应济南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的新形势,公司坚持公共交通事业与城市经济、城市建设协调配套的方针,积极实施大公交工程,按照“道路修到哪里,公交线路就通到哪里;小区建到哪里,公交车就开到哪里”的目标,加快公交事业发展步伐。近年来,公交线路新增 50 多条,公交车辆增加1500辆,年客运量达到 7.4亿人次。国家提出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战略后,公司制定了“到 2010年基本形成以大运量快速公共交通为骨干,普通公共汽(电)车为主体,其它公交
方式为补充,城区公共交通与对外交通紧密衔接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努力为“发展省会经济、建设美丽泉城”作积极贡献。
创建公交服务品牌,公司坚持瞄准全国一流水平,高起点谋划企业发展思路,切实达到品牌的标准。公交事业要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必须坚持高标准、高起点,瞄准全国一流来谋划企业发展。一是高起点规划。通过认真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编制了“十一五”发展计划和中长期规划,提出建设“一流管理、一流人才、一流服务、一流企业”的发展目标。二是高标准建设。为提升济南市公交发展水平,在北园大街快速公交(BRT)项目建设中,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经验,聘请巴西、美国等国专家帮助规划和指导,使济南市快速公交达到全国一流水平。美国能源基金会对此高度评价,将济南列为在中国首个BRT推广项目示范合作城市。BRT一号线开通以来,运行情况良好,受到市民的好评,也得到各级领导的高度关注。省和济南市主要领导曾前往BRT考察,并乘坐快速公交车,对济南快速公交给予了高度评价。三是高水平管理。根据公交事业发展的需要,公司把增强创新能力,提高管理水平作为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制定了科技兴企战略,召开了首届科技大会,着力提高公司的创新水平。公司还在全国公交企业中率先成立了公共交通科学技术研究院,并承担了国家863计划课题研究项目,为提升管理水平,实现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是创建公交品牌的重要途径
公共交通是城市的重要设施,是展示精神文明的重要窗口,在省会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承担着重要的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在维护省城稳定、发展省会经济、建设美丽泉城中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在济南市委、市政府的关怀和市建委、市政公用事业局的领导下,济南公交有了飞速的发展。但是,面对迎接 2009 年全运会的新形势、新任务,公司领导不断更新服务理念,提升思想境界,他们决心以崭新的形象服务全运会,为促进省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山东是礼仪之邦,是儒家思想的发祥地。作为窗口行业,公司班子成员认为,儒家思想对公交的服务工作有着重要影响作用。今年4月份,公司组织编印了《公交论语》,把儒家思想和公交服务紧密相结合,融入到公交服务工作中,使公交服务进入了一个新的境地。品牌是影响力,是乘客对公交服务信得过的标志。济南公交作为一个品牌,公交服务必须要上新水平、上新档次,要在全市窗口行业起表率、示范作用。他们紧紧围绕提升思想境
界、创新服务理念这一主题,查找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制定出新举措,使公交服务更加完善规范。
公交服务要适应加快发展、率先发展的要求,必须坚持高标准、高起点,瞄准全国一流。要通过这样的服务,展示济南公交良好的形象,让人们在外国人面前说中国人好,在中国人面前说山东人好,在山东人面前说济南人好,在济南人面前说公交人好。
服务是公交企业永恒的主题。服务质量如何,既是对公交行业整体素质的检验,也是城市文明程度和道德水平的体现。这些年来,在服务方面济南公交一直在坚持创新。在企业,全面推行了“星级管理、星级服务”制度,将公交的社会效益和社会责任、企业的追求和职工的追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为职工搭建了争先创优平台,为企业加强管理、提高服务质量提供了一个有力抓手。在这个基础上,又开展了“争当星级驾驶员、争创星级线路”活动。“争当星级驾驶员、争创星级线路”活动,就是把服务质量按不同内容,分解为若干项目进行检查,实行百分考核。按照考核的分数定级挂星,与每个驾驶员的工资效益直接挂钩。星级驾驶员不搞“终身制”,实行动态管理,每月进行检查考评。公司定期在市区公交站点、IC卡发售处设立评议台,在济南公交网开设公交服务质量评议栏,并通过12319 服务热线和公交热线,让市民对每条线路的服务质量打分,依照乘客的满意度确定驾驶员的星级。星级服务不仅决定一线驾驶员的效益,而且对分公司、车队以及修理工、保洁员的收入也有直接影响。这样,就形成了“机关为基层、后方为运行、全员为乘客”这样一个全方位、立体化的服务机制。为了适应形势发展需要,不断完善这项制度,公司每年都对星级标准和管理考核标准进行升级,每年一个新台阶。
这项活动,充分调动了广大驾驶员的积极性,他们经常利用业余时间自学哑语、英语。95路驾驶员王茂国从没有学习过英语,他拜会英语的人为老师请教辅导。下班后,在家照着光盘练发音。为了不影响家人休息,就到马路边的电线杆灯下背诵单词。他刻苦学习在关键时候还真派上了用场。一次,一个外宾乘公交车找不到要去的地方,王茂国就用学到的简单英语,跟这位外宾对话,帮他解决了难题。这位外宾没想到,中国的巴士司机还会说英语,连忙竖起了大拇指。王茂国由于平时服务周到,又能用英语、哑语接待不同乘客,连续 6个月被评为五星级驾驶员。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
在“双争”活动促进下,广大驾驶员坚持文明服务、礼貌服务、规范服务、诚信服务,受到社会的赞誉和乘客的好评,出现了很多突出、典型的例子。今年上半年,驾驶员挂星
率达79.7%以上。其中,四星级以上驾驶员1129人次。在 170多条线路中,有105条线路达到星级线路的标准。职工的服务意识明显增强,服务质量明显提高,乘客对公交的满意度由去年的80%上升到85%,投诉率下降 24.4个百分点。济南公交星级管理,星级服务的经验引起了全国同行业的高度关注和建设部领导的认可,先后在天津、石家庄、昆明、苏州等城市召开的全国公交会议上受到好评。今年以来,全国有两个公交行业会议在济南召开,还有20多家公交企业前来观摩学习,这不仅是对济南公交的认可,也为济南市争得了荣誉。强化员工队伍建设是创建公交品牌的保障措施
公交总公司领导班子有一个共识,品牌建设是企业发展的战略需要,品牌是软实力,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总抓手。创建品牌,最根本的就是要强化员工队伍建设。只有内强素质,才能外树形象。员工队伍的素质,是品牌的根基。在企业,员工是决定性的因素。作为公交企业,要做好服务工作,提升员工素质至关重要,只有员工队伍的创新,才能带来服务质量的创新和提高,也才能为创建品牌奠定坚实的基础。加强对员工的培训教育,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努力做好服务工作,当好窗口行业的排头兵,让济南公交这个名片在济南、在山东更靓丽。公司一直坚持把建设学习型企业与搞好系列专题教育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为了切实搞好对员工的培训,专门成立了培训中心,配备了专职机构和师资人员,购置了培训器材,公司编写的培训教材由交通出版社出版了“公交员工培训教材丛书”。根据员工的工作实际,制定了不同人员的培训计划。对新招的员工,实行岗前培训。对原来的人员,实行岗位脱产培训。培训的内容,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突出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凝聚人心,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士气,以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达到全面提高员工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素质。同时,结合行业特点和企业实际,学习企业文化以及有关服务常识和规范。培训结束后,对学习情况进行考核测评,并与参加学习人员单位和本人的效益挂钩。去年,培训员工 6500余人次。今年上半年,培训员工2975人次。在岗人员培训覆盖率达到 90%以上。通过培训,加强了企业文化、职业道德和科学文化知识教育,使企业精神、经营理念、核心价值观和服务理念融为一体,提高了员工的综合素质,为企业发展铆足了后劲,为做好服务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孔庆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