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弟子规让我长智慧老师随笔
弟子规让我长智慧老师随笔
在学习、工作中,相信大家一定接触过随笔,随笔通常指一种散文体裁,随手笔录,抒情、叙事或评论不拘,篇幅短小。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随笔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弟子规让我长智慧老师随笔,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今天,我刚进办公室,有几个同学就慌慌张张的走进办公室,对我说:“王老师,不好了,我们班的窗户玻璃被打掉下来,砸碎了。”我心里一惊,赶紧问:“有没有伤到人?”同学们说“没有。”我悬着的心才放下来。
于是,我展开调查,叫来几个在场的'同学询问了当时的情况,事情的发生是这样的,潘豪达要开窗户往外吐痰,而陈冠华认为不卫生,不让开窗。两人就在窗前争执时,潘豪达一急,动作猛了点,把窗玻璃推掉下来。我了解情况后,心里非常生气,起身去找潘豪达和陈冠华,想狠狠地处罚他们,可是没有找到他们,潘豪达主动跑到校长办公室找校长检讨自己的过失了。我坐在办公室等他,气渐渐的平息下来,我想:“事情已经发生了,我生气也没用。”也让我想起《弟子规》里的一句经句: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于是,我深吸一口气,让自己平静下来。人一心平气和,智慧就来了。我何不借此机会在班上开展爱惜公物的教育呢?
我在班上静静地等潘豪达回来。
潘豪达默默的低头走进教室,目光里含有怯意和歉意。我知道他已知错,但知错能改而且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却很难,必须进行更加深入触及灵魂的教育,才能有效果。我在班上让潘豪达分享损坏窗户后的心情,深刻分析自己为什么开窗户却让窗户掉下来。当你向窗外吐痰,同学想制止你时,你为什不听,反而忿不泯。在不断的剖析自己过程中,潘豪达和同学都明白了“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执虚器,如执盈”等经句的含义。同学分享说“如果轻一点缓一点去开窗,玻璃就会掉下来砸坏。”接着我又让全班的同学和我一起向损坏的窗户致道歉词:“亲爱的窗户:你默默的为我们遮风挡雨,为我们御寒保暖,我们却没有好好的珍惜你,不但不礼敬你,反而把你打坏,我们真诚向你道歉,并向你保证,坚决做到执虚器,如执盈。”
我自始至中没有一句说教,只问了一个问题:开窗是为什么窗户会掉?同学们激烈的展开讨论,而且非常深刻,我想潘豪达和班上的同学爱惜物命,礼敬物品的思想种子已在同学们的心里播下了。
第二篇:弟子规随笔
有时候常常回想起大学时的美好时光,不明的有一点感伤,弟子规随笔。梦境中也会常常出现大学的校园,熟悉的背影,寂静的教室,欢笑的操场........这些只是回忆,它离我很近,也仿佛很远很远~~~~~
既然标题写了《弟子规》,这篇随笔就是要阐述一下《弟子规》这篇文章了。记得上大二选修课我总共修了五门课程,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中西方文化史”,一个学期只有短短的十余节课程,而且还是要周日休息的时间上。我记得导师每次的话不多,只是让我们观看一下中西方差别的片子,就这样一个学期即将结束的最后一节课,老师没有在让我们看投影仪,只是给我们发了一张纸,让我们写《弟子规》。当时我一句也没写出来,真的,我一句也不会。答卷交上去的时候,我的脸是红色的。导师看后,笑了。那是他第一次笑,那种笑我永远也不会忘了。我知道,不光我们学院的学生没有写上,其他学院交空白卷的人也很多。之后老师给我们留下最后一堂作业就是抄袭《弟子规》一百遍,写一篇读后感。
〈总 叙〉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弟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入则孝〉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
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 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
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 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
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
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
亲有疾 药先尝 昼夜侍 不离床 丧三年 常悲咽 居处变 酒肉绝
丧尽礼 祭尽诚 事死者 如事生
〈出则弟〉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财物轻 怨何生 言语忍 忿自泯
或饮食 或坐走 长者先 幼者后 长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
称尊长 勿呼名 对尊 勿见能 路遇长 疾趋揖 长无言 退恭立
骑下马 乘下车 过犹待 百步余
长者立 幼勿坐 长者坐 命乃坐 尊长前 声要低 低不闻 却非宜
近必趋 退必迟 问起对 视勿移
事诸父 如事父 事诸兄 如事兄
<谨〉
朝起早 夜眠迟 老易至 惜此时 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辄净手
冠必正 纽必结 袜与履 俱紧切 置冠服 有定位 勿乱顿 致污秽
衣贵洁 不贵华 上循分 下称家 对饮食 勿拣择 食适可 勿过则
年方少 勿饮酒 饮酒醉 最为丑
步从容 立端正 揖深圆 拜恭敬 勿践阈 勿跛倚 勿箕踞 勿摇髀
缓揭帘 勿有声 宽转弯 勿触棱 执虚器 如执盈 入虚室 如有人
事勿忙 忙多错 勿畏难 勿轻略 斗闹场 绝勿近邪僻事 绝勿问
将入门 问孰存 将上堂 声必扬 人问谁 对以名 吾与我 不分明
用人物 须明求 倘不问 即为偷 借人物 及时还 后有急 借不难
〈信〉
凡出言 信为先 诈与妄 奚可焉话说多 不如少 惟其是 勿佞巧
奸巧语 秽污词 市井气 切戒之
见未真 勿轻言 知未的 勿轻传 事非宜 勿轻诺 苟轻诺 进退错
凡道字 重且舒 勿急疾 勿模糊 彼说长 此说短 不关己 莫闲管
见人善 即思齐 纵去远 以渐跻 见人恶 即内省 有则改 无加警
唯德学 唯才艺 不如人 当自砺 若衣服 若饮食 不如人 勿生戚
闻过怒 闻誉乐 损友来 益友却 闻誉恐 闻过欣 直谅士 渐相亲
无心非 名为错 有心非 名为恶 过能改 归于无 倘掩饰 增一辜
〈泛爱众〉
凡是人 皆须爱 天同覆 地同载
行高者 名自高 人所重 非貌高 才大者 望自大 人所服 非言大
己有能 勿自私 人所能 勿轻訾 勿谄富 勿骄贫 勿厌故 勿喜新
人不闲 勿事搅 人不安 勿话扰
人有短 切莫揭 人有私 切莫说 道人善 即是善 人知之 愈思勉
扬人恶 既是恶 疾之甚 祸且作 善相劝 德皆建 过不规 道两亏
凡取与 贵分晓 与宜多 取宜少 将加人 先问己 己不欲 即速已
恩欲报 怨欲忘 报怨短 报恩长
待婢仆 身贵端 虽贵端 慈而宽 势服人 心不然 理服人 方无言
〈亲仁〉
同是人 类不齐 流俗众 仁者希 果仁者 人多畏 言不讳 色不媚
能亲仁 无限好 德日进 过日少 不亲仁 无限害 小人进 百事坏
〈余力学文〉
不力行 但学文 长浮华 成何人 但力行 不学文 任己见 昧理真
读书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 方读此 勿慕彼 此未终 彼勿起
宽为限 紧用功 工夫到 滞塞通 心有疑 随札记 就人问 求确义
房室清 墙壁净 几案洁 笔砚正 墨磨偏 心不端 字不敬 心先病
列典籍 有定处 读看毕 还原处 虽有急 卷束齐 有缺坏 就补之
非圣书 屏勿视 敝聪明 坏心志 勿自暴 勿自弃 圣与贤 可驯致
在大学里,习惯了论述,辩论,读后感还是第一次呢,读后感《弟子规随笔》。这篇读后感也一直在我的邮箱里保存。
当读进去的时候,你的心灵是净化的,做人的道理也在其中,希望有时间的人们,可以读一读,看一看。也许会让在世间浮沉的我们,能从新领略一回做人的道理。
第三篇:弟子规征文—《弟子规》让我长大
《弟子规》让我长大
北四平中心小学 四年二班 宁鑫
指导教师 佟金
三年级的时候,学校给我们每个同学发了一本书,叫做《弟子规》。弟子就是学生,规是规范,《弟子规》就是依据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学生的生活规范。每天早会的时候,老师都会领着我们学习,经过这一年多的时间,我从中明白了许许多多的道理。
曾经有一次,我家里来了一些客人,客人问:“怎么没见你家孩子呢?”于是妈妈便喊我出来,当时我正在看电视,所以没有理睬。妈妈走过来把电视闭了,并批评我,我非但不听话还顶嘴跟她争吵了起来。
后来我学习了《弟子规》中“入则孝”这一讲,里面说“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还有“出则悌”这一讲,里面说“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我知道了对父母要孝顺,做事情要讲礼貌,父母叫我,我应该马上就过去,恭敬的等待吩咐,对父母的教诲要认真的聆听,对父母的责备,要顺从地接受,不能顶嘴,否则会令父母伤心。
我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再也不像以前那样做了,等客人再次来到我家的时候,我礼貌的跟他们打了招呼,然后又恭敬的让他们坐下,并拿出一些新鲜的水果给他们吃。最后客人们离开的时候,我还把他们送到了车站,然后相互告别。客人们对我赞不绝口,母亲也对我刮目相看,这都是学习《弟子规》的功劳。
后来有一次,妈妈生病了,感到头疼、难受,我用手一摸她的额头,滚烫滚烫的,原来是发烧了。我连忙把毛巾放到凉水里弄湿,再叠起来放在妈妈的头上,然后自己骑着自行车去买药,回来又喂妈妈吃下。中午妈妈不能做饭了,我就去商店买了些吃的,妈妈却让我先吃,我说:“不行,老师教我们了,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我都没有帮您尝药,怎么还能比您先吃好吃的呢?”于是她吃了东西,但是躺在床上满脸的汗水,热得睡不着。我见了,赶紧拿起扇子轻轻的给妈妈扇风,过了一会儿,她很快的进入了梦乡。
第二天妈妈的病好了,她眼中噙满泪水的说:“好孩子,你好像一夜之间长大了!”
是《弟子规》让我长大了,是《弟子规》让我觉悟了,《弟子规》里的道理我也深深的记住了,我不仅要记住,还要去做、去实践。是《弟子规》让我变成了一个懂事的孩子。
第四篇:教学随笔:做一个智慧的老师
做一个智慧的老师
——读蔡新新《做智慧教师》有感
2014年暑假,我认真拜读了蔡新新编著的《做智慧教师》,读后收获很大,感慨良深。我记得有这样一句话:“知识,只能让人看见一块石头就是一块石头,一粒沙子就是一粒沙子。智慧却能让人从一块石头里看到风景,从一粒沙子里发现灵魂。”而蔡新新编著的《做智慧教师》真正让我认识到了这一点。我被书中闪烁着教育智慧光芒的话语所深深地感染,一个争做智慧教师的梦想在心间油然而生。通过阅读《做智慧教师》,我深深认识到:
一、教师只有对教育倾注满腔的热爱,才能做一名有智慧的教师。
做一个智慧型的教师,对教育满腔的热爱是关键。有了对教育满腔的热爱,才能有冷静的大脑;有了积极的心态,才能调动大脑创造的活力;有了辩证的心态,才能避免自己的思维陷入极端主义的陷阱。有了对教育满腔的热爱,才能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大家都知道,我们教师每天在进行着“备、教、批、辅、考”的工程,平凡与繁琐的日常事务让我们的工作更细微化,更具体化,也更程序化。在每天重复的劳动中,我们在感受着平凡者的平凡事。要想把平凡的事做得很出色,我觉得教师要有三颗爱心:宽和的平常心,幼稚的儿童心,纯朴的博爱心。平常心是留给自己的,儿童心是给孩子们的,博爱心则是参与社会的。
正如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霍懋征所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的爱是天经地义的、不用说出的自觉行动,如:送给学生一个明媚的笑容,一个轻抚肩膀的手势,一个暗示的眼神,一席推心置腹的谈话如此等等,一抬手一投足都会带给学生莫大的鼓舞。面对学生,如同在照镜子,当你露出笑容时,学生也受宠若惊,变成一只只可人的小鸟。
作为一名教师,无论身在何处,只要拥有对教育满腔的热爱,都能感受到生活的五彩缤纷,在平凡中显露出智慧。
二、教师只有多读书、读好书,勤于学习,多方积累,才能做一名有智慧的教师。
做一个有智慧的老师,成功没有捷径,成功来自于学习,成功更来自于积累。广泛阅读古今中外的经典名著是种积累,而与时俱进经常浏览有益的网页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我每天都上各种语文论坛,论坛上有好多的知名人士,他们对教育教学有着独特的见解和智慧,经常与他们一起探讨、交流,你会觉得里面都有很多浪里淘沙得来的精粹,会让你每天都有不同的收获。经常阅读老师们的教育教学博客,如同跟许多高尚的人在谈话,无疑是一种蓬勃向上的享受;倘佯于大师的教育博文,如同走进无穷无尽的教育宝库,思想意识会得到潜移默化的提高。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劳动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教师要时常读书,平时积累的知识越多,上课就越轻松。”我们只有阅读、阅读、再阅读,畅游在知识的海洋里,才有深厚的底蕴。走到课堂上才会驾轻就熟,游刃有余。如此日积月累,满腹经纶,知识储备丰厚了,遇到问题就能巧妙处理,闪现出教育智慧。
三、教师只有养成勤于总结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勤于教学反思的好习惯,才能做一名有智慧的教师。学习、实践、反思、提高。这是教师成长的必由路径。学习的最重要途径是读书。要使阅读变成习惯和享受,不断积累,不断丰富知识结构。践行是关键,做了才有发言权。要在课程开发、课题研究、课堂教学、指导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等方面积极实践,并视为锻炼和提高的机会。反思是智慧型教师最关键的思维特质之一,同样的事件中,智慧型教师的反思更为深刻和持久。写作不为张扬,而是为了盘点和内敛,为了更清醒的前行。所以坚持记读书笔记、写教育日记、教学反思等对于我们的专业成长是非常好的。因为,坚持反思是智慧生成的重要阶梯。
在现有的条件下,只要我们把每天的教育活动都进行计划实施并及时反思总结,就能出成果。这些年来,我除了坚持记读书笔记,政治理论学习外,还坚持写教育教学随笔。其中有一些点子就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四、教师只有融入教育团队之中,发挥群体优势,才能做一名有智慧的教师。
教师一起密切沟通,休息时的相互交谈、备课时的疑难问题商讨、公开课的观摩与评价,都是教师面对面交流互动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中,老师们共同探讨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探讨教学的艺术,交流彼此的经验,共享成功的喜悦,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作为一名教师,我知道: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意浓。我相信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日常工作中,我们除了自己在教育教学的道路上不懈探索外,还要与其他教师积极主动的交流合作。只有在与同行们的相互切磋交流下,我们可以取长补短,产生智慧碰撞。总之,蔡新新编著的《做智慧教师》这本书让我身心浸润于教育智慧的滋养中,也让我认识到智慧型教师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通过学习,我更加感悟到,教育是一首永远写不完的诗篇,在今后的学习中,我将继续努力锻炼自己,争取做一个有智慧的教师。
做一个智慧的老师
——读蔡新新《做智慧教师》有感
归宗小学 张雯
第五篇:我的老师的随笔
我的班主任徐老师,不但人长得漂亮,气质非凡,而且知识渊博,幽默风趣。她就是我们班每个人都喜欢读的一本“书”。
课堂上,徐老师是一本《知识大全》,同学们的问题从来没有难倒过她。她不仅教会了我们书本中的知识,还教给我们许多课外知识。她把知识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我们的大脑中,满足了我们求知若渴的心。
课外活动时,徐老师是一本《幽默王》。她经常和同学们一起讲笑话,玩脑筋急转弯的游戏。这些游戏不但丰富了我们的课余生活,同时也增长了我们的生活常识。
生活中,徐老师好似一本《战国策》。每当我在管理班级中遇到困难时,她不会直接告诉我该怎么做,而是和我们几个班干部一起商量。她总是先听我们的想法和意见,然后提出几个建议让我们自己去选择并实施。无论班里的哪个同学遇到困难,她总是有办法和其他同学一起为他排忧解难,让同学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其实,徐老师更像是一本《品德与社会》。她经常教育我们不仅要好好学习,更要老老实实做人。她告诉我们:帮助别人时不要想着回报,而应该想着“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徐老师就像一位神奇的魔术师,我们需要读什么书时,她就变成什么书,给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指明了方向。我们从这本“百科全书”中不断汲取成長的养分,健康快乐地成长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