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好化学如此简单
一、培养学习兴趣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 我国古代教育学家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学习兴趣的重要性。
学习兴趣并不是一种学习方法,但是如果离开了这一点而去谈学习方法,那岂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现实中,北大、清华学子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也都归功于注意培养、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加之平时的刻苦努力,学习上就会屡见成绩。这样就能够不断的领略到学习带来的愉快,有一种收获般的喜悦感,这就更促使我们精神振奋,乐此不疲地去学习,越学越有兴趣,越学越有信心,如此一来就能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天长日久,学习就成了一种乐事、一种必须了。那么如何培养学习兴趣呢?这里有三种建议。
1、正确对待学习的内容。正如道路有直有弯一样,学习的内容也有易有难。遇到容易的题的时候,不要骄傲;遇到难题的时候也不要气馁。
2、营造一个自我突出的环境。如果周围同学能做到的事我也能做到,那么我自信心就能很好的保持下去;如果我能做的事,而其他的同学不一定能做,那么我的自信心就会更加强烈了。
3、接受赞扬。别人的赞扬是自己比别人更胜一筹的客观评价,是自我价值存在的社会性、外在性的表现。
对于所学的东西能够理解,自己常常比别人显得优秀一些,别人明白地承认这一点,赞赏这一点,还有比这些更能激起自己的学习兴趣的事情吗?
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还要有好的学习方法。
二、注意学习方法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定到注意自己的学习方法,才能事半功倍。
1、课前预习
预习是基础。古人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无论做什么事情,事先都应有所准备。有无准备,准备的充分与否,效果大不相同。要上好课就要做好课前准备。预习主要是对知识的准备。具体地讲,就是学生要在老师讲解新课之前,有计划地独立地自学新课的内容,做到对下一节课老师要讲的新课的内容的初步了解。有备才能无患。
为什么课前预习呢?因为预习有几个重大作用:
a、提高听课质量。预习可以扫清课堂知识的障碍。在自己的学习过程中,肯定遇到过这种情况,老师在讲解新课的过程中经常会提到一些以前学过与之相关的旧知识、旧概念,但是你却对这部分的内容不会了或者遗忘了,这时就意味着头脑中的知识序列出现了断裂,或者说学习阶梯中断了,其结果就是对新知识不能理解和吸收。因此,我们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必须预习,通过预习准备好学习新知识时所必须的旧知识,从而为课堂学习扫清了障碍。
对于化学的学习,课前预习是一件大有裨益的事。这样做就会不局限于老师的讲课速度,超前自学。不仅能够提高自己的自学能力,而且会对知识的融会贯通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在超前学习时肯定会存在不少疑问,或者是对一些问题存在比较肤浅的理解,当老师在课堂上讲到这部分的内容时,你就可以带着疑问去听课,并比较老师对知识的理解与把握与自己的理解有何不同。这样一疑一思,一对比一求证,会将知识在课堂上真正地掌握。
b、提高听课水平。同学们都会有这样一种经历,同是一个班的同学,听同一个老师讲同一内容,但是每个人对这一内容的理解和吸收却有很大差别。那么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这是因为不同的同学的听课的起点和接受能力是不同的。那么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呢?这就是因为有的同学课前预习而有的同学课前不预习所造成的。课前预习过的同学,是有备而来的,课前对所要学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对这节课要讲什么,重点是什么,自己哪里要聚精会神地听,哪里不太明白,等等,心中有数。而课前没有预习的同学,就会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一节课下来,也许只听懂了一点点,而如果遇到了知识障碍就可能一点点都听不懂了。长此下去,就会形成恶性循环,越是课前不预习,越听不懂。越听不懂,课后要补习的内容越多,就越没有时间预习。
c、可以提高课堂笔记的针对性
由于有了课前的预习,心中对这一节课所要讲的内容有了一个整体的了解。因此,在上课的过程中就知道老师的板书哪些书上有,不需要记,哪些是老师补充的内容,书上没有,应该记笔记,就不会产生不知道该如何记笔记的情况。有的同学因为课前没有预习,上课时对老师的板书不知道哪儿应该记,哪儿不应该记,结果就不得不一边听老师讲课,一边努力地去记录教师的板书。这样就不可能跟上老师的讲课速度,既影响了听课的质量,又不可避免地做了一些无用功。
课前的预习的重要作用还有许多,这里就不一一详述了。下面介绍几种课前预习的方法。
a、章略节详法
这种方法是指在学习新的一章的内容时,先泛泛浏览一下整个一章的大概内容。在学习到具体的一节的内容时,再比较详细地预习每节的内容。笼统地掌握了一章的内容框架,预习和学习每节的内容就能更好地把握重点和知识的联系。具体的步骤是:首先粗读这一章的内容,把握整体,然后找出这一章的重点、难点和疑点,理出头绪,想一想每一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对疑点、难点应该如何理解,为什么要这样理解,从另一个角度理解行不行,哪些知识是记忆性的,哪些知识看不明白,等等。这样就为上课时搞清、搞懂、掌握、记忆所学知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例如,在预习“氯气”一节时,我们已经对该章的内容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上,再详细阅读这一节,从而确定在听这一节课时的重点、难点。
b、前后相联法
知识是相通的,在我们有教材中,每章中的各节知识都是有联系的,我们在预习某一部分的内容时,看一看或想一想前面所学的内容,然后大略地翻一翻后面要讲的内容,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由已知知识推测未知知识,从而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前后相联预习的好处是:
一、温故而知新;
二、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把教材读活。
c、习题试解法
习题试解法是指在预习完教材之后,马上看一看课后的练习题,然后对照教材进行试解,这样在试解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教材。教材后的试题,实际上是教材中的重点、难点,是对教材的理解和运用。通过试解,就能检测出预习的情况,是懂还是不懂。例如,对氧气的制法一节来说,通过对教材的试题的试解后,就能理出本节的重点内容是:①制取氧气的原理;②制取氧气的装置、氧气的收集方法③催化作用和催化剂的概念④分解反应概念、特点等。
在预习之后最重要的就是
2、认真听讲
听课是学生在校学习的最基本的形式,学生在校学习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听课中度过的。听课之所以重要,是因为知识的获得大部分是通过听老师的讲解来获得的。因此,要想学习好就必须学会听课。那么怎么做才能听好课呢?下面介绍几种方法。
a、集中精神听讲,发挥主体作用。
在课堂上只有高度集中注意力,才能跟上老师的思路,抓住知识的重点,在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听课时,眼睛要盯着老师的板书,老师讲解时,眼睛要盯着老师的动作与表情,思想上与老师保持一致,紧跟着老师的思路走。在集中精神听讲的同时还要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有的同学认为,上课就是老师讲,学生听。他们把学习比作送货进仓,认为只要自己打开了“仓门”,就可以等着老师把货物送进去。这种想法是把自己放在学习的被动的地位上,是不对的。要提高听课效率,重要的是要对老师的讲解进行思考、提问,主动地去吸收老师所讲的内容,发挥个体的能动作用。
老师的讲解和指导是为学生的学习创造前提条件,如果学生不发挥个体的能动作用,去积极思考,主动消化和吸收,既使老师的讲解和启发再怎么好,也是无用的。其实,课堂学习和吃饭是一样的,是别人所无法代替的。要听好课,就必须积极的去参与课堂上的全部的学习活动,而不是当一个旁观者。具体地说,就是要对教师伯每一个提问,都积极去思考,主动地发表自己的看法,认真参加讨论,特别是对实验,更应该去认真观察和参与。
b、紧跟老师的思路。
不少同学上课时不是埋头自思,就是忙着做笔记。思想不能与老师保持一致。这是一种不好的听课方法。听讲时思想上必须与老师保持一致,听老师是如何对事物进行分析、推理;听老师是用什么方法、技巧去解题的;听老师对问题有哪些提问、解释。只在这样才能把握住听课的重点,不脱离教师讲课的轨道。
c、要以理解为主,边听边记。
听课的主要目的是要听懂老师所讲解的内容。有的学生经常是不分主次,结果是抓了芝麻,丢了西瓜。课堂上是以听为主,想与记是辅。对老师的讲解要听清楚,听出重点,听出意图。原则上是先听清楚再思考,思考懂了再做笔记,不要只顾思考和做笔记而忘记了听讲或顾不上听讲,应该做到边听边记。
d、不要挑剔老师。
对老师的挑剔,不但极大地影响着学生的求知欲,更重要的是影响着学生对该老师所讲授的知识的接受与吸收,并且常常会因此而造成偏科。个别学生对老师的挑剔比较多,认为老师水平不高、讲课表情不好、动作不准等等。这里需要弄清一个问题,老师只是一个传授知识的一个“辅助”,是一个学生学习成功的重要的外因。老师的水平再高,也只能是“燃烧”自己,而不能照亮自己;一个老师的水平再差,只要自己努力也会有收获。
e、注意课堂小结。
一节课下来,应该做一个课堂小结。想一想老师是怎么引入这堂课的,中间是怎样分析的,最后是如何归纳的,弄清来龙去脉。概括出这节课的知识要点,并将它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以使自己的知识结构融会贯通。
3、做好作业。
如果说听课这一环节侧重于对知识的理解,那么作业就是侧重于知识的消化与巩固。对于为什么要做作业的问题,一些同学缺乏正确的认识。他们认为这是为了完成学习任务,是为了达到老师的要求,这种观点是没有认识到做作业的真正意义。
a、加深对知识的巩固和理解。
我们在学校学到的知识,都是一种间接经验,比较抽象。而做作业则是一个具体和问题。它通过解决比较具体的问题,把具体的问题和课堂上所学到的抽象的知识联系起来。既把不同的具体总是归到一定的抽象的知识中,又把抽象的知识给具体化,这样我们就能够在做题的过程中对所学到的知识加深理解。与此同时,由于问题得到了解决,印象深刻,也会促进记忆。可见我们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不是一下子就能够完成的。而是在预习、听课、做作业的过程中一步步的深化的。
b、能检查学习的效果。
一般来说,如果能够很好地完成作业,就说明预习、听课的效果是好的,知识是真正理解了。相反,如果作业不顺利,或者无法独立完成,就说明对所学的知识还没有完全掌握,没有真正的理解,这时就要想方法去弥补。
c、可以促进技能的形成和智力的发展。
作业、练习、应用是使知识转化为技能和能力的必要途径。只有应用知识,才能形成相应的技能。另外,做作业还可以提高我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做作业的过程中,我们要开动脑筋,从而使我们的智力得到了发展,长此以往,能力就能够得到提高。做作业时应该先复习,认真回想一下老师在课堂上所讲的内容,最好能理出一个简要 的提纲,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然后再开始做作业。做作业有几点要注意:
a、认真审题。
做作业最关键的一步就是要审题,如果连题目都审错了的话,那整个作业无疑都是错的。
b、细心做题。
做题是表达思路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要求既动脑又动手。平时做题时保证书写的规范,思路正确,表达严密,准确无误,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个良好的习惯,考试时才能按照这个良好的习惯进行。
c、独立完成作业。
做作业的目的是为了巩固、消化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为了这个目的,就必须要独立做作业,自己思考,自己解决。
4、复习。
复习在学习的过程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这里所说的复习指把新学到的知识与原有的知识进行系统化、条理化。
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复习方法。
a、总结规律法。
知识都是有章可循的。在我们的学习中,我们要善于总结,来巩固和加深我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要学会总结规律有一个过程。首先,我们要善于思考,善于联系,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把各个碎片知识理成线、织成网,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拓宽思路。然后仔细听老师的复习课,把老师的复习课与自己的相比较,肯定自己正确的地方,修正自己不准确的地方。
b、反复阅读法。
在复习的时候,有时会遇到一些重、难点的内容还未掌握,对于这部分的内容,应该反复阅读,直到理解为止。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沟通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既读懂了新的内容,又联系了旧的知识,新旧结合,加强理解。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反复阅读并不是形式上的走过场,而是细细咀嚼、消化和吸收
c、由厚到薄法。
常听到有同学这样说,“越学越多,越多越乱”。产生这个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善于复习时进行综合和归纳,不善于在复习时去粗取精、提取精华。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认为读书有两个过程,一个是“由薄到厚”,另一个是“由厚到薄”。由薄到厚的过程是知识的不断丰富、积累的过程。而由厚到薄是则是质的飞跃。
那么怎么才能做到由厚到薄呢?这就是要求我们在复习的过程中一定要抓住纲目,这是最基本的学习方法。不管知识有多么的多,千丝万缕,必有主线。其实每堂课后的小结,就是这样的主线。掌握要领、抓住纲目,这是由厚到薄的一把钥匙。
例如我们在学习完“分子和原子”这一章后,自己可以归纳现本章的基本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如对分子、原子、元素、单质、化合物等概念之间的关系可用如下的图来表示。构成这只是其中的一个例子。
在复习的过程中,只要你善于归纳、总结,就能把整个的知识串成一条线,做到前后相联,融会贯通。当然,总结提纲,必须是自己动手,开动脑筋,不要求助于别人。只有这样,才可能够使书“由厚到薄”。
相信如果我们能够做到上面这几个方面,我们一定能学好这门课。
第二篇:如何学化学,如何学好化学。
作为化学专业的我,觉得学化学没有什么技巧可言,该背的还是要背的,但是做实验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化学的方法,在实验中理解化学的原理,现象,那才称之为真正的学习化学。
以上仅是我个人的一点想法。
再摘一篇网上的文章,希望学习进步!
怎样学好化学~~~ 一些同学化学学习困难、成绩不好的原因,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这些同学不重视化学课本的阅读,或者缺乏科学的阅读方法。他们既没有课前预习的习惯,也没有课后复习的习惯,全部的化学学习就靠上课听听老师讲,看看老师的演示实验和随大家一起进实验室做做实验,老师布置了作业,这才打开课本,看看题目,不管正确与否,做了交差了事,对于这些同学来说,似乎课本只是提供作业题目的“习题集”,他们不是在认真阅读的基础上,有准备地进行习题练习,而是遇到解答不出来的题目时,才不得已翻翻书,把课本当成解题的一种参考书。平时不读书,临时“抱拂脚”,考前课本苦苦地死记硬背一通,如此应考当然心中无数,缺乏功底,成绩自然不佳。同学们,学习化学应切实以课本为根本,熟悉它,研究它,把它读懂读会,这是最基本的,也是最根本的化学学习方法。搞好化学阅读,同样有个方法和技巧问题。一是应当采用默读的方式。这是因为默读比朗读速度快,默读比朗读更有利于理解阅读的内容。一般来说,朗读有助于背诵,而默读有助于理解。同学们所进行的化学阅读主要要求理解,对于要求记忆的内容也不要死记硬背,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二是应当按一定的程序阅读。这个程序以“粗读-细读-精读”较有效。如预习时候读课文的初读,即粗浅的阅读。其目的有三:一是对要学的教材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二是找出与新课有关的已学过的知识;三是对新课有哪些疑难问题。自己边读、边想、边分析综合。又如课堂上老师安排学生自学,需要阅读。这种阅读是在预习的基础上,在教师出示本节教学目标的情况下,是在老师指导下的深入阅读,要系统钻研教材,要做到细读以致精读。这种课堂阅读一般要注意做到“三要”:一要根据本课的重点难点,确定重点阅读的内容,使阅读具有更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二是钻研关键词语,思考和理解问题的实质。三是手脑并用,以提高思维能力和强化记忆及找出疑难和问题。
三、应当有选择的阅读。这一般用在复习中的阅读。复习阅读是建立在预习阅读和课堂阅读基础上的一种归纳、巩固性阅读。它不是前两种阅读的简单重复,而是带有一定分析和对比综合概括性质的更深层次的阅读,要紧扣课文中心和重点内容、结合课堂学习情况有选择的阅读。这种阅读可用在课后阅读、单元复习和总复习的阅读。
四、要写点阅读笔记,把所学重点内容系统梳理,或默写有关概括、原理和化学用语等,也可用图表形式表述,或动笔圈划评点等,对于熟悉课文,加深理解,强化记忆都是很有益的。
第三篇:如何学好化学
其实 我认为化学是高中最好学的一门课程平时我也只是 上课听讲 只做老师发的题的学生 也没有下功夫背过书 化学成绩一直比较好 高考化学满分
学好化学 我认为也比较简单 首先和其他学科一样你要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 比如看看关于化学方面的先进技术 过去知名化学家的小故事之类的还有 就是要上课认真听讲 因为老师会把一个化学现象解释的很清楚 这样理解了记忆会事半功倍 要多记笔记 只要是老师讲的而且是你不知道的 都要认真记下来 课后看一眼就行 这些多半都是超纲的 考试不可能考的 但是很有助于你对知识的理解
我认为化学要背的东西很少 方程式非常重要 但是方程式根本不需要背 我记忆方程式的方法是 把一节课上能涉及的方程式(一种类型写一次就行 不行就在写一个列子 一定不要写那种特别不常见的 其实 书上的例子就挺好)都写在一张纸上 然后试着理解每一个方程式 一定是理解 要理解它的反映原理 比如说 有机反应 理解了就能知道 其实就是那几个原子团发生的反应 有的时候会和它所连接的基团有关系 别的就没有什么了 无机反应 其实大部分就是离子反应 而离子反应也是很有规律可循的 大部分反应往深了理解其实就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的反应 我认为方程式最忌讳的就是死记硬背 那么多反应 怎么一个个都记下来啊?
还有 元素周期表一定要记熟练 不光是解元素规律那一章的题有用 什么这个族 那个族的题都能用的上 元素的化学规律 多半在元素周期表上能体现的出来 比如说第一主族的元素 还原性从上至下逐渐增强 而钠和水的反应 体现的就是钠的强还原性 那么第一主族的元素 从上至下 和水反应的剧烈程度就越来越剧烈 这只是一个小列子 这种东西 我们根本就不需要死记硬背 理解了元素周期表 我们就可以得出这个结论了
做推断题 就是一定要对某些特别的颜色 特别的反应现象有那种敏锐的嗅觉 一看到 就能猜到大致是谁和谁反应 还有就是要根据课本 大胆的猜一下 推断题好多物质都是猜出来的 但这种猜也要是有根据的猜 不能胡乱来 先确定一个大范围 在试探性的猜 遇到不通的地方就要往回找 看是哪一部分出现了问题 再做替换 一般你猜的东西(一定是有一定根据的猜)要是不对 也只能是一部分不对
还有就是脑子一定要把化学反应分下类 那些是课本要求的 那些是特别重要的 那些是超纲的 做、推断题的时候一般别考虑超纲的 就从你能想起来的最简单的开始 一点一点来 可能这样做 开始时会很慢 但是当你做熟练的 很多东西 看一眼就能知道那是什么了 再强调一下 那些特殊的反应颜色 和反应现象 一定要记清 做到看一眼就能知道是谁和谁的反应
计算题也好说 如果你没有好的方法解题 而当考试的时候有时间去解它的时候 不妨试试把 你认为这道题能涉及的所有反应方程式全写在草纸上 再从后往前推 就是从问题入手 看要求解 首先要知道什么量 要求这个量 要用什么已知条件 也可以试着分析 已知条件给你的意义是什么
还有 你要学好化学 一定要有个错题本(把错题标记在卷子上 没事看也行)常看看 不光要会解 而且要仔细想想 当时你做的时候为什么会错 那里你没有考虑到 等等
其实我认为 化学和物理 都是注重理解的科目 很有趣 也很好学
第四篇:中学生如何学好化学
中学生如何学好化学
一、认真听课,做好笔记。
好的笔记是教科书知识的浓缩、补充和深化,是思维过程的展现与提炼。由于化学学科知识点既多又零碎、分散,所以,课堂上除了认真听课,积极思考外,还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记下老师讲的重点、难点知识,以及思路和疑难点,便于今后复习。
二、及时复习。
复习并不仅仅是对知识的简单回顾,而是在自己的大脑中考虑新旧知识的相互联系,并进行重整,形成新的知识体系。所以,课后要及时对听课内容进行复习,做好知识的整理和归纳,这样才能使知识融会贯通,避免出现越学越乱的现象。比如学习了SO2的漂白性就跟氯水的漂白性进行比较,找出两者的不同之处。
三、学会巧记
由于要记的化学知识点比较多,如果靠死记硬背是难以记牢的,所以应学会巧记。化学上常用的记忆方法有:比较法(常用于容易混淆、相互干扰的知识。如同位素、同素异形体、同系物、同分异构体四个相似的概念,可以通过比较,使理解加深,记忆牢固。)、归纳法、歌诀记忆法、理解记忆法和实验记忆法。
四、勤练
练习是理解消化巩固课堂知识的重要途径。但练习要有针对性,不能搞题海战术,应以掌握基本方法和解题规律为目标。在解题过程中,要注意一题多解和归纳总结,这样才能达到做一题会一类的效果。如化学计算中常用的技巧法有:守恒法、关系式法、极值法、平均值法、估算法、差量法等。
五、备好“错题本”
做题的目的是培养能力、寻找自己的弱点和不足的有效途径。所以,对平时出现的错题,应做好修正并记录下来。记录时应详细分析出错的原因及正确的解题思路,不要简单写上一个答案了事。同时,要经常翻阅复习,这样就可以避免以后出现类似的错误。
六、重视化学实验
化学实验不但能培养学生观察、思维、动手等能力,还能加深对相关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所以必须重视化学实验。平时做实验,要多问几个为什么,思考如何做,为什么要这样做,还可以怎样做,从而达到“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的目的。
此外,要把化学学好,还要多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和生活问题,善于把书本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
总之,只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相信你能轻松地把化学学好。
第五篇:浅谈中学生如何学好化学
浅谈中学生如何学好化学
摘要:叶圣陶先生指出的“任何功课的最终目的是达到不需要教”因此对教师而言,在化学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在实际工作中发现,虽然初中生求知欲很强,但是学习能力却相对较弱。经过不断地摸索与实践,发现可以从七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能力,使学生真正做到会听、会读、会看、会问、会记、会做、会学。把学生领入化学学习之门,在教的过程中解决怎样学的问题。
关键词:会听、会读、会看、会问、会记、会做、会学
一、听会≠会听
这里的“听”主要指听课,听是一门艺术,只有会听课才能听懂课。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上注意听讲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讲授新课时,学生在课堂上虽然注意力很集中,看着听的很入神,但仅仅把学习的着眼点放在“听”的方面是不够的。如果仅仅是“听”,充其量是听会了,只是盲目地听,还要多动动脑筋。例如在讲空气污染时,不能让学生停留在听老师讲,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自己找出空气污染的来源,产生的后果以及相应的解决办法,这时让学生自由发挥,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环境意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因此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要注意听讲,还要勤于思考,只有积极的思考,才能使自己真正获得知识,实现由感性到理性的飞跃。
其次,在听讲过程中,不能只记住老师讲的答案,而忽视了“过程”,这种做法是“不会听课”的表现。学生不仅要记住教师给出的结论,更应该注意教师得出结论的思路与方法,这样能够拓展思路,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时,教材选用了三种不同的药品制取氧气,所以发生装置就会有所不同,又因为氧气不易溶于水且密度比空气大,所以选用了排水法和向上排空气法。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总结出实验室制气体的方法与思路。让学生学会从一般到特殊,再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事物的方法,能一分为二,又能合二为一,掌握了这种学习方法,还可以应用到其他知识的学习中。
二、读懂≠会读
这里的“读”是指阅读课本新知或者阅读考试试题。阅读不仅仅是了解书中或试题中讲的是什麽,知道字里行间的表面意义,而是通过阅读深化认知,找出其精髓,真正作到会读。
首先,在讲解新课的教学中,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去阅读教科书,并通过合作学习找出书中的精要。例如在讲解金刚石、石墨和C60时,给学生提出如下问题:①什麽是
单质?一种元素只能形成一种单质吗?举例说明,看谁找出的例子多。②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的异同点,为何有差异性?③无定形碳都有哪些物质?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列举他们的用途?这样可以减少学习的盲目性,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从而使阅读的能力大大提高。
其次,在讲解习题的教学中,要教会学生读题,以免在考试中手忙脚乱,不知所措。第一步、找出关键词,注意把题干中的已知条件、隐含条件和题目的求解弄清楚。第二步、排除和题目无关的干扰信息。第三步、反复理解推敲题意,学会从条件到问题、从问题到条件的正逆两种分析方法,明确解题过程中所涉及的知识点,最后找出问题的答案。同时还要注意题目中所设的陷阱,不能受思维定势的影响,一定要看清题目的要
1求。比如题目要求“找出不正确的”,一旦不仔细审题,没有看到“不”字,肯定出错。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要不断培养学生审题的能力,使学生真正做到“会读”。
三、看会≠会看
这里的“看”即所谓“观察”。因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前苏联著名生理学家巴莆洛夫在他的实验室墙壁上写者六个发人深思的大字:观察、观察、观察!而且很多科学正是由于敏锐的观察,才有了惊人的发现。失去对事物实际的观察,任何研究都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化学实验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和广泛的途径。但是很多中学生对化学实验往往知识看热闹,觉得好玩而已。他们不会观察实验,认为看到老师说的现象就可以了,就会了。不会利用化学实验的操作过程和现象来获取知识。要学会观察,首先,观察要分清层次,先是反应前、反应中、再是反应后。其次,观察要全面,不能以偏概全,注意细微之处。例如,在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在瓶底装少量水,铁丝上还缠上一根火柴,要学生找出这样做的目的。最后,观察时要实事求是,不要想当然。让学生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例如,在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时,实验结果并不能得到预期的结果,进入集气瓶的水没有到瓶体积的1/5,这时教师就应引导学生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而不是不去深究。良好的观察能力是一个优秀学生必须具备的素质。因此看会了,并不等于会看了,要真正学会“观察”、学会“看”。
四、多问≠会问
这里的“问”是指学生在学习中主动提出问题,但是问题多,并不等于会问。做学问,要既学又问,问是学习的一把钥匙。学习中提不出问题是学习中最大的问题。大多数学生仅仅是问:老师,这道题怎麽做?只有真正学会问问题,才能开启智慧的大门。首先,教师从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了解他学习的深浅,来采取相应的教学 策略。学生发现了问题是好事,而抓住隐藏的问题才是学习深化的表现。知惑才能解惑,学习和研究就是困惑和解惑的过程。善于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重要一步。重要的问题要抓住不放,要层层剥笋,步步紧逼,一直追到核心问题。把核心问题解决了,才能收到豁然贯通的效果。
其次,不要认为只能向别人提问,更重要的是要多问问自己。这样更有针对性,有利于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老师要格外注意启发学生,引导学生思考,为学生留出思考的空间。这样学生在学习时才会更勤于思考,善于思考,为自己开辟思考的空间。
五、记住≠会记
这里的“记”即“记忆”,跟数学、物理学科相比较,“记忆”对化学显得尤为重要,它是学好化学的最基本的方法。
首先、化学知识非常琐碎,且有着本身独特的“语言系统”——化学用语。如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对于这些内容大多数都需要记忆,这是化学入门的首要任务。对于现在的九年级学生而言,学习化学刚刚入门儿,有很多学生在背化学方程式时,就当作英文单词那样记,虽然他能够写对化学方程式,却违背了学习化学的原则,即所谓“记住了,但并不等于会记”。
其次、另外,一些物质的性质、制取、用途等也必须记忆才能掌握它们的变化规律。怎样去记忆呢?决不能死记硬背。教师不妨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内容,找出不同的记忆方法。例如在学习化合价与化学式时,引用“一排顺序二标价,绝对价数来交叉,偶然角数要约简,写好式子要检查”,这样编成顺口溜,学生在学起来就显得轻松的多。
另外、在记忆一些化学实验现象时,也不妨采用一些诙谐幽默的语言,减轻学生的负担。例如氢气或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时,黑色粉末变成红色固体,教师可以让学生记成“包公变关公”这样很形象又幽默。很多记忆方法,一方面教师可以尽量的去创新,帮助学生解决记忆的难题,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和技巧,让学生真正做到“会记”。
六、做对≠会做
这里的“做”主要是指做化学习题。学生通过做题能巩固所学的知识,加深对概念、规律的理解和深化,做题的过程是学生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再提高的过程。学生在做题时,往往仅满足于最后结果是否正确,根本不去追究更深一层的理解,这样的学生还为数不少。充其量只能说是“做对了”或“蒙对了”,并不能真正理解。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注意纠正学生的这种错误做法,要更重视“过程”,这样才能培养他们“会做题”的能力。
首先、要注重不同的题型的归纳总结,把握知识的内在规律,掌握了规律就能驾驭知识、迁移知识。例如现在中考经常考察信息给予题,这类习题往往起点高,落点低。题目中的提供的是完全陌生的信息,但是会落实到学过的某一知识点上。通过仔细分析题目所给信息,分析它要考察的知识点,最后找出答案。对于其他类型题,同样也能找出解题的方法与技巧。
其次、要注重积累经验,包括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经验。成功的经验可以不断发扬。失败的经验要记录下来。尤其是在平时练习和考试中做错的题,特别是不会的题进行积累,隔一段时间再重新做一遍,这样针对性强,可以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七、学会≠会学
这里的“学”是指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会”仅仅是表面意义上的明白、知道。但“会学”是学生真正做到理解、掌握并且能够创新。学生要具有独立地探索新知识的能力,这是教育的最终目标之一,也是学生是否能够做到终身学习的保障。
首先,要迅速接受新知识,结合新知识迅速调用已有知识,并把二者结合起来,形成新的知识体系,并在使用时能做到灵活运用。例如,学习了氧气的相关知识后,在学习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时,结合学过的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实际的生活经验,从颜色、状态、密度、溶解性等方面自然就学会了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其次,在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把知识向前推进一步,向更广、更深、更精、更神的方向迈出一步,这就是创新。它贯穿于整个听、读、看、问、记、做各个方面中,是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例如掌握了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不妨将高中要学的乙炔、氯气等陌生气体的制取引入初中的课堂,让学生找出相应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
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我们成年人也在不断学习新知识、新事物。同样学生只有“会学”,才能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到底教会学生什麽呢?是教学生知识重要还是教学生能力与方法重要?学生生源在不断的地变化,教材的内容在不断地更新,课程改革在不断地深入,时代要求每一个人都应具有快速更新知识的能力。我国古语“供人以鱼,只解一餐;教人以渔,终身受用”因此我们教师要适应时代的要求,在教学中要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和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都能成长为时代需要的人才。“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孙长春新《课标》的实施与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中学化学2007-7
2、赵志江谈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中学化学教与学2007-6
3、唐建华化学实验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中小学教材教学2001-3
4、苏维礼新课程理念下创设“问题情境”的途径中学化学2007-11-22
5、刘元知化学教学系统论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6、王 磊。科学学习与教育心理学基础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