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长治县小麦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长治县小麦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长治县地处上党盆地南缘,辖6 镇5 乡11 个乡镇、254 个行 政村,总人口33.834 6 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5.714 万人,总农户 8 万多户。耕地面积2.62 万hm 2,粮田2.01 万hm 2,其中:小麦种 植0.081 1 万hm 2,占粮田面积的4%,是长治县的第二大粮食作 物。
1.1 种植面积减少,单产趋于提高 世纪90 年代初是长治县小麦生产发展的最快时期,面积 由1985 年的0.49 万hm 2,增加到1990 年的0.735 万hm 2,1991 年达到最大为0.743 万hm 2,其中:水地达 0.467 万 hm 2,占到小 麦面积的60%以上。1995 年以后,面积开始萎缩,特别是进入 2000 年以后,随着种植业结构的调整,旱地小麦种植越来越少,水地种植面积逐步下降,到2010 年,全县小麦面积只有0.081 1 万hm 2,而且全部都在水地种植,比1991 年0.743 万hm 2 减少0.663 万hm 2,减少89%。但小麦单产水平趋于提高,2008-2009 年是长 治县小麦单产最高年,每0.067 hm 2 产量达到410 kg 左右,比1985 年每0.067hm 2 产210.5 kg 增产94.8%。2010 年是特殊年份,长治 县小麦遭受了冬、春两季雪灾和低温冻害,每0.067 hm 2 产量只 有298.6 kg,比全县前3 年平均每0.067 hm 2 产382.5 kg 减产83.9 kg,减产达21.9%。长治县1985-2010 年每5 年的小麦生产情况 见表1。
1.2 小麦机械化应用率迅速提高世纪90 年代,由于玉米套种小麦复播豆、菜面积较大,机 械播种和机械收获难度较大,机播机收面积很小,2000 年以后,套种面积减少为零,小麦机械化应用率大幅度提高。目前,全县 机械耕作面积达95%左右,其中:机播面积达90%以上,机收面 积达100%,机械旋耕面积达100%。
1.3 综合科技应用水平得到提高 综合科技应用水平得到提高主要表现在:有机肥施用普及 率提高,面积达80%以上,土壤有机质含量明显增加,达到了 30.5 g/kg;农民自留种面积减少,品种更新、更换速度加快,优种 推广率达95%以上;病虫草害防治率达到95%左右;除草剂利用 率达到80%以上;配方施肥推广率达到85%以上,极大地增强了 抗御自然灾害的综合能力。小麦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水利设施陈旧老化、耗电多、投资大
目前,长治县水地小麦浇水仍采用井灌,存在原有水利设备 陈旧老化现象,像原有的抽水泵功率偏低,浇0.067 hm 2 地用时太 长,大约在20 h 以上,耗电多,浇水投资大;另一方面,由于煤矿 的开采,地下水位下降,原有浅水井贮存水量减少,导致用水高峰 期,水源紧张、水流量小,这样也延长了浇水时间,加大了浇水成 本。
2.2 品种选用不当,抗逆性下降 2010 年,省小麦专家组到长治县2 个乡镇、6 个村、30 个农 户进行了调查,发现大部分农民选用小麦品种以临汾、黎城和河 南品种为多,而且这些品种均属半冬性品种,抗寒能力较差、遭受 冻害死亡严重,特别是近两年来表现突出。
2.3 播量普遍偏大
经过来连续多年调查,长治县小麦是在9 月25 日-10 月1 日左右种植的,每0.067 hm 2 用种量达到20 kg,10 月10 日左右 播种的,每0.067 hm 2 用种量达到了25~30 kg,播量普遍偏大,这 不仅造成了亩用种量生产成本的提高,而且严重影响了单株分蘖 和次生根的生长,群体密度较大,幼苗长势较差,抗冻、抗旱、抗倒 能力明显降低。2010 年9 月25 日,长治县农业委员会作了同一 品种、同一播期4 个不同播量试验,同年10 月29 日进行了苗情 调查,结果表明:每0.067 hm 2 播10 kg 的单株分蘖平均5.7 个,次 生根数9.6 根,每0.067 hm 2 总茎数达83.6 万头;每0.067 hm 2 播 12.5 kg 的单株分蘖平均4.29 个,次生根数达9.2 条,每0.067 hm 2 总茎数达86.5 万头;每0.067 hm 2 播10~12.5 kg 的群体结构合 理,幼苗长势健壮,根系发达,均属壮苗。每0.067 hm 2 播15 kg 的 单株分蘖平均4.3 个,次生根数只有5.7 条,每0.067 hm 2 总茎数 达120.8 万头;每0.067 hm 2 播20 kg 的单株分蘖平均3.25 个,次 生根数达5.1 条,每0.067 hm 2 总茎数达152.3 万株,每 0.067 hm 2 播15~20 kg 的地块,不仅幼苗生长细长瘦弱、叶片发黄、根系不 发达,而且亩总茎数过多,属旺苗,营养消耗过大,遭受冻害严重。
2.4 耕作粗放,影响播种质量
长治县小麦全部种在水地,90%以上进行粮菜和粮粮复播,回茬面积较大。回茬麦田由于前茬收获与小麦播种时间间隔较短。目前生产上存在前茬收获后及时旋耕作业,及时播种现象,这样没有充足的踏实时间,土壤悬虚,整地质量较差,坷垃、根茬 多,出现播种深浅不一致,出苗不整齐现象,有的地块因播种过 深达10 cm左右,出苗消耗营养过多,幼苗长势不良,抗寒力下 降。土壤翘虚地块,冬季根系受冷空气袭击,死苗发生较多。
2.5 管理措施不到位,存在重种轻管现象
由于种粮经济效益偏低,农民种植积极性不高,管理上存在 重种轻管现象,传统的伏深耕、播后镇压、遇雨浅锄耙耢破板结,冬春碾压、早春顶凌耙耱、起身期中耕除草作业等措施应用面积 大大减少,管理跟不上,影响了小麦产量的提高。
2.6 施肥上存在重底肥、轻追肥,重氮、磷肥,轻钾肥,氮、磷、钾 比例不合理现象
目前生产上仍沿用“三肥底施一炮轰”的施肥方法,即有机 肥、氮、磷肥全部底施,不追肥,这样容易造成后期脱肥现象,尤 其对高产地块显得更加突出;钾肥施用面积很小,氮、磷、钾肥施 用比例也存在不合理现象。
2.7 投资成本高,经济效益低
据调查:小麦地平均亩投资达到了500~700 元(不包括人工 投资),包括种子 100 元,无机化肥 200 元,机收机种机耕作业 110 元,浇水作业50~70 元,除草剂投入10 元,有机肥投入200 元。如亩产小麦最高按500 kg,每千克小麦按2.3 元计算,亩总收 入1 150 元,除去投资每亩净收入为500~600 元;而种植玉米亩 投资低,约200~250 元,如亩产550 kg 玉米,每千克按1.8 元计 算,亩收入990 元,除去投资每亩净收入为750 元左右,而小麦 除物质投资大外,亩投工比玉米要多 5 个左右,每工按20 元计 算,又增加成本100 多元,产投比玉米更低。发展对策
3.1 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改善农业基础条件 县水利部门要多渠道、多形式筹集资金,组织村民大搞农田 水利基本建设,新打机井,埋设管线,对原有水利设施进行维修、改造和完善配套,大力发展节水管灌技术,节约用水,保证小麦 生长期间的正常用水需求。
3.2 积极采取措施,加大对种麦农户的补贴 建议有关政府部门在实行国家粮食直补的基础上,继续提 高对种植小麦农户的补贴,调动种麦农户的积极性,稳步扩大小 麦种植面积,提高小麦总产量,保证小麦的自给。
3.3 引进小麦新品种,搞好试验、示范、推广和良种繁育工作 县、乡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与农业科研部门积极配合,搞好小 麦优良品种的繁育工作,积极引进小麦新品种进行试验、示范,筛选适合本县种植的优良品种,大面积推广种植,帮助农民科学 选种,克服盲目用种带来的不利影响。
3.4 推广良种良法相配套的综合栽培技术
3.4.1 选用优种、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
长治县小麦品种应选抗冻性强、分蘖力强、抗病虫能力强的 冬性和强冬性为主的中晚熟优良品种,主要有长 4738、长6359 等。种子采用专用种衣剂和药剂拌种,防治病虫为害。
3.4.2 施足底肥,精细整地
对正茬麦田,麦田收获后,及时浅耕灭茬,7 月中下旬深中 耕,深度达27~30 cm,结合深耕每0.067 hm 2 施优质有机肥2 000~ 3 000 kg,耕后耙耢2~3 遍,播种前20 天,浅耕耙耱,随浅耕条施 和撒施入氮、磷和钾肥,踏实土壤,精细耕地,地面达到“平、净、细、实”的要求。一般亩产500kg的麦田,每0.067hm 2 需碳铵60 kg、磷肥60 kg、硫酸钾10 kg,磷、钾肥全部底施,氮肥50%的底施。对 回茬麦田,在前茬作物收获后,及时条施或撒施氮、磷、钾肥和有 机肥,然后,旋耕、耙耢整地、破除坷垃、踏实土壤、清除地表根 茬,精细整地,达到上述要求。
3.4.3 适期、适量播种,推广机械化种植技术
长治县小麦适宜的播种期为9 月25 日-10 月3 日,在适宜 播种期内,适宜的播种量每0.067 hm 2 应为10~15 kg,一般高水肥 地每0.067 hm 2 为10~13 kg,一般水地每0.067 hm 2 为13~15 kg,以后每增加一天,亩播量要加大0.5 kg。对于旋耕后及时播种、土 壤悬虚的地块,播量要适当加大。大力推广机械化种植技术,省时、省墒、播种深浅一致,出苗 整齐,工效高。
3.4.4 加强管理,适时收获
3.4.4.1 冬前管理(1)浇好越冬水:在11 月下旬-12 月上旬,地面出现早冻午 消时进行。(2)酌情施肥:对三类麦田和没有施过底肥或严重缺肥麦田 应结合浇冬水进行追肥,每0.067 hm 2 追尿素7.5~10 kg。(3)碾压耙耱:11 月中下旬进行碾压,可起到提温保墒,控旺 促壮,促根增蘖,控主蘖促分蘖的作用。(4)清除杂草:采用人工拔草、中耕除草和化学除草措施,清 除田间杂草,减轻病虫危害,减少营养消耗。除草剂可用 72% 2、4-D丁酯乳油,0.067 hm 2 50 mL,兑水40~50 kg 喷雾,在4 叶后 喷施最为合适。(5)做好病虫越冬基数的调查和预测预报,做到早发现、早 防治。(6)禁止放牧:牛、羊啃食麦苗,容易食掉分蘖节和叶鞘,储 存的养分大量丢失,易遭受冻害。
3.4.4.2 春季管理(1)分类分期浇水追肥:三类麦应早在返青后起身期前进 行,二类麦在起身期进行,一类麦应推迟在拔节后至孕穗期进 行,每0.067 hm 2 用尿素10~15 kg。(2)化学除草:对冬前漏治田或防治效果差的麦田,在小麦 起身期到拔节前进行化学除草,可用10%精骠马乳油60~70 mL 喷施防治。(3)化学调控:对旺长麦田,在起身期每亩用壮丰安或多效 唑40 g,兑水30 kg 喷施,控制节间伸长,防止后期倒伏。(4)中耕、耙耢:小麦返青后及时耙耢或浅中耕,提高地温,促苗早发;起身期对旺长麦田进行深中耕断根处理,控制地上生 长,促进根系下扎,同时结合中深,清除田间杂草。(5)做好病虫防治:此期主要虫害有红蜘蛛,可用 15%哒螨 灵2 500~3 500 倍液或亩用2.0%齐螨素800~1 000 倍液进行叶 面喷雾防治,或20%灭扫利乳油20~25 mL 加水喷施。
3.4.4.3 后期管理
(1)酌情浇好灌浆水:5 月底-6 月初,酌情浇好灌浆水,水 量不宜过大,以防倒伏,注意大风停浇,无风抢浇,收获前半月左 右停止浇水,防止贪青晚熟。(2)叶面喷肥:小麦开花后至灌浆初,如发现有早衰脱肥的 地块,应在下午5 点后无风的天气下,叶面喷2%~3%尿素溶液或 4%磷酸二氢钾溶液,养根保叶防早衰。(3)防治病虫危害:此期主要虫害有穗蚜,应采取生物和化 学方法防治,以瓢治蚜或用10%蚍虫啉或3%啶虫脒乳油等杀虫 剂防治。主要病害有黑穗病、白粉病、锈病,应用50%多菌灵 800~1 000 倍液或三唑酮类等防治。(4)适时收获:一般在小麦蜡熟期,6 月23 日左右收获最好。
第二篇:营林生产中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
营林生产中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
摘 要:生态环境作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越来越受大家的关注,人们也越来越意识到对森林资源的改善的重要意义。我国森林资源相对贫乏,森林覆盖率低,人均占有量少,尽管国家采取了退耕还林等一系列措施,使我国森林覆盖率有所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森林资源仍存在质量不高、总量不足、分布不均衡等问题。因此,为了提高我国森林覆盖率,我们应该将营林生产工作列入首位。针对营林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合理有效的治理与改进,提高树木的成活率,从而增加我国森林资源的覆盖率。文中对营林生产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进一步对加强营林生产的对策进行了具体的阐述。
关键词:营林生产;问题;对策
前言
森林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其不仅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多种类的林业产品,而且还可以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保护我们所生活的环境。加强营林生产工作,不仅可以实现对森林资源的培育和管护,恢复和扩大森林资源,提高森林的产量和质量,而且对于实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也将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科学的分析,然后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来进行解决。营林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1.1 林木良种基地建设总体滞后
良种基地没有形成规模,种子园建设类型也较为单一,无法及时对母树林进行更替,经营管理水平低下等这一系列问题的存在,导致林木的总体营林水平较为滞后。
1.2 苗圃管理及育苗生产形式
在目前的苗圃管理和育苗形式上没有针对当前市场的发展情形,与市场需求脱节,这样就导致种苗的销售情况不乐观,与市场需求不吻合,所以应及时针对当前市场经济环境,及时进行角色的转换。
1.3 营林中的良木栽种技术不够合理
苗圃是进行种苗培育的地方,所以需要较多类型的树木,而且在管理上需要采用现代化的培育和管理方法来进行。但在当前苗圃管理和育苗上不仅种植结构单一,而且种植方法较为简单,不能及时对母树林进行更换,缺乏科学的管理制度来进行规划,无法形成规模化的育苗生产模式,对于市场上的变化需求也无法及时跟进,这样就导致苗圃无法与市场上对种苗的需求相吻合,供与求存在着严重的不相符。
1.4 人工林的营造与市场需要失调
在对人工林的培育上缺乏长远的考虑,在造林和用林上没有进行有效的联系,而且营造上只是单一的对林木进行培育和管理,并没有对商业性进行充分的考虑,从而导致林产工业对于木材的需求还面临着紧缺的状态。
1.5 在营林过程中,对于丰产林、幼林及在经营和管理上往往表现为短期行为,没有形成集约化的管理,具体管理措施也不到位。加强营林生产的对策
2.1 加强种苗基地建设
2.1.1 合理的选择良种进行培育。林业的生产也急需赶上现代化的步伐,要想取得好的收益,首先在种子的选择和培育上下功夫,良种培育基地的建设要赶上先进国家的步伐,同时还要扩大种子园的生产规模和增加品种。
2.1.2 森工企业现有母树林结构不尽合理,应及时予以调整。根据现有的政策应加大阔叶树母树林的比重,为提高母树林的质量,应对现有的母树林的组成进行调整,并加强抚育管理。要加快对现有母树林结构调整的速度,尽快发挥母树林的作用,可以用现有基本符合母树林条件的中龄林或近熟林逐步更替已老龄化的天然母树林,有计划地培育和发展珍贵针阔叶母树林基地,既可以改善母树林的结构,又可以增加经济效益,达到林木良种化的目的。
2.2 搞活苗圃运营机制
森工企业应推进苗圃走向市场进程,对苗圃实行竞争机制及多种经营机制,可以采取适当的承包形式或私人经营方式,搞活苗圃。为保证造林用苗,企业可以采取签定回收合同的形式,制定相应奖惩措施,按苗木等级制定苗木单价,做到以质论价。为保证苗木质量及造林质量,降低育苗及造林成本,激活苗圃竞争机制,可将苗圃作为种苗市场,在保证造林质量的前提下林场按造林设计要求在苗圃中有权自由选择其所需苗木。
苗圃单位要走向市场,不仅要满足本企业的用苗需求,同时还要积极的走出去寻找客户,这样才能拓宽自己的育苗市场,同时苗圃的生产活动不能单一化,还应增加花卉、经济植物及野生植物的驯化等,增加收入来源。
2.3 加强更新造林管理、降低生产投入
2.3.1 改革开放以来,森工企业在营林生产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更新造林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造林成活率及保存率稳步上升。而造林初植株数仍保留10年前以加大初植株数来保“两率”验收的传统做法,造林单位面积保存树木过多,既浪费了苗木,又加大了造林、抚育等工作量。此外,对林冠下造林要适地适量,充分利用现有的天然苗木,降低人工苗木的投入量。对近几年可能回头采伐作业的择伐林,应采取天然更新或人工促进天然更新的方式,以免回头作业时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及浪费。
2.3.2 降低造林成本关键在于降低苗木成本
一方面,降低单位面积造林的苗木成本,通过合理降低造林苗木的投入量来实现;另一方面,降低苗木单株成本,可以通过提高单位面积的成苗产量及缩短苗木的培育周期来实现。
2.3.3 更新造林用苗应打破仅靠苗圃培育人工苗木的局限,应充分利用现有的天然苗,如大青杨、椴树、核桃楸、水曲柳、黄菠萝等天然苗经过大自然的筛选,具有良好的遗传及抗逆特性,可以就地就近进行移植,既符合其对生长环境的要求,又可以降低造林投入。
2.4 以市场为导向选择造林树种
对于林林产品的市场需求进行详细的调查了解,从而选择合适的树种,特别是价值高及短周期速生的用材林。这样在造林时就对林木产品的销售方向设计好,再通过培育过程中对树种质量的提升,可以实现营林和市场需求的良好结合。然后根据当前林产工业的产品结构、布局和规模来对原料的供应进行考虑,从而选择适宜的造林树种。这样就可以根据林产工业对木材原料需求的变化,来采取及时的调整措施,从而加快发展短期小径人工林为主,这样以市场为导向进行造林树种的选择,可以有效的实现营林的经济效益。
2.5 加强集约经营管理
目前对于丰产林和幼培丰产林利用集约化经营时,这部分丰产林多数投资年限都在二年左右,而在集约化经营时往往只是单纯的进行施肥和修枝,尽管苗木的面积较大,但由于其生长情况还没有达到丰产林的标准,所以需要进一步加强投资的力度,对林木进行定期的施肥、打药和抚育管护,加强集约化经营的管理水平。结束语
近年来,在林业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情况下,我国林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还存在着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所以需要加强营林的日常管理工作,从细处入手,提升营林工作的管理水平,从而提高营林的质量,增加森林覆盖面积的同时,也加快林业经济效益的提升,推动林业整体水平的所高。
参考文献
[1]孔繁文,等.营林产值理论和方法的应用与分析[J].林业经济,1988(03).[2]张维汉.科学防火,依法治林[N].吉林日报,2010.[3]钱滕.林价研究进程探讨和现阶段我国人工林林价求算[J].林业资源管理,2010(04).
第三篇:浅谈营林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营林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本文主要从营林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从而达到提高营林生产生的目的。
关键词:营林生产;问题;对策营林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1.1 林木良种基地建设总体滞后。主要表现在种子园的建设类型单
一、母树林的更替不及时及经营管理水平低等方面。
1.2 苗圃管理及育苗生产形式跟不上企业进入市场经济的步伐,种苗急需以产品的角色进入市场。
1.3 更新造林中存在数量与质量失衡,苗木投入量超过设计作业量,苗木成本在造林总投入中所占比例过高;树种的结构比例失调,适地适树不到位;在良种与壮苗的选育、引种、推广及优良天然苗木的利用等方面存在许多认识上的误区和工作上的失误。
1.4 人工林的营造与市场需要失调。人工林缺乏定向培育的长远打算,造用结合不紧密,在营造上缺乏商业考虑,林产工业的木材原料供应将面临危机。
1.5 集约经营丰产林、幼培丰产林及部分常规造林小班在经营管理措施上表现为短期行为,集约化管理措施不到位。营林生产的对策
2.1 加强种苗基地建设。①现代化农业之所以优质高产,关键在于选用了良种,林业生产也是同样道理。作为林木良种培育基地的种子园在林业发达国家已发展到第三代,而我省很多林业局的红松种子园建设才向第二代发展。从长远利益观点出发,森工企业不仅要扩大红松种子园的规模,还急需建立水曲柳、柞树等阔叶种子园。②森工企业现有母树林结构不尽合理,应及时予以调整。根据现有的政策应加大阔叶树母树林的比重,为提高母树林的质量,应对现有的母树林的组成进行调整,并加强抚育管理。要加快对现有母树林结构调整的速度,尽快发挥母树林的作用,可以用现有基本符合母树林条件的中龄林或近熟林逐步更替已老龄化的天然母树林,有计划地培育和发展珍贵针阔叶母树林基地,既可以改善母树林的结构,又可以增加经济效益,达到林木良种化的目的。
2.2 搞活苗圃运营机制。森工企业应推进苗圃走向市场进程,对苗圃实行竞争机制及多种经营机制,可以采取适当的承包形式或私人经营方式,搞活苗圃。为保证造林用苗,企业可以采取签定回收合同的形式,制定相应奖惩措施,按苗木等级制定苗木单价,做到以质论价。为保证苗木质量及造林质量,降低育苗及造林成本,激活苗圃竞争机制,可将苗圃作为种苗市场,在保证造林质量的前提下林场按造林设计要求在苗圃中有权自由选择其所需苗木。
企业允许苗圃在满足本单位用苗的前提下,到企业以外的单位寻找客户,采取订单育苗的形式拓宽育苗市场。苗圃不应局限于培育造林苗,还应该培育花卉、绿化苗、经济植物及野生植物的驯化等,对闲置的苗圃地可以对内承包发展种植业,既提高职工的经济收入,又降低育苗生产的投入。
2.3 加强更新造林管理、降低生产投入。
1、改革开放以来,森工企业在营林生产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更新造林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造林成活率及保存率稳步上升。而造林初植株数仍保留10年前以加大初植株数来保“两率”验收的传统做法,造林单位面积保存树木过多,既浪费了苗木,又加大了造林、抚育等工作量。此外,对林冠下造林要适地适量,充分利用现有的天然苗木,降低人工苗木的投入量。对近几年可能回头采伐作业的择伐林,应采取天然更新或人工促进天然更新的方式,以免回头作业时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及浪费。
2、降低造林成本关键在于降低苗木成本。一方面,降低单位面积造林的苗木成本,通过合理降低造林苗木的投入量来实现;另一方面,降低苗木单株成本,可以通过提高单位面积的成苗产量及缩短苗木的培育周期来实现。
3、更新造林用苗应打破仅靠苗圃培育人工苗木的局限,应充分利用现有的天然苗,如大青杨、椴树、核桃楸、水曲柳、黄菠萝等天然苗经过大自然的筛选,具有良好的遗传及抗逆特性,可以就地就近进行移植,既符合其对生长环境的要求,又可以降低造林投入 真正将适地适树落到实处,改变同一造林小班只造一个树种的错误做法。2.4 以市场为导向选择造林树种。在更新造林的树种培育上,尤其是集约经营丰产林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选择合适的树种,积极培育高价值用材林分或短周期速生的小径纤维材林分,做到造林时就设计好林木产品的销售方向,对用材林分,要对用材林资源的树种质量从林产工业现在发展的角度来重新认识。林产工业的产品已向深加工层次发展,由实木利用到单板型人造板的制造,再到非单板型人造板的市场开拓。要研究林产工业的产品结构、布局、规模等,首先考虑原料的供应。所谓的木材资源质量差、数量不足,主要针对实木或单板型人造板而言,如锯材、胶合板等对树种、材质、径级、长度都有特定的要求,原料缺陷决定着产品等级和出材率。若考虑非单板型人造板,数量与质量问题就得重新认识,这类产品对树种、径级、长度、木材缺陷无严格要求,有原料供应的广泛性和便利性。根据林产工业对木材原料需求的变化,应对现有的杨树丰产林营造措施进行及时调整,以迅速发展短周期小径材人工林。本着培育小径材丰产林的原则,杨树在幼龄期对土壤的肥力、土壤的水分及土壤的通透性要求比较强烈。对杨树造林地每年至少施肥两次,以施生物有机肥为佳,结合除草同时进行全面松土,争取做到涝排旱灌,造林地内绝对不允许积水,在杨树高生长期,根据杨树对水分的需求,有条件的地块可以进行适时灌溉,同时要做好杨树的病虫害防治工作。从杨树病虫害角度来讲不易重茬作业,根据对木材原料需要及杨树的生长情况,可逐步进行株间、行间或带状间伐,然后采取林粮或林药间作对其进行土壤改良,形成短周期小径材速生丰产林,或者间伐后直接引入针叶树或其它珍贵阔叶树将其培育成复层混交林。
2.5 加强集约经营管理。
目前对集约经营丰产林、幼培丰产林采取集约化管理措施实际上最多投资2年,对造林苗木采取集约经营措施仅仅是单纯的施肥或修枝而已,虽然集约经营林的面积很多,但林木的生长未达到丰产林的标准。要想获取最大的林木生长量,应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根据林木的长势进行定期施肥、打药和适时的抚育管护,直到林木收获为止。要像农民种地那样从播种到秋收进行不停的管护,尤其对短周期杨树速生丰产林要想缩短其培育周期,必须采取长期集约经营管理的手段。以确保幼林健康稳定的生长,达到成林成材的目的。
第四篇:“三夏”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三夏”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一、存在问题
一是农村劳动力严重不足。在大力发展劳务经济的大背景下,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随着劳务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农村“不富余”的劳动力也一起转移了,部分留守人员劳动力比较薄弱。“大忙”时节田间劳作是一种劳动密集型的体力活,光靠留守农村的老人、妇女、小孩来承担,肯定是不行的,严重影响“三夏”生产质量和进度。
二是农业生产积极性不高。受市场影响肥料、种子、农药等农资涨幅过快,粮食生产成本增加,与外出打工相比传统农业生产效益较低,农民获利较小,如遇自然灾害那就是“赔本的买卖”,因此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对必备农业生产资料缺乏投入动力,导致大量耕地退化。
三是秸秆焚烧问题依然突出。由于农村大牲畜减少和农村能源利用方式改变(电、沼气)以及运输条件限制,焚烧秸秆现象屡禁不止,极易引发火灾等不安全事故的发生,大量秸秆就地焚烧,严重危害身心健康,威胁交通安全,破坏土壤结构,造成大气环境污染。
四是公路上碾晒小麦现象时有发生。受农户下山进镇政策影响,大量农户迁移至公路沿线居住,居住环境“寸土寸金”,由于没有固定工作,依然以务农为生,加之交通安全意识淡薄和习惯使然,在没有晾晒场所的情况下,依然存在在公路上碾晒小麦的问题,极易因此发生意外交通事故。
二、对策及建议
一是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大力引导农户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加强土地流转力度,培养农业种植大户,实现农业生产由分散型向规模型的转变;大力推广新农机具应用,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劳动力效率;加强基层水利、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减少农业生产对自然条件的依赖-1-
程度。
二是加强农资市场监管。从农资生产企业原料供给、农资运输、货源供给等环节入手,严格控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过快上涨。坚决打击垄断市场、强买强卖、人为操纵物价的行为;要切实加强对农资市场的监管力度,坚决杜绝假冒伪劣农资流入市场,防止坑农害农事件发生,维护农民的利益;严格落实国家各项农业优惠政策,积极探索保护价格收购农产品、购买农业保险等方式,确保农民务农积极性。
三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通过报纸、电视、广播、走村入户、召开会议等多个途径引导教育农民焚烧秸秆带来的危害和使用秸秆还田的正确方法;积极发挥各个农技部门工作职能,大力推行“畜、沼、园” 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减少农业投入成本,增加农业生产效益;积极探、引进、推广秸秆饲料、秸秆工业原料、秸秆能源等有效利用技术,从而减少农作物秸秆焚烧带来的环境污染。
四是大力推广新型农机。要加强宣传教育,让沿线农民充分认识在公路上打场晒粮所带来的危害性,多部门联合加强道路巡查力度,及时纠正并制止在公路上打场晒粮现象的发生;要积极争取中、省财政农业机械购臵补贴,加大农作物收割机械,粮食烘干机械等农机具、新技术的推广力度,减少因在公路上打场晒粮而造成的交通事故。
第五篇:关于金丝小枣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关于金丝小枣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及解决方法的思考
河北省河间市林业局
(062450)周敏
金丝小枣是沧州地区的枣树主栽品种,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因枣果皮薄肉厚核小含糖量高,干制后用手掰开能拉出长长的金黄色的糖丝,故而得名“金丝小枣”。由于枣果品质优良,口感好,营养丰富,经济价值高,很受消费者欢迎,我区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出现快速发展,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至今已成为一些县乡的支柱产业。以河间市为例,枣树面积由一九八零年的2.38万亩增加到二零一零年的11.5万亩,亩产量也由原来的不足350公斤提高到600公斤以上,年产量达到12025吨。目前随着面积的逐步扩大、产量的不断提高,生产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通过实地调查发现生产中主要存在栽植形式和密度、保花保果措施不当施肥方法不当等问题。下面就关于金丝小枣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做一简单阐述。
1.金小枣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1.1 栽植形式和密度问题 随着栽培面积的扩大,种植方式也发生了改变。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枣树栽植方式是以“树上是银行,树下是粮仓”枣粮间作模式为主,株行距为2-3*8-12米,每亩栽种枣树一般在20-30株左右。树园内通风透光良好,适应了枣树喜光特性,树上枣果甜,树下粮丰产。进入九十年代以后,枣树的种植模式大部分变成了纯枣园或密植园,株行距1.5-2*4-5米,每亩栽植枣树达60-70株左右。随着栽植密度的不断增加,枣树生长的环境也发生了变化,主要是通风透光性降低,光照不良,徒长枝增加,因而造成枣果含糖量降低,枣果干瘪,果肉薄,弹性差,果实颜色发黄,无光泽,病虫害增多等一系列问题。如以前枣树病害仅有枣锈病一种,而现在枣果浆烂病,炭疽病、铁皮病等都有发生,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
1.2保花保果措施不当
不良的促果措施造成结果量过高,也间接地降低了树体的抗病能力,降低了果实的品质。每年花期开甲后为追求高座果率喷“920”二到三次,导致平均座果率达1.56-2.56果/吊,单株产量超过65公斤。过高的产量使树体不堪重负,表现为树体弱,叶黄、枝短、果个小、含糖量低、生理落果严重。
1.3施肥方法不当:盲目施肥现象严重,重施化肥轻施有机肥,肥料施用量,施用时期,肥料配比不合理。多年来形成了大肥大水,不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缺什么补什么;还有一些就是不施肥不浇水,任其自然生长。
1.4修剪方法老旧,仍有人习惯使用原来枣粮间作时的修剪方法,存在树冠过高,枝量过大,角度过小,通透性差的问题。
1.5绝大多数枣主栽品种都是乡土品种,品种内类型很多,良莠不齐,生产上株间差异大,造成果实大小、形状不一,品质参差不齐,商品价值低。不良品系裂果严重,直接导致了浆烂果病,黑疔病,炭疽病铁皮病的大发生。金丝小枣一般年份裂果浆烂率达10%左右,成熟期多雨的年份,可达50%—80%。,而金丝小枣易裂果品系中一般年份裂果率在50%—70%,严重年份达95%以上,给生产造成重大损失。2.解决方法与途径:
2.1提倡发展枣粮间作,维持良好的生态环境,达到结果产粮两不误。要做到合理规划栽植形式与密度,使之能顺应枣树极喜光的生长发育特性和需求。根据杨丰年先生所著①枣粮间作技术要点“考虑到间作物对光照的要求,枣粮间作时,行距为2倍于冠径则应视为间作行距的低限值”,金丝小枣在树高低于3.5米、树冠直径为4-5米的枣园区应提倡行距不低于8-10米。
2.2提倡适量结果,防止过量结果。
正确运用开甲方法,把握最佳开时期(开花量占花蕾总数的30-40%时开甲),甲口不能过宽,注意甲口保护,开甲后要加强肥水管理,提倡花期放蜂,花期如遇干热风早晚可喷清水等。控制激素农药(920)用药次数和用量(盛花期仅用一次浓度为10-15PPM)。有调查表明,开甲后喷一次“920”或只喷硼肥的树座果率为0.8-1.19果/吊,单株产量为30-40 公斤。单果重为4.75克,一级果率达90%以上,质量明显高于喷二至三次“920”的园区(单果重为4.26克)。花期连喷2-3次激素农药(920)的,虽然当时座果率大量提高,但由于超负荷座果,后期树体营养不足,会出现大量生理落果,反而造成产量低,质量差。据《河间市红枣优质丰产综合技术示范》项目试验结果表明:株产量要保持在35-40公斤/株,亩产量控制在2100公斤/亩范围内,即能达到树势健壮,结果良好的状态。
2.3提倡测土施肥或是叶分析法施肥。采用营养诊断施肥技术,科学进行配方施肥,推广先进的肥水管理技术做到缺什么就补什么缺多少就补多少;提倡使用无公害有机肥减少化学肥料的使用量。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是实现优质和高产的基础。基肥应占全年施肥量的80%,以优质有机肥(如发酵好的鸡粪或其它肥料如饼肥等)为主。盛果期树施4000-5000kg/667m,并加过磷酸钙50kg和硫酸钾30kg。一些微量元素也应与有机肥一同施入,如硫酸亚铁、硼砂等。生长前期以氮肥为主,后期以磷钾能为主。还可适当引进使用生物肥或是有机无机混配肥如阿姆斯生物肥、根力多等。在施肥方法上可采用传统的方法如环状沟施放射状沟施等,在干旱少浇灌条件的地区还可采用穴贮肥水的方法,从而达到节水抗旱、均衡施肥的目的。具体做法是:在树冠垂直投影下方沿树挖4-6个直径为五十公分,深为四十公分的坑,在坑内放置二十五公分长的草把,把肥料先用水溶解后倒入草把中,然后把草把和坑埋好,然后浇水(可以在贮肥穴周围覆盖草或覆地膜)。注意坑要稍低于树盘使雨水能够流到其中。据试验表明,穴贮肥水较常规管理每吊坐果数增加19.95%,百果重增加4.5%,含糖量增加3.78%,产量增加10.76%。
2.4提倡“降高度,降密度,开角度”的三度修剪法。
即树高不超过3.5米,过高的一律降下来;密度保持在每株树不超过4-6个大枝,结果枝组10-15个/株,每立方米树冠体积有效枣股120-180个;各骨干枝的角度保持在50-70度。及时除密挤枝、交叉枝、重叠枝,保持良好的树体结构;提倡及时夏剪,如抹芽、摘心、拉枝等精细管理达到通风透光的目的,以利优质丰产。
2.5采取综合措施,减少裂果造成的的病菌感染损失。一是应当加强抗裂品种的选育,培育综合性状优良的抗裂品种。通过快速繁育苗木和高接换头等方法,解决品种混杂问题,提高果品质量和商品价值。二是在生长季干旱时及时浇水,保持土壤湿润,土壤湿度变化小可以降低裂果率。长时间干旱突然降雨导致裂果严重。三是从幼果期开始喷钙:0.2%-0.3%的硝酸钙或氯化钙,每隔15天喷一次。四是提倡烘干房烘干,减少采后浆烂损失。
2.6科学用药,提倡预测预报及时准确防治。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根据当地果园实际情况,制订全年综合防治方案。同时结合基层农林技术部门发布的关于各个时期的虫情病情预报和防治信息及当地实际虫情、病情及时采取预防措施。提倡使用无公害低毒低残留生物农药,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药物;提倡使用杀虫灯、粘虫胶等物理方法防治虫害,巧用农药,保护利用天敌;减少用药次数,降低农药残留,提高品质。
参考文献:
1.《枣的栽培与加工》,杨丰年,刘彩莉编 2.《金丝小枣无公害标准化栽培技术》,王洪旗主编 3.《干果研究与进展》(6),彭士琪,刘孟军等编
作者简介:周敏,女。1984年毕业于河北农业大学园艺系果树专业,现在河间市林业局任高级农艺师。自2008年开始任河北省省级林果技术咨询专家,2009、2010年获优秀咨询专家。二十多年来一直在生产第一线从事技术指导、技术服务工作。近几年作为局技术骨干主持参加了省林业局下达的“河间市枣树优质丰产综合管理技术示范(2007-2009)”、“河间市红枣提质增效项目(2008)”、“河间市2010年优质枣示范基地建设项目”等项目。此文稿就是其对参加主持的诸项目在实施过程中一些生产技术问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