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法国罢工现象的历史文化原因
法国罢工现象的历史文化原因
法国罢工现象的历史文化原因
论文摘要:在法国罢工和示威游行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尤其是近几年来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使得这种现象更是时有发生,其实这种所谓的罢工文化是法国人表达个人意愿和诉求的一种很平常的方式。本文是从法国的历史文化方面分析这种罢工文化的原因的,主要是从文艺复兴开始一直到法国大革命的一段历史入手,研究法国人的民族性格特点以及导致现在法国罢工频发的原因。
关键词:罢工 自由平等 人权 博爱 好战精神
一、法国的罢工现象 1.概述
法国人喜欢度假,每年寒暑假时,法国全社会均比较安静,一派轻松欢乐的景象,但假期一结束,马上就是新一轮的社会危机,全国上下工潮四起。每年9月份暑假结束,法国就进入了罢工的高峰季节,诸如银行、邮局、电力公司、航空、铁路、地铁、公共交通的职员罢工最常见,其他行业,如教师、医护人员、记者和国家公务员罢工也司空见惯。法国人罢工的名目繁多,劳动法上专门有定义。有所谓警告性罢工,短时间停止工作对雇主施压;有“瓶颈”式罢工,专门选择要害部门或要害时间停止工作;有轮流式罢工,企业内不同部门或工种轮流停止工作;还有声援性罢工,也就是为支持其他行业或企业的罢工者而停止工作。但罢工的目的也就是要求增加工资、减少劳动时间。
在法国,游行示威是一件普通又平常的表达自己观点的手段,大多数时候都非常平和。每到游行的时候,大家成群结队举着标语牌或者空着手穿街过市,警察们在一边漫不经心地看着,一点也不紧张的样子,秩序好得很。许多情况下法国人的游行简直是静悄悄的。游行有没有什么效果似乎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能够把不同的声音传达出来,让政府听见。
法国的“罢工文化”在保护罢工者的权利的同时也对罢工提出了一系列“规矩”。根据法国法律规定,要罢工,必须提前5天递交申请,其中要注明罢工原因、领导者、罢工队伍游行路线、具体活动时间和持续时间长短;获得批准的游行,警车为其开道、警察协助维持秩序;罢工游行时,则要爱护公共财产和公共设施,不妨碍警察执行公务,维护公共秩序更是罢工游行组织者先要提醒注意的事项,否则要依损赔偿;媒体也要提前几天不断滚动播出罢工消息,提醒民众安排好工作、生活和出行计划。此外,公共服务部门在罢工时还要维持“最低服务”,地铁运营间隔可以加大,但绝不能停运„„其实,正是由于罢工的法制化,才令法国的“罢工文化”得以持续;也正因如此,法国的罢工游行便成了某种意义上的“街头狂欢表演”,甚至成为外来游客们眼中的一道风景。
2.法国航空公司的罢工
这几年经济不景气,罢工成了家常便饭。工人因要求加薪不成罢工、工厂裁员罢工,渔民因进口了冻鱼抢占了本国市场罢工,农民因欧盟拒绝补贴农产品也罢工,甚至连飞机驾驶员因由于技术进步,设备现代化而减掉一名副驾驶也罢工。相比之下,法民航职工的罢工对老百姓的影响最大,政府也就最害怕。法航的罢工通常是集体性质的,空勤人员罢,地勤人员罢,机场清洁工也要罢。要是清洁工罢工,机场遍地狼籍,厕所臭气熏天。最惨的是地勤罢工,电视里出现过这样的画面:行李没人装运,旅客们肩背手提,走上一公里。没有地面指挥,法航飞不了,所有国外航班也被取消,旅客只好睡在候机室,最多要等上两三天。这时旅馆取消订位,下趟航班也赶不上,大家叫苦连天,特别是北美游客,大老远来的,费时费力费钱,度假的情绪都没有了,有的美国人还大骂,发誓再不来法国了。
法国航空公司频繁罢工,使公司亏损严重。同行英国航空公司1995年盈利达7亿欧元,德国航空公司也赚了4亿欧元,法航不仅没赚,还亏了2亿欧元。裁员问题上,德航两年裁掉9000人,英航两年间一口气裁20000人。法航计划1994—1997年三年间只裁5000人,而且法航要面对28个工会去谈判,德航面对的只有两个工会。
3.农民和渔民的罢工
农民罢工更厉害,把萝卜土豆整车倾倒在路上。有时农民扩大事态,携手进城,将桃子、番茄等成盒送给行人。这时就会有一些老人老远赶来排队领取。法国劳动力价格昂贵,农产品抵不过进口,农民和渔民往往拿进口货撒气,向政府施加压力。
1993年西部诺曼底的渔民发动了一次声势浩大的示威,成千上万的渔民涌到巴黎,捣毁了巴黎南部最大的渔货批发市场,把进口冻鱼扔了遍地。警察抓了几个打砸抢的头儿准备关几天,渔民不干,下午上千人包围了警察局,号称不放人渔民不走。僵持到晚上,到底警察放人了,渔民班师回朝。他们毁了上千吨的进口渔货,却可以不受任何惩罚。警察局长说轻易放人是总理府下的命令,因为渔民威胁不放人就继续砸,政府不愿事态扩大,便息事宁人了事。
二、罢工的历史文化原因
可以说法国的罢工文化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原因,这种文化是由于法国人的民族性格以及一系列历史事件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究其根源可以追溯到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后来的宗教改革、专制统治时期和启蒙运动以及法国大革命更是对这种文化的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
1.16和17世纪的影响
经过黑暗的基督教一统天下的中世纪,欧洲迎来了以人文主义为指导的文艺复兴。这是一场思想解放和要求自我意识的运动。人文主义的目标是通过宣扬人的卓越,鼓吹人性的价值,宣扬人天生平等,肯定现世生活,肯定人有追求财富和个人幸福的权利,要求多方面发展个人才能,提倡冒险精神,把人从宗教的束缚中解放出来。16世纪文艺复兴运动在法国展开。正是由于中世纪的黑暗压迫,人们在文艺复兴时期所表现出来的挣脱宗教束缚和追求自我的力量十分强大。法国作为欧洲的一部分,当时席卷欧洲的文艺复兴中第一次“人”的发现使法国人意识到了自己的价值,使得人们从宗教的束缚中走出来,追求平等和解放。此次运动对法国人的民族性格有一定的影响,这可以看做是法国人热衷于罢工来呼吁平等和追求财富和个人幸福的权利的起源性事件。
16世纪的宗教改革是文艺复兴运动的继续,这是一场文艺复兴以来第一场直接针对宗教的运动,它摆脱了基督教的束缚,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在法国,由于宗教战争的爆发,使得权力争夺与宗教分歧不断发生,王权力量出现衰落趋势。从亨利四世开始进行了一系列加强王权的尝试,经过了路易
十三、路易十四的努力,法国的专制主义统治最终建立起来。路易十四在位期间法国国内出现了新次序,实现了稳定,令行禁止,政令通畅。虽然专制主义统治时期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人们的思想自由,社会保守风气盛行,而且绝对专制主义与资产阶级的个性自由的理想是不形容的,但是我们应该看到,正是由于这种专制的压迫在18世纪的法国大革命才会有那样强烈的追求自由的意识,可以说是由于这种压制才使得法国人的民族性格当中有着强烈的追求自由和平等的反抗意识,所以我们可以从另一种角度把它看做是法国罢工频发的一个历史文化原因。
总的来说这一时期的大的趋势就是强烈的压迫(即中世纪统治)造成强烈的反抗(即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而后又一次的强烈压迫(即专制主义统治)又造成了新的强烈反抗(即启蒙运动),在一次次的压迫与反抗的过程中锻炼了法国人的民族性格的韧性,使得人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平等和自由的重要性,也使得日后对这两者的呼声越来越高,虽然这是距今较为遥远的历史事件了,但是不能否认它们对法国人民族性格以及理想追求的深刻影响,这也间接地成为了法国罢工文化的原因之一。
2.18世纪以后的影响
18世纪一场由知识分子掀起的启蒙运动在欧洲展开,它是文艺复兴以来又一次思想革命。这场以理性为主要特征的运动把西方文明自近代以来所崇尚的自由、平等、民主等思想提高到一个新高度,成为一种传统,并使之传遍整个西方世界。启蒙运动发动的对宗教神学的批判,对蒙昧状态的揭露,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抨击,对理性、知识的推崇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启蒙运动在政治实践方面以法国为代表。法国人以“自然法则”和“天赋人权”的思想来反对封建专制统治和贵族特权。对专制制度的抨击和民主政体形态的讨论成为法国启蒙运动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启蒙运动在法国的开展,自由与平等逐渐成为启蒙运动中最鲜明的两面大旗,后来的法国大革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下“自由、民主、博爱”的口号也就十分正常了。法国有一批伟大的启蒙思想家,例如伏尔泰以“自然法权论”为出发点,他认为以平等、自由和财产为基础的社会秩序是最公正的秩序,他所说的“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我愿意誓死保卫你说话的权利”成为提倡言论自由的名言;卢梭强调人生而自由平等,天赋人权不容剥夺,他的《社会契约论》是法国大革命的理论号角。自由和民主可以看作是启蒙运动的核心思想,这种思想正可以看做是法国罢工文化的原因,尤其是伏尔泰认为的最公正的社会秩序是应以平等、自由和财产为基础的。罢工的参与者正是为了获得平等的待遇来自由地表达他们的思想,而他们的目的也就是在使自己的权利得到保障的同时获得财产上的满足。另外伏尔泰的名言“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我愿意誓死保卫你说话的权利”也可以用来解释法国民众对于罢工宽容的态度。1789年至1799年是法国大革命时期,大革命的重要遗产包括了《人权宣言》《法国民法典》。
《人权宣言》的基本思想是:人人生而自由,权利平等;人人享有自由、私有财产、人身不可侵犯和反抗压迫的权利;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人有权直接或间接参加立法;没有司法机关的命令,任何人不受逮捕;宗教自由;言论自由;国家只有在给予赔偿后才可以取得财产权等。《人权宣言》具有18世纪法国思想的特征,是在启蒙运动中提出的人生来自由平等思想的指导下,对人权的内容进行了具体的列举。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成为人权的核心内容。
拿破仑的《法国民法典》的制订基于自由和平等的原则、所有权原则和契约自制原则。人身自由、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和契约自由成为社会上人与人关系的基本准则。可以看出《法国民法典》最好体现了法国大革命的精神,公民平等、宗教宽裕和个人自由等思想得到了充分体现,显然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和人与人关系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这部法典体现了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充分肯定了人权的重要。宽容是法国人的优良传统。法国共和制理念强调自由、平等与博爱是宽容的最高表现形式。
罢工造成社会财富的巨大损失,损害了法国人的国际形象,也损害了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尽管如此,面对接连不断的罢工,公众却表现出相当大的容忍。1994年罢工后的一次民意调查中,60%以上的人对罢工表示同情,认为是有效的社会诉求方式,尽管他们深受其害。而1996年卡车司机罢工时,一个被采访者边开着小车困难地在卡车夹缝中穿行,边面对摄像机向卡车司机打气似的说,一定要坚持下去。警察这时不知跑哪去了,有的警察不但不维持秩序,反而帮助示威者。这正体现了法国人宽容博爱的品质,大家都彼此尊重对方的权利与自由。
另外,大革命中极具好战精神的拿破仑应该是最能体现法国民族精神的战争英雄,他创造了世界上罕见的战功,击溃了侵法英军征服了意大利、西班牙、普鲁士、德意志各国,迫降俄国,封锁海上霸主英国,并两次粉碎了欧洲各国组成的犯法同盟。如果深入到拿破仑的性格和品质当中,尤其是他的好战精神当中,就会发现他的成就是水到渠成的。并且这种性格和品质在法国人身上普遍存在,拿破仑只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好斗性与非理性是法国人的重要特点。法国人似乎是整个欧洲最容易发火的,他们经常不能离开战争。日常生活中,他们不能安安静静,经常在无休止的争吵中度日。闹罢工就是表现之一。
与16、17世纪相比,18世纪的一系列事件对罢工文化形成的影响更为直接,这段时间内产生的对罢工文化影响较大的元素可以概括为启蒙运动的自由与平等的精神、大革命的成果《人权宣言》和《拿破仑法典》对这些思想的阐述、宽容的品质以及以拿破仑为代表的好战精神。这一时期明确提出的自由、平等、天赋人权以及博爱等观点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法国人民族性格以及思维方式的形成,由于具有追求上述精神的历史,法国现在的罢工文化就可以得到很好的解释,参与罢工的人们是一群具有好战精神的人在努力争取他们的权利,追求自由和平等,而那些生活因为罢工而受到影响的人们也会用宽容的精神包容这些不便。
论文小结:法国罢工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现象,一些人通过这种方式使政府听到自己的诉求,维护自身的权利和利益,而一些旁观者也愿意尊重他人的权利,对罢工给他们生活带来的不便表示宽容和理解。综上所述,我认为法国罢工文化的文化历史原因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第一,经过了中世纪的黑暗统治以及后来的专制统治时期,人们反抗压迫和追求自由平等的意识尤为强烈,思想意识上十分重视自由、平等、人权;第二,法国大革命的成果以成文法令的形式再一次强调了上述三种思想,同时也提出了宽容博爱的理念,使得这些思想深入人心,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人们一切行为的出发点和评判是非的准绳,使得人们普遍认为只要是符合上述思想的行为就值得实践和尊重,每个人都有为自己争取权利的机会,同时也有尊重他人权利的义务;第三,法国人民族性格中具有好战精神,法国人不像其他一些国家的人喜欢采用较为委婉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诉求甚至不喜欢表达自己的想法,他们会选择直接的方式让政府和其他人知道自己的想法,敢于以示威游行这样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
参考书目:《法兰西印象——一个外交官眼中的法国》 作者:徐波 文汇出版社
P199《耐人寻味的法国罢工文化》
《如此法国》 作者:车耳 科学出版社 P130《罢工和示威》
《西方文化史》 作者:徐新 北京大学出版社 P144《文艺复兴运动》 P235《社会制度的实验》 P253《启蒙运动在各国》 P289《法国大革命》
第二篇:法国铁路工人罢工影响学生考试
Rail workers have gone on strike in France for a sixth day, affecting students taking final school exams.法国铁路工人举行的罢工已持续至第六天,影响了参加学校期末考试的学生。
Some 687,000 high school students were taking their Baccalaureate on Monday and train operator SNCF said it had deployed 10,000 staff to help them.Special trains and buses were provided near exam centres, the company said.Two unions are on strike over a government plan to unite SNCF with the RFF railway network.Workers fear the reform will mean job losses.Two Baccalaureates, or “Bacs”, were being sat on Monday-in philosophy and French.As well as thousands of staff clad in red bibs providing help at stations, some 150,000 stickers were being handed out to help identify students and give them priority over other passengers.Prime Minister Manuel Valls said on French radio the strike “serves no purpose and is irresponsible, especially on the day of the Bac”.Two unions are taking part in the industrial action.CGT and Sud-Rail.However, SNCF said the turnout by strikers on Monday had fallen to 14%, around half the proportion in the middle of last week.Rail services continue to be badly affected, with limited trains on the main route in the Paris region serving the two airports at Charles de Gaulle and Orly.Many intercity(城市间的)trains have been cancelled.Mr Valls said that while strike action was a constitutional right, he believed in dialogue and called for an end to the walkout, France's longest stoppage for years.The National Assembly is to debate the rail reforms on Tuesday although the strikers have called for a delay.The unions say the government's plan to preserve the two companies as separate within a single holding structure does not go far enough.They are calling for a full merger and for the government to take on the two firms' combined debt of 40bn euros.更多英语阅读: 面试英语学习资料
第三篇:法国大革命爆发原因浅析
法国大革命爆发原因浅析
———读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的一点认识
托克维尔探索“旧制度与大革命”的关系时, 似乎是要弄清楚造就这场
革命的历史原因。托克维尔解释的核心思想: 大革命就是旧制 度下社会演进的结果。托克维尔认为“革命只是 规范了和调整了一桩大事业的效果并使之合法 化”而已。也就是说他认为大革命并没有使社会 或国家发生什么根本的改变, 大革命没有缔造一 个新的民族, 没有打造一个新的法兰西。
传统的观点认为, 哪里的压迫愈重, 哪里出 现的反抗就愈激烈, 但实际上情况并不如此, 革 命的发生并非总因为人们的处境越来越坏, 当时 的法国事实上并不是革命发生的典型时代, 日常 生活并不算穷困, 统治者与下层社会的矛盾没有 激化到必须改朝换代的地步, 政治上相对开明, 民间拥有一定程度的自由度, 王室也在进行不紧 不慢的各种程度不同的改革, 所以在第三篇第四 章, 托克维尔就指出了“路易十六统治时期是旧 君主制最繁荣的时期, 何以繁荣反而加速了大革 命的到来”托克维尔的论述给我的理解就 是他认为法国大革命其实就是路易十六改革的 继续和必然结果。这是因为
在大革命前, 法国已经发生了一场静悄悄的革 命: 农民基本摆脱了领主的统治, 而且已变为土 地所有者。但是正因为如此, 农民对残存的封建 权力就更难忍。作为土地所有者, 农民才会对封 建制度强加在地产上的多种负担感到痛苦和愤 慨;另外, 贵族不再拥有统治领地的权利, 贵族的
特权乃至他们本身的存在也就愈加可疑, 也就是 说, 不是贵族个人变得穷凶极恶, 而是封建制度 的瓦解引起社会心理的变化:。实际上他认为是政府本身 的作为加速了大革命地爆发。托克维尔通过对旧 制度与大革命之间的内在联系的研究, 认为旧制 度其实是两种体制的复合体, 一方面是日益衰落 的中世纪封建制度的残余, 另一方面是不断强化 的中央集权制, 而且, 相比之下, 托克维尔认为, 各阶级之间的紧张关系之所以加剧, 主要是中央 集权制的作用。与一般人的看法不同, 托克维尔 认为, 中央集权制不是大革命的产物, 而是旧制 度的产物。法国在大革命前已形成欧洲其他国家 无法比拟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 在王权中央形成 了一个集行政, 立法和司法权于一身的统一权利 机构, 有中央政府派出的各省总督总揽了地方政 府的全部权力, 中央集权制的政府几乎达到了对 全国的全面绝对控制;更有甚者, 旧制度实行官 员保护制。这样, 中世纪各地区, 各人民团体和个 人的统治自由权利也统统丧失了。在这里, 托克 维尔把政治专制和行政集权混为一谈了。托克维 尔承认, 这种中央集权政府是旧制度的一项成 就, 也是旧制度中唯一在大革命后保存下来并能 够适应新社会的政治体制。但是, 他也发现, 这种 单一的中央集权制既是旧制度时期社会动力之 源, 也很容易成为千夫所指的。结果这就导致了 人们对中央集权政府的绝对依赖, 而这种绝对依 赖又很容易转变为另一个极端: 当中央政府不能 够满足人民心愿时, 便产生人们对中央政府的极 端仇恨。由此, 托克维尔得出结论: 高度的中央集 权制是法国多次革命的主要条件之一。
第四篇:法国大革命爆发原因浅析
法国大革命爆发原因浅析
─读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
摘要:《旧制度与大革命》分析了法国大革命的历史成因,不是注重史实的叙述,而重点是在分析如此突如其来的大革命的成因。托克维尔以开创性的视角将旧制度与大革命联系起来,看到了大革命对旧制度的继承,尤其强调中央集权制是旧制度的产物。
关键词:托克维尔;旧制度;《旧制度与大革命》
一、托克维尔生平
亚历克西·德·托克维尔是十九世纪法国历史上的著名思想家。1835年出生于贵族家庭,但他在政治上倾向于自由主义,以出版《论美国的民主》一举成名,成为了世纪中期法国自由主义的代表性人物。此后,在去世前的1856年出版《旧制度与大革命》,解释法兰西民族的命运。
在这本书里,人们看到的不是以往对于革命史的长篇叙述,而是带着问题去思考革命爆发的缘由,用托克维尔的话说,他要把“事实和思想、历史哲学和历史本身结合起来”。作为贵族家庭出生的他不是对革命的激烈批判,而是超常冷静地思考。他既看到了法国大革命在历史中的意义,也冷静而不偏激地去探寻大革命为什么会爆发,以及革命的走向和最终的结果。更重要的是,这本书并非仅仅是对法国大革命进行的社会学分析,更是对革命者要摧毁的“旧制度”,以及革命后“旧制度“又不断重建的现实而作出的历史性透视。
《旧制度与大革命》自出版以来,在欧美国家极为畅销,出乎作者意料,他说过:我这本书的思想不会讨好任何人;正统皇派会在这里看到一幅旧制度和王室的糟糕画像…...;只有自由的朋友爱读这本书,但其人数屈指可数。”托克维尔一种独到的视角,运用问题研究和比较历史的方法诠释旧制度与大革命之间的辩证关系,不愧为一颗闪耀的“历史珍珠”。
二、大革命是旧制度的延续
轰轰烈烈的法国大革命在人们心目中是进步的象征,所以人们一想到它,脑海中就会浮现出将一切旧制度都打倒、推翻的景象。因此,人们常会有一种定势的思维,以为大革命与旧制度是截然对立的。而托克维尔的过人之处就在于他看到了旧制度与大革命之间的联系,看到了大革命对旧制度的继承。
“旧制度”主要指的是1789年大革命前法国一种存在了两三百年的号称“绝对君主制”的政治体制。所谓“绝对君主制”,是一种类似于秦始皇废分封设郡县的中央集权制度它兴起于世纪末的西欧各国,并在路易十四时代的法国达到了巅峰形态。大革命起因于“旧制度”作为革命的反题,是被完全否定的。托克维尔从这里突破,从而对旧制度与大革命之间的内在联系作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解释。在深入研究旧制度的权力结构之后,托克维尔指出:“如果认为旧制度是个奴役与依附的时代,这是十分错误的。” [1](P156)他发现,旧制度一方面是日益衰落的中世纪封建制度的残余,另一方面是不断强化的中央集权制。正是这种社会转型不仅没有缓解反而加剧了法国社会的基本矛盾,促成了大革命的爆发。
这种因果联系恰恰与人们想象的那种“压迫愈重、反抗愈烈”的方式相反,而是以一种悖论的方式发生的。托克维尔通过比较研究,独具慧眼地发现了一个怪异现象:“有件事看起来使人惊讶:大革命的特殊目的是要到处消灭中世纪残余的制度,但是革命并不是在那些中世纪制度保留得最多、人民受其苛政折磨最深的地方爆发,恰恰相反,革命是在那些人民对此感受最轻的地方爆发的。” [1](P64)就欧洲而言,法国当时并不是封建权力压迫最深重的地区,相反,它却是封建权力压迫最轻的地方。这是因为法国早已发生了一场静悄悄的革命:农民基本摆脱了领主的统治,而且已变为土地所有者。但是,正因为如此,农民对残存的封建权力就更难忍受。作为土地所有者,农民才会对封建制度强加在地产上的多种负担感到痛苦和愤慨;贵族不再拥有统治领地的权力,贵族的特权乃至他们本身的存在也就愈加可疑。也就是说,不是贵族个人变得穷凶极恶,而是封建制度的瓦解引起社会心理的变化:“封建制度已不再是一种政治制度,但它仍旧是所有民事制度中最庞大的一种。范围缩小了,它激起的仇恨反倒更大;人们说得有道理:摧毁一部分中世纪制度,就使剩下的那些令人厌恶百倍。” [1](P72)不过,相比之下,托克维尔认为,各阶级之间的紧张关系之所以加剧,主要是中央集权制的作用。托克维尔认为革命者从旧制度那里继承了很多,而他特别强调、特别重视的则是中央集权制。许多人认为中央集权制是大革命和帝国的创造。托克维尔反对这种看法,他认为中央集权制是旧制度的产物;不仅如此,他还认为中央集权制“是旧制度在大革命后仍保存下来的政治体制的惟一部分,因为只有这个部分能够适应大革命所创建的新社会”,[1](P74)因而大革命虽“扫荡了旧制度的众多体制,却巩固了中央集权制”。[1](P100)具体说来,法国在大革命前已形成欧洲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中央集权体制:国王当然是权力的中心,所有事情都由他一人说了算;在靠近王位的地方,御前会议是拥有特殊权力的行政机构,它集行政、立法和司法权于一身;作为中央政府在巴黎的唯一代理人,总监负责处理国家的日常事务。在地方,由中央政府任命的各省总督拥有全部统治实权;总督之下,又有由他任命的总督代理。与许多人的看法相反,托克维尔认为,中央集权制不是大革命的产物,而是旧制度的产物。法国在大革命前已形成欧洲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在王权中央形成了一个集行政、立法和司法权于一身的统一权力机构,有中央政府派出的各省总督总揽了地方政府的全部权力,中央集权制的政府几乎达到了对全国的全面绝对控制;更有甚者,旧制度实行官员保护制,专横地庇护大小官员。这样,中世纪各地区、各人民团体和个人的政治自由权利也统统丧失了。托克维尔承认,这种中央集权政府是旧制度的一项成就,是旧制度下“所有活着、动着、生产着的东西”的“新的根源” [1](P57),也是旧制度中唯一在大革命后保存下来并且能够适应新社会的政治体制。但是,他也发现,这种单一的中央集权制既是旧制度时期社会动力之源,也很容易成为千夫所指之的。“由于中央政权摧毁了所有中间政权机构,因而在中央政权和个人之间,只存在广阔空旷的空间,因此在个人眼中,中央政府成为社会机器的唯一动力,成为公共生活所必须的唯一代理人。” [1](P107)结果,这就导致了人们对中央集权政府的绝对依赖,而这种绝对依赖又很容易转变为另一个极端:当中央政府不能满足人民心愿时,便产生人们对中央政府的极端仇恨。由此托克维尔得出结论:高度的中央集权制和巴黎的至高无上地位,是法国多次革命的主要条件之一。托克维尔还发现,正是中央集权制的发展,造成法国阶级分离的加剧,使法国社会变成一点即炸的火药桶。首先,三级会议的停开,使得第三等级(主要指资产阶级)与贵族在公共生活中再也没有联系。其次,与一般人们想象的相反,贵族的种种免税特权不是中世纪的遗存,而是中央集权制发展的结果。王权逐渐剥夺了贵族的政治权力,但是,为了安抚与王权对立的贵族阶级,作为一种交换,“自15世纪到法国革命,免税特权一直不断增长”。贵族享有的各种特权尤其是免税特权彻底导致了资产者与贵族的不平等和互相孤立。再次,为了获取免税特权,资产者设法住进城市并在城市中获得职位,这就导致了资产者和农民的分离。最后,农民成了被遗弃的阶级。不仅其他阶级都离弃农民,而且政府对农民极其冷酷无情:把各种捐税徭役负担强加给他们,以严酷的司法对待他们。各阶级之间彼此隔离的恶果,一方面是“再也组织不起什么力量来约束政府,(但)也组织不起什么力量来援助政府” [1](P171),也就是说,政府实行分而治之,最后陷入孤家寡人;另一方面是,分裂的不同阶级彼此形同路人甚至仇敌,“在被重重障碍长期隔绝之后彼此重新接触时,他们首先触到的是他们的伤痛处,他们重逢只不过是为着互相厮杀。” [1](P145)有的评论认为,托克维尔不是把经济基础的变化,而是把中央集权制看做是导致大革命的主要原因,这颠倒了主次关系。其实,托克维尔对经济基础的研究是开创性的。索布尔指出:“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一书中十分重视土地问题和封建问题,也许更加重视所有权问题,这种好奇心在他那个时候是新颖的。” [2](P86)而且,不难看出,托克维尔对政治与经济的互动的分析,远比割裂地排列经济和政治情况更有说服力。
三、总结
根据以上概述,我们不难看出,托克维尔在法国大革命的起因中发现旧制度与大革命之间的内在联系,托克维尔对法国大革命起因的解释正是论证这个命题而展开的。托克维尔并不否定大革命的功绩,他认为法国大革命是迄今为止最伟大、最激烈的革命,它代表法国的“青春、热情、自豪、慷慨、真诚的年代”,同时,法国大革命是一件长期工作的完成,只是以突然的方式完成了长时期才能一点一滴完成的事情。
托克维尔的解释十分丰富精彩,其范围涉及了经济、政治、思想、宗教等方面,其中包含的政治观点、研究方法,不仅对于西方的法国革命史研究产生重大影响,而且对于后来其他超出史学研究领域之外的许多研究都具有启示意义。
就我个人而言,《旧制度与大革命》颠覆了我对大革命的认识,托克维尔不同于传统史学家,对大革命高度颂扬,将旧制度与大革命对立区分,他以一个贵族的立场为视角,对自由、平等的渴望,强烈反对专制,却也摆脱不了作为贵族本身的局限,他突破以往对革命史的长篇叙述,虽然在本书中提出的某些观点值得商榷,比如对王权作用的评价、农民的贫困化等,但至少他突破固有的狭隘性,打破思维定势,值得我们去借鉴,这是一本专业性很强的书,但通篇阅读下来,却不会让人觉得枯燥,反而能够提起你的阅读兴趣,著名的比较历史学家J.J昂佩尔评价道:“在他的的作品中,严肃而不排斥精巧,在进行高深的思考的同时,读者会遇到描述性的奇闻轶事或化义愤为讥讽的辛辣笔触”。
第五篇:从法国罢工事件透视西方福利制度的缺陷
从法国罢工事件透视西方福利制度的缺陷
王春华
【专题名称】工会工作
【专 题 号】D422
【复印期号】2011年03期
【原文出处】《中国工运》(京)2011年3期第50~51页
【英文标题】On the Shortcomings of Western Welfare Syst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rench Strike Incident
【作者简介】王春华,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总工会。杭州 31001
52010年10月19日,法国爆发了上百万人参加的游行和罢工,抗议萨科奇政府的退休制度改革。当天,法国三分之一的航班停飞,上千所加油站关门,卡车司机慢行堵塞高速公路,影响波及全国。事实上,这已经不是法国人第一次示威抗议政府的退休制度改革了。2008年1月29日,法国各大工会组织了250万工人的示威游行;2010年3月23日,法国180个城市的民众又为此走上街头;6月24日,法国再次爆发全国性的抗议活动,参加者超过百万。尽管备受争议的法国退休制度改革法案于2010年10月27日在法国国民议会以336票对233票的表决结果最终获得通过。然而,立法程序的完成并不意味着针对此项改革的抗议风潮会就此结束,法国工会宣称还将举行全国范围的罢工游行。法国这次暴露出来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政府触动福利制度,招致广大民众不满。这些现象在西方高福利国家都曾出现过。分析研究西方国家的福利制度,从法国罢工事件透视西方国家福利制度的缺陷,对于我们按照党的十七大五中全会精神,推进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保障体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西方国家“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制度
现代福利制度起源于英国的《贝弗里奇报告》,该报告于1942年问世,对战后英国福利社会的建设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个报告主张的社会福利可以概括为:普享性原则,即所有公民不论何种职业都应被覆盖以预防社会风险;统一性原则,即建立大一统的福利管理机构;均一性原则,即每一个受益人根据其需要,而不是根据其收入状况获得资助。英国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逐步建成了“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体系,二战结束后到50年代,这一理念被推广到欧洲其他国家。西方国家这种“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制度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和社会救济三大类。
社会保险是政府以法律形式强制公民在就业期间按其工资的一定比例向国家交纳的社会保险税,用于投保者因法律规定的原因丧失收入以后,向他们及其家属提供一部分补偿收入和服务,以保障他们维持基本生活。其种类主要分为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疾病和健康保险、工伤事故保险等。社会福利是由政府以拨款形式提供给公民的各种补贴。这是不以个人经济状况为转移的带有普遍性的公共财政补贴,有针对孕妇、母亲、学龄前儿童的保护和照顾的家庭补助,也有对中小学生提供免费教育、供给免费午餐、给予助学金或无息贷款等学生补助,此外还有房租补助、食品补助、遗属抚恤等。如美国的中小学生每天可享受一顿免费热午餐,法国规定所有职工都可以获得每月固定的交通补贴等。社会救济是向部分生活困难者和贫困家庭提供的带有生活救济性质的补贴,如对失去收入或收入低微的老弱病残者给
予特殊照顾的补助,法国向失业者每天发放22法郎、外加失业前工资42%的救济金;瑞典给丧失劳动能力者提供救济金,美国向失业者发放180天的基本生活费等。
在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之后,当今西方国家的社会福利内容十分丰富、种类繁多、结构庞大。据统计,英国社会福利项目近60种,美国公民从出生到死亡可以享受2000多种的政府福利,北欧的瑞典、芬兰等国更是被誉为“福利国家”的典范和示范“橱窗”。在过去几十年里,各国财政预算用于公民福利的经费逐年上升。1972年欧美14个发达国家平均支出48%的财政收入用于平价住宅、社会福利、社会救济及医疗保险费用。1988年中央财政用于社会保障和福利的支出,美国为44.3%,联邦德国为69%,英国为44.9%。20世纪90年代,西方国家每年通过税收得来的国民收入大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3左右,欧盟国家则达到50%,其中一半以上用于各类社会福利开支。
二、不堪重负的福利制度使问题凸显
一是政府高支出。繁杂的福利项目是财政的一大负担。据欧盟统计,1998年各国用于福利的支出在GDP中的比重,除了南欧4个国家和爱尔兰低于23%外,瑞典、芬兰、德国、法国等都在30%以上,奥地利、意大利、英国在28%左右,总体比例在世界上是最高的。2001年欧盟15个成员国人均社会保障支出达到6405欧元(相当于64 000元人民币)。在1993年至2001年的8年中,欧盟成员国的老年人平均福利支出从1764欧元提高到2574欧元;健康福利平均支出从1229欧元提高到1 736欧元;伤残福利平均支出从363欧元提高到505欧元,政府支出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
二是政府高税收。政府的高支出必然导致较高的税收水平。西方各国都是实行累进税制,收入越高,税负越重。而随着维持整体福利制度的开支越来越大,政府对中高收入者所征收的税赋也水涨船高。据2002年5月美国《福布斯》发表的税收调查结果显示,法国人承担着全球最为沉重的税赋,自2000年来连续3年居世界各国之首,排在前列的也多是欧洲各福利国家。调查显示,一个企业主在法国的征税率是70%,而在中国香港只有21%。同样,比利时企业家如果在俄罗斯和新加坡办企业,其净工资收入要比在本国高出1倍。过高的税收也使得大量精英人才流失,各大公司也纷纷在海外设厂,这也使西欧各国的经济发展受到损失。
三是生产高成本。在欧盟国家普遍存在的高福利、高税收和实行的最低工资水平规定、工时的缩短以及对雇员权利的广泛保护,对企业雇主的经营、资金积累以及发展和竞争造成了很大压力。对企业雇主而言,他们雇佣一个拿最低工资的普通劳动者,所支付的并不仅仅是月工资,还必须为该雇员交纳社会疾病保险、养老基金、工伤事故基金、退休基金、失业基金等各种社会分摊金,这也就使得企业的生产成本大大提高。
四是社会高失业率。由于劳动力价格昂贵,许多企业出于降低成本的考虑,尽量减少雇员人数,以节约开支,这样就导致许多人失业。同时,高福利政策也养出了一批“懒人”。由于各种福利待遇太好,甚至出现失业救济金与工资差不多的怪现象,许多失业者也不急于再就业。根据德国银行1996年公布的资料,将德国餐饮业一个拿最低工资的就业者每月的纯收入与领社会救济者的收入比较后,发现失业者比就业者的收入只少141欧元。这也使得许多人失去了继续工作的动力。
三、改革迫不得已,民众纷起反对
现在,福利制度已经让欧美各国政府不堪重负,纷纷对现有制度进行改革,核心是削减福利支出,不断进行“瘦身”。主要措施是:通过降低税率增加个人和企业的收入,刺激消费和投资;改革失业保险和救济制度,通过重新制定标准减少领取失业救济的人数,逐年削减失业者的救济金,对拒绝再就业者予以削减救济金惩罚;医疗保险领域主要是增加法定医
保户的自费内容,个人必须承担部分住院治疗费以及药费,非处方药品的费用全部由个人承担等等;养老金在西方各国的福利支出中比重最大,因而改革遇到的阻力也最大。目前西方各国的养老金制度是由正在工作的人缴纳保险费,来支付退休老人的养老金。而随着人口老龄化,各国的养老保险体系已经入不敷出,为了维持养老金的正常发放,各国政府每年都不得不进行高额补贴。因此各国纷纷采取了提高养老保险费、降低养老金标准、延长工作年限、推迟领取年龄等措施以缓解养老金支付的压力。
但这些改革举措的推行遇到了重重阻力。由于西方特别是欧洲国家的民众早已习惯了早退休、高福利的制度,整个社会早已形成的惰性让他们不愿意放弃这样舒适的生活,因此,反对改革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像德国的养老金制度改革尚未实施,就已经遭到来自居民特别是中老年人的强烈反对。他们抱怨政府“没有良心”,认为自己几十年来辛辛苦苦地工作,缴纳保险费,让上一代人享受了优厚的养老金,自己到头来却一无所得。法国连续爆发全国范围的大罢工也是因为政府企图延长退休年龄及领取养老金的年龄,这一改革不仅使大量在职人员走上街头,连在校学生都出于对今后几十年生活的忧虑而加入罢工的人群。不仅是养老金改革,西方国家针对福利制度的各项改革措施都引发了大量民众的抗议和不满,使这项改革只能在重重阻力中艰难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