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子方教育子击》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共五则)

时间:2022-04-20 03:37: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田子方教育子击》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田子方教育子击》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第一篇:《田子方教育子击》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田子方教育子击》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在学习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文言文吧?文言文能让不同语言使用者“笔谈”,是一种具有固定格式,却不会非常困难的沟通方法。为了让更多人学习到文言文的精华,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田子方教育子击》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欢迎大家分享。

作品简介

《田子方教育子击》又名《子击谢罪》选自《资治通鉴周纪》。简称“通鉴”,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作品原文

田子方教育子击

子击①出,遭②田子方③于道,下车伏谒④。子方不为礼⑤。子击怒,谓子方曰:“富贵者骄人乎?贫贱者骄人乎?”子方曰:“亦⑥贫贱者骄人耳!富贵者安敢骄人!国君而⑦骄人,则失去国;大夫而⑦骄人则失去家(16)。失其国⑧者未闻⑨有以国⑩待(11)之者也,失其家者未闻有以家待之者也。夫士贫贱,言不用(12),行不合(13),则纳履(14)而去(15)耳,安往而不得贫贱哉!”子击乃谢(17)之。

词语注释

1、子击:魏文侯的长子,国君的继承人。

2、遭:遭遇,遇到。

3、田子方:子击的老师。【详细见下(扩展阅读)】

4、伏谒(yè):行礼拜见。谒:拜见,请求。

5、不为礼:不还礼。

6、亦:副词,只是,不过

7、而:通“如”,如果。

8、国:国家

9、闻:听说

10、国:这里指国君的.规格

11、待:待遇,对待

12、用:需要

13、合:投契,融洽

14、履(lǚ):鞋子

15、去:离开

16、家:大夫的封地称“家”。

17、谢:道歉

作品原文

子击出,遭田子方于道,下车伏谒。子方不为礼。子击怒,谓子方曰:“富贵者骄人乎?贫贱者骄人乎?”子方曰:“亦贫贱者骄人耳!富贵者安敢骄人!国君而骄人,则失去国;大夫而骄人则失去家。失其国者未闻有以国待之者也,失其家者未闻有以家待之者也。夫士贫贱,言不用,行不合,则纳履而去耳,安往而不得贫贱哉!”子击乃谢之。

作品翻译

魏国太子子击出行,在路上遇见老师田子方,下车行礼拜见。田子方(却)不还礼。子击很生气,对田子方说:“是富贵的人能对人自高自大呢,还是贫贱的人能对人自高自大呢?”田子方说:“只能是贫贱的人能对人自高自大,富贵的人怎么敢对人自高自大呢!国君如果对人自高自大,那么就要失去国家,大夫如果对人自高自大就将失去封地。失去他的国家的人,没有听说有人用国君的规格对待他的;失去他的封地的人,也没有听说有人用大夫的规格对待他的。贫贱的游士,言语不中听,行为不融洽,就穿上鞋子离去罢了,到哪里去不能(成为)贫贱的人呢!”子击于是向(田子方)道歉。

翻译

1、富贵者骄人乎?贫贱者骄人乎?

是富贵的人能对人自高自大呢?还是贫贱的人能对人自高自大呢?

2、失其国者未闻有以国待之者也;

失去他的国家的人,没有听说有人用国君的规格对待他的;

选择

对“安往而不得贫贱哉”一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B)

A.怎么会去寻找贫贱呢?

B.去哪不能获得贫困低贱呢?

C.怎么会去寻找不能获得贫贱的地方呢

D.去哪都不会贫贱!

作者简介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宝元二年进士,官至左仆射兼门下侍郎。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他是北宋著名的史学家,主持编撰了大型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等。其词仅存三首。

第二篇:田子退金文言文翻译

本文是一则典型的儒家教育经典之作。作者通过教诲阐述了为官不贪、忠于国家才能真正尽孝的家教思想,故事塑造了一位深明大义的母亲形象。小编为你整理了田子退金文言文翻译,希望对你有所参考帮助。

一、原文

田子为相,三年归休,得金百镒奉其母。母曰:“子安得此金?”对曰:“所受俸禄也。”母曰:“为相三年不食乎?治官如此,非吾所欲也。孝子之事亲也,尽力致诚。不义之物,不入于馆。为人臣不忠,是为人子不孝也。子其去之。”田子愧惭走出,造朝还金,退请就狱。王贤其母,说其义,即舍田子罪,令复为相,以金赐其母。

二、译文

田子当宰相,三年后退休回家,将他在任得到的两千两黄金献给他的母亲。母亲问他说:“你是怎么得到这些黄金的?”他回答说:“这是我当官所得的报酬。”母亲就说:“当宰相三年就不吃饭么?你像这个样子做官,不是我所期望的。孝顺的儿子侍奉父母,应该努力做到诚实。不应当得到的东西,不要拿进家门。当国家的大臣不忠诚,也就是当儿子的不孝顺。你把这东西拿走。”田子惭愧地走出家门,到朝廷那里退还黄金,退朝就请求让自己进监狱。君王认为他母亲很贤惠,赞赏她的大义,就免了田子的罪,再次任命他当宰相,还把黄金赏给了他的母亲。

三、字词含义

1.为:担任,负责

2.归休:休假回家

3.奉:献给

4.镒(yì):古代重量单位,一镒二十两

5.安:怎么,怎样

6.治:担任,担当

7.入:进入

8.去:除去

9.造:到…去

10.事亲:“事”通“侍”,侍奉父母

11.贤:以…为贤

12.义:道义

13.舍:放弃,舍弃,不要

14.馆:此处指家

15.造朝:上朝

16.说:通”悦“,喜欢,赞赏

17.子其去 去:拿开。

18.俸禄:当官的人得到的朝廷发的银子。

19.《诗》:这里是《诗经》的简称。

第三篇:《子鱼论战》左丘明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子鱼论战》左丘明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在平凡的学习生活中,说起文言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文言文是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你还记得哪些经典的文言文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子鱼论战》左丘明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作品简介

《子鱼论战》是宋楚泓水之战始末的记述,以对话的形式展现了两种对立的军事思想的激烈冲突。公元前638年,宋、楚两国为争夺中原霸权,在泓水边发生战争。当时郑国亲近楚国,宋襄公为了削弱楚国,出兵攻打郑国。楚国出兵攻宋救郑,就爆发了这次战争。当时的形势是楚强宋弱。战争开始时,形势对宋军有利,可宋襄公死抱住所谓君子“不乘人之危”的迂腐教条不放,拒绝接受子鱼的正确意见,以致贻误战机,惨遭失败。子鱼的观点和宋襄公的迂执形成鲜明对比。子鱼,宋襄公同父异母兄,子姓,名目夷,字子鱼。他主张抓住战机,攻其不备,先发制人,彻底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这样才能夺取战争的胜利。文章前半部分叙述战争经过及宋襄公惨败的结局,后半部分写子鱼驳斥宋襄公的迂腐论调:总的先说“君未知战”,后分驳“不以阻隘”、“不鼓不成列”,再驳“不禽二毛”、“不重伤”,最后指出正确的做法。虽寥寥数语,但正面反面的议论都说得十分透辟。

作品原文

子鱼论战

二十有二年春,公伐邾zhū,取须句。夏,宋公、卫侯、许男、滕téng子伐郑。秋,八月丁未,及邾人战于升陉。冬,十有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师败绩。

楚人伐宋以救郑1。宋公将战。大司马2固谏曰:“天之弃商久矣,君将兴之,弗可赦也已。”弗听。冬十一月已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3。宋人既成列4,楚人未既济5。司马曰6:“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7,又以告8。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9,宋师败绩10。公伤股11,门官歼焉12。

国人皆咎13公。公曰:“君子不重伤14,不禽二毛15。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16。寡人虽亡国之余17,不鼓不成列18。”子鱼曰:“君未知战。勍敌之人19,隘而不列20,天赞我也21。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勍者,皆我敌也。虽及胡耇22,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23?明耻教战24,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25,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26。三军以利用也27,金鼓以声气也28。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可也29。”

字词注释

1、宋公:宋襄公,名兹父。前638年,宋伐楚,楚救郑,这年冬天宋楚两军交战于泓.。

2、大司马:掌管军政、军赋的官职,这里指公孙固。

3、泓:泓水,在今河南省柘(zhè这)城县西。

4、既:已经。

5、济:渡过。

6、司马:统帅军队的高级长官,此指目夷,字子鱼。

7、成列:排成战斗行列。

8、告:报告。

9、陈:通“阵”,这里作动词,即摆好阵势。

10、败绩:大败。

11、股:大腿。

12、门官:国君的.卫士。

13、咎:怪罪,归罪,指责。

14、重(chóng从)再次。

15、禽:通“擒”,俘虏。二毛:头发斑白的人,指代老人。

16、阻,迫也。隘,险也。言不迫人于险。

17、寡人:国君自称。亡国之余:亡国者的后代。宋襄公是商朝的后代,商亡于周。

18、鼓:击鼓(进军)名词做动词。

19、勍(qíng)敌:强敌,劲敌。勍:强而有力。

20、隘:这里作动词,处在险隘之地。

21、赞:助。

22、胡耇(gǒu苟):年纪很大的人。胡:年老。

23、何有于二毛:意思是还管什么头发花白的敌人。

24、明耻:使认识什么是耻辱.教战:教授作战的技能。

25、爱重伤:怜悯受伤的敌人。

26、服:(对敌人)屈服。

27、三军:春秋时,诸侯大国有三军,即上军,中军,下军。这里泛指军队。用:施用,这里指作战。

28、金鼓:古时作战,击鼓进兵,鸣金收兵。金:金属响器。声气:振作士气。

29、儳(chán):通“谗”,不整齐,此指不成阵势的军队。

原文

二十有二年春,公伐邾,取须句。夏,宋公、卫侯、许男、滕子伐郑。秋,八月丁未,及邾人战于升陉。冬,十有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师败绩。

楚人伐宋以救郑。宋公将战。大司马固谏曰:“天之弃商久矣,君将兴之,弗可赦也已。”弗听。冬十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

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子鱼曰:“君未知战。勍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勍者,皆我敌也。虽及胡耇,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可也。”

文章译文

事件背景:宋襄王欲称霸诸侯成为盟主。楚国实力强大,郑国附庸推举,楚国做了盟主。宋襄王不忿,盛怒讨伐郑国。

楚军攻打宋国以援救郑国。宋襄公将要迎战,大司马于是劝阻说,“上天遗弃商朝已经很久了,君王要振兴它,是不可赦免的罪啊[2]。”襄公不听。

宋襄公和楚国人在泓水交战。宋军已经排成战斗的行列,楚国人没有全部渡过泓水。子鱼说:“对方人多,我方人少,趁着他们没有全部渡过泓水,请攻击他们。”宋襄公说:“不行。”楚军全部渡河,但尚未排好阵势,(子鱼)再次报告(宋襄公)。宋襄公说:“还不行。”(楚军)摆好阵势(宋军)才攻击楚军。宋军大败,宋襄公大腿受伤,国君的卫士被杀绝了。

国人都责备宋襄公。襄公说:“君子不再伤害已经受伤的人,不俘虏头发斑白的老人。古代用兵的道理,不凭借险隘的地形阻击敌人。我虽然是亡国者的后代,(也)不攻击没有排成阵势的敌人。”

子鱼说:“主公不懂得作战。面对强大的敌人,(敌人)因地势险阻而未成阵势,这是上天帮助我们;阻碍并攻击他们,不也可以吗?还有什么害怕的呢?而且现在强大的,都是我们的敌人。即使是年纪很大的人,能俘虏就抓回来,还管什么头发斑白的敌人?教导士兵作战,使他们知道退缩就是耻辱来鼓舞战斗的勇气,教战士掌握战斗的方法,就是为了杀死敌人。(敌人)受伤却还没有死,为什么不能再杀伤他们?如果怜惜(他们,不愿)再去伤害受伤的敌人,不如一开始就不伤害他们;怜惜头发斑白的敌人,不如(对敌人)屈服。军队凭借有利的时机而行动,锣鼓用来鼓舞士兵的勇气。利用有利的时机,当(敌人)遇到险阻,(我们)可以进攻。声气充沛盛大,增强士兵的战斗意志,攻击未成列的敌人是可以的。”

写作背景

公元前638年,宋、楚两国为争夺中原霸权,在泓水边发生战争。当时郑国亲近楚国,宋襄公为了削弱楚国,出兵攻打郑国。楚国出兵攻宋救郑,就爆发了这次战争。当时的形势是楚强宋弱。战争开始时,形势对宋军有利,可宋襄公死抱住所谓君子“不乘人之危”的迂腐教条不放,拒绝接受子鱼的正确意见,以致贻误战机,惨遭失败。子鱼的观点和宋襄公的迂执形成鲜明对比。子鱼,宋襄公同父异母兄目夷的字。他主张抓住战机,攻其不备,先发制人,彻底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这样才能夺取战争的胜利。

文章前半部分叙述战争经过及宋襄公惨败的结局,后半部分写子鱼驳斥宋襄公的迂腐论调:总的先说“君未知战”,后分驳“不以阻隘”、“不鼓不成列”,再驳“不禽二毛”、“不重伤”,最后指出正确的做法。寥寥数语,正面反面的议论都说得十分透辟。

宋襄公陈念固封、顽钝愚闭,徒假诸于仁义之名而笼诸侯之心。而战争岂容此迂腐之辈。既无审时度势之能,又无慧眼独具之才。枉费兴兵侵郑而引火自焚于泓,空令子鱼等贤暴殄于粪土之墙。春秋霸主乃此像乎?况无实力为后盾,天焉不弃。若真有仁义之心,以次而对天下黎庶,举广义、携良材。何苦宋国不强,霸业不成。

悲亦,心术不正且不智,不败而何?

纵观子鱼所论句句中肯,切于要害,无虚饰矫言。皆以战争实务为重。而此等英才,明珠暗投,沦落于襄公之溜下而湮一世苦学,岂不惋惜。

此一子鱼,而万千子鱼皆无逢于燕昭之黄金台。

此一襄公,而万千襄公皆雍塞良材于水火沉沦中。

千秋如此,万世依然。

文章简析

在此篇文章中,体现了宋襄公是个目光短浅的君主。既然要讲仁慈,为何要与人为敌呢?既然为敌了,却偏又讲起仁慈来了。实在是前后矛盾。若要对敌人讲仁慈,必先得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方可讲得,否则不但受了伤,丢了性命便是连讲仁慈的本钱也丧失了啊。再不,就必须消敌于无形,我不为人人之敌,人人亦不以我为敌,那才是最大的仁慈!宋襄公对敌人的仁慈,也正是对自己的残忍,子鱼在此之间,倒显得很倒霉,辅佐了这样一个‘妇人之仁’的君主了,作者主要描绘的是一个迂腐,愚昧的君主。

文集简介

《左传》是中国古代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共三十五卷。《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原名《左氏春秋》,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左氏》。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是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作者简介

左丘明,中国春秋时史学家。鲁国人,双目失明,春秋时有称为瞽的盲史官,记诵、讲述有关古代历史和传说,口耳相传,以补充和丰富文字的记载,左丘明即为瞽之一。相传曾著《左氏春秋》(又称《左传》)和《国语》。两书记录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

第四篇:《吴子使札来聘》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吴子使札来聘》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在平时的学习中,大家一定没少背过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文言文的类型有哪些,你见过的文言文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吴子使札来聘》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作品简介

《吴子使札来聘》鲁襄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44),吴国派公子札访问鲁国,《左传》对经过情形有详细记载。当时的吴王馀祭是公子札的二哥。吴国在公子札的父亲寿梦就位时(公元前585年)就已称王。但中原诸国还是视吴国为蛮夷之邦,《春秋》记事称之为“吴子”,“子”的爵位在公、侯、伯之下,所以实际上是贬称。而《公羊传》出于“诸夏”的民族偏见和地域偏见,甚至否认吴国“有君、有大夫”,对《春秋》记事用语理解为抬高了吴国的地位。本文就是《公羊传》解释《春秋》为什么用“吴子”肯定吴国“有君”,用“聘”肯定吴国“有大夫”的。全文层层设问,步步深入,以事实说明公子札的贤、仁、深明大义,使吴国在诸夏心目中的地位得到了提高。

作品原文

“吴子使札来聘(1)。”

吴无君,无大夫,此何以有君,有大夫?贤季子也(2)。何贤乎季子?让国也(3)。其让国奈何?谒也(4),馀祭也(5),夷昧也(6),与季子同母者四。季子弱而才,兄弟皆爱之,同欲立之以为君。谒曰:“今若是迮而与季子国(7),季子犹不受也。请无与子而与弟,弟兄迭为君,而致国乎季子。”皆曰诺。故诸为君者皆轻死为勇,饮食必祝,曰:“天苟有吴国,尚速有悔于予身(8)。”故谒也死(9),馀祭也立。馀祭也死(10),夷昧也立。夷昧也死(11),则国宜之季子者也,季子使而亡焉(12)。僚者长庶也(13),即之。季之使而反,至而君之尔。阖庐曰(14):“先君之所以不与子国,而与弟者,凡为季子故也。将从先君之命与,则国宜之季子者也;如不从先君之命与子,我宜当立者也。僚恶得为君?”于是使专诸刺僚(15),而致国乎季子(16)。季子不受,曰:“尔杀吾君,吾受尔国,是吾与尔为篡也。尔杀吾兄,吾又杀尔,是父子兄弟相杀,终身无已也。”去之延陵(17),终身不入吴国。故君子以其不受为义,以其不杀为仁,贤季子。则吴何以有君,有大夫?以季子为臣,则宜有君者也。札者何?吴季子之名也。春秋贤者不名(18),此何以名?许夷狄者,不一而足也(19)。季子者,所贤也,曷为不足乎季子?许人臣者必使臣,许人子者必使子也。

(注:该文出自《十三经注疏》本《春秋公羊传》。)

词句注释

(1)“吴子使札来聘”:这句话是该文引用的《春秋》里的句子。

聘:古代诸侯国之间派使者相问的一种礼节。使者代表国君,他的身分应是卿;“小聘”则派大夫。

(2)贤:用作以动词。

季子:公子札是吴王寿梦的小儿子,古以伯、仲、叔、季排行,因此以“季子”为字。《史记》称他“季札”。

(3)让国:辞让国君之位。据《史记·吴世家》记载,寿梦生前就想立季札,季札力辞,才立长子诸樊(即谒)。寿梦死后,诸樊又让位季札,季札弃其室而耕,乃止。

(4)谒:寿梦长子,一作“遏”,号诸樊。《春秋》经写作“吴子遏”,《左传》、《史记》称“诸樊”。

(5)馀祭:寿梦次子,《左传》记其名一作“戴吴”,马王堆三号墓出土帛书《春秋事语》作“余蔡”。

(6)夷昧:寿梦三子。《左传》作“夷末”,《史记》作“馀昧”。

(7)迮(zé,又读zuò):仓促。

(8)尚:佑助。

悔:咎,灾祸,这里指亡故。

(9)谒也死:谒在位十三年,前548年(鲁襄公二十五年)在伐楚战争中,中冷箭死于巢(今安徽巢县)。

(10)馀祭也死:馀祭在位四年(《史记》误作十七年),前544年(鲁襄公二十九年)在视察战船时被看守战船的越国俘虏行刺身亡。

(11)夷昧也死:夷昧在位十七年(《史记》误作四年),前527年(鲁昭公十五年)卒。

(12)使而亡:出使在外。《史记·吴世家》所记与此不同:“王馀眛卒,季札让,逃去。”认为季札是为让位而逃走的。

(13)僚:《公羊传》这里说他是“长庶”,即吴王寿梦妾所生的长子,季札的异母兄。《史记·吴世家》则说他是“王馀眛之子”。以《公羊传》为是。

(14)阖庐(lǘ):公子光即吴王位后的号,《史记》说他是诸樊之子,《世本》说他是夷昧之子。

(15)专诸:伍子胥为公子光找到的勇士,前515年(吴王僚十三年)四月,公子光请王僚喝酒,使专诸藏匕首于炙鱼之中,进食时取出匕首刺王僚胸而杀之。

(16)致国乎季子:把王位给季札。《史记·吴世家》谓阖庐刺杀王僚后即承吴王位,无让国于季札之意。

(17)延陵:春秋吴邑,今江苏常州。季札食邑于此,所以又号“延陵季子”。

(18)不名:不直称名。古人生三月取名,年二十行冠礼,另取字。对人表示尊敬,就称其字而不称名。

(19)不一而足:不因为一事一物就认为够条件了。与今义不同。

原文

吴无君,无大夫,此何以有君,有大夫?贤季子也。何贤乎季子?让国也。其让国奈何?谒也,馀祭也,夷昧也,与季子同母者四。季子弱而才,兄弟皆爱之,同欲立之以为君。谒曰:“今若是迮而与季子国,季子犹不受也。请无与子而与弟,弟兄迭为君,而致国乎季子。”皆曰诺。故诸为君者皆轻死为勇,饮食必祝,曰:“天苟有吴国,尚速有悔于予身。”故谒也死,馀祭也立。馀祭也死,夷昧也立。夷昧也死,则国宜之季子者也,季子使而亡焉。僚者长庶也,即之。季之使而反,至而君之尔。阖庐曰:“先君之所以不与子国,而与弟者,凡为季子故也。将从先君之命与,则国宜之季子者也;如不从先君之命与子,我宜当立者也。僚恶得为君?”于是使专诸刺僚,而致国乎季子。季子不受,曰:“尔杀吾君,吾受尔国,是吾与尔为篡也。尔杀吾兄,吾又杀尔,是父子兄弟相杀,终身无已也。”去之延陵,终身不入吴国。故君子以其不受为义,以其不杀为仁,贤季子。则吴何以有君,有大夫?以季子为臣,则宜有君者也。札者何?吴季子之名也。春秋贤者不名,此何以名?许夷狄者,不一而足也。季子者,所贤也,曷为不足乎季子?许人臣者必使臣,许人子者必使子也。

白话译文

“吴子派札来(鲁国)访问。”

吴国本无所谓国君,无所谓大夫,这则记载为什么承认它有国君,有大夫呢?为了表明季子的贤啊。季子贤在哪里呢?辞让国君的位置啊。他辞让君位是怎么一回事呢?谒、馀祭、夷昧跟季子是一母所生的四兄弟,季子年幼而有才干,兄长们都爱他,一起想立他做国君。谒说:“现在如果就这样仓促地把君位给他,季子还是不接受的。我愿不传位给儿子而传位给弟弟,由弟弟依次接替哥哥做国君,最后把君位传给季子。”馀祭、夷昧都说行。所以几个哥哥在位时都勇敢不怕死,每次就餐必定祈祷,说:“上天如果让吴国存在下去,就保祐我们早点遭难吧。”所以谒死了,馀祭做国君。馀祭死了,夷昧做国君。夷昧死了,国君的位置应当属于季子了。季子出使在外,僚是寿梦的庶长子,就即位了。季子出访回国,一到就把僚当作国君。阖闾说:“先君所以不传位给儿子,而传位给弟弟,都是为了季子的缘故。要是遵照先君的遗嘱呢,那么国君应该季子来做;要是不照先君的遗嘱呢,那么我该是国君。僚怎么能做国君呢?”于是派专诸刺杀僚,而把国家交给季子。季子不接受,说:“你杀了我的.国君,我受了你给予的君位,这样我变成跟你一起篡位了。你杀了我哥哥,我又杀你,这样父子兄弟相残杀,一辈子没完没了了。”就离开国都到了延陵,终身不入吴国宫廷。所以君子以他的不受君位为义,以他的反对互相残杀为仁,称许季子的贤德。

那么吴国为什么有国君,有大夫呢?既承认季子是臣,就应该有君啊。札是什么呢?吴季子的名啊。《春秋》对贤者不直称其名,这则记载为什么称名呢?认可夷狄,不能只凭一事一物就认为够条件了。季子是被认为贤的,为什么季子还不够条件呢?认可做人臣子的,一定要使他像个臣子;认可做人儿子的,一定要使他像个儿子。(言外之意是:季子是夷狄之邦的臣子,是夷狄之王的儿子,就要在用语遣词上显示出这一点来。这就是所谓“《春秋》笔法”。)

创作背景

前544年(鲁襄公二十九年),吴国派公子札访问鲁国,《左传》对经过情形有详细记载。当时的吴王馀祭是公子札的二哥。吴国在公子札的父亲寿梦就位时(前585年)就已称王。但中原诸国还是视吴国为蛮夷之邦,《春秋》记事称之为“吴子”,“子”的爵位在公、侯、伯之下,所以实际上是贬称。而《公羊传》出于“诸夏”的民族偏见和地域偏见,甚至否认吴国“有君、有大夫”,对《春秋》记事用语理解为抬高了吴国的地位。

作品赏析

这篇文章是《春秋公羊传》解释《春秋》为什么用“吴子”肯定吴国“有君”,用“聘”肯定吴国“有大夫”的。全文层层设问,步步深入,以事实说明公子札的贤、仁、深明大义,正是他使吴国在诸夏心目中的地位得到了提高。

作者简介

公羊高,战国时期齐国人,他受学于孔子弟子子夏,后来成为传《春秋》的三大家之一。他是《春秋公羊传》的始作者,这本书作为家学,世代相传至玄孙公羊寿。汉景帝时,公羊寿与齐人胡母子都合作,方才将《春秋公羊传》定稿“著于竹帛”。所以《公羊传》的作者,班固《汉书·艺文志》笼统地称之为“公羊子”,颜师古说是公羊高,《四库全书总目》则署作汉公羊寿。

第五篇:周公诫子注释及原文

作者陈师道因家境贫寒,无力养活妻儿。其岳父在元丰七年携师道之妻及三子同赴四川,陈师道因母老,不能同往,待生活好转,一家人始得重聚。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周公诫子翻译及原文,欢迎来参考!

【原文】

成王封伯禽于鲁。周公诫之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之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之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之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

【注释】

恭:肃敬,谦逊有礼.荣:荣华显贵.俭:行为约束而有节制,不放纵.尊盛:位高势盛.卑:低下。

贵:地位显要。

畏:同“威”,威严。

聪明:指明察事理.睿智:聪慧,明智.愚:愚拙,不巧伪.哲:明智,聪明.博闻强记:见闻广博,记忆力强。

由:奉行,遵从.慎:谨慎,慎重.【翻译】

周成王将鲁国土地封给周公姬旦的儿子伯禽。周公姬旦告诫儿子说:“去了以后,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有了国土)就怠慢、轻视人才。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又身兼辅佐皇上的重任,我在天下的地位也不算轻的了。可是,一次沐浴,要多次停下来,握着自己已散的头发。吃一顿饭,要多次停下来,以接待宾客,(即使这样)还怕因怠慢而失去人才。我听说,道德品行宽容,并用谦逊的品行来保有它的人,必会得到荣耀;封地辽阔,并凭借行为约束而有节制来保有它的人,他的封地必定安定;官职显赫,并用谦卑来保有它的人,必定高贵;人口众多、军队强大,并用威严来统御它的人,必定会胜利;用愚笨来保有聪明睿智,就是明智;见识广博,并用浅陋来保有它的人,必定智慧。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即使尊贵如天子,富裕得拥有天下,便是因为拥有这些品德。不谦虚谨慎从而失去天下,(进而导致)自己身亡的人,桀、纣就是这样。(你)能不谨慎吗?”

下载《田子方教育子击》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共五则)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田子方教育子击》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共五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方山子原文和翻译

    《方山子传》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文章通过对苏轼与方山子的相遇与相交,了解他的人生经历,通过对这些人生经历的描述,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方山子原文和翻译,希望能够帮......

    《同学一首别子固》王安石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优秀范文五篇]

    《同学一首别子固》王安石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在我们平凡无奇的学生时代,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文言文了吧?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是不是有很多人没有真正理解文言文?下面......

    《叶公好龙》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大全]

    《叶公好龙》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在平凡的学习生活中,大家都背过文言文,肯定对文言文很熟悉吧?文言文的特色是言文分离、行文简练。要一起来学习文言文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

    《咏雪》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合集]

    《咏雪》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在平平淡淡的学习中,大家都背过文言文,肯定对文言文很熟悉吧?文言文是与骈文相对的,奇句单行,不讲对偶声律的散体文。为了帮助更多人学习文言文,以下是......

    《王孙满对楚子》左丘明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范文大全)

    《王孙满对楚子》左丘明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在我们的学习时代,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文言文了吧?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你还记得哪些经典的文言文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

    孟母不欺子文言文翻译

    导语:对文言文《孟母不欺子》的翻译,有兴趣的可以进行阅读。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孟母不欺子文言文翻译,供各位参阅,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孟母不欺子文言文翻译原文孟子少时,见邻家杀豕......

    孟母戒子文言文的翻译

    《孟母戒子》主要讲述了孟母教育孟子的所作所为。故事告诉我们做事情不能半途而废。一起来看看古诗内容,仅供大家参考!谢谢!作品原文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孟子辍然中止,乃复进。......

    子路见孔子文言文的翻译

    《子路见孔子》本篇选自《孔子家语》,记载了孔子与子路最初相见时的一段对话。本文的内容是子路见孔子文言文的翻译,欢迎大家阅读。子路见孔子文言文的翻译原文子路见孔子,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