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课堂教学德育渗透最优化实验与研究阶段总结报告

时间:2019-05-14 08:08: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师课堂教学德育渗透最优化实验与研究阶段总结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师课堂教学德育渗透最优化实验与研究阶段总结报告》。

第一篇:教师课堂教学德育渗透最优化实验与研究阶段总结报告

《教师课堂教学德育渗透最优化实验与研究》子课题

阶段性总结

课题主持人:辽宁省锦州市滨海新区娘娘宫镇娘娘宫小学 张颖

课题成员:林华 李成 杜静茹

我们在2014年10月承担了“国家教育学会”的子课题“教师课堂教学德育渗透最优化实验与研究”的研究工作。从立项之日起,根据课题的总体要求,我们认真落实课题方案中的工作思路积极开展工作研究,在各级领导的的正确领导以及课题组共同努力下,各项工作进展顺利,参加课题研究的教师思路清晰,目标明确,行动扎实,已取得一定的阶段性成果,现将本课题组的课题研究工作如下总结汇报:

一、课题准备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明确任务,做好实验的准备工作。实验立项后,课题组及时将试验情况进行了汇报,成立了专门的小组,制定了学期试验实践计划、阶段实验计划,实验教师也根据个人任课情况分别制定了个人实验计划,课题组组织人员对教师计划进行了审核,保证了实验的科学有序进行。

2.强化教师培训。为加深实验教师对此课题的了解,提高实验教师业务素质,我们课题组制定了明确的业务学习制度,教师采取分散学习的方法,强化了教师培训,重点转变教师观念,要求教师真正成为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

3.家校合作,争取了家长的支持。通过校讯通等通讯设施,与家长沟通,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强化其“不仅是养育者,也是教育者”的意识,不断改进家长的教育行为、教育方法、优化家庭环境。鼓励和引导家长直接和间接地参与学校教育,同心协力培养学生。

上述做法为顺利的开展课题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科学的选题

《教师课堂教学德育渗透最优化实验与研究》的范畴很广,因此如何科学、合理地选题,是保障活动成效的关键一环。在选题方面,我校课题组遵循了以下原则:

1、“开放式”。“开放式”是《教师课堂教学德育渗透最优化实验与研究》的突出特点。选题时,我们以各门学科的课堂教学为立足点。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主要以班级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研究内容立足于有明显道德教育意义的社会实际问题,侧重于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提升,从各个角度向学生渗透“如何做人”的问题。

2、“体验法”。“体验法”是《教师课堂教学德育渗透最优化实验与研究》的侧重点。它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平台。使学生通过“教师课堂教学德育渗透最优化实验与研究各种实践活动,在与人、事、物的接触中得到的体验与感受,它的主要方式是生活体验、感情体验和认知体验,这种方式强调的是真实的生活实践。通过实践使原有的认识与新的感知碰撞,进而使学生的情感与认识达到新的高度。

三、课题的实施

(一)、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在研究的过程中,鼓励小组成员不断查阅文献,不断学习教学科学理论并借鉴成功经验,明确课题的研究意义、研究方向、研究思路、研究价值等,来推进课题的研究工作。

(2)讨论法:在研究的整个过程中不断和小组成员进行深入讨论,在讨论中不断丰富自己的研究经验,并把好的方法运用到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渗透中去。

(3)个案研究法:全程跟踪个别学生的思想动向,对不同心理特征、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成长进行研究,研究他们是否达到预期教育效果,以便动态调整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在研究的过程中,注意对实践方法进行案例上的分析,在实践中总结出课堂上德育渗透的最好的方法和途径。

(4)归纳总结法:不断将调查研究得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

(二)研究的过程:

坚持开展课题研究,对课题研究工作进行阶段性总结。实践中强化提高理论水平,同时创造把理论付诸于实践的平台,促进教师的业务能力不断提高。实验班级先后开展一系列活动,促进了课题的研究。(1)实验教师积极参加各科优质课比赛。

(2)小组教师进行研讨,进行典型教育案例分析,进行交流。

(3)组织小组教师在继续教育中积极、认真的观看由教育名家魏书生等老师的有关讲教育讲座。

四、研究的成果

1、课题研究的成果展示

每学期,小组教师进行科研活动交流,探讨好的方法,通过互联网联系,介绍了自己课题组的研究情况、研究成果及心得体会。

2、活动感受

(1)课题实验提供了学生主动探究的空间。

课题研究的实践活动以兴趣为选题导向,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的主动探究为特征,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探究的过程中,当学生已有的知识不足以解决问题的时候,问题就转化为求知的内驱力,驱动学生自主的去学习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当学生解决了某一问题时,他们亲身所体验到的成就感就会激发学生发现新问题,驱动他们去探求未知的领域。在实践探究中发现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感受思想变为了主动寻求知识,挖掘内涵思想,并在主动寻求知识的同时产生和提升了为家乡做贡献的责任感。

(2)增强了学生合作学习意识。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分工与合作,小组成员通过分头调查、采访,集体讨论、交流、汇报等方式共同研究一个课题。在这一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3)提高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学生没有了思想上的束缚,完全可以在他负责研究的领域中任思绪自由驰骋。这样一种开放的自由的学习方式,正是学生创新精神产生的前提条件。这个创新的过程不是一闪即逝,它将成为小学生今后学习中的一个起点。(4)激发了教师继续学习的热情

在活动的实施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来源,课题所涉及的内容和范围往往超出课本。面对学生的问题常常无从对答,为了满足学生的知识需求,教师们不得不走出课本,多角度猎取知识,从而激发了教师学习的热情,促进了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

(6)提高了教师的业务素质,增强了教师的敬业精神。

课题研究使全体教师都以极大的工作热情和崇高的敬业精神辛勤工作着,教师不断的撰写论文和反思,记录自己的心得,在点滴的收获中,使教师在无形中增强了自信心。

当然,课题研究在实践中还需要教师、学生的共同努力。我们的一个共同的目标──希望他们健康成长,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在开展教育的同时必须把把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作为首要的任务,把我们的学生都培养成为品质高尚,具有人格魅力的好少年。

2015年9月

第二篇:课堂教学最优化变革研究

“课堂教学最优化变革研究”课题阶段性工作总结

邹平县魏桥中学

尹建军

2008年12月份,我申请参加了我校申报的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重点课题子课题:“课堂教学最优化变革研究”。我的具体分工是教学实践,撰写教学案例。

我校借助外地的先进经验,结合我校的学生生源比较差等情况,大胆提出以“学案导学”为载体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堂教学模式,并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全体同学在课堂上都敢于发言、积极发言,并且经常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肯定和赞扬。每个同学都找回了学习的信心,培养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们的课堂已经变成全体同学共同参与的课堂,开放的课堂,人人展示风采的课堂。可以说我校的课堂教学改革已经走在了全省素质教育改革的前列,不但取得了全体师生的一致认可,也赢得了社会各界及上级领导的普遍好评。

在这种大好形势下,我深刻体会到我校课堂教学的变化,同时我也认识到作为一名一线教师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新的课堂模式对每一位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要的就是要求教师必须精心设计好每一个学案。因此,近一个月来,在学校课题小组领导的指导下,我带领本组教师对每一个学案都做到细心研究,集思广益,精心设计。首先,我们每位教师都要吃透教材,认真准备;然后我们通过备课会确定主备人,由主备人提出学案的设计思路,知识的重难点及解决方案,再由全体教师共同讨论,各抒己见,论证学案的可行性,并提出各自的优化方案;最后达到统一思路,形成一套实用性强的学案,并

在学案的实施过程中注意发现问题,纠正不足,使学案不断得以完善。

通过这段时间的实施,我们设计的学案越来越受到学生的欢迎,在这场课堂教学中真正起到了“学案导学”的作用,为我校的课堂教学改革起到了促进作用,同时也为我校的课题研究工作奉献了力量。今后我们会更加努力,为了学校的发展,为了我校课题研究的顺利完成做出我们的贡献。

(附学案一份)

二〇〇九年一月

第三篇:生物课堂教学研究实验阶段总结

生物课堂教学研究实验阶段总结

赵本中学

韩 春 明

生物课堂教学研究实验阶段总结

提出问题是探索实验的基本途径之一,是发明创造不可缺少的一环,我们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审视传统的教学,我认为如何培养学生提问能力是关系到课程改革的重要前提。我们以往都是老师提出问题,学生竭尽全力去完成老师提出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怎样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呢?要真正塑造创造型人才,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鼓励学生勤于观察,敢于质疑,勇于提问。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起点,所以中学生物教学应当将学生的“提问”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我们的学生如果有了提出问题的能力,也就能善于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思想、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也就悄然得到发展。下面我将本学期如何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谈几点策略。

一、营造课堂民主氛围,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一)民主氛围要体现“教学相长”

我国古代思想家韩愈认为:“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意思是说,无论社会地位是高或是低,无论年龄是长或是少,谁掌握了道,谁就是教师。作为新课改下的教师,在教学过程应当始终与学生保持平等的主体,把学生看成是发展的人,要允许学生有自己的思考,有独到的见解,师生间要保持零距离接触,而不应当凌驾课堂和学生之上。在教师的三尺讲台上应当时刻体现“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的教学相长的思想。唯有这样,才能解除学生紧张恐惧的心理负担,课堂上的主人就会勇敢的提出老师意想不到的、有价值的问题。

(二)民主氛围要尊重每位学生的个性特征

教学的核心理念是: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教师必须尊重每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由于学生自身生理、心理特点,在课堂上不向老师提问的原因很多,诸如:怕提出的问题影响教学;更多的是怕提出的问题太幼稚,让人笑话;还有是确实不能发现问题,无从谈起;对于有些学生来说,即使发现了问题,要表达自己的见解还需要很大的勇气。遇到以上情况,教师不能着急,不能埋怨,更不要讥讽,要保护每位学生的自尊心;更应当有针对性的点拨、诱导、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长此以往学生才能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从而激发求知欲,发展个性,展示自我,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每学期的第一节课我都对学生反复强调:在课堂上我们每位成员都要学会倾听,在教师讲课时,每位学生都要倾听教师的言语;在同学发言时,教师和其他学生都要倾听发言者的意见。这时尊重他人的规则,也是受他人尊重的前提。我称之为“君子协定”,如在将初中绪论一节讲到生物的特征时提到了病毒,一个同学站起来问:“计算机病毒是不是生物呢?”下面有同学说是,有同学说不是,有的窃窃私语:“就他瞎问”,见此情形我说到:“不要忘记我们的君子协定”。在课堂安静后,我没有正面回答是还是不是,而是对大家说:“这个同学问得很好,请大家利用我们刚学完的知识,自己判断一下刚才这个同学的说法,并说明理由。”通过大家的讨

论,大家用充分的理由达成一致意见,计算机病毒不是生物。

人在轻松、自由的心理状态下才可能有丰富、自由的想象,创新思维的灵感往往是在紧张探索以后的松驰状态下才会出现。总的来看,宽松、民主、自由的环境适宜于创新能力生长。只有这样的环境才会容忍甚至鼓励多样性、与众不同、标新立异、独特性和个性。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个体才敢于甚至乐于想象、批判和创新。也只有营造出一个良好的质疑氛围,才能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兴趣和勇气。

二、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问题是教学的核心。作为教师,除了培养学生具有生物学的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外,还要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既要勇于提出自己不明白,不理解的问题,也要勇于提出自己进一步思考所产生的新的困惑,新的问题,前者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增强学习活动的参与性,后者可以使学习不断引向深入,并带动其他同学积极思考和参与。在新课导入时,要鼓励学生勇于提出问题,在教学进行过程中,也要给学生留有质疑问难的机会和时间,让质疑问难融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学生的思维将会不断地掀起波澜,因此,质疑问难不应该是一次性的。那么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呢?关键就是设法让学生将要学习的概念与他们的经验建立联系。比如要探究光对鼠妇的影响,那就先让学生认识鼠妇以及它的生活习性,观察鼠妇的生活习性,让学生熟知鼠妇的一些现象。这样学生自然就会想到很多问题了。如鼠妇生活在什么环境中?光对鼠妇有影响吗?等等。

教师的师范提问,特别是提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是个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过程。起始阶段教师不仅应把着眼点集中于自己的课堂提问,还要向学生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为学生做出示范,使学生受到启迪,让学生发现并学会提出问题的方法。

问题的提出,学生产生疑问,但这种疑问未必非常明确。例如,学生想表述光对鼠妇有影响,而往往在做实验是有一部分鼠妇的反映对光不明显,所以这时候学生就产生质疑。教师要指导学生将疑问用明确的语言表述出来,来解决实验中的问题。

三、时刻教育学生,善于发现问题

1.提醒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一位专家说过:“问题是由信息引起的”。人们生活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之中,各种信息像大海的浪涛拍击着海岸一样,冲击着人们的心灵,自然产生着无穷无尽的“问题”。生物学是自然学科,它的原理、规律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现象,如牛顿发现万有引力是从“苹果为什么会落地”这一问题开始的。弗莱明发现青霉素是从“为什么霉菌菌落周围不长细菌”开始的。

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中,很多自然现象值得我们去思考,去记录,去发问。每周我都抽出一节课,在课前问问同学在上周有没有什么新发现,然后同学们共同分享问题,诸如:“树叶为什么颜色不同?”,“为什么冬天路边的草都死去,而路边的树木还活着?”等,染后同学们再共同用自己的知识来解决刚才提出的问题,当同学解释有错误时,教师在出面“调解”,我们都解决不了时,师生的共同作业就是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

2.启迪学生,勤思考才能进步

思考是发现问题,尤其是发现有研究价值的问题的又一个前提条件。在阅读和观察中发现问题,这是一个动脑想的过程。

①发挥联想和想象的翅膀,遨游于知识的海洋

联想和想象是对现实生活中暂不存在的事物的的一种超前的预测或推理,爱因斯坦说得好:“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是创造的翅膀,可以帮助学生拓展思维空间,实现能力上的飞跃。如能从学生想象空间的广阔程度来评价问题的价值,则更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形成,更利于创造意识的培养。如对植物细胞全能性的深入了解后,科学家们提出了在科学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我们能不能从动物的身体上取下一部分或者一个细胞,来培育成一个同样的新的动物呢?于是科学家们着手试验,经过努力,震惊世界的克隆羊诞生了,这就是著名的克隆技术。还有人们对鸟的飞行羡慕,有类“人类能否飞上天?”的大胆想象,于是有了飞机的产生。所以教学中应当调动一切感观,用学生的想象力来发现问题。

②调动思维的扩展性,多角度的思考问题

如果运用逆向思维去发现问题,所发现和提出的常常是新颖的、独特的问题,常是有价值的问题。如我们看到树叶时绿色的,可以想:树叶有没有红色的、白色的、黑色的呢?讲到植物的根有向地性,可以想:根在什么情况下是背地生长的?如果运用发散思维去发现问题,则会使某一主体更加鲜明,如树叶时绿色的这个主题,我们发散开来,可以发现很多问题,如:树叶为什么是绿色?绿色对植物体有什么用途?什么因素将影响植物叶子的绿色?树叶总是绿色的吗 ?等等,只有让思维的机器发动起来,学生才会发现更多的问题。

3.激励学生,质疑才会有创新

创新思维的滋生往往从怀疑开始,不能发现问题就谈不上创新,可见这对于培养人的创新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李时珍如果对以往的《本草》不产生怀疑,就不会有《本草纲目》的巨著,如果达尔文是个墨守成规的人,是个忠实的神教教徒,也不会有自然选择学说的创立。作为教师要时刻提醒学生不论是在生活实践、课堂教学以及课本阅读,还是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看到一些现象,一些疑问,一些困惑,都要及时的与同学、老师交流。因为“困惑”的产生,常常是一瞬间,要学会留住“困惑”,就能提出不少有价值的问题。要留住“困惑”,不仅要有强烈的“好奇心”,更要善于用自己的话,把困惑“记”下来、“说”出来。这样,“问题”就会源源而来,“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日积月累,你就会感到自己的成长。

发现问题是指头脑中产生疑问、困惑,但这种疑问、困惑未必非常明确。而提出问题则是指将头脑中产生的疑问、困惑用明确的语言表述出来,这中间往往要经历逻辑思维和组织语言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发现问题的升华,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是创新思维、创新意识的开端。学生如果具备了这种由发现问题到提出问题的能力,也说明他已经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

四、积极引导,提供思路

“好问”和“勤问”,仅是“提问”的初级阶段。在此基础上,教师因势利导,启发学生掌握“提问”的思路和方向,提出思考性的问题,以达“善问”。

1、到生活和生产中找“问题”。生活中的生物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只要稍作留意,问题便滚滚而来,有些可能立时有解,有些可能一时无解,但记下来,日后也许会来个“柳暗花明”。如“针对学校环境中的问题,提出改善环境状况的建议”,“你家里每天产生的垃圾可分为哪几类?其中可以回收利用的有哪些?怎样妥善处理家庭垃圾?回忆一下自己外出活动时怎样处理垃圾的,它们是否回污染环境?”等。

2、到实验中找问题。做实验,并不是为了验证什么,而是为了让学生“发现”什么。因此在教学中,均采用探索性实验,并在每一次实验之前和之后都要学生想一想:(1)所用实验材料和方法是惟一的吗?能否换一换?(2)实验操作是否最方便?能改进吗?(3)观察是否清楚?有好点子吗?(4)实验过程中出现了哪些困难或问题,能解决吗?所以每一次实验之后,我都会收到一堆的“点子”。当然有些是幼稚的甚至是错误的。但是,“发现”了,比没有“发现”要好,“想”过了——即使是“错”了,也比“不想”更好,何况其中不乏高见。

3、到想象中找问题。世人误以为只有艺术家才需要想象,事实上科学家也需要想象。由于事物发展的阶段性限制,使人们不可能对任何事物的本质都能一下子准确把握。因此,不妨通过想象提出某种理论,这种尚未证实的理论称为科学的假说,科学假说是人们将认识从已知推向未知进而变未知为已知的必不可少的思维方式,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生物史告诉我们,假说方法为各种生物学理论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五、缜密组织语言,提出自己的问题

1.提出的问题语言表达明确

要将疑问用明确的语言表达出来需要长期的磨练,比如有的同学对植物叶肉细胞有叶绿体而动物细胞没有叶绿体感到好奇,就问:“植物的叶肉细胞为什么有叶绿体呢?”问得就不够具体,可以答“这是由基因决定的”,或“叶绿体具有光合作用”等。如果问植物叶肉细胞的叶绿体是怎么形成的?或植物叶肉细胞的叶绿体有什么作用?或叶绿体中都发生什么生化反应?或叶绿体为什么是绿色的?等等,问题就明确了,可见从产生疑问到提出问题,有时还需要进行深入思考的。

2.提出问题要分类表达

学生针对某一知识点提出的问题会千差万别,如在对植物吸水和失水的知识点上同学们提出了如下问题: “植物细胞为什么吸水和失水?”,“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对植物体有什么意义?”,“植物细胞在什么情况下吸水,什么情况下失水?”,“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和外界环境有什么关系?”,“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对植物体产生什么影响?”等等。这些问题涉及的知识面很广,因此在学生广泛提出问题的基础上,师生一起将所有的问题从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生态等方面进行分类,使学生懂得对生物的研究一般从形态,结构,生理等几个方面入手,当然也是从这几个方面提出探索性的问题。将问题分类后,教师要继续引导学生学会用科学的语言将问题表述出来,这样不仅对后面内容的学习打下了知识基础和思维基础,而且提高了学生提出问题的水平。

3.提出的问题要有价值

有价值的问题即可以作为研究的课题的问题,当然这对于处于初中阶段的大多数学生来说是有困难的,但不能因为是困难,就因噎废食,只有学生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才能说明学生在思维上有了质的进步,也只有这样的学生才会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有突破,有创新。

就学习过程来说,只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强化

学生的学习动机,也能够更好的展示学生发展的聪明才智、形成独特个性与创新成果。

六、多角度评价学生提出的问题

对初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从三个方面去评价:首先审视是不是一个合理的、科学的问题;其次是看问题的表述是否明确、具体;第三是看问题的探究价值高不高。但不论哪种情况,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应及时的评价,多表扬、多引导,使学生感觉到成就感。要正确对待学生提出问题的态度,不论是否合理,是否有价值,教师都要予以肯定,保护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本着先“培养学生敢提,敢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再培养学生会提问题”原则,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面对问题情景,能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成为一种自觉的意识,进而促进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我们在教学中要不遗余力的主动提出问题,并且多角度的评价学生提出的问题,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创造精神,经老师的精心点拨,将来每一个学生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有所建树。并且能适应社会发展,对千变万化的大千世界作出创造性的反应。把自己的智慧贡献给社会。

第四篇: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最优化研究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最优化研究

一、教学设计最优化的研究意义

1、首先,这是因为教学设计也同任何其他社会实践活动一样,既要讲求效益,又要经济,即要在尽可能的节约时间、精力和经费支出的同时,取得在可能范围内的最大效果。最优化概念反映了人类的实践活动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即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和人力、物力及时间因素的约束下,人们总是希望自己的工作效果达到最好。教育设计是人类社会劳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当然也要受这一共同规律所制约。

2、“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巴班斯基曾指出,实施最优化教学,关键的一步是选择最优的教学方案,也就是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我们实施课堂教学的先导,最优化的教学设计才有可能带来最优化的课堂教学,否则教学最优化的理想境界就是空谈。素质教育最终要落实在课堂上,课堂是我们实行数学新课程的主战场,我们既要减轻学生和老师过重的负担,又要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那么就要跟课堂要效率。教学设计的根本目的是创设一个有效的教学系统,这样的教学系统不是随意出现的而是教师精心创设的,没有有效的教学设计就不可能保证教学的效果和质量。有一位美国学者兰达曾经说过:教学设计是使一般人也能去做那些天才才能够做到的事。所以,教学设计的最优化是高效课堂的前提,是我们整个高中数学新课程推进的一个关键点。

二、教学设计的基本结构

1、教学设计的定义

有的老师们认为:教学设计是不是就是备备课,写好一个教案、做一个课件,是不是这样?如果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只把教学设计变成一种简单的教案设计,那么实际上这只是一种经验型的教学设计,没有上升为科学型的教学设计。那什么是教学设计呢?

所谓的教学设计就是用系统的方法对各种课程资源进行有机的整合,对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的各个部分作出整体安排的一种构想。它是一种构想,是一种整体的安排,是我们教师为将来进行的教学勾画的一些图景,它反映了我们的教师对自己未来教学的一种认识和期望。

打个比喻,就是说我们教师好比是导游,带着学生去一个新的景点旅游,那么在这个过程中间,教学设计就是设计这么一个导游图,让学生在参观各个景点的过程中,经历学习这些知识的一种过程。而一张导游图的路线设计方案有很多种,我们要实现最优化的一种,就是要在在最经济环保、最轻松愉快的情况下带领学生领略最美丽的风景,学习最完备的知识。同时,作为教学的一种延伸,我觉得我们的路线图还应该让学生有兴趣、有能力继续他自己的旅程。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意识和技能,我觉得这是我们教学设计要做的主要工作。

2、教学设计理论的发展脉络

国际上对教学设计的研究已经进行多年,提出了许多思想、理论、案例,教学设计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其发展基本上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突出以“教的传递策略”为中心来进行教学设计的传统教学设计理论。它更接近工程学,遵循设计的规则和程序,强调目标递进和按部就班的系统操作过程。其特点是注重目标细化,注重分层要求,注重教学内容各要素的协调。就好像我们要造一幢房子,先要把这幢房子的图纸设计出来,然后再设计一个施工的蓝图,教学就是按照这样的设计来进行实施的一个过程。

第二个阶段是突出以“学的组织方式”为中心来进行教学设计的现代教学设计理论。它的基础是信息加工理论与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现代教学设计理论强调依据学习任务类型(如认知、情感与心理动作等)来选择教学策略,强调以问题为中心,营造一个能激活学生原有知识经验,有利于新知识建构的学习环境。其特点是问题与环境密切相连,强调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营造问题解决的环境,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

3、教学设计的基本结构

我觉得在教学设计时要考虑四条线索,这样实际上也就构成了教学设计的一种四维结构。第一条线索就是一种数学知识线索,因为教师进行的是学科教学;第二个线索是学生的认知线索。因为学习的主体是学生;第三个线索就是教师的教学组织线索,因为教学过程是通过教师的组织来实现的。第四个线索就是教学环境的氛围线索,因为在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彼此交流贯穿始终,课堂氛围对教师与学生的重要影响不言而喻。

同时,这四条线索对应了我们教学设计的四项主题。第一个主题是问题的设计,用问题串将数学知识贯穿起来;第二个主题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作为主体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第三个主题是语言的设计,教师要通过恰当的语言表达(包括肢体语言)与学生互动,适时的褒奖与鼓励,才能有效的组织课堂教学;第四个主题是活动的设计,恰当的数学活动能使学生产生更浓厚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气氛更加热烈,从而带动全体学生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

三、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最优化标准

给大家讲一个故事,说的是加拿大的一位小学老师,这个老师教考古,他怎么教呢?他先买了一块废地,然后每年夏天就带自己以前毕业的学生到这块空地,把一些“文物”,当然只是现代的物品,还有一些动物的尸骨之类的埋到地下。到了开学的时候,他就带他现在的学生到这个现场进行一些考古的活动,在这样一个考古活动中进行知识的传授教学。这位老师的教学设计堪称精彩!达到了教学设计的最优化。那么教学设计最优化的标准是什么呢?

1、年轻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策略分析 我们再来看一个案例:

这是高一函数单调性的一节起始课,在教学设计中,这名教师首先明确了这节课的三维目标,然后他提出了两个生活中的情境,一个情境是生活中的气温图;第二个情境是股票的价格走势图,然后引入新课。接着把函数单调性的概念介绍给学生,紧接着进入了例题讲解阶段,最后是有两个难度较大的思考题。

这个教学设计大致存在这样四点比较普遍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就是课程目标空泛,流于形式,不够具体。这位教师在确定课程目标的时候,比较机械地套用了新课程的理念,按照“知识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样的三维目标来叙述他的本节课目标。在这些目标中,知识与技能的目标还是比较实在的,但“过程与方法”的目标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往往就比较空洞。其实,是这位老师对教学目标并没有做深入的分析,这样的教学目标只是一个标签而已。

优秀的教师应该在明确知识目标的同时落实隐性目标。知识目标往往就是教学的显性目标,确定知识目标的关键在于分清主次轻重,把握好教学要求。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课的知识目标定位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理解函数单调性的概念;二是掌握判断函数单调性的方法;三是会用定义证明一些简单函数在某个区间上的单调性。另外这节课的隐性目标我觉得也很重要,因为函数单调性的定义是对函数图象特征的一种数学描述,它经历了由图象直观特征到自然语言描述再到数学符号的描述的进化过程,反映了数学的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对高一学生来讲它是一个很有价值的数学教育载体和契机。因此这节课的隐性目标应该包括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学会数学概念符号化的建构过程。第二个问题是问题情境的设计脱离学生认知的范畴。好的情境应当是兼顾生活化与数学化,股票的价格走势图这个情境离学生的生活太远,其中还包含了许多股票方面的专门知识,对函数单调性这个数学概念的反映也不够准确,作为本课的问题情境,不太恰当。

教师设计的问题情境时应注意以下五个方面:一是适用性。问题情境要适合于全体学生,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二是挑战性。问题情境要能激发学生合作探究的兴趣;三是思考性。问题情境虽与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有密切联系,但与学生原有认知还有一定距离,必须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经过合作探究才能获得结果。四是开放性。问题情境的答案对学生来说是未知的,但不是唯一的,让学生在相互启发中拓展思维。五是层次性。设计问题情境时要注重循序渐进,从易到难,由浅入深,激发不同层面学生的成功体验。

第三个问题就是教学过程变成了教师的独角戏,学生参与度太低。在情境到数学概念的产生过程中,应当让学生充分体验或参与数学化的探索过程,从而建构起函数单调性这一概念。我们看到在这位教师的设计当中,他忽略了学生活动,尤其是学生思维活动这样一个环节,而是直接把概念抛给了学生。我们认为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过程”相对来说比仅仅接受概念这个“结果”更为重要。

教学设计中应该充分重视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这一理念揭示了数学教学不仅仅是为了掌握现成的知识结论,更重要的目的是将学得的知识迁移到新情境中,让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教学设计要面向全体学生,努力体现“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促进全体学生的最佳发展,着眼于学生基本数学素养的全面提高,引导学生活泼、生动和富有个性的学习。最后一个问题就是习题设计不符合教学要求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们发现有很多老师认为数学教学设计主要就是习题的设计,这位教师本节课的例题、习题量非常多,而且对这些习题的要求他存在着一步到位的倾向,尤其是他最后抛出来的思考题,我们觉得在新授课当中这个习题的要求太高了。

教师在设计习题时应该把握教学要求,不求一步到位。函数单调性是高中阶段刻划函数变化的一个最基本的性质。在高中数学课程中,对于函数单调性的研究分成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用运算的性质研究单调性,知道它的变化趋势;第二阶段用导数的性质研究单调性,知道它的变化快慢。高一我们只是处在第一个阶段。

2、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最优化标准

教学设计永远只是教学过程的一种预期,实际的教学活动则永远是一个谜。我们老师都有经验,同样的一个课题,同一个老师的备课,他在不同班的授课过程中都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流程、教学效果。因为我们所面对的学生是不同的,是在变化的,我们的教学生成是变化的,只有当这堂课教学完成了,我们才能知道这堂课最后的结果。所以前面的教学设计只是一种预期,我们的教学设计就是要关注这样的一种变化。

因此,从宏观上来说,教学设计首先要注意它的整体性。就是说我们的教学设计不是一种片断,是一种整体的设计,它不是写在我们纸上的一种文本,而是我们教师对自己和学生所持的一种整体性的目标。

其次,要注意它的可变性。没有一件事情是丝毫不差地按照计划进行的。学生的思维可能还停留在你认为根本不重要的问题上,他们还会以你几乎不能想象的方式来理解某些概念。当活动过程受到影响时,你必须放弃你原来的教学计划,运用你对学生已有的知识的了解和更宏观的数学教学目标,去指导你的教学行动,也就是说要产生一些生成的问题。

第三,要注意它的创造性。我们的教师很大程度上会依赖于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以确保他们的数学教学内容符合一个内部连贯的发展框架。这种依赖有一定的好处,它能够使得我们的教学设计能够围绕着我们课程的设计来进行,但是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就是说毕竟教材是我们课程的一种呈现,跟教学的呈现还是有着本质差别的。我们的教学设计应该是一种流动的过程,应该适合我们的学生,就像设计师设计的服装要符合你所设计的群体的特点和要求,如果考虑到个体,就要符合他的气质,符合他的整体形象。我们的教学设计也是这样,我想每个人都应该有个人设计的一种思考和魅力。

整体性、可变性、创造性是我们在教学设计中应该把握的三个基本方向。具体到课堂中,教学设计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我们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我们教学根本的指向与核心的任务,是教学设计的关键。教学的目标是教学中师生所预期达到的一种教学效果和标准,因此,明确教学目标就是要明确你要把学生带到哪里去。在你的导游图中,首先应该把起点和终点标注明确,否则就会漫无目的的迷失在山野之中了。在确定教学目标的时候,我们要关注以下的几点:第一,整体性。就是要注意这部分内容在整个高中阶段数学教学中的联系,以达到教学的一种连贯性,要正确处理好我们的近期的目标跟远期目标的相互关系。第二,在我们明确目标的时候,要关注它的全面性。新课程对数学教学的目标提出了新的一种要求,三维目标在关注知识结果的同时,更注重对过程目标的关注和对学习者——学生的关注,更关注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过程以及在学习中的经历、感受和体验。因此,教师在设计数学教学目标时,应特别注意关注新课程所提出的过程性目标。第三,我们要关注目标的现实性。确定教学目标时,应当注意它与所授课任务的实质性联系,以避免目标空洞、无法落实。我们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常见的一种状况是目标过分的大,过分的空洞,那么在落实过程中,就难以达到预设的目标。

其次,我们在教学设计中要非常关注学生,要了解学生。我想,以下几个方面,至少老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该心中有数。

第一,在数学方面学生以前做过什么?他们在数学活动或者是在数学实验方面,曾经做过什么?这里我们实际上要关注的是学生的活动经验。

第二,不同的学生在思维方式上会有什么不同。实际上就是要在教学中关注我所授课的学生的特点,关注我班学生的构成,班级当中不同群体的学生在思维方面有些什么样的不同。

了解了学生的基本情况之后,我们才能够设计出他们喜爱的路线图。再次,要初步确定课堂的组织形式。就是说我这一堂课是整个班级一起学习,还是将学生分成若干个组来活动,甚至于是一种个体性的活动,包括开展一些个体性的实验活动,包括自主学习的一种活动方式。组织形式上还要关注这堂课需要利用什么模型?是否需要做适当的课件?或者准备一些相关的硬件设施。这也是我们在确定课堂组织形式是所必须要关注的。

最后,要勾勒教学的一种顺序。这个顺序当中主要包括这样几点:第一点,应当怎样提出教学主题,通俗一点讲就是问题情境的创设。这个主题应该是跟学生接近的,又要能够引起他的兴趣,又要围绕着我们的教学,而且能够使得学生迅速的进入学习活动中。第二点,就是要关注是否需要复习以前的相关知识。一堂课的教学它往往不是独立的,而是有前后联系的,因此需要考虑我在这堂课教学中是否需要复习相关的知识?第三点,当学生对材料产生争论的时候,你准备提出怎样的探索性问题。当我们提出问题以后学生可能会产生什么样的一种思考,可能会产生一种什么样的争论?我们要了解这些争论的思维的背景,需要进行正确的引导,那么你就必须要设计好一些问题串,来引导学生围绕主题展开探索。第四点,我们在设计教学程序的过程中要关注一下我们使用的材料,我们的课本提出了什么样的观点,使用什么样课外的材料来帮助我们的教学。第五点,要根据学生对主题的掌握程度,准备几个可以供选择的,课堂当中要自主完成的练习,或者是课后要完成家庭作业。这些是勾勒我们整个教学流程的一些关键程序。

3、高中数学课堂四种课型的教学设计分析

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课型主要有四种:讲授数学基本概念的概念课、讲授数学思想方法的方法课、一个单元或者章节的复习课、针对试卷习题的讲评课。每种课型都具有不同的特点,对教学设计也就有不同的要求,下面我们针对这四种课型的教学设计分别作出分析。

(一)概念课的教学设计

我认为数学概念教学大致分三个阶段:一概念的引入、二概念的分析、三概念的应用。

概念的引入侧重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体现概念的本质,蕴含概念发生的思维方法,做到先声夺人。引入的方式有很多,常见的有下面四种:一,数学故事引入数学概念;二,通过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引入概念;三,动手做实验引入数学概念;四,通过实际问题情境引入数学概念。

概念的分析,必要时我们会适当应用多媒体动画,解决其抽象的问题。通过多媒体能把抽象问题具体化,给一个学生感性的认识。数学概念教学是数学教学当中的首道工序,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把握是否准确,将直接影响到后续数学学习的效果。我认为数学概念的分析过程要注意以下几点:

1、应当要用精炼的语言,准确无歧义地反映概念的本质特征。

2、概念分析设计应该正确预测学生对概念的理解的困难,把握学生对概念理解的层次,教师要恰当设计引导问题,合理选用分析方法,特别是多媒体的应用更要注意到恰当,不能喧宾夺主,切忌哗众取宠。

3、要展现数学概念的来龙去脉,要从多方面入手去建构概念。一个重要概念的产生,总有它的必然性和它的原因,我们不可能完全再现这样一种过程,但是我们应该展现人类思想中那些最关键的几个步骤。比如说可以结合一些数学史,可以从数学知识自身生长的需要这些角度来提出这个概念,也可以来讲解这些概念在生产生活实际中的重要作用。

4、还需要给学生提供一些相近的概念,让学生多角度的来理解概念。我们称之为辩义,就是辩明概念的含义。比如说向量和有向线段,我们很多学生把它们混为一谈。再比如说复数和向量之间有联系也有区别,因为复数它有一个向量表示的问题。这些相似的概念要引导学生去重点明辨。

概念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对概念的理解,特别是对一些重要的概念的理解,常常不是一节课可以解决问题的,需要我们把它放在整个高中数学课程中去认识一些概念,这个时候你就容易把握,在这节课上对这个概念,我把握到什么程度,以后在哪个地方去拓展这些概念。比如斜率这个概念,斜率从数学上来说,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认识它,可以用cosα、tanα来刻划它,我们也可以用向量来刻划它,我们也可以用导数的思想来刻划它。正是因为这样,所以斜率这个概念就是我们数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所谓重要的概念就是可能不在一个地方,至少是不只在一个地方出现的概念。那么在教学中就应该考虑到这些概念的这些特征,当你引入的时候是一个角度,特别是教材的处理总是一种处理的方式,那么当你学到向量的时候,你一定要呼应我们原来对于这个概念的认识;当你学完导数的时候,仍然需要呼应。把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作为我们理解数学基本脉络的一个层次去认识。概念的教学,不只是在概念课上才出现。对概念的认识,应该成为我们在其他课型中随时随地都应该关注的一个出发点。我们可以去讲题,但是我们讲题的目的是什么?是提高学生的素养,提高对某些概念的认识,加深对某些概念的理解。所以作为概念课来说,它更强调概念的讲解,但是作为数学概念,又应该渗透在其他的课中,从而发挥各种课型的最大效率。

举例子:函数的概念教学设计

(二)方法课的教学设计

1、讲出数学思想方法中蕴藏的本质内涵,讲出具有普适性的通法。举例子:倒序相加法。一道解题案列。

2、注入式教学模式与探究式教学模式的选择。举例子:二项式定理习题课。

3、重视学生的每一个问题,不要抹杀学生的求知欲。举例子:直线和椭圆的位置关系。

(三)复习课的教学设计

首先,我们要避免设计复习课的两大误区:第一,复习内容是“老调重弹”,把复习课看成了一种机械的重复;第二,复习的方法就是“题海战术”,把复习课当成了习题课。在复习课的教学设计中长期这样做,会使复习课变得越来越枯燥无味,越来越低效。所以,复习课的教学设计应该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注重总结。第二,注重联系。第三,注重拔高。第四,注重整理。在这四个原则下,教师要精心设计复习提纲和典型例题。

(四)试卷讲评课的教学设计

讲评课是一种反馈教与学效果的综合课型,不仅能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对知识理解和掌握的程度,也可以让学生认识到所学不足和有待提高的地方。但是,现实情况往往是,数学讲评课中教师往往采用对答案的方式,教师讲,学生听,课堂气氛沉闷,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淡薄,课堂效率低下。讲评课的教学设计应注意一下几点:

1、试卷讲评课要及时,课前备课要十分充分。对试卷上的问题进行有效分类:按知识点归类、按解题方法归类或者按学生错误类型归类。做好试卷分析,对于学生的易错点和错误类型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2、对于课堂的设计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人翁作用。精选重点题目教师点评,还可以设计做对的同学上黑板展示,学生对出错的问题进行自我分析,小组内合作交流解决一部分题目等等方式,教师应该定在组织者的地位上。

3、针对考试情况,设计好相应的变式练习,对习题讲评课进行再巩固,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使能力自然地得到提升。

四、总结与思考

一堂好的数学课,归纳一下,可以用十个字来概括:

1、明晰;

2、厚重;

3、灵动;

4、思辨;

5、留白

思考:

1、针对不同基础和思维水平的学生,在不同课型上的教学设计还应该注意什么?

2、有人说,现在课堂教学真正的弊端在于教学不到位加教学越位,如何理解这句话?

3、评价教学设计好坏有哪些维度?

第五篇: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的研究 阶段总结报告

《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的研究》阶段总结报告

宁江区毛都站镇中学 马池玉

从开题到现在,通过学习和实践,研究表明在教学活动中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已成为积极投身教改的所有教师的共识。而学生主体作用充分发挥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学生主体本身参与课堂的全面心理活动过程。因此,教师在探讨教学模式时,不应该仅仅从教学行为上去考虑教学过程而应该从揭示学生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进行研究,并使其与客观教学规律辩证地统一起来。教学系统应该由五个教学心理要素组成,并且对应着五个教学行为要素,即“创设情境,激发情意”、“及时反馈,促进同化”、“积极探索,认真观察”、“精心研究,活跃思维”、“广泛运用,加强迁移”。其中,“情境--情意”要素和“反馈--同化”要素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它要求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应根据实际的需要适时地创设最佳教学情境,使学生始终保持最优化的心理情意状态,通过及时的反馈评价,使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通过同化,达到高层次的目标认知结构,以保证最佳教学效果的实现。

在化学课实验课中运用探究--讨论式教学法指导教学的实践中,我们认为,课堂活动形式采用探究--讨论式法是比较可取的。理由有四:

首先,探究--讨论法的运用能比较充分地体现探究的理论思想。该教学思想可以准确地概括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思维为主攻”,其模式为“自探—共讨”。关于“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探究--讨论式法中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在其中只起引导、点拨、掌舵的作用。教师引导学生在自己探索与商讨和辩论中掌握知识,探求真理。在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关系中,变学生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为学生主动学习知识的过程;在学生与教材的关系中,变学生机械接受课本提供的现成结论的状况为学生能够提出“是不是”和主动分析“为什么”,以批判的精神接受知识的过程。关于“训练为主线,思维为主攻”,在一节讨论课中,几个揭示教材核心的讨论题,就是贯穿整节课的训练主线。在讨论中,学生为了能够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陈述自己的见解,必须首先对化学知识、原理有一个准确的理解和掌握,在此基础上,再对教材提供的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评论等。惟有如此,讨论者才能正确阐述自己的观点。因此,讨论中学生的思维活动总是处在积极活跃的状态下。长期训练,这种积极的思维活动就会提高学生思维的质量,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其次,采用探究--讨论式法比较适合青年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从中学生认知发展的思维特征来看,思维中的抽象逻辑较为充分,在与具体形象成分的辩证统一中,渐占绝对优势。随着发展,他们的抽象思维还进行着从经验型到逻辑型和从经验型向理论型的转化,并逐步形成理论型抽象逻辑思维。在思维活动中,他们能够看到特殊与一般、归纳与演绎、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正是基于这一点,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探究--讨论课才能够获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通过探究--讨论,不但使学生在掌握知识上实现教学目标,在思想认识上提高一步,同时还能进一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从青少年学生的“个性”形成以及“自我意识”的形成过程来看,青少年时期最重要的心理特征是自我意识的增强和“自我”形象的树立。此时期,他们愿意在同伴面前充分展示自己,树立自己的形象,尤其是当代中学生,他们的参与意识、展示意识都比较强烈,这也是探究--讨论课能生动活泼地开展起来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三,探究--讨论教学法的功能具有其他教学方法所不具备的优势。探究--讨论前的准备促使学生主动地把握教材,同时积极搜寻资料,加强化学材料的阅读、理解和理性分析,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和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讨论中,为了做到观点明确、语言准确,要求学生有比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激烈的论辩中还锻炼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反应能力等,使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得到发展;讨论后,学生不但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了化学知识,同时对化学实验现象、化学原理的认识也有很大的提高,更为重要的是使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增强。随着思维深刻性的增强,认识能力的提高,学生对社会、对现实等各方面的认识也会进一步深化,使其人生观、世界观得到升华。

第四,课堂探究--讨论式法教学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在对某一化学现象(或某一个基本实验)进行观察讨论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势,突破传统的甚至是陈旧的观点的束缚,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做实验,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求异及发散思维能力。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及他们所具备的知识水平,学生有能力依据对实验现象的归纳、分析,在辩证唯物主义的指导下,发表有水平的见解。在探究--讨论中,通过对相关实验信息的收集、重新组合,通过积极联想、逻辑推理等环节,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在学习“对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的时侯,让学生先回忆生物中呼吸的原理,然后进行大胆的提出猜想,把这学生的猜想放在一起,让学生展开讨论,学生在讨论、辩论中,得出他们猜想的依据是否成立。这就有意识地培养发展了学生的科学探究的思想和能力。

此外,课堂教学中采用探究--讨论式教学法,还会产生很多对学生非常有益的连带效果。比如:主动学习习惯的养成;自信心的树立;勇于探索真理、坚持真理的精神等等。这些品质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将产生长久而积极的影响。

综上所述,我们得出结论,在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中,采用探究--讨论式法,既能充分地体现探究—讨论教学思想,又符合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和认知发展的特点,而且能较好地完成“掌握知识,发展能力,陶冶品德”的教学目标,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并且还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因此,它是一种较好的课堂组织方式。根据我们实验的教学实践,在中学教学中采用探究--讨论式法,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其一,要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课堂上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不等于教师对教学活动失去控制。教师正确的发挥主导作用,是充分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条件。课前教师要认真备课,精心设计讨论题。一道好的讨论题,既要紧扣教材的重难点,又能引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能够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感。精心设计讨论题,是一节讨论课成功的前提。讨论中,教师要随时根据学生的发言情况,及时进行指导和调整溉要保持课堂的活跃气氛,又不能使讨论偏离主题,要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恰当的诱导、适时的点拨,使“诱”和“思”不断地转化和升华,以利教学目标的实现。

其二,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探究--讨论式法这一教学组织形式要求教师不但要有渊博的学识,还要有敏捷的思维,较强的应变能力,善于捕捉学生思维的火花,因势利导,使其燃烧发光。同时,教师更要有一颗爱学生的心和一定的教育心理学知识,不论学生表现如何,教师都要适时、适当地予以肯定和点拨。教师要以恰当的方法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其三,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探究--讨论法教学一般的程序是:学生课前进行充分的预习;教师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精心设计讨论题目;在学生对教材已经有了基本了解的基础上,教师提供实验事实,经过观察分析,通过讨论,掌握重点、认清难点、提高认识,从而使学生在更高一个层次上把握教材,提高能力。探究--讨论式教学特别强调要有计划、有准备。虽然此教学法可操作性很强,但在具体实行过程中,如果总以一成不变的形式出现,久而久之,也会影响其效果,特别是教学的进度。因此,应该注意课堂组织形式的多样化。比如,可以按学生座位分成几个讨论小组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每组推荐代表发言,其他同学补充;也可以根据学生观点的不同,分成不同的派别,各派之间进行辩论;还可以按班级原有的学习小组,根据教师课前发布的预习提纲分头进行准备,课上推荐代表进行发言,等等。形式上的变化,使学生总有一种新鲜感,有利于调动其参与的积极性,也避免了讨论时冷场和耗时太多现象的出现,同时有利于同学之间的互相协作精神的培养。

我们通过探究--讨论式法的第一阶段实验,优化了探究实验课的结构,建立了该模式的雏型,并深入探讨了模式的要素和结构,充分研究分层施教与把握整体的课堂教学结构,特别是学生开展讨论的研究把学习者转化为实验的设计者,仿佛探究的问题就是自己提出来的,整个探究实验是自己完成的。

2011年11月

下载教师课堂教学德育渗透最优化实验与研究阶段总结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师课堂教学德育渗透最优化实验与研究阶段总结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