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范锐平同志在全市推进全民创业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范锐平同志
在全市推进全民创业动员大会上的
讲 话
2012年3月日
19范锐平同志在全市推进全民创业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2012年3月19日,根据录音整理)
同志们: 市党代会、人大会提出,未来五年全市要净增2万户以上的微型、中小型企业,净增5万户以上个体工商户。这是市委、市政府对全市人民的庄严承诺。今天的会议,就是围绕这个目标,高举创建国家创业型城市旗帜,动员全市人民和社会各界有志之士积极投身全民创业,努力实现富民强市。
市委、市政府全部工作的最终目标就是富民强市。为实现这一目标,一方面,要通过全力推动与央企、省企的战略合作,大规模的招商引资,培育市场主体,壮大产业规模,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市民工资收入水平;另一方面,要通过全力推动全民创业,增加市民的经营性、财产性、投资性收益。这是市委、市政府和全市广大干部应该承担的责任。每一位有志于在任期内为襄阳发展和人民富裕付出努力的领导者、管理者,都应该自觉承担这份责任;每一位有志于在襄阳跨越发展中追求家庭富裕、个人成功的创业者,都应在市委、市政府出台的扶持政策中抢抓创业机遇。只要政府、企业、社会和市民携起手来,形成共同推进全民创业的合力,以创建全国创业型城市为引领,富民强市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刚才,尹司长、邵厅长和别市长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襄阳创建国家创业型城市提出了明确要求,大家要认真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培养发展文化,孕育创业氛围
纵观世界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其主要动力源于三点:一是科技的创新,二是制度的变革,三是全民创业激情的点燃。从世界发展史看,正是由于蒸汽机的发明,才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兴起,技术的不断突破成为从农耕社会向工业社会迈进的主要动力。大国的崛起,其背后无不镌刻着社会制度的变迁,而且这种社会制度是由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和治国理念做支撑的。从早期葡萄牙帝国、罗马帝国的强盛,到后期英国、德国、日本的兴起,再到近代美国的崛起,无不与一个国家的治国理念、社会制度密切相关。但是,更为重要的是一个国家国民激情的点燃。无论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这个世界上最富裕的群体,往往不是资源的富集者,而是背井离乡、居无定所的谋生人、创业者。大家都知道,犹太人是世界上最富裕的群体。现阶段华人社会中最富裕的群体,实际上是早年被生活所迫远走南洋的淘金者。我们的侨胞、海外同胞,也是过去社会中最底层的人。据《李光耀回忆录》记述,1978年小平同志访问新加坡问及新加坡发展经验时,李光耀回答说:“我们都不过只是福建、广东等地目不识丁、没有田地农民的后裔,靠的是艰苦创业,才有了今天新加坡人的富裕;而留守大陆的大都是当时社会的达官显宦、豪商巨贾、文人学士的后代,是有权者、有产者、有识者,没有理由做不好。”这说明一个问题,就是成功不论“出身”。刚才,马义和董事长讲了他自己的创业经历。一个初中毕业生,能到世界各地的大学去访问,能跟世界一流的企业家交流,能在苏州的新加坡工业园兴办研发机构。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同志评价其:“这才是真正的高科技”。这些都很难从马义和的个人出身中找到任何关联因素,他靠的就是创业的激情,这是他事业成功的关键。从中国来看,近代以来有两支商业力量最为世界所推崇:一支是徽商,胡雪岩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还有一支是晋商,许多影视作品都连篇累牍的讲述了晋商的故事。从他们的创业史、成长史、发展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群成功人士的引领,一批创业者的涌现,成就了一个城市的繁华,形成了一种先进的文化,而这种文化的形成和城市的发展,又激励着更多的立志于创业、有志于成功的普通人,不断追寻梦想、走向成功。
襄阳地处中华腹地,资源富集,人口众多,这是我们值得引以自豪的地方,但也正是这种自然资源的富饶,形成了一种“温室效应”,这一点从历史上不难看出。早期的襄阳人走出去的很少,而到襄阳的外地人却很多,原因就是这里自然条件好,属富饶之地。这种“温室效应”,往往会消磨人们创新求变、创业求富的斗志,这也是襄阳政治文化浓厚、商业文化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襄阳人喜好打牌、爬山、喝酒,关注政治的多,经商赚钱的少,生活虽然舒适,但闯劲明显不足,创业明显不够。而广东、江浙一带,在家打牌的人很少,外出创业的人很多,他们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致富上。可以说,美丽的自然环境、富饶的自然资源,在带给我们福祉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在高速发展、机会频生的时代里,以襄阳人的聪明智慧,以襄阳人的敦厚踏实,以襄阳人数千年积淀的优秀文化,我们应该有更多像马义和一样的年轻人走出去创新创业。只有一大批创业者以他们的成功引领,形成一种浓厚的创业文化,才会激励更多的人创新创业。党委、政府要让创业者、企业家有为有位、受到尊重,大力营造尊重创业、鼓励创业、支持创业的文化氛围,激发民众创业热情,鼓励和引导更多的群众投身创业致富。
今天,市委、市政府通报表彰了一批全民创业先进单位、先进个人、优秀创业导师和创业明星。希望全市各地通过党委表彰、政府引导的方式,给创业者以激励,给创业者以尊重,让更多的人在这个城市里以创业为荣。这种文化的形成是襄阳争创国家创业型城市的基础,是各级党委、政府的责任。只有通过扎实的工作,鼓励更多的个人通过自身努力成就事业,鼓励更多的在外求学、创业人员返乡创业,鼓励更多的襄阳人通过合作协作的方式共创大业,鼓励更多的市民勤劳致富、守法致富、创业致富,襄阳的未来才会有希望。
二、建立政策体系,提供创业支持
一个城市创业氛围不浓,除了文化因素之外,还有两个问题,一是创业机会不多,二是创业太难。党委、政府的责任,就是要通过制定政策和建设创业体系,让更多的人有好的创业政策支持,使创业不再困难。这次会议,市委、市政府专门研究出台了三个文件,即《关于推进全民创业争创国家创业型城市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推进回归创业工程的意见》、《关于大力发展微型企业的意见》。这三个文件有很高的含金量,要马上见报,让公众熟知,增强文件的生命力。这里,我对三个文件作以简要解读,主要是做好四件事。第一件事是“长本领”,就是帮助群众增加创业、就业的本领。市第十二党代会提出,广泛开展就业培训,保证新增劳动力全部接受岗前技能培训,全市在岗就业人员五年间普遍接受一次双技能培训。这种培训是由政府主导、政府补贴、政府支持的。当然,还包括让襄阳籍大学生和在襄阳实习的外籍大学生都能够享受到国家的补贴,每人每月500元钱,由政府直接补贴到企业,再通过企业发放给大学生,目的是鼓励大学生利用寒暑假实习来提高自己的劳动技能。第二件事是“降门槛”,就是要降低个体工商户和微小企业的准入门槛。对个体工商户的申报实行后置审批制,就是一个章子批准许可经营,在经营的过程中再规范,同时免除所有的行政性收费,由政府买单。对微型企业的创办,在资本金核准上、政策扶持上和创业方向上实行零障碍。第三件事是“建体系”,就是对创业者从就业到创业、从创办微型企业到发展壮大的全过程实行一系列的政策扶持和支持,包括融资担保、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和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等等。比如,个体工商户申请小额担保贷款,过去的限额是5万元,现在提高到15万元;过去只有公务员可以担保,现在放宽到所有有固定收入的企事业单位都可以担保,就是要帮助创业者解决融资难、创业成本不够的问题。再比如,为了鼓励微型企业发展,对符合政策的微型企业,在注册资本金上政府配套30%给予奖励,同时3年内免收50%的企业所得税。这些政策措施,就是为了让微型企业和创业者在创业之初有优越的成长环境。第四件事是“优环境”,就是对创业者进行创业扶持、保护和奖励,形成一种让有能者受奖励、有为者受尊重的良好环境。
创业型城市的创建,不能仅仅靠一个部门的力量,必须靠各个部门联动,形成合力;不能仅仅靠一项政策支持,必须靠一整套政策体系来支撑。这次市委、市政府下了很大的决心,同步出台了三个文件,拿出了很多资金。这些好的政策、好的措施,只有靠全市各个部门共同努力,真正落实到群众中去,才会产生实实在在的效果。召开这次全民创业大会,就是要把市委、市政府的决定和思路变成全市各级党委、政府的共识,变成全市各个部门和所有工作人员的统一行动,让政策被社会认可、被各级执行,让创业者真正得到实惠。市、县两级党委、政府及其部门,都要研究出台具体的实施办法,把政策的落实作为问责治庸的重点,使全民创业成为社会共识和统一行动。
三、提升城市能级,创造就业机会
一批又一批的创业者背井离乡、外出创业,原因大概有两个,一是到大城市寻找就业、创业和成功的机会,二是向往和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全民富裕必须依赖城市发展。襄阳要推动全民创业,既要通过营造创业文化,鼓励和引导更多的人创新创业,又要通过政府政策支持,为创业者搭建平台,更要通过提升城市实力和城市能级,使襄阳成为创业的热土、投资的热土。惟有这样,才能让更多的襄阳人从城市发展中寻找到更多的创业机会。最近,我们正在研究和审议襄阳主城区和各个县(市)区的城市发展规划。未来五年,各个县(市)区要新增20平方公里的产业新区,襄阳主城区要建成129平方公里的城市新区,全市的经济总量规模要达到5000亿左右。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必然孕育许多就业机遇、创业机遇和发展机遇,每位城市建设者、每位市民都要对城市的未来充满信心,从城市的发展中找到自己成长、致富和发展的机会。广大市民特别是年轻人要做好知识储备,自觉参与到城市建设中来,在城市的快速发展中成就事业、实现梦想。
全民创业的号角已经吹响,希望全市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珍惜机遇,立即行动,不畏艰苦,勇往直前,迅速掀起持久深入的全民创业热潮,让创业之歌响彻襄阳大地,让离不开这块土地的人们充分享受创业的成果、发展的成功。
第二篇:范锐平同志在全市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范锐平同志
在全市经济工作会议上的
讲 话
2012年15
月日范锐平同志在全市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12年1月5日)
同志们:
这次会议既是对中央经济工作会、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的传达贯彻,也是作好明年经济工作的动员会。下面,我就推动工作落实、抓好目标实现,讲三个方面的意见。
一、以超常规发展服务稳中求进、跨越发展大局 今年中央经济工作的总基调是“稳中求进”,就是既要“稳”,也要“进”,落点在“进”。省委、省政府提出以湖北之稳之进之快服务全国工作大局,鸿忠书记讲了“六进”,落脚点也是在“进”。这充分体现了中央的坚定信心和省委、省政府的高远追求。
一个区域、一座城市发展的快与慢、优与劣,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归结起来,主要有三点:一是世界经济走势。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开放程度决定被影响程度,开放度越高,受影响越大,任何地方概莫能外。二是国家宏观政策、产业关联度决定被影响程度。宏观调控中央实行有区别的政策,有保有压,压的是产能过剩的,保的依然是鼓励发展的。三是一个城市的综合竞争力,主要表现在政府的引导力,而政府的主导力则又决定受影响力。一个地方调控经济的能力越强,组织应对经济危机的办法就越多,对主体经济的影响越小。
从国际上看,欧债危机、中东乱局、亚洲纷争,政治经济问题交织使国际形势异常复杂和充满不确定性。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和国内经济运行的新变化,中央提出要把握扩大内需、实体经济、改革创新、改善民生四个方面,这是中央稳中求进的英明之举,也是中央确定的“以我为主”的长远之策。就是说,在世界经济复杂多变的背景下,保持清醒头脑,把自己的事做好。扩大内需、实体经济、改革创新、改善民生这四个方面,都是“以我为主”的重大决策。这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导向,最关键的宏观环境,最重要的决策依据。省委、省政府要求我们襄阳在构建中部崛起的战略支点中担负六分之一经济总量的重要政治责任,寄予了很高的期望,我们必须用超常规的发展,来服务全国、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超常规就是突破一般性的工作格局,打破思维定势、摒弃墨守成规,超越自我、超越旧我的一种创新型行为,这种行为的核心在超越,关键在创新。所以,就我们襄阳讲,明年经济工作的主基调就是超越奋进,实现超常规发展。主要把握好四个方面:
第一,发展目标不给自己留退路。从国家层面来看,计划制定讲宏观总量平衡,宏观指标留有余地,有利于市场的发挥和社会的稳定。但对于一个地方来讲,确定一个留有余地的目标,是难以激励士气、实现超常规发展的。我们必须给自己确立一个高目标,就是不给自己留退路。我们提出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要按照“两个高于”、“两个突破”来确定。“两个高于”,就是预期目标要高于2011年预期目标,工作目标要高于2011年实际完成目标。“两个突破”,就是固定投资和外商直接投资实现历史性突破。就是要确定这样一个高目标,按照这样一个目标奋勇前行。
第二,重视基础和长远。一个城市进步需要一点一滴的积累,襄阳的发展需要一步一个脚印的去超越。因此,我们从党代会、人代会开始,所有的工作布局既立足于今年,更着眼于未来五年。市委、市政府大的工作布局都要以五年为阶段,不图一时之名,不贪一时之功。要按照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总目标,从城市功能分区、基础设施、产业培育、制度体系、人才支撑等各个方面,稳住神,沉注气,全面推进,一年接着一年干,实现由地市级城市到区域性中心城市脱胎换骨的变化。
第三,发展方式要用更高的站位配置资源。要自觉地、主动地把襄阳的发展放在全球化背景下和国家区位战略中来考量,用更大的决心和气魄推进大开放、大开发,在更大的范围和领域内配置资源,运用人才。超常规发展要有超常的境界,我们各级干部都要以国际视野和世界的眼光来审视襄阳发展问题,尽管我们的各级干部身在基层,站在内陆,但是,这不能妨碍我们站得更高一些,想得更远一些,走出去的力度更大一些。这一点,是对我们每一个干部最基本的要求。
第四,发展动力要有创新。要用持续的改革和创新破除一切影响发展的阻力和障碍,建立能够满足企业和发展需要的体制机制和制度。衡量一个地方竞争力是通过其营商环境来表现的,主要指标有五个。一是开办企业的难易度。就是办一个企业,是一张纸就能解决,还是要几十个章子办成。二是合同执行的难易度。这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法制保障,也是信任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三是重要信息的披露度。在企业发展进程中,需要政府在政策出台时,给企业一个预警期,让企业配合政府政策的调整。四是司法产权的保障度。就是创造财富要有安全感。五是经济的制约度。就是很少受地方政府和微观行政经济的干预。这五个指标是衡量一个地方营商环境的重要标志,也应该成为我们党委、政府努力的方向。
二、坚持主观努力和客观规律的有效融合,以工作的硬投入改善市场的软环境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主观努力如何与客观规律有效融合,这是世界性的难题,也是东西方在经济理论上争论的焦点,毫无疑问,这种结合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是可以做到的。这是因为我们有非常好的政治经济体制。历经凯恩斯主义和华盛顿共识,西方现代经济学越来越理性和完整,大家都知道西方早期经济理论是以凯恩斯主义为基础,三十年代大萧条时期,以罗斯福新政为标志,创造了国家干预经济模式,凯恩斯把它作为国家干预主义,在60年代美国经济碰到困难以后,又被华盛顿共识所取代。现在经济学家们对比各方面经济理论形成模式,总结了最容易取得共识的十条理论,其中有两条比较适合我们。一条说政府有职能改善市场,也有改善市场的能力,承认政府在市场中是有责任的。第二条说利润和成本改善人们的行为,成本低利润高企业一定会去,因为成本低意味着回报高。有利可图,商业资本一定会介入。再加上要素资源的配置,我们的主观努力和客观环境的融合就会改善一个区域的市场,尽管这个市场不是那么容易改变,但还是可以改变的。由此证明,政府的有效管理,是可以建立一个有效率的市场的,这也就不难理解一些国家、一些地区和城市为什么会在某一个阶段形成爆发式的增长,其中关键的一点是政府的主导力和市场竞争力能够形成有效的融合。
2011年,历史的机遇再次惠顾襄阳,省委、省政府深入推进“一主两副”战略,全力支持省域副中心城市发展,在襄阳召开办公会,指导襄阳发展战略调整,建立新的领导体制,改进领导方式,制发促进襄阳跨越式发展的决定,实行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召开三级干部会议增强襄阳气场。与此同时,我们召开党代会和人大政协“两会”,提出了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奋斗目标,产生了新的“四大家”班子。当前,我们面临的任务就是迫切需要把政治优势、体制优势、政策优势、人气优势,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转化为城市竞争力和现实生产力。这就需要我们各级干部通过高强度、高效率的硬投入,产生发展环境、发展条件和发展平台上的新机遇、新变化和新动力。这靠一般化的工作、传统的工作方式和旧有发展模式是解决不了的,必须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创新创造,推动落实。
第一,整合资源、创新模式,推动园区晋级和新城开发。园区开发是工业现代化和城市化的重要支撑点。现在园区建设有两种模式,一种是新开发区模式,就是建立以生产模式为主的工业园区,园区与城市相分离,生活不配套,发展到一定层级后,由于受到功能的制约,吸引力下降。第二种是新城模式,就是在城市周围建设以生活为主的城市新区,居住和生产仍然分离,交通不配套,就业渠道不足,成为新城发展的最大障碍。许多城市都是以居住为目的新城开发,最后变成了空城。这两种都是前期规划理念上严重不足造成的。我们襄阳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襄阳城市大而不现代,粗放而不精细。最近一家美资企业的高管到襄阳考察,讲了一句值得我们深思的话,他说不希望我们的产品像襄阳的交通一样。这说明了什么呢?就是外管的这些高端管理人才看惯了有序的城市、繁华的都市,习惯舒适的生活方式,到襄阳来感到不自在。这是我们所处的发展阶段决定的,我们必须快速跨越这个发展阶段,以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来赢得投资的竞争力。主要从五个方面入手:
一要调整规划理念,走城市发展和产业发展融合之路。把园区当作新城建,用环境引企业、引人才、引投资。新城建设和老城改造都必须下决心来做。我们在老河口召开9个县(市)区未来城市规划协调会时,强调了这个观点,下一步,这样的会议还要开,并且面向所有的干部讲新区规划,让大家认同。
二要整合两个开发区,进入国家级开发区第一方阵。高新区和经开区这是我们襄阳人为之骄傲的两张国牌,但目前没有起到1+1>2的效果,高新区有项目、有品牌,但没土地;经开区有土地,但设施不配套,企业不愿意去。更为严重的是没有形成错位竞争,而是一种相互竞争,迫切需要对两个开发区进行整合,力争进入国家级开发区第一方阵。
三要探索开发区的开发区和功能区结合,高起点规划启动东津新城。就是国家级的经开区与东津管委会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启动,作为我们未来五年襄阳战略品牌来建设。要用两至三年时间让东津新区具备与高新区一样,或者比高新区更好的投资平台。
四要有步骤地推动内城二产退城入园,形成产业集群。鼓励在内环线以内的工业企业,有条件的逐步在高新区、经开区以及城区周边兴办工业园,集群发展。特别是军工企业要走这条路,市政府要给予鼓励和支持政策。
五要对老工业区进行城市化改造,实现由生产型模式向复合型模式转变。让城市功能由单一转向多元,土地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走生产高端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要大力推进城市居民区改造,改造的底线不能低于100亩,鼓励1000亩以上成片开发和改造,使之成为一个功能配套完善的主题社区。
第二,文化引领,政策扶持,活跃民间创业,壮大微型企业。内陆城市与沿海发达城市的差距,既差在领导干部思想观念和社会的行为习惯上,也差在对经济与法治的认识上。首先是就业观念的不同,越是发达的地方经商办企业的就越多,越不发达的地方找关系托门路进机关的人就越多。这是由不同就业观念决定的。其次是思想认识不同。说到底经济架构是由不同市场主体组成的,是由大企业、中小企业包括个体户构成的,企业是经济的细胞,如果细胞不活跃,创业者不多,都靠政府办企业来解决就业,都靠招商引资来引进企业,经济是不健康的,也是难以持续的。襄阳土地广袤,人力资源充沛,商务成本较低,我们能不能把潜能变成现实生产力,在于我们能不能把市场主体的总量做大,在于我们能不能把一批个体户培养成微型企业,把一批微型企业培养成小企业,把一批小企业培养成规模企业。必须在商务成本低的情况下,推动微型企业的创业,这个时候微型企业和个体户是最容易发展起来的。我们要抓住这个机会,转变社会的就业观念,鼓励和支持创业。政府的工作就是要千方百计地降低创业的成本、减化程序,提供培训,让有创业意识的人都有能力创业。要制定操作性强的政策扶持制度,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信用支持、资金担保,让更多的人有创业的机会,有实力做大品牌。要在推动经济发展改革上下功夫,支持产业上下游整合,支持产业横向联系,支持多种方式融资,支持退城进园,支持企业品牌创建,支持院校合作,凡是有投资人和做大做强的企业,各级党委、政府都要全力支持。
第三,支持创新、大胆改革,改善发展环境,降低综合成本。一要建立产业投资基金。对企业投资给予贴息,鼓励企业进行改造。市政府要将所有资源进行整合,再加上省政府给予的支持资金,做成产业基金,对企业扩能改造的,在银行贷款给予银行贴息。要围绕“一个龙头、六大支柱”,抓紧制定具体的操作办法,全力支持企业做大做强。
二要尊重市场决策,减少行政审批。要下大决心建立服务性的城市。以政府的高效率增强企业的竞争力。要瞄准昆明市的审批程序和审批标准,只能比昆明少,不能比昆明多。各职能部门都要高度重视,不讲价钱,全力支持。
三要引导政府把有限的资源向优秀企业和优势项目倾斜。在政府资金紧缺、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就是要让优秀企业和优势项目得到更优势的资源。对优秀企业、优势项目,实行土地优惠与投资强度挂钩,环境容量与税收挂钩、与产出水平挂钩,人才扶持与技改挂钩,努力实现政府投入产出的最大化。
四要降低综合商务成本。一个好的投资环境,应该是低物流成本、交易成本、融资成本、人力资源培训成本的结合体。政府服务部门要由宏观管理、行政控制转向产业监督、专业服务上来。强调专业服务,就是要帮助企业降低商务成本、物流成本、交易成本、融资成本、人力资源培训成本,政府部门的服务要专业化,只要有专业精神,一定能成为专业人才。政府对经济、对企业的服务要强调专业化。
五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服务业的核心就是第二产业的第三产业化。实际上是把服务第二产业核心制造的辅助性行业成立起来,满足企业的需求,用生产性服务业带动和促进工业发展。所以,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不但是一个经济支撑问题,是发展环境的问题,更是现代区域中心城市竞争的核心要素,是衡量一个城市功能和地位的重要标志。
六要加强政策激励,提高直接融资能力和水平。这是我们破解当前宏观经济政策约束,特别是信贷政策趋紧情况下的一个最重要办法。我们搞经济领导方式改革,重组金融办,将金融办和上市办合并,成立一个专业办公室,来帮助企业做上市辅导和融资服务,就是一个创新的办法。用创新的办法来破解我们发展中的难题,这对我们领导经济方式方法是一个考验。
三、凝聚社会共识,树立开放形象,强壮社会力量 高度的社会共识和认同是发展的基础,是力量的象征,也是一个城市最大的生产力。社会对一个城市的认同和信任,需要那个城市的领导团队自身开放、清廉、清明、务实形象的感染。对内形成高度的共识,对外形成开明的形象,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就会形成一个气场,激励人,鼓舞人,让更多的人支持这个城市,参与这个城市的建设。做到这一点,要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第一,思想上尊重群众和真心关注关心这个城市的每一个经济人。市民是这座城市的真正主人,经济人是这座城市的活力之源和希望所在,党委、政府就是通过自己的工作,努力增加全社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和认可。这是我们的政治任务。同时要通过我们的工作,努力增加市民对市委市政府公信力的认可,增强市民和市场主体对城市未来美好前途的信心。明确了这一点,就明确了我们的工作重点和努力方向。襄阳在历史上曾经几度成为区域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我们先辈曾经做过的事情,我们今天没有理由做不到,新襄阳振兴的关键在于发展战略和发展路径得到全市上下的高度认可。在此基础上,动员全社会包括所有社会主体在市场建设上和社会发展上倾情参与,在改善环境、提升形象上人人自觉,在面对困难、利益受损时顾全大局。只有每一个市民真正像建设自己的家庭一样来经营这座城市,每一个经济人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城市未来充满信心和期待,襄阳才有光明灿烂的前途。这是我们各级干部需要做的工作,也是我们党的思想工作的一部分和职责所在。我们反复强调社会共识的问题,就是要“一个目标、一个团队、一个声音”,尽量减少内部摩擦所造成的社会负面影响,尽量减少内部矛盾造成运作的低效率,这是每一个襄阳人都要共同承担的责任,需要全社会积极参与。城市的现代化首先是人民生活的现代化,因此,市十二次党代会把建设幸福城市作为重点工作目标和任务进行安排部署,市政府工作报告又把幸福城市的目标任务进一步具体化,得到广大干部群众拥护。所以,我们要把增强市民的幸福感,提高市民的满意度,作为政府工作推进的方向。要大力整合资源,加大资金投入,率先在全省实施公共服务均等化,吸引更多的人到襄阳就业和创业。
第二,改善城市环境,加大产业投入。现代城市不同文化、不同收入的群体需要不同的社区。我们要大规模推动主题社区建设,这要作为城市规划建设的主要任务。目前,要在高新区抓紧新建一个日本社区。我们要通过大规模的城市更新、综合改造和大规模的公共设施建设,让襄阳这座城市一年一变样,两年大变样,三年全变样。变化怎么来,没有投入就不会有变化,一年20亿投入100年也不会有变化,投入300亿我赞成,把这些钱用在改善我们生活的这块土壤和家园上,我相信会得到全市上下的广泛支持。
第三,提升城市综合服务能力,完善区域性功能载体。要通过创建功能性载体,集纳功能性主体,提升区域功能,推动区域性功能地位的确立。建设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必须按照区域性城市必备的功能载体和功能设施进行规划和建设。现在,我们要一项一项列出清单,排出时间表,一步一步、一年一年向前推进。
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过程就是现代化建设的过程,是城市产业体系、空间形态体系和城市的影响力、美誉度、向心力提升的过程。强大气场的形成是经济增长和信心的增加。今年,我们提出开展管理年活动。推动市委、市政府工作精细化管理,使党委、政府的工作更加精细化、人性化、国际化、法制化。精细化管理就是人本观、效能观。党委、政府出台的每一项政策措施都要让群众、让企业感到党委、政府的服务发生了实实在在的变化,这样全社会对这个城市的信心才强,谋发展愿望才强,我们这座城市才有希望。新的是新的起点,新的班子确定新的目标,我们要有新气度、新思维、新作风、新变化,在新襄阳的振兴崛起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创造属于自己的这份荣光。
第三篇:范锐平同志在全市县域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范锐平同志
在全市县域经济工作会议上的
讲 话
2012年5月
3日 范锐平同志在全市县域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 话
(2012年5月3日,根据录音整理)
同志们: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总结成绩,交流经验,动员全市上下以城镇化带动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实现新的跨越。刚才,别市长根据市委常委会研究的意见,作了具体安排部署,大家要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十一五”期间,全市县域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纳入全省考核的7个县(市)区都有很大进步,最快的5年进了36位,最慢的也进了12位。这是我们大家接续努力、奋力拼搏、争先进位的结果。但与全省县域经济“第一方阵”相比,我们的差距还很大。比如,去年,江夏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89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8.3亿元;而襄州区、枣阳市分别是318亿元、301亿元和8.5亿元、10.5亿元。从经济总量上看差距不是很大,但从地方财政收入看差距就很大。正常情况下,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应该达到10%以上,GDP达到了300亿元,财政收入却没有达到与之相适应的规模,发展的差距显而易见。当然,襄阳的县域经济发展潜力很大,枣阳市和襄州区都曾是全省十强,这说明资源禀赋、基本条件可以支撑我们进入全省十强。大家要务必保持争先进位的良好作风和奋力赶超的强劲势头,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对县域经济工作的新要求,鼓足干劲,坚持数年,力争县域经济有更大的进步、更大的跨越、更大的发展。
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枣阳的发展经验值得学习与借鉴
枣阳是我的联系点,我来的相对多一些,情况也比较熟悉。在县域经济发展上,枣阳有三点经验值得学习。一是拉开了城市框架,改变了城市格局,初步形成了产业承载平台。规划建设的65平方公里城市新区已具雏形,基本构成了中等城市发展框架,拓展了城市空间,改变了城市面貌。二是集聚了一批支撑性的龙头项目,奠定了产业基础。一个主导产业的形成,必须有龙头企业的引领和带动。去年以来,枣阳相继开工建设了倪氏玫瑰产业园、中国(枣阳)汉文化产业园、湖北福田专用车二期工程项目、章正农业机械工业园、湖北立晋钢铁集团百亿元产业城和神驰车轮公司等七个重大项目,增强了枣阳的发展气势。这些龙头项目达产后,大多都能形成百亿产值,一个项目就是一个产业,枣阳必将形成相对完整的具有特色的产业体系。三是敢于确定高远的发展目标,具有攀高折桂的勇气。枣阳提出,未来五年要承担全市六分之一到五分之一的经济总量,按全市5000亿元算,就是800亿到1000亿。枣阳以去年的300亿为基础,未来五年要翻一番到两番。提出这么高的发展目标,需要有非常之勇气和非常之胆略。以枣阳现有的产业总量规模、项目建设势头、经济发展态势来看,未来几年完全有能力、有条件达到这个目标。省委、省政府对襄阳的发展期望很高、要求很高,各县(市)区、开发区都要以枣阳为榜样,在制定发展规划时要敢想、科学想,在全市经济发展大局中明确定位、找准目标、主动承担,力争有更大作为。
二、以城镇化带动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
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是党中央根据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特征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在今年的全国人大会上,李克强副总理参加湖北代表团讨论时专门强调了“三化同步”的问题。我们要按照中央的要求,结合襄阳的实际,确立以城镇化带动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战略。现在,大家对工业化引领高度认同,但对城镇化引领缺乏普遍认识,这是我们与东部省份发展上存在差距的主要原因之一。襄阳在快速发展的同时,给外界带来的感觉是变化并不大,原因就在于我们的城市化水平不高。河南省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搞城镇化建设,目前许多城市的发展水平都比我们要高。安徽过去是很落后的,这几年大搞城市建设,发展变化也很大。江西过去也很落后,新世纪以来他们大力推进旧城改造、新城建设,整个城市格局、城市面貌都有明显改观。从襄阳来看,县级市中除宜城和老河口有点城市味道外,其他的很少能够给人留下城市的感觉。以城镇化引领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既是一些城市发展的成功经验,也是由襄阳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决定的。
(一)襄阳进入了以城镇化引领发展的新阶段 第一,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制约了产业规模扩张和层次提升。去年,全国城镇化率是51.27%,湖北是51.83%,襄阳是52.06%;全国工业化率是40%,湖北是43.6%,襄阳是52.2%。工业化率达到50%以后就很难提升了,如果继续提升工业化率,三次产业比例就会失衡,城市发展就会出现畸形。襄阳的第一、第二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过高,第三产业占比较低。从全国统计数据来看,襄城的城镇化率是71.63%,樊城是86.11%,襄州是47.25%,枣阳是45%,宜城是41%,老河口是46%,谷城是39%,南漳是35%,保康是35%;襄城的工业化率是26.8%,樊城是34%,襄州是36.2%,枣阳是45%,宜城是51%,老河口是54%,谷城是59%,南漳是35.1%,保康是31.1%。主城区的服务业比例高,不能用工业化率衡量其经济结构合理不合理。除襄城、樊城两个主城区之外,其他几个县(市)区的工业化率都要高于城镇化率,少数地方工业化率与城镇化率相当。城镇化率,是指常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只有更多的人到城市居住,城镇化率才会不断提高。一个地方的城镇化率低,城镇的公共服务水平不高,就不能吸纳更多的人来这里居住、工作和生活,就无法更好地承载和支撑工业、服务业的发展,就会影响产业结构的优化、产业规模的扩张和产业层次的提升。我们面临着加快城镇化建设的紧迫任务,只有城镇化领先于工业化,才能避免再走依靠工业化的原始积累推动城镇化发展的老路,而是走以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推动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的新路。谷城在引进深圳电子产业园项目时下了很大功夫,结果这个项目还是落户到了高新区,究其原因最根本的还是城市化水平不高,电子行业集中了很多大学生,这些大学生更愿意在襄阳的主城区工作和生活。城镇化水平滞后已经影响了城市产业规模扩张,影响了高端产业的进入,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第二,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影响了劳动力资源流向和比较优势的发挥。《福布斯》杂志认为襄阳是最适宜开办工厂的地方,主要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劳动力资源富裕,企业用工方便;再一个是土地资源丰富,承载能力强,大企业、大项目好摆布。这是我们最重要的比较优势。但是,襄阳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却没有在本地直接转移,而是大量流向了沿海地区。这说明,我们的城镇还不具备大规模吸纳劳动力就业、承载居民生活的能力。什么时候襄阳在外务工人员回来创业就业的多了,南阳、安康等周边地区人员来襄阳务工、居住的多了,襄阳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就高了,中心城市地位就凸显了。城镇化水平滞后,已经影响了劳动力资源流向,使我们固有的比较优势逐步丧失。
第三,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阻碍了城市功能形成和作用发挥。区域中心城市的承载功能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高端商业,居民的日用品消费大多是在社区完成的,但高端商品的购置必然是在中心城区;二是区域性物流中心,没有区域性物流中心作支撑,一个地方不可能成为区域性经济中心;三是高档居住社区,只有把更多的有钱人吸引到襄阳来居住,才能拉动更大的投资消费,促进服务业快速发展,带来更多的创业、就业机会;四是区域性的文化教育卫生中心,吸纳更多的人到这里就医、就学和文化消费。只有城镇化进程加快了,城市的承载功能和服务功能才会提升,城市的吸纳聚集和辐射带动作用才会更好地发挥。
第四,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影响了农业现代化进程。襄阳的乡镇规划建设水平远远落后于江汉平原,很多乡镇基本没有规划,脏、乱、差现象随处可见。不重视乡镇规划建设,不注重引导农民到城镇集聚,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适度规模经营就无法开展。比如,枣阳的倪氏玫瑰产业园项目占地十万亩,需要几千户的农民把土地流转出来,到乡镇去就业、去生活。可以说,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城市建设问题,它最终也会影响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
强调城镇化的引领作用,不是讲工业化不重要,而是既要重视工业化的龙头作用,更要注重以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来加快工业化进程、提升工业化水平。
(二)以城镇化领先优势形成区域发展比较优势 在全省各地坚持工业领先发展战略的大背景下,襄阳的县域经济发展要形成比较竞争优势,必须走差异化发展之路,以城镇化的领先优势参与区域化竞争。
第一,要强化城镇工作意识。主要有三点:一是要学会用科学的规划指导发展。城市规划是对城市未来发展方向、发展定位、发展战略的思考、考量和设计。去年以来,我们要求各县(市)区抓紧编制城市建设规划,并上报市政府审批后请专业部门制定控制详规。在完成城市建设规划编制工作的基础上,今年下半年,各县(市)区要全面启动乡镇规划编制工作。二是要学会用城市功能的完善聚集资源和人才。一个地方的发展,要靠人才支撑、产业支撑。城市规划建设不以人为本,综合服务功能不完善,就无法吸引人才创业、吸纳要素资源、承载产业发展。三是要学会用城镇发展提升市场影响力。城镇发展,展示的是一个地方的形象、魅力、活力和吸引力。谷城外滩规划建设很大气、很漂亮,看后给人以希望和信心,外滩建成后周边的地价会马上升值,会发展成为高档住宅区和高端商务区。这就是城镇发展展示的形象和给市场带来的信心。
第二,要提升城镇工作能力。城镇工作主要是八个字:规划、经营、建设、管理,要围绕这四个方面提升城镇工作能力。
一是提升规划能力。在上次的城市规划汇报演示中,很多县(市)区委书记、县(市)区长只能照稿汇报,原因是重视不够,没有全程参与规划编制工作,舍不得花大价钱聘请一流的规划团队来制作。规划是政府发展理念与规划专业技术、城市发展规律有机结合的产物,体现的是政府对城市发展的定位、理念和思路。任何一个规划师都不可能脱离地方政府、脱离发展实际独立编制城市发展规划,县(市)区委书记、县(市)区长千万不能把城市规划完全甩给分管领导去做,涉及城市规划中的方向性、基础性决策,必须亲自拿在手上,研究提出编制规划的指导意见。一个城市规划的编制完成,必然凝聚大量的心血,每一个环节都要深入实地亲自视察、亲自感受,每一个地方都要与规划部门认真沟通、仔细研究,否则就难以作出正确决策,难以形成符合实际的科学规划。规划的最高境界是,经过科学论证,能管长远发展,经得起时间、实践和历史的检验。在城市规划编制工作上,各个县(市)区委书记、县(市)区长一定要亲历亲为,要有专业意识,主动听取专家意见,绝不能搞主观臆断,绝不能当甩手掌柜。
二是提升经营能力。现阶段,在财力不足的情况下要加快城市发展,必须敢于和善于经营城市。比如,枣阳市现在的财政收入是10个亿,仅仅够修若干公里道路。靠财政投入推进城市建设,杯水车薪,无济于事。怎样经营城市?一要善于运用政府的公共资源,对政府的特许经营权、优良资产等公共资源进行清理,合理利用。二要善于运作土地资产,就是搞土地财政,通过土地级差、改造环境、迁村腾地等,整合土地资源,推进集约节约利用,实现土地资源利用收益最大化。这是经营城市的有力手段。三要善于利用时间差降低城镇化成本,只要能够使用的国外贷款、政府贷款都要尽可能使用。从长期来看,人民币对外将持续升值,对内将趋于下跌。我们必须抓住人民币对内贬值与城市建设成本上升的时间差,合理利用国外贷款、政府贷款和BOT模式等,降低城镇化建设成本。四要争取政策支持,就是千方百计向国家和省里争取项目、争取资金。
三是提升建设能力。一要善于引进优质市场主体。各地要善于设置准入门槛,大量引进外地优质市场主体进入本地城市建设市场,提高城市建设的品质。二要建立政府工程监管体系。大规模推进城市建设,必须有一整套政府投资管理体系,包括规划、投资、建设、监管和审计等,防止工程领域腐败现象发生。同时,要筹建政府投资管理中心、政府投资资金审计管理局,防止浪费财政资金。三要坚定不移地推进统征统建。主城区范围内要统一规划、统一安置,这样既能够避免过渡期太长增加城市建设成本,又可以避免过渡期太长给人民群众带来的不满,更避免了项目拆迁安置困难导致的建设周期延长。现在,有些项目没有两三年的过渡期就难以落地,这期间大量的老百姓房屋要拆迁,而老百姓的安置房又没有提前规划建设,两三年下来,过渡费比拆迁补偿费还要高。各县(市)区都要下决心推行征建分离、统征统建,否则项目建设时间越长,政府要付出的成本就会越高,矛盾就会越积越多、越积越尖锐。
四是提升管理能力。要实行专业化、市场化管理。所谓“专业化”,就是要大规模引进物业公司、专业公司管理城市;所谓“市场化”,就是要采取企业化运作方式,把属于政府管理的公共服务产品交给市场主体,解决过去“既养人又养事”的问题。比如,将城市环卫工作承包给清洁公司去做,政府不再负责环卫工人的招聘、培训、管理和养老等问题,只负责制定标准和进行验收,既提高了城市环卫工作的专业化水平,又降低了政府行政成本。希望各县(市)区委书记、县(市)区长,用心研究城市规划、经营、建设和管理工作。
(三)加快城市新区建设步伐
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各县(市)区要新增20平方公里的产业新区,这是考验各县(市)区领导班子能不能在有效任期内为各地发展立下功勋的一个重要标准。最近,我看了几个县(市),城市新区建设进展太慢,还有一些地方没有开工。今年年底,要以现场会的方式,组织大家观摩各地20平方公里产业新区建设情况,要把20平方公里的新区建设作为检验各县(市)区领导班子执政能力的“试金石”。各个县(市)区只有建成20平方公里的产业新区,才能在未来五年大规模集聚产业,才能改变城市形象,提升城市能级,才能增强党委、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四)构筑都市产业体系
鸿忠书记在讲“都市襄阳”时,专门引用都市的英文单词“capital city”,来说明“都市襄阳”与“城市襄阳”的差别。“都市”与“城市”的差别主要有两个:一个是都市是完整的城镇体系,而不是单一的城市;还一个与产业相关,没有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没有城市功能的不断完善,一个城市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都市。这些都必须以工业化快速推进为依托。我们强调城镇化引领,绝不能否定工业在产业体系中的龙头地位和在城市建设中的支撑作用。
当前,襄阳的发展进入了以城镇化引领、以产业化支撑的新阶段,各县(市)区要把以城镇化引领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作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一种理念,不断深化、不断丰富、不断完善,使襄阳的发展实现更大的跨越。
三、抓班子、带队伍,以能力素质和工作作风的提升推动各项工作争先进位
(一)要把换届后新班子能力提升作为党委工作的“第一位任务”。市、县、乡三级领导班子换届结束后,中央和省委高度重视领导班子建设,大规模开展领导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市委也大规模开展干部培训和“学、讲、评”活动,目的就是为了提升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思想素质、能力素养、精神状态。如果领导班子建设不好,干部队伍管理不好,只是少数人忙多数人不忙,少数人急多数人不急,少数人亲企业多数人卡企业,一个地方、一个部门是难以管好的,再好的工作思路也不会得到贯彻实施。各县(市)区党委书记,要把抓班子、带队伍作为首要任务,专注更多的精力抓好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
(二)要转作风、树新风,以实干创实绩、求实效。当前,襄阳正处在发展的最好时期,市党代会、人大会确定了很好的工作思路,全市上下人心思齐、干劲正旺,发展环境、发展态势非常好。这种好的发展思路、发展环境,要靠全市广大干部的良好作风和良好形象来巩固、来提升。不转作风,不树新风,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已经形成的发展气场,既难以持续,也难以扩大。从经济上讲,一个地方的发展要靠两点,一是要素驱动,二是创新驱动。所谓“要素驱动”,就是要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在更大的范围内吸纳聚集土地、资金、科技、人才等要素资源。所谓“创新驱动”,就是要改革体制机制,创新方式方法,提升服务效能,以优惠的政策、优良的环境、优秀的形象形成差异化的竞争优势。大家要把鸿忠书记讲的“产业第一、企业家老大”的发展理念、“宁可政府麻烦百次,不让群众麻烦一次”的人本理念,不折不扣地落实到日常工作中去,成为广大干部的行为准则,让干部作风真正得到群众认可,让投资环境真正得到企业家推崇,形成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去年以来,到襄阳考察投资事宜的企业家络绎不绝,带来了许多项目,龙蟒硫磷钛一体化、兴发精细磷化工、华中工业博览城、珠江数控机床产业园、三环(谷城)工业园、福田工程机械、中兴绿色产业园、东风特种车产业园、英菲尼迪等一批大项目、新项目相继开工建设。此外,因信守保密协定承诺,还有一批重大项目在没有正式开工之前没有对外宣传。可以说,我们的项目建设势头强劲,正在大踏步向前走。需要强调的是,受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还有一些已经签约即将落地的项目又被迫停下了。在这种情况下,转作风、树新风,改善发展环境,增强市场信心,比任何时候都显得迫切和重要。
(三)要强化维稳保安的政治责任。迎接党的十八大和省第十次党代会的胜利召开,是当前最重要的政治任务。维护稳定、确保安全、促进和谐,是每一名党员干部最大的政治责任。县(市)区委书记、市直部门“一把手”要守土有责,教育引导广大干部在执行政策、做群众工作上下功夫。今年,在维护稳定方面如果出现了问题,不简单是工作责任的问题,更是重要的政治责任问题,大家务必高度重视。我相信,每一位县(市)区委书记、县(市)区长,每一位市直部门的局长,都有能力把所辖区域、所管领域的工作稳妥有序地推进,确保稳定和谐。
当前,襄阳的发展形势、发展态势非常好,希望全市广大干部以更大的创新勇气和落实力度,以更加专业的要素引导和政策驱动,推动全市县域经济发展实现新跨越。
第四篇:范锐平同志在全市党建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范锐平同志
在全市党建工作会议上的
讲 话
2012年2月日
11范锐平同志在全市党建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12年2月11日,根据录音整理)
同志们:
全市党的建设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传达贯彻全国、全省一系列重要会议精神,进一步动员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统一思想、凝心聚力,把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作出的决策部署落实好,为推进“四个襄阳”建设,加快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下面,我主要讲六个方面的问题。
一、关于坚持党要管党问题
中央反复强调,要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这是一个关系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增强战斗力,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的重大问题。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我们党面临着“四大考验”、“四个危险”,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任何时候都更加繁重、更为紧迫。我们必须始终高度重视党的自身建设,须臾不可懈怠,一刻不能偏废。坚持党要管党,把党的建设任务落到实处,关键是要增强“三种意识”。
(一)增强责任意识。鸿忠书记指出,“党委要管党,要抓党的建设,这是题中应有之义,是我们的职责。我们要抓经济发展,要抓社会建设,但是党的建设如果管党的同志、党委的同志不去抓,那真是荒了自己的地”。这个论述,就是要求各级党委、各级党组织特别是党的书记和从事党务工作的同志,要切实强化责任意识,落实好党要管党的职责。要强化管党的责任意识,最根本的就是要认清加强党的建设的核心问题是加强党的领导,这种领导是政治上的领导、思想上的引领和组织上的保证。诚然,现阶段我们党的中心工作是经济建设,但这不等于抓经济建设可以替代抓党的建设。在抓经济建设上,党委与政府的职责和方法是不一样的,政府主持经济工作,主要是抓经济运行的综合协调、公共资源的合理配臵以及公共产品的生产和服务,是对具体问题的处理和重大决策的落实。党委的职责是政治和思想的引领、重大政策和决策的制定、班子的选配和激励。党委抓经济工作,主要体现在政策和决策上,就是要把中央和省委的要求与本地实际相结合,确定科学的发展战略,通过政治动员,思想引领和干部选配,把确定的战略目标变成社会的共识和各级组织的行动,就是要通过“三重一大”的决策,保持和把握发展的方向和运行的安全。各级党委要从全局和战略高度认清抓党的建设的重要性,增强责任意识、把握正确方向,以更加卓有成效的工作,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增强角色意识。各级党组织书记是“一班人”的“班长”,作为管党“第一责任人”,抓党的建设是政治责任、是本职工作,一定要通过加强学习、努力实践、率先垂范,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一是要懂党务。要练好党务工作的基本功,全面学习掌握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善于从日常事务中把握发展的方向,善于从政治上观察和处理各种问题,善于结合实际抓好党的方针政策的落实。这一点,对于刚刚走上各级党组织书记岗位的年轻干部来讲尤为重要。二是要善作为。要按照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以党的核心领导作用,充分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发挥好各个阶层、各个组织、各个团队的创造性和战斗力。在工作中要做到“总揽”而不包揽、放手而不甩手,努力为一个团队、一个班子创造出风清气正、心齐气顺、干事创业、廉洁为民的党风政风。三是要当好示范。各级党组织书记特别是县乡两级党委书记要切实把抓党的建设放在第一位,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带头遵守党的条例,带头过党的组织生活,带头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带头接受群众的监督,履行好抓班子、带队伍的主要职位,通过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提高党建工作的整体水平。
(三)增强服务意识。各级党委和党委工作部门,要努力在服务广大党员、服务广大群众、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上,不断增强党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影响力。一是要在服务党员中增强战斗力。要认真落实《党章》赋予党员的各项权力,真正让广大党员在党内生活中发挥主体作用;要经常性开展交心谈心活动,时刻了解和掌握党员思想上的所思所想,工作上的所期所盼,生活上的所忧所乐,让党员和干部深切感受到组织上的关怀、重视和尊重。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各级党组织书记要注重和善于抓思想政治工作,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开展交心谈心活动,市县两级党委书记一年至少要与“四大家”班子每个成员谈一次心,市直部办委局党委(党组)书记一年至少要与单位的每名党员干部谈一次心,通过交心谈心,做好人的工作,理顺情绪、化解矛盾、解决问题,把党员干部的思想和精力更好地凝聚到干事业、谋发展上来。二是要在服务群众中增强凝聚力。要把基层党组织的工作重心转移到服务群众、服务民生上来,引导基层党组织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办成事。各级党委工作部门要更多地走出机关,到基层、到一线、到群众中去,宣传、动员和组织群众,落实好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政策措施,力所能及地解决群众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党的温暖和关怀,增强对党的向心力。三是要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增强影响力。党委的各个部门要紧紧围绕中心工作,来思考、谋划和推动党建工作,善于在发展大局中找准工作的切入点,充分履行职能,以出色的工作服务全市科学发展、跨越发展。这是检验党建工作实际成效的一个重要标志。
二、关于抓基层、打基础问题
抓基层、打基础是关系巩固党的执政根基的大事,任何时候都必须高度重视。当前,在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基层组织建设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现在,我们讲落实不够的问题,除了在抓落实的力度上不够、方法上不当的问题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覆盖面不够,作为联系群众的纽带作用没有更多的渠道得到体现和发挥,存在“纵向不到底,横向没有力”的问题。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全面推进各领域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实现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全社会覆盖,做到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党的工作、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组织、哪里有党组织哪里就有健全的组织生活和党组织作用的充分发挥。”中央把今年确定为“基层组织建设年”,更加体现了中央对抓基层、打基础的高度重视,各级党委一定要认真贯彻中央的部署,把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全覆盖工作抓实抓好。
(一)抓好党的基层组织的全覆盖。要主动适应全市经济结构、产业布局、组织形式、行业分工、党员流向的发展变化,不断创新党组织设臵形式,真正做到应建尽建,努力实现全覆盖。要高度重视网络化、信息化对党的建设的影响,研究解决好党建工作的“空白点”,做到网络化能到那里,党的工作覆盖到那里。要在健全基层党组织的同时,更要注重选好配强基层党组织的班子,特别是在农村和新型社区要选好“当家人”、“领头雁”,解决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处议事的问题,切实把农村党组织和城市社区党组织的活动阵地建设好,真正实现党组织在服务群众上有手段、有保障、有平台。
(二)抓好党员作用发挥的全覆盖。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力量和作用,既取决于党员的数量,更取决于党员的质量。提高党员质量,关键是要加强党员的教育管理,实现党员作用发挥的全覆盖。各级党组织要引导党员认真学习和遵守党章,增强党员意识;要拓宽党员服务群众渠道,构建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体系,健全让党员经常受教育、永葆先进性长效机制,使党员真正成为牢记宗旨、心系群众的先进分子。要结合不同领域、不同类型党员的实际,不断创新工作载体,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充分发挥每一个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要注意加大对社区内离退休职工党员、下岗(失业)职工党员和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通过直管、代管、协管等方法,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
(三)抓好党的工作的全覆盖。我们党的领导是通过纵向体系和横向体系的领导和引领来实现的。纵向体系的领导,就是党委、党总支、党的支部通过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方式,至上而下地把党的方针政策和各级党委的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到基层;横向体系的引领,就是通过充分发挥不同阶层代表组成的群团组织和社会团体的作用,来体现党的工作的影响力。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等等,都是党领导的不同群体发挥作用的重要平台。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社会分层变化,我们还需要成立更多的由党所领导、政府依法规范的民间团体,包括各类协会、义工协会等各种公益性质的社会团体。只有在党的领导下,在政府的有效管理下,发挥好这些社会组织的作用,才能更加有效地把党的方针政策变成服务社会的实践活动。在抓党的工作全覆盖问题上,纵向体系和横向体系的领导都要高度重视,做到有机结合。
三、关于选人用人问题
毛主席曾经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是决定性因素”。讲的就是对干部的选拔、培养、使用和激励的重要性,这是我们党放在首位的、重中之重的工作。当前,面对建设“四个襄阳”,加快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新的奋斗目标,各级党委必须把选人用人、聚集人才这个紧迫的任务抓好,通过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科学的选人用人机制和有效的激励制度,把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的作用发挥出来,把各类高层次、专业型人才吸引进来,把广大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调动起来。
首先,要树立鲜明正确的用人导向。用人导向是最重要的导向。用什么样的人,关系事业成败;用什么样的标准选人用人,关乎民心向背。要解决好选人用人问题,第一位的是树立鲜明的用人导向、坚持正确的用人标准。中央的选人用人导向和标准非常明确,就是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切实把政治坚定、实绩突出、作风过硬、群众公认的干部选拔出来。习近平同志强调,要注重选拔那些原则性强、对群众感情深、一身正气、敢抓善管和工作有思路、有激情、有本事、贡献大的干部,对那些不讲原则,不负责任,不敢碰硬的干部不能提拔使用。从襄阳的实际出发,我们必须把中央提出的选人用人理念、要求、原则等具体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在市县乡集中换届中,市委提出了“重视基层、鼓励干事、注重廉洁”的用人导向,得到了广泛认可。重视基层,强调的是干部要从基层干起,增强对国情的了解和实践经验的积累,就是要把那些长期扎根基层、贴近百姓、经验丰富的干部选拔出来。鼓励干事,强调的是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理念。事业是干出来的,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只有埋头苦干、科学干,干出人民群众认可的实绩,干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面貌,才是组织上鼓励、肯定和重用的干部。注重廉洁,要求干部既干事又干净,在社会公众中有好的形象,在群众心中有好的口碑。这“三句话”是在市县乡集中换届中提出的一个标准,也是今后一个时期市委选人用人的主要标准。从党的事业长远需要出发,从襄阳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现实需要出发,市委还提出了市直领导班子在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前提下,注重干部的年轻化、专业化,以加快形成结构合理、梯次接续、充满活力的干部队伍新格局。解决年轻化的问题,就必须要有知人善任的胸怀,这种胸怀与领导干部的政治意识、责任意识、事业意识有关系,希望各级党委书记、各个部门的负责同志和组工干部,都要以宽广的胸襟做好年轻干部的培养选拔工作,让襄阳的发展事业薪火相传、后继有人,为党和国家培养更多的栋梁之才。干部的专业化,主要是指两个方面,一方面,有的同志在学龄教育阶段所接受的就是专业化的训练,现在也一直是从事所学专业领域的工作,这就是专业化的干部。还有一个是,有的同志在学龄教育阶段接受了某个专业的教育,但从事的工作并非所学专业,或者是有的同志没有接受过任何系统化的专业培训,但都一直在某个行业工作或工作时间较长,并对这个行业有很深的研究、很高的造诣,这也应当称为专业化的干部。当前,我们要加快现代化进程,具体地讲,就是要深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对照这“五化”,我市现有干部的知识结构是远远不相适应的,各种类型的专业干部还十分缺乏。当然,我们需要通过引进专业人才来解决,但这只能作为补充。要适应现代化发展需要,形成大规模的专业化干部队伍,关键要靠每名干部自身不断加强学习,同时要靠组织开展大规模的培训。首先干部要增强学习的意识。人非生而知之,而是学而知之。无论是对农村工作熟悉的干部,对工业经济熟悉的干部,还是对党务工作熟悉的干部,不管是那一种类型的干部,“出身”不决定专业性,最根本的在于学习决定专业性。各级干部一定要有永不懈怠的学习精神,奋起直追,刻苦学习,这样才能在各个领域涌现出更多的专业素养高、业务能力强的干部。
第二,要建立科学配套的选人用人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系统配套的选人用人机制,是选人用人理念、原则、标准落到实处的根本保证。一是选人用人的观念要新、视野要宽。既要不拘一格用人才,又要广开门路聚人才。要牢固树立因事择人、以职选人、以事业发展需要用人才的观念,树立以人才为中心的思维方式,让程序、制度、政策服从服务于选人聚才。要放宽眼界、开阔视野,以“在全国选干部、在全球选人才”的眼光和气魄,广纳群贤。选人用人,视野一定要开阔,不能局限于襄阳,不能只盯到身边,组工干部一定要走出去,广泛地与社会各个阶层进行接触,在更广泛的范围内选才用才。要通过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经常性地与干部接触来熟悉和了解干部,而不是简单地做考核和推荐工作,更重要的是要把人选准。二是考评标准要力求简便管用。“道以通为要,事以简为要”。目前,中央已经建立了以科学发展观为导向的干部评价体系,作为地方就是要把这种考评体系通过更简洁的方式来发挥其效果,重点考评什么、标准是什么,一定要简便管用,核心是两条:一条是把干部的“德”考评准。“德”的考评最根本是看忠诚坚定、清廉为民。组织部门对“德”的考核要全面、历史地评价,重点看在贯彻中央、省委和市委的决策部署上是坚定不移地执行,还是取其所需、为我所用;在大事大非面前是清醒坚定,还是模糊动摇;在服务人民群众上是喊些口号,还是躬身践行;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是挺身而出,还是临危退缩;在个人进退去留面前是淡泊处之,还是患得患失;在对待政绩面前是搞形式主义、搞假政绩,还是脚踏实地、不图虚名;在道德操守上是模范遵守,还是表里不一。对于这些是与非、公与私、真与假、实与虚的问题,要作为考察的重点内容。对一个干部“德”的考察,要注重听取其服务对象、身边一道工作的同志的评价,善于用鲜活的事例对一个干部的德进行具体准确的表述,注重从小的细节看大德,从干部对工作和生活的态度看品格和品行,而不是简单地看测评票、推荐票有多少。第二条是把干部的“绩”考评实。“绩”的考评就是把项目建设、改革创新和创先争优这三个方面作为“指挥棒”。项目建设,是看一个地方、一个部门的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对经济发展所做出的贡献;改革创新,是看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能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适应新形势的要求,用改革的办法、创新的精神、担当的勇气推进发展;创先争优,是看一个地方、一个单位的工作在全国、全省处于什么位臵,并以此确定考核奖励的办法。比如,拿到全国、全省的先进可以记功,领导干部在任期内本单位的工作一直处于领先位臵可以记功,争取到大的项目也可以记功。总之,要突破常规、打破惯例,探索创新,逐步改变单纯用公务员考核对干部进行奖励的办法,研究一套适应加快发展需要、准确反映实绩的干部奖励办法,真正形成一种干事的导向、创业的导向、创新的导向。三是选人用人的制度设计要系统配套、公开透明。制度设计的广泛共识和整个选任过程的公开,是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关键所在。我们要立足于考核全方位、过程全覆盖,健全完善系统配套的选人用人制度体系。要走出“封闭式”的圈子,减少“神秘感”,让人民群众能够全程监督我们选人用人,不断提高干部工作的民主化、科学化水平。
第三,要制定推动干事创业的激励制度。推动工作,既依赖于有序的管理,更要借助于有效的激励。强调建立激励制度,实质上是要倡导并建立一种行为导向。一方面,要使现有一些好的制度切实发挥激励作用。比如公务员考评制度,必须真正让那些做出了成绩和贡献的同志成为优秀、受到奖励,如果求平衡、搞平均,不仅不会激励人,反而会消磨人、贻误人。另一方面,要不断创新、建立健全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人才辈出、催人奋进的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机制。“爵以赏功,职以任能”,是古代人对待文武官员采取的不同激励办法。这种方法是把“功”和“能”分开、把重奖和重用的统一,至今仍有借鉴意义。现在我们对干部的激励制度还不健全,要针对不同年龄、不同岗位、不同追求的干部设计一套激励办法,真正让有德者有名,有绩者有功,有能者有位。让有德者有名,就是要对品德高尚的干部、优秀先进分子授予各种荣誉称号,让他们得到社会的尊重。让有绩者有功,就是对工作业绩突出、做出贡献的干部,给予应有的奖励。让有能者有位,就是对能担当重任、能干出一翻大事业的干部,提供干事创业的平台。
四、关于思想引领问题
共同的思想基础,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前提。以科学理论武装群众,以先进文化引领社会,是我们党建党、立党、兴党的宝贵经验,是我们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革命党到执政党的制胜法宝。在当今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代,我们党长期执政的国际国内环境更为复杂,社会思想多元、多样、多变更加明显,社会舆论传播渠道更加复杂,能不能在多元中立足,在多样中形成共识,在多变中把握正确的方向,是我们加强党建工作的重要任务。
(一)要牢牢把握思想引领的主动权。首先,要引领广大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认同。要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引导各级宣传文化战线的干部认清肩负的责任,努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贯穿到思想意识形态工作中去,渗透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之中去,形成有利于核心价值体系的舆论氛围,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良好文化生态。
其次,要引领全市上下对襄阳发展战略形成广泛共识。就一个城市来讲,全社会对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路径的广泛共识和高度认同,是发展的基础,力量的源泉,也是一个城市最大的活力、最大的生产力。只有通过做好思想引领的工作,把社会共识凝聚起来,才能形成有利于跨越发展的有力气场。当前,我们要围绕市十二次党代会、市“两会”确定的战略目标和任务,进行广泛深入的思想引领,使全社会成员清醒地认识到,实现科学发展是我们共同的理想,为湖北构建“战略支点”自觉担当是我们共同的政治责任,建设“四个襄阳”是我们共同的事业,早日建成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是我们共同的目标。每一名党员干部都要高度认同,都要打心底里认同,不犹疑、不含糊、不动摇,自觉坚守。
第三,要引领社会组织和广大市民对创造未来美好生活担负起共同责任。一个城市的发展主人是市民,受益者是市民,受损者也是市民,必须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使广大市民在经济发展上和社会建设上倾情参与,在改善环境上人人自觉,在面对困难时共同担当,对城市集体的荣誉和形象自觉维护。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各级组织善于运用各种方式来教育、引导、激励、宣传、动员。市委决定在全市开展争创“襄阳百杰”活动,就是要在党员干部、企业家、创业者、杰出人才、普通市民、优秀青年、招商功臣、服务明星等群体中树立一批可学可亲可敬的典型,以激发全社会的责任感和荣誉感。要坚持与时俱进,把握时代特征,创新思想引导的方式方法,善于把党的政策和决策用群众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宣传,善于把党的治国理念和核心价值用各个社会阶层、社会群体都能接受的方式进行引导,善于把具有时代特征的先进文化用树立优秀典型的方式进行传播,善于把党的执政为民理念和惠民政策的落实用广大群众生活中的点滴变化来充分展示,总之,要善于运用传统的和新型的媒体、传播方式做好思想引领工作,让海内外、社会各界了解和认识襄阳,让广大市民高度认同城市发展的主导理念和主流价值,增强对襄阳谋求跨越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二)要遵循思想引领工作的规律。经济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是当今世界的基本特征,在这种形势下思想引领和舆论引导工作必须坚持原则,遵循规律。第一,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性原则,坚定不移地贯彻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敏锐性和坚定性,始终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说话,说有利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话,始终做到宣传真理、讴歌人民,努力做好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工作,鼓舞士气、振奋精神的工作,促进发展、维护稳定的工作,动员和激励广大人民群众创新创业。客观地讲,一个城市的发展既有好的方面,也存在不尽人意的地方,但好的方面是主流,我们的新闻媒体和广大干部都要更多地看襄阳发展的主流,从有利于襄阳的发展来充分展示好的方面,而不能从一己私利、发泄私愤来“放大”存在的问题。无限“放大”襄阳发展中存在问题和各种困难,无益于襄阳树立对外开放的良好形象,无益于全市上下在思想上形成高度共识,也无益于广大干部群众增强跨越发展的信心。只有坚定支持襄阳领导班子的工作,切实维护好襄阳发展的政治生态,广泛宣传襄阳发展呈现的生动局面,我们这座城市才能赢得更加美好的未来。第二,要把握工作规律,不断改革创新,增强思想引领的战斗力、吸引力和竞争力。针对社会开放程度提高、境内外媒体竞争激烈的新情况,在思想引领的主动性和实效性上狠下功夫,加快信息传递速度,做到先入为主,先声夺人。扎实推进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创新,努力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尽可能使更多的社会阶层、社会群体和广大市民,对思想引领的内容形式和精神实质形成共识、产生共鸣。宣传战线和新闻媒体要牢牢把握思想引领的主动性、主导力和引导力,切实做到在重大问题上不失信,在关键时刻不失语,在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不失位。要以及时讲真话为主旨,确保舆论宣传的内容准确全面、毫无偏见。第三,舆论宣传一定要有深刻的思想性。思想的引领不是简单的记事和叙事,要善于总结、提炼,善于归纳和评述。“龙仲平”在社会上得到很好的评价,就是因为这个栏目的文章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引导了相当一批群体关注这个媒体。宣传思想工作者是做思想引领工作的,一定要提升精神境界,创造性地履行职责,努力成为城市建设的设计者、先进文化的引领者、公共政策的宣传者,社情民意的反映者,党和政府工作的监督者。第四,要高度重视思想文化战线领导班子建设,切实贯彻落实好在思想引领中的党性原则。对宣传舆论工作,要舍得投入,加强阵地设施建设,引导好社会舆论。注重人才培养,加强队伍建设,培养造就一批政治上可靠、业务上过硬的理论研究、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艺创作、文化传播工作者队伍。
(三)要发挥党委各部门优势做好思想引领工作。宣传部门要以思想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为重点,当好思想引领的主力军,唱响凝聚社会共识的主旋律,为建设“四个襄阳”,加快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升温造势、鼓劲加油。统战部门要以经济统战为重点,广泛联系各阶层人士,形成推动跨越发展的合力。党校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科学发展观武装党员干部,努力培养具有理论素养、世界眼光、战略思维的干部队伍团队。党史等党建研究部门,要加强史料资源的系统整理和深度研究,深入开展“学党史、知党情、跟党走”活动,发挥好咨政育人的作用。
五、关于正风肃纪问题
加强党的纯洁性建设是最近召开的中央纪委全会、省纪委全会的鲜明主题。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届中纪委七次全会上强调,“切实做好保持党的纯洁性各项工作,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鸿忠书记在省纪委九届九次全会上要求,大力推进党的纯洁性建设,把反腐倡廉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当前,少数党员干部党性不纯、思想不纯、工作不实等问题仍然突出,我们一定要通过正党风、转作风、树新风,全面加强党的纯洁性建设。
(一)要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中国的保尔〃柯察金吴运铎曾说:“革命理想,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品,而是一个人生命的动力,有了理想,就等于有了灵魂。”我们党要始终保持高度的纯洁性,首要的是要将共产党人的坚定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改革开放的坚定信心,熔铸到执政兴国的政治实践中。要深入开展坚定理想、坚守信念教育,加强对党员尤其是换届后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党性党风党纪教育,达到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有机统一。具体到襄阳来讲,就是要坚持科学发展,建设“四个襄阳”,为早日建成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而奋斗。每个党员干部都要把这种历史担当、政治责任,付诸于发展实践中,落实到工作行动上。要把教育活动与严明组织纪律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学、查、改,推”活动,既保证新进来的党员“从思想上入党”,还要防止已经进来的党员“从思想上脱党”,真正做到在党言党、在党爱党、在党忧党、在党兴党。要按照党员标准和党的纪律,及时处臵那些宗旨意识淡化、思想道德滑坡、组织纪律涣散、道德行为失范的不合格党员,决不让“杂质”沾污了党员队伍,决不让害群之马损害了党的形象,始终保持党的肌体的生机和活力。
(二)要高度重视法治化、制度化建设。“欲正其木,先端其本;欲清其流,先治其源”。现代社会的本质特征就是法治社会。形成法治环境、加强制度建设,是推进纯洁性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提高行政管理效能的根本举措。市委、市政府决定,把今年确定为管理创新年,全面推行对标管理,推进管理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法制化,努力实现动态治理和依法治理,使每一个党员干部、每一个公务人员,都自觉遵守纪律,自觉履职尽责,提升工作水平。对标管理,就是各地区各部门要按照“不给自己留退路、要为做成想办法”的原则,在世界范围内,在全国、全省范围内找到学习追赶的标杆,工作向标杆看齐;高标准、高质量地量化、精细化工作目标、内容、程序、方法等,使每一个单位、每一个工作人员对标履职,尽责达标;建立公开工作流程、标准、结果的监督机制,自觉接受社会监督;赏罚分明,行必监督,责必追究,使每一个单位、每一个工作人员得不成“推诿病”,生不了“冷漠病”,无法有“漂浮病”,不能懈怠,不敢懈怠,奋发建功立业。通过管理创新,“立标”定方向、“对标”抓落实、“验标”严考核、“达标”求提升,深入推进阳光新政工程化建设,解决好影响行政效率提速提质的突出问题,在提高行政服务效能、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方面,形成不断向改革要动力、向创新要资源、向开放要空间的“襄阳模式”,真正把襄阳建设成为全国同类城市行政审批项目最少、办事时间最短、收费最低、效率最高的城市。
(三)要严肃党纪政纪,深入推进治庸问责。要严肃“八条禁令”,狠抓“六项监督检查”。狠抓中央、省委重大方针政策贯彻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与中央、省委步调保持高度一致;狠抓市委重大决策部署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政令畅通、决策有效落实;狠抓各级班子解决人民群众疾苦问题的监督检查,确保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落到实处;狠抓党员干部队伍中为政不纯、作风不实、思想不纯、品德不好等不良倾向的监督检查,确保风气正、党性纯;狠抓各级执纪执法部门队伍建设的监督检查,确保严格依纪依法行政;狠抓重要岗位、重点工程、重要领域的监督检查,确保“四个安全”。要大力纠正文风、会风等问题,大力倡导开短会、发短文、讲短话、简办事,让领导干部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抓大事、抓落实。要始终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对党员干部严重违纪违法案件,坚决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绝不姑息迁就。对不认真履行职责,单位或个人出现严重违纪违规问题的,坚决实行“一票否决”,单位及“一把手”当年不得提拔、不得评先表模。党员领导干部尤其是党政“一把手”,要切实履行“一岗双责”,既要自己过得硬,又要勇于担当、敢抓敢管。
六、关于群众工作的问题
党的群众观点、群众立场、群众路线,始终是我们党安身立命的根本。做好群众工作主要是五点:
一是心中要时刻装着群众。习近平同志指出,“无论情况发生怎样的变化,都不能取代领导干部与人民群众的直接接触。”坚持执政为民,坚持以人为本,就必须心中装着群众。群众生产,群众利益,群众经验,群众情绪,这些都是领导干部们应时刻注意的。广大党员干部要拿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到基层去、到一线去、到条件较差和情况复杂的地方去,察实情、办实事、求实效。要切实做到与群众之间经常保持“零距离”。
二是要准确的感知群众所思所想。所有党员干部要知道工作范围内的群众最关心什么,最漠视什么;最支持什么,最反对什么;最期盼什么,最担心什么,通过感知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有的放矢地做好群众工作。
三是要把群众日常的小事当作党委工作的大事。毛泽东同志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要真情实感、真心实意为群众排忧解难,着力从就业、交通、住房、教育、卫生、物价等事情做起,从人民群众反映的具体问题抓起,把小事当作大事办,对一时无条件办的事情,要向群众解释清楚,要积极创造办的条件,积蓄办的能力,使群众不失望、有盼头。
四是要善于发动和组织群众。做好群众工作,一定要尊重群众,依靠群众,发挥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让群众在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各个环节都有效地参与,做出应有的贡献,同时,在参与建设中使群众感受到城市的发展进步,感受到创业难、守业更难,增进对党委和政府工作的理解。
第五,要用法律法规引导和规范群众的行为。法制化的进程是城市化进程中最重要的过程。一方面,要广泛深入宣传政策法规,教育群众,提高群众,增强群众的法治意识,用法律引导和规范群众的行为,使群众依法合理地表达自己的诉求,妥善解决好各种矛盾和纠纷。另一方面,各级干部要在遵守法律上起到示范作用,为全社会作出榜样。
同志们,加强党的建设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是需要各级党组织和党务工作者遵循发展规律、适应时代变化,与时俱进,不断创造的重要工作。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以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优异成绩向党的十八大献礼。
第五篇:范锐平同志在河谷组群发展建设市域副中心城市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范锐平同志在河谷组群发展建设市域副中心城市动员大会
上的讲话
(2013年3月30日,根据录音整理)
同志们:
今天,河谷两地干部齐聚一堂,共商组群发展大计,共谋两地人民福祉,充分体现了两地干部的政治胸怀和远见卓识,充分展示了两地党委、政府带领河谷百万人民携手并肩建设市域副中心城市的坚定信心。
推进河谷组群发展、建设市域副中心城市,是“都市襄阳”城市发展体系的四个板块之一,最早提上议事日程,进展也是最快的。以今天的会议为标志,河谷组群发展、建设市域副中心城市的号角已经吹响、大幕已经拉开。开工没有回头箭。今后工作中不管遇到什么困难、矛盾和问题,两地干部都要秉持博大的政治胸怀,以更大的胆识和智慧破解难题,推动河谷组群发展健康前行。
刚才,必雄市长代表市委、市政府就推进河谷组群发展作出了具体安排部署,市直各个部门和河谷两地要认真抓好落实。下面,主要从认识层面讲三点意见。
一、河谷组群发展是遵循历史、立足现实、面向未来的战略选择
河谷组群发展是市委、市政府在深入调研、科学论证的基础上作出的重大决策。对我们来讲,城市组群发展是一个新生事物,但从全国全球来看,早有成功的范例可供借鉴。我们要从两地的历史渊源、现实条件和未来发展趋势,充分认识河谷组群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一)从历史渊源看,河谷组群发展是遵循地缘经济发展规律的客观选择。老河口和谷城山水相连,习俗相近,两地文化融合渗透,风土民情一脉相承,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密切的经济联系。
一是两地曾多次同属一个行政区域。老河口古为阴国,因位于荆山之北而得名。秦始皇二十六年,实行郡县制,设酂、阴二县,酂县故城与下阴相近,约在今谷城县固封山北(已没于汉水)。此后,郡、县设置多有变迁。西晋太康十年(公元289年),老河口被封为顺阳郡,“辖酂、阴、筑阳(谷城)三县,郡治设于酂城。”唐朝初期,“改阴城县为阴城镇,入谷城县。”明朝洪武十年,光化县并入谷城县。新中国成立之后,两地行政区划多次调整,老河口市仙人渡镇、张集镇曾隶属谷城县,而谷城县的冷集镇、沈湾乡也曾隶属老河口市。两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河谷本是一家人、应该一家亲。
二是两地同是秦巴走廊重镇。老河口素有“小汉口”之称。“千里汉江十八口,数了汉口数河口”。明清时期,老河口一直是鄂豫陕渝四省货物集散地。抗战时期,第五战区长官司令部设在老河口。谷城是汉水中游江汉平原尾梢至高山峡谷的过渡区域,域内石花镇是一个具有2600多年历史的古镇,始建于明朝的城关镇,目前仍保持明代的建筑风格,历史上就曾是鄂西北的繁华经贸重镇,秦巴走廊上的重要驿站枢纽。抗日战争时期,李宗仁在谷城薤山建有官邸。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贺龙曾在薤山建立红军司令部。建成于抗战期间老河口机场曾是全国五大军用机场之一,在抗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解放后仍作为军用机场使用,是经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的军民结合航空基地。河谷两地在经济、军事上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上世纪20年代初民国政府修建的老河口至陕西白河的老白公路,在崎岖险峻的秦巴大山间沿汉江边穿行。从抗战前老白公路建成,到六七十年代打通秦巴山区横贯东西的钢铁大动脉襄渝铁路,再到后来汉十高速通车,这些重要的基础设施都为河谷两地的经济繁荣、融合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是两地同受汉水文化的滋养。《舆地多览》记载,老河口“犹有先王之遗风。”《汉书》记载,谷城“犹有先王之遗风。”两书记两地,评述用一语。两地共同拥有“七夕”文化,共同传颂着伍子胥、萧何、欧阳修等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春秋名士伍子胥出生在老河口、谷城都管辖过的区域——沈湾(原光华县富乡村),伍子胥仗剑离楚的故事源于谷城。汉初,萧何被封为酂候,辖谷城、老河口区域,萧何破墓取奇书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欧阳修曾在乾德县(老河口境内)任县令,谷城至今保留有欧阳修的《夫子庙碑》等文墨遗迹。老河口人的骄傲,也是我们襄阳人的共同骄傲——《黄河大合唱》词作者、革命戏剧家张光年同志,12岁在老河口参加革命,与冼星海合作的《黄河大合唱》,被誉为凝聚民族精神,鼓舞中国人民救亡图存、争取抗日战争胜利的不朽诗篇和时代壮歌。新世纪以来,两地文化交往日益密切。2011年,谷城还举办了鄂豫文化交流民俗音乐会,谷城、老河口、丹江口、邓州两省四地开展民俗文化交流,体现了河谷两地近同深厚的文化渊源。
四是两地同处汉十汽车产业带。两地与东风汽车相配套的汽车零部件、汽车改装产业发展均有较大规模,受东风公司辐射带动的汽车产业均是两地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谷城是国家级循环经济产业园,老河口也有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同时,老河口、谷城同为农业大县,山药、花生等沙洲作物和水产养殖等均颇负盛名。两地产业趋同,具有很高的契合度。这些都为河谷组群发展提供了充分的基础条件。
(二)从现实条件看,河谷组群发展是顺应现代城市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行政区划是一个国家内部行政区域的划分,但经济区的经济和行政区的经济经常处于不一致的状态,导致行政区划成为阻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堵看不见的墙。为了破除这种弊端,城市组群发展、城市圈建设成为当前城镇化的必然趋势。长三角、珠三角、中三角、环渤海湾城市群和长株潭、武汉城市圈等组群式发展,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河谷组群虽然是一个小区域的组群,但是也有可借鉴的成功经验。湖南龙山县和我省来凤县成功创建国家级的武陵山龙凤经济协作示范区,开创了跨市州、跨省域组群发展的成功先例。芜湖和马鞍山跨江联动,实施芜马城市组群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将成为安徽对接长三角的桥头堡。江阴市与其隔江相望的靖江市组群发展,与河谷组群发展极为相似,最终形成了1+1>2的聚合效应。相比之下,在襄阳这样一个行政区划内,河谷组群发展比上述范例更有优势、更有条件。我们要抛开没有现成经验、没有规律可循的顾虑,坚定不移地推进河谷组群发展。
(三)从未来发展看,河谷组群发展是推动城市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河谷两地同为南水北调的水源区毗邻地带。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实施之后,将对这一区域的环境容量提出更高要求。组群发展的目的是将河谷新城建设成为一个现代工业城市和生态宜居相协调的城市。建设现代工业城市,河谷共同拥有老河口机场,汉江黄金水道,汉
十、老宜等高速公路,襄渝、汉丹、西武三条铁路,还拥有矿产城市、循环经济等一批国牌。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河谷共同拥有汉江、南河等丰富的水资源,荆山生态资源和厚重的历史人文资源。特别是两地都可以沿汉江自上而下开发建设,形成具有生态特色的沿江生态走廊。比如,谷城子胥新城、河口南部新城都可以沿汉江建设生态宜居地和人文集聚地。河谷两地只要做到优势资源共同利用、公共设施共同建设、城市品牌共同打造,实现节约利用、集聚发展,就能够走出一条以宜业宜居为目标的城市转型发展特色之路。总而言之,河谷组群发展有历史渊源,是现实需要,前景更加美好。
二、河谷组群发展是实现城市形态蝶变、提升城市能级的务实之举
实施组群发展,近期推动河谷建设60万常住人口的城市;远期联合丹江口实现丹河谷一体化,向100万常住人口的特大城市发展,这是两个阶段的目标。这不是城市与城市的简单叠加,也不是单纯意义上的规模扩张,而是城市内涵的提升、外延的拓展、能级的跃进,是一个两个行政区在融合中重生的“凤凰涅槃”过程,既有量变,更有质变。真正实现了如上目标,将会带来很多现有的城市形态所不具有的优势。
第一,有利于城市发展形态的蝶变。县级市是“农村之首、城市之末”。建国以后,以区(乡)政府所在地为主体划定的城镇,其城市功能是不完善的。县及县以下的小城市虽然迈进了城市的门槛,但没有摆脱农村经济的形态,在城市发展上还存在着发展思维上的局限性、发展战略上的被动性、发展体制上的制约性。
所谓发展思维上的局限性,就是宏观思维不大气,始终认为自己是小城市,视野放不开,标准提不高,很难用现代化的标准来谋划城市发展,只局限于用行政区划的观念来谋划区域经济的发展。行政区划不等于经济区划。一旦突破了思维的局限性,情形就不大相同了。昆山虽然是上海周边的县级市,但是现在很难再判断昆山是大都市还是县级市。因为它的经济规模已经超越了很多省份,经济形态主要是服务国际化企业。开放式的发展思维使昆山突破了行政区划的束缚,成为极具影响力的现代化都市。
所谓发展战略上的被动性,是由于经济支撑力的局限,城市空间的狭小,拉不开城市发展的框架。一方面,对城市形态的认识有局限性,城市空间布局过于紧凑。大多数城市都是房子连着房子,街道连着街道,中间没有任何过渡带、没有绿地。另一方面,对世界城市发展理论和创新实践学习观察不够,城市发展规划缺乏战略远见。现代城市的规划理念是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远及近,就是先考虑城市100年、50年之后的城市形态,避免现在的城市道路、支撑体系等在10年或者20年以后推倒重来;由大到小,就是着眼于60万城市人口的标准完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在这个前提下做好现有20万城市人口的服务。在城市发展中,不论是总体形态,还是市政基础设施,规划设计时如果没有“太大了”、“太超前了”的质疑声,等建好后就会有“太小了”、“太没眼光了”的众口一词。目前的老街,道路很窄,又无法拓宽,原因就是当初建设的时候没有战略上的长远考虑。早在上世纪70年代,英国就提出了田园城市的理念,就是在城市的若干中心区之间,有现代农业和生态为主要特征的生态区,在城市的规划范围内,既有生态用地,也有建设用地,形成生态风光的城市景观。这对我们推进城镇化是极富参考价值的。
所谓发展体制上的制约性,就是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还停留在县一级的体制,不管是县还是县级市,都还存在融资平台、市场影响力和资源聚集力的束缚。县城不是按照城市的理念来建设,而以城关镇来管理一个县城,难以承担现代城市管理的职能;县级市往往是两条腿走路,农业农村经济职能比较多,城市建设的压力大。通过组群发展,有利于人口聚集、资源整合和空间优化,加快建设中等以上规模的现代化城市。一般来讲,城市的现代化程度与城市人口的聚集度是成正比的。一个城市人口的聚集度越大,城市功能相对完善,聚集资源的能力就强,服务业发达,现代化水平相对就高。经济学讲规模经营,许多重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品的生产与供给,都有数量规模盈亏点。这也就是许多现代化服务业大公司、大集团基本不入驻县城的原因。换个角度讲,这也是一般县(市)难以招引大财团、难以引进先进业态的关键所在。从河谷两地的人口状况看,谷城55.6万人,县城只有十来万人;老河口53万人,市区只有二十多万人。两地的市区人口加起来只有三十多万,城市规模有限。组群发展后,通过整合产业资源、人力资源、要素资源,节约公共资源、共享优势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优化公共服务功能,能够增强城市的辐射带动力和发展的承载力,从而在更大范围内吸纳人才、聚集资源,加速城市扩张,达到5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规模,从而实现由农业农村经济形态的传统城市向以工业经济和服务业经济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化城市转变。城市形态的蝶变也将随之改变城市被外界社会的关注度。作为县(市)可能很难进入世界500强和国内500强战略布局的视野,组群发展成大城市乃至特大城市,给人的就是一种信心,一种市场的容量,给外界社会的印象就是更高层级的产业形态。现在,丹河谷一体化组群发展的战略规划已经在省政府层面开始推动。这种格局形成后,丹河谷将成为鄂西北片区参与省际间竞争合作的前哨、前锋。如果只局限于县级的体制平台,就不可能实现这一格局。比如建设子胥新城,谷城的压力很大、目前的实力不及。如果由谷城、老河口、丹江口三地共建,不改变行政隶属关系,就能够很快推进。做到这一点,必须有政治胸怀和发展远见,必须有雄心壮志和宽阔视野。
第二,有利于城市发展能级的跃升。在人类的发展进程中,城市是当之无愧的加速器。19世纪中叶,恩格斯在目睹了伦敦的繁荣后说:“像伦敦这样的城市,250万人这样聚集在一个地方,使这250万人的力量增加了100倍,从而发出震动全世界的电击。”之所以连极度痛恨资本主义的恩格斯,都对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建立起来的大城市如此赞赏,是因为在社会财富的创造和人类生活的改善上,大城市包括中等城市发挥了小城市、小城镇根本无法相比的作用。国际多个城市研究机构的统计资料证实,城市经济的聚集效应是以规模发展为特征的,5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人均生产总值比15万左右人口的城市高出40%。中国城市管理协会在比较我国城市每平方公里创造的工业产值时发现,中等城市是小城市的7倍。按此推算,2012年,河谷两地人均生产总值为3.75万元,每平方公里工业产值为2400万元。河谷组群发展之后,人均生产总值至少有40%左右的增长空间,可突破5万元;每平方公里工业产值可突破1亿元,城市的经济实力将明显提升,发展能级将大幅跃升。从这个角度讲,河谷组群发展是资源的极大节约,是土地产出率的极大提高,城市经济实力将明显提升,城市能级层次将大幅跨跃。进而,河谷组群发展也是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创新实践。
第三,有利于构建襄阳中心城市的支撑体系。襄阳中心城市是一个区域性概念,必须要有若干个中等城市即副中心城市作支撑,单靠襄阳中心城区“一城独大”,难以成为辐射周边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也难以承担全省六分之一经济总量的重任。打造河谷组群、枣阳副中心城市、襄宜南一体化和保康生态旅游试验区四个板块,就是在襄阳市域范围形成一元多层次的发展格局。从省级战略看,在鄂西北地区凝聚支撑跨越发展要素的城市是襄阳,处于前哨地位、发挥先锋作用的,则是未来的丹河谷组群。推进河谷组群发展,就是要使河谷新城代表襄阳在市域外发挥辐射作用,代表襄阳与十堰、南阳、安康、商洛三省四地形成合作竞进的区域发展格局,真正担当襄阳西北部重要门户的应有使命,把丹河谷组群打造成为全国县域经济领先城市、中西结合部合作共赢示范区。依此来看,代表湖北参与省级间的区域合作中,能把湖北的水平代表到何种程度,关键看襄阳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的水平,关键看丹河谷组群发展的水平。支撑河谷组群发展,就是支撑襄阳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就是呼应中部崛起战略。
在上世纪80年代,老河口、随州、鄂州、荆门被称为湖北的“四大名镇”,目前其他三个城市都已成地级市。我们坚信,随着高速公路的快速发展和重大铁路项目的支撑,联合丹河谷组群发展,重现曾经辉煌的时日一定不远了,河谷组合式市域副中心城市,一定能成为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辐射和带动周边发展的重要一极,一定能以发展动力的乘数效应换来发展目标的倍增效果。
三、河谷组群发展需要河谷两地同心共建、市县两级聚力推动
河谷组群发展已经制定了规划、出台了文件、成立了领导小组,关键要加快落实。李克强总理讲,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从今天的会议开始,河谷组群发展不再是一个概念,而是一项重大工程,要真正形成同心同力、合力攻坚的工作格局,用实实在在的项目、实实在在的投入、实实在在的工作,不断把河谷组群发展推向新境界。
(一)不断解放思想,做到思想同心、行动同步。思想认识到位是组群发展的基础。河谷两地的干部要充分认清组群发展的战略意义,不能貌合神离,不能各吹各的号,更不能各打各的“小九九”,而要胸怀全局,放开视野,立足长远,真正做到同心同力。两地都要坚定不移地相向而行,否则将会背道而驰。要打破县一级行政体制的思维惯性,树立大城市的胸怀,在更高的起点、更宽的视野认识和推进河谷组群发展。要打破固有的行政区划的利益格局,摒弃地方利益、部门利益至上的观念,强化合作共赢的意识。要强力宣传造势,充分发动群众,高举组群合作发展的旗帜,引领两地干部群众积极参与到河谷组群发展的生动实践中,以思想同心、行动同步,共同谱写组群发展的崭新篇章。
(二)创新体制机制,共建发展平台,实现一体发展。推动河谷组群发展是市级战略,工作主体还是河谷两地。在实践中这项工作最大的障碍就是体制障碍,首先要从行政体制突破,大胆探索在两个行政区划内推动组群发展的新体制,真正做到心同身也同,形成一体发展的格局。要用试验示范的办法,搭建园区共建、资源共享、平台共用、合作共赢等一体化发展平台,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对丹河谷组群发展的政策支持。要抢抓国家推进汉江流域综合开发的历史性机遇,争取重大产业项目、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重大公共服务平台、重点生态水利项目和农业开发项目,以一体化的新体制增创一体发展的新优势,加快推进基础设施、重点产业、市场体系、社会保障等一体化进程。
(三)加大支持力度,坚持上下联动,形成工作合力。市委、市政府力挺河谷组群发展,专门下发了《关于推进河谷组群发展的意见》,重点就下放行政审批权、用地保障、资金支持、人才引进、科技创新、园区建设、项目争取、试验示范等,提出了具体可靠的措施,并建立了领导统筹机制、合作会商机制、保障激励机制、部门支持机制等四大机制。市直部门要按照利益最大化的原则,把河谷作为一个整体来谋划发展布局,推动项目建设,多为河谷策划、争取一些共建共享的优势项目。对河谷组群发展的政策支持一定要有含金量,一定要体现优先发展的原则。对河谷两地在组群发展中共同关切的重大问题,一定要认真研究,创造条件,抓好落实。市发改委要协同市直有关部门制定河谷组群发展五年行动计划,明确重点项目建设任务,明确市直有关部门的责任,明确河谷两地的职责。河谷汉江大桥、河谷两地的新城新区以及西武铁路湖北段河谷站、蒙西能源大通道河谷发电基地等重大项目,都要拿出时间表、路线图,紧锣密鼓地组织实施,以建设的火红场面增强市场主体的投资信心,以建设的实际成效回应两地群众的热切期盼。
同志们,河谷组群发展事关两地群众福祉,事关襄阳发展大局。我们一定要以更加广阔的胸怀、坚忍不拔的意志、勇于担当的精神,咬定目标不放松,坚定不移地推进河谷组群发展,奋力开创“两个中心、四个襄阳”建设新局面,为成就襄阳“中心城市梦”而共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