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玉米生产中推广的几项新技术

时间:2019-05-12 12:31: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麦玉米生产中推广的几项新技术》,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麦玉米生产中推广的几项新技术》。

第一篇:小麦玉米生产中推广的几项新技术

小麦玉米生产中推广的几项新技术

近几年,在小麦、玉米生产中陆续推广了一些新技术,如“一防双减”技术、“一喷三防”技术、“一增四改”技术,现介绍如下。

1.玉米“一防双减”技术

“一防双减”技术是山东省植物保护总站归纳总结并大力推广的一项先进实用新技术。其含义是:在玉米大喇叭口期将杀虫剂和杀菌剂混用,对病虫害进行一次性防治,达到玉米生长后期减少害虫基数和减轻病害危害程度的目的,确保玉米增产增收。玉米后期害虫主要有玉米螟、棉铃虫、甜菜夜蛾、叶螨和玉米穗蚜等,玉米后期的病害主要有大(小)斑病、弯孢叶斑病、南方锈病、青枯病等。

玉米后期是各种病虫害的多发季节,但防治难度较大。控制玉米后期病虫害的发生与危害,大喇叭口期是施药的关键时期,667平方米可用杀虫剂50%辛硫磷乳油20毫升,或1.8%的阿维菌素乳油10毫升,或5%甲维盐乳油10毫升等。杀菌剂用7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克,或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30克,或50%三唑酮乳油50克等进行防治。

2.小麦“一喷三防”技术

小麦“一喷三防”技术,根据不同小麦产区受各种自然灾害危害程度的差别提法不同,重点区别在于喷药时期和防治对象的不同。一种说法:小麦“一喷三防”是在小麦生长期使用杀虫剂、杀菌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叶面肥、微肥等混配剂喷雾,达到防病虫害、防干热风、防倒伏,增粒增重,确保小麦增产的一项关键技术措施。另一种说法:小麦“…喷三防”是在小麦穗期使用杀虫剂、杀菌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微肥等混合喷雾,达到防病虫、防干热风、防早衰的效果,增加粒重,确保小麦增产增收的关键措施。

小麦生长中后期,是条(叶)锈病、白粉病、赤霉病、穗蚜混发时期,兼有干热风,可选用杀蚜虫的药剂加防治病害的药剂加抗干热风的增产剂,即每667平方米(1亩)用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30克,或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50毫升,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克,加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30克,或25%戊唑醇可湿性粉剂20-30克,50%三唑酮乳油50克或7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克,加磷酸二氢钾100克,对水30千克进行全田均匀喷雾。

3.夏玉米“一增四改”技术

夏玉米“一增四改”技术的核心是合理增加种植密度,改种耐密型品种、改套种为直播、改粗放用肥为配方施肥、改人工作业为机械化作业。配套技术包括适当晚收、种子包衣、秸秆还田、病虫草无公害综合防治、灾情应对等技术。

合理增加种植密度是“一增四改”技术核心中的核心。确定合理的密度要综合考虑栽培条件:首先要考虑品种的耐密性,要和品种特性相配套,其次是要和产量指标相适应,与生产条件、栽培水平相配套。一般大田的密度紧凑型品种为每667平方米4200-4800株。

改种耐密型品种是落实“一增四改”技术的基础,目前种植面积较大或推广前景较好的品种主要有:郑单958、浚单20、聊玉20、莘州158、登海605、农华101、鲁单818等品种。

改套种为直播是落实“一增四改”技术的有效手段。主要技术措施:①及时播种。最佳播种时间山东省为6月5日~l5日。⑦足墒播种。播种墒情指标要求土壤相对含水量在75%,可视降水情况借墒或播后及时浇水。③适量播种。单粒播种用种量一般在667平方米1.5—2千克,根据品种特性酌情增减。④行距与播深。一般大田等行距为60厘米左右。采用大小行时,大行距为70-80厘米、小行距为30-40厘米,播种深度为3-5厘米。

改粗放用肥为配方施肥是落实“-一增四改”技术的物质保障。根据产量指标和地力基础确定施肥量,按每生产100千克子粒施用纯氮2.5-3千克,五氧化二磷1.5千克,氧化钾3千克计算需肥量。在肥料运筹上,有机肥、磷肥、钾肥、微肥在玉米拔节前施完。氮肥分期施用,巧施种肥、轻施苗肥、重施穗肥、补施花粒肥。

改人工作业为机械化作业,适应“一增四改”技术的需求。降低小麦留茬高度,为玉米机播提供条件。提高机械作业质量,摘穗干净,秸秆粉碎长度小于5厘米。农机农艺相互配合,努力探索机械中耕、施肥、喷药等新的农艺方法。

最后要注意适期晚收。

(王洪山莘县农业局

252400)邮编:

第二篇:小麦在啤酒生产中的应用

小麦在啤酒生产中的应用[2]

2009-05-03 04:03:00来源:我要投稿评论:0 点击:16

四、制麦工艺

斗提机→粗选机→小麦分级机→暂存箱→斗提机→埋刮板输送机→浸麦槽→发芽箱→液压刮板出箱机→胶带输送机→斗提机→埋刮板输送机→烘干箱→机械刮板出箱机→干麦芽暂存箱→斗提机→除根机→自动缝包机(人工包装)→成品小麦麦芽→出售或转运

1.流程说明

原料小麦经提升机入粗选机,粗选后自然流入分级筛,分级后流入暂存箱。投料时,由提升机提至浸麦槽上部埋刮板输送机到浸麦槽,浸麦后自然流入发芽箱。发芽采取萨拉丁箱式通风发芽。绿麦用液压刮板出箱机出箱,出箱后进入胶带输送机输送至提升机,提升机提至烘库后,刮平,用翻麦机翻麦,用出箱机出箱烘干。干燥前期,麦芽水分要降至12%以下,出炉水分控制在5%以下。

2.工艺说明

小麦在发芽期间的生化变化与大麦非常相似。首先由胚产生赤霉素并输送至糊粉层。后者在赤霉素的刺激下生成并分泌了大量的胚乳降解酶类,使胚乳中的淀粉、蛋白质等物质得以充分分解。因此,小麦芽生产工艺的关键,在于以小麦的制麦特性为中心,深入了解胚、糊粉层、胚乳这三个重点区域在发芽期间的生化变化情况及其相互间的联系。在此基础上,寻求浸麦度、发芽时间、温度、通风条件、干燥条件等工艺因素的最佳组合。

由于无外层皮壳,小麦发芽比大麦旺盛,容易内层温度过高而产生较高的制麦损失,以及麦芽的溶解过度现象。所以应采用低温(14—180℃)、短时(3—4d)的发芽工艺。此外,由于谷皮层较薄,小麦只需要较少的浸水时间就能达到发芽所必需的浸麦度(41%—42%左右)。过度浸麦会使小麦生长滞后并影响发芽。小麦浸麦时间较大麦芽缩短1/3,浸麦度达到37—38%就可以结束浸麦。在发芽时,将水分升至44—46%。麦层的通风要求则高于大麦。因此,大胆采用短浸水、长通风的浸麦工艺是有必要的。

发芽时间140小时,麦温控制在14—180℃。发芽前72小时,麦温控制在 14—160℃;发芽72小时后,麦温升至16—180℃。麦芽下到发芽箱72小时后,萌芽率超过70%,绿麦芽生长旺盛。发芽72小时内通新风,72小时后回风。每8小时翻麦一次。为防止缠根,在发芽过程中要经常翻麦,但小麦没有皮壳,叶芽暴露在麦粒外容易断裂。叶芽在被破坏以后,溶解就会停止,因此在小麦制

作过程中要特别小心。在16小时、32小时翻麦时添加赤霉素0.10g/t。小麦发芽温度比大麦要低一些。发芽中期,水分控制在45—46%。在发芽最后一天,为促进细胞壁溶解,发芽温度可升至17—20℃。排潮时间一般为12小时,进风温度50—650℃;干燥3小时,进风温度65—750℃;焙焦2小时,进风温度80—850℃。

采取低浸麦度、低温发芽、分级干燥、焙焦等生产工艺上的调整生产出的小麦芽,其糖化力可达350wk以上,α-淀粉酶活力可达80-100u,α-N可达150mg/L以上,浸出率可达82%以上,完全可以用于酿制啤酒。

五、糖化工艺

1.原料选择

小麦芽一般蛋白质含量较高,色度偏深,没有皮壳,因而在酿造过程中会带来许多不便。一般宜选用蛋白质含量低、色度和粘度较低的原料。

2.添加比例

小麦芽由于没有皮壳,添加过多会出现过滤困难。同时小麦芽中含氮量较高,添加过多会影响产品保质期。由于以上原因,通常小麦芽的添加量以不超过50%为宜,一般控制在30%以下。

3.小麦芽粉碎

由于小麦芽没有谷皮,粉碎可适当细些,以增加酶与底物的接触面积,提高糖化反应速度。考虑到大麦芽粉碎时应做到皮壳破而不碎,以提高过滤效率,故要尽量使用湿法粉碎或增湿粉碎,以保持小麦麦芽种皮和果皮的完整性。粉碎辊筒之间的辊间距应缩小到0.3—0.35mm。实际操作中(以过滤槽过滤为例),小麦芽粉碎时,粗粉占30—40%,细粉占60—70%。大麦芽粉碎时,谷皮25— 30%,粗粒8—12%,细粒30—35%,细粉20—25%。

4.糖化

糖化工艺必须考虑加强蛋白质的分解。小麦芽含有大量的高分子氮,投料温度宜采用35—40℃。使用中性蛋白酶,促进蛋白质分解,既提供足够的低分子氮,满足酵母的生长需求,又降低了麦汁中高分子氮的含量,特别是可凝固氮的含量。同时,蛋白质休止分阶段进行,增加45℃温度段,并适当延长休止时间。小麦芽中含有较高β-葡聚糖和戊聚糖,因此,糖化时应添加适量的β-葡聚糖酶和木聚糖酶,以加强β-葡聚糖和戊聚糖的分解。为了照顾实际生产,最好

有针对性地选用β-葡聚糖酶、木聚糖酶和中性蛋白酶活力较高的小麦专用复合酶,以降低麦汁粘度,提高麦汁澄清度,改善过滤效果。

小麦麦芽的比例越大,过滤时间就越长,尤其是头道麦汁的过滤,一般需要60—120分钟。麦汁要尽量清亮,以减少后序过程中沉淀物的含量。如果条件允许,可以采用麦汁压滤机。

麦汁煮沸阶段,应提高煮沸强度(10—12%),延长煮沸时间(100— 120min)。如采用外加热煮沸,在108—110℃的温度下,只需煮沸60—80分钟。酒花应选用富含多酚物质的酒花制品,以加强麦汁中高分子蛋白质的凝聚,并且适量增加麦汁澄清剂,使多量的热凝固物较好地沉积,以提高麦汁清亮度,降低麦汁的可凝固性氮含量,从而提高啤酒的抗冷能力。

5.麦汁处理

试验添加小麦芽的麦汁较全部使用大麦芽麦汁有更多的热、冷凝固物,故需分离,以除去麦汁中的热、冷凝固物。这样不仅有利于酵母发酵,而且有利于提高啤酒的非生物稳定性。

6.发酵

利用现有发酵大罐设备,按照现行工艺主酵6天左右即可开始回收酵母。零度时及零度后,每两天各排渣一次,以防止酵母自溶。零度后约3天左右进行倒罐,以去除过多的蛋白、多酚。倒罐辅料添加数量依据原料及糖化情况而定。倒罐完毕后,严格控制贮酒温度、压力,每天进行排渣一次。啤酒冷贮的温度和时间对啤酒的冷稳定性影响较大。啤酒的冷贮温度为0—-10℃,冷贮时间至少在3天以上,同时在贮酒过程中温度不得回升。

7.过滤

为提高啤酒的非生物稳定性,延长产品保质期,过滤前先将酒液进行急冷处理,同时过滤过程中添加澄清剂(如PVPP、硅胶)和抗氧化剂(如偏重、双抗、异VC-Na等),以除去多酚、蛋白质等易混浊物质,防止较早出现口感老化。

8.保质期预测

笔者选择了两组添加小麦芽的试验酒与不添加小麦芽的正常酒对照,做强化试验。从强化试验的结果来看,添加小麦芽的试验酒,保质期较正常,完全能够达到保质期180天的要求。

9.感官品评

添加部分小麦芽酿造的酒,酒液清亮、透明,泡沫洁白、细腻、持久挂杯,有特殊的小麦芽香气,口味纯正、口感柔和,有明显的杀口力。

10.技术总结

通过对几轮试验数据的整理和总结,我们发现,在质量技术层面上,使用部分小麦芽代替大麦芽酿造啤酒是完全可行的。

11.成本分析

若按国产麦芽3800元/吨、小麦芽2700元/吨计算,使用20%小麦芽酿造啤酒,吨酒可节约成本27.72元。以年产量10万千升计算,除去酶制剂的费用,预计全年可以实现经济效益超过250万元。由此可见,使用部分小麦芽代替大麦芽酿造啤酒势在必行。

第三篇:小麦在养猪生产中的应用

养猪生产中小麦的作用

玉米现在已经成为工业加工当中的重要原料,并且随着我国工业化社会的步伐不断加快,玉米已成为粮食中的新贵,许多行业对玉米地需求量越来越大,如乙醇、赖氨酸、淀粉等等。而在养猪生产中以玉米和豆粕为主的饲料原料缺口也越来越大,九月中旬在河南的部分地区玉米2.9元/kg依然不好采购。利用其它原料代替饲料中的能量饲料玉米,已变得尤为重要。现将本人多年来在猪场中应用小麦的技术与效果跟各位同仁一起分享.小麦。

养猪生产; 玉米; 对比; 应用 华北黄淮地区以及东北地区是我国玉米的主要产区。今天,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能量饲料,玉米在养殖领域获得了大规模的应用。以养猪业为例,目前玉米在猪饲料中的配方一般维持在2/5左右。小麦也是非常重要的能量饲料,我国的华北黄淮地区是小麦的重要产区。一项调查显示,我国北方民间的小麦余粮存贮量非常之大,而且在夏季小麦收割完毕之后小麦的收购价格常常会低于玉米收购价格不少。从养殖成本方面考虑,目前已经有一部分养猪企业开始尝试着用小麦来代替玉米作为饲料原料。如果小麦的收购价格低于玉米收购价格,则采用小麦来代替玉米作为饲料具有很高的可行性。另外,小麦也具有很高的营养成分,用来养猪能够加快猪的生长速度,缩短其生长周期,节约成本,提高养殖效益。充分利用今天的技术优势,将生物技术、高效加工手法应用于小麦型预混料的加工之中,能够有效提升小麦的饲用价值。除此之外,在生猪不同的生长阶段采用不同的饲料比例也非常重要,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 1玉米与小麦的主要营养成分 1.1玉米的主要成分在各种常见谷物当中,玉米是其中能量最高的一种饲料原料,也是非常重要的能量饲料。玉米富含油脂,其含量大约高出小麦、大麦等一倍,但是相对于后者,其蛋白质含量、纤维含量以及矿物质含量则比较少。在谷实类饲料当中,玉米的亚油酸含量最高,高达2%。如果玉米在日粮中的配比达50%以上。仅玉米即可满足猪对亚油酸的需要量。氨基酸不平衡,赖氨酸、色氨酸和蛋氨酸的含量不足。维生素中脂溶性维生素E较多。1.2小麦的主要成分小麦的消化率

第四篇:玉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高产栽培技术探讨

盐源县玉米生产存在的问题及高产栽培技术探讨

盐源县梅雨镇农业服务中心冯永文

摘要:通过自己多年的调查研究和推广实践,总结出了盐源县玉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的配套高产栽培技术措施,提出来与各位同行进行探讨,便于今后农技推广工作的开展。

关键词:盐源县;玉米;问题;高产技术。

盐源县是全省旱粮开发基地县之一。在农业生产中历来就有种植玉米的习惯。近几年,随着全县农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以玉米为主的旱粮开发不断推进。全县玉米种植面积、单产、总产不断增加,分别达2013年的21.723万亩、335公斤、7.277万吨。推动了粮食生产和农民持续增收,促进了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但在实际生产中也存在很多问题,严重影响了玉米产量的提高,制约了玉米生产的发展。

1玉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1.1品种结构不够合理。一是农户不了解种子市场信息和顾虑新品种价格过高,没有及时更新品种。部分地方仍在使用品质差、产量水平低的地方老品种。二是没有因地制宜的选择适合品种,从而影响了产量。

1.2缺少深耕、深翻,耕层普遍较浅。据调查,相当一部分耕地耕作粗放,耕层在15厘米左右或者更浅,活土层薄、土壤通透性明显降低,保水保肥能力差,土壤对水肥的调节能力很低,不利于玉米高产。

1.3有机肥不足,盲目施用化肥,肥料利用率低。首先,随着农村养殖业的滞后,农家肥等有机肥料使用减少,造成土壤物理性状的恶化,土壤耕性、保水保肥性能降低,对自然灾害的抵抗力下降。其次,施用化肥时方法不科学。主要表现在氮、磷、钾比例不合理,影响玉米产量和品质的提高。调查发现,土壤钾素亏损,则磷肥施用效益明显降低。另外,还普遍忽视微肥的使用。

1.4劳动素质差,管理水平低。因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农村务农的大部分是中老年人和妇女,当中大部分人文化素质较差,很难接受并运用新的种植技术。造成管理不平低,严重影响玉米生产。

1.5极端灾害天气。干旱、洪涝灾害频发,盐源县季节性干旱严重,几乎每年都要受不同程度干旱的影响。洪涝也时有发生。常给玉米造成减产甚至绝收,严重影响玉米稳产、高产。

2高产栽培技术措施

针对上述玉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玉米高产种植技术措施。通过开展宣传发动、印发技术资料、田间指导等工作,不断提高玉米种植技术水平。

2.1选用优良品种。因地制宜选用抗旱性强的早、中熟品种。近几年来,通过玉米新品种的对比和示范试验,选用一些优良玉米品种,如凉单4号、会单4号、先玉696、阿单9号、川单系列等。

2.2精细整地,增施农家肥。将土壤中地膜等杂物清理干净,深耕土壤,土壤耙平耙细,增施农家肥作基肥。

2.3 采用地膜覆盖栽培。

采用地膜覆盖栽培,栽培方式为露地直播和育苗移栽。双行错窝、宽窄行起垄栽培。1.4米开厢,宽行0.8米,窄行0.6米,窝距0.42-0.48米,每窝2株,亩植4000-4760株。收获后可将玉米秆的1/2放于沟内,将土盖上,为第二年的土面,抗旱增产效果明显。其主要优点有:一是增加土层厚度,促进根系发育,提高玉米的抗旱抗倒性;二是叶面积增大,光合势强,保绿期长,较好地解决了群体和个体的矛盾;三是由于玉米秆还田,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培肥了地力,有利于持续高产。

2.4适时播种,确保一播全苗

适当早播,育苗移栽可提前到4月5日左右播种,露地直播以4月10日左右播种为宜,有利于避开夏秋高温干旱,这样,大部分中熟品种能在9月10日左右成熟。为了确保一播全苗:一是要对种子进行温水浸种催芽处理,抢晴天播种,以利于出苗快而整齐;二是配以包衣种子或药剂拌种处理,以避鼠害和防治地下害虫和其它病害;三是统一灭鼠,在播种前7—10天,以村组为单位,统一灭鼠,其防治范围越大效果越好。

2.5科学施肥

科学施肥是玉米夺取高产的关键技术,应根据本地的气候、土壤和品种特性,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施肥措施。我县在玉米灌浆成熟期气温较高,其成熟期相对缩短,在施肥上促进玉米早生快发是关键。

2.5.1氮肥施用技术

每亩500公斤的产量需亩施纯氮20公斤左右,适施基肥:由于玉米前期吸氮较少,加之这段时间雨水多,氮肥易流失,因此,基肥应以有机肥和复合肥为主,并深施,占整个用氮量的35%。看苗施用壮秆肥:这是形成高产群体的基础,一般在4—5叶期施用,苗势旺盛时可少施或不施,一般用量占整个用氮量的15%。重施穗肥:一般在大喇叭口期(一般为9叶全部展开时),重施穗肥是提高群体质量的关键措施,可以降低玉米籽粒退化,提高结实率,形成大穗。同时,由于可促进叶绿体合成,提高光合效率,推迟叶片衰老,延长叶片功能期,保证养分的充足供应。一般占整个用氮量的50%。

2.5.2磷钾肥施用技术

由于磷钾肥施用后,大部分被土壤固定(特别是磷),移动性较差,因此,以集中施于根系附近为宜,全部作基肥施用,一般每亩用量五氧化二磷4—5公斤,氧化钾7—8公斤。

此外,应根据土壤情况和苗势酌情施用微肥。

2.6加强防治病虫草害

玉米主要害虫为玉米螟和蚜虫。玉米螟的防治可在大喇叭口期田间发现1—2%的虫株时,采用每亩用3%的呋喃丹1.5—2公斤拌细砂(或灰)4—5公斤点心,或用“锐劲特”点心即可达到防治效果。蚜虫可用25%辟蚜雾40克兑水40公斤或40%氧化乐果1500倍液喷杀。纹枯病每亩用400克井岗霉素兑水60公斤喷植株下部茎叶防治,半个月内防治2次。苗期地老虎可每亩用2.5%的敌杀死30毫升兑水30公斤,于傍晚喷施植株地面药杀。

草害可用除草剂禾耐斯,进行苗前除草。每亩用90%禾耐斯15毫升兑水25公斤于玉米播前或播后苗前使用,主要防治一年生禾本科和阔叶杂草。

2.7人工去雄,辅助授粉

当玉米雄穗露出1/3时,隔行或隔株拨去雄穗,当果穗吐丝盛期时,于上午9时—11时赶动植株,辅助授粉,每2—3天赶一次,连续2—3次。待玉米充分成熟时即可以收获。

第五篇:推广新技术

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促进我镇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重大课题。保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我镇结构调整的首要问题,保护性耕作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措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02年6月5日)对保护性耕作曾做出批示:“改革传统耕作方法,发展保护性耕作技术,对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农业部要制定规划和措施,积极推进这项工作”。2005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要“改革传统耕作方法,发展保护性耕作”。

1.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概念和内涵

保护性耕作是相对于传统翻耕的一种新型耕作技术、是国际上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它的定义是: “用大量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将耕作减少到只要能保证种子发芽即可,并主要用农药来控制杂草和病虫害的一种耕作技术”。它的核心技术和价值是通过免耕少耕、秸秆残茬覆盖、合理深松、化学除草灭虫,达到保水、保土、保肥、抗旱增产、节本增效、改善生态的目的。主要包括四项技术:一是农作物秸秆覆盖技术,是在作物收获时,秸秆粉碎还田 覆盖地表,这是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基础;二是机械深松技术,这是与传统耕作相区别的技术环节,作业时,不翻动耕作土层,用深松机使土壤发生纵向移动并自然回落,不破坏地表秸秆覆盖,又可以打破犁底层;三是免耕播种技术,在有秸秆覆盖的地表,用免耕播种机完成播种施肥作业,是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关键环节;四是化学(机械)除草及病虫害防治技术。

2.保护性耕作技术的起源及在我国的发展

2.1 保护性耕作起源于美国

19世纪30年代,美国持续干旱并风暴肆虐,西部大开发后裸露疏松的农田难以抵挡大风的袭击,形成了震惊世界的“黑风暴”。“黑风暴”推动了各种保土保水耕作方法的研究,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总结形成了保护性耕作法,扼制了沙尘暴的再度猖獗,同时增加了土壤贮水量和肥力,提高了农作物产量。目前,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已基本取消铧式犁耕作,保护性耕作已成为基本的耕作模式;前苏联、以色列、巴西、印度等国也开展了相当规模的试验研究。

2.2 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于上世纪90年代初“来”到中国

从1993年1月开始 , 中国农业大学、山西省农机局与澳大利亚合作,试验研究保护性耕作,历时 10多 年基本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以保水保土、增产增收、保护生态环境为目标,以中小型农机具为实施手段的旱地农业保护性耕作体系,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截止2006年底,我国北方15省(区、市)已建成国家级项目县167个、省级项目县262个、实施保护性耕作2037万亩,各类免耕播种机保有量达到3.28万台、其它配套农机具3.37万台(套)。我省已建成国家级项目县(市、区)13个、省级项目县(市、区)73个,全省实施保护性耕作总面积 累计 达 到 558万亩。项目区配套保护性耕作动力机械 1098台,配套机具3241台(套)。

3.保护性耕作技术在壶关县的应用效果

从2002年起,壶关县开始试验、示范保护性耕作,按照《山西省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示范项目管理办法》要求,严格遵循“分类指导、突出重点、提升质量、注重效益、梯次推进、连环滚动”的发展原则建设项目:先后承担了山西省农机局省级玉米机械化保护性耕作项目(2003年至2004年)、省级玉米机械化保护性耕作重点项目(2005年至2006年)和国家级示范县保护性耕作项目(2007年至2009年)。高标准玉米保护性耕作示范田由500亩(2002年)发展到10000亩(2007年),累计达到18500亩。几年来的试验、示范证明:保护性耕作技术在壶关县是 完全可行的,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技术应用效果。

3.1 节本增收

保护性耕作与传统农业相比,少了耕翻,多了作物残茬的覆盖,降低 了耕作成本,减少了能量的投入。每亩节约机械作业费(耕、耙)28元。秸秆粉碎覆盖还田有效培肥地力,提高有机质含量,蓄好“天上水”、保好“地下水”,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使粮食产量有效增加,每亩可增产粮食40公斤,增收40元。两项合计每亩增收节支达68元,实施18500万亩,为农民增收125.8万元。经济效益可观。

3.2 土壤改良

实践证明:推行保护性耕作技术,由于秸秆粉碎覆盖还田,土壤有机质含量逐年提高0.03—0.06个百分点,可逐步减少化肥亩施用量,改善粮食品质,有利于推进现代化绿色农业。

3.3 生态效益

通过实施保护性耕作减少土壤风蚀40%,水蚀50%,有效减轻风

沙扬尘和因焚烧秸秆造成的大气污染;天然降雨利用率提高10%,化肥利用率提高20%,土壤有机质提高0.01%,土壤理化结构得以改善。

3.4 社会效益

推行保护性耕作,能使现代农民内化为一种素质,外化为一种能力。特别是农机大户能按照农业产业化要求,结合农机作业项目,推进农机标准化作业、产业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使支撑农机服务体系建设健康发展,走上快车道。

4.发展保护性耕作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4.1 存在的问题

经过我县几年来的实践,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一些地方对保护性耕作技术的作用和好处在认识上还不到位,特别是没有开展保护性耕作技术试验示范的乡村,当地政府对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支持度不够,群众接受保护性耕作技术自觉自愿性也不够;二是在实施保护性耕作的地方,还存在着对保护性耕作核心技术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上,还有不同程度的偏差,对农作物残茬覆盖量、覆盖度和免(少)耕 播种,在实际操作中存在技术 不到位或技术走形现象;三是保护性耕作技术有待进一步完善,部分免耕播种机在性能上有待改进完善。

4.2 大力发展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对策

回顾总结发展保护性耕作的实践,在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发展保护性耕作 技术 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保护耕地、改善环境、节本增效、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秸秆覆盖地表、免少耕播种、深松蓄水及病虫草害综合控制为主要内容,坚持政府推动与市场拉动相结合,遵循自然规律与技术创新、机制创新相结合,建立和完善保障体系,改革传统耕作制度,积极加快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应用。重点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应结合区域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和作物种类,采取适宜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方案,选定适用的保护性耕作机具,促进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应用。要从成熟技术入手,先易后难,逐步推开。要采取当地农民可接受的方式,加大试验示范,宣传农民、培训农民、带动农民,调动农民应用保护性耕作的积极性。

2.突出重点,分步实施。选好重点实施区域,集中财力、物力和人力,加大投入和工作力度。通过试验示范,确立主推技术路线,筛选成熟机型,为大面积推广应用积累经验。要选择积极性高、乐意接受新鲜事物的农机大户、种粮专业户、乡村干部家庭作为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带头人,政策上给予扶持、技术上给予帮助,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和应用能力。通过他们的成功示范,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让广大农民亲眼看到保护性耕作的实惠,并不失时机地扩大保护性耕作应用面积。

3.政府扶持,农民自愿。各级管理部门应争取当地党委和政府的重视,在财政、税收、信贷等方面加大对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的支持力度。要注重现有项目与保护性技术推广的结合,逐步加大保护性耕作投入力度。要特别尊重农民意愿,注重保护农民和广大农机手的经济效益,通过典型示范,政府引导,政策拉动来提高农民采用保护性

耕作技术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切忌强迫命令,违背农民意愿。

4.突出创新,建立机制。加强技术创新和机制创新力度,不断完善技术模式和运行机制,推进保护性耕作社会化服务。要加强机具的研发、改制和选型,为技术的应用提供满意的机具保障。要不断推进保护性耕作社会化服务,培育、扶持、发展一批保护性耕作农机大户、农机经纪人及专业合作组织,探索保护性耕作市场化运行机制,提高农机利用率和经济效益。

下载小麦玉米生产中推广的几项新技术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麦玉米生产中推广的几项新技术.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国务院关于加强企业生产中安全工作的几项规定

    【标题】 【发布时间】 【发布部门】 【有 效 性】国务院关于加强企业生产中安全工作的几项规定 1963-3-30 国务院 有效 国务院关于加强企业生产中安全工作的几项规定 (一九......

    长治县小麦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长治县小麦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长治县地处上党盆地南缘,辖6 镇5 乡11 个乡镇、254 个行 政村,总人口33.834 6 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5.714 万人,总农户 8 万多户。耕地面积......

    正确处理小麦生产中的高产与优质的关系

    正解处理小麦生产中高产与优质的关系 苏毓杰 (甘肃省农垦农业研究院甘肃武威,733006) 摘要:本文围绕高产、优质、高效三者间的关系,论述了小麦生产目标,确定了以高产为主,优质是关......

    新技术推广总结

    新技术新项目推广总结 ---显微镜下精索静脉曲张结扎术 自该新技术项目获审批以来,共开展新技术新项目30例,所有病例均经过医务科审批、同意,科室集体讨论后实施,所有病例效果满......

    生产中的名词解释

    生产中的名词解释 1.TOP5Meeting 会议五大关键事宜 2.PDCA 策划-实施-检查-改进(plan-do-check action cycle) 3.5S 5S是指整理(SH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

    农业新技术推广管理制度

    农业技术推广管理制度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目的和意义 农业技术推广是指通过试验、示范、培训、指导以及咨询服务等,把农业技术普及应用于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活动......

    小麦、玉米微量元素肥料肥效试验方案

    小麦、玉米微量元素肥料肥效试验方案 一、试验目的 根据《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范》(2011年修订本,以下简称技术规范),在已经基本摸清土壤养分状况的基础上,通过各地多点的田间微量......

    萧县小麦春季田管及玉米生产计划

    萧县小麦春季田管及玉米生产计划 萧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萧县位于黄淮海平原的南端,淮北平原的北部,地处苏、鲁、豫、皖经济协作区的腹地,小麦玉米系萧县的主要粮食作物,被农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