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济宁改革开放30周年 知识产权局稿件
朝阳的事业 光辉的历程
――济宁市知识产权事业发展综述
我国的知识产权事业是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孕育诞生,伴随着对外开放,现代知识产权理念引入国门,现代知识产权制度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应运而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特别是随着近几年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知识产权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到了历史性提升。济宁市的知识产权事业和全国一样,是伴随着国家改革开放逐步发展起来的。自1985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以下简称《专利法》)实施以来,全市知识产权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紧紧围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以鼓励发明创造和服务经济建设为主线,不断加强知识产权宣传培训,逐步健全完善知识产权管理和政策体系,突出抓好专利申请,加大专利实施和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知识产权的创造、管理、保护和运用能力明显增强,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逐步提高,知识产权工作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进一步显现,各项工作都取得了突出成绩。
济宁市知识产权局成立于1992年,其前身是济宁市专利管理局,为县级行政单位,当时与原市科委一个机构,两块牌子,内设专利管理办公室。1998年12月,市编委核定济宁市专利管理局为正县级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编制10人,内设综合科、法规科两个科室。2001年7月,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 1 济宁市人民政府机构改革的实施方案》,原市专利管理局更名为市知识产权局。2005年12月,根据知识产权工作发展的需要,增设协调管理科,增加编制2人;2007年11月,增设规划发展科。目前,市知识产权局内设综合科、法规科、协调管理科、规划发展科四个科室,编制12人。
济宁市知识产权(专利)工作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全市专利申请量从1985年《专利法》实施之初的每年几件、十几件、几十件,到上世纪90年代初的每年100余件,经历了一个缓慢的上升期。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全市知识产权工作从此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专利申请也进入高增长时期,特别是2004年~2007年,从年523件的申请量迅速发展到2856件,连续三年实现了专利申请量的连年翻番。截至2007年底,全市累计申请国内专利9528件,授权专利达到5380件。有15项专利获山东省专利奖,其中兖矿集团的“煤巷煤炭自燃隐蔽火源位臵的红外探测法”专利获得金奖;1项专利获得第二届中国国际专利与名牌博览会特别金奖;15项发明作品获“山东省少年儿童发明奖”;6项作品获“全国少年儿童宋庆龄发明奖”;1名专利发明人获得“山东省优秀发明家”称号;11位发明人获山东省发明创业奖。市知识产权局连续6年被评为全省知识产权工作先进单位,2007年6月,济宁市被国家知识产权局认定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曲阜市、嘉祥县和菱花集团、邹城经济开发区被认定为省级知识产权试点单位,全市的知识产权工作进入了良性循环和快速发展的阶段。
一、宣传培训工作逐步深入,全社会的知识产权意识不断提高
增强全社会知识产权意识,特别是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是做好知识产权工 作的基础。我市每年利用“全国知识产权宣传周”、“全国科技活动周”、“送科技下乡”等时机,组织有关部门、企业及专利代理机构,集中宣传专利法律、法规和基础知识,编印了《济宁市专利工作指导手册》、《专利基础知识问答》和《专利法》、《山东省专利保护条例》、《济宁市专利管理办法》(摘要)及《致全市企业厂长经理的一封信》、《致全市中小学生的一封信》等宣传资料,免费向群众发放。建立并开通了济宁市知识产权局网站,创办了《济宁知识产权》简报。在《科技日报》、《中国知识产权报》等市级以上各类媒体发表稿件260多篇,2005~2007年连续三年被省知识产权局评为“全省知识产权政务信息和新闻宣传先进单位”。编印并向社会发布《济宁市知识产权保护状况》(白皮书)。开展了济宁市知识产权十大新闻和济宁市十佳专利发明人、十佳专利企业、十佳专利产业化项目评选活动,有力地促进了知识产权工作的开展。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培训活动深入扎实,2003年9月,市委、市政府邀请国家知识产权局邢胜才副局长作了关于知识产权保护的专题报告,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的领导和市直部门科级以上干部共300多人听了报告。市及县市区每年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班20多期,分行业、多层次地培训企事业单位的负责人和技术人员。市人事局把知识产权纳入了公务员培训和干部继续教育的内容,市委党校在主体班次开设了知识产权课程,培养了一大批懂专利、会运用专利战略的明白人。
二、专利申请和授权量持续增长,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专利申请量的多少,既是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又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增强经济发展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按照“加强指导、政策推动、资金激励、跟 踪服务”的思路,不断加大专利申请工作力度。为促进全市知识产权工作的协调发展,每年年初下达专利申请任务,明确任务目标,建立健全了调度和督查制度,增强了做好知识产权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为鼓励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制定了一系列的激励性政策和措施。从2001年开始,市知识产权局按照每项发明专利2000元、实用新型专利500元、外观设计专利300元的标准进行资助。截至2007年底,共资助授权专利1697项,发放资助资金87.68万元。对科技人员发明创造,在参加专业技术职务评审时,按照专利拥有情况给予加分。对中小学生申请专利,专利代理机构减半收费,中考时给予加分鼓励。这些政策有力地调动了科技人员和中小学生发明创造的积极性。工作人员经常带领专利代理人深入到县市区和市直企业提供专利服务,指导帮助企业及时将新产品和自主创新成果申请专利,防止科技成果流失和被人侵权。2003~2007年的5年间,全市专利申请6392件,是1985~2002年共18年专利申请量的2.26倍,年专利申请量在全省的位次由2002年的第十位上升到2007年的第六位。
三、工作体系和政策体系逐步健全,知识产权外部环境不断优化 在管理体系建设方面,2005年以来,市政府建立了以政府分管领导为主任、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济宁市人民政府知识产权办公会议、市政府保护知识产权工作组和市政府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领导小组等领导机构。12个县市区全部成立了知识产权局,济宁高新区成立了科技与知识产权管理处,市信息产业系统和金乡县建立了专利联络员制度,部分企业设立了专利工作机构,初步形成了政府引导,部门配合,企业发展,共同推进知识产权工作的格 局。在政策体系建设方面,市政府2004年出台了《济宁市专利管理办法》,2006年出台了《关于加强知识产权工作促进自主创新的意见》、《济宁市知识产权工作考核细则》;市知识产权局与科技、经贸、教育、公安、卫生、人事等部门,联合出台了《济宁市企业专利工作办法》、《济宁市卫生知识产权保护管理办法》、《济宁市中小学生申请专利奖励暂行办法》、《济宁市“无假冒专利产品商店(场)”认定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在查处侵犯知识产权违法犯罪案件整顿规范市场秩序工作中加强协作配合的意见》等政策性文件和专利申请资助政策,初步形成了推动知识产权工作开展的政策体系。在知识产权战略研究方面,2005年,市政府成立了以市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济宁市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制定工作领导小组,启动了济宁市知识产权战略制定工作。2006年,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济宁市十一五专利工作规划》,明确了十一五期间我市专利工作的任务目标。
四、专利实施扶持力度逐步加大,专利技术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 专利技术只有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真正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搭建转化实施的平台是专利技术产业化的基础,自2000年以来,市政府连续举办了8届中国专利高新技术产品博览会和6次中国工程院院士与济宁市政府合作会议,市知识产权局作为具体承办地位之一,积极参与活动的筹备工作。邀请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和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中国专利信息中心的专家、教授和专利发明人到会参展。先后邀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何鲁丽,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王景川、副局长邢胜才、张勤,国家科技部副部长黄齐陶等国家部委领导和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领导以及联合国副秘 书长金学洙出席大会开幕式。8届专利博览会和6次院士合作会议累计签订技术合同 2453项,技术合同成交额26.34亿元,项目投资总额768.6亿元,建立技术合作关系753对。有66位院士和专家深入到县市区和市直的240多家企业进行技术指导,解决了460多项技术难题。根据我市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情况,市知识产权局从高校、科研院所、中国专利信息中心收集的专利项目中,围绕我市生产的98类产品,筛选了1500多项专利汇编成册,无偿送给企业,为引进专利技术牵线搭桥。为加快推进专利技术产业化进程,2001年~2005年,每年从科技三项经费中列出资金支持专利技术的转化实施,2006年,市政府每年列出50万元的专利发展专项资金,用于专利行政执法、专利人才培训、专利申请资助、专利奖励、专利宣传、专利技术实施以及专利战略研究等工作。7年共投入资金163万元,扶持专利技术转化项目65个。培育了山推集团、菱花集团、英克莱集团、如意集团、鲁抗辰欣、济宁车轮、济宁中奥电力、济宁金百特电子、济宁超声电子、济宁东胜电子、汶上新风光电子、曲阜天博汽车零部件、金皇活塞、鱼台鲁泉水处理、任城华仙甜菊、梁山三利树脂、泗水永春堂等61家以专利产品带动企业快速发展、迅猛膨胀的“中国专利山东明星企业”。积极开展企业专利信息平台建设,在济宁博特丝杠建立了济宁市首家专利信息数据库,信息量达到210万条,年更新专利数据36万条,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了信息支持。企业通过专利信息利用,年申请专利14件,开发新产品3个,两个产品获省级新产品认定,成为国内同行业的领头雁。
五、自主知识产权保护力度逐步加大,专利行政执法保护成效不断显现 2002年12月,经省知识产权局认定,济宁市知识产权局取得了专利纠纷 处理资格。为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水平,不断加强依法行政能力建设,组织人员积极参加国家和省举办的专利行政执法培训,全市有71名同志取得了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专利行政执法证》,12个县市区全部建立起规范的专利执法队伍,215名企业管理人员获得省知识产权局颁发的《专利工作者》证书。组织机关全体人员系统学习《专利法》、《行政许可法》等法律、法规,与市公安局联合出台了《关于在查处侵犯知识产权违法犯罪案件整顿规范市场秩序工作中加强协作配合的意见》,制定了《处理专利纠纷工作规程》和《查处专利违法行为办案规程》,建立了侵权举报制度。2004年,依法对济宁市部分超市、商场进行了专项检查,认定吉客隆集团等五家商场为首批“济宁市无假冒专利产品商场”。两家商品流通企业被省知识产权局认定为首批“山东省无假冒专利产品商场”。加大了对广告发布、合同登记、会展期间专利违法行为的监管,对假冒专利的虚假广告及时进行了查处。在中国专利高新技术产品博览会期间,设立了专利行政执法办公室,受理专利侵权投诉,得到了国家知识产权局、省政府等领导的肯定和参展单位的好评。2005年,根据国务院和省、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制定了《济宁市保护知识产权专项行动方案》,与公安、工商等部门密切配合,开展了保护知识产权专项行动,严厉打击了重点领域、重点环节、重点地区、重点行业的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省保护知识产权专项行动工作组来济宁进行明查暗访,对济宁市开展专项行动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几年来,共受理专利侵权纠纷和假冒专利案件36件,2007年,受理跨区域专利侵权纠纷案件3件,为我市开展地市间联合执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及时制止了侵权行为,查处了一批影响较大的侵犯知识产权案件,有效地维护 了专利权人的合法权益。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新修改的《专利法》即将颁布,4月9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纲要》即将转入实施阶段。这都充分表明党和国家对知识产权工作的高度重视,2008年将是知识产权工作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建设,给我们做好知识产权工作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和挑战,我们要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按照《纲要》关于“激励创造、有效运用、依法保护、科学管理”的方针,紧紧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加快推进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建设,努力开创全市知识产权工作新局面。
第二篇:改革开放30周年演讲稿
1979年,我出生的那一年,“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那是一个酝酿着天翻地覆的年代。30年的改革开放,30年的豪迈步伐,书写了中国历史的辉煌一页,铸造了交通水运行业的沧桑巨变:从支流小河到高等级航道网,从水泥船到标准化船型,从简易码头到亿吨港口,从人挑肩扛到现代化桥吊……有些是我经历的故事,有些是发生在我身边的历史,都将作为交通水运行业的财富被深刻铭记。
我的家乡在遥远的天津。从小,我就爱在苍凉的塘沽炮台上,眺望无际的渤海和隐约的白舟。“向海而兴,背海而衰,禁海几亡,开海则强。”水和船,在我看来,象征着一种面向世界的开放精神,并且,越是古老的地方,这种精神越富有生命力。大学毕业后,我便来到这座钟情已久、历史厚重的苏州城,光荣地成为交通系统的一名普通的海事工作者。
自从肩膀扛起了“铁锚”,汗流在甲板上、工作在风浪中,眼下景色尽波涛。没有闹市的繁华,没有鲜花的氛围,然而,我却如此执着和自豪!船舶搁浅,是我们一次次合理调度将其脱浅航行;轮队迷航,是我们一次次指点迷津将其引入航路;水下障碍,是我们一次次现场勘查将其清理排除。多少回披星戴月、风餐露宿巡航;多少回以理说法、耐心疏导劝阻;多少回生死度外、风口浪尖搜救。从整顿通航秩序到处置违章运输,从维护渡运安全到整治桥梁隐患,从开展船舶检验到组织船员培训,无处不显现我们的身影。水运企业称我们是水上交通安全的“保护神”,船民朋友们赞扬我们为“水上卫士”。这就是我为之执着的海事事业!这就是我为之自豪的交通海事人!
这30年,我们保障了一条经济畅通的运河道。这里,百舸争流、秩序井然,但你可知道,数年前,这条美丽的运河曾失去它应有的光彩,那时,苏州及上海、浙江等周边地区大规模生产及建设全面展开,70%以上的原材料通过水运供给,苏南运河船舶日流量达6万艘次,年运输量达5.4亿吨,相当于设计通过能力的3.1倍。搁浅、触损、沉船等事故随着拥堵纷至沓来,12家厂矿企业联名上书政府迫切要求改善通航环境。身处“四面楚歌”的我们,痛定思痛,以高度的责任感探索应对良策:排堵保畅预案完善起来了,所点布局合理起来了,24小时巡航制度建立起来了,报港措施实行起来了,大功率排挡艇添置起来了,视频监控系统铺设起来了……我们的管理从被动处置转变为主动预防,从粗放型步入集约型,创造了干线航道5年来无一堵航事故的奇迹,令效益节节攀升的业主和船民拍手称快,发挥出“交通海事”的巨大能量。就在刚刚过去的冬天,江南暴雪,封山截路,路运全线告急,煤电企业忧心忡忡、市民的菜篮子“翘首以盼”,我们临危受命,严寒中,走访企业码头,掌握第一手影响交通安全的资料,日夜巡航守护,开辟重点物资“绿色通道”,22万吨电煤和农业生产物资无惊无险地穿过这片水道,流入千家万户。
这30年,我们谱写了一首荡气回肠的英雄曲。经历了太湖上生死一线噩梦的人们不会忘记,那一张张救他们脱离险境的铁铮铮的面孔。2004年7月,强热带风暴“蒲公英”席卷古城,太湖水面12级的风力远超过海巡艇的抗风等级,然而30名船员命悬一线,我们舍身一搏又有何惧?!一排排水墙横过来,驾驶台进水了、机舱进水了,搜救人员的身上全湿了,甚至受巨浪的长时间挤压,海巡艇的快慢控制档失灵了,退缩,不是没想过,我们也是血肉之躯,然而,怀着对船民兄弟强烈的爱,凭着长期搜救工作中练就的驾驶技巧,海巡艇的船头无数次被巨浪这回,又无数次顽强前行,很快,一双双救援之手伸了出去,一双双渴望生命的手又接了过来,10余小时的明知不可而为之的营救行动圆满结束,船民们悉数获救无一伤亡。也许你会庆幸生命的奇迹,会钦佩海事人员过人的胆识,我却深深了解这背后的辛劳和苦乐,这仅仅是我们无数次出生入死的一个剪影。曾经,莫测的太湖让船民谈之色变,消逝的生命让我们扼腕叹息,如今,我们通过探索、实践,已构建了一个完善的湖区安全监管体系,搜救成功率连年来都维持在100%。我们的故事,汇成荡气回肠的歌声,随着南来北往的船只,传颂到四面八方。
这30年,我们开启了一扇繁花似锦的文明窗。“言必行、行必果、果必优”,这是上级领导对交通海事人的要求,我们时刻不忘嘱托。在我们心中,“想船户所想、急船户所急”绝不是一句空话,安全监管到位了、水运有序畅通了、地方经济促进了、海事效益起来了,才能让船民们体会到什么是真正的海事文明。我们有这样的干部,他的对讲机永远是开着的,无论何时,哪里最艰苦、哪里有险情、哪里就有他的身影,我们尊敬他、跟随他;我们有这样的职工,他业务精通、守责有方,一腔热情、两袖清风,耐住逆境的寂寞、经住顺境的考验,我们信赖他、学习他。我们这支以太湖海事所为代表的交通海事执法队伍在船民和社会各界中出了名,“竖起了一面在太湖边高扬的旗帜”,成为“海事人的方向,海事人的骄傲
1979年,我出生的那一年,“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那是一个酝酿着天翻地覆的年代。30年的改革开放,30年的豪迈步伐,书写了中国历史的辉煌一页,铸造了交通水运行业的沧桑巨变:从支流小河到高等级航道网,从水泥船到标准化船型,从简易码头到亿吨港口,从人挑肩扛到现代化桥吊……有些是我经历的故事,有些是发生在我身边的历史,都将作为交通水运行业的财富被深刻铭记。
我的家乡在遥远的天津。从小,我就爱在苍凉的塘沽炮台上,眺望无际的渤海和隐约的白舟。“向海而兴,背海而衰,禁海几亡,开海则强。”水和船,在我看来,象征着一种面向世界的开放精神,并且,越是古老的地方,这种精神越富有生命力。大学毕业后,我便来到这座钟情已久、历史厚重的苏州城,光荣地成为交通系统的一名普通的海事工作者。
自从肩膀扛起了“铁锚”,汗流在甲板上、工作在风浪中,眼下景色尽波涛。没有闹市的繁华,没有鲜花的氛围,然而,我却如此执着和自豪!船舶搁浅,是我们一次次合理调度将其脱浅航行;轮队迷航,是我们一次次指点迷津将其引入航路;水下障碍,是我们一次次现场勘查将其清理排除。多少回披星戴月、风餐露宿巡航;多少回以理说法、耐心疏导劝阻;多少回生死度外、风口浪尖搜救。从整顿通航秩序到处置违章运输,从维护渡运安全到整治桥梁隐患,从开展船舶检验到组织船员培训,无处不显现我们的身影。水运企业称我们是水上交通安全的“保护神”,船民朋友们赞扬我们为“水上卫士”。这就是我为之执着的海事事业!这就是我为之自豪的交通海事人!
这30年,我们保障了一条经济畅通的运河道。这里,百舸争流、秩序井然,但你可知道,数年前,这条美丽的运河曾失去它应有的光彩,那时,苏州及上海、浙江等周边地区大规模生产及建设全面展开,70%以上的原材料通过水运供给,苏南运河船舶日流量达6万艘次,年运输量达5.4亿吨,相当于设计通过能力的3.1倍。搁浅、触损、沉船等事故随着拥堵纷至沓来,12家厂矿企业联名上书政府迫切要求改善通航环境。身处“四面楚歌”的我们,痛定思痛,以高度的责任感探索应对良策:排堵保畅预案完善起来了,所点布局合理起来了,24小时巡航制度建立起来了,报港措施实行起来了,大功率排挡艇添置起来了,视频监控系统铺设起来了……我们的管理从被动处置转变为主动预防,从粗放型步入集约型,创造了干线航道5年来无一堵航事故的奇迹,令效益节节攀升的业主和船民拍手称快,发挥出“交通海事”的巨大能量。就在刚刚过去的冬天,江南暴雪,封山截路,路运全线告急,煤电企业忧心忡忡、市民的菜篮子“翘首以盼”,我们临危受命,严寒中,走访企业码头,掌握第一手影响交通安全的资料,日夜巡航守护,开辟重点物资“绿色通道”,22万吨电煤和农业生产物资无惊无险地穿过这片水道,流入千家万户。
这30年,我们谱写了一首荡气回肠的英雄曲。经历了太湖上生死一线噩梦的人们不会忘记,那一张张救他们脱离险境的铁铮铮的面孔。2004年7月,强热带风暴“蒲公英”席卷古城,太湖水面12级的风力远超过海巡艇的抗风等级,然而30名船员命悬一线,我们舍身一搏又有何惧?!一排排水墙横过来,驾驶台进水了、机舱进水了,搜救人员的身上全湿了,甚至受巨浪的长时间挤压,海巡艇的快慢控制档失灵了,退缩,不是没想过,我们也是血肉之躯,然而,怀着对船民兄弟强烈的爱,凭着长期搜救工作中练就的驾驶技巧,海巡艇的船头无数次被巨浪这回,又无数次顽强前行,很快,一双双救援之手伸了出去,一双双渴望生命的手又接了过来,10余小时的明知不可而为之的营救行动圆满结束,船民们悉数获救无一伤亡。也许你会庆幸生命的奇迹,会钦佩海事人员过人的胆识,我却深深了解这背后的辛劳和苦乐,这仅仅是我们无数次出生入死的一个剪影。曾经,莫测的太湖让船民谈之色变,消逝的生命让我们扼腕叹息,如今,我们通过探索、实践,已构建了一个完善的湖区安全监管体系,搜救成功率连年来都维持在100%。我们的故事,汇成荡气回肠的歌声,随着南来北往的船只,传颂到四面八方。
这30年,我们开启了一扇繁花似锦的文明窗。“言必行、行必果、果必优”,这是上级领导对交通海事人的要求,我们时刻不忘嘱托。在我们心中,“想船户所想、急船户所急”绝不是一句空话,安全监管到位了、水运有序畅通了、地方经济促进了、海事效益起来了,才能让船民们体会到什么是真正的海事文明。我们有这样的干部,他的对讲机永远是开着的,无论何时,哪里最艰苦、哪里有险情、哪里就有他的身影,我们尊敬他、跟随他;我们有这样的职工,他业务精通、守责有方,一腔热情、两袖清风,耐住逆境的寂寞、经住顺境的考验,我们信赖他、学习他。我们这支以太湖海事所为代表的交通海事执法队伍在船民和社会各界中出了名,“竖起了一面在太湖边高扬的旗帜”,成为“海事人的方向,海事人的骄傲[page_break]!”
水是苏州的灵魂,更是苏州的命脉。作为一名交通海事人,我是幸运的,因为我是如此贴近水的脉搏;我是骄傲的,我的工作,纵然平凡如万顷太湖的一滴水珠,却可以汇聚成河托起船只;我更是自豪的,我看到了水运事业欣欣向荣地蓬勃发展,看到了交通海事行业自信负责的一面,我坚信,这湾和谐的天堂之水会变得更有活力,更加美丽!。
第三篇:改革开放30周年演讲稿
世纪风云,世纪人物,滚滚长江,悠悠岁月,有一个名字是永远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的,这就是邓小平。
山城重庆必然记得那个自广安走来的14岁的年轻人,如何以他的智慧把本来就缀满故事的家乡,再添上一页页的辉煌,把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演绎得轰轰烈烈。
邓小平一生迷恋大海,与波峰浪谷有着不解之缘。在海中,他舒展双臂,劈波斩浪,遨游向前。大海的无垠,开阔了他博大的胸襟;浪涛的汹涌,塑造了他顽强的性格。潮涨潮落,大海沉浮,就像他人生的三落三起。半个多世纪的革命生涯中,虽历经风险,但他始终百折不挠,总是能一次次在历史的紧要关头挽狂澜于既倒,在沧海横流中显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大无畏的英雄本色。
一位诗人说过:“我知道,在当今中国,这三个字所包含的意蕴;我知道,在人民心中,这三个字所显示的内容。”邓小平,这三个字就意味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1978年12月,第三次复出的邓小平,果断结束“十年浩劫”,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揭开一场新的伟大革命的序幕,开创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康庄大道——在他倡导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指引下,改革大潮汹涌澎湃。从农村到城市,从沿海到内地,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史无前例的改革,以神奇般的魔力,使古老的中华大地焕发出勃勃生机。正如一首歌颂小平同志的诗所写:“于是才有了凤阳花鼓,敲响农民走向市场的节拍;才有了深圳神话,十年完成一个世纪的跨越……”
1984年,伟人行走珠江两岸,欣然面对正一步步走向繁荣的经济特区,开心地笑了。他挥毫题词,他用“不走回头路”的睿语,预示着我们的道路将越走越执着。
尤其难忘1992年,春暖潮涌,东方风来,伟人再次来到南海边,拨云见日,掀起新一轮影响中国前途命运的思想解放和改革开放大潮,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步伐更快也更坚实了。他像一位舵手,又一次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指明了航程。
——改革开放胆子要更大一点,思想更解放一点,步子更快一点。
——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
是他在南海边划了一个圈,奇迹般地崛起一座座新城;是他行走珠江两岸,托起了南粤腾飞的翅膀;是他用一个个睿智而振聋发聩的论断、一声声亲切而催人奋进的鼓励,把中国的教育带上了崭新的航程。
我,作为一名年轻的教育工作者,亲身经历了从受教育到教育人的过程。现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教改浪潮,使教育领域变得更加绚丽多姿。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学规律,追求全体学生的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发展。这就是新课改的新精髓,新亮点。在教育改革的征途中,我们学会了欣赏,学会了继承,学会了取舍,更学会了创新!
今天,让我们把目光再次投向他——邓小平,一个让无数中国人骄傲的名字,一个伟大的中国人民的儿子,一个永远演绎春天故事的不朽传奇。
第四篇:改革开放30周年征文
改革开放30周年征文(经济日报)
新合作化使农机化获革命性发展
□王鸿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机化经历了高—低—高的发展过程。前一个“高”,反映在广大农民和农业机械生产、使用、管理及科研领域对“1980年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呼声和热情高,笔者曾经在军垦农场务农十年,并且有六年的时间使用农业机械从事耕作,亲身体验了农业机械化对于农民和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也亲眼目睹周围“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缺“机”而导致生产艰辛、生活艰难的情状。而这后一个“高”恰恰是由改革开放的政策是催生的,这后一个“高”不仅体现在农业机械数量的提高,更重要的,一是体现在农业机械使用形式的质变,由完全集体所有发展到允许农民个人购买,又由农民个人购买、个人使用发展到形成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公司化地使用农业机械。二是农业机械概念的外延的扩大,由耕种收割发展到耕种收割、运输、农副产品加工、以及林牧副渔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正如邓小平同志1980年指出的,广义的农业机械化,不限于耕种收割的机械化。三是农机市场的对外开放,一大批国外先进农业机械进入了我国农村,是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上升到一个新的起点。
1978年以后,诞生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是同时,耕地小地块经营也限制了农机的使用和农机化的发展。在改革开放的头十年,即使是大型国营农场农机化的进程也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影响。
中国农业的出路在于科学技术,而农业机械是承载先进科学技术的重要载体。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推进现代农业建设,顺应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符合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把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和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根本道路,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基本保障,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产业基础。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而实践证明,单个的、小地块的农业经营方式不可能充分利用当代新科技装备农业,不可能大幅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农民的收入和建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农业也无异于空谈。
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重要内容就是要有组织化的生产。而中国广大农民对产生于上世纪50年代中期的“人民公社”式的“一大二公”、剥夺个人物权的“公有制”组织形态依然心有余悸。发展农业组织化绝对不能再走“人民公社”式的路子。中国农民是伟大的社会阶层。在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引导下,不断探索现代农业的新路子。大约20年前,我国河北保定等地区的农民就开始酝酿和发展了一批新的农业生产组织——农机协会。虽然这种“协会”在带领农民向组织化发展起了重要的探索作用,但是并不具有“法人资格”,往往成立得快也消亡得快。但是广大农民一直在探索各种形式的农业生产组织,全国各地出现的“农机银行”“股田制”“农机互助组”“农机合作社”等,是农民艰辛的探索的见证。
20世纪末,笔者在相隔二十年后再一次踏上东北大平原时,尤其在吉林省榆树市弓棚镇意外地发现,一些地方并没有像人们传说的耕地分割得像“棋盘格”、农民牵着犁杖走的现象;恰恰相反,在全镇8200公顷耕地上看到是一眼望不到边的绿油油的玉米地,大型拖拉机正牵引着中耕机在除草……只是再没有看到当年夏锄时人们挥汗如雨、手握锄头除草的情景。
当时全国农产品价格下“浮”、甚至处于“滞销”状态,而吉林省榆树市弓棚镇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却有增无减。此前,当地也曾发生过粮食滞销和劳动力过剩的情况,但当地农民在党委和政府引导下,走“以农机化为先导、以规模种植为突破口、以大流通为载体”的发展路子,这个镇的长山村组建了全国第一个“农机股份合作社”,并逐渐在全镇各个行政村推广。这种“农机股份合作社”具有“现代企业”的形态。农机股份合作社把除个人所有的集体农机具和库房进行资产评估后(123.5万元),按地
7、人3的比例折股到农户(每股300元,折合4117个股份),农民自愿入社。农机股份合作社把合作社社员的土地集中连片进行规模经营,全程进行机械化作业,在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不变的前提下,又突破了土地家庭承包的形成的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不高的局限。农机股份合作社机械作业对社员农户只收取作业成本费,农产品归农户;对外作业收入则按股分配红利。全镇8200公顷耕地没有一块地撂荒,当年农民的人均收入达到了4080元,比上年净增1580元。
2006年,国家制定和颁布了《农业专业合作法》,无疑是对弓棚镇以及全国广大农民在新时期农业生产尤其推广和促进农业机械化方面的创造的肯定和保护。弓棚农机股份合作社成立后,促进了土地流转集中和规模经营,土地实现了规模作业,既解除了无农机户的后顾之忧,又充分发挥了现有集体和个人所拥有农机的使用效率,农业生产效率大为提高,百公顷玉米全程生产成本仅48万元,亩作业成本低于全省43.27元,全镇机械化作业4000多公顷每年就可节约成本500万元。公斤粮成本仅0.272元,低于全省平均水平0.224元,百公顷粮食纯利润24.6万元。弓棚农机股份合作社成立后还解放了大量的农业劳动力,为发展二、三产业提供了可能。笔者2000年底再次到弓棚镇时了解到,弓棚全镇11个行政村,村村有农机作业队,共拥有52台大型拖拉机、21台大型收获机,513台中小型拖拉机、配套农机具975台套,固定资产已经达到1200多万元。弓棚镇的农机股份合作社成为促进当地各业发展的“龙头”。全镇2.1万劳动力,真正从事农业生产的只有3000人左右,只占全部农业劳动力的13%从事粮食生产,87%的劳动力转移到了二、三产业上,催生了畜牧业合作社的诞生。全镇千头以上的养猪场2个,规模养殖户2600户,500头以上的养猪户有27户,养鸡户1200户,日产蛋量1万多公斤。畜禽养殖促进粮食年“过腹转化”5万吨,每年还要外购粮食3万吨,消解了当时粮食降价的不利因素。畜牧业的发展又促使以畜产品加工为主的向着工业和以畜产品销售、运输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的发展。全镇的生产结构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牧业占到50%,农业只占9%,多种经营占18%,乡企民营占23%。第二、三产业发展,基本上实现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弓棚全镇的社会总产值中种粮收入只占了三成,经济实力大大增强,小城镇建设也有了相对充足的资金,城区改造、道路建设、市场规划以及文教卫生发展等城市化拉动工程得以顺利实施。当时国务院一位领导视察弓棚镇时,盛赞这里出现的与其他地方迥然不同的“新五怪”现象:农业大镇,近九成的农民不种地;产粮大镇,年产粮8万吨不够用,每年还要外购3万吨;粮价下跌,农民收入逐年递增;生猪大镇,生猪不够卖,每年还要外购30万头;销售领域收入比生产领域高,卖猪收入比养猪收入高。
实现了这一步,弓棚镇的农机股份合作社的作用功不可没。农业机械化的大发展首当其功!
弓棚镇曾是吉林省国家级农业综合改革的试点镇。而弓棚镇10年前成立“农机股份合作社”无疑具有革命性和里程碑的作用,为使处于低谷的我国农机化得以有一个新的发展发挥了探索者的作用。如今,全国各地各类形式的农机合作社已经遍布农村大地,全国农机化也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革命性的发展阶段,至2003年,我国农村各类机械总动力已经超过了6亿千瓦。弓棚镇“农机股份合作化”促使了农业规模化经营和多业并举的局面,起码给人以三点启示。一是农业生产必须拥有智能化的生产工具,这是先进生产力要求的突出标志。当前在我国农村,先进的农业机械就是先进生产力的载体,放弃了发展农业机
械化,就是背离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科学发展也就无从落实。二是发展农业尤其是发展现代农业必须要有与现代农业相适应的产业组织。农民、农业要走出孤立、封闭的小农经济状态,必须有与市场化发展相一致的专业分工明确、社会化协作广泛的社会合作组织,与农业发展趋势相适应的经济组织同样是先进生产力发展的不可或缺的要求,是实现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直至“三农”问题全部解决的必由之路。包括农机股份合作社在内的各类农业经济合作组织有利于整合农业生产要素、提高利用率和解决无序化及扩大适度规模经营。三是农业生产必须借助先进的生产机械和经济组织走市场化的发展道路,通过经济组织用市场规律合理调节农业生产结构、把农业生产纳入市场化的轨道。农业生产的智能化、组织化、市场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是“以人为本”原则的重要体现,也是农民增收的迫切要求,实现了这“三化”,才能说代表了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
可喜的是,中央于2006年及时地出台了“农业专业合作社法”,保护了农民的首创精神和发展现代农业的积极性。在我国农村,各种农业生产和经营合作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我国农业经济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此文获征文二等奖)
第五篇:改革开放30周年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亲爱的**们,大家好!我演讲的题目是“春风化雨沐华夏,改革开放乘东风!”
30年前的今天,我们结束了四人帮**,挣脱了阶级斗争为纲思维,却仍然迷茫于“两个凡是”的阴影中;30年前的今天,我们生活在单色调的社会中,中山装、平头、大寨、公社是中国的代名词,幅员辽阔、资源丰富却缺衣少食、物资匮乏是我华
夏泱泱大国的心痛;30年前的今天,我们身羸体弱,饱受西方诸国歧视,政治、经济、文化受制于人,被视为红色妖魔。
30年后的今天,我们百花齐放、万家争鸣,从奥斯卡名导明星到诺贝尔奖坛的教授,从红级网络的大众打虎群体到称雄国际大专辩论赛的莘莘学子,无不飞扬着解放思想的红旗;30年后的今天,多元化、明色彩、快节奏的国际都市文化已逐步取代了小农意识为主体的旧主题,阿玛尼西装、莫西干头、宾利保时捷在中国已变得丝毫不显稀奇,从货物琳琅满目的巨型超市到星罗棋布的7-11,从高楼林立的浦东到交通物流一体的粤、港、澳,无不处处显耀着勃勃生机;30年后的今天,中国的承诺担当了亚太地区金融的定海神针,深沪交易所的蝴蝶扇动翅膀能带来纽约华尔街的厄尔尼诺,中南海成了第三世界利益的代言人,2008北京奥运牵动了整个地球村。有事实为鉴,有历史可证。
是什么在30年前给我们如此大的动力?是改革开放;是什么在这短短30年使我们发生沧海桑田般变化?是改革开放;又是什么让我们在30年后的今天能够安居乐业、实现小康?还是改革开放!
我,是一个80后的青年,可以说,伴随改革开放的时间并没有30年,或许真切感受到改革开放的时间甚至更短,但是,今天站在这个讲台上,我想用我的童年、少年和青年三个阶段来表白我同改革开放一起走过的日子。童年时,很少有品种多样的蔬菜和肉食,包饺子是家里最开心的时刻;玩具是父母手工做的,穿着的衣服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颜色单一,样式简单;少年时,可口可乐、健力宝和各种新奇的图书逐渐出现于我们的视野,连环画已经被镭射录像和装帧精美的漫画小说所取代,五分钱一根的冰棍消失了,各种味道的雪糕占据了少年青涩的眼球,15寸的黄河黑白电视已经换成了21寸的熊猫彩电,里面播放的已经不仅仅是新闻联播和动物世界了;青年时代的我,尽管对街边数不清的零食不再感兴趣,却发现汽车、火车、飞机、地铁、轻轨等各种交通工具已经成了我生活中必不可分的一部分,世界各国品牌的衣服已经挂进了我的衣橱,超市的蔬菜比肉类更受欢迎,大背投和等离子早已不再稀奇,电脑笔记本和网络悄然地构架起了我生活的点、线、面。
朋友们,饮水不忘掘井人,居安当思归来源。历史告诉我们,是一九七八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引来了改革春风,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使中国驶进了一个高速前行的快车道。从那时起,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壮丽史诗,中国共产党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白猫黑猫,能抓老鼠就是好猫”让华夏儿女迎来了思想的解放,“部分人先富起来”让经济大胆地插上翅膀腾飞,紧密地团结在党的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领导核心周围,中华民族昂首阔步挺向世界民族之林。
我,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自豪,因为我见证了三十年风雨沧桑,凤凰涅磐,巨龙腾飞的过程;我,为自己是一名**而自豪,因为我参加了这支无怨无悔守望国家走向安定团结、繁荣昌盛的****。在今后的日子,我,作为一名伴随改革开放成长的**,还会守卫改革开放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甚至更多,以自己的亲身体会和无比感激之情为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扎实履行**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