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心教案记忆

时间:2019-05-13 21:53: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幼心教案记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幼心教案记忆》。

第一篇:幼心教案记忆

第八章

幼儿期记忆的发展

一、教材简析:

本章共分三节,第一节“概述”和第二节“记忆过程分析”属于普通心理学知识,理论性强,也是学好幼儿记忆特点的基础,故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对概念、种类、作用、过程分析和遗忘理论祥加解释、说明。其中“记忆的生理机制”部分因抽象程度高,专业性强,对于幼师学生无太大实际意义,故删去。第三节“幼儿记忆发展特点”,立足于对年龄特征的描述,语言通俗,具体形象,故以学生阅读为主,在此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找出要点,把握精髓,通过本节的学习,更主要的是在了解特点的基础上能因势利导,形成提高幼儿记忆效果的能力。

二、教学目的:

1、让学生掌握记忆的概念、作用、种类。

2、通过对记忆过程的分析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记忆的方法,并

能自觉地运用于自身的学习过程之中以提高学习效果。

3、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幼儿期儿童记忆的特点,并培养学

生具备在幼儿园课堂教学中提高幼儿记忆效果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

1、记忆的概念

2、记忆过程分析

3、幼儿期记忆发展特点

四、教学难点:

1、表象的特点及作用

2、识记的种类

3、遗忘理论

五、课时分配:四课时

六、教具准备:投影片3张

第一课时

第一节

记忆概述

一、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记忆的概念、作用及种类;

2、使学生理解表象的特点及作用。

二、教学重点:记忆概念和形成长时记忆的条件。

三、教学难点:表象的特点和作用。

四、教学步骤: 【导入部分】

在认识过程中,注意所起的作用是选择认识的对象,感知是将认识对象的信息源源不断输入大脑的过程。那么,大脑对输入的信息是如何处理的呢?

答案是:要么消失,要么保存下来。

消失即遗忘,保存下来即记忆。

【讲授新课】

(板书课题)

第八章

幼儿期记忆的发展

第一节

记忆概述

一、什么是记忆

(一)概念:记忆是以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的方式对

经验的反映。

1、记忆对象:是经验,而不是客观事物。经验是过去曾经感知过的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主观印象。由此可以得出结论:记忆是建立在感知的基础之上。

2、记忆过程:(结合示意图阐述)

三环节理论:

识记 保持 再认和回忆

(输入)

(储存)

(输出)

两环节理论:

(前提和基础)

(结果和检验)

3、、作用:没有记忆人就无法生活,没有记忆也就没有人的一切心理生活,没有记忆就没有人类的今天。谢切诺夫说,一切智慧的根源都在于记忆,记忆是整个心理生活的基本条件。

二、记忆的种类:

标准一:记忆的内容

(一)形象记忆:事物的形象

(二)语词(逻辑)记忆:语词、数字、符号等概念及其

判断、推理。(也称抽象记忆)

(三)情绪记忆:体验过的情绪和情感

(四)运动记忆:过去做过的动作

每个人都有这四种记忆,但是它们各自在每个人身上所占的比例各不相同。

1、与职业有关:(请学生举例)

2、与性别有关:(请学生判断)

标准二:保持时间的长短

(一)瞬时记忆:〈0。25秒。(补充内容)

(二)短时记忆:〈1分钟。举打电话和考试作弊例。短时记忆的广度即贮存信息的数量是7+2个记忆单位。注意:决定短时记忆广度的因素不是记忆项目的数量,而是记忆单位的数量。(举记忆广度测量一例)

(三)长时记忆:〉1分钟。其来源有二:

1、由短时记忆经过多次反复复习和运用而来。

2、由于印象深刻一次形成。之所以印象深刻是由于与自身的生活密切相关,意义重大。

三、表象

(一)概念:表象是保持在记忆中的客观事物的形象,即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而在脑中再现出来的形象。

(二)表象的特征:

1、形象性:通过引导学生体会“眼前的形象”和“脑里的映象”,结合下列示意图分析。

感知事物

记忆表象

共同点:(形象性、直观性)

(形象性)

不同点:

鲜明、完整、稳定

笼统、模糊、大体轮廓

2、概括性:

思维的概括性

表象的概括性

材料

(语词)

(形象)

内容(事物的本质属性)(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

(三)表象的分类:

(1)单一表象:在某一特定对象的知觉基础上产生的。

(2)一般表象:在一类对象的知觉基础上产生的。

(四)表象的作用:

语言信息量

形象信息量

1000

形象性

表象

概括性

感知

(中介)

思维 【结束部分】

出示投影,结合投影上的要点对本节课的内容要点进行小结。【板书设计】(见投影片,略)【课后小记】

第二课时

第二节

记忆过程的分析

一、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识记的概念,并理解识记的种类;

2、使学生了解保持过程中材料的变化,掌握遗忘的概念,并理解遗忘理论;

二、教学重点:识记的种类(无意和有意、机械和意义识记)

三、教学难点:遗忘规律

四、教学步骤:

【开始部分】

提问复习“记忆过程”一节内容。【讲授新课】

一、识记:(注意 + 感知)

识记是一种反复认识某种事物并在脑中留下痕迹的过程。它是记忆的第一步。标准一:目的性和自觉性

1、无意识记:

指没有自觉识记目的或任务,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识记。

无意识记具有很大的选择性。凡在人们的生活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和人们的兴趣、需要、强烈的情感相联系着的事物都容易被记住。

2、有意识记:

指按着一定目的和任务,需要采取积极思维活动的一种识记。

有意识记目的明确,任务具体,在一般情况下往往比无意识记的效果好,尤其对于系统的科学知识的学习效果明显。

实验证明,如果识记的客体成为活动的对象或活动的结果,把识记包括在活动中识记的效果也常较高,幼儿尤其如此。

此内容结合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内容来分析,主要以引导学生回顾“注意”一章内容为主。

标准二:对材料是否理解

1、机械识记:

在对识记的材料没有理解的情况下,依据材料的外部联系,机械重复地进行的识记。俗称“死记硬背”。

虽然我们反对死记硬背,但并不意味着它一无是处,它也有自己的适用对象和用武之地,如一些无法理解的人名、地名、历史年代等,它实际上也是我们大脑的一种重要的记忆形式。我们要反对的是那些能够理解和需要理解的材料,却去死记它,硬背它。

尤其对于年幼的儿童来说,机械识记更是他们的记忆优势。现在有专家提倡,应发挥早期的机械识记优势,从小多背一些东西,发扬“背功”。

2、意义识记:

在对材料进行理解的情况下,运用有关的经验而进行的识记。

意义识记时思维活动积极,识记效果总比机械识记效果好,记得快,保持得久。有一些本无意义的材料,如地名、电话号码,但是我们可以通过“牵强附会”的处理,人为地赋予其意义,从而达到便于记忆的目的。举5355479一例。

标准三:材料数量的多少

1、整体识记:在一次识记活动中识记材料的全部内容,即从头到尾的反复识记。适宜于短小、容易的材料。

2、部分识记:将材料人为地分成几个部分进行识记,即一段一段地识记。适宜于量大、难以理解的材料。

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比作是吃麻雀和吃鸡的差别。

3、综合识记:先整体后部分再整体。与我们日常的教学和复习、考试的记忆过程结合起来谈。

一、保持和遗忘

(一)保持:是对识记过的事物进一步在头脑中巩固的过程。

识记的材料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量或质的变化。

量的变化指内容的减少或增加(记忆恢复);

质的变化是指内容的加工改造。记忆的一个特点是对材料进行“分门别类”的处理。用160页和168页的实验来说明。

(二)遗忘:对于识记过的东西不能再认或回忆,或者是错误的再认和回忆。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艾宾浩斯首先对遗忘现象作了比较系统的实验研究,并将研究结果绘制成第一个遗忘曲线。

带领同学对曲线图进行简略的分析。从中得出遗忘规律:即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即先快后慢。因此,在学习后及时复习是很重要的。

遗忘的种类:

1、永久遗忘:一旦遗忘,不经重新学习,记忆不能再恢复。

2、临时遗忘:对已识记的东西,由于其它刺激(外部刺激和内部状态)的干扰,使头脑中保留的痕迹受到抑制,不能立即回忆或再认,但一旦排除干扰,抑制解除,记忆仍可得到恢复。

三、再认和回忆

(一)再认:

过去曾经识记过的事物再一次出现在面前时能感到熟悉。

(二)回忆:

过去反映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把它的反映重新呈现出来。

根据回忆是否有预定的目的,可以把回忆分为无意回忆和有意回忆。

无意回忆是没有预定目的只是在某种情景下,自然而然想起某些旧经验。如“触景生情”。

有意回忆是根据某种任务,自觉地去追忆以往的某些

经验。

(三)再认和回忆的关系

它们之间没有本质区别,只有保持程度上的不同。能回忆的一般都能再认;能再认的不一定都能回忆。(请学生联系生活举例)【课堂小结】

对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内容“识记的种类”和“遗忘理论”结合投影再一次地强调、突出。【板书设计】见投影片,略。【课后小记】

第三课时

第三节

幼儿期记忆发展特点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幼儿记忆的特点,并积累起感性经验。

2、培养学生在幼儿园课堂教学中运用有效方法提高幼儿记忆效果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无意记忆占优势,有意记忆开始出现并逐步发展;

2、记忆具有明显的直觉形象性,形象记忆效果高于语词记忆效果;

3、机械识记多于意义识记。

三、教学方法

由于本节课内容文字浅显,通俗易懂,所以主要以学生自已阅读教材为主。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对重、难点的三个部分联系幼儿园教学的实际作精讲。

四、教学过程

【开始部分】

布置学生阅读教材,重点是第一、二、三部分,时间为十分钟。【讲授新课】

板书课题

一、无意记忆占优势,有意记忆开始出现并逐步发展

(一)记忆带有很大的无意性。(在小班表现得尤其明显)

1.自己不能提出识记的目的,也不能完成向他们提出的识记任务。

2.他们记什么,不记什么,主要取决于:

(1)客观对象的性质:直观、形象、具体、鲜明、活动着的事物容易引起他们的识记。

(2)客观对象与主体的关系密切:幼儿感兴趣的、所需要的、能激起强烈情绪体验的和成为活动对象的事物容易引起幼儿的注意。

(二)不会自觉地运用反复识记的方法。

(三)有意识记开始出现并逐步发展。(主要在中、大班,大班表现尤其明显)

不仅能记住,而且能运用一些简单的方法加强自己的记忆。

二、记忆具有明显的直觉形象性,形象记忆的效果高于语词记忆效果

幼儿对于直观材料要比抽象材料的原理或词的材料容易识记,而在词的材料中,形象化的描述又比抽象的概念或推断容易识记。

因此,对幼儿进行教学时,必须考虑教材内容的直观形象性,教学形式的具体生动性。

但同时也必须注意发挥词在幼儿的形象记忆中的作用。因为幼儿形象记忆的效果也取决于词的发展水平。因此在教学中必须重视直观和语言相结合的原则。

三、机械识记多于意义识记

原因:幼儿知识经验贫乏,分析、综合和理解力差,所以常常根据事物的一些外部特征和联系,机械地进行识记。特别是小班儿童,表现得尤为明显。

表现:(举幼儿园教学中实例来说明)

四岁以后的儿童在记忆过程中能对识记的材料进行理解性的改造。

幼儿期中无论是机械识记或意义识记的能力均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其是机械识记的效果总是低于意义识记的效果。

四、幼儿的记忆逐年迅速发展,但并非每年等速发展

(结合书中图表由学生自己阅读,然后进行分析)

五、记忆的精确性较差

(一)回忆时识记材料大量遗漏;

(二)回忆错误率高;

(三)时常有歪曲事实的现象;

【结束部分】

运用提问的方式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巩固。【板书设计】(见投影片,略)【课后小记】

第四课时 复习与训练

一、教学目标:

1、结合课后思考和讨论题对本章内容进行复习;

2、通过设计本章的课堂训练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消化本章知识。

3、布置课后实践作业,将理论见之于实际,积累学生的感性认识。

二、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

运用个别提问和集体回答相结合的方法,对课后思考和讨论题(7题)逐一进行解答;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提示、纠正、总结,尤其对本章重、难点内容突出强化。【第二部分】

课堂训练题(用于课堂训练,并在作业本上写出答案)

(一)填空题

1、记忆是以——、——、——和——的方式对——的反映。记忆过程的三环节是指——、——和——。记忆过程的两环节包括“记”和“忆”,“记”是

“忆”的——和——,“忆”是“记”的——和——。没有记忆人就无法生活,没有记忆也就没有人的一切——生活,俄国生理学家——说,一切智慧的根源都在于记忆。

2、根据记忆的内容可以把记忆分成——、——、——和——,每个人身上都同时具有这四种记忆,但它们各自所占比例各不相同,因——、——和——而异。根据记忆保持时间长短不同,可以把记忆分成——和——。

3、短时记忆的广度是——个记忆——;长时记忆的信息来源有两种方式,一是由短时记忆经过————变成长时记忆,二是由于——一次形成的。

4、无意识记的特点是具有很大的——性,凡是幼儿————的、———的、———的和————的事物都容易被记住;影响有意识记效果的因素有二,一是————,二是————。

5、在识记进程中,采用整体识记还是部分识记,要视材料的——和——而定。一般地说,——、——的材料宜用整体识记,整体识记即————的识记;——、——的材料宜用部分识记,部分识记即————的识记。

6、机械识记是在对识记的材料————的情况下,依据材料的外部联系,————地进行的识记;意义识记是在运用———对材料进行——的情况下进行的识记。

7、保持是对识记过的事物进一步在头脑中——的过程,识记的材料会随着——的推移而发生量或质的变化,量的变化是指内容的——或——,质的变化是指内容的———。

8、对于识记过的东西——再认和回忆,或者是——的再认和回忆都称为遗忘。德国心理学家————首先对遗忘现象作了比较系统的实验研究,并将其研究结果绘制成第一个遗忘曲线,从曲线中可以看出,遗忘的进程是———的,即遗忘的发展是“———”。因此,在学习后————是克服遗忘、提高记忆效率的有效方法。从遗忘的原因来看,遗忘有两类:一类是———,一类是———,即由于其它刺激的

——使记忆的痕迹受到——而不能立即回忆或再认。

9、影响再认的速度和确定程度的因素有二:一是识记的——程度,二是当前呈现的事物同已感知过事物相——的程度;当再认发生困难时,如有更多的——有助于再认。再认和回忆之间没有——区别,只有保持——上的不同。能回忆的一般都能再认,能再认的——能回忆。

10、幼儿时期占优势的三种记忆是————、————和————。

(二)名词解释

1、记忆

2、表象

3、识记

4、机械识记

5、意义识记

6、保持

7、遗忘

8、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9、临时遗忘

10、再认

11、回忆

(三)问答题

1、表象的特点及作用。

2、你认为怎样去识记效果较好?

3、如何和遗忘作斗争?

4、试分析幼儿记忆的特点。【第三部分】

布置课外作业:1、参阅图书“大脑是如何记忆”一书。

2、分析自己的记忆特点及类型。

【板书设计】(见投影片,略)【课后小记】

人民教育出版社86年版幼儿师范学校教材《幼儿心理学》

(一)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学内容为第8-17章共10章内容,实际授课时间为17周,每周2课时,共34课时。时间紧,内容多,容量大,且一些知识因教材陈旧业已过时,故对教材作以下处理:

1、各章节涉及“生理机制”的内容删除;

2、一些文字浅显、内容简单的部分由学生自学,教师稍加点拔;

3、最后一章“心理学理论学派简介”因难度大、无实际意义,也将其 删除;

4、一些重点、难点内容不仅精讲、细讲,而且增加一些新知识、新观点、新内容;

5、由于教材编写时间较早,已有15年,故对一些过时的数字、观点、内容作适当的修订。

(二)学生情况分析: 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基本上适应了该科的教学,也掌握了有效的方法。从上学期期终考试的情况来看,结果良好,但尚存在以下问题:

1、单纯记忆性的内容掌握牢固,但需要理解性的知识则有难度;

2、对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把握不准,概括能力有待提高;

3、分析问题缺乏清晰的条理,阐述不够完整、全面;

4、将幼心知识运用于幼教实际的能力不足。

1、使学生掌握并理解记忆、想象、思维、情感、意志、社会性及个性等心理现象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原理;

2、使学生认识并熟悉各种心理现象在幼儿期发展的特点,掌握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3、使学生掌握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教育措施,形成实际从教的能力; 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的、符合时代要求的儿童观和幼教观;

4、培养学生热爱幼儿的情感,研究幼儿的兴趣和教育幼儿的能力。

1、从本学期起开始运用投影教学,增加教学法内容的直观形象性;

2、在通过教学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列出每一章的复习提纲和知识点,简化和强化记忆;

3、每章结束后,在原有课后思考题的基础上,编写一些形式多样的课堂训练题,巩固对课堂知识的消化和吸收;

4、推荐一些与本学科有关的报刊资料,扩大学生眼界,培养学生对该科的学习兴趣。

教学进度安排表:

第2周 试卷讲评课 1课时

第八章 幼儿期记忆发展特点

第一节 记忆概述 1课时 第3周 第二节 记忆过程分析 1课时 第三节 幼儿期记忆发展特点 1课时

第4周 本章训练与复习1课时

第九章 幼儿期想象发展

第一节 想象概述 1课时 第5周 第二节 幼儿想象发展特点 1课时

第十章 幼儿期言语发展

第一节 言语概述 1课时

第二节 幼儿言语发展特点

(一)口头言语发展 1课时

第6周 第二节 幼儿言语发展特点

(二)书面言语发展 2课时 第7周 第十一章 幼儿期思维发展

第一节 思维概述 2课时 第8周 第二节 幼儿思维发展特点 2课时 第10周 第三节 幼儿创造性思维发展与培养 1课时

第十二章 幼儿期情绪与情感发展

第一节 情绪与情感概述

第11周 第一节

情绪与情感概述

第二节 幼儿期情感发展特点 1第12周第十三章 幼儿期意志发展

第一节 意志概述

第二节 幼儿意志发展特点

第12周第十四章 幼儿期社会性的发展

第一节 社会性概述

第13周第二节

教师与幼儿

第三节

幼儿与幼儿

第二节 独生子女社会性的发展

第14周第五节

幼儿道德的发展

第十五章 幼儿个性积极性的发展

第15周第十六章 幼儿个性倾向性发展

第一节 个性倾向性概述

第二节 幼儿个性倾向性的表现和教育 1第三节 幼儿的入学准备 1第16周第十七章 幼儿个性个别性的表现 第一节 个性个别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第二节 幼儿能力的发展

第17周第三节

幼儿的气质及其变化

1课时

1课时

课时课时

1课时 五、一放假)

1课时

1课时

1课时

1课时

1课时 课时 课时

1课时

1课时

1课时

(第三节 幼儿的性格及其塑造

1课时

第18周结束课程、总复习

(共32课时)

第19周 期终考试 第20周 结束工作

第二篇:幼心教案想像

第九章 幼儿期想象的发展

教材简析:

“想象”这一心理活动长期以来一直未受到心理学界的重视,在我国教育领域更是被忽视,在一般人的头脑中,儿童的“想象”活动甚至被认为是幼稚可笑、荒唐不经甚或非常有害的。在现代教育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今天,一些专家开始关注、研究“想象”这一心理现象,呼吁和倡导对儿童想象力的保护和培养。因为,相对于动物而言,想象是人类唯一所特有的智力活动;相对于创造性而言,想象和思维一样重要,它就象人的左膀右臂,鸟的左右翅膀,是缺一不可的。这一信息和观念必须结合对想象作用的阐述加以说明。

本章内容编写较为简略,分“概述”和“幼儿想象特点”两部分。概述部分主要从普通心理学的角度对想象的概念、材料、手段、结果、作用、特点、种类等加以阐述,旨在使学生对想象活动有初步的了解,本节应把概念、作用和种类作为重点加以介绍;幼儿想象特点部分主要是通过对幼儿想象的描述,让学生有所了解,应把重点放在幼儿和成人的比较中加以强化。“生理机制”部分因难度大、专业性强,故删除。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想象的概念,明确想象的作用,掌握想象的种类,了解幼儿期想象的特点。

2、通过学习使学生对想象在创造性人才培养中的特殊作用有全面深刻的认识,对幼儿期在个体想象发展中的特殊地位有清楚的了解。

3、形成学生未来教学工作中保护幼儿想象力的意识,激发和培养幼儿想象力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想象的概念、作用、种类,2、幼儿期想象的特点。

教学难点:

想象的作用,幼儿与成人想象的比较。

课时分配:三课时

教学准备:投影片,课堂练习题。

第一课时 第一节 想象概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想象的概念、明确想象的作用,尤其是在培养现代创造性人才中的特殊作用和地位。

2、掌握想象的种类,对各种不同的想象活动有所认识。

教学重点:

1、想象的概念、作用;

2、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教学难点:

想象在创造性人才培养中的特殊作用和地位;

教学过程: 【导入部分】

联系第一章的内容,结合示意图介绍:前面学习的三种心理活动“注意”、“感知”、“记忆”都属于认识过程中的低级智力活动,下面将要学习的是两种高级的智力活动,即本章的“想象”和后面的“思维”。

前面三种智力活动之所以低级,是因为它们都是对外部客观世界的原封不动的摄入和储存,其功能相当于“聚光灯”、“探测器”和“仓库”;想象和思维之所以高级,是因为它们都是对来自外部的信息进行了人为的加工和改造,就象“加工厂”,虽然加工的方式不同(想象是主观的,思维是客观的),但它们都是从已知世界去探测未知世界的手段,是迄今为止人类所拥有的最高级智力活动,是人类不断开拓、实现创造的强大精神武器。

新课部分

一、什么是想象:结合下列图示,举例加以分析。在人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映象的过程。

(材料)(方式)(结果)

记忆 联想 现实中已有的感知 夸张 现在不存在,将来存在的客观现实 拟人等 将来永远不存在的

特点:(既来源于现实)(主观性)(又超越于现实)

想象既来源于现实,又超越于现实。犹如“风筝”。想象是一种主观性的反映。思维是纯粹客观的反映,容不得任何个人的感情意志,追求答案的唯一性;而想象是纯粹主观的反映,从个人的知识经验和思想感情出发,强调结果的多样性。

作用:结合马克思的一段经典论述,引导学生对人类的劳动与动物的本能活动进行分析,从而体会想象在人类劳动、生活、实践中的特殊意义。

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弊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

1、想象赋予人类活动以目的性。

人类在劳动之前,能够在头脑中预先把劳动的过程和结果以表象的方式呈现出来,从而使人类的劳动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动物不能在活动之前想象出活动的结果,所以说动物的活动是一种盲目的本能活动。(从蜂房的结构雷同与房屋的形式多样进行比较)

2、想象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心理活动。

从认识过程来分析,感知、注意、记忆甚至思维(动作思维)等都是人与动物共有的,唯有“想象”是动物所不具有而人所特有的一种智力活动。

3、想象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种重要精神力量。与其说人类生活在现实的世界中,毋宁说人类生活在想象的世界里。因为今天的现实就是前人想象的结果。我们今天生活在前人的想象世界里,明天的后人们也必将生活在我们今天的想象世界中。想象就是站在现实的世界对未来世界的窥测和展望,是已知世界通向未知世界的桥梁。

4、想象力是创造性人才必备的心理活动能力之一。长期以来,存在着这样片面的认识:似乎科学只需要思维,文学和艺术才需要想象。实际上,没有思维,文学艺术便失去其思想性和深刻的内涵;离开想象,任何科学发明都是不可能实现的。任何领域的创造性成果的取得都离不开思维,更离不开想象,它们就象创造女神麾下的一对卵生姊妹,须叟不可分离。对于创造性人才来说,思维和想象就象其左膀和右臂;如果说创造性就象一只鸟的话,思维和想象就是这只鸟的左右翅膀。缺少其中任何一方,创造性就无从谈起。

种类:

标准一:目的性

1、无意想象:

没有预定的目的和意图,在一定的刺激影响下,不由自主地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它是最简单和最初级形式的想象。

梦是无意想象的极端形式。其形成的生理机制是不平衡的弥漫性抑制。

2、有意想象:

按照一定的目的,自觉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标准二:独创性

1、再造想象:

根据语言的描述或图样、图纸、符号等示意,在脑中再造出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再造想象也有一定的创造性。即各个人想象的独特性。因为在再造的过程中,各个人的知识经验、情感体验不同,所以其结论自然不同。“一千个看过《红楼梦》的人就有一千个林黛玉的印象”。

2、创造想象:

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但并不依据别人的描述而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创造想象必须依靠再造想象的帮助。

标准三:现实意义

1、幻想:

一种与个人愿望相联系的并指向于未来事物的想象。

2、理想:

以客观现实的发展规律为依据,在现实中可能实现的幻想。也称“积极的幻想”。

(联系当代青年“实惠主义”的倾向,强调青少年树立远大理想的人生价值和社会意义)

3、空想:

一种完全脱离现实的发展规律,在现实中毫无实现可能的幻想。是一种有害的“消极的幻想”。(联系青少年“自杀”现象来谈其危害)

结束部分

对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进行简要的概括,强调。

板书设计 课后小记:

第二课时 第二节 幼儿期想象发展特点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对幼儿期儿童想象发展的特点有初步的了解,尤其是对幼儿想象的自由性、大胆性、创造性有深刻的认识;

2、使学生树立保护幼儿想象力的意识,并形成激发和培养幼儿想象力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幼儿创造想象的发展特点

教学过程: 开始部分

通过提问简要复习第一节的内容,儿童什么时候产生想象?(幼儿前期)想象是伴随着什么活动而产生的?(游戏)幼儿想象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内容上:简单贫乏,对过去经验的复制和模仿; 过程上:缺乏有意性和独创性,以无意想象和再造想象为主。

现实性上:想象和现实容易混淆。

新课部分

一、无意想象占重要地位,有意想象初步发展

1、想象的目的性不明确

表现为:在活动之前不能想象出活动的结果。举小班幼儿绘画、搭积木等例。

2、以想象的过程为满足。

表现为:对有兴趣的内容愿反复重复。

3、想象的主题不稳定 受外界和本身因素的影响。

4、想象过程常常受情绪和兴趣的影响 受到肯定,则更积极;得到否定,就会中断。

大班:在教师的要求下,想象逐渐有主题,并趋于稳定,表现出一定的目的性和有意性。

二、再造想象占主要地位,创造想象开始发展

内容上:对生活经验的复制和模仿 模仿文艺作品中的情节(范围扩大)

材料上:依赖于玩具等物质材料 运用虚拟的动作(灵活性增强)

中班、尤其是大班儿童表现出创造性。举幼儿角色游戏、绘画等例。

在幼儿绘画中,不能以现实中有没有、画得象不象作为评价的标准。而应从画面的新颖性、独特性等方面去考虑,注重幼儿绘画中的童趣和想象力因素,要善于发现幼儿提问、绘画、游戏中的想象力成份,保护、引导、激发和培养幼儿的想象力。

三、想象容易同现实混淆

表现为:把想象的东西当做现实的东西,把渴望得到的东西说成已经得到的东西,把希望发生的事情当做已经出现的事情来描述。幼儿容易“入戏”。

教育上:教师要利用幼儿的这一特点,以游戏中角色的身份、语气、口吻和幼儿进行接触、交流,提出要求,幼儿会更容易接受,也会拉近教师和幼儿之间心理上、情感上的距离,让幼儿有一种亲近感。

幼儿与成人想象力比较:

幼儿想象的有意性、广阔性、丰富性不如成人; 但幼儿想象的自由性、大胆性比成人更强。因为,幼儿年龄小,生活经验少,所受到的条条框框的约束少,因此想象更加大胆、自由,敢想成人之所不敢想。正是在幼儿看似幼稚的问题中、充满童趣的绘画中体现出幼儿想象的自由、大胆。

针对幼儿想象的这种自由大胆,我们不能视之为荒唐,斥之为荒谬,而应看作是幼儿想象力的充分体现,应善加保护,细心呵护,以期这幼儿想象的星星之火,在未来汇成创造性的熊熊烈焰。

如何培养幼儿的想象能力?

1、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

2、通过幼儿的游戏以及绘画、音乐、常识等教学活动培养幼儿的想象力;

3、从幼儿原有水平出发,逐步提高要求,促进想象的发展。

结束部分

本章复习训练题:

和 县 幼 儿 师 范 学 校

备课笔记

(2005-2006学第二学期)

授课科目:幼儿心理学

授课班级:04级专科(1)(2)班

授课教师:王文峰

第三篇:幼心教案言语

第十章

幼儿期言语的发展

教材简析:

在想象之后应学习的内容是“思维”,本教材在这之前却插入一章“言语”。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言语并不是纯粹意义的心理学概念。为什么要插入它?其原因是言语和思维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思维是无声的言语。儿童先有出声的思维,然后才有无声的思维。因此,为便于理解内部的无声的思维,先从外部的出声的言语入手。本章内容共分三节,第一节介绍言语的概念、作用,其重点应放在对言语和语言这两个概念的比较上;言语的生理机制部分删除;第二节描述幼儿期言语发展的特点,包括口头和书面言语两部分,口头言语是幼儿期言语发展的主要目标和内容,因此是本节内容的重点;书面言语部分在处理上只是列出了正反两方面的观点,并没有给出现成的结论,因此在教学上应以讨论为主。第三节介绍心理学史上各流派对儿童言语获得的理论解释,理论性强,涉及的心理学史知识多,对学生的实际意义不大,因课时的限制,将本节删除。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言语和语言的概念及其作用;

2、使学生掌握幼儿口头言语的发展特点,了解幼儿书面言语学习在家庭、幼儿园的现状和教育界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教学重点:

1、言语和语言的区别与联系;

2、幼儿口头言语的发展;

教学难点:

幼儿内部言语的发展

课时分配:三课时 教具准备:投影片

第一课时 第一节 言语概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言语和语言的区别和联系;

2、使学生掌握言语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言语和语言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过程: 【导入部分】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注意、感知、记忆、想象等心理活动,按照认识过程的内容,接下来应该学习的是什么?是思维。那么,为什么在学习“思维”之前先来学习“言语”呢? 这说明言语和思维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思维,尤其是抽象思维,必须借助于语言才能进行,语言可以说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思维是无声的言语。鉴于此种关系,在没有学习内部的无声的思维之前,我们先来学习外部的出声的言语。

【新课部分】

一、什么是言语:

语言:词的符号系统。

物质基础:语音或字形(使内部的精神活动转化成可感的物质现象,以实现交流的目的)

建筑材料:词汇(客观事物的符号替代物)结构规律:语法(反映人类思维的逻辑规律)实质:是一种社会现象。

言语:人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活动。结合下列图示加以分 析。口头言语:说 听

表达过程 感知和理解过程 书面言语:写 看

精神活动 语言 精神活动 实质:是一种个体的生理、心理现象;

同时也是一种社会现象。

二、言语的作用:

(一)概括作用:

表现为:一个词代表着一类事物。认识了一个词就相当于认识了一类事物,从而大大加快了认识的速度。

(二)交流作用:结合以上图示,请学生进行说明。

(三)调节作用:

表现为:人的心理的自觉性和行为的目的性。对行为的调节:请学生举例说明; 对心理的调节:举例说明。

【结束部分】

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

布置课后预习第二节内容。

板书设计: 课后小记:

第二课时

第二节 幼儿期言语发展特点

一、口头言语的发展(一、二、三)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幼儿期儿童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的发展特点;

2、培养学生从事幼儿园言语教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

1、语音的发展

2、词汇的发展

教学难点:

幼儿期言语发展的主要目标和内容

教学过程: 【开始部分】

对第一节言语和语言的区别进行提问检查。

对本节的两个内容口头言语和书面言语在幼儿期言语教学中的地位进行说明:

幼儿期言语发展的主要目标和内容是口头言语还是书面言语?

从国家幼教法规来看,按照国家颁布的幼儿园工作指导性文件《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管理条例》的规定,幼儿期言语发展的主要目标和内容应是口头言语的发展,对幼儿期书面言语的发展并没有作出明确的要求和规定。

从当前幼教实践和理论研究的角度来看,实际上,在当前的家庭、私立幼儿园乃至公办幼儿园中进行以拼音和识字为主要内容的书面言语教学已经成为非常普遍的现象。近年来,幼教界专家也在不断研究和探索幼儿识字教育,关于幼儿识字教学的呼声不断高涨。随着独生子女越来越多,早期教育越来越受重视,幼儿书面言语教学已经成为必然的趋势。但就两者的关系来看,口头言语的发展依然是幼儿言语发展的主要目标和内容。书面言语教学只能处于次要和辅助地位。这一点是我们幼教工作者必须要牢牢把握的原则。

【新课部分】

幼儿期相对于“前言语期”和“掌握期”而言,在口头言语的发展上进入“言语丰富化时期”。

(一)语音的发展

简单回顾以前各阶段语音发展的内容;

幼儿已能初步掌握本民族、本地区语言的全部语音,但有些语音不能准确发出。

语音的发展受环境和教育条件的影响比较大。

3、4岁左右是幼儿语音趋向方言化的关键期。为此,要注重幼儿园的普通话教学,为幼儿营造一个良好的语音环境。(结合这一点对学生进行普通话学习的思想教育)

(二)词汇的发展

1、词汇数量的增加

幼儿期是人一生中词汇量增加最快的时期。(结合教材图表进行分析)

表现为:3-4岁1200个,6-7岁3000-4000个词汇。教育上:创造幼儿语言学习的环境,如丰富生活阅历、优秀文艺作品。

2、词汇范围的扩大 从语法上:

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 虚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感叹词。以上词汇掌握的顺序结合教材图表进行分析。从内容上:

日常生活的词 距离较远的词

具体的实物概念 抽象性、概括性较高的词

3、词义逐渐确切和深化 表现为:失之过窄

失之过宽

消极词汇:又称被动词汇,指能理解却不能正确使用的词。积极词汇:又称主动词汇,既能理解又能正确使用的词。

(三)语法的掌握

1、从简单句发展到复合句

结合教材图表进行分析

2、从陈述句发展到多种形式的句子

疑问句 否定句

3、从不完整句到完整句

4、句子从短到长

3岁 3.5岁 4岁以上

(3词句)(6-10词句)(11个词以上)【结束部分】

对本节的重点部分进行突出强化

板书设计: 课后小记:

第三课时

第二节 幼儿期言语发展的特点(四、五)

二、书面言语的学习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幼儿言语表达能力和内部言语发展的特点,对幼儿期内部言语的主要形式“自言自语”有充分的认识;

2、使学生了解幼儿书面语言教学的现状,树立正确的幼儿言语发展观。

教学重点:

1、幼儿言语表达能力的发展;

2、幼儿内部言语的发展;

教学难点:

幼儿内部言语的发展

教学过程:

【开始部分】

对幼儿语音、词汇、语法发展的主要特点作简要的复习; 一个人的言语水平是通过什么标准来衡量的?语音的准确?词汇的丰富?语法的熟练?通过分析语言学习上的高分低能说明。

实际上,一个人的言语水平是通过对语音、词汇、语法这三者在具体交流过程中的综合运用能力体现出来的。

【新课部分】

(四)言语表达能力的发展

1、独白言语的出现

独白言语:一对多人、时间长、内容复杂、语言多样; 对话言语:一对

一、时间短、内容简单、语言简略。

2、连贯性言语的增多

连贯性言语:

情境性言语:情境+表情动作+不连贯的言语

(五)内部言语的产生

内部言语:不出声、思考问题、压缩概括(高级形式)自言自语:出声、思考问题、较完整连贯(过渡阶段)外部言语:出声、进行交流、完整连贯(低级形式)(苏)柳布林斯卡娅:

自言自语:游戏言语:3-5岁,游戏的伴奏;

问题言语:5-7岁,碰到困难或问题时出现。

二、书面言语的学习

首先,通过复习上节课的相关内容,对书面言语在幼儿言语发展中的次要和辅助地位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

然后,简要介绍本节内容:本节内容只是在幼儿书面言语学习的问题上,给出了正、反两方面的观点和论据,并没有得出确定的结论。如何操作,要因人、因条件而异,视情况而定。

要求学生阅读本节内容。

分成两组组成正、反两方,就此问题进行讨论。

【结束部分】

对教材中和学生讨论中所表述的正、反两方面的意见进行总结,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

板书设计: 课后小记:

第四篇:幼心教案思维

第十一章 幼儿期思维的发展

一、教材简析: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因此学好本章的意义十分重要;但这一章相对于其他章节来说,学习的难度也较大。因为,思维是最高形式的智力活动,其抽象的程度大,知识比较难以理解。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多结合实例进行形象化的分析,才会避免空洞晦涩,增强理解性,提高学习效果。

本章共分三节,第一部分“概述”,主要介绍思维的概念、特征、作用、品质以及与解决问题的关系等,属于普通心理学的内容,理论性强,抽象程度高,难于理解;教学上要多举例,多分析,力求抽象理论形象化。第二部分“幼儿思维发展的特点”,从思维具体表现形式的各个方面全面祥细地描述了幼儿期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并对之进行概括、归纳,观点清晰,论据充分;因此在教学上以学生阅读为主,在此基础上进行概括,把握要点。第三部分“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与培养”,是针对幼儿期思维,尤其是创造性思维发展的特点,在教育措施上提出了具体的办法;这一部分要立足于把书本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来进行教学。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思维的概念、特点、作用、品质,对于思维在解决问题中的特殊作用有充分的认识,对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所了解;

2、使学生掌握思维的三种形式(思维发展的三个阶段),熟悉幼儿期儿童思维发展的总体特点和具体表现;

3、使学生对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和在当代教育的意义有深刻的认识,并形成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培养幼儿创造性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

1、思维的概念和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2、思维发展的三个阶段;

3、创造性思维的特点与培养。

四、教学难点:

1、思维的概念;

2、三种思维形式间的区别与联系;

五、教具准备:投影片

六、课时分配:4课时

第一课时

第一节

思维概述

一、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思维的概念和特点,了解思维与解决问题之间的关系,掌握解决问题的四个阶段。

二、教学重点:

1、思维的概念;

2、解决问题的四个阶段。

三、教学难点:

思维的概念

四、教学过程: 【导入部分】

通过回顾“想象”一章内容,从想象与思维的关系入手。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相对于感知、注意、记忆这些低级智力活动而言,想象和思维属于高级智力活动。那么,它们低又低在何处,高又高在哪里?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注意、感知、记忆只不过是大脑把外部世界的信息原封不动地输入并加以储存的过程,像照相机、摄像机一样,是对客观现实的直接的、原封不动的反映。那么,人的大脑的功能是不是就如此简单,人的心理活动是不是就这样低级呢?

显然不是。人的大脑不仅能把外部信息摄取、输入和储存,而且能对这些来自外部的信息进行加工和改造,从已知去窥测未知,透过表面去追寻本质,由现象去探求规律。那么,实现这一“加工改造”功能的高级智力活动是什么呢?就是想象和思维。

想象和思维虽然同属高级智力活动,但它们实现“加工改造”的方式却不相同。想象是一种纯粹主观的加工改造,而思维却是一种纯粹客观的加工改造。

【新课部分】

什么是思维:

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从间接性和概括性这两个特点入手,结合下列图示举例加以说明。

思维过程

表面现象

本质规律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例一:民谚“春雾雨,夏雾热,秋雾凉,冬雾雪。” 例二:对人的本质的认识。通过以上分析进行归纳总结。特点:

1、间接性:

通过其他事物的媒介,间接地反映客观事物。即通过已知的事物属性或已有的知识以验,去认识那些没有直接感知的,或根本不可能直接感知到的事物属性和规律性联系。

2、概括性:

把同一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特征,以及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抽取出来,加以概括,得出结论。作用:

思维的间接性大大扩充了人们的认识领域,使人能够把握那些没有直接作用于的的或不可能由人直接感知的事物或事物属性。

思维的概括性可以加快人们认识的速度,使人能成批量地认识事物。

正是思维,使人类从感性世界中走出来进入理性王国,这是人类所拥有的强大的精神武器。从生理上而言,人类是动物世界的弱者,但却成为万物之灵,世界的主宰,动物世界中的强者,正是凭借“思维”这一智力的优势而实现的。生理机制:着重介绍大脑两半球的功能

近代研究发现,大脑两半球的机能并不完全对称。大脑右半球专管感性直觉思维,而左半球专管抽象思维。在传统教育中,比较重视大脑左半球的机能开发,现代教育越来越重视大脑右半球潜能的发掘。

【结束部分】

结合提问对思维的概念、特点及作用进行强化。布臵学生预见“思维与解决问题”。

五、板书设计:(见过程)

课后小记:

第二课时

第一节

思维概述

四、思维与解决问题

五、思维的品质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解决问题的四个阶段,理解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2、使学生掌握思维的品质,并能运用它来对自己的思维进行评价。

二、教学重点: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思维的品质。

三、教学难点: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四、教学过程: 【导入部分】

复习思维的概念、特点及作用。

我们为什么需要思维?思维的目的又是什么? 通过考察发现,只有当我们面对着一些问题需要解决的时候,我们才会开动脑筋进行思考。自然,我们思考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问题能得以解决。所以说,思维与解决问题之间密不可分,思维以解决问题为起点,也以问题的解决为终点。

(板书课题:

四、思维与解决问题)

生活中的一些小问题只需要简单的思维就能解决,但在自然、社会科学的研究中,一些重大问题的解决却不是简单一促而蹴的,一般需要经过很长的时间和复杂的过程。这一复杂的过程一般包括下列四个阶段。

【新课部分】

一、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发现问题就是知道某一方面有了矛盾。这是解决问题的起点。

提出问题是进一步分析问题、确定问题的性质和核心,明确提出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举班主任发现某同学成绩突然下降一例)

发现和提出问题依赖于以下两个方面的条件:

1、客观条件:

问题情境:就是在生活和实践中出现了用过去的活动手段和方式不能解决的问题。结合“挂苹果训练弹跳力”一例来解释。

所以,教学中问题的设计既不能太易,也不能太难。要把问题设定在基于受教育者的已有知识让他跳一跳才能够着的位臵。这样才最有利于问题的解决,也有利于学生思维的训练。

2、主观条件;

主体的活动积极性:成正比关系。主体的求知欲:

求知欲:是人追求某种知识或弄清某个问题的内部动力。主体的知识水平:举牛顿从苹果落地现象发现万有引力一例。

二、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

提出假设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检验假设是解决问题的最后阶段。一般通过科学实验或社会实践的方式来进行。

在解决问题的四阶段中,还有许多因素影响着问题的解决。

(一)适当的动机水平:良好的心理素质

实践的磨练

需要

动机

行为

目的

动机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解决问题的速度。动机水平过低,往往不能激起解决问题的劲头;动机水平过高,也会由于过度紧张而妨碍问题的顺利解决。所以,只有保持适当的动机水平才会有利于问题的解决。(举考试和比赛中的表现一例)

措施:

这要取决于一个人的心理素质,而良好的心理素质并不是天生的,而是来自实践的磨练。(结合许多学生不愿参加校内外各种活动的表现,对她们进行思想教育)

(二)避免定势和消极作用:

定势是指由于先前的活动而造成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它使人以比较固定的方式去解决问题。也即我们习惯于用老办法去解决新问题。它实际上是人们的习惯性思维和行为的结果。(结合教材中的实验加以说明)

积极作用:老办法解决老问题

加快速度,提高效率。消极作用:老办法解决新问题

起阻碍作用 措施:

提高人们“慎思审问”的能力以及思维的灵活性。

(三)利用原型启发:灵感

原型启发是批从某种事物和现象中受到启发,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结合“苹果落地”、“鲁班发明锯子”、“瓦特发明蒸汽机”及现代仿生学的成果等例加以解释)

前提:为此问题百思不得其解,绞尽脑汁。

状态:思维积极又不紧张,放松的状态。似乎山穷水尽,突然豁然开朗,柳暗花明。好象“灵感”光顾。措施:

注意多观察、体会、留意生活中所发生的各种现象。正如一位哲人所说,生活是一本无所不包的书,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

(四)个人心理特征的影响:

在各种心理特征中具有直接影响的,一是智力水平,二是性格特征。

智力水平与解决问题之间成正比关系。

性格特征对问题的解决影响很大。良好的性格特征有利于问题的解决;不良的性格特征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五、思维的基本品质

(一)思维的深度:透过现象看本质

思维肤浅

(二)思维的广度:全面地看问题

思维片面、狭隘

(三)批判性:根据客观标准评价 人云亦云、缺乏主见

自以为是,主观武断

(四)逻辑性;遵循客观规律

思维混乱

(五)灵活性:随客观条件而变化 固执、僵化

(以上内容结合举例加以说明)

【结束部分】

对解决问题的四个阶段、影响因素和思维的品质进行回顾、复习、检查。

布臵课后预习“第二节幼儿思维发展特点”。

五、板书设计:

课后小记:

第三课时

第二节

幼儿期思维发展特点

一、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思维发展的三个阶段,尤其对三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有深刻的认识。

二、教学重点:

思维发展三阶段间的区别。

三、教学难点:

思维发展三阶段之间的内在联系。

四、课时分配:2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学习思维发展的三个阶段理论,由于抽象程度高,理论性强,意义重大,以讲授为主;第二课时学习幼儿思维发展的特点,内容具体,语言形象,例证丰富,故以学生自学为主,略作概括。

五、教学过程; 【开始部分】

对思维的概念、特点、作用、品质进行检查复习; 对解决问题的四个阶段及影响因素进行检查强化。

【新课部分】

在第一章曾经学习过,动物像人一样也是有思维有智慧的,但是,动物的思维和智慧与人类的思维、智慧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之间有着天壤地别的差异。那么,动物的思维低在哪里?人类的思维又高在何处呢?

这就必须要从思维发展的三个阶段来进行认识。结合下表从思维要解决的问题、运用的材料、解决问题的方式及发展的年龄阶段四个方面来进行比较:

性质

发展阶段

问题

材料

方式

年龄阶段 高级

抽象逻辑思维 抽象的 概念 判断、推理 6、7岁—

具体形象思维 形象的 表象

联想

3—

6、7岁 低级

直觉行动思维 直观的 实物

动作

1—3岁

通过举例对三种思维间的区别进行阐述:

一、直觉行动思维:

通过回顾和分析第二章中“大猩猩够香蕉”实验,联系1-3岁儿童的思维表现加以说明:这种思维要解决的问题是在生活中以直观的方式呈现的,必须借助于实物,运用一定的动作才能解决。其智慧的水平是通过运用实物的动作反映出来的。其发展的主要年龄是1-3岁。它是最低级的思维形式,是动物和人所共有的。

二、具体形象思维:

结合幼儿园数概念教学的实例进行分析:这种思维的问题是形象化的问题,是运用表象,通过联想来进行的。是3-

6、7岁幼儿的主要思维形式。它是人类所具有的从低级向高级过渡的阶段。

三、抽象逻辑思维:

结合小学数学教学的实例进行分析:思维要解决的问题是抽象的,是在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判断推理来进行的。它的发展阶段是在6、7岁进入小学以后。它是最高形式的思维。是人类所特有的,也是人类智慧的核心。

三种思维之间的联系:

从问题、材料、方式三方面逐一进行分析,探寻其间的内在联系。

1、从要解决的问题上看:

发生在生活中的直观的问题,一旦用形象的语言来描述和提出,就变成了形象的问题,同样,如果用抽象的概念来表述就是抽象的问题。

2、从运用的材料上看:

解决生活中发生的实际问题必须借助实物才能解决,而解决形象化问题所运用的表象,则不过是实物在大脑中留下的映象,解决抽象问题所运用的概念也是人类所赋予实物的一种符号代替物面已。

3、从解决问题的方式上看:

解决实际问题的动作的结果是使两个以上事物之间发生这样那样的联系,而解决形象化问题的联想也是在大脑中使两个以上表象之间发生联结的过程,从个意义上讲,联想不过是内化了的虚拟动作;判断和推理是揭示两个以上概念之间关系的过程,是以更加抽象的形式来揭示事物之间的关系。

综合而言,首先,三种思维形式之间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存在着内在的联系,是从低级到高级逐步发展起来的。所以说,不管人类的思维如何高级,从其根源上看,依然是循着从动作思维到形象思维再到抽象思维的顺序一步步发展的,这一发展顺序是不可省略,也是不可颠倒的。其次,这三种思维在每个个体都有发展的特定阶段和关键年龄。动作思维是1-3岁儿童思维发展的主要目标和内容;就幼儿教育而言,其智力发展的目标应当定位在形象思维的发展上;至于抽象思维则是进入小学以后的事情。不能随意提前,拔苗助长。

结合以上对思维发展三个阶段的分析,联系现代幼儿家庭教育的现状,对幼儿教育从目标到内容、形式的小学化倾向进行描述、剖析,指出其危害。【结束部分】

对本节后面的“幼儿期思维发展特点”的内容进行简要介绍,提出课后预习的要求。

五、板书设计:

课后小记:

第四课时

第二节

幼儿期思维发展的特点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幼儿思维发展的主要特点,对具体特点有所了解。

2、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幼儿园教学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幼儿思维发展的主要特点。

三、教学过程: 【开始部分】

通过复习和回顾上一节课关于思维发展三个阶段的内容,由此引出幼儿期思维发展的主要特点:具体形象思维是幼儿期思维发展最主要的特点,同时在初期(小班)还残留着直觉行动思维,到晚期(大班)出现了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

下面的四个部分是对这一主要特点的具体阐述,要求学生阅读,并列出每个方面的最主要特征。

学生阅读,时间为15分钟。

【新课部分】

结合提问,从下列四个方面对幼儿思维的具体特点进行归纳概括。

一、抽象概括:

1、什么是抽象?是在思想上抽出同类事物的共同属性而舍弃其非共同属性的过程。如:什么是家禽?

2、什么是概括?是在思想上把具有共同属性的事物联合起来的过程。如:哪些是家禽?

抽象和概括能使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实现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展飞跃。

那么,幼儿的抽象概括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结合教材中“对人、马、车、虎四物进行分类”的实验加以分析,从中可以看出,幼儿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只能停留在直观的表面特征,属于感知水平。

二、概念:

什么是概念?是人脑对事物本质特征的反映形式,它是以词来标志,代表着一定的事物。

幼儿所掌握的是什么样的概念?

日常的、具体的概念:主要是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儿童比较熟悉的实物概念、动作概念。

直指型

列举型

描述型

功用性

幼儿初期

幼儿中期

幼儿晚期

由此可见,概念在幼儿头脑中只是具体事物的符号,并不是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特征的反映。因而,对具有一定相对性或抽象性更高的左右概念、时间概念、关系概念、道德概念及政治概念很难正确掌握。

幼儿掌握数概念比实物概念要晚。其顺序是:最初从对实物的感知来认识数,其后,凭借实物的表象来认识数,最后,开始能在抽象概念的水平上真正掌握数的概念。

三、判断推理:

1、什么是判断?

是由概念组成的,通过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反映事物间的联系、关系。

2、什么是推理?

是从一个或数个已知判断推出新的判断,从而说明某一个问题或作出结论。

3、幼儿判断推理的主要特点?

一是把直接观察到的事物之间的表面现象或事物之间偶然的外部联系,作为因果关系来认识。

二是以自身的生活以验作为判断推理的客观逻辑依据。

四、理解:

依靠具体事物的形象,孤立地、表面地、简单地理解事物。

【结束部分】

对本节课的重点部分“幼儿思维的主要特点”进行强化。

四、板书设计:

课后小记:

第五课时

第三节

幼儿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与培养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创造性思维的概念,理解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2、使学生正确认识幼儿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并掌握培养的方法和措施。

二、教学重点:

创造性思维的概念、特点

三、教学难点:

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四、教学过程: 【开始部分】

从当前我国素质教育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人才切入,引出创造性人才的心理基础就是创造性想象和创造性思维。

再联系“想象”一章中有关创造想象的内容及想象和思维之间的关系,引出创造性思维。【新课部分】

一、什么是创造性思维:

是指有创见的思维,即通过思维不仅能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及事物间的内在联系,而且产生新的思维成果的活动。它是思维的高级过程。

创造性思维与一般思维在思维的具体表现形式上是相同的,即透过现象看本质。它们之间的区别主要表现在思维的结果上,创造性思维必须有一个首创的、独一无二的成果。这是衡量一个思维过程是不是创造性思维的唯一标准。

特点:

(一)思维过程所化时限较长,主体的态度始终积极主动,甚至达到入迷的程度。

因为一个首创的、独一无二的创造性成果不是简单达成、一促而蹴的,它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举科学史上居里夫人发现镭的实例。

在如此漫长的研究和探索过程中,整天埋头于书斋或在瓶瓶罐罐中来往穿梭,给一般人的感觉是单调又枯燥。但实际上,正是凭借着对科学的热爱、对所研究问题的痴迷、对揭开迷底的渴望和对创造性成果的向往,致使他们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甚至达到入迷的程度。(与学生被动学习的现状对比,进行思想教育,把被动学习的***惯调整到主动学习的状态上来)

(二)思维过程中有创造想象的参与,想象中的新形象新假设使创造性活动顺利开展,从而使思维具有独创性。

通过回顾“想象”一章中想象和思维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强调在任何创造性活动中(无论科学还是艺术)两者都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

(三)思维的进程灵活、主动,不受习惯性思维的束缚,也就是说,在思维的进程中,不受思维惰性的影响,能根据问题的要求,使用一种新的、非同寻常的方法。

结合对“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两个故事的分析,说明习惯性思维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阻碍作用,强调打破常规、另辟蹊径在创造性活动的重要意义。

二、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

幼儿有没有创造性思维? 首先,我们必须肯定幼儿的思维有创造性。结合幼儿自编故事、绘画、建构活动等实例加以说明。

那么,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和成人相比,有没有区别呢? 其主要区别在于:幼儿的创造性思维的成果没有显著的社会价值,不能转化为对人类社会有用的现实产品。

其次,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水平较低。

既然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对社会没有意义,那么,其存在的意义何在呢?

它有助于幼儿当前的学习和发展,也为将来的创造性活动奠立基础。因为,一个成年人的创造性才能不是在一夜间突然形成的,是从童年时期起日积月累点滴积累起来的。因此,对幼儿身上所迸射出来的一星半点的创造性的火花,作为家长和幼教工作者要倍加珍惜,细心呵护,以期这创造性的点点星火在将来燃烧成无穷创造力的熊熊火焰。

那么,该如何保护和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呢?

(一)保护好奇心,激发求知欲

好奇心是对新异事物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是推动人们主动积极地去观察世界、展开创造思维的内部动因。

幼儿有没有好奇心?“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幼儿也不例外。可以说,好奇是幼儿心理上的一个重要特点。表现在哪?

通过提问回顾语言上的“多问期”和行为上的“破坏期”,这些都是幼儿好奇心的最好体现和充分说明。

那么,家长们又是如何对待幼儿语言上的多问和看似破坏的行为的呢?通过分析让学生了解,许多家长都是采用消极的态度:不耐烦、嘲讽、责骂等来对待的。进一步分析,这样的态度只能使幼儿可贵的求知欲的幼苗被催残而夭折。

那么,正确的科学的态度应怎样呢?

一是保护。针对幼儿的多问之言、好奇之举要采用积极的态度,以期求知欲得到满足。

二是引导。幼儿的好奇心是没有目的的、偶然的,有时可能指向不良的事物。要善于把幼儿的好奇心引导到正确的有益的对象上去,如自然界的变化、动植物的生长,物体的构造等。

三是提供条件。为幼儿的探索、求知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知识准备等。

(二)引导幼儿积极从事有创造想象参与的思维活动

所谓有创造想象参与的思维,就是指人们在回答问题时,没有现成的答案可以引用,要在合理的猜想或设想。如故事接龙、看图讲述等,不要强求一致,而要鼓励与众不同。

在平时的游戏、学习等各种活动中,要鼓励、支持和肯定幼儿一切创造性的活动。提出新主题、分配新角色、使用新替代物、构成新式样、运用新方法等都应该予以肯定。即使这种新的尝试可能还不如旧材料、旧过程、旧式样、旧方法合理,成人也不要加以耻笑、谴责。成人要有接纳新事物的宽容的心态。解决问题的合理性会随着幼儿知识经验的积累面逐渐成熟,只胡这样,思维活动的创造性才能在一次次的新的尝试中逐渐发展。举美国人对现代艺术展中的艺术垃圾的宽容态度一例。

(三)教幼儿进行创造思维的方法

创造性思维包括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

发散思维是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寻找多样性解决方案的思维。集中思维是通过逻辑分析,按问题解决的要求筛选出一个最优化解决方案的思维。在创造性思维中,两种思维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举例:编故事结尾时,先由教师指导每个儿童想出各种结尾,而后组织全班儿童共同讨论,选择出最合理的结尾。

【结束部分】

对本节课重点内容进行复习巩固; 布臵本章作业:思考和讨论第1、2、五、板书设计:见投影片

课后小记:

题。

4另附有关补充规定:

一、返聘、外聘教师及校内代课课时津贴:

1、返聘、外聘:

语文、数学、外语每节10元; 其它学科每节9元。

2、校内代课:

语文、数学、外语每节5元; 艺体类学科每节4元; 其它学科每节4。5元。

二、实习带队教师驻点补助每周70元。

三、学生见、实习交见、实习单位的费用:

见习每生10元,实习每生30元。

四、提高学历的不脱产函授学习和在职研究生函授学习,取得毕业证书后学费补助:

1、提高学历的函授学习,补助学费的三分之一;

2、在职研究生函授学习,补助全部学费。

2000年10月

第五篇:《幼学纪事》教案

《幼学纪事》教案

教学目标

1、领会课文所叙述的旧社会劳动人民经历的苦难和他们执着的追求以及对今天年轻一代的启迪意义。

2、理清课文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注意文章的记叙顺序,理解文章的叙事特色。

3、了解文章的语言风格,感受文中有特色的语句。

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围绕中心来安排材料的特点。

2、理清课文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法学法

以朗读法和讨论法为主。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概括大意

三、理清脉络

四、体味感情

五、品味语言

六、总结全文

七、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幼学纪事

于是之

一、生活环境

二、上学

三、辍学

四、业余求学

下载幼心教案记忆word格式文档
下载幼心教案记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幼幼小班教案

    幼幼小班教案 班次:幼幼小班 适合年龄:七个月——九个月 课节安排:十二节课 时间:45分钟/节课 第一节课 教具准备:1、轻音乐《2》、《3》、《5》2、绿豆 3、仿真娃娃 4、《宝宝要......

    幼学纪事 教案

    《幼学纪事》教案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清各部分的记叙内容,知道文章的记叙顺序,感受文章的叙事特色。 2、通过感受文章中有特色的语句,品味文章幽默诙谐的语言及......

    记忆教案

    记忆有方 设计理念:记忆力是智力的基本要素之一。人们通过记忆来积累知识、经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几乎所有的知识都需要记忆的参与。记忆能力是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记忆(教案)

    记忆 教学目的:1、理解记忆的内涵及其对人生的积极作用2、了解寓哲理于形象之中的艺术特点3、学习富于情感、洗练精辟的语言。教学重点:1、学习本文巧妙的构思。2、理解本文比......

    记忆教案

    《记忆》教案 教学目的: 1.通过讲解使学生了解关于记忆的基本知识——记忆的过程和规律。 2.通过简单的活动使学生体会提高记忆效果的方法。 重点和难点: 使学生掌握提高记忆......

    记忆-教案

    “不做小金鱼” ——提高记忆效率 [设计理念] 记忆力是智力的基本要素之一。人们通过记忆来积累知识、经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几乎所有的知识都需要记忆的参与。记忆能力是......

    幼学纪事详细教案

    《幼学纪事》详细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文章紧扣“求学”合理剪裁,条理清楚,突出重点表达中心,以体现散文特点。 (二)理解作品中幽默的语言。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本文结构......

    第一次集幼教案

    画蔬菜 活动目标: 1、学习用线条或形状表现蔬菜的基本结构和主要特征。 2、能线条或形状画出幼儿喜欢的蔬菜,体验绘画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各种蔬菜(白萝卜、西红柿、青瓜、......