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8年秋北师大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一枚金币
一枚金币
第一课时
一、交流“钱能做什么”的课前问题 1.互相汇报调查结果:10元钱能做什么? 2.小结钱的重要性
二、复习预习课文的方法,预习课文。1.小组交流。A 认识多音字: B 指导书写 C 理解生字新词:
辩解、筋疲力尽、懒惰、熊熊大火 2.朗读课文,想一想:
A 本文写谁?写了一件件什么事? B 尝试给课文分段,归纳大意。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一枚金币》,昨天讲到短短的文章中,介绍了一件怎样的事情呢?
教师小结,随机板书 [板书] 儿子 父亲
二、讲授新课:
(一)学习1-8自然段:
1.学生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老人为什么“再也受不了“? 2.小组内交流,要求每个人都要发表自己的意见,可以互相进行补充。3.指导想像儿子懒惰的程度让父亲受不了?
读读父亲痛恨的话,再次体会父亲的“受不了” 4.指学生进行集体交流,为什么父亲要这样做?
(二)学习9-26段
熟读课文,找找课文中写了父亲与儿子的几次对话? 引导质疑;
前两次父亲扔掉儿子的金币,儿子只是笑笑,第三次为什么会是那样? 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小组内交流讨论。想像儿子在一个星期的工作中都遇到了哪些困难?
指导学生读出儿子的愤怒的语气。
对比儿子上两次的表现,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 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能试着说说父亲为什么要这样做?
三、课堂小结:
今天学习了这篇文章后,你觉得这篇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通过学习,你的体会是什么?写在日记本上。布置作业
通过学习,你的体会是什么?写在日记本上。板书设计:
一枚金币 老人
“受不了”
只有亲手创造财富才会珍惜
第二篇:四年级语文上册-一枚金币教案-北师大版
一枚金币
教学目标
1.体会课文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写作的思路,体悟老人这么做是想让儿子懂得劳动换取金钱的道理。
2.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儿子“受不了”的心情。
3.熟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理解词的意思,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通过朗读课文,懂得要以诚实的劳动换取金钱的道理。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教具准备:生字卡片 小黑板 教法:导读法 学法:小组合作交流法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交流“钱能做什么”的课前问题 1.互相汇报调查结果:10元钱能做什么。2.小结钱的重要性。
二、复习预习课文的方法,预习课文。1.小组交流。A 认识多音字: B 指导书写 C 理解生字新词:
辩解、筋疲力尽、懒惰、熊熊大火 2.朗读课文,想一想:
A 本文写谁?写了一件什么事? B 尝试给课文分段,归纳大意。第二课时
一、创设导入 揭题质疑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一枚金币》,昨天讲到短短的文章中,介绍了一件怎样的事情呢?
二、合作探究 精讲点拨
(一)学习1-8自然段:
1.学生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老人为什么“再也受不了“? 2.小组内交流,要求每个人都要发表自己的意见,可以互相进行补充。3.指导想像儿子懒惰的程度让父亲受不了?
4.读读父亲痛恨的话,再次体会父亲的“受不了” 5.指学生进行集体交流,为什么父亲要这样做?
(二)学习9-26段
1.熟读课文,找找课文中写了父亲与儿子的几次对话?
2.引导质疑; 前两次父亲扔掉儿子的金币,儿子只是笑笑,第三次为什么会是那样? 3.指导父亲与儿子的三场对话,进行分角色朗读。
三、深化主题 拓展延伸 1.老人想让儿子明白什么道理?
2.假如你是文中的老人或儿子,你会怎么办? 3.你珍惜压岁钱吗?为什么?
4.你自己曾凭劳动赚过钱吗?这样的钱你珍惜吗?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1.分角色朗读。2.复述课文。
板书设计 一枚金币
第一次 逛 笑
第二次 跑 扔 笑 劳动所得 来之不易 珍惜
第三次 挣 抓 课后反思
第三篇: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一枚金币》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
2.懂得以诚实的劳动换来金钱的道理
3.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心情。
教学重点
明白老人的用意体会儿子“受不了”时的心情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由歌曲《一分钱》引出话题:比金钱更重要的是什么?并交流。由此引出“课文中的父亲眼里比金钱更重要的是”
二、研读课文
1、抓住重点词语进行理解并想开去。
2、抓住“改变”,引导学生读、悟、议。
重点引导:
(1)儿子态度的变化,体会他“受不了”时的心情。
(2)感悟老人想让儿子明白什么道理?
(3)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在读中悟情悟理。
三、延伸,导行。
1、文章结尾父亲还会说什么?儿子会说什么?母亲呢?
2、这节课让你明白了什么?
你打算写下一句什么样的警言呢?
四、布置作业
展开合理想象,写下来:儿子通过这次自己挣钱,以后会怎样?这一家三口会怎样?
第四篇:《一枚金币》(第二课时)教案
《一枚金币》(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儿子“受不了”时的心情,感悟老人这么做的目的。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难点:
体会儿子“受不了”时的心情。感悟老人这么做是想让儿子懂得金钱是辛勤劳动,甚至流血流汗换来的,要知道珍惜的道理。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内容,引导质疑。
1、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内容。由一枚金币我们认识了两个主要人物,还记得他们是谁吗?(板书:父亲、儿子)
2、通过昨天的学习,你知道父亲几次扔金币?(板书:父亲 扔 扔 扔)三次儿子都有些什么反应?(板书:儿子 笑 笑 受不了)
3、仔细观察板书,你产生了什么疑问?(板书:?)大概会出现以下问题:扔?笑?受不了?
4、问题提出来了,有什么解决办法呢?现在,我们就再次走进课文,边读边思考:用---画出能帮助解决问题的词语或句子,也可以在旁边简单批注一下。
5、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二、交流读书收获。
你解决了哪个问题?(根据学生回答,调整教学顺序)
(一)两次“笑”
1、抽生说理由。(板书:母亲 给 给)
2、你是从哪里知道答案的?
(1)抓住“儿子笑了起来”这一句,体会:一枚小小的金币对于一个花钱如流水的儿子来说根本不算什么(联系前文第一自然段),所以“扔”金币的举动对儿子没有任何触动。(2)抓住“儿子又笑了起来”这一句,体会到儿子仍然无动于衷。
(3)师:前两次儿子对金币的态度是怎么样的啊?(满不在乎)有补充吗?(毫不珍惜)(4)为什么会这样呢?(妈妈给的,不是自己挣得,与花钱如流水比较)
3、指导朗读:读出母亲对儿子的溺爱与纵容,读出父亲的失望与痛苦。
这些内容是在课文的(9—20)自然段里,咱们就分角色读一读这两次对话,小组长读叙述语,其他同学想演哪个角色就读谁的话,好吗?快做准备吧。(1)小组里试读。(2)指四名学生分别读叙述语和母亲、儿子、父亲的话,然后评议。
(3)师指导引读。
4、采访母亲、父亲这两个角色。
(1)刚才演母亲这个角色的同学站起来,请问你为什么不让儿子自己挣,而是直接给他金币呢?
(2)刚才演父亲这个角色的同学站起来,请问:你为什么要把金币扔进火炉?第二次,你的儿子累得筋疲力尽地把金币交给你,你为什么还要扔呢?(相机解决扔?)
5、小结:是啊,因为两次的金币都是妈妈给的,得来全不费工夫。所以,即使父亲把它们扔进火炉里,儿子也觉得怎么样?(板书:毫不可惜)
过渡:这个问题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成功地解决了。(擦笑?)
(二)儿子“受不了”
1、说理由。
2、儿子究竟受不了到什么程度呢?(出示句子:“儿子受不了啦,忙跑到炉前,用手从熊熊大火里把金币抓出来,大声叫道: “爸爸,你疯啦!我替人家当牛作马,整整干了一个星期的苦差使,才挣来这枚金币!而你,却把它扔进火炉里去烧!”)
(1)请同学们自由地把这几句话读一读,标出表现儿子动作的词.(2)学生边读边勾画,指名答:跑 抓 叫
(3)面对熊熊大火你敢伸手吗?为什么儿子却敢伸手去抓?(对金币珍惜)过渡:是啊,父亲扔到火炉里的不只是一枚金币,而是儿子一个星期的血汗呀!
(4)这一星期来,儿子去做了哪些事,可能会受到哪些苦?(5)指名回答。
(6)师:这一周对儿子来说很难熬,他做了那么多的事,受了那么多的苦,好不容易挣来金币却被父亲(仍进火炉里)如果你是儿子,此时此刻,你的心情怎么样啊?你觉得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儿子的话?(7)指导朗读:(读出儿子生气、委屈、伤心、着急……)师:你体会到了儿子怎么样的心情啊? 生:愤怒,生气
师:能读一读吗?(能)那你试试。(生读)
师:孩子们,你能不能读得更好?(能)谁来试试?(生补读)师:还能读出其他的语气吗? 生:伤心委屈
师:把它读出来。(生读)
师:谁愿意当小老师给这位同学评一评?(生答,没读到位)读一读。…… 师:哪位孩子还能读出更多的语气?(生答)
师:儿子的心情很复杂,同学们能不能读的更好,(能)创设情境引读:是啊,儿子想啊,我去收割庄稼,累得腰酸背疼,可父亲啊,你却把我的劳动成果扔进火堆,我受不了了,委屈地大声叫道:(引读);我去帮人盖房子,搬砖头把手磨出了一个个血泡了,挑水泥把肩膀都磨破了,才挣来这宝贵的一枚金币,您却扔掉了,我受不了了,悲愤地大声叫道:(引读)
三、父子对比,体会父亲的“受不了”。
过渡:儿子仅仅被扔掉了一枚金币就受不了了,可是他却曾经花钱如流水,而花的钱都是父亲(省吃俭用、辛勤劳动)挣来的,所以父亲就更加(受不了了)。(1)他准备怎么做?请找出句子读一读。(抽生读父亲的话)
(2)出示句子:A、老人一辈子辛勤劳动,省吃俭用把儿子养大成人。到自己年老了,见儿子还是这样,再也受不了了。他躺在床上,把妻子叫来说:
“把我们的财产随便给谁都行,就是不要给儿子,这懒鬼什么活都不干,一文钱也挣不来。”
B、老人坚决地说:
“好,要是他行,就叫他挣钱去!哪怕挣一枚金币也好,我就把全部财产都给他。”(3)由此可见,老人心情怎样?请带着你的感受试着读读这句话。
(4)如今,儿子终于能自己挣钱了,这时,老人欣慰地说:“(引读)”
四、总结全文,提炼道理。
(指板书)父亲三次扔金币,如此良苦用心是想让儿子明白什么道理?(明白金钱是辛勤劳动,甚至流血流汗换来的,要知道珍惜。板书:挣钱辛苦要珍惜)
五、联系实际,激情导行。
同学们,此时我们的父母都在不同的岗位上工作着,有的可能在地里收庄稼,有的也可能在给人盖房子,现在你最想对你们的父母说点什么?
师小结:听了你们的心里话,老师不禁要为你们的进步喝彩。相信你们一定会成为一个热爱劳动,勤俭节约懂得珍惜的好孩子。
六、作业:
1、把你想对父母说的心里话写在日记里,读给父母听,相信他们一定会非常高兴。
2.你打算怎样支配自己积攒的压岁钱?给自己设计一个小账本。
板书:
一枚金币
父亲
儿子
母亲给
扔
笑
母亲给
扔
笑
自己挣
扔
受不了
挣钱辛苦要珍惜
第五篇:《一枚金币》第二课时教案
一、教学设计思路:
1、让学生先整体感知课文,了解人物,引导学生通过三次的不同事件反应对比质疑分析,体会儿子“受不了”的心情。
2、指导学生质疑:父亲为什么这样做?分析体会父亲的良苦用心——是想让儿子知道,金钱是辛勤劳动,甚至流血流汗换来的,要知道珍惜。
3、拓展延伸,让学生切合自身的实际谈生活中如何体谅父母的辛劳,做父母的好孩子,在领悟及情感的升华中分角色朗读课文,感悟真情。
二、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儿子“受不了”时的心情,感悟老人这么做的目的。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重难点:
体会儿子“受不了”时的心情。感悟老人这么做是想让儿子懂得金钱是辛勤劳动,甚至流血流汗换来的,要知道珍惜的道理。
四、教具准备:
小黑板
五、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进入故事情境
这节课上一节语文课,看老师写课题(师板书课题),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理解齐读课题。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内容。由一枚金币我们认识了两个主要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