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湖南两型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精选)

时间:2019-05-14 07:08: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湖南两型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精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湖南两型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精选)》。

第一篇:关于湖南两型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精选)

关于湖南两型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

向志良

自改革开放以来,湖南县域经济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以往的传统生产模式,已经造成了局部的生态环境灾难。面对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生存危机的巨大矛盾,我们必须做出清醒的抉择,寻求一种最佳的经济发展模式。而“两型”社会是一种新兴的经济发展模式,建设“两型”社会是缓解当前我国日益严重的资源环境压力的最好途径。县域经济,作为联系城市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桥梁和纽带,在全省经济中占有较重要地位,对于统筹城乡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发展“两型“县域经济成为建设“两型”社会的必然选择。

一、湖南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从全国来看,县域经济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并不算大。但从湖南省来看,县域经济地位举足轻重。全省县域人口占全省人口的80%以上,县域GDP占全省GDP的2/3,县域人口平均规模62万人,财政收入平均规模12亿元。农业、矿产资源等均以县域为基础,县域经济发展对于全省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湖南县域经济取得长足发展,逐步走出传统农业阶段,农林牧副渔得到全面发展。据2006年数据统计,年全省纳入县域经济范围的97个县市区完成GDP4966.45亿元,占全省GDP的66.3%,其中GDP过百亿的县市区有6个。县域财政收入267.57亿元,占全省财政收入的30.3%,财政收入过10亿元的县市区有2个,过3亿元的县市区有24个。2006年全省县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648亿元,工业对县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5%。工业化的加速推进,带动了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发展。全省县域国企、集企改制基本完成,非公有制经济蓬勃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占县域经济的比重达60%以上。县域普遍加大了招商引资的力度,2006年引资额748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280亿元。到2006年末,全省县域共兴办各类工业、农业、科技和物流园区110多个,园区经济占县域经济的比重超过三成以上。全省县域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产业集群已达50多个,涉及企业4000多家,年销售收入已突破千亿元。粮油棉麻、肉奶水产、果蔬菜、竹木林纸和烟草等农业五大产业链建设也已形成规模。2006年,全省县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26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395元。纵观湖南县域经济的发展现状,其县域经济的主要类型有如下三种:

1、农业主导型。以农业及其延伸产业的发展来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是县域经济的主体力量。湖南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省,农业在大多数县域都属于主导产业。改革开放以来,县域产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一部分县域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优势,对农业经济进行深度开发,逐渐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兴办农产品深加工,延伸产业链,促使县域经济加速发展。由于湖南省各县域资源禀赋和开发条件各有不同,遂形成各具特色的农业主导发展模式,比如江永县香柚产业发展模式、石门县柑桔产业发展模式、绥宁县林业发展模式、汉寿县中华鳖养殖发展模式等。

2、工业主导型。以县域工业作为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其中乡镇工业要占据县域工业经济的半壁江山。长沙县依托长沙城区,引进人才、技术和资金,大力发展工程机械、印刷包装和轻纺工业,县域经济蓬勃发展;浏阳市发展花炮、机械、服装等工业部门,产业外向程度不断提高;宁乡县发展服装、机械、建材等部门,加速建设金洲工业园。

3、服务业主导型。根据当地的区位、资源和文化优势,以服务业作为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努力彰显地方特色并发展比较优势。具有旅游资源优势的县域,可以大力发展旅游业和相关服务业,进而带动全县经济的发展。旅游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行业,县域可充分利用特有的旅游资源,打造特色鲜明的旅游品牌,努力谋取良好的经济收益。张家界市永定区利用武陵源风景大打旅游牌,2007年接待游客2千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90亿元之多;凤凰县以古城及南方长城吸引游人;韶山市则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业。

二、湖南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整体发展水平偏低。湖南县域经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但相对于我国东部发达县域来说,还存在着显著差距。第七届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排名中,东部地区有90个,东北地区有5个,中部地区有11个,西部地区有4个。湖南仅有长沙、浏阳2个。第八届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排名中,湖南进入的也只有长沙、浏阳、宁乡3个。

2、区域间发展不平衡。湖南县域经济总体格局可概括为东强西弱,东西差距日益突出。2007年,长沙县GDP226.5亿元,古丈县仅5.51亿元;同年长沙县人均GDP24612元,永顺县仅3315元。

3、产业结构层次偏低。就湖南县域经济来看,农业特色相对突出,传统经济所占比重偏大,县域之间产业结构雷同的多,大多数县域没有形成区域特色和比较优势;以原材料和初级产品为主,缺少深加工产品和高科技产品。第一产业比重偏大,二三产业比重偏小。

4、科技人才缺乏,创新能力差。湖南县域科技人才严重不足,不但引进高层次人才困难,而且现有科技人才流失严重。科技创新资金长期匮乏,大部分县域企业缺乏科技创新能力,产品科技含量低,企业经济效益低下,市场风险承受力也比较弱。

5、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现象严重。矿产资源大县大多走的是原材料经济发展之路,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为了追求眼前利益,往往盲目扩大生产规模,采用资源耗竭型方式进行掠夺式开采,滥挖滥采、无证开采、越界开采、一证多洞、采富弃贫现象十分普遍,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

三、湖南县域经济发展存在主要问题的原因分析

1、经济技术基础较为薄弱。发达国家实行经济转型、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大都是完成了工业化,经历了经济高度发展的阶段,具有扎实的经济基础。2004年日本提出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时,其经济社会早已进入后工业化时代,人均GDP高达34510美元,三次产业之比是1:31:68。我国正处在工业化中期,经济技术水平远达不到相应的要求,2007年全国人均GDP才2004美元,三次产业之比是11.7:48.9:39。在这样的条件下建立“两型”社会面临三大困难:一是在节能降耗、治污减排、改善生态环境方面缺乏必要的经济基础;二是发展“两型”县域经济面临着较大的扶贫压力;三是要在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基础上推进工业化,对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绿色技术的水平决定了资源节约和环境资源程度和效率。“两型”社会的构建提倡减量化、资源化和再利用,需要实用性强的污染治理技术、资源回收技术、废物利用技术、清洁生产技术、能源综合利用技术、环境监测技术等作为支撑。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尚存在着很大的发展差距。因此,大力引进、开发和推广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技术,是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县域经济的关键所在。

2、市场机制不完善,特别是资源环境市场尚未确立。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还有很多不够完善的地方,比如人才市场,资本市场,技术市场资源和环境市场等,这对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合理配置稀缺资源极为不利。我国目前所面临的资源和环境问题,在很大的程度上是由于资源环境市场不完善造成的。自然资源定价不合理,环境市场没有建立,从而导致自然资源的过度使用和环境的无偿使用。目前我国自然资源定价不合理,总体价格水平偏低,难以形成资源节约的成本约束机制,导致资源的浪费现象严重。我国现阶段矿产资源补偿费平均费率为1.18%。而国外与我国矿产资源补偿费性质基本相似的权利金费率一般为2-8%。相比之下,我国石油、天然气、黄金等矿种的矿产资源补偿费费率更低(油气为1%,黄金为2%),远远低于美1虱(12.5%)、澳大利亚(10%)等矿业大国。目前,我国矿产品成本中至少有三方面成本没有包括进去:一是没有包括矿业权取得成本。通过市场方式取得矿业权的矿山企业仅占全部矿山企业的13%。二是没有包括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成本。同国外相比,我国在资源开采中,目前没有实行生态修复保证制度,没有强制提取生态修复保证金,矿山企业根本就不为资源开采造成的环境破坏付费。三是没有包括基本的安全成本。这种情况导致挑肥弃瘦,甚至是破坏式的方式攫取资源。资源开采中浪费非常严重,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更是无人问津。

我国的环境成本也没有全部进入企业生产成本,企业生产的外部效应难以内部化。一是我国没有实行排污权有偿出让制度,而是通过事后被动征收排污费来体现环境使用成本。二是排污费标准过低,即使企业缴纳排污费,也没有体现真实环境成本。据环保部门综合测算,目前我国排污费的平均征收标准仅相当于治污成本的20%左右,如果算上漏缴、欠缴的排污费,全国征收的排污费远远低于污染治理的相应投人。三是没有实行排污权市场交易制度,从而不能通过市场机制实现环境资源的最优配置。

因此,要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最突出的障碍就是资源环境市场不完善;而通过市场机制合理配置资源和环境是我们建立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社会的最有效的途径。

3、相关法规制度不健全。建立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需要一整套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政策来保障其实施。我国虽然在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方面制订了一些相关法规和制度,如《清洁生产促进法》、《节约能源法》、《环境影响评价法》、《可再生能源法》等。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明显存在一些不足。一是系统性不强,缺少配套法规;二是细则制订不及时,可操作性不强;三是缺乏完备的环境责任追究体系;四是缺乏环保目标责任制,没有建立环境问责制;五是环境执法监督体系不健全,监管能力不足。

四、认识不到位,环境保护意识不强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县域经济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全方位地参与,其中政府起主导作用,企业是经济发展的主体,公众是建设的中坚力量。但目前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或公众,在正确认识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方面还存在一个认识提高的问题。首先,有些地方政府对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紧迫性认识不够,依然沿袭传统的工业化模式,特别是不顾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搞发展速度的攀比,导致忽视甚至纵容严重污染项目开工建设。这种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的思想观念使得政府缺乏对发展环境友好型经济的需求与动力,使得企业满足于遵守环境法规搞末端治理,而不是投资开发对资源需求少对环境污染小的生产方式,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环境与发展的矛盾,加大了在环境治理方面对政府的依赖,也抵消了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效益。其次,企业只重视经济效益,忽视生态效益。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生态环境效益对于企业而言,是一个外部效应,对企业的经济效益影响不大。在没有外部约束的情况下,企业的生产不会主动考虑生态效益,依然采取粗放型生产方式。对于众多工业企业而言,清洁生产还是新兴概念,企业的认识往往停留在加大投入、改进工艺、更新设备的层面,把清洁生产的概念同过去的末端污染治理混同起来,认为清洁生产带来的生态环境效益是归社会所得,企业自身难以从中获得经济效益,因此对发展循环经济产生抵触。目前许多地区已经出现了不少试点企业在采取清洁生产方案后,依旧沿袭传统的生产方式,继续以生态效益换取经济效益,使得清洁生产成为形象工程。第三,公众环境意识薄弱,普遍缺乏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环境属于公共产品,我国长期以“政府主导型”的环保工作模式为主,造成公众在环保领域呈“政府依赖型”,将保护环境归结为政府的责任,再加上收入水平偏低,对环境质量的需求不足,从而形成公众的观念障碍。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需要公众在生活消费中的配合,例如垃圾分类处理、减少使用一次性产品、选择服务周期长的产品、回收利用生活废弃物等。因此提高认识,改变观念是我们发展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县域经济的前提。

四、“两型“社会是湖南省县域经济建设的必然选择

一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我国是一个资源紧缺的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经济社会的主要问题,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全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发展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农业兴,则天下兴。没有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农村稳,则天下稳。没有农村的社会稳定,就没有整个国家的长治久安;农民富,则天下富。没有农民收入的不断增长,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安康富裕。只有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才能繁荣农村经,增加农民收入,从根本上改变农村落后的面貌。县域人口中农村人口占大多数,县域经济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有利于增强县域的财力、物力,解决新农村建设面临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等问题。建立“两型”县域经济,有利于提高土地的集约利用水平,有利于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选择。

二是探索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在要求。改革开放以来,传统工业发展走的是“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出”的路子,资源、环境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的突出位置”。我国大多数农业部门都集中在县域经济,县域经济在加快工业化的进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一种资源节约型的、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化道路。建设“两型”县域经济,将推进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实现县域工业与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发展。建设“两型”县域经济是探索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切入点,将有利于正确处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建设“两型’’县域经济,减少资源消耗、控制环境污染,避免走传统工业化过程中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是新型工业化的内在要求。

三是推进新型城市化道路的客观需要。建设“两型“县域经济,是推进“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城乡互促共进”新型城市化到道路的客观需要。建设“两型”县域经济,有利于转变县域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县域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资本、劳动力、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的投入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转变,实现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有利于促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城市品位,培育城市文化;有利于完善城乡规划,突出城市特色,优化城镇体系结构,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有利于推动县城的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县城的公共服务向农民覆盖、县城地方现代文明向农村传播,推进城乡一体化;有利于促使农村人口有序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形成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互动的发展格局。

四是实现县域经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必然选择。由于资金、技术、人才匮乏,以及资源状况、自然条件和基础设施落后等原因,县域经济发展起来的大多是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在我国县域经济中,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出型产业比重多,低能耗、低污染、高产出型产业的比重少;传统产业多,新兴产业少,技术含量高的产业更少。建设“两型”县域经济,将吸引大量的民间资本参与县域经济生态环境建设,带动环保产业的发展。而县域生态环境的改善,又会促使更多的外资、企业、人口进入,推动旅游、餐饮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县域经济三大产业的协调发展。它有利于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提高能源效率,提升产业整体素质和核心竞争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增加社会就业;有利于产业结构向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结构转变;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从末端治理向源头控制、全过程控制转变,实现节能降耗和资源综合利用;有利于推动社会的科技创新和企业的技术创新,淘汰严重消耗能源资源和污染环境的落后生产能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有利于促进县域经济生产方式由“高能耗、高排放、低利用”向“低能耗、低排放、高利用”的转变,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因此,建设“两型”县域经济,是实现县域经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必然选择。

五是减轻县域生态环境破坏的有效途径。随着县域经济的发展,城镇和农村地区环境污染呈现日益加重趋势。县域水质污染严重,我国每年产生的农村生活垃圾几乎全部露天堆放,每年产生的农村生活污水几乎全部直排,使县域农村周围的环境质量严重恶化。中国农村有3亿多人喝不上干净的水,其中超过60%是由于非自然因素导致的饮用水源水质不达标。全国大部分县(市)遭受酸雨污染,酸雨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1/3,湖南永兴酸雨频率为94.4%,湖北监利、浙江武义酸雨频率达到100%。由于县城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造成工业“三废”得不到有效处理,县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低,二次污染严重。随着城镇化的进程的加快,城镇绿地会明显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将不断增加,对县域环境压力进一步加大。由于一些县(市)不合理的生产活动,致使水土流失严重,土地沙化、盐渍化和草场退化面积不断扩大。大量事实表明,县域生态环境质量的逐步下降,与资源利用水平密切相关,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存在内在联系。建设“两型"县域经济,推行清洁生产,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是减轻县域生态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

作者系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副巡视员、湖南省新农村建设促进会副会长

第二篇:浅谈贵州山区型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思考

浅谈贵州山区型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思考

发布时间:2011-7-26信息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作者:黄勇

论文关键词:山区型;生态农业;生态经济

论文摘要:贵州具有发展山区型生态农业经济的综合条件。山区型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应重点实施农田生态工程、林果生态工程、养殖生态工程、生态能源建设工程、环境生态工程,做好管理、资金、技术、营销、生态治理机制、利益机制等方面的保障。

1基本思路

贵州山地面积大,山地资源丰富,森林植被覆盖度大,动植物资源种类繁多,气候温和,无霜期长,雨量充沛,且农业劳动力充裕、劳动力成本低廉,适于发展山区型立体生态农业。全省生态农业试点县建设已进行了几年,在特色农业产业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生态农业的发展也面临一些问题,如:人地矛盾突出,资源利用率低,农产品加工层次低,农业整体效益还较低;资金、人才、技术紧缺,严重制约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市场服务体系亟待健全,利益关系亟待调整等问题。贵州山区型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应按照生态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优势资源为依托,以三大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为中心,以企业公司为龙头,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名牌产品为重点,最大限度地转化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再生资源,促进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努力实现生产布局合理、经济结构优化、服务体系健全、运行机制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现代生态农业经济体系。

2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重点

2.1农田生态工程

即按照推广农田优化模式,适应市场变化需求,积极调整结构,稳定粮田面积,强化用养轮作,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品,增加物质投入,努力提高单产,扩大复种面积,推广高产高效种植模式,适当增加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保持生态、经济系统的动态平衡。具体来看,其一,调整作物布局。实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逐步形成作物种植区域化、专业化、商品化;在经济作物的集中产区和城镇郊区适当调减粮食面积,增加蔬菜、瓜果生产面积;逐步将不宜种粮或经济作物的土地,退耕还林、还牧、还渔,对坡度在25度以上的耕地坚决停止耕作。其二,调整作物结构。在稳定粮产前提下,扩大适销对路的经济作物种植面积,逐步改变单

一、僵化的种植模式,提高耕地复种指数,提高经济作物和饲料粮面积在种植业面积中的比重,使种植业与养殖业、加工业衔接配套,协调发展。其三,调整品种结构。推广优良品种,提高种植业作物单产和品质,提高经济效益。农田生态工程的重点是实施中低产田土改良工程和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

2.2林果生态工程

这是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治理水土流失的重点工程,以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长期利益与近期利益的结合。实施林果生态工程,其一要完善山林承包责任制,加强技术服务,提高林农

生产积极性。其二要调整林业布局,根据适地适树的原则,大力发展以集体林场为主的商品林生产基地。其三是在林果生态系统中,除抓好林果的品种改良和标准化栽培外,还要搞好畜禽养殖配套,形成林果立体种养生态系统,以增加效益,改善环境,提高品质。林果生态工程的重点是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石漠化治理工程、自然保护区建设等四大建设项目。

2.3养殖生态工程

养殖生态工程就是要突破原有的单一养殖传统模式,将畜、禽、渔等养殖有机地结合起来,实行多物种搭配,连接种植业,配套沼气,巧用食物链,循环利用,提高能量利用率,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经济效益。并且,通过调整优化草山草坡草场畜牧业产业结构,发展培育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创立名牌,经过商品化、专业化和现代经转变,逐步建设区域性重要畜产品生产基地。根据“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副则副、宜工则工”的原则,适合山区型养殖生态工程的发展模式主要有“种养加”、“共生型”、“立体型”、“庭院型”、“节能型”、“微生物再生模式”等几种类型。

2.4生态能源建设工程

在农村能源建设中遵循“因地制宜、多能互补、综合利用、讲求效益”和“节约与开发并重”的方针,解决农村能源短缺,促进和保护生态平衡,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实现种植业与养殖业相结合,是一项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的建设工程。在贵州山区,生态能源建设工程主要是普及沼气池。应以点带面的形式,以沼气为纽带,与种养相结合,抓规模化推广与抓综合利用技术推广相结合,工程技术实施与组织管理措施相结合的办法建立多种模式,推广扩大示范成果,寓生态环境建设于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之中,推动山区农村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的发展。另外,科学利用秸秆,也是山区型生态能源利用的有效方式。

2.5环境生态工程

充分利用天然资源优势,大力改善人居生态环境,突出生态特色。在山区,重点实施四大环境生态建设项目。一是城市生态形象塑造工程。运用现代园艺技术对城镇进行规划实施,重点突出“特色”与“园林”,绿化率达到人居环境指标,改变脏、乱、差现象,对街道、楼群院落、屋顶、墙面等城市绿化体系进行生态建设。二是生态家园建设工程。每个县重点抓好几个生态家园示范点建设,每个乡镇分别抓好一个村的生态家园示范点建设,生态家园示范村要实现农田林网化、水渠洁净化、村庄花园化、庭院立体化的目标。三是生态走廊建设工程。发展带状生态经济,沿主要公路、主要河流建设生态经济走廊。四是生态观光农业工程。广泛利用农村空间、农业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现代科学为支撑,金融资本为基础,通过合理规划、设计、施工,建立具有农业生产、生态、生活合一的区域,在实现高科技、高效益、集约化、市场化的现代经营活动的同时,达到美化景观,保护环境,提供观光旅游。

3保障措施

3.1建立统一高效的管理体系

成立生态农业发展的领导机构,制定实施详规,办好试点,强化目标责任制,全面促进生态农业建设。

3.2建立多渠道的融资体系

一是山区农业县应立足优势,积极申报国家级生态农业县、农业综合开发县,争取专项资金、技术支持及政策保证。二是把生态农业建设与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建设、农村能源开发、农业产业化、小城镇建设等项目结合起来,形成投入合力。三是大力开展非耕地拍卖和招商引资,集中拍卖资金投入生态农业建设。四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采取引进、联营、集资入股、盘活存量资产等多种途径解决资金短缺问题。

3.3建立技术服务体系

一是建立健全生态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即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农业技术培训体系、良种繁育推广体系和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二是建立健全农产品加工业技术服务体系,积极采用先进技术、关键技术改造传统的农产品加工业,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综合利用水平。三是加强队伍建设,引进和培养生态农业建设的专门人才,形成一批懂得贸易知识、市场经济和科技知识的干部职工队伍。

3.4建立高效有序的营销网络

建立畅通的信息发布体系,通过抓营销、造舆论、做广告等方式,将农副产品推向全国,积极开拓国内国际市场。

3.5形成生态治理机制

其一,明确生态环境治理目标,进一步建立和规范管理森林、湿地、农田和自然野生动物保护区,严格执法,依法治山治林、治水治田,形成有利于区域生态农业建设的行为规范、经营约束、成果保护机制。其二,建立制度,防治土壤和水源污染,保护森林资源和草场、渔业生态,关停、禁办和严禁引进严重污染环境、破坏资源的“十五小”、“新五小”企业,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其三,严格农副加工产品的清洁管理,加强对农产品加工、农产品进出口、农产品销售等环节的监督检查,确保产品生产和消费的安全。

3.6建立合理的利益机制

建立以合同制、合作制、股份制等为主要形式的合理的利益机制,切实维护生产者、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 董岚.生态产业系统构建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2] 冯伟,甄真.加快生态农业发展,推进贵州新农村建设的对策研究[J].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1).[3] 王冰,陆旭蕾.生态农业是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必由之路[J].现代农业科技,2007(9).转

第三篇:浅析如何促进镇域经济发展

**镇位于**市东郊,隶属于**市,是沿江大开发的后花园,镇域面积56平方公里,人口近6万人。**镇地理位置优越,南连宁通高速、沿江高速和**港,北接328国道、江海高速、宁启铁路和即将开工兴建的“苏中机场”,西傍京沪高速,233省道(安大公路)贯穿全镇。近几年来,处于沿江经济板块的**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

提出的沿江开发战略,按照“融入沿江、错位发展、三区联动、三年倍增、跻身前

八、强镇强村”的总体工作要求,围绕打造沿江开发配套区这一目标,着力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方式,镇域经济发展迅速,2007年实现经济总量30.5亿元,财政收入433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359元。工业已形成“轻工纺织、车船配件、机械冶金、精细化工”四大支柱产业,高效农业蔬菜园区是全省知名、**一流的农业园区。

发展镇域经济不仅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载体。下面就以**镇为例,就如何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从国土资源工作领域出发,发挥国土资源部门优势,探索发展的新思路、新途径,为推动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全力保障,提出如下建议:

一、提供规划保障。

要科学修编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过程中,一是要因地制宜,突出镇域特点。具体到**镇,应当突出**沿江开发配套区的功能定位。二是要注重衔接。注意与城镇体系规划、镇村布局规划协调和衔接。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合理编制村庄建设规划。三是加强引导。引导拟建项目在建设用地规划区中选址,确保项目用地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四是拓宽空间。对未列入土地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项目用地,只要其选址未占用基本农田的,积极协调予以办理。在规划控制指标不突破的前提下,更加灵活地采取业务技术措施,拓宽工业用地的政策空间。

二、提供资源保障。

作为沿江开发的经济腹地,**充分发挥区域优势、自然资源优势、劳动力资源优势,积极参与沿江区域分工。作为农业大镇,一是要加强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强化对基本农田的保护,有效落实各项保护措施,提高耕地质量和农业生产能力。二是开展以田、林、路、水、村为重点的综合整治,认真实施土地复垦开发整理项目,实行规范化管理,市场化运作,进一步提高耕地质量,逐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实力,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三是充分利用二次调查成果,结合清理闲置土地、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清查临时用地、建设用地跟踪管理等进行调查摸底,形成翔实、准确、现势性较强的第一手土地利用基础数据,做到心中有底,为保护资源、强化土地管理、科学合理配置土地资源提供更加扎实可靠的技术支撑。

三、提供用地保障。

**作为沿江开发的配套区,吸引和承接沿江大企业、大项目配套产业。在打造汽车配件、船舶配件、机械化工基地的过程中,要审时度势,明确挖潜增量、提高用地门坎的思路,积极形成控增量、用存量的倒逼机制,做足“点供”“盘活”“置换”“挂钩”文章,破解用地难题,全力保障重点用地项目,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促进土地利用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用地规模较大的项目,力促一次规划,按项目实施进度,分期供地;对资金雄厚、技术先进的进区企业,进行因势利导,鼓励增资扩股,尽量不扩大用地规模;对公建配套设施及基础设施,采取统一规划,集中配套建设;禁止规划控制区内农户自拆自建,实行农民公寓统建,集中安置。

四、提供资金保障。

**是革命老区,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国土部门要积极通过土地运作,以土地为媒,搭建融资平台,运用土地这根杠杆,全力撬动区域经济,使之实现跨越式发展。一是全力推进工业用地招拍挂。根据国家及省、市有关工业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文件规定,结合园区建设的工业项目实际情况,及时商定拟上市挂牌工业用地的产业定位、投资规模和规划要点等,严格执行用地最低价标准,全力推动工业用地招拍挂工作。二是适度加大经营性土地上市力度。随着沿江开发步伐加快,**区域优势凸显,中心镇的集聚效益日益明显,经营性用地指标适度向沿江地区倾斜,加大经营性土地上市力度。三是有序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流转。遵循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在权属合法、界址清楚,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村镇建设规划的前提下,允许村庄、集镇、建制镇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依法转让、出租、作价入股和抵押(房地产开发项目除外),其土地收益主要留在所在镇、村优先用于农民集中居住区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的建设。

镇位于**市东郊,隶属于**市,是沿江大开发的后花园,镇域面积56平方公里,人口近6万人。**镇地理位置优越,南连宁通高速、沿江高速和**港,北接328国道、江海高速、宁启铁路和即将开工兴建的“苏中机场”,西傍京沪高速,233省道

第四篇:镇域经济发展经验

镇域经济的“兖州模式”兖州市积极扶持引导各镇街依托镇域优势资源,优化产业分工布局,发展特色主导产业,成功培育了一批经济发展强镇,形成了产业鲜明、独具特色、错位发展的镇域经济发展格局。

一、产业集群聚集发力

坐落于兖州市新兖镇的华勤集团,企业生产的钢丝绳刚一下线就被送进了输送带车间。此外,该企业在为宝马、奔驰、兰博基尼等世界知名汽车品牌配套生产轿车子午胎的同时,其尾气过滤器填补了国内柴油车尾气污染治理领域的空白。同一产业的上下游及关联产品,在一家企业内部实现了高度聚集。积极扶持引导各镇街发挥区位、产业、资源等基础优势,推动镇域经济结构转型,初步形成了产业集聚、关联度高、分工专业、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

二、特色品牌撑杆助跳

山东太阳纸业、华勤集团坐拥 “国字头”和“全球级”的“身份标识”已经成为兖州企业发展的特色品牌。兖州市紧扣镇街产业布局和区域特色经济,实施名牌带动和标准化战略,带动一批骨干企业进行新技术引进、新工艺采用和新产品开发,打造引领镇域经济的旗舰团队,主导产业对镇域经济的引领作用日益明显,“金龙鱼”、“今麦郎”等一批产业品牌脱颖

而出。

三、城乡一体拓展空间兖州市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的原则,对中心城区、小城镇和农村社区合理布局,构建了以城市为核心、以小城镇为依托、以新型农村社区为基础的现代化城镇体系,通过统筹城乡,为三次产业的发展拓宽空间。全市85%的农民进入产业化经营和二、三产业就业,镇域内人流、物流和资金流的集聚加快了工业园区化、农业产业化和经营规模化进程,城镇化实现了与工业、农村发展的有效互动。

邹城

立足镇域实际和工作特点,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政府增财”作为经济发展的立足点,将调整农业结构、壮大民营经济、培育特色产业、加快载体建设,实现镇域经济的大提速。

以农业结构调整为重中之重,积极引导农民根据本村实际大力发展一村一品、多村一品;以壮大民营经济为根本出路,积极实施“大户带动、政策驱动、效益拉动”战略,引导民营经济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形成了专业加工园区;以培育特色经济为主攻方向,通过大力培植“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市场“亮点”,开辟适合自己发展的新路子,形成“特色农业种植区,多方面增加了农民收入。

以小城镇建设为优势载体。以“硬化、净化、绿化、美化、亮化”为标准,对镇驻地进行综合整治。

沭阳、沛县

一、借“势”发展,强化招商引资。重点抓好工业集中区建设,充分发挥交通优势、资源优势、区域优势和人文优势,在招大引强上下功夫,从扩大内需中争取基础设施项目、从改革决策中争取产业培育项目、从改善民生中争取事业发展项目、从外引内联中生成招商项目、从全民创业中启动民资项目。

二、借“鸡”下蛋,实现“无中生有”。加速村级经济发展和“三来一加”项目推进,引外地项目,搞“无本经营”;用“留守劳力”,办“家庭工厂”,形成铺天盖地的全民创业态势,推动全民创业纵深发展。充分利用闲置旧校舍、厂房,新办企业或实行租赁承包,增加财源。对经营不善、发展粗放企业实行“腾笼换鸟”,采取“低出高进”,局部淘汰,为优势企业和重点项目提供发展空间。

三、借“台”唱戏,宣传推介自我。充分利用“老乡会”、“同学会”、“项目洽谈会”等各种形式展示自身的政治、历史、文化、底蕴,发布和采集各类信息,着力宣传推介,吸引外商眼球,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外商投资兴业的“选点”。

四、借“题”发挥,注重连锁效应。根据企业的自身特点,延伸产业链条,不断促其做大做强。

加快镇域经济发展,就是要按照园区化提升产业、社区化提升功能、职业化提升素质的“三化三提升”思路,通过产业园区化、居住社区化、岗位职业化,培育镇域竞争优势,增强镇域发展活力,提升城乡协调发展水平。发展镇域经济,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的原则,立足资源共享、错位竞争,着眼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着力打造特色区域经济板块。要突出重点,狠抓关键,以中心镇创建带动镇域经济科学发展。要把中心镇建设作为镇域经济发展的龙头,坚持以“三化三提升”为统领,把推进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结合起来,把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结合起来,把生产方式转变和生活方式转变结合起来,切实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

第五篇:镇域经济发展汇报

站在新起点实现新突破

全面推进镇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汤河镇镇域经济发展工程汇报材料

今年以来,我镇按照区委、区政府有关镇域经济发展的科学部署,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契机,全镇上下解放思想,提高认识,优化环境,强化措施,立足资源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全面促进镇域经济发展,有效提升了全镇的经济实力。

一、取得的工作成绩

(一)狠抓招商引资工作,打造“项目工程”

今年以来,全镇上下把招商引资工作作为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来抓,取得了可喜成绩。截至8月份,全镇共有招商引资项目23个,其中续建项目13个,在建项目7个,分别为沂河磨具、赵军复合肥、华盈工艺品、和美饲料、浩宇不锈钢、田野鸭业和江阴路桥华乙塑胶项目,再谈项目3个,分别为兰山王先生塑胶项目、新新工艺与台湾杨先生合资的扩建项目和浙江嘉兴海王管件项目,累计协议利用外资2亿元,实际利用区外资金9000万元,其中展华工艺新引进境外资金6万美元。同时,我们积极加大企业投入和技改力度,促产品结构优化升级。全镇各企业多方协调资金,紧紧抓住重点项目不放松,重点工业项目顺利进展,进一步优化了企业产业的结构,提高了企业产品的竞争实力。

(二)实施富民强镇工作,打造“惠民工程”

我镇立足传统农业优势,加大了特色农业的发展力度,今年共新增杞柳种植面积200亩,苗木花卉面积300亩,新增大坊坞特色荷花种植50亩,共培育出大南庄、前东庄等苗木花卉专业村10个,旦彰街、前东庄等木瓜海棠专业村5个,前朱寺、后朱寺等杞柳专业村20个;以行道树、农田林网的形式新栽植树木12万株,组织实施了38个村的村庄绿化工程,新增绿化示范村3个。此外,我们积极落实国家各项惠农贴补政策,共发放小麦、水稻、玉米等补贴262万

1元,家电补贴55万元。今年4月份,我们成功举办了第一届“沂州海棠节”,进一步叫响了沂州海棠的品牌。近日,我镇又分别被中国花卉协会和中国林产品工业协会授予中国海棠之都和中国木柳工艺之乡的荣誉,大大提高了我镇的知名度和综合竞争力。

(三)加强小城镇建设,打造“基础工程”

今年上半年,共投资1500万元、横跨汤河两岸的三座大桥顺利竣工通车,大大改善了汤河镇的交通状况和发展环境;我们还完成了9公里共5.5万平方的农村道路建设;持续三个月的汤、沭河培堤工程,共采伐树木87200棵,果树3500棵,迁移苗圃220亩,坟墓270座,清理占迁青苗150亩,完成房屋拆迁2700平方米。目前长26公里的培堤任务已全面完成,共完成土方60万方,修建桥涵闸23座;投资80万元的医院病房楼,现已进入整体装修阶段;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进度飞速,城镇化进程不断向前推进,府前街的综合开发工作已完成筹备,最近就将开工建设。

(四)深入推进环境综合整治和环保工作,打造“环境工程”

今年我镇按照市、区两级部署,集中开展了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一是突出抓好了342省道两侧、程梅路两侧和政府驻地的环境卫生整治。共拆除棚厦、栅栏32处,清运垃圾1800车,粉刷墙壁近6万平方米,清除非法广告牌71个,清理砖堆、草堆322处,清理道路两侧蔬菜庄稼12600平方米。二是积极推动村级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深入开展。多次召开了全镇村干部会议,要求各村重点抓好八堆的清理和垃圾池的建设,建立专门的保洁队伍,村容村貌有了较大改善。三是卫生整治和绿化、美化相结合。狠抓了342省道和重点道路两侧的绿化、美化工作,全镇新增绿化面积3.5万平方米。四是大力规范市场秩序。我们联合工商、交管、公安等部门,对驻地主要道路占道经营和乱摆摊点行为进行了彻底清理,不规范经营门头均进行了拆除,并在各主要道路的停车秩序进行了统一规范。五是召开了镇驻地和沿线经营业户大会。对广大业主进行了环境综合整治的再教育,取得了较好成绩,并于近日组织了全镇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

知名人士,对各经营户的环境卫生情况进行了全镇测评,并将成绩在全镇通报。

(五)继续推进社区建设工作力度,打造“社区工程” 我镇社区建设在今年取得飞速发展,洽沟社区一期工程4座居民楼(13600平方米)现已交付使用,作为社区配套基础设施的老年房、深水井、景观石渠、音乐广场都已建成投入使用,通往社区的道路也已完成硬化、绿化和亮化。占地近2300平方米的社区花园也已竣工投入使用。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的社区服务中心和4座小平方的居民楼正在紧张施工,预计年底即可交付使用。按照汉唐风格完成规划设计的坊坞社区2座居民楼,经过紧张的手续办理和招投标工作,现正在施工中,预计年底也可投入使用。目前,东庄社区准备再建两座居民楼,现正在宣传发动阶段。在此基础上,我们充分利用社区建设创造的商机,大力发展服务业,既创造了就业岗位,也提高了居民收入。

二、存在的问题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看到在当前和今后的发展中,面临着更加艰巨的任务、更加严峻的挑战和更加激烈的竞争,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

1、经济总量偏小,产业层次低,市场竞争力差,发展环境有待于进一步提升,农业结构调整需进一步加强,产业化水平不高。

2、个别干部群众思想跟不上区、镇两级步伐,部分村班子建设不协调,有待进一步加强。

3、村级集体经济还比较薄弱。

4、基础设施欠帐大,城镇建设档次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下一步工作措施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握工作重点,突出抓好任务目标的落实,全面推动镇域经济再上新台阶。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抓经济建设,扩大全镇民营企业规模,提高农民收入。重点做好目前几个在谈项目的落地工作,分别为兰山王西华塑胶项目、新新工艺与台湾杨先生合资的扩建项目和浙江嘉兴海王管件项目,力争年前实现资金到位。加快田野

鸭业、浩宇工贸、和美饲料、赵军复合肥、华盈工艺、沂河磨料和江阴华乙路桥塑胶等七个在建项目的工程进度,力争年底竣工投产创造效益。继续扩大招商领域和规模,创新招商引资方法,促进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新成绩,为广大群众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提高农民收入。

(二)抓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依托地方传统优势,大力扶持龙头加工企业,发展杞柳生产基地25000亩;继续完善海棠园建设,力争业户经营规模化、上档次,入园户达到200户,为“第二届海棠节”打好基础。

(三)抓社区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进一步改善全镇群众居住环境。力争短时间内完成洽沟社区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的社区服务中心、4座小平方居民楼的建设和坊坞社区2座居民楼的建设,努力建立和完善环境保护长效机制,同时继续加大环境综合整治力度,为全镇群众创造一个干净、整洁、美观的生活环境。

(四)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为镇域经济创造稳定的发展环境。深入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不断提高社会治安防控能力。对排查出的不安定因素,逐一落实领导包案制,组织人员力量,集中进行查处。及时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健全“大信访”格局,完善“大调解”机制,维护全镇的稳定。

总之,我们将根据区委、区政府有关镇域经济发展的要求,学习先进单位好的经验做法,继续加大工作力度,在困难中求发展,在发展中促稳定,实现全镇经济社会全面健康发展,群众安居乐业,为打造“半壁江山”、全面建设“新汤河、富汤河、美汤河”而不懈奋斗。

中共汤河镇委汤河镇人民政府二00九年九月七日

下载关于湖南两型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精选)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湖南两型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精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加快镇域经济发展的探索与思考

    加快镇域经济发展的探索与思考镇域经济是以集镇为中心、乡村经济为基础的多层次区域性经济体系,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地位,加快镇域经济的振兴,对于繁荣农村经......

    对镇域经济发展问题的几点思考[5篇范例]

    文章标题:对镇域经济发展问题的几点思考我是1998年底调临西镇工作的,先后分管乡镇企业、招商兴市和财税工作。下面将自己对临西镇经济发展问题的几点粗浅认识和建议向领导做一......

    对加快镇域经济发展的探索与思考

    对加快镇域经济发展的探索与思考仁风镇镇长毕义忠镇域经济是以集镇为中心、乡村经济为基础的多层次区域性经济体系,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地位,加快镇域经济的......

    镇域经济发展信息(推荐阅读)

    助力实体经济 实施乡村振兴 保障改善民生五月的界河镇,孕育着无限的生机:投资1.2 亿元的重点建设项目———滕州市政工程保障基地项目正在抓紧施工;深信纯物理法水处理设备制......

    关于村域经济发展情况的调研

    关于村域经济发展情况的调研张守卫根据县人大常委会年度工作安排,2010年底,县人大常委会组织人员对村域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共调查城关镇、迎丰镇、后柳镇、曾溪乡、长阳......

    某镇镇域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材料

    某镇镇域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材料近年来,某镇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团结带领全镇人民,大力弘扬“团结拼搏,服务大局,敬业奉献,争创一流”的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紧紧围绕“......

    谈镇域经济发展(五篇模版)

    抢抓有利机遇,快速推进镇域经济的发展枫林镇党委书记、镇长 欧阳才华枫林镇地处鄂赣交界,316省道、五九铁路、杭瑞高速穿境而过,区位优越,交通便捷,被称为鄂东南的“东大门”。近......

    县乡(镇)域经济发展调研材料

    一、2005年1—7月份经济工作基本情况 (一)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服务农村农业 (二)城镇管理不断加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调整充实了城镇规模建设工作机构,推选有工作经验的人员充实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