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市文化事业单位改革的几点思考

时间:2019-05-13 05:06: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我市文化事业单位改革的几点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我市文化事业单位改革的几点思考》。

第一篇:对我市文化事业单位改革的几点思考

对我市文化事业单位改革的几点思考

我国文化管理体制是基于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不断暴露出各种弊端,对之进行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也随之显现出来。关于这项改革,我市早已做过大胆的尝试,如对影剧院、艺术团、电影公司的改革和成立“大业娱乐有限责任公司”等。几经改革,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积累了一些有益的改革经验,但由于没有明确的改革目标,缺乏整体性改革思路和配套的改革条件,尤其是人们在思想观念上还存在许多过于片面和僵化的认识,致使文化事业单位改革阻力和困难重重,成效也并不显著。

一、存在的问题。

第一,文化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相对滞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文化事业发展目标和服务对象的市场化,事业资源及其价格的市场化,以及事业发展与经济发展的一体化要求等等,致使事业单位不能继续按照传统的计划经济机制运行。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各类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的改革被逐渐提上议事日程。从总体上看,文化事业单位体制改革与企业体制和政府机构改革比较,相对滞后。

第二,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仍是表层改革,缺乏应有的广度、深度和力度。前期文化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焦点主要集中在拓宽事业经费来源上。但这些改革措施,并没有触及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的核心问题。没有解决事业单位的职能划分、界定和转换问题,并在此基础上重新界定、适当收缩、有效转换事业单位的职能范围,而只是停留在事业单位人事制度、财务制度等方面的表层改革。

第三,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尚处在单项推进、局部试点、各行其是的探索阶段,缺乏明确的改革目标和发展方向。各自为政进行的改革,既不能触动传统事业管理体制的根基,也不能解决发展中的难题,甚至造成了一些新的问题,给改革增添新的困难。第四,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仍存在许多误区或禁区。由于“事业单位”地位、性

质、功能、目标、隶属关系、投资渠道、运行方式等方面的特殊性和复杂性,造成人们思想观念上的诸多片面和僵化的认识;而思想认识上的误区和禁区,又必然导致改革行动上的迟缓。从这个意义上讲,错误的认识和落后的观念是改革的最大障碍。

第五,政府对媒体的管理,有两种倾向:一是过分强调媒体的“喉舌”性质,重视宣传功能却忽视了其提供娱乐和信息沟通的功能;二是目前大多数媒体实行的“双轨制”的管理,管理在计划经济(新世纪范本网http://,原创范本免费提供下载基地。)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间“游移”,文化单位一方面承担着宣传责任,一方面又肩负经营的压力,而管理原则也没有就这样的双重身份做出明确而具体的区分,双轨制的矛盾造成其目标冲突。

二、对策。

根据文化的产业属性,借鉴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发展各项事业的管理经验,针对传统事业管理体制的主要弊端,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应当是:重新界定、调整、收缩和转换政府的事业职能范围,从根本上改变政府包办一切事业的局面;实现政事分开,改革事业单位的运行机制,增强其发展活力,提高事业管理效率,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各项事业自身发展规律相适应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管理制度。具体说来可以有如下模式:

第一,文化艺术事业管理模式。可以择优举办少量的示范性艺术事业团体,实行政艺分开,其经费来源以财政拨款为主,同时吸收其他资金。其余绝大多数艺术表演团体和演出场所等文化单位,均应逐步推向市场和社会,实现企业化与社会化。政府文化行政部门的主要职责是制定艺术发展目标和政策,开展艺术交流和信息咨询服务,监督管理艺术市场,通过设立各类艺术基金来择优资助和扶持艺术事业,而不再直接参与各类艺术事业组织的经营管理。

第二,图书馆、博物馆和文物保护事业的管理模式。其经费来源以财政供给为主,也可以接受社会各界捐赠。这类事业机构应按社会化原则进行科学合理的布局,面向社会公众提供服务,具有明确的事业发展目标和责任,接受社会各界监督,尽量提高服务效率、质量和水平,不得在公共服务项目上“创收”。政府的主要职责是制定公共文化政策和法规,以继承、吸收、保护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和人类文明成果。第三,新闻媒体管理模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报社、电台、电视台运营中,可实行内容生产和编播分离、出版与发行印刷分离。对内容部分严格管理,但其经营部分如电视制作、发行印刷、电影生产、发行和放映等产业化,完全按照企业方式运行,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依法面向市场自主经营。

第二篇:我市事业单位改革情况调研材料

2000年,为了完成**省交给**市的试点任务,**市在全省率先启动了事业单位的分类改革,当时的改革力度很大,改革成果也得到了各级领导和组织的高度认可。但是正如一切新生事物一样,改革既不可能无懈可击,也不可能一捶定音。目前,在转体和撤消的事业单位中,多数单位已经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企业化运行,但有少部分至今还没有走出缓冲地带。

为此,**市编办沿着改革的脚步,进行了跟踪调研。

一、事业单位的蜕变

在2000年改革的主体战役中,**市共精简事业机构155个,其中转体56个,撤消40个,合并59个。转体和撤消单位共分流人员1855人,其中转体单位1409人。

1、改革预期的理想模式

改革初期的总目标是使部分单位退出事业范畴。基本程序是:第一步实现政、事、企三分开。剥离延伸到事业单位的行政管理职能,归并到相应的行政机关;将纯公益性职能和生产经营性业务分开,把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机构和人员推向市场。其转体改制的实质就是实现“一个置换、两个解除”,即通过量化部分国有资产置换事业单位干部职工身份,解除事业单位对政府的依附,解除干部职工对事业单位的依附。在改制的具体形式上实行“五脱钩”:改革单位与行政或其他类似职能脱钩;与主管部门经费拨付关系脱钩;与行政或事业编制脱钩;与主管部门人员调配权脱钩;与单位名称脱钩。

可以说,改革的预期目标,是要打造一个理想的政、事、企职能明晰的社会共同体。

2、改革政策的运行轨迹

历经改革洗礼后的**市转体事业单位,在沿着理想化的模式运行的过程中,多数的单位和主流的人群逐渐步入了正常的轨道,可是部分单位出现了不适症状。为此,根据上级党委政府以及相关部门新出台的政策,结合**市改革发展的实际情况,2001年以来,该市常委会议曾三次就相关深化改革的议题进行研究。市编办对相关的常委会议精神进行了搜索和解读:

2001年的研究意见:第一条“原事业单位转体为非企业后,由民政部门请示上级后,先进行登记,确定其法人资格”。从当时决策的意图来看,似乎要为转体的非企业单位寻求一个中间地带,使其在办理法人登记时,既不归属于事业,也不归属于企业。其中“民营事业单位(医院、学校)暂仍由事业单位法人登记办进行登记”。这条应该是为规避企业法人登记、年检费用过高的问题所定。但从登记受理的工作主体服务对象的范围来看,仍然保持着事业单位的标志;第二条,“转体重组为企业和非企业单位的原有人员和新进人员在上级没有明确规定前,由劳动部门办理相关手续,如上级有新文件明确规定,则按上级规定办理”。这条意见相当于重申了转体单位人员的企业员工身份。同时,也为上级政策预留了一定的推行空间。

2002年研究的意见:“要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对事业单位的改革,要按照中央的精神,结合**市的实际,对改革予以规范、修补和深化。对极少部分改革方案,经过运行后发现明显与上级政策不符或不切合实际的,可作适当修补、完善”,这条意见是基于改革可能存在的不完备性、上级政策的不契合而作出的决策调整;“对改革没有真正到位的,要进一步深化,特别是要把单位内部的机制真正转换到位”。“对于改革事业单位的性质和人员身份问题规定:凡是方案确定撤消的单位,维持撤消的决定。凡是已经实施转体、并确能进入市场运作的,按市场机制转为企业”。这条意见是要保持改革的主流和方向,进一步深化改革,该脱钩的彻底脱钩。“凡是担负有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转为企业的,给予5年的过度期,在过度期内,实行企业运作、事业待遇的双重性质管理”。这条意见设定了部分转体单位的过度期,但没有明确期满后的处理办法,也没有列出实施双重管理单位的清单,且可操作性不强。在财政投入的问题上规定:“凡是按照事业单位管理的,财政拨款按照2001年的标准不变。凡是负有公益性管理职能的事业转体企业,财政给予一定的专项补贴”;对转体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规定:“对保留事业性质的单位和事业性质企业化管理的单位,按原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办法管理”。这几条意见实际上仍然承认了政府和单位、单位和个人之间的经费拨付、编制管理、身份管理的联系。“对转为企业的单位人事管理由原主管部门加强监管”,这实际上也没有解除转体单位员工和部门的依附关系。

2005年研究的意见:“2000年事业单位改革时转体了的并担负有行政职能的单位,维持现状,继续保留事业性质、企业化运作,其员工按照‘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原则管理,保留原有身份待遇不变,待上级出台事业单位改革的规范性文件后再按上级文件要求办理”。我们理解,这次研究的意见是等待上级政策,相关转体事业单位仍然按照原有轨迹运行。

从常委会议为调整、深化和完善改革出台的一系列政策不难看出,虽然在前进的路上显得有

点步履蹒跚,但是沿着改革的终极目标的步伐始终没有改变。到2005年,已经形成了一个较为科学的关于事业单位改革的思想体系,其具体的方略概括起来就是三条:

第一:“对于极少部分方案,经过运行后发现明显与上级政策不符或不切合实际的,可作适当修补、完善”;

第二:“凡是方案确定撤消的单位,维持撤消的决定。凡是已

经实施转体、并确能进入市场运作的,按市场机制转为企业”;

第三:“转体了的并担负有行政职能的单位,维持现状,继续保留事业性质、企业化运作,其员工按照‘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原则管理,保留原有身份待遇不变,待上级出台事业单位改革的规范性文件后再按上级文件要求办理”。

3、改革政策运行的现状

按照上述系列配套政策运行的结果,目前**市市56个转体事业单位已经较为明显地分化为4种类型。

1、转体后按上级政策要求已重新设立的机构11家:7个乡镇4个街道劳动保障服务站。

2、转体改制后不再要求实行事业单位法人年检,并比较成功转型为企业化运行的单位18家,包括中介机构2家:**正律师所、鼎鸣律师所;其它机构16家:建筑设计院、有线电视台、广播服务公司、民政社区服务中心、殡仪馆、红旗影剧院、电影公司、农机化学校、种子公司、兰苑宾馆、物质行业办、总工会职工学校、商业幼儿园、机关幼儿园、血防站、保河堤血防站。

3、转体后身份置换、债务清偿不到位的单位10家:9个乡镇文化广播电视站、商业职工医院。

4、政企、政事、事企分离不彻底的单位17家:⑴建设:市政管理处、园林管理处;⑵城管:环卫管理处;⑶房管:房管所、房产经营公司、房产交易所;⑷卫生:妇幼保健院、中医院、汪家桥卫生院、南区医院、第二人民医院、6个乡镇卫生院。

二、改革运行中的阻滞因素

**市市改革的航船在苍茫的大海中孤独地行使了8年,承载了其它地区难以体会的重负。上述56家单位中,矛盾集中在第4类的17家单位内,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现行政策欠契合 主要集中在卫生行列单位中:①关于设立中医医疗机构。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中医药发展的决定》(湘发[2007]5号)规定:要加强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县级以上政府要根据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制定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加快中医医疗机构、综合医院中医科、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医服务项目建设,形成分工合理、功能明确、层次清晰的城乡中医服务体系。到2010年,各市州、县市原则上要办好1所能够承担本区域中医基本医疗任务、代表区域中医医疗水平的中医医疗机构。②关于妇幼保健机构。2007年1月,国家卫生部颁布的《妇幼保健机构管理办法》规定:各级富有保健机构是由政府举办,不以营利为目的,具有公共卫生性质的公益性事业单位,是为妇女儿童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的专业机构。③关于乡镇卫生院机构。根据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乡镇卫生院建设与管理的通知》要求:乡镇卫生院是国家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卫生服务网络的重点,应由政府举办。上级新近出台的这些政策,已经明确地界定了相关单位的事业性质。

2、外界环境无互动

**市市部分事业单位改革难以割断与政府的联系,涉稳难度大,主要还难在改革不能引起其它地区的呼应。在其它地区事业单位改革长时间无法启动的氛围下,转体事业单位的员工不可避免地存在一种攀比和从众心理。而且从法的角度来看,只针对一个地区实行的特殊政策,有悖人人生而平等的法理。由于这种心理上的不平衡,造成了群体思想的不稳定。其中矛盾突出,集访频繁的单位主要存在于建设系统的市政、园林和城管的环卫等,涉及346人。从其它省、市、县的情况来看,虽然各地事业单位的建制、设置不尽相同,但是一个总的大气候是基本上没有涉及到实质性的改革,没有触及到大的群体利益的调整。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喊了十多年,但据了解,目前多数都没有这方面的打算,个别地方虽然拿出了方案,也没有真正准备实施的意图,而相关政策具体何时出台也似乎遥遥无期。上级反复要求改革不能走回头路,但是回头路的概念如何定义,深层的内涵是什么,处在改革风口浪尖的搏击究竟能够抗衡多久等等这些问题的答案对于**市来说都还比较模糊。

3、政企牵扯难割断

第一、政事之间的尴尬。改革初期,按照理想化的模式,将市政、园林承担的行政管理职能剥离,成立了公用事业管理处,当时定编15人。实际上,这些人现在都分布在建设系统的各个下属事业单位,公用事业管理处只不过是个空架子,其管理职能也仍然分散在各个事业单位。因此,从现在运作的情况来看,市政园林仍然承担着部分城市公用事业服务和管理的职能。

第二、政企二者的牵连。体现在:一是原主管部门对于转体单位行政管理的触角仍然没有收回。如建设、房管、城管、卫生等部门,对于转体单位法人代表仍行使着任免权,有的甚至保持着对一般工作人员的人事调配权。二是政府预算的公用经费仍然按照原渠道拨付,有的部门还把转体单位的财务统一收归到了局里。三是承担政府指令性建设工程任务,无法真正按照平等互惠的原则进行按时结算。据了解,目前应由政府买单的城市建设和维护费用欠款累计达到1700万元,其中欠市政1100万元、园林600万元。四是政府职能部门对于这些单位仍然维持改革前的模式进行管理,如财政、劳动保障、人事、统计、物价等部门,都将上述单位纳入事业范畴进行管理。五是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理想模式无法实现。按照一般理解,老人老办法就意味着以前事业单位的人在工资跳级、社会保险、基本福利等一应俱全的事业人员待遇都要如期跟上。新人新办法就是新进入单位的人员工资不套改、养老保险按照企业人员标准缴纳。如此一来,存在的问题是:新人往往都是年轻、有专长的人,老人往往是年龄偏大、技术老化、体力衰退的人员。但就福利待遇而言,仅养老保险一项,企业人员与事业身份人员的待遇就有近300元的差距。这就形成了在一个单位内两种身份的人干事多的、会干事的人待遇反而低的局面。反之如果将新进人员待遇提得过高,原有人员情绪不稳定,转体单位也难以担此经济重负。长此以往,转体单位人员必然后续无继,职能必然萎缩、发展必然衰减。

第三、事企难分的共生关系。在一些承担无偿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和经营性质的部分剥离的时候,一方面会造成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增加财政的投入。如妇幼保健机构和诊疗机构如果彻底分开,一方面需要增添检测设备投入100多万元。另一方面,保健机构的人员工资福利来源都成问题。只有二者结合,才能相互补欠,保健和诊疗成了一种共生的关系。

三、进一步分类完善改革的几点建议

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也没有回头路可走。我们无意否定历史的功绩,但亦无法回避现实的矛盾。因此,要用发展的观点去分析问题、利用矛盾运动的规律去解决前进中的难题。根据国家宏观政策的发展、上级关于改革的指示、市常委会专题研究的精神、周边的环境和改革运行的现状,提出如下的工作方针:“坚持方向、分类推进、适度缓冲、待势而定”。即:根据上级的指示,坚持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方向不动摇;根据市常委会议精神,将条件成熟,可以推向市场化运作的单位彻底转体成为企业;对于暂时不能完全剥离行政管理职能的单位以及承担部分公益职能或具有准公益职能的单位,继续执行05年常委会议的决定,即保留事业性质,企业管理,其人员继续执行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的政策;在上级全面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精神出台之前,相关单位设置与上级专项政策不相符合的,执行上级政策。对于没有涉及的单位,待综合改革精神下达后全面改革到位。具体对于56家单位分类完善和推进改革的意见如下。

1、对于完全丧失公益职能的事业单位实行彻底转体为企业。对于1、2、3类中的39家单位明确转体为企业化运作。对于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职能确实无法延伸到达的领域,转体单位又有能力承办的事业,可以实行政府采购的办法,购买其公共服务。同时明确政府的职能部门(财政、人事、劳动、统计、物价等)彻底将其清除出事业单位管理的范畴。

2、对于上级政策明文规定需要加强的单位,明确性质界定职能。市中医院、乡镇卫生院汪家桥卫生院、南区医院等10个单位作为事业单位进行管理。如果财力允许,经费应该财政全额拨款。目前中医院共有280人,建议继续采取事业经费切块纳入财政预算,乡镇卫生院则参照其它事业站所标准,按照人头拨给相应经费的办法,目前人员规模约200人。

3、对部分行政管理职能暂时无法剥离、承担政府部分指令性公益服务职能且财政预算无法完全割断联系的单位,参照事业单位进行管理。包括市政、园林、环卫等3家,认可其单位和人员的事业性质。经费拨付维持原渠道不变。同时,对于部分政企不分的单位,如房管所、房地产交易所、房地产综合经营公司等3家单位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剥离其行政管理职能。

4、对于纯公益事业性质与企业切块划拨短时期内无法分割的单位暂时维持现状。主要涉及妇幼保健院1家。

第三篇:对事业单位社会保险改革的几点思考

对事业单位社会保险改革的几点思考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08年2月29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工作。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方案》,确定在山西、上海、浙江、广东、重庆5省市先期开展试点,与事业单位分类改革配套推进。试点的主要内容包括:养老保险费用由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退休待遇与缴费相联系,基金逐步实行省级统筹,建立职业年金制度,实行社会化管理服务等。本文就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现状及试点的主要内容有一下几点思考。

一、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1、据了解,截至2005年底,全国事业单位总计125万个,人员超过3035万人,是国家公务员的4.3倍,占全国财政供养人数的近80%。另据有关资料显示,1990年全国机关事业单位退休费总额仅为595亿元,目前已经远远超过千亿元,增加了20多倍,超过千亿元的事业单位退休费令财政不堪重负。

2、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退休职工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虽然近年来国内连续上调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但最新的数据显示,全国月人均养老金仍只有1080元,远远低于机关事业单位的水平。在此背景下,事业单位养老金改革,无疑具有重要的破冰意义。

3、我国人口老化已经提前到来,机关事业单位人口老龄化的形势更加紧迫。其显著特点是,新进人员有限,而退休人员逐年增多,其平均年龄和退休人员比重都将高于社会平均数,财政压力十分沉重。因此建立健全完善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是迎接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的一项战略性措施。

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994年以来,仅福建、江苏、河北、山东、山西、海南等13个省份、103个地区(市)进行了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而全国大多数地方和单位尚处于等待、观望状态。由于全国没有统一的改革方案和有效的政策指导,导致各地出现政策上的多样性、随意性,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参保对象有限。从参保对象看,目前有的地区只是事业单位合同工,以及财政补贴或者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的部分人员,覆盖面较窄;谈不上真正意义的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2、参保基金不足。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滞后以及现收现付的养老保险模式,使得这部分人员的养老基金没有积累,存在潜在风险,即养老金缺口问题。

3、参保意识淡薄。突出表现在一些单位有选择地参保,主要是一些专业性或专营性较强,经济效益好、职工整体年龄低的单位。由于担心“参保会让他人占便宜”,它们往往不愿参加养老保险,这与养老保险社会趋势极不相称。

4、征收基数、比例不统一。基数方面,有的地方按人事部门核定的档案工资为基数征收,有的地方按工资总额为基数征收,有的地方执行“双基数”,有的按“单基数”征收。

5、参保“逆差”突显。这主要指个人缴费与养老待遇脱节。在养老待遇计发时,采用的是以离退休人员离退休前最后一个月的档案。

6、统筹层次低。由于国家没有建立统一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基本上都是市、县(区)分级统筹。在参保范围、参保对象、缴费基数、缴费比例、结算方式等具体问题上,各自为政,一是不利于各保险机构推行标准化的养老保险日常管理工作。二是养老保险的调剂功能难以发挥,弱化了养老保险的抗风险功能,降低了人们对它的信赖度。

三、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

1、健全养老保险法规和政策,尽快制定包括养老保险制度在内的《社会保险法》。任何一项制度的建立健全,需立法先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同样也是如此。

2、扩大养老保险覆盖范围,切实改变目前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覆盖范围偏小的问题,覆盖范围应包括中央和地方各级机关事业单位,参保对象应为上述部门所有工作人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这也是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及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

3、提高统筹层次。机关事业单位经费实行财政预算,工资和社会保险由财政拨款,因此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应总结企业养老保险改革的教训,设立初期就应高起点,直接实行全国统筹。这样以来可以有效平衡各地负担,防止养老基金被分割,增强养老基金抗风险能力。

4、合理确定缴费基数。统一按照“单基数”方式确定缴费基数,机关事业单位的缴费基数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国家规定的工资补贴,另一部分是经国家批准后各省规定的津贴补贴部分。这样缴费基数的第一部分全国统一标准,实现全国同一职务等级人员待遇的公平性;第二部分根据各省的经济发展情况、物价水平综合因素,按照省一级标准合理确定,体现地区差异。

5、缴费比例、计发政策全国统一。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实行保险精算,科学确定缴费和计发比例。

6、实行现收现付+个人账户制度。根据机关事业单位的特点,改革开始阶段,养老保险模式应采用现收现付制,这样操作上比较简单,筹资负担轻,而且能体现出代际之间的互助。建立职工个人账户,个人投保部分全部计入个人账户,基金归个人所有,多缴多得,退休后按规定领取,贯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是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关系到整个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康发展。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促进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我国企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也是经历了十多年的探索才逐渐走入正轨,因此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工作不可能在短期内一蹴而就。只有在原有制度的基础上,不断修正完善,稳步推进事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新老制度平稳衔接,循序渐进,开拓进取,才能推动我国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稳定进行。

第四篇:对加强我市文化志愿者服务建设的思考(模版)

对加强我市文化志愿者服务建设的思考

摘要:基层文化战线上的文化志愿者队伍是群众文化服务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为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繁荣群众文化事业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当前文化志愿者的数量还无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公共文化需求。所以,文化志愿者队伍仍需不断发展壮大。笔者以邯郸市(区)县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情况为案例,从我市文化志愿者队伍当前的现状、队伍建设面临的困境、应采取的措施进行分析,探索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的可行之路。

关键词:文化;志愿者服务;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G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10-00-02

文化志愿者是指那些不以物质报酬为目的,利用自己的时间、文艺技能等自愿为社会和他人提供公益性文化艺术服务和帮助的人。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最近印发的《关于加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中提出“大力推进文化志愿服务”的要求,并指出推动文化志愿服务及建设将会更好的推进政府“文化惠民、文化为民、文化乐民”的工作部署。近年来,我市文化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他们秉承“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用实际行动推动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步伐。

一、我市文化志愿者服务建设的现状

(一)我市文化志愿者队伍的组成

我市志愿者协会成立于1995年6月,协会分总队和直属分队,截止到2015年我市志愿者网络注册总数达12万余人次,文化志愿者注册人数约2万余人。市、区、县群艺馆(文化馆)以及中小学在校教师等文化专职人员所占文化志愿者总数的63%,市级文化志愿者具备大专以上学历约78%,县级文化志愿者具备大专以上学历约52.7%,平均年龄为42岁。其中,党员志愿者已成为我市文化志愿服务的中坚力量。

(二)文化志愿者队伍的服务形式

我市文化志愿者多采取节假日等空闲时间,自费聚集服务地,进行艺术培训、知识竞赛、文艺节目汇演等活动。内容包括书法、绘画、摄影、舞蹈、声音、曲艺等艺术门类。如14年底,我市国际摄影协会曲周俱乐部的文化志愿者们配合有关部门,历时8天,行程6000公里为大凉山贫困山区学生拍摄记录片并进行募捐。以及文艺进社区、非遗进校园等活动都有文化志愿者的身影。

二、我市文化志愿者队伍服务建设面临的困境

文化志愿者对我市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功不可没。但是,在活动开展中所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会制约其发展。

(一)队伍总量与基层群众文化需求有差异

目前,我市总人口约930万,基层群众与文化志愿者注册人数比例为465:1,其中拥有活动记录的人员仅占注册人数的24%,即4800人。以我市广场舞队伍须辅导情况为例:我市宣传部目前登记在册的30人以上群众广场舞队伍累计达3197支,成员近10万人,每队需常态化服务下仅能分到一名文化志愿者。然而,我市群众文化门类繁多,文化志愿者数量难以适应人民日益增长的公共文化需求。

(二)制度须进一步健全

长期以来,文化志愿者队伍在无偿服务当中暴露出来一些短板,如队伍建设缺乏完善、合理的规章制度来规范、引导志愿者的行为,造成队伍缺乏稳定性,人员松散、无序,影响志愿者队伍有序、合理、健康的发展。

(三)城乡文化志愿者队伍发展不均衡

经济发展带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各种文化资源多向繁华的城市集中,农村公共文化资源建设较为匮乏。文化人才、文化设施、文化服务等对农村覆盖较少,致使农村文化发展速度相对较慢,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农村对于文化志愿者的认识更是步履艰难,造成城乡文化志愿者队伍发展不均衡。

(四)需确保财政保障

目前,政府财政对我市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投入还未能满足其日常活动所需。志愿者队伍资金来源主要依靠政府财政和项目资金两方面的支持。其它如社会捐赠、企业赞助等渠道资金筹集较为有限,故物质保障也难以保证。

(五)文化志愿者服务方式仍需改进

线上注册身份,下线进行自发服务是我市组建文化志愿者服务队伍以来的常规服务方式。然而,我市文化志愿者服务重文艺活动轻文化辅导的现象十分明显。在对我市多位文化志愿者中的歌手调查中了解,他们作为文化志愿者认为的服务方式是站在舞台上歌唱,却不曾走到群众中去进行无偿辅导。以我市内三区群众合唱队为例,共计30余支,每支队伍由50-120人组成,他们热情高,求知欲强,特别期盼有一位专业的声乐老师定期去进行辅导,提升他们的合唱水平。

三、针对我市文化志愿者服务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意见和建议

(一)壮大文化志愿者队伍

壮大我市文化志愿者队伍首先需要群艺馆(文化馆)、文联等相关部门提高意识,将文化志愿者招募活动列入日常工作任务。运用“传、帮、带”的方式扩大招募门类和范围。在组织文艺志愿者招募中,可通过媒体宣传鼓励有影响力的文化名人参与到志愿者队伍中,以名人效应帮助相关部门,带动更多文艺骨干及文化爱好者报名参与。其次,与我市几所大学学生会联合定期组织校园文化志愿者招募活动,吸纳更多有热情、有奉献精神的青年文化志愿者加入,并鼓励成为中坚力量。最后,凡加入者均需统一管理、登记并规范填写《邯郸市文艺志愿者申请登记表》、《邯郸市文艺志愿帮扶记录表》等。

(二)建立健全制度

文化志愿者队伍的建立要不断完善制度保障去确保志愿者队伍标准化、长期性发展。应制定《邯郸市文化志愿者服务章程》、《邯郸市文化志愿者申请标准》、《文化志愿者服务情况加分手册》以及建立对文化志愿服务者的合理回报制度,多种形式的褒奖优秀文化志愿者。对文艺志愿者(文艺志愿服务机构)先进典,并授予荣誉称号。优秀文艺志愿者推荐参加各类文艺协会、文艺培训、创作交流等文艺活动,并且优秀文艺志愿者在升学、就业、职称评定方面给予推荐。

(三)文化志愿者城乡发展均衡化

扩大县、乡镇、村、社区文化志愿者队伍总量,优先把乡镇基层有文艺特长和对文化事业热爱的人士吸纳到文化志愿者队伍中,同时发挥基层党员加入文化志愿者服务行列的引领带动作用,力争在各个层次上打造一支与乡镇基层群众相衔接的文化志愿者队伍,使更多更广的基层群众热爱文化、享受文化的乐趣。

(四)完善经费保障机制

文化志愿者队伍需要政府提供有效的资金保障和支持,落实专项基金,能够助推志愿者服务长效开展。另外,广泛争取社会支持,加强与各类公益基金、工商企业的联系,通过活动冠名、产品支持、广告平台等途径,争取企业赞助。筹资成立“邯郸市文艺志愿服务基金”。

(五)扩大服务形式,创新服务方式

文化志愿者服务形式应以文艺服务为主扩大到图书借阅服务、公益讲座服务、网络文化宣传服务、文化遗产普查服务均等发展。创新服务方式打造信息化网络服务平台。第一:为文化志愿者建立网络资料卡,包含志愿者特长、服务意愿、服务记录等信息。在第一时间使志愿服务供需得到有效对接,提高线上呼叫,线下服务效率。第二:打造虚拟学习交流平台,为文艺志愿者及拥有艺术所求的群众打造虚拟学习交流平台,提高服务效率。可设立微信文化志愿者联盟总群,总群中分设摄影、声乐、美术等门类齐全的学习交流分群。平台总群管理由群艺馆总体负责,分群管理从优秀文化志愿者中选拔出积极性强、热情高的人员由群艺馆任命管理。学习交流方式以声乐交流群为例,声乐文化志愿者中的某个声乐教师可通过美拍20秒小视频的方式将她为学生教授某个声乐知识点的过程拍摄下来,发送到声乐交流群,以这种方便快捷的方式使更多群众声乐爱好者足不出户就可以学习,从中收益。此种形式操作简单、实施性强、受众面广。

(六)加强服务培训,提升志愿者素质

群艺馆(文化馆)将文化志愿者服务理念、知识技能、权利义务、等基础培训纳入每年免费开放的工作任务中,邀请相关专家、志愿者典型对志愿服务的认识和理解、服务的技能和水平、团队的组织性和纪律性等加强教育引导,提升文化队伍整体素质,提高文化志愿者服务热情和积极性。

(七)加大宣传力度,树立榜样力量

利用各种媒体对志愿者服务活动进行广泛宣传,对我市涌现出的户伟杰、张锦瑚、石玉平等一批优秀志愿者典型事迹进行跟踪报道,不仅可以营造全社会崇敬志愿者、学习志愿者、争做志愿者的浓厚氛围。也可以提高人们对文化志愿者服务的认识和理解,提高人们加入文化志愿者队伍积极性。

(八)成立文化志愿者艺术团,打造品牌文化志愿者队伍

成立由邯郸市委宣传部直接领导的公益性文化志愿者艺术团,将艺术团打造成邯郸品牌文化志愿者队伍。团内可设团长、副团、秘书长,由市宣传部采取任命和聘请方式产生。艺术团实行团长领导下的分队责任制的管理模式,团长负责全面指挥开展各项排演工作。艺术团成立辅助型节目编创小组,配合市群艺馆(文化馆)等专业教师以大名草编、冀南皮影、馆陶木偶戏等国家、省、市级非遗项目为载体编创地方特色的文艺节目,将整台特色节目紧密结合“3.5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日”、“12.5国际志愿者日”等活动定期巡演。文化志愿者服务队伍的建立任重而道远。但是,只要志愿者同心协力,齐建共享,文明之风即可吹遍城市每个角落。

第五篇: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思考

关于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几点思考

时间:2010-12-02

苏州市金阊区编办 颜炜

事业单位是指国家为了实现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研、文化、卫生、体育、社会福利、统计调查、信息与咨询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长期以来,事业单位一直纳入国家管理范围,由政府主办、主管;经费依靠财政拨款;人员列入国家编制。事业单位的一切活动都听命于政府,是中国特有的社会组织形式。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事业单位机构膨胀,人浮于事,已经难以适应中国市场经济的需要,严重制约了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同时,大量事业单位行使部分政府职能,造成政府职能范围的混乱,行政效率降低。另一方面,由于事业单位是国家财政拨款,收入稳定,是继公务员之后又一个让社会精英纷纷向往的职业。而这种大量流入的结果使得许多事业单位超编严重,机构膨胀,人浮于事,造成事业单位人员结构不合理,人才短缺与积压并存,需要的高科技人才进不来,不需的人员出不去。同时,由于人员增长过速,人头费、各种补贴大幅度增加,使财政不堪负重。在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今天,很多弊端、矛盾已经越来越突出,越来越尖锐,影响和限制了事业的发展。

因此,继国企改革、政府机构改革之后,事业单位的改革紧随其后,成为政府机构改革的又一项重要任务。现结合我区事业单位实际情况,就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谈几点看法。

一、事业单位改革的简要回顾

我区目前有87家事业单位,共有编制1933名,实有在职人员1467名。主要涉及文化教育、公共卫生、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等领域。全区事业单位改革从2002年开始历经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以转变管理模式为目标,尝试事业单位转企改制。2002年,苏州市政府批转了关于市属生产经营型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工作实施意见,正式拉开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的序幕。截止2004年底金阊区共38家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转为企业,完成产权制度改革。涉及在职人员1299人,退休人员793人。按政策买断工龄转换身份的742人,符合政策办理提前退休的557人。原事业退休人员769人,全部进入社保,由社保统一按事业退休待遇发放退休金,列入企业人员管理。这次改革,使用“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的管理模式,已经退休和提前退休人员,按照退休前身份,享受事业单位退休待遇。置换身份的人员,随企业纳入社会管理,签订劳动合同,缴纳养老金。转企改制的主要对象为建设房管系统的事业单位,区属医院、街道卫生服务站、街道法律服务所。这次改革的结果,使一批生产经营型事业单位彻底转变了管理模式,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走入市场。政府也减轻财政负担,把有效的财力用于社会公共服务产品的购买。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在改制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一批老同志,特别是提前退休人员,为自身待遇的诉求而不断上访。2009年各级财政对这部分人员增加了生活补贴、住房补贴。

第二阶段:以聘用合同为形式的全员聘用制。2003年,以事业单位全员聘用制开启了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的改革。事业单位推行人员聘用制度,从形式上改变计划经济时代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模式。人事管理由行政任用关系向平等协商的聘用关系转变;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全区75家事业单位1631人全部签订了聘用合同。全员聘用制的目的,是要打破事业单位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的格局。但要实现这一目标,还是相当困难的。有的单位聘用合同只是徒有虚名或者就是一份无固定期限的合同。

第三阶段:以岗位薪级工资为特点的绩效工资制度。2006年,事业单位实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根据事业单位的特点,建立起宏观上注重公平,微观上体现激励,关系合理、秩序规范的收入分配制度。核心是建立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实行一岗一薪,岗变薪变,收入与岗位职责、工作表现和工作业绩挂钩。为适应聘用制的要求,建立符合事业单位自身特点的工资正常调整机制,实行一年一调整,在运行机制上与行政机关彻底脱钩。同时,完善高层次人才的分配激励机制,实现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报酬,充分调动高层次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这次改革,使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从根本上分开,执行了两个不同的工资序列。

第四阶段:以岗位设置为核心的岗位管理制度。2010年,事业单位实行岗位设置管理制度。按照人事部《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根据本单位职能、任务、目标设置岗位。坚持按需设岗、按岗聘用、按岗取酬、竞争上岗,转换事业单位用人机制,真正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全区83家事业单位,共设置岗位1852个,其中管理岗位388个,专业技术岗位1313个,工勤岗位151个。

回顾事业单位改革,从全员聘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岗位管理,往往局限于局部的研究、讨论和推进,但是对事业单位向何处去、事业单位的基本定位、公益性、非营利性质等则缺乏深入的探讨。加快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重大决策。如何积极地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工作,建立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又符合事业单位发展特点,政事分开、事企分开、高效服务、管理科学的现代事业单位管理体制,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实现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形式和方法

根据中编办事业单位改革思路,事业单位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公益目标明确、布局结构合理、投入机制完善、治理结构规范、微观运行高效、监管制度健全的现代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构建基础优先、服务公平、区域均衡、门类齐全的公益服务体系。主要政策和措施是:根据现有事业单位的社会功能,将其划分为承担行政职能的、从事公益服务的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三个大类。其中,对完全行使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将根据具体情况,转为行政机构或进行其他调整;对承担部分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将其行政职能和公益服务职能与其他单位分拆整合,今后不再批准设立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对现有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下一步的改革方向是逐步转为企业,进行企业注册,并注销事业单位,核销事业编制,今后不再批准设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至于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则再划分为三个类别:不能或不宜由市场配置资源的,所需经费由同级财政予以保障,不得开展经营活动,不得收取服务费用(我们暂且设为公益1类);可部分实现由市场配置资源的,所需经费由财政按照不同方式给予不同程度的投入,鼓励社会力量投入(我们暂且设为公益2类);可实现由市场配置资源的,实行经费自理,财政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给予相应的经费补助,具备条件的应逐步转为企业,今后这类单位主要由社会力量举办(我们暂且设为公益3类)。该模式还提出要逐步建立以理事会等形式为主要架构的法人治理结构,健全事业单位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实现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保证事业单位的健康运行。按照这一标准,我区事业单位可以分为四类:以行政职能或以监督管理职能为主的归为行政类;以社会公益为目的,财政全力保障的为公益1类,主要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学校;以社会公益为目的,财政差额补贴的为公益2类,主要有幼儿园、公共卫生服务单位;完全实现经费自理的为公益3类,主要有公证机构、咨询服务和物业管理单位。目前,我区87家事业单位,根据财政承担方式的不同,全额财政拨款的47家;财政差额补贴的8家;自收自支的32家。根据事业单位分类思路,粗略地分一下,承担行政职能的17家,近20%,公益1类、2类事业单位65家,占74%;公益3类事业单位5家,占6%。

三、对现有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设想

对行政类事业单位:可以通过行政职能梳理,明确职责、职能,依据法律、法规赋予的权利行使行政职能,这些单位往往是政府职能部门工作的延伸,或从事监督管理的职能。考虑到政府机构改革刚刚结束,受机构数量、行政编制数的制约,因此,我们不妨将这些承担行政性职能的事业单位统一申报参照公务员管理,成为独立的法定机构,赋予相应的法律地位。在人员管理上,根据职能,重新核定编制,控制用人规模;严格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实行公开招聘。加强财政预算管理,实行收支两条线。同时,严格控制编外人员的使用,杜绝用人机制上的漏洞。

对公益1类、2类事业单位:这类事业单位是事业单位的主体,占现有事业单位的70%以上。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体制机制改革的迫切性和重要性正逐步凸显。事业单位要在调整结构布局、优化资源配置的前提下,深化内部运行机制改革,保证其公益目标的实现和服务质量的提高。可以借鉴深圳做法:取消现有事业单位的行政级别,全面推行岗位职级管理制度。在前几个阶段改革的基础上,取消行政级别,淡化事业单位的行政级别概念,与已经实行的全员聘用制、岗位工资制、岗位设置相匹配。同时,从2003年起所有事业单位新进人员全部缴纳养老金,纳入社会保险统一管理。如果取消事业单位行政级别(以学校为例),对主要负责人根据个人学历、资历、管理能力和工作实绩进行等级评定,个人政治待遇和薪酬待遇与等级挂钩,实行“级随人走”,不受单位规模、类型和性质的限制,也不因职务变动而改变。其他人员待遇与所在岗位的工作量、工作难度、责任大小密切相关,实行“薪随岗变”。在运行机制上,可以尝试“三权分立”模式,建立理事会、管理层和职工大会。三者分别扮演权力决策机构、管理执行机构、监督约束机构的角色,相互分离、相互制衡。今后,政府职能部门的精力将放在全社会管理或者行业管理方面,制定符合全社会需要的公共政策,履行监督责任。在人员管理上,强化机构编制管理的严肃性,科学合理地核定事业编制。积极发挥单位主观能动性,根据岗位设置需求公开聘用专业技术人员。要完善分配激励机制,在现有的岗位绩效工资基础上,探索高层次人才、教育领军人才的奖励机制。财政部门在保障经费同时,加强非税收入管理,强化财政监管力度。

作为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主体,事业单位还将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审计机关依法对事业单位实施审计监督。事业单位要编制报告,提交给举办主体、财政部门、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登记机关等,并在每年相对固定的时段向公众公开,接受政府及社会的评议。

对公益3类的事业单位:政府可以通过引导、鼓励,使其向企业发展,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但经营性事业单位不一定都转为企业,因为公益性、非营利性公共服务也可以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以减少浪费。需要转制成为企业的事业单位应当整合,把事业做大做强后再成建制地转企,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正面、积极作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其负面影响。在人员管理上,编制部门应允许用人单位有充分的自主权。在控制总量基础上,淡化编内与编外的区别,以岗位合同为依据,建立起灵活的用人机制。可以根据单位经营效果,加大绩效工资分配比例。要规范财务制度,加大财政、审计部门的监督力度。

分类改革是事业单位改革的基础。机构编制部门要承担起组织、协调、监督、指导的职责。一要进一步完善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制度,加强对事业法人资质和依法运行的监督管理。二要根据不同类型事业单位的特点建立相应的绩效评价制度。编制部门联合财政、人事、国资、审计、监察等部门建立事业单位绩效评价管理机构,实行以结果为导向,社会公认的目标绩效管理。三加强事业单位财务收支和资产管理,完善公益服务的价格管理机制,提高公共投入的使用效益和公益服务的社会效益。

下载对我市文化事业单位改革的几点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我市文化事业单位改革的几点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对事业单位改革方向与关键问题的思考(范文模版)

    事业单位的改革一直是国家和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据统计,全国事业单位总人数已近3000万(全国人事厅局长会议工作报告),遍布社会各行各业,在大大小小的政府部门之下,他们以各种各样“重......

    事业单位改革的五点思考

    事业单位改革的五点思考温家宝总理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2011年“要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开、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分......

    关于我市事业单位改革工作的调研报告

    关于我市事业单位改革工作的调研报告 我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自2000年下半年启动以来,经过三年试点先行、三年全面推进,普遍实行了以人员聘用制为主要内容的新型人事管理制......

    对我市旅游业发展思考分析[范文大全]

    对我市旅游业发展思考分析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 对我市旅游业发展思考分析2010-06-29 19:01:33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对我市旅游业发展思考分析对我市旅游业发展思考分析......

    对我市旅游业发展思考分析

    旅游业是产业关联度高、就业安置空间大、资源消耗少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市场潜力,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目前,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已达......

    城区事业单位改革改制的思考

    我市城区事业单位大多分布在教育、卫生、文化、建设、房产等社会服务领域,大致分为三类:一、行政执法管理类,二、生产、经营、服务类,三、社会公益类。近年来,随着用人和分配制度......

    城区事业单位改革改制的思考

    我市城区事业单位大多分布在教育、卫生、文化、建设、房产等社会服务领域,大致分为三类:一、行政执法管理类,二、生产、经营、服务类,三、社会公益类。近年来,随着用人和分配制度......

    街道办事处所属事业单位改革的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cn 街道办事处所属事业单位改革的思考 作者:何志奇 来源:《机构与行政》2013年第04期 街道办事处所属事业单位作为直接面对群众的基层公益服务组织,通过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