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微研究成果(农村九年制学校中小学师资优势互补策略研究)范文
微研究成果
——农村九年制学校中小学师资优势互补策略研究
我校是在2009年教育布局调整时在原吉岘初中和吉岘中心小学的基础上合并成的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学校现有14个教学班级,教学一线教师46名。本课题志在研究对学校中小学师资运用最有策略。现将多年实践与同级同类学校的一些经验总结如下:
1、有利于管理的统整
九年一贯制学校师资融合利用后有利于实施中小学一体化管理,便于形成管理合力,达到整体教育目标。利于各职能部门统一领导,分线负责,全程管理,相对独立并有所侧重地负责某以方面或几方面的工作,这样有利于学校管理的整体优化,有利于中小学的有机衔接。我们认清教育现状,学校在管理上将小学、初中两个学程之间毕业与升学的时间用于正常的素质教育而非单纯应试,有助于提高学校教育时间的有效性。
2、有利于中小学衔接,避免教育脱节现象
中小学衔接问题,归根到底是教师问题,是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思想、教学特点、学生管理方面的衔接。九年一贯制学校突出了这一学校教育过程的学程标志,即一以贯之、连续不断地完成九年学业,其间不划学段,保证九年教育的完整性。从教育实践来看,小学重视知识、能力、方法的培养但更注重学生习惯的养成,初中重视习惯的巩固,但更注重的知识的系统化学习、学习能力和方法的培养。因此,从小学到初中(1年级到9年级)各个阶段的目标任务是不尽相同,有所侧重的。九年一贯制学校有利于这个目标的达成。
对于小学、初中分离的学校来说,不同学校的教师教学思想和教学风格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教师的教风各异,这就需要从小学阶段升入初中阶段的学生去重新适应,去重新重视和选择,极易产生抵触,也容易使学生产生疑惑。
从教师的角度来说,老师也有适应学生的过程。如在教学特点上,中学教师较注意知识的结构或者说知识的系统性,而小学教师较注意教学方法、教学艺术;在管理学生上,中学教师管得相对少而松;小学教师管理相对细而严。
另外,小学生心理偏于依赖,中学生心理偏于自主;小学生学习方法偏于模仿;中学生偏于独立。正因为小学和中学存在着种种差异,小学生升入中学后,在学习方法、习惯等方面有明显的不适应,乃至产生厌学直至辍学。而在九年一贯制学校里,解决中小学衔接,中小学师资互补就较为实际,也比较容易。实行九年一贯教育,可以更系统地考察每一个年级学生的学习心理、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完整设计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为学生学习品质和个性心理有序发展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3、有利于教师专业成长 九年一贯制学校,小学部和初中部的教学科研实行一体化,有利于小学教师和初中教师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中小学教师在集体办公时能探讨学生的学习心理,从而更好地解决学生心理上的问题。一般的,教师参加工作以后,很少在初中、小学这两个层面上的交流和流动。尽管教育是相通的,教法是相容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很多的初中教师没有听过小学老师的课,小学老师也没有机会去听中学老师的课。九年一贯以后,实现了任课上的跨越(初中教师到小学兼课,小学教师到初中任教),相互听课,互相学习,有利于促进教师视野的拓展。
九年一贯制学校,小学部教师相对勤奋、知识面宽泛,初中部教师专业化相对较高、较独立,两部分教师可以在教学及教研中、在学校的日常工作中互相交流、学习,共同提高,其程度是独立初中或独立小学所达不到的。小学教师了解了初中教学的特点后,就会考虑自己的学生到初中后的学习,需要授于他们哪些知识和技能,从小给予培养;而中学教师了解了小学生在小学阶段所学的知识、方法和习惯以及小学教师教学的特点后,就会便于修正自己的教学方法,以适应学生。
小学教育是直观的,学生发言积极、无拘无束,课堂气氛活跃,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形成,都是师生互动,这样就形成了生动、活泼的小学教学特色;而中学的课程知识结构性强,应用性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有赖于教师科学引导和学生主动的探究,而后者更关键,这样就形成了主动、开放、踏实、严谨的中学特色,而当中小学教师互相听课,互相切磋教学艺术时,彼此就能互相取长补短,从而共同提高。
4、有利于专业技术人员的搭配运用
九年一贯制学校中,图书仪器管理员、实验员、音体美教师等原来小学无法配置的专业技术人员得到了有效补充,初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教师到小学任科学课、社会课教学任务,远远比小学教师专业知识深厚,极大弥补了办学的不足,从而使教育优势得到最大的发挥。
5、有利于学校特色教育持续开展
小学和中学,由于师资不同,传统不同,因此,各自的特色也是不同的。小学一些特色项目往往到中学就无法延续下去,少数有特长的小学生离开了小学,他们的特长也往往得不到继续发展。就大多数学生来说,在小学阶段,特长是很难形成的,但他们的兴趣和能力倾向较为明显,这时如果对他们再作进一步的培养,他们的兴趣和能力倾向将转化为特长。恰恰在这一关键时期,熟悉他们情况的教师和他们分别了,从小学毕业,离开母校,来到一所他们感到既新鲜而又陌生的中学去学习,迎接他们的将是对他们一无所知的中学教师。等到这些教师对孩子们的性格、爱好、能力倾向做到全面了解,需花费一段较长的时间。而初中只有短短的三年,其中初三又将面临高中入学考试。九年一贯制学校则可充分利用九年这个周期长、具有连贯性的特点,去思考问题,研究对策。因此,实施九年一贯制教育,有利于学校特色的形成、巩固、发展。
6、有利于优化课程,开发校本教材
九年一贯制学校,小学课程气氛活跃,师生互动较强,学生的主体性体现较充分,这对改革初中的课程教学很有促进。初中课程教学效率高,结构严谨,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充分,这对改革小学的课程教学也很有促进。在教研上,小学和初中采用同样的标准开展,能形成中小学教师比学赶超的喜人局面,较好地提升教研的品位,有利于促进全校科研工作的整体优化。同时,九年一贯制办学还可以吸引部分小学教师涉入初中教学,而中学教师涉入小学教学,这样中小学教师的优势就实现了互相补充,使教育理念更趋于合理化、科学性。
课程是教学改革的核心,课程开发与实施水平的高低,更是学校品位和档次的标志。九年一贯制学校在课程的实施和校本课程的开发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时间跨度上,可以把九年作为一个单元来整体把握,从而避免了课程实施的不连续性和不完整性。如,我们在开发诵读教材就是这么做的,从九个年级的大空间上来整合。
7、有利于学生课业负担的减轻
对于九年一贯制学校来说,对教学质量的整体把握,不仅注重阶段性的教学质量,而且更注重最后出口的教学质量。因此,六年级对于一般小学来说,是毕业年级,新课早早结束,要花大量的时间进行系统化的复习,甚至为了提高一分两分不惜牺牲学生的身心健康,进行大运动量的机械重复式训练。但六年级对于九年一贯制学校来说,只不过是一个阶段而已,这个阶段不仅完成本阶段的培养目标,而且要为下一个阶段即初中阶段提供知识、能力、习惯、情感等方面的准备。因此,这种准备越充分,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学习越轻松,越有成效。对初中教师来说,他们根本不希望小学阶段把学生教死,从而在初中失去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我们学校就淡化小学毕业考试,注重学生素质和谐发展,六年级不再浪费近半个学期的时间进行大运动量的机械重复训练,而把宝贵的时间拿来拓展学生的阅读,夯实学生的能力基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从初中来观照小学教学,会发现一些问题并及时改正,也十分有利于提升小学教学质量。
总之,九年一贯制学校教师的合理配置能使学生在中小学阶段的发展具有持续性、可发展性。
第二篇: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师资培训研究
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师资培训研究
山东省薛城区教师进修学校 277000 李彬
[摘要] 加大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师资培训工作重视力度,努力构建科学有效的培训模式,促进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师资的发展。坚持系统思考、整体改革的思想,尝试着把行政管理、教学研究、教育科研和教学改革等有机地融入到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师资培训工作中,初步构建起了管理、培训、教研、科研、教改“一体化”的新课程师资培训模式,切实提高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师资。
[关键词] 农村中小学 信息技术师资 培训模式研究 [引言] 教育部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了“两个重点”、“六个工程”再加“六项保证措施”的构想,重点之一就是推进农村教育的发展。增强农村中小学信息化水平,信息技术教师是关键。然而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非常匮乏,很多教师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农村中小学地区重硬件配备,轻软件建设和师资培训,计算机硬件的利用率和使用率不高,不重视师资培训,计算机教育质量和效益不高;培训机构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及培训网络不健全。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机构的信息技术的师资不足和教师不太了解中小学学科教学情况,也是制约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运用的因素;培训内容不适应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需求。极大地制约了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加强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师资培训势在必行。
通过三年的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师资培训,我们探索出了一条符合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师资培训的有效路子,积累了丰富的成功经验,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一)加强管理是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师资培训模式的根本保证。在政策上要给予倾斜,制定一系列培训计划、方案、决定。采取了一系列相应的配套措施,从师资培训的内容设置、形式采用、评价办法和教师教学的基本要求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改革,使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师资培训工作走上了科学规范的运行轨道。
针对性培训。根据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设计培训专题。组织薛城教师进修学校信息技术教师深入农村学校帮助他们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对教师自学研修过程中的读书笔记、反思札记、案例分析和论文写作等环节都严格管理,提高了教师自学研修的实效。选派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班,采取城乡联合、强强联合、强弱联合等形式开展校本培训,通过抓联合培训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促进了信息技术师资培训的均衡发展。
科学的管理。通过培训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在学习、实践、反思和研究中提高了教育专业化水平,提高了教学创新能力、教研科研能力、多媒体运用能力和网络学习能力。建立考核评估标准体系,组建评委会,从态度、能力和效果等方面对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科学评价,充分调动了教师参与师资培训的积极性,促进了教师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分层培训是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师资培训模式的有效途径。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培训中,以“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职业道德和教育教学能力”为目标,分层施教、分类指导、分别要求,科学设计师资培训的课程内容,构筑师资培训的基本框架。在自学研修上,设计“规定性”、“限定性”、“自定性”三类课程,通过团队学习和自我研修两手抓,提高了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素质,增强了培训实效。给教师提供自学教材,让教师自主选择发展目标,帮助教师制订学习计划,指导教师自主选择研修内容,通过自评、互评、导评、审评等对教师进行发展性评价,充分调动了每一位教师自学研修的积极性。
(三)强化教研是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师资培训模式的重要措施。加强教学研究,可以架起课程理念和教育理论转化为教学行为的桥梁,促进先进教学经验的提炼和传播,有效地提高教师改革教学实践的能力。为此,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师资培训中通过采取反思教学、案例评析、教学诊断和互动研讨等教研形式,促进了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反思教学。我们积极开展反思教学,在建立组织上采取互动反思模式,将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按年级划分成若干小组,明确分工,制定行为规则和活动规划。坚持以过程性评价为主的原则,采取多种评价方式,考评每一个小组和每一个小组成员的培训效果,从而引导教师提高了反思教学实践的能力。
案例评析。精选典型案例,组织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专门学习,由薛城区教师进修学校专家进行剖析。结合教学实际提出问题供教师讨论,最后做出深刻点评;通过案例解读、课件演示、角色转换、情景模拟等方法,激发信息技术教师参与案例学习讨论的热情;让优秀教师“现身说法”,追述和反思自己的典型教学事件,在讲述中进行自我剖析和自我角色定位,由专家点评,共同解决了教学中的疑难与困惑。
教学诊断。培训中,薛城区教师进修学校深入农村中小学学校开展公开课、探索课、研究课、尝试课等观摩活动,对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进行临床诊断,指导教师完善教学行为,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同时,组织薛城区教师进修学校科研人员积极参与教学诊断与评议,和学校领导、业务骨干一起分析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教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帮助教师总结和提炼新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
互动研讨。按照“集体听课、分组讨论、会议交流、专家分析、总结评估”的形式组织互动研讨活动,提高了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参与教学研究的积极性。通过开展实战性研讨、对话式主题研究和定向性质疑辩论,针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讨,通过组织教师对课例进行深层次剖析,研讨课例的教学设计、教学策略和教学技术运用,既挖掘了个体潜能,又整合了群体智慧,使信息技术教师明确了现阶段新课程教学的重点和应注意的突出问题。
(四)深化科研是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师资培训模式的科学支撑。教育科研既是推动农村中小学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促进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成长的有效手段。首先对校本科研正确定位,根据农村中小学实际情况确定科学可行的培训目标,促使教师自己制定教育教学和科研目标,通过目标实现增强了教师的个人成就感。采取形式多样的培训形式,通过邀请魏书生等教育专家讲座和互动研讨等,对教师的研究和学习进行了个别指导;通过学科带头人的辅导报告、示范课以及教研组的学术论文报告会、教研例会等,提高了教师的科研水平和教学能力;通过教师互换、走出去、请进来等校际间的交流,实现了教师教学经验的共享。
组织教师开展行动研究。在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师资培训中,指导教师按照“明确问题、制定计划、付诸行动、批判反思”的基本步骤开展行动研究,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困难,提高了教师的反思能力、研究能力和教学能力;引导教师撰写专业日志、反思札记和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袋、课程档案袋等形式,反思教学实践,找出问题,及时改进;教师定期总结教学工作,撰写经验体会,分析存在的问题,研究矫治措施,提升了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研究水平和改进教学实践的能力。
(五)改革评价是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师资培训模式的重大举措。改革评价是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师资培训的关键环节。改革教学工作评价办法,大力实施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教学档案袋评定,促使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进一步更新教育理念,转变教师角色和教学行为,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策略,提高了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和专业化水平。
科学开发教师教学档案袋。我们设计的档案袋评定包括教师备课、说课、授课、听评课、执讲优质课和教学业绩等方面的内容;大力落实教师教学档案袋评定工作。结合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让广大教师在教学档案记录中既能看到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又能激发了教师个体好学上进的愿望;搞好教师教学档案袋信息的采集和评议。进修学校对农村中小学学校建立的教师教学档案袋及其评定工作负责检查、验收,调动了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工作积极性。
(六)深化教改是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师资培训模式的重要目的。积极探索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模式,鼓励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教学观摩比赛活动。坚持系统思考的思想推进教学改革,加强课程与教学整合,确立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通过教学改革实施新课程方案,促使教师依据课程计划选择教学策略,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构建科学有效的课堂运行机制,积极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运行机制,真正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从而规范了教师的教学行为,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积极开展观摩比赛活动,引导教师探究教学规律,改革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技能。
江泽民同志指出:“广大农村人口能否接受良好的教育,是一个直接关系到小康和现代化的大问题。”农村中小学学校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存在着许多不足,改进这些不足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有加强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师资培训,才能提高信息技术教师业务水平,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在教学上不断创新,才会为农村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自学能力的一代新人。
第三篇:农村中小学教学课堂管理策略研究
农村中小学教学课堂管理策略研究
摘自:《豆丁网》
一、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及研究的意义。
对课堂教学管理的研究,在国内只有部分论著中对此作了论述,专著甚少。如施良方,崔允漷的“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袁振国主编的“课堂管理的策略”。但教学课堂管理是本课题所提出的新概念,在目前,国内外对此未有对此的论述、论著,只是有借鉴的论文与著作。(见参考资料)。
(1)“农村中小学教学课堂管理策略研究”的实际意义
针对目前农村中小学的课堂教学管理上所存在的问题有:
课堂教学管理的行政性,教学目标盲目性,教学的传统性。课堂教学管理历来是纳入行政管理范畴,也就是在行政性下课堂教学管理对于有部分教师难以应酬,有用处罚为手段的,有放羊式的,有用师道尊严的,有用加剧学习任务的。由于此种情况,造成了一些不太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致使课堂教学目标难以完成,或难于达到,甚至是盲目的。在课堂的有关事件的处理上有些不尽人意的过失存在。教学的形式还是基于传统上的师授生听的接受灌输教学,一是为了达到完成教学目标,二是不放心学生的知识获取能力,认为授讲最可靠。
课堂教学低效性的现象在农村中小学是较普遍的,一般都是让学生去适应教师的教,而不是适应学生的教,使得有些知识需重复,作强化训练,有的还要求学生去机械性的记忆。课堂生气不足,师生情绪较低落,教者是为完成教学的任务,学生是坐守45分钟。动手动脑的活动不是并存的,将其分割开来,教学的效率难于提高。而教学的优化方法教师也缺乏学习钻研,更是难于进入实践过程。教学效率的提高应取决于课堂的管理艺术。
新课标的实践形式化、浅层化。解读新的课程标准有着一种不到位的理解危机。有的注重活动,不注意学生的知识获取;注意过程,不注意结果,解题失去规范性;注意师生互动,以互动的“问答”式代替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过程;注意学习活动热闹,不注意教学目标的实现,认为只要在课堂上学生动起来了,就是落实贯彻新课程理念,新课标的任务。教师既没有起到组织者,指导者的角色作用,而且学生一堂课是学什么,得到了什么都是很茫然的。
(2)课题研究的意义。
由于以上的问题在农村中小学中确实存在并且较为普遍。为执行新的课程标准,完成基础教育改革的基本任务,我们特提出建立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教学课堂管理模式。
“农村中小学教学课堂管理策略研究”的意义是:从改善教学课堂中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入手,对教学课堂中教师教学行为的自我管理和学生学习行为的管理策略进行研究和探索,以利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智慧,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构建宽松、和谐的教学,民主、开放的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大面积提升教学质量。让教师的教学行为
能达到自我管、自我促进、自我发展、自我超越的目标。教学能适应普遍学生的需求,能有效组织,指导学生主动而自觉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之中,让他们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自我管理。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基本思路和方法,重点难点、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1)教学课堂的管理是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在教学课堂中,教师教学是一种具有个体性的、自主性的、创造性的行为方式,教学是一种具有教学目标的,有预设计划的,有组织程序的活动方式,而课堂只是进行教学活动的场所。本研究就是改变用课堂规范教学的模式,改变课堂作为主体地位而使教学受于支配、从动的地位。建立用教学的魅力达到管理目标,用教学的过程改变学生的依赖接受性学习方式,用教学的智慧激活课堂、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使教学在课堂中突出它的主体的、中心的地位,课堂只不过是教学活动的域界场所。呈现教师教的本能性和学习的本能性,从诱发生态性本能上而达到自觉管理的过程。使教与学的行为提高到科学性管理水平程度。
(2)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本课题研究是以教学为中心的命题,因此在教和学上作出较整体性的探讨。
基本思路:①调查影响课堂管理的心理因素及主要原因是什么?研究探索解决的方法;②影课堂管理的客观因素是什么和解决的方法探索;③怎样地从教学课堂中使课堂效率发挥到最大值;如何进行差异性的调整性教学,使每个学生在所学中获得成功;⑤课堂的自我管理策略;⑥课堂管理原则;⑦怎样才能建构和谐、民主、开放的课堂,等等。
其研究方法,采用调查分析法、实践行动法,运用分段教学研究法(即分为高中、初中、小学三学段)将农村中小学课堂教学中的管理问题进行科学化分析研究,进而组建以板块式结构的教学课堂。
(3)研究的重点难点
从课题研究的意义上,初步拟定其研究目标为:构建教学课堂科学化的管理方法,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进入民主开放的课堂;课堂教学结构优质化,让师生能尽情在教学课堂中释放出个体潜能;使科学化的课堂管理,获得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育质量的双效应。
在此目标框架下,研究的重点是:①教学课堂管理的基本原则与方法;②教学课堂管理的策略;③教学课堂的基本模式。
管理基本原则和方法为:和谐民主的原则;以教学为中心的原则;学生主体发展的原则,教师教学智慧原则;教学优化原则;效能评价激励原则。
管理的策略为:情绪整理策略;兴趣激发策略;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策略;分层教学差异调整策略;合作探究、质疑问难的指导策略;再生资源利用策略;激励评价策略。
基本模式为板块结构式:导入板块;探究板块;能力发展板块;拓展延伸板块。
难点在于教学课堂的原则实施方法上,策略的课堂运用上。将根据研究的不同时期,让实践过程逐步探索完善方法与运用。
(4)研究中的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①教学课堂管理的观点
重建课堂成为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它意味着我们要按照新课程的理念研究、改变和重塑教学,也意味着教师必须改变传统上的思维方式和教学行为,意味着课堂教学应该发生一种结构和性质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应该体现在教师的思维中,而且应该体现在教师的教学操作和教学行为中,更应该体现在现实的课堂中和学生当下的学习和发展中。从这个视角上,我们提出教学课堂的新观念。以廓清对课堂教学的理解,厘定执行意义上的差异性,最为关注的是新课程理念,新的课改精神,在农村中小学如何落实到教学的操作中。
首先,教学课堂就是充分的显现教学的主体地位。突出以教学为中心的活动,呈现教学活力的意义和作用。习惯上的课堂教学,它是以课堂为中心,教学只不过是属于课堂中的活动形式。它的管理是行政性的,是在具有较多压力下,为组建课堂而进行系列教学过程的,这其中势必有许多不可言喻的无奈。难有师生的主动性,自我管理、自我提升。一般是为完成课堂任务作出一些程序性的规范行为。
其次是教学课堂所要显示的是教学张力牵引出它的管理功能,用教学的魅力去影响学生的注意力;用教学的过程去引导学生进入知识产生发展过程;用教学解惑,评价去激活学习兴趣和潜在能力;用教学的真实情感去唤醒学生的学习情感。只有优质的教学就自然地具有科学的教学管理功能。营造出宽松、和谐、民主、开放的,无心理压力的自然教学环境,使教学课堂具有管理的自然效应。
再次是教学课堂管理主要强调教师的自我管理、运用教师自身个体的、自主的、创造的教学行为作出更为合理的调整,让教学从更大程度上适合教育对象,从教学中使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成功,让成功诱活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学过程的调控管理,应纳入教学过程之中。同时强调学生的自我管理,生生间的监督管理,用参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在生生相互间交流,沟通理解与体验,共享成功的喜悦。
②教学课堂管理策略的观点
由袁振国主编、周军编的《教学策略》一书中,对“课堂管理行为策略”概述为:课堂管理是指教师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的秩序和效益,协调课堂中人与事、时间与空间等各种因素及其关系过程。课堂行为管理是课堂管理行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有助于维持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约束和控制有碍学习的问题行为,而且有助于激励学生潜能的释放,引导学生从事积极的学习活动,提高学习效率。因此,搞好课堂管理不仅是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而且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上述观点应该是我国普遍适应和运用的课堂管理的基本观点,管理的目的,还是以课堂为中心,以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为目标,以课堂的完整性而规范教和学的行为性。
教学课堂管理与传统性上的课堂管理在方法与过程上有着不同异化点。
1、教学课堂是师生的教学合力构成课堂教学中的张力,是以教学为中心。
2、从管理上,主要依靠教和学的自我管理合力开辟课堂。
3、课堂管理上难有心理压力的解脱。教学课堂有个心态、情绪的激奋过程,解脱压力,让师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
4、教学课堂是以教学的艺术魅力去影响和改变学生的学习行为,用教学过程引领学生的自觉投入,用激励评价方法去鼓励、鞭策学习自信心的建立。
教学课堂管理策略应该是取决于教师的教学心态和情绪因素的导向上,它直接地影响和能够调整学生的学习心态和情绪。只要有平常心态和饱满的热情存在,就会有教学过程顺利实施的行为,也会有学习上的高效率,也会有让教学效果取得较大成功。用有趣的引导,择机点拨,可达到调整学生的情绪。激励评价能作管理的效用,我们的教师应在教学课堂中,要努力地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作出真诚的奉献!
三、课题负责人与所申请项目相关的前期研究成果,主要参考文献。
(1)课题负责人与所申请项目相关的前期研究成果。
负责人一:主持的市级教育科研课题《大面积提高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数学学习水平的研究》已结题,并获科研成果二等奖。现指导的市级课题《在经典诵读中引领成长的途径和方法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出版专著《小学生阅读辅导》1984,《小学重难点分析》1989,发表论文《优化阅读教学法》、《学校岗位责任制管理的研究》等三十余篇。
负责人二:在教育科研上,有省教育科研课题《促进数学理解生成与发展的生态教学研究》、《语文学习心理动态教学研究》及726项目研究中心的国家级课题《构建现代教育理念下的本真教学模式研究》三课题的研究经历。
研究成果有:
1、理解意义下的数学教学.2006.9.2、教师角色的定位分析.2006.5.3、数学教学中的理性教育探析.2006.3.4、论文化视角中的本真教学.2006.5.5、推动新课改进程构建本真教学模式.2006.8.6、理性数学与数学理性.2004.10.7、试论数学教学中“导入”的形式与意义.2006.7-8.8、展示数学过程体现探究学习.2003.9上半月.(2)资料来源:
1、陈心五著:《中小学课堂教学策略》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2、施良方、崔允漷:《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华东师大出版社1999
3、田慧生:《时代呼唤智慧型教师》教育研究
4、袁振国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教学策略师生沟通的艺术课堂管理的策略
5、闫承利:素质教育课堂优化模式,2003,教育科学出版社
6、高慎英、刘良华:有效教学论,2004,广东教育出版社
7、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教育部。
8、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育部。
第四篇:农村中小学班主任专业成长引领策略研究-泸州
小学英语单词教学中的“自然拼音”教学法研究
泸州市人民政府第五届普教教学成果三等奖
完成单位:泸州市梓橦路小学、泸州市梓橦路学校 完 成 人:周洪涯
蒋亚兰
喻理菊
龚园园
韩春艳 成果来源:2010年江阳区普教科研资助金项目
一、成果背景
(一)研究背景
学生“见词不能读,听音不能写”成为学习英语的障碍。教师单
一、枯燥的教学方法使得教学效果乏善可陈,甚至换来学生的厌倦抵触,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 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失去了学习兴趣和信心。
(二)解决的主要问题
本课题成果拟解决的核心问题——小学生“见词不能读,听音不能写”的单词拼读、拼写困难。力求使学生脱离机械、沉重的“死记硬背”的单词学习模式,帮助学生建立起字母与发音之间的直觉音感,看到单词能立即反应出发音,同样,听到发音亦可直觉反应出单词拼写。
二、成果内容
(一)理性认识成果
1.“自然拼音”这一教学过程是学生自主参与的过程;是师生合作、生生合作,自然、和谐的学习过程;是一个融听说读写于一体的开放性过程。
2.字母拼音教学要和语音意识结合起来训练,才能使学生掌握英语单词的形和音的联系,帮助学生由单词的形知道单词的发音(即见形知音),或由单词的发音知道单词的拼写(即听音知形)利于学生掌握英语文字中的音形对应关系和音形转换规则,促进学生读写单词的能力。
3.英语语音教学要 “听读领先”,而不是“听说领先”。因为语言能力的发展遵循“先输入,后输出”的规律。听读是输入,说写是输出。在时间上,输入要先于输出;在数量上,输入量要远远大于输出量才能形成有效的语言交际能力。4.培养学生的拼读能力应从平常的教学中抓起,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从简单的规律出发,通过替换、归类和比较,使学生掌握单词中字母及组合的读音规律,基本上见词会读,程度好的学生听词能写。
(二)实践操作成果
1.分阶段进行学习,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让学生通过规则学习成功体验。第一阶段:26 个字母的学习
第二阶段: 26 个字母 Phonics 发音的学习第三阶段:元音发音的学习
第四阶段:consonant digraphs(辅音字母组合构成的一种单音)的学习第五阶段:phonics blends(基础语音的混合)的学习第六阶段: Magic E(神奇的E)的学习第七阶段:能力提升尝试与培养
2.增强单词的记忆能力,明显提高了读词的正确率 3.形成健康的人格,培养进取精神 4.营造了梓小学生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 5.极大提高了学生英语学习水平
三、成果特点与创新点
1.深化了小学英语单词教学的研究,使得“自然拼音”能满足学生现实生活中难拼读、难记忆的真实需要,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2.“自然拼音”教学法的完整构建,对如何在小学英语中开展有效性单词教学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3.现行课本《新标准英语》的编写在”自然拼音”方面的内容和相关资料非常欠缺,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和实践,极大补充了这套教材的资源。
四、成果效果与推广价值
1.运用价值:
“自然拼音”教学法在小学英语单词教学中的实践和研究是非常必要的,它对于打破传统单词教学的中的“音标法”教学,改变单词教学脱离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还原学生学习主动性具有积极的重大意义。
2.运用范围:
本课题研究成果适应于广大城区小学以及城乡结合部的乡镇小学。3.推广运用情况:
从2009年9月开展这一课题研究以来,我们课题组坚持在区域内推广、在研究中推广、在升级中推广的原则,两年多来,我校教师周洪涯、蒋亚兰曾多次在全区、全市的小学英语教研活动上,以示范课、研讨课形式将研究成果进行推广。课题组长周洪涯老师在2011年12月泸州市小学英语骨干教师培训活动中以课题讲座形式,将“自然拼音”教学法向全市骨干教师推广。2013年周洪涯老师在泸州市教育局组织的古叙送教活动中,再次以示范课、讲座等形式将课题成果向川、滇、黔交界的古蔺、叙永两地做推广、交流,受到了教师们高度关注和赞誉。“自然拼音法”的教学研究推广范围以泸州市梓橦路小学为中心,推广面辐射省、市、区兄弟学校。
4.适用范围与条件
“自然拼读”的单词教学法适用于在小学就开展了英语教学的各类学校,教师教法灵活,学生的易学易懂。
五、问题与思考
现行课本《新标准英语》的单词拼读教学资源匮乏,使得教学受到一定的限制,我们不能只将学习Phonics 的目标仅仅定位在解决单词拼读的问题上,应该寻找符合 Phonics 规则的读本,在初期就介入阅读学习,将所学单词的音、形、义在具体的语境中得到复现和巩固。
(撰稿人:周洪涯
审核人:肖世林)
第五篇:甘肃省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策略研究
甘肃省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策略研究
[摘 要]近几年,甘肃省农村教育信息化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但同时还存在一系列问题,其中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不足已成为甘肃省农村基础教育质量提升的一个重大“瓶颈”问题。本文从信息化教学的认识及态度、信息化教学的基本理论、实施信息化教学的技能技巧、信息化教学过程及教学资源的获取与开发几个方面,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考察等方法对甘肃省农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并且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其阻碍因素进行了分析,探讨了甘肃省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 信息化教学能力; 教师培训; 策略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识码] A
[作者简介] 李娟(1981―),女,甘肃平凉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远程教育研究。E-mail:juanli@lzu.edu.cn。
引 言
甘肃省地处西北腹地,自然条件差,经济总量小,文化水平低。农村教育是甘肃省基础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长期以来,甘肃省农村地区经济相对落后,教学条件差,教学资源极度匮乏,严重制约着甘肃省基础教育发展的步伐。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办法就是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农村教育跨越式发展。这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农村学校缩小城乡差距,实现教育公平最经济、最便捷的途径。近几年,在各级政府部门的支持下,甘肃省农村教育信息化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但同时还存在一系列问题,其中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不足已成为甘肃省农村基础教育质量提升的一个重大“瓶颈”问题,找到最有效的办法来发展它们是当务之急。
一、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界定
到目前为止,我国教育领域对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就,对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内涵、分类、培养等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促进了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完善与发展,但是遗憾的是对于信息化教学能力这一概念的界定,国内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此前的研究是立足于对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构成界定这一基础之上的,如我国学者顾小清认为信息化教学能力包括:基本信息能力、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信息化理念/职业道德/伦理及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1]
国内学者彭立认为,信息化教学中的教师只有具有教学能力、信息素养、科研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这四个方面的能力素质,才能适应现代教育和信息化教学。[2]其中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包括三个部分: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信息化教学监控能力。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陈丽、李芒等人通过文献调查和问卷调查,对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进行了研究。在对教育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分别进行的调查中总结了教师应该具备的八个方面的能力:①现代教育理念;②开拓精神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③不断掌握新的教学思想、方法、手段,进行创新性教学的能力;④教学设计能力; ⑤教学研究能力;⑥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⑦合理使用媒体的能力;⑧学习资源设计和开发的能力。[3]
分析以上学者的观点发现:对于信息化教学能力进行界定是研究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逻辑起点,所以本文在教育技术学领域各位学者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进行分类的基础之上对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进行了界定,笔者认为: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是教师为适应教师专业化发展需要所具备的信息化教学态度、信息化教学理念、信息化教学技能以及信息化教学实施和信息化教学研发的理论与实践。基于这一界定,本研究主要从信息化教学的认识及态度、信息化教学的基本理论、实施信息化教学的技能技巧、信息化教学过程及教学资源的获取与开发五个方面对甘肃省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现状进行调查研究。
二、研究设计
为了全面、客观地了解甘肃省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本研究在选择样本时充分考虑了甘肃各市(州)县的实际教育发展水平和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采用系统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样本。选取甘肃省榆中、永昌、会宁、甘谷、静宁、华池、古浪、临泽、安西、渭源、礼县、玛曲、永靖13个县的26所完全中学、13所乡(镇)初级中学、13所乡(镇)中心小学及26所村级小学为取样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考察等方式进行了综合研究。问卷发放与回收的相关数据如表1所示。
三、甘肃省农村中小学教师
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
(一)教师信息化教学的认识及态度
据问卷调查显示,大多数教师对于信息化教学应用有积极的认识:96%的教师愿意在课堂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手段;91%的教师尝试在课堂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93%的教师认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教师专业素质的必要组成部分”;89%的教师愿意为学习信息技术付出额外的工作量。
(二)教师信息化教学理念
从表2的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对于信息化教学理念、教育技术理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掌握很好和较好的教师分别占44%、37%、32%和41%,教师信息化教学基本理论知识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三)教师实施信息化教学的技能
基本信息技术技能是教师掌握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基础。从表3的调查数据来看,大部分教师已经能够熟练地使用计算机,能够利用计算机进行文字编辑、数据管理等,并且具备了一定的制作电子教案的能力。但是对于较复杂的工具软件的使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教师获取、加工信息的能力还较低,教师利运用网络促进教学的能力也还处在较低的水平。
(四)教师信息化教学过程
由调查结果可知,教师从观念上能够接受信息技术教育理念,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由于对新的教学方法,特别是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不掌握,或者使用得不恰当,从而影响到相应的教学效果,利用信息技术与相应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质量的效果还不显著。46%的教师能够应用信息技术的基本工具开展教学,但是这种应用基本是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对信息资源的应用,或者是使用多媒体投影环境代替板书,而对Webquest、PBL等新的教学方法与新技术高度结合还不能够有效掌握,总体应用程度还处于浅层应用。
(五)教师教学资源的获取、开发
如表4所示,教师获取资源的主要途径依次是:远程教育资源为39.2%、对远教资源进行二次加工21.2%、互联网上下载10.1%、与其他教师交流共享6.2%、自费购买5.3%、自己制作4.1%、其他途径13.9%。只有25.3%的教师选择自己制作或者二次加工,说明教师教学资源意识和开发能力欠缺。由于教师教学资源意识和开发能力的缺乏,一方面,教学资源特别是作为课程实施条件的教学资源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大量作为课程要素来源的教学资源被埋没,不能及时地进入实际的中小学教学中,造成许多有价值的教学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目前甘肃省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还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仅仅停留在信息技术的简单教学活动,没有真正将信息技术融入到课程教学当中去。教师普遍缺乏信息化教学素养,这已成为甘肃省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提升的一个重大“瓶颈”问题。
四、甘肃省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化
教学能力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效果有待进一步提高
甘肃省主要通过教师培训来提升农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目前针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训现状是:大家已认识到了其必要性和重要性,培训工作也得到较广泛的开展,但是还存在以下问题:
1. 培训内容组织不合理
由调查结果可知,69.9%的培训计划都是在不了解教师需求的情况下制定的。由此造成培训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许多教师在培训后觉得培训内容对自己信息化教学帮助不大。除此之外,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内容各模块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理论与技术分家,缺乏理论与技术融合的教育应用。
2.培训模式和方法单一
目前我省农村教师信息化教学培训主要采取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培训教师在台上讲,参训教师在下面听。这种团体推进、整齐划一的教学模式没有考虑到教师作为成人的学习特点,忽视了他们的个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差异性,不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3.教师信息化教学培训受益面有限
从调查和访谈的情况来看,对农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训远远不能满足教师们的需求。一方面,教师们热切地希望能够得到培训,完全可以用“望眼欲穿”来形容;另一方面,针对信息化教学的培训太少。
4.教师信息化教学培训缺乏连续性
在对校长进行问卷调查时我们发现,有81.3%的学校制定了教师培训计划。在已经制定了教师培训计划的学校中,有8.6%的学校制定的培训计划是长期的,有58.2%的学校制定了短期的教师培训计划,还有33.2%的学校只是制定了临时的教师培训计划。另外,教师培训计划的落实情况也不容乐观,许多学校制定教师培训计划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培训计划只是“纸上谈兵”。
(二)缺少有效的教师信息化教学的教研支持
由于教师信息技术能力以及相关理论知识的欠缺,在教学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因此对教师提供及时的信息化教学的教研支持就显得极为重要。
由调查数据可以看出,有48%的教师在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需要获得帮助时得不到任何帮助,这极大地影响了教师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效果和积极性。虽然甘肃省农村各学校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针对教师信息化教学的教研工作,并且越来越重视教研工作对于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高的作用,但是,通过对教师信息化教学教研工作的调查分析,我们发现其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第一,缺乏对教师自身需求、原有经验与学习特点的关注,造成教研工作的短期效应; 第二,缺乏对教研过程的研究,造成教研工作模式化、程序化,实效性差; 第三,缺乏对有效的教研方式的研究,不能很好地满足教师的发展需要。
(三)教师自身对信息化教学反思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教师的信息化教学不仅需要学生和来自学校的评价与反馈,更需要自己对自己教学情况的再认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影响教师进行信息化教学反思的因素有教师认识等主观方面的因素,也有时间不足、学校管理不当等客观因素。其中对信息化教学反思重要性认识不足占了35%,有30%的教师不知道信息化教学反思的有效途径,22%的教师不清楚信息化教学反思应该反思哪些内容,13%的教师认为学校管理、评价等方面的原因影响了他们的反思。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教师自身对信息化教学反思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是当前影响教学反思的深度和广度的最大障碍。同时,学校未能创设一个良好的信息化教学的反思氛围也是教师不能进行有效反思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四)学校信息化教学人文环境建设略显滞后
与甘肃省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相比,农村教育信息化人文环境建设略显滞后,这也成为束缚甘肃省农村教育信息化新的“瓶颈”。调查发现,在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好、对信息化课程支持力度大、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能够构成积极影响的学校环境中,教师愿意花更多的精力研究信息化教学和支持学校的信息化建设。
(五)学校信息化教学管理评价体系陈旧
信息化教学手段进入课堂,不仅是给教学的组织形式以及教学内容、方式和效果带来了变化,同时也要求学校的管理理念与手段随之改变。而甘肃省农村学校以传统教学而定位的学校管理制度和体系,很难适应信息化教学及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需要。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推动和左右学校、教师行为的主要还是考试指挥棒,虽然目前正在进行新课程改革,但是学校领导和教师为了在“应试”中立于不败之地,仍然将主要精力都用于钻研教材内容方面,而甘肃省农村现行的教师评价体系主要以教师的教学成绩作为评价的依据,则进一步阻碍教师学习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积极性。
四、甘肃省农村中小学教师
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策略
(一)不断完善培训体系,增强培训效果,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
1.改进培训内容
信息化教学培训课程不是以知识或软件操作技能为核心,应在以“更新观念”为基础、以“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培养”为主线、以“绩效改进”为思路、以“案例教学”为策略、以“技术与教学的整合”为内容、以“网络培训平台”为保障、以“超越培训、终身学习”为最终目标的培训理念指导下,把培训的重点放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上。[4]
2.多种培训方式相结合
在培训方式层面采用多种学习方式相结合,包括典型的讲授型学习、网络课程平台支持下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基于网络的协作探究活动等方式,不同学习方式的选择根据培训内容、培训目标、学习者特征而定。[5]指导教师不仅可以当面和受训教师交流,了解学员的学习情况,还可以通过留言板、电子邮件、Blog 等工具进行及时沟通交流。
3.扩大培训受益面
教师培训不能仅仅依靠县组织的一些假期培训及“达标式培训”, 除此之外, 还应开展多种形式的在职培训。如依赖每一所学校自己的力量进行“草根式培训”即“双师徒制培训”: 师带徒,徒推师,共进共长。[6]同时, 还要注重通识培训与学科培训相结合,多级培训与校本培训相结合,专家现场培训与网络培训相结合,培训、教学、研究相结合,不断增强教师培训的有效性,扩大培训受益面。
4.培训应具有连续性
教师培训是促进教师职业成长和终身发展的过程,自有它的特殊规律和不可分割的连贯性,因此在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要有整体的观点,在实施过程中要体现“总体规划、分类指导、分区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训工作要有一个长期的计划,并且要有总目标与阶段性目标,形成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系统培养与长期的支持,以最终形成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可持续性。[7]
(二)提供有效的教研方式,为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服务
所谓有效的教研方式,是指能够根据教师的发展需要,选择最有助于教师解决实际问题,最能达到特定教研目的的途径、形式和方法。这种教研方式不再仅仅停留于教研活动的形式上,而是重在强调教学研究与日常教育实践的结合,通过教研解决教师的实际问题。这就要求教研管理者减少“急功近利”的心理,树立“教研应支持教师解决问题并获得主动发展”的观念,围绕“如何更好地提供支持”去思考和调整自己在与教师互动中的角色和策略。同时,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来加强研究与日常工作的结合,帮助教师实现教育与研究同步。
对教师进行信息化教学教研支持可采用如下方式:第一,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教研支持服务。利用信息化促进信息化的发展,通过建立网站与交互平台,在平台中通过BBS、动态新闻区、讨论区等多种方式为教师提供交流与学习的方便。同时可以通过网络专题活动、QQ群中的小组实时讨论等方式进行相应的交流活动,以解决教师学习过程中的障碍,使学习活动顺利进行。第二,教学成果展示活动。由县教育局或学校每学年举办一到两次教师成果展示活动。第三,实行校内教师集体备课制和校际联片教研制度。集结教师的思想精华,在研讨中互相启发,互相提高,让教师在合作交流中研究,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智慧,弥补各位教师备课中的不足,取长补短,资源共享,共同提高。[7]
(三)教师对信息化教学的反思是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必由之路
教师的信息化教学实践,既是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主要场所,也是对信息化教学效果的检验。教师对信息化教学实践的反思,加深了其对信息化教学过程中诸要素及相互关系理解的深度和广度,从而促进了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因此,学校应该给予教师进行信息化教学反思的时间和机会,营造反思的氛围,让教师大胆地交流各自真实的想法,相互沟通、质疑、探讨,进行有质量的反思活动,教师也必须对信息化教学的反思有重要的认识。教学反思要牢牢结合信息化教学实践活动,在教学实践中边实践边反思,另外还要经常性地、定期不定期地进行反思。[8]信息技术已经深入到教育教学的各个领域,像Blog等技术的出现,对于教师的教学反思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教师也要善于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手段来进行教学反思。
(四)创设校园信息化教学环境,支持教师信息化教学的开展和能力的提高
校园信息化教学环境是技术环境和人文环境的有机结合。在信息化教学过程中,技术环境和人文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个环境对教师来讲,有两种意义,或是教师觉得有利于支持其信息化教学开展和能力的提高,或是恰恰相反,并且这对矛盾不时地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中闪现。[9]因此一方面要以教育理论与模式为指导,整合网络资源,提高现有区域网络与校园网络的应用水平,使其有效支持、服务于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活动;另一方面应当鼓励并尽可能地支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使用各种信息化教学,致力于发掘信息化教学手段,真正提高教学的实际效果,起到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作用。
(五)建构多元化的学校信息化教学管理评价体系,为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供一个宽松的发展空间
面对信息化教学的浪潮,学校领导的管理作用正在逐渐减弱,服务与辅助将成为学校常规管理的主要任务。但是甘肃省农村各学校由于先天条件及周边环境所限,难以在短期内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学校的信息化教学及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必然要经历一个反复循环的过程。[10]同时,信息化教学的模式多种多样,教师也需要进行更多的尝试,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甚至失败,这就需要一个相对宽松的管理环境。学校领导应将教育信息化应用作为增强学校竞争力、促进学校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抓,率先垂范,尽可能提供可利用的资源、时间、奖励等各种支持。此外,建构多元化的信息化教学管理评价体系也很重要,改变单纯地以教学成绩作为评价教师工作的依据。在学校层面,还要硬性规定信息化教学的课时比例,把信息化教学情况作为学校教学常规检查和教师考核的主要内容,形成信息化教学常规化的管理评价长效机制。
五、结 语
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不能单靠某一个方面来完成,要依靠一切可以依靠的力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尊重教师,尊重教师成长的规律,给教师营造一个良好氛围,从人力、物力、财力、制度等各方面全力支持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
[参考文献]
[1] 顾小清,祝智庭,庞艳霞.教师的信息化专业发展:现状与问题[J].电化教育研究,2004,(1):14~20.[2] 彭立.有效教学――信息化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41~43.[3] 陈丽,李芒,陈青.论网络时代教师新的能力结构[J].中国电化教育,2003,(4):65~68.[4] 郭绍青.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策略的个案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09,(6):58~61.[5] 黄纯国.利用混合学习模式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0,(7):62~65.[6] 张晓红,张军征.农村远程教育条件下中小学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的探讨[J].现代教育技术,2009,(10):62~65.[7] 李娟.甘肃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7.[8] 李天龙.高校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9.[9] 樊文芳,张军征.基于教师成长的农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问题探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4):87~90.[10] 钟晓燕,涂涛.西部农村地区教师专业发展的个案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6,(7):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