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整理与复习教案(共)
整理和复习
【教学内容】
教材第17页整理和复习,第18页练习四题目。【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运用这个方法进行相关计算。2.使学生进一步运用整数乘法运算定律,进行有关分数乘法的简便计算。3.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解答分数连乘应用题;进一步掌握已知一个数量比另一个数量多(少)几分之几,求这个数量的解题方法。
【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找准单位“1”,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2.灵活运用整数乘法运算定律进行分数简便计算。
【知识整理与练习】
说一说,本单元你都学习了哪些知识? 让学生翻阅课本,记录知识要点,并加以整理。也可以由教师提供表格,帮助学生整理。如:
一、复习分数乘法 课件出示问题:(1)学生讨论交流。(2)学生汇报。分数乘法的意义: ①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②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表示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①分数乘整数:把能约分的先约分,然后把整数与分子相乘,分母不变。②分数乘分数:同样把能约分的先约分,然后用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3)练习:
①完成教材第17页的第1题。②完成练习四的第1题。
当一个因数大于1时,积大于另一个因数(0除外);当一个因数小于1时,积小于另一个因数(0除外);当一个因数等于1时,积等于另一个因数。
③完成练习四的第2题。
二、复习分数乘法混合运算及简便运算。
1.复习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先算二级运算,再算一级运算,有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2.复习乘法的运算定律: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乘法分配律:(a+b)×c=a×c+b×c 3.练习:
①完成教材第17页第2题。思考:你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第1小题运用乘法交换律;第2小题运用了乘法分配率;第3小题运用了乘法分配率。
②完成练习四第3题。
三、复习分数乘法应用题。
1.复习解答分数乘法应用题解题方法:
(1)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解题方法。一种是用原始的单位“1”的数量,连续乘两个部分量占单位“1”的几分之几;二是先求出问题占总的单位“1”的几分之几,再用总的单位“1”的量乘以这个几分之几。
(2)已知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分之几,求这个数的方法:
①单位“1”的量+单位“1”的量×另一个数量比单位“1”的量多几分之几=另一个数量。
②单位“1”的量×(1+已知几分之几)=另一个数量。一个数量比另一个数量少几分之几的方法:同理,符号换成减号。
2.练习:
(1)完成教材第17页的第3题。1608×(1+1)=2412(小时)2(2)完成练习四第4题。
11225×=45(kg)225×(1+)=270(kg)55(3)完成练习四第5题。20×92×=12(棵)103【课堂小结】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课后作业】
完成《创优作业100分》本单元综合训练。
整理和复习
一.分数乘法的意义:
①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②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表示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①分数乘整数:把能约分的先约分,然后把整数与分子相乘,分母不变。②分数乘分数:同样把能约分的先约分,然后用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二.复习分数乘法混合运算及简便计算。1.复习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先算二级运算,再算一级运算,有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2.复习乘法的运算定律: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乘法分配律:(a+b)×c=a×c+b×c
本节课是有关分数乘法的复习课,由于涉及的知识点比较多,需要对知识点进行归纳,构建知识体系。所以教学中我采取和学生一起回顾的方法进行复习。一方面,对于学生容易理解的知识,如分数乘法的意义以及倒数,我让学生尽量自己进行归纳,再给予点评。另一方面,对于分数乘法的应用题,我力求让学生强化对单位“1”的认识,使学生明白,只要找准单位“1”,解应用题就成功了一半。此外,我还引导学生尽可能的用线段图来解应用题。通过这节复习课,学生对分数乘法这个单元的理解有了明显提高。
第二篇: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一单元
信息窗1 飘逸的风筝
分数乘整数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信息窗1 分数乘整数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经验和直观图示。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探索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2、通过操作、观察,培养学生初步分析、推理能力。
3、经历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渗透数形结合思想,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
教学重点: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活动一:
话题引入:在全市行的“做风筝”活动中,芳芳同学了解到:风筝的尾巴是由6根布条做成的,每根布条长1/2米,根据这一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自主提出问题:
做这个风筝的尾巴,一共需要多少米布条?
活动二: 教学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1、师:要求做这个风筝的尾巴,一共用了多少米布条?该怎样列式?
生1:1/2+1/2+1/2+1/2+1/2+1/2 生2:1/2×6 生3:6×1/2
2、师:你能说一说这些算式有什么区别吗?
生1:1/2+1/2+1/2+1/2+1/2+1/2=1/2×6=3 生2:1/2×6或6×1/2=1/2+1/2+1/2+1/2+1/2+1/2=(1×6)/2=3
3、:通过加法和乘法算式的比较,你想说什么?
几个相同加数相加都可以写成分数乘整数的形式
4、通过解决刚才的问题,谁能说一说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是什么?
学生交流概括: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同整数乘分数的意义完全相同,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数
活动三:
探索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1、师:结合刚才的分析过程,请大家观察1/2×6的结果是多少?
学生交流:1/2×6=1/2×6=3或1/2×6=1×6/2=3
2、师:想一想,你是怎么计算的,在小组内说一说。
学生交流:分数乘整数,分子与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3、师:应用刚才的发现,计算10×2/
15、7/12×9、18×3/4(学生独立计算,)
教师提醒学生:计算时能约分的可以先约分,再计算。
抽生交流。
教师强调:在进行分数乘整数的计算中,可以先约分,再计算。
活动四:
总结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
1、师:想一想,怎样计算分数乘分数?
2、师生共同概括:分数乘整数,把分子与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活动五:
巩固应用
1、自主练习第1、2题是巩固分数乘整数的意义的基本练习题。练习时,可以让学生根据图示独立填写,通过交流,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自主练习第46页第2题读懂题意后做在纸上并抽生交流算理。
2、自主练习第42页第3题是整数与分数相乘的综合练习题。练习时,应通过交流先明确每个算式的意义,再让学生独立完成。
3、自主练习第42页第4题、5、6题是运用分数和整数相乘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题。重点让学生探究列式的理由和计算的方法上。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分数乘整数练习课 教学目标:
1、继续探索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2、通过练习,培养学生初步分析、推理能力。
3、经历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渗透数形结合思想,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
教学重点:解答与分数乘整数的有关应用题 教学难点:解答与分数乘整数的有关应用题 教学过程:
活动一:
话题引入:这节课我们应用“分数乘整数的意义“解答有关应用题
活动二: 进行分数乘整数的计算及应用题练习
1、自主练习第7题是口算训练,关键是让学生明白一个因数不变,一个因数不断变化,积也不断变化。
抽生板演,共同订正。
2、自主练习第8题是求正方形周长的题。练习时,要先让学生回顾一下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然后再列式计算。
学生做完后相互交流核对。
1、自主练习第9题是综合运用整数乘分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
可让学生先分析题意,再列式计算
4、自主练习第10题是口算训练的题目。可让学生自行练习。
5、自主练习第11题是综合运用整数乘分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
练习时,解决第一个问题时,可引导学生利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求出每天看这本书的几分之几,并提醒学生要约成最简分数。解决第2个问题时,可让学生独立解答,最后交流订正。
6、自主练习第12题是综合运用整数乘分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
可让学生先分析题意,再列式计算
7、自主练习第13题是综合运用整数乘分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
可让学生先分析题意,再列式计算并交流 信息窗2 漂亮的围巾
一个数乘分数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信息窗2 分数乘分数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经验和直观图示。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探索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2、通过操作、观察,培养学生初步分析、推理能力。
3、经历分数乘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渗透数形结合思想,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
教学重点: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活动一:
话题引入:在学校举行的“小手艺展示”活动中,王芳同学获得了“编织能手”的称号。她每小时能织1/4米长的围巾,根据这一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自主提出问题:
(1)2小时织多少米?
(2)1/2小时织多少米?
(3)2/3小时织多少米? ……
活动二::
教学分数乘分数的意义
1、师:要求2小时、1/2小时、2/3小时织多少米?该怎样列式?为什么?
生:根据“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的关系,可以列成:1/4×2、1/4×1/
2、1/2×2/3
2、师:你能通过画图或用纸条分别表示1/4×2、1/4×1/
2、1/2×2/3是什么意思吗?
生1:用一段纸条表示1米,先表示其中的1/4米,在1小时的基础上,再分别表示出2小时、1/2小时、2/3小时各织多少米布。
生2:用一条线段表示1米,先表示其中的1/4米,在1小时的基础上,再分别表示出2小时、1/2小时、2/3小时各织多少米布。
生3:用 表示1米,先表示其中的1/4米,在1小时的基础上,再分别表示出2小时、1/2小时、2/3小时各织多少米布。
……
3、师:结合图示,你能说说上面三个算式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吗?
(1)2个1/4是多少? 1/2个1/4是多少? 2/3个1/4是多少?
(2)1/4的2倍是多少? 1/4的1/2倍是多少? 1/4的2/3倍是多少?
4、通过解决刚才的问题,谁能说一说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是什么?
学生交流概括:一个数乘分数,可以看作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活动三:
探索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1、师:结合刚才的操作过程,请大家观察1/4×1/
2、1/4×2/3的结果分别是多少?
学生交流:1/4×1/2=1/
8、1/4×2/3=2/12=1/6
2、师:想一想,积的分子、分母与两个因数的分子、分母有什么关系?在小组内说一说。
学生交流:两个分数相乘,积的分子是两因数分子相乘的积,分母是两个因数的分母相乘的积。
3、师:应用刚才的发现,计算1/4×1/
2、1/4×2/3(学生独立计算,)
教师提醒学生:计算时能约分的可以先约分,再计算。
抽生交流。
教师强调:在进行分数乘分数的计算中,可以先约分,再计算。
活动四:
总结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
1、师:王芳6/15小时织了多少米?怎样列式?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义?(学生独立思考并解答)
2、师:想一想,怎样计算分数乘分数?
3、师生共同概括:分数乘分数,把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
活动五:
巩固应用
1、自主练习第1题是借助直观图来理解分数成分数的题目,练习时,可以让学生观察图,先横着看,再竖着看,分析重叠部分表示的分数,帮助学生理解分数乘分数的算理。
2、自主练习读懂题意后做在纸上并抽生交流算理。
3、自主练习第3题读懂题意后分小组进行比赛。
4、自主练习第4题读懂题意后独立解答并说出算理。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分数乘分数练习课 教学目标:
1、继续探索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2、通过练习,培养学生初步分析、推理能力。
3、经历分数乘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渗透数形结合思想,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
教学重点:解答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的有关应用题 教学难点:解答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的有关应用题 教学过程:
活动一:
话题引入:这节课我们应用“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解答有关应用题
活动二: 进行分数乘分数的计算及应用题练习
1、自主练习第5题
师: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并列出算式解答
抽生交流,共同订正。
2、自主练习第6题火眼金睛辨对错
这是一组判断题,呈现了学生在计算市容易出现的几种错误。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找出错误的地方及原因并进行改正
学生做完后相互交流核对。
3、自主练习第7题是较复杂的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
师:可以用不同的策略解答
生1:可以先算每个月各吃了多少千克大米,然后进行比较
生2:可以直接比较1/4和3/8的大小 师:选择适合自己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1、自主练习第8题是一道通过计算、比较找规律的题目。
师:独立计算,算完后观察两个数相乘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因数之间的关系
生交流:两个数相乘,当其中一个因数大于1时,积就比两个因数大;当其中一个因数等于1时,积就等于另一个因数;当其中一个因数比1小时,积就比另一个因数小。
2、自主练习第第9题是综合运用整数乘分数与分数乘分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
师:观察统计表,仔细清理统计表中各数量之间的关系并列式计算
抽生交流。
教学后记:
信息窗3 多彩的泥塑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了解信息,并自主提出问题。教师可根据学生所提问题,重点研究“一班男生做了多少件?”和“二班女生做了多少件?”这两个问题。
两个红点部分都是学习“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其中第一个红点部分是研究部分与整体间的关系,第二个红点部分是研究两种量之间的关系。教学的重点是利用线段图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从分数乘法意义的角度思考,最终使学生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应该用乘法计算。
教学第一个红点标示的问题时,教师可先放手让学生自己分析探究,然后再引导学生通过画线段图理解数量间的关系,使学生理解把一班的15件泥塑作品用一条线段来表示,把它等分成5份,而男生做的占了其中的3份,要求一班男生做了多少件,就是求15件的是多少,根据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用乘法计算。
教学第二个红点标示的问题时,可以进一步放开,启发学生自己画线段图来表示。在交流过程中,继续强化“求二班女生做了多少件”就是求“12件的是多少”。引导学生对比这两个问题,使学生理解同样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如果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通常画一条线段图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如果是两种量之间的关系,通常画两条线段图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同时告诉学生,画线段图时通常先画出表示单位“1”的量。
“自主练习”第1题是计算的题目,目的是掌握和巩固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为后面解决实际问题作铺垫。练习时,可重点强调“先约分,再计算”。
第2、3、4、6题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其中第2、4题是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第3、6题是两种量之间的关系。练习时,让学生先弄清谁是谁的几分之几,再通过画线段图进行分析并解答。交流时,重点让学生理解要求的问题实际上就是求单位“1”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象这样的问题用乘法计算。练习时也可以适当进行爱护环境、保护野生动物的教育。
第7题,要引导学生理解做实验的时间占了“谁”的,即将整节课的时间小时看作整体,进而推想出求“做实验的时间有多长”就是求小时的是多少,用乘法计算。信息窗4 精致的沙包
-------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信息窗4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
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应用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解答分数乘法的两步应用题,发展学生思维。
教学重点:理解“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可用连乘法计算解答。教学难点:理解算理。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指出下面每组中的两个量和把谁看作单位“1”。
(1)梨的筐数是苹果的子。
(2)梨的筐数的 和苹果的谨数相等。
(3)白羊的只数的 等于黑羊的只数。
(4)白羊的只数相当于黑羊的。
教师给上面每个小题补充一个已知条件,再要求学生口头提出问题并解答。
(1)有40筐苹果,梨的谨数是苹果的,„„?
(2)梨的筐数的 和苹果的售数相等,有40筐梨,„„„?
(3)有40只白羊,白羊的只数的等于黑羊的只数。„„?
(4)白羊的只数相当于黑羊的 ,有4只只黑羊。„„?
二、探究新知
1.让学生根据情景图提供的信息提出问题。学生可能提:“装一个绿沙包需要多少克玉米?装一个黄沙包需要多少克玉米?”
引导学生解决“装一个黄沙包需要多少克玉米?”
(1)、“怎样用线段图表示已知条件和问题?“ 先画一条线段,表示谁的重量?
“再画一条线段,表示谁的重量?画多长?根据什么?” 表示黄沙包克数的线段应该怎样画?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画出线段图。并标明条件和问题。
(2)、引导学生分析:“要求装一个黄沙包需要多少克玉米,必须先求谁的重量?“那么,解答这道题需要几步计算?”(3)、让学生讨论:第一步计算什么?第二步计算什么?
(4)、让学生尝试计算
(5)、把上面的分步算式列成综合算式,应该怎样列?“ 列出算式后,教师还可以进一步提问。求的是什么?是把谁看作单位'1'的?第一步乘得的数再乘以
求的是什么?第二步是以谁为单位'1'的?”使学生明确用综合算式解答,分析的思路和分步解答的思路是一样的,然后让学生独立计算。2.做自主练习第2题。
教师先说明可以用分步列式解答,也可以用综合算式解答,然后让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集体订正时,让学习比较好的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如果有学生不理解,可画线段图帮助他们理解。
3.小结。
从上面分数乘法的两步应用题看,与前一节课学的一步应用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伺点?解答这样的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怎样确定计算方法?
让学生适当讨论、使学生明确。今天学的两步应用题是连续两次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解答这样的应用题的关键是要能正确地判断第一步把谁看作单位“1”,第二步把谁看作单位“1”。然后,根据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确定计算方法。
三、巩固新知
1.自主练习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2、自主练习2、4题,让学生认真审题,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独立列式解答。同样要说明,用分步列式解答和用综合算式解答都可以。教师巡视、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集体订正时,指名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每一步以谁为单位“1”?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学生交流完后进行评价。第二课时
第5、7、8、11、12题,都是有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练习时,可由学生独立解答,弄清是求“谁”的几分之几。同时,可以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的教育。
第6题是比较大小的题目,是有关分数计算的变式练习。这里有加法也有乘法,练习时应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
第9题是分数连乘的问题,使学生明白要求黑板的面积必须知道黑板的长和宽,宽可以由长求出,从而求出面积。提倡学生用综合算式解答。
第10题为分数连乘的基本计算的题目。练习时,要提醒学生能约分的尽可能先约分再计算,逐步提高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
第13题,要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理解题中的 “质量减少”是“谁”的,即青草的吨数是单位“1”。要求“晒干后质量减少了多少吨”就是求“96吨的是多少”。
第14、15两题都是用连乘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练习时,要让学生结合线段图帮助理解。
相关链接——倒数
教学目标:认识倒数的概念,掌握求倒数的方法,能熟练得求一个数的倒数 教学重点: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熟练得求一个数的倒数 教学过程:
一、教学倒数的意义
1、出示红点所列的算式,请大家观察,问:每个算式中两个数相乘的积有什么共同的地方?你还能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吗?引导学生认识到这几组数的特点:两个因数的分子和分母交换了位置,它们的乘积都是1。然后引出倒数的定义,追问:怎样的两个数互为倒数?为什么要说“互为?倒数?又问:谁能根据刚才的算式说一说,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倒数?
二、教学求倒数的方法
1、问:我们知道了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那么怎样来求一个数的倒数呢?小组讨论一下。提醒大家观察倒数和原数的关系,想一想一个数的倒数与原数相比,分子、分母的位置发生了什么变化? 师:你认为怎样就能很快的求出一个数的倒数?
2、通过交流得出: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就是把这个数的分子和分母调换位置。
3、出示第二个红点的问题,让学生根据上面总结的求倒数的方法独立完成题目。追问:0有倒数吗?为什么0没有倒数?指出:因为0和任何数相乘的积都不会是1,所以0没有倒数。
除0以外,在求一个数的倒数时,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和分母调换位置即可。指出:分子是1的分数,它的倒数就是分母,整数的倒数就是这个整数做分母,分子是1。
三、课堂小结: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什么是倒数?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说明:算式中两个数的积都是1,像这样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教材的理解和认识: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以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生活事例“布艺兴趣活动”为素材,创设了布艺兴趣小组给小猴子做衣服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解决问题的探索活动中去。这些素材简明、直观、信息明了,有利于学生开展探索活动。教材改变了传统教材“为计算而计算”的编排体系,把计算教学和解决实际问题融合在一起,便于学生理解算理和掌握算法,实现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同步发展。教学目标: 1.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借助直观图示,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探索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够正确进行计算。
2.能够运用分数除以整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经历探索分数除以整数计算方法的过程,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索的意识。
4.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教学重点、难点:
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复习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和乘法算式的意义,并为后面的学习难点打下基础。
出示例题,要求:默读题,列出算式,并说出算是的意义。第三小提要求用两种方法列式,并说出算式的意义,其目的是为了给学生后面理解新授内容开拓思路。
2.复习倒数的定义,及如何求一个数的倒数是多少。
提问:什么是倒数?求出下列数的倒数各是多少?
其教学目的也是为了给后面的新授内容作好铺垫。
二、自主探究新知
1.出示信息窗1 提问:你获得了那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教师重点板书:做一件背心需要花布多少米?做一条裤子需要花布多少米?
2.解决“做一件背心需要花布多少米?”
这个问题如何列式?根第一单元有何不同的地方?揭示板书课题:分数除以整数
这个算是该如何进行计算?学生尝试独立解决问题。
将学生的方法陈列在黑板上,并让学生说说思考过程。重点分析教材中出现的第三种方法。
3.解决“做一条裤子需要花布多少米?”
选择你认为合适的方式解决“做一条裤子需要花布多少米?”这个问题。
学生做后交流解题过程,重点交流算式的转化思考过程。
为什么这道题不用第二种方法进行计算?(分子不能整除整数)
4.将9/10米换作8/9米,一件背心需要花布多少米?
继续选择你认为合适的方式解答。学生交流思考过程。
这道题为什么只能选择第三种方法解答?
5.方法的优化。
看看前面做的三道题目,那种方法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仔细观察这种方法,你认为分数除以整数应该如何进行计算?
现在小组内说一说,然后在集体交流计算过程,教师最后总结计算方法。
三、学以致用,巩固练习
1.自主练习P20 T2 2.计算练习
3.自主练习P21 T4、5
四、回顾总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分数除以整数该如何进行计算呢?
信息窗口2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探索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2、在经历探索整数除以分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索的意识。
3、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探索整数除以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法则。教学准备:书信袋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明确要求
1、师:同学们,认识老师手中的东西吗?
[学生可能回答:A装信和报刊的袋子B布袋子]
师:今天我们运用做书信袋来研究整数除以分数的知识。
[师板书课题并出示信息窗2的内容:布艺小组的同学要用2米布做书信袋。一个小书信袋需要1/5米,一个大书信袋需要2/5米。]
二、提出问题 探究新知
师:同学们根据这些作息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可能会提出:A 2米布可以做多少个小书信袋?B 2米布可以做多少个大书信袋?C 一个大书信袋用的布是一个小书信袋用布的几倍?D一个I小书信袋用的布是一个大书信袋用布的几分之几?] 师:第三和第四个问题放在问题口袋等以后再研究,今天我们就研究前两个问题。怎样解决第一个问题呢?
[生思考后可能回答:A 看看2米布里有多少个1/5米。B用2除以1/5可以算出来。师列式:2÷1/5]
师:这个算式的结果是多少?怎样算呢?
[生自主探究后交流,可能有这几种情况:A 我把1/5化成小数0.2来算。B我画图分析:1里面有5个1/5,那么2里面有10个1/5。2÷1/5=2×5=10(个)师板书:2÷1/5=2×5=10(个)C 我用商不变的性质计算:2÷1/5=(2×5)÷(1/5×5=2×5÷1=2×5=10(个))师:观察上面的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生思考交流,可能这样说:A 我发现可以应用以前学过的知识来计算 B 我发现乘法可以转化成除法来计算了 C 我发现5和1/5互为倒数,2除以1/5 等于2乘1/5的倒数] 师:你能用这种方法解决第二个问题吗?
[学生自主探索,然后学生小组交流,重点交流思路与计算方法,师巡视指导。] 师:通过刚才的交流,能说一下怎样计算整数除以分数吗? [学生可能说:整数除以分数,等于整数数乘分数的倒数]
三、巩固应用 拓展延伸 1、师:请同学们做自主练习第题,与同组同学交流交流,重点说一说计算方法。生小组交流
2、师:口答自主练习第1题(一个数除以分数的题除外),注意看清运算符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口答] 3、自主练习:第3、6题
[学生自主练习后全班进行交流,第6题重点巩固用“路程÷时间=速度”的数量关系列除法算式] 板书设计: 整数除以分数
2÷1/5=2×5=10(个)
2÷1/5=(2×5)÷(1/5×5=2×5÷1)=2×5=10(个)整数除以分数等于整数乘这个分数的倒数
第三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语文复习教案
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复习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掌握第一单元的“清爽、流淌”等重点词语及词语解释 2复习“日积月累”的有关内容 3理解本单元重点课文重点的关键语句
二、教学重点:理解本单元重点课文重点的关键语句 教学难点:自己整理其他课文关键语句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讲读法、回忆法、听写法
四、教学过程: 掌握重点词语(注意加点字的读音).
清爽 流淌 唱和 瀑布 陡峭 挺拔 身躯.
蕴含 仪式 侠客 醉酒 恩泽 犬吠 静谧 ....
.小巷 俏丽 烘烤 音韵 僻.静 探索 勤勉 亲吻 德高望重.
岁月悠悠 津津乐道 左冲右撞深长 庞然大物 行色匆匆 2 掌握下列词语的解释
德高望重:道德高尚,名望很大。津津乐道:很感兴趣地谈论。
行色匆匆:匆忙赶路的神态。色:这里指神态。寝不安席:无法安然入睡。
水落石出:水落下去,石头就露出来。比喻真相大白。波光明灭:水波忽明忽暗的样子。驻足痴望:指停下脚步痴痴地看着。
精致边缘漫游意味
熙熙攘攘: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文中指的是黑甲虫来来往往的情景。
悠悠忽忽:文中形容神志恍惚。
随心所欲:随着自己的心意,想要怎样就怎样。随:依从。欲:想要、希望。
年过花甲:年龄已超过了六十岁。花甲:指人六十岁。不拘一格:不局限于一种规格或形式。格:格局。3《山中访友》
(1)《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好奇心的散文。作者:李汉荣
(2)标题含义:山中访友 运用拟人手法;访,拜访;友:指山中的一切自然界的朋友。(3)重点问题:
①说说作者在山中都拜访了哪些“朋友”,想一想课文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
答:作者拜访的“朋友有老桥、鸟儿、露珠、树、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云雀、落花、落叶等一切自然界的朋友。作者以“山中访友”为题目是运用拟人的手法,将自然界的一切都称之为朋友,这样写更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读读下面的句子,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a 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 答:作者把“老桥”比喻为“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站”是拟人的用法,不但写出了桥的古老,而且也突出了它默默无闻为大众服务的品质,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桥的赞美和敬佩。b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答:拟人化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和鸟儿、露珠这两位朋友和作者之间的默契和亲密的情谊。
c“那座古桥,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德高望重的老桥,你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你累吗?”
由第三人称变为第二人称;用第二人称,似面对面的倾诉,更亲切自然,更利于抒发强烈的感情
d“走进这片树林,每一棵树都是我的知己„„我闭上眼睛,我真的变成了一棵树,脚长出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呼吸地层深处的元气,我的头发长成树冠,我的手变成树枝,我的思想变成树汁,在年轮里旋转、流淌,最后长成树籽,被鸟儿衔向远山远水。”
本段文字作者运用想像手法,将自己写成一棵树,这充分表现作者与树木融为一体,与自然融为一体,热爱自然的感情。e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你好,飞流的瀑布!„„
这一组句子是写“我”跟山中的“朋友”在打招呼,内容一致,结构相似,是一组排比句,同时运用拟人手法,把“我”和山里“朋友”之间的那种深厚情谊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采用第二人称,读来倍感亲切、热情。
f在它们走向泥土的途中,我加入了这短暂而别有深意的仪式;捧起一块石头,轻轻敲击,我听见远古火山爆发的声浪,听见时间隆隆的回声。
这句中,“它们”指的是落花和落叶,“仪式”指的是落花、落叶从枝上掉下并融入泥土的过程。从“一朵落花”“一片落叶”“一块石头”中,作者感受到了时间的变迁,生命的轮回。可见,作者是用心在感受。
③中心思想:作者与“山中朋友”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
④写作方法: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的散文,采用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使文笔生动活泼,很好地表达了对山中“朋友”的那份深厚感情。4《草虫的村落》
(1)作者:郭枫,体裁是一篇散文。
(2)标题含义:比喻句,指虫子们的快乐天地。村落:森林边缘的小丘。(3)重点问题:
①想一想随着作者的目光,你在“草虫的村落”看到些什么。答:我们和作者一道在草虫的村落看到了街道、小巷、来来往往的“村民们”、花色斑斓的小圆虫、庞大的蜥蜴、甲虫音乐家们、搬运食物的“村民们”、气象观测者、建筑工程师。②在无限的静谧中,忘了世界,也忘了自己。
“静谧”不仅是环境的清幽,更是心境的宁静,在这样的环境与心境中,作者摆脱了尘世的纷扰和喧嚣所带来的心灵重负和枯寂,使自己的身心重新融于大自然之中。
③甲虫音乐家们全神贯注地振着翅膀,优美的音韵,像灵泉一般流了出来。此时,我觉得它们的音乐优于人间的一切音乐,这是只有虫子们才能演奏出来的!
作者赞美这些音乐演奏者,不仅深深地被它们所吸引,而且觉得它们的音乐胜过人间的一切音乐,觉得这是只有虫子才能演奏出来的天籁之声。从这段话及末尾的感叹号里,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大自然小生灵的赞美之情。
④我悠悠忽忽地漫游了一个下午,直至夕阳亲吻着西山的时候,红鸠鸟的歌声才把我的心灵唤回来。
作者对草虫村落的奇异游历竟花了一个下午的时间,那是一种沉醉。“悠悠忽忽”道出了作者对奇异游历的痴迷;“才把我的心灵唤回来”更点明了心灵沉浸在奇异游历的欢快和得意。(4)填空:作者看到一只孤零零地在草丛中爬行的小虫,把它想象成了(一位“游侠”);看到花色斑斓的小圆虫,把它们想象(成“南国的少女”);看到振动翅膀的甲虫,把它们想象(成“音乐家”);看到推着食物行走的甲虫,把它们想象(成从远方归来的“劳动者”)(5)中心思想:作者以奇异的想象,追随着一只爬行的小虫,对草虫的村落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从中反映了作者对大自然、对小生物的喜爱之情。
(6)写作方法:这是一篇散文,它在表达上颇具特色。作者充分发挥丰富的(想象),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将一个草虫世界生动地展现在大家面前。
5自己自由复习《山雨》和《索溪峪的“野”》
泰山学院附属中学 葛晓菲
第四篇: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
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分数乘法》教学工作总结
分数乘法这一单元内容包括: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以及分数乘法的应用。内容不仅多并且较抽象,学生理解较难。
分数乘法的意义在整数乘法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拓展和延伸。特别是对一个数乘分数的理解上是这一单元的重点和难点。利用图形使抽象的问题直观化,在本单元教学中就显得重要了。
数量关系的理解,要紧紧依托于图像的直观性,这就是我们通常理解的图形与数量的结 合。变抽象为直观,用直观的图示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文字表述,再逐步使学生脱离直观上升到抽象语句的规律性理解和掌握。例如在教学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时,就要引导学生用图示的方式方法理解把一个数平均分成了几份,表示这样的几份,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反之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直接用乘法来列式即可。同时引导学生直观的感知到了积小于被乘数的道理。下一步教学计算时更是要借助图示来帮助理解等于几的道理。用图形表征让学生充分观察理解分数乘分数的这一比较复杂的计算过程。引导归纳得到一个规律性的结论:分子相乘做积的分子,分母相乘做积的分母,能约分的要先约分才比较简便。分数乘法的应用,则要用画线段图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建立数量与分数之间的对应关系。进一步使学生理解和明确分数乘法的应用就是对分数乘法意义的拓展和深化。
数学的理解是离不开图形的辅助的。图形和数量是数学学习的一对相互依附的对象。要学好数学就要教师帮助学生建立用一定的符号、图形来翻译抽象的数学内涵,变深邃为简约,更有利于学生的深刻理解和掌握,为进一步的学习数学知识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吧。
在教学《分数乘法》时,我重点让学生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坚持每天进行口算训练。对于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能联系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进行教学,注重加强分析题目的数量关系,明确把谁看作单位“1”,但也忽略了单位化聚的方法复习以及一些重点评讲。
以后应从以下几点来加强日常教学。
1、在教学中多进行题组训练,突破难点,让学生充分感知提炼方法。
2、教学中要注意用线段图表示题目的条件和问题,这有利于学生弄清以谁为标准, 让学生用画图的方式强化理解一个分数的几分之几用乘法计算。
3、帮助学生理解“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与“一个数占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不同。
4、加强单位化聚方法的复习,如
时=()分 吨=()千克。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位置》教学工作总结
按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学生在生活中经常遇到:如教室里的位置、电影院的座位等等。本节课“位置”的教学,教材只要求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从两个维度描述一个物体的位置,如“第几组第几个”。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应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有效地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在学习《位置》这一课时,我并没有照搬教材,而是利用了班内学生的位置这一“活”教材,让孩子们共同学习。首先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自己在班内的位置。有的说他是班内左数第几列几行,有的说他自己的位置是班内右数第几列几行等。描述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其次,让他们继续更加简练地来描述自己的位置。在自我描述位置的同时,孩子们发现虽然描述位置的方法多种多样,但需要有统一的标准。在此基础上,再让他们自学课本中的有关知识,并作交流与汇报。我认为孩子们在自我描述中和与书本学习中,思维在进行着一次次的碰撞,在对比中掌握了应用数对知识来表示位置的方法与技能。教学中我发现只要知识与身边生活相联系,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就很高,学习的兴趣也很浓。在教学中我们要扮好知识与学生的搭桥与铺路的角色,让学生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这比我们乏味的讲解要好得多。
由于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学生熟悉的,因此学生很感兴趣,教学效果也较好。但有一点,我觉得不好把握,如果提供给你一张确定位置的格子卡片图,哪为第一行呢?到底是从上往下数,还是从下往上数,我查看了好多教辅资料,“上一行”为第一行的也有“下一行”为第一行的也有,到底怎么给学生说呢?没办法,我只好告诉学生,先看看题中有没提示的语言,如果有,先根据提示的语言来决定是上一行为第一行还是下一行为第一行,再做题。
“位置”的教学内容是第一学段相应教学内容的扩展和提高。学生在低年段已经学习了如何根据行、列来确定物体的位置,并通过中年级“位置与方向”的学习,知道了在平面内可以根据两个数据确定物体的位置。本课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学习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已有经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一、结合具体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创造性的处理教材。借用教材的情境与问题这一思路,先从学生自己班上的座位情况这一真实的课堂情境 引入,再把情境图作为巩固练习。因为讨论的是学生每天都坐的位置,所以很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兴趣,使教材内容更加丰富。练习时的城市街区图、火车票、电影票、地球的经纬线等等,使学生体会到我们生活环境中,存在着大量的数学知识与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教学活动的生成,效果较好。
二、创设了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
让学生感受学习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在课堂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我让学生从自己十分熟悉的座位入手,用自己唤起探究如何确定位置的欲望。在学生探究确定位置的方法时,我不急于告诉学生答案,而是让学生开动脑筋,尝试用自己的方法去描述,组织学生讨论谁的方法比较好。引入“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时,我没有直接讲授,而是让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此时,本课重要的知识点从学生之口引出,使学生获得极大的满足感,更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同时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中逐步抽象出数学的表示方法。也使学生更易理解和接受。
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分数除法》教学工作总结
教学完“分数除法”这一课时,课堂上我引导学生在猜想中进行验证,取得了良好效果。
【片断1】
教师出示口算题,观察每组算式和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20÷5= 48÷8= 36÷4= 20×1/5= 48×1/ 8= 36×1/4 = 生1:前一个是除法,后一个是乘法,但它们的结果都是一样的。生2:第一个数都是相同的,第二个数是前一个数的倒数。师:“一个数除以另一个数(0除外)与乘以另一个数的倒数的结果是相等的”这个规律在整数除法里成立,那是不是适合分数除法呢?
【安排的三组(整数除法、分数乘法)口算练习,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算式的特点和计算结果,利用已有的整数除法和分数乘法及有关倒数的知识,通过观察、思考给学生一个感性上的认识。然后提出“是不是适合分数除法呢?”对知识进行迁移,让学生猜想之后去进行验证。】
【片断2】
教师出示问题“妈妈买来 张大饼,把它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张大饼的几分之几?”学生试做之后交流算法
【把平均分的问题“ 张大饼平均分成3份—— ÷3”和分数乘法的意义“ 的 是多少—— × ”结合起来,进一步说明了上面总结的规律在分数除法里同样适用,这是一个计算方法的形成和验证的过程。】 师:通过刚才的计算,你发现了什么?分数除以一个数也有这样的规律吗?
【此环节也是一个计算方法的形成和验证的过程。通过片断2的问题,学生根据已有知识经验进行推理和计算,得出结果,对规律进行验证和扩展,形成计算方法。】
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经历了从整数除法迁移到分数除法,从特殊到一般,从初步感知到猜想尝试、验证、归纳的严谨的数学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计算方法的形成和验证的过程中,强化了学生扎扎实实进行分数除法计算的理解和掌握,培养了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能力。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教学工作总结 分数除法应用题,在新教材中的解题方法淡化了用算术解题的要求,更侧重于与初中知识的衔接,侧重于用代数思想解题,即让学生根据题中的等量关系和分数乘法的意义列出方程。但由于小学生目前尚未接触到比较复杂的用算术方法很难解决的实际问题,所以对方程解法的优越性认识不足。一些学生觉得用方程解,需要写设句,比较麻烦,因此喜欢用算术解法。要突破这个难点,让学生透切理解这类型的应用题,就要抓住乘除法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运用转化、对比,使学生了解这类分数应用题特征,再借助题中的
数量关系,找出解题规律。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组织教学:
一、走进生活,体验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一开始我安排了研究同学们喜欢的运动员姚明身高和腿长的关系唤回学生对数量关系的回忆。接着通过,你知道小巨人姚明的腿有多长吗?引出用分数乘法解决问题。如果是根据腿长求身高,你会吗?首先请你把上题改编成这样的应用题,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例题的呈现很自然,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
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中,为让学生认识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时,我故意用乘法应用题与例题作比较,让学生从中发现与乘法应用题的区别,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对比,亲自感受 它们之间的异同,挖掘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亲自感受应用题中数量之间的联系,想方设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规律。从而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并归纳出: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的关键,也是从题目的关键句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再列出方程解决问题。
在解答应用题的时候,我通过鼓励学生尽量找出其它方法,让学生从多角度去考虑。这样做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引导了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在介绍方法的过程中,又让学生体会到各种方法之间的连通,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充分让学生亲身实践体验,让学生在探究中加深对这类应用题 数量关系及解法的理解,提高能力,为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四、存在的问题:
1、学生普遍出现计算错误,是计算的灵活性和应用性不够。
2、概念性的知识容易混淆,填空题的错误率较高,如:同一段路程,甲行了5小时,乙行了4小时。甲乙的时间比是(),速度比是()。
3、出现平时作业正确率较高,而测试错误率较高的现象。因此,要加强平时作业的独立性,所学知识经常性地巩固练习。
六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比》教学工作总结
一、比的认识教学工作总结:
《比的意义》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过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以及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比的概念实质是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表示两个数量间的倍比关系。任何相关的两个数量的比都可以抽象为两个数的比,既有同类量的比,又有不同类量的比。教材还介绍了每个比中两项的名称和比值的概念,举例说明比值的求法,以及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着重说明两点:(1)比值的表示法,通常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表示,有的是用整数表示。(2)比的后项不能是0。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和运用比的意义及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教学难点是理解比的意义。
学生是在学过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以及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高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自学能力,所以在教学时,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探索、讨论、总结,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在学习比的意义的时候,考虑到学生对“比”缺乏感性上认知,所以以上的例子采用“导、拨”的方法,引导学生明确: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可以用除法,也可以用比的方法,即谁是谁的几倍或几分之几,又可以说成谁和谁的比。意在节省教学时间,也使学生初步理解了比的意义,充分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在学习比的各部分名称及读法、写法时,采用了让学生自学课本的方式,因为自学课本也是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根据高年级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结合教材的具体内容,充分相信学生,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探索、讨论、总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间的合作精神。在学习比和除法以及和分数关系的时候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意在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讲授,让学生借助教材、板书的有机结合,总结出三者之间的联系,实现了自主学习。一堂课下来,感觉不足之处还有很多,有些细节地方处理得不是很到位。总之,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学习改进。
二、对“比的应用“的反思
“比的应用”一课是按比例分配应用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长期以来,应用题教学在教材和课堂教学等方面,其应用性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使得教学流于简单的解题训练,这种现状必须改变。我在设计此课时,力求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体现应用性。由于按比例分配计算应用较广,学生有很多应用机会,因此,课前让每一个学生到生活中调查生活中的比,并且说一说你是怎么获得这些比的。以此引人新课,使学生感受到按比例分配的计算就来源于自己的生活实际。通过从生活实际引人按比例分配的计算,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了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并能解决实际问题,充分体现了应用题教学的应用性。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生活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圆》教学工作总结
本单元教学的成功之处与存在的问题
在教授《圆的认识》一部分内容时,学生对圆规比较感兴趣,我便利用学生的兴趣鼓励他们做了很多个大小不同的圆的平面图形,并在课堂上通过折叠、比较等方法使学生明确了圆中各部分的名称。并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半径和直径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圆的周长》这一部分的知识内容引进了圆周率的内容,我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测量手中圆形物体的周长,并对周长和直径的比值列表比较,使学生在比较观察过程中发现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比值总是3倍多一点。在此情况下我告诉学生,圆周长和直径的比值就叫做圆周率。并针对圆周率的取值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平面图形的计算公式对学生来说可能意味着一堆混乱不清的字母,尤其是在引入了《圆的面积》这部分知识后,在对圆进行剪切、拼接长方形的过程中,我不断的强调圆的周长相当于长方形的两个长,半径相当于长方形的宽。但是学生仍旧在对公式的计算上存在着误差。在计算过程中时常把半径的平方写成半径乘以二。鉴于这种情况,我课下经过对个别同学的提问才发现,所有学生都知道一个r的平方等于r × r,但是一遇到具体的计算,学生们往往忽略了平方,而用r × 2来计算。在计算元的周长和面积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不仅仅是学生对以往知识掌握不扎实的情况,更严重的是学生把知识学死了,不会用来解决实际遇到的数学问题。部分学生计算能力的薄弱也为解决实际问题带来很大的障碍,由于在计算圆周长和圆面积时,圆周率取近似值3.14,所以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不断出现某数与三位数相乘,除数出现三位数的除法。遇到这样的情况时,部分同学就表现出计算能力的薄弱,往往一道题目的计算要经过反复的订正才能正确,大大影响到解决问题的效率。
改进措施:
1、针对学生实际情况,解决问题已经不仅仅是从他们理解的角度出发,还要通过外力手段强化他们的记忆,通过比较大量的练习来巩固所学知识。
2、加强对学生进行计算训练,提高学生计算技能。如口算训练,熟记2∏——9∏的结果等等训练。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缺乏回顾反思的学习习惯。因此,对于自己解题的思路是否正确,解题的结果是否符合事实都不在乎,只有等老师反问时才会恍然大悟。今后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对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
六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百分数》教学工作总结 在教学百分数意义这一内容时,我发现教材是通过呈现一些生活当中存在的百分数的例子,提供一些实际的素材,让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这样安排,我觉得略显单薄,似乎不能完全体现百分数产生的价值及在比较中的优势。在教学中我就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对百分数已经有了哪些了解,还想了解些什么,并让学生思考以下4个问题:
1、人们为什么喜欢用百分数?
2、分母是100的分数是不是百分数?
3、一支铅笔长多少米,可不可以说“一支铅笔长17%米” 4、100%是不是最大的百分数。这样既关注了让学生经历百分数产生的过程,又让学生体会到百分数产生的必要性,感受百分数产生的价值和作用。
在教学百分数的应用时,我力争做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注重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借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实际,有效地帮助了学生理解百分数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实用价值。注重改变应用题的表述形式,丰富信息的呈现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出示例题、习题时,呈现形式应力求多样、活泼,让学生多种感官一起参与,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对数学的兴趣。
本单元的教学中不足之处主要有:
1、对概念的形成过程关注不够,对于不同的学生,教学策略还需要调整,不能凭想当然通过一个例子或演示,就抽象出数学概念,然后让学生背概念。由于学生对概念学习缺乏参与和体验,因此对概念的理解是一知半解,似懂非懂。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今后应注意把握好教学的起点,在开展教学活动前必须要了解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
2、对百分数应用题的解法多样化及学生灵活、合理选择算法能力的培养还不够到位,对于百分数应用题的开放练习及加深练习训练得也比较少。部分学生对应用题的认真审题、分析数量关系、采用适当的方法正确解答问题的能力都还有待提高。
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七单元——《扇形统计图》教学工作总结 较好的地方
1、给学生提供生活化的学习材料。
让学生在感兴趣且较熟悉的生活问题中,复习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特点。选取、呈现与学生生活学习联系较密切的扇形统计图,要求学生说说从这些扇形统计图中各获得 什么信息,使学生对扇形统计图特点有着丰富的感知。
2、激发学生思维,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
教学时我通过提发散性问题来激活学生思维。如:“从这幅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根据获取的信息你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培养了学生的看图能力,进一步巩固了百分数的应用。
3、在学生已有经验基础上进行教学。
课标指出:要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让他们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基于这样的理念,我注重让学生与已学过的条形统计图进行对比,在对比中理解和掌握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这样的设计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扇形统计图的理解和掌握,而且,通过对比,学生还会进一步理解每种统计图独特的作用。
不足之处
1、从统计图获取的信息中,所提出的有些问题难度较大,将简单知识复杂化了,不利于差生的学习。
2、有一部分学生计算能力比较差,导致一些解决问题的环节上耽误了一定的时间,今后在练习中要继续加强计算方面的训练。
六年级上册数学第八单元——《数与形》教学工作总结 “数形结合”是经典数学思想方法之一,在整个数学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从儿童思维特点来看,小学生的思维是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这时的逻辑思维是初步的,且在很大程度上仍具有具体形象性。因此,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既是儿童本身的需要,又是他们学习抽象数学思维的需要。小学数学中的数量关系、量的变化等都是以符号加以表示的。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数学的抽象性特征共同决定了“数形结合”在教学中的地位。“数形结合”是小学教育中运用得最多,也是最有效的一种数学思想。
一、把数学直观化,帮助学生形成概念。
数与形的关系非常密切,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运用了教学图形,巧妙地把数和形结合起来,把抽象的数学概念直观化,帮助学生形成概念。在教学中运用数形结合,把抽象的数学概念直观化,找到了概念的本质特征,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了学生求新、求异意识。
二、把算式形象化,帮助学生领悟算理。
小学数学内容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是计算问题,计算教学要引导学生理解算理。算理就是计算方法的道理,学生不明白道理就不能很好的掌握计算方法。在教学时,应以清晰的理论指导学生理解算理,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数形结合,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算理。把算式形象化,学生看到算式就联想到算式,更加有效理解了计算算理。
三、将问题显性化,缓解学生解题坡度。
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通过各种图,使理论与实际有机联系,讲问题化难为易,能调动学会主动积极参与学习,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40分钟时间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积极性十分高涨,效果很好。实现了将“苦学”变为“乐学”,“被动”变为“主动”,“负担”变为“享受”,真正将学习变成一种愉快的体验。
在教学中仍存在着许多不足与遗憾:在练习题的设计时题目较多,不能面向全体,不同层次的学生不能全都参与到学习中来;教学设计中重视了“以数辅形”而淡化了“以形辅数”;在课堂总结时,教师说的过多,没有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在以后的教学中,题目设计要注重基础,面向全体,恰当设计题组,完善题形了改进设计,用焕发生命力的课堂去激发学生;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更广的展示舞台,诱发学生探索创新,从而充分体现了:“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
第五篇: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复习教案
你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1、练掌握小数乘除发法的运算法则 能够轻松的对小数乘除法进行运算
2、运算定律在小数中同样适用(交换律、分配律、结合律)能做到简便计算
3、能口算出积的近似数
4、循环小数和循环节的理解
5、一眼就能判断出积是几位小数的能力
教学内容:
重点知识小数乘整数 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小数乘整数,先按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计 算,再看因数中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积的小数 末尾有0的把0去掉。
小数乘小数 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把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进行计算;看因数 中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面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积的小数位数不 够时,需要添0补位;末尾有0的要把0去掉。
积的近似数 求积的近似数的方法:用“四舍五入”法求积的近似数。首先明确要 保留的小数位数;再看保留的小数位数下一位的数字,若大于或等于5向 前一位进一,若小于5舍去。
连乘、乘加乘减1.小数连乘的运算顺序: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运算。2.乘加、乘减运算顺序:无括号的,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乘法同样适用,应用乘法运算定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乘法交换律:ab=ba乘法分配律:(a*b)*c=a*(b*c)
乘法结合律:(a+b)*c=a*c+b*c
循环小数:一个小数,从小数部分的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几个数字一次不断地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有限的小数,叫做有限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无限的小数,叫做无限小数。循环小数是无限小数。
循环节的意义一个循环小数的小数部分中,一次不断地重复出现的数字,叫做这个循环小学的循环节。循环节从小学部分第一位开始,叫做纯循环小数。循环节不是从小数
部分第一位开始的,叫做混循环小数
例一:用简便方法计算下列各题1、0.25×1042、2.4×2.5×443、226.8÷0.1084、125.625÷125
例二明明和乐乐去文具店,买笔芯,明明买4支黑色的和5支蓝色的,共付五元钱,乐乐买4支黑色的和6支蓝色的共付5.6元。每支黑笔笔芯多少钱?
例三7.9468保留整数是_________,保留一位小数是__________,保留两位小数是__________
练习题见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