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蒙城县小麦生产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蒙城县小麦生产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魏宏伟
(蒙城县双涧农业综合服务站,安徽省亳州市,233500;联系人E-mai:whw2919@163.com)摘要:目前蒙城县小麦生产处于高产阶段,但要继续保持或进一步提高产量受到一些问题限制,经调查指出当前蒙城县小麦生产存在的问题,以期解决促进小麦生产。关键词:蒙城县;小麦生产;问题;对策
为促进小麦生产,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惠农项目,经过各级努力,蒙城县小麦生产得到长足发展,已顺利实现千斤县目标,但要确保持续增产,却受到几个问题限制,需要解决这些问题才能进一步增产。1 存在问题
1.1农田基础设施薄弱,抗灾能力不强
近年来,农田基础建设主要是疏浚大沟,除土地治理项目外,几乎没有疏浚地头沟,甚至有的农户展沟扩地种植小麦,影响排涝,造成渍害,根系受损,小麦不能正常生长,遇到强降雨,排水不畅,损害更重;老机井年久失修,很多不能发挥作用;每年新打机井不多,遇到干旱年份,不能及时浇灌;有些项目区的设施配套不科学,作用不大,抗灾能力不强。1.2高产所需成本较高,群众积极性不大
当前的小麦高产主要依赖化肥、农药、机械等的投入,成本偏高,净收益与投入不成比例,粮食收入在家庭收入中的占比逐年下降,若为高产再持续地增加投入,群众积极性不高。1.3秸秆还田质量不够标准
玉米收获后,秸秆主要以还田为主,但机手为追求效益,秸秆粉碎的质量不好,没有达到5~10厘米的标准,秸秆偏长,翻入土中难以腐烂,造成土壤不紧实,出现灌风、吊苗,每年都有死苗现象发生。1.4整地质量不高
当前浅旋耕现象普遍,耕层浅,保水保肥能力下降,根系下扎较浅,易倒伏,易受干旱影响;部分深耕的田块,耙地不实,上有明垡,下有卧渣,地虚坷,易跑墒,易受冻害,不利于稳产高产。1.5播种质量不好
种子包衣处理面积较小,不能有效延迟纹枯病侵染的时间,部分田块地下害虫发生偏重;受播后干旱、秸秆还田、整地质量不佳;不能适期播种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怕不利全苗,从而加大播量至225~270kg/hm²,个体与群体矛盾难以协调,特别是个别撒播田块达到300~375 kg/hm²,且出苗早晚不一,个体与群体矛盾突出,病虫害、倒伏、早衰的隐患较大;部分田块播种较深,消耗的养分多,出苗后就是弱苗,分蘖少易受病虫的危害和冻害;绝大部分农户没有留田间操作行的习惯,造成中后期田管困难和损伤麦株。1.6施肥存在不足
底肥普遍使用高氮型复合肥,磷钾配比偏低不合理,长势虽好,但产量上不去,倒伏机率偏大;追施拔节肥受天气、人为因素影响,追肥量不一,整体偏低;补施孕穗肥的更少;除了“一喷三防”时的叶面肥外,之后很少喷二次叶面肥,后劲不足。施肥量不足是小麦产量徘徊的原因之一。1.7田间管理不科学
一是小麦出苗后,有的年份潜叶蝇、红蜘蛛发生重,播期早的纹枯病侵染早,杂草在年前有1个出苗高峰,需防治,但此期农民对病虫草害防治不够及时;二是年后拔节前,没有统筹兼顾除草、防病、治虫、防倒伏等;三是追肥,不按照要求追施拔节肥、孕穗肥;四是赤霉病防治,未能准确把握时间、药剂及方法,田管不及时。1.8缺乏优良品种 目前,主推的品种中,有的秆高,高产需要高肥时就易造成倒伏;有的品种纹枯病偏重;有的品种蚜虫偏重;有的品种抗倒春寒能力偏弱;大部分品种中后期抗旱能力不强;有的没有高产潜力;高产稳产综合抗性强的品种极少;产量难以跃上新台阶。2 对策
除上级投资治理外,地方政府也要加大投入力度,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农田基础建设,做到旱能浇、涝能排,科学治理,各种设施配套合理,增强抗灾能力。2.2科学投入,增加效益
除了化肥、农药、农机投入外,还要增施有机肥,培肥土壤,打下持续增产的土壤基础,统筹安排,科学播种、施肥、用药,实现增产增收。2.3秸秆粉碎要达到标准,保证还田质量
收获玉米时,趁秸秆含水量大时及时粉碎,行走速度适宜,粉碎机正常作业,保证粉碎后的秸秆符合5~10厘米的标准,均匀覆地,以利耕作掩埋。2.4深耕细耙,提高整地质量
每隔2~3年深耕1次,深翻掩埋秸秆,细耙2次,或每年深旋2~3次,之后细耙3次,把个别不能旋埋的秸秆耙到地头拾出,以防堵播种机耧。通过细耙能把土壤耙实,保住墒情,小麦根系能与土壤结合紧密,不会灌风吊苗。2.5提高播种质量,科学播种
大力推广种子包衣,能有效控制纹枯病危害,防治地下害虫;若墒情不足,应播前浇水,以防播后浇水造成土表结壳而影响出苗,有灌溉条件的可播后浇水,水量不宜过大,要防止淹水毁种;控制播量,不应盲目加大;播深5cm左右,偏浅表墒不足,不易出苗,偏深易造成弱苗;尽量适期播种;杜绝撒播;每隔3~4m宽要留1个田间操作行,此行宽30cm,中后期田管方便,不会损伤小麦,有边行优势,不会造成减产。2.6合理施肥,满足高产需要
秸秆还田的,底肥可偏施氮肥,但不能过高,且磷钾肥的施肥量要符合高产要求,还要配施硫酸锌;特别是近年来,小麦、玉米2季高产,消耗养分较多,底肥不足就会掏空土壤基础肥力,不利持续高产。根据天气、苗情确定是否追施返青肥;拔节肥的施用量,要根据品种特性、天气、苗情、产量目标合理施用;看苗补施孕穗肥;后期结合“一喷三防”进行叶面喷肥2~3次。
2.7及时田管,确保不受病虫草危害
出苗后要调查苗情,及时防治纹枯病、红蜘蛛、潜叶蝇及杂草,防病虫时配施含锌的叶面肥,利于壮苗越冬;年后拔节前,天气适宜时,及早预防倒伏,及时防治病虫草害,能有效减少病虫基数,拔节至孕穗期病虫危害明显减轻,甚至达不到防治标准;齐穗后及时“一喷三防”,预防赤霉病、穗蚜,防早衰,必要时防治赤霉病需用药2~3次,还要看穗蚜虫情发展适期用药,并结合叶面喷肥。
2.8选用高产、稳产、综合抗性好的品种
认真做好品种对比实验,筛选高、稳产,适应高肥水,不易倒伏,抗病性好,中后期耐干旱,抗冻、耐倒春寒等综合抗性较好的品种。
参考文献: 1. 张瑞英,张新民,刘亚萍,等.小麦生产存在的问题及春季管理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3(6):57-58.2. 常凌云.林州市小麦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3(12):55.3. 季书勤,赵淑章,张德奇,等.河南省中产灌区小麦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河南农业科学,2006(1):41-43.4. 宋宇,宋家永,王海红.河南省小麦生产发展趋势分析[J].河南农业科学,2006(4):35-38.2.1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抗灾能力
第二篇:煤炭安全生产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随着煤炭行情上涨,前些年生产经营疲软的煤炭企业,如逢甘露,为抓住这一良好机遇,各地企业煤炭产量迅速上扬,煤炭资源丰富的地方,也加大了煤炭产业发展的力度。但在大力发展煤炭产业的同时,如何加强煤炭生产安全管理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一、煤炭安全生产存在的问题
1、装备与技术水平低:乡镇煤矿的装备及技术水平普遍较低,设施简陋,井
下运输大部分为人力推车、手镐落煤,无正规采煤方法。
2、对发现的问题督促整改不实。地方煤炭生产管理部门和乡镇,在各煤矿检查发现问题后,对其整改情况以及整改结果往往缺乏后续检查。
3、缺乏煤炭安全生产管理专业人员。乡镇对煤炭安全生产,均是分管安全的乡镇领导与办事员自己下矿检查,大部分没有煤安全生产基本知识,对煤矿的安全检查依赖的是行政干预,缺少具有说服力的指导。
4、从业人员的素质低。煤矿的从业人员绝大多数是家庭贫困、文化素质低的弱势群体,安全生产意识淡薄,自我规范能力不强,切流动性大。
5、安全现场管理不力。地方煤矿尤其是私营煤矿,矿井专业技术人员严重匮乏,技术管理工作缺少人才支撑,日常的作业规程都少有人会编制,技术装备、安全仪器的使用和维护都存在困难,其效能发挥大打折扣。
6、日常安全教育不够。煤矿对职工的安全教育大多流于形式,应付了事,没有针对性。对于新矿工,各煤炭企业也没有建立培训制度,普遍是招来就下井。
7、抗排风险能力差。地方煤矿普遍规模小,底子薄,又没有规范的资金积累制度,抗排风险的能力十分有限,如遇大的灾害就会出现矿毁人亡,老板逃跑,政府办丧的现象。
二、对煤炭安全生产的建议
1、整合煤炭行业管理和乡镇属地管理力量。加强地方煤炭管理部门与乡镇对煤炭企业的管理合作,整合管理力量,充分发挥行业管理部门的技术优势和乡镇检查督促的时间、人力优势。可建立乡镇矿山安全检查员委派制度,由煤炭生产行业管理部门统一培训矿山安全检查员,合格后委派到有关乡镇。
2、加强矿山安全生产技术指导。煤炭行业管理部门要加强煤炭企业日常安全管理人员技术指导,定期组织煤炭企业安全管理人员技术培训。可实行煤炭企业技术矿长持证上岗制,由地方煤炭行业管理部门审核,发给其资格证,凭证聘用。
3、逐步建立从业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加强对从业人员培训,提高队伍素质,特种作业人员须按规定培训,取得《煤矿特种作业人员操作资格证》方可上岗外,所有井下作业人员都必须经培训合格后,发给《煤矿职工入井资格证》,凭证下井。
4、建立停发煤炭准运证制度。对检查需停产整改的煤矿,停发煤炭准运证,在整改验收合格后方可领取准运证,确保其整改的落实。
5、建立煤矿规范的资金积累制度。强制性约束煤矿的分配行为,避免吃光分光现象,保障煤矿有钱可投,具有起码的抗风险和更新改造的能力。
第三篇:长治县小麦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长治县小麦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长治县地处上党盆地南缘,辖6 镇5 乡11 个乡镇、254 个行 政村,总人口33.834 6 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5.714 万人,总农户 8 万多户。耕地面积2.62 万hm 2,粮田2.01 万hm 2,其中:小麦种 植0.081 1 万hm 2,占粮田面积的4%,是长治县的第二大粮食作 物。
1.1 种植面积减少,单产趋于提高 世纪90 年代初是长治县小麦生产发展的最快时期,面积 由1985 年的0.49 万hm 2,增加到1990 年的0.735 万hm 2,1991 年达到最大为0.743 万hm 2,其中:水地达 0.467 万 hm 2,占到小 麦面积的60%以上。1995 年以后,面积开始萎缩,特别是进入 2000 年以后,随着种植业结构的调整,旱地小麦种植越来越少,水地种植面积逐步下降,到2010 年,全县小麦面积只有0.081 1 万hm 2,而且全部都在水地种植,比1991 年0.743 万hm 2 减少0.663 万hm 2,减少89%。但小麦单产水平趋于提高,2008-2009 年是长 治县小麦单产最高年,每0.067 hm 2 产量达到410 kg 左右,比1985 年每0.067hm 2 产210.5 kg 增产94.8%。2010 年是特殊年份,长治 县小麦遭受了冬、春两季雪灾和低温冻害,每0.067 hm 2 产量只 有298.6 kg,比全县前3 年平均每0.067 hm 2 产382.5 kg 减产83.9 kg,减产达21.9%。长治县1985-2010 年每5 年的小麦生产情况 见表1。
1.2 小麦机械化应用率迅速提高世纪90 年代,由于玉米套种小麦复播豆、菜面积较大,机 械播种和机械收获难度较大,机播机收面积很小,2000 年以后,套种面积减少为零,小麦机械化应用率大幅度提高。目前,全县 机械耕作面积达95%左右,其中:机播面积达90%以上,机收面 积达100%,机械旋耕面积达100%。
1.3 综合科技应用水平得到提高 综合科技应用水平得到提高主要表现在:有机肥施用普及 率提高,面积达80%以上,土壤有机质含量明显增加,达到了 30.5 g/kg;农民自留种面积减少,品种更新、更换速度加快,优种 推广率达95%以上;病虫草害防治率达到95%左右;除草剂利用 率达到80%以上;配方施肥推广率达到85%以上,极大地增强了 抗御自然灾害的综合能力。小麦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水利设施陈旧老化、耗电多、投资大
目前,长治县水地小麦浇水仍采用井灌,存在原有水利设备 陈旧老化现象,像原有的抽水泵功率偏低,浇0.067 hm 2 地用时太 长,大约在20 h 以上,耗电多,浇水投资大;另一方面,由于煤矿 的开采,地下水位下降,原有浅水井贮存水量减少,导致用水高峰 期,水源紧张、水流量小,这样也延长了浇水时间,加大了浇水成 本。
2.2 品种选用不当,抗逆性下降 2010 年,省小麦专家组到长治县2 个乡镇、6 个村、30 个农 户进行了调查,发现大部分农民选用小麦品种以临汾、黎城和河 南品种为多,而且这些品种均属半冬性品种,抗寒能力较差、遭受 冻害死亡严重,特别是近两年来表现突出。
2.3 播量普遍偏大
经过来连续多年调查,长治县小麦是在9 月25 日-10 月1 日左右种植的,每0.067 hm 2 用种量达到20 kg,10 月10 日左右 播种的,每0.067 hm 2 用种量达到了25~30 kg,播量普遍偏大,这 不仅造成了亩用种量生产成本的提高,而且严重影响了单株分蘖 和次生根的生长,群体密度较大,幼苗长势较差,抗冻、抗旱、抗倒 能力明显降低。2010 年9 月25 日,长治县农业委员会作了同一 品种、同一播期4 个不同播量试验,同年10 月29 日进行了苗情 调查,结果表明:每0.067 hm 2 播10 kg 的单株分蘖平均5.7 个,次 生根数9.6 根,每0.067 hm 2 总茎数达83.6 万头;每0.067 hm 2 播 12.5 kg 的单株分蘖平均4.29 个,次生根数达9.2 条,每0.067 hm 2 总茎数达86.5 万头;每0.067 hm 2 播10~12.5 kg 的群体结构合 理,幼苗长势健壮,根系发达,均属壮苗。每0.067 hm 2 播15 kg 的 单株分蘖平均4.3 个,次生根数只有5.7 条,每0.067 hm 2 总茎数 达120.8 万头;每0.067 hm 2 播20 kg 的单株分蘖平均3.25 个,次 生根数达5.1 条,每0.067 hm 2 总茎数达152.3 万株,每 0.067 hm 2 播15~20 kg 的地块,不仅幼苗生长细长瘦弱、叶片发黄、根系不 发达,而且亩总茎数过多,属旺苗,营养消耗过大,遭受冻害严重。
2.4 耕作粗放,影响播种质量
长治县小麦全部种在水地,90%以上进行粮菜和粮粮复播,回茬面积较大。回茬麦田由于前茬收获与小麦播种时间间隔较短。目前生产上存在前茬收获后及时旋耕作业,及时播种现象,这样没有充足的踏实时间,土壤悬虚,整地质量较差,坷垃、根茬 多,出现播种深浅不一致,出苗不整齐现象,有的地块因播种过 深达10 cm左右,出苗消耗营养过多,幼苗长势不良,抗寒力下 降。土壤翘虚地块,冬季根系受冷空气袭击,死苗发生较多。
2.5 管理措施不到位,存在重种轻管现象
由于种粮经济效益偏低,农民种植积极性不高,管理上存在 重种轻管现象,传统的伏深耕、播后镇压、遇雨浅锄耙耢破板结,冬春碾压、早春顶凌耙耱、起身期中耕除草作业等措施应用面积 大大减少,管理跟不上,影响了小麦产量的提高。
2.6 施肥上存在重底肥、轻追肥,重氮、磷肥,轻钾肥,氮、磷、钾 比例不合理现象
目前生产上仍沿用“三肥底施一炮轰”的施肥方法,即有机 肥、氮、磷肥全部底施,不追肥,这样容易造成后期脱肥现象,尤 其对高产地块显得更加突出;钾肥施用面积很小,氮、磷、钾肥施 用比例也存在不合理现象。
2.7 投资成本高,经济效益低
据调查:小麦地平均亩投资达到了500~700 元(不包括人工 投资),包括种子 100 元,无机化肥 200 元,机收机种机耕作业 110 元,浇水作业50~70 元,除草剂投入10 元,有机肥投入200 元。如亩产小麦最高按500 kg,每千克小麦按2.3 元计算,亩总收 入1 150 元,除去投资每亩净收入为500~600 元;而种植玉米亩 投资低,约200~250 元,如亩产550 kg 玉米,每千克按1.8 元计 算,亩收入990 元,除去投资每亩净收入为750 元左右,而小麦 除物质投资大外,亩投工比玉米要多 5 个左右,每工按20 元计 算,又增加成本100 多元,产投比玉米更低。发展对策
3.1 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改善农业基础条件 县水利部门要多渠道、多形式筹集资金,组织村民大搞农田 水利基本建设,新打机井,埋设管线,对原有水利设施进行维修、改造和完善配套,大力发展节水管灌技术,节约用水,保证小麦 生长期间的正常用水需求。
3.2 积极采取措施,加大对种麦农户的补贴 建议有关政府部门在实行国家粮食直补的基础上,继续提 高对种植小麦农户的补贴,调动种麦农户的积极性,稳步扩大小 麦种植面积,提高小麦总产量,保证小麦的自给。
3.3 引进小麦新品种,搞好试验、示范、推广和良种繁育工作 县、乡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与农业科研部门积极配合,搞好小 麦优良品种的繁育工作,积极引进小麦新品种进行试验、示范,筛选适合本县种植的优良品种,大面积推广种植,帮助农民科学 选种,克服盲目用种带来的不利影响。
3.4 推广良种良法相配套的综合栽培技术
3.4.1 选用优种、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
长治县小麦品种应选抗冻性强、分蘖力强、抗病虫能力强的 冬性和强冬性为主的中晚熟优良品种,主要有长 4738、长6359 等。种子采用专用种衣剂和药剂拌种,防治病虫为害。
3.4.2 施足底肥,精细整地
对正茬麦田,麦田收获后,及时浅耕灭茬,7 月中下旬深中 耕,深度达27~30 cm,结合深耕每0.067 hm 2 施优质有机肥2 000~ 3 000 kg,耕后耙耢2~3 遍,播种前20 天,浅耕耙耱,随浅耕条施 和撒施入氮、磷和钾肥,踏实土壤,精细耕地,地面达到“平、净、细、实”的要求。一般亩产500kg的麦田,每0.067hm 2 需碳铵60 kg、磷肥60 kg、硫酸钾10 kg,磷、钾肥全部底施,氮肥50%的底施。对 回茬麦田,在前茬作物收获后,及时条施或撒施氮、磷、钾肥和有 机肥,然后,旋耕、耙耢整地、破除坷垃、踏实土壤、清除地表根 茬,精细整地,达到上述要求。
3.4.3 适期、适量播种,推广机械化种植技术
长治县小麦适宜的播种期为9 月25 日-10 月3 日,在适宜 播种期内,适宜的播种量每0.067 hm 2 应为10~15 kg,一般高水肥 地每0.067 hm 2 为10~13 kg,一般水地每0.067 hm 2 为13~15 kg,以后每增加一天,亩播量要加大0.5 kg。对于旋耕后及时播种、土 壤悬虚的地块,播量要适当加大。大力推广机械化种植技术,省时、省墒、播种深浅一致,出苗 整齐,工效高。
3.4.4 加强管理,适时收获
3.4.4.1 冬前管理(1)浇好越冬水:在11 月下旬-12 月上旬,地面出现早冻午 消时进行。(2)酌情施肥:对三类麦田和没有施过底肥或严重缺肥麦田 应结合浇冬水进行追肥,每0.067 hm 2 追尿素7.5~10 kg。(3)碾压耙耱:11 月中下旬进行碾压,可起到提温保墒,控旺 促壮,促根增蘖,控主蘖促分蘖的作用。(4)清除杂草:采用人工拔草、中耕除草和化学除草措施,清 除田间杂草,减轻病虫危害,减少营养消耗。除草剂可用 72% 2、4-D丁酯乳油,0.067 hm 2 50 mL,兑水40~50 kg 喷雾,在4 叶后 喷施最为合适。(5)做好病虫越冬基数的调查和预测预报,做到早发现、早 防治。(6)禁止放牧:牛、羊啃食麦苗,容易食掉分蘖节和叶鞘,储 存的养分大量丢失,易遭受冻害。
3.4.4.2 春季管理(1)分类分期浇水追肥:三类麦应早在返青后起身期前进 行,二类麦在起身期进行,一类麦应推迟在拔节后至孕穗期进 行,每0.067 hm 2 用尿素10~15 kg。(2)化学除草:对冬前漏治田或防治效果差的麦田,在小麦 起身期到拔节前进行化学除草,可用10%精骠马乳油60~70 mL 喷施防治。(3)化学调控:对旺长麦田,在起身期每亩用壮丰安或多效 唑40 g,兑水30 kg 喷施,控制节间伸长,防止后期倒伏。(4)中耕、耙耢:小麦返青后及时耙耢或浅中耕,提高地温,促苗早发;起身期对旺长麦田进行深中耕断根处理,控制地上生 长,促进根系下扎,同时结合中深,清除田间杂草。(5)做好病虫防治:此期主要虫害有红蜘蛛,可用 15%哒螨 灵2 500~3 500 倍液或亩用2.0%齐螨素800~1 000 倍液进行叶 面喷雾防治,或20%灭扫利乳油20~25 mL 加水喷施。
3.4.4.3 后期管理
(1)酌情浇好灌浆水:5 月底-6 月初,酌情浇好灌浆水,水 量不宜过大,以防倒伏,注意大风停浇,无风抢浇,收获前半月左 右停止浇水,防止贪青晚熟。(2)叶面喷肥:小麦开花后至灌浆初,如发现有早衰脱肥的 地块,应在下午5 点后无风的天气下,叶面喷2%~3%尿素溶液或 4%磷酸二氢钾溶液,养根保叶防早衰。(3)防治病虫危害:此期主要虫害有穗蚜,应采取生物和化 学方法防治,以瓢治蚜或用10%蚍虫啉或3%啶虫脒乳油等杀虫 剂防治。主要病害有黑穗病、白粉病、锈病,应用50%多菌灵 800~1 000 倍液或三唑酮类等防治。(4)适时收获:一般在小麦蜡熟期,6 月23 日左右收获最好。
第四篇:浅析海洋渔业安全生产存在问题及对策
浅析海洋渔业安全生产存在问题及对策
安全生产工作历来是各级党委和政府十分重视的问题,它关系到国家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关系到经济健康发展,关系到社会大局的稳定。近几年来,虽然各级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和生产单位及村级组织在安全管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各类渔业生产事故仍时有发生,严重影响渔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渔区稳定的大局。如何采取更加有效的管理措施,减少事故,降低损失,切实保护好渔民利益,已成为摆在各级政府和渔业安全管理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本文以浙江省温岭市石塘镇渔业为例,笔者对近几年的海洋渔业安全生产作了分析,不难找出一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下面就如何进一步加强渔业安全管理谈些粗浅看法,希望此文能对做好渔业安全工作尽微薄之力。
一、主要问题
温岭市石塘镇现有捕捞渔船1600余艘,渔业运输船182艘。几年来,由于上下高度重视渔业安全生产,该镇的海上安全生产事故(主要是死亡人数)总的呈逐年下降趋势。有资料为证,2002年死亡75人,2003年死亡72人,2004年死亡72人,2005年死亡67人,2006年死亡39人,2007年死亡49人(其中一起就16人),今年1-6月死亡12人。几年来,船只数量基本保持稳定,而海洋生产死亡人数在逐年减少。但由于石塘镇渔船数量多,总量有1800艘;生产区域大,北到韩国的济洲岛,南到台湾海峡;作业类型多,有单拖、双拖、流网、涨网、灯光围网等;且船只分散,并受海洋气候、水产资源等各项环境因素制约,海洋渔业安全生产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船主安全生产意识不强。由于水产资源的衰退,生产成本的提高,部分船主受经济利益驱动,渔业辅助船超载,就会造成船翻人亡的重大事故。如2007年12月6日一艘渔业辅助船超载,造成船沉16人死亡的重大事故。还有渔业生产船超航区、抗风力作业。遇上恶劣海况,船只左右摇摆,头颠尾翘,船员站立不稳容易掉入海中,葬身大海。据近6年统计数字,在生产过程中因风浪掉入海中死亡的占47%。
二是渔民自身安全意识薄弱。由于船只的盲目发展,海洋渔业劳力极其短缺,大量雇用外地劳力。石塘镇渔船约60%多是内陆临时雇佣人员,一部分人没有经过基本技能培训,脱了鞋子就上了船,成为渔民,不能适应船上生产作业,遇有风浪稍有不慎就掉入海中,或者违反操作规程造成伤亡事故。在生产作业中,不穿救生衣、不戴安全帽,也容易发生安全事故。在死亡人数中,根据连续6年的统计数字,外地人占70%,被渔绳、弹沟、钢丝绳等捕捞工具击中而死亡的占28%。
三是渔船安全科技装备缺乏。随着渔船吨位和功率的不断增大,渔业生产中的一些先进科技产品也得到了应用,如高频单边带、雷达卫星导航等,却随着科技的进步,一些可以为渔船安全服务的产品没有得到应用和开发,如卫星定位通讯系统、船只防碰撞、船仓硫化氢报警器等。
四是渔业管理体制不顺。渔业管理体制不同于农业,农业的基本生产资料(土地)属集体所有,而渔业的所有生产资料都是私人投入属私人所有,因此,集体组织很难驾驭。虽然这些船只户口都在村组织名下,名义上由村级组织管理,但村级组织只能提供一些帐务、做证等服务,从法律层面,在管理上没有明确的权利和义务。又因海洋渔业的特殊性,分散流动作业,虽然政府明确由村级组织管理渔船,做好安全生产工作,但实际上很难管理。即使本村渔船发生安全生产事故,也负不了什么法律责任,况且还存在一些船户分离的情况,很难使安全管理到位。
五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由于我市先天缺乏天然的避风良港,自古以来避风大部分渔船主要集中在松门的礁山和东海塘,有一部分在路桥的金清港和宁波的象山港、舟山的沈家门港等地。随着工业的发展、用地的紧张,本地的这些天然良港有的被围垦,有的被造船厂所占,渔船避风空间缩小,一旦遇上台风在当地登陆,后果不堪设想。如在今年的6月7日晚上,仅是一场狂风,石塘港内就有好多渔船移锚,其中2艘搁浅,一艘沉没,幸亏没有人员伤亡。同时,我市也没有自己象样的海上救助船只,由于海洋渔业投入不足,一旦发生事故,叫天天不应,叫海海不灵,眼巴巴等死。
二、对策措施
1、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不断提高渔民安全意识。要把安全生产宣传工作作为一项经常性、基础性工作来抓,按照渔业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要求,以对国家和渔民生命财产高度负责的态度,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认真做好党和国家有关安全生产方针、政策及海洋渔业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深入宣传贯彻工作,提高渔民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要抓住每年的春节和伏季休渔时间,大力普及渔业安全生产知识,教育渔民实行“编组生产,结伴航行、同进同出、相互照应”的互助互救安全措施;告诫渔民捕捞作业时要穿好救生衣,戴上安全帽,夜间航行要有专人瞭望;宣传渔业安全生产工作先进典型和经验,曝光忽视安全生产、发生重大事故的典型事例。同时,对在生产事故中负有主要责任的人员,要综合运用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决不手软。加大安全责任事故的责任追究,提高安全事故的处理成本和代价,切实扭转一些渔民要钱不要命的思想,尽力遏制主观上造成的安全事故的发生。
2、不断完善渔业安全管理制度,抓好制度的落实。实践证明,安全生产重在预防,预防关键是抓好安全制度的落实。一是安全目标管理制度。要层层签订责任状,明确安全管理目标和要求,做到从思想上重视安全生产工作,行动上落实安全生产措施。二是编组生产、进出港制度。一旦发生事故,可互相照应,这是防止重大事故发生,提高自救互救能力的有效措施。三是渔船安全员制度。每艘渔船必须有一名安全员,要明确安全员职责,落实岗位津贴。在生产作业和航行途中,由安全员负责船上的安全工作,配合船老大做好生产指挥和航行瞭望,发现违反操作规程或船员开小差的,及时提醒和纠正,避免事故的发生。四是进出港签证制度。渔船进出港必须到渔政执法单位办理签证手续,接受渔业执法人员的检查和教育。五是教育培训制度。当地政府和渔业主管部门每年要制定培训教育计划,通过教育培训,不断提高渔民的安全意识和生产技能。六是通讯联络制度。渔船应定时主动与村级组织或公司联系,按时汇报海况和生产地点等情况。
七是生产事故报告制度。渔船一旦发生各种生产事故,要及时逐级上报。八是安全生产台帐管理制度。安全管理和生产单位都要建立安全生产台帐,及时记录各种安全生产管理情况,便于接受上级的检查和责任的认定。九是渔业生产安全预案。要制订海上生产安全包括防台抗台应急预案,在制订预案时,应尽量把问题想得复杂点,方案做得完美点,但要切实可行,具有可操作性,以把安全事故损失降低到最小限度为目标。
3、搞好渔船公司化运作,理顺渔船管理体制。随着农业生产体制的改革、深化和发展,渔业生产体制也由集体经营转变为联户、个体经营,生产方式由集体组织转变为分散自由作业。虽然海洋渔业生产管理体制和生产方式与农业一样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但渔船安全管理在管理体制、机构设置等却没有发生多大变化,仍是老一套做法,只是在管理手段上村民委员会组织与船主签订了安全生产责任状,别无其他手段。由于渔船是联户或个体生产经营,与村集体没有多少利害关系,且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村民委员会也无权管理属于村民个人所有的资产和生产经营方式,因此,村级安全生产管理也只是流于一种形式。按照相关法律规定,渔船安全生产管理主体应是渔业主管部门和乡镇政府。为了加强渔业安全生产管理,保障渔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法律已明确生产经营单位是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因此,实行公司化管理是渔业安全生产管理的一条有效途径。根据《公司法》要求,结合实际情况,生产单位要组建渔业捕捞公司,管理本单位的渔业生产及安全工作,理顺关系,依法实行法人管理。组建公司时要处理好与村组织的关系,并尊重渔民的意愿,引导渔民尽量属地(村)组建,有利于管理,形成当地政府、渔业主管部门——公司——生产单位层级的安全生产管理模式,实现产权明晰、职责明确、关系顺畅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组建公司既可以依法实行对渔船的生产经营及安全的管理,又可以以公司名义对外开展经营活动。要因地制宜,尽快落实组建工作。
4、加大科技投入,落实“科技兴安”。要充分认识科学技术在渔业安全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做好渔民思想工作,防止目前渔业生产差、无效益,渔民不愿在安全生产成本上的更多投入而产生抵触情绪。借鉴外地科技在渔业安全方面中的应用经验,尽快引进渔船卫星定位通讯系统、渔船防碰撞等安全装置,与科研单位挂钩,研发船仓硫化氢报警器。要制定政策,支持、引导和促进渔船在安全生产方面的技术和资金投入,以技术创新来改善渔船安全技术落后的状况,用科技进步促进渔业安全生产,预防和控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减少一般伤亡事故。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要为渔民及时提供安全技术信息,加大安全装备的引进,以提高渔船安全科技化程度,落实“科技兴安”战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5、各方重视,加快标准渔港等基础设施建设。渔港是沿海渔区十分重要的基础设施,是渔业安全生产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渔民的“生命港”。我市沿海又是台风的重灾区,每年均受到台风的边缘和直接影响,如没有可供渔船就近避风的渔港,渔民的生命财产将得不到确切的安全保障。标准渔港建设已引起省政府的高度重视,省政府已下发浙政发〔2007〕14号《关于加快标准渔港建设的若干意见》,要求到2010年左右,力争达到全省95%以上海洋捕捞渔船能够就近安全避风的目标。我们要正视渔港建设现状,认真按照浙江省政府的要求,各方重视,筹集资金,组织实施,加快建设进度,使渔民早日实现就近避风的梦想。同时,还要争取省财政补助,建造
一艘抗风力、大功率的能适应用于海上救助的船只。(尚小正)
二
近几年,近海渔业资源衰退的趋势还未得到根本上的扭转。从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来看,压减捕捞能力、推行渔民转产转业以及相应的补贴政策还要继续下去。因而,对渔业补贴政策做出恰当的评价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1渔业补贴的含义近年来,渔业补贴问题一直都是国际热门话题。
第五篇:我国安全生产存在问题及对策
我国安全生产存在问题及对策
一、我国安全生产的现状
***、国务院高度重视安全生产。*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确立了“安全发展”的指导原则,完善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六中全会把安全生产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纳入社会管理的范畴。本届政府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加强改进安全生产工作。全国安全生产呈现总体稳定、趋向好转的发展态势,但形势依然严峻。安全生产工作任重道远。
(一)2003年以来事故总量开始下降,反映经济社会安全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逐年趋好。
(二)煤矿安全状况得到改善,事故逐年下降,2006年下降幅度较大。
(三)道路交通等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得到加强,取得了明显成效。
(四)2006年以来重特大事故明显减少。
(五)当前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特别是2007年下半年以来连续发生湖南省凤凰县堤溪大桥垮塌、山东省新泰市华源矿业有限公司河岸决口引发溃水淹井、山东省邹平县魏桥创业集团铝母线铸造分厂铝水外溢等特别重大事故,造成严重损失。这些事故说明,一些地方和企业存在安全生产责任不落实、措施不得力、监管不到位、现场管理混乱等严重问题,防范自然灾害引发事故灾难还存在薄弱环节,预警机制很不健全,事故总量仍然偏大,一些相对指标还比较落后,一些行业领域事故多发的现状尚未扭转。其原因:一是部分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不落实。二是一些地方安全监管力度层层衰减。三是影响安全生产的诸多深层次问题尚未解决。
现阶段我国的安全生产的突出特征,表现为总体稳定、趋于好转的发展态势与依然严峻的现状并存。在对安全生产形势的分析判断上,我们要坚持两分法、两点论。一方面要看到成绩,增强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的信心。另一方面更要看到存在的差距和问题,认清工业化进程中安全生产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危机感和责任感。
二、我国经济社会实现“安全发展”的必然趋势
安全生产是工业化过程中必然遇到的问题,先进工业化国家普遍经历了从事故多发到逐步稳定、下降的发展周期。研究表明,安全状况相对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呈非对称抛物线函数关系,可划分为4个阶段:一是工业化初级阶段,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生产安全事故多发;二是工业化中级阶段,生产安全事故达到高峰并逐步得到控制;三是工业化高级阶段,生产安全事故快速下降;四是后工业化时代,事故稳中有降,死亡人数很少。
安全生产的这种阶段性特点,揭示了安全生产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之间的内在联系。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处于快速增长的特定区间时,生产安全事故也相应地较快上升,并在一个时期内处于高位波动状态,我们把这个阶段称为生产安全事故的“易发期”。但“易发”并不必然等于事故高发、频发。
我国安全生产具有政治、制度优势和后发优势。通过借鉴先进工业化国家的经验教训,可以取长补短、后来居上。
2004年初国务院作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明确了我国安全生产中长期奋斗目标:第一阶段:到2007年即本届政府任期内,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安全监管体系,全国安全生产状况稳定好转,重点行业和领域事故均有一定幅度的下降。第二阶段:到2010年即“十一五”规划完成之际,初步形成规范完善的安全生产法治秩序,全国安全生产状况明显好转,重特大事故得到有效遏制,各类生产安全事故和死亡人数有较大幅度的下降。第三阶段:到2020年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时,实现全国安全生产状况的根本性好转,亿元国内生产总值事故死亡率、十万人事故死亡率等指标,达到或接近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依据十六届五中全会《建议》提出的“十一五”期间要使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的要求,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首次把安全生产列为专节,规定“十一五”期间亿元国内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降低35%,工矿商贸企业十万从业人员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降低25%,这两大目标和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煤矿百万吨死亡率已纳入国家统计指标体系。
三、指导支撑我国安全生产工作的五个体系
(一)以“安全发展”为核心的安全生产理论体系
总书记在**政治局第30次集体学习会上的重要讲话,温家宝总理在2006年全国安全生产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和《政府工作报告》中的相关论述,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安全生产的重要意义、指导原则、方针政策和重大举措。*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确立了安全发展的科学理念和指导原则,六中全会把安全生产纳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布局,这些都构成了安全生产理论体系框架:
一是“安全发展”的科学理念和指导原则。
二是“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
三是“两个主体”和“两个负责制”。
四是依法治安、重典治乱,建立规范的安全生产法治秩序。
五是用科技教育引领支撑安全生产。
六是依靠人民群众,形成广泛的参与和监督机制。
(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体系
2002年国家颁布了《安全生产法》,标志着我国安全生产开始步入法制轨道。此外在《劳动法》、《煤炭法》、《矿山安全法》、《职业病防治法》、《道路交通安全法》等十余部专门法律中,都有安全生产方面的规定。国务院相继颁布了《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煤矿安全监察条例》、《关于预防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的特别规定》等近百部行政法规。各地都制定出台了一批地方性法规规章。
(三)以12项治本之策为内容的安全生产政策体系
国务院第116次常务会议决定:从安全规划、行业管理、安全投入、科技进步、经济政策、教育培训、安全立法、激励约束考核、企业主体责任、事故责任追究、社会监督参与、安全监管及应急体制等12个方面,采取一系列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政策措施。国务院有关部门相继出台了50多部具体实施的规范性文件。
(四)安全生产控制考核指标体系
安全生产控制考核指标体系,由事故死亡人数总量控制指标、绝对指标、相对指标、重大和特大事故起数控制考核指标4类、27个具体指标构成。
(五)**和地方相结合、综合监管与行业监管互动的安全生产监管体系
国家层面上的安全管理职责格局是:在国务院领导下,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为非常设机构,安全监管总局对全国安全生产实施综合监管。
在地方层面,到2006年底,各省(区市)、各市(地)以及92%以上的县级人民政府,已建立了专门的安全生产监管机构;全国共有监管人员约5.5万人。
“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督,企业全面负责,群众监督参与,社会广泛支持”的安全生产工作格局,以及“国家监察、地方监管、企业负责”的煤矿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已经形成并逐步完善。
四、当前安全生产的重点工作
2007年是安全生产工作的“落实年”和“攻坚年”。落实年:就是要在抓落实上继续狠下功夫,把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关于安全生产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把近年来***、国务院在安全生产工作上已经做出的决策部署,真正落到实处、见到实效。攻坚年:就是要深化煤矿瓦斯治理和整顿关闭两个攻坚战,深入开展各个重点行业领域的安全专项整治,加快解决重点行业领域影响安全状况稳定好转的难点问题。
五、加强安全生产的对策
(一)深入贯彻落实“安全发展”科学理念和指导原则,健全完善考核奖惩、激励约束机制
要把安全发展作为一个重要理念,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战略,做到安全生产与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同步规划、同步部署、同步推进。继续促进各地区、各部门切实落实“十一五”规划的安全生产目标、任务和措施。要教育各级干部,从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摆正安全生产与发展经济的关系,增强抓好安全生产工作的自觉性。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把安全工作绩效作为评价政府和企业工作、评价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从各级领导直到基层干部都要牢固树立重视安全生产的高度责任心,促使“两个主体”、“两个负责制”真正落实到位。严格安全生产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把责任落实到每一个单位、每一个岗位、每一个生产经营者。
(二)狠抓煤矿安全这个重中之重,深入开展瓦斯治理和整顿关闭两个攻坚战
影响我国煤矿安全的两大突出问题:一个是瓦斯灾害严重、重特大瓦斯事故多发;另一个就是小煤矿过多过滥、非法违法屡禁不止。针对这两大问题,国务院部署在全国开展了煤矿瓦斯治理和整顿关闭两个攻坚战。通过严格煤矿安全生产行政许可,厉行整顿关闭,全国第一阶段关闭非法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煤矿5931处,第二阶段把关闭对象延伸到破坏资源、污染环境、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等16种矿井,计划关闭2652处,目前已基本关闭到位。
(三)开展重点行业和领域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坚决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
近期国务院办公厅下发通知,在重点行业领域全面开展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这次专项行动既是安全生产“落实年”、“攻坚年”的具体措施,也是为十七大胜利召开创造良好安全生产环境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既是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反弹的断然措施,也是综合治理、标本兼治,提高企业安全保障和政府安全监管能力,建立长效机制之策;既是一项集中开展的专项行动,也是一项需要持续努力、常抓不懈的重要的基础性工作。要排查事故隐患,做到经常化、制度化,不留死角。对典型事故要深入剖析,举一反三,防止同类事故重复发生。要深入开展专项整治,特别要紧紧盯住工作不力的地方和单位,确保整改到位。对隐患突出、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该退出的要坚决退出,该关闭的要坚决关闭。
(四)加强应急救援工作,提高防范处置重特大事故的能力
要加强预案工作,抓紧建立覆盖所有企业和基层单位的应急预案体系,搞好培训演练,落实预案责任和防范措施;加强三级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机构建设;规范事故信息的收集、报送和处理,提高应急能力和事故处置效率;加强各部门、各地区应急管理机构之间的联系,建立“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工作机制。加强水害事故防范,配足抢险救灾所需设备和物资。七要全面完善应急预案。各种预案都要一目了然,具体管用,切实增强针对性和可*作性。八要按照“四不放过”原则严肃查处事故。
(五)完善安全生产监管体制机制,加强监管监察队伍自身建设
进一步理顺安全监管、煤矿安全监察和行业管理的职责关系。总结推广一些地方的成功做法,鼓励各地从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实际需要出发,把安全监管机构延伸到乡镇农村、城镇工业园区和街道,建立安全生产执法队伍。提高履职能力,做到公正执法、严格执法、廉洁执法,树立和维护良好的队伍形象。
(六)加大科技投入,加强安全科研开发和技术改造,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各行业事故防范和处置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