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司法护卫民族的创新力量
司法护卫民族的创新力量
1995年,涉及假冒中美合资上海吉利有限公司“飞鹰”商标的民事、行政和刑事案件分别诉至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三起案件分别审理加大诉讼成本的实践弊端,促使上海浦东法院于1996年在全国率先尝试知识产权“三合一”审判,并由此拉开了人民法院对知识产权审判工作改革探索的序幕。
2012年,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让司法成为护卫民族创新力量的保护伞,成为了新时期人民法院肩负的重要历史使命。
创新是发展的第一驱动力。从世界知识产权制度的起源和发展来看,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热情。没有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创新热情就会被山寨扼杀。
2016年5月召开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明确提出,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要使我国成为世界科技强国。这给人民法院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不断探索,攻坚克难,维护国家的创新能力,保卫民族的创新力量,为知识产权保护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
在过去的工作当中,人民法院深入贯彻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不断适应社会发展对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需求,以执法办案为核心,以完善知识产权审判体制机制为基础,以加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为导向,改革创新,奋发有为,为我国的创新力量坚守着最后一道司法防线。
审判工作成效显著,司法保护主渠道作用更加明显
知识产权司法是知识产权保护的核心环节,直接影响着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管理和服务水平。优质高效的知识产权司法体系是知识产权强国的重要指标和核心要素之一。
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创新对经济发展的驱动作用日益凸显。全国法院充分发挥司法保护知识产权的机制优势,努力营造激励创新的公平竞争环境,司法保护知识产权主渠道的作用更加明显。
知识产权案件审判工作总体呈现案件数量不断增长,案件类型全面,以及重大疑难复杂及新类型案件不断增多的趋势。面对知识产权案件的具体情况,人民法院创新审判指导工作方式,积极推进知识产权审判监督和指导,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与互动,进一步提高了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水平。
2015年3月,成立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研究中心,以该中心为平台,凝聚各方面知识产权研究力量,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与互动,不断提高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水平。
2015年4月,最高人民法院在北京知识产权法院正式设立知识产权案例指导研究(北京)基地,汇集、编撰、整理指导性案例,发挥辐射作用,推动建成全国知识产权案例指导综合服务中心。
2015年9月,最高人民法院在广州知识产权法院设立了“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与市场价值研究(广东)基地”,把赔偿与市场价值挂钩,让侵权损害赔偿充分反映和实现该知识产权的真实市场价值,最终实现激发创新活力和维护市场竞争秩序的目的。
数据显示,近年来,全国法院新收知识产权案件数量逐年增长,其中民事知识产权案件的增长率高于其他民商事案件。案件审结数量也逐年增加,案件审结率和结案率相较上一年均有大幅上升,再审率和改判率均维持较低水平,有的地区法院还实现了年度零再审案件和零改判案件。
新的保护模式不断涌现,司法保护效能进一步升级
知识产权强国的司法体系必须既能够高效解决纠纷,又能够通过明晰法律和制定规则促进国家的创新发展,更能够引领国际知识产权司法潮流。
2014年11月至12月,北京、广州、上海知识产权法院相继设立并顺利运行,实现了我国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体制机制的重大突破。三家知识产权法院人员精干,机构简化,全面率先推行各项司法改革措施,科学规范审判管理权和审判监督权的行使,成为司法改革的先行者。
近年来,各地法院对知识产权审判工作不断进行着积极有益的探索,涌现出一大批新的知识产权纠纷解决机制以及相关的体制机制,“义乌模式”、“浦东模式”等知识产权保护新模式应运而生,创造了一系列可推广、可复制的有益经验,积极将人民法院打造为当事人信赖的国际知识产权争端解决的“优选地”。
启用技术调查官参与诉讼活动,辅助查明技术事实的技术调查官制度是人民法院2015年的亮点工作,通过技术事
实查明,使案件审理的中立性、客观性和科学性进一步提高。
自1996年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开展“三合一”改革试点工作以来,经过20年的不断探索发展,人民法院知识产权“三合一”审判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截至目前,全国法院共有6个高级人民法院、95个中级法院和104个基层法院先后开展了试点工作。试点法院审判组织更加优化,管辖制度更加完善,与公安、检察机关之间的沟通协调更加顺畅,进一步提高了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综合效能。
知识产权纠纷多元解决机制不断创新发展,以浙江法院为代表,出现了“余杭模式”、“义乌模式”、“宁波模式”等三大模式,在强化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主导作用的同时,打造专业的第三方独立公益平台,着力探索多元化的知识产权纠纷解决机制。真正发挥知识产权社会民间调解作为社会纠纷自净机制的作用,彰显了司法作为社会正义最后一道防线的主导地位。
精品案例广受好评,司法保护取得实质性社会效果
2016年4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开审理了“乔丹”商标争议行政纠纷系列案,案件由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陶凯元担任审判长。本次庭审受到了国内外新闻媒体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人民网等20余家中外媒体记者全程旁听案件审理并进行现场报道,中国法院网、最高人民法院官方微博、新浪网法院频道对庭审进行了全程直播。美国、欧盟、日本、韩国等驻华使节以及美国全国商会代表也旁听了庭审。
庭审结束后,旁听人员纷纷表示这次庭审进一步展示了中国法院公开透明、公正司法的良好形象,对于充分发挥司法保护主导作用,扩大我国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国际影响,均具有重要意义。
类似于“乔丹案”这样倍受社会关注的重大、疑难类知识产权案件还有很多。琼瑶诉于正抄袭案的审结,在社会各界更是掀起了一阵舆论浪潮。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国电影文学学会秘书长王浙滨表示,这一案件是知识产权界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78页的判决书,我读了两遍,毫不夸张地说,这是我第一次看到文理如此相融的判决书。”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副会长汪海林曾公开表示,在该案件的判决中,看到了法院对专业的高度尊重,琼瑶本人也通过律师发来感谢信称,她对内地的司法环境和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充满信心。
在强调案件判决的同时,人民法院也十分重视诉讼调解对于促进知识产权转化运用、规范市场竞争的功能。如正泰集团诉施耐德公司专利侵权纠纷案,是迄今国外跨国公司对中国企业侵权的最高标的额赔偿案,承办法官充分发挥司法智慧,耐心调解,促使当事人达成了补偿额达1.575亿元的全球和解协议,化解了双方在国际国内长期存在的知识产权争议,创造了良性竞争、合作共赢的市场环境。
这一系列精品案例的打造,通过司法裁判明确了法律标准和行为准则,彰显了司法的公信和权威,充分体现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导向,激励了创新热情,有效维护了良性竞争的市场秩序,使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司法在维护创新、保护知识产权方面的效能,取得了实质性的社会效果。
第二篇:创新司法党建
“机关党建难创新,法院机关党建更难创新。”这是不少党务工作者的感慨。XX县人民法院机关党委在如何破解党建与审判业务难题,特别是把做好新形势下法院机关党建工作与增强干警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的能力相结合上下功夫,创新了法院机关党建工作品牌。如“工作名片”、“流动法庭”、“风险提示”……这些
都是县法院围绕“为民”、“务实”、“清廉”三大关键词推出的党建创新品牌。近年来,XX法院力推党建创新品牌,“一个支部一品牌、一个支部一特色、一名党员一面旗帜”,以党建带队建、以队建促审判、以业绩求认同,司法为民水平不断提升。
“工作名片”:公正办案为百姓
“甘法官,这是我的诉讼材料。”酷暑来临,一位当事人一边抹着额头上的汗水,一边把诉讼材料递给立案窗口前的接待法官甘富贵。立案窗口前,一块透明桌牌醒目竖立,桌牌上“共产党员先锋岗——甘富贵”10多个红色大字格外醒目。
在XX法院,只要接待法官是共产党员,在立案窗口前就会有一块标注其姓名、职务的桌牌,“桌牌的作用是让党员亮出身份,这有利于法官热情服务习惯的养成。”立案庭副庭长李莉说,法院汇集了各类矛盾,立案窗口就是各方利益纠葛的集合点,必须杜绝情绪化办案,对法官特别是党员法官的素质和服务态度要求更加严格,“到目前为止,我们没有接到一起对立案庭法官工作态度方面的投诉。”
“亮身份”仅是立案庭党支部“为民”的“形象名片”之一。记者注意到,在立案窗口旁整齐地摆放着蓝色的“立案庭便民联系卡”,上面注明了法官的姓名、地址、邮编、工作电话和传真,“有的案件受理程序较为复杂,很难一次性办结,如果出现此类情况,我们就会把联系卡给当事人,方便他们和受案法官取得联系。”立案庭庭长刘邻波说。
“流动法庭”:走进千家万户
作为审理传统婚姻家庭等案件的法院第二党支部前不久把“流动巡回法庭”开进沙坝村,对村民进行法制宣传。“法官讲这些与我们生活实际有用的,让我们增加了好多法律知识。”年过七旬的周姓村民说。
为了追求普法效果,法院第二党支部、法庭党支部通过“流动巡回法庭”这种新颖形式,把单向灌输变成社会分享,丰富法制宣传的形式和内容。“流动巡回法庭”虽小,却囊括了“案例真人秀”、“维权问题汇”、“法律自助餐”等形象生动的几大板块。目前,“流动巡回法庭”不但驶进了农村、工业园区、农业园区,还驶进了校园、社区,深受基层群众的欢迎。
“风险提示”:警钟长鸣促发展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五个严禁’的规定”、“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三条禁酒令’”这是XX法院纪检监察部门专门为全体干警制作的随身携带“风险提示”小卡片。该院纪检监察部门同志还在法院全体干警大会上进行警示教育,对职务晋升、晋级者和新进人员进行廉政提醒谈话,对群众有反映的有违规违纪苗头的及时进行谈话。为保证“风险提示”具有针对性,第一、二、五、六等业务庭党支部还将《法官行为规范》、《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等文件汇总、梳理和分类,对不同岗位和职责,分别提醒。在纪检监察部门的指导下,业务庭(局)党支部还建立了廉政落地短信、电话提醒机制,“业务庭(局)的干警需要出差或者下乡审理,出差在外,廉政意识容易懈怠,尤其是在异地、户外工作中,执行法官直接与当事人、财物接触的机会更多,廉政落地短信、电话提醒有利于提升干警的自律意识。”法院纪检组组长刘凤祥如是说。
“司法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依法保障群众合法诉求与合法权益,做到公正司法服务于民。”XX县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滕明杰表示,“通过党建品牌创新,打造一支‘为民、务实、清廉’的党员干警队伍,这既是司法为民的要求,也是司法公正的体现之一。”
第三篇:创新的力量
创新的力量
摘要:创新造就了华为的神话。华为以其强大的实力阻击了其他跨国企业的攻击,证明了中国企业的实力。但这是来之不易的。回顾华为的发展历程,创新是其中隆重的一笔。这是华为最大的资本。企业雄厚的实力来自于创新,地区的实力离不开创新,而一个国家的实力也不可缺少了创新。
关键词:创新实力领先
华为的阻击,面对着大型跨国公司的攻击,华为没有退缩,没有妥协,以其强大的实力取得了最终的胜利。这是值得国人骄傲的战绩,但回头想想,这次的胜利真的值得反思。1987年华为仅有6名员工,注册资金2万元。经过几年代理国外交换器挖掘到的“第一桶金”之后,华为老总就觉得要在自己研发国产交换机,CC08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诞生了。在创业早期,华为就提出要长期坚持不少于销售收入10%的研发投入,并坚持将研发投入的10%用于预研,对新技术、新领域进行持续不断的研究和跟踪,不仅如此,还将这一规定写入《华为基本法》,在战略发展规划和公司的规章制度上体现。如今,2010年9月19日,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凭借其综合的研发能力和技术创新等指标,摘得“2010中国最具创新力公司 TOP100”的桂冠,并连续4届蝉联该项评选的冠军。
创新实现了这种突破。创新使华为拥有这种实力。华为的今天离不开创新。当创新出现在其他的领域,经济实力的提升也不远了。自主创新能力成为国家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科技竞争日益成为国家间竞争的焦点。发达国家充分利用自身的技术和资本优势保持领先地位,并以知识产权、技术壁垒等新的贸易手段对其他国家实施压制或进行技术控制。发展中国家由于自主创新能力匮乏,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经济安全问题
目前,中国正在努力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但工业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创新性不足、高层次创新人才缺乏等问题,使得中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较差,在世界企业的高端竞争中,难以把握制高点和经济决策的主动权,并严重制约了国内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人才资源的综合实力难以有效支撑中国经济持续发展。要提高我国人才资源的国际竞争力,必须进一步挖掘人才资源的内在潜力,理顺人才选拔任用机制,完善人才培养模式,营造鼓励创新创业的社会氛围,引导和开发人才资源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加速推进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和创新体系建设,全面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技术水平,不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科技创新在确保经济社会实现平稳较快发展中发挥了强有力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一)以科技为引领的特色产业基地实现迅猛发展,正在成为结构调整、产业升级、资源型城市转型、新城区建设和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创新推动了企业的发展,在特色产业基地建设中开拓创新,实现地区的产业发展极点,完成地区的产业结构的升级,使地区的经济发展更加完善,使经济发展更加深入,潜力更大。
(二)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加速完善,显著增强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应对金融危机,需要合理的创新。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动员广大科技人员服务企业,确保企业实现持续稳定发展。通过实施“科技创新示范企业创建工程”,使科技创新示范企业的产品结构实现重大调整;通过加强科技创新平台
建设,降低企业创新的成本,为企业创新提供便利;通过推进建立以利益为纽带的产学研战略联盟,企业获得了长期、稳固的技术支持;通过创新基金和孵化器建设,支持培育了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群,为企业创新增添活力。
(三)重大关键技术攻关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取得新突破,提升了产业技术水平,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通过大力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有力地提高政策导向产业的产品结构和市场竞争力;通过加强高新区建设,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化,实现产业链的升级和深化,有力地支撑了经济发展。
创新对提升经济实力的作业毋庸置疑,中国过去的几十年的历程也是一个明证。科技创新,提升实力。中国崛起,创新第一。经过60年的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一个科技大国。60年前,新中国刚成立时,全国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不足500人,现在,中国科技研发人员总数超过105万人,位居世界第二位;60年来,中国科研机构增长迅速。从原来的仅有30多个,发展到现在科研院所近3800个,研究基地2000多个;60年来,中国科技影响力大幅提高。2008年,SCI收录中国论文超过10万篇;中国发明专利申请量达到29万件,世界排名第三;60年来,中国人无论在基础研究领域还是在前沿技术领域都留下了成功探索的足迹:从“两弹一星”到太空漫步,中国人在生物、纳米、航天等高科技领域的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从1956年发出 “向科学进军”的伟大号召,到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从 “科教兴国”战略的制定实施,到确立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长远目标,60年来,中国科技事业在曲折中经历了三次大的飞跃。1964年10月,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它大大提升了中国的国家实力,大长了国人志气。邓小平同志说,没有“两弹一星”,就没有今天中国世界大国的地位。然而,10年**使中国现代化进程遭受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挫折,科技事业也走进了严冬。1978年春天的一次盛会——全国科学大会让中国的科技事业重新感受到春天的温暖。邓小平讲话:“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知识分子是我们工人阶级中的一部分,四个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现代化,我愿意做你们的后勤部长。”小平同志的讲话极大地解放了广大知识分子的创造力,此后一系列促进科技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政策相继出台。举国上下再次兴起“向科学技术进军”的热潮。
此后的20年间,中国科技在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中调整发展,迎来了自己的第二次飞跃。面对正在全球兴起新技术革命浪潮,王大珩、王淦昌等四位两弹元勋科学家给邓小平写信,建议跟踪世界战略性高科技的发展。小平同志迅速做出批示:此事宜速做决断,不可拖延。“863计划”的实施缩短了中国在生物、自动化、信息、能源以及新材料等高科技领域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产生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达数千亿元,它大大增强了中国人在高科技领域进行自主创新的能力和信心。
1997年,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报告获得国家批准。中科院副秘书长曹效业说,报告汲取东南亚金融危机教训,呼吁尽快确立以国家创新体系为支撑的经济发展模型。2006年初,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召开。会议第一次把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确立为国家战略。
60年来,中国科技事业历经三次飞跃,贯穿其中的主旋律就是创新。但是,在当今的中国,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仅有30-40%,相对于美国日本欧盟60-70%的水平,中国还算不上科技强国。但是,核心的技术还是靠引进的,我们做的很多工作,基本上还是在别人技术基础上的改进而已,我们掌握不了很多产业发展的未来。像产品的设计、知识产权、品牌我们都不掌握,我们只是做加工,没有掌握核心技术。
经过60年的发展,中国经济已经发展到不可能单纯依靠引进外来技术的阶段,必须实现由被动引进到主动创新的转变。全球化不断的推进,使得全球的经济竞争更多的依赖于你所拥有的自主的科技成就。特别是知识产权制度对国家竞争力形成比较重要约束的时候,如果单纯依靠国外的技术来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那么在竞争的环境中你很可能会丧失主动的地位。中国是一个人均资源相对匮乏的大国,这决定了中国不能选择资源型或者对外依附型的国家发展战略,而是必须像美国欧洲日本一样,走创新型国家的道路。这些国家有几个共同的特点,第一,科技进步贡献率都比较高,大约70%以上。第二,技术依存度都比较低,大约都在30%以下(我国60%左右),另外,这些国家反映科技进步的综合指标,也就是研究开发投入占GDP的比重,一般地都在2%以上,而我们国家现在是1.3左右。所以如果说中国要进入创新型国家的行列,至少要在这几个重要的指标上达到已有的创新型国家的水平。2006年,国家颁布的未来15年《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到2010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将提高到2%;到2020年,这一比例将达到2.5%以上,企业将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
经过60年的发展,中国“科技自主创新”这趟列车正经历新一轮“提速”,这趟列车正在驶向一个明确的时间“节点”—2020年,“站牌”上写着:创新型国家。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是我们这一代人必须承担的历史责任。我们完全有信心有能力为人类的进步,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科技创新与强国之路 作 者:张先恩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
时间: 2010年3月1日
【2】 发展的影响力 作 者: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出版社: 社会科学
文献出版社出版时间: 2009年10月
【3】 企业软实力作 者:郝鸿毅 主编 出 版 社: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出
版时间:2008-8-1
第四篇:民族力量与航天精神
民族力量与航天精神
在共和国迎来第六十一个生日之际,嫦娥二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升空,直奔月球而去。嫦娥二号与首次奔月的嫦娥一号相比,离月球更近了,标志着中国探月工程二期揭开序幕。嫦娥二号的起飞让世人瞩目,它意味着中国离探月梦想的实现更近,中国的科技力量实力得到进一步的验证,彰显了中国力量。
与首次奔月的嫦娥一号相比,嫦娥二号首次运用火箭将卫星直接送入地月转移轨道,进入工作轨道时间更快、测量精度更高、试验项目更多,绕月飞行轨道高度由200公里降至100公里,离月球更近了。挑战更大,责任更重。嫦娥二号一飞冲天,但还面临不少风险,通往月球的道路上依然险阻重重,需要无数的艰苦攻关,积跬步以致千里。探月工程计划2020年之前完成无人采样返回任务。越是接近目标,难度和风险也会越大,越需要科学工作者们全面协调、精细运作、科学前进,一步一个脚印地实行,这样才能确保探月计划按期成功完成任务,完成我们千年的“探月梦”。
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嫦娥二号凝聚着无数科学工作者、航天人的智慧和汗水,是我国航天史上又一光辉的一页。探月工程的每一次跨越,离不开祖国日益强大的综合国力,离不开中国航天人几十年来的雄厚积累,离不开全国人民的支持和关注。从当年的“两弹一星”精神到今天的载人航天精神,中国航
天事业的光荣传统和宝贵精神,无数航天人发扬“三老四严”精神,已经在一代代航天人手中薪火相传。新一代航天人在攀登科学高峰的过程中传承发扬着前辈的攻坚精神,以顽强意志和杰出智慧,铸就了载人航天精神,这就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是我们伟大民族精神的生动体现激励中国人民奋发进取的强大精神力量。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保持着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势头,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奥运、世博盛会令世界瞩目,神州七号到嫦娥二号的探月计划,是什么力量让中国能取得如此成绩?我们必须深思,是什么样的崇高事业,能让中国力量生生不息。
追溯开来,没有革命先烈的付出,就不会有如此崭新的一个新社会,就没有我们今天取得一切事业的基础。革命先烈的伟大精神历久弥新,必将永远照耀我们前行。我们要牢记历史,牢记英烈,不能忘本,才不会在前进道路上迷失,才能矢志不渝地去实现他们的伟大理想。载人航天精神,是“两弹一星”精神在新时期的发扬光大,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征程上,我们要大力弘扬载人航天精神,坚持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先导,发扬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的精神,努力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坚持科学发展观,牢牢掌握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发展的战略主动权,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有效地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和国防安全,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今天,中国人的物质生活条件已经大大改善。这离不开党坚持社会主义,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三个代表”的重要方针。在国家发展中起着领导带头作用,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越是面对物质水平的提高,越是要坚固精神防线,不能因为物质的充实而忘却精神境界的提升,这是保持一个国家乃至整个民族的根源力量。现今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我们更应该抵制物欲的腐蚀,不能丢失宝贵的精神财富,更需要我们坚持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精神,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航天人精神,这才是一个国家不断进步的力量,才能够使满足更广大人民的物质需求,构建和谐社会。
在科学进步,科技发展的今天,我们应该增强国家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有一颗爱国、爱民之心,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光辉的民族精神,壮大民族力量,增强民族凝聚力,为社会主义的进步尽自职责。
第五篇:浅谈我国民族自主创新
中国将成第二大药品市场民族医药自主创新能力亟待提高2012-3-12 全国人大代表、康缘药业董事长肖伟提出,一定要提高中华民族医药工业的自主创新实力,保障国家战略安全。肖伟认为,2011年我国医药工业总产值达到15223亿元,市场总量已经成为全球第三大药品市场。随着新医改的有序推进和老年化社会的逐步形成,未来十年,我国医药市场将保持快速增长,预计2019年我国医药工业总产值将突破4万亿元,成为全球第二大药品市场。
但目前我国还仅仅是一个制药大国,民族医药工业自主创新能力低下,离制药强国尚有较大差距。在我国高端医院市场用药领域,以创新药物为主的合资外资药已经占据48%的份额,并不断蚕食国产药的份额;而国产一类新药的销售比重不到5%,远不及合资外资创新药物所占的比重。与此同时,近年来各大国际跨国制药巨头纷纷在我国建立药物研发中心,进一步抢夺我国药物研发资源,给已经处于薄弱的中国药物研发的竞争环境带来诸多不利因素。如果我国民族医药工业创新能力不加以提高,民族医药工业市场竞争能力将处于明显劣势,国内医药市场将拱手相让。长此以往,国家民众医药供应将受制于人,直接影响我国药品战略安全。所以,提升民族医药工业自主创新能力迫在眉睫。
一、我国药物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们知道,自主创新对于我国民族医药工业的可持续发展,保障我国药品战略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同时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国药物自主创新还存在诸多制约因素和深层次问题。主要体现在:
(一)政府对创新型医药企业的扶持力度有限,不利于形成良好的鼓励医药企业药物研发的自主创新环境
1.政府对医药创新型企业的扶持力度有限。国际经验表明,政府的激励政策对引导制药行业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美国政府为了鼓励创新药物研发,制定了相关的减免纳税、联邦经费补贴、加速新药审评速度等措施。印度政府也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了包括税收减免、海关关税免除、财政支持和补贴、政府奖励等优惠政策。目前从创新型企业数量来看,研发型医药工业企业比重较低,拥有科研机构的企业比重仅为21%。尽管我国政府在鼓励医药工业企业的新药创新机制方面已出台相关政策,但实施效不佳。
2.政府对医药企业自主创新的资金利用率不高。虽然“十一五”期间我国重大新药创制投入大约在200亿元,从研发成果看,目前已有13个品类,25个品种,共300多个规格的生物新药获批,其中原创新药有9个品种,可以看出资金利用率并不高。一方面由于新药标准有一定的模糊性,造成申报的新药项目过多,造成资金利用过于分散。据统计,“十一五”期间平均单一新药项目的实际政府扶持资金仅约4000万元左右,远不能满足医药企业平均8年左右的实际研发投入;另一方面,申报新药项目过多也容易造成资金在一定程度上的浪费现象。
3.内外部资源整合不够,产学研联动机制不健全。目前在以科研院校为主体向企业自主创新为主体的转变和过渡中,虽然我国拥有医药工业企业4579家,各类科研机构746个,但由于内外部资源整合力度不够,产学研过于分散,尤其是政府推动下的“政产学研”模式,无法形成有效的联动机制,造成新药研制与市场需求之间的脱节。而近年来各大国际跨国制药巨头纷纷在我国建立药物研发中心近20个,进一步抢夺我国药物研发资源,对我国新药创新形成强大竞争压力。
(二)创新药物研发产出能力较低,不利于调动和提高民族医药企业自主研发的积极性
1.新药审批政策不够完善,尤其体现在新药审批时间过长。与国际市场对比,美国药品审批采取直接申报、一级审评的申报机制,在药品审批过程中注重审评机构与企业的双边交流,并且有针对性的简化审评程序,而我国的新药环境存在一定不足,如信息沟通不健全、审批周期过长等,对创新药物研发造成较大的消极影响。以新药临床研究申请审批环节为例,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在30天之内必须做出决定,如果过了这一期限仍不做出决定,药企就可以开始展开临床试验。但在国内,临床申请上交之后,平均得花上150-200天的时间才能知悉能否展开临床试验。两者相较,仅仅临床申报这一环节,国内审批时间比国外耗时5倍。
2.企业资金投入强度和人员投入强度较低。对比2000—2010年中国、美国及欧美国家医药企业研发资金投入强度和人员投入强度情况,可以清楚地看到,我国医药企业尚存在较大差距。一方面,我国在药物研发投入的比重比较低。近年来,全行业研发投入比重平均2%-3%左右,即使是国内最好的研发型企业,其研发投入也只占销售收入的8%左右,而跨国制药企业的研发投
入平均达到15%以上,最高达到27%。另一方面,我国研发人员投入强度不到10%,而欧美国家的研发人员投入强度基本保持在18%以上。
3.我国创新药物市场投入产出回报明显偏低。目前,“重磅炸弹”式创新药物对制药公司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从创新药物数量来看,我国有实质意义的新药数量明显偏少。自1986年以来,我国批准的自主研发一类化学药近40个,平均每年仅1-2个,远低于美国平均每年5-8个新分子实体数量的批准速度。另一方面,2010年全球前十位,“重磅炸弹”式创新药物销售比重达到8.7%,近十年年复合增长率达到6.47%,高于全球药品销售平均增幅。从1997年到2010年,美国原创药物上市后5年的平均销售达8.8亿美元,利润率达到30%以上,而我国创新药物上市5年销售过亿元人民币的品种寥寥无几,甚至上市前三年还处于亏损状况。
(三)创新药物市场转化能力弱,不利于民族医药工业药物自主创新的可持续性投入
1.价格政策不利于创新药物的市场应用。从国际市场看,自2002年起,日本政府对创新药品的加价比例从40%升至2008年的70%-120%。同期,日本排名前十位的制药企业的平均研发投入,也由销售额的13.8%提高到20.9%。对创新药物给予一定价格支持,可以正确引导整个产业链的良性循环。而目前我国药物的价格政策中没有完全将创新药物的价格有所区分,甚至与仿制药品一视同仁,严重打击创新型医药企业的积极性。
2.基本药物制度中缺乏创新药物临床准入的相关规定。我国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后,创新药物由于价格原因很难进入基本药物目录,使得创新药物市场销售额受限。因此应借鉴WHO以及先进国家基本药物政策,平衡好基本药物遴选原则与药物创新的关系。应该考虑自主创新因素,给予民族医药工业创新药物一定比例,以充分调动民族医药企业创新的积极性。
3.医保目录制度对创新药物临床应用影响较大。创新药物难以市场转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其缺乏医保政策方面的支持。卫生部原全国公费医疗办公室所制定的《全国公费医疗报销目录》中规定,国家一类、二类新药自然进入目录,同时也有国家一、二类新药自动进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鼓励政策,但后来修订为《医保目录》时,这些鼓励政策没有延续下来,导致创新药物难以进入医院主市场。同时,医保目录更新有一定的时间周期性,通常为期1-2年。这导致创新药物在上市后一定时间段内的销售受到影响。而对于创新药物如何进入医保目录,现在缺乏相关的政策文件。
4.药品招标政策不利于创新药物自主研发积极性。目前医院药品采购“唯低价取”的招标制度,严重影响了企业进行创新药研发的积极性。药品采购招标中的比价方式,使得品牌企业的优质产品、创新药品,因为成本、价格相对居高而无法进入医院销售,造成极不合理的现象。同时,各地药品招标采购并不是每年都会进行,有时候企业一等就是三年。创新药受到专利保护的期限是20年,但这20年并不是从新药上市开始,往往是从申请立项开始。如果研发时间本身就长,再花上几年功夫等待药品招标,企业所能享受到的专利保持时间就被大大缩短。企业投入巨大人力、财力研究开发的新药产品,不能顺利进入医院这一主流销售渠道,这对企业进行新药创新投入的积极性是一种沉重的打击,必将直接影响我国的新药创新研究的可持续性发展。
二、主要建议:
(一)进一步加大药物自主创新企业的扶持力度,形成良好的鼓励医药企业药物研发的自主创新环境
1.鼓励、扶持创新药物研发主体从科研院所到民族医药工业的转变。
我国医药产业存在创新主体错位的问题。因此,政府要借鉴美国的“硅谷模式”,英国的“合作伙伴计划”,日本的“官产学研”合作模式,加大对国内创新型企业的扶持力度,有关部门通过集成资源,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科研院所、科研资金、科研人才等)向有创新能力的医药企业集聚。一方面,可以促进我国医药产业集中度提升,形成规模经济,切实降低药品生产成本,给百姓以实利。另一方面,也加速我国医药产业的转型进程。
2.加大对创新型企业的财政政策、专利保护政策的扶持。
在财政政策支持方面,政府应该重点加大对制药企业研发费用的税前抵扣政策、自主创新药物研发的政府科技立项资金支持、自主创新技术和产品的政府采购政策、激励企业创新的金融支持等政策的完善落实。
在专利保护政策方面,可以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做法,通过给予批准后的新药一段时期的专利期延长保护(PatentTermExtension)兼或市场独占保护(MarketExclusivity)。2种保护的宗旨都是补偿药品因研发和审批而失去的时间,使该新药产品在限定时间内不受到竞争,鼓励创新药的研发。
(二)进一步完善药品注册审批政策,构建创新药物“绿色通道”机制
1.严格“新药”标准,从实质上鼓励创新。
建议严格新药定义,提高药品标准。明确新《药品注册管理办法》中对新药的界定,逐步与国际通行的NCE标准接轨。药品质量标准、注册标准的提高在保证药品安全性、有效性的前提下,有利于我国创新药物研发水平的国际化,以尽快实现我国医药行业与国际接轨。应当适当加快对新药一期临床申请批件的审批时间(IND),争取做到与国际接轨。
2.完善创新药物上市审批的程序。
2007年《药品注册管理办法》虽然明确了我国药品注册监督体制中快速审批向特殊审批的转变,但现阶段药品特殊审批政策尚未付诸执行,且相关实施细则一直未出台。建议在现阶段药品特殊审批政策的基础上,尽快细化特殊审批药品遴选原则、缩短特殊审批资格审批时限,以期更好地达到激励创新初衷。3.加快药品技术审评进度。
近几年药品上报数量已经有所减少,新药所占比例也有提高,但审批时限远远超过《药品注册管理办法》规定的时限,严重影响了企业积极性,同时造成生产设备的长期闲置,提高了研究成本。建议通过增加审评专家、减少不必要的程序,确保在规定时限内完成审评工作。4.对于一类创新药物的审批建议执行宽严相济的原则。
由于一类药物研发周期长,期间面临许多法规政策的变化,在确保安全性的前提下,允许生产工艺在临床前研究、审批生产研究过程中有一定的变化。
(三)加大创新药物市场转化的政策导向力度,促进民族医药工业药物自主创新可持续性发展
1.明确创新评定标准,完善药品定价机制。
首先是定价机制应该鼓励自主创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的价格要考虑到企业的研发成本。目前,我国药品定价中对药品采用注册分类法进行分类,不仅条目繁复,而且不能充分体现创新药物的技术附加值因素。而对于单独定价的专利药品及原研药仍未形成完整的定价分类标准。因此,我国应尽快建立起合理的创新药物定价的标准,对不同创新程度的专利给予不同程度的刺激和保护,保证创新药物能够通过市场回收其研发成本并获得合理利润。建议出台向自主创新药物倾斜的药品定价机制和具体办法。
2.鼓励创新药物纳入基本药物目录和医保目录。
基本药物应该是针对国人的疾病谱而制定的。药品的遴选首先是覆盖中国人群的疾病谱,其次是要在保证质量的同时价格越优惠越好。建议按照《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及其配套政策有关鼓励自主创新产品进行“政府首购”的精神,在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制订原则上能够体现对自主创新的扶持。同时,结合我国用药特点,由卫生部会同社保部组织专家对我国现有的自主创新药品进行整理,在药理、药效、安全性及药物经济性方面进行评价,将疗效确切、用药安全、价格合理的我国自主创新药物纳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
创新药物应该尽早进入医保目录,才能让广大社会大众享受到医药科学进步带来的福利。更重要的是,创新药物进入医保目录后,能直接进入各省药品招标目录参与招标。建议出台向自主创新药物进入两个目录的具体办法的相关政策文件。同时,考虑到医保用药和基本药物定位于廉价药品的实际,建议政府在制定有关医保目录和基本药物目录的相关政策时要同时出台对于进入两个目录的专利药物的补偿优惠政策。
3.完善医院药品招标制度。
我国实行药品招标采购已经10多年,这项制度的设计初衷是通过市场竞争,选购质优价廉的药品。近年来,针对其中出现的问题,政府相关部门不断进行了探索调整。国家应鼓励创新药物尽早进入医药临床使用,而不是简单进行比价招标采购。针
对自主创新药物,应该出台相关区别政策,一方面对创新药物的价格给予一定保护,确保企业的研发成本回收。另一方面,确保医药科技的进步让百姓受惠。
4.建立民族医药工业自主创新药物临床应用新机制。
对于自主创新药物,无论是在药品定价机制,药品报销机制,还是药品招标机制,建议从国家药品战略安全角度出发,通过市场竞争导向,建立一套民族医药工业自主创新药物临床应用的新机制,在定价权、报销范围和比例以及药品招标等环节优先考虑选择民族医药工业自主创新药物,建立临床医生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处方民族医药工业自主创新药物的鼓励政策,扩大民族医药工业自主创新药物的临床使用量,促进民族医药工业药物自主创新的积极性,为我国民族医药工业营造良好的自主创新环境,从战略上保障我国药品安全。
从全球医药发展历史可以看出,医药产业历来是一个高投入、高风险、高产出的领域。如果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和政策鼓励,将不能促进医药创新能力的提升。自主创新是我国由制药大国走向制药强国的必经之路。中华民族医药工业创新能力的提升,是我国人民健康的基础保障。
作为了解医药行业实际情况的一名两会代表,我们希望政府站在国家药品安全的战略高度,重视民族医药工业创新能力不足的现状,尽快采取有力措施,加大政府对创新型医药企业的扶持力度;进一步完善药品注册审批政策,构建创新药物“绿色通道”机制;加大民族医药工业创新药物市场转化的政策导向力度,推动我国民族医药工业健康、有序、快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