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调研情况汇报
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调研情况汇
报
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调研情况汇报
一、两大平原区基本情况 我省***、***平原区域面积28.93平方公里,城内包括11个市的51个县和农垦9个管理局的114个农场,593个小城镇、6272个中心村和28829个自然屯,人口2367万。行政村数量多、密度高、主导产业主要为农产品种植业、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业、区域为农垦系统以现代化农业为生产为主,已初步形成的农场为中心的小城镇规模,经济基础较好,城镇发展空间较大,其它城镇缺乏相应 的产业支撑,经济发展模式单
一、基础设施配套能力较弱,乡镇以集贸经营为主,城镇吸纳、转移农民能力十分有限、区域城镇化率较低。
二、两大平原区域一体化工作推进情况 2010年,省委、省政府制定了《黑龙江省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推进方案》,方案明确了我省发展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和总体思路。推进工作分为启动阶段、加速推进阶段和巩固提高阶段。目前,在推动城镇化建设和发展方式创新方面着重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科学编制城乡规划,为城镇化建设指明方向,在全国率先完成377个市县的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全省66个县完成了《县城镇村居民空间布局规划》编制工作、组织开展了沿乌苏里江四县《镇村居民点布局规划》和《县城村镇体系规划》编制工作,全省已编制完成《县市城村镇体系规划》25个、《小城镇总体规划》783个、行政村建设规划4349个,规划
编制覆盖率大幅度提高。深入实施城镇化试点工程,努力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重点推进两大平原区域内百镇试、旅游镇的“三供两治”及绿化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高城镇的承载力。目前,百镇试点镇开工项目 个,完成投资
亿元,旅游名镇开工项目 个,完成投资 亿元,已有 个县完成三供两治项目。
以失去三棚一草改造为重点,进一步改善城乡居民居住条件和人民环境。
大力开展城镇三优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改变城镇面貌,制定出台了《全省撤屯并村规划纲要》总结推广了城乡一体化型、宅基地置换型、新型压区型、村企共建型和屯镇新建型五种模式,全省撤并自然屯770个,促进了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的良性互动。
积极推动场镇共建试点工作,按照规划一体、管理一体、社会事业一体、组织推进一体、政策趋向一体的原则,制定省级政策的支持政策,全局推进鹤山农
场与双山镇、双农场与 德镇两个场镇一体化试点建设。目前,双-鹤、双-一体化建设总体规划已编制完成,双-鹤一体化建设总投资1.62亿元,完成了公路、供热和居民安置小区项目,双-一体化建设总投资4.4亿元,完成了居民安置小区、公路、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在管理体制上实现了干部交叉任职。
三、两大平原区域一体化发展目标 按照统筹规划,强化衔接,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先易后难、分步实施,试点先行,典型引路。基本原则,到2015年两大平原区现代城镇体系趋于完善,城镇基础设施日益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初步建立,城镇产业支撑作用显现,县城集原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增强。到2020年,两大平原区形成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公园区型、商贸型、旅游型小城镇、农业现代化产业优势明显、生态环境优良、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县城、农垦、森工城镇和特色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格局,实现区域城镇化。
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到2015年,撤并3700个自然屯,重点打造建***、红兴隆、北安等区位优势明显的中心城镇,城镇化率达到62%,到2020年全省累计撤并5700自然屯,全省要打造30个5万元人口的小城镇,70个3万人口的小城镇和200个1万人口的小城镇、城镇化率达到65%。
城镇基础设施日益健全,到2015年区域为县城、中心镇及中心村供水普及率90%,县城供热普及率70%,中心镇供热普及率50%以上,县城供气普及率60%,县城污水集中处理率60%,中心镇污水处理率30%,中心村污水处理率20%,县城垃圾无害化处理率60%,中心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30%,中心村垃圾无化化20%,县城中心镇及中心村绿化覆盖率达到20%以上。
到2020年,区域为县城、中心镇及中心村供水普及率95%,县城供热普及率80%,中心镇供热普及率60%,县城供气普及率70%,县城污水处理率70%,中心镇污水处理率40%,中心村污水处理率30%,县城污水处理率。县城中心镇及中心村覆盖率达到30%以上。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到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000元,中心村收入7000元,城乡居民居住面积28平面,到202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00元,中心村收入11000元,城乡居民居住面积30平米。
四、两大平原区域一体化推进措施及政策建议
两大平原区域涵盖了我省发达地区、较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以及油田、矿区、农垦、森工四大系统,结构层次,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在推进区域一体化建设中,应科学规划城镇功能布局,合理确定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逐步形成结构优化、层次分明、功能互初、布局合理和理有序的现代区域城镇体系。优化空间布局,完善城镇建设体系 以哈尔滨市区、齐齐哈尔市区、大庆市区为代表的发达地区应重点发展现代都
市农业、利用资金优势加大对周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利用信息技术优势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改革城乡发展。构筑以工业为主导的新型经济结构,以工业化全面振兴农村经济。以鸡西市、绥化市、黑河市等为代表的较发达地区,应重点壮大县城经济、增强县城经济综合竞争力,充分发挥县城区位特点,多形式发展县城经济,其它不发达地区应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投入和机制,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镇化承载能力
坚持统一规划、配套建设、协调发展的原则,加大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重点推进城镇道路、三供两治等项目建设,省级建设财政设立了专项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城镇土地出让金返还机制,整合国民对保障房、棚改工程、泥草房改造、三供两治等专项资金国,采取招商、贷款贴息、特许经营、合资
工作,向城镇化建设倾斜,加大市场化工作力度。
深入推进合作共建,探索机制体制创新 在总结农垦、森工行业一体化试点经验基础上,增加以大庆为中心的油区城镇共建和以四个煤城为中心的矿区与城镇共建的试点,发挥农垦、森工、油区、矿区小城镇区位、采取优势、推动人口采集、产业集聚和生产要素集,统一规划、共同投资、分步实施、共建共享、推进城镇基础设施、社会事业、产业园区一体发展、一体建设、逐步扣宽合作共建广度和深度,在城镇人事干部管理、土地、税收和审批等方面实现突破,下放管理权限,赋予城镇与县同等权利,增强城镇化发展的动力。
第二篇:国务院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
国务院部署开展
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工作
2013年04月03日 20:32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北京4月3日电 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3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开展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工作。
会议指出,发展现代农业是一项重大战略任务,通过深化改革同步推进“新四化”建设,是持续发展经济的重要支撑,也是富裕农民,改善民生的重要基础。要贯彻落实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围绕发展现代农业,推行综合配套改革,推动转变传统的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产品质量,提高农民收入。会议确定,选择有条件的地方率先开展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主要任务是:
一、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培育壮大股份合作社、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引导和规范龙头企业与农民股份合作社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
二、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实行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差别化用地管理政策。规范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逐步建立统一的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严格农村集体土地征收管理,完善节约集约用地管理制度,创新耕地保护机制。完善农村宅基地有序退出机制。
三、创新农村金融服务。建立农业信贷投入稳定增长机制,鼓励引入多元化资金,规范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金融组织。完善涉农贷款抵押担保、农业保险等机制。探索加强农村金融监管的有效办法。
四、健全农业科技创新和服务体系。增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完善农民培训体系。强化农业科技等公益性服务。
五、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和流通业态。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现代农产品物流网络,创新农产品交易方式。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六、推进水利建设与管理体制改革。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切实落实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积极推进农业水价改革。深化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和管理体制改革。
七、完善粮食生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建立健全农业投入增长、生态补偿、粮食产业发展保护等机制,增加中央财政对粮食大县的奖励资金,新增农业补贴向主产区和优势产区集中。
八、整合涉农资金,把专项资金集中起来由试验地区的地方政府统筹使用,以提高使用效益。各部门要保证支持力度不减,地方政府要确保资金不用于非农领域。
九、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大对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投入,注重保护我国农业文明和农村文化特色,探索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的新模式。
会议强调,改革试验要加强规划,做好与经济社会发展重大规划、政策的衔接,把保护生态环境摆在突出位置,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尊重农民意愿和基层首创精神,切实保障农民合法权益。试点地区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重点在创新体制机制上下功夫,先封闭运行,做到风险可控、积累经验、以点带面、扎实推进。有关部门要加强指导,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会议确定黑龙江省先行开展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完)
第三篇:农村综合配套改革汇报材料
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工作
汇报材料
一、惠农政策宣传落实情况:
1、积极做好家电下乡工作的受理补贴工作。南城财政分局高度重视,在家电下乡工作会召开后,认真学习政策,提高认识,切实加强对这项工作的宣传和受理,确保政策到位、服务到位,真正让广大农民群众得到实惠,把好事办好。
一、大力宣传家电下乡补贴工作。在主要路口和人员集中的地方张贴家电下乡产品名录和家电下乡补贴程序,让农户了解政策和办理程序。
二、加强管理、建立档案。安排专人、严格审核,在审核补贴申报时,对在互联网上查询相对应产品的品牌规格型号价格与农户购买产品的品牌规格型号价格核对一致的,及时受理其申报,同时在“家电下乡信息管理系统”中进行补贴备案。
三、及时受理上报。对条件符合要求的农户及时受理,在受理申报过程中,指导农户提供身份证、户口簿、“涉农补贴一本通”存折帐号及家电下乡产品的发票、专用标识卡复印件,同时在“家电下乡信息管理系统”中进行补贴备案。按照市局要求,对审核合格的补贴申报资料,报送市局商贸股。2009年授理汽车、麾托车共129台,发放补贴211124.8元,授理家电123台,发放补贴22318.87元。
2、做好直补工作。一是发放一封信,让农民朋友了解今年的惠农政策。二是对全处19个行政村2009年小麦、中稻种植面积进行核定,并且进行张榜公示,共计有5645户农户申报,申报小麦、中稻种植面积33160.72亩。三是对粮食补贴农户信息进行数据录入,同时与信用社做好信息衔接,保证市局拨付的2009年粮食补贴资金能及时、准确地打入种粮农户的“一折通”上。2009年共发放直补资金2487408.32元,涉及农户5598户,其中:
1、粮食补贴535775.05元,2、良种补贴263304.71元,3、农资综合补贴1303405.96元,4、油菜补贴发放54331.6元,5、退耕还林补贴152191元,6、能繁母猪补贴178400元。
二、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开展情况:
按照《国务院关于做好农村综合改革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以及省农村综合改革会议精神,南城办事处的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在市综改领导小组及综改办的指导帮助下,在办事处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全处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紧密配合下,继续深化完善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巩固发展农村税费改革成果,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乡镇机构改革初显成效
(二)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普九化债”落实到位。
(三)市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断完善
(四)其他配套改革协调推进
三、财政所内部管理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南城财政分局始终把队伍建设放在重要位置,按照“创唯
一、争第一”的工作目标,落实各项责任制,严格内部管理,规范工作程序,在制度上下功夫,不断提高工作效率。
——严格执行财经法规。认真执行《会计法》、《预算法》,做到制度上墙、落实到人、细化到事,规章制度做到人手一册,强化财政干部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
——明确岗位职责。每年年初与每位同志签订“工作目标责任状”,严格考核,按照要求定岗、定责、定人,执行好“首问责任制”和“限时服务制”,以服务质量为标准,以群众满意为目的来衡量工作好坏,并采用设立服务监督台、推行党员示范岗、聘请行风监督员等多种形式来督促财政干部的工作行为。
——健全约束机制。日常收支业务做到日清月结,清晰明了,审批手续完备,各类账簿设置齐全,记账准确,报账及时。所内规范内部互审监管机制,每个岗位和审核人按月审核有记录、建议整改有备案,起到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牢固树立为民服务意识,提倡爱岗敬业,做到清正廉洁,不办人情事,不拨人情款,强化依法征收,依法行政,树立良好的财政干部形象。并经常开展“我爱我家”教育活动,形成大家团结一致、奋发向上的工作氛围,增强了凝聚力、战斗力。
四、基层干部生产生活情况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工作生活情况
1、工作上:一是遵守分局的各项规章制度,服从领导,自觉按时完成各自的工作任务。二是加强业务技能、各项政策和政治思想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和政治素质。三是相互尊重,团结友爱。
2、生活上:遵守法律法规,不参与一些有损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活动。
(二)需要解决的问题
1、改善办公环境
南城财政分局
二0一0年三月十日
第四篇:乡镇综合配套改革调研报告
乡镇综合配套改革调研报告
于2007年8月6日至10日对我区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尤其是 “转变乡镇职能,更新乡镇事务的管理理念”工作进行了系统回顾、考察和剖析。乡镇综合配套改革调研后,我们认为,全区按照服务主体社会化、项目运作市场化、监督管理系统化、考核评价规范化、经费保障制度化的要求,进一步完善了“以钱养事”的运行模式,即“农民点单、政府买单、服务竞单、农民验单”模式;抓好制度建设,构建包括准入机制、竞争机制、责任机制在内的长效机制,用制度规范新机制的运行;保障“以钱养事”资金,落实到每个具体的公益服务项目和服务主体,做到专款专用;加强农村公益服务队伍建设,提高服务推广队伍的整体素质。总的特点是:我区乡镇综合改革方向明确,进度较快,质量很高,程序规范,措施得力,效果明显。
一、基本情况:乡镇的地理未知,经济情况省略,请大家酌情添加
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工作于2005年5月启动,按照“先班子后机关,先行政后事业”的基本思路,分四步实施改革。到05年底,全区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工作基本结束,取得了初步成果,达到了“六个到位”的改革目标。即领导班子职数调整到位、机构设置规范到位、乡镇事业单位整体转制到位、分流人员精简到位、全员养老保险到位、“以钱养事”新机制建立基本到位。在2006年4月全省乡镇综合配套改革考核检查中,考核组给予了充分肯定。在2006年全省“以钱养事”检查中,被评为优秀等次,***委、区政府被评为全省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先进单位。在2007年全省农村综合改革考核评估中,被评为优秀等次。
二、主要做法
(一)乡镇机构改革情况。在乡镇机构改革中我们做到了四个坚持:
1、事业单位改革坚持做到“两转三建”。即转变单位性质,转换人员身份,建立社保制度,建立“以钱养事”机制,建立公益性服务考评机制。2005年改革时,全区13个乡镇场直属事业单位由166个精简到13个,减幅92%,有143个原事业单位转为自主经营、自负营亏的服务组织;原事业单位1681人(在编在岗、含延伸派驻机构)中有1387人转换身份、退出事业编制,减幅76%,并全部参加基本养老保险。
2、机关改革坚持做到“一个规范三个精简”。即规范乡镇机构的设置,精简领导职数、内设机构和工作人员。全区13个乡镇场领导机构全部按“三办一所”的规定设置到位;领导职数由170名调整到113名,精简职数57人,减幅33.5%;机关内设机构由63个精简到37个,减幅41.3%;行政机关由770人精简到431人,精简339人,减幅44%。行政机关人员编制全部上网公布,接受社会监督,杜绝了编外借、聘用人员。
3、延伸派驻单位坚持做到“两定三统一”。即定机构、定职能,统一定编、定岗、定员。通过改革,全区13个乡镇场共核定延伸派驻单位编制205人。其中:国土资源管理所编制52名,林业管理站编制13名,交通管理站核定编制40名,水利管理站编制33名,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编制36名,动物防疫监督工作编制31名(实际上岗21人)。通过公平竞争,择优录用,共有195人上岗(动物防疫监督工作岗位暂时空缺10人),564人转制分流,并按政策得到妥善安置。
4、财政所、经管站合并坚持做到“一个比例两个落实”。即由原财政所和经管站在编在岗人员按同比例实行竞争上岗,落实竞争上岗人员、落实人员分流政策。改革前,全区原财政所、经管站共有437人,其中财政所213人,经管站224人。通过竞争上岗,确定了200名上岗人员,最终原财政所上岗91人,经管站上岗109人。上岗人员按照规定合并,统一了工资标准,统一了工资发放渠道,统一了工作任务;237名落岗人员按政策分流,财政所和经管站改革后的分流人员,原来经组织、人事部门明确,具有公务员或参照公务员管理身份的,按照机关分流政策执行;原来属事业单位人员的,按转制事业单位人员分流政策执行。
(二)“以钱养事”新机制的运行情况:从2005年底,在全面完成规范机构设置、人员定岗分流等改革任务后,我区开始全面转入转变乡镇政府职能、探索农村公益性服务“以钱养事”新机制。经过2006年一年的探索,全区农村公益性服务“以钱养事”新机制已基本建立。在建立“以钱养事”新机制过程中,我们着眼“以钱养事”新机制的服务主体建设,在面向市场、实行整体转制,人员退编、实行聘用制的基础上,把服务主体从一开始就推向市场,实行制度化管理、规范化运作。
1、是合理安排项目,统筹安排资金,确保本级“以钱养事”经费比上年增加。我们狠抓了2006年和2007年本级财政预算,确保本级“以钱养事”经费比上年增加,确保省补资金全部到项目。由于经费保障有力,全区“以钱养事”工作中的物化投入、服务报酬、养老保险全部落实到位。2006年,全区共安排公益性服务 1120项,涉及8个行业和部门。2007年共安排公益性服务1180项,比去年增加60项。2006年全区“以钱养事”经费共计909.7万元,比上年实际数增加364.6万元,增长66.9%。其中,乡镇本级实际支出624.7万元,比上年实际数增加79.61万元,增长14.6%。省拨“以钱养事”补助资金275万元、区级安排朱湖农场补助资金10万元,均于2006年底前全部拨付到公益性服务项目。2007年全区本级“以钱养事”经费预算640.3万元(不含省补资金),比2006年实际数增加15.6万元,增长2.5 %。对照省定标准,从我区实际执行情况看,做到了“两个高于”:
1、高于省定标准。其中,种植业平均每亩2.24元,畜牧防疫平均每户2.97元,水利平均每亩1.7元,农机平均没亩1.96元,其他项目也全部高于省定标准(省定标准:种植业每亩不低于1元,畜牧防疫每户不低于2元,社会事务服务项目按乡镇、育龄妇女人数和优抚、特困、五保、低保对象人数确定养事金额;文体广播电视服务项目按全区总人口数确定养事金额,文化体育每人不低于0.5元);
2、高于上年支出。本级所有项目经费全部高于上年实际支出。
具体作法:一是以统筹保来源。农村公益服务实行区乡财政分级预算,在不改变所有权、不改变资金使用性质的基础上实行区乡财政专户储存、专帐管理、专款专用,确保服务经费兑现有足够的资金保障。二是以项目定预算。区里出台了关于“以钱养事”的文件,明确了经费来源,并由人大审议列入预算,专门下发了《关于***2006“以钱养事”经费预算的批复》的文件(孝南常字[2006]6号)。明确规定,政府对农村各项公益性服务经费的投入必须高于上年,实行减人不减经费,而且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地加大投入。在服务内涵上,明确农村公益性服务由乡镇政府组织实施,财政筹措经费;在服务的内容上,明确以鄂发[2006]14号文件中列出的农村公益性服务项目为基本内容,在此基础上各乡镇场结合实际,进一步细化;在程序上,明确规定由乡镇政府和区直业务主管部门提出乡镇公益性服务内容,对于突发性、不可预见性的公益性服务项目,临时安排。
2、强化服务中心内部工作人员责任,实行竞争制、准入制和合同制,做到“三制”配套。为了提高中心服务人员服务水平,增强服务人员责任心,各服务中心内部一是实行竞争
上岗制度。2005年12月全区统一组织了竞争上岗考试,择优录取825人进入服务中心。二是实行准入制度。由区人事局和各主管局共同组织,面向社会公开进行。凡符合下列规定条件之的,发给相应的《***农村公益事业执业资格证书》,没有《执业资格证书》者无资格参加农村公益性服务项目的承包。《执业资格证书》一证管三年,实行滚动管理。每年由区人事局和业务主管部门共同免费审验,审验不合格或逾期不参加年审者,一律取消执业资格。全区第一批已发给相应的资格证472份,其余人员经过考试合格后也分批颁发相应的证书。三是实行合同管理制度。除乡镇与服务中心签定委托服务合同外,各服务中心还与中心服务人员签订服务合同或劳务合同,对服务内容、质量、数量、报酬、奖惩等作出了具体约定。服务中心根据服务人员工作能力、工作强度、工作范围与服务人员签订合同,约定双方责任和义务。合同规定,按日历进度完成工作任务、不出现重大事故的,发给基础报酬,基础报酬一般占合同约定报酬的80-60%(各乡镇不等),并预留20-40%的绩效报酬,按年终考核结果兑现。
3、建立和完善“以钱养事”新机制,确保资金使用到项目。在建立和完善“以钱养事”新机制工作中,我们始终牢牢抓住合同签定、项目确定、考评细则、农民签字、专班考核和奖惩兑现等关键环节,不断完善“以钱养事”新机制,确保了省补资金和本级资金到项目。农村公益性服务的项目,全部由乡镇场与服务中心签订合同,明确约定双方的责任、权力和义务,包括服务内容、经费标准、时间要求、考核估算、兑现办法等事项。2006年的所有服务合同在2005年12月底前签订完毕,全区共签订“以钱养事”服务合同84份,签订劳务合同825份;2007年服务合同也续签到位。各乡镇场与区直业务主管部门共同拟定了具体考核办法,做到了三结合,即:定时考核和随机抽查相结合,全体服务对象和服务对象代表结合,乡镇与主管部门结合。日常考核以乡镇政府为主,考核由区直业务主管部门和乡镇政府联合进行。探索建立了村民代表、专业技术人员和领导小组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机制,推行服务对象签字登记制度、服务项目台帐管理制度和考核评价结果公示制度。考核必须有服务对象签字认可。对服务对象签字根据项目实际,采取服务对象直接签字认可制和农民代表签字认可制。实行农民代表签字认可制的农民代表应具有公认性、平等性、广泛性、责任性、义务性。2006年全区平均对每个服务中心完成了8次不同层次的考核,从考核结果看,服务质量,服务效果都比改革前有明显进步,受到95%以上服务对象认可。在年终考评中30个服务中心达到了优秀等次,54个达到了合格等次。
4、转制人员和延伸派驻单位人员全部办理养老保险,建立保障机制。按照《***乡镇事业单位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实施意见》(孝南政办发[2005]60号的规定),通过宣传发动,公开缴费政策,公示测算结果,完善参保手续,及时发放保险证等措施,对全区符合条件的13个乡镇场及6个垂直延伸单位人员实行了全员投保。采取年初列入预算,年末具体落实的办法,保证续保工作形成长效机制。
2005年应参保2305人,应补缴个人账户资金2120.6万元(单位1040万元、个人1080.6万元),实际参保2305人,实际补缴个人账户资金2120.6万元(单位1040万元、个人1080.6万元)。参保率、缴费率、发证率均达到100%。2006年新增退休32人,调出、死亡5人,算断分流247人,应续保2021人,应征收保费2021人,实际征收保费596万元(单位425.8万元,个人170.2万元);实际续保2021人,实际征收保费596万元(单位425.8万元,个人170.2万元),续保率达到100%。
三、改革经验
在建立“以钱养事”的新机制工作中,我们分三个层面进行了探索,取得初步经验。
在乡镇场对“服务中心”层面上,我们坚持做到“一个标准,两块支付,三方认可”,一个标准即以事多少为标准核定养事金额,两块支付即分月按进度支付和年终按考核结果两部分支付,三方认可即农户、政府和业务主管部门考核后确定合同完成情况。
在服务中心内部管理层面上,我们坚持做到“两设两取”,即:因事设岗,根据服务中心事情多少设置岗位类别和数量;因岗设分,根据岗位工作任务设置分数;按岗取人,服务中心内部公开竞争岗位,定岗定人;按分取酬,依据个人所得分数换取报酬。具体操作,一是确定项目。畜牧防疫、水利建设、计划生育、广播电视、文化体育、水产、农机等农村公益性服务项目,分别划分成若干个具体项目,进行统一规范,突出“养事不养人”,全部推行服务项目化管理。二是竞聘上岗。通过申报岗位、公开招考、中心运作等办法,科学整合和有效配置“服务中心”人力资源,解决好项目服务的技术力量,保证政府委托的服务能够真正做到“规范化运作、制度化管理”。三是严格考评。严格按规范程序进行服务业绩考评,确保考评结果公平公正。在考评主体上,区、乡、村三级分别成立考评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在考评办法上,实行中心、农户、乡镇、主管部门四级综合考核;在考评监管上,建立考核评价工作责任制、全程公开制、责任追究制,加强对项目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管。四是按质取酬。严格按市场经济的办法规范“服务中心”人员的收入分配,形成按劳取酬、按质取酬与奖勤罚懒、奖优惩劣相结合的分配格局,既鼓励多劳多得,又实行过错赔偿、责任追究,保证服务质效。
在面向市场层面上,我们坚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建立一个面向市场的社会化农村公益事业服务体系,即“变以钱养人”为“以钱养事”,促进了基层干部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增强了工作主动性。全乡基层干部都充分认识到,改革是一种手段,也是长期的过程,只有自身严格要求,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认真学习,努力工作,才能适应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才能不被改革的洪流所淘汰。另外,引导干部职工观念发生了变化,一些学有专长的干部职工重新调整对人生价值的认识,认为论身份不如论价值,被动等待改革分流不如早点主动自谋职业。
四、问题
1、人员多,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缺乏。由于农村服务中心对员工有一定的专业技术要求,而新增人员没有经过任何专业培训和学习,没有相关专业技能,由此在人员多的状况下,又不得不请有专业技能及特长的临时工,从而形成了有位子的无能上岗,能上岗的无位子。
2.分流人员政策不明,事业单位转制难以到位。事业单位进行转制和更名,政策不够明确,转制难到位;对“以钱养事”的具体方案不明确。分流下岗人员没有救助预案,再就业渠道狭窄,对现在工作积极性有负面影响。建议对分流人员继续完善养老保险机制,为分流再就业创造良好的条件,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激发他们重新创业的热情,帮助他们拓宽再就业渠道,使改革积极稳妥进行。
3、债务多,不良债务难以处置。当前,我区乡级不良债务共16929万元,乡平1209万元,在农村税费改革特别是综合配套改革后,乡、村难以通过自身努力对两级不良债务进行消化。一是造成乡、村运转困难,二是有的不良债务会激化矛盾,形成不安定因素。
五、建议
1、进一步明确主体思想,切实转变观念。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全面启动,其事业单位的事业机构编制被取消,实行集体转制,变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服务组织,原单位职工全部退出事业单位编制,转变为社会人、企业人,应该沉着冷静的思考,积极主动迎接挑战,制订适合发展服务事业的方法和措施并着力执行。改进工作作风,充分发挥职工的主观能动性,以改革为契机,确实转变观念,破除以前的吃大锅饭思想和“等、要、靠”思想,树立主人翁意识,发扬主人翁精神,以饱满的工作热情,昂扬的工作斗志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变化。
2、实施市场化融资战略,加快事业的发展和建设。一是采用租赁、承包和出让经营权等方式,将企业经营权从资产中剥离出来,通过协议形式出让经营权,使其在相应的约定期限进行发展经营;二是积极争取国家和各级领导部门的资金支持,开发公益事业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重点是解决好站址建设;三是吸引社会各界力量来关注事业的发展,为农村服务事业发展筹积更多的资金。
3、加强队伍建设,全面提高综合素质,争取在企业效能建设上有新突破。单位转型后,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需要较强的竞争实力和长足的发展后劲。这就需要树立时不我待的学习意识,树立为民服务也是为自己服务的发展大局意识,树立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企业的竞争实力不是喊口号就具有了,它需要全体成员心不断的学习和充电,学习新技术吸取新经验运用新成果,注重个人综合素质训练与培养,提高专业技能,提升实践能力。没有良好的服务意识,也就失去了全局意识,事业的发展将会功亏一篑。在今后的工作中要自觉地把服务意识放在第一位,从大局意识出发,从大处着眼、从小事着手,实实在在为群众服务,为用户排忧解难,服务做好了、到位了,必然会树立良好的形象,赢得良好的信誉,在市场中的竞争优势也会不断的提升。
4、建议上级政府加大对乡村两级的转移支付力度,进行逐年消债,缓解基层的矛盾和压力。
第五篇:奉化市开展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总结[最终版]
“八大推进“开展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
今年以来,我市按照宁波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关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战略要求,积极开展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
1、着力推进农产品深加工和流通体系建设。改革成效具体有:主要通过开展企业提升工程,做好政策扶持工作,改革流通体系促进农产品销售等几方面工作,达到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对农户的带动力一步提高,品牌建设不断推进。今日食品的金枪鱼系列食品因产品配方独特和包装新颖,成为欧洲市场各知名超市的头等品牌。士林公司生产的各种竹家居用品因款式独特、品质过硬畅销欧美市场,今年合同金额已达1500多万美元。以勒食品加工的蓝莓系列食品因产品质量好成为日本市场的抢手货。目前全市农业龙头企业紧密型基地保持在9.8万亩左右,联系带动农户4.6万户,吸纳农村劳动力近万人。推荐滕头园林申报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目前材料已通过省农业厅上报农业部待批。推荐宁波华厦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奉化龙泰进出口有限公司和奉化市丰收油脂有限公司等3家单位申报宁波农业龙头企业,目前已被宁波市政府正式认定。2011奉化市级农业龙头企业总数达到59家。强化农产品市场营销服务,采取“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市场营销模式,广泛组织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专业大户参加各类展会,大力推介奉化名特优新农产品。及时开展鲜活农林产品“绿色通 1
道”管理工作,到目前为止已经发放“绿色通道”产地证明6000张,实际使用5000张左右,运输我市鲜活农产品2万吨左右,降低了我市农产品的流通运销成本估计30万元左右。
2、着力推进农业生产和消费安全体系建设。进一步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编制和修订主要农作物质量和技术标准36项,标准化栽培模式图12项,常年推广标准化生产面积20万亩以上。推广应用性诱剂、频振式杀虫灯等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开展农业无害化综合防治面积达到22万亩。全市标准农田超过20万亩,08年被农业部列为全国测土配方施肥示范县。建立了省级计量机构认定的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每年对我市的水稻、蔬菜、水果和茶叶等农产品进行检测,确保我市主导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强化农业投入品监管,把好农产品生产源头安全关。以无公害、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标志使用为主的“三品一标“标志使用专项检查、以植物生长调节剂和叶面水溶肥料为主的食品添加剂专项检查、以种子、肥料、杀鼠剂为主的绿剑一号行动、以禁限用高毒农药和假劣农药为主的绿剑二号行动及外来籍菜农聚焦地种植蔬菜过程中农业投入品使用情况检查等各项行动,共出动执法人员340余人次,检查各类企业及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单位79家次。至今我市已拥有绿色食品11只,有机食品保持认证5只(包括国外),无公害农产品41只,无公害农产品以上基地面积19万余亩。加强农畜产品检测体建设,确保上市地产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计划前内完成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项目,新增气相色谱•质谱仪、液相色谱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原子荧光光度计等仪器设备,使我市农产品检测中心检测范围将涵盖水产品、畜产品和植物产品等领域。
3、着力推进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通过联合出台信用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评定办法,放活流转,开展林权抵押贷款等办法,极大地拓宽了合作社和林特产业发展的融资渠道。
4、着力推进农业技术推广和服务体系建设。我市从2009年开始实施全国农技推广示范县建设项目,全面落实了责任农技推广制度; 2010年开展了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三位一体”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和健全了基层农技推广网络。建立和完善了我市农技推广的责任制度、考核制度、培训制度和保障制度等四项制度,落实农技推广专项资金160万元。逐步形成了“农业技术专家(农技推广首席专家)—技术指导员(农技指导员与责任农技员)—科技示范户(场)”农技推广网络。
5、着力推进农业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全面落实、开展农民信箱用户属性数据库建设。通过农技110服务热线、短信功能和QQ群等与各村信息员进行日常的交流和指导,实施农民信箱工程,努力将其打造成“三个服务平台”。即传递信息平台、农技服务平台、农产品产销对接平台。至今,我市农民信箱注册
用户数为16333户,用户启用数为16311户,启用率达99.8%;全市累计发布公共信息3355,发布农产品买卖信息4693,发送信件112891封、手机短信110709条。全面推进万村联网工程建设,抓好每日一助,扩大销售渠道,注重多向发展,提高网上农博会知名度。
6、创新农业经营组织形式。2007年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出台后,确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人资格和市场经营地位,各级政府和财政、银监等部门出台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政策,我市抓住机遇将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作为深化农村改革,培育现代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加农民收入的重大举措来抓。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已逐步成为引导一家一户分散农民抱团进入市场的一种有效的载体和农民收入新的增长点,越来越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截至2011年6月底,全市已注册登记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364家,其中今年新增41家,注册资金总额为74931.896万元,入社社员6260多人,带动农户38249多户。已拥有省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9家,宁波市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15家,市级规范化农民专业合作社68家。
7、建立健全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的体制机制。为了进一步优化我市农村土地资源配置,提高土地规模经营水平,市政府于2009年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农业规模经营的意见》,制定了土地流转工作目标,明确了土地流转重点工作和扶持政策。根据市政府文件精神,我局会同财政局,制定了具体奖励扶持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工作实施办法。
8、积极构建高效、经济、低碳的现代化农业体系。主要措施:提升农业产业基地循环发展水平,大力推广农业清洁化生产,培育三大类型循环农业经营主体,创新循环农业经营机制,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完成全市所有规模畜牧场中型沼气工程建设,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率在90%以上,规模化养殖场废水治理达标率在80%以上;商品有机肥年推广1万吨以上,沼液消化利用率达到50%以上;测土配方施肥推广面积达35万亩,无公害农产品种植面积达25万亩,全市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7以上,农业节水灌溉面积占有效灌溉面积80%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
奉化市农林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