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社会助学金实施管理方案
三环高中社会助学金实施管理方案
随着社会对教育事业的密切关注和重视,有不少爱心人士和企事业单位对学校和学生有捐资助学意向,有的亲自将捐资助学款送到学校。为更好更规范地用好这笔款项,切实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做好我校学生的评优和扶贫工作,特制定三环高中社会助学金实施管理方案,我们将严格遵照此方案进行实施。
一、成立领导小组
组
长:华国明
副组长:王业懿 程国生
组
员:陈熙群
蒋文彬
陈
林
程继生
王渡江
王
兴
李开建
材料审查组:陈熙群 各班班主任
助学金发放组:陈熙群
各班班主任
二、资金来源和用途
资金全部来源于社会个人和企事业单位捐助.资金用途:40%用于评优,鼓励学生努力学习;60%用于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品质优良的学生。
三、资助对象和标准
三环高中在校就读的品学兼优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用于评优部分的资金,将在学校期中、期末考试中进行统一使用。用于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品质优良的学生的资助金,将以统一标准一次性发放。
四、申请条件
㈠三环高中助学金资助的学生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1、遵守学校规章,在校期间无违纪违规现象;
2、诚实守信,道德品质优良;
3、勤奋学习,积极上进;
4、家庭经济困难,生活俭朴。
5、建档立卡家庭、农村低保户、孤儿、烈士及残疾家庭;家庭直系成员患有重大疾病;无稳定收入的单亲家庭;遭受天灾人祸,面临生活困境等家庭子女优先考虑。
五、申报发放程序
1、学校采用多种手段在校内、班内公开、公示申请条件,让每一位同学了解申请条件。
2、符合申请条件的学生向班主任提出书面申请,班主任及任课教师汇总家访情况,确定推荐人选。
3、学校评议小组集中评议(由学校校长、班主任、政教处、教务处领导以及老师和学生代表组成)对各班所报的资助学生情况认真审核。
4、让受助学生家长在签字单上签名,将助学金发放家长手中。
5、受助学生以写信的方式反馈感谢捐助者。
六、有关工作要求
1、准确把握资助范围,严格资助对象审查、评定。评议小组要运用公正、公平、有效地认定方法。如发现不属实现象,取消资助资格,收回资助资金。
2、建立受助学生档案,将学生申请表、相关材料、公示情况、助学金发放学生签字单等有关凭证进行归档整理。将学生签字单及发放明细表和感谢信等寄到相关捐助者手中,接受捐赠者的监督。
3、未尽事宜由学校资助金发放领导小组负责解释。
三
环
高
中
2016年12月18日
第二篇:中洲乡兴旺中学社会助学金实施管理方案
中洲乡兴旺中学社会助学金实施管理方案
随着社会对教育事业的密切关注和重视,有不少爱心人士和企事业单位对学校和学生有捐资助学意向,有的亲自将捐资助学款送到学校。为更好更规范地用好这笔款项,切实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做好我校学生的评优和扶贫工作,特制定社会助学金实施管理方案,我们将严格遵照此方案进行实施。
一、成立领导小组
组 长:李官印
副组长:万石龙
谢正刚
成 员:许志红
余景刚
李赤
材料审查组:万石龙
余景刚
各班班主任
助学金发放组:万石龙
许志红
李赤
二、资金来源和用途
资金全部来源于社会个人和企事业单位捐助.资金用途:40%用于评优,鼓励学生努力学习;60%用于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品质优良的学生。
三、资助对象和标准
学校在校就读的品学兼优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用于评优部分的资金,将在学校期中、期末考试中进行统一使用。用于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品质优良的学生的资助金,将以每人400至1000元的标准一次性发放。
三、申请条件
㈠助学金资助的学生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1、遵守学校规章,在校期间无违纪违规现象;
2、诚实守信,道德品质优良;
3、勤奋学习,积极上进;
4、家庭经济困难,生活俭朴。
5、农村低保户、孤儿、烈士及残疾家庭;家庭直系成员患有重大疾病;无稳定收入的单亲家庭;遭受天灾人祸,面临生活困境等家庭子女优先考虑。
6、原则上每年已经享受到社会爱心人士助学金600元(包括600元)以上的,享受国家两免一补的学生不予考虑。
四、申报发放程序
1、学校采用多种手段在校内、班内公开、公示申请条件,让每一位同学了解申请条件。
2、符合申请条件的学生向班主任提出书面申请,班主任及任课教师汇总家访情况,确定推荐人选。
3、学校评议小组集中评议(由学校校长、班主任、政教处以及老师和学生代表组成)对各班所报的资助学生情况认真审核。
4、让受助学生家长在签字单上签名,将助学金发放家长手中。
5、受助学生以写信的方式反馈感谢捐助者。
五、有关工作要求
1、准确把握资助范围,严格资助对象审查、评定。评议小组要运用公正、公平、有效地认定方法。如发现不属实现象,取消资助资格,收回资助资金。
2、建立受助学生档案,将学生申请表、相关材料、公示情况、助学金发放学生签字单等有关凭证进行归档整理。将学生签字单及发放明细表和感谢信等寄到相关捐助者手中,接受捐赠者的监督。
3、本方案从2010学年第一学期开始实施,未尽事宜由学校资助金发放领导小组负责解释。
中洲乡中心学校本部
2014年3月
第三篇:国家助学金实施管理细则
国家助学金实施管理细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国家助学金是为了体现党和政府对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关怀,由中央与地方政府共同出资设立的,用于资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在校学生的助学金。
第二条为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根据国家有关资助政策和省财政厅、省教育厅《贵州省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管理实施细则(试行)》(黔财教【2007】100号)等通知精神,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订本细则。
第二章 国家助学金的资助对象、申请条件、加分办法、名额分配
第三条 国家助学金的资助对象为经学校认定的家庭经济困难的在校生。
第四条资助标准。国家助学金主要用于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活费用开支,平均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3000元,具体分为1档特困生3500元,2档困难学生3000元,3档一般困难学生2500元。
第五条 国家助学金的申请条件
(一)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二)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
(三)诚实守信,道德品质优良;
(四)勤奋学习,积极上进;
(五)家庭经济困难,生活简朴,不铺张浪费;
(六)助学金评选之前一年内无处分。
第六条 在满足第五条申请条件后,如国家下达的名额少于少于班级通过贫困生资格认定人数,按以下条件和标准加分、减分,然后许算出总分,按分数高低排序,名次在前同学应优先获资助:
(一)上年参加过学校勤工助学义务岗工作,加2分。
(二)为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班级管理,增强实践能力,担任学生干部一年以上的,按如下分值加分:班长、学习委员加2分,团支书记加1.5分,副班长、生活委员、体育委员、心理委员、信息员、文艺委员、组织委员、宣传委员及其他班干加1分;院学生会主席加3分,学生会副主席加2分,部门负责人加1.5分,学生会其他成员加1分。
(三)在校期间通过英语四级加2分,通过六级的加3分,如四、六级都通过,只能加一次分即3分;
(四)在校期间计算机二级成绩达到合格以上档次者加1.2分;
(五)在校期间获得院级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党员表彰的每项加加1分,获得省级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党员的每项加2分;
(六)在校期间获优秀团干、优秀团员的、优秀士兵的,每次加1分;
(七)本学年内在院级、厅级、省极、国家级报刊上发表论文的,每篇分别加1、2、3、4分,发表其他文章的,每篇加0.5、1、1.5、2分;
(八)本学年内代表本院参加专业知识、技能比赛、文体活动获得厅级以上三等奖(含三等奖)表彰的,厅级表彰加1分,省级表彰加2分,国家级表彰加3分。
(九)上学年考试、考查课有补考的(公选课除外),补考一科扣一分。
(十)上学年有旷课行为的,旷课一节扣1分。
第七条按上级文件规定,具备第五条基本条件,家庭经济困难的部队退役复学学生,优先予以考虑,不受六条限制。
第八条申请国家助学金的学生必须保证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特别是父母双方或一方为公务员、事业单位正式职工、国有企业在岗职工的学生,一定要认真核对家庭实际人均收入情况。
第九条 名额分配。按每年9月上级部门下达我院的国家助学金名额,以辅导员所带学生总人数为依据按一定比例分配。
第十条 申请与评审原则。国家助学金的评定工作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每学年评定一次。同一学年内,申请并获得国家助学金的学生,可以同时申请并获得国家奖学金或国家励志奖学金。
第三章 评审程序
第十一条国家助学金的评选程序为:
(一)每年9月接上级通知后,学工部根据各辅导员带班人数和通过经济困难认定学生人数分配名额并通知辅导员;
(二)原则上辅导员应将所分配到的名额按班级人数平均分配。如遇班级名额使用不完的,可在调剂到其他班级。
(三)辅导员根据本办法规定的国家助学金的基本申请条件及有关加分规定通知学生提出申请并递交《贵州省高等学校国家助学金申请表》;
(四)各位辅导员严格按照当年学校认定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等级认定情况及下达的评定名额、加分标准组织初评,并在班级公示,并对加分的准确性、真实性负责。
(五)公示无异议后,辅导员将所带学生的《贵州省高等学校国家助学金申请表》、《贵州财经学院国家助学金受助学生名单备案表》(电子和纸质版),报学生工作部。
(六)学工部对各辅导上报的学生初评名单评审,据此提出本校拟获国家助学金资助的学生名单及资助档次,报院党政联系会通过,并公示5个工作日。
(七)公示无异议后,报上级部门审批。
第十二国家助学金的管理与监督
(一)凡是获得国家助学金的学生,每学年应在校内勤工助学岗位参加一定时间的义务工作。如果拒绝参加者,将取消其资助资格,并收回资助金。具体工作及工作时间由学生工作部统一安排。
(二)国家助学金按学期发放。
(三)学生在助学金发放前违纪、作弊受到警告以上处分的,助学金不再发放。
(五)学校在印发招生宣传资料和在寄发录取通知书时,要宣传介绍和装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有关资助政策。
第四章 附则
第十二条 本细则如与上级相关文件有冲突的,以上级文件为准
第十三条 本细则自通过之日起施行。
第十四条 本细则的修改、解释由学生工作部负责。
第四篇:贫困生助学金管理方案
第一条为了认真贯彻实施《教育法》和《义务教育法》,保障全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平等受教育权利,促进全市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市人民政府设立老河口市贫困学生助学基金(以下简称贫困学生助学基金)。
第二条贫困学生助学基金实行政府主导、部门支持、社会参与、封闭运行的筹资和管理机制。
第三条贫困学生助学基金以资助义务教育阶段贫困中小学生为主,兼顾其它学段品学兼优贫困学生。
第四条市政府成立贫困学生助学基金管理委员会,负责基金的筹集、管理和使用。委员会由政府市长、常务副市长、分管教育工作的副市长、政府办、教育局、财政局、民政局、国税局、地税局、审计局、监察局等部门负责人组成。
第五条成立市贫困学生资助中心,作为贫困学生助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的办事机构,负责基金的日常管理并向贫困学生助学基金管理委员会提出每学期基金使用方案。市贫困学生资助中心设在市教育局。
第六条贫困学生助学基金从下列渠道筹集:
(一)市政府每年从财政资金划拨10万元;
(二)上级政府划拨的“两免一补”专项助学资金;
(三)本市行政执法部门对教育系统的罚没款;
(四)市内公办非义务教育学校每年收取的“三限生”培养费10%划入贫困学生助学基金(其中市一中、市高级中学分别不低于30万元、10万元);
(五)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捐赠。
市财政局设立贫困学生助学基金专户,实行专款专用。
第七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符合下列条件的,可向所在学校提交书面资助申请:
(一)孤儿或父母双方残疾丧失劳动能力的;
(二)被市民政部门确定为农村贫困户或城镇低保户的;
(三)家庭因突发事件致贫,确实无法承担子女上学费用的;
(四)其它原因导致家庭经济困难,确需资助的。
符合上列条件之一的应届初中或高中毕业生,中考达到市属高中录取调节分数线,或者高考达到省定普通高校本科分数线的,亦可向毕业学校提交书面资助申请。
第八条在本市就学的贫困学生需要资助的,一般应在每学期开学后第一个月内向所在学校提出申请。赴外地高等院校就学的特困学生,一般应在收到录取通知书后一个月内向原毕业学校提出申请。
属本办法第七条
(一)、(二)项规定的贫困学生,第一次提出资助申请获得批准后,可连续享受资助待遇至初中毕业。但家庭经济状况明显改善,民政部门不再认定为农村贫困户或城镇低保户的除外。
第九条学校收到贫困学生或其家长提交的书面资助申请后,应向其提供《老河口市贫困学生助学基金申报表》(格式附后)。申请人应如实填写,并按要求送所在基层组织(村、社区居委会或父母工作单位)签署意见后提交学校。属农村贫困户或城镇低保户的应同时提交民政部门颁发的证卡,被高中或高等院校录取的还应提供录取通知书和考试分数单。
第十条乡镇办学校应对申请人家庭经济状况进行调查走访,核实情况后在申报表上签署意见,10日内汇总呈报中心学校,市直学校直接呈报市贫困学生资助中心。
学校在呈报助学基金申报表前,应将呈报贫困学生名单在醒目位置公示,公示时间不得少于3天。对公示期间收集的有关反映和问题,应调查核实后重新签署意见。
第十一条乡镇办中心学校应在10日内会同民政助理对各学校呈报的资助申请进行审查,认为符合资助条件的,应在申报表上分别签署意见后,报市贫困学生资助中心。认为不符合资助条件的,应及时通知其所在学校,学校应将不予资助的决定和理由告知申请人。
市贫困学生资助中心对市直学校报送的资助申请,参照上述办法进行。
www.xiexiebang.com【xiexiebang.com范文网】
第十二条市贫困学生资助中心汇总后,对确需资助的贫困学生,应综合考虑学生困难程度、实际需要资助的数额、基金的资助能力等因素,分别提出享受资助等次和具体金额的意见,10日内提请贫困学生助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审批。
第十三条贫困学生助学基金的资助标准分为一般资助、重点资助和特别资助三个等次。
一般资助的标准为义务教育学段的杂费和书本费;
重点资助的标准为义务教育学段寄宿生的杂费和书本费,并发放部分生活补助费;
特别资助适用于本办法第七条第二款规定的应届初中和高中毕业生,资助标准为一次性补助部分学费或培养费,但最高一般不超过3000元。
第十四条贫困学生助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审批后,市贫困学生资助中心应在10日内将资助金拨付到位。其中寄宿生生活补助费和高中毕业生的特别资助金发放至本人,其他资助金拨付至学校集中使用。
第十五条向贫困学生助学基金捐资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要求提供接受其资助的贫困生名单的,由市贫困学生资助中心及时办理。但捐资人不得自行指定不符合本办法第七条规定条件的受资助人。
第十六条每贫困学生助学基金70%用于资助义务教育学段贫困生,30%用于资助非义务教育学段贫困生。
上级政府划拨的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专项助学基金应全部用于资助义务教育学段贫困生。
第十七条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所得向贫困学生助学基金捐赠的部分,依照所得税法有关规定从税前所得中扣除。
第十八条市贫困学生资助中心应将接受捐赠帐户、电话和办法向社会公布,捐资人名单和数额每半年公布一次,对公民个人捐资1000元以上、法人和其他组织捐资5000元以上的,颁发荣誉证书。
第十九条自本办法生效之日起,全市各学校不得再自行决定减免学生学费、培养费、借读费。
第二十条市贫困学生资助中心应建立规范的工作和财务档案,市审计局每年底进行审计,审计结果和资助对象名单向社会公布。
第二十一条承担贫困学生助学基金申报、管理、审批、发放、使用等职责的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给予通报批评或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循私舞弊,故意出具虚假证明的;
(二)审核不严造成受资助人员情况严重失实的;
(三)无正当理由,严重超过工作时限,造成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学生失学的;
(四)冒领、截留、挪用、贪污政府助学基金的;
第五篇:社会管理方案
关于开展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实施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全国、省、市、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会议精神,大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推动我区社会建设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按照红综治办发【2012】6号《关于我区2012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宣传月活动实施方案》,结合我区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中央关于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的决策部署,积极探索完善机制,改进管理服务方式,着力破解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重点难点问题,为加快红寺堡建设、促进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总体目标
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总目标是: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完善社会管理机制,改进社会管理方式,拓宽社会管理思路,着力创新和完善基层组织建设、社会矛盾化解、社会治安防控和流动人口、特殊人群、“两新组织”、虚拟社会管理、城乡融合发展等方面工作,建立和完善与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相适应的社会管理体系,使我街道社会管理工作迈上新台阶。
三、基本原则
(一)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优先。把维护老百姓的根本利益作为社会管理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强化依法管理、科学管理、人性化管理,实现社会管理安全有序、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二)坚持统筹兼顾、动态协调。正确反映和协调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阶段的利益诉求,统筹兼顾,动态协调社会矛盾,使社会管理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协调各方利益、应对新情况新问题等方面发挥更大的能动作用,确保社会的动态平衡,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三)坚持多方参与、齐抓共管。充分发挥政府在社会管理中的主导作用,以及多元主体在社会管理中的协同、自治、自律作用,使各种社会力量形成推动社会和谐发展、保障社会安定有序的合力。动员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发挥群防群治的作用,形成齐抓共管的社会管理格局。
(四)坚持立足实际、大胆创新。立足新桥实际,大胆创新,积极作为,把改革贯穿在整个社会管理的过程之中,使社会管理创新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
(五)坚持真抓实干、务求实效。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扎实推进各项创新举措。通过社会管理创新,在村(居)和企业营造出生动活泼、丰富多彩、民众参与、群众受益的和谐氛围,不断拓展服务项目和活动领域,使社会管理创新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四、工作任务
按照省、市、区委的总体部署,结合红寺堡实际,探索建立“八大社会服务管理体系”。
(一)探索建立“多员合一”的社会服务管理基层基础体系。按照“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工作思路,有效整合现有社会服务管理资源,着力构建综治工作、计划生育、公共卫生、消防安全、矛盾调解、信访接待等各项工作为一体的 “多员合一”的社会管理基层基础体系。
1、切实加强基层基础建设。探索“一岗多能、一专多用”的运行模式,健全基层一线治保员、调解员、综治宣传员、流动人口协管员、禁毒协管员、消防协管员、帮教工作专管员、维稳和反邪教工作信息员、计划生育服务员、农村消费维权及食品安全监督联络员的管理体系,按照“政府协调、分线指导、街道主管、定绩考核”的原则开展基层社会服务管理工作。街道加强对“多员合一”工作的组织领导,统筹协调各“大员”处理各项社会服务管理工作,强化对各“大员”的业务指导和使用管理,切实发挥各“大员”的作用。
2、深化综治工作中心规范化建设。进一步整合政法、综治、信访等有关部门及工会、妇联、共青团组织的资源和力量,健全完善“协作配合、精干高效、便民利民”为特色的“一站式”、“一条龙”的综治工作中心服务平台,充分发挥其在维护基层和谐稳定中的基础作用。着力提升村居和规模企业综治工作室的社会管理能力,使其在统筹推进综合治理、平安建设、维护稳定、矛盾化解中发挥更大作用。
3、大力推行综治网格化社会管理。按照“管理层级划分到位、综治责任明确到位、服务措施落实到位、群众诉求解决到位”的工作思路,合理划分网格、全面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社区警务、安全生产、特殊群体管理和信访维稳等五大社会管理网格化体系。
4、进一步建立健全信息报送、录入制度,构建基层综治工作信息采集系统,合理设置内容项目,加强对人、地、物、事、组织等基础信息的采集,实行分级管理,逐步实现电子台帐和信息共享,不断提升基层综治工作的效能。
(二)探索建立“双轨并行”的虚拟社会管理体系。按照公开管理、依法管理、主动管理的原则,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教育、技术等手段,加强对网络虚拟社会的建设与管理,探索建立宣传部门主抓舆情引导和公安部门主抓网络综合防控的“双轨并行”的管理体系。
1、完善网络宣传机制。建立网络互动机制,健全“网上发言人”制度,着力构建网上舆情导控应急处置和协调工作机制。加强宣传教育,强化网民自律意识,让网民自觉承担社会责任,遵守社会公德和法律法规。健全“网络评论员”制度,及时在线交流、收集和回复网民意见,与网民实现网上互动,正确引导网络舆论,使舆论和不稳定苗头得到及时疏导和解决。
2、建立网上综合防控体系。加快构建“网上警务室”,加强网上舆情监测,严厉打击网上违法行为以及利用网络实施诈骗、盗窃和黄赌毒等犯罪活动,切实防止网上非法活动演变为现实社会危害,以维护网上秩序,净化网络环境,促进网络虚拟社会的健康发展,更好地保护人民权益。
(三)探索建立“三防联动”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按照“打防并举、预防为主”的防控思路,以建立健全社会治安动态管控机制、强化基层综治信息平台建设为核心,探索建立“专业巡防、群防群治、技防引领”“三防联动”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1、加强专业巡防队伍建设。进一步健全公安信息中心的警情数据研判平台和警用地理信息平台建设,精确开展警情数据研判和预警,指导一线警力开展专业巡防。进一步加强接处警专业化建设,不断完善社会面巡查和街面警情的先期处置机制,细化巡控民警考核项目,提高巡逻盘查的针对性和一线警力的快速反应能力。
2、加强群防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群防群治队伍规范化建设,发动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广泛积极参与治安防控工作。加强村居、物业等巡逻队伍制度化、规范化管理,按照“统一管理、统一调度、统一奖惩”的原则,整合发挥村居、物业等巡逻队伍整体优势。积极探索向社会购买服务的社会管理创新举措,充分发挥保安公司、中介服务机构等企业、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维护社会治安稳定中的辅助作用。
3、加强技防设施建设。进一步拓展视频监控系统应用领域和范围,推进社会治安动态视频监控建设,调整整合现有区域的监控体系,构建视频信息共享平台,不断推进视频监控系统运行管理水平,及时提高应对能力。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幼儿园安保长效机制建设,努力构建校园监控与公安分局视频监控系统联网为核心的联动、高效的治安管理模式。
(四)探索建立“四位一体”的社会矛盾调处体系。坚持以综治工作中心为平台,充分发挥司法所、派出所、村(居)人民调解委员会在社会矛盾调处中的基础作用,着重构建综治部门协调,有关部门各司其职,社会各界广泛参与,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信访化解“四位一体”的社会矛盾调处体系。
1、进一步完善人民调解工作机制。切实加强村(居)人民调解委员会建设,进一步健全基层人民调解员队伍,建立健全人民调解“以奖代补”的工作奖励机制,充分调动村居基层矛盾纠纷调解员的工作积极性。
2、进一步健全行政调解、司法调解机制。切实贯彻调解优先原则,强化各部门职责范围内行政调解的主体意识,探索建立系统化的行政调解机制和运作程序。强化政府法制机构建设,使政府法制机构成为行政调解的综合协调和指导机构,加强机制建设中的原则把握和运作协调。政法部门要深化调解优先意识,创新建立全覆盖、立体化的调解工作体系,使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阶段,做到小事不出村(居),大事不出街道。
3、进一步强化信访案件预防、化解工作。继续深化“抓化解、破难题、促和谐”专项活动,不断完善“以块为主,条块结合”、“领导分片包干”的信访积案化解机制,做到“分级负责、归口办理”、“谁主管谁负责”,采取定期接访、领导约访、下乡回访等形式,进一步加大对信访案件的预防、化解力度,努力把各类信访案件化解在基层,稳控在一线。进一步加强重大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进一步完善预防处置群体性事件工作机制。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加强执法人员的教育培训,强化公正廉洁执法意识,从源头上杜绝信访案件的发生。
4、创新行政调解和人民调解、司法调解和人民调解相融对接的工作机制,建立健全“警调衔接”机制,加强力量配备,完善考核机制,创新建立集各行业专业人才为一体的“调解人才库”,进一步推进行业性专业调解组织建设。
(五)探索建立“五扶一促”的特殊人群帮教管理体系。加强社区矫正工作和归正人员安置帮教工作,加大对闲散青少年的教育帮助力度,强化对精神疾患人员、吸毒人员的管控工作,建立健全以“扶心、扶困、扶技、扶业、扶学、促转变”为内容的“五扶一促”帮教管理体系,最大限度地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维护社会稳定。
1、完善社区矫正有效管理工作机制。以“扶心”为主,其他“四扶”为辅,按照日常管理与重点监督相结合、思想教育与劳动改造相结合、行为矫正与心理矫正相结合、日常考核与适时奖惩相结合的要求,探索和创新社区矫正工作的具体内容、方式方法、工作流程、工作制度和工作措施,加强心理矫治专业队伍建设,充分利用社会的信息资源和人才资源,主动协调社会各个方面共同做好社区矫正工作。
2、健全安置帮教机制。强化就业指导,引导归正人员转变就业观念,自谋职业,自主创业,通过非全日制、临时性、季节性工作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实现就业。落实优惠政策,按照中央八部委(局)《关于进一步做好刑满释放解除劳教人员促进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的意见》,为归正人员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等提供便利条件,重点在技能培训上给予优惠和指导。拓宽安置渠道,支持过渡性安置实体或基地建设,重点解决就业困难的“三无”归正人员的过渡性安置,协调各种就业服务组织为归正人员就业提供指导和服务。
3、加大对社会闲散青少年的教育帮助力度。加强对闲散青少年的基础管理,做好辖区范围内的排查摸底工作,建立健全社会闲散青少年“一人一档”、专人负责、分类管理制度,准确掌握辖区内闲散青少年的动向,严防发生漏管失控等现象。深化活动载体建设,积极开展“专业技能培训”等各类活动,加强对失学、失业、失管问题学生等社会闲散青少年的管理和教育。
4、建立高危人员监管机制。摸清全区精神病患人员、吸毒人员等重点人群的底数,并给予更大的关爱和帮助。注重对心理疏导和治疗,有针对性落实教育管理措施,人性化建立健全吸毒人员戒毒康复机制和重性精神疾患人员的监管机制。
(六)探索建立“互联互促”的两新组织管理体系。以“拓面提质”、“五进民企”为总抓手,探索建立两新组织党建和综治工作“互为联动、互为促进”的管理体系。
1、完善“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牢牢抓住加强“两新组织”党建、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这条主线,以党组织和党员作用发挥为根本出发点,按照行业、业务主管单位、属地管理三种模式,以重点行业和集中工业区为突破口,创新“两新组织”领导管理体制,拓宽面上党建组织,提升党建工作质量。加大在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中组建党组织的力度,探索在流动人口优秀分子中发展党员工作,夯实执政基础,壮大社会管理骨干力量。积极推广完善党员服务中心的平台作用,进一步创新区域化党建的运行模式;深入开展“活力和谐企业”创建活动,积极引导企业加强自身党组织建设。
2、完善“两新组织”社会综治工作。充分利用综治工作中心这一平台,推动综治网络向企业延伸,对规模以上民营企业,深化推行“五进”民企体制,即矛盾纠纷排查化解进民企、社会治安防控进民企、法律教育进民企、流动人口等重点人群管理进民企、平安创建进民企。进一步培育建立重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的综治工作站和综治协会、安置帮教协会、和谐促进会等一批服务于综治工作的社会组织,发挥他们行业自律、区域协调、辅助管理等作用。积极探索建立新经济组织间区域性综治组织网络,以解决单一企业难以解决的一些问题。
(七)探索建立“统筹协调”的城乡融合发展体系。以“全城联创”为抓手,以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为动力,以要素市场化“三分三改”为核心,以城市化统筹城乡发展,探索建立“统筹协调”的城乡融合发展体系。
1、合理规划城镇社区布局。按照“因地制宜、规模适度、方便群众、有利管理”的原则,科学合理编制城镇社区布局规划和村镇改建控制性详细规划。
2、加快推进农房改造。积极开展政经分开、资地分开、户产分开和股改、地改、户改,推进各类要素聚集。加快农房改造集聚建设。研究制订农房改造实施方案和配套政策,加强统筹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3、探索推进“村改居”工作。按照“几村一社区”或“一村一社区”或“一村几社区”的模式,允许社区范围内一个或几个村组织机构暂时存在作为过渡,稳妥有序、民主自愿、承接过渡地推进“村改居”工作。努力引导农民解放思想,转变思路,使农民向市民转变、农村向社区转变。积极探索农村向社区转变后的管理模式,通过创新组织设置,搭建服务平台,完善工作机制,实现城乡社区的融合。
五、工作要求
(一)统一思想,深化认识。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根本途径,是满足人民群众新期待的重要举措,是提升社会管理效能和水平的必然选择。我们必须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区委的决策部署,准确把握新时期赋予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的历史使命和重大责任,充分认识当前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加自觉主动地做好社会管理的各项工作。
(二)加强领导,落实保障。各村居和各有关部门要增强大局意识、政治意识和责任意识,切实把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摆上党政领导班子的重要议事日程,摆到与抓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社会管理创新要纳入本地、本部门全局工作的总体规划,做到与经济建设同规划、同部署、同检查、同落实。要建立具体负责的领导机制,成立专门工作班子,明确专人负责。党政一把手应担负起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第一责任,亲自抓,带头管,真抓实干,确保社会管理创新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三)明确任务,强化责任。各村居、各牵头科室要明确目标责任,分解工作任务,建立健全工作责任制度和讲评考核制度,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岗、量化到人,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各牵头科室应按照所承担的职责任务和工作实际状况,加强调查研究,及时掌握情况,加强分类指导,切实加大社会管理创新的工作保障力度。
(四)整体推进,夯实基础。新时期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工作任务非常明确,当前,要下力量把思路变成规划、把规划变成项目、把项目变成成果。要突出重点,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同时,要着手研究建立长效机制,把社会管理纳入中长期规划。在实施社会管理项目规划中,要统筹抓好服务辖区经济社会发展、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推动政法综治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五)创新机制,完善考核。要围绕不同时期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提出的目标任务,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规范工作标准、明确工作要求,并将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及其成效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考核中,作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制和综治考评的重要内容。综合运用多种督查手段,建立督查、考核机制,采取定期督查、随机抽查和跟踪检查等办法,通过半年一巡查、一年一考核、日常互学互促和互查互评等活动,加强对社会管理创新的过程管理,及时发现和有效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确保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