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题破山寺后禅院作文800字
题破山寺后禅院作文800字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作文吧,作文是从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的过渡,即从经过压缩的简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语言,向开展的、具有规范语法结构的、能为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语言形式的转化。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作文该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作文800字,欢迎大家分享。
初春的早晨是宜人的。天空泛着鱼肚白,似乎还没有睡醒。清风徐来,吹在脸上,身上像有一只无形的手温柔的抚摸着我,甚是舒服。薄雾笼罩着寺院,朦朦胧胧,如梦如幻,使人痴迷。
天空泛来一丝红光,初升的太阳从天际尽头缓缓升起。太阳的光芒染红了旁边的云彩。火焰般的'云彩荡在天空,十分好看。太阳逐渐升高,那慢慢变得耀眼的光芒洒在寺院后的高林。树木巨人般的影子投在地上,将阳光筛碎,零零散散的洒在地上。
踏着青石板小路,往林深之处走去。青石板的裂缝中伸出几株顽强的小草,它们被风吹得微微弯下身子,看了令人怜爱。曲折的小路摇曳着身子在林中蜿蜒,像一条绿色的小溪。
沿着小路一直走着,来到一座禅房。禅房旁边生长着青翠的小草,娇柔的花儿们幽香扑鼻,使人心旷神怡。仔细一看,花儿的花瓣中盛着晶莹剔透的露珠,闪着动人的光芒。
美丽的景色令人心情愉悦,连鸟儿们也是如此。它们在灿烂的阳光中开始了歌唱表演。啊,那声音啊,清脆、悦耳!除了为他们伴奏的树叶在风中沙沙作响外,整个世界都安静下来倾听。它们的歌声比任何一种人创造的乐器都美妙得多,他们是大自然的音乐家。
潭水清澈见底,可以看见底部被水磨得圆圆、光滑的鹅卵石。柔软的水草在水中晃动,像一条条飘动着的丝带。鱼儿们撒欢似地在水中游来游去,有时还会聚在一起嬉戏。太阳照耀着潭面。刹时,湖水波光粼粼,像有无数金子在水中晃荡,又似一群小精灵在潭面跳跃。在我眼中,有两个世界,只不过下面那个更有趣,因为这个世界会活动:一阵微风拂过,潭面微微晃动,模糊了太阳的倒影。水面晃动、晃动、晃动……似乎我的心也晃走了,随水而去了。一切烦恼都化为乌有,只想痴痴地望着潭水,如醉、如梦,仿佛离开了这个喧闹的世界,只想将时间停留在这一刻,直到永远永远。
忽然,整个世界都寂静下来。鸟儿停止了歌唱,树叶停止了沙沙作响,风也止住脚步。它们似乎都在等待着什么。“当—”寺院里敲钟声远远传来。这是祈福的钟声吗?听,这钟声多么像一位老人低沉的声音,让人安心。钟声在回响、回响、回响。在这时,我相信所有人都忘记了一切。放松心境,仿佛所有悲伤和不顺心都化为一缕炊烟只剩下愉悦。
第二篇: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
学习目标:
1.能揣摩有关诗句的含义。
2.反复诵读,能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
3.能背诵这首古诗。
学法指导
学习古诗的方法:
1.激情吟读,整体感知。
2.细心品读,深化感知。
3.背诵积累,巩固感知。课时:
1课时
【知识预习】
1.题解:
破山在今江苏常熟,寺指兴福寺,是南齐时郴州刺史倪德光施舍宅园改建的,到唐代已属古寺。《题破山寺后禅院》是唐朝诗人常建的一首题壁诗。诗中抒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笔调古朴,描写省净,兴象深微,意境浑融,艺术上相当完整,是盛唐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
2、作者简介:
常建(708-765?),唐代诗人,诗以写山水田园为主,选语精妙,境界超远。其诗意境清迥,语言洗炼自然,艺术上有独特造诣。现存诗57首,题材较窄,绝大部分是描写田园风光、山林逸趣的。名作如《题破山寺后禅院》、《吊王将军墓》,尤其前首“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一联,广为古今传诵。他还有一些优秀的边塞诗。
3、说出这首古诗的大意。
清晨,我步入古寺瞻仰。高高的林梢头,沐浴着朝阳的辉光,蜿蜒的小路渐渐通向幽僻处,忽见花木繁茂,禅房就在花中央。岚光催起鸟儿宛转歌唱,清潭将人心的污垢涤荡。深山万物呵,静得没有其他声响,只有钟罄的一脉余音,在晨空中萦旋回荡。
【诗歌赏析】
1、“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赏析
参考答案:落笔勾勒出清晨时分后禅房四周的环境。一个“入”字,写出了古寺美景之幽远,一个“照”字又将旭日东升时的勃勃生机给刻写得出神入化,透露出诗人欣喜昂扬的情绪。
2、“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赏析
参考答案:点出题中“后禅院”三字,描写出通向后禅院曲幽深的小路和后禅院景色的幽静迷人。这一联的美,不仅体现在写景的准确传神上,而且表现在其思想内涵的深邃上。佛教提倡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清净,无欲无求,苦修苦行,而后禅院却花木繁茂,清香扑鼻,由此含蓄曲折地表现僧侣们内心对美的热烈向往和执着追求。
3、“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赏析 参考答案:是从内心的感受的来描绘后禅院的清静幽美。一个“悦”字,赋予鸟儿以人的灵性,向读者传达了鸟音关关的画外音。一个“空”字,进一步增强了画面的静趣,表现了作者此时此刻心中尘世杂念全消的精神状态。
4、“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赏析
参考答案:从听觉感受方面来表现后禅院的幽静。万籁俱静,实难以名状,于是诗人采用以动显静的手法,以“钟磬”的清音袅袅来反衬山寺后禅房的幽静,从而以动映静,给人以静的感受,收到“鸟鸣山更幽”般的强烈艺术效果。
【问题探究】
1、这首山水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
参考答案:这首诗描绘了禅院幽静、脱俗、自由、没有人世烦恼的景象。
2.古人评诗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那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诗眼”分别是“悦”“空”。“悦”是说秀美的山中景色使鸟的性情欢悦。“空”是说潭水清澈,临潭顾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或杂念)消除净尽。“悦”“空”两字表现了环境的幽静,写出了人的心情与山光水色相应。(不脱离文本,言之成理即可)
3.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是以声静来衬写自己的心静,抒发自己万念俱寂的出世的思想感情。
4、“万籁此俱寂”与“但余钟磬音”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案:不矛盾。这种以“寂”衬“音”的写法,正是诗人的高明之处,正所谓“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巩固拓展】
1、背诵本诗,默写全诗。
2、练笔:展开联想,生动改写。
7、颈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中“空”字用得极好,好在哪里?
参考答案:“空”字把诗人由于身处幽静、脱俗、自由的禅院,一下子把心中的种种人世烦恼都除去、心胸宽阔、俗念顿消的纯净的感受生动地现出来。
8、这首诗着眼于表现禅寺后院()的环境,第五六句主要表现了作者欢悦()的心境,主要运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
参考答案:深幽寂静
宁静、空灵
11.诗的颔联后来简化为成语“曲径通幽”,常被用于题景,如杭州西湖的三潭印月、黄龙洞等,你认为这成语隐含了什么哲理?
答:要达到能够领悟妙道的胜境,先得走过一段曲折的道路。
12.“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中的“深”字历来为人所称道,请说说你对这个词的理解。
答:写出了禅院中花木繁盛的样子,表现了禅院中幽深安静的环境。
13.“曲径通幽处”一句,对“曲”课文注释为一作“竹”。纺者选取用“曲”而不用“竹”,你答为这两个词在表达的意境上有什么区别?
答:这两个词表达的意境是不相同的,“竹”,表示小路被竹林掩映,而“曲”,形容小路弯弯曲曲,层次很多,景致很深。
14.请对“山光悦耳鸟性,潭影空人心”从表现的内容上或表达的情感上做点赏析。
答:这里曲径幽静,花木掩映,天光山色潭水,不仅让鸟儿欢悦,而且让杂念顿消。表现了大自然的美景对人的熏陶作用,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与陶醉之情。
15.下面对诗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D)
A.起首两句写诗人在清晨入破山寺兴福寺时,旭日初升,光照树林。
B.
三、四两句描绘了禅院美妙的环境,“曲”“幽”“深”等字眼很有表现力。
C.
五、六两句书写诗人主观感受,一个“悦”字表现作者从中感受到的欢悦,“潭影空人心”,表现诗人精神上完全消除俗念,获得愉悦的内心感受。
D.这首诗题为“题破山寺后禅院”,可见“破山寺”是全诗重点所在,所以在第一、二句景致刻画后,立即转入对“破山寺”的描述。
16.“万籁此俱寂”和“但余钟磬音”中否矛盾,为什么?
答:不矛盾。万物之音响全部消寂,而仅有禅院的钟表磬之音,袅袅不绝,似乎永恒地吟唱,它使这寂静的禅院更显空寂,使用权这肃穆的世界更为庄严,使用权一刹那成为了永恒…… 17.这首诗描写的主要内容是:
答:清晨,破山寺后禅院清幽脱俗的景致流露出了诗人颇为浓厚的隐逸情怀。
18.对下列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A.本诗大约作于诗人做县尉时。诗歌描写了清晨寺后禅院的清幽脱俗的景致,流露出诗人对仕途生活的向往。
B.诗题“题破山寺后禅院”,可知“后禅院”才是诗的重心所在,所以只在起首两句后提过破山寺后,立刻转入对后禅院的描述。C.“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曲径通幽处”引发人丰富的联想与思绪,暗示的意义多于写实的意义。“曲”、“幽”、“深”等字眼表现了禅院蓊花木扶疏、幽深清静的环境。
D.“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更多抒写诗人的主观感受。一个“悦”字表现了作者从中感受到的欢欣。一个“空”字表现了作者此时此刻心中尘世杂念全消的精神状态。
19.“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请赏析其中的妙处。
答:“曲径通幽处”引发人丰富的联想与思绪,暗示的意义多于写实的意义。“曲”、“幽”、“深”等字眼表现了禅院蓊花木扶疏、幽深清静的环境。
20.“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一句妙在何处?
答:这两句更多抒写诗人的主观感受。一个“悦”字表现了作者从中感受到的欢欣。一个“空”字表现了作者此时此刻心中尘世杂念全消的精神状态。
21.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中写天光、山色、澄波不仅使鸟儿欢悦,而且令人杂念顿消的句子是:
,;描写佛寺禅院曲径幽静、花木掩映的著名诗句是:。
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22、诗中哪些句子描写破山寺后禅院的幽深景象?诗中哪些句子描写山和水?
答: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23、“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两句,突出了古寺什么特点?“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答:突出古寺肃静、幽深、脱俗、纯净的特点。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佛地的喜爱之情和希望脱离尘世、追求清净隐逸的思想。
24、找出《题破山寺后禅院》的韵脚。
(林、深、心、音。)
25、下列是对本诗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C)
A、这是一首写景抒怀的无言律诗,表达了作者亲近自然,追求宁静的思想情怀。
B、这是一首叙事、写景、抒怀的无言律诗,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追求清幽胜境的心情。
C、这是一首写景的无言律诗,表现了作者置身寂静、清幽、空灵的胜景中,心灵受到感染与陶冶的一种心境。
D、这是一首叙事与写景相结合的五言律诗,表达了作者的一种人生感悟。
26、对“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点评不当的一项是(D)
A、这两句是本诗最大的亮点,是人们心中的杂念消除净尽,灵魂得到净化与升华。
B、山光水色,曲径花木使鸟儿怡然自得,使人们心中的杂念消除净尽,灵魂得到净化与升华。
C、互文互义、相得益彰。
D、“悦鸟性”与“空人心”形成对比,鸟性之悦为人心之空作了铺垫。
第三篇:题破山寺后禅院 教案
一、教学目的
1、知
识:背诵这首诗;理解诗的意境。
2、能
力:诵读能力;联想,想象能力。
3、德 育: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陶冶美的情操。
4、重点目标:背诵此诗。
5、目标难点:理解诗的意境。
二、教
学
过
程
(一)查上首诗的默写。
(二)背景和作者简介:(见注释206页⑥)
(三)齐读本诗二遍。
(四)理解此诗的意境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首句 “清晨”二字点明出游的时间和地点。诗人一大早就“入古寺”,可见他对这块佛教圣地的向往之切。下句紧扣“清晨”描绘出这座寺院的全境:初升的太阳,正照着寺院中高耸的树林。“古寺”“高林”突出了破山寺的幽雅和宁静。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这一联诗人抓住寺中独特的景物,形象地描绘了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竹径”,竹林丛中小路。“幽处”幽静的地方。“禅房”僧侣们的住所。“花木深”,指禅房深藏在花木丛中。这两句用语精当,意境幽邃,成为历史读者赞赏的名句。“竹径通幽处”,有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和联想,去描述诗意的书作“曲径通幽处”。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这一联紧承上联,进一步渲染了僧房幽深、清寂。“山光”山中的景色。“悦”,用作动词,使……欢悦。“空人心”,使人心中的杂念消除。“空”,消除。形容词用作动词,“使……空”。上句表面上是写山光使飞鸟也怡然自乐,实际上,鸟的怡然自乐是诗人心情愉悦的反映。下句写人心对潭影而空,既是诗人表达了宁静的内心感受,也隐约流露了对现实的愤慨和反感。这两句诗以动显静,因景生情,含蓄隽水。
以上四句诗人抓住山寺中独特的景物,运用了以静显静,以动显静的表现手法,塑造了一个幽深静寂、安祥和平、自然高远的境界。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尾联是上一联的补充,进一步以钟磬音响轻轻回荡,以动显静,映衬山寺万俱寂的宁静气氛。“万籁”,指自然界万物发出的各种声响。“俱”,都,全部。“寂”,寂静,没有声音。成语“万籁俱寂”出于此句。“磬”,是石或玉制的打击乐器。和尚在念经或进行其它宗教活动时,都用敲钟和击磬表示开始和结束。
小结:这首诗以凝炼简洁的笔触描写了一个景物的独特、幽深寂静的境界,表达了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和对高远境界的强烈追求。全诗层次分明,意境幽深,寓意含蓄,简洁明净,感染力强。由本诗演化出的成语“曲径通幽” “万籁俱寂”,沿用至今。
(五)背诵这首诗。
第四篇:《题破山寺后禅院》教学设计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学设计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一、作者介绍:常建,唐代田园诗人。其作品往往通过对田园景色的描绘,表现对大自然秀丽风 光的热爱和对悠闲恬静的田园生活的向往,歌颂隐逸生活,抒发闲情逸致,有时流露出对污 浊官场的厌恶。艺术风格上朴素真切,清新自然,诗情画意,浑然一体。本诗是常建的代表 作。
二、注释
1、[古寺]:本初指破山寺,在今江苏省常熟市虞山北岭下。南朝齐始兴五年邑人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建,唐咸通九年,赐额“破山兴福寺”。
2、[曲]:弯折、曲折。一作“竹”
3、[初日]:早上的太阳。
4、[禅房]:僧侣们的住所。
5、[万籁]:各种声音。籁,凡是能发出音响的孔都叫“籁”,此指自然界的一切声音。
6、[磬]:(qìng)古代用玉或金属制成的曲尺形的打击乐器。
7、[人心]:指人的尘世之心。破山寺里有空心亭。
8、[空]:使„„空明,形容词用作动词。
9、[清晨]:早晨。
10、[但余]:“惟闻”、只留下。
11、[俱]:都。
12、[但]:只。
13、[幽]:幽静。
14、[悦]:用作动词,使„„高兴
15、[竹径]:一作“曲径”。
16.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与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异曲同工之妙。
17.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这两句话形容后禅院环境幽静,山光使野鸟怡然自得,潭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净尽。人心,指人的尘世之心。破山寺里有空心亭。
18.钟磬:寺院里诵经,斋供时打击钟磬作为信号。
19、[入]:进入。
20、[古寺]:指兴福寺。
21、[照]:照耀。
22、[高林]:高树之林。
23、[山光]:山的景色。
24、[鸟性]:禽鸟的习性。
25、[潭影]:清澈潭水中的倒影。
26、[此]:在此。即在后禅院。初日:早上的太阳。
三、译文
早晨,当我漫步到这座古老的寺院,初升的太阳照耀着丛林。
曲曲折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地方,僧侣们的房舍掩映在花草树林中。山光的明净使鸟儿高兴,潭水空明清澈,临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1
大自然的一切声音此时都静寂,只有钟磬的声音在空中回荡。
四、诗歌赏析
1、“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赏析
参考答案:落笔勾勒出清晨时分后禅房四周的环境。一个“入”字,写出了古寺美景之幽远,一个“照”字又将旭日东升时的勃勃生机给刻写得出神入化,透露出诗人欣喜昂扬的情绪。
2、“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赏析
参考答案:点出题中“后禅院”三字,描写出通向后禅院曲幽深的小路和后禅院景色的幽静迷人。这一联的美,不仅体现在写景的准确传神上,而且表现在其思想内涵的深邃上。佛教提倡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清净,无欲无求,苦修苦行,而后禅院却花木繁茂,清香扑鼻,由此含蓄曲折地表现僧侣们内心对美的热烈向往和执着追求。
3、“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赏析
参考答案:是从内心的感受的来描绘后禅院的清静幽美。一个“悦”字,赋予鸟儿以人的灵性,向读者传达了鸟音关关的画外音。一个“空”字,进一步增强了画面的静趣,表现了作者此时此刻心中尘世杂念全消的精神状态。
4、“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赏析
参考答案:从听觉感受方面来表现后禅院的幽静。万籁俱静,实难以名状,于是诗人采用以动显静的手法,以“钟磬”的清音袅袅来反衬山寺后禅房的幽静,从而以动映静,给人以静的感受,收到“鸟鸣山更幽”般的强烈艺术效果。
5、这首诗着眼于表现禅寺后院的环境,主要运用的手法。诗的最后两句隐含的一个成语是,由这两句,我们很容易想去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的王维的诗句。
参考答案:
着眼表现寺院幽静清新,深邃静谧的环境,主要运用借虚写实的手法,成语:曲径通幽 万籁无声 万籁俱寂
王维的诗句“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或“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6、这首山水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
参考答案:这首诗描绘了禅院幽静、脱俗、自由、没有人世烦恼的景象。
7、颈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中“空”字用得极好,好在哪里?
参考答案:“空”字把诗人由于身处幽静、脱俗、自由的禅院,一下子把心中的种种人世烦恼都除去、心胸宽阔、俗念顿消的纯净的感受生动地现出来。
8、这首诗着眼于表现禅寺后院()的环境,第五六句主要表现了作者欢悦()的心境,主要运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
参考答案:深幽寂静宁静、空灵
9.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是以声静来衬写自己的心静,抒发自己万念俱寂的出世的思想感情。
10.古人评诗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那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诗眼”分别是“悦”“空”。“悦”是说秀美的山中景色使鸟的性情欢悦。“空”是说潭水清澈,临潭顾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或杂念)消除净尽。“悦”“空”两
字表现了环境的幽静,写出了人的心情与山光水色相应。(不脱离文本,言之成理即可)
11.诗的颔联后来简化为成语“曲径通幽”,常被用于题景,如杭州西湖的三潭印月、黄龙洞等,你认为这成语隐含了什么哲理?
答:要达到能够领悟妙道的胜境,先得走过一段曲折的道路。
12.“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中的“深”字历来为人所称道,请说说你对这个词的理解。
答:写出了禅院中花木繁盛的样子,表现了禅院中幽深安静的环境。
13.“曲径通幽处”一句,对“曲”课文注释为一作“竹”。纺者选取用“曲”而不用“竹”,你答为这两个词在表达的意境上有什么区别?
答:这两个词表达的意境是不相同的,“竹”,表示小路被竹林掩映,而“曲”,形容小路弯弯曲曲,层次很多,景致很深。
14.请对“山光悦耳鸟性,潭影空人心”从表现的内容上或表达的情感上做点赏析。
答:这里曲径幽静,花木掩映,天光山色潭水,不仅让鸟儿欢悦,而且让杂念顿消。表现了大自然的美景对人的熏陶作用,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与陶醉之情。
15.下面对诗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D)
A.起首两句写诗人在清晨入破山寺兴福寺时,旭日初升,光照树林。
B.
三、四两句描绘了禅院美妙的环境,“曲”“幽”“深”等字眼很有表现力。
C.
五、六两句书写诗人主观感受,一个“悦”字表现作者从中感受到的欢悦,“潭影空人心”,表现诗人精神上完全消除俗念,获得愉悦的内心感受。
D.这首诗题为“题破山寺后禅院”,可见“破山寺”是全诗重点所在,所以在第一、二句景致刻画后,立即转入对“破山寺”的描述。
16.“万籁此俱寂”和“但余钟磬音”中否矛盾,为什么?
答:不矛盾。万物之音响全部消寂,而仅有禅院的钟表磬之音,袅袅不绝,似乎永恒地吟唱,它使这寂静的禅院更显空寂,使用权这肃穆的世界更为庄严,使用权一刹那成为了永恒„„
第五篇:《题破山寺后禅院》全诗原文及鉴赏
【解题】
此诗作年不详。破山寺:即兴福寺,故址在今江苏常熟虞山北麓。后禅院:寺后院。寺庙一般分前、后院。前院为佛堂,作法事所在;后院为僧人生活居住之区。常建以善写静境著名,此诗为代表作。中间二联被殷璠《河岳英灵集》称为“警策”。欧阳修则激赏“竹径”一联,以为不可及(《欧阳文忠公集》外集卷二三)。此诗首联对仗,却为意复。颔联则对仗不工整。颈联的“空”字应为仄声却用平声,这都说明这首律诗还带有些古诗作法。
古寺:指兴福寺,即破山寺。破 山位于今江苏常熟。兴福寺始建于 南齐,至唐已为古寺。高林: 山上 树林。佛教称众生聚积的居所为 “丛林”,故这里的高林亦含有称颂 古寺之意。禅房:修禅的屋所。籁: 本指孔穴中发出的声音,泛指自然 界一切声音。磬:佛家的打击器具。清晨登山入寺,正值旭日东升,光 照山林。曲回竹径通向幽深,花木 繁茂笼簇禅房。青山日照绚丽多彩。鸟儿于林间欢悦啼鸣,水潭清澈,映 现身影,顿感天地物我融为一体,心 境豁然澄明。山寺此时万籁俱寂,唯 有寺院的钟磬之音悠然而鸣,更显 幽邈静谧。此诗朴素自然而意旨深 远,虽写澹逸情致,却深含禅机理 趣,即使不主观地以禅心去感悟,也 会自然地获得一种禅心的空明澄 静。
【全诗】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馀钟磬音。
【注释】
①竹径:一作“曲径”。禅房:僧人的住房。②二句意谓禅院幽美的环境使鸟儿感到愉悦,使人消尽杂念。山光:指阳光在山岩上的反射。潭影:指山色和青天在水中的倒影。③万籁(lai):各种声响。钟磬(qing):两种打击乐器。鸣钟击磬,寺庙中用为作息信号,鸣钟表示开始,击磬表示结束。
【大意】
我清晨登上破山,进入兴福古寺。初升的太阳,照亮了山上的树林。茂密的翠竹林中,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通向寺后幽深的去处;僧人 们居住的禅房,掩映在花枝繁茂的深处。阳光照耀在寺后的青山上,鸟 儿在欢快地歌唱;清清的潭水映照出空中的浮云和翠绿的山色,使人的 心灵也像这潭水一样,感到清澈和洁净。大自然中的一切声响仿佛都已 经消逝;只有寺院中那悠扬洪亮的钟磬声,回荡在这幽静的山林中。
【鉴赏1】
破山寺在今江苏常熟虞山北麓,始建于南齐,初名大慈寺,梁大同三年重修后更名兴福寺,遗址犹存。
常建,生卒年不详,唐朝开元、天宝年间著名诗人,作品流传下来的有五十多首,其中以反映边塞和山水的诗篇成就最高。这首《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他山水诗中的代表作。
大约是在一个春天的早晨,诗人独自来到了破山寺。步入古寺,正值旭日初升,朝阳透过薄薄的晨雾洒向山上的树林,点染着寺内寺外,使古寺更显出神秘与宁静。如此景象,使诗人心旷神怡,但他无意于游览整个寺院,他所向往的只是那寺后的禅院。于是他踏着晨曦,穿过寺内那曲曲弯弯的竹林小径,来到了幽深的后院,惊喜地发现僧人们唱经礼佛的禅房被繁花茂木所深深地掩映,环境幽雅,景色宜人,不啻人间仙境。惊叹之余,诗人深深地陶醉了。于是乎忘却了人间的一切烦恼,尽情地欣赏着仙境般的美景。他抬头望见那青翠的山峦经朝阳的点缀,更显妩媚、迷人。这绝妙的山光不仅陶醉了凡人,而且还愉悦了林中的小鸟,它们在花木丛中竞相婉转啼鸣。伴着鸟儿的歌声,诗人走到一座水潭旁,只见那一泓清水,清澈如镜,探身望去,山光物态连同自己的身影倒映其中,湛然空明。心中的一切尘世杂念,顿觉荡涤一空。什么仕途失意,官场黑暗;什么互相倾轧,尔虞我诈,全从灵魂深处消失得无影无踪,只有这新鲜、生动、宁静而又神奇的大自然占据了诗人的整个心胸,仿佛诗人自己也已融进了自然之中。在这万籁俱寂,物我两忘之时,只有寺院内那钟磬之音,悠扬、和谐,随风飘来,如丝如缕,沁人心脾。
这首诗表面上看是题咏佛寺禅院的,实际上抒发的是诗人寄情山水,向往隐逸的真实胸怀。在这八句诗中,诗人重在刻画的是一个“幽”字,而旨在体验和示人的却是一个“空”字。“清晨入古寺”,交待了时间和地点。一大早,诗人便登山来到了古寺,可以想见一路上是没有什么行人和游客的。“初日照高林”是进入古寺后所看到的景象。旭日初升,光照山林,透露出了古寺幽谧的氛围。“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则道出了诗人急欲一睹的禅房更是幽中之幽,掩映在花木丛中。如此幽静的去处和幽美的环境,不能不令人陶醉和净化。“山光悦鸟性”一句是诗人以鸟来比兴,旨在说明净化后的心灵感受,即“空”,也就是佛家所说的“空门禅悦”,忘却了人世间的一切烦恼,仿佛诗人在目睹了禅院的幽谧空灵,超然世外的景致后,一下子领悟到了空门禅悦的奥妙和真谛,自己的心灵在净化后不断升华,人间的一切音响不复存在,只有寺院内那钟磬之音,萦绕耳际,把人带进佛家圣境。诗人用“万籁此都寂,但馀钟磬音”作结,一方面是受了王籍“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诗句的启示,以动寓静,进一步突出禅院的“幽谧”;另一方面则可收到“言已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让余音袅袅的钟磬之音去启发读者的思维和想象。
由此可见,常建的这首诗在艺术构思上是颇为新颖、巧妙的,表面上看,诗人运用近乎白描的手法,疏疏几笔,勾画出了古寺禅院内外的风光景致,从中不露痕迹地强调深化了“幽”字而道出了“空”字,从而将诗人心中的真情实感,通过幽深、静谧、秀美的客观景物传达给读者,收到“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意在言外”的艺术效果。对于常建诗歌中看似写景,实则传情;看似平易,实则深曲;语言挚朴,造句警策;巧用比兴,耐人寻味的艺术特点,唐人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有:“建诗似初发通庄,却寻野径,百里之外,方归大道。所以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唯论意表”的评价,可谓一语中的。
【鉴赏2】
这是一首别具一格的山水诗。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寺庙就成为中国建筑中极具特色的一类。一般的 寺庙,大约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修建在闹市通衢,便于人们拈香礼佛;一种 是建于山林,利于僧众潜心修行。修建于山林的寺庙,往往与山水自然融 为一体,别有韵味,后人有“天下名山僧占多”的说法。
山有佛寺,山水似乎也沾溉了禅性;寺靠名山,禅院似乎也增加了灵 性。常建的这首诗,把二者都很好地表现出来了。
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破山。后禅院,即诗中所说的“禅房”。寺庙一般分两个部分,前面从山门开始,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菩萨殿、祖师殿、伽篮殿、罗汉堂等,是僧徒诵经礼拜的地方,也是善男信女烧香礼 佛的地方,是对外开放的。而“禅房”,也叫“僧寮”,是僧人居住和少数高僧 修行的地方,是不对外开放的,只有特殊的客人才能进入。
常建大概就属于这种特殊的客人,所以才有颔联的出现。因为如果仅 仅是在前面随众参拜,是不需要经过什么“曲径”的。
这一联太精彩了!随着弯弯曲曲的小道,来到幽深的后院,寂静而带 一点神秘色彩的禅房,掩映在花木丛中。没有禅语,却带有禅意。宋欧阳修 十分欣赏这一联,曾经想仿此撰写一联,却终不可得。
颈联可以看作是两个倒装句式。“山光悦鸟性”,就是“鸟性悦山光”,雀鸟喜爱的,就是这寂寂的山光水色;“潭影空人心”,就是“人心空潭影”,到了这里,人心就像潭影一样清空,没有欲念,没有贪嗔。
写到这里,尾联已是呼之欲出。“万籁”,各种各样的声音,也包括了各 种各样的欲念,到这里都放下了,心灵得以静化,一片空明,只有寺中的钟 磬声,缥缈入云。
【鉴赏3】
此诗一题《题破山寺后禅院》。破山寺,在今江苏常熟县 西北虞山上,也叫兴福寺,是南齐时一处宅园改建的,到唐 代已被称为古寺了。禅院是佛家子弟居所。这首诗不从寺本 身着笔描画,而是题咏寺后院的静趣,抒发寄情山水的隐逸 胸怀。在盛唐山水诗中是独具一格的好诗。
首先,诗人用精巧的构思和质朴的语言,塑造了一个幽 静清空的意境,那深远的诗旨将我们带到了一个远离尘俗,佛音回荡的世外境界。构成于诗中的特殊氛围并不使人感 到孤独、清寂,而是让人感到在精神上达到物我一体的充 实。人的灵性和悟性仿佛只有在此时此刻此情此景中才得 以复苏和发现。这种传神动情的意境美,完全得益于诗中表 现出的一个“静”字和一个“空”字。“静”与“空”是最能够体 现佛家精神的,佛门之地无处不求一个“静”字,从物静、人 静到心静皆如此。“静”是实现“空”的基础,而欲求得“四大 皆空”则是佛家最高旨向。诗人一生政治上很不如意,于是 放浪琴酒,往来太白、紫阁诸峰(均在今陕西西安市附近),以游历名山大川自娱,后隐居鄂渚(今湖北武昌樊山)。做为 归隐之人,要想抛却尘世,这求“静”达“空”当是不可少的,因此常建自然对此二字备加礼赞。请看诗中首联“清晨入古 寺,初日照高林”两句,先从外部环境点出了破山兴福寺的 外貌和地理位置,并交待了入寺的时间。一个“清晨”包含着 一日尘俗嚣烦开始之前的寂静。“初日”与“清晨”照应。僧徒 所聚之所通称“丛林”,用“高林”便兼有赞美禅院之意。此处 已写出了“静”意。
再看颔联:“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这里的曲径、深 禅以及环绕其旁的青竹、素花、绿林,更是无一字不衬托出 景色的幽静宜人。这景致是游寺者(即诗人)于初步领略了 禅寺的 “静” 之后无意发现的,又进一步使诗人沉浸于其 中。紧接其后的颈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则从仰望、低俯的角度更造“警策”之句。“悦”这里用作动词。“潭影”,指山光倒映在空明澄澈的潭中。诗人远望旭日初照的早霞 轻笼着寺后青山,林间鸟儿似受这山光的召唤,愈发欢快地 飞翔、啾啾地叫着;又缓步清泉潭边,低头凝望倒映在水中 的晨景,心中烦恼顿时烟消云散。往日追寻的禅悦隐逸之趣 仿佛在此时此景中方得领悟。在这缤纷的晨色中,诗人独选 鸟性,似在隐喻要想达到物我合一的忘我之境,心灵首先要 自由自在,无所牵、无所挂。这儿已由求静升华为求“空” 了。而潭中景本是外界万物重叠之影,自然是“空”的了。这 怎能不触发诗人寻觅已久,终有所得的灵性呢?
尾联“万籁此俱寂,唯闻钟磬音”两句中的“万籁”,指自 然界的一切声响。籁,凡是能够发出声响的孔窍都叫籁。“钟 磬”是古代的两种乐器。僧人礼佛颂经时则敲击钟磬,又兼 有报时的作用。这一联讲处于心空意灵的诗人聆听着恍如 世外的钟磬声,早已忘记宦海沉浮的俗念,也忘记了空明的 山景,婉转的鸟鸣,甚至忘记了自己的存在。大自然和人世 间的一切声响这时都已消失,唯有那钟声引导着人们进入 那纯净的胜境。这钟磬声,当是发自诗人内心深处的回响,这寂静当属诗人领悟禅悦后的感受。在此,诗人已完全从 “静”达到了“空”的境界。
在高手如林的盛唐诗坛,此诗已备受赞赏。除了时尚的 推崇外,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诗绝妙的构思。为突出静和空的 意境,作者采用以动养静,动静相兼的艺术手法,这在后二 联尤为突出:清晨光照山林为静景,却以飞鸣鸟声破之,恰 合了“鸟鸣山更幽”的意境;潭影相对为静,人的内心活动却 复杂多变,此处以“空”将二者相连,人心便显静态。尾联更 是以“唯闻钟磬音”突出此时此刻的“万籁寂无声”,最终用 “静”完整地、和谐地塑造出空的意象。这些不仅说明诗人的 艺术功力十分深厚,还说明了只有心有所想,意有所念,才 能写出意境深邃的好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