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实施情况统计报告

时间:2019-05-14 05:25: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4年《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实施情况统计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4年《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实施情况统计报告》。

第一篇:2014年《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实施情况统计报告

2014年《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

实施情况统计报告

国家统计局

为全面促进我国儿童事业的发展,实现儿童优先原则,国务院2011年颁布了《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为反映《纲要》实施情况,国家统计局对相关统计数据和资料进行了综合汇总和分析。结果表明,儿童健康事业成效显著,教育事业稳步推进,福利保障机制日益健全,成长环境日渐优化,法律保护体系更加完善。但也反映出儿童低出生体重发生率回升,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数、教师数、学生数减少,达标指标仍存在城乡和区域间差距较大等问题。

一、《纲要》各领域的实施情况

(一)儿童健康状况。

1.儿童生命质量不断提高。婴儿死亡率和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继续下降,已实现低于10‰和13‰的《纲要》目标。2014年,婴儿死亡率为8.9‰,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11.7‰,分别比2010年下降4.2个和4.7个千分点。儿童的生命质量持续提高。

2.儿童健康状况继续改善。儿童低出生体重发生率和5岁以下儿童低体重率已提前实现《纲要》目标。2014年,儿童低出生体重发生率为2.6%,5岁以下儿童低体重率为1.48%,分别低于《纲要》目标1.4个和3.5个百分点。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达89.8%,7岁以下儿童保健管理率达91.3%,分别比2010年提高8个和7.9个百分点。

3.母乳喂养比例较高。2014年,0-6个月婴儿纯母乳喂养率达73.9%,已提前实现《纲要》目标。5岁以下儿童贫血患病率为4.45%,低于《纲要》目标7.6个百分点。儿童营养状况和体格健康状况明显改善。

4.儿童免疫规划稳步实施。国家免疫规划规定接种的各类疫苗接种率持续保持在较高水平,2014年平均接种率继续保持在99%以上,已提前实现《纲要》目标。儿童疾病防治工作成效显著。

5.儿童伤害死亡率持续下降。儿童意外伤害作为儿童时期的健康问题,日益引起全社会广泛关注。溺水、交通事故等意外伤害是导致儿童死亡的最主要原因。近年全国18岁以下儿童伤害死亡率呈持续下降趋势,2014年为17.74/10万,首次实现《纲要》目标。

(二)儿童教育状况。

1.学前教育持续发展。学前三年毛入园率持续提高,并已提前实现《纲要》目标。2014年全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为70.5%,首次超过70%的《纲要》目标,提前达标。2014年,全国共有学前教育学校21万所,学前教育专任教师184.4万人,学前教育在校学生4050.7万人,分别比2010年增长40%、61%和36%。2014年,全国城市公办幼儿园有1.6万所,比2010年增长68%;农村公办幼儿园有3.2万所,比2010年增长23%。

2.义务教育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2014年达到92.6%,比2010年提高2.9个百分点,比上年又有所提高,距离《纲要》目标相差2.4个百分点。九年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已达100%,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超过100%,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达99.8%。

3.高中阶段教育稳步发展。2014年,全国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86.5%,比2010年提高4个百分点。普通高中专任教师达166.3万人,比2010年增加14.5万人。教育投入继续增加,全国普通高中和中职教育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与2010年比增幅超过80%,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公用经费增长约1.5倍。

4.特殊教育取得长足进步。2014年,全国共有特殊教育学校2000所,比2010年增加294所。特殊教育专任教师有4.8万人,特殊教育招生人数7.1万人,均比2010年有所增加。2014年,全国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儿童在校学生数为39.5万人,未入学学龄残疾儿童人数为8.5万人,比2010年减少6万人。

(三)儿童福利状况。

1.孤残儿童数量继续减少。2014年,全国共有孤残儿童52.5万人,比上年减少2.4万人。其中被家庭收养的孤残儿童人数为2.3万人,占孤残儿童总数的4.4%。全年流浪救助保护中心救助儿童4.2万人次。

2.儿童福利机构数量不断增加。2014年,全国共有儿童收养救助机构890个,其中,儿童福利机构545个,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中心345个,分别比2010年增加210个和200个。全社会提供住宿的社会服务机构共有床位614万张,其中有儿童床位10.8万张,比2010年增加5.2万张,增长近一倍。可提供住宿的社会福利机构收留、抚养和救助儿童10.3万人,比2010年增加0.3 万人。

3.残疾儿童专业康复服务明显改善。国家残疾儿童康复与训练计划使众多残疾儿童受益,受救助残疾儿童康复示范基地已由社区转为面向社会提供服务。2014年,全国开展残疾儿童康复的残疾人服务机构共有6914个,是2011年的1.2倍,有12.4万残疾儿童得到康复救助。残疾儿童接受康复训练和服务人数达23.7万,是2010年的3.2倍。

(四)儿童成长环境状况。

1.生活环境日渐优化。全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持续增加,2014年达9575.5亿元,比2010年增长40%以上。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比2010年增加近2平方米。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40.1%;城市污水处理率为90.2%,比2010年提高7.9个百分点;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91.8%,比2010年提高13.9个百分点;农村改水累计受益人口为9.2亿人,累计受益率达95.8%;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76.1%,比2010年提高8.7个百分点。儿童的生存环境进一步得到优化。

2.文化产品日益丰富。儿童文化产品市场十分丰富。2014年,全国共有209种儿童期刊,3.3万种儿童图书,共出版儿童刊物5.2亿册,儿童图书5.0亿册,儿童音像制品1681万盒(张),与2010年相比,以上文化产品的增幅均超过或接近50%。2014年,全国有公共图书馆3117个,有少儿图书馆108个,少儿图书馆藏书量由2010年的2159万册增加到3392万册,增长近60%。公共图书馆中有少儿文献6377万册,增长一倍多。全国少儿广播节目播出时间21.6万小时,少儿电视节目播出时间48.6万小时,动画电视节目播出时间30.5万小时。2014年,全国未成年人参观博物馆达2亿人次,比2010年增加近一倍;全国未成年人参观科技馆人数达1891万人次,也比上年有所增加。

(五)儿童受法律保护状况。

1.儿童法律援助工作不断深化。国家继续加大对儿童法律援助的范围和深度,使受益人数不断增加。2014年,全国共有法律援助机构3737个,有未成年人法律援助工作站点 2354个,分别比2010年增加145个和182个,得到法律机构援助的未成年人数为15.5万人,比2010年增加6.8万人,增幅达78%。

2.针对儿童的犯罪行为受到严厉打击。公安部实行儿童失踪快速查找机制,有效预防和打击侵害儿童的违法犯罪活动,开展来历不明儿童集中摸排行动,加大对拐卖儿童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2014年,全国共破获拐卖儿童案件数1460起。

3.未成年人犯罪得到有效控制。全国未成年人犯罪率逐年下降。2014年,全国未成年人犯罪人数为50415人,比2010年减少8956人,减幅达15.1%。未成年人犯罪人数占同期犯罪人数的比例为4.26%,比2010年下降2.52个百分点。青少年作案人员占全部作案人员的比重为24.8%,比2010年下降11.1个百分点,比上年降低2.6个百分点。

二、《纲要》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低出生体重发生率呈回升态势。

2014年,低出生体重发生率为2.6%,虽然已实现控制在4%以下的纲要目标,但自2012年起,低出生体重发生率呈逐年回升态势,且升幅持续扩大。低出生体重发生率与上年比,增幅从2012年的0.05个百分点扩大到2014年的0.16个百分点。

(二)中等职业教育发展需继续加强。

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不断扩大中等职业教育规模是《两纲》提出的目标。然而,从2011年起,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数、专任教师数、招生数、在校学生数均呈逐年减少趋势。2014年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数比2010年减少1591个,招生数减少172万人,在校学生数减少278万人,专任教师减少0.5万人。增强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活力,继续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是解决教育发展薄弱环节的重要举措。

(三)部分指标虽已达标,但城乡和区域间差距较大。

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均已提前实现《纲要》目标,但城乡和区域间差距明显。2014年,全国城市婴儿死亡率仅为4.8‰,农村婴儿死亡率为10.7‰,农村高于城市1.2倍。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城市为5.9‰,农村为14.2‰,农村高于城市1.4倍。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区域间差距更大,西部地区是东部地区的三倍多。推动农村和西部地区实现《纲要》目标是重中之重。

第二篇:2014年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年)》实施情况统计报告

2014年《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年)》

实施情况统计报告

国家统计局

为更好地维护妇女权益,加快实现男女平等的进程,国务院2011年颁布了《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为反映《纲要》实施情况,国家统计局对相关统计数据和资料进行了综合汇总和分析。结果表明,妇女保健水平持续提升,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就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妇女社会保障水平、受法律保护状况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强。但妇女健康状况地区间差距依然明显,妇女参与决策管理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一、《纲要》各领域的实施情况

(一)妇女健康状况。

1.孕产妇保健水平持续提高。2014年,孕产妇住院分娩率继续保持较高水平,达到99.6%;孕产妇中重度贫血患病率降低至1.3%,比2010年降低0.5个百分点;孕产妇死亡率继续下降,由2010年的30/10万下降到21.7/10万。与2010年相比,孕产妇系统管理率、孕产妇建卡率、产前检查率、产后访视率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2.艾滋病母婴传播率显著下降。自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项目实施以来,艾滋病母婴传播率显著下降,已从项目实施初期的34.8%,下降到2014年的6.1%;在所有艾滋病的新发感染病例中,母婴传播的比例也从1.6%下降至1.1%。2014年,有1240名艾滋病病毒母婴传播的高风险婴儿,在干预措施下得以健康出生。

3.农村妇女的健康服务稳步推进。近年来,国家相继实施了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农村妇女“两癌”检查等妇幼卫生重大项目,累计2亿多妇女儿童受益。2014年,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项目共补助974万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到99.4%,比2010年提高2.7个百分点;2009-2014年,农村妇女“两癌”项目共为近4300万农村妇女进行了宫颈癌检查,为600余万名农村妇女进行了乳腺癌检查。

(二)妇女受教育状况。

1.女童接受学前教育的比例继续提高。2014年,全国学前教育(包括幼儿园和学前班)幼儿数4051万人,其中女童1876万人,比2010年分别增加1074万人和523万人;学前教育中女童所占比例46.3%,提高0.9个百分点,学前三年毛入园率由2010年的56.6%提高到70.5%。

2.适龄女童基本能够平等接受义务教育。2014年,小学学龄女童净入学率为99.83%,略高于男童;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中女生所占比例46.4%,略低于2010年;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2.6%,提高近3个百分点。

3.高中阶段教育性别差距持续缩小。2014年,全国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中共有女生2005万人,占全部在校生的48.1%,性别差距由2010年的5.7缩小到3.9个百分点;普通高中在校生中女生比重50%,提高1.4个百分点;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中女生比重45.4%,略低于2010年。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由2010年的82.5%提高到了86.5%。

4.女性接受高等教育比重提高。2014年,高等教育在校生中共有女研究生90.8万人,占全部研究生的49.2%,比2010年提高1.3个百分点;普通本专科女生1327.8万人,占52.1%,比2010年提高1.3个百分点;成人本专科女生366.5万人,占56.1%,提高3个百分点。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37.5%,提高11个百分点,意味着有更多的女性能够接受高等教育。

(三)妇女经济状况。

1.妇女就业规模继续扩大。据测算,2014年全国女性就业人员占全社会就业人员的比重为44.8%,超过《纲要》规定40%的目标。城镇单位女性就业人员6546万人,比2010年增加1684万人,占城镇单位就业人员的比重35.8%,降低1.4个百分点。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中女性所占比重有所提高,2014年为42.5%,比2010年高1.2个百分点。

2.女性专业技术人员持续增加。近年来我国公有经济企事业单位中女性专业技术人员持续增加,2014年,公有制企事业单位中有女性专业技术人员1423.6万人,比2010年增加154万人,所占比例达46.5%,提高1.4个百分点;其中女性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41.2万人,比2010年增加39万人,女性所占比例36.7%,提高1.4个百分点,已提前实现《纲要》目标。

3.女职工劳动保护水平喜忧参半。2014年,有72.6%的企业执行了《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比2010年提高17.7个百分点。但有些企业特别是多数非公有制企业,用工制度不规范,随意延长女职工劳动时间,不发加班工资,企业女职工卫生标准普遍偏低。

4.农村贫困妇女人数减少,基本实现应保尽保。按照年人均收入2300元(2010年不变价)的农村扶贫标准计算,2014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为7017万人,比2010年减少9550万人,其中约一半为女性。近年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平均标准逐年提高,由2010年的每人每月186元,提高到2014年的321元,基本实现了对包括贫困妇女在内的贫困居民“应保尽保”。

(四)妇女参与决策管理状况。

1.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中女性比重提高。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共有女代表699名,占代表总数的23.4%,比上届提高2.1个百分点,是历届人大代表中女性比重最高的一届;有女常委25人,占常委总数的15.5%,低于上届0.7个百分点。第十二届全国政协有女委员399人,占委员总数的17.8%,高于上届0.1个百分点;有女常委38人,占常委总数的11.8%,比上届高1.3个百分点。

2.女公务员比例不断提高。2013年,全国女公务员达168万人,占公务员总数的24.1%,比2010年提高0.9个百分点。2014年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新录用的女公务员占当年录用人数的比例达49.8%,地方新录用的女公务员占比为44.7%。

3.女性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的比重明显提高。2014年,企业董事会中女职工董事占职工董事的比重为40.1%,企业监事会中女职工监事占职工监事的比重为41.5%,比2010年分别提高7.4个和6.3个百分点,与上年相比,分别提高了11个和12.3个百分点;企业职工代表大会中女性代表比重为28%,低于2010年1个百分点。

4.女性积极参与基层民主管理。2014年,在居委会成员中女性比重为48.4%,在村委会成员中女性所占比重22.8%,比2010年提高1.4个百分点,距30%的《纲要》目标仍有差距;2014年,村委会主任中女性比例为12.3%,提高1.9个百分点,已实现《纲要》目标。

(五)妇女社会保障状况。

1.女性生育保障水平稳步提高。2014年,全国参加生育保险的人数超过1.7亿人,其中女性参保人数7407万人,分别比2011年增加3147万人和1374万人。

2.女性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2014年,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总人数超过13亿,参保率均在95%以上;其中,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女性共有2.7亿,比2011年增加7984万人;全国新农合参保人数7.4亿,参合率达到99%,提高3个百分点。

3.女性参加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的人数增加。2014年,全国参加失业保险人数超过1.7亿人,其中女性7145万人,分别比2011年增加2726万人和1330万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2.1亿人,其中女性8000余万人,分别比2011年增加2943万人和1868万人。包括女性在内的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人数也不断增加,2014年达7362万人,(六)妇女发展环境状况。

1.农村改水改厕工作进展顺利。2014年,农村改水受益人口累计达9.2亿,改水受益率由2010年的94.9%提高到95.8%,农村集中式供水受益人口比例由58%提高到78.1%,分别提高1个和20个百分点。2014年,使用卫生厕所的户数累计2亿户,比2010年增加2800余万户;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由67.4%提高到76.1%,提高8.7个百分点。

2.城市生活环境继续改善。2014年,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0.1%,比2010年提高1.5个百分点;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3平方米,增加1.8平方米;城市燃气普及率94.6%,提高2.6个百分点;城市污水处理率90.2%,提高7.9个百分点;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1.8%,提高13.9个百分点。

3.社区服务设施覆盖率明显提高。2014年,全国共有各类社区服务机构数25.1万个,其中社区服务中心2.3万个,社区服务站12万个,其他社区服务机构10.7万个,便民利民网点30.2万个。2014年,社区服务设施覆盖率达36.9%,比2010年提高了14.5个百分点,广大群众的生活更为方便快捷。

(七)妇女法律保护状况。

1.为妇女提供法律援助。2014年,全国最后174个县结束了没有执业律师的现状,为当地需要法律援助的妇女儿童创造了基本条件;2014年,全国共建立省、市、县三级政府法律援助机构3737个,比2010年增加145个;当年有35.2万名妇女获得了法律援助,增加15.6万人,有效地维护了妇女的合法权益。2014年,妇联系统为遭受暴力的妇女儿童提供救助(庇护)的机构有3011个,得到救助和庇护的妇女儿童超过2.3万人次。

2.拐卖妇女儿童的犯罪活动得到有效遏制。我国第二个反拐行动计划《中国反对拐卖人口行动计划(2013-2020年)》发布后,各相关部门通过开展各种专项行动,严厉打击拐卖妇女儿童的犯罪行为,加大拐卖人口犯罪“买方市场”的整治力度,从源头减少拐卖人口案件的发生。2014年,公安机关共破获拐卖妇女案件1775起,破获拐卖儿童案件1460起,分别比上年减少2762件和777件。

二、《纲要》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妇女健康状况地区间发展差距依然明显。

尽管我国妇女儿童健康水平得到较大改善,但地区间差距依然明显,一些东部地区的孕产妇死亡率已优于发达国家,而一些西部偏远地区则长期偏高。2014年,西部地区孕产妇死亡率32.7/10万,是东部地区的2.6倍;在31个省(市、区)中,最高水平与最低水平间相差23倍。

(二)《纲要》实施过程中有少数指标回落。

从统计监测数据来看,2014年《纲要》实施过程中总体发展向好,但有少数指标回落。与上年相比,各级政府领导班子配有女干部的班子比例等指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此外,妇女常见病筛查率下降幅度较大,2014年为55.1%,比上年降低13.6个百分点,比2010年低6.1个百分点,距80%的《纲要》目标差距加大。

第三篇:2013年《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年)》实施情况统计报告

2013年《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年)》实施情况统计报告

为全面反映《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落实情况,更好地维护妇女权益,国家统计局根据相关部门统计数据和资料,对《纲要》提出的妇女在健康、教育、经济、决策和管理、社会保障、环境、法律七个领域2013年的实施情况进行了统计监测,结果如下:

一、《纲要》在各领域的实施情况

(一)妇女健康状况。

1.孕产妇保健水平继续提高。2013年,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99.5%,比2010年提高1.7个百分点;孕产妇中重度贫血患病率降低至1.64%,比2010年降低0.16个百分点;孕产妇死亡率继续下降,由2010年的30/10万下降到23.2/10万,持续接近《纲要》目标。与2010年相比,孕产妇系统管理率、孕产妇建卡率、产前检查率、产后访视率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2.妇女生殖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2013年妇女常见病筛查率达68.7%,比2010年提高了7.5个百分点,查出妇女病率27.4%,降低了1.4个百分点。为适龄妇女免费开展“宫颈癌、乳腺癌”筛查和妇科疾病检查的地区不断增加,筛查范围也从农村妇女扩大到所有适龄妇女。

3.妇女享有计划生育的权利基本得到保障。2013年,已婚育龄妇女避孕率为87.3%,低于2010年1.8个百分点;有更多的男性承担起避孕节育的责任,避孕方法中男性的比重上升,由2010年的14.1%提高到15.6%,提高了1.5个百分点。

4.妇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明显提高。据2013年全国10省(市)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现状抽样调查数据,女性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为18.9%,与2007年全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现状调查相比,提高了11.4个百分点,而从不参加锻炼的女性比例则由70.9%下降到了51.9%。

(二)妇女受教育状况。

1.女童接受学前教育的比例稳步提高。2013年,全国共有接受学前教育(包括幼儿园和学前班)的幼儿数3894.7万人,其中女童1798.2万人,比2010年分别增加918万人和445万人;学前教育中女童所占比例46.2%,提高0.8个百分点;学前3年毛入园率达到67.5%,提高10.9个百分点。

2.适龄女童基本能够平等接受义务教育。2013年,小学学龄女童净入学率为99.72%,高于男童0.02个百分点;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中女生所占比例46.48%,基本保持上年水平;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2.3%,提高2.6个百分点。

3.高中阶段教育性别差距继续缩小。2013年,全国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中共有女生2090万人,占全部在校生的47.8%,比2010年提高0.7个百分点;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了86%,提高3.5个百分点。普通高中在校生中女生比重49.8%,提高1.1个百分点;中等职业在校生中女生比重45.4%,略有下降。

4.女性接受高等教育比重提高。2013年,高等教育在校生中共有女研究生87.8万人,占研究生总数的49.0%,比2010年提高1.1个百分点;普通本专科女生1277万人,占51.7%,提高近0.9个百分点;成人本专科女生346.3万人,占55.3%,提高2.08个百分点。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34.5%,提高8个百分点,意味着有更多的女性能够接受高等教育。

5.文盲人口的性别差距进一步缩小。近年来,全国文盲人口占1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持续降低,2013年为4.60%,其中女性为6.73%,分别比上年降低0.36个和0.59个百分点;性别差距由上年女性比男性高4.65个百分点缩小到4.2个百分点。

(三)妇女参与经济活动状况。

1.妇女就业规模不断扩大。据有关部门测算,2013年全国女性就业人员占全社会就业人员的比重为45%,超过《纲要》规定40%的目标。2013年城镇单位女性就业人员6338万人,比2010年增加1476万人,占城镇单位就业人员的35%,降低2.2个百分点。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中女性所占比重41.3%,与2010年基本持平。

2.女性专业技术人员总数持续增加。近年来我国公有经济企事业单位中女性专业技术人员人数持续增加,2013年,公有制企事业单位中有女性专业技术人员1392万人,比2010年增加122万人,所占比例达46%,提高0.9个百分点;其中女性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33万人,增加31万人,所占比例36.3%,提高1个百分点,已提前实现《纲要》35%的目标。

3.女职工劳动保护水平得到提升。重新修订的《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进一步维护了女职工的合法权益,为减少和解决女职工在劳动和工作中因生理特点造成的特殊困难,发挥着积极作用。2013年,有67.2%的企业执行了上述特别规定,比2010年提高了12.3个百分点。

4.贫困妇女日常生活能够得到基本保障。近年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平均标准逐年提高,由2010年的每人每月186元,提高到2013年的290元;全国城乡享受“低保”及农村“五保”的居民达7990万人,其中女性为2836万人、比2010年增加98万多人。基本实现了对包括贫困妇女在内的贫困居民“应保尽保”。

(四)妇女参与决策管理状况。

1.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中女性比重提高。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共有女代表699名,占代表总数的23.4%,比上届提高2.1个百分点,是历届人大代表中女性比重最高的一届;有女常委25人,占常委总数的15.5%,低于上届0.7个百分点。第十二届全国政协有女委员399人,占委员总数的17.8%,高于上届0.1个百分点;有女常委38人,占常委总数的11.8%,比上届高1.3个百分点。

2.女性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的比重有所回升。近两年女职工董事及女职工监事分别占职工董事和职工监事的比重均有明显下降。2013年企业董事会中女职工董事的比重为29.1%,企业监事会中女职工监事占的比重为29.2%,分别比2010年降低了3.6个和6个百分点,但与2012年相比,则分别提高了2.7个和2.2个百分点。

3.女性积极参与基层民主管理。近年来,女性在居委会组织中参与程度较高,2013年女性比重为48.4%。村委会成员中女性所占比重有所上升,2013年为22.7%,比2010年提高1.3个百分点,但与占比30%的《纲要》目标仍有不小距离;2013年,村委会主任中女性比例为11.9%,提高1.5个百分点,已实现《纲要》10%的目标。

(五)妇女社会保障状况。

1.女性生育保障水平稳步提高。目前,我国生育保险已覆盖了所有用人单位,女性参加生育保险的人数快速增加。2013年,参加生育保险的女性人数达7117万人,比2011年增加1084万人。

2.女性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2013年,女性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近2.5亿人,比2011年增加5902万人。其中女性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1.3亿人,增加1259万人;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女性超过1.2亿人,比2011年增加4643万人。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包括女性在内的新农合参保人数超过8亿人,参合率达99%。

3.女性同步享有基本养老保障。2013年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近5亿人,比2011年增加1.7亿人,其中,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超过4.7亿人,增加1.5亿人。2013年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超过3.2亿人,增加3800多万人。意味着更多的女性有了基本养老保障。

4.女性参加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的人数增加。2013年,女性参加失业保险人数6862万人,比2011年增加1047万人;女性参加工伤保险人数7537万人,比2011年增加1335万人。包括女性在内的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人数也在不断增加,2013年达7263万人,比2011年增加436万人。

(六)妇女生活环境状况。

1.农村改水改厕工作进展顺利。2013年,农村改水受益人口累计达9亿,改水受益率由2010年的94.9%提高到95.6%;农村集中式供水受益人口比例由58%上升到73%,提高15个百分点。2013年,农村使用卫生厕所的户数累计超过1.9亿户,比2010年增加2262万户;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由67.4%上升到74.1%,提高6.7个百分点。农村妇女的生活环境明显改善。

2.城市生活环境继续改善。2013年,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9.7%,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2.6平方米,分别比2010年提高1.1个和1.4个百分点;城市燃气普及率94.3%,提高2.3个百分点;城市污水处理率89.3%,提高7个百分点;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89.3%,提高11.4个百分点。城市妇女的生活环境进一步改善。

3.社区服务设施覆盖率明显提高。2013年,全国共有各类社区服务机构数25.2万个,其中社区服务中心1.9万个、社区服务站10.8万个、其他社区服务机构12.4万个,便民利民网点35.9万个。2013年,社区服务设施覆盖率达36.9%,比2010年提高了14.5个百分点,广大群众的生活更为方便快捷。

(七)妇女受法律保护状况。

1.修订完善相关法规体系。2013年底,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调整完善生育政策的议案,正式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生育政策的调整将为降低长期偏高的出生人口性别比、促进人口的长期均衡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2.女性公检法司队伍不断壮大。2013年,全国检察院共有女检查官4万余人,占全部检察官的比例达到29.3%,比2010年提高3.8个百分点;全国共有女律师6.9万余人,比2010年增加2.2万人,女律师所占比例为27.8%,提高3.7个百分点;有女法官5.72万人,增加0.7万余人,女性所占比例28.8%,提高3个百分点;女警察所占比例近年来也在不断提高,2013年为14.1%,比2010年提高0.4个百分点。

3.严厉打击拐卖妇女儿童的犯罪活动。为有效预防、依法打击拐卖人口犯罪,国务院于2013年颁发了第二个中国反拐计划——《中国反对拐卖人口行动计划(2013-2020年)》。各相关部门通过开展各种专项行动,严厉打击拐卖妇女儿童的犯罪行为。2013年,公安机关共破获拐卖妇女案件4537起,破获拐卖儿童案件2237起。

4.为妇女提供法律援助。2013年,全国共建立省、市、县三级政府法律援助机构3680个,比2010年增加88个;当年有31.8万名妇女获得了法律援助,比2010年增加12.2万人,有效地维护了她们的合法权益。2013年,妇联系统为遭受暴力的妇女儿童提供救助(庇护)的机构有3450个,得到救助和庇护的妇女和儿童超过2.5万人次。

二、《纲要》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妇女健康状况地区间差距依然明显。

由于妇幼卫生事业发展的不平衡,我国妇女健康状况在不同区域和不同人群之间依然存在明显差距。一方面,有些省份孕产妇死亡率已低于发达国家,但有些省份仍长期较高,2013年最高最低省份之间相差超过30倍。另一方面,由于高龄初产孕妇增加等原因,孕产妇中高危产妇的比重连年上升,2013年为19.43%,比2010年高2.3个百分点。

(二)针对女性的刑事犯罪增加。

2013年公安机关刑事案件立案数达660万起,比2010年增加62.8万起,而同期刑事案件受害人中女性比重也有所增加,由2010年的33.3%上升到35.8%。近年来,女童被性侵、年轻女性失踪、女性被暴力伤害等案件屡有发生,保护女性免受刑事伤害的任务依然很重。

(三)女性残疾人就业形势严峻。

就业是残疾人改善生活状况、实现自强自立的主要途径。但近年来,在福利企业就业的残疾职工却连年减少,2013年,全国福利企业中共有残疾职工53.9万人,其中女性残疾职工16.6万人,分别比2010年减少8.6万人和3万人,而女性所占比重也有所降低,由31.4%降为30.8%。2013,城镇残疾人登记失业率为10.8%,是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的两倍多,实际失业率可能更高。女性残疾人就业面临较大困难。

第四篇:中国儿童发展纲要-国家卫生计生委

中国儿童发展纲要

(2011-2020年)

儿童时期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为儿童提供必要的生存、发展、受保护和参与的机会和条件,最大限度地满足儿童的发展需要,发挥儿童潜能,将为儿童一生的发展奠定重要基础。

儿童是人类的未来,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儿童发展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与文明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儿童发展,对于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2001年,国务院颁布了《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以下简称“纲要”),从儿童健康、教育、法律保护和环境四个领域提出了儿童发展的主要目标和策略措施。十年来,国家加快完善保护儿童权利的法律体系,强化政府责任,不断提高儿童工作的法制化和科学化水平,我国儿童生存、保护、发展的环境和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儿童权利得到进一步保护,儿童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截至2010年,“纲要”确定的主要目标基本实现。儿童健康、营养状况持续改善,婴儿、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从2000年的32.2‰、39.7‰下降到13.1‰、16.4‰,孕产妇死亡率从2000年的53.0/10万下降到30.0/10万,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的疫苗接种率达到了90%以上。儿童教育普及程度持续提高,学前教育毛入园(班)率从2000年的35.0%上升到56.6%,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达到99.7%,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分别达到100.1%和82.5%。孤儿、贫困家庭儿童、残疾儿童、流浪儿童、受艾滋病影响儿童等弱势儿童群体得到更多的关怀和救助。

受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儿童发展及权利保护仍然面临着诸多问题与挑战。全社会儿童优先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儿童工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城乡区域间儿童发展不平衡,贫困地区儿童整体发展水平较低;出生缺陷发生率上升,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学前教育公共资源不足,普及率偏低;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校际、城乡、区域间存在较大差距;贫困家庭儿童、孤儿、弃婴、残疾儿童、流浪儿童的救助迫切需要制度保障;人口流动带来的儿童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社会文化环境中仍然存在不利于儿童健康成长的消极因素等等。进一步解决儿童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和权利保护,仍然是今后一个时期儿童工作的重大任务。

未来十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儿童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将为儿童健康成长创造更加有利的社会环境。制定和实施新一轮儿童发展纲要,将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中华民族整体素质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遵循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的宗旨,按照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和要求,结合我国儿童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本纲要。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儿童优先原则,保障儿童生存、发展、受保护和参与的权利,缩小儿童发展的城乡区域差距,提升儿童福利水平,提高儿童整体素质,促进儿童健康、全面发展。

(二)基本原则。

1.依法保护原则。在儿童身心发展的全过程,依法保障儿童合法权利,促进儿童全面健康成长。

2.儿童优先原则。在制定法律法规、政策规划和配置公共资源等方面优先考虑儿童的利益和需求。

3.儿童最大利益原则。从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和利益出发处理与儿童相关的具体事务,保障儿童利益最大化。

4.儿童平等发展原则。创造公平社会环境,确保儿童不因户籍、地域、性别、民族、信仰、受教育状况、身体状况和家庭财产状况受到任何歧视,所有儿童享有平等的权利与机会。

5.儿童参与原则。鼓励并支持儿童参与家庭、文化和社会生活,创造有利于儿童参与的社会环境,畅通儿童意见表达渠道,重视、吸收儿童意见。

二、总目标

完善覆盖城乡儿童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儿童身心健康水平;促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保障儿童享有更高质量的教育;扩大儿童福利范围,建立和完善适度普惠的儿童福利体系;提高儿童工作社会化服务水平,创建儿童友好型社会环境;完善保护儿童的法规体系和保护机制,依法保护儿童合法权益。

三、发展领域、主要目标和策略措施

(一)儿童与健康。

主要目标:

1.严重多发致残的出生缺陷发生率逐步下降,减少出生缺陷所致残疾。

2.婴儿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控制在10‰和13‰以下。降低流动人口中婴儿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3.减少儿童伤害所致死亡和残疾。18岁以下儿童伤害死亡率以2010年为基数下降1/6。

4.控制儿童常见疾病和艾滋病、梅毒、结核病、乙肝等重大传染性疾病。

5.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的疫苗接种率以乡(镇)为单位达到95%以上。

6.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率以县为单位降低到1‰以下。

7.低出生体重发生率控制在4%以下。

8.0-6个月婴儿纯母乳喂养率达到50%以上。

9.5岁以下儿童贫血患病率控制在12%以下,中小学生贫血患病率以2010年为基数下降1/3。

10.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控制在7%以下,低体重率降低到5%以下。

11.提高中小学生《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率。控制中小学生视力不良、龋齿、超重/肥胖、营养不良发生率。

12.降低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和儿童精神疾病患病率。

13.提高适龄儿童性与生殖健康知识普及率。

14.减少环境污染对儿童的伤害。

策略措施:

1.加大妇幼卫生经费投入。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增加农村和边远地区妇幼卫生经费投入,促进儿童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

2.加强妇幼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省、市、县均设置1所政府举办、标准化的妇幼保健机构。加强县、乡、村三级妇幼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完善基层妇幼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儿童医疗保健服务网络建设,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和县级以上妇幼保健院设置儿科,增加儿童医院数量,规范新生儿病室建设。加强儿童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儿童卫生服务能力。

3.加强儿童保健服务和管理。推进儿童医疗保健科室标准化建设,开展新生儿保健、生长发育监测、营养与喂养指导、早期综合发展、心理行为发育评估与指导等服务。逐步扩展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的儿童保健服务内容。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和7岁以下儿童保健管理率均达到80%以上。将流动儿童纳入流入地社区儿童保健管理体系,提高流动人口中的儿童保健管理率。

4.完善出生缺陷防治体系。落实出生缺陷三级防治措施,加强婚前医学检查知识宣传,规范检查项目,改进服务模式,提高婚前医学检查率。加强孕产期合理营养与膳食指导。建立健全产前诊断网络,提高孕期出生缺陷发现率。开展新生儿疾病筛查、诊断和治疗,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新生儿苯丙酮尿症等遗传代谢性疾病筛查率达到80%以上,新生儿听力筛查率达到60%以上,提高确诊病例治疗率和康复率。加大出生缺陷防治知识宣传力度,提高目标人群出生缺陷防治知识知晓率。

5.加强儿童疾病防治。扩大国家免疫规划范围,加强疫苗冷链系统建设和维护,规范预防接种行为。以城乡社区为重点,普及儿童健康基本知识。加强儿童健康相关科学技术研究,促进成果转化,推广适宜技术,降低新生儿窒息、肺炎和先天性心脏病等的死亡率。规范儿科诊疗行为。鼓励儿童专用药品研发和生产,扩大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儿科用药品种和剂型范围,完善儿童用药目录。将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及先天梅毒综合服务纳入妇幼保健常规工作,孕产妇艾滋病和梅毒检测率分别达到80%和70%,感染艾滋病、梅毒的孕产妇及所生儿童采取预防母婴传播干预措施比例均达到90%以上。

6.预防和控制儿童伤害。制定实施多部门合作的儿童伤害综合干预行动计划,加大执法和监管力度,为儿童创造安全的学习、生活环境,预防和控制溺水、跌伤、交通伤害等主要伤害事故发生。将安全教育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中小学校、幼儿园和社区普遍开展灾害避险以及游泳、娱乐、交通、消防安全和产品安全知识教育,提高儿童家长和儿童的自护自救、防灾避险的意识和能力。建立健全学校和幼儿园的安全、卫生管理制度和校园伤害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建立完善儿童伤害监测系统和报告制度。提高灾害和紧急事件中保护儿童的意识和能力,为受灾儿童提供及时有效的医疗、生活、教育、心理康复等方面的救助服务。

7.改善儿童营养状况。加强爱婴医院建设管理,完善和落实支持母乳喂养的相关政策,积极推行母乳喂养。开展科学喂养、合理膳食与营养素补充指导,提高婴幼儿家长科学喂养知识水平。加强卫生人员技能培训,预防和治疗营养不良、贫血、肥胖等儿童营养性疾病。实施贫困地区学龄前儿童营养与健康干预项目,继续推行中小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加大碘缺乏病防治知识宣传普及力度,提高缺碘地区合格碘盐食用率。

8.提高儿童身体素质。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理安排学生学习、休息和娱乐时间,保证学生睡眠时间和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鼓励和支持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在课余和节假日向学生开放。完善并落实学生健康体检制度和体质监测制度,并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档案。

9.加强对儿童的健康指导和干预。加强托幼机构和中小学校卫生保健管理,对儿童开展疾病预防、心理健康、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等方面的教育和指导,提高儿童身心健康素养水平。帮助儿童养成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加强儿童视力、听力和口腔保健工作。预防和制止儿童吸烟、酗酒和吸毒。严禁向儿童出售烟酒和违禁药品。

10.构建儿童心理健康公共服务网络。儿童医院、精神专科医院和有条件的妇幼保健机构设儿童心理科(门诊),配备专科医师。学校设心理咨询室,配备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开展精神卫生专业人员培训。

11.加强儿童生殖健康服务。将性与生殖健康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课程体系,增加性与生殖健康服务机构数量,加强能力建设,提供适合适龄儿童的服务,满足其咨询与治疗需求。

12.保障儿童食品、用品安全。完善婴幼儿食品、用品的国家标准、检测标准和质量认证体系,强化生产经营企业的质量意识,建立婴幼儿食品安全监测、检测和预警机制,加强农村地区食品市场监管,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的违法犯罪行为。加强婴幼儿用品、玩具生产销售和游乐设施运营的监管。健全儿童玩具、儿童用品等的缺陷产品召回制度。

13.加大环境保护和治理力度。控制和治理大气、水、土地等环境污染以及工业、生活和农村面源污染,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加强监管,确保主要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和主要重金属(铅、镉等)暴露水平符合国家标准。

(二)儿童与教育。

主要目标:

1.促进0-3岁儿童早期综合发展。

2.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70%,学前一年毛入园率达到95%;增加城市公办幼儿园数量,农村每个乡镇建立并办好公办中心幼儿园和村幼儿园。

3.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确保流动儿童平等接受义务教育,保障残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

4.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

5.中等职业教育规模扩大,办学质量提高。

6.保障所有儿童享有公平教育,均衡配置教育资源,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校际差距。

7.学校标准化建设水平提高,薄弱学校数量减少。

8.教育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全面提升。

策略措施:

1.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的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完善体制和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不断扩大社会资源对教育的投入。

2.依法保障儿童受教育的权利。各级政府要组织和督促适龄儿童入学接受义务教育,帮助解决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困难,采取措施防止其辍学。父母或其他监护人要保障适龄儿童依法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学校要耐心教育、帮助品行有缺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不得违反法律和国家规定开除或变相开除学生。

3.促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坚持基本公共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加快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教育发展保障机制和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均衡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资源,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完善教师交流制度,缩小办学条件、师资水平、教育质量上的差距。

4.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儿童教育事业。加大对民族教育的支持力度,积极推进民族地区、农村牧区、偏远山区、边境地区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促进女童接受学前和高中阶段教育。大力推进双语教学,全面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儿童使用本民族语言接受教育的权利,重视加强学前双语教育。加大民族地区师资培养培训力度。进一步完善发达地区、大中城市对民族地区的教育支援工作。

5.积极开展0-3岁儿童科学育儿指导。积极发展公益性普惠性的儿童综合发展指导机构,以幼儿园和社区为依托,为0-3岁儿童及其家庭提供早期保育和教育指导。加快培养0-3岁儿童早期教育专业化人才。

6.加快发展3-6岁儿童学前教育。落实各级政府发展学前教育的责任,将学前教育发展纳入城镇建设规划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提供“广覆盖、保基本”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鼓励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举办幼儿园,引导和支持民办幼儿园提供普惠性服务。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每个乡镇至少办好一所公办中心幼儿园,大村独立建园,小村设分园或联合办园,人口分散地区提供灵活多样的学前教育服务,配备专职巡回指导教师,逐步完善县、乡、村三级学前教育网络。采取有效措施,努力解决流动儿童入园问题。建立学前教育资助制度,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接受普惠性学前教育。因地制宜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鼓励特殊教育学校、残疾人康复机构举办接收残疾儿童的幼儿园。加强学前教育监督和管理。

7.确保受人口流动影响儿童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坚持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解决流动儿童就学问题。制定实施流动儿童义务教育后在流入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优先满足留守儿童住宿需求。

8.保障特殊困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权利。落实孤儿、残疾儿童、贫困儿童就学资助政策。加快发展特殊教育,基本实现市(地)和30万人口以上、残疾儿童较多的县(市)建立1所特殊教育学校;扩大残疾儿童随班就读、普通学校特教班和寄宿制残疾学生的规模,提高残疾儿童受教育水平。为流浪儿童、有严重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的儿童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创造条件。

9.加快发展高中阶段教育。逐步提高高中阶段教育财政投入水平,加大对中西部贫困地区高中阶段教育的扶持力度。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满足不同儿童发展需求。

10.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质量为重点,深化职业教育改革,促进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逐步推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政策。

11.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

12.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各个方面。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充分发挥共青团和少先队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作用。

13.提高儿童科学素养水平。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和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儿童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爱好,培养儿童科学探究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科技类博物馆、科研院所等科普教育基地和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等资源,为儿童提供科学实践的场所和机会。建立校外科学实践活动与学校课程相衔接的机制。加强校内外结合的儿童科普网络建设,建立和巩固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儿童科普队伍。

14.加快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推进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建立教育质量标准和监测评价制度体系,完善学生综合素质和学业评价体系。完善和全面实施义务教育就近免试入学制度,解决学生择校问题。建立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和公告制度,减少作业量和考试次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15.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和能力。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教师师德修养水平。将师德作为教师考核、聘任(聘用)和评价的首要内容。继续提高教师学历合格率和学历层次,完善教师培训制度,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

16.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和信息化。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提高农村中小学校接入互联网的比例,扩大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网络覆盖面,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

17.建设民主、文明、和谐、平等、安全的友好型学校。建立尊师爱生的师生关系。保障学生参与学校事务的权利。创造有利于学生身体健康的学习、生活条件,提供安全饮用水和卫生厕所,改善寄宿制学校学生食堂和住宿条件。

18.完善学校收费管理与监督机制。完善学校收费管理办法,规范学校收费行为和收费资金使用管理。

(三)儿童与福利。

主要目标:

1.扩大儿童福利范围,推动儿童福利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的转变。

2.保障儿童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提高儿童基本医疗保障覆盖率和保障水平,为贫困和大病儿童提供医疗救助。

3.基本满足流动和留守儿童基本公共服务需求。

4.满足孤儿生活、教育、医疗和公平就业等基本需求,提高孤儿家庭寄养率和收养率。

5.提高0-6岁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率。

6.减少流浪儿童数量和反复性流浪。

7.增加孤儿养护、流浪儿童保护和残疾儿童康复的专业服务机构数量。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和重点县(市)建立1所具有养护、医疗康复、教育、技能培训等综合功能的儿童福利机构和1所流浪儿童救助保护机构。

8.保障受艾滋病影响儿童和服刑人员未满18周岁子女的生活、教育、医疗、公平就业等权利。

策略措施:

1.提高面向儿童的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和水平。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增加财政对儿童福利的投入,逐步实现儿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2.保障儿童基本医疗。在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框架内完善儿童基本医疗保障,逐步提高儿童医疗保障水平,减轻患病儿童家庭医疗费用负担。

3.提高儿童医疗救助水平。加大对大病儿童和贫困家庭儿童的医疗救助。对贫困家庭儿童、孤儿、残疾儿童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个人缴纳部分按规定予以补贴。

4.扩大儿童福利范围。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通过分类施保提高贫困家庭儿童生活水平。探索对儿童实施营养干预和补助的方法,改善儿童营养状况。逐步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寄宿制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补助标准,扩大补助范围。

5.建立健全孤儿保障制度。落实孤儿社会保障政策,满足孤儿生活、教育、医疗康复、住房等方面的需求。帮助有劳动能力的适龄孤儿就业。建立受艾滋病影响儿童和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替代养护制度,为受艾滋病影响儿童和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生活、教育、医疗、公平就业提供制度保障。

6.完善孤儿养育和服务模式。加强儿童福利机构建设,全面提高儿童福利机构的管理服务水平。探索适合孤儿身心发育的养育模式。完善孤儿收养制度,规范家庭寄养,鼓励社会助养。建立和完善家庭寄养和亲属监护养育的监督、支持和评估体系,提高家庭寄养孤儿和亲属监护养育孤儿的养育质量。

7.建立完善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和服务体系。建立0-6岁残疾儿童登记制度,对贫困家庭残疾儿童基本康复需求按规定给予补贴。优先开展残疾儿童抢救性治疗和康复,提高残疾儿童康复机构服务专业化水平。以专业康复机构为骨干、社区为基础、家庭为依托建立残疾儿童康复服务体系,加强残疾儿童康复转介服务,开展多层次职业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增强残疾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8.加强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工作。完善流浪儿童救助保护网络体系,健全流浪儿童生活、教育、管理、返乡保障制度,对流浪儿童开展教育、医疗服务、心理辅导、行为矫治和技能培训。提高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工作专业化和社会化水平,鼓励并支持社会力量保护和救助流浪儿童。探索建立流浪儿童早期预防干预机制。

9.建立和完善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服务机制。积极稳妥推进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逐步将流动人口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建立16周岁以下流动儿童登记制度,为流动儿童享有教育、医疗保健等公共服务提供基础。整合社区资源,完善以社区为依托,面向流动人口家庭的管理和服务网络,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能力。健全农村留守儿童服务机制,加强对留守儿童心理、情感和行为的指导,提高留守儿童家长的监护意识和责任。

(四)儿童与社会环境。

主要目标:

1.营造尊重、爱护儿童的社会氛围,消除对儿童的歧视和伤害。

2.适应城乡发展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基本建成。

3.儿童家长素质提升,家庭教育水平提高。

4.为儿童提供丰富、健康向上的文化产品。

5.保护儿童免受网络、手机、游戏、广告、图书和影视中不良信息的影响。

6.培养儿童阅读习惯,增加阅读时间和阅读量。90%以上的儿童每年至少阅读一本图书。

7.增加县、乡两级儿童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娱乐等课外活动设施和场所,坚持公益性,提高利用率和服务质量。每个街道和乡(镇)至少配备1名专职或兼职儿童社会工作者。

8.90%以上的城乡社区建设1所为儿童及其家庭提供游戏、娱乐、教育、卫生、社会心理支持和转介等服务的儿童之家。

9.保障儿童参与家庭生活、学校和社会事务的权利。

10.保障儿童享有闲暇和娱乐的权利。

策略措施:

1.广泛开展以儿童优先和儿童权利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儿童权利尤其是儿童参与权的认识。

2.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纳入城乡公共服务体系。普遍建立各级家庭教育指导机构,90%的城市社区和80%的行政村建立家长学校或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点。建立家庭教育从业人员培训和指导服务机构准入等制度,培养合格的专兼职家庭教育工作队伍。加大公共财政对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家庭教育工作。

3.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和宣传实践活动。多渠道、多形式持续普及家庭教育知识,确保儿童家长每年至少接受2次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参加2次家庭教育实践活动。加强家庭教育研究,促进研究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4.为儿童成长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倡导平等、文明、和睦、稳定的家庭关系,提倡父母与子女加强交流与沟通。预防和制止家庭虐待、忽视和暴力等事件的发生。

5.创造有益于儿童身心健康的文化环境。引导各类媒体制作和传播有益于儿童健康成长的信息,增强文化产品的知识性、趣味性。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优秀儿童图书、影视、歌曲、童谣、舞蹈、戏剧、动漫、游戏等创作、生产和发行。办好儿童广播电视专题节目,严格控制不适合儿童观看的广播影视节目在大众传媒播出。积极组织适合儿童的文化活动,大力培育儿童文化品牌。加强文化市场监管,加大查处传播淫秽、色情、凶杀、暴力、封建迷信和伪科学的出版物及儿童玩具、饰品的力度。重视少数民族文字少儿读物的创作、译制和出版工作。

6.规范与儿童相关的广告和商业性活动。严格执行相关法规政策,禁止母乳代用品广告宣传,规范与儿童有关的产品(服务)广告及烟酒广告播出。规范和限制儿童参加商业性演出和活动。

7.为儿童健康上网创造条件。在公益性文化场所和儿童活动场所建设公共电子阅览室,为儿童提供公益性上网服务。社区公益性互联网上网服务设施,对儿童免费或优惠开放。推行绿色上网软件,加强对网络不良信息的打击和治理,净化互联网环境。加强对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的管理。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严格实行消费者实名登记制,并在显著位置设置未成年人禁入标志,不得允许未成年人进入。加大对“黑网吧”的打击力度。家庭和学校加强对儿童上网的引导,防止儿童沉迷网络。

8.净化校园周边环境。落实维护校园周边治安秩序、确保校园安全的相关措施,在学校周边治安复杂地区设立治安岗进行巡逻,向学校、幼儿园派驻保安员。校园附近严格按规定设交通警示标志和安全设施,派民警或协管员维护地处交通复杂路段的小学、幼儿园周边道路的交通秩序。加强对校园周边商业网点和经营场所的监管,校园周边200米以内禁设网吧、游戏厅、娱乐场所。

9.加大儿童活动设施建设。将儿童活动设施和场所建设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增加彩票公益金对儿童活动设施和场所的投入,加大对农村地区儿童活动设施和场所建设和运行的扶持力度。规范儿童课外活动设施和场所的管理,各类文化、科技、体育等公益性设施和场所对儿童免费或优惠开放,并根据自身条件开辟专门供儿童活动的区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

10.强化城乡社区儿童服务功能。建立以社区为基础的儿童保护工作运行机制,充分挖掘和合理利用社区资源,动员学校、幼儿园、医院等机构和社会团体、志愿者参与儿童保护。整合社区资源建设儿童活动场所,配备专兼职工作人员,提高运行能力,为儿童及其家庭提供服务。

11.为儿童阅读图书创造条件。推广面向儿童的图书分级制,为不同年龄儿童提供适合其年龄特点的图书,为儿童家长选择图书提供建议和指导。增加社区图书馆和农村流动图书馆数量,公共图书馆设儿童阅览室或图书角,有条件的县(市、区)建儿童图书馆。“农家书屋”配备一定数量的儿童图书。广泛开展图书阅读活动,鼓励和引导儿童主动读书。

12.保障儿童的参与和表达权利。将儿童参与纳入儿童事务和儿童服务决策过程,决定有关儿童的重大事项,吸收儿童代表参加,听取儿童意见。畅通儿童参与和表达渠道,增加儿童社会实践机会,鼓励儿童参与力所能及的社会事务和社会公益活动,提高儿童的社会参与能力。

13.增强儿童环保意识。开展环境和生态文明宣传教育,鼓励儿童积极参与环保活动,引导儿童践行低碳生活和绿色消费。

14.加强儿童社会工作队伍建设。强化对儿童工作人员的社会工作能力培训,积极发挥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在为儿童提供服务、维护儿童权益方面的作用。

15.开展促进儿童发展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履行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等国际公约,扩大多边和双边交流与合作,宣传我国促进儿童发展取得的成就。

(五)儿童与法律保护。

主要目标:

1.保护儿童的法律法规和法律保护机制更加完善。

2.贯彻落实保护儿童的法律法规,儿童优先和儿童最大利益原则进一步落实。

3.依法保障儿童获得出生登记和身份登记。

4.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趋势得到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趋向合理。

5.完善儿童监护制度,保障儿童获得有效监护。

6.中小学生普遍接受法制教育,法律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明显增强。

7.预防和打击侵害儿童人身权利的违法犯罪行为,禁止对儿童实施一切形式的暴力。

8.依法保护儿童合法财产权益。

9.禁止使用童工(未满16周岁儿童)和对儿童的经济剥削。

10.保障儿童依法获得及时有效的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

11.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降低未成年罪犯占刑事罪犯的比重。

12.司法体系进一步满足儿童身心发展的特殊需要。

策略措施:

1.继续完善保护儿童的法律体系。推进儿童福利、学前教育、家庭教育等立法进程。清理、修改、废止与保护儿童权利不相适应的法规政策。增强保护儿童相关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

2.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家庭、学校、社会各界和儿童本人保护儿童权利的法制观念、责任意识和能力。

3.加强执法监督。明确执法主体,强化法律责任,定期开展专项执法检查。加强对执法人员儿童权益保护知识和技能培训,增强儿童权益保护观念,提高执法水平。

4.落实儿童出生登记制度。提高社会各界对出生登记的认识,完善出生登记相关制度和政策。加强部门协调和信息共享,简化、规范登记程序。

5.消除对女童的歧视。宣传性别平等观念,增强全社会性别平等意识。建立有利于女孩及其家庭的利益导向机制,提高农村生育女孩家庭的经济社会地位。加大对利用B超等进行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人工终止妊娠行为的打击力度。

6.建立完善儿童监护监督制度。提高儿童父母和其他监护人的责任意识,完善并落实不履行监护职责或严重侵害被监护儿童权益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资格撤销的法律制度。逐步建立以家庭监护为主体,以社区、学校等有关单位和人员监督为保障,以国家监护为补充的监护制度。

7.保护儿童人身权利。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强奸、拐卖、绑架、虐待、遗弃等侵害儿童人身权利的违法犯罪行为和组织、胁迫、诱骗儿童犯罪的刑事犯罪。严厉打击利用儿童进行扒窃、乞讨、卖艺、卖淫等违法犯罪行为。保护儿童免遭一切形式的性侵犯。建立受暴力伤害儿童问题的预防、强制报告、反应、紧急救助和治疗辅导工作机制。整合资源,探索建立儿童庇护中心。加强预防和打击拐卖儿童犯罪的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儿童及其家长“防拐”意识和能力,为被解救儿童提供身心康复服务,妥善安置被解救儿童。禁止用人单位招用未满16周岁儿童,禁止介绍未满16周岁的儿童就业。建立健全监督惩罚机制,严厉打击使用童工的违法行为。严格执行国家对已满16周岁未满18周岁未成年工的保护规定,禁止安排未成年工从事过重、有毒、有害等劳动或危险作业。依法保护儿童的隐私权。

8.加强儿童财产权益保护。依法保障儿童的财产收益权和获赠权、知识产权、继承权、一定权限内独立的财产支配权。

9.完善儿童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机制。进一步扩大儿童接受法律援助的覆盖面,健全完善儿童法律援助工作网络,充实基层法律援助工作队伍,支持和鼓励基层法律服务机构、社会团体、事业单位等社会组织利用自身资源为儿童提供法律援助,确保儿童在司法程序中获得高效、快捷的法律服务和司法救助。

10.推动建立和完善适合未成年人的专门司法机构。贯彻未成年人保护法,探索未成年人案件办理专业化。加快建设公安机关办理未成年人案件专门机构或落实专门人员。

11.完善涉嫌违法犯罪的儿童处理制度。对涉嫌违法犯罪的儿童,贯彻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依法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对违法犯罪儿童的处罚。依照有关法律规定,坚持未满16周岁儿童犯罪案件一律不公开审理、16周岁以上儿童犯罪案件一般不公开审理的原则,尊重和保护儿童合法权益。对羁押、服刑的未成年人,与成年人分别关押。对政府收容教养和劳动教养的未成年人及被决定强制隔离戒毒的未成年吸毒人员,与成年人分别收容、收戒。保障解除羁押、服刑或收容教养期满的未成年人复学、升学、就业不受歧视。

12.完善具有严重不良行为儿童的矫治制度。建立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参与的运作机制,对有不良行为的儿童实施早期介入、有效干预和行为矫治。加强对具有严重不良行为儿童的教育和管理,探索专门学校教育和行为矫治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保障专门学校学生在升学、就业等方面的同等权利。对适用缓刑的未成年人和因犯罪接受社区矫正的未成年人,做好帮教工作。

四、组织实施

(一)加强对纲要实施工作的组织领导。国务院及地方各级妇儿工委负责纲要实施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督促。政府有关部门、相关机构和社会团体结合各自职责,承担落实纲要中相应目标任务。

(二)制定地方儿童发展规划和部门实施方案。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依据本纲要,结合实际制定本地区儿童发展规划。国务院及地方政府各有关部门、相关机构和社会团体结合各自职责,按照任务分工,制定实施方案,形成全国儿童发展规划体系。

(三)加强纲要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衔接。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体现儿童优先原则,将儿童发展的主要指标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及专项规划,统一部署,统筹安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

(四)保障儿童发展的经费投入。各级政府将实施纲要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加大经费投入,并随着经济增长逐步增加。重点扶持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儿童发展。动员社会力量,多渠道筹集资金,支持儿童发展。

(五)建立健全实施纲要的工作机制。建立政府主导、多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共同做好纲要实施工作。建立目标管理责任制,将纲要主要目标纳入相关部门、机构和社会团体的目标管理和考核体系,考核结果作为对领导班子和有关负责人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健全报告制度,各有关部门每年向本级政府妇儿工委和上级主管部门报告纲要实施的情况,各级妇儿工委每年向上级妇儿工委报告本地区纲要实施的总体情况。健全会议制度,定期召开各级妇儿工委全体会议,汇报、交流实施纲要的进展情况。健全监测评估制度,明确监测评估责任,加强监测评估工作。

(六)坚持和创新实施纲要的有效做法。及时开展对儿童发展和权益保护状况的调查研究,掌握新情况,分析新问题,为制定相关法规政策提供依据。加强儿童发展领域理论研究,总结探索儿童发展规律和儿童工作规律。开展国际交流和合作,学习借鉴促进儿童发展的先进理念和经验。不断创新工作方法,通过实施项目、为儿童办实事等方式解决重点难点问题;通过分类指导、示范先行,总结推广经验,推进纲要实施。

(七)加大实施纲要宣传力度。多渠道、多形式面向各级领导干部、儿童工作者、广大儿童和全社会宣传纲要内容及纲要实施中的典型经验和成效,宣传促进儿童保护和发展的法规政策和国际公约,营造有利于儿童生存、保护、发展和参与的社会氛围。

(八)加强实施纲要能力建设。将儿童优先原则的相关内容及相关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纳入各级行政学院培训课程。将实施纲要所需知识纳入培训计划,举办多层次、多形式培训,增强政府及各有关部门、机构相关人员、相关专业工作者实施纲要的责任意识和能力。

(九)鼓励儿童参与纲要实施。儿童既是纲要实施的受益者,也是纲要实施的参与者。实施纲要应听取儿童的意见和建议。提高儿童参与纲要实施的意识和能力,实现自身发展。

五、监测评估

(一)对纲要实施情况进行监测、中期评估和终期评估。及时收集、整理、分析反映儿童发展状况的相关数据和信息,动态反映纲要目标进展情况。在此基础上,系统分析和评价纲要目标达标状况,评判纲要策略措施和纲要实施工作的效率、效果、效益,预测儿童发展趋势。通过监测评估,准确掌握儿童发展状况,制定和调整促进儿童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纲要目标的实现,为规划未来儿童发展奠定基础。

(二)各级妇儿工委设立监测评估领导小组,负责组织领导监测评估工作,审批监测评估方案,审核监测评估报告等。监测评估领导小组下设监测组和评估组。

监测组由各级统计部门牵头,负责纲要监测工作的指导和人员培训,研究制定监测方案,收集、整理、分析数据和信息,撰写并提交监测报告等。

评估组由各级妇儿工委办事机构牵头,负责评估工作的指导和人员培训,制定评估方案,组织开展评估工作,撰写并提交评估报告等。

(三)各级政府要将监测评估工作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结合监测评估结果开展宣传,研究利用监测评估结果加强纲要实施。

(四)建立儿童发展综合统计制度,规范和完善与儿童生存、发展有关的统计指标和分性别统计指标,将其纳入国家和部门常规统计和统计调查。建立和完善国家、省、地三级儿童发展监测数据库。

(五)各级妇儿工委成员单位、相关机构及有关部门要向同级统计部门报送监测数据,向同级妇儿工委提交中期和终期评估报告。

第五篇:实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终期报告

泉州市鲤城区发展和改革局

实施2001——2010年鲤城区妇女儿童

发展纲要终期评估报告

实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是党和政府对妇女儿童事业发展高度重视的具体体现。为确保纲要目标如期实现,几年来,鲤城区发展和改革局坚持从实际出发,不断健全工作制度,认真贯彻实施鲤城区妇女儿童发展纲要,积极发展妇女儿童事业,将妇女儿童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及中长期规划;在拟订规划、制定政策过程中,注重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与妇女儿童事业发展的关系,维护妇女儿童的权益;增加对妇女儿童事业的投入,促进妇女儿童事业的持续发展。

一、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及中长期规划中体现妇女儿童事业

妇女事业的发展水平,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鲤城区区妇女发展纲要》颁布以来,我区把妇女儿童事业发展纳入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强化规划实施的政府职能,切实采取措施,努力把妇女儿童事业项目建设摆上优先发展的位置。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提出:切实关爱妇女儿童,认真贯彻实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积极发展妇女儿童事业。在新制定十二五规划纲要确定了有关妇女发展的各项指标,为实现男女平等,促进妇女发展提供了政策和法律依据:

一是大力实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坚持男女平等和儿童优先原则,提高妇女参与社会事务和民主管理的水平,切实保障妇女合法权益,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发展妇女儿童事业。,二是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加强基层公共文体设施建设,重点规划建设集职工活动中心、妇女儿童活动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和博物馆、艺术馆、图书馆、非遗传习所等为一体的鲤城区文体活动中心,实现八个街道都有文体活动中心和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场所,建设一批社区文体活动中心。强化了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促进妇女发展的工作机制,把妇女儿童工作与加快发展、繁荣江南新区的全局工作结合起来,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我局充分认识到发展妇女儿童事业,紧密结合全区发展战略和工作重点,把妇女儿童工作与各上级有关部门的工作摆在同一重要位置;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去思考、去把握、去落实,认真解决妇女儿童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将工作推向一个新台阶,为振兴鲤城区经济发展做出新贡献。

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强培训、提高业务素质,引导女同志树立有学识才有能力、有作为才有位置的理念

新的世纪对妇女工作提出了新的任务和更高的要求。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包括妇女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始终是我们最大的政治,是我们进行改革和建设的全部目的。

1、培养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妇女干部队伍。为提高妇联干部的政治素质,增强妇女干部政治上的敏锐性和鉴别力,要求妇女干部深入学习时间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找过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四求先行”为主题,以“海西应先行,泉州走前列,鲤城再提升”为实践载体,要学习和掌握现代化建设所必备的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业务能力,要进一步端正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和领导作风,把广大妇女紧紧地团结在党和政府的周围,为实现“十五”规划的宏伟目标贡献力量。

2、协助党委做好选拔培养女干部工作。加强女干部的培养,是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要求,也是整个干部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发改部门要主动协助党委组织部门做好培养选拔女干部工作,要当好党委组织部门的参谋和助手,配合党委组织部门有计划地做好女干部的培训、推荐和考察工作,关心女干部的成长,把那些德才兼备,符合四化要求的女干部推荐给党委组织部门,为党的干部队伍建设尽一份职责。

3、切实履行维护妇女儿童权益的职能,为妇女儿童办好事、办实事。关爱妇女干部身心健康,定期组织妇女进行体检,使她们以健康的身心更好地投入到工作中去。“三八”妇女节组织妇女干部插花、电脑培训,与下属企业妇女干部

职工座谈联欢,从而使妇女儿童在更加和谐、更加健康的环境中成长、发展。

这些年来,鲤城区发展和改革局在鲤城区实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工作中,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和区委、区政府的领导、关心分不开的。今后,我局将在工作中进一步发挥自身工作职能,为鲤城区妇女儿童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二○一一年二 月二十二日

下载2014年《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实施情况统计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4年《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实施情况统计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实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工作情况报告

    泉州市鲤城区发展和改革局 实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工作情况报告 实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是党和政府对妇女儿童事业发展高度重视的具体体现。为确保纲要目标如期实现,几年来,鲤城区......

    妇女儿童发展纲要实施情况调研报告

    我县自实施《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0)》和《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0)》以来,在省市妇儿工委和妇联组织的关心指导下,在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下,妇儿工委认真履行职能,抓好两个《纲要》的......

    妇女儿童发展纲要实施情况调研报告

    我县自实施《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0)》和《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0)》以来,在省市妇儿工委和妇联组织的关心指导下,在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下,妇儿工委认真履行职能,抓好两个《纲要》的......

    实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

    实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 (2001—2010年)情况汇报 象州县扶贫办 (2011年11月10日) 尊敬的主任、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下面,我就扶贫办实施妇女儿童纲要工作情况,向各位领导和同志......

    企业文化发展实施纲要

    企业文化发展实施纲要 在公司深入开展发展变革,不断着力推进“管理提升”的前提下,公司行政部结合近年来企业文化发展的趋势,力求从根本上改变当前员工“精气神”普遍低迷的不......

    2014年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统计报告

    2014年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统计报告 2013-07-27 字数: 1547 阅读: 2426 2014年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统计报告 今天,非常高兴能和大家在这里见面!受全国老龄办领导委托,我在这里向......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报告摘要一、基础数据 ◇ 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5358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5.8%,较2012年底提升3.7个百分点。......

    关于实施2011年中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的评估自查报告

    关于实施开投集团2011年妇女儿童发展评估 自查报告 区妇联: 按照区妇联关于《长寿区妇联2011工作计划》的要求,开投集团进行了自查,现就我司实施2011年妇女儿童发展规划评估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