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角度的作文400字
【精选】角度的作文400字3篇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作文吧,借助作文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那么一般作文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角度的作文400字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角度的作文400字 篇1古人云:“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不是很有力地说明了一个道理吗?那就是不管什么事换个角度看看可能会有让你意想不到的结果。
我给大家讲述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一个公司生产各种鞋,为了扩展市场,老板派甲员工外出考察市场。甲员工来到一个地方,惊讶地发现这个地方的人们脚上都没有鞋子。他一筹莫展,回来向老板汇报说那里的人从古至今都不穿鞋,看来我们很难改变他们的想法,只见他愁眉苦脸地出去了。老板决定再派乙员工去考察,乙员工去了同一个地方。他一见兴奋不已,心想:这里的人们从来没有穿过鞋,只要我们的鞋进入他们的生活,让他们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舒适,到那时我们岂不是可以大赚一笔?一回来便向老板说明了他的想法,果然在几年后,这个公司赚了一大笔,乙员工获得了成功。去同一个地方,办同一件事,却因为不同的看法,不同的角度,结果竟然相反。
听完这个故事,你们是不是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让我们带着换个角度的思维去审视周围的一切吧!你还在为妈妈的唠叨而烦恼吗?有妈妈的叮咛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呀!你还在为难题所困扰吗?它可以给你一个灵活的头脑。你学会了换个角度吗?
角度的作文400字 篇2落叶虽残,却可归根;流水虽逝,却可汇入大洋;风雨虽暴,却可留下彩虹;比干虽冤,却可流芳百世;人生岁苦,却可领悟真谛……
炎炎夏日,酷暑难奈。
可若我们走入乡间,荡于秋千之上。仰望天空,让视野交集于蓝天之间,听着潺潺流水的细语,任凭柳叶随风拂过脸颊。轻轻闭上双眼,惬意地幻想着自己腾风飞动,穿过白云,透过轻雾,一切的一切似乎都被踩于脚下。
严严冬日,天寒地冻。
但你会发现,天地一片白皙,世界一片安详!雪花飘舞于空中,连接天地,传递着洁白的“大袄”,寄托着天对地的慈爱,诠释着人间的诸多美好……轻轻捧起一团雪,它有着初出孩儿的娇弱,又有着古代水袖的轻柔,更有着和田美玉的无暇,万物的精华似乎都被融于一身。
满怀欣喜,追求梦想,失败的一瞬间,跌入谷底。
即使败了,也是败给自己,也许只有在失败中,才懂得如何诠释生活。也正是失败,含盖了人生的真谛,歌颂了人心的坚强,烘托了人间的光明!它给予你经验,赋予你“财富”,警戒你忘形!它是成功之母,是自身之镜,是人生必过之坎……你不能改变开始,但能改变结果。相信吧!在风雨后总会出现彩虹,而在彩虹的另一端一定会出现“异次元的宝藏”!
其实,从另一个角度看问号,你会惊奇地发现,它“变”成了一个感叹号!从另一个角度看世界,世界也将是多彩的。万物皆有“缺”,却总有它们“缺”的美丽,这就是人生!!
角度的作文400字 篇3世界上有很多个为什么,但每一个问题都是我们无法去解释的,无法改变的,起码现在不可能。为什么会是这样,这仍然是个未知的谜
在我们出生时,便要听从父母的安排,没有什么是自己做主动,也许当我们真正独立的那一天,正是结束童年的日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又会出现很多问题,是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更深。为什么长大了要都读书;为什么读初中前,要读小学;为什么我们要听从父母的安排;为什么我们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为什么世界上有那么多为什么。这一切,也许都是从远古时期变开始的,最后变成传统,让每个人都受这种传统的限制、约束。
世界上有很多是我们无法改变的,不要让别人去影响自己的判断,不要以为别人而去改变一些原本是对的东西,别人认为好的,并不一定是好的,别人是由自己的角度、方式去思考,去判断事物的好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考,自己的想法,不要轻易去改变,也许这样只会让事情变得更糟,我们要坐一个有主见的人。
世界上有很多结果本不应该存在,但就是因为有些人的判断,使一些盲目的人去趋服,最终让结果变成了现实。
也许我们还小,分不清事物的好坏,但我们要做到坚持自己,要相信自己的判断,不要去盲目的相信别人。有些事物的确要改变,但自己要明白改变的原因!
第二篇:新闻角度
第三章 新闻角度
教学目的与要求:
理解新闻角度对新闻写作的重要意义以及选择新闻角度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如何选择新闻角度。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新闻角度的意义和作用
一、新闻角度的含义
新闻角度:记者发现事实、挖掘事实、表现事实的着眼点或入手处。
二、新闻角度的由来
一是报道者的立场、观点决定了角度;
二是媒体风格、定位决定了角度;
三、角度选择得意义和作用
1.新闻角度选得好,新闻的价值倍增
一个角度好比一个“窗口”,从不同的“窗口”看去,所见的风景不一样。角度选准了,就能抓住事物的特征,就容易表现其新闻价值。
2.不同的角度讲不同的话,有不同的报道效果
由于事实本身其有多面性,因此对同一件新闻事实,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报道它。角度不同,新闻价值可能不同,因此表达的思想意义也就不同。
3.不同的新闻角度,可以满足不同的受众需求
新闻事物包含着多侧面、多层次的内容信息。不同的新闻角度,会满足不同受众对同一新闻的不同需求。
新闻角度实际上包含着这样一对基本矛盾:即新闻事实的多样性与新闻报道必须进行选择之间的矛盾,选择恰当的新闻切入点是解决矛盾的唯一方法。
4.角度选得好可以出独家新闻
当今在新闻时效性的激烈竟争中,通过打时间差获取独家新闻变得越来越困难。在不同媒体的新闻报道中,受众更多关注的是谁的新闻更好看,谁的新闻更具有吸引力,也就是新闻的独家性。而要独辟蹊径,就要从一个新的角度、一个别人所未走过的路径发掘出事实的新的新闻价值。获取非时间差独家新闻,便成为记者们努力的方向。
“要使人们真正发现美,就需换一个角度。”
第二节 选择新闻角度的几种方法
一、寻找最佳新闻角度
什么是最佳角度?
事实是新闻的本源,也是选择新闻角度的坚实基础。构成事物的诸个因素和各个侧面,都是新闻报道可以选择的角度。哪些因素、哪些侧面会给人以新的感觉、新的启示、新的教育、新的指导,选择哪一个侧面更鲜明、更能叩响读者的心弦,就应该选择哪个侧面作为新闻报道的角度。这个角度既能深刻反映报道对象的本
质,又能准确体现时代的需要,及时回答受众欲知、应知却未知的问题———这就是新闻报道的最佳新闻角度。
西方记者有这样几种选择的标准:切中要害,最能说明问题的角度;最能引起人们兴趣的角度;读者最易接受的角度;读者最关心的角度;时空距离读者最近的角度;最有人情味的角度。
我们注意到,除了第一条,其他四条都与读者有密切关系。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读者的需要就是最佳角度。
二、选择新闻角度的几种方法
角度的选择一般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思辨角度,即选择哪些新闻素材说明问题;二是表现角度,即从哪里下手具体切人。两者互相联系,不可分割。有几种选择新闻角度的方法可供参考:
1.全局高度找角度(全)
所谓全局高度,也就是宏观高度和大局念识。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寻找最佳新闻角度需要这种登高效应。
2.关注民生选角度。(民)
如果我们的新闻抓住这些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进行报道,读者会普遍乐于接受的。受众关心的问题,就是记者和新闻媒介应该特别关注的问题,“群众利益无小事”。
用事实说话的新闻报道,对于社会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歌颂什么、暴露什么,在客观上起着引导和监督舆论的作用。社会上出现的带有倾向性的思想动向,群众中一时议论最多的共性话题,常常是新闻报道应选取的最佳话题。
3.人情味中选角度。(情)
西方新闻学者把“人情味”列入新闻价值“五要素”之一。正确运用人情味因素,可以增强报道的感染力。新闻被称为“事学”,事都是人做的,必然会有情感流淌其中。
4.时空近处选角度。(近)
根据“接近性”原理选择最佳报道角度
新闻价值学说中的“接近性”原理告诉我们,努力寻找所报道事实与受众在时间、地点、心理或者利益上的接近点,是选择最佳新闻角度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5.抓住特点选角度(特)
记者写新闻必须抓住事物的特点。客观事物是丰富多彩、发展变化、有共性有个性的。我们只有抓住了事物的个性特征,新闻才不会写成千篇一律,才会受读者欢迎。
6.切中要害选角度。(要)
批评性报道、“问题”新闻发挥着舆论监督批评的重要作用。采写这类报道时,需要一针见血,切中要害选取新闻角度。只有这样才能直面问题,突出报道的力度和深度。
7.推陈出新找角度(新)
推陈出新找角度,就是要求记者在报道老题材、老话题时,要善于将过去的报道与今天的现实联系起来,从旧闻中发现新闻,推陈出新。犹如老树开新花,找到新花,就容易写出新意。
8.以小见大找角度(小)
以小见大指的是表现大主题可以选择小角度,即“寓大于小”,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选好一个小角度,像钉子一样,入口小、钻得深,容易把握,并能够写得具体。
9.求异思维选角度。(异)
千古文章重独至,陈陈相因无好文。新闻角度好与差,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是否独特、新颖。
⑴ “同中见异”,求得与众不同。
⑵ 逆向思维找角度
10.分析比较选角度。(比)
比较是识别客观事物、选择报道角度的行之有效的办法。所谓比较,就是现在同过去比,正面同反面比,先进同落后比,正确与错误比,此一事物与同类事物相比,此一人物与同类人物相比。通过研究、分析、比较,弄清哪些思想和角度是陈旧的,以往报道中已经用过;哪些思想和角度是新鲜的,报道中尚未用过,从中筛选出最佳的独特的报道角度。
11.侧面切入选角度。(侧)
选取一个侧面去报道,角度小了,报道面窄了,材料相对集中,报道反显得精悍、活泼、可读性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12.虚中觅实找角度(实)
所谓虚中觅实,主要指对一些抽象性、概念性强的事实材料,要尽量寻找其中所包含的实在而具体的内容,从这个角度入手表现整个事实的新闻价值。“虚中觅实”找角度对改进会议报道其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三、选择新闻角度时应避免的两种倾向
一是没有角度。
二是强扭角度。
第三篇:角度现代诗歌
雪已将这片心野飘得很白
空空荡荡的像埋藏了春天了的温暖
深入骨髓
你是我至亲至爱的人
在给我们采暖汲取幸福的路上
深情地停泊下来形成港湾
还担心家乡八颗种子的命运
一些问候感恩还未做好任何的深入
你咬紧牙关
又匆匆上路走向远方
向西的路途你有多遥远
隔开春暖花开与梦中的星辰
尽我一切的气力和想象
用灿烂的微笑面对那条泥泞的土路上
是否还会升起烟火人间
在曰出而做日落而息的过往里
卸下白天的伪装和累
让填满心头的思念渐次适应这种生活
适应一位耄耋老人的孤独勤劳勇敢坚强......在一撮黄土上缓缓滑落
作为证据的时间
一定会从一些理由模糊的角度出发
宁愿拿起一生
为你辨认失传的血缘与纯真的情谱
第四篇:快乐是一种角度
快乐是一种角度
快乐是什么?它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只是这样一种角度而已。
在沙漠中艰行而久渴的人,只要看到一丝绿意,就会感到快乐;在逆境中挣扎而伤痕累累的人,只要听到半句鼓励的言辞,快乐感便油然而生。
帝王有帝王的快乐,百姓有百姓的快乐。好比许多人喝一坛酒,有的人用金杯盏盛着喝;有的人用漂亮的瓷杯盛着喝;有的人干脆捧着大海碗豪饮;“好醇好香呀。”快乐的本质在于你喝到了醇香的的“酒”,而不是举起什么样的杯子。
荆棘划伤了手指,可幸的是没有伤着眼睛;登山时不小心,金项链落下了悬崖,可幸的是没有危及性命。这些不幸之中的大幸,只要仔细去品味,就会感觉到它们像拨动着你快乐的心弦。
快乐,不仅在于你从哪个角度去欣赏它,更在于你从哪个角度去善待它。
有这样一个寓言:一天,上帝带教士去一个房间,见许多人围着一只正在煮食的大锅坐着,他们又饿又失望。每个人都有一只汤匙,但是汤匙柄太长,所以没法把食物送到自已嘴里。然后,上帝又带教士去另一房间,也有一大群人围着一只正在煮食的锅坐着,不同的是,这里的人看起来既饱足又快乐,而他们的汤匙跟上一房间里那群人的一样长。教士奇怪地问上帝:“为什么同样的境况,这个房间的人快乐不已,而那个房间的人愁眉苦脸呢?”上帝微笑道:“难道你没有看到,这个房间里的人都学会了喂对方吗?”
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人不能总是以“自我”为中心。人的精神和物质生活,都有赖于与他人互惠互存。人性中本来就包孕着利他性,而利他性又反馈于“我”,这样才构成一个良性的“人际链”。第二个房间的人及其情景,就是这个社会的缩影。你付出了爱,别人会感激你,你也会
感激别人接受你的爱,这样,你永远都会生活在快乐之中。而且,你付出的爱越多,得到的快乐也越多。
朋友,倘若你要问我,既然快乐是一种角度,那么快乐在哪里,我坦然地告诉你,快乐,就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
第五篇:从佛学角度看《西游记》
从佛教的角度谈谈对《西游记》的理解
《西游记》中表现了大量的佛教内容,其中主要的有佛教历史、人物、义理、宗派等等。这些宗教内容主要通过作品的回目、诗歌、偈语、情节、细节、人物对话或直接引用佛经原文表现出来。本文主要从其中四个方面来谈《西游记》中的佛教思想。
一、《西游记》取材上的佛教色彩
《西游记》选取的是取经故事。该故事本身就是在肯定佛教的前提下展开的,因而先天带有宗教的色彩。西游取经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一项重大内容, 叫做唐僧西游取经, 胡佛东来传法。《西游记》中的唐僧的文化原型,就是现实中的唐代高僧三藏法师玄奘。西天取经的路不是平坦的,而是艰难险阻,这条路是唐僧自度、度人的修行之路。
二、《西游记》主人公取名的佛理禅宗
唐僧三藏法师的“ 三藏”源自于佛经的经、律、论三藏,这不仅表明了唐僧与佛教的因缘关系,也强调了玄奘法师对于佛事的虔诚,一心向佛。他的三个弟子,实际上集中体现了众生的“贪、嗔、痴”三种恶习。猪八戒代表贪欲重的人,贪财、贪色、贪名、贪利、贪吃、贪睡……所以给他取名八戒,意思是只有守戒才能熄灭贪欲,只有守戒才能获得智慧,所以又叫悟能。孙悟空代表那些有本事,有能力但脾气大的人。取名悟空,就是告诉这些人要知道一切无常,万法皆空的道理。而沙悟净是指那些生性憨厚的‘老实人’,因为不明白佛法,造下了杀生吃肉的罪业(他曾在流沙河吃人为生),取名悟净是要他
修净行,要想出离三界必须慈悲不杀。而身为师父的唐僧,代表人的本性,自性四大皆空,不被财色名利所吸引,在生死存亡之际视死如归,宁向西方一步死,不向东土一步生。他在悟空破杀戒不听教诲的时候念紧箍咒,意味着用戒律来约束他,令他改邪归正。
三、《西游记》主题上的佛法思想
主题就是取经, 去西天取佛经, 而佛教的经典在《西游记》中只有一部《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简称《心经》。照《西游记》的说法, 这部经典“ 乃修真之总经,作佛之门会也”(第十九回乌巢禅师语)。唐僧一行西游的目的,就是要“修真”、“ 作佛” , 这一切都包含在《心经》之中,所以《西游记》取的就是《心经》, 修的也是《心经》。佛教的修心就是将多心修成一心, 一心修成智慧心,智慧心再变成无心;无心便无挂无碍,就是《心经》所说的:以无所得故, 菩提萨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 远离颠倒梦想, 究竟涅槃。
(二)“佛法无边”的思想
孙悟空他一筋斗十万八千里,却翻不出如来的手掌心。如果佛想把大乘经典交给唐僧那还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或者由孙悟空去取不就省事了吗?所以,这部《西游记》是告诉我们修行的艰难。在每一个学佛团体里,都会有各种各样的人在求佛道。佛教的团体就是个大熔炉,兼收并蓄。佛法是至刚的,无坚不摧;佛法是至柔的,无往不利。只要大家禀持修行的正念,就可共图大业。所以在经历了千难万险之后,师徒四人终于拜见了佛祖。然而在去藏经阁取经书时又遇到
了障碍,这实际上是说只要未成佛,就会有无明,也是说只有舍,才有得。
(三)“因果报应”的思想
这是《西游记》中佛教思想的消极方面,主要是宿命论、因果报应的思想。比如九九八十一难,一难也不能少,少了还得补。而且常常有一位神佛在大难结束的时候,来讲一通“一饮一啄,莫非前定”的道理,或者说“魔障未完,故此百灵下界,应该受难”。这就把孙悟空的斗争同宿命论调合起来。宣传应该报应的地方也不少,最明显的是刘全进的故事和凤仙郡天旱的故事。
四、《西游记》情节的佛教影响
(一)神魔斗法的情节借鉴到了《西游记》的情节结构中。书中神魔斗法的情节比比皆是。先是大闹天宫时诸神与孙悟空斗,后是取经路上孙悟空同妖魔鬼怪斗。这些斗法的场景被写得有声有色,神气活现,变幻无穷。其中二郎神同孙悟空的斗法场面是众多精彩斗法场面之一。这种以变制变的斗法场面在敦煌变文中就有类似描写。《敦煌变文集》卷四《降魔变文》中,写着舍利佛与六师斗法的场面,六师先后六变,一一被舍利佛变化之物所制服。
(二)地府场景的雷同描写
《西游记》中两次写到游地府的情节。一次是孙悟空到地府去勾销生死簿,一次是唐太宗游地府。第一次对地府本身情况的描写比较简单,除列了十殿阎君的姓名外,再没有写什么。第二次则不同,对地府的具体情况写得很详细。不仅写了崔判官和十殿阎君如何迎送唐太宗,更
主要的是写了地府的鬼门关、轮转藏、背阴山、十八层地狱、金银桥、奈何桥、枉死城等名目。而《敦煌变文集》中的好多篇也都写到了游地狱的情况,尤以《目连救母》的三篇变文最具代表性。其中《大目乾连冥间六救母变文》对阿鼻地狱的场景详细描写与《西游记》中唐太宗游地府时所见之惨状相差无几。正如陈寅恪先生《〈西游记〉玄奘弟子故事之演变》一文所说“: 观近年发现之敦煌卷子中,如维摩诘经文殊问疾品演义诸书,益知宋代说经,与近世弹词章回体小说等,多出于一源,而佛教经典之体裁与后来小说文学,盖有直接关系。”《西游记》这部小说是东方文化印度和中国的宗教思想系统,是天人合一思想理念的集成。孙悟空保护了唐僧取经,路上经过了九九八十一难,然后成功了。每种磨难,代表了社会人生的一种现象。而孙悟空命名则更显禅机,孙地地道道的佛教人物——须菩提祖师。“须菩提”的汉意是觉悟,他是释迦牟尼佛祖的十大弟子中的“ 解空第一”,又叫“空生”。但他在《西游记》中的角色, 代表的是心性中的菩提觉性,也就是人们的觉悟心,所以佛教修行首先要发“无上菩提心”。孙悟空从花果山水帘洞的心猿心, 拜到了“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的菩提祖师, 也就是发起“菩提心”,便是佛教祖祖相传的心心相印。“灵台”是心,“ 方寸”是心,“斜月三星洞”更是心, 心山心洞里的菩提心也就是孙悟空自己一念觉悟之后的状态。所以老师名为“解空”, 他的弟子也应该是“悟空第一”的孙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