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儿童发展纲要》
《诏安县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
中 期 评 估 报 告
诏安县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20006年4月20日
《诏安县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评估报告》框架提要
一、实施纲要的基本概况
二、《诏安县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四大领域 的主要目标进展状况评估分析
1、儿童与健康
2、儿童与教育
3、儿童与法律保护
4、儿童与环境
三、存在问题和困难
1、思想认识不到位
2、区域差异大,工作进展不平衡
3、政府财政困难,难以对儿童事业有大的投入
4、监测作用体现不突出
四、今后努力方向
1、提高认识,加大宣传力度
2、进一步强化政府行为
3、完善评估机制
《诏安县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于2002年8月20日,由诏安县人民政府以诏政[2002]综112号文件颁布实施。为了解和掌握我县2001—2005年儿童发展纲要的实施进展状况、主要经验和存在问题,针对实施中遇到的困难和主要问题,提出建议,进一步推进纲要的全面实施,促进终期达标。我县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按照上级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的部署,成立了两纲中期监测评估工作领导小组、监测统计工作组和评估组,下发了关于做好《诏安县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年)》和《诏安县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中期监测评估工作通知的文件,要求各成员单位对照责任分解书进行自我评估,并将自我评估报告和监测统计主要指标上报妇儿工委办和统计局,在成员单位统计评估的基础上,经监测统计工作组和评估组的统计评估,形成《诏安县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中期评估报告。
一、实施纲要的基本概况
县委、县政府围绕“工业立县”发展战略,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优化经济结构,增强民主法制建设,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步伐,各项社会事业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为《诏安县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保证,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五年来,我县儿童事业发展态势良好,特别是高中教育有了较大的提高,《诏安县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各项指标基本达到预期目标,儿童的教育生存环境有较大的改善。
二、《诏安县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四大领域的主要目标进展状况评估分析
1、儿童与健康
我县在农村开展以改水改厕为重点的爱国卫生运动,全面推进城乡卫生环境的改造进程,使全县爱国卫生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2000年初级卫生保健通过省级复核审评验收达到合格县标准,2001年顺利通过省级灭鼠达标考核验收,2003年对突如其来的抗击“非典”的战役取得了阶段性成果,2004年顺利取得省级卫生县城的称号,为全县儿童的健康生活提供了一个整洁、有序、舒适的社会环境。
我县认真做好妇幼卫生保健工作,全面开展孕产妇和儿童系统管理。每发生一例孕产妇死亡都做到有评审、分析,总结经验教训,提出干预措施,2001年至2005年全县共有5例孕产妇死亡,其死亡原因80%为产后出血,100%在医院或卫生院死亡。2005年,孕产妇系统管理率达91.76%、儿童系统管理率达92.56%,五岁以下儿童死亡15.58‰。综合5年来的资料,动态分析5岁以下儿童死亡原因和出生缺陷儿的发生趋势。
大力加强肝疫苗接种工作。2000年和2001年间肝疫苗为有价苗开展接种工作,诏安县卫生防疫站组织对全县开展预防接种工作,其中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也得到开展,2000年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率为37.1%,2001年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率为50.4%,2002年开始,乙肝疫苗接种率纳入常规接种,至今周岁儿童接种率得到全面提高,2002年乙肝疫苗接种率为77.8%,2003年乙肝疫苗接种率为90.2%,2004年乙肝疫苗接种率为91.7%,2005年乙肝疫苗接种率为93.6%,乙肝疫苗的免疫预防,降低儿童乙肝病毒的感染率,我县儿童的身体健康得到充分保障。
2、儿童与教育
(1)、我县各级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一是幼儿教育发展有提高。至2005年底,全县共有幼儿园237所,在园幼儿12428人。儿童早期受教育率达到73%;城乡3-6岁儿童普遍接受学前三年教育;二是基础教育普及程度有新的提高。全县中小学校239所,在校中小学生8万多人。小学净入学率达到99.8%,辍学率控制在0.3%以下,保留率达到99.6%;初中毛入学率100.9%,辍学率2.2%,保留率达到97%以上;三类残疾儿童小学入学率达到81.5%。中小学生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及格率达93.3%。三是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始终把发展普通高中作为工作的重点,努力建设高质量的普通高中教育。高中阶段入学率62.9%;比上年提高7.9个百分点,实现了60%的中期规划目标。此外,我县近年来升格边城中学、太平中学为完中,完善各项设施,扩大高中招生规模。我县高中阶段教育在师资、设备得到充分保障的基础上,全县普通高中每年招生保持500名的递增,高考上线人数突破了2000人大关,荣获市委、市政府“漳州市高中阶段教育发展先进县”的荣誉称号。
(2)、加快职教步伐,促进普通高中和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
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提高对职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为核心,积极做好学校就业指导、信息服务和跟踪服务工作,努力为职教毕业生提供更好的就业机会,不断推进职业教育的发展。2005创办了“诏安第二职业中专学校”及“北苑中学职业技术学校”,加大职业教育的招生力度,通过年度招生、岗位培训、厂校联办、初三后分流等灵活招生政策,有效地促进普通高中和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
(3)、扎实推进新课程改革,教育质量不断提高
几年来,我县积极稳妥、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切实加强过程调研与指导。认真总结实施新课程改革的阶段经验,加强新课改实验教师培训与指导。各完中及初级示范中学和部分初级中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课程,对“研究性学习”活动计划、研究课题和活动方式进行各种探索、尝试和总结。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硕果累累,2005年推荐到市参评的14个优秀成果全部获奖,其中一等奖4个、二等奖4个、三等奖6个,创历年最好成绩。全县中考、高考成绩连年大幅攀升。
(4)、加大控辍力度,提高中小学义务教育水平
初中辍学率居高不下是我县教育存在的一个严峻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县初中教育教学质量的稳定和提高。县教育局制定了《初中毕业班教育教学综合质量目标管理》,明确将“巩固率”作为考评的主要内容,对控制辍学好的学校给予表彰,对控辍保学效果差的学校给予通报批评,校长给予调离工作岗位,大大地促进了巩固率的提高。此外,我县还实行初三后分流和职业中专春季招生工作,对部分“学困生”提前接受职业技能培训,为学生毕业后进入社会提前做好准备。
(5)、建立贫困生就学保障机制,弘扬扶贫助学之风
一是争取社会捐资扶助贫困生。通过妇联的“春蕾计划”、团委的“希望工程”、关工委“奖学助教”等发动社会捐资扶助贫困生,2005年,全县共接收捐资40多万元,资助近6百名特困生。二是给符合“两免一补”的学生发放免费教科书补助款。全县符合“两免一补”的对象2302名,秋季发放“两免一补”补助款22.3万元。
3、儿童与法律保护
一是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增强未成年人的法制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2000年以来,妇联、宣传部、团委、司法局、公安局等部门充分利用新闻、广播、标语、宣传材料、电视专题、法律咨询、联欢会、座谈会、“三下乡”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关于进一步增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若干意见》等法律法规或党和政府关于儿童工作的方针政策,不断增强儿童的法制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公安局积极与学校共建“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学校聘请民警兼任法制副校长,并为学生上法制教育课,以学生为重点,以案释法,普及维权法律法规,积极贯彻对未成年违法犯罪人员以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方针,积极开展宣传教育和帮教活动。县法院聘请2位教师和3位妇联、团委干部为人民陪审员,直接参与儿童案件的审理工作,维护儿童的合法权益。二是严厉打击侵害儿童权益违法犯罪案件,有效保障儿童合法权益。为了有效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全力保障儿童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等合法权益,公安局依法严厉打击侵害儿童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预防和控制未成年人犯罪,同时采用打击、防范、预防、教育并举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侵害犯罪的发生。2000年以来,共破获拐卖儿童案件数2件,解救被拐卖儿童数2人。
4、儿童与环境
一是创造有利于儿童全面发展的社会文化环境。利用电视媒体拍摄专题,开展书画、歌手赛、征文等竞赛活动,推荐优秀文章参加省市征文比赛,04年沈佳丽的《我爱我家》获市级三等奖。二是组织开展整治校园治安秩序,净化校园周边环境行动。采取有效措施,坚决依法打击、取缔校园周边地区非法营业的网吧、游戏机室等娱乐场所,严肃查处出售淫秽刊物的地摊、音像店、书店等。三是广泛举办家长学校,为儿童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社会环境。
二、存在问题和困难:
1、思想认识不到位。一是有些部门领导思想认识不到位,对儿童工作不够重视,致使目标的落实进展不快。二是群众的思想认识相对低下,影响《两纲》目标的实现。例如,碘缺乏病防治工作方面,我县按省站监测方案,在全县以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抽查五个乡镇,进行随机抽样调查监测食用碘盐,食用率2000年98%,2001年96.3%,2002年95%,2003年93%,2004年88.5%,2005年80%,通过大力宣传,全县人民对碘缺乏病,食盐加碘防治缺碘有了进一步认识,减少了碘缺乏病的发生。但仍有部分群众意识不高,认为居住在沿海地区常吃海鲜并不缺碘,而且临近产盐区,这几年还有私盐在流通等,使得我县食用碘盐率有所降低,防碍了我县确保碘缺乏病目标的实现。
2、区域差异大,工作进展不平衡。我县是沿海开放地带,又毗临广东,近年来,流动人口明显增多,整体而言,流动人口的文化素质和经济收入偏低。另外,我县有几个边远山区乡镇,也是经济相对落后、交通相对不便,同时受传统习俗、医疗条件、经济困难等因素影响,在婴儿死亡、5岁以下儿童死亡、学龄前教育和女童辍学等方面还存在问题。
3、政府财政困难,难以对儿童事业有大的投入。例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政府这几年都纳入为民办实事项目,但是因为资金问题,还是未能得到落实。
4、监测作用体现不突出。各级妇儿工委基本每年都在搞监测,但由于一些监测信息的获得成本高,收集的数据不全,不能全面说明问题,不能为领导的决策提供准确的依据,因此使部分统计人员存在应付思想。
三、今后努力方向
1、提高认识,加大宣传力度。继续广泛深入宣传《诏安县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的主要目标、政策措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有关儿童的法律法规,进一步贯彻实施《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建设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提高各级领导、广大干部群众的认识,在全社会形成共同推动纲要实施的社会环境。
2、进一步强化政府行为。充分发挥各级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的协调议事作用,推动政府及各职能部门全面落实《诏安县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把纲要的各项指标纳入政府各部门的工作日程,做到有计划、有投入、有落实。同时,多方面争取资金,加大对儿童事业的投入,不断改善儿童的生存环境。
3、完善评估机制。加大对监测评估工作的投入,实现监测统计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完善监测统计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案。建议省市妇儿工委不要每年做广泛粗线条的全面监测,而是要针对某个问题做深入的专项监测统计,调查面临的新情况,研究新对策。
第二篇:中国儿童发展纲要-国家卫生计生委
中国儿童发展纲要
(2011-2020年)
儿童时期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为儿童提供必要的生存、发展、受保护和参与的机会和条件,最大限度地满足儿童的发展需要,发挥儿童潜能,将为儿童一生的发展奠定重要基础。
儿童是人类的未来,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儿童发展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与文明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儿童发展,对于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2001年,国务院颁布了《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以下简称“纲要”),从儿童健康、教育、法律保护和环境四个领域提出了儿童发展的主要目标和策略措施。十年来,国家加快完善保护儿童权利的法律体系,强化政府责任,不断提高儿童工作的法制化和科学化水平,我国儿童生存、保护、发展的环境和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儿童权利得到进一步保护,儿童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截至2010年,“纲要”确定的主要目标基本实现。儿童健康、营养状况持续改善,婴儿、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从2000年的32.2‰、39.7‰下降到13.1‰、16.4‰,孕产妇死亡率从2000年的53.0/10万下降到30.0/10万,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的疫苗接种率达到了90%以上。儿童教育普及程度持续提高,学前教育毛入园(班)率从2000年的35.0%上升到56.6%,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达到99.7%,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分别达到100.1%和82.5%。孤儿、贫困家庭儿童、残疾儿童、流浪儿童、受艾滋病影响儿童等弱势儿童群体得到更多的关怀和救助。
受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儿童发展及权利保护仍然面临着诸多问题与挑战。全社会儿童优先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儿童工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城乡区域间儿童发展不平衡,贫困地区儿童整体发展水平较低;出生缺陷发生率上升,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学前教育公共资源不足,普及率偏低;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校际、城乡、区域间存在较大差距;贫困家庭儿童、孤儿、弃婴、残疾儿童、流浪儿童的救助迫切需要制度保障;人口流动带来的儿童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社会文化环境中仍然存在不利于儿童健康成长的消极因素等等。进一步解决儿童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和权利保护,仍然是今后一个时期儿童工作的重大任务。
未来十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儿童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将为儿童健康成长创造更加有利的社会环境。制定和实施新一轮儿童发展纲要,将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中华民族整体素质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遵循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的宗旨,按照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和要求,结合我国儿童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本纲要。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儿童优先原则,保障儿童生存、发展、受保护和参与的权利,缩小儿童发展的城乡区域差距,提升儿童福利水平,提高儿童整体素质,促进儿童健康、全面发展。
(二)基本原则。
1.依法保护原则。在儿童身心发展的全过程,依法保障儿童合法权利,促进儿童全面健康成长。
2.儿童优先原则。在制定法律法规、政策规划和配置公共资源等方面优先考虑儿童的利益和需求。
3.儿童最大利益原则。从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和利益出发处理与儿童相关的具体事务,保障儿童利益最大化。
4.儿童平等发展原则。创造公平社会环境,确保儿童不因户籍、地域、性别、民族、信仰、受教育状况、身体状况和家庭财产状况受到任何歧视,所有儿童享有平等的权利与机会。
5.儿童参与原则。鼓励并支持儿童参与家庭、文化和社会生活,创造有利于儿童参与的社会环境,畅通儿童意见表达渠道,重视、吸收儿童意见。
二、总目标
完善覆盖城乡儿童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儿童身心健康水平;促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保障儿童享有更高质量的教育;扩大儿童福利范围,建立和完善适度普惠的儿童福利体系;提高儿童工作社会化服务水平,创建儿童友好型社会环境;完善保护儿童的法规体系和保护机制,依法保护儿童合法权益。
三、发展领域、主要目标和策略措施
(一)儿童与健康。
主要目标:
1.严重多发致残的出生缺陷发生率逐步下降,减少出生缺陷所致残疾。
2.婴儿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控制在10‰和13‰以下。降低流动人口中婴儿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3.减少儿童伤害所致死亡和残疾。18岁以下儿童伤害死亡率以2010年为基数下降1/6。
4.控制儿童常见疾病和艾滋病、梅毒、结核病、乙肝等重大传染性疾病。
5.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的疫苗接种率以乡(镇)为单位达到95%以上。
6.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率以县为单位降低到1‰以下。
7.低出生体重发生率控制在4%以下。
8.0-6个月婴儿纯母乳喂养率达到50%以上。
9.5岁以下儿童贫血患病率控制在12%以下,中小学生贫血患病率以2010年为基数下降1/3。
10.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控制在7%以下,低体重率降低到5%以下。
11.提高中小学生《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率。控制中小学生视力不良、龋齿、超重/肥胖、营养不良发生率。
12.降低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和儿童精神疾病患病率。
13.提高适龄儿童性与生殖健康知识普及率。
14.减少环境污染对儿童的伤害。
策略措施:
1.加大妇幼卫生经费投入。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增加农村和边远地区妇幼卫生经费投入,促进儿童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
2.加强妇幼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省、市、县均设置1所政府举办、标准化的妇幼保健机构。加强县、乡、村三级妇幼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完善基层妇幼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儿童医疗保健服务网络建设,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和县级以上妇幼保健院设置儿科,增加儿童医院数量,规范新生儿病室建设。加强儿童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儿童卫生服务能力。
3.加强儿童保健服务和管理。推进儿童医疗保健科室标准化建设,开展新生儿保健、生长发育监测、营养与喂养指导、早期综合发展、心理行为发育评估与指导等服务。逐步扩展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的儿童保健服务内容。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和7岁以下儿童保健管理率均达到80%以上。将流动儿童纳入流入地社区儿童保健管理体系,提高流动人口中的儿童保健管理率。
4.完善出生缺陷防治体系。落实出生缺陷三级防治措施,加强婚前医学检查知识宣传,规范检查项目,改进服务模式,提高婚前医学检查率。加强孕产期合理营养与膳食指导。建立健全产前诊断网络,提高孕期出生缺陷发现率。开展新生儿疾病筛查、诊断和治疗,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新生儿苯丙酮尿症等遗传代谢性疾病筛查率达到80%以上,新生儿听力筛查率达到60%以上,提高确诊病例治疗率和康复率。加大出生缺陷防治知识宣传力度,提高目标人群出生缺陷防治知识知晓率。
5.加强儿童疾病防治。扩大国家免疫规划范围,加强疫苗冷链系统建设和维护,规范预防接种行为。以城乡社区为重点,普及儿童健康基本知识。加强儿童健康相关科学技术研究,促进成果转化,推广适宜技术,降低新生儿窒息、肺炎和先天性心脏病等的死亡率。规范儿科诊疗行为。鼓励儿童专用药品研发和生产,扩大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儿科用药品种和剂型范围,完善儿童用药目录。将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及先天梅毒综合服务纳入妇幼保健常规工作,孕产妇艾滋病和梅毒检测率分别达到80%和70%,感染艾滋病、梅毒的孕产妇及所生儿童采取预防母婴传播干预措施比例均达到90%以上。
6.预防和控制儿童伤害。制定实施多部门合作的儿童伤害综合干预行动计划,加大执法和监管力度,为儿童创造安全的学习、生活环境,预防和控制溺水、跌伤、交通伤害等主要伤害事故发生。将安全教育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中小学校、幼儿园和社区普遍开展灾害避险以及游泳、娱乐、交通、消防安全和产品安全知识教育,提高儿童家长和儿童的自护自救、防灾避险的意识和能力。建立健全学校和幼儿园的安全、卫生管理制度和校园伤害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建立完善儿童伤害监测系统和报告制度。提高灾害和紧急事件中保护儿童的意识和能力,为受灾儿童提供及时有效的医疗、生活、教育、心理康复等方面的救助服务。
7.改善儿童营养状况。加强爱婴医院建设管理,完善和落实支持母乳喂养的相关政策,积极推行母乳喂养。开展科学喂养、合理膳食与营养素补充指导,提高婴幼儿家长科学喂养知识水平。加强卫生人员技能培训,预防和治疗营养不良、贫血、肥胖等儿童营养性疾病。实施贫困地区学龄前儿童营养与健康干预项目,继续推行中小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加大碘缺乏病防治知识宣传普及力度,提高缺碘地区合格碘盐食用率。
8.提高儿童身体素质。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理安排学生学习、休息和娱乐时间,保证学生睡眠时间和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鼓励和支持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在课余和节假日向学生开放。完善并落实学生健康体检制度和体质监测制度,并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档案。
9.加强对儿童的健康指导和干预。加强托幼机构和中小学校卫生保健管理,对儿童开展疾病预防、心理健康、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等方面的教育和指导,提高儿童身心健康素养水平。帮助儿童养成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加强儿童视力、听力和口腔保健工作。预防和制止儿童吸烟、酗酒和吸毒。严禁向儿童出售烟酒和违禁药品。
10.构建儿童心理健康公共服务网络。儿童医院、精神专科医院和有条件的妇幼保健机构设儿童心理科(门诊),配备专科医师。学校设心理咨询室,配备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开展精神卫生专业人员培训。
11.加强儿童生殖健康服务。将性与生殖健康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课程体系,增加性与生殖健康服务机构数量,加强能力建设,提供适合适龄儿童的服务,满足其咨询与治疗需求。
12.保障儿童食品、用品安全。完善婴幼儿食品、用品的国家标准、检测标准和质量认证体系,强化生产经营企业的质量意识,建立婴幼儿食品安全监测、检测和预警机制,加强农村地区食品市场监管,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的违法犯罪行为。加强婴幼儿用品、玩具生产销售和游乐设施运营的监管。健全儿童玩具、儿童用品等的缺陷产品召回制度。
13.加大环境保护和治理力度。控制和治理大气、水、土地等环境污染以及工业、生活和农村面源污染,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加强监管,确保主要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和主要重金属(铅、镉等)暴露水平符合国家标准。
(二)儿童与教育。
主要目标:
1.促进0-3岁儿童早期综合发展。
2.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70%,学前一年毛入园率达到95%;增加城市公办幼儿园数量,农村每个乡镇建立并办好公办中心幼儿园和村幼儿园。
3.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确保流动儿童平等接受义务教育,保障残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
4.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
5.中等职业教育规模扩大,办学质量提高。
6.保障所有儿童享有公平教育,均衡配置教育资源,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校际差距。
7.学校标准化建设水平提高,薄弱学校数量减少。
8.教育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全面提升。
策略措施:
1.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的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完善体制和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不断扩大社会资源对教育的投入。
2.依法保障儿童受教育的权利。各级政府要组织和督促适龄儿童入学接受义务教育,帮助解决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困难,采取措施防止其辍学。父母或其他监护人要保障适龄儿童依法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学校要耐心教育、帮助品行有缺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不得违反法律和国家规定开除或变相开除学生。
3.促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坚持基本公共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加快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教育发展保障机制和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均衡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资源,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完善教师交流制度,缩小办学条件、师资水平、教育质量上的差距。
4.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儿童教育事业。加大对民族教育的支持力度,积极推进民族地区、农村牧区、偏远山区、边境地区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促进女童接受学前和高中阶段教育。大力推进双语教学,全面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儿童使用本民族语言接受教育的权利,重视加强学前双语教育。加大民族地区师资培养培训力度。进一步完善发达地区、大中城市对民族地区的教育支援工作。
5.积极开展0-3岁儿童科学育儿指导。积极发展公益性普惠性的儿童综合发展指导机构,以幼儿园和社区为依托,为0-3岁儿童及其家庭提供早期保育和教育指导。加快培养0-3岁儿童早期教育专业化人才。
6.加快发展3-6岁儿童学前教育。落实各级政府发展学前教育的责任,将学前教育发展纳入城镇建设规划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提供“广覆盖、保基本”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鼓励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举办幼儿园,引导和支持民办幼儿园提供普惠性服务。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每个乡镇至少办好一所公办中心幼儿园,大村独立建园,小村设分园或联合办园,人口分散地区提供灵活多样的学前教育服务,配备专职巡回指导教师,逐步完善县、乡、村三级学前教育网络。采取有效措施,努力解决流动儿童入园问题。建立学前教育资助制度,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接受普惠性学前教育。因地制宜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鼓励特殊教育学校、残疾人康复机构举办接收残疾儿童的幼儿园。加强学前教育监督和管理。
7.确保受人口流动影响儿童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坚持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解决流动儿童就学问题。制定实施流动儿童义务教育后在流入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优先满足留守儿童住宿需求。
8.保障特殊困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权利。落实孤儿、残疾儿童、贫困儿童就学资助政策。加快发展特殊教育,基本实现市(地)和30万人口以上、残疾儿童较多的县(市)建立1所特殊教育学校;扩大残疾儿童随班就读、普通学校特教班和寄宿制残疾学生的规模,提高残疾儿童受教育水平。为流浪儿童、有严重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的儿童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创造条件。
9.加快发展高中阶段教育。逐步提高高中阶段教育财政投入水平,加大对中西部贫困地区高中阶段教育的扶持力度。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满足不同儿童发展需求。
10.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质量为重点,深化职业教育改革,促进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逐步推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政策。
11.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
12.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各个方面。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充分发挥共青团和少先队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作用。
13.提高儿童科学素养水平。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和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儿童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爱好,培养儿童科学探究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科技类博物馆、科研院所等科普教育基地和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等资源,为儿童提供科学实践的场所和机会。建立校外科学实践活动与学校课程相衔接的机制。加强校内外结合的儿童科普网络建设,建立和巩固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儿童科普队伍。
14.加快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推进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建立教育质量标准和监测评价制度体系,完善学生综合素质和学业评价体系。完善和全面实施义务教育就近免试入学制度,解决学生择校问题。建立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和公告制度,减少作业量和考试次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15.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和能力。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教师师德修养水平。将师德作为教师考核、聘任(聘用)和评价的首要内容。继续提高教师学历合格率和学历层次,完善教师培训制度,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
16.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和信息化。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提高农村中小学校接入互联网的比例,扩大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网络覆盖面,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
17.建设民主、文明、和谐、平等、安全的友好型学校。建立尊师爱生的师生关系。保障学生参与学校事务的权利。创造有利于学生身体健康的学习、生活条件,提供安全饮用水和卫生厕所,改善寄宿制学校学生食堂和住宿条件。
18.完善学校收费管理与监督机制。完善学校收费管理办法,规范学校收费行为和收费资金使用管理。
(三)儿童与福利。
主要目标:
1.扩大儿童福利范围,推动儿童福利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的转变。
2.保障儿童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提高儿童基本医疗保障覆盖率和保障水平,为贫困和大病儿童提供医疗救助。
3.基本满足流动和留守儿童基本公共服务需求。
4.满足孤儿生活、教育、医疗和公平就业等基本需求,提高孤儿家庭寄养率和收养率。
5.提高0-6岁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率。
6.减少流浪儿童数量和反复性流浪。
7.增加孤儿养护、流浪儿童保护和残疾儿童康复的专业服务机构数量。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和重点县(市)建立1所具有养护、医疗康复、教育、技能培训等综合功能的儿童福利机构和1所流浪儿童救助保护机构。
8.保障受艾滋病影响儿童和服刑人员未满18周岁子女的生活、教育、医疗、公平就业等权利。
策略措施:
1.提高面向儿童的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和水平。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增加财政对儿童福利的投入,逐步实现儿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2.保障儿童基本医疗。在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框架内完善儿童基本医疗保障,逐步提高儿童医疗保障水平,减轻患病儿童家庭医疗费用负担。
3.提高儿童医疗救助水平。加大对大病儿童和贫困家庭儿童的医疗救助。对贫困家庭儿童、孤儿、残疾儿童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个人缴纳部分按规定予以补贴。
4.扩大儿童福利范围。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通过分类施保提高贫困家庭儿童生活水平。探索对儿童实施营养干预和补助的方法,改善儿童营养状况。逐步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寄宿制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补助标准,扩大补助范围。
5.建立健全孤儿保障制度。落实孤儿社会保障政策,满足孤儿生活、教育、医疗康复、住房等方面的需求。帮助有劳动能力的适龄孤儿就业。建立受艾滋病影响儿童和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替代养护制度,为受艾滋病影响儿童和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生活、教育、医疗、公平就业提供制度保障。
6.完善孤儿养育和服务模式。加强儿童福利机构建设,全面提高儿童福利机构的管理服务水平。探索适合孤儿身心发育的养育模式。完善孤儿收养制度,规范家庭寄养,鼓励社会助养。建立和完善家庭寄养和亲属监护养育的监督、支持和评估体系,提高家庭寄养孤儿和亲属监护养育孤儿的养育质量。
7.建立完善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和服务体系。建立0-6岁残疾儿童登记制度,对贫困家庭残疾儿童基本康复需求按规定给予补贴。优先开展残疾儿童抢救性治疗和康复,提高残疾儿童康复机构服务专业化水平。以专业康复机构为骨干、社区为基础、家庭为依托建立残疾儿童康复服务体系,加强残疾儿童康复转介服务,开展多层次职业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增强残疾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8.加强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工作。完善流浪儿童救助保护网络体系,健全流浪儿童生活、教育、管理、返乡保障制度,对流浪儿童开展教育、医疗服务、心理辅导、行为矫治和技能培训。提高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工作专业化和社会化水平,鼓励并支持社会力量保护和救助流浪儿童。探索建立流浪儿童早期预防干预机制。
9.建立和完善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服务机制。积极稳妥推进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逐步将流动人口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建立16周岁以下流动儿童登记制度,为流动儿童享有教育、医疗保健等公共服务提供基础。整合社区资源,完善以社区为依托,面向流动人口家庭的管理和服务网络,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能力。健全农村留守儿童服务机制,加强对留守儿童心理、情感和行为的指导,提高留守儿童家长的监护意识和责任。
(四)儿童与社会环境。
主要目标:
1.营造尊重、爱护儿童的社会氛围,消除对儿童的歧视和伤害。
2.适应城乡发展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基本建成。
3.儿童家长素质提升,家庭教育水平提高。
4.为儿童提供丰富、健康向上的文化产品。
5.保护儿童免受网络、手机、游戏、广告、图书和影视中不良信息的影响。
6.培养儿童阅读习惯,增加阅读时间和阅读量。90%以上的儿童每年至少阅读一本图书。
7.增加县、乡两级儿童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娱乐等课外活动设施和场所,坚持公益性,提高利用率和服务质量。每个街道和乡(镇)至少配备1名专职或兼职儿童社会工作者。
8.90%以上的城乡社区建设1所为儿童及其家庭提供游戏、娱乐、教育、卫生、社会心理支持和转介等服务的儿童之家。
9.保障儿童参与家庭生活、学校和社会事务的权利。
10.保障儿童享有闲暇和娱乐的权利。
策略措施:
1.广泛开展以儿童优先和儿童权利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儿童权利尤其是儿童参与权的认识。
2.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纳入城乡公共服务体系。普遍建立各级家庭教育指导机构,90%的城市社区和80%的行政村建立家长学校或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点。建立家庭教育从业人员培训和指导服务机构准入等制度,培养合格的专兼职家庭教育工作队伍。加大公共财政对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家庭教育工作。
3.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和宣传实践活动。多渠道、多形式持续普及家庭教育知识,确保儿童家长每年至少接受2次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参加2次家庭教育实践活动。加强家庭教育研究,促进研究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4.为儿童成长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倡导平等、文明、和睦、稳定的家庭关系,提倡父母与子女加强交流与沟通。预防和制止家庭虐待、忽视和暴力等事件的发生。
5.创造有益于儿童身心健康的文化环境。引导各类媒体制作和传播有益于儿童健康成长的信息,增强文化产品的知识性、趣味性。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优秀儿童图书、影视、歌曲、童谣、舞蹈、戏剧、动漫、游戏等创作、生产和发行。办好儿童广播电视专题节目,严格控制不适合儿童观看的广播影视节目在大众传媒播出。积极组织适合儿童的文化活动,大力培育儿童文化品牌。加强文化市场监管,加大查处传播淫秽、色情、凶杀、暴力、封建迷信和伪科学的出版物及儿童玩具、饰品的力度。重视少数民族文字少儿读物的创作、译制和出版工作。
6.规范与儿童相关的广告和商业性活动。严格执行相关法规政策,禁止母乳代用品广告宣传,规范与儿童有关的产品(服务)广告及烟酒广告播出。规范和限制儿童参加商业性演出和活动。
7.为儿童健康上网创造条件。在公益性文化场所和儿童活动场所建设公共电子阅览室,为儿童提供公益性上网服务。社区公益性互联网上网服务设施,对儿童免费或优惠开放。推行绿色上网软件,加强对网络不良信息的打击和治理,净化互联网环境。加强对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的管理。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严格实行消费者实名登记制,并在显著位置设置未成年人禁入标志,不得允许未成年人进入。加大对“黑网吧”的打击力度。家庭和学校加强对儿童上网的引导,防止儿童沉迷网络。
8.净化校园周边环境。落实维护校园周边治安秩序、确保校园安全的相关措施,在学校周边治安复杂地区设立治安岗进行巡逻,向学校、幼儿园派驻保安员。校园附近严格按规定设交通警示标志和安全设施,派民警或协管员维护地处交通复杂路段的小学、幼儿园周边道路的交通秩序。加强对校园周边商业网点和经营场所的监管,校园周边200米以内禁设网吧、游戏厅、娱乐场所。
9.加大儿童活动设施建设。将儿童活动设施和场所建设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增加彩票公益金对儿童活动设施和场所的投入,加大对农村地区儿童活动设施和场所建设和运行的扶持力度。规范儿童课外活动设施和场所的管理,各类文化、科技、体育等公益性设施和场所对儿童免费或优惠开放,并根据自身条件开辟专门供儿童活动的区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
10.强化城乡社区儿童服务功能。建立以社区为基础的儿童保护工作运行机制,充分挖掘和合理利用社区资源,动员学校、幼儿园、医院等机构和社会团体、志愿者参与儿童保护。整合社区资源建设儿童活动场所,配备专兼职工作人员,提高运行能力,为儿童及其家庭提供服务。
11.为儿童阅读图书创造条件。推广面向儿童的图书分级制,为不同年龄儿童提供适合其年龄特点的图书,为儿童家长选择图书提供建议和指导。增加社区图书馆和农村流动图书馆数量,公共图书馆设儿童阅览室或图书角,有条件的县(市、区)建儿童图书馆。“农家书屋”配备一定数量的儿童图书。广泛开展图书阅读活动,鼓励和引导儿童主动读书。
12.保障儿童的参与和表达权利。将儿童参与纳入儿童事务和儿童服务决策过程,决定有关儿童的重大事项,吸收儿童代表参加,听取儿童意见。畅通儿童参与和表达渠道,增加儿童社会实践机会,鼓励儿童参与力所能及的社会事务和社会公益活动,提高儿童的社会参与能力。
13.增强儿童环保意识。开展环境和生态文明宣传教育,鼓励儿童积极参与环保活动,引导儿童践行低碳生活和绿色消费。
14.加强儿童社会工作队伍建设。强化对儿童工作人员的社会工作能力培训,积极发挥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在为儿童提供服务、维护儿童权益方面的作用。
15.开展促进儿童发展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履行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等国际公约,扩大多边和双边交流与合作,宣传我国促进儿童发展取得的成就。
(五)儿童与法律保护。
主要目标:
1.保护儿童的法律法规和法律保护机制更加完善。
2.贯彻落实保护儿童的法律法规,儿童优先和儿童最大利益原则进一步落实。
3.依法保障儿童获得出生登记和身份登记。
4.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趋势得到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趋向合理。
5.完善儿童监护制度,保障儿童获得有效监护。
6.中小学生普遍接受法制教育,法律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明显增强。
7.预防和打击侵害儿童人身权利的违法犯罪行为,禁止对儿童实施一切形式的暴力。
8.依法保护儿童合法财产权益。
9.禁止使用童工(未满16周岁儿童)和对儿童的经济剥削。
10.保障儿童依法获得及时有效的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
11.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降低未成年罪犯占刑事罪犯的比重。
12.司法体系进一步满足儿童身心发展的特殊需要。
策略措施:
1.继续完善保护儿童的法律体系。推进儿童福利、学前教育、家庭教育等立法进程。清理、修改、废止与保护儿童权利不相适应的法规政策。增强保护儿童相关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
2.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家庭、学校、社会各界和儿童本人保护儿童权利的法制观念、责任意识和能力。
3.加强执法监督。明确执法主体,强化法律责任,定期开展专项执法检查。加强对执法人员儿童权益保护知识和技能培训,增强儿童权益保护观念,提高执法水平。
4.落实儿童出生登记制度。提高社会各界对出生登记的认识,完善出生登记相关制度和政策。加强部门协调和信息共享,简化、规范登记程序。
5.消除对女童的歧视。宣传性别平等观念,增强全社会性别平等意识。建立有利于女孩及其家庭的利益导向机制,提高农村生育女孩家庭的经济社会地位。加大对利用B超等进行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人工终止妊娠行为的打击力度。
6.建立完善儿童监护监督制度。提高儿童父母和其他监护人的责任意识,完善并落实不履行监护职责或严重侵害被监护儿童权益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资格撤销的法律制度。逐步建立以家庭监护为主体,以社区、学校等有关单位和人员监督为保障,以国家监护为补充的监护制度。
7.保护儿童人身权利。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强奸、拐卖、绑架、虐待、遗弃等侵害儿童人身权利的违法犯罪行为和组织、胁迫、诱骗儿童犯罪的刑事犯罪。严厉打击利用儿童进行扒窃、乞讨、卖艺、卖淫等违法犯罪行为。保护儿童免遭一切形式的性侵犯。建立受暴力伤害儿童问题的预防、强制报告、反应、紧急救助和治疗辅导工作机制。整合资源,探索建立儿童庇护中心。加强预防和打击拐卖儿童犯罪的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儿童及其家长“防拐”意识和能力,为被解救儿童提供身心康复服务,妥善安置被解救儿童。禁止用人单位招用未满16周岁儿童,禁止介绍未满16周岁的儿童就业。建立健全监督惩罚机制,严厉打击使用童工的违法行为。严格执行国家对已满16周岁未满18周岁未成年工的保护规定,禁止安排未成年工从事过重、有毒、有害等劳动或危险作业。依法保护儿童的隐私权。
8.加强儿童财产权益保护。依法保障儿童的财产收益权和获赠权、知识产权、继承权、一定权限内独立的财产支配权。
9.完善儿童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机制。进一步扩大儿童接受法律援助的覆盖面,健全完善儿童法律援助工作网络,充实基层法律援助工作队伍,支持和鼓励基层法律服务机构、社会团体、事业单位等社会组织利用自身资源为儿童提供法律援助,确保儿童在司法程序中获得高效、快捷的法律服务和司法救助。
10.推动建立和完善适合未成年人的专门司法机构。贯彻未成年人保护法,探索未成年人案件办理专业化。加快建设公安机关办理未成年人案件专门机构或落实专门人员。
11.完善涉嫌违法犯罪的儿童处理制度。对涉嫌违法犯罪的儿童,贯彻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依法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对违法犯罪儿童的处罚。依照有关法律规定,坚持未满16周岁儿童犯罪案件一律不公开审理、16周岁以上儿童犯罪案件一般不公开审理的原则,尊重和保护儿童合法权益。对羁押、服刑的未成年人,与成年人分别关押。对政府收容教养和劳动教养的未成年人及被决定强制隔离戒毒的未成年吸毒人员,与成年人分别收容、收戒。保障解除羁押、服刑或收容教养期满的未成年人复学、升学、就业不受歧视。
12.完善具有严重不良行为儿童的矫治制度。建立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参与的运作机制,对有不良行为的儿童实施早期介入、有效干预和行为矫治。加强对具有严重不良行为儿童的教育和管理,探索专门学校教育和行为矫治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保障专门学校学生在升学、就业等方面的同等权利。对适用缓刑的未成年人和因犯罪接受社区矫正的未成年人,做好帮教工作。
四、组织实施
(一)加强对纲要实施工作的组织领导。国务院及地方各级妇儿工委负责纲要实施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督促。政府有关部门、相关机构和社会团体结合各自职责,承担落实纲要中相应目标任务。
(二)制定地方儿童发展规划和部门实施方案。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依据本纲要,结合实际制定本地区儿童发展规划。国务院及地方政府各有关部门、相关机构和社会团体结合各自职责,按照任务分工,制定实施方案,形成全国儿童发展规划体系。
(三)加强纲要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衔接。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体现儿童优先原则,将儿童发展的主要指标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及专项规划,统一部署,统筹安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
(四)保障儿童发展的经费投入。各级政府将实施纲要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加大经费投入,并随着经济增长逐步增加。重点扶持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儿童发展。动员社会力量,多渠道筹集资金,支持儿童发展。
(五)建立健全实施纲要的工作机制。建立政府主导、多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共同做好纲要实施工作。建立目标管理责任制,将纲要主要目标纳入相关部门、机构和社会团体的目标管理和考核体系,考核结果作为对领导班子和有关负责人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健全报告制度,各有关部门每年向本级政府妇儿工委和上级主管部门报告纲要实施的情况,各级妇儿工委每年向上级妇儿工委报告本地区纲要实施的总体情况。健全会议制度,定期召开各级妇儿工委全体会议,汇报、交流实施纲要的进展情况。健全监测评估制度,明确监测评估责任,加强监测评估工作。
(六)坚持和创新实施纲要的有效做法。及时开展对儿童发展和权益保护状况的调查研究,掌握新情况,分析新问题,为制定相关法规政策提供依据。加强儿童发展领域理论研究,总结探索儿童发展规律和儿童工作规律。开展国际交流和合作,学习借鉴促进儿童发展的先进理念和经验。不断创新工作方法,通过实施项目、为儿童办实事等方式解决重点难点问题;通过分类指导、示范先行,总结推广经验,推进纲要实施。
(七)加大实施纲要宣传力度。多渠道、多形式面向各级领导干部、儿童工作者、广大儿童和全社会宣传纲要内容及纲要实施中的典型经验和成效,宣传促进儿童保护和发展的法规政策和国际公约,营造有利于儿童生存、保护、发展和参与的社会氛围。
(八)加强实施纲要能力建设。将儿童优先原则的相关内容及相关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纳入各级行政学院培训课程。将实施纲要所需知识纳入培训计划,举办多层次、多形式培训,增强政府及各有关部门、机构相关人员、相关专业工作者实施纲要的责任意识和能力。
(九)鼓励儿童参与纲要实施。儿童既是纲要实施的受益者,也是纲要实施的参与者。实施纲要应听取儿童的意见和建议。提高儿童参与纲要实施的意识和能力,实现自身发展。
五、监测评估
(一)对纲要实施情况进行监测、中期评估和终期评估。及时收集、整理、分析反映儿童发展状况的相关数据和信息,动态反映纲要目标进展情况。在此基础上,系统分析和评价纲要目标达标状况,评判纲要策略措施和纲要实施工作的效率、效果、效益,预测儿童发展趋势。通过监测评估,准确掌握儿童发展状况,制定和调整促进儿童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纲要目标的实现,为规划未来儿童发展奠定基础。
(二)各级妇儿工委设立监测评估领导小组,负责组织领导监测评估工作,审批监测评估方案,审核监测评估报告等。监测评估领导小组下设监测组和评估组。
监测组由各级统计部门牵头,负责纲要监测工作的指导和人员培训,研究制定监测方案,收集、整理、分析数据和信息,撰写并提交监测报告等。
评估组由各级妇儿工委办事机构牵头,负责评估工作的指导和人员培训,制定评估方案,组织开展评估工作,撰写并提交评估报告等。
(三)各级政府要将监测评估工作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结合监测评估结果开展宣传,研究利用监测评估结果加强纲要实施。
(四)建立儿童发展综合统计制度,规范和完善与儿童生存、发展有关的统计指标和分性别统计指标,将其纳入国家和部门常规统计和统计调查。建立和完善国家、省、地三级儿童发展监测数据库。
(五)各级妇儿工委成员单位、相关机构及有关部门要向同级统计部门报送监测数据,向同级妇儿工委提交中期和终期评估报告。
第三篇: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推动妇女和儿童发展纲要落实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推动妇女和儿童发展纲要落实
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持配合下,我区的教育工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把落实《妇女发展纲要》和《儿童发展纲要》作为工作的重要内容,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促进了全区教育事业的健康、协调、快速发展。
一、全区教育发展概况
(一)学前教育发展势头良好。目前,全区共有幼儿园143处;在园幼儿10236人。幼儿教师839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232人,占教职工总数的27。学前三年教育基本普及,3-6岁幼儿入园率达到95。
(二)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入学率稳定,辍学率得到有效控制。目前,全区现有各级各类学校73处,在校生42297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均达到100;初中入学率达到100,巩固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
(三)高中教育高标准发展。普通高中在校生达到4890人,职业中专(高中)在校生880人。
(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2002年以来,我区创造性地建立了城乡学校共同体,靠制度制约强化了城乡教师的流动机制,实现了城乡学校的理念共享、资源共享、方法共享、利益共享,缩小了城乡教育差距,使城乡孩子同享一片蓝天。《中国教育报》头版头条报道了城乡教育共同体经验。
二、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情况
(一)以学校幼儿园为带动,推动幼儿教育蓬勃发展。近年来,在促进全区各类幼儿园共同发展的基础上,我区发挥教育办园优势,大力发展学校幼儿园,带动了全区学前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近年来,全区累计投资1000余万元,新建、改建学校幼儿园10处,中心以上小学都开办了自己的附设幼儿园。特别是乡镇中心幼儿园的建设,迅速改变了农村学前教育滞后的状况,受到了广大群众的称赞。同时加强对各类幼儿园的业务指导,不断加大幼教科研力度,改进教育方法,并通过举办幼儿艺术节、智力大赛、运动会等活动,以赛促教,促进了幼儿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目前,全区已有省级实验园1处,省级示范园3处,市级示范园7处,市级一类园14处。在全市教育工作督导评估中,我区幼教工作取得第一名的好成绩,2004年被评为市学前教育工作先进县(市、区)。
(二)依法治教,大力提高基础教育实施水平。我区是1994年经省政府验收通过的首批国家级“两基”达标县区。多年来,我区把义务教育的普及与提高作为整个基础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放在突出位置来抓,不断提高义务教育实施水平。全区建立了防止学生辍学责任制,把入学率、巩固率与学校的综合督导成绩挂钩;各学校完善了教师家访制度、学生月报制度,严格控制学生辍学。对经济困难学生,落实杂费减免政策,并采取一日捐助、爱心助学、“春蕾计划”、共同体捐助等多种形式实行帮扶,帮助他们完成学业,全区农村学校辍学率控制到2以下。各学校还坚持依法治教、严格管理,规范办学行为,义务教育实施水平不断提高。目前,我区中心以上义务教育学校省、市级规范化学校覆盖率达到67。
(三)适应社会需求,促进职业教育稳步发展。我区职业教育采取了政府主办,职业学校与有关部门、单位联合办学的方式,形成了全日制教育与业余教育相结合,校内办学与校外办学相结合,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相沟通的教育体系,并逐渐建立起与普通高中教育相结合的新路子。职业学校以市场为导向,适时调整专业设置,形成了计算机、会计电算化等骨干专业,培养了一大批社会急需的职业技术人才。还加强了与高职学校和企业的联系,实行“订单式”培养,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门路。多年来,我区职业学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
(四)成人教育服务经济建设的能力不断提高。在城区,积极开展企业干部职工岗位培训,为全区经济建设培养了一批新型管理人才和一线职工。在农村,结合各镇、街办的经济支柱产业,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村初中应届生“绿色证书培训”,使他们学到一技之长,提高了服务经济建设的能力。为提高全社会公民文化水平,我区认真组织了成人高考和高教自学考试。2000年以来,我区有20266人参加了成人高考;25367人参加了自学考试,有643人取得了大学本、专科毕业证书。
(五)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一是牢固树立质量核心地位,狠抓教育教学工作。近年来,我区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工作的头等大事来抓,全区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全区普通高考连续多年在全市名列前茅,2005年高考,五大类本科录取人数达到809人,比去年增长14.6。重点本科上线人数、本科上线人数、重点本科录取人数和本科录取人数等各项指标继续保持市区第一,艺体本科录取人数继续保持全市第一。二是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积极构建新型教学模式。2002年,我区被确定为首批省级课程教材改革
第四篇:溆浦县妇女发展实施规划及儿童发展实施规划纲要执行情况汇报
溆浦县2001-2010年妇女儿童发展实施
规划纲要宣传情况汇报
溆浦县广播电视局
2011年5月5日
我局妇女儿童工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紧密围绕广播电视新闻宣传和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工作,以提高女职工队伍素质为核心,始终服从和服务于本局改革和发展大局,全局女职工爱岗敬业,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出色地完成了各项工作,广大女职工在我局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以抓素质建设为重点,全面提高女职工队伍的综合素质
建设一支政治上过硬,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好的广电队伍是我局常抓不懈的工作。在提高女职工综合素质的同时,我局始终把政治理论学习与职业道德、能力建设结合起来。为此,我局组织女职工深入开展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七大精神及《公民道德建设纲要》、《广播电视条例》、《婚姻法》等活动,广泛开展了职业道德建设的讨论。全局女职工相互学习,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实现自我价值。同时,我局为提高女职工业务能力,组织她们参加了各种业务培训,还外派进行考察学习,开阔视野,这样大大激发了广大女职工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增强了
她们对广播电视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涌现出了一些优秀女职工。
二、团结动员女职工为广电事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我局围绕广电事业改革发展这个大局,以新闻宣传为中心,以深化广电事业建设改革发展为动力,以增强女职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力为目的,努力调动女职工的主人翁责任感,动员女职工在广电工作中积极发挥自身作用,求实创新。全局女职工巾帼不让须眉,以努力拼搏的精神、良好的工作业绩赢得了全局职工的赞扬,为我局新闻工作和广电事业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三、努力做好“两纲”宣传报道工作
近几年来,我局充分利用广播电台、电视台,积极配合县妇儿工委开展好宣传报道。
一是大力宣传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七大以来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
二是积极宣传妇女参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广大妇女的视野更加开阔,参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热情更加高涨,在各行各业发挥了显著作用。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媒体的优势,积极宣传我市农村广大妇女努力学习科技、文化知识和生产新技能;宣传掌握科学技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经营管理才能的新型妇女;宣传各类女专业技术人员为推动我县科技进步发挥的重要作用,宣传先进典型为保卫祖国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维护
社会稳定做出的无私奉献;宣传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行业的妇女恪尽职守、岗位建功;宣传了广大妇女干部勤政廉政,以自己的能力和实绩,赢得了社会的承认和好评。三是积极宣传各级妇联组织切实履行职能,实施新世纪新时期妇女工作的新跨越。宣传了妇联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实施 “三八妇女维权周”等的活动,改善了农村妇女的生产、生活和发展环境。
四是宣传妇联组织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通过一系列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深化“五好文明家庭”活动内容,丰富群众生活。在全国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创先争优活动中,电视台报道了一批女共产党员带头在实践科学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典型事迹。通过加强妇女理想信念等宣传教育,为妇女群众办好事、办实事,把精神文明建设贯穿于各项创建活动之中,提高了妇女素质,引导全县广大妇女投身于建设中来。
五是宣传了《未成年人保护法》,以维护儿童合法权益、促进儿童健康成长为宗旨,为儿童办好事办实事。广大采编人员深入乡镇、学校、农村采访制作了大批有利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广播电视节目。
第五篇:企业文化发展纲要
企业文化发展纲要
世界500强企业的发展历程证明,优秀而独到的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精髓和灵魂,是企业发展壮大、立于不败之地的沃土,谁拥有文化优势,谁就拥有竞争优势、效益优势和发展优势。为统一中心全体干部职工的思想、意志、行为,形成核心理念,培育企业文化,推动中心跨越式发展,现结合中心实际,制定《企业文化发展纲要
》(以下简称《纲要》)。
一、“××铁地产”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
企业文化,是企业全体职工所共有的价值取向、经营理念、思维方式、群体创业意识和行为规范等的总和,是以人为本的企业信念,注重提高人的素质和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及创造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企业每一名成员都在思想上归属于企业,自觉为企业作出自己的贡献,在企业文化的渲染和熏陶下工作和生活,同时建设和充实企业文化。
近年来,铁路跨越式发展取得重大进展,铁道部、路局对房建、生活系统实行主辅分离、辅业改制等各项改革逐步加快,到目前已形成全局唯一性的房建、给水及专业开发经营单位。虽然目前中心已实现了各项工作的有序衔接和平稳过渡,200
5年生产任务超额完成,各项经济指标同比大幅攀升,安全生产和职工队伍也保持了基本稳定。但同时,也要看到:经历这几次重大体制改革后,截至目前,中心的资产总量已达到
28.596亿元,在册全民职工5867人,拥有22个注册法人,3个房地产开发公司,3个施工企业,4个专业公司(豫鼎、玉星、永安、装饰),6
个物业公司(怡心、新晖、和平、新盛、兴洁、陇海),3个直管项目部,1个设计所(监理公司),3个房屋土地管理所,1个幼教文化交流中心,并有职工培训中心1
个、大集体企业4个,中心所从事的产业和经营门类有19
种之多,呈现出“企业多、规模大、产业全、战线长、人数多”的显著特征以及管理模式、思想文化、价值取向多样化的现实。在这种情况下,亟需采取一种有效形式,进一步统一干群思想、形成核心理念,规范大家行为、强化岗位责任,整合企业形象、调动干事热情,增强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心,增强企业的内聚力和外引力。因此,中心认真总结中心成立以来,尤其是“
6.1
4”以来各个单位的管理风格、主要管理者的经营管理思路,深入细致解读新时期火车头精神,学习借鉴海尔、华为、西飞、建业等先进企业的优秀管理文化,初步形成我们中心共有的经营理念、战略目标和管理思想,以期着力培育企业文化,建立完整的企业理念、行为、视觉识别系统,使企业发展成为每个职工关注并引以为豪的事业。通过发展企业文化,缔造阳光政策,打造阳光团队,享受阳光生活。
二、“××铁地产”企业文化所包含的主体内容
(一)企业理念识别系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和转换经营机制过程中,要集中培育和形成以下
12种理念。
——核心理念:“关爱人居,筑福社会”。内容解读:
建设和谐社会、打造经典人居,完善特色服务、构筑品质生活,执着雕凿精品、倾力打造品牌,引领消费需求、造福人类大众,建立与国内外市场需求相适应的房地产开发、物业管理服务模式,提供精彩产品和卓越服务,提供全新的生活方式和居住理念。
——质量理念:“用户至上,注重细节”。内容解读:
一切为了工程(用户、业主),为了工程(用户、业主)的一切,树精品,创最佳,追求产品质量的零缺陷,用户、业主的满意度。
——服务品质:“客户利益无小事”。内容解读:
注重细节,强调品质,追求完美。客户的需求就是企业的追求,客户的利益就是企业的利益,客户的事就是自己的事。小事蕴藏着商机,小事连着大事,小节包涵着大理,小事放大了企业的形象。
——商业原则:“以小见大、淡利塑形”。内容解读:
统筹考虑,综合评价,理性对待,正确处理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既得利益与潜在受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企业效益与公众效应、企业形象的关系,放开视野,放开思维,狠抓小节小事小服务,彰显大企业大气度大作为。
——发展策略:“地产为先,房商并举”。内容解读:
根据目前国内外房地产市场状况和中心实际,将经营定位放在盘活铁路土地资源,实施住房开发、商业开发和商务酒店的开发,在短期内完成原始创业积累,以实现快速发展的目标,挤进开发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经营方略:“稳定主体,策动两翼,整合实业”。内容解读:
稳定两个分中心的管理主体和直接服务安全运输生产的运营修缮、给水管理两个收入主体来源、经营责任主体,努力维护管理和收入的稳定;把房地产开发与建筑施工作为实
现中心经济腾飞之“两翼”,组织精兵强将突击出去;按照“宜大则大、宜小则小、宜专则专”的原则,对中心多元实业实施整合重组,建立起以“××铁地产”为母品牌,其它实业为子品牌的母子品牌合一的发展新格局。
——营销战略:“以精取胜、品牌发展”。内容解读:
不搞多元化,专
一、专心、专注于自己主管业务发展,做强
做优产业;坚持品牌化发展战略,赋予品牌以丰富的情感和内涵,创造协调一致而又独具特色的企业形象,力争使企业在较高起点上实现新突破。
——团队精神:“奋勇争先、追求卓越”。内容解读: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强烈的发展意识,在各自岗位上自我加压、不断超越,努力建设第一流的员工队伍,制造第一流的产品,提供第一流的服务,塑造第一流的形象,创造第一流的业绩。这是××铁地产人挑战市场的精神底蕴。
——人才理念:“唯才是举,才尽其用”。内容解读:
落实“人才强企”战略,建立全新的选人用人渠道,创造人人成才的环境,为企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并在企业内部营造一个“尊重人的价值,提高人的素质,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而且是处于自觉的状态中”这样一种工作和生活氛围。
——管理作风:“雷厉风行、事不过夜”。内容解读:
指挥通畅、反应灵敏、政令畅通,与市场准确地结合,靠速度取胜、以速度制胜、狠抓工作落实。“雷厉风行、事不过夜”是中心创造比较优势、挑战地产名企的速度利器,面临资金、技术、人才等巨大差距的××铁地产,应以速决速胜、跨越式赶超为动力,义无反顾向全国地产
100强的宏伟目标奋进。
——行为准则:“与人为善、文明礼貌”。内容解读:
牢固树立“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尽责尽职干工作,与人为善讲团结”的思想,恪守国家公民道德规范,职工文明素质不断提高,思想上相互学习、工作上相互支持、生活上相互关心、利益上相互礼让、管理上相互监督。
——人文环境:“健康有序、公平竞争、稳定和谐”。内容解读:
企业员工同心同德、同甘共苦、同舟共济,乐于享受工作,接受工作上的启迪和挑战,强调个人与企业同步成长,内部竞争公开公平、健康有序,每一名员工都能致力于企业目标,并乐于为自己的成功、同事的成功以及整个企业的成功贡献力量。
以上述标准为核心,统一员工思想,统一群体意志,统一核心理念,使企业发展成为每名职工关注并能引以为自豪的事业。
(二)企业行为识别系统:
每一个企业都应当确立一系列有形的、无形的、正式的、非正式的、成文的、不成文的、强制的、非强制的行为准则,以规范组织和个人的行为。这就是企业行为识别系统。企业文化要求组织成员在生产工作中,遵循这些准则,采取共同行为方式,从而产生出企业的整体效应。中心以国家《公民道德实施规范》为标尺,把“与人为善、文明礼貌”作为“××铁地产”人的基本行为规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尽责尽职干工作,与人为善讲团结”,恪守国家公民道德规范,从日常工作行为抓起,着力培养良好的工作习惯、学习习惯、生活习惯。
一是
进一步提高两级领导干部的管理艺术、经营本领、礼仪风范、民主意识、务实作风、自律思想、表率作用,尊重职工的人格和权利,爱护职工的“成就感”,鼓励他们出色地完成任务;创造条件尽量满足职工物质上和精神上的需要;尊重职工的思想感情,及时进行联络、温暖、沟通、融和,使职工受人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得到满足,并搞好集体福利,优化人际关系。
二是
进一步强化广大职工的纪律观念、责任意识、集体主义、协作思想、创新精神、进取状态,积极维护领导权威和行政命令的严肃性,不断加强自身学习,爱岗敬业,标准作业,强化现场作业控制,注重业务流程优化,不断提高工作质量,不断提升文明素质,不断增强对工作、对事业的进取心、创造性和勤奋劲,争做学习型、创新型、一专多能型职工。
(三)企业视觉识别系统:推行ci
企业形象统一战略,综合运用“××铁地产”网站、《筑福》杂志、服装、文具、日用品、纪念品等载体和形式,统一企业标识,统一中心形象,建立规范的企业视觉识别系统。通过各种视觉设计来凸显企业特征,塑造和强化企业形象,发挥广告效应,提高企业的知名度、美誉度;通过视觉冲击来感染和激发广大干部职工爱企业、爱集体、爱岗位,增强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荣誉感。今后,凡中心所属各单位对外营销、广告宣传、形象展示的标识、印刷品、纪念品必须经中心行政办公室和党委办公室登记、备案、核准后,方可付印,向外张贴、展示、制作、发放。中心所属各单位对外营销、广告宣传、形象展示的标识、印刷品上必须印有“××铁地产”标识以及“××州铁路局房地产经营开发中心”、“××州铁路局房地产综合开发总公司”字样。各单位要自觉站在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树立全中心一盘棋思想,自觉接受中心的指导,自觉服从中心的指挥,保持政令畅通,严格遵守规定。通过统一中心的标识、标记系统,强化中心的整体形象宣好范文版权所有传,树立“××铁地产”的良好形象,形成强大的品牌感召力,大幅度提升中心知名度、美誉度。
三、“××铁地产”企业文化发展的推行方案及有关要求
1.企业文化发展的总体目标是:结合中心“31
21”三年发展规划和企业自身特点,塑造企业精神,培育经营理念,树立品牌形象,提高职工素质,最终培育和形成上下统一、具有鲜明时代气息、铁路特色和房地产经营特点的××铁地产优秀企业文化,为实现中心跻身全国地产一百强创造良好的政治环境和人文环境。
2.具体推行步骤:
以××铁地产现有管理组织为依托,以管理业务为载体,以理念体系内容为主导,以人力资源、科技、质量、营销、形象管理创新活动为主渠道,以目标责任体系为组织领导保证,以评价指标体系为调控手段,既整体推进,又突出重点,分层次、有步骤地实施。具体可分三步走:
第一步,从现在到2006
年底,建立健全中心企业文化建设组织机构,制定中心三年企业文化发展纲要和推行方案,对中心两级领导干部进行企业文化理论和知识培训,对车间级以上中层干部全部轮训一遍,完成19个专业班培训任务,职工岗前岗中培训率达到100
。按照中心跨越式发展要求,确立企业目标、打造企业品牌,塑造企业精神,培育企业理念。
第二步,2007
年,进一步开展企业文化和“品牌”升级活动,打造“××铁地产”旗下更多的名牌企业,全面提升企业文化建设水平。职工队伍思想观念明显转变,市场经营意识真正树立,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发生根本转变,经营方向和经营方式发生变化,粗放经营和粗放管理的局面进一步改观,科学经营、精细管理逐步成为主旋律。
第三步,2008
年,在前两年文化建设的基础上,通过总结、概括、提炼、深化,形成更具特色的××铁地产企业文化,企业文化被灌输和浸入到企业全体职工的精神当中,深植于头脑之中,被干部职工高度认同、自觉实践、身体力行并成为区域知名品牌,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企业的形象力、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
要注重企业核心理念的唯一性。
企业核心理念只有一个,而且只能有一个。这是企业核心理念的内在特质所决定。各单位提出的自己的企业精神以及宣传口号必须服从于中心的核心理念,按中心规定的口吻和修辞进行准确表述和宣传推广。
要强调企业标识标志的单一性
。品牌战略要求,一个企业不管规模再大、产业链再长、单位再多,但可使用的、企业所展示出来的、代表本企业形象的标志只能是唯一的。各单位必须注意:在使用“××铁地产”标识时,本单位的企业标识一定要从属和服从、服务于中心的“××铁地产”标识,在对外宣传、日常公务、形象策划活动中,必须按中心的使用标准和应用规范严格使用,不准不使用,不准随便滥用,不准随意用本单位标识代替中心的标识。
要坚持培育过程的长期性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共同价值观念,它的塑造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价值观念的塑造是一个非常微妙而复杂的心理体验过程,由于企业成员的个性、品行、气质、文化素养、社会背景等方面的巨大差异和人员众多性,导致要在如此复杂多样的个体当中形成一种共同价值观,必须经过企业家长时期的耐心倡导和积极培育,这是一个柔性化的培育过程。我们必须持之以恒、长期不懈地以一贯之。而企业文化一旦形成,又具有相对稳定的性质,将成为企业的共有品质。
要注意摒弃几种错误观念
。企业文化并非只是企业管理者的一己之见,而是整个企业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企业文化不是知识,而是人们对待知识的态度;企业文化不是利润,而是人们看待利润的心理;企业文化不是舒适的环境,而是对待环境的感情;企业文化不是管理,而是造就管理模式的氛围。只有从思想上摒弃以上几种错误观念,我们才能更深刻地理解企业文化的深涵,以更好地把握。
四、企业文化发展的体系建设及落实措施
中心各级组织要按照企业文化建设的要求,采取措施,循序渐进、积极实践,实施三大工程、构建五大体系。
(一)实施企业文化建设“三项”工程
:一是打造名牌企业形象;二是总结、概括、精选、提炼,塑造独具特色的“××铁地产”企业精神;三是培育符合时代要求的企业价值观和经营理念。
(二)着力构建五大体系:
宣传舆论驱动体系
。要明确企业文化建设是党政纪工团组织的共同责任,各级组织明确责任分工抓,中心机关带头抓,各单位要倾力亲为系统抓。各级党组织要抓好宣传报道、学习推广、典型引路;行政要抓好
ci
战略,打造企业强势文化,提炼核心理念;各级纪检监察组织要将廉政要求与企业理念有机融合,将文化的感召、监督作用发挥好;工会组织要将企业理念、行为和视觉识别系统引入工会工作之中,寓教于乐、寓理于情;各级团组织要围绕“××铁地产
”1
2个理念,有机融入中心,有效服务大局,大张旗鼓地开展创新创效活动,引领青年思想,打造先进团队。中心成立由党政纪工团领导及有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企业文化建设委员会,下设办公室(与中心两办合署办公)。各级组织、各单位也要建立相应机构,明确专人负责,切实加强对这项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具体实施。中心要对过去企业文化建设的做法及现状进行全面总结、分析,重新审视自我,继承优良传统,创新思维方式。要细化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将中心的1
2个企业理念逐一进行解读,作为长期宣传工作要点,融汇贯通到中心具体宣传工作中去,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宣传幅面,活跃宣传形式,借助立体式的宣传舆论工具,集中时间、集中人员、集中精力,抓好企业文化内容的正面宣传、舆论引导、系统教育,营造出强大的声势,推动干部职工思想观念更新,为中心改革发展稳定提供思想保证。积极培养能反映时代精神面貌的各种先进典型,大力宣扬他们的先进事迹,在中心内营造学先、赶先、争先的良好氛围。同时,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虚心学习先进单位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的经验,借鉴其成功的做法。
人力资源保证体系
。要进一步深化企业用人、用工制度改革,建立科学的干部任用体系,有效的业绩评估体系,合理的用工分配体系,进一步激发和调动中心人力资源的积极性和巨大潜力,为中心改革发展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支撑。要在全中心范围内对党员干部特别是两级领导干部进行企业文化理论和知识集中教育,深入系统地学习中心《企业文化发展纲要》,进一步加深对企业文化的科学内涵、基本特征、内容要求及实现途径的了解,增强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培养企业文化建设的领军人物和骨干力量。要通过多种手段和方法对广大职工进行企业文化集中灌输和普及教育,形成人人参与、同心同德建设企业文化的局面。要发挥好政治优势,把企业文化建设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保证企业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队伍培训支撑体系
。一是要制定培训规划。各单位要按照中心企业文化建设三年规划要求,结合实际,制订本单位的职工培训措施和实施细则,真正落实好。二是加大培训力度。组织领导干部参加路局干部培训,对车间级以上中层干部全部轮训一遍,完成19个专业班培训任务,职工岗前岗中培训率达到100
。要有计划地投入专项经费,保证中心职工培训资金所需。三要注意培训方向。把培养市场开发型、经营管理型、专业技术型、业务骨干型、复合型的干部职工作为主攻方向和主要目标。四是创建学习型组织。深入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充分发动广大干部职工积极参与企业文化建设活动,把企业文化建设过程变成职工自我教育、自我培训、自我实践、自我提高的过程。
检查监督考核体系
。要完善机制,建立检查、监督、考核、评估的闭环,严格科学考核,狠抓工作落实。各单位、各级组织要以企业文化为载体,把文化建设纳入本单位领导班子任期目标,有分管领导,有具体人员负责,建立健全各项工作机制,做到有计划、季度有考核、年终有总评。各级纪检监察组织要深入研究如何使廉政要求与企业理念有机融合,如何将企业文化的感化、内化作用发挥得更好,建立健全“便利、安全、高效”的举报机制,建立健全日常管理监督制度,创造阳光政策,营造清廉干事、和谐发展、阳光创业的良好氛围。中心每年都要对企业文化建设中取得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以及企业文化建设重大成果给予适度的精神和物质奖励,以表彰先进,鞭策后进。
发展创新优化体系。
要在以前文化建设的基础上,建立定期总结、概括机制,不断深化、提炼,逐步归整、形成更具特色的企业文化,构建“理念形成——宣传推广——深化提炼——发展创新——
再次宣传推介”的螺旋式上升、渐进式优化、持续性创新体系,多法并举灌输和浸入到企业全体职工精神之中,深植于头脑之内,使新理念被职工高度认同、自觉实践,成为更深层面、更具特色的企业核心文化,不断深化品牌内涵,不断提升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形象力和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