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生物教学面临的困难以及怎样有效教学
初中生物教学面临的困难以及怎样有效教学
一、初中生物教学面临的困难
1、学校方面的问题
课程安排不恰当,影响生物教学的进度和效果。
课程安排不当主要体现在:一是周课时少,一周只安排两节课,由于生物实验、实践活动多,按教材安排要求,每周两节课只能完成理论课,根本没时间进行实验和课外实践,再加上条件有限,实验室小,每一个实验分两大组进行,一周一个班也只能完成一个实验。二是初中生物只按排七、八年级课程,中考也分值小。同样是面临中考,初二学生却不能像初三那样通过上晚自习等途径来增加上课时间,在学生之间无法形成中考的浓厚氛围。
评价制度不合理,扼杀师生的积极性。
一切竞赛都没有生物的份儿,其它“主科”每年至少都有一次全国性的或省、州级的竞赛,生物只能是一个旁观者。这种情况下,对于学生来说,没有学生物的兴趣;对于教师来说,没有教好学生的激情,学生考得好和不好,教师教得好不好都没有一个合理的评价,价值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从而形成应付的心理,扼杀了师生的积极性。在绩效考核等方面学校也不会向生物老师倾斜,严重打击生物教师的积极性。生物老师的地位低,不被尊重和重视,谁还有多大的干劲呢?
2、教师自身的原因
生物专业教师缺乏,由别的非专业教师来担任的现象非常普遍。他们因缺乏系统生物专业知识的培训和学习,上课难免力不从心,大多是处于一种应付的态度,讲解内容也是照本宣科,出现科学性的错误也在所难免。一般一个年级只有一个生物老师,甚至有的生物老师一人带两个年级,所以集体备课基本等于没有。教学手段比较传统而且单一。例如,讲关于人的大脑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讲到大脑里面都有大脑、小脑和脑干。可是学生看不见,很难理解,只是感觉到神秘。教学手段比较传统而且单一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
3、学生及家长不重视
相当多的家长对生物学科的态度不正确,认为生物科是“副科”,就算学生考差了,家长也不当回事,认为生物的20分怎及语数外的150分重要呢!天天都是叫孩子学语数外。家长的这种态度也直接影响了孩子的学习,甚至让学生也觉得生物可学可不学。
由于很多农村家长长年在外打工,许多孩子隔代抚养,得不到正常的家庭教育,养成了一些不良习气。学校管不了,家中没人管,导致了比较恶劣的后果。也有不少的家长自己的文化水平或者时间有限,不给自己的孩子做出简单的辅导,也不会请家教进行辅导;有的甚至认为孩子能不能读书要看自己,要是没有能力读,就去打工,还可以早赚钱;甚至有家长就直接跟孩子灌输读书无用论的思想,说什么不读书一样可以赚钱,大学生还找不到工作呢,大学生的工资还没我高呢!久而久之,这些思想在学生脑袋里根深蒂固,当然不会好好学习,更不会好好学习生物了。成天都学习语数外,在生物课上做其他学科的作业,生物老师布置的作业学生不做不交,根本收不起来批改,更有不尊重生物老师的现象,好似严重只有语数外学科的老师。
二、解决我校目前初中生物教学问题的对策
1、树立新的教学理念 新课改要求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课堂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主导:教师是课堂的驾驭者,秩序的维护者,贯彻教育教学宗旨,为学生创造理想的学习环境,形成良性师生互动,充分发扬课堂民主,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2、改进课堂教学,改变教学手段
让课堂形式多样化,在原来单一的讲授课的基础上多开展讨论课、实验课。生物学科教师应根据所处的环境条件,采取适当的措施,提高教学水平。我们农村学生学习农作物的栽培、畜禽养殖及植物的识别等都比城市中学的学生有利,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教他们掌握食用菌栽培,科学种植蔬菜、果树栽培、药材种植、花卉的培育,养猪、养鱼、养蛙、养鸡等技能。同时,还可以带领学生通过野外采集实物,自己动手制作动物和植物标本。培养他们动手动脑的能力。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和多媒体技术把文字教材要求改编成电子教科书,图、文、声并茂,把教师难以说清和教室里不好演示的抽象难懂的重点、难点,跨越时间与空间,跨越学科与领域的知识,形象、生动、有趣地向学生展现,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学校购买的教具器材,在平时上课时带到教室,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又可以让知识更加形象直观。
3、改进师生关系
总之,全面落实和实施素质教育是我们办学的指南,是提高全民族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而农村中学的生物教学目前困难重重,作为中学生物教师,任重而道远。但我们要坚定信念,彩虹总在风雨后。走过风,走过雨,迎面而来的将是绚丽的天空,风光无限
第二篇:怎样进行初中生物有效教学
怎样进行初中生物有效教学
作者: 莫朝文(初中生物
贵州黔南初中生物二班)评论数/浏览数: 6 / 66 发表日期:
2011-11-28 23:30:03 何谓有效教学?即达到了预期的和生成的教学目标,能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可持续的发展的教学。
一、有效“讲授”
有效“讲授”的前提是吃透教材,定准目标。首先要熟悉和理解生物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其次,要吃透教材,明晰教材的知识脉络、逻辑结构及各个知识点、能力点,在此基础上,结合学情,明确每节课的三维目标。然后对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思维特点及身理心理状况的分析,再结合教学的重难点,找准切入点来进行有效教学设计,以学定教。
有效“讲授”要保持与学生能力相适应的“教学节奏”,给学生留出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能有效地记住、理解某些知识并形成相应的价值观。
有效“讲授”中,教师要注意要有效地“提问”并“倾听”学生的声音,使教学保持“互动”,有效地激发学生“投入”学习。
二、有效“提问”并“倾听”
有效教学基本状态是对话式的、互动式的。在这种对话式的、互动式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讲授,但不能总是只有一个声音。而教学是否出现和维持某种对话式的、互动式的状态,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够有效地“提问”。
首先提问的时机要合适,要选择合适的知识点和知识点的适当视角作为提问的切入点。通常,应选在知识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处,如新旧知识的衔接处、过渡点以及容易产生矛盾和疑难的地方。其次设计课堂提问时应把握分寸,注意难易适当。如果太难,致使大部分学生对问题茫然失措,将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但是如果问题太简单,连差生都不用动脑筋就能回答,那么成绩好的学生听来肯定是索然无味。因此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照顾大多数。而对同一个知识点的提问应注意设置问题的梯度,由易到难。“问题”的有效性还在于音调的变化、重读、词的选择及问题的语境。教师在“提问”之后,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等待”时间;为学生的回答提供及时的反馈;关键的策略是,要让学生感觉教师在等待和倾听。
三、有效“激励”
课堂激励评价,能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信和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动机,诱发学习兴趣,进而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成绩。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在学生回答完问题后,及时给予评价。对于创造性的回答,予以赞美;对于正确的回答,予以表扬,尤其是那些有进步的学生;对于胆小怕羞的学生,予以鼓励;对于一时答不上来的学生给予希望,希望下次能回答好,从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对本学科产生兴趣。只有通过不断提问、不断鼓励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学好知识。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特别是不同于教师和教材的见解,改变学生总是跟着教师和教材转,不敢越雷池一步的局面,使学生敢于打破思维定势,发展求异思维.
第三篇:如何有效进行初中生物教学
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是研究生物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义务教育阶段开设生物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使他们掌握一定的知识与技能。下面是笔者针对生物的教和学各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的意见和看法。
一、教师要以教材为依据,适度开拓学生的认知面
教材是教学的基本依据,教师应认真阅读,深入理解课程标准,钻研教材内容,并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重组,在此基础上制定出既符合课程标准,又切合学生实际的学年计划、学期计划和单元计划。教师要安排好不同时间的实习实验活动,如参观、访问、种植养殖等内容。通过学习,让学生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以及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方面的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通过自己亲手操作,使学生具有初步的生物实验操作能力。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向三个方面进行拓展。一是向前沿领域拓展,如生命工程,太空育种,基因工程,克隆技术等,目的是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二是向社会领域拓展,如让学生调查水资源情况,垃圾处理情况,农业生产现状,能源问题,粮食问题等,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形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三是向应用领域拓展,如引导学生走访果农、菜农,思考解决他们提出的问题,目的是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师要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教师应根据所订计划,按照季节的不同,安排适用的实践活动,创设真实有效的情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如安排学生在家里养蚕,观察如下细节:1.蚕卵孵化时的温度及所需时间。2.小蚕的进食及生长情况,蜕皮次数。3.停止进食及结茧。4.茧内化蛹。5.蚕化成蚕蛾。6.交配。7.产卵。教师要求学生在观察的同时做详细记录,并在课堂上交流。在此过程中,必然有些同学会在饲养环节上出现问题,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其步骤如下:1.提出问题。如在饲养过程中,哪个环节出了错,原因是什么?2.做出假设。同学们一定会有不同的假设,教师千万不要强求统一,而是鼓励学生坚持自己的观点,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3.让每个同学按照自己的假设制定出验证假设的计划。4.按计划实施,收集数据,观察结果,得出结论,验证自己的设想。5.同学之间进行交流,分享过程与结论,教师进行总结。通过这几个步骤进行学习,不仅增加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提高了他们的探索精神,激发了学习兴趣。
三、多用教具和活用教具
教师与学生进行交流主要是在课堂45分钟内的教学中,如何直观形象地向学生传递更多的信息是提高效率的重点。生物传统的教具主要是指挂图、标本、模型以及活体等,它们都有各自的优点和不足。挂图用途广泛,但只是呈现平面结构;标本能呈现生物体的真实立体结构,但有时存在不易看清内部结构或细微结构等情况;模型呈现的效果较好,但也存在不够真实的情况:生物活体则存在获取、保存不易的情况。由于这些教具都有着各自的优点、缺点,所以,单一使用某种教具往往很难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教师在选择教具时,应尽量选用活体,活体能使学生真实、客观地认识生物体,避免造成认识上的偏差,而且活体比其他教具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选用活体教具后,再根据具体情况,结合一些其他教具进行教学,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我在初二下学期的生物分类,对于藻类、苔藓、蕨类和裸子植物的区分归类教学中,利用地处农村的优势,让部分学生课前准备各种植物,通过对植物直观地观察,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学习热情。
四、灵活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在教学中,教学目标是教学的指引,教师在教学中的一切教学活动都要围绕教学目标进行。作为教学手段之一的多媒体,在运用过程中也要遵循教学目标。因此,多媒体的使用不能随意,不能仅仅为了吸引学生而使用,要时刻以教学目标为中心。如初中生物学中的《血液循环》一课是生物知识的重点、难点。《血液循环》的教学目标是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以及血液在循环途径中发生的变化。根据这个目标和媒体的功能,我选择的做法是:1.首先让学生用手摸到自己的心脏,感受心脏的跳动,然后对照心脏模型,讲述其结构。2.观看flash动画,依次展示:①心脏的结构(四个腔及瓣膜);②与心脏四个腔相连通的血管;③体循环、肺循环路线;④在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发生的变化,用红色表示动脉血,蓝色表示静脉血。这样将复杂的血液循环整体分解成一个个知识点,循序渐进,依次显示,学生思路清晰,教学效果很好。3.观看血液循环录像,全面认识血液循环,加深理解。
从以上教学步骤可以看出,课堂教学在目标指导下将各种媒体协调配合、各展所长、互为补充,运用多种手段向学生传递知识信息,从而使学生感知全面,理解深刻,既掌握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
五、提高教学评价的有效性
教学评价分为两大部分,一是课堂及时评价,二是课后评价。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开展,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以前的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在课堂中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已经成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及时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要能够发现其中的闪光点,帮助学生叙述清楚自己要表达的意思。这样做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交流信息的能力,还能使教师把握学生的思维活动脉络和情感的倾向,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可以通过课后评价,将学生的知识反馈梳理起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辅导,不仅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也完善了教师的教学策略。
总之,课堂教学包括多方面的因素,教师必须要对每个因素进行认真的设计,并将各个因素有机地整合起来,一定会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第四篇:初中生物教学的有效教学策略
初中生物教学的有效教学策略
以往,我们为了追求教学环节的完整,展示教案的精彩设计,常常不自觉地将精力放在教案上,课堂成了“教案剧”出演的舞台。这种“刚性”的教学设计影响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弹性”生成,遏止了学生在课堂上思想和思维的活动,使原本鲜活灵动,充满情趣的课堂变得机械、刻板和程式化。因此,课堂教学必须关注生成,以动态生成的观点来认识课堂教学,根据教学中的生成因素,随时能够接住学生抛过来的“球”,或回应,或反击,或再击--组织、参与、引导,使师生双方真正沉浸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中,从而有效地推动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创造性地驾驭课堂。从教学策略与课堂生成的关系讲,前者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后者,教学策略的价值取向就在于为课堂生成提供最佳途径和最大可能,将生成的过程最优化、生成的空间最大化。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具体谈谈初中科学生成性课堂的有效教学策略。
一、制定教学目标的有效策略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指路灯。目标的制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生成性课堂的有效性。因此必须研究教学目标的有效制定策略。以下从四个方面阐述教学的目标制定策略。
1、改变主体、预设目标
有些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习惯从自己的行为或感受出发,把自身的行为或准备讲授的教学内容作为自己的教学目标,忽视学生的课堂行为、情感变化和学习结果。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从学生出发,站在学生的角度去预设教学目标,完成教学计划,所以要求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时从学生的角度思考、设定。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师生共同的追求,而不是只由教师操纵。如:通过探究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以及对实验条件的控制(过程、方法与能力目标);以汽水为例,确认气体也能够溶解在液体中,并说出液体的温度越高,气体溶解的能力越弱(科学知识与技能)。改变那种把教师当作行为主体,从规范教师教学角度出发的陈述方式,代之以从学生角度出发陈述学生学习的行为结果;行为主体的变化不是简单的叙写方式的表面形式变化,它体现出科学教学过程由教师本位向学生本位的转变,体现出教师由传授者变为参与者,由主导者变为引导者。
2、细化要求,明确目标
新课程以行为目标来表达课程内容标准,我们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是课程目标,也采用行为目标表达方式,行为目标取向主张以人的行为方式来陈述目标;强调目标的精确化、标准化、具体化,所以称之为“行为”,避免含糊不清和不切实际的语言表达。其规范表述:(1)表达行为状况动词多样化。目标尽可能是可理解、可操作的。(2)表述行为条件情景化。描述行为发生通过的媒体,限定时间、提出信息等。
如:“水的净化”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了解净化水的一般方法;使学生通过自主实验,掌握实验室过滤的正确操作要领。
能力目标:使学生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培养自主实验的能力开阔思维,加强动手能力。
情感目标: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珍惜每一滴水。
这样的目标主体设置不对,目标不够具体,缺少过程方法的目标。
3、层次预设,允许差异
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重视个体差异,承认每个学生的知识结构,理解能力,经验或经历上存在的差异。关心学生个体差异,目标设计据之制定高低难易不同的层次。国家课程标准是国家制定的某一学段的共同的统一基本要求,是绝大多数学生应达的标准。教学目标设计应考虑学生个体学习差异。教师不是随意增加或降低课程难度,而应使教学目标具有层次性。如:《惯性》教学目标:①通过学习能知道某些现象是由惯性引起。②大多数学生能运用惯性的知识解释现象。目标①是全体学生都应达到的,目标②中“大多数学生”就是层次性的体现。
另一方面,学生个体学习目标客观上存在不同层次,不同目标,实现目标过程应遵循从较低层次逐步达到较高层次。教师设计不同的目标层次,让每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能力,确定自己的目标,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中,体验探究过程中的乐趣,收获探究过程中的成果,培养并强化目标意识,实现学生潜能的可持续发展。
比如,在《观察蚯蚓》这节的探究教学学习目标设计过程中,教师考虑到初一学生第一次被要求系统而科学地观察、探究蚯蚓的外型和生活习性,而他们对蚯蚓的原有认知肯定存在很大的差异:生活在农村的部分男生已经接触过蚯蚓,会比较熟悉蚯蚓的外型和部分生活习性;大部分的女生可能从来都没接触过蚯蚓;而有一部分学生可能只是看见过有关的一些图片等。另外,有些学生观察细心、有些粗心;有些动手能力特强,有些逻辑思维特严谨等等。针对这种差异,教师将知识、技能、策略和情感四种学习目标都设计成为具有递进层次关系的三种类型供学生选择,并向每个学生说明他们可以根据自己对蚯蚓的了解程度以及自己的思维特点、动手能力的来选择自己的探究目标,并根据自己的弱项来选择自己的合作伙伴进行自主探究,最终目标是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基础上有一定的提高,并能体验到探究过程中的快乐。
4、关注学生 动态生成
教学目标是通过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在上课前制定下来的,但课堂上有更鲜活的教师意料之外的情景时有发生,使原来设计的教学目标出现偏离。是教学目标设计不合理,还是我们教学方法的问题?这使得我们对教学目标设计有更深的思考,也使得我们想到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有一定弹性空间,不能过于死板,教学目标应该有在一定程度上动态生成,而不是全部课前制定的。
如在讲授《生物》八年级第上册《植物的生活》时,我在讲“探究种子萌发条件”时,一个学生突然问:种子如果没有种皮能不能萌发?根据科学教学参考书的要求,只需让学生探究出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即可,所以备课时我也没有设计这个问题。怎么办?是搪塞过去,还是置之不理?可这毕竟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好机会,想到这里,我放弃原有的教学设计,坦然地告诉大家我暂时不能解决这个问题,让我们一起用实验证明吧。在这个实验过程中,学生考虑得非常细致,不仅把种子萌发的内部条件--种子具有活的完整的胚,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探究出来,而且还扩展到“土壤、光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同时也解决了“没有种皮,种子很难萌发”这一科学教科书上没有的知识点。
上述案例表明:在实施教学目标的教学中教师遇到特殊情况,以特殊情况为契机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不是机械完成预定教学目标,而是教师把课时目标作些微调,使教学目标在动态中生成。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关注学生即时表现,并加以适当影响、引导,既帮助学生增加知识,提高能力,又保护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的自主精神。
第五篇:初中生物教学多媒体的有效运用
初中生物教学多媒体的有效运用
曾友华 漳州立人学校
摘要:根据生物课堂教学的特点和媒体辅助教学的特点,媒体辅助已是当今生物教学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途径。多媒体课件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诱导学生思维,探究生命活动规律,不仅能优化课堂教学,而且能提高学生素质。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有效运用多媒体课件具有很大的优越性。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 生物教学 有效运用
通过多年的新课程实践和探索,我们认为,只有将传统的教学媒体中合理、优秀的部分与现代电教媒体进行优化组合,才能形成一种优势互补的“整体效应”,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教学要在学生“学”上下功夫
现代教学观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教要着眼于、立足于学生的“学”,“教”要为“学”服务。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习。
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学生对有些概念、原理的学习理解是较困难的。而利用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电教媒体,就能帮助学生顺利解决这一问题。例如,讲毛细血管、静脉、动脉时,我用投影片显示三种血管的形态、结构,然后让学生识图、区别、对比,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点。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踊跃发言,你一言,我一语,最后自己总结出这三种血管的概念。这一节基本由学生自学完成,课上得很成功,并以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代替了严肃死板的教学,把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起来,使其主体作用得到了发挥。同时,通过识图、辨图、对比、类比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独立思考能力,而且经过思维活动后,便于学生由瞬时记忆形成短时记忆,进而在理解的基础上形成长时记忆。
以前用传统媒体讲授完一个原理或生物活动后,若让学生用简练的语言进行概括,学生感到非常吃力。而通过电影、动画等动态的画面,使学生有了感性认识,并以此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二、扬长避短,适时适度
在教学中,要使每种媒体发挥出它的特长、优势,要想做到选择出最佳媒体或几种媒体最优组合,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这里有一个适时适度的问题。
(一)教师的讲述语言与电教媒体的结合。
在讲授“生命的起源”一节时,我曾采用语言跟电教媒体结合的两种方式,结果迥然不同。如先口授教材,然后放映生命起源动画片。在这种方式中,语言与电教媒体被分成了两块,在电教媒体中传授的知识,学生已通过教师的语言初步掌握,电教媒体在这里只起对教师的语言证实和具体化的作用。后来我利用语言指导学生观看动画,教师充当“解说员”、“导游员”的角色。在这种方式中,电教媒体中介绍的、传授的知识,是学生自己从观察中获得的,而教师的语言起到的是强调、提示、点拨、点题的作用,是一言两语,但因是在关键处说出,无异于画龙点睛,给学生的印象是十分深刻的。而且,这种结合方式还能达到师与生、教与学“双边”活动的目的。
(二)电教媒体的运用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电教媒体的运用一定要适度,若以为大量引进电教手段就会产生好的教学效果,这是不实际的想法。我的原则是:画龙点睛,适时推出,难处使用,局部强调,最后争取收到教学的整体效果。比如“消化系统”有一现成的视频材料,原片放映时间约20分钟,约占半节课的时间,而其中一些画面和解说词并不适用,属于枝枝蔓蔓的部分。如果20分钟片子全部放映,一是未突出重点,二是多余部分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鉴于此种情况,我把原片子作了重新剪辑,自行设计成只有7分钟的片段片,并去掉原片解说,由我伴讲。经过这样的精心设计、制作,虽然放映时间短了,但起到的作用却是非常大的。实践表明,电教媒体的使用得当和适度,是确保电化教学产生良好效果的重要一环。
生物学科的教学强调实验能力和科学素质的培养,而多媒体技术可以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抽象为直观,并且能够拓宽课本知识体系,拓宽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拓宽课堂学习的内涵和外延。因此,多媒体技术在中学生物学科的教学中越来越展现出无可替代的优越性。
三、生物教学使用多媒体要注意的基本原则
(一)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选择多媒体
中学生正处在求知欲强,接受新鲜事物快的年龄段,多媒体具有的声、光、电的综合刺激,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引起学生的注意。但心理学也表明,中学生的大脑皮层长时间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容易使身心疲倦;经常性地使用电脑,也容易使学生视力下降。因而,多媒体在生物课堂的使用,要注意两点:一是界面制作要平和自然,切忌花、艳、乱;二是一定要适时适度,切忌频繁滥用,否则其结果必然事与愿违。
(二)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多媒体
多媒体的设计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在传统教学中不能或难以解决的问题,并不是所有的生物课都能运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作为教学的重要手段,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与效益,其展示的知识内容必须与教材相适应,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适应。
(三)根据实验性质选择多媒体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实验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可以用实验展示的现象或实验本身一般是不适宜选用多媒体来替代的。即使要使用,也应该结合实验本身。
(四)根据课型选择多媒体。
以上几个原则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复习课则可选择多媒体来扩大容量,浓缩教学内容,建立系统的科学认知体系,强化重、难点。
四、明确多媒体课件设计的基本方法
(一)选择主题。确定一个鲜明的可以用多媒体来表现的主题,能够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是其他教学手段所不能解决或不可能达到此效果的。
(二)情境创设。创设与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如《环境保护》中,模拟出酸雨的现象及其危害,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三)信息资源设计。确定教学所需信息资源的种类和每种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四)自主学习设计。课堂上在明确目的之后,给学生20--30分钟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通过问题的设置使每个学生有自己的任务,学生可以随意地进入任何一种环境下进行学习,可以针对任何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五)协作学习环境设计。在个人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开展小组讨论、协商,以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对主题的意义建构。
五、注重教学效果
运用多媒体教学注重考察教学效果,效果不佳就要及时调整。一般要从一下几方面来考查。第一看是否对组织教学起着辅助作用;第二看是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三看是否突出了教学难点与重点;第四看是否优化了课堂教学。
在课堂上学生对教学信息的接受主要通过两种渠道:一是语言听觉器官,二是语言视觉器官。课堂教学时只有保证这两条渠道的畅通,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单靠一种听觉或视觉渠道,势必影响和削弱这种效果。只有各种媒体的使用才可增加课堂内容的生动性、形象性和准确性,也就突出了整个课堂教学的高效性。特别是做一些学生实验或演示实验时,往往有的实验“做”而不“灵”;也有的“灵”而不“显”。这就需要我们合理配置电教媒体,发挥其优势,以弥补实验的不足。如讲“血液”一节时,在演示实验中观察血液中加入抗凝剂后的分层情况时,需要较长时间(一般几小时)才能出现结果,即使出现结果,也往往不明显。为了配合学生对现象的观察,在进行完一番实验操作后,可用放像机将最后的结果和现象放给学生看。这样不仅节约了课堂教学时间,而且结果也非常明显。学生一看便认出:哪一层是血桨?哪一层是血细胞?各部分的比例大约是多少?同时,放大的图像也便于教师的讲解。
总之,多媒体的应用为生物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环境和资源,是我们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工具,每个有责任感的教师都要潜心研究并努力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