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市事业单位改革工作的调研报告

时间:2019-05-14 08:16: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我市事业单位改革工作的调研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我市事业单位改革工作的调研报告》。

第一篇:关于我市事业单位改革工作的调研报告

关于我市事业单位改革工作的调研报告

我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自2000年下半年启动以来,经过三年试点先行、三年全面推进,普遍实行了以人员聘用制为主要内容的新型人事管理制度。我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进展顺利,有的工作还走在了全省的前列,但规范管理、创新机制的任务还很重,必须继续努力,把改革不断推向深入。

一、我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总体情况

到去年底,我市事业单位以人员聘用制为重点的人事制度改革任务已经基本完成,全市已实行聘用制管理的事业单位1684个,共45521人,分别占拟改革数的91.1%和90.1%。事业单位补员公招制度、岗位管理制度、职员聘用制度、合同鉴证制度、社会保险制度逐步建立,各项配套改革全面推进,未聘人员得到妥善分流安置,初步形成人员能进能出、岗位能上能下、待遇能升能降的新型人事管理机制,为人才开发和事业发展注入了生机与活力。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前期基础工作扎实,思想组织准备充分

一是试点探索,积累经验。市人事局分别于2000年下半年和2002年在绵竹市和卫生系统的事业单位进行了人员聘用制试点,对改革的步骤、方法、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为全面推进改革提供了经验。

二是健全机构,形成合力。2002年11月,我市成立了事业单位改革领导小组,各县(市、区)、各行业主管部门及事业单位也先后成立了改革领导小组,建立了 “党委、政府统一领导,领导小组牵头协调,组织和人事部门宏观指导,主管部门各负其责,有关部门积极配合”的组织领导分工制度,形成了统一领导、各部门配合协调的工作格局。

三是制定方案,完善措施。2003年6月,市委、市政府出台了《XX市推行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总体方案》,对改革进行了总体部署。有关部门相继制定出台了15个配套文件,对各个环节的工作进行了规范,明确了具体政策,使改革有了较强的操作性。

四是宣传发动,营造氛围。2003年7月底,我市召开了全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动员部署大会,各级各部门也层层召开部署动员大会、学习会、座谈会等,广泛进行宣传学习,形成了浓厚的改革氛围。

(二)着力突破重点难点,推进改革健康发展

一是建立岗位管理制度,实行“双聘合一”。坚持人事聘用与岗位聘用相统一的改革思路,专门出台有关办法,按照以编定岗、以事设岗的原则,规定各类岗位的结构比例和层级比例。目前,市本级和绵竹、什邡、中江的事业单位已设置各类岗位32104个,其中领导岗位1176个,一般管理岗位4302个,专业技术岗位 23469个,工勤岗位3157个。

二是规范人员聘用制度,推行竞争上岗。我市出台了事业单位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分开办法,取消了专业技术职称评审指标控制和专业技术职务终身制。率先实行职员聘用制,取消了事业单位管理人员与公务员职务相对应的职务设置,建立职员岗位等级序列,实行结构比例控制。出台了事业单位竞争上岗办法,规定在聘用工作中,打破身份界限,实行竞争上岗,择优聘用;坚持民主公开原则,推行“阳光操作”,按照规定程序进行;定岗后一律签订制式的聘用合同书,按照岗位确定工资待遇。

三是实行公开招聘制度,面向社会选拔人才。对新进人员实行公开招考聘用制度,是我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较早实行的一项举措。2002年初,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联合下发通知,明确从当年4月1日起事业单位新进人员和机关新进后勤服务人员实行公开招考和聘用制度。之后又制定公开招聘的实施办法,使这项工作进入规范化轨道。四年来,全市事业单位1546名新进人员实行了面向社会公开招考、择优聘用。

四是立足内部消化,妥善分流未聘人员。未聘人员分流安置工作是改革的难点。我们制定了事业单位未聘人员分流安置办法,坚持以单位内部消化为主的原则,严禁任何单位以改革为由,把未聘人员随意推向社会;严格把握政策界限,落实多种分流途径,切实保护未聘人员的合法权益,4679名分流人员均得到了妥善安置。

(三)配套改革同步展开,确保改革顺利进行

一是开展“四定”工作,取消行政级别。针对部分事业单位职能不明、编制管理不规范的情况,编制部门根据人事制度改革的需要,先行对全市拟改革事业单位的工作职责、领导职数、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结构进行了重新核定。同时,彻底改变用管理党政机关机构编制的办法管理事业单位,取消了事业单位的行政级别,根据事业单位的职能和规模,明确了领导岗位的职员等级。“四定”工作为岗位设置和人员分类管理提供了基本依据,增强了事业单位的市场主体意识。

二是推进领导人员竞聘上岗,实现全员聘用。事业单位领导人员是否纳入聘用制改革的范围,是普通工作人员在改革一开始就关心和关注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是顺利推进改革的关键。我市出台了《XX市事业单位领导人员聘任制管理办法(试行)》,明确了所有改革单位的领导人员可采取直接聘任、公开选聘或竞争聘任的方式确定人选,按管理权限批准后,由行政主管部门与其签订聘任合同;聘任期满后不能续聘的,待遇按新岗位确定。从而消除了长期以来领导人员职务能上不能下、待遇能升不能降的弊端,特别是公开竞聘领导岗位,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三是探索分配制度改革,建立激励机制。我市出台了《XX市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指导意见》,提出了分配制度改革的原则和方法。部分单位结合聘用制改革进行了分配制度改革试点,着力突破传统的工资管理模式,试行搞活活工资及奖金、工资总额包干或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技术要素参与分配等自主灵活、形式多样的分配办法,有效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人员聘用制改革的效果。

四是建立社会保障体系,解除职工后顾之忧。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建立事业单位聘用制人员社会保险制度的意见》,确定从2004年1月1日起,凡纳入实行聘用制范围的事业单位,实行全员社会保险。随后,我市又进一步完善了事业单位人员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和公积金制度,建立了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到去年底,全市已办理社会保险的事业单位职工达39988人。

尽管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涉及面广、情况复杂、难度很大,但我们积极稳妥地开展工作,使改革比较顺利地为职工所接受,为社会所认可,也得到了上级的充分肯定。省人事厅于2003年10月在我市召开了片区现场会推广我市做法,2004年12月召开的全省人事工作会议交流了我市经验,《中国人事报》报道了我市试行职员聘用制度的做法。

二、深化我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对策建议

按照国家关于事业单位实行人员聘用制管理“三年入轨、两年规范”的要求,今后两年,是我市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继续规范完善、人事制度改革深入发展的重要阶段。我们将围绕“确保全员入轨,规范运行机制,深化配套改革,完善宏观管理,初步实现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这一目标展开,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抓紧入轨扫尾工作,健全全员聘用制度

1、尚未实行聘用制改革的事业单位,必须限期完成入轨工作。申请参照执行公务员制度的事业单位,未获批准的,应立即进行改革;拟改制的事业单位,在近期内不能实施的,应先进行改革;由于其他原因未改革的事业单位,应限期完成入轨工作;新成立或从企业接受的事业单位,应直接实行聘用制管理。对不按要求完成改革任务的单位,组织人事部门除继续按照市委、市政府规定停办有关人事手续外,还应提请党委、政府督察部门予以督察,追究有关领导责任。

2、所有实行人员聘用制的事业单位,必须全员签订聘用合同。事业单位聘用的主要领导人员,应根据市委有关规定,由行政主管部门主要负责人与其签订聘用合同;聘用的其他人员,一律由单位法定代表人与其签订聘用合同;对应签订而不签订聘用合同的原固定制人员,应按待聘人员管理,并按规定降低其工资待遇。对不按规定办理的,人事部门应不予核定或调整工资。

3、机关使用事业编制的工勤岗位,应纳入聘用制管理。在机关工勤岗位实行聘用制管理,有利于统一人事管理制度,是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我市在2002年3月就出台文件,规定新参加工作或通过公开招聘的机关工勤人员,一律实行聘用制管理。在这次乡镇机构改革中,乡镇机关工勤人员也都全部实行聘用制管理。因此,市、县机关原有固定制工勤人员,应在时机成熟后实行聘用制管理。

(二)规范岗位管理办法,健全岗位聘用机制

1、坚持岗位设置的科学性和权威性,严格按照岗位数额和规定聘用人员。深入研究不同类型事业单位的职能需要和业务特点,制定符合实际的各类岗位结构和等级层次结构比例办法,逐步实现岗位设置科学化。对已经批准的岗位设置方案,必须严格执行,不能擅自设岗,不能把不符合岗位条件的人员聘用上岗。如因编制调整、职能变化等原因需要调整单位岗位设置方案,必须按规定办理批准手续。

2、坚持竞争上岗为主的聘用方式,严格按照规定程序办理岗位聘用手续。事业单位岗位出现空缺,或聘用合同期满进行岗位调整,原则上应组织竞争上岗,择优聘用。采取双向选择办法确定上岗人选的,应按照规定进行民意测验,满意率达不到60%的不得上岗。所有上岗人选必须进行任前公示,并按照管理权限批准备案后,方可公布聘用名单,签订聘用合同,不允许先聘用后报批。

3、坚持评聘分开、强化聘任的改革思路,健全能上能下的岗位聘用机制。在取消管理人员行政级别、实行职员聘用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职员等级资格制度,推行事业单位领导人员任期制、职业化和管理人员资格制、专业化;按照评聘分开的规定,健全专业技术人员能上能下、竞争上岗的聘用制度,健全工人技术等级评聘制度,择优聘用上岗人员。

4、坚持按岗定酬、薪随岗变的原则,实现人员工资待遇能升能降正常化。严格执行工作人员岗位调整或等级变化后重新确定工资待遇的政策规定,切实发挥工资待遇调动工作人员积极性的重要作用。首次实行聘用制管理时,部分高职低聘人员按规定保留三年原职务等级工资待遇,三年期满后,符合国家和省有关规定的,可以继续保留;不符合规定的,必须按实际聘用岗位重新确定工资待遇。

(三)完善聘用合同规定,健全聘期管理机制

1、建立聘期目标责任制,把岗位职责内容具体化。实行目标管理,是确保工作人员履行聘用合同的有效手段。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和中层以上领导人员应根据上级赋予的任务及岗位职责要求,制定聘期工作目标和年度分解指标,一般工作人员应逐年制定工作目标,并按照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明确相应职权范围、待遇兑现和责任追究办法,报上级批准后,作为聘期和年度开展工作的基本依据,并作为聘期和年度考核中实绩考核的衡量标准。

2、完善考核奖惩实施办法,建立强有力的监督机制。考核与奖惩,是督促聘期目标责任落实的主要措施。事业单位应遵循客观公正、民主公开、注重实绩的原则,制定适合本单位特点的工作人员考核实施细则,具体分解责任目标内容,量化细化考核指标,并采取操作性强的考核方式,保证考核制度落到实处。同时,制定与考核相配套的奖惩措施,把考核结果与评选先进、奖金分配以及合同续聘、解聘等切身利益挂钩,真正体现奖勤罚懒、奖优罚劣。

3、规范聘用合同管理,维护聘用合同合法性、权威性。聘用合同是聘用单位与受聘人员建立人事关系、明确双方权利、义务的依据。应充分认识聘用合同的法定地位作用,进一步规范聘用合同的管理办法。聘用单位和受聘人员应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及时办理合同签订、变更、续签、终止和解除手续;要本着依法办事、平等协商的精神确定附加条款、妥善处理履行合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四)巩固配套改革成果,推进改革不断深入

1、深化内部收入分配改革,逐步建立分配激励机制。分配制度改革,是人事制度改革中涉及职工切身利益最直接的部分。下一步,国家将在改革公务员工资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的同时,改革和完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应认真总结近几年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试点的经验,做好全面改革的准备。目前,根据国家人事部的意见,按照分类指导的要求,把事业单位的内部分配搞活。

2、改进现有用人模式,探索灵活用人机制。现行的编制管理、固定用人的办法,对于控制事业单位规模和财政负担,是必要的;但它又不能很好地适应一些事业单位业务发展和引进人才的需要,有的单位采取聘用临时人员的办法来缓解矛盾,由于管理不规范而产生新问题。因此,有必要考虑改变单一的固定用人模式,探索灵活用人的新办法。比如,对机关事业单位工勤岗位和部分事业单位的一般岗位,可以试行新进人员不占编制、实行社会化管理;可以进一步完善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兼职管理办法,鼓励“人才共有、智力共享”,促进人才资源的科学化配置。

3、健全人事代理制度,推进人员管理社会化。在事业单位实行人事代理制度,有利于及时、规范、有效地办理人事手续,保护职工的合法权益;有利于减少事业单位管理人员,降低人事工作成本;在用人制度改革后,人事代理又是对分流人员和编外工作人员进行社会化管理的基本形式。目前,应根据事业单位的特点,规范事业单位人事代理办法。人才交流服务机构,应创新服务手段,提高服务质量,努力当好事业单位的“编外人事处”。

4、完善宏观调控办法,构建新型人事管理模式。人事部门应当按照依法管理的原则,研究完善实行人员聘用制后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特点,健全人员计划、岗位结构比例、工资收入分配等方面的宏观调控机制;研究完善在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中依法办事的程序,保障事业单位在政策法规规定的范围内行使用人自主权;研究完善人事制度落实情况的检查措施,保障事业单位职工参与民主管理和监督的权利;继续加强人事争议仲裁工作的制度和机构建设,及时办理人事争议案件,依法维护用人单位和职工双方的合法权益。

第二篇:我市事业单位改革情况调研材料

2000年,为了完成**省交给**市的试点任务,**市在全省率先启动了事业单位的分类改革,当时的改革力度很大,改革成果也得到了各级领导和组织的高度认可。但是正如一切新生事物一样,改革既不可能无懈可击,也不可能一捶定音。目前,在转体和撤消的事业单位中,多数单位已经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企业化运行,但有少部分至今还没有走出缓冲地带。

为此,**市编办沿着改革的脚步,进行了跟踪调研。

一、事业单位的蜕变

在2000年改革的主体战役中,**市共精简事业机构155个,其中转体56个,撤消40个,合并59个。转体和撤消单位共分流人员1855人,其中转体单位1409人。

1、改革预期的理想模式

改革初期的总目标是使部分单位退出事业范畴。基本程序是:第一步实现政、事、企三分开。剥离延伸到事业单位的行政管理职能,归并到相应的行政机关;将纯公益性职能和生产经营性业务分开,把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机构和人员推向市场。其转体改制的实质就是实现“一个置换、两个解除”,即通过量化部分国有资产置换事业单位干部职工身份,解除事业单位对政府的依附,解除干部职工对事业单位的依附。在改制的具体形式上实行“五脱钩”:改革单位与行政或其他类似职能脱钩;与主管部门经费拨付关系脱钩;与行政或事业编制脱钩;与主管部门人员调配权脱钩;与单位名称脱钩。

可以说,改革的预期目标,是要打造一个理想的政、事、企职能明晰的社会共同体。

2、改革政策的运行轨迹

历经改革洗礼后的**市转体事业单位,在沿着理想化的模式运行的过程中,多数的单位和主流的人群逐渐步入了正常的轨道,可是部分单位出现了不适症状。为此,根据上级党委政府以及相关部门新出台的政策,结合**市改革发展的实际情况,2001年以来,该市常委会议曾三次就相关深化改革的议题进行研究。市编办对相关的常委会议精神进行了搜索和解读:

2001年的研究意见:第一条“原事业单位转体为非企业后,由民政部门请示上级后,先进行登记,确定其法人资格”。从当时决策的意图来看,似乎要为转体的非企业单位寻求一个中间地带,使其在办理法人登记时,既不归属于事业,也不归属于企业。其中“民营事业单位(医院、学校)暂仍由事业单位法人登记办进行登记”。这条应该是为规避企业法人登记、年检费用过高的问题所定。但从登记受理的工作主体服务对象的范围来看,仍然保持着事业单位的标志;第二条,“转体重组为企业和非企业单位的原有人员和新进人员在上级没有明确规定前,由劳动部门办理相关手续,如上级有新文件明确规定,则按上级规定办理”。这条意见相当于重申了转体单位人员的企业员工身份。同时,也为上级政策预留了一定的推行空间。

2002年研究的意见:“要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对事业单位的改革,要按照中央的精神,结合**市的实际,对改革予以规范、修补和深化。对极少部分改革方案,经过运行后发现明显与上级政策不符或不切合实际的,可作适当修补、完善”,这条意见是基于改革可能存在的不完备性、上级政策的不契合而作出的决策调整;“对改革没有真正到位的,要进一步深化,特别是要把单位内部的机制真正转换到位”。“对于改革事业单位的性质和人员身份问题规定:凡是方案确定撤消的单位,维持撤消的决定。凡是已经实施转体、并确能进入市场运作的,按市场机制转为企业”。这条意见是要保持改革的主流和方向,进一步深化改革,该脱钩的彻底脱钩。“凡是担负有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转为企业的,给予5年的过度期,在过度期内,实行企业运作、事业待遇的双重性质管理”。这条意见设定了部分转体单位的过度期,但没有明确期满后的处理办法,也没有列出实施双重管理单位的清单,且可操作性不强。在财政投入的问题上规定:“凡是按照事业单位管理的,财政拨款按照2001年的标准不变。凡是负有公益性管理职能的事业转体企业,财政给予一定的专项补贴”;对转体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规定:“对保留事业性质的单位和事业性质企业化管理的单位,按原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办法管理”。这几条意见实际上仍然承认了政府和单位、单位和个人之间的经费拨付、编制管理、身份管理的联系。“对转为企业的单位人事管理由原主管部门加强监管”,这实际上也没有解除转体单位员工和部门的依附关系。

2005年研究的意见:“2000年事业单位改革时转体了的并担负有行政职能的单位,维持现状,继续保留事业性质、企业化运作,其员工按照‘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原则管理,保留原有身份待遇不变,待上级出台事业单位改革的规范性文件后再按上级文件要求办理”。我们理解,这次研究的意见是等待上级政策,相关转体事业单位仍然按照原有轨迹运行。

从常委会议为调整、深化和完善改革出台的一系列政策不难看出,虽然在前进的路上显得有

点步履蹒跚,但是沿着改革的终极目标的步伐始终没有改变。到2005年,已经形成了一个较为科学的关于事业单位改革的思想体系,其具体的方略概括起来就是三条:

第一:“对于极少部分方案,经过运行后发现明显与上级政策不符或不切合实际的,可作适当修补、完善”;

第二:“凡是方案确定撤消的单位,维持撤消的决定。凡是已

经实施转体、并确能进入市场运作的,按市场机制转为企业”;

第三:“转体了的并担负有行政职能的单位,维持现状,继续保留事业性质、企业化运作,其员工按照‘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原则管理,保留原有身份待遇不变,待上级出台事业单位改革的规范性文件后再按上级文件要求办理”。

3、改革政策运行的现状

按照上述系列配套政策运行的结果,目前**市市56个转体事业单位已经较为明显地分化为4种类型。

1、转体后按上级政策要求已重新设立的机构11家:7个乡镇4个街道劳动保障服务站。

2、转体改制后不再要求实行事业单位法人年检,并比较成功转型为企业化运行的单位18家,包括中介机构2家:**正律师所、鼎鸣律师所;其它机构16家:建筑设计院、有线电视台、广播服务公司、民政社区服务中心、殡仪馆、红旗影剧院、电影公司、农机化学校、种子公司、兰苑宾馆、物质行业办、总工会职工学校、商业幼儿园、机关幼儿园、血防站、保河堤血防站。

3、转体后身份置换、债务清偿不到位的单位10家:9个乡镇文化广播电视站、商业职工医院。

4、政企、政事、事企分离不彻底的单位17家:⑴建设:市政管理处、园林管理处;⑵城管:环卫管理处;⑶房管:房管所、房产经营公司、房产交易所;⑷卫生:妇幼保健院、中医院、汪家桥卫生院、南区医院、第二人民医院、6个乡镇卫生院。

二、改革运行中的阻滞因素

**市市改革的航船在苍茫的大海中孤独地行使了8年,承载了其它地区难以体会的重负。上述56家单位中,矛盾集中在第4类的17家单位内,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现行政策欠契合 主要集中在卫生行列单位中:①关于设立中医医疗机构。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中医药发展的决定》(湘发[2007]5号)规定:要加强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县级以上政府要根据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制定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加快中医医疗机构、综合医院中医科、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医服务项目建设,形成分工合理、功能明确、层次清晰的城乡中医服务体系。到2010年,各市州、县市原则上要办好1所能够承担本区域中医基本医疗任务、代表区域中医医疗水平的中医医疗机构。②关于妇幼保健机构。2007年1月,国家卫生部颁布的《妇幼保健机构管理办法》规定:各级富有保健机构是由政府举办,不以营利为目的,具有公共卫生性质的公益性事业单位,是为妇女儿童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的专业机构。③关于乡镇卫生院机构。根据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乡镇卫生院建设与管理的通知》要求:乡镇卫生院是国家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卫生服务网络的重点,应由政府举办。上级新近出台的这些政策,已经明确地界定了相关单位的事业性质。

2、外界环境无互动

**市市部分事业单位改革难以割断与政府的联系,涉稳难度大,主要还难在改革不能引起其它地区的呼应。在其它地区事业单位改革长时间无法启动的氛围下,转体事业单位的员工不可避免地存在一种攀比和从众心理。而且从法的角度来看,只针对一个地区实行的特殊政策,有悖人人生而平等的法理。由于这种心理上的不平衡,造成了群体思想的不稳定。其中矛盾突出,集访频繁的单位主要存在于建设系统的市政、园林和城管的环卫等,涉及346人。从其它省、市、县的情况来看,虽然各地事业单位的建制、设置不尽相同,但是一个总的大气候是基本上没有涉及到实质性的改革,没有触及到大的群体利益的调整。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喊了十多年,但据了解,目前多数都没有这方面的打算,个别地方虽然拿出了方案,也没有真正准备实施的意图,而相关政策具体何时出台也似乎遥遥无期。上级反复要求改革不能走回头路,但是回头路的概念如何定义,深层的内涵是什么,处在改革风口浪尖的搏击究竟能够抗衡多久等等这些问题的答案对于**市来说都还比较模糊。

3、政企牵扯难割断

第一、政事之间的尴尬。改革初期,按照理想化的模式,将市政、园林承担的行政管理职能剥离,成立了公用事业管理处,当时定编15人。实际上,这些人现在都分布在建设系统的各个下属事业单位,公用事业管理处只不过是个空架子,其管理职能也仍然分散在各个事业单位。因此,从现在运作的情况来看,市政园林仍然承担着部分城市公用事业服务和管理的职能。

第二、政企二者的牵连。体现在:一是原主管部门对于转体单位行政管理的触角仍然没有收回。如建设、房管、城管、卫生等部门,对于转体单位法人代表仍行使着任免权,有的甚至保持着对一般工作人员的人事调配权。二是政府预算的公用经费仍然按照原渠道拨付,有的部门还把转体单位的财务统一收归到了局里。三是承担政府指令性建设工程任务,无法真正按照平等互惠的原则进行按时结算。据了解,目前应由政府买单的城市建设和维护费用欠款累计达到1700万元,其中欠市政1100万元、园林600万元。四是政府职能部门对于这些单位仍然维持改革前的模式进行管理,如财政、劳动保障、人事、统计、物价等部门,都将上述单位纳入事业范畴进行管理。五是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理想模式无法实现。按照一般理解,老人老办法就意味着以前事业单位的人在工资跳级、社会保险、基本福利等一应俱全的事业人员待遇都要如期跟上。新人新办法就是新进入单位的人员工资不套改、养老保险按照企业人员标准缴纳。如此一来,存在的问题是:新人往往都是年轻、有专长的人,老人往往是年龄偏大、技术老化、体力衰退的人员。但就福利待遇而言,仅养老保险一项,企业人员与事业身份人员的待遇就有近300元的差距。这就形成了在一个单位内两种身份的人干事多的、会干事的人待遇反而低的局面。反之如果将新进人员待遇提得过高,原有人员情绪不稳定,转体单位也难以担此经济重负。长此以往,转体单位人员必然后续无继,职能必然萎缩、发展必然衰减。

第三、事企难分的共生关系。在一些承担无偿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和经营性质的部分剥离的时候,一方面会造成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增加财政的投入。如妇幼保健机构和诊疗机构如果彻底分开,一方面需要增添检测设备投入100多万元。另一方面,保健机构的人员工资福利来源都成问题。只有二者结合,才能相互补欠,保健和诊疗成了一种共生的关系。

三、进一步分类完善改革的几点建议

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也没有回头路可走。我们无意否定历史的功绩,但亦无法回避现实的矛盾。因此,要用发展的观点去分析问题、利用矛盾运动的规律去解决前进中的难题。根据国家宏观政策的发展、上级关于改革的指示、市常委会专题研究的精神、周边的环境和改革运行的现状,提出如下的工作方针:“坚持方向、分类推进、适度缓冲、待势而定”。即:根据上级的指示,坚持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方向不动摇;根据市常委会议精神,将条件成熟,可以推向市场化运作的单位彻底转体成为企业;对于暂时不能完全剥离行政管理职能的单位以及承担部分公益职能或具有准公益职能的单位,继续执行05年常委会议的决定,即保留事业性质,企业管理,其人员继续执行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的政策;在上级全面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精神出台之前,相关单位设置与上级专项政策不相符合的,执行上级政策。对于没有涉及的单位,待综合改革精神下达后全面改革到位。具体对于56家单位分类完善和推进改革的意见如下。

1、对于完全丧失公益职能的事业单位实行彻底转体为企业。对于1、2、3类中的39家单位明确转体为企业化运作。对于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职能确实无法延伸到达的领域,转体单位又有能力承办的事业,可以实行政府采购的办法,购买其公共服务。同时明确政府的职能部门(财政、人事、劳动、统计、物价等)彻底将其清除出事业单位管理的范畴。

2、对于上级政策明文规定需要加强的单位,明确性质界定职能。市中医院、乡镇卫生院汪家桥卫生院、南区医院等10个单位作为事业单位进行管理。如果财力允许,经费应该财政全额拨款。目前中医院共有280人,建议继续采取事业经费切块纳入财政预算,乡镇卫生院则参照其它事业站所标准,按照人头拨给相应经费的办法,目前人员规模约200人。

3、对部分行政管理职能暂时无法剥离、承担政府部分指令性公益服务职能且财政预算无法完全割断联系的单位,参照事业单位进行管理。包括市政、园林、环卫等3家,认可其单位和人员的事业性质。经费拨付维持原渠道不变。同时,对于部分政企不分的单位,如房管所、房地产交易所、房地产综合经营公司等3家单位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剥离其行政管理职能。

4、对于纯公益事业性质与企业切块划拨短时期内无法分割的单位暂时维持现状。主要涉及妇幼保健院1家。

第三篇:关于我市农村宅基地置换改革工作的调研报告

关于我市农村宅基地置换改革工作的调研报告

根据常委会工作安排,从9月下旬开始,由常委会***副主任带队,农经工委同志参加的调研组,对我市农村宅基地置换改革工作进行了深入调研。调研组分别在市农办、建设局、国土局及***等部门和乡镇进行了调研、座谈,听取了相关情况汇报,全面了解了宅基地置换改革状况。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对我市农村宅基地置换改革工作的基本评价

近年来,我市坚持把农村住房改造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和促进惠民利民的一件大事好事来抓,通过农村宅基地置换、城中村改造、困难群众住房救助、高山移民、地质灾害治理等多种形式,切实解决农民住房问题,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为深入推进农村住房改造建设,今年以来,我市积极稳妥地推行农村宅基地置换改革试点工作,创新实施了“1+4+X”模式,是农村宅基地置换改革的重大破题之举。

综合调研的情况来看,我们认为这次农村宅基地置换改革试点工作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科学定位,目标明确。这次农村宅基地置换改革坚持以城乡统筹的理念,以“政府可承受、农民可接受、发展可持续”为原则,按照试点先行、有序推进的原则,争取通过3—5年努力,吸引1万户以上农民入住,形成**个人口集聚、交通便捷、设施配套、1

环境优美、居住舒适、功能齐全、管理民主的农民集中居住区。改革方案明确提出了“五个新”的目标任务,并始终把增加农民创业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拓展农民增收新渠道等摆在重要位置,落实在整个宅基地置换改革的全过程。调研中,我们普遍感受到老百姓对这次宅基地置换改革相当欢迎,认为“党的政策对我们老百姓真当好哉!”,如**镇**村高山移民后,现在生活水平比在平原农民还要好,原来只靠山里的农林收入,现在可以外出打工,农林收入已作为副业了,家庭收入增加不少,真正体现了“德政工程”、“民生工程”。

二是因地制宜,梯度推进。这次改革抓住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契机,按照城乡一体化要求,综合考虑地理位置、人口分布、产业基础等因素,对现有中心村布局进行适度调整,科学编制全市新一轮村庄规划和农民集中居住区布局规划。此举将加快农村住宅和人口向城区、中心镇、中心村集聚,切实推进农民市民化、农村社区化、城乡一体化进程。围绕城市吸纳型、集镇发展型、中心集聚型、特色保留型等类型,从城到乡镇到村进行梯度置换,满足各种层次农民的实际需求,推进农村宅基地置换改革。今年启动了*个“1+4+X”不同类型的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其中一个城市吸纳型集中居住区建设项目已于8月18日破土动建,目前已完成了场外配套工程和规划评审,预计到2013年交付使用,可吸纳***户农户入住。四个集镇发展型农民集中居住区,结合中心镇培育建设分别为自我改造型*个、集镇拓展型*个,预计改造吸引**户左右农户入住。四个中心集聚型和一个特色保存型集中居住区,结合中心村培育建设工程,计划可集聚约**户农户。

三是政策激励,保障有力。强化政策激励,对乡镇按集中居住区置换入住农户数予以一定奖励,用于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和补充经费不足;原有宅基地复垦后,**%的复垦指标奖励乡镇。对行政村允许实行集中居住区有偿择位,收益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对项目所在村,按入住农户数予以一定奖励,涉及配套基础设施拆迁的,再予奖励。对入住农户给予一定奖励和折旧补偿,整村联户的适当提高奖励和补偿额度,三年后房屋可以上市交易,并免缴土地出让金等,充分调动乡镇街道、村级组织、农民群众三者的积极性。与此同时,市财政三年内每年安排**万元资金,专项用于支持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探索建立融资平台,市财政给予1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的贴息补助;鼓励有实力、信誉好的企业集团通过“BT”模式投资建设农民集中居住区;优先保障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用地,以国有行政划拨方式,保障公寓形式集中居住区建设用地;结合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保障“X”模式集中居住区建设用地等等,为顺利推进农村宅基地置换改革提供了较为扎实的要素保障。

四是强化领导,合力推进。对这次农村宅基地置换改革工作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由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16个部门、单位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切实加强了这项工作的牵头抓总、组织协调、工作指导、督查考核。各乡镇、街道也相应成立了领导小组,明确工作职责,落实责任人员。为进一步落实工作责任,该项工作还列入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市政府建立专题会议会商机制,协调解决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采取每月两次通报的形式进行督查,确保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用地需求和项目顺利推进。全市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采用项目化、精细化管理办法,建立了每月上报制,及时通报项目进展情况。市内各主要新闻媒体,加强政策宣传,提高广大群众对农民集中居住区的认同感和参与度,切实营造了良好的工作氛围。

二、我市农村宅基地转换改革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从面上推进的情况来看,我市农村宅基地置换改革工作力度大、办法多、进度快、态势好,得到省市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市钱建民市长来虞调研时要求**在探索农村住房改造建设上继续走在前列,为**全市创造更多更好的经验。但是现实中也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

1、思想认识有待提高。调研中我们普遍感受到,从市级层面来看,对这次农村宅基地置换改革思想统一,目标明确,措施有力,推进有序。但是在乡镇和村一级中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认识的误区,集中体现在以下三对关系的处理上:一是财政增收和农民增收的关系。认为用于宅基地置换所需土地如果用于经营性开发的话,乡镇财政收入将是置换后市里奖励资金的近*倍,而忽视了农民财产性收入的增加。二是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只看到当前乡镇财力收益不大,而没有看到随着集镇发展型、中心集聚型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城镇人口的快速集聚,将有力提升人气、商气,必将极大地推进中心镇、中心村建设进程。三是用好政策与破除障碍的关系。从现有省、市各级出台的政策来看,优惠不可谓不多、力度不可谓不大,镇村两级如何抓住当前有利时机,最大限度地用足用好现有政策,切实消除瞻前顾后、畏首畏尾的思想顾虑显得尤为突出。

2、要素保障还需加强。一是土地指标制约。从面上情况来看,2010年全市**亩建设用地指标已基本用完,而要向上争取指标又有

第四篇:事业单位工作改革

人社部:事业单位改革待遇不降

无需提前退休

2011年01月19日03:15

昨天,人社部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吴江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此前启动的5个事业单位改革全国试点,目前仍在试点阶段,并未停滞。

他也表示,事业单位改革在制度设计上会有合理安排,不论是北京还是其他地方,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没必要因此提前退休。

改革试点并未停滞

京华时报:国家层面近年来屡推事业单位改革,但据了解,2008年开始试点的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改革,试点地区没有细化的实施方案,目前处于停滞状态。你对此如何看?

吴江:这并不是有没有细化方案的问题,可以说,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改革涉及全社会、涉及公务员,情况比较复杂。目前突出的问题是,事业单位没有为纳税人提供最完美服务产品。因此对于事业单位的改革当然是非改不可了。2008年国家启动的这项改革在全国5个城市进行试点,目前仍然在试点阶段,现在也并不是停滞,国务院还是决心将这项改革试点好。现在的情况是,要将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建设放在前面来做,实现事业单位聘任制、绩效工资和岗位管理,由此来推进改革。

京华时报:你刚才提到的复杂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吴江:首先是事业单位分类的问题,分类不清楚,就很难确定哪些事业单位是要加强它的公益性,哪些要进行改制推向社会,无法分类清晰就无法将改革推行下去。

此外,事业单位改革的复杂性还体现在我国还存在大量的民办事业单位,如民办的公益单位、公共服务机构,民办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机构,其中一部分也是不以盈利为目的提供公共服务,这类事业单位在经过明确分类之后,也需要与公办单位一样获得政策上的支持。

公务员改革也是必然

京华时报:很多人认为在公务员改革按兵不动的情况下,对事业单位大刀阔斧地改革有失公允。

吴江:确实,我们现在很多人老跟公务员比较,其实,客观来讲,公务员是一个运用行政手段的执法单位,我们很难评价公务员个体的绩效。当然,从长远

来看,公务员也要打破“铁饭碗”,也要引入竞争机制,也要“有上有下”,以后有相当一部分公务员要实现聘任制,这一条路也是必然的。

急需引进竞争机制

京华时报:你刚才讲了事业单位目前存在的一些弊端,那么,目前推进改革的突破口是什么?

吴江:事业单位目前存在这些突出的问题,从根本上来说,是事业单位长期以来缺乏竞争机制造成的,因此,迫切需要引入竞争机制。这就是在事业单位内部推行绩效工资、绩效考核机制的原因,通过你对纳税人提供的服务和产品的质量,来评定你的职称,这样一来双方都有个约束,结果就会不一样,因此绩效在事业单位非常重要。

进一步来讲就是,事业单位的“铁饭碗”一定要端掉!不能够拿“铁饭碗”,这个饭碗谁来给,需要纳税人老百姓来给,大家认可你,你就有饭碗,你服务得好就有好饭碗,反之就没有好饭碗或者失去饭碗。

但是,需要明白,这种通过竞争机制来提高对老百姓的公共服务质量的方式,并不是“甩包袱”。在设计改革路径上,不能简单化地对待,既不能把他们全部推向社会,让他们自己养活自己,也不能回归到公务员队伍,而是走一条既要使他们很好地提供公共服务,又要使他们积极性调动起来的中间路径。

提前退休没有必要

京华时报:北京市目前对于事业单位改革的规划尚局限在国家的制度设计范畴,仿佛没有细化和突破。你怎么看北京在这方面的举动?

吴江:步伐不一样,大的指导思想是中央定的调子,只是有的地方走得快一点,有的走得慢一点。但是,有些内容是坚定不移,有些路径从长远看早晚都得走。比如下一步的操作路径可能就是养老、工伤、医疗都要社会化,对待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采取“新人有新办法,中人有中办法,老人有老办法”的方式,国家都有不同的制度设计安排。

京华时报:你刚才提到的养老社会化的改革在一些试点地区出现了提前退休的情况,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改革的进行吧?

吴江:我们改革就是要形成统一的社会养老保险机制,在改革过程中,如果想要国家全都包下来是不现实的。但是确实也产生了一些恐慌心理,怕政策变动之后,对自己的退休收入有所影响。退还是不退,首先要看是不是符合国家规定,实际上国家制度的设计是没有空子可钻的,针对不同人群设计的办法不同,对于有条件退休的这部分人,国家会对他们考虑补偿,换句话说就是待遇不会降低,因此也需要对制度设计有信心,没必要提前退休。

第五篇:改革事业单位登记监管工作调研对策

监督管理是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科学有效的事业单位登记监督管理机制,对于保障事业单位的合法权益,发挥事业单位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作用起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全面落实党的十七大制定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目标亦有重要的作用。由于事业单位登记监督管理制度和组织体系还不够健全,监督管

理手段还不够有力、有效,导致整个监督管理工作还比较薄弱,作用没有得到应有发挥。要进一步加强事业单位登记监督管理工作,有必要正确认识我们面临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从而寻找出最有效的解决问题的办法。下面结合工作实际,从监督管理实务及制度角度,就登记机关对事业单位实施监督管理问题提出一些粗浅认识。

一、事业单位登记监督管理工作中的问题

无论从事业单位登记监督管理的形式、内容、手段和动力方面分析,当前事业单位登记监督管理工作均存在一些不足,具体表现如下:

(一)监督管理方式单一

对事业单位的监督管理局限于检验方式,其他监督管理活动开展极其有限,有些地区的其他监督管理活动几乎没有进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第十七条规定:“事业单位应当于每年3月31日前分别向登记管理机关和审批机关报送上一执行本条例情况的报告。”这意味着检验工作应在每年一季度集中进行。从现实情况看,这种监督管理方式对于事业单位登记工作具有一定的约束力,对加强事业单位规范化、制度化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由于检验时间相对集中,工作量大,单一采取这种方式对事业单位进行监督管理,难以真正做到深入细致、扎实有效。

(二)监督管理尺度模糊

从登记管理工作自身看,虽然《条例》及其实施细则赋予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监督管理职责,并明确了监督管理的内容和要求,但监督管理的内容还比较原则。实施细则规定的监督管理内容归纳起来有七项,包括事业单位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开展活动、按照《条例》规定办理登记事项、按照核准登记的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活动及收入使用、按照《条例》规定提交报告、证书和印章使用、接受捐赠和资助管理使用等情况,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有的内容缺少权威解释;有的内容只是提出了问题,而缺少组织实施的配套措施。造成登记管理机关在进行监督管理时,对如何把握监督管理内容,地方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构如何实施监督管理有时比较模糊。从登记管理工作与其他管理工作的关系看,对事业单位具有监督管理职能的诸多部门职能交叉,有些监督管理工作应由谁为主负责不够清楚,使监督管理职能有时落实起来难度比较大。

(三)监督管理措施乏力

尽管《条例》赋予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诸多监督管理责任,但因受权有限,且受到体制因素、制度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开展监督管理工作的手段不够有力,一旦出现问题,登记机关在进行监督管理时,如果有关方面不配合,就很难奏效。从其运行效果方面估量,无论是对事业单位法人行为的监督,还是对登记程序要求的把握均存在明显的不足。

(四)监督管理动力缺失

表现在监督与被监督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均不高。从检验的情况看,因这项工作是《条例》明确的监督管理事项,各登记机关不能不作为,各事业单位也基本上接受了检验。但无论从监督一方还是从被监督一方,对实施检验的认识仍有偏差,实际操作中应付现象比较严重。在一些地区和单位,检验成为摆设,其效果差强人意。从日常监督管理情况看,各登记机关开展活动、研究对策的主动不强,日常监督管理工作在一些地区没有真正开展起来。

二、形成事业单位登记监督管理问题的原因

(一)登记制度因素

《条例》授予登记管理机构监督管理职能,但与之配套的行政措施和经济措施等未能有效跟进。突出反映在四个方面:第一、相关管理措施极其有限,而现实问题错综复杂,制度跟不上形势变化。尤其是日常监督管理缺少制度规范,造成管理盲区。第二、监督管理存在制度、规则局限性及刚性不足问题,一旦发生违规问题,如果有关方面不予配合,因没有配套处置规定,登记管理机关难有作为。第三、《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一些条款缺少操作性,难以实施到位。例如:《条例》第十九条规定了撤销登记,但并未规定如何办理,因办理撤销登记有可能涉及一些纠纷和责任,地方登记机关不敢贸然行事,使撤销登记成为摆设。第四、各项政策之间的协调和配套方面存在许多矛盾,横向部门责权利的划分方面,各管理部门的意见还时有不一致,这些都直接影响了登记管理的规范性。例如:财政部门要求机关、事业单位财务集中统一管理,为此不少事业单位被取消基本帐户号,从而使这些单位失去了《条例》规定的事业法人的一项基本条件。

(二)被监督

主体体制因素

将社会组织中的一部分归类为事业单位具有中国特色,顺应了中国国情需要。但就其构成和具体单位的设立,以及管理体制上看,还存在着不合理、不科学的问题,影响了监督管理职能的发挥。首先、事业单位构成不科学。现有事业单位按功能划分,可分为行政管理型、企业管理型和社会公益型三类,前两类单位运行模式有其自身的特点,它们

分别更适合用机关和企业方法来进行管理,均不适用于现有事业单位的管理方法。目前这两类事业单位所占份额还比较大,允许它们继续保留事业性质,无疑对规范管理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此外,列入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既要执行公务员法,又要执行《条例》,实践证明,这种双轨制管理模式是不利于管理的。其次、事业单位设立不科学。有些事业单位的设立参杂解决行政编制不足或考虑部门利益的因素,为此,其从设立之初就存在缺陷,这类事业单位往往编制很少,内部体制不健全,人财物不独立,对照《条例》规定其不具备法人条件,对这类事业单位实施监督管理,很难达到预期目的。再次、管理体制不顺。事业单位由国家出资举办,目前大多数事业单位在人财物方面均隶属国家机关,实际归属是与之有业务隶属关系的某个主管部门,主管部门与事业单位之间存在着利益关系,许多主管部门甚至将事业单位当作下属一个部门使用,使主管部门的角色从管理者变为直接操作者。考虑到自身利益,主管部门对事业单位的违规问题庇护行为比较普遍,加上部分政策法规条款的匹配和衔接出现问题,使登记监督管理功能大打折扣,有时成为形式而已。

(三)登记管理体制因素

监督管理队伍薄弱。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登记管理机构及人员配备不到位。虽然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从中央到县四级网络体系形式上已建立,但实质却很脆弱。纵观登记管理机关的设置及运行情况,中央和省两级登记管理机关机构健全,工作运转基本正常,而市、县两级多数没有独立建制,甚至没有配备专职管理人员,在这样的管理体制和管理状态下,对事业单位实施监督管理精力得不到保证,措施也难以到位。

第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的机构性质及归属不统一、不配套。根据《条例》的授权,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承担事业单位登记管理职责,理应定性为行政执行机构,纳入国家机关序列。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从中央到地方各级登记机关多数定为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事业机构。其自身为事业性质,管理事业单位登记工作,体制不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机构地位及权威性,影响了整体功能的发挥,并最终影响了其监督管理职能发挥的有效性和平衡性。目前,对登记管理机关及其人员的配备缺乏制度约束,致使各地登记机构的设置及运行各行其是、各自为阵。有设为行政机构的,也有设为事业机构的;有独立建制的,也有与编办某一个处室合署办公,或在编办或在某一个处室增挂登记机构牌子的;在机构级别上也有高有低。各地登记机构的不统一,削弱了管理系统的整体合力。尤其市、县两级登记机关是实施监督管理的直接操作机构,但其配备的现状不理想,力量配备相对薄弱,影响了监督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

(四)社会认知因素

事业单位登记起步较迟,从2001年全国开始统一实施登记至今仅8年,且事业单位登记与工商部门的企业登记相比,在范围上相对较窄。为此,事业单位登记的社会影响远小于企业登记,实施事业单位登记监督管理的社会氛围不浓,即使在事业单位,真正了解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的人也比较少,其法定代表人的登记意识普遍不强,登记工作人员业务水平也不够高。这些都直接影响着监督管理原动力的产生,影响着监督管理功能的有效发挥,影响着监督管理的质量。

三、改进事业单位登记监督管理的对策

(一)加快立法建制工作,进一步提高事业单位登记监督管理的规范化水平。

全面推进立法工作。根据现有的管理模式,登记机关应为国家机构编制管理的执行机构。为推进登记工作法制化进程,建议尽快研究制定机构编制法,并将登记工作纳入其范畴,使事业单位登记监督管理有法可依,从法律层面提高其地位及作用,为事业单位登记监督管理工作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在条件成熟时,事业单位登记监督管理可单独立法,使这项工作进一步得到有效的法律保障。

着手解决制度缺失问题。针对监督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抓紧出台相关政策措施,使问题得到及时有效解决。抓紧专项工作规定的制定工作。将登记管理工作分为若干子项目,根据《条例》规定,逐项进行分析研究,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地制定专项工作规定。目前主要应对检验、日常监督管理、法人证书的使用与管理、诚信管理等工作作出研究,并尽快出台专项规定,进一步增强监督管理的规范性和可操作性。要着重抓紧平时监督管理工作的研究,不断填补日常监督管理空白。完善平时监督管理工作首先应在项目的设定及监督的有效性上做文章,构建有效监督管理的基本框架,并明确监督检查的重点。

修订监督管理政策法规。对现有政策规定进行全面分析研究,进一步落实监督管理相关责任,增强处罚措施的严肃性,提高相关条款的可操作性和与其他政策法规的协调性。登记工作要建立责任制,并将接受登记工作监督管理的情况与单位资质评定、考核等次评定挂钩,与相关人员、尤其是与法定代表人的职务晋升、政治荣誉和经济待遇挂钩,增强工作落实的力度。对自觉接受监督管理成绩显著的单位及相关人员予以表彰奖励,对不能按要求落实工作责任的相关单位和人员要有必要的处罚手段。抓紧完善《条例》及其实施细则中相关条款,切实方便操作、方便各项政策及工作的协调。

(二)加快事业单位改革步伐,全面理顺被监督主体体制。

尽快全面启动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工作。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按照政事分开、政企分开和管办分离的原则,对现有事业单位分三类进行改革。主要承担行政职能的,逐步转为行政机构或将行政职能划归行政机构;主要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逐步转为企业;主要从事公益服务的,强化公益属性,整合资源,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强政府监管。”通过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理顺事业机构,使事业单位切实成为以社会公益为目的的社会服务组织,最终使登记管理制度与被监督主体体制的匹配问题得到根本性改善。以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为契机,推行事业单位管办分离新体制。事业单位人财物与行政机关脱钩,实现政事分开,还事业单位真正的法人地位。通过以上改革,为登记工作实施有效的监督管理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为解决监督管理措施乏力问题扫清障碍。

主要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进行资源整合。具体地说,要撤销一批、合并重组一批。对为解决行政编制不足而设立的空壳事业单位,结合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适时予以撤销,一时难以撤销的,也不再列入事业单位登记范围;实施事业单位法人标准化工程,由国家机构编制机关按一定原则,编制事业法人的基本组织结构,对事业单位的人数、内部组织及各类事业单位宗旨业务、开办资金提出统一的规范,并在全国范围统一推行。对因不符合基本组织结构要求而不能正常开展法人活动的事业单位,按一定的原则予以重新组合,重新确定人员编制及内部机构。通过重组,使每个事业单位都能根据自己的宗旨业务范围独立开展活动,使《条例》规定监督管理职能得到应有的发挥。

(三)加快登记管理队伍建设进程,建立科学高效的监督管理网络体系。

精心打造三支队伍,调动三个方面的积极性。三支队伍即:登记机关管理队伍、事业单位登记工作人员队伍和社会监督员队伍。登记机关管理队伍建设着力在健全机构、理顺体制上下功夫。要着重充实加强市、县两级登记机关及工作人员队伍,使监督管理工作能够落到实处。从登记工作的程序要求和工作量着眼考虑,登记机关均应独立建制,工作人员一般不能少于3人,以实现登记工作接案、复审和核准分开的目标。根据登记部门的功能定位, 统一由事业机构变更为能够独立执法的行政机构,同时赋予登记部门对事业单位登记工作实施监督管理的牵头职能。

事业单位登记工作人员队伍建设着力在专业化上下功夫。建立登记工作专办制度,将工作责任落实到人,定期对登记工作专办员进行工作实务培训,增强责任意识,提高业务水平。

社会监督员队伍着力在广泛性和有效性上下功夫。建立社会监督体系,最大限度地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对登记工作的监督。应着重选择各类执法机构和监督机构的相关人员、与事业单位有利益牵制关系的各类人员及事业单位的举办单位相关人员担任监督员,以确保社会监督这一形式取得良好的效果。

(四)加大登记工作宣传力度,形成良好的监督管理社会氛围。

将宣传工作列入事业单位登记机关的重要议事日程,在今后一段时间要常抓不懈。通过努力,使事业单位登记工作逐渐深入人心,变为相关人员的自觉行动。目前主要是有效组织机构造势和政策造势,营造良好的登记监督管理的社会氛围。通过广泛深入宣传登记机关和登记工作,让社会更多地了解登记机关及其工作性质、工作职能,让更多的人提高开展登记工作必要性的认识,使更多的人更加理解登记工作,最终参与到支持、帮助登记工作的行列。通过广泛深入宣传登记政策,使监督方与被监督方及其他相关机构更好地掌握监督管理的内涵、要求、目的,从而更为有效的实施监督管理。

下载关于我市事业单位改革工作的调研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我市事业单位改革工作的调研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事业单位建设工作调研报告

    为全面掌握xx区事业单位人才队伍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理清新形势下加强事业单位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及思路,xx区人力社保局组织开展了一次事业单位人才队伍建设调研。一、全区事......

    事业单位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调研报告

    事业单位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调研报告 [ 作者: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后勤管理工作委员会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2447 文章录入:admin ] 最近,我们对近百个事业单位开展后勤服务社会化......

    乡镇事业单位改革调研报告(大全5篇)

    乡镇事业单位改革调研报告 蒲县编办 李俊林 乡镇事业单位作为乡镇政府的下级机构,对推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乡镇事业单位机构设置是否科学、合理,对当地农村社会......

    标准化工作改革调研报告

    关于标准化工作调研情况的报告 江苏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5月23日,我局分管标准化工作的副局长薛庆林同志会同标准化处召开了各辖市标准化管理人员,各区、相关行业、重点企业标准......

    关于全区事业单位改革工作的调研报告(精选五篇)

    关于全区事业单位改革工作的调研报告 根据区委重点工作课题调研分工,最近,我们对全区事业单位改革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区事业单位综合改革简要回顾 为......

    关于我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调研报告

    关于我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调研报告 根据上级工作安排,我科对我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情况进行了调研,实地察看了多个卫生院的公共卫生服务开展和药品零差率销售等情况,听......

    关于我市无偿献血工作的调研报告

    关于我市无偿献血工作的调研报告 市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4月27-28日,市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组织部分委员,在副主席包立欣、赵宽带领下,对我市无偿献血工作进行了调研,期间调研......

    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改革现状的调研报告

    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改革现状的调研报告 一、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的改革发展动向 一)、事业单位前期改革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为适应经济等体制改革、促进社会事业发展、提高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