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黄丛春 心蕾工程,从“心”出发
黄丛春 心蕾工程,从“心”出发
从名字就觉得,他能给人带来希望,“丛生花草,着手成春”。
自2009年10月“心蕾工程”发起以来,至2013年,黄丛春和他的团队已为新疆、西藏、甘肃、江西、安徽、河南、陕西、四川、青海、内蒙古、广东和广西等24个省、自治区的25个民族880名先心病儿童无偿解除了病痛,为他们的家庭带来了幸福和希望。这是让黄丛春颇为得意的一个医疗项目,他称之为空军总医院的一个“品牌”,这个“品牌”既是医院先进的先心病介入技术的体现,也是他们作为医者的从“心”出发。
打造一支“心蕾救护队”
在空军总医院心血管内科的白墙上,比肩挂着一面面锦旗,挂满了整面墙,“医德高尚”、“医术精湛”、“妙手回春”,全是对医生的赞美之词,这些都是广大患者送来的“感谢信”。
其中,有一封很特别的“感谢信”,满满的一大幅字,透过文字我们看到的是一位患者家属难以言状的感激。心内科主任黄丛春回忆说:“我们去新疆筛查先心病孩子的时候,碰上一个回族老爷子,他唯一的孙子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儿子因为要救治孩子在外出打工的路上出车祸死了,儿媳也走了。我们把他们接回院里治疗,手术很顺利。在导管室,老爷子因为太高兴,去抱孩子的时候撞了头,撞出了一道口子,哗哗地流血,老人却丝毫不顾。我当时的感受就是他对孩子的那种关切比常人更甚。临走之前他给我们写了一大幅字,把他的心情都写了上去,出院的时候还给我们下跪,拦都拦不住。”这样的救助与感恩的故事还有很多。
据有关数据统计,在中国,每1000个新生儿中就有7-8个宝宝患有先天性心脏畸形或缺损,每年新增先心病患儿约12万,而得到救治的仅有7万余人,占中国出生重大缺陷发病率和死亡率的首位。
五年前的一次机缘巧合,黄丛春与中华慈善总会在先心病救助上达成了合作,“北京的先心病例不多,我当时有个想法,我们有先心病介入的技术,在大城市施展不多,那为什么不发展它呢?”带着想要做科室品牌的心愿,“心蕾工程”――经中华慈善总会筛查确诊和审查合格的申请患儿,可获1.5万元资助,由空军总医院对其实施手术治疗――落地开花。
治病救人是好事,可经费是个大问题。一次在广州召开的空军心血管专业会议上,一位女企业家提到她每年都要为广东补助400-500个先心病患儿,对先心病救助敏感的黄丛春一听,心想:广东是个大城市,会有那么多的先心病患儿吗?一问,果然女企业家说经常完成不了。黄丛春顺势说:“既然完成不了那把钱给我一点吧,我可以做。”“那可以啊!”一句话就为“心蕾工程”拉来了一笔经费。黄丛春首先拿到了补助100个先心病患儿的经费,150万,不到一年时间,就完成了救助100个孩子的任务。
第二年,女企业家又拨了100个孩子的经费,并且提高了补助金额,200万,黄丛春又很快完成了。诸如此类的企业献爱心还有很多,“心蕾工程”启动以来,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各地慈善会、企业、个人都希望成为这支“心蕾救护队”的一员。
由于医疗条件差,孕期检查意识缺乏,先心病患儿大多分布在偏远贫困地区。为了筛查先心病患儿,医疗团队必须亲下地方,黄丛春在四年里跑到很多地方,新疆、西藏、四川大凉山、云南边境……都是老少边穷地区,一路上也发生了许许多多的故事。
他跑得最偏最远的是凉山州,在那里他遇到一位父亲,两个孩子都有先心病,妻子离家了,他还有一个偏瘫的老母亲。“听到这样的情况,我们决定去他家看一下,他跟我们说走半小时就能到,可是我们整整爬了2个小时的山路,那根本不能叫路,最后只有三个人坚持走到了他家。我问他为什么不对我们讲实话,他说他只是希望得到我们的救助,那样的感情真的很让人动容。他家可以用家徒四壁来形容,穷得连‘叮当响’都没有。”黄丛春说头几年他想起这件事就会掉眼泪,“两个先心病孩子接受了治疗,现在都很好。”
“偏远贫困地区真的很需要这类医疗救助,我们也尽最大的努力去做了,2012年我们做了240例先心病,2013年做了140例,为什么少了,因为人手不够,要全国各地出去跑,光靠一个医院肯定是不行的。”黄丛春说。
为了惠及更多先心病儿童,从2013年6月起,“心蕾工程”救助范围,从原来的4个救助病种,拓展到包括动脉导管未闭、肺动脉瓣狭窄、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法洛四联症等10个病种,补助范围也从原来的1.5万元调整为2万元,并在地方政府的大力协调下,首次与当地医保挂钩,以减少病患儿童家庭的压力。
现在,空军总医院已被列为国家卫生部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培训基地,先心病介入的水平在全国医院名列前茅。
“毫米”的挑战
黄丛春从事心血管内科专业已经20多年了,这个被他称为“内科里的外科”的科室充满了挑战。他喜欢挑战。这样好动的性格也许不适合“磨磨唧唧”的内科,但缘分真是一种说不清的东西。
本来报考了南京大学计算机系,在填志愿单的时候,黄丛春在非重点学校一栏填写了武汉医学院。正是这一“志愿”,正在招生的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以下简称四医大)将黄丛春招收入伍。部队的生活呆板、讲规矩,上课排队,吃饭排队,黄丛春一开始很难适应。
五年后从军医系毕业,他已经变成了一名正直严谨的军医。黄丛春被分配到广州军区的一个野战部队,虽然军人的天职是服从,但内心渴望挑战的他还是感到了落差带来的失望,部队大病没有,基本都是感冒发烧、脚藓、外伤之类的小病小痛。
一年后,部队把他派到长沙163医院普外科进修,这时候,黄丛春在动手能力上的长处就被发挥了出来,他吃苦耐劳的军人韧性也很受医院医生的喜欢。普外科的主任很看重和信任黄丛春,想要磨练他,对他提出要求:“我们科所有的阑尾手术都由你做。”于是,在普外科旁的一个小房间里多了一席被褥,黄丛春就睡在这里,只要来了阑尾炎的病人,不管白天黑夜他就接,无一失误。规定的一年进修时间很快过了,延长半年后,医院仍舍不得放黄丛春走,希望留下他,“你到我们医院来,你随时要走就可以走,我们绝对不卡你。”这对24岁的黄丛春来说是很大的诱惑,但最终他还是放弃了。
1990年,空军总医院心内科的老主任江一清和四医大联合招生,本想考普外科研究生的黄丛春选择了四医大的心血管内科专业,师从江一清。“因为我本身性格喜欢外科,觉得内科磨磨唧唧的,所以潜意识里要选择一个有挑战性的科。但是心血管是一个例外,在内科里,它可以说是内科与外科结合的科室,不光是分析病情、调整药物、分析各种化验指标这些内科的特征,它还有外科的特征,一些治疗是需要动刀的。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有挑战的科室,它不允许磨唧的,病人发病说来就来,说治好就治好,这种变化我觉得是很有意思的变化。正好我也有内科实习的基础,在学校和见习实习的时候对心血管就比较感兴趣。”黄丛春说。1993年毕业后他留在了空军总医院,从住院医生、主治医生、副主任医生、主任医生一步步走到现在。
心脏支架技术于1986年引进中国,1990年才在全国范围的大医院真正展开,当时空军总医院在冠脉术领域领导实践的是同门师兄刘朝中,黄丛春作为助手配合他。以前的心内科远没有现在这么先进,做个冠脉造影都是很不容易的事,因为病人不愿意尝试。一项新的医疗技术的展开首先要克服的就是病人的刻板印象,“当时大家有一个观念,说弄根管子捅到心脏里面去捅来捅去会怎么样,就这一点大家接受不了。”医生们动员很久才说动一个病人做造影。“但是当时医疗条件也不够,院里还没有专门的做造影的设备,我们就跑解放军304医院,跑海军总医院,跑铁路总医院,他们有X线机,我们都是开着救护车,搬着抢救监护设备带着病人到那边去做造影。好不容易动员一个病人得赶紧给他做,所以我们跑了好多地方,借他们的机器,当时有一个名词叫‘借鸡下蛋’。”
黄丛春与心内科同事们一起度过了这段紧张充实的技术摸索期,每一次实战都来之不易,大家都想要弄得清清楚楚。“当时的培养也造就了我现在的风格,我要求大夫做完手术之后要反复地思考,哪怕你做得再好,你也要反复地思考。所以我们科的死亡率是相当低的。现在我手下有7个医生可以单独做冠脉介入治疗。”心血管内科的战场是以毫米计的血管,一丝一毫的误差都可能伤害到患者,态度有时比技术更重要。
小“心脏”,大舞台
作为科室的带头人,得有两把刷子――过硬的技术素质和科室建设能力。
在心内科多年,经黄丛春的手,救活的人不计其数,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几岁孩童。如今,黄丛春已人过中年,在关心科室发展的同时,他觉得应该把机会更多地留给年轻人。他鼓励并为科室的年轻医生争取出国留学的机会,也积极引进技术交流。心内科目前已经形成了“一个品牌三大技术”的科室特色,一个品牌就是以“心蕾工程”为代表的先心病介入,三大技术包括冠脉术、起搏器、电生理,在国内都是比较领先的水平。近两年,黄丛春的目标是希望把电生理领域的房颤术做成科室的又一个品牌。
“我希望能打造一支过得硬的团队,技术当然很关键,但思想认识也很重要。我对他们的要求就是老老实实做人,实实在在做事。每一次手术,都当做你的第一例来做,保证那个兴奋度,做好周详的准备,只要你尽力了,你就问心无愧,这就是医生的医德。”黄丛春说,“医生的追求当然不是在于个人的成就,是与病人的共赢中让病人受益更多。”
2012年,心内科为冠心病人成立了一个俱乐部,平均每月一次讲堂,医生完全义务讲课。“病人在你这儿做了冠脉介入治疗之后,你就要把他一辈子管起来。”心内科主任黄丛春是这么说的,他的团队也是这么做的。
我们常常讲,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如今,在担任了心脏中心主任的黄丛春心里,心内科仍是一个很大的舞台。无意中走进军医这个行业,除了对部队有一种特殊的服务情节,更多的还是对医生天职的崇敬之情。心血管内科医生更是他喜欢的职业,在这里,他愿意挥洒汗水,栽木成林。
责任编辑 张小华
第二篇:幸福,从心出发 文档
幸福,从心出发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人生活的目的,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永远都是幸福。顺着这个思路,我们可以说,每个人一生都行走在通往幸福的道路上,只不过,有人能够抵达幸福的终点,有人终其一生都无法抵达,还有的人明明已经撞上了幸福,却没有认出她的真面目,生生与她擦肩而过,这样的遗憾比比皆是。套用《大话西游》中的一句话:曾经有一份美好的幸福摆在我面前,我没有认出,也没有珍惜。
那幸福究竟是什么呢?
打开微信朋友圈,我们可以看到每天都有人乐此不疲地晒幸福:游山玩水,异国风光,精致菜肴,高档场所,高尔夫球场的草坪,奢侈品商店黑压压的人头,顶级婚纱照,各类纪念日的奢华礼物,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当然,更幸福的是,会有许许多多的人在下面点赞,甚至更为直接表达羡慕嫉妒恨的艳羡之情。
这时,我们可以看清楚一个事实,那就是:我们认为幸福有两个基本要素:一是要让别人觉得我们自己很幸福,所以幸福一定要用来晒,二是一定要获得我比别人更幸福的心理感受,所以幸福一定要高大上,要经得起比。
那么,果真是这样的吗?
我的一个初中同学,生活在江南小镇,有一个自己的小工厂,家庭和美,日子滋润,自取网名知足常乐。二十多年不见的同学今年聚会了,建了微信群,知足常乐是活跃分子,可是,群里有人慢慢亮出了自己生活的家底:海景房、红酒窖、家庭健身房、虽然不弹但价格昂贵的钢琴,一尘不染,高贵典雅。知足常乐同学顿时发出这样的感慨:哎呀,原来你的生活是这样的,我之前过的是什么日子啊!
我感到深深的遗憾,知足常乐的生活跟以前相比,没有任何变化,但比较只让她获得了幸福的阴影——痛苦;而那位晒自己豪华生活的同学则从知足常乐的痛苦中获得了更大的心理满足,再次确认了自己的幸福生活在别人之上。这两位,一个晒幸福,一个比幸福,在我看来,既不道德,也不智慧。
美食穿肠过,好景不长在,昂贵的如果只是价格,贬值的速度往往以天计算。用钱可以买到的享受,幸福感往往短暂。这也能解释为何有人那么热衷购买奢侈品,因为获得物质的幸福刺激往往保持不了很长时间,所以,要不断地用相同条件去刺激大脑生产多巴胺,分泌出那种叫幸福感的东西。所以,如果把这短暂的享受当做幸福本身,幸福可真就像小狗的尾巴,小狗拼命绕圈子去追,也抓不住尾巴上的幸福啊。
其实,幸福还真没那么娇气昂贵,她与知识无关,与财富无关,与地位无关,她只和我们自己有关,她就在我们自己心里。我们时时感受到爱自己的充实和爱他人的快乐,感受到心灵不受羁绊的自由行走,便是永恒的幸福。
慢慢咀嚼,我们终于明白:孜孜以求是一种幸福,手不释卷是一种幸福,悲天悯人是一种幸福,赠人玫瑰是一种幸福,拈花微笑是一种幸福。
让我们更多开掘心灵的深度,拓宽心灵的广度,与幸福长久结缘。幸福其实不是人生的终点,而是伴随我们每一段旅程的沿途风景。
第三篇:演讲稿:从心出发
演讲稿:从心出发
尊敬的领导、亲爱的同事们:
大家好,很高兴能够参加此次演讲活动,我给大家带来的演讲主题是《从心出发,做最好的医者》。
说起我们的职业,我们常常调侃:我们常常起了一个大早,送自已一个微笑,我们需要披着星星上路,一路把你寻找。我们拥有一双明眸,让病魔无处可躲,我们拥有一双巧手,让点滴尽职尽责。
护士我是 XXX,2013 入院至今,现在是医院骨科的护士。骨科作为一个经常与榔头、钉子打交道的科室,我们其实更应该具备“四心”,即细心、耐心、温心、责任心,将优质服务理念贯穿到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之中,展开各项工作,确实为我们医院赢得了较好口碑。提升护理服务的品质需要从心开始,我从以下几点来理解。
细心,是服务的大管家。细心需要我们担当大管家角色,关注病患的变化表现,给以最佳服务;注意操作流程的规范,给病患最安全的服务。还记得那次冬天,病房里工作一如平常。突然间一名陪护家属倒地抽搐,正在输液的护士第一时间发现,迅速通知值班医生抢救将该家属从鬼门关里拉了回来。也就是当值护士的细心观察,警觉周边所有的病患基本情况,假如没能及时发现,后果确实无法想象。
耐心,是服务的优质脾气。耐心则需要我们拥有绝对的好脾气,对待病患要不厌其烦、有问必答,能够等待,直到服务完成。还记得上次一个做完骨折复位术的 4 岁小孩,突发高烧需要输液,情况紧急,孩子始终挣扎苦恼,经过将近半小时的劝导,小孩才愿意接受我们的治疗。当孩子输液完毕,成功退烧之后,孩子的父母对我们工作耐心的态度表示了极大的认可。
温心,是服务的亲善大使。温心则需要我们用善意的微笑,宽容的心态对待每一个病患。给唇干舌燥的病患送上一杯温开水,补充体液丢失;给因疲劳熟睡的病患轻轻
盖上一块毛毯,防止感冒侵扰;给在冬天输液的病患递上一个暖手袋,温暖冰冷的手心。为病患提供人性化的服务,温暖焦急的内心,对治疗过程能够产生出乎意料的辅助作用,我们便也成了医院的亲善大使。
责任心,是服务的最强保障。
生命对有些人是短暂无畏的,对于有些人来说充满了神圣。正因为生命的多彩绚丽,弥足珍贵,以拯救生命,为广大患者祛病除痛成了我们的使命任务。一个优秀的医者,必须要有高度的责任心,没有什么比责任来的更为具体,他是医院存在的最强保障。敬畏生命,珍惜生命,也就成了责任心重要来源。
细心、耐心、温心、责任心,必须牢记在心,贯穿工作始终,督促自己,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我热爱这个充满激情和斗志的团队,我要成为始终谨记“护理服务从心开始”,为作为医护工作者,肩上那份责无旁贷的使命与生命的份量,倍感骄傲和自豪。
从心出发,做最好的医者,为提升优质护理服务日以继夜练就精湛技艺,尽量安抚病人哭泣的眼眶;为提升优质护理服务谨小慎微强化责任意识,事无巨细为求病人重获健康。当我看到病人康复痊愈重新开始工作生活时,我感受到工作带来的价值感,不管工作多么辛苦,我始终坚守岗位,病人的笑脸和认可,就是我前行的动力。
第四篇:从“心”出发为民办实事
从“心”出发为民办实事
为群众办实事需要一腔热忱、一身干劲,全心全意地投身为人民服务中,把群众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事情,把每件事都办出准度、办出温度,才能让群众更有幸福感和安全感。面对开启新征程的新任务,党员干部要肩负重任,在回溯历史中增强信心,在展望未来中坚定方向,不忘以史为鉴,接续开创未来,在为民初心的引领下继续为群众办好实事,坚持从“心”出发,让为民服务的初心越擦越亮,让民生幸福行稳致远。
多听听群众的“心里话”,从“心”出发“零距离”。为民办实事,党员干部的所想必须和群众所想相一致,才能知道事情为何、困难在哪、群众真实的需求是什么、在什么地方,明确了来龙去脉,才能够有速度、有力度、有精度地把问题解决好,让群众放下心里的“一块石头”。要做到心入,还要把心贴着群众的心,多和群众坐板凳、常谈心,听一听群众的“心里话”,让群众把心里的烦心事、操心事一股脑儿地说出来;要一边听一边记录,把“好记性”带回去,把好成效带给群众,让群众心中欢喜、心中满意,做到心与心“零距离”,办事成效与群众的心理预期“零距离”。
多了解群众的“心头事”,从“心”出发“解愁难”。群众的“心头事”就是党员干部的“眉头忧”,解决好群众的“心头事”是党员干部的第一工作任务。党员干部要走进基层,走入千家万户,实地了解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际情况,看看灶台锅盖里的食物、看看田间地头的实况,眼见耳听掌握“第一手资料”。要用好调研
好方法,了解群众实际情况,要真调实研,做到心明、眼亮、耳清,把群众的实际困难摸排清楚,并按照调研结果制定举措和工作方案,把群众的问题依次解决。群众的“心头事”在解决过程中,一定要有“任尔东西南北风”的顽强意志,要把干事创业的热血和激情融入到为民服务中去,让敬业奉献的精神焕发光芒。
第五篇:从“心”出发书写检察人生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从“心”出发书写检察人生
从“心”出发书写检察人生
“虽然我已不再年轻,但我仍会以年轻人般的热情专注于我的事业;虽然我已不再强健,但我仍会以旺盛的精力投入我的工作。不为别的,只因我选择了检察事业,为其奉献一生,我无怨无悔。”年近半百的张智毅,双鬓已开始斑白,脸上的皱纹也越来越多,唯有他的眼神,依旧闪烁着炯炯有神的光彩。
18岁时,张智毅因为近视只好放弃从小的学医梦想,考入复旦大学攻读法学,从小渴望成为妙手仁医的他,四年后投身到了光荣的检察事业。1987年,张智毅进入上海市人民检察院市院,短短两年时间,便被评为院先进工作者。此后,更是获得了“上海市检察标兵”、“上海市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等诸多荣誉称号。20多年后的他,已成为反腐战线上不可多得的斗士,作为一位“医术高超、医德高尚”的“专业医师”,战斗在为党和国家清除腐败毒瘤的最前线。自2010年年初,张智毅调任上海市普陀区人民检察院,担任副检察长一职,先后分管反贪、反渎、预防、控申、法警和监所等部门工作。
如今的他,不仅是一名有着丰富办案经验的老兵,更是一名能够团结队伍、不断创新的指挥员,在具体办案和领导队伍上,都表现出卓越的能力。而回顾他过去一行行坚实的足迹、一串串沉甸甸的硕果,都是他热爱检察、献身检察的真实写照。
在学习中成就专业
“侦查审讯是每一位办案者个性展示的舞台,每一起案件都有一个‘穴门’,要靠智谋和毅力来打开它!”
刚刚进入检察系统,张智毅就被反贪侦查工作所吸引,尤其是老侦查员老练城府,驾驭场面的能力让他钦羡不已。然而,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张智毅全身心地投入到查办贪污贿赂案件所需的各种专业知识的学习中,只要是对案件侦破有用的知识,他都刻苦学习,通过运用学到的证券知识,成功办理了全国第一起证券从业人员职务犯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罪案件,即挪用客户资金炒股的证券人员犯罪案件。每一个陌生的领域,都被他看作一门新的课程,认真学习,力求入门。
曾经就有自视甚高的行贿人在经过张智毅审讯后,对其从轻视到敬重,最后到叹服,因为张智毅为了取得行贿人的信任,与行贿人聊起了行贿人感兴趣的宗教、哲学,而正是张智毅深厚的知识储备让行贿人最终折服。当然,张智毅并不是“百事通”,但是他见缝插针地学,不断地汲取和积累,是他对自己的要求。张智毅认为,自己并不聪明,之所以能在侦查中克敌制胜,源于自己全身心的投入,只要一接案子,身心都在办案,旁无他物,或许这就是对勤能补拙、熟能生巧的诠释吧。智慧源于投入,说到办案风格,可以用“无形”两个字,了解他的同事都会这么认为:他没有固定的风格,一会儿像在打太极,以柔克刚;一会儿又像猛虎下山,势不可挡;有时又像在玩魔术,变化无常。也许“大象无形,大音希声”,但有一点却是贯穿他办案风格的始终,那就是“以智取胜,永不言败”。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如在二分院办理的陈某受贿案中,张智毅设计的一出“捉放曹”至今仍被该院反贪局视为经典案例。他在办案过程中善于思考,能够结合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发现问题,从而突破案件。他时刻提醒自己:“办案是智者之间的较量,也是勇者之间的对话,一定要斗智斗勇才能拿下案件”。
正是依靠不断地学习知识和多年积累的办案经验,张智毅在市院、分院反贪部门都被称作“反贪高手”,自从调任普陀区院任副检察长之后,面对基层检察院案件多、类型复杂、队伍中年轻人多的现状,张智毅很快融入了基层办案中,虽然承担了更多的管理职责,但是他能及时转换角色,不仅运用自己的办案经验和能力在前指挥,一线指导查案,而且做好各方的工作协调,合理分配任务,促成侦查合力的不断加强,以此确保案件的侦破。
2011年,普陀区检察院立案侦查的上海市公安消防总队普陀支队原防火监督处处长陈某、原防火监督处参谋黄某等人受贿案。相比于侦查一般的职务犯罪案件,该案困难很大。首先,嫌犯所在的消防队为现役部队,消防官兵和消防业务分别归属于武警部队和公安双重管理和领导,内部管理较为封闭,犯罪分子身份特殊。其次,行受贿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双方并非一两次便完成大宗交易,而是暗地里分几十次地接头,每次钱权交易的金额不大,不易引起怀疑,手段隐蔽。再者,行受贿双方之间存在利益关系,他们抱团作案,从他们嘴里套出犯罪事实极不容易。果然,在审讯期间,主犯陈某三缄其口,不仅拒不交代自己受贿的犯罪行为,而且对部分事实百般狡辩。缺少了陈某的供述,案件的查处遇到了瓶颈。面对狡猾的犯罪嫌疑人,张智毅带领反贪干警制定了缜密的侦讯方案。一方面,他先将陈某放在一边,转而主攻心理状态有些许动摇的黄某等人;另一方面,他带领干警在案发单位找寻案件的蛛丝马迹。功夫不负有心人。原来陈某和黄某利用自身有消防工程验收审核的权力,安排自己熟悉的某施工单位承接区域内的消防工程,频频收受该施工单位的贿赂,与施工单位私自建立“协作”关系,并且均分施工利润,涉案金额高达140余万元。行受贿人对行贿地点、时间、数额、过程的描述,以及相关银行账单、工程合同、财务结算凭证等,如一条条铁证让“零口供”的陈某傻了眼,使其最终受到了法律应有的惩处。此案成为全市办理“零口供”的经典案例。
张智毅经常教导侦查人员,打铁还须自身硬,在新形势下,贪污贿赂犯罪往智能型犯罪发展,犯罪手段也越来越隐蔽高明,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与时俱进。张智毅正是凭借这样的信念,坚守着一名检察人员的专业素质!
一颗蕴含着爱与责任的心
“现在做的是一份光荣的事业,我尊重这份事业,也热爱这份事业,它让我感到快乐和自豪。”
面对犯罪嫌疑人,张智毅是秉公执法、刚正不阿的。而面对群众的诉求,张智毅又是耐心细致、充满人情味的。2002年,曾氏兄妹的母亲因病住院手术,不幸在第二天出现了心衰,后经抢救无效死亡。曾氏兄妹不满法院的判决,坚持认为医院必须承担全部责任。他们拒绝接受医院的赔偿方案,始终不肯火化母亲遗体,并且在各处上访500余次。
张智毅了解了此事的缘由后,一次次不厌其烦地预约接待曾氏兄妹,耐心倾听他们的内心诉求、深入了解他们的实际感受和生活困难。为了尽快化解累积十年之久的矛盾和问题,张智毅多次与有关部门协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商,最后为曾氏兄妹争取到了他们希望达成的补助方案,彻底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曾氏兄妹为此专程送来“情系民心、维稳为民”的锦旗表达谢意。有关当事方也对张智毅的协调处事能力表示赞赏。
这样的事还有很多。如2011年6月,被人诈骗的受害人,36名新疆籍人员集体上访普陀区检察院,当时场面较为混乱。正在单位办公的张智毅闻讯后二话不说,立刻召集控申、侦监、法警等部门负责人亲自接待,迅速处理。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由于反应迅速、处置得当,仅仅一个小时后,这些原先情绪激烈的集体上访者心平气和地离开了,一场眼看要闹大的集体上访事件被成功地化解。
为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张智毅牵头探索、实践并总结成功的做法,使普陀区检察院成为全市首创的“检调对接”示范单位,市检察院陈旭检察长在上海检察机关召开的“检调对接”现场会上给予了充分肯定,并作为检察机关一项工作机制在全市推广。让检察机关参与调解工作,建立了检调对接联席会议制度,以及案件评估、告知、移送制度,并引入心理疏导工作机制。检调对接工作开展以来,成功和解及化解刑事、民事和涉法民生诉求的涉检信访103件,涉及金额513万余元,获得当事人锦旗或感谢信20余次,且未发生一起当事人违背协议的情况。由他负责的《检调对接研究》获得上海市检察官协会2012年重点课题“一等奖”。这些正是张智毅长期坚守法治思维、法治理念,结合实际,勇于探索实践的结果体现,是检察机关始终关注民生诉求,真正从当事人角度出发的最好证明。
这就是张智毅,他以百姓看得见、感受得到的方式,把抽象的法条诠释为一件件公正的个案,在捍卫法律尊严的同时,更展现了“立检为公,执法为民”的服务宗旨。
创新是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作为分管领导,最重要的是团结队伍,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促成合力,更好地发挥团队制胜价值。”
张智毅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无论在任二分院反贪局副局长、市检察院反贪局侦查处长,还是到普陀区院任副检察长,他始终着眼于建设一流的侦查队伍,提出的“合理安排、讲究配合、每日汇总、集思广益”等办案管理模式,都取得了积极的效果。在重视机制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创新、提高干警积极性和工作效率上,他一直认为,健全有效的工作机制是推动查案工作发展的根本保障。
为了提升反贪线索的收集和利用水平,张智毅牵头创制了《待评估线索一览表》《已下发线索跟踪备忘录》等表格,探索形成了“统一受理登记、集体分析评估、全程跟踪管理”为基本特征的线索管理机制;着力于做好举报信息资源的筛选,张智毅带领干警修改完善反贪办案工作流程指南和文书模板,并研发操作软件,将举报资源汇总整合,从中提取出对案情有价值的线索,从而有效提高了案件侦办的效率。
为了强化侦查的流程管理,他组织修订了《线索初查请示》,制定以《线索突破预案》《案件侦查计划》为主的侦查启动机制;建立了案件侦结前集体讨论“研讨式查案”机制;为提高侦查质量,结合基层院实际,独创性地建立了“1+N+X„”的案件讲评模式,即由一个主讲人与N个副讲人,从X个角度对典型案例进行讲评,让办案人员在互动中学习提高,从中发现问题,找到解决办法,吸取经验教训。张智毅还按照全面、全部、全程的“三全”要求,创新侦讯机制、规范讯问录音录像,使笔录与录音录像内容时间做到相互一致、滴水不漏。
值得一提的是,张智毅始终注重现代科技在办案中的运用。2001年,率先用电脑制作笔录,成功办理了全市第一起全程用电脑制作笔录的案件。今年,新刑事诉讼法实施后,他还是上海反贪查案工作中有效生成和利用电子证据的开创者。他经常指点和鼓励下属青年同志发挥计算机操作专长,充分利用QQ、MSN、微信、电子邮件等媒介的文字和语音记录形成电子证据锁链。他还从电子证据的收集、固定、分析、保障、作用等五个方面总结了20个具体做法,并在实战中加以应用和完善,借此侦破了许多大案要案。今年年初,在侦破一起国有央企在沪分公司从事旅游会展业务的窝案中,通过将人与电脑、手机、存储设备同步到位,以收集电子数据为突破口,对电子设备中的聊天记录、电子邮箱记录、网银记录进行综合分析、研判和梳理,在完善案件证据的同时,发现犯罪嫌疑人之间共同侵吞公款予以私分的聊天记录和邮件记录等电子证据,从而拓展了案件的新线索,通过深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挖案中案,一举侦破该企业8件10人涉嫌贪污犯罪。现在,运用电子证据收集管理法,不仅在普陀反贪查案中得到充分运用,而且被本市其他兄弟区县检察院所借鉴运用。
张智毅持之以恒地开拓创新,像黏合剂一样紧紧地凝聚着普陀检察团队。他在行动和精神上给予大家双重鼓励。积极的心态与发展的眼光不仅使他,更使整个团队都有了别样的魅力。
无论在哪个岗位,张智毅常说:“是检察机关培养了我永不言败的职业素养、率先垂范的自我要求。”2006年至2008年,张智毅被抽调至市委社保基金案专案组任办案二组副组长。社保专案的查案工作,时期特殊、对象特殊、案情特殊,紧张的工作状态导致他血压一直不稳定,但他仍然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大局观,完满地完成了任务。在专案组评功授奖时,他却主动提出不参加评奖,将荣誉让给他人,他认为荣誉应当发挥它的辐射作用。
张智毅将他生命中最美好的青春年华都奉献给了检察事业。在事业不断进步,赢得诸多荣誉的同时,唯一遗憾的是经常忙得顾不上家,母亲癌症开刀时,他仅挤出半天时间陪在母亲身边,在女儿去年紧张准备高考时,他也因工作忙碌而连续几天几夜在单位加班,无暇顾及。一天晚上他正在单位加班,女儿打了一通电话问他怎么还不回家,他匆匆说了几句便继续工作。深夜他拖着倦怠的身体回到家里,女儿早已睡下了。他发现女儿的书桌上有些许水渍,当时他并没有放在心上。直到后来得知那是女儿久等父亲不归而留下的泪痕,心中的苦涩满满地溢了出来。每当回忆此事,他眼底掩饰不住的伤感和内疚„„好在父母、女儿能理解,并为有这样的好儿子、好父亲而感到无比骄傲!
编辑:薛华 icexue0321@163.com
------------最新【精品】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