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练员对篮球运动员心理状态的影响及提高对策(前期文章)

时间:2019-05-14 07:25: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教练员对篮球运动员心理状态的影响及提高对策(前期文章)》,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教练员对篮球运动员心理状态的影响及提高对策(前期文章)》。

第一篇:浅谈教练员对篮球运动员心理状态的影响及提高对策(前期文章)

浅谈教练员对篮球运动员心理状态的影响及提高对策

关键词:篮球运动员

心理状态

正常发挥

对策

篮球运动是一个需要身心共同参与的体育项目。在比赛过程中,不仅要求运动员在技术和战术运用上有出色的表现,而且要有高昂的斗志与奋勇拼搏的精神。如果运动员没有过硬的心理素质作保证,就会出现运动员情绪异常、动作变形、注意力不集中等反常现象,从而影响运动员及整个球队的正常发挥。因此教练员在平时教学、训练和比赛中对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能力,由于运动员心理状态的调控是一个长期积累的系统工程,它是通过日常训练、生活学习、比赛过程(前、中、后)体现出来的双边互动的体育活动。本文就教练员对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心理影响进行分析,并提出教练员应如何进行调控的几点对策,希望对喜爱篮球的同行们有所帮助。

一、篮球训练和比赛中教练员对运动员心理状态的影响

通过对平时篮球教学、训练和比赛的分析,教练员对运动员心理状态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积极性影响、消极性影响和对抗性影响等几个方面。

1.积极性影响主要表现在:无论是赢球或输球,教练员都保持着必胜或稳定的情绪,而且始终抱着充分信任运动员的态度,控制运动员的情绪,从而会使运动员建立充分的信心,始终按照教练员的意图控制自己情绪、执行战术方针,最终夺取比赛的主动性。

2.消极性影响主要表现在:教练员对比赛过程没有清醒的认识,对优势情况无居安思危,对劣势情况过分紧张、手足无措,对比赛的指挥、运动员的言语态度和自己的情绪失去了控制。取得优势时,运动员骄傲、轻敌,注重个人表现,不认真对待比赛与对手;处于劣势时,运动员在场上找不到正确的破敌方法,同时受教练员的感染,情绪紧张,阵脚大乱,常常使有利的比赛变得非常被动。

3.对抗性影响主要表现在:比赛中不论是优势还是劣势,教练员始终不信任运动员,不满意运动员的表现,尤其对运动员偶尔的失误不能正确对待而无故换人,这不仅影响运动员的正常发挥,而且会促使运动员产生逆反心理和对抗情绪。与此同时,还会对其他运动员造成心理上的紧张感,注意力将不是集中在比赛和对手上,而是关心自己的一举一动是否会招致教练员的责备。这不仅限制了运动员创造性的发挥,而且会严重影响比赛成绩。

二、提高篮球运动员心理状态并产生积极性影响的对策

1、修身养性,师表当先

教练员在比赛中的言行举止是靠日常对自己性格、知识、素质等方面的不断完善来体现的,在“六种角色”和“一种类型”的基础上注重为人师表的优先地位。六种角色为:冷静果断、机智勇敢的“军事家”;敢于创新、敢于探索的“幻想家”;科学训练、以人为本的“教育心理学家”;能言善辩、头脑敏锐的“演说家”;关心体贴、互帮互助的“父母与朋友”;组织有方、系统策划的“行政管理者”。一种类型即兼民主与独断为一体的混合型教练员,这种教练员提倡教练员之间、运动员之间、教练员与运动员之间是一种民主、竞争的关系,在比赛与日常生活训练中要有严格的要求作保障。

2、点滴积累,尊重情感

教练员在日常生活与训练的实践中,对运动员兼有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两个方面的特点要有深刻的认识,从而既要采取科学的训练方法去挖掘运动员的潜力,又要善于与运动员建立形成一种稳固直接的情感联系,在互相尊重、以诚相待的前提下“零距离”沟通.同时要有耐心,注重细节,倾听队员的诉说,使运动员真正归属于球队.

3、统领全局,运筹惟握

教练员的临场指挥是在对比赛局势的观察判断的基础上,做出的具体、合理的指导行为。教练员指挥的直接手段是暂停和换人,是在对己方、对方与比赛的实际情况的通盘考虑下统筹规则组织的。暂停的时机一般应考虑比赛进程、本队发挥、队员思想与行为、对方策略与变化以及特殊比赛情况等原因,要求教练员要沉着冷静,留给队员议论的时间,语言简练,一针见血,具体肯定,注意实效;换人的时机主要考虑队员情况、己方改变战术打法、对方换人、重点攻防、保存暂停次数、利用换人传递教练员意图和有意识培养新人等因素,换人要有目的性、针对性,对换下的队员要热情鼓励,不能把换人作为惩罚运动员的手段。指挥是否成功,既要依赖于教练员的经验、学识,更要依赖于教练员的分析和判断,准确的判断分析。

4、情态安稳,指挥若定

教练员是全队的主帅,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将直接影响运动员的心理状态。若要实现积极影响就要做到:认真观察,冷静思考,抓住战机,果断决策。教练员的言、情、意、行对运动员的心理状态影响很大,语言:话语和声音信号,具有指令性、清楚、震撼和醒示作用;手势:手势信号简单、易懂,是在乎时训练中的约定,以便于传递信息;眼神:用眼神传达教练员的想法,使运动员不仅能得到启示还要有所鼓舞,以神表意;情绪与姿态:教练员的情绪与姿态是教练员内心世界的晴雨表,表现了教练员心理的不同想法,但应注意对运动员的不满和自己过于不安的神态表露,要始终镇定自若。

5、正确归因,赏罚有度

教练员对运动员比赛心理状态的影响还在于赛后是否对运动员比赛行为做归因,避免归因的错误与偏见,即社会知觉者或观察者(教练员)偏离和系统曲解正确标准的归因过程。社会认知理论认为,归因是人们对个人或社会行为的原因的分析或推断,其产生原因在于活动者本身,或者在于环境,或两者都是。教练员只有站在客观立场上根据运动员自身、比赛条件、自己指挥等多方面情况做全面系统的归因,并培养运动员自我正确归因的习惯,然后形成沟通,才能形成对运动员比赛行为的正确分析与合理推断.同时结合这种正确的归因要对运动员适当“赏罚”,即在不伤害运动员自尊心的前提下,鼓励与批评适时、适度,避免运动员形成过分骄傲或自卑的心理倾向。

在篮球训练和比赛中,教练员对运动员心理状态影响的合理调控是一门重要的篮球教学艺术,而研究提高篮球运动员心理状态并产生积极性影响的对策,有助与一支球队形成稳固的队内人际关系,队员敢打、敢拼、敢于创造,能在集体利益至上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能力,因此球队会形成强大的力量战胜对手;反之消极性影响和对抗性影响不论对运动员个性培养,还是球队战术风格形成都有负面效应,在教学、训练和比赛中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视。

[参

献] 王新胜、题云飞:《竞技心理训练与调控》[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年 叶国雄、陈树华:《篮球运动研究必读》[M]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2年 钟毅干:《社会行为研究——现代社会认知理论及实践》[M]湖南教育出版社 刘玉林:《篮球运动员心理训练方法初探》北京体育学院学报1998年

第二篇:心理动力素质对于篮球运动员的影响

心理动力素质对于篮球运动员的影响

黎 明

福建师范大学涵授专升本学号:208A00701001

摘要:结合篮球运动项目的特点,对影响篮球运动员在比赛中心理状况的因素—心理动力素质进行分析与研究,并提出相关的心理训练方法,强调心理训练在篮球运动中的重要性。帮助运动员增强自我调整和控制能力,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投入比赛,这对取得优异成绩,有一定的积极性。关键词:人格、心理素质、心理动力素质

1.前言

篮球运动属于集体配合项目,在比赛中当两个队在技战术水平相当的情况下,就是运动员全面综合素质的较量,意志品质坚强,心理素质过硬的运动队往往能够取得最后胜利。可以说每个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好与坏,直接反映出团队的整体战斗力,篮球运动是斗智斗勇的竞技比赛项目,场上情况瞬息万变,优秀篮球运动员必须根据临场情况随机应变,合理地组织各种进攻战术,积极贯彻教练的意图。因此作为一名优秀的篮球运动员,不仅要有较高的运动技术水平和良好的身体素质,而且要有良好、稳定的心理素质,培养运动员良好的心理素质是运动训练过程中一项不可少的内容。“人格因素”是心理素质的动力素质。当前许多研究表明,心理素质好坏与个人的“人格”因素有密切关系,为此,运用“人格”的理论研究成果,可以探讨我国篮球运动员心理稳定性规律,克服比赛紧张的心理状态,为选拔和训练优秀运动员提供理论参考。

2.人格的界说

人格一词在涵义上有三种解释:一指人品,与品格同义,是社会上的一般解释;二指义务主体之资格,是法律上的一般解释;三指人的个性,与性格同义,是心理学上的解释。由此观之,在心理学上虽一直沿用人格一词,惟就其所表达的确切意义而言,称之为性格似较为妥切。人格叶一起是心理学上的重要主题之一,但历来心理学家给予之界说,颇不一致,原因是不同的理论学派,对人格有不同的看法。《现代心理学》对人格(Personatity)一词界定为:人格是个体在对人对己及一切环境中事物适应时所显示的异于别人的性格;个体的性格,系在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下,由逐渐发展的心理特征所构成;而其心理性表现为行为时,则具有相当的综合性与持久性。此一界说,在语意上仍然有欠明确之处,尚须进一步补充说明:《心理学》——学习与应用认为:“较通俗的说法是:人格也称个性,是人为的特点的一种组织,人有表现于外的给人印象的特点,也有外部未必显露的,但可以间接测得和验证的特点。这些稳定而不同于他人的特点模式,使人的行为带有一定的倾向性。它表现了一个人由表及里的,包括身心在内的真实特性,这就是人格。在心理学上,人格可定义为: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性,它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进在能力、气质、性格、需要、动机、价值观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是个体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身心组织。

2.1人格与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是中国的本土化概念,人格西方心理学中常用的概念,关于心理素质和人格的关系。以前也有人探讨过,有些人直接把心理素质看成是人格,比如刘晓陵等认为心理素质就是人格或个性。刘华山认为,心理素质就是个性心理品质的在人生活实际中的综合表现。还有人则认为人格只是心理素质的有机成分,如钱含芬等认为心理素质是一个由心理能力素质(智力素质)、心理动力素质(人格因素)和身心潜质三个亚系统交互作用的,动态同构的自织系统。

3.人格因素与篮球运动的关系

竞技篮球的竞争,不仅是身体机能、运动技术、战术水平、智力因素的抗衡,也是心理动力素质人格因素的较量。事实表明,智力因素并不能决定一切。人格因素对竞赛过程的直接制约和影响,主要表现为它对比赛过程的动力作用和调节作用。一场激烈的篮球比赛,无处不体现出人格因素的影响。如在比赛中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和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受来自对方,裁判和观众等外界环境的干扰;在比赛中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发挥应有的水平和能力,及时摆脱焦虑、急躁、泄气都是取得比赛胜利的关键。一只球队在比赛中难获佳绩,可以发现许多原因:球员的培养和使用不当,训练的方法与质量存在问题等,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在平时对运动员的心理素质训练欠缺,运动员在比赛中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人格”素质水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种。

3.1 比赛规模、性质及比赛任务产生的心理压力

比赛规模大且赛事重要时,人们对比赛的结果期望值较高。“人格”水平低下的运动员就过多地考虑比赛的重要性以及是否完成任务带来的后果,往往出现过分激动。每次大赛前的准备期,运动员的技战术水平和身体状态。已进行了充分准备,不会再有过大的波动。但如果运动员过度兴奋,情绪的细微变化就会减弱对神经系统和中枢的调节活动,导致竞技状态大起大落,从而影响到比赛结果。赛前过分激动也与运动员的训练水平、比赛经验和比赛动机、自控能力以及意志力等有关。处于这种状态的运动员主要表现为焦虑、惊慌、过早兴奋、甚至有害怕,注意力不能集中、心律加速、呼吸急促、口渴等现象。“人格”水平较低的篮球运动员还可能出现盲目自信,缺乏正确的自我评价,对即将来临的比赛的困难和复杂性估计不足,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力量。这种心理状态下的运动员看起来好像很兴奋,但不够沉稳不能冷静思考;对困难不以为然,不动员自身全部力量不克服困难,在比赛中一旦遇到挫折或逆境,情绪便一落千丈,束手无策,进而放弃比赛。

3.2 对比赛场地的喧闹环境产生的不适应

篮球比赛场地和环境等方面的变化,以及观众倾向性的噪声、谩骂等不礼貌行为,媒体的宣传压力,都会使“人格”水平低下的运动员精力分散,产生急躁和反感情绪,从而直接影响技术和战术水平的正常发挥。3.3竞赛中比分对运动员情绪的影响

篮球运动不仅具有激烈性,而且还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在双方快速防反转换中会呈现出暂时的缘分领先、相持、落后等不同情况这些都将直接干扰和影响运动员的情绪,比分越接近、比赛越临近结束、球场上气氛越紧张,对运动员心理的冲击就越强烈。在比分领先时,本方运动员容易陶醉,情绪兴奋水平过高,从而导致知觉能力下降,动作变得呆板和不协调,给对方以可乘之机,致使反胜为败。在比分落后时,又想尽快扭转局势,“人格”水平低下的运动员极怕自己失误,又埋怨别人失误,相互之间产生消极情绪造成技术、战术的配合不好,不

能抓住战机扭转局势,反而越打越糟。在比分相持和决战阶段,这些运动员思想过于集中,造成精神紧张、思路狭窄,往往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失误。另外,由于战局接近尾声,运动员的心理压力增大,赛场上出现要负责任的处理球行为,情绪上的拘谨导致行为上的犹豫,往往越怕失误越出现失误。3.4 双方实力对比对运动员的影响

对手较强,实力较差一方的队员往往人产生“畏敌”心理,对胜利缺乏信心,对克服困难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临场表现出斗志不高、动作不果断、束手无策等现象。对手较弱,又容易产生轻敌的心理,如在临场比赛比较顺利时,“人格”水平低下的运动员往往表现为防守不积极,进攻中处理球随便,若遇到困难,特别是全队处于落后被动局面时,他们可能会产生急躁情绪,防守容易犯规,进攻上会失去正常节奏,从而成功率降下低。与对手实力相当时,容易产生想赢怕输的心理状态,主要是怕自己在比赛中发挥不好而影响全队的胜负,对如何克服困难想得少,顾虑重重,怕这怕那,致使行动不果断和反应迟钝。3.5 裁判员的判罚以及队友犯规失误的影响

裁判员错判、漏判,会激怒受损方运动员从而影响技战术的正常发挥。而运动员尤其是本方主力运动员犯规较多时,“人格”素质水平低下运动员的情绪往往受到干扰,表现为沮丧或浮躁,造成技术动作变形,战术配合不协调,从而使本队在比赛中处于不利局面。

4.加强心理训练,提高篮球运动员心理动力素质水平

心理训练是运动训练重要内容之一,它对培养运动员稳定的、良好的心理动力素质,促进训练质量的提高,以及在比赛中发挥出较好的运动技能水平,创造优异的成绩有重要意义。可以有效地解决运动员在比赛中暴露的问题。4.1 集中注意力训练

集中注意力的训练是一种主要的注意力调节方法,集中注意力是指:人的身心倾向于某个目标,不分心,不受各种内外界因素的干扰。实际上注意力集中能力是运动员的一项重要的心理品质。这种能力既与先天的神经系统特征有关,又与后天进行系统的有意识地训练培养有关。具体方法:1.)有意识地安排运动员在外界干扰比较严重的环境下进行训练,在平时训练中,教练员有意识地安排运动员在不利的情况下或嘈杂的环境中坚持技术训练。并要求运动员要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运动员通过意志努力,集中注意力完成技术动作通过这样的反复练习,以提高运动员集中注意力的能力;2.)在平时的训练中,有意识地培养运动员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专心致志,聚精会神的习惯,以提高运动员集中注意力的能力;3.)运用祖国传统的气功方法即调心、调息、调姿来调节人体心理与生理机能。它是一种神形并练,内外结合,整体练习的方法,对于稳定运动员参赛情绪排除外界干扰,使运动员的注意力集中于前的活动能起到重要作用。赛前进行气功练习法,可训练自己意识状态,使运动员临场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得到纠正,提高自控能力,有利于运动员在比赛中较好地发挥应有的技术训练水平。4.2握手放松法

握手放松法是根据舒尔特兹创造的自律训练法形成的一种自我心理调整方法。此方法较为简单,运动员在开始比赛之前,闭目深吸气的同时把手使劲地握起来,当手松开,这样可以减轻自己的紧张程度,调整情绪状态。这是一种在临场或比赛时较为适用和有效的方法。4.3 积极的自我暗示法

积极的自我暗示训练是运动员用自己的思想、词语对自我的心理施加积极的影响,以调整和控制情绪、意志和注意力等心理活动,从而在比赛建立良好心理状态。例如运动员在比赛中借助自我说服、自我命令等语词组成一些套语,通过默念、思维和想象,按一定的模式对自己的心理施加影响。例如:运动员在赛前感觉信心不足,可边想边默念:“我感到浑身是劲”、“我相信我能成功”等等。通过积极的暗示会使运动员增加一般无形的力量,能起到增强自信心,稳定情绪、振奋精神。从而更好地赢得比赛。

5.小结

竞技体育的竞争,不仅是身体机能、运动技术水平的抗衡,更重要的是心理动力素质“人格”的较量。篮球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影响比赛的技、战术水平的发挥,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取得比赛胜利的关键。心理素质的好坏与运动员的心理动力素质有密切关系。

在加强篮球运动员技术训练的同时,应与心理训练紧密地结合起来,将心理训练融会于技术训练之中,提高运动员的心理动力素质,培养具有控制自己心理稳定性的能力,使之在比赛中始终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发挥自己应有技术训练水平,以取得优异的成绩。

参与文献: 1. 郭亨杰,《心理学》学习与应用[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P35 2. 张春兴,现代化心理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P449 3. 张大均,论人的心理素质[J].西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2003(8)4. 王志军,张克仁等 情商与排球运动员的心理素质训练[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5(3)

5. 张铭,影响保龄球运动员心理状态的因素及心理训练方法[J].辽宁体育科技.2005(2)

第三篇:分数对初三毕业生心理的影响及对策

分数对初三毕业生心理的影响及对策

序言

2011年,济南市参加中考的学生人数是50794人,招考计划32955人。在这些人中,将有18000人“落榜”,这个“落榜”不同于一般的落榜,它并不是指孩子无学可上,而是没能上高中继续深造。这样有很多学生在少年时期就要考虑自己的出路,或去选择中专技校。第一次,分数开始对人生之路起到了影响,于是学生、家长、老师,无一不绷紧了弦,初三这一年的生活也变得特殊起来,我在辅导机构工作时日,发现众多家长不惜重金,花钱让孩子上大大小小的辅导班,或单独请老师一对一教课,把业余时间也塞的满满的。上辅导班的孩子或不屑,或凝重,或主动要求踌躇满志。为了追逐分数,学生们付出了努力,也经历了心理上酸甜苦辣的滋味。我看多了分数带给学生和家长的喜怒哀乐,我想,要通过心理学的方法让学生正确认识分数,认识自己,认识自己和分数的关系,去帮助学生调整自己的心态,争取好的分数,不给自己留下遗憾。无论分高分低,都能快乐的度过这一年,不让分数给孩子造成心灵的伤害。

所以,本论文的研究对象定义在青少年,又具体定位到了初三(面临升学、择校甚至就业)这个特殊的年龄段,主要从分数这个因素着手,重点分析分数的高低对青少年的心理产生的影响,如分数与学生自尊的关系。并根据所学的相应的心理学理论和方法,提出一些建议和对策。

一、分数与学生自尊的关系。

在整个传统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中,分数本身对学生有着不可避免的影响。而对于初三学生,高频率的考试和分数的波动,更是无时不刻不影响情绪的变化。初三学生所处的年龄段是一个非常敏感的时期,由于初三学生多数时间处在学校班级和同学、朋友的群体当中,自尊心与获得同伴和师长的认可和尊重对他们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这里,我们先讨论分数与学生自尊心的关系。詹姆斯曾在他有关自我的论述中(1890)提出过一个自尊的经典公式:自尊=成功/抱负

将这一公式运用于初三学生身上,就学生个人而言。在学生群体中自尊的基础就是分数,这个公式是否可以演变一下:

自尊=我能获得的分数/我想获得的分数(或者说群体一般平均成绩)

例如对于一个成绩优秀的学生而言(前提是他像多数学生是有进取心的),他单科考试对自己的要求是95(就是想获得的分数),而实际通过努力能得到95甚至98、100.那么他的自尊系数就比较高(>1)。同样对于一个成绩比较差的学生,他的目标是能考个及格将来进个普通的职业院校就可以,他觉得我自己每科考个60到70分就行,而实际他每科的分数也在60分与70分之间,那么他的自尊系数也在1左右,是比较好的。系数高于1太多,就容易滋生骄傲自满情绪;同样,系数低于1太多,就会有自卑情绪在里面。

通过这个公式和举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每个学生都要对分数有个正确的认识。不是分数越高对于学生自尊的维护就越好。这就要学生不单单去认识分数的意义,而要结合对自身的认知再去看待自己和分数的关系,情绪才不会过分地受到分数的影响。

知道了分数与学生自尊的关系,接下来我们再看分数是如何影响学生的自尊的。这是我接触过的一个学生。学生王鹏(化名),其父亲在某科技单位工作,王鹏性格有些内向不是很爱说话,学习上很努力,对父母的话言听计从。他在普通中学读书,成绩中等偏上,现在成绩运气好的能上普通高中。王鹏对自己的成绩很是不满意,初次见面跟他说话,发现他身上就少有青少年的活力,表情凝重。随即了解了一下他学习的历史发现:王鹏在小学成绩是班里的前3到5名,加之父母均是知识分子,他也受到影响,觉得自己本身就是好学生,成绩理所应当的比别人要好,初一成绩就不那么显得出众,他的自尊心就受到了一些冲击。一直努力效果甚微,到了初三苦苦支撑成绩才属于年级中等偏上的程度。现在的他也不愿与其他学生交往,每天对着书学习,有时还对着书发愣。他对高分数充满了向往,对成绩好的学生也从一开始的不服气,到现在,因为苦苦努力没有超越,也觉得自己不如他们,有了自卑情绪,还伴有考试焦虑。

通过这个学生我们不难看出,他对分数过高的期望一直从未能改变,这或许受家庭影响,或许受自身的因素的影响,这些影响他的因素我们暂且不去一一分析。关键是他能获得的分数在逐渐降低,所以他的自尊指数在降低,没能得到很好的维护,经过初一和初二两年的发展,从一开始的不服气到怀疑自己的能力,到现在就是觉得自己能力不行,有了自卑的情绪。

在这里我们应该帮助他正确认识分数和自己能力的关系,正确认识自己,认识分数,后文会有方法阐述。

二、分数所引发的学生焦虑情绪。

分数除了影响了学生的自尊,这属于内里的影响,可能平时表现的还不是很明显。但是对学生情绪的影响,如引发的焦虑,抑郁等情绪就表现的很明显。不仅学生自己意识到了,而且开始主动寻求帮助。

学生贾宁(化名)是一开始在QQ客服上咨询过我的一个学生,他说自己一到考试就什

么都忘了。贾宁说:老师,我是压力很大,考试前比较紧张,可是我不知道怎么回事。我物理很好,平时测验卷子基本都是满分。但是一到考试题就不会做。更要命的是发下卷子来后,他看到错的题马上就会做了。考试时觉得脑子不是空白,可就是不会做题,每一科都或多或少有些影响,只是物理显得尤为突出而已。现在他很着急,脑子很乱。不知道该怎么办,他说再这样下去他就不能考试了,甚至会担心自己晕倒。于是希望各位老师都多想想办法。

很多学生考试前都有或多或少的焦虑,因此导致的对知识一点半点的遗忘是比较正常的。一开始我只是多劝解他,已缓解他的焦虑,没什么效果。聊的多了,也发现了一些端倪,贾宁现在成绩不错,班级48名学生排名15名左右。可是他对这个成绩不满意,因为在初二曾经得过一次全班第一名,而初二的物理也是多考满分。从此,贾宁就特别在意自己的排名和分数,他觉得现在的分数和他初二时的成绩不是一个档次,每次考试他都视为一次往前迈进的机会,而随着中考的临近,他觉得机会不多了。他想在中考前的考试中成绩能飞跃一次。现在的他不光在考试前吃不下饭,睡不着觉,记忆力减退,而且每天处在惶恐之中。每天上网找些所谓的考试“方法”、“建议”“秘籍”,惶惶不可终日.对于分数盲目追求的学生(酷似武侠小说中对绝世武功的追求而走火入魔,也不考虑自己适不适合炼),我们要引导他正确的认识自身的特点,加强自我心智的认识,同时正确理解分数的含义和学习规律。否则学生迎来的不止焦虑,还会转变成抑郁,或引发偏执行为。

三、如何帮助孩子提高分数。

说到提高孩子的分数,我们通常是从学习方法入手,而这里,我从心理学理论出发,去寻找一些方法,去帮助孩子提高分数。

首先是社会学习理论与替代学习。孩子处在群体环境中,孩子很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那么我们可以从环境入手,试着去影响孩子所处的环境,去改变他的行为。根据班都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人们行为的习得有四个主要的环节。

(1)注意;别人的行为被学习者看到,或引起学习者的注意。

(2)保持;学习者模仿别人的行为。

(3)持久维持;能够独立去重复别人的行为。

(4)动机;根据相似环境的刺激,去再现习得的行为。

根据这个理论,首先青少年的行为多是靠观察习得的,另外青少年的模仿学习能力很强,也很容易受到群体环境的影响。那么我们可以多去创造成绩优秀的学生和成绩差的学生接触的机会(在小学时老师让一个成绩好的学生和一个成绩差的学生做同桌就是这个道

理)。对于初三,让成绩好的学生和成绩差的学生坐在一起已经不适合时代飞发展。青少年喜欢和有共同语言的人在一起。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说下课后好学生扎一堆,坏学生扎一堆,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应把两个差异性很强的人放在一起也不一定是很好的方式,老师要视情况而定。但是多组织学生参加励志讲座倒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方式,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初三的青少年都处在追逐偶像的年龄,要利用好,正确的去引导。听完讲座都有几个学生发奋图强一阵,只要成绩进步了,能持续下去,我们就达到了效果。

其次是自我认识与自我激励。合理运用心理方面的测验,比如测智力的瑞文推理能力测验。它是通过图形的选择去测试人的智力,虽然涉及信度和效度等因素,但是对学生还是有参考价值的。前文提到学生要结合自身的情况认识自己与分数的关系,那自然智力测验就提供了很好的数据参考。如果有的学生说自己笨,如果家长认为自己的学生就是学习的材料,就是天之骄子。我们不妨正确引导,把测验作为一份参考去说服家长,让家长不要去强求孩子,条条大路通罗马,选择适合自己的才是最重要的,才是快乐的。通过测试数据的参考和心理咨询师引导,帮助孩子正确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确立人生目标。

最后是学生的自我激励,处于毕业阶段的青少年,即便是有完善的个性,如果缺乏前进的动力,也很难实现赶超他人的目标。心理学家弗洛姆曾经提出一个著名的公式:M=V*E

M-指个体从事某项活动积极性的大小,称为激励水平。

V-指人们对某一目标(奖励)的重视程度与评价高低,对毕业生来讲,可以理解为考取目标院校(重点高中)或者取得较高分数(甚至是中考状元)后带来的巨大精神上的满足感。

E-某一特别行为会导致一个预期结果的概率,称为期望值。也就是说,毕业生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能否上升到自己的理想成绩,能否考取自己目标院校的一种可能性估计。或者换句话讲就是我们常对学生问的“你有多大把握考上XX学校”。

V和E决定了学生自我激励的程度,或者是为学生做自我激励做好心理上的准备。那么从具体行为实施上,该如何进行?可以让学生多了解目标院校,比如像在济南的话,老师可以组织班会了解山东实验中学的历史、荣誉、教学特色,状元考生,这样增加V的指数值,增加学生对目标的重视程度。达到激励的目的。

对分数引起的学生焦虑行为,可以考虑用森田疗法。森田疗法的核心是“顺其自然,为所当为”。关键还是让学生认清分数,认清自己,在心理师的指导下,顺其自然的发展,不给自己留下遗憾,摆脱焦虑、抑郁的困扰。

结语

中国的心理健康教育事业在步入21世纪后发展迅速,尤其是学校心理学在学校发展,心理咨询室在大中型医院的发展。但是这个发展速度超出了人们的认知速度,还有很多人包括家长和孩子认为心理咨询只针对心理上有“问题”的人,其实应该是针对心理上有“困惑”的人。心理咨询室犹如美容院一样的服务部门,对我们的心灵也兼具美容、养护和治疗的作用。当然,这个观念的普及,还需要心理学工作者们的共同努力。希望家长、孩子还有老师,多走进心理咨询室,共同沟通交流,为成绩进步,健康成长共同努力。

文章阐述不确切之处,欢迎指正。

谢谢指导老师,谢谢文章中提及的学生给我的帮助和支持。

第四篇:企业文化对员工心理状态的影响-中房商学院

对于企业来说,要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主动性,让员工全力以赴且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仅仅依靠物质激励难以实现,还须结合员工的心理特点,发挥精神激励的作用。因此,合作团队等文化因素对员工心理状态有着很大影响。

所谓三流企业制造产品,二流企业打造品牌,一流企业创建文化。如果企业忽略企业文化对员工心理状态的影响,在管理中只单纯追求效率和效益最大化,见物不见“人”,见利不见“人”,企业难实现持续发展,经济社会也不可能科学发展。所以对于企业来说,要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主动性,让员工全力以赴且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仅仅依靠物质激励难以实现,还须结合员工的心理特点,发挥精神激励的作用。因此,合作团队等文化因素对员工心理状态有着很大影响。

企业文化对员工心理状态的影响

企业文化的作用体现在下列两个方面:首先,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精神和企业价值观。共同的价值观使每个员工都感到自己存在的价值,而自我价值的实现是马斯洛理论中的人的最高需求。这种需求的满足必形成强大的激励。良好的企业精神和正面的企业形象对员工有着鼓舞作用,使得员工会产生强烈的自豪感和荣誉感,他们会用实际行动去维护这种荣誉和形象。

再者,企业文化有助形成凝聚力。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在企业中能形成一种团结、相互信任的和谐气氛,能强化团队意识。共同的价值观会形成共同的理想和目标,全体员工会把本职工作当成是实现这共同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得整个企业步伐一致。

员工心理到底是什么情况?

近来中国企业的发展环境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尤其是金融危机的影响仍在继续蔓延,随之而来的组织结构变动,人员裁减,薪酬调整等等一系列变革,员工心理状态的一些不良表现体现在:

第一,对物质过于追求且高于心理预期。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物质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但这种需求与自身能力间产生矛盾时,心理就容易出现问题。

第二,职场抑郁。这是职场中非常常见的,也是最为严重的职业心理健康问题。有职场抑郁倾向的员工,其身体、行为、情感和思维都会受到影响。

第三,职业倦怠。当最初对工作的新鲜感和对挑战的刺激感过后,工作会渐渐进入常态,员工或多或少都会出现一些倦怠的心理。

企业文化对员工心理状态的影响

以企业文化内涵为基础,帮助新员工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

员工与企业之间有个不断磨合的过程,包含从沟通到融入的整个过程,这个过程是企业帮助新员工适应企业文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员工渴望获取企业的真实信息,从而形成对企业的客观认识,从而来判断企业的环境&文化是否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需求。有内涵文化的企业必为员工的未来规划提供坚实的基础,这样有助于新员工更快地了解企业和了解他

能降低员工的抱怨风险和员工的挫折感。

构建以人为本、学习和合作的企业文化

首先,企业要构建“以人为本”有助于员工自身发展的文化机制,尊重每一位员工,重视员工的开放性和自主性,提供宽松的环境氛围和良好的制度保障以帮助员工发挥其能力。其次,企业要将自身建立为一个学习型的组织,不断促进企业和员工持续的学习的能力,并营造一个有利于学习的环境,造就学习型的团队和个人,从而增强员工的专业知识含量和企业的创新能力,并鼓励员工的创新型行为。最后,企业要建立合作型文化,不断培养和加强员工的团队精神,创造环境去鼓励员工与他人合作,促进团队合作的行为和精神。

企业文化通过影响员工心理状态而作用于企业全面

如前所述,企业文化不仅是企业的风气和内部氛围,更是一种管理方式,对企业的各个方面都发挥着作用,影响着企业的全局。企业文化通过影响员工理念、心理状态,决定着员工行为,最终也决定着企业命运。一般认为,良好的企业文化在以下几个方面会投射到员工心理上。

员工认同企业目标,相信企业目标已整合了个人目标,企业和个人有着较强的利益一致性;相信企业的公平性,确信自己的能力和贡献会在企业中得到正确的评价和得到合理的报酬;确信自己在企业中会拥有一定的培训和晋升等发展机会。员工对企业因信任而在心理上产生一种自豪感和归属感,对企业和同事心理上有认同感,彼此感觉融洽,乐于共事,能够相互支持和体谅。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员工思想、行为的依据,是企业实现持续发展和员工个人成长进步的精神纽带。其实质是以企业价值和企业管理哲学为核心,凝聚着员工归属感、创造性和积极性的人本管理理论。良好的企业文化,会使得员工与企业有着一致的奋斗目标,帮助员工树立主人翁意识,能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责任感和归属感,并引导员工增强风险意识、危机意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团队意识,激发员工不断积极进取。并用企业文化来约束自己的言行,用行动来维护企业形象,实现公司的良性管理,从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当下虽然企业文化被当做教科书的内容来传递,但是对于大多数中小型公司来说,对于企业文化的建设还是没能及时做好。员工除了对自身待遇、薪资关注最高外,企业文化是第二个关心点,如果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不好,或没有,那么员工很容易走掉,人才极易流失。尤其对于新人来说,如果感受不到企业文化的话,很容易就跳槽了。

第五篇:心理状态对口腔病患就诊的影响探析论文

本文作者:成凡平、武玉海、冯金兰、高赐凤 单位:市花都区妇幼保健院(胡忠医院)口腔治疗中心

口腔科门诊病人在就诊过程中有不同程度的害怕和紧张心理,较为严重者会发展成为牙科焦虑症(dentalanxiety,DA)或牙科畏惧症(dentalfear,DF)。如果能在就诊前即对这种恐惧心理给予高度关注并采取措施规避,可减少牙科焦虑症的机率,有效提高口腔诊疗效果。本文通过调查问卷就恐惧心理对口腔门诊成人病人就诊行为和服务舒适度需求的影响进行综合分析。

1调查对象和方法

1.1调查对象

抽取2011年12月在广州市花都区胡忠医院口腔治疗中心各专科就诊的病人作为调查对象,采取系统抽样法,对每天口腔各专科门诊候诊号为奇数的831名病人进行调查。纳入标准:①年龄﹥16岁;②广州市花都区常住人口,截至调查之月在当地居住>1年;③无认知障碍,能配合完成调查;④知情同意。

1.2调查内容和方法

根据本课题研究目的由调查者独立设计完成调查问卷。初稿形成后,在广州市花都区口腔治疗中心各专科选取20名就诊病人进行预调查,根据预调查结果和相关专家意见予以修改和完善,形成正式问卷。调查对象在完全理解题意的情况下,由一名经过培训的调查人员陪同自主完成调查问卷的填写。问卷内容包括人口统计学资料(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等),就诊时是否感到恐惧,产生恐惧原因,就诊行为选择,对与服务舒适度相关因素(牙钻声、出血、气味、灯光、体位)的不安反应。与服务舒适度相关的5个因素的不安程度按得分均值来计算,无所谓记0分,有一点不安记1分,较不安记2分,非常不安记3分。得分均值高即认为对服务舒适度的潜在需求高。调查1周后,随机抽取10%的调查对象在复诊时进行重复调查,对复检问卷进行重测信度检验,Spearman相关系数范围在0.73~0.86,问卷信度良好。

1.3统计分析

数据资料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卡方检验和方差分析比较不同人群的恐惧心理情况、有无恐惧心理者的就诊行为差异及服务舒适度需求,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统计有效问卷共831份,其中男性339人,女性492人;20~39岁占59.2%。受教育程度分布均匀,职业以公务员、公司职员、学生为主。自述来口腔科就诊有恐惧心理的503人(60.5%),其中男性34.40%,女性67.10%。

2.1有无恐惧心理在不同人群中的比较

恐惧心理在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受教育程度的人群中有显著性差异(P<0.05)。女性、20~39岁年龄段、大学及以上受教育程度、职业公司职员的人群中有恐惧心理的比例较高(表1)。

2.2恐惧心理产生的原因

恐惧心理产生的主要原因为害怕疼痛,占调查人群的63.3%,曾有或听说过治牙痛苦者为22.6%(表2)。

2.3恐惧心理对就诊行为的影响

有无恐惧心理对“是否先了解医生情况”就诊行为无影响(P=0.378),对“是否定期做口腔检查”及“是否按时复诊”有显著性影响(P<0.05)(表3)。

2.4有无恐惧心理者对就诊服务舒适度的需求

自述在口腔科就诊有、无恐惧心理的两组人群对就诊过程中的牙钻声、灯光等与服务舒适度相关因素的不安程度得分均值最高为牙钻声,其次是血液,最低是体位。两组人群对每个因素的不安程度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4~5)。

3讨论

病人在口腔科就诊的恐惧心理是造成DA的主要原因,DA病人在口腔疾病的诊治以及行为上会表现出敏感性增高、耐受性降低,甚至逃避治疗的现象[1]。如果医生能在病人就诊前和就诊早期干预这种恐惧心理,可避免和减少重型DA的发生。本研究共调查831名口腔门诊病人,其中有503人自述来口腔科就诊有恐惧心理,发生率在60.5%,低于Mellor[2]报道的78.67%~84.60%的研究,说明恐惧心理在口腔科门诊病人中普遍存在。503人中女性占67.1%,男女之间有显著性差异,与国内外有关DA发病女性较男性严重的报道一致[3-4],这可能与男女之间的心理差异有关。女性较男性更易焦虑、恐惧和表达情绪,但也不排除因男性隐藏和拒绝表达恐惧心理的因素。本调查中不同年龄段人群有无恐惧心理的比例也明显不同(P<0.05),20~39岁年龄段比率>高年龄段,与Udoye等[5]调查发现的DA在24~34岁年龄段人群的发生率最高等结果相似。20~39岁年龄段人群承受的工作、生活压力相对较大,对外界刺激更敏感,应该更在意和担心可能的痛苦。

不同职业、不同受教育程度人群中有无恐惧心理的比例也有显著性差异,大学以上受教育程度者、公司职员中有恐惧心理的比例较高,与辛伦忠[6]报道的DA发生与文化程度高低无关的结果不同。笔者认为受教育程度高者相对接受的相关知识和信息更多,对自己的健康情况更加关注,更担心可能产生的疼痛等,所以恐惧心理发生也相对更高。而职业为公司职员者可能工作压力相对其他人员更大,对健康的担忧也更显著,对自身的心理控制能力可能会更弱。所以口腔科医生对于就诊病人中20~39岁年龄段、女性、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群要更加重视解释和心理疏导,早期即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

大量研究证实DA除了与自身心理控制失调有关的内因外,外因主要是因害怕看牙疼痛造成[7]。本调查中恐惧心理产生的主要原因也为害怕疼痛,22.6%因曾有或听说过治牙的痛苦,9.9%因害怕医生操作粗暴,所以无痛治疗技术是减少恐惧心理的必要和关键的医疗手段,同时每次就诊的个人主观感受和对服务是否舒适的个人体验对减少恐惧心理的作用也不可忽视。

在病人的就诊行为方面,有无恐惧心理两组人群均有约50%左右会在就诊前了解医生个人情况,说明病人恐惧心理的来源与医生个人情况相关性并不大,更多的关注还是在治疗本身是否有痛苦上。两组人群在是否定期口腔检查和是否按时复诊方面表现出明显差异(P<0.005),有恐惧心理的人群中仅有32.60%表示会定期做口腔检查,明显低于无恐惧心理人群(67.40%),说明恐惧心理对病人是否会定期做口腔检查有明显影响,消除病人恐惧心理可有效提高人们定期做口腔检查的机率。但在按时复诊方面,有恐惧心理人群中60%表示会按时复诊,而无恐惧心理人群只有40%表示会按时复诊,说明对口腔科就诊有恐惧心理者更重视医嘱,更关注整体治疗的效果;但也不排除为了尽快结束治疗而遵从医嘱按时复诊的可能。目前虽然有报道认为牙科就诊频率和焦虑水平呈负相关[8],但就恐惧心理对复诊是否有明确影响的相关报道很少。

自述有无恐惧心理的两组人群对就诊过程中与服务舒适度相关的因素(牙钻声、血液、灯光、体位、气味)的不安程度得分均值由高到低的排序相同,均为①牙钻声、②血液、③气味、④灯光、⑤体位,有恐惧心理组的不安程度明显高过自诉无恐惧心理组,显然有恐惧心理者对就诊过程中与服务舒适度相关的因素敏感度更高。不同心理状态人群对感觉寻求的差异是不同的[9],也就意味着有恐惧心理者对涉及感受的潜在服务需求更高。所以对自诉有恐惧心理的口腔科就诊病人,医生更要从听觉、视觉、嗅觉、体位等方面的感受入手,为病人提供舒适的牙科服务来满足病人的潜在服务需求。两组人群均对牙钻声感到最不安,笔者认为这一方面和噪声污染有关,另一方面可能和早年钻牙不能在无痛下进行而造成的心理阴影相关。说明虽然疼痛是引起口腔门诊就诊恐惧心理的主要原因,但在达到无痛治疗前提下,医生还要重视病人的潜在服务需求,避免声音、血腥、气味、灯光等带来的不良刺激,尤其是牙钻声的噪音污染,可以通过在诊室播放舒缓音乐,对恐惧心理明显的人群采用耳机听音乐等方式来放松,尽量避免病人看到出血,消除就诊环境中的特殊气味,通过戴眼罩来减少强光刺激等方式来全面满足病人对就诊舒适度的需求。

下载浅谈教练员对篮球运动员心理状态的影响及提高对策(前期文章)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教练员对篮球运动员心理状态的影响及提高对策(前期文章).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发展影响及其对策

    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发展影响及其对策 耿尧天 2013115588 当今世界,网络化的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上网已成为人们学习、生活中一个必不可少的......

    家庭对学生厌学心理成因的影响分析及对策

    家庭对学生厌学心理成因的影响分析及对策 一、背景 我校地区城乡结合部的经济开发区,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学生厌学现象较为严重,主要表现为:部分学生上课不专心听讲,爱做小动作,爱......

    家庭对学生厌学心理成因的影响分析及对策

    家庭对学生厌学心理成因的影响分析及对策 一、 背景 我校地区城乡结合部,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学生厌学现象较为突出,主要表现为:部分学生上课不专心听讲,爱做小动作,爱讲空话,课后......

    家庭对学生厌学心理成因的影响分析及对策

    家庭对学生厌学心理成因的影响分析及对策 目前,厌学现象是诸多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是青少年最为常见的心里疾病之一。我校是农村九年制学校,处于城乡结合部,由于各种各样......

    对大学生篮球运动员不良心理素质产生及其对策的探

    对大学生篮球运动员不良心理素质产生及其对策的探讨(湖州师范学院体育学院09233215相海华)[前言] 在现代体育运动竞赛中,运动员都经过较好的训练,并且越来越多的运动员达到......

    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及对策

    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及对策网络可以满足青少年追求现代高科技知识的渴望,使他们掌握IT时代安身立命的最新技术;能够使青少年"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有助于开拓青少年的视野和智......

    单亲家庭对子女教育的影响及对策

    单亲家庭对子女教育的影响及对策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人们观念的转变,离婚率不断上升,单亲家庭日益增多。单亲家庭的教育是不完整的,不完整的家庭给孩子带......

    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对策

    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对策宿迁市农业局何井瑞气候资源是自然资源中影响农业生产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提供的光、热、水、空气等能量和物质,对农业生产类型、种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