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文文化传承是建筑设计的灵魂
论文范文文化传承是建筑设计的灵魂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的科学研究能力。写论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论文范文文化传承是建筑设计的灵魂,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在中国几千年的悠久历史中,我们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在当代社会条件下,如何在建筑设计中弘扬和继承丰富的文化成为我们思考的焦点。
文化的存在与表达
为了在建筑设计中继承文化,我们首先需要澄清文化的存在和表达。文化以两种方式存在:一种是以集体记忆(或集体情感)的形式存在于人类头脑中,这是一种具有代代相传的共鸣的集体情结;另一个以物质的形式存在。它以物质为载体,通过物质人们可以解读丰富的文化和表达的意义。建筑是一种物质载体,通过它我们可以解读建筑本身的意义和丰富内涵。
有许多表达文化的方式。它可以是一种行为形式(生活方式)、一种物体的详细形式(形状、大小、颜色),或者是一种一般的`表达形式(民族情节、天人合一、情绪的美称、归属感)。
建筑设计中的文化传承
为了在建筑设计中继承文化,我们首先需要弄清楚继承的本质是什么。继承不仅仅是复制和张贴文化符号(元素符号),也不仅仅是模拟和炫耀对象的自我。它是对深层核心本质的继承。同时,它是发展和变化的,可以与现代社会联系成一条传承的轨迹。一些设计师,贴上一个符号,做一个相似的外观,复制一个元素,认为这是一个文化遗产,但实际上是非常肤浅的。在今天的社会条件下,我们不仅要继承文化,还要进行创新文化,这是我们的继承。
在建筑设计文化的传承中,可以采用不同的策略和技术、结构方法和表达方法,在分离现代条件的环境下传承不同的文化方法。
空之间意境的创造。空之间的意境是文化的一般表达,文化通过空之间的意境得到反映。我们可以通过空之间的压制和宣传、启动和转向、渗透和封闭、交错和接受等手段(绿化、照明等)来释放和宣传文化。)。在新苏州博物馆的设计中,贝聿铭没有使用更多的元素符号和中国古代园林的设计方法。相反,他吸收了中国古代园林的精华空。通过空的庭院组合和现代材料的运用,他创造性地运用现代方法解读了空园林的文化意境和内部信息。
元素符号的重新排列和组合。某一历史建筑和文化与当时的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有关。建筑有一个历史时期。对我们来说,模拟和复制某个时期的建筑(元素符号)是毫无意义的。如果我们不能让文化崩溃,简单地复制历史负载,我们该怎么办?我们可以提取充满文化的历史元素的符号,并用现代方法重新排列它们,使文化得以传承并具有现代意义。
例如,索姆建筑设计事务所(SOM Architecture Design Office)设计的上海金茂大厦,不仅简单复制了中国古代密檐塔的建筑风格,而且将当代审美需求和技术要求相分离,以元素符号的形式创新(尺度和方法)并重组密檐塔的建筑风格,使金茂大厦充满历史文化和现代气息。
数据的技术结构和性能。该建筑的技术结构和数据与当时社会的消费能力(消费技术)以及天文环境、气候环境、宗教信仰等有关。建筑的技术结构是文化的直接元素。它通过数据和结构将文化表现得淋漓尽致。例如,由著名建筑师王澍设计的中国美术学院杭州香山校区,通过砖瓦的建造和应用,无意中在空传播了朴素的诗化文化。
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在当代材料、空功能要求和美学标准的变化下,许多传统建筑在空形式、结构风格、材料风格和建筑形式上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在这种矛盾中,文化如何传承?我们主要抓住文化的本质,通过变异和创新赋予现代材料和结构方法更深层次的含义,使现代建筑更好地表达传统文化。例如,贝聿铭为卢浮宫设计了玻璃金字塔。通过现代数据和新的表达方式,结构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同时,充满了历史的味道。
具体图像的夸张和放大。如果一个特定的形象具有人类赋予的意义,它在被夸大和放大后会产生更大的影响,文化的释放也会有更大的爆发力。这种设计技术似乎越来越适用于纪念建筑。例如,著名建筑师彭一刚设计了刘公岛中日战争纪念馆,15米高的北洋石海将军雕塑具有很大的视觉冲击力。它将人们带入历史,让人们重温这段汹涌澎湃的历史...文化丰富多样,建筑设计中文化传承的方式方法也多种多样。只有充分了解我们优秀的文化,把当代社会的条件和环境分开,我们才能设计出富有文化内涵的建筑。
第二篇:医院文化是医院的灵魂
医院如期举行信息员培训会议
2013年6月5日王新潮
医院文化是医院的灵魂,是推动医院发展不竭的动力。一个有着旺盛生命力的医院,必然有着优秀的思想文化建设为指引。
为加强单位思想文化建设,提升医院各科信息员的新闻写作水平,提高新闻稿件质量,6月4日下午,医院诚挚邀请了自治区人民医院宣传科刁素清科长在四楼会议室举办了信息员培训,刁科长通过二十几年的医院文化宣传工作经验,从十四个方面深刻地阐述了医院文化宣传在建设中的重要性及以及发行院报在医院的必要性。
通过鲜活生动的事例和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精彩讲授,对新闻线索的捕捉、采集、写作、特点、报道的标准以及原则要求和新闻报导的策划、手法等内容进行了专题辅导讲座。希望大家用钻、跑、亮、说、灵、尖几个动词来提高新闻的敏感性,观察的灵敏性、思考的深刻性和政治的敏锐性,真心期望大家多观察、多练习,不怕苦,做一个学习型、勤奋型、创新型的信息员。最后,刁素清科长针对大家在新闻报道和写作方面提出的困惑都一一做了解答,培训会议在阵阵掌声中圆满结束。
第三篇:工业文化是工业旅游的灵魂
工业文化是工业旅游的灵魂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对于工业旅游而言,更是如此。工业旅游五大类资源均与文化有关。上海作为我国近代工业的摇篮,无论是传统制造业、现代制造业还是高科技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都一直走在时代的最前列,悠久的历史和瞩目的成就使工业文化成为上海工业旅游的精神内核。目前,上海共有各类博物馆近100家。这些博物馆在成为沪上热门工业旅游经典的同时,为上海宣传、展示工业文化提供了窗口和平台。上海产业布局与产业结构的调整,在市中心留下一批闲置厂房,一批通过保护性开发建立起来的创意产业集聚区应运而生。这些创意产业集聚区类的工业旅游景点传承了中国工业摇篮的自力更生精神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将工业老建筑所特有的历史底蕴、文化内涵和想象空间转化为传承工业文明的载体,成为上海工业旅游的特色之一。老凤祥、永久自行车等老字号、老品牌的传承、发展与新生以及洋山深水港、东海大桥等重大工业建筑成就也为上海工业旅游注入了新的文化内涵。充分利用工业旅游资源的文化优势,形成各具特色与特点的产品体系,必将成为工业旅游发展的重要方向。
第四篇:文化是一种历史传承(最终版)
文化是一种历史传承,精神是一种高度凝练。一个时代,需要时代精神;一个民族,需要民族精神;一个部门,更需要切身的思想共识、文化底蕴和精神力量。
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机,让一向低调务实的财政部门走上了前台。今天,当美国经济增速遇阻而量化宽松Ⅲ犹豫不决、欧债危机还在欧洲大陆肆虐疯狂之时,我们4万亿元政府性投资所产生的促动效果有目共睹。好似在惊涛骇浪中驾一叶扁舟,谁敢说这3年来,各级财政部门只有“勇于奉献”,而没有“敢于担当”?
再回首望望,1994年分税制改革破冰、1998年公共财政转轨、2003年民生财政出航,每当国家重大政治经济变革之前,每当中央重大决策之际,公共财政政策总是率先推进,各级财政部门总是身先士卒。谁能说这近20年来,各级财政部门只有“理财为国”,而没有“创新改革”?
一滴水珠参透七色阳光。焦作财政创新改革发展12年之久,蝉联三届全国文明单位称号,两次荣膺全国财政系统先进集体称号,先后荣获共青团中央青年文明号、全国巾帼文明岗、全国三八红旗集体等称号,正是有了全国财政系统所共有的凝聚力、向心力、核心力、战斗力、执行力等文化和精神的基本元素,才能历久弥新、日久弥香、生机勃勃、持之恒远。
文章说,作为全国财政精神的基层实践,焦作财政系统全体职工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造中形成的核心价值理念是:创新进取、自强不息,崇学善思、实干勇为。首先,创新进取,这是理念。理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焦作财政历届领导班子秉承创新进取理念,才有了“焦作财政标杆”的外界赞誉。其次,自强不息,这是精神。精神作用意识,意识支配行动。焦作财政众志成城、砥砺奋进、自我革命,才走出12年披荆斩棘崭新路。再者,崇学善思,这是智慧。智慧事关战略,战略关系成败。焦作财政正是在学习、思考、实践中,汇集天时、地利、人和而终成佳绩。最后,实干勇为,这是勇气。勇气提升境界,境界创造成果。焦作财政勤勉做事、敢为人先,成就“公共财政雏形”理论和实践成果。那么,集中体现焦作财政实践成果的焦作财政文化又是什么?到底什么是焦作财政文化?“公共权力属于人民、公共财政服务人民”,“财政乃庶政之母、为民是理财之本”,“尊重劳动者、服务纳税人”,“为民理财善政、权力就是责任”,“共建和谐文明社会、共享财政发展成果”……这些,就是焦作财政文化。
正是这种具有显著行业特征和浓郁地方特色的先进财政文化形成的坚厚土壤,正是这种特别有勇气、特别有智慧,特别重大局、特别重团结,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爱学习、特别善思考的焦作财政精神,才最终成为焦作财政职工干事创业奋发有为的坚硬脊梁。
文章最后说,汩汩泉水汇成澎湃大江,政治坚定、业务精细、作风过硬、清正廉洁、和谐进取,这些财政精神正是人民满意的财政干部队伍共同的品格和真实的写照。正如财政部部长谢旭人所讲,“为国理财,为民服务”诠释了我们财政工作的目标,也是财政优良传统精神的基石。必须继承弘扬兢兢业业、苦干实干、甘守淡泊、默默奉献、实事求是、艰苦奋斗、公私分明、严于律己、清正廉洁、克己奉公等财政优良传统作风,在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上稳步前行,再创更高、更远、更好的宏伟财政业绩。
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机,让一向低调务实的财政部门走上了前台。今天,当美国经济增速遇阻而量化宽松Ⅲ犹豫不决、欧债危机还在欧洲大陆肆虐疯狂之时,我们4万亿元政府性投资所产生的促动效果有目共睹。好似在惊涛骇浪中驾一叶扁舟,谁敢说这3年来,各级财政部门只有“勇于奉献”,而没有“敢于担当”
1994年分税制改革破冰、1998年公共财政转轨、2003年民生财政出航,每当国家重大政治经济变革之前,每当中央重大决策之际,公共财政政策总是率先推进,各级财政部门总是身先士卒。谁能说这近20年来,各级财政部门只有“理财为国”,而没有“创新改革”?
汩汩泉水汇成澎湃大江,政治坚定、业务精细、作风过硬、清正廉洁、和谐进取,这些财政精神正是人民满意的财政干部队伍共同的品格和真实的写照。正如财政部部长谢旭人所讲,“为国理财,为民服务”诠释了我们财政工作的目标,也是财政优良传统精神的基石。必须继承弘扬兢兢业业、苦干实干、甘守淡泊、默默奉献、实事求是、艰苦奋斗、公私分明、严于律己、清正廉洁、克己奉公等财政优良传统作风,在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上稳步前行,再创更高、更远、更好的宏伟财政业绩。
第五篇:文化是旅游的灵魂 0.42万字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旅游与文化有着天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从一定意义上讲,没有旅游的文化就没有活力,没有文化的旅游就没有魅力。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相互融合,相得益彰,密不可分。站在旅游产业的角度看,抓住了文化就抓住了核心价值;站在文化产业的角度看,抓住了旅游就抓住了一个巨大的市场。
什么是文化,什么是旅游,什么又是旅游文化呢?文化作为信息、知识和工具的载体,它是社会生活环境的映照。文化作为制序、器物与精神产品,它给予我们以历史感、自豪感,据此我们理解人的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人在宇宙中的地位。文化作为人类认知世界和认知自身的符号系统,它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一切成果。中国 “旅游”一词,最早见于南朝梁沈约(441~513年)的《悲哉行》一诗: “旅游媚年春,年春媚游人。”从《悲哉行》看,旅游在当时已含有外出旅行游览的意思了,世界旅游(travel;tourism, tour)一词最早出现在1811年的牛津词典,国际上普遍认同的概念:为了休闲、娱乐、探亲访友或者商务目的进行的旅行活动统称为旅游。旅游文化是一种独立的文化形态,它是围绕旅游活动有机形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旅游文化具有继承性、创造性、服务性;旅游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和支柱,在旅游经济、旅游管理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有巨大作用。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研究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认真总结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丰富实践和宝贵经验,研究部署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对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是时代对旅游产业新的要求。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实践中,党领导人民坚定不移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新时期“大旅游”的根基。积极发展文化旅游,认识旅游与文化的关系,发挥旅游对文化消费的促进作用,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体育、信息、物流、建筑等产业融合发展,增强发展旅游业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使命感责任感,把发展旅游业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紧密结合起来,是新时期“大旅游”的使命;紧紧抓住国家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机遇,紧跟发展旅游业服务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国家战略,积极探索推进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方法、新思路、新途径,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是新时期“大旅游”的责任。新时期新阶段,要充分认识发展旅游业对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作用。旅游是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发展旅游可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旅游是文化传承保护的重要渠道,发展旅游可以增强文化的活力;旅游是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发展旅游可以促进不同文化、文明间的沟通与交流;旅游是文化形象的重要载体,发展旅游可以弘扬中华文化;旅游是文化繁荣的重要支撑,发展旅游可以推进文化的改革创新。推进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紧密融合、共同繁荣,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然要求和重要途径。
旅游,作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旅游业进入了大众化、产业化发展的新阶段,既处于黄金发展期,又处于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都将加快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旅游需求和文化需求更为强烈和多样化。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对旅游业发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新机遇、新挑战、新要求,必须遵循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把握发展旅游业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基本原则,坚持有效保护,坚持合理利用,坚持自觉传承,坚持提高旅游文化发展的科学化水平。
文化的本质在于创新,旅游文化不是旅游和文化的简单相加,也不是各种文化的大杂烩,它是传统文化和旅游科学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对于旅游文化来说,其他各种文化都是“原材料”。在旅游活动中,旅游者头脑中原有的思想观念、心理特征、思维方式等文化因素与目的地的异质文化因素相互碰撞与结合,逐渐形成一种新的文化形态。旅游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是旅游资源的魅力所在,是旅游主体的出发点与归宿,是旅游业兴旺发达的源泉;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旅游业的发展有利于挖掘文化、丰富文化、优化文化和保护文化。旅游能够使很多“地下的东西走上来、书本的东西走出来、死的东西活起来、静的东西动起来”。让文化文物资源多年沉睡的价值展现在游客面前。“把文化之魂赋予山水间,让山水复原虚拟的舞台艺术”。旅游经济发展的最高境界乃是与文化的交融。不论是人文景观的游览,还是自然景观的亲近,都离不开文化的存在。旅游活动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文化活动。无论是旅游消费活动还是旅游经营活动都具有强烈的文化性。文化的本质又决定了文化的旅游功能,它天然地融合、体现于旅游全过程。文化不是游离存在的,它体现在人们社会实践活动的方式中,体现在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中。旅游作为当今世界最广泛、最大众的交流方式,必然是展示文化、传播文化、推动文化的重要载体。只有挖掘出文化内涵,它才会具备吸引旅游者的魅力。正如中国当代经济学家孙尚清指出的:“旅游在发展的一定阶段是经济——文化产业,在发展的成熟期是文化——经济产业。”此言透彻地阐明了旅游与文化关系的密切程度。从一定意义上说,缺乏文化内涵的旅游是没有灵魂的旅游,缺乏文化品位的旅游产品是很难有吸引力和生命力的。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旅游是实现文化教化功能和娱乐功能的载体,是挖掘文化、优化文化、丰富文化和保护文化的途径。旅游文化是旅游活动的内涵,而旅游文化的载体信息是旅游资源。旅游活动的宗旨是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不断追求与满足,只有文化介入并参与到旅游组织、规划和具体活动中去,才能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旅游。所以,旅游文化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将影响整个旅游业乃至全行业经济的迅猛发展。
文化是旅游发展的灵魂,旅游是文化发展的依托。旅游产品的竞争力最终体现为文化的竞争。业内人士都清楚,旅游的各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和体现着对文化的应用。旅游产品的品位反映了策划、规划、开发者对文化的理解。只有把旅游与文化紧密结合起来,这样的旅游产品才更具生命力。这个基本规律对于民族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表现得更为突出和典型。如西双版纳的傣族泼水节、张艺谋的大型实景演出《云南刘三姐》等,都是对民族文化充分理解挖掘和运用的典型。旅游最大的动机是为了获得审美情趣和精神享受。作为一个综合性,高品质的旅游文化活动,它的文化意义是不言而喻的。现代旅游现象,实际上是一项以精神、文化需求和享受为基础的,涉及经济、政治、社会、国际交流等内容的综合性大众活动。文化资源是旅游资源的核心,发展旅游的潜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的魅力和吸引力。面对多种旅游资源,首先是要确定他们的素质是文化,随着文化内涵的提升,旅游将是具有无穷魅力的故事细节。中国有句俗话:“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自然的生机和灵气来自与文化的拥抱、自然与文化的升华。现代旅游文化资源已经成为第一资源,任何旅游景点和有竞争力的地方,都有独特的文化特色和地方文化的魅力。在旅游经济活动中,旅游者神往的是各民族、各地区独特的文化,它决定了文化传承的选择性和可能性。
旅游可以推动各种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的广泛交流。利用不可复制的多样性资源,文化跟着旅游走,旅游开发到哪里文化跟进到哪里;文化产品可以转变为商品,打造成为旅游的品牌和亮点。只有把文化和旅游完全结合好了,才能让文化带动旅游,旅游促进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当今世界,经济结构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旅游业的发展已进入一个重大的调整期,旅游和文化表现出同步发展、相互融合的一体化趋势。旅游品牌和文化品牌的有机结合,日益成为推动力量;旅游消费和文化消费的有机结合,日益成为扩大旅游市场的重要动力;旅游创新和文化创新的有机结合,日益成为促进产业升级和提高竞争力的战略支点;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日益成为提高经济效益、创造社会价值的重要来源。可以说,旅游和文化的深度融合,是转变旅游业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和根本途径。
提升文化与旅游的关联度、融合度。努力构建旅游与文化共生共融的平台,用文化支撑旅游、包装旅游、指导旅游、统领旅游,提升旅游的文化含量、文化品位、文化个性,丰富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在度假、休闲、康体等类旅游产品上下功夫,提高旅游的创造力和竞争力;用旅游承载文化、展示文化、传播文化、发展文化,提高文化资源的商品转化率,实现文化的价值;将文化气息渗透于旅游的各个环节、各个链条,多方面激发和吸引游客的兴趣,赢得游客的认同感,以此增强文化旅游的亲和力、生命力和吸引力。从文化与人文旅游资源的关系来看,文化孕育着人文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包涵着文化,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与鉴赏,都需要进行文化的解读。人文旅游资源属于文化的范畴,许多文化产物都是人文旅游资源,不少文化资源只要略加开发就可以成为富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大量的人文旅游资源都具有丰富而深邃的文化内涵,规划师、旅游商要开发它、利用它,游人要欣赏它、感悟它,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从文化与自然旅游资源的关系看,大好河山孕育文化,文化辉映大好河山,二者相得益彰。许多自然旅游资源虽然本身不具有文化属性和叠加历史文化色彩,但自然美无疑需要从文化层面来鉴赏,需要用科学知识来解读;而且要将自然山水转化为旅游产品必须通过旅游开发这一文化手段来实现。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自然旅游资源同样也具有一定的文化特性,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旅游与文化的关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将文化与旅游有机结缘,有利于旅游业的健康、持续发展。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文化在旅游业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它正在成为整个旅游业的灵魂和支柱,决定着旅游业的发展方向和兴衰成败。文化旅游既能满足群众精神与物质的需求,又能满足发展需求。在旅游活动中,人们时刻都在触摸文化脉搏、感知文化神韵、汲取文化营养。旅游如形,文化似魂,形与魂的有机结合才是最完美的。而以文化远见加艺术创意来经营旅游文化产业,方是文化、旅游的长远之路。
2011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