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重庆市规划局关于印发《2009年重庆市区县“四线”规划制定工作的指导意见》的通知
渝规发„2009‟129号
重庆市规划局关于印发《2009年重庆市区县“四线”规划制定工作的指导意见》的通知
各处室、分局,各局属事业单位,各区县(自治县)规划局(建委),在渝各规划设计单位:
为了指导各区县今年内完成“四线”规划的制定工作,明确编制的工作重点以及相应程序,结合今年市人民政府与区县人民政府签订的“2009年城乡规划管理目标责任书”的要求,经研究,现将《2009年重庆市区县“四线”规划制定工作的指导意见》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特此通知
联系人:黄敏
联系电话:67959785 ***5
二OO九年八月一日
主题词:城乡建设
区县
规划制定
指导意见
重庆市规划局办公室
2009年8月4日印发
—1— 校核:黄
敏
(共印120份)
—2— 2009年重庆市区县“四线”规划制定工作
指导意见
根据建设部颁布的《城市绿线管理办法》、《城市紫线管理办法》、《城市黄线管理办法》、《城市蓝线管理办法》等四个管理办法,结合我市实际,按照精简、实用的原则,特制定本指导意见。
一、规划编制的范围与对象
区县“四线”规划范围为远郊31个区县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规划区。
“四线”分别指城市“绿线、紫线、黄线、蓝线”。“四线”的概念以建设部颁布的文件和国家相关规范的规定为准。
二、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四线”规划编制工作以可持续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生态环境与公共利益优先、近远兼顾、以人为本的原则。
“四线”规划应深化和完善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绿地、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含优秀近现代建筑)、重要城市基础设施用地、城市地表水体等相关内容,同时应与已批控制性详细规划相衔接。
三、规划基本内容
(一)“四线”的划定
1、绿线划定
(1)划定的内容: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公共绿地(市级、区级的向公众开放、有一定游憩设施的公共绿化广场用地,包括综合性公园、纪念性公园、儿童公园、动物园、植物园、古典园
—3— 林、风景名胜公园等公园绿地;沿道路、河湖和城墙等设有一定游憩设施或起景观性作用的街头绿地)、对城市防灾与生态景观功能具有重要作用的防护绿地,以及具有公共活动、交通集散的广场用地。
(2)规划的深度:对总体规划与有关专项规划的相关内容进行细化,应确定位置、落实规模。有条件的,可达到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深度。
2、紫线划定
(1)划定的内容: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布的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和优秀近现代建筑。
(2)规划的深度:明确位置与边界,并以相关的保护规划成果为依据,落实建设控制地区和必要的风貌协调区。有条件的,应达到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深度。
3、黄线划定
(1)划定的内容:机场、重要交通枢纽站场(港口客运站场、铁路客货运站场、公路长途客运站)等重要交通设施;水厂、污水处理厂等重要给排水设施;城市发电厂、110KV以上的高压线走廊、主要变电站等重要电力设施;储气站、燃气超高压管线、燃气高压管线、成品油管线等重要燃气设施;广播电视基站、微波站及其通道等重要通信设施;垃圾焚烧厂、垃圾填埋场、危险废物处理厂等重要环卫设施;消防站等重要防灾设施;气象站等重要公共设施;其它对城市发展全局有重大影响的城市基础设施。
(2)规划的深度:对总体规划与有关专项规划的相关内容进行细化,确定位置、落实规模。有条件的,可达到控制性详细规划深度。
4、蓝线划定
(1)划定的内容:饮用水源保护区、江、河、湖泊、水库、湿地等地表水体及其保护控制的范围。其中,已划定为绿线的用
—4— 地不再纳入蓝线范围。
(2)规划的深度:对总体规划与有关专项规划的相关内容进行细化,确定位置、明确边界控制要求。
(二)“四线”管制要求
“四线”管制应按照建设部颁布的关于“四线”的四个管理办法的有关要求执行,主要管制措施的内容参见附件1。
四、成果要求
(一)成果形式
“四线”专项规划成果包括规划文本、图纸和附件。
(二)文本及附件要求
规划文本主要包括规划依据、范围划定、管制要求等条文规定以及规划缩图、图则,文本格式参考附件2。
成果附件可包括基础资料汇编、说明书、相关专题研究等。
(三)图纸要求
图纸成果主要包括城市绿线规划图、城市紫线规划图、城市黄线规划图、城市蓝线规划图和 “四线”叠合图,共五张。
有条件的,可对重点内容按照控制性详细规划深度要求制作分图则。
五、工作要求
(一)编制工作组织
“四线”规划编制工作应由区县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牵头,会同有关部门共同编制。
正在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的,可将“四线”规划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一并编制。“四线”规划编制工作可与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及相关专项规划一并开展。与相关规划一并开展的,应单独形成“四线”规划成果,或在相关规划成果中列专章明确“四线”规划的内容。
31个区县必须在2009年底前全部完成“四线”规划制定工作。
—5—
(二)编制单位选择
“四线”规划编制工作应委托给具有规划资质的机构承担。
(三)审批程序
“四线”规划初步成果完成后,应经区县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组织公示、征求公众和专家意见,并组织有关部门审查。审查会可邀请市规划局参加。
单独编制的“四线”规划成果由区县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报区县人民政府审批,并依法予以公布;“四线”规划成果可由区县人民政府提交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与相关规划一并开展的,“四线”规划内容随相关规划一并报批。
“四线”规划工作中涉及保密的,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密法》及有关规定处理。涉及调整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应按有关规定执行。
(四)其他要求
新编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将“四线”规划成果的内容作为其强制性内容。已批控制性详细规划未包含有关“四线”规划内容的,“四线”规划成果应当作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补充,一并指导规划许可管理。
鼓励各区县以建设部颁布的关于“四线”的四个管理办法以及本指导意见为基础进行工作创新。
二00九年七月六日
附件:
附件1:重庆市区县“四线”主要管制措施 附件2:重庆市区县“四线”规划文本参考格式 附件3:城市绿线管理办法(建设部令第112号)附件4:城市紫线管理办法(建设部令第119号)附件5:城市黄线管理办法(建设部令第144号)
—6— 附件6:城市蓝线管理办法(建设部令第145号)
—7— 附件1:重庆市区县“四线”主要管制措施
一、绿线管制措施
(一)用地管制
绿线范围内禁止进行下列活动:
1、对公园、山体绿地格局和绿化景观构成影响的改建。
2、开挖或损坏规划所确定的山体、公园、广场等绿地。
3、修建破坏公园、广场、风景林地整体风貌的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设施。
4、进行拦河截溪、采石取土、设置垃圾堆场、排放污水以及其他对生态环境构成破坏的活动。
(二)建设要求及保护、整治措施
城市绿线范围内规划的绿地,必须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范和标准进行建设。同时,绿地建设应结合防灾避难场所建设的有关要求进行。
对城市景观塑造有重要作用的绿地和广场,建设前应当进行规划设计并严格实施。
城市绿线范围内规划的绿地近期不进行绿化建设的,其建设活动应当进行生态环境影响分析,并按照《城乡规划法》的规定予以严格控制。
在城市绿线范围内,不符合绿地规划要求的建筑物、构筑物及其他设施应当限期迁出。
城市绿线的审批、调整,违法行为的处罚,按照《城乡规划法》、《城市绿线管理办法》的规定进行。
二、紫线管制措施
(一)用地管制
在城市紫线范围内禁止进行下列活动:
1、违反保护规划的拆除、开发;
2、对历史文化街区传统格局和风貌构成影响的改建;
3、损坏或者拆毁确定保护的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设施;
4、修建破坏传统风貌的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设施;
5、占用或者破坏保护区内确定保留的园林绿地、河湖水系、道路和古树名木等;
6、其他对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含优秀近现代建筑)的保护构成破坏性影响的活动。
(二)建设要求及保护、整治措施
城市紫线确定的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优秀近现代建筑,应当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范进行专项规划并严格实施。
历史文化街区内的各项建设必须坚持保护真实的历史文化遗存,维护街区传统格局和风貌,改善基础设施、提高环境质量的原则。历史建筑、优秀近现代建筑的维修和整治必须保持原有外形和风貌,保护范围内的各项建设不得影响历史建筑风貌的展示。
对“紫线”保护区范围内的历史建筑、文物古迹应保持文物原貌、整旧如旧,严禁一切与文物保护无关的建设。城市紫线内不得修建形式、高度、体量、色调与文物保护单位或历史街区环境风貌不协调的建(构)筑物。
保护区外一定范围为建设控制地带,在该地带修建任何建(构)筑物须经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和文物主管部门协商一致后按法定程序审批后方可实施。
城市紫线的审批、调整,违法行为的处罚,按照《城乡规划法》、《城市紫线管理办法》的规定进行。
三、黄线管制措施
(一)用地管制
在城市黄线范围内禁止进行下列活动:
1、违反城市规划要求,进行建筑物、构筑物及其他设施的建设;
2、违反国家有关技术标准和规范进行建设;
3、未经批准,改装、迁移或拆毁原有城市基础设施;
4、其他损坏城市基础设施或影响城市基础设施安全和正常运转的行为。
(二)建设要求及保护、整治措施
在城市黄线内进行建设活动,应当贯彻安全、高效、经济的方针,处理好近、远期关系,根据城市发展的实际需要,分期有序实施。在城市黄线内新建、改建、扩建各类建筑物、构筑物、道路、管线和其他工程设施,应当依法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申请办理规划许可,并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办理相关手续。
迁移、拆除城市黄线内城市基础设施的,应当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办理相关手续。
城市黄线的审批、调整,违法行为的处罚,按照《城乡规划法》、《城市黄线管理办法》的规定进行。
四、蓝线管制措施
(一)用地管制
在城市蓝线内禁止进行下列活动:
1、违反城市蓝线保护和控制要求的建设活动;
2、擅自填埋、占用城市蓝线内水域;
3、影响水系安全的爆破、采石、取土;
4、擅自建设各类排污设施;
5、其它对城市水系保护构成破坏的活动。
(二)建设要求及保护、整治措施
在城市蓝线内新建、改建、扩建各类建筑物、构筑物、道路、管线和其他工程设施应当依法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申请规划许可,并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办理相关手续。
需要临时占用城市蓝线内的用地或水域的,应当报经区县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同意,并依法办理相关审批手续;临时占用后,应当限期恢复。
城市蓝线的审批、调整,违法行为的处罚,按照《城乡规划法》、《城市蓝线管理办法》的规定进行。
附件2:重庆市区县“四线”规划文本参考格式
第一章
总 则
规划依据、规划范围、规划期限 第二章
绿线规划
第一节 范围划定 第二节 管制措施 第三章
紫线规划
第一节 范围划定 第二节 管制措施 第四章
黄线规划
第一节 范围划定 第二节 管制措施 第五章
蓝线规划
第一节 范围划定 第二节 管制措施 第六章
规划实施措施 第七章
附则 11 附件3: 《城市绿线管理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令第112号
2002年9月9日建设部第63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自2002年11月1日起施行。
第一条 为建立并严格实行城市绿线管理制度,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根据《城市规划法》、《城市绿化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城市绿线,是指城市各类绿地范围的控制线。本办法所称城市,是指国家按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镇。
第三条 城市绿线的划定和监督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 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城市绿线管理工作。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城市绿线管理工作。城市人民政府规划、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城市绿线的监督和管理工作。
第五条 城市规划、园林绿化等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密切合作,组织编制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应当确定城市绿化目标和布局,规定城市各类绿地的控制原则,按照规定标准确定绿化用地面积,分层次合理布局公共绿地,确定防护绿地、大型公共绿地等的绿线。
第六条 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当提出不同类型用地的界线、规定绿化率控制指标和绿化用地界线的具体坐标。
第七条 修建性详细规划应当根据控制性详细规划,明确绿地布局,提出绿化配置的原则或者方案,划定绿地界线。
第八条 城市绿线的审批、调整,按照《城市规划法》、《城市绿化条例》的规定进行。
第九条 批准的城市绿线要向社会公布,接受公众监督。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城市绿地、服从城市绿线管理的义务,有监督城市绿线管理、对违反城市绿线管理行为进行检举的权利。
第十条 城市绿线范围内的公共绿地、防护绿地、生产绿地、居住区绿地、单位附属绿地、道路绿地、风景林地等,必须按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公园设计规范》等标准,进行绿地建设。
第十一条 城市绿线内的用地,不得改作他用,不得违反法律法规、强制性标准以及批准的规划进行开发建设。有关部门不得违反规定,批准在城市绿线范围内进行建设。因建设或者其他特殊情况,需要临时占用城市绿线内用地的,必须依法办理相关审批手续。在城市绿线范围内,不符合规划要求的建筑物、构筑物及其他设施应当限期迁出。
第十二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城市绿地范围内进行拦河截溪、取土采石、设置垃圾堆场、排放污水以及其他对生态环境构成破坏的活动。近期不进行绿化建设的规划绿地范围内的建设活动,应当进行生态环境影响分析,并按照《城市规划法》的规定,予以严格控制。
第十三条 居住区绿化、单位绿化及各类建设项目的配套绿化都要达到《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的标准。各类建设工程要与其配套的绿化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达不到规定标准的,不得投入使用。
第十四条 城市人民政府规划、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对城市绿线的控制和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并向同级人民政府和上级行政主管部门报告。第十五条 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对本行政区域内城市绿线的管理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违法行为,及时纠正。
第十六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擅自改变城市绿线内土地用途、占用或者破坏城市绿地的,由城市规划、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城市规划法》、《城市绿化条例》的有关规定处罚。
第十七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在城市绿地范围内进行拦河截溪、取土采石、设置垃圾堆场、排放污水以及其他对城市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活动的,由城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并处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十八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在已经划定的城市绿线范围内违反规定审批建设项目的,对有关责任人员由有关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九条 城镇体系规划所确定的,城市规划区外防护绿地、绿化隔离带等的绿线划定、监督和管理,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二十条 本办法自二00二年十一月一日起施行。
附件4:城市紫线管理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令第119号
2003年11月15日建设部第22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2003年12月17日建设部令第119号发布,自2004年2月1日起施行。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城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国务院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城市紫线,是指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内的历史文化街区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公布的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范围界线,以及历史文化街区外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布保护的历史建筑的保护范围界线。本办法所称紫线管理是划定城市紫线和对城市紫线范围内的建设活动实施监督、管理。
第三条 在编制城市规划时应当划定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紫线。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紫线由城市人民政府在组织编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时划定。其他城市的城市紫线由城市人民政府在组织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时划定。
第四条 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城市紫线管理工作。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城市紫线管理工作。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城市紫线管理工作。
第五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了解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紫线范围及其保护规划,对规划的制定和实施管理提出意见,对破坏保护规划的行为进行检举。
第六条 划定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紫线应当遵循下列原则:
(一)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范围应当包括历史建筑物、构筑物和其风貌环境所组成的核心地段,以及为确保该地段的风貌、特色完整性而必须进行建设控制的地区。
(二)历史建筑的保护范围应当包括历史建筑本身和必要的风貌协调区。
(三)控制范围清晰,附有明确的地理坐标及相应的界址地形图。城市紫线范围内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的划定,依据国家有关文物保护的法律、法规。
第七条 编制历史文化名城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应当包括征求公众意 见的程序。审查历史文化名城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应当组织专家进行充分论证,并作为法定审批程序的组成部分。
市、县人民政府批准保护规划前,必须报经上一级人民政府主管部门审查同意。
第八条 历史文化名城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一经批准,原则上不得调整。因改善和加强保护工作的需要,确需调整的,由所在城市人民政府提出专题报告,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后,方可组织编制调整方案。
调整后的保护规划在审批前,应当将规划方案公示,并组织专家论证。审批后应当报历史文化名城批准机关备案,其中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报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九条 市、县人民政府应当在批准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后的一个月内,将保护规划报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其中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内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还应当报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条 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规划一经批准,有关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必须向社会公布,接受公众监督。
第十一条 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已经破坏,不再具有保护价值的,有关市、县人民政府应当向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提出专题报告,经批准后方可撤销相关的城市紫线。
撤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的城市紫线,应当经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第十二条 历史文化街区内的各项建设必须坚持保护真实的历史文化遗存,维护街区传统格局和风貌,改善基础设施、提高环境质量的原则。历史建筑的维修和整治必须保持原有外形和风貌,保护范围内的各项建设不得影响历史建筑风貌的展示。
市、县人民政府应当依据保护规划,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整治和更新,以改善人居环境为前提,加强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的改造和建设。
第十三条 在城市紫线范围内禁止进行下列活动:
(一)违反保护规划的大面积拆除、开发;
(二)对历史文化街区传统格局和风貌构成影响的大面积改建;
(三)损坏或者拆毁保护规划确定保护的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设施;
(四)修建破坏历史文化街区传统风貌的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设施;
(五)占用或者破坏保护规划确定保留的园林绿地、河湖水系、道路和古树名木等;
(六)其他对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构成破坏性影响的活动。第十四条 在城市紫线范围内确定各类建设项目,必须先由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依据保护规划进行审查,组织专家论证并进行公示后核发选址意见书。
第十五条 在城市紫线范围内进行新建或者改建各类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设施,对规划确定保护的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设施进行修缮和维修以及改变建筑物、构筑物的使用性质,应当依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办理相关手续后方可进行。
第十六条 城市紫线范围内各类建设的规划审批,实行备案制度。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公布的历史文化街区,报省、自治区人民政府 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直辖市人民政府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其中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内的历史文化街区报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七条 在城市紫线范围内进行建设活动,涉及文物保护单位的,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文物保护的法律、法规的规定。
第十八条 省、自治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直辖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对保护规划执行情况进行检查监督,并向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提出报告。
对于监督中发现的擅自调整和改变城市紫线,擅自调整和违反保护规划的行政行为,或者由于人为原因,导致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遭受局部破坏的,监督机关可以提出纠正决定,督促执行。
第十九条 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直辖市人民政府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需要可以向有关城市派出规划监督员,对城市紫线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
规划监督员行使下述职能:
(一)参与保护规划的专家论证,就保护规划方案的科学合理性向派出机关报告;
(二)参与城市紫线范围内建设项目立项的专家论证,了解公示情况,可以对建设项目的可行性提出意见,并向派出机关报告;
(三)对城市紫线范围内各项建设审批的可行性提出意见,并向派出机关报告;
(四)接受公众的投诉,进行调查,向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处理建议,并向派出机关报告。
第二十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未经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在城市紫线范围内进行建设活动的,由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城市规划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罚。
第二十一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擅自在城市紫线范围内审批建设项目和批准建设的,对有关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自2004年2月1日起施行。
附件5:城市黄线管理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令第144号
《城市黄线管理办法》已于2005年11月8日经建设产第78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发布,自2006年3月1日起施行。
第一条 为了加强城市基础设施用地管理,保障城市基础设施的正常、高效运转,保证城市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根据《城市规划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城市黄线的划定和规划管理,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城市黄线,是指对城市发展全局有影响的、城市规划中确定的、必须控制的城市基础设施用地的控制界线。
本办法所称城市基础设施包括:
(一)城市公共汽车首末站、出租汽车停车场、大型公共停车场;城市轨道交通线、站、场、车辆段、保养维修基地;城市水运码头;机场;城市交通综合换乘枢纽;城市交通广场等城市公共交通设施。
(二)取水工程设施(取水点、取水构筑物及一级泵站)和水处理工程设施等城市供水设施。
(三)排水设施;污水处理设施;垃圾转运站、垃圾码头、垃圾堆肥厂、垃圾焚烧厂、卫生填埋场(厂);环境卫生车辆停车场和修造厂;环境质量监测站等城市环境卫生设施。
(四)城市气源和燃气储配站等城市供燃气设施。
(五)城市热源、区域性热力站、热力线走廊等城市供热设施。
(六)城市发电厂、区域变电所(站)、市区变电所(站)、高压线走廊等城市供电设施。
(七)邮政局、邮政通信枢纽、邮政支局;电信局、电信支局;卫星接收站、微波站;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城市通信设施。
(八)消防指挥调度中心、消防站等城市消防设施。
(九)防洪堤墙、排洪沟与截洪沟、防洪闸等城市防洪设施。
(十)避震疏散场地、气象预警中心等城市抗震防灾设施。
(十一)其他对城市发展全局有影响的城市基础设施。
第三条 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城市黄线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城市黄线的规划管理工作。
第四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城市基础设施用地、服从城市黄线管理的义务,有监督城市黄线管理、对违反城市黄线管理的行为进行检举的权利。
第五条 城市黄线应当在在制定城市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时划定。
直辖市、市、县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根据不同规划阶段的规划深度要求,负责组织划定城市黄线的具体工作。
第六条 城市黄线的划定,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与同阶段城市规划内容及深度保持一致;
(二)控制范围界定清晰;
(三)符合国家有关技术标准、规范。
第七条 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应当根据规划内容和深度要求,合理布置城市基础设施,确定城市基础设施的用地位置和范围,划定其用地控制界线。
第八条 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当依据城市总体规划,落实城市总体规划 确定的城市基础设施的用地位置和面积,划定城市基础设施用地界线,规定城市黄线范围内的控制指标和要求,并明确城市黄线的地理坐标。
修建性详细规划应当依据控制性详细规划,按不同项目具体落实城市基础设施用地界线,提出城市基础设施用地配置原则或者方案,并标明城市黄线的地理坐标和相应的界址地形图。
第九条 城市黄线应当作为城市规划的强制性内容,与城市规划一并报批。城市黄线上报审批前,应当进行技术经济论证,并征求有关部门意见。
第十条 城市黄线经批准后,应当与城市规划一并由直辖市、市、县人民政府予以公布;但法律、法规规定不得公开的除外。
第十一条 城市黄线一经批准,不得擅自调整。
因城市发展和城市功能、布局变化等,需要调整城市黄线的,应当组织专家论证,依法调整城市规划,并相应调整城市黄线。调整后的城市黄线,应当随调整后的城市规划一并报批。
调整后的城市黄线应当在报批前进行公示,但法律、法规规定不得公开的除外。
第十二条 在城市黄线内进行建设活动,应当贯彻安全、高效、经济的方针,处理好近远期关系,根据城市发展的实际需要,分期有序实施。
第十三条 在城市黄线范围内禁止进行下列活动:
(一)违反城市规划要求,进行建筑物、构筑物及其他设施的建设;
(二)违反国家有关技术标准和规范进行建设;
(三)未经批准,改装、迁移或拆毁原有城市基础设施;
(四)其他损坏城市基础设施或影响城市基础设施安全和正常运转的行为。第十四条 在城市黄线内进行建设,应当符合经批准的城市规划。
在城市黄线内新建、改建、扩建各类建筑物、构筑物、道路、管线和其他工程设施,应当依法向建设主管部门(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申请办理城市规划许可,并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办理相关手续。
迁移、拆除城市黄线内城市基础设施的,应当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办理相关手续。
第十五条 因建设或其他特殊情况需要临时占用城市黄线内土地的,应当依法办理相关审批手续。
第十六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对城市黄线管理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十七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依据《城市规划法》等法律、法规予以处罚:
(一)未经直辖市、市、县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批准在城市黄线范围内进行建设活动的;
(二)擅自改变城市黄线内土地用途的;
(三)未按规划许可的要求进行建设的。
第十八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违反本办法规定,批准在城市黄线范围内进行建设的,对有关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九条 本办法自2006年3月1日起施行。17 附件6:城市蓝线管理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令第145号
《城市蓝线管理办法》已于2005年11月28日经建设部第80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发布,自2006年3月1起施行。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城市水系的保护与管理,保障城市供水、防洪防涝和通航安全,改善城市人居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功能,促进城市健康、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城市蓝线,是指城市规划确定的江、河、湖、库、渠和湿地等城市地表水体保护和控制的地域界线。
城市蓝线的划定和管理,应当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 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城市蓝线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城市蓝线管理工作。
第四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服从城市蓝线管理的义务,有监督城市蓝线管理、对违反城市蓝线管理行为进行检举的权利。
第五条 编制各类城市规划,应当划定城市蓝线。
城市蓝线由直辖市、市、县人民政府在组织编制各类城市规划时划定。城市蓝线应当与城市规划一并报批。
第六条 划定城市蓝线,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统筹考虑城市水系的整体性、协调性、安全性和功能性,改善城市生态和人居环境,保障城市水系安全;
(二)与同阶段城市规划的深度保持一致;
(三)控制范围界定清晰;
(四)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和国家有关技术标准、规范的要求。第七条 在城市总体规划阶段,应当确定城市规划区范围内需要保护和控制的主要地表水体,划定城市蓝线,并明确城市蓝线保护和控制的要求。
第八条 在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应当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划定的城市蓝线,规定城市蓝线范围内的保护要求和控制指标,并附有明确的城市蓝线坐标和相应的界址地形图。
第九条 城市蓝线一经批准,不得擅自调整。
因城市发展和城市布局结构变化等原因,确实需要调整城市蓝线的,应当依法调整城市规划,并相应调整城市蓝线。调整后的城市蓝线,应当随调整后的城市规划一并报批。
调整后的城市蓝线应当在报批前进行公示,但法律、法规规定不得公开的除外。
第十条 在城市蓝线内禁止进行下列活动:
(一)违反城市蓝线保护和控制要求的建设活动;
(二)擅自填埋、占用城市蓝线内水域;
(三)影响水系安全的爆破、采石、取土;
(四)擅自建设各类排污设施;
(五)其它对城市水系保护构成破坏的活动。
第十一条 在城市蓝线内进行各项建设,必须符合经批准的城市规划。在城市蓝线内新建、改建、扩建各类建筑物、构筑物、道路、管线和其他工程设施,应当依法向建设主管部门(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申请办理城市规划许可,并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办理相关手续。
第十二条 需要临时占用城市蓝线内的用地或水域的,应当报经直辖市、市、县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同意,并依法办理相关审批手续;临时占用后,应当限期恢复。
第十三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对城市蓝线管理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十四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在城市蓝线范围内进行各类建设活动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罚。
第十五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违反本办法规定,批准在城市蓝线范围内进行建设的,对有关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六条 本办法自2006年3月1日起施行。
第二篇:重庆市规划局关于印发《加强都市区范围内危房改建工程规划管理的意见》的通知
渝规发〔2007〕87号
重庆市规划局关于印发《加强都市区范围内危房改建工程规划管理的意见》的通知
各处室、分局,局属各事业单位:
根据《重庆市行政机关规范性文件审查登记办法》,现将《加强都市区范围内危房改建工程规划管理的意见》更换文号,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原渝规发〔2005〕146号文停止执行。
特此通知
OO七年六月十五 日
主题词:城乡规划
危房改建
意见
通知
重庆市规划局办公室
2007年6月20日印发
(共印40份)加强都市区范围内危房改建工程
规划管理的意见
为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加强对我市危房改建工程的规划管理,保障城市规划的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重庆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及相关法律、法规,现结合实际,就加强都市区范围内危房改建工程规划管理制定如下意见,请在工作中遵循。
一、本意见所称危房,是指具有房屋合法产权手续,已经垮塌或经有资质的鉴定机构书面鉴定为危房的房屋。
二、本意见适用于无法满足《重庆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和《重庆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的间距等要求的危房改建。
三、规划部门批准危房改建的原则是:不突破原位置(基底范围)、原面积(房屋产权证确定的面积)、原高度(层数)。
四、危房改建工程的规划管理执行“两证制度”,即对危房改建工程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验收合格证》。
五、危房改建工程的规划手续由各区分局在作出受理决定后5个工作日内直接审查办理。
六、规划部门采取查阅资料(房屋产权证、1:500实测地形图等)、查勘现场、询问相邻住户等方式,确定危房的位置、面积和高度。确实无法确定建筑高度的,在规划审批时,应按危房原有层数进行控制,其层高住宅建筑不超过3米、公共建筑不超过3.3米,工业建筑层高根据具体生产性质确定。
七、实施危房改建,原则上应按原建筑功能进行。若确需对建筑功能进行调整,应按有关规定在所属片区进行公示,公示无意见后方可办理规划许可手续。
八、除城镇、农村居民自建自用2层(含2层)以下住宅危房改建工程外,危房改建应由具有相应设计资质的设计单位进行设计。
九、危房改建工程紧贴相邻房屋或与相邻房屋共墙的,危房改建申请人应负责协调好相邻关系、并与相邻房屋所有权人或单位签定书面协议,还需相应设计资质的设计单位作出结构安全处理方案。
十、申请改建的危房位于已取得规划选址意见书的建设项目的拆迁范围内,危房拟改建规模不超过2000平方米的,规划部门应及时通知该项目建设单位或个人对危房先行拆迁安置,项目建设单位或个人回复无法对危房先行拆迁安置或在五个工作日内未予答复的,规划部门可按本意见办理该危房改建的规划许可手续;危房拟改建规模超过2000平方米的,规划部门应组织召开协调会,要求取得规划选址意见书的建设项目的建设单位或个人对危房先行拆迁安置。经协调,项目建设单位或个人无法对危房先行拆迁安置的、或在协调会后五个工作日内未予答复的,规划部门可按本意见办理该危房改建的规划许可手续。
十一、各分局应对危房改建工程进行跟踪管理,发现违法建设行为,应及时制止和依法处理。
十二、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工作人员违反本意见,依据《重庆市规划局党组关于规划、测绘行政审批中违规行为责任追究的暂行规定》处理。
附件:危房改建工程规划许可申请材料
一、申请《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须提交以下材料:
1、书面申请(原件1份);
2、房屋安全鉴定机构出具的危房鉴定书(原件1份,房屋已垮塌的除外);
3、房屋产权证、国有土地使用权证(复印件1份,原件须在报建窗口出示并与复印件核对);
4、消防部门意见(原件1份,城镇、农村居民自建自用住宅危房改建工程除外);
5、房屋所在地1:500实测现状地形图(原件1份,城镇、农村居民自建自用住宅危房改建工程可提供相邻关系图);
6、建筑施工图说(原件2套,城镇、农村居民自建自用2层(含2层)以下住宅危房改建工程除外);
7、相应资质设计单位编制的结构安全方案(原件1套,适用于紧贴相邻房屋或与相邻房屋共墙的危房改建工程);
8、相邻房屋所有权人或单位签定的书面协议(原件1份,适用于紧贴相邻房屋或与相邻房屋共墙的危房改建工程)。
二、申请《建设工程规划验收合格证》须提交的材料:
1、书面申请(原件1份);
2、建设工程竣工图(建筑部分,原件2套,城镇、农村居民自建自用住宅危房改建工程除外);
3、具有相应资质机构提供的危房改建工程竣工实测1:500地形图(原件1份,城镇、农村居民自建自用住宅危房改建工程除外)。
第三篇:盐城市规划局关于印发盐城市市区容积率规划管理办法(试行)
盐城市规划局关于印发《盐城市市区容积率规划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发布者:admin 发布时间:2011-5-20 阅读:114次 【字体:大 中 小】
盐规[2011] 28号
机关各处室,各分局,各直属单位:
为进一步规范城市规划编制和实施管理,提高城市规划工作的质量和水平,根据国家、省、市近期出台的有关文件,结合盐城规划管理实际,我局组织制订了《盐城市市区容积率规划管理办法(试行)》,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
特此通知。
附:盐城市市区容积率规划管理办法(试行)。
二〇一一年五月十八日
盐城市市区容积率规划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条 为规范建设用地容积率的规划管理,维护建设市场的公开、公平、公正,创优服务发展环境,提高依法行政水平,根据省、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城市规划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和专业技术标准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土资源部、监察部《关于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发〔2010〕10号文件的通知》(建房〔2010〕155号)、国土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用地和建设管理调控的通知》(国土资发〔2010〕151号)精神,《江苏省建设厅、监察厅关于切实加强经营性用地容积率规划管理和监督检查的通知》等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盐城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进行招标、拍卖、挂牌的经营性建设用地。
第三条 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前,规划部门应当严格依据经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科学确定建设用地使用性质、容积率和其他规划条件。
第四条 规划部门对建设用地和建设项目实施规划许可,应保持容积率指标规划管理的延续性和一致性。对同一地块的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规划方案审定、建设工程规划许可、建设项目竣工核实,核定的容积率指标应前后一致。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后,建设单位应严格按照土地出让规划条件中核定的容积率指标进行开发建设,原则上不得调整。分期开发建设的用地,各期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确定的计入容积率建筑面积总和,不得突破土地出让合同规定的用地规划红线范围内依容积率计算的总建筑面积。
第五条 规划条件是政府出让土地的约定条件,其中容积率指标是规划条件的核心内容之一。土地一经出让,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无权擅自更改规划条件确定的容积率。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应当按照规划条件和规划许可的内容进行建设,不得擅自变更;确需变更的,应当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申请。变更内容依法应当先经其他主管部门同意的,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在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申请变更时,应当提供相关证明文件。申请变更的内容不符合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不得批准,应按法定程序先行调整控制性详细规划。对房地产开发项目,除因公共利益需要外,申请变更的内容涉及提高容积率、改变使用性质、降低绿地率、减少必须配置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的,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不得批准。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在审批变更规划许可前应当采取公示、听证会、座谈会等形式,听取利害关系人的意见。因变更规划许可内容给利害关系人合法权益造成损失的,申请变更的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应当依法给予补偿。
土地出让后,规划条件确定的容积率指标确需调整的,必须符合以下条件之一:
1、城市总体(专项)规划调整或修编造成地块发展条件变化的;
2、因城市基础设施、公益性公共设施建设需要导致已出让地块的大小及相关建设条件发生变化的;
3、国家和省的有关政策发生变化的。
符合以上条件的,在不影响国家利益和公众合法利益的前提下,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按规定程序商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容积率调整指标的意见后报市规划委员会研究,并报市人民政府批准。
第六条 符合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容积率指标调整程序
1、调整规划条件确定的容积率,应当由建设单位提出申请,并说明调整理由。
2、规划部门应组织专家对调整的必要性和规划调整方案的合理性进行论证,并向社会公示和组织听证。经专家论证、社会公示和听证,认为确需调整容积率的,应提出调整建议并附论证、公示、听证结论等相关材料报市规委会研究并报市人民政府批准。
3、经市人民政府批准,规划部门方可办理后续的规划审批,并抄告国土等有关部门,告知建设单位办理相关手续。
4、经批准提高容积率的,建设单位必须与国土部门签订《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补充协议,补交土地出让金差价和相关建设规费。规划部门按照《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及补充协议、土地出让金差价和相关建设规费补交手续及市政府审批的意见,办理相关规划手续。
第七条 容积率计算规则
1、容积率系指某一基地范围内地面以上各类建筑的计入容积率建筑面积总和与基地总面积的比值。建筑面积计算按照本办法及《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范》(GB/T50353-2005)的规定执行。
2、住宅层高不应低于2.8米,且不应高于3.0米。当住宅建筑套型内局部层高大于4.9米时,不论层内是否有隔层,建筑面积按该层水平投影面积的2倍计算;当住宅建筑层高大于7.5米时,不论层内是否有隔层,建筑面积按该层水平投影面积的3倍计算。
3、当办公建筑标准层层高大于5.5米时,不论层内是否有隔层,建筑面积按该层水平投影面积的2倍计算;当办公建筑层高大于8.8米时,不论层内是否有隔层,建筑面积按该层水平投影面积的3倍计算。
4、当普通商业建筑标准层层高大于6.1米时,不论层内是否有隔层,建筑面积按该层水平投影面积的2倍计算;当普通商业建筑层高大于10米时,不论层内是否有隔层,建筑面积按该层水平投影面积的3倍计算。
5、设置于屋顶的露台、空中花园无封闭顶盖的不计算建筑面积,设封闭顶盖的应按其水平投影面积的一半计算建筑面积并纳入容积率指标。其它层设置露台、空中花园、入户花园须按阳台的相关规定计算建筑面积并纳入容积率指标。
住宅建筑因设置中央空调等设施需要设置的与室内相通的室外设备平台,其进深不得大于1.1米,长度不得大于2.0米,其建筑面积应按阳台的相关规定计算建筑面积并纳入容积率指标。
计算含阳台建筑的容积率指标时,阳台部分建筑面积应按其水平投影面积的一半计算,其中住宅阳台最宽处净深不应大于1.8米(不规则的阳台,按其净深的平均值控制),超过1.8米以上部分按其全部水平投影面积计算建筑面积并纳入容积率指标。
每套住宅阳台、露台、空中花园、入户花园、设备平台的水平投影面积总和不得大于该套住宅套型计算建筑面积的10%,超出10%的以上部分按其水平投影全面积计算建筑面积并纳入容积率指标。
6、地下空间的顶板面高出室外地面1.5米以上时,建筑面积的计算值按该层水平投影面积计算;地下空间的顶板面高出室外地面不足1.5米的,其建筑面积不计入容积率。
如建筑室外地坪标高不一致时,以建筑周边20米范围内室外地坪设计平均标高作为室外地坪,之后再按上述规定核准。
7、计算含底层车库建筑的容积率指标时,层高小于2.2米的底层车库建筑面积不计入容积率。由于相关规范的净高要求等因素影响,车库层高不大于2.45米,车库建筑面积也不计入容积率。
8、底层架空层建筑层高须大于3.0米,其架空部分建筑面积可不计入地块容积率,但电梯井、门厅、过道等围合部应按建筑面积计算等相关规定计算面积并纳入容积率指标。架空部分应满足以柱、剪力墙落地;视线通透、空间开敞;无特定功能,只作为公共休闲、交通、绿化等公共开敞空间使用,如作为停车空间等利用应按规定计算建筑面积并计入容积率。中间层不宜设置架空层,架空层应计入建筑层次。
9、办公、普通商业建筑的门厅、大堂、中庭、内廊、采光厅等公共部分及屋顶,特殊用途的大型商业用房,工业建筑、影剧院、大型会议厅、体育馆、博物馆和展览馆类建筑暂不按本办法计算容积率,其建筑面积的计算值按照《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范》(GB/T50353-2005)的规定执行。
10、新建的地上三层及以上独立公共停车库建筑面积不计入容积率。
11、住宅建筑顶部采用坡屋面,坡屋面的排水坡度不得大于1:2.5.设计不利用的坡屋面不得开设窗洞、门洞、上人孔。其檐口高度不得高于0.6米。设计利用的坡屋面空间按照相关规范设计并计算建筑面积纳入容积率。因建筑造型设计不利用的坡屋顶屋脊高度不得大于2.5米。
12、窗台比相近室内楼、地面高出0.45米的飘窗不计算建筑面积,不大于0.45米窗台高度的飘窗应按其全部水平投影面积计算建筑面积并纳入容积率指标。飘窗凸出外墙宽度不得大于0.7米。
13、设计单位应在总平面图上分别注明建筑使用性质、层次、建筑面积和总建筑面积。
第八条 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容积率的管理措施。
规划部门应严格依据土地出让合同规定的用地规划红线范围内依容积率计算的总建筑面积控制建设项目的实施,采用倒扣控制建筑面积的方法,即在规定的建筑面积上限指标基础上核减分期开发的建设项目建筑面积,一旦达到建筑面积上限值,则不得批准剩余未实施的建设项目。
第九条 规划核实容积率的管理措施。
建设工程竣工后,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就建设工程是否符合规划条件和规划许可内容,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申请核实。经核实不符合规划条件和规划许可内容的,建设单位或者个人不得组织竣工验收,产权登记机关不予办理产权登记手续。
经核实计容建筑面积超土地出让容积率指标时,须按照现场实测面积数据结合本办法及《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范》计算计容建筑面积。如超容积率的面积与原规划工程发证面积比值不大于1%时,须将超容积率的面积数据函告国土部门完善相关国土手续。如超容积率的面积与原规划工程发证面积比值大于1%时,须将相关超容积率材料报市规委会研究并报市人民政府批准。超容积率的项目,必须待相关规划、国土部门等政府审批手续全到位后方可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申请重新核实。
第十条 本办法由盐城市规划局负责解释。
第十一条 本办法自发文之日起执行。本办法实施之日前已取得经营性建设用地开发权的项目容积率管理办法按市政府批准同意的城市规划有关文件执行。
第四篇:重庆市规划局关于印发《加强都市区范围内危房改建工程规划管理的意见》的通知(渝规发〔2007〕87号,2007年
重庆市规划局
关于印发《加强都市区范围内危房改建工程规划管理的意见》的通知
渝规发〔2007〕87号(2007年6月15日)
各处室、分局,局属各事业单位:
根据《重庆市行政机关规范性文件审查登记办法》,现将《加强都市区范围内危房改建工程规划管理的意见》更换文号,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原渝规发[2005]146号文停止执行。
特此通知
二○○七年六月十五日
重庆市规划局加强都市区范围内危房改建工程规划管理的意见
为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加强对我市危房改建工程的规划管理,保障城市规划的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重庆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及相关法律、法规,现结合实际,就加强都市区范围内危房改建工程规划管理制定如下意见,请在工作中遵循。
一、本意见所称危房,是指具有房屋合法产权手续,已经垮塌或经有资质的鉴定机构书面鉴定为危房的房屋。
二、本意见适用于无法满足《重庆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和《重庆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的间距等要求的危房改建。
三、规划部门批准危房改建的原则是:不突破原位置(基底范围)、原面积(房屋产权证确定的面积)、原高度(层数)。
四、危房改建工程的规划管理执行“两证制度”,即对危房改建工程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验收合格证》。
五、危房改建工程的规划手续由各区分局在作出受理决定后5个工作日内直接审查办理。
六、规划部门采取查阅资料(房屋产权证、1:500实测地形图等)、查勘现场、询问相邻住户等方式,确定危房的位置、面积和高度。确实无法确定建筑高度的,在规划审批时,应按危房原有层数进行控制,其层高住宅建筑不超过3米、公共建筑不超过3.3米,工业建筑层高根据具体生产性质确定。
七、实施危房改建,原则上应按原建筑功能进行。若确需对建筑功能进行调整,应按有关规定在所属片区进行公示,公示无意见后方可办理规划许可手续。
八、除城镇、农村居民自建自用2层(含2层)以下住宅危房改建工程外,危房改建应由具有相应设计资质的设计单位进行设计。
九、危房改建工程紧贴相邻房屋或与相邻房屋共墙的,危房改建申请人应负责协调好相邻关系、并与相邻房屋所有权人或单位签定书面协议,还需相应设计资质的设计单位作出结 构安全处理方案。
十、申请改建的危房位于已取得规划选址意见书的建设项目的拆迁范围内,危房拟改建规模不超过2000平方米的,规划部门应及时通知该项目建设单位或个人对危房先行拆迁安置,项目建设单位或个人回复无法对危房先行拆迁安置或在五个工作日内未予答复的,规划部门可按本意见办理该危房改建的规划许可手续;危房拟改建规模超过2000平方米的,规划部门应组织召开协调会,要求取得规划选址意见书的建设项目的建设单位或个人对危房先行拆迁安置。经协调,项目建设单位或个人无法对危房先行拆迁安置的、或在协调会后五个工作日内未予答复的,规划部门可按本意见办理该危房改建的规划许可手续。
十一、各分局应对危房改建工程进行跟踪管理,发现违法建设行为,应及时制止和依法处理。
十二、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工作人员违反本意见,依据《重庆市规划局党组关于规划、测绘行政审批中违规行为责任追究的暂行规定》处理。
附件:重庆市危房改建工程规划许可申请材料
附件:
重庆市危房改建工程规划许可申请材料
一、申请《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须提交以下材料:
1、书面申请(原件1份);
2、房屋安全鉴定机构出具的危房鉴定书(原件1份,房屋已垮塌的除外);
3、房屋产权证、国有土地使用权证(复印件1份,原件须在报建窗口出示并与复印件核对);
4、消防部门意见(原件1份,城镇、农村居民自建自用住宅危房改建工程除外);
5、房屋所在地1:500实测现状地形图(原件1份,城镇、农村居民自建自用住宅危房改建工程可提供相邻关系图);
6、建筑施工图说(原件2套,城镇、农村居民自建自用2层(含2层)以下住宅危房改建工程除外);
7、相应资质设计单位编制的结构安全方案(原件1套,适用于紧贴相邻房屋或与相邻房屋共墙的危房改建工程);
8、相邻房屋所有权人或单位签定的书面协议(原件1份,适用于紧贴相邻房屋或与相邻房屋共墙的危房改建工程)。
二、申请《建设工程规划验收合格证》须提交的材料:
1、书面申请(原件1份);
2、建设工程竣工图(建筑部分,原件2套,城镇、农村居民自建自用住宅危房改建工程除外);
3、具有相应资质机构提供的危房改建工程竣工实测1:500地形图(原件1份,城镇、农村居民自建自用住宅危房改建工程除外)。
第五篇:关于做好住房建设规划与住房建设计划制定工作的指导意见
关于做好住房建设规划与住房建设计划制定工作的指导意见
建规[2008]4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务院有关部门:
制定和实施住房建设规划与住房建设计划,是国务院做出的重要部署,是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提高住房保障水平的重点工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引导建立符合国情的住房建设和消费模式的重要措施,是完善住房供应政策和调整住房供应结构、推进住房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手段。通过各地区、各有关部门的努力,住房建设规划工作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24号)精神,经国务院同意,现就进一步做好2009年住房建设计划、2008年至2012年住房建设规划的制定工作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加强领导,认真制定住房建设规划与住房建设计划
住房建设规划是对未来几年住房建设进行调控和指导的主要依据,做好住房建设规划以及住房建设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工作是城市(包括县城,下同)人民政府的重要职责。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对住房建设规划制定工作的指导和监督。城市人民政府要加强对住房建设规划工作的组织领导,抓紧落实部门分工,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切实提高编制工作质量和效率。要按照“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原则,做好前期调研、专题研究、规划编制等工作。
制定住房建设规划与住房建设计划,一是要以国家关于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切实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以及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相关政策文件为依据,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要求。二是要立足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根据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重点发展面向广大中低收入家庭的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和各类保障性住房;采取多种渠道和方式,妥善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的居住问题。三是要与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近期建设规划相衔接。
住房建设规划与住房建设计划应在征求社会意见的基础上,经城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向社会公布。城市人民政府要在进一步总结2008年住房建设计划制定和公布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在3月底前制定并公布2009年住房建设计划,在6月底前制定并公布2008年至2012年住房建设规划,并认真组织实施。各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和省会(首府)城市的住房建设规划(计划)报建设部备案,其他城市的住房建设规划(计划)报省、自治区建设主管部门备案。
二、深入调查,科学确定住房建设发展目标
制定和实施住房建设规划与住房建设计划,政策性强、涉及面广、统计与分析任务重。做好这项工作,要加强全面调查,建立城市居民住房现状及动态管理档案,加强科学分析和预测。各地要充分利用住房现状调查的既有成果,参考城市住宅的保有量、成套情况、空间分布、产权状况、户均人口、户籍家庭数、流动人口居住情况、居民收入、居住需求意愿等情况,结合本地资源与环境等约束条件,人口和住房需求结构变化趋势,以及旧住宅改造、城市拆迁、市场需求和政策因素等,统筹研究确定住房结构、居住用地空间布局、设施配套和建设规模。
三、突出重点,落实保障性住房建设标准及要求
制定住房建设规划和住房建设计划,要根据本地住宅需求情况,落实逐步解决城市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目标,合理确定居住用地供应规模、土地开发强度和住宅供应规模。要把普通住房供应作为主要内容,突出强调以廉租住房制度为重点、多渠道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要按照《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建设部等部门关于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6]37号)要求,明确新建住房结构比例,即凡新审批、新开工的商品住房,套型建筑面积90平方米以下住房(含经济适用住房)面积所占比重,必须达到开发建设总面积的70%以上。要明确提出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限价普通商品住房及其他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等的建设目标、建设项目、住房结构比例、土地供应保障措施等,并提出包括新建、存量住房利用等多种渠道的综合解决方案。
住房建设规划的成果由规划文本、图册与附件组成。规划文本应包括总则、住房发展目标、住房用地供应目标与空间布局、住房政策、规划实施保障措施等内容。附件应包括规划说明、研究报告与基础资料。
四、加强监督,明确住房建设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各地要结合城乡规划效能监察工作,把住房建设规划的编制与实施过程,近期建设规划中落实项目用地、建设时序和进度安排情况,以及住房建设规划与计划及时向社会公布情况等作为规划效能监察重点。要引入社会监督机制,形成有效的信息反馈机制,及时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确保住房建设规划落实到位。建设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城市住房建设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督促。对规划编制工作重视不够,工作不力、进度达不到要求的城市,将予以通报批评,责令及时整改,确保其按要求及时完成编制及报备工作,并向社会公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二○○八年二月二十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